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5488A -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5488A
CN108695488A CN201810493098.7A CN201810493098A CN108695488A CN 108695488 A CN108695488 A CN 108695488A CN 201810493098 A CN201810493098 A CN 201810493098A CN 108695488 A CN108695488 A CN 108695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inc oxide
lithium metal
foam copper
lithium
nega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930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坚
秦立光
徐晖
王丹
朱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4930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954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695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54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01M4/382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所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为三维结构,包括泡沫铜和复合在所述泡沫铜中的金属锂和氧化锌。本发明将泡沫铜和氧化锌及金属锂进行结合,以三维的泡沫铜为骨架,利用水热法在泡沫铜表面沉积一层氧化锌纳米层,然后利用所述的氧化锌纳米层的亲锂性,熔化固态金属锂后形成的液态锂能自发吸附于三维泡沫铜骨架中。所述的三维结构的金属锂负极相比于锂片负极,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密度。同时,内部多孔的结构能很好的将锂限制于内部空间中,减少充放电过程中锂负极的体积膨胀,有效抑制了枝晶的生长。

Description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属于锂二次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成功商用带来了可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大多采用石墨负极材料,此类材料的成本较低且循环寿命较长,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较低,仅有372mAh/g,如此低的电池容量,使得提高锂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显得迫在眉睫。金属锂由于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容量(3860mAh/g)、低的密度(0.534g/cm3)和低的电压窗口(-3.04V vs.标准氢电极)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锂金属作为锂二次电池中的负极材料时,可以显著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而被称为储能界的“圣杯”。
但是,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在循环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主要有:(1)锂金属非常活泼,与电解液接触会立刻在锂金属表面生成一层SEI(固体电解质)膜,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锂的不均匀沉积会导致SEI的破裂和再生,从而导致电解液的不断消耗,造成电池效率的下降;(2)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金属表面会生成枝晶,枝晶的不断生长会刺破隔膜并与正极接触,造成电池内部短路,甚至是起火和爆炸,有很大的安全隐患;(3)循环过程中,枝晶的断裂造成“死锂”,进一步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
因此,如何通过对锂金属的处理来缓解或者改善上述的问题,使锂金属能够真正应用于锂二次电池中,既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现实的需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所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为三维结构,能有效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密度,减少充放电过程中锂负极的体积膨胀,有效抑制枝晶的生长。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该复合负极为三维结构,包括泡沫铜骨架和复合在所述泡沫铜骨架中的氧化锌-金属锂,在泡沫铜骨架表面沉积有氧化锌层,在氧化锌层的表面为金属锂层。
其中:
所述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0.1~40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13~1300PPI,且其孔的孔径为0.1~10mm。
所述氧化锌层厚度为0.1~2μm。
所述的复合负极中金属锂的含量为20~60wt.%。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清洗、烘干;
2)将烘干后的泡沫铜浸入硝酸锌溶液中,之后加入氨水溶液,水热反应后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有氢氧化锌,再经干燥得到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
3)将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与熔化的液态金属锂混合,待液态金属锂均匀的附着到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上,自然冷却后得到具有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
其中:
步骤1)所述的泡沫铜切片后清洗是指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进行超声清洗,超声频率为30~50kHz,超声时间不少于30min;步骤1)所述的烘干是指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温度为50~100℃的条件下干燥10~60min。
步骤2)所述的硝酸锌溶液的浓度为0.02~0.05mol/L,体积为50~60mL,氨水浓度为13~14.7mol/L,体积为2~10mL。
步骤2)所述的水热反应的温度为75~110℃,水热反应的时长为4~10h;
步骤2)所述硝酸锌溶液和氨水溶液总体积占所述水热法反应器皿的容积比为50~90%。
步骤2)所述经干燥得到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中干燥温度为120~200℃,干燥时间为1.5~3h。
所述熔化的液态金属锂制备条件如下:在密闭空间内、在Ar气氛下,加热至200~400℃,得到熔化的液态金属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上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相比于锂片负极,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密度;
2、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内部多孔结构能很好的将锂限制于内部空间中,减少充放电过程中锂负极的体积膨胀,有效抑制了枝晶的生长;
3、本发明提供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制备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其中(a)为所述沉积有氧化锌纳米层的泡沫铜的表面SEM图片;(b)为所述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表面SEM图片;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制备的对称电池的电压与时间曲线;
图3为纯锂负极恒流循环100次后的表面SEM图片;
图4为所述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恒流循环100次后的表面SEM图片;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制备的对称电池的电压与时间曲线;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制备的对称电池的电压与时间曲线;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制备的对称电池的电压与时间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来源没有特别限制,在市场上购买的或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制备的即可。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纯度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优选采用分析纯或锂金属二次电池领域常规的纯度即可。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尤其涉及一种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其改性方法。
实施例1
一种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分别在超声频率为50kHz的条件下超声清洗30min;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100℃下干燥10min;
2)将干燥后的泡沫铜放入60mL且浓度为0.03mol/L的硝酸锌溶液中,随后缓慢滴加7mL浓度为13mol/L浓氨水后,在110℃下水热反应4h,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氢氧化锌,然后将沉积有氢氧化锌的泡沫铜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冲洗,最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200℃干燥1.5h,冷却后取出即为沉积有氧化锌纳米层的泡沫铜(从图1a所示的SEM照片可见泡沫铜表面沉积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锌层,氧化锌层的厚度为0.1~0.5μm;
3)在300℃下将固态金属锂熔化,然后将上述制备的泡沫铜放入液态金属锂中,形成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锂金属的含量为60wt.%)。
所述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的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1.6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1000PPI,且其孔的孔径为1~1.4mm。
从图1b所示的SEM照片可见金属锂已经填充到泡沫铜内部,形成了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
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上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该金属锂二次电池组装过程如下:
将制备好的三维结构电极按照正极壳、电极片、(滴加电解液30μL)、隔膜、(滴加电解液30μL)、电极片、垫片、弹片、负极壳的顺序组装成对称电池,电池型号为纽扣电池2032。
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按1mAh/cm2的容量以3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循环参见图2:图2为制备的对称电池的电压与时间曲线图。其中负电位为沉积电位,正电位表示脱离电位,由图2可知,本发明制备的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的Li||Li的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中,锂的沉积和脱离电位均较Li||Li电池要低,且曲线平稳,而Li||Li电池的曲线紊乱,表明电池内部不稳定,电极发生较大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普通Li||Li电池的纯锂负极表面已经出现了枝晶,而Li-Cu@ZnO||Li-Cu@ZnO电池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表面很平缓(图4)。
实施例2
一种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分别在超声频率为30kHz的条件下超声清洗60min;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50℃下干燥60min;
2)将干燥后的泡沫铜放入3mL且浓度为0.05mol/L的硝酸锌溶液中,随后缓慢滴加10mL且浓度为13.5mol/L的氨水后,在75℃下水热反应10h,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氢氧化锌,然后将沉积有氢氧化锌的泡沫铜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冲洗,最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120℃干燥3h,冷却后取出即为沉积有氧化锌纳米层的泡沫铜,氧化锌层的厚度为1.5~2μm;
3)在300℃下将固态金属锂熔化,然后将上述制备的泡沫铜放入液态金属锂中,形成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锂金属的含量为50wt.%);
所述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的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1.2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900PPI,且其孔的孔径为0.4~0.8mm。
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上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该金属锂二次电池组装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按1mAh/cm2的容量以3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循环。
由图5可知,本发明制备的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的Li||Li的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中,锂的沉积和脱离电位均较Li||Li电池要低,且曲线平稳,而Li||Li电池的曲线紊乱,表明电池内部不稳定,电极发生较大变化。
实施例3
一种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分别在超声频率为40kHz的条件下超声清洗50min;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70℃下干燥40min;
2)将干燥后的泡沫铜放入60mL且浓度为0.02mol/L的硝酸锌溶液中,随后缓慢滴加7mL且浓度为13.5mol/L的氨水后,在90℃下水热反应6h,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氢氧化锌,然后将沉积有氢氧化锌的泡沫铜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冲洗,最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160℃干燥2.5h,冷却后取出即为沉积有氧化锌纳米层的泡沫铜,氧化锌层的厚度为0.8~1μm;
3)在300℃下将固态金属锂熔化,然后将上述制备的泡沫铜放入液态金属锂中,形成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锂金属的含量为40wt.%);
所述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的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0.8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1300PPI,且其孔的孔径为0.1~0.3mm。
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上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该金属锂二次电池组装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按1mAh/cm2的容量以3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循环。
由图6可知,本发明制备的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的Li||Li的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中,锂的沉积和脱离电位均较Li||Li电池要低,且曲线平稳,而Li||Li电池的曲线紊乱,表明电池内部不稳定,电极发生较大变化。
实施例4
一种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分别在超声频率为45kHz的条件下超声清洗50min;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90℃下干燥20min;
2)将干燥后的泡沫铜放入60mL且浓度为0.03mol/L的硝酸锌溶液中,随后缓慢滴加7mL且浓度为14.7mol/L后,在105℃下水热反应8h,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氢氧化锌,然后将沉积有氢氧化锌的泡沫铜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冲洗,最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180℃干燥2h,冷却后取出即为沉积有氧化锌纳米层的泡沫铜,氧化锌层的厚度为1.1~1.3μm;
3)在300℃下将固态金属锂熔化,然后将上述制备的泡沫铜放入液态金属锂中,形成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锂金属的含量为20wt.%);
所述的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电极的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0.1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13PPI,且其孔的孔径为8~10mm。
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上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该金属锂二次电池组装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按1mAh/cm2的容量以3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循环。
由图7可知,本发明制备的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的Li||Li的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Li-Cu@ZnO||Li-Cu@ZnO的对称电池中,锂的沉积和脱离电位均较Li||Li电池要低,且曲线平稳,而Li||Li电池的曲线紊乱,表明电池内部不稳定,电极发生较大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该复合负极为三维结构,包括泡沫铜骨架和复合在所述泡沫铜骨架中的氧化锌-金属锂,在泡沫铜骨架表面沉积有氧化锌层,在氧化锌层的表面为金属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铜骨架的厚度为0.1~40mm,所述铜泡沫铜骨架的孔数为13~1300PPI,且其孔的孔径为0.1~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层厚度为0.1~2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负极中金属锂的含量为20~60wt.%。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沫铜切片后清洗、烘干;
2)将烘干后的泡沫铜浸入硝酸锌溶液中,之后加入氨水溶液,水热反应后在泡沫铜表面沉积有氢氧化锌,再经干燥得到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
3)将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与熔化的液态金属锂混合,待液态金属锂均匀的附着到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上,自然冷却后得到具有三维结构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泡沫铜切片后清洗是指将泡沫铜切片后依次浸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进行超声清洗,超声频率为30~50kHz,超声时间不少于30min;步骤1)所述的烘干是指将超声清洗后的泡沫铜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温度为50~100℃的条件下干燥10~60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硝酸锌溶液的浓度为0.02~0.05mol/L。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水热反应的温度为75~110℃,水热反应的时长为4~10h。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经干燥得到表面沉积有氧化锌的泡沫铜中干燥温度为120~200℃,干燥时间为1.5~3h。
10.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的金属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锂二次电池包含所述的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
CN201810493098.7A 2018-05-22 2018-05-22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Pending CN1086954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93098.7A CN108695488A (zh) 2018-05-22 2018-05-22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93098.7A CN108695488A (zh) 2018-05-22 2018-05-22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5488A true CN108695488A (zh) 2018-10-23

Family

ID=6384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93098.7A Pending CN108695488A (zh) 2018-05-22 2018-05-22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95488A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141A (zh) * 2018-12-14 2019-03-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9713223A (zh) * 2018-12-28 2019-05-0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作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9755476A (zh) * 2019-03-15 2019-05-14 江汉大学 基于氧化锡包覆三维导电骨架的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02121A (zh) * 2019-01-25 2019-05-24 香港理工大学 含有金属涂层的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817888A (zh) * 2019-03-22 2019-05-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面容量锂基微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852802A (zh) * 2019-01-10 2019-06-07 东南大学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CN110380010A (zh) * 2019-07-18 2019-10-25 南京宁智高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锂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106310A (zh) * 2018-10-25 2020-05-05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含复合锂金属负极的电池
CN112103472A (zh) * 2019-06-17 2020-12-1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09229A (zh) * 2021-01-19 2021-06-04 南昌大学 一种三维亲锂性金属泡沫骨架的银包覆方法及其在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的制备方法
CN112928257A (zh) * 2021-02-05 2021-06-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KR20210098581A (ko) * 2020-01-31 2021-08-1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리튬금속 복합체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음전극
CN113594410A (zh) * 2021-07-29 2021-11-02 溧阳紫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结构、其制备方法以及固态电池
CN113659282A (zh) * 2021-08-17 2021-11-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抑制锂枝晶的具有氧缺陷的氧化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07849A (zh) * 2021-08-26 2021-11-26 泉州师范学院(石狮)生态智能织物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于天然纤维素织物的锂金属电极制作工艺
CN114122332A (zh) * 2021-11-25 2022-03-01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MOFs衍生物制备三维金属锂负极的方法
CN114497563A (zh) * 2021-12-30 2022-05-13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热熔法构建的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制备及应用
CN114512648A (zh) * 2022-02-07 2022-05-17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锂金属电池负极的三维多孔基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00355A (zh) * 2022-06-06 2022-09-02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金属锂-氧化物复合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621431A (zh) * 2022-05-11 2023-01-17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635A (zh) * 2017-01-13 2017-05-3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固态电池用复合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06876153A (zh) * 2015-12-13 2017-06-2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自支撑结构的电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7732204A (zh) * 2017-10-16 2018-02-2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多层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10496A (zh) * 2017-10-09 2018-04-13 中南大学 一种二次电池用金属锂负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6153A (zh) * 2015-12-13 2017-06-2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自支撑结构的电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784635A (zh) * 2017-01-13 2017-05-3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固态电池用复合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07910496A (zh) * 2017-10-09 2018-04-13 中南大学 一种二次电池用金属锂负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732204A (zh) * 2017-10-16 2018-02-2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多层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ANYAN HUANG等: ""ZnO Nanorods Grown Directly on Copper Foil Substrate as a Binder-Free Anode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INT. J. ELECTROCHEM. SCI.》 *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6310A (zh) * 2018-10-25 2020-05-05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含复合锂金属负极的电池
CN109546141A (zh) * 2018-12-14 2019-03-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9713223A (zh) * 2018-12-28 2019-05-0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作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9852802A (zh) * 2019-01-10 2019-06-07 东南大学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CN109802121A (zh) * 2019-01-25 2019-05-24 香港理工大学 含有金属涂层的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755476A (zh) * 2019-03-15 2019-05-14 江汉大学 基于氧化锡包覆三维导电骨架的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17888A (zh) * 2019-03-22 2019-05-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面容量锂基微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03472A (zh) * 2019-06-17 2020-12-1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80010A (zh) * 2019-07-18 2019-10-25 南京宁智高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锂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KR102421156B1 (ko) * 2020-01-31 2022-07-18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리튬금속 복합체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음전극
KR20210098581A (ko) * 2020-01-31 2021-08-1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리튬금속 복합체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음전극
CN112909229A (zh) * 2021-01-19 2021-06-04 南昌大学 一种三维亲锂性金属泡沫骨架的银包覆方法及其在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的制备方法
CN112928257A (zh) * 2021-02-05 2021-06-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3594410A (zh) * 2021-07-29 2021-11-02 溧阳紫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结构、其制备方法以及固态电池
CN113659282A (zh) * 2021-08-17 2021-11-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抑制锂枝晶的具有氧缺陷的氧化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07849A (zh) * 2021-08-26 2021-11-26 泉州师范学院(石狮)生态智能织物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于天然纤维素织物的锂金属电极制作工艺
CN114122332A (zh) * 2021-11-25 2022-03-01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MOFs衍生物制备三维金属锂负极的方法
CN114497563A (zh) * 2021-12-30 2022-05-13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热熔法构建的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制备及应用
CN114497563B (zh) * 2021-12-30 2024-03-29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热熔法构建的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制备及应用
CN114512648A (zh) * 2022-02-07 2022-05-17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锂金属电池负极的三维多孔基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621431A (zh) * 2022-05-11 2023-01-17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00355A (zh) * 2022-06-06 2022-09-02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金属锂-氧化物复合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00355B (zh) * 2022-06-06 2024-01-30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金属锂-氧化物复合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5488A (zh) 氧化锌-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制备方法、金属锂二次电池
CN108899472A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用电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锂金属电池
CN109004234A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534796A (zh)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93115B (zh) 一种锂电池SiCO‑Si梯度薄膜电极体系及制备方法
CN10522625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86928A (zh) 一种应用于二次电池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537021A (zh) 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氧化钛/氧化锡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N113013418A (zh) 一种合金骨架支撑锌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803570B (zh) 一种锂电池用SiCO-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电极
CN102340031A (zh) 一种以钛酸锂为负极的电池制造的后工序处理方法
Zhang et al. 200 MPa cold isostatic pressing creates surface-microcracks in a Zn foil for scalable and long-life zinc anodes
CN114388780A (zh) 一种改性的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560256A (zh) 铜硅复合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904390A (zh) 一种金属锂/镀镍碳布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10289419A (zh) 一种可耐腐蚀的金属锂负极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CN11469586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双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474018A (zh) 一种改性三元体系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50146A (zh) 一种改性三维多孔锑电极、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281291A (zh) 一种具有导电陶瓷界面的多孔钛基体负载氧化镍(氢氧化镍)电极制备方法
CN109599533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5742610A (zh) 一种碳包覆磷酸铁锰锂薄膜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374094B (zh) ZnO/Ni蜂窝状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电池组装方法
CN111952595A (zh) 一种基于尖端效应的无枝晶金属负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10437B (zh) 一种锑基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