CN108802620B -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02620B
CN108802620B CN201810384925.9A CN201810384925A CN108802620B CN 108802620 B CN108802620 B CN 108802620B CN 201810384925 A CN201810384925 A CN 201810384925A CN 108802620 B CN108802620 B CN 108802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open
voltage value
circuit voltage
charging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49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02620A (zh
Inventor
高桥贤司
赤松一志
町田清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02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2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02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26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battery ageing, e.g. to the number of charging cycles or the state of health [So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 G01R31/364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igital calculation means, e.g. for performing an algorith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7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battery or accumula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01R31/3828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using current integ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01R31/384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combining voltage and current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来作为检测电压值的电压检测器;检测在所述电池流动的电流来作为检测电流值的电流检测器;以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从所述检测电压值算出的开路电压值和从所述检测电流值算出的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并基于在电池的充电率处在所述非滞后区域内时算出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来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Description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具备搭载于车辆并且能够充放电的电池、且具有能够推定该电池的经年劣化的功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背景技术
广泛地已知有一种作为驱动源之一而搭载了旋转电机的电动车辆。在该电动车辆搭载有具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系统。二次电池在将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进行驱动时对该旋转电机供给电力,并且在将旋转电机作为发电机而驱动时对发电所得的电力进行蓄电。电池系统对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二次电池的充电率、所谓的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既不超过规定的上限值(比100%足够低)又不低于规定的下限值(比0%足够高)。为了进行这样的控制,在电池系统中期望可准确地推定二次电池的充电率。
一般而言,二次电池的充电率可参照预先存储的SOC-OCV曲线、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等来算出。此外,所谓的OCV是Open Circuit Voltage的缩写,意味着开路电压。SOC-OCV曲线是示出相对于充电率的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OCV)的曲线。例如,如果能够获得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则电池系统通过将该开路电压值与SOC-OCV曲线进行对照从而推定当前的充电率。另外,作为另一方式,电池系统计算相对于二次电池输入输出的电流的累计值,基于该电流累计值与满充电容量的比较,来推定充电率的变化量进而推定当前的充电率。
这样一来,二次电池的充电率参照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进行推定,因此为了准确地推定充电率,要求所存储的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准确地示出当前的二次电池的状态。但是,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和/或、开路电压相对于充电率的变化特性,会伴随二次电池的经年劣化而逐渐变化。因此,为了准确地推定充电率,期望适当地推定二次电池的经年劣化、并根据推定结果来修正SOC-OCV曲线和满充电容量。
为了推定二次电池的经年劣化,以往以来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21444中公开有一种基于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来推定满充电容量的技术。具体而言,在日本特开2015-121444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在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对开路电压值进行两次检测,并且获取这两次检测之间的电流累计值,而且,基于开路电压值求出各次检测时的SOC来作为第一SOC和第二SOC,算出电流累计值除以第一SOC与第二SOC的差值所得的值来作为满充电容量。
另外,在日本特开第5537236中公开有一种搜索地求出表示开路电压特性即相对于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的开路电压变化特性的三个劣化参数的技术。具体而言,在日本特开第5537236中,通过实测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从而获取开路电压特性的实测值,并搜索与该实测的开路电压特性匹配的三个劣化参数。
发明内容
以上所述那样,现有技术多是根据实际测定出的开路电压值与电流累计值的关联性来推定二次电池的经年劣化。但是,在二次电池之中,在一部分充电率范围内产生开路电压值相对于充电率的值在持续充电之后和持续放电之后存在一定以上差异的显著滞后。已知:例如在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硅系材料(例如Si和/或SiO)和石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在低SOC区域中,即使SOC相同,在持续充电之后的开路电压值与持续放电之后的开路电压值之间也会产生差异。在经年劣化的推定中,如上所述使用开路电压值的实测值,但在该开路电压值是在产生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内获取到的情况下,难以根据该开路电压值唯一地确定经年劣化。
于是,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在显著滞后产生于一部分充电率范围的电池中、也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的电池系统和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其搭载于所述车辆、并构成为进行充放电,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范围包括滞后区域和非滞后区域,所述滞后区域是产生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显著滞后是相对于所述电池的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在持续充电之后和持续放电之后存在一定以上差异的滞后,所述非滞后区域是不产生所述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电压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来作为检测电压值;电流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在所述电池中流动的电流来作为检测电流值;以及电子控制单元,其构成为对所述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从所述检测电压值算出的开路电压值和从所述检测电流值算出的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在所述电池的充电率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时算出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根据该电池系统,在充电率处于非滞后区域内时获取用于推定电池的经年劣化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因此,能够不受显著滞后的影响地推定经年劣化。结果,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
所述开路电压值也可以包括在所述非滞后区域内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和第二开路电压值,所述电流累计值也可以是根据从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至变化到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为止所检测到的电流值的累计而得到的值,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基于第一开路电压值、第二开路电压值以及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当前的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和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中的至少一方来作为表示所述经年劣化的特性。
电池的满充电容量、以及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用于电池的充电率推定。通过推定该充电率的推定所用的值,从而能够高精度地推定电池的充电率。
电池系统也可以还包括充电器,该充电器在车辆的停止期间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的过程中,当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达到了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的第一充电率或第二充电率时,暂时停止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充电,获取在充电停止期间中所得到的所述检测电压值来作为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或第二开路电压值。
通过设为该构成,能够可靠地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在车辆的电源接通期间,获取在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且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的定时所获取到的两个开路电压值来作为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
通过设为该构成,在车辆的电源接通期间,也能够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在从上次进行经年劣化的推定起的经过时间成为规定的基准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对所述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电池的充电率向所述非滞后区域内转移,并获取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以及所述电流累计值。
通过设为该构成,能够可靠地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至少推定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来作为表示所述经年劣化的特性;基于所述推定出的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推定成为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基于所述推定出的充电率范围来更新所述非滞后区域。
通过设为该构成,始终能得到与当前的电池状态相应的非滞后区域。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配合对所述非滞后区域的更新,对获取用于推定所述经年劣化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时的所述充电率和所述充电率的范围中的一方进行更新。
如果设为该构成,则能够在更合适的定时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能够更加提高经年劣化的推定性、并能够更可靠地得到经年劣化推定的机会。
所述电池也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至少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也可以比所述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高。
通过使用该电池,能够实现高容量化。
所述电池也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至少包含硅系材料和钛酸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也可以比所述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低。
本发明的例示的方案是电池系统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范围包括滞后区域和非滞后区域,所述滞后区域是产生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显著滞后是相对于所述电池的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在持续充电之后和持续放电之后存在一定以上差异的滞后,所述非滞后区域是不产生所述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经年劣化推定方法包括:参数获取,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二次电池的充电率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时,算出两点的开路电压值和所述两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和劣化推定,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获取到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根据该经年劣化的推定方法,在充电率处于非滞后区域内时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因此,能够不受显著滞后的影响地推定经年劣化。结果,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电池系统和电池的经年劣化的推定方法,在充电率处于非滞后区域内时获取电池的经年劣化的推定中使用的开路电压值和电流累计值。因此,能够不受显著滞后的影响地推定经年劣化。结果,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部件,并且附图中:
图1是示出搭载了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的构成的图。
图2是示出SOC-OCV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A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一例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4B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一例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图4A和图4B的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
图6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
图8A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8B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图8A和图8B的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劣化推定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劣化推定例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局部充电率的变化对应的开路电压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13是示出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容量的减少相伴的正极的开路电位的变化、和与负极容量的减少相伴的负极的开路电位的变化的图。
图14是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的偏离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对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造成的组成对应的偏离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示出开路电压相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的变化(开路电压曲线)的图。
图17是电压误差ΔV的说明图。
图18是对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相伴的滞后发生点的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示出非滞后区域推定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电池系统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搭载了电池系统10的电动车辆100的概略构成的图。该电动车辆100为作为动力源而具备两台旋转电机MG1、MG2和一台发动机104的混合动力汽车。不过,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电池系统10,如果是电动车辆则也可以搭载于其他形态的车辆。例如,电池系统10也可以搭载于作为动力源而仅具有旋转电机的电动汽车。
发动机104连接于包括行星齿轮等的动力分割机构106。行星齿轮将发动机104的动力分割地向驱动轮108和第一旋转电机MG1传递。两台旋转电机MG1、MG2均作为电动机而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第二旋转电机MG2的输出轴连结于驱动轮108。第二旋转电机MG2主要作为电动机而发挥功能,在车辆行驶时对驱动轮108供给驱动转矩。另外,第二旋转电机MG2在车辆制动时也作为通过制动力来发电的发电机而发挥功能。第一旋转电机MG1主要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连结于动力分割机构106并接收发动机104的剩余动力来进行发电。另外,第一旋转电机MG1也作为使发动机104起动的起动马达而发挥功能。这样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电动车辆100具有发动机104,因此能够使用该发动机104的剩余动力,即使在车辆的行驶期间也能够使电池12充电。另外,也可以,代替发动机而搭载有燃料电池等。
变换器(inverter)102将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另外将交流电流变换成直流电力。具体而言,变换器102将从后述的电池12供给来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并向作为电动机而驱动的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输出。另外,变换器102将由作为发电机而驱动的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发电所得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并向电池12供给。此外,也可以,在变换器102与电池12之间设置使电力升压或降压的变压器。这样的变换器102和/或旋转电机MG1、MG2、发动机104等的驱动由控制装置(电子控制单元)14来控制。
电池系统10具备能够充放电的电池12。电池12是供给用于驱动旋转电机MG1、MG2的电力、并且对由旋转电机MG1、MG2发电所得的电力进行蓄电的二次电池。该电池12具有串联或并联地连接的多个单电池。作为电池12的种类,可以考虑各种种类,但在本例中,使用了将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复合体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将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复合体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使用了的情况下,关于电池12,相对于充电率Cb的开路电压值Vo的变化特性部分地具有显著滞后,这一点将在后叙述。此时,所谓的充电率Cb为将相对于电池12的满充电容量FCC的当前的充电容量乘以100%而得到的值(%),一般而言为被称为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值。
在电池系统10,为了确定该电池12的状态而设置有电流传感器20、电压传感器22、以及温度传感器24等。电流传感器(电流检测器)20检测相对于电池12输入输出的电流值。检测出的电流值被作为检测电流值Ib向控制装置14输入。电压传感器(电压检测器)22对电池12的端子间电压值进行检测。检测出的电压值被作为检测电压值Vb向控制装置14输入。此外,电池12通常是串联或并联地连接了多个电池单元而成的电池组。因此,电压传感器22既可以按每个电池单元而设置,又可以按由多个电池单元构成的每个块而设置,还可以在整体电池组仅设置一个电压传感器22。温度传感器24检测电池12的温度。检测出的温度被作为电池温度Tb向控制装置14输入。此外,温度传感器24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设置有多个电压传感器22或温度传感器24的情况下,将该多个电压传感器22或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值的统计值例如平均值和/或最高值、最低值等作为检测电压值Vb或电池温度Tb来处置即可。
而且,电池系统10还具有用于对电池12进行外部充电的充电器16和连接器18。所谓的外部充电是通过来自在电动车辆100的外部设置的外部电源(例如商用电源)的电力对电池12进行充电。连接器18能够连接于该外部电源的连接器(所谓的充电插头)。充电器16将经由连接器18供给的外部电力(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并向电池12供给。此外,如果能够在使车辆100停止了的状态下对电池12进行充电,则也可以具备用于进行外部充电的机构之外的充电机构。例如,也可以取代用于进行外部充电的充电器16等或者在该充电器16等的基础上,具备用太阳光进行发电的太阳能面板等。另外,根据情况,在使车辆100停止了的状态下对电池12进行充电的充电机构也可以省略。
控制装置14对旋转电机MG1、MG2、发动机104等驱动源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且对电池12的充放电进行控制。该控制装置14具备传感器接口26、存储器28、CPU30等。在传感器接口26连接有各种传感器20、22、24。传感器接口26向各种传感器20、22、24输出控制信号,并且将从各种传感器20、22、24输入的数据变换成能够由CPU30来处理的信号形态。存储器28存储各种控制参数和/或各种程序。CPU30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和/或运算。该传感器接口26、CPU30和存储器28之间,相互通过数据总线44而连接。此外,在图1中,用一个块来图示控制装置14,但控制装置14也可以由多个装置(多个CPU30、多个存储器28等)构成。另外,控制装置14的一部分功能,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车辆的外部并能够与设置于车辆内的控制装置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外部装置来实现。
控制装置14对电池12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电池12的充电率Cb不会超过规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为了能够进行这样的控制,控制装置14定期地推定并监视电池12的充电率Cb。控制装置14从电池12的开路电压值Vo来推定充电率Cb,或者从电流累计值ΔAh来推定充电率Cb。此外,所谓的电流累计值ΔAh为相对于电池12输入输出的电流的累计值,通常在使检测电流值Ib的采样周期为Δt的情况下,通过ΔAh=Σ(Ib×Δt)/3600来求出。在此,在电池以充电过多的方式被使用了的情况下,ΔAh成为电池容量增加的一侧(SOC增加的一侧)。另外,在电池以放电过多的方式被使用了的情况下,ΔAh成为电池容量减小的一侧(SOC减小的一侧)。
若关于充电率Cb的推定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存储器28中存储有电池12的满充电容量FCC和SOC-OCV曲线。SOC-OCV曲线为示出开相对于电池12的充电率Cb的开路电压值Vo的变化的曲线。图2示出了SOC-OCV曲线的一例。控制装置14将电池12的开路电压值Vo与该SOC-OCV曲线进行对照从而推定充电率Cb。此外,开路电压值Vo为在电池12没有产生极化的状态(缓和状态)下的电池12的端子间电压。各种运算中所用的开路电压值Vo既可以为实测值也可以为推定值。因此,也可以,在电池12的充放电停止了一定期间并消除了极化时,将由电压传感器22检测到的检测电压值Vb作为开路电压值Vo来处置。另外,在产生了极化时,如果在电池12流动的电流微小且能够高精度地推定极化成分,则也将根据由电压传感器22检测到的检测电压值Vb对极化的影响量进行了校正而得的值作为开路电压值Vo来处置。
另外,作为另一形态,控制装置14通过根据电流累计值ΔAh的值算出充电率Cb的变化量ΔCb、并将上次的充电率Cb与变化量ΔCb相加,从而推定当前的充电率Cb。充电率Cb的变化量ΔCb为电流累计值ΔAh相对于满充电容量FCC的比率,可以通过进行ΔCb=(ΔAh/FCC)×100的运算来得到。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在进行充电率Cb的推定时,可参照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FCC。因此,为了准确地推定当前的充电率Cb,存储于存储器28的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FCC必需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电池12的状态。在此,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FCC会伴随电池12的经年劣化而逐渐变化。因此,为了准确地推定当前的充电率Cb,期望随时推定电池12的经年劣化,并随时修正和更新存储于存储器28的SOC-OCV曲线和/或满充电容量FCC。因此,控制装置14也随时推定电池12的经年劣化。以下,关于该电池12的经年劣化推定进行详细说明。
电池12的经年劣化通常基于分离的多个点的开路电压值Vo与该多个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ΔAh来推定。不过,上述那样,本例的电池12的SOC-OCV曲线部分地具有显著滞后。参照图2对此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电池12的SOC-OCV曲线的一例的图。在图2中,横轴示出了充电率Cb(SOC),纵轴示出了开路电压值Vo。而且,在图2中,实线是在对电池12进行了完全放电之后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得到的SOC-OCV曲线。可以说是持续充电之后的SOC-OCV曲线。以下,将该曲线称为“充电OCV”或“OCV_ch”。另外,单点划线为在对电池12进行了满充电之后进行放电的过程中得到的SOC-OCV曲线。可以说是持续放电之后的SOC-OCV曲线。以下,将该曲线称为“放电OCV”或“OCV_dis”。
根据图2可以明确,在充电率Cb比较高的高SOC区域,OCV_ch与OCV_dis之差几乎不存在,在该区域,不存在显著滞后。另一方面,在充电率Cb比较低的低SOC区域,OCV_dis与OCV_ch存在一定以上差异,产生了显著滞后。以下,将该不产生显著滞后的区域称为“非滞后区域”。另外,将产生显著滞后的区域称为“滞后区域”。而且,将成为非滞后区域与滞后区域的分界的充电率称为分界充电率Cb_b。在将充电率Cb=n时OCV_ch所示的电压设为Vch[n]、将OCV_dis所示的电压设为Vdis[n]、并将规定的阈值设为ΔVdef的情况下,非滞后区域是满足(|Vch[n]-Vdis[n]|<ΔVdef)的区域,滞后区域是满足(|Vch[n]-Vdis[n]|≥ΔVdef)的区域。
在非滞后区域中,可以认为:如果开路电压值Vo的值相同,则无论在持续放电之后还是在持续充电之后充电率Cb的值均相等。换言之,可以说在非滞后区域得到的开路电压值Vo可唯一地表示电池12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滞后区域中,即使开路电压值Vo的值相同,在持续放电之后和持续充电之后,对应的充电率Cb也不同。例如在开路电压值Vo=Va的情况下,若在持续放电之后则充电率Cb=Co,若在持续充电之后则充电率Cb=Ci。另外,在充放电交替地反复进行了的情况下,即使开路电压值Vo=Va,也有充电率Cb位于Co与Ci之间的情况。因此,在滞后区域得到的开路电压值Vo,不能唯一地示出电池12的状态。
这样在使用了不能唯一地示出电池12的状态的开路电压值Vo的情况下,难以唯一地推定电池12的经年劣化。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电池系统10中,为了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仅使用在非滞后区域获取到的开路电压值Vo和电流累计值ΔAh来推定劣化。
图3是示出电池12的经年劣化推定处理的最基本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装置14定期地或以确定的定时(timing)来执行该图3所示的流程图、推定经年劣化。
经年劣化的推定处理大体分为参数获取例程(S10)和劣化推定例程(S20)。在参数获取例程中,在非滞后区域中,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从第一开路电压值Vo1至变化到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为止的电流累计值ΔAh12。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和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如果是在充电率Cb处于非滞后区域(Cb_b≤Cb≤100)时获取的开路电压值Vo,则没有特别限定。不过,若考虑电池12的劣化推定的精度,则期望第一开路电压值Vo1与第二开路电压值Vo2某种程度地分离。总之,可以说在非滞后区域得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是唯一地示出电池12的当前状态的参数。
在劣化推定例程(S20)中,使用在参数获取例程(S10)获取到的参数来推定电池12的经年劣化。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4使用获取到的参数来推定当前的电池12的满充电容量FCC和SOC-OCV曲线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该推定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形态,后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在以任意形态进行推定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使用在非滞后区域中得到的参数,从而不受滞后的影响而准确地推定电池12的当前状态。
接下来,对参数获取例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4A和图4B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图4A和图4B的图示例中,利用对电池12进行外部充电的定时,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在图4A和图4B的图示例中,为了获取上述参数,预先将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存储于存储器28。
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均为处于非滞后区域内的值,并为互相充分地分离了的值(参照图2)。该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既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为变动值。在此,非滞后区域乃至于分界充电率Cb_b会伴随电池12的经年劣化而变化。因此,在使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为固定值的情况下,即使非滞后区域伴随电池12的经年劣化而扩大缩小,也将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设定为该非滞后区域内的值。另外,在使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为变动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和电池12的经年劣化相伴的非滞后区域的扩大缩小联动地使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变动。
在图4A和图4B的图示例中,如前文所述,在参数获取例程中为了利用进行外部充电的定时来获取参数,控制装置14对有无外部充电指示进行监视(S110)。如果有外部充电指示,则控制装置14开始进行外部充电(S112)。
在外部充电的执行期间,控制装置14确认充电率Cb是否到了存储于存储器28的第一充电率Cb1(S114)。在此,当前的充电率Cb根据开路电压值Vo或电流累计值ΔAh来推定,但外部充电执行期间,由于检测电压值Vb中不包含极化成分,因此开路电压值Vo需要通过从检测电压值Vb减去极化成分来进行推定。不过,在低SOC区域(滞后区域)中,由于存在滞后的影响,因此难以不考虑过去的充放电历史而根据开路电压值Vo唯一地确定充电率Cb。因此,在滞后区域中,期望无论是在外部充电期间还是在行驶期间均对电流累计值ΔAh加权并以预定周期来推定充电率Cb。
如果充电率Cb成为第一充电率Cb1,则控制装置14停止外部充电(S116)。并且,在该停止期间中,控制装置14以预定周期来确认极化是否被消除了(S118)。如果确认的结果是极化被消除了,则控制装置14实测该时刻的检测电压值Vb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S120)。
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则再次开始进行外部充电(S122)。另外,开始进行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算出(S124)。进行该外部充电直至充电率Cb成为存储于存储器28的第二充电率Cb2为止(S126中成为是为止)。如果充电率Cb成为第二充电率Cb2,则停止充电并待机直至极化消除为止(S128)。并且,如果极化被消除了(S130中“是”),则控制装置14实测该时刻的检测电压值Vb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S132)。另外,控制装置14获取从实测第一开路电压值Vo1至实测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为止的电流累计值ΔAh12(S124、S133)。
如果能够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则控制装置14再次开始进行外部充电(S134)。并且,如果充电率Cb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充电率(例如90%等),则判定为充电完成(S136)、并结束外部充电(S138)。由此,参数获取例程结束。此外,如果目标充电率处于非滞后区域内,则也可以将该目标充电率设定为第二充电率Cb2。该情况下,步骤S133中充电结束,因此不需要步骤S134、S136。
图5是示出该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在图5中,横轴示出时刻,纵轴示出充电率Cb。在图5中,若在时刻t1开始进行外部充电,则充电率Cb逐渐增加。并且,如果在时刻t2充电率Cb达到了第一充电率Cb1,则控制装置14停止外部充电。其结果,不进行充放电的期间会持续。由于该充放电停止期间持续,从而电池12的极化被逐渐消除。并且,如果在时刻t3极化的影响消失,则控制装置14获取时刻t3这一时间点的检测电压值Vb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
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则控制装置14再次开始进行外部充电。通过进行外部充电,充电率Cb逐渐增加。并且,如果在时刻t4充电率Cb达到了第二充电率Cb2,则再次停止外部充电、并待机。并且,如果在时刻t5极化的影响消失,则控制装置14获取时刻t5这一时间点的检测电压值Vb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另外,控制装置14获取从时刻t3至时刻t5为止的检测电流值Ib的累计值来作为电流累计值ΔAh12。如果获取到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则控制装置14再次开始进行外部充电。并且,如果在时刻t6充电率Cb达到了目标充电率,则停止外部充电。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通过该参数获取例程,可在非滞后区域中获取开路电压值Vo1、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换言之,可以说获取到的开路电压值Vo1、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是不受滞后影响的值。通过基于该值来推定经年劣化,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此外,图4A和图4B所示的参数获取例程,以外部充电为前提,但如果能够在车辆的停止期间对电池12进行充电则可以是以其他形态进行的充电。例如,也可以是用在太阳能发电面板产生的电力进行充电的形态。
接着,对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在图6的图示例中,在外部充电完成之后对车辆进行了驱动时,利用充电率Cb下降的定时来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即,通常,在电动车辆100中,根据需要,为了对在旋转电机MG1、MG2产生的发电电力进行蓄电或者为驱动旋转电机MG1、MG2而进行电力供给,将电池12的充电率Cb保持为比较低且处于滞后区域的中间值Cb_c(例如30%左右)。因此,在外部充电完成之后对车辆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使电池12的充电率Cb下降至中间值Cb_c左右。在图6的图示例中,利用该充电率Cb从满充电起下降的定时,获取经年劣化推定所需的参数。
另外,在图6的图示例中,为了获取上述参数,预先存储了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和基准经过时间tdef。图6的流程为了进行劣化推定而获取了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和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但为了保证劣化推定的精度,期望:从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至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为止的期间的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大到某种程度。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为用于保持该劣化推定精度所需的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的大小。另外,若从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至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为止的经过时间t12过度地大,则因电流传感器误差的影响导致电流累计值ΔAh12所含的累计误差成分变大,有可能招致劣化推定的精度下降。基准经过时间tdef为将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累计误差抑制到一定以下的时间。该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和基准经过时间tdef既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为根据电池12和/或电流传感器20的劣化程度、环境温度等而变动的变动值。
图6的参数获取例程从电池12的外部充电完成了的定时开始。如果外部充电完成,则控制装置14对能否获取开路电压值Vo进行监视(S140)。在此,所谓的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包括电池12的极化已被消除并能够将检测电压值Vb直接作为开路电压值Vo来处置的状态。因此,例如可以说,在外部充电完成之后,紧随将车辆的电源接通之后、所谓的紧随点火之后,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另外,所谓的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也包括虽然在电池12流动着微小电流但是能够高精度地对极化成分进行推定那样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获取从检测电压值Vb校正了推定出的极化成分的影响而得到的值来作为该时间点的开路电压值Vo。因此,例如可以说,即使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信号而临时停车的期间、仅通过发动机104来行驶的期间(不驱动旋转电机MG1、MG2的期间)等,也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
在判断为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确认该时间点的充电率Cb是否处于非滞后区域内(S142)。此外,该情况下的充电率Cb既可以是对开路电压值Vo进行加权而推定出的值,也可以是对电流累计值ΔAh进行加权而推定出的值。在充电率Cb不处在非滞后区域内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返回步骤S140。另一方面,在充电率Cb处在非滞后区域内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获取该时间点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S144)。
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则控制装置14开始进行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算出和对经过时间t12的计数(S146)。之后,控制装置14将经过时间t12与基准经过时间tdef进行比较(S148)。在比较的结果是经过时间t12超过了基准经过时间tdef的情况下(S148中“否”),控制装置14判定为电流累计误差大到一定以上。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返回步骤S140,从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的获取开始重新进行。另一方面,在经过时间t12为基准经过时间tdef以下的情况下(S148中“是”),控制装置14接着将电流累计值ΔAh12与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进行比较(S150)。如果比较的结果是|ΔAh12|<ΔAhdef(S150中“否”),则返回步骤S148。另一方面,如果比较的结果是|ΔAh12|≥ΔAhdef(S150中“是”),则控制装置14确认能否获取开路电压值Vo、还确认当前的充电率Cb是否处于非滞后区域内(S152、S154)。在确认的结果是至少不满足一方的条件的情况下(S152中“否”、S154中“否”),控制装置返回步骤S148。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且充电率Cb处在非滞后区域内(S152中“是”且S154中“是”),则控制装置14获取该时间点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S156)。
如果能够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则控制装置14在该时间点结束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算出和对经过时间t12的计数(S158)。并且,由此,参数获取例程结束。此外,在图6的例子中,在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时监视着电流累计值ΔAh12和经过时间t12,但也可以省略这些。即,在图6中,也可以省略步骤S148、S150。
图7是示出该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在图7中,横轴示出时刻,纵轴示出充电率Cb。在图7的例子中,基准经过时间tdef比从时刻t1到时刻t5为止的时间足够大。图7的工作例始自电池12的外部充电完成且电池12的充电率Cb接近满充电的状态(例如90%等)。若在时刻t1电动车辆100的电源接通,则控制装置14开始进行图6的例程。可以说,紧随电源接通之后,电池12的极化状态被消除,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因此,控制装置14获取紧随电源接通之后即时刻t1的检测电压值Vb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另外,控制装置14开始进行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算出和对经过时间t12的计数。
之后,控制装置14对电池12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放电过多(例如进行EV行驶)直至充电率Cb达到预定的中间值Cb_c(例如30%左右)为止。在此,设为:在从时刻t2到时刻t3的期间,车辆例如因信号而停止,电池12的充放电量下降且负载小的状态持续。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从检测电压值Vb中去除推定出的极化成分从而获取时刻t3的开路电压值Vo。不过,在时刻t3,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比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小,因此控制装置14持续进行第二开路电压值Vo2的获取处理。
接着,设为:在从时刻t4到时刻t5的期间,车辆再次例如因信号而停止,电池12的充放电量下降且负载小的状态持续。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从检测电压值Vb中去除推定出的极化成分从而获取时刻t5的开路电压值Vo。另外,设为:在时刻t5,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比基准电流累计值ΔAhdef大、另外经过时间t12比基准经过时间tdef小、而且充电率Cb处在非滞后区域内。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获取时刻t5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并结束参数获取例程。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在图6所示的参数获取例程中,也是在非滞后区域中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换言之,可以说获取到的开路电压值Vo1、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是不受滞后影响的值。通过基于该值来对经年劣化进行推定,从而能够简单且准确地对经年劣化进行推定。
接下来,参照图8A和图8B对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8A和图8B是示出参数获取例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在图8A和图8B的图示例中,通过控制电池12的充放电,从而强制地生成参数获取的定时。即,如上文所述,通常,在电动车辆100中,将电池12的充电率Cb保持为比较低且处在滞后区域内的中间值Cb_c(例如30%左右)。若该状态长时间持续,则无法获取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参数。因此,如果从上次进行经年劣化推定处理起的经过时间te为规定的基准时间t_def2以上,则控制装置14强制地使电池12的充电率Cb向非滞后区域上升,并获取经年劣化推定所需的参数。该基准时间t_def2的值取决于电池的劣化速度,因此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从数周到数月。
另外,在图8A和图8B的图示例中,为了获取参数,预先将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存储于存储器28。该第一充电率Cb1和第二充电率Cb2与在图4A和图4B的例程中说明了的第一充电率Cb1、第二充电率Cb2基本相同,均是如果是处于非滞后区域内的值则既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为变动值。
另外,为了执行该参数获取例程,控制装置14具有通常模式、充电过多模式和充放电限制模式来作为电动车辆100的控制模式。充电过多模式是电池12的充电量变得比放电量多那样的控制模式。例如,在充电过多模式下,控制装置14以使得发动机104输出车辆的行驶所要求的动力以上的动力的方式对发动机104进行驱动,通过该发动机104的剩余动力来使第一旋转电机MG1发电。另外,此时,控制装置14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仅容许其进行利用制动力的发电、并禁止其作为电动机的驱动。
充放电限制模式是对电池12的充电和放电这两方进行限制的模式。例如,在充放电限制模式下,控制装置14以使得发动机104输出车辆的行驶所要求的动力的方式对发动机104进行控制,极力对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驱动进行限制。即,也限制由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进行的发电。通常模式意味着并非充电过多模式和充放电限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的控制模式,根据需要,既可以进行仅通过第二旋转电机MG2的动力来使车辆行驶的电动行驶,也可以进行通过第二旋转电机MG2和发动机104的动力来使车辆行驶的混合动力行驶。
在图8A和图8B的参数获取例程中,控制装置14对从上次进行经年劣化推定处理起的经过时间te进行计数,并监视该经过时间te是否为规定的基准时间t_def2以上(S160)。如果经过时间te为基准时间t_def2以上,则控制装置14将车辆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充电过多模式(S162)。由此,电池12的充电率Cb从处于滞后区域内的中间值Cb_c(例如30%左右)开始逐渐上升并达到非滞后区域内。
如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为作为非滞后区域内的值的第一充电率Cb1(S164中“是”),则控制装置14将车辆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对充电和放电这两方进行了限制的充放电限制模式(S166)。由此,电池12的充放电被限制,容易获取开路电压值Vo。并且,如果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S168中“是”),则控制装置14获取该时间点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S170)。
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则控制装置14将电动车辆100的控制模式再次切换成充电过多模式(S172)。另外,控制装置14开始进行电流累计值ΔAh12的运算(S174)。
切换成充电过多模式的结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再次开始上升。并且,如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成为第二充电率Cb2(S178中“是”),控制装置14再次将控制模式切换成充放电限制模式(S180)。并且,如果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S182中“是”),控制装置14获取该时间点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S184)。另外,如果能够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则控制装置14结束电流累计值ΔAh12的算出(S186)。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则控制装置14将动车辆100的控制模式切换成通常模式(S188)。此外,在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小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劣化推定精度恐会降低。因此,优选的是,进行控制以使得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成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此外,在本例中,与图6的流程图同样地,也可以设为,在即将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之前,确认从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起的经过时间t12。该情况下,在经过时间t12超过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不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在以放电过多模式运转了的基础上,返回步骤S164并重新进行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的获取。
图9是示出该参数获取例程的工作例的图。在图9中,横轴示出了时刻,纵轴示出了充电率Cb。图9的工作例始自电池12的充电率Cb保持在处于滞后区域内的中间值Cb_c左右的状态。通常,电池12的充电率Cb被保持于该中间值Cb_c的周边。现在设为,在时刻t1,从上次经年劣化推定处理起的经过时间te成为了基准时间t_def2以上。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将车辆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充电过多模式。结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上升。并且,设为,在时刻t2充电率Cb成为了第一充电率Cb1。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切换成充放电限制模式。结果,在时刻t2之后,充电率Cb的变动变小。如果在该状态持续了一定期间的时刻t3,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则控制装置14获取时刻t3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一开路电压值Vo1。
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则控制装置14再次切换成充电过多模式。另外,电流累计值ΔAh12的运算也开始。结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在时刻t3之后急剧地上升。并且,如果在时刻t4充电率Cb变为第二充电率Cb2,则控制装置14再次切换成充放电限制模式。并且,在充放电受限制的状态持续了一定期间的时刻t5,变得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Vo。控制装置14获取该时刻t5的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第二开路电压值Vo2。另外,获取从时刻t3至时刻t5为止的检测电流值Ib的累计值来作为电流累计值ΔAh12。并且,如果能够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则控制装置14将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模式切换成通常模式。结果,电池12的充电率Cb向中间值Cb_c附近下降。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在图8A和图8B所示的参数获取例程中,也在非滞后区域中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换言之则可以说,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是不受滞后影响的值。通过基于该值来推定经年劣化,从而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推定经年劣化。
另外,在长期未推定经年劣化的情况下,电池12的实际状态与存储于存储器28的SOC-OCV曲线以及满充电容量FCC的差距变大。该情况下,电池12的充电率Cb的推定精度下降。根据图8A和图8B所示的例程所示,在长期未执行外部充电等的情况下,如果从上次的经年劣化推定处理起的经过时间te成为基准时间t_def2以上,则也能够获取经年劣化所需的参数。因此,能够避免因长期未推定经年劣化导致SOC的推定精度下降这一问题。此外,在图8A和图8B的例子中,设为Cb1<Cb2,第一次获取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比第二次获取的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低。但是也可以,设为Cb1>Cb2,首先在充电率Cb达到第一充电率Cb1之前进行充电并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之后,以放电过多的方式来运转,在充电率Cb达到了第二充电率Cb2(<Cb1)时获取第二开路电压值Vo2。
此外,图8A和图8B所示的例程,以在车辆的行驶期间能够对电池12进行充电为前提。因此,图8A和图8B所示的例程适用于在车辆的行驶期间也能够发电的电动车辆。作为该电动车辆,作为动力源除了旋转电机之外还具有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具备用太阳光来发电的太阳能面板的电动车辆、搭载了将燃料(氢气等)的化学能变化成电力的燃料电池的电动车辆等符合要求。
接着,对劣化推定例程(S20)进行说明。在劣化推定例程(S20)中,如果使用在参数获取例程(S10)中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来推定电池12的SOC-OCV曲线和满充电容量FCC中的至少一方,则对其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以下,例示两种劣化推定例程(S20),但劣化推定例程(S20)不限于上述两种,能够使用以往以来提出的各种劣化推定技术。
参照图10对劣化推定例程(S20)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0的劣化推定例程,基于充电率的变化量ΔCb与电流累计值ΔAh12的比率来推定满充电容量FCC。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4将在参数获取例程(S10)中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和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与存储于存储器28的SOC-OCV曲线进行对照来获取对应的充电率Cb[Vo1]、Cb[Vo2](S210,S212)。接着,控制装置14算出将电流累计值的绝对值|ΔAh12|除以充电率的变化量ΔCb=|Cb[Vo1]-Cb[Vo2]|而得到的值与100相乘所得到的值来作为满充电容量FCC(S214)。即,进行FCC=|ΔAh12|/(|Cb[Vo1]-Cb[Vo2]|)×100的运算。并且,如果能够算出满充电容量FCC,则控制装置14将存储于存储器28的满充电容量FCC修正并更新为算出的满充电容量FCC(S216)。
接着,对劣化推定例程(S20)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11的劣化推定例程,基于在参数获取例程中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搜索表示电池12的状态的三个劣化参数k1、k2、ΔQs。在对该劣化推定例程的流程进行说明之前,对该劣化推定例程的原理进行说明。
如上文所述,本例中的电池12是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由负极、含电解液的分隔件、以及正极构成。负极和正极分别由球状的活性物质的集合体构成。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时,在负极的活性物质的界面上进行释放锂离子Li+和电子e-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在正极的活性物质的界面上进行吸收锂离子Li+和电子e-的化学反应。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时,进行与上述的反应相反的反应。
在负极设置有吸收电子的负极集电体,在正极设置有释放电子的正极集电体。负极集电体例如由铜形成,并连接于负极端子。正极集电体例如由铝形成,并连接于正极端子。通过经由分隔件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进行锂离子的授受,从而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放电。
在此,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的充电状态,根据正极和负极各自的活性物质中的锂浓度分布而不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电压由下记的式(1)来表示。
V=Vo(θ1,θ2)-R×I (1)
在此,R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整体的电阻,I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流动的电流。电阻R包括在负极和正极相对于电子移动的纯电阻、和在活性物质界面处的反应电流发生时等效地作为电阻来发挥作用的电荷移动阻力。
θ1为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局部充电率,θ2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局部充电率。电阻R具有根据θ1、θ2以及电池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换言之,电阻R可以作为θ1、θ2以及电池温度的函数来表示。局部充电率θ1、θ2由下式(2)来表示。
θi=(Cse,i)/(Cs,i,max) (2)
在此,Cse,i为活性物质(正极或负极)的界面上的锂浓度(平均值),Cs,i,max为活性物质(正极或负极)中的极限锂浓度。此外,下标i为1表示正极,为2表示负极。所谓的极限锂浓度为正极和/或负极处的锂浓度的上限值。正极、负极的局部充电率θ1、θ2分别在0到1之间变化。
正极开路电位U1具有根据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局部充电率θ1而变化的特性,负极开路电位U2具有根据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局部充电率θ2而变化的特性。图12中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初始状态时的、正极开路电位U1相对于局部充电率θ1的关系、和负极开路电位U2相对于局部充电率θ2的关系。此外,本例的电池12使用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复合体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因此负极开路电位U2部分地具有滞后。在图12中,粗线的负极开路电位U2表示在将电池12完全放电之后进行充电的过程(以下成为“持续充电之后”)得到的负极开路电位,细线的负极开路电位U2示出在满充电之后进行放电的过程(以下称为“持续放电之后”)得到的负极开路电位。另外,同样地,粗线的开路电压值Vo示出持续充电之后的开路电压,细线的开路电压值Vo示出持续放电之后的开路电压。以下,在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别时,仅对持续充电之后的负极开路电位U2、开路电压值Vo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作为正极开路电位U1与负极开路电位U2的电位差来表示。如上文所述,因负极开路电位U2部分地具有滞后的关系,开路电压值Vo也部分地具有滞后。此外,所谓的初始状态是指锂离子二次电池没有发生劣化的状态,例如是指刚刚制造出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后的状态。
如图12所示,正极的局部充电率θ1为θ1H(=1),正极开路电位U1最低(正极内的Li量最大)。另一方面,负极的局部充电率θ2为θ2L(=0),负极开路电位最高(负极内的Li量最小)。表示上述特性(U1,U2)的数据可以作为映射而预先保存于存储器28。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具有从满充电状态开始随着放电的进行而下降的特性。另外,在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与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比,相对于同一放电时间的电压下降量变大。这表明: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而产生满充电容量的下降和开路电压曲线的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相伴的开路电压曲线的变化模块化成被认为是在劣化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发生的2个现象。2个现象为正极和负极处的单极容量的减少和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偏离。
所谓单极容量的减少表示正极和负极各自的锂的接受能力的减少。锂的接受能力正在减少意味着有效地对充放电发挥功能的活性物质等正在减少。
图13示意性地示出因正极容量的减少而产生的正极开路电位U1的变化和因负极容量的减少而产生的负极开路电位U2的变化。在图13中,正极容量的轴上的Q1L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下与图12的局部充电率θ1L(=0)对应的容量。Q1H_ini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下与图12的局部充电率θ1H(=1)对应的容量。另外,负极容量的轴上的Q2L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下与图12的局部充电率θ2H(=1)对应的容量,Q2H_ini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下与图12的局部充电率θ2L(=0)对应的容量。
在正极,若锂的接受能力下降,则与局部充电率θ1L(=1)对应的容量从Q1H_ini变化到Q1H_aft。另外,在负极,若锂的接受能力下降,则与局部充电率θ2L(=0)对应的容量从Q2H_ini变化到Q2H_aft
在此,即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劣化,正极开路电位U1相对于局部充电率θ1的关系(图12所示的关系)也不发生变化。因此,若将正极开路电位U1相对于局部充电率θ1的关系变换成正极开路电位U1对于正极容量的关系,则如图13所示,示出正极开路电位U1_aft相对于劣化状态的正极容量的关系的曲线(双点划线)成为相对于初始状态的曲线U1_ini(实线)收缩了与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了劣化相当的量之后的状态。
同样地,若将负极开路电位U2相对于局部充电率θ2的关系变换成负极开路电位U2相对于负极容量的关系,则如图13所示,示出负极开路电位U2_aft相对于劣化状态的负极容量的关系的曲线(双点划线)成为相对于初始状态的曲线U2_ini(实线)收缩了与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了劣化相当的量之后的状态。
接着,对组成偏离进行说明。在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的偏离。所谓组成对应的偏离表示:在使用正极与负极的组进行充放电时,正极的组成(θ1)与负极的组成(θ2)的组合相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发生了偏离。
示出正极、负极开路电位U1、U2相对于正极、负极的局部充电率θ1、θ2的关系的曲线,与图12中示出的曲线同样。在此,若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劣化,则负极组成θ2的轴向正极组成θ1变小的方向偏移Δθ2。由此,示出负极开路电位U2_aft相对于劣化状态的负极组成θ2的轴的关系的曲线(双点划线),相对于示出负极开路电位U2_ini相对于初始状态的负极组成θ2的轴的关系的曲线(实线),向正极组成θ1变小的方向偏离与Δθ2相当的量。
结果,与正极的组成θ1fix对应的负极的组成,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初始状态时成为“θ2fix_ini””,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劣化了后成为“θ2fix_aft”。
在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中,通过将3个劣化参数导入电池模块,从而使上述的2个劣化现象模块化。所谓3个劣化参数为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关于将2个劣化现象模块化的方法,下面进行说明。
所谓正极容量维持率k1是指劣化状态的正极容量相对于初始状态的正极容量的比例。在此,设为,正极容量在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了劣化状态之后从初始状态的容量减少了任意量。此时,正极容量维持率k1由下式(3)来表示。
Figure BDA0001641921690000261
在此,Q1_ini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初始状态时的正极容量,ΔQ1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了劣化时的正极容量的减少量。因此,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了劣化状态时的正极容量为(Q1_ini-ΔQ1)。另外,k1从初始状态的1开始下降。在此,初始状态的正极容量Q1_ini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的理论容量、备料量等而预先求出。
所谓负极容量维持率k2是指劣化状态的负极容量相对于初始状态的负极容量的比例。在此,设为,负极容量在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了劣化状态之后从初始状态的容量减少了任意量。此时,负极容量维持率k2由下式(4)来表示。
Figure BDA0001641921690000262
在此,Q2_ini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初始状态时的负极容量,ΔQ2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了劣化时的负极容量的减少量。因此,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了劣化状态时的负极容量为(Q2_ini-ΔQ2)。另外,k2从初始状态的1开始下降。在此,初始状态的负极容量Q2_ini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的理论容量、备料量等而预先求出。
图15是对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的偏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了劣化状态时,与负极组成θ2为1对应的负极容量为(Q2_ini-ΔQ2)。另外,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为与负极组成轴θ2相对于正极组成轴θ1的偏离量Δθ2对应的容量。由此,下式(5)的关系成立。此外,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表示因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局部充电率即局部充电率θ1与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局部充电率即局部充电率θ2的对应关系从初始状态起的变化而产生的电池容量的变动量。
Δθ2:1=ΔQs:(Q2_ini-ΔQ2) (5)
并且,根据式(4)和式(5)求出下式(6)。
ΔQs=k2×Q2_ini×Δθ2 (6)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初始状态时,正极组成θ1fix与负极组成θ2fix_ini对应。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劣化状态时,正极组成θ1fix与负极组成θ2fix_aft对应。
在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而产生了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的偏离的情况下,锂离子二次电池劣化后的负极组成θ2fix_aft具有下式(7)的关系。
Figure BDA0001641921690000271
对式(7)的含义进行说明。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劣化状态、并因充电而从正极释放锂时,正极组成θ1从1开始减少。在正极组成θ1从1减少到θ1fix时,被从正极释放的锂的量F1由下式(8)表示。
F1=(1-θ1fix)×k1×Q1_ini (8)
在此,(1-θ1fix)的值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因充电导致的正极组成θ1的减少量,(k1×Q1_ini)的值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劣化后的正极容量。
若设为被从正极释放出的锂全部被负极所得到,则负极组成θ2fix_ini成为下式(9)。
Figure BDA0001641921690000281
在此,(k2×Q2_ini)的值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劣化后的负极容量。
另一方面,在存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组成对应的偏离(Δθ2)时,劣化后的负极组成θ2fix_aft通过下式(10)来表示。
Figure BDA0001641921690000282
组成对应的偏离量Δθ2能够通过式(6)用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来表示。由此,劣化后的负极组成θ2fix_aft通过上式(7)来表示。
如图15所示,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劣化状态时的开路电压值Vo作为劣化状态下的正极开路电位U1_aft与负极开路电位U2_aft的电位差来表示。即,如果确定了作为3个劣化参数的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则能够确定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劣化状态时的负极开路电位U2_aft,能够算出开路电压值Vo来作为负极开路电位U2_aft与正极开路电位U1_ini的电位差。
也即是,初始状态的正极容量Q1_ini和负极容量Q2_ini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的理论容量和/或备料量而预先求出,因此若3个劣化参数即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能够确定,则能够使用式(7)算出劣化状态的负极组成θ2fix_aft。另外,能够使用式(6)来计算组成对应的偏离量Δθ2。因此,如图12所示,能够确定与劣化状态的正极组成θ1为1的位置对应的劣化状态的负极组成轴θ2为0的位置和负极组成θ2fix_aft。并且,能够根据0和θ2fix_aft的位置,确定如图12所示劣化状态的负极组成轴θ2为1的位置。
即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劣化,正极开路电位U1相对于正极的局部充电率θ1的关系、负极开路电位U2相对于负极的局部充电率θ2的关系(图12所示的关系)也不会变化。因此,如果与劣化状态的正极组成θ1为1和为0的位置对应的劣化状态的负极组成轴θ2为0和为1的位置能够确定,则当在劣化状态的正极组成θ1为1与为0之间描绘示出图12所示的正极开路电位U1相对于正极的局部充电率θ1的关系的曲线、在劣化状态的正极组成θ1为1与为0之间描绘示出图12所示的负极开路电位U2相对于负极的局部充电率θ2的关系的曲线时,各曲线成为图12所示的劣化状态的正极开路电位U1和负极开路电位U2。这样若表示正极开路电位U1、负极开路电位U2的曲线能够确定,则能够算出劣化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若确定了3个劣化参数即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则能够算出劣化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
此外,在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极容量维持率k1和负极容量维持率k2为1,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为0,通过上述的说明算出(推定出)的开路电压值Vo与测定了处于初始状态(新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时的值(实测值)一致。
如图16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随着电池容量(ΔAh)变大、也即是随着二次电池被充电而变高。以下,将相对于电池容量(ΔAh)的开路电压值Vo的变化曲线称为开路电压曲线。开路电压曲线如图16的单点划线、虚线所示,若电池12劣化则从初始状态向图中左侧偏离。
如先前说明了的那样,能够根据3个劣化参数即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算出劣化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值Vo,因此能够根据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算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曲线。
因此,在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中,进行如下的收敛计算:搜索基于3个劣化参数即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算出的劣化状态的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值)与开路电压曲线(实测值)大致一致(k1,k2,ΔQs)的值。由此,能够确定某种劣化状态下的正极容量维持率k1、负极容量维持率k2、以及正负极组成对应偏离容量ΔQs,能够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劣化。
具体而言,参照图11来说明该劣化推定例程的流程。在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中,控制装置14首先描画在参数获取例程(S10)中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生成开路电压曲线(实测值)(S220)。
接着,控制装置14设定用于生成开路电压特性(推定值)的劣化参数(k1,k2,ΔQs)的候选值(S222)。接着,用设定出的劣化参数生成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值)(S224)。该生成的原理如参照图12~图15说明了的那样。图16是示出开路电压曲线(实测值)和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值)的一例的图。
如果能够得到开路电压曲线(实测值)和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值),则控制装置14算出两者的电压误差ΔV和容量误差ΔQ(S226)。电压误差ΔV例如,既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为确定的电池容量α下的电压误差ΔV,也可以设为2个开路电压曲线之间的电压误差的平方平均值等。
另外,容量误差ΔQ可以设为实测的容量Q1与推测的容量Q2之差的绝对值、即ΔQ=|Q1-Q2|。作为实测的容量Q1,可以使用在参数获取例程中获取到的电流累计值ΔAh12。另外,作为推测的容量Q2,可以使用在开路电压曲线(推定值)上从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变化至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为止时的容量变化量。
如果能够得到电压误差ΔV和容量误差ΔQ,则控制装置14接着算出针对上述电压误差ΔV和容量误差ΔQ的评价函数f(ΔV,ΔQ)(S228)。作为评价函数f(ΔV,ΔQ),例如可以使用对电压误差ΔV和容量误差ΔQ进行加权相加而得到的值。
另外,控制装置14判定这次算出的评价函数f(ΔV,ΔQ)是否小于存储于存储器28的评价函数f(ΔV,ΔQ)。在此,如果这次的评价函数f(ΔV,ΔQ)比存储于存储器28的评价函数f(ΔV,ΔQ)小,则将这次的评价函数f(ΔV,ΔQ)和这次的劣化参数(k1,k2,ΔQs)一起存储于存储器28。此外,如果这次的评价函数f(ΔV,ΔQ)比存储于存储器28的评价函数f(ΔV,ΔQ)大,则存储于存储器28的评价函数f(ΔV,ΔQ)原样存储。
在步骤S230中,控制装置14判别是否在所有的搜索范围均使劣化参数发生了变化(S230)。如果未在所有的搜索范围均使劣化参数发生变化,则变更劣化参数(k1,k2,ΔQs)的候选值(S229)并返回步骤S224。
另一方面,如果在所有的搜索范围均使劣化参数发生了变化,则结束搜索。此时,在存储器28中存储有搜索范围内的、评价函数f(ΔV,ΔQ)最小的劣化参数(k1,k2,ΔQs)。该存储于存储器28的劣化参数(k1,k2,ΔQs)可以说是表示当前的电池12的劣化状态的参数。控制装置14基于该确定出的劣化参数(k1,k2,ΔQs)推定SOC-OCV曲线和满充电容量FCC,将推定出的值存储于存储器28(S232)。
此外,图10和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为一例,如果是用多个开路电压值Vo1、Vo2和多个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ΔAh12来推定电池12的劣化状态的例程,则也可以使用其他例程。
如以上所述,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电池系统10中,用在非滞后区域中获取到的参数(Vo1,Vo2,ΔAh12)来推定经年劣化。由此,能够不受滞后影响而准确地推定电池12的劣化。但是,为了更准确地推定电池12的劣化,参数的获取间隔即第一开路电压值Vo1与第二开路电压值Vo2的间隔越大越好。因此,如果可能,第一开路电压值Vo1和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优选在非滞后区域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获取。
但是,非滞后区域的范围伴随电池12的经年劣化而扩大缩小。参照图18对此进行说明。在图18中,负极开路电位U2_ini和U2_aft中,粗线示出电池持续充电之后的负极开路电位,细线示出持续放电之后的负极开路电位。另外,将持续充电之后的负极开路电位(粗线)与持续放电之后的负极开路电位(细线)之差为一定以上的局部充电率θ2B称为“滞后发生点θ2B”。
如上文所述,电池12的开路电压值Vo为正极开路电位与负极开路电位的差值。一般而言,将该电池12的开路电压值Vo成为规定的上限值VH时设为充电率Cb=100%,将开路电压值Vo成为规定的下限值VL时的设为充电率Cb=0%。另外,从Vo=VL至变化到Vo=VH为止的正极容量或负极容量成为满充电容量FCC。
如图18所示,设为,伴随电池12的经年劣化,从初始状态的负极开路电位U2_ini变化到了劣化后的负极开路电位U2_aft。该情况下,可知:在从θ2L至θ2H(Cb=0%~Cb=100%)的范围内,满充电容量FCC下的滞后发生点θ2B的位置在初始状态和劣化状态下不同。这表明非滞后区域因电池12劣化而发生变化。
这样,实际的非滞后区域因电池12的经年劣化而扩大缩小。在此,在参数获取例程中,在存储于存储器28的非滞后区域内,获取各种参数Vo1、Vo2、ΔAh12。若该存储于存储器28的非滞后区域与实际的非滞后区域相背离,则实际上恐会在滞后区域内获取参数。当然,如果估计到与劣化相伴的现实的非滞后区域的变化并一开始就设定了存储于存储器28的非滞后区域,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该情况下,存在参数的获取范围变窄的情况,参数获取的机会减少。
因此,也可以设为,每当进行电池12的劣化推定处理时,都推定并更新非滞后区域的范围。具体而言,使用在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中获取到的劣化参数(k1,k2,ΔQs),求出劣化后的负极开路电位U2_aft。由此,滞后发生点θ2B或θ1B的位置、乃至于成为非滞后区域与滞后区域的分界的分界充电率Cb_b的值也均能够确定。具体而言,分界充电率Cb_b可以用θ1、θ2通过下面的式(11)、式(12)来表示。
Cb_b=(θ2B-θ2L)/(θ2H-θ2L) (11)
Cb_b=(θ1H-θ1B)/(θ1H-θ1L) (12)
控制装置14将确定出的分界充电率Cb_b所规定的非滞后区域作为新的非滞后区域存储于存储器28进行更新。这样,通过每当进行经年劣化的推定时,推定当前的非滞后区域并进行更新,从而能够在适当的定时(充电率)获取第一开路电压值Vo1、第二开路电压值Vo2以及电流累计值ΔAh12。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12的经年劣化的推定精度,另外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推定的机会。
此外,在式(11)和式(12)中,根据局部充电率θ1、θ2推定出分界充电率Cb_b,但也可以根据劣化后的正、负极开路电位求出SOC-OCV曲线,并从该SOC-OCV曲线求出分界充电率Cb_b。
图19是示出非滞后区域的推定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该图19的非滞后区域的推定例程以在图11所示的劣化推定例程之后执行为前提。因此,以能够得到电池12的经年劣化后(当前)的SOC-OCV曲线即劣化后的OCV_dis和OCV_ch为前提。
在将充电率Cb=n时OCV_dis所示的电压设为Vdis[n]、将OCV_ch所示的电压设为Vch[n]、并将规定的阈值设为ΔVdef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一边依次改变充电率Cb=n的值一边搜索满足(|Vdis[n]-Vch[n]|<ΔVdef)的值(S312,S314)。该搜索的开始值设为从在上次非滞后区域的推定时所得到的分界充电率Cb_b中减去预定的幅度(margin,余裕)α而得到的值即可(S310)。此外,分界充电率Cb_b在发生劣化之后是增加还是减少,根据电池的特性而定。因此,将预定的幅度α设为正的值或是设为负的值,也可以根据电池的特性而变更。另外,搜索的开始值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值、例如是预定的固定值等。如果搜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满足(|Vdis[n]-Vch[n]|<ΔVdef)的值n,则将该值n作为新的分界充电率Cb_b存储于存储器28即可(S316)。
通过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电池系统10,在非滞后区域获取电池12的经年劣化推定所需的参数。结果,能够不受滞后影响而准确且简单地推定电池12的经年劣化。此外,只要是在非滞后区域获取经年劣化推定所需的参数,则其他的构成也可以适当被变更。
例如,在此前的说明中,作为经年劣化推定中使用的参数,仅获取了二点的开路电压值Vo1、Vo2和这二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ΔAh12。但是,也可以设为,如果是非滞后区域内的参数,则获取更多点的开路电压值Vo和上述诸多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ΔAh。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例示了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电池12,但如果是部分地具有显著滞后的二次电池,则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种类的二次电池。例如,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也可以适用于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硅系材料和钛酸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知,在包含硅系材料和钛酸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会在高SOC区域发生滞后。因此,在使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将低SOC区域设定为非滞后区域,使用在该低SOC区域(非滞后区域)获取到的参数Vo、ΔAh来推定电池的经年劣化即可。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适用于镍氢二次电池等其他种类的二次电池。
此外,SOC-OCV的滞后在活性物质包含体积变化(膨胀·收缩)大的材料的电池中容易发生。例如,作为负极材料,可举出使锂合金化的硅系(Si,SiO等)、锡系(Sn,SnO)、还有锗系和/或铅系的化合物。在此,一般而言,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使用的石墨的体积变化为10%左右。所谓招致SOC-OCV的滞后那样的“体积变化大的材料”,例如可以考虑体积变化比石墨大(体积变化比10%大)的材料。
或者,下式(13)所代表的过渡材料(例如CoO、FeO、NiO、Fe2O3等)也可以用于负极材料。此外,在式(13)中,M表示过渡金属,X表示O、F、N、S等。
nLi++ne-+Mn+Xm←→M+nLiXm/n(13)
另外,也可以是,在正极使用FeF3那样的过渡材料。在本说明书中,例示了因负极材料的缘故而发生SOC-OCV的滞后的情况,但即使在因正极材料的缘故而发生滞后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也能够适用。

Claims (8)

1.一种电池系统,是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系统,包括:
电池,其搭载于所述车辆、并构成为进行充放电,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范围包括滞后区域和非滞后区域,所述滞后区域是产生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显著滞后是相对于所述电池的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在持续充电之后和持续放电之后存在一定以上差异的滞后,所述非滞后区域是不产生所述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
电压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来作为检测电压值;
电流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在所述电池中流动的电流来作为检测电流值;
充电器,其构成为在车辆的停止期间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以及
电子控制单元,其构成为对所述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从所述检测电压值算出的开路电压值和从所述检测电流值算出的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在所述电池的充电率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时算出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所述开路电压值包括在所述非滞后区域内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和第二开路电压值,
所述电流累计值是根据从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至变化到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为止所检测到的电流值的累计而得到的值,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基于第一开路电压值、第二开路电压值以及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当前的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和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中的至少一方来作为表示所述经年劣化的特性,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的过程中,当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达到了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的第一充电率或第二充电率时,暂时停止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充电,获取在充电停止期间中所得到的所述检测电压值来作为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或第二开路电压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在车辆的电源接通期间,获取在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且能够获取开路电压值的定时所获取到的两个开路电压值来作为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在从上次进行经年劣化的推定起的经过时间成为规定的基准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对所述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电池的充电率向所述非滞后区域内转移,并获取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以及所述电流累计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
至少推定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来作为表示所述经年劣化的特性;
基于所述推定出的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推定成为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
基于所述推定出的充电率范围来更新所述非滞后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配合对所述非滞后区域的更新,对获取用于推定所述经年劣化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时的所述充电率和所述充电率的范围中的一方进行更新。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池是负极活性物质至少包含硅系材料和石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比所述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高。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系统,其中,
所述电池是负极活性物质至少包含硅系材料和钛酸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所述非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比所述滞后区域的充电率范围低。
8.一种电池系统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范围包括滞后区域和非滞后区域,所述滞后区域是产生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显著滞后是相对于所述电池的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在持续充电之后和持续放电之后存在一定以上差异的滞后,所述非滞后区域是不产生所述显著滞后的充电率范围,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充电器,该充电器在车辆的停止期间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经年劣化推定方法包括:
参数获取,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二次电池的充电率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时,算出两点的开路电压值和所述两点之间的电流累计值;和
劣化推定,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获取到的所述开路电压值和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所述电池的经年劣化,
所述开路电压值包括在所述非滞后区域内获取到的第一开路电压值和第二开路电压值,
所述电流累计值是根据从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至变化到所述第二开路电压值为止所检测到的电流值的累计而得到的值,
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基于第一开路电压值、第二开路电压值以及所述电流累计值,推定当前的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和相对于所述充电率的开路电压值的变化特性中的至少一方来作为表示所述经年劣化的特性,
由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的过程中,当所述电池的充电率达到了处于所述非滞后区域内的第一充电率或第二充电率时,暂时停止通过所述充电器进行的充电,获取在充电停止期间中所得到的所述开路电压值来作为所述第一开路电压值或第二开路电压值。
CN201810384925.9A 2017-04-27 2018-04-26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02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8148A JP6939057B2 (ja) 2017-04-27 2017-04-27 車載の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池の経年劣化推定方法
JP2017-088148 2017-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2620A CN108802620A (zh) 2018-11-13
CN108802620B true CN108802620B (zh) 2021-06-08

Family

ID=6206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492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02620B (zh) 2017-04-27 2018-04-26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2080B2 (zh)
EP (1) EP3410138B1 (zh)
JP (1) JP6939057B2 (zh)
KR (1) KR102019356B1 (zh)
CN (1) CN108802620B (zh)
RU (1) RU2680660C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6904B2 (ja) * 2017-01-13 2020-10-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JP6583294B2 (ja) * 2017-01-17 2019-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KR102258833B1 (ko) * 2017-09-28 2021-05-3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온 배터리 셀의 퇴화 정보를 획득하는 장치
KR102452626B1 (ko) * 2018-03-07 2022-10-0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Soc-ocv 프로파일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EP3624252A1 (en) 2018-09-14 2020-03-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an internal state of secondary battery
JP6867987B2 (ja) * 2018-10-09 2021-05-12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電源装置の満充電容量推定装置
WO2020100896A1 (ja) * 2018-11-12 2020-05-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
CN109669133B (zh) * 2019-01-18 2020-07-2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动力锂电池寿命数据后台挖掘分析方法
JP7171462B2 (ja) * 2019-01-28 2022-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動車両
JP2020137156A (ja) * 2019-02-13 2020-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情報端末およ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KR102521576B1 (ko) * 2019-03-18 2023-04-1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관리 장치
CN112531850B (zh) * 2019-04-24 2022-08-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均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0988690B (zh) 2019-04-25 2021-03-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健康状态修正方法、装置、管理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N110967644B (zh) 2019-05-16 2021-01-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组soc的修正方法、电池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CN110988720B (zh) 2019-06-24 2021-03-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荷电状态确定方法、装置、管理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N110967636B (zh) * 2019-06-24 2020-12-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荷电状态修正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2448515B (zh) * 2019-08-15 2022-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机及能量转换装置
JP2021048663A (ja) * 2019-09-17 2021-03-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制御装置、充放電システム、駐車場システム、二次電池リユースシステム、電池制御方法、及び電池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15397B2 (ja) * 2019-11-15 2023-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推定システムおよび推定方法
KR20210074004A (ko) * 2019-12-11 2021-06-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배터리 관리 방법,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JP7234957B2 (ja) * 2020-02-03 2023-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制御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車両
KR20210099939A (ko) * 2020-02-05 2021-08-1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플레이팅 검출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배터리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065968A1 (en) * 2020-02-21 2023-03-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alculation system, battery characteristic estimation method, and battery characteristic estimation program
CN111736495B (zh) * 2020-02-25 2021-05-11 济南沛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仪表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443821B2 (ja) * 2020-02-28 2024-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情報算出システム
JP6918433B1 (ja) * 2020-03-10 2021-08-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劣化度診断装置
CN113447827A (zh) * 2020-03-24 2021-09-28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老化评估方法
JP7443155B2 (ja) * 2020-05-15 2024-03-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監視装置、車両監視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344191B2 (ja) * 2020-12-21 2023-09-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アップバッテリ制御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クアップバッテリ制御システム
CN113665436B (zh) * 2021-09-28 2022-11-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管理方法及装置
WO2023102129A1 (en) * 2021-12-03 2023-06-08 Tesla, Inc. Vehicle resource capacity management
CN116583925A (zh) * 2021-12-10 2023-08-11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锂蓄电元件的电流分离方法、预测方法及系统等
CN114336832B (zh) * 2021-12-23 2024-02-27 河南嘉晨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权限控制器受车辆电池老化影响的系统
JP2023102800A (ja) * 2022-01-13 2023-07-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蓄電池劣化評価方法
DE102022123466A1 (de) 2022-09-14 2024-03-1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r Kapazität einer HV-Batterie mit hysteretischer Kennlinie der offenen Zellspann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5874A (zh) * 2007-04-10 2008-10-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的满充电容量检测方法
CN102144169A (zh) * 2008-09-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状态推定装置
CN106030893A (zh) * 2013-12-20 2016-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US9500713B1 (en) * 2013-03-05 2016-11-22 Qnovo Inc. Circuitry and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an SOC of a battery/cell having a silicon-based anode and a fuel gaug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1900A (en) 1976-01-30 1977-08-02 Oriental Yeast Co Lt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rotein
US5808445A (en) * 1995-12-06 1998-09-15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Method for monitoring remaining battery capacity
DE10216831A1 (de) 2002-04-16 2003-10-30 Sanyo Energy Europ Corporate G Ladekontrollschaltung für ein Batteriepack aus wiederaufladbaren Batterieelementen
US6850038B2 (en) * 2002-05-14 2005-02-01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estimating state of charge and open circuit voltage of battery,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puting degradation degree of battery
US7324902B2 (en) * 2003-02-18 2008-01-2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lized recursive least-squares process for battery state of charge and state of health
JP4288958B2 (ja) * 2003-02-25 2009-07-01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劣化度推定方法
US7317300B2 (en) * 2003-06-23 2008-01-08 Denso Corporation Automotive battery state monitor apparatus
US8103485B2 (en) * 2004-11-11 2012-01-24 Lg Chem, Ltd. State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KR100745733B1 (ko) 2005-09-23 2007-08-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 활물질,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US7573237B2 (en) * 2006-02-23 2009-08-11 Powercart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battery state
JP2010066232A (ja) * 2008-09-12 2010-03-25 Toyota Motor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劣化判定装置、車両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劣化判定方法
CN102695961B (zh) * 2010-01-19 2015-12-02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测定装置以及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测定方法
JP5537236B2 (ja) 2010-04-13 2014-07-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劣化判定装置および劣化判定方法
US8970178B2 (en) * 2010-06-24 2015-03-03 Qnovo Inc. Method and circuitry to calculate the state of charge of a battery/cell
JP2012088086A (ja) * 2010-10-15 2012-05-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US9263908B2 (en) 2012-06-26 2016-02-16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having linear voltage profile, and SOC algorithm applying to the battery pack
JP6202592B2 (ja) * 2012-11-12 2017-09-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池制御装置、蓄電装置、蓄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33155B2 (ja) * 2013-03-29 2016-11-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制御装置
DE102013220243A1 (de) 2013-10-08 2015-04-0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Minimieren einer Zellalterung einer Batterie bzw. Batteri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r Minimierung einer Zellalterung der Batterie
DE112014006399B4 (de) * 2014-02-25 2019-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dezustandschätzvorrichtung für eine Sekundärbatterie
JP2015166710A (ja) * 2014-03-04 2015-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蓄電部材状態推定装置、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部材状態推定方法
JP2015230193A (ja) * 2014-06-04 2015-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劣化状態推定装置、充電状態推定装置、ocvカーブ算出生成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
KR20160040046A (ko) 2014-10-02 2016-04-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복합 음극 활물질, 상기 복합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6449609B2 (ja) * 2014-10-06 2019-01-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充電率推定方法及び充電率推定装置
JP2016167394A (ja) 2015-03-10 2016-09-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5874A (zh) * 2007-04-10 2008-10-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的满充电容量检测方法
CN102144169A (zh) * 2008-09-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状态推定装置
US9500713B1 (en) * 2013-03-05 2016-11-22 Qnovo Inc. Circuitry and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an SOC of a battery/cell having a silicon-based anode and a fuel gauge therefor
CN106030893A (zh) * 2013-12-20 2016-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02080B2 (en) 2020-10-13
US20180313906A1 (en) 2018-11-01
KR20180120589A (ko) 2018-11-06
KR102019356B1 (ko) 2019-09-06
JP6939057B2 (ja) 2021-09-22
EP3410138A1 (en) 2018-12-05
BR102018007917A2 (pt) 2018-11-21
JP2018185259A (ja) 2018-11-22
CN108802620A (zh) 2018-11-13
RU2680660C1 (ru) 2019-02-25
EP3410138B1 (en) 2022-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02620B (zh) 车载的电池系统以及电池的经年劣化推定方法
CN108819731B (zh) 充电率推定方法及车载的电池系统
US943586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eterioration of secondary battery
US8655524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control method of power supply system
JP5708668B2 (ja) 蓄電システム
US1085963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and SOC estimation method for secondary battery
US6700383B2 (en)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resolving memory effect
US8222862B2 (en) Electrically powered vehicle
CN109921105B (zh) 二次电池系统及二次电池的活性物质的应力推定方法
US20110115435A1 (en) Charge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5835341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3019709A (ja) 二次電池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WO2012137456A1 (ja) 余寿命判定方法
JP556527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蓄電量補正方法
US10557891B2 (en) Batter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7151692B2 (ja) 電池の充電方法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US11469456B2 (en) Diagnostic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OC unevenness detection method
BR102018007917B1 (pt) Sistema de bateria em veículo e método de estimativa de deterioração em envelhecimento para a bate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