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5873A -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5873A
CN108495873A CN201780007831.3A CN201780007831A CN108495873A CN 108495873 A CN108495873 A CN 108495873A CN 201780007831 A CN201780007831 A CN 201780007831A CN 108495873 A CN108495873 A CN 108495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ic olefin
bipolymer
repetitive unit
acid
chemic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78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95873B (zh
Inventor
宋永智
崔地宁
崔大胜
黄承渊
金多情
李旼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hem Ltd
L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7/00779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21757A1/ko
Publication of CN108495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5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95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5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32/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a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 C08F32/02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a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having no condensed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06Metal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hydrides and other than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Boron halide or aluminium halide complexes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F4/20Metal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hydrides and other than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Boron halide or aluminium halide complexes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of antimony, bismuth, vanadium, niobium or tantal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58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silicon, germanium, tin, lead, antimony, bismuth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70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8/00Chemical modification by after-treatment
    • C08F8/08Epoxid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以预定比率包含两种具有特定官能团的重复单元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以及上述共聚物表现出低介电特征,因此可以应用于半导体基材、印刷电路板等。

Description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16年7月29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97089号和在2017年7月18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90792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具有低介电特征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对高性能电子设备的需求增加,在使用半导体基材和印刷电路板的领域中需要更高的频率。由于电信号在高频率区的传输损耗与介电损耗和频率成比例,所以传输损耗朝向更高的频率区增加,这不利地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耐久性和生产率。因此,需要开发具有低介电常数的材料以减少这些缺陷。
在常规的通信和网络领域中,聚苯醚也被用作低介电材料,但由于预浸体的破碎而出现可操作性问题,并且耐热性还不够。
因此,仍然需要开发在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足够的机械特性如粘合强度的同时具有低介电特征的材料。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低介电特征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制备所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其中相对于全部的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和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总量,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以20mol%至60mol%的量包含在内。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含有第10族过渡金属的预催化剂、与所述预催化剂的金属配位的阴离子助催化剂和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的存在下,使由以下化学式3表示的单体聚合;以及
使聚合物与过氧酸反应以进行环氧化。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提供一种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其中相对于全部的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和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总量,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以20mol%至60mol%的量包含在内。
[化学式1]
在上式1中,
p为0至4的整数,
R1至R4各自独立地为氢或者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氧基,或者选自R1和R2以及R3和R4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可以彼此连接以形成环氧基,条件是排除R1至R4全部为氢的情况。
[化学式2]
在上式2中,
q为0至4的整数,
R5至R8各自独立地为氢或者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乙烯基,或者选自R5和R6以及R7和R8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可以彼此连接以形成亚烷基,条件是排除R5至R8全部为氢的情况。
本发明人为了获得具有低介电特征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通过实验发现,以预定比率包含具有环氧基的基于环状烯烃的重复单元和具有乙烯基或亚烷基的基于环状烯烃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在10GHz下具有2.7或更小的介电常数,也就是说,具有低介电特征,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更具体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中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包含环氧基。然而,当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比例变高时,玻璃化转变温度、粘合强度和固化程度增加,并且虽然不容易破碎,但低介电常数特征可能降低。此外,当含有乙烯基或亚烷基的由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比例变高时,可以改善低介电常数特征,但玻璃化转变温度、粘合强度和固化程度可能降低,并且可能发生破碎现象。
因此,对于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需要将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调整为适当的比率,如果相对于全部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总量,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以20mol%至60mol%或30mol%至60mol%的量包含在内,则其可以在具有足够的机械特性如粘合强度的同时表现出低的介电常数特征等。如果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比例在以上范围之外,则介电特征可能不好,或者物理特性如粘合性和耐久性可能不足以应用于通信和网络领域。
在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中,R1至R4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由表示的官能团,或者选自R1和R2以及R3和R4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可以彼此连接以形成环氧基。在此,n为0至4的整数,R为氢或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条件是排除R1至R4全部为氢的情况。
此外,在由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中,R5至R8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由表示的官能团,或者选自R5和R6以及R7和R8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可以彼此连接以形成亚烷基。在此,n为0至4的整数,R为氢或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条件是排除R5至R8全部为氢的情况。
此外,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约1000g/mol至100000g/mol,优选为约3000g/mol至50000g/mol,更优选为约5000g/mol至30000g/mol。
如本文所使用的,重均分子量意指通过GPC方法测量的根据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在确定通过GPC方法测量的根据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通常已知的分析装置、检测器如折光率检测器和分析柱。可以使用通常应用的温度、溶剂和流速条件。测量条件的具体实例包括30℃的温度、四氢呋喃(THF)和1mL/分钟的流速。
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在10GHz下的介电常数(Dk)可以为约2.7或更小、或者约2.3至2.7、或者约2.5至2.7。介电常数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AgilentTechnologies)在10GHz的条件下来测量。当介电常数超过2.7时,绝缘特征不好并且在高频率区的传输损耗增加。因此,可能不利地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耐久性和生产率。
此外,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在10GHz下的介电损耗因子(Df)可以为约0.008或更小,优选为0.002至0.008,更优选为0.003至0.008。介电损耗因子通过与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来测量。
此外,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的铜箔粘合强度为0.6kgf/cm或更大、或者0.6kgf/cm至1.0kgf/cm、或者0.65kgf/cm至1.0kgf/cm。用于测量铜箔粘合强度的方法的实例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在将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和厚度为35μm的铜箔的层合体切割成宽度为10mm的矩形之后,通过测量当使用拉伸强度测试仪(ZWICK)抓住铜箔的切割端并在90°的角度和50mm/分钟的速度下将其从基材层上剥离时所需的力(剥离强度),可以计算铜箔粘合强度。
在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中,当铜箔粘合强度过度地降低至小于0.6kgf/cm时,在使用预浸体和铜箔制备覆铜层合体(copper clad laminate,CCL)时容易发生剥离,从而使得难以制造产品。即使制造出来,也难以确保可靠性。
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为约250℃或更高,优选为约270℃或更高,更优选为约270℃至310℃。由于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具有如此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值,所以其与已经用于通信和网络领域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200℃的聚苯醚相比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并因此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和网络过程,包括高温过程。
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通过DSC测量数据等来确定。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测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方法:将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在300℃下保持5分钟,将其缓慢冷却至室温,并在10℃/分钟的加热速率下对其进行再扫描。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被认为是归因于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特征。随着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CTE值降低,同时高温下的模量增加。因此,可以改善最终生产的CCL或PCB的热稳定性。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含有第10族过渡金属的预催化剂、与所述预催化剂的金属配位的阴离子助催化剂和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的存在下,使由以下化学式3表示的单体聚合;以及
使聚合物与过氧酸反应以进行环氧化。
[化学式3]
其中,在上式3中,
q为0至4的整数,以及
R5至R8各自独立地为氢或者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乙烯基,或者R5和R6以及R7和R8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可以彼此连接以形成亚烷基,条件是排除R5至R8全部为氢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发明人通过实验确定,根据上述方法生产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以预定比率包含具有环氧基的基于环状烯烃的重复单元和具有乙烯基或亚烷基的基于环状烯烃的重复单元,并且具有低的介电常数特征。
使由化学式3表示的单体聚合的步骤在含有第10族过渡金属的预催化剂、与所述预催化剂的金属配位的阴离子助催化剂和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的存在下进行。第10族过渡金属预催化剂可以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PdCl2(二氯化钯)、[(烯丙基)Pd(Cl)]2(烯丙基氯化钯二聚体)、(CH3CO2)2Pd(乙酸钯)、[CH3COCH=C(O-)CH3]2Pd(乙酰丙酮钯)、[PdCl(NB)O(CH3)]2、(二亚苄基丙酮)2Pd(双(二亚苄基丙酮)钯)、(二亚苄基丙酮)3Pd2(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NiBr(NP(CH3)3)4、Pd(NO3)2(硝酸钯)和PdBr2(溴化钯)。
能够与所述预催化剂的金属弱配位的阴离子助催化剂可以由以下化学式4表示:
[化学式4]
[Cat][Ani]
在上式4中,
[Cat]为选自以下的任一者:氢阳离子、第1族金属阳离子、第2族金属阳离子、过渡金属阳离子和含有阳离子的有机基团,以及
[Ani]为选自以下的任一者:硼酸根、铝酸根、[SbF6]-、[PF6]-、[AsF6]-、全氟乙酸根([CF3CO2]-)、全氟丙酸根([C2F5CO2]-)、全氟丁酸根([CF3CF2CF2CO2]-)、高氯酸根([ClO4]-)、对甲苯磺酸根([p-CH3C6H4SO3]-)、[SO3CF3]-、硼酸苯、和经卤素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硼烷。
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具有电子稳定能力并且可以起到热活化和化学活化过渡金属化合物的作用。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的具体实例包括脂族、脂环族或芳族膦或亚磷酸酯,优选为选自以下的一者或更多者:三苯基膦、三环己基膦、亚磷酸三苯酯、1,2-双(二苯基膦基)乙烷、三丁基膦、三苯基氧化膦和1,2-(二苯基膦基)丁烷。
此外,使单体聚合的步骤可以在50℃至200℃、或70℃至150℃、或90℃至140℃、或100℃至135℃的温度下进行。
随后,进行使通过使由化学式3表示的单体聚合而产生的聚合物与过氧酸反应以进行环氧化的步骤。
在此情况下,过氧酸可以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过氧苯甲酸、过氧乙酸、过氧甲酸、过氧邻苯二甲酸、过氧丙酸、过氧丁酸、三氟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
在进行环氧化的步骤中,聚合物与过氧酸之间的摩尔比可以为约1:0.1至1:5,优选为约1:0.2至1:2。聚合物与过氧酸之间的摩尔比与将产生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各重复单元的比例有关。当聚合物和过氧酸以以上摩尔比反应时,可以产生一个实施方案的包含20mol%至60mol%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
此外,环氧化反应可以在约50℃或更低,优选约0℃至40℃的温度下进行。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表现出高的粘合强度和低的介电特征,并因此可以应用于半导体基材、印刷电路板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提供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的目的,并不应解释为将本发明的范围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和比较例>
比较例1
向250ml Schlenk烧瓶中添加30.0g(250mmol)5-乙烯基-2-降冰片烯和60.0g甲苯。在搅拌的同时将温度升高至105℃,向其中添加溶解在1ml二氯甲烷中的8.9mmol二氯化钯(PdCl2)、9.7mmol三环己基膦和14.0mmol四氟硼酸银(AgBF4),然后在105℃下在搅拌下反应16小时。反应之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过量甲醇中以获得白色聚合物沉淀物。用玻璃漏斗过滤该沉淀物,并将收集的固体在3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24小时以获得聚合物(Mw=5500g/mol,PDI=2.01,产率:48%)。
实施例1
将20g比较例1中获得的聚合物溶解在60g二氯甲烷中。在搅拌的同时,将温度降低至0℃,缓慢滴加8.6g 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在搅拌1小时之后,将温度升高至室温,然后反应5小时。反应之后,过滤反应混合物,并将获得的反应溶液倒入过量甲醇中以获得白色固体沉淀物。用玻璃漏斗过滤该沉淀物,并在3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24小时以获得环氧转化率为3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3:7的共聚物(Mw=5600g/mol,PDI=1.95,产率80%)。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6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6:4的共聚物(Mw=5700g/mol,PDI=1.97,产率82%),不同之处在于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含量由8.6g变为17.2g。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9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9:1的共聚物(Mw=6000g/mol,PDI=1.92,产率79%),不同之处在于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含量由8.6g变为25.8g。
比较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15%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1.5:8.5的共聚物(Mw=5600g/mol,PDI=2.00,产率78%),不同之处在于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含量由8.6g变为4.3g。
比较例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8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8:2的共聚物(Mw=5900g/mol,PDI=1.99,产率80%),不同之处在于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含量由8.6g变为22.9g。
比较例5
以与比较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聚合物(Mw=7500g/mol,PDI=2.04,产率45%),不同之处在于将5-乙烯基-2-降冰片烯变为5-亚乙基-2-降冰片烯。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3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3:7的共聚物(Mw=7800g/mol,PDI=2.08,产率80%),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5的聚合物。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6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6:4的共聚物(Mw=8100g/mol,PDI=2.11,产率82%),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5的聚合物。
比较例6
以与比较例2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9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9:1的聚合物(Mw=8500g/mol,PDI=2.01,产率78%),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5的聚合物。
比较例7
以与比较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聚合物(Mw=6000g/mol,PDI=2.10,产率46%),不同之处在于将30.0g 5-乙烯基-2-降冰片烯变为33.5g5-(1’-甲基乙烯基)-2-降冰片烯。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3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3:7的共聚物(Mw=6200g/mol,PDI=2.07,产率82%),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7的聚合物。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6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6:4的共聚物(Mw=6500g/mol,PDI=2.13,产率82%),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7的聚合物。
比较例8
以与比较例2中相同的方式获得环氧转化率为90%并且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9:1的聚合物(Mw=6700g/mol,PDI=2.15,产率75%),不同之处在于将比较例1的聚合物变为比较例7的聚合物。
<实验例>
将40g实施例1至2和比较例1至4中制备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60g氰酸酯树脂(Nanozine-375,Nanoco Technologies)和0.4g引发剂(过氧化二枯基,Sigma-Aldrich)溶解在环己酮溶剂中使得固体含量为50%,以制备清漆。
将50g无机填料(SC2050-HMN,Admatechs)和21g环己酮溶剂放入球磨机中并球磨2小时以使无机填料分散。然后,将分散的无机填料与先前制备的清漆混合以制备浆料。使由此制备的浆料浸渍在玻璃纤维(L-1067,UNITIKA)中,然后进行热风干燥以制备预浸体。在将两个由此制备的预浸体层合之后,将厚度为35μm的铜箔放在两侧上。使铜箔层合,然后使用压力机在220℃下加热并压制90分钟以产生厚度为170μm的电路板。
然后,在以上制造的基材上测量如上所述制备的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铜箔粘合强度和介电常数。
玻璃化转变温度使用DSC(TA Instruments)来测量,并且样品的铜箔粘合强度以90°剥离强度来测量。具体地,剥离强度可以如下计算:制备其中顺序形成有厚度为35μm的铜箔和基材的层合体样品,通过物理刺激将该层合体样品切割成宽度为10mm的矩形,并测量当使用拉伸强度测试仪(ZWICK)抓住经切割的铜箔末端并在90°的角度和50mm/分钟的速度下将其从基材层上剥离时所需的力(剥离强度)。
此外,样品的介电常数(Dk)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Agilent Technologies)在10GHz的条件下来测量。然后,使用各组分的含量和已经知道的介电常数值来计算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单一介电常数值。
测量结果概述于下表1中。
表1
如表1所示,与包含90mol%的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的比较例2的二元共聚物相比,包含20mol%至60mol%的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的实施例1和2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表现出约0.1或更大的较低介电常数(Dk),因此可以确定,实施例1和2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在介电特征方面优异。与包含80mol%的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的比较例4的二元共聚物相比,预浸体的介电常数也被测量为0.05或更低,并且与比较例4相比,其介电损耗因子降低至20%或更大。因此,可以确定,实施例1和2的介电特征优异。
在用作绝缘层的预浸体的情况下,随着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降低,绝缘特征更优异。随着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增加,绝缘特征降低。因此,传输损耗在高频率区增加,由此不利地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耐久性和生产率。
此外,可以确定,与使用比较例1的VNB均聚物的情况相比,使用实施例1和2的共聚物生产的电路板表现出0.5kgf/cm或更大的高粘合强度。可以确定,即使与使用包含15mol%的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的比较例3的二元共聚物的情况相比,其也具有0.2kgf/cm或更大的高粘合强度。
当预浸体与厚度为35μm的铜箔的粘合强度小于0.6kgf/cm时,在使用预浸体和铜箔制备CCL时容易发生剥离,从而使得难以制造产品,并且即使制造出来,也难以确保可靠性。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包含含有乙烯基或乙基亚乙烯基的重复单元和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并且相对于全部的重复单元的总量,含有环氧基的重复单元的含量在20mol%至60mol%的范围内。当比率在以上范围之外时,从实验例可以确定,介电特征和粘合强度降低。

Claims (11)

1.一种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其中相对于全部的化学式1的重复单元和化学式2的重复单元的总量,所述由化学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以20mol%至60mol%的量被包含在内:
[化学式1]
其中,在上式1中,
p为0至4的整数,
R1至R4各自独立地为氢或者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氧基,或者选自R1和R2以及R3和R4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彼此连接以形成环氧基,条件是排除其中R1至R4全部为氢的情况,
[化学式2]
其中,在上式2中,
q为0至4的整数,
R5至R8各自独立地为氢或者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乙烯基,或者选自R5和R6以及R7和R8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彼此连接以形成亚烷基,条件是排除其中R5至R8全部为氢的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中所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通过GPC测量)为1000g/mol至100000g/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中所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在10GHz下的介电常数(Dk)为2.7或更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中所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在10GHz下的介电损耗因子为0.008或更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其中所述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固化产物的铜箔粘合强度为0.6kgf/cm或更大。
6.一种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含有第10族过渡金属的预催化剂、与所述预催化剂的金属配位的阴离子助催化剂和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的存在下,使由以下化学式3表示的单体聚合;以及
使聚合物与过氧酸反应以进行环氧化:
[化学式3]
其中,在上式3中,
q为0至4的整数,以及R为经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乙烯基或亚烷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10族过渡金属预催化剂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PdCl2(二氯化钯)、[(烯丙基)Pd(Cl)]2(烯丙基氯化钯二聚体)、(CH3CO2)2Pd(乙酸钯)、[CH3COCH=C(O-)CH3]2Pd(乙酰丙酮钯)、[PdCl(NB)O(CH3)]2、(二亚苄基丙酮)2Pd(双(二亚苄基丙酮)钯)、(二亚苄基丙酮)3Pd2(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NiBr(NP(CH3)3)4、Pd(NO3)2(硝酸钯)和PdBr2(溴化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含有第15族元素的配体是有机磷配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中所述有机磷配体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三苯基膦、三环己基膦、亚磷酸三苯酯、1,2-双(二苯基膦基)乙烷、三丁基膦、三苯基氧化膦和1,2-(二苯基膦基)丁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氧酸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过氧苯甲酸、过氧乙酸、过氧甲酸、过氧邻苯二甲酸、过氧丙酸、过氧丁酸、三氟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制备基于环状烯烃的二元共聚物的方法,其中在进行环氧化反应的步骤中,所述聚合物与所述过氧酸之间的摩尔比为1:0.1至1:5。
CN201780007831.3A 2016-07-29 2017-07-19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8495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7089 2016-07-29
KR20160097089 2016-07-29
KR1020170090792A KR102086766B1 (ko) 2016-07-29 2017-07-18 고리형 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17-0090792 2017-07-18
PCT/KR2017/007790 WO2018021757A1 (ko) 2016-07-29 2017-07-19 고리형 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5873A true CN108495873A (zh) 2018-09-04
CN108495873B CN108495873B (zh) 2020-07-03

Family

ID=6120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7831.3A Active CN108495873B (zh) 2016-07-29 2017-07-19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61878B2 (zh)
KR (1) KR102086766B1 (zh)
CN (1) CN108495873B (zh)
TW (1) TWI65324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209A (zh) * 1995-05-25 1998-07-08 B·F·谷德里奇公司 多环聚合物的共混物和合金
JPH10251343A (ja) * 1997-03-13 1998-09-22 Nippon Zeon Co Ltd 熱可塑性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及びエポキシ基含有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981425B (it) * 1972-03-16 1974-10-10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Terpolimero epossidato o suoi derivati e composizioni di oli e combustibili che li conten gono
US4156061A (en) 1974-03-06 1979-05-22 Exxon Research & Engineering Co. Epoxidized terpolym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nd oil and fue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ame
JPH02298510A (ja) * 1989-05-12 1990-12-10 Daicel Chem Ind Ltd エポキシ化合物
JPH05279412A (ja) * 1992-04-03 1993-10-26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変性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JP3971476B2 (ja) * 1996-11-29 2007-09-0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基含有ノルボルネン系付加型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架橋性重合体組成物
ATE255769T1 (de) 1997-01-21 2003-12-15 Georgia Tech Res Ins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halbleitervorrichtung mit luftspalten für verbindungen mit ultraniedriger kapazität
ID26727A (id) * 1998-10-05 2001-02-01 B F Goodrich Company Cs Katalis dan metoda untuk polimerisasi sikloolefin
JP2001098035A (ja) * 1999-09-28 2001-04-10 Nippon Zeon Co Ltd 不飽和結合を有するノルボルネン系付加共重合体及びノルボルネン系付加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146033A (ja) * 2005-11-29 2007-06-14 Nippon Zeon Co Ltd 光学透明材料、これを含有してなる複合材料、その成形品及び光学部品
EP2166036A4 (en) 2007-06-12 2011-10-19 Sumitomo Bakelite Co RESIN COMPOSITION, COATING MATERIAL, INSULATING LAYE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4040532A (ja) * 2012-08-23 2014-03-06 Shin Etsu Chem Co Ltd 環状オレフィン付加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58852B2 (ja) 2014-05-23 2018-07-18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環状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209A (zh) * 1995-05-25 1998-07-08 B·F·谷德里奇公司 多环聚合物的共混物和合金
JPH10251343A (ja) * 1997-03-13 1998-09-22 Nippon Zeon Co Ltd 熱可塑性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及びエポキシ基含有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ORISHITA, HIDETADA等: ""Synthesis and Palladium-Catalyzed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of Norbornene Carrying Epoxy Moiety"",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61878B2 (ja) 2020-03-11
JP2019506488A (ja) 2019-03-07
KR20180013719A (ko) 2018-02-07
TWI653249B (zh) 2019-03-11
TW201811847A (zh) 2018-04-01
KR102086766B1 (ko) 2020-03-09
CN108495873B (zh)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56782B2 (ja) 超低誘電損失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る高性能ラミネート
CN103467982B (zh) 氰酸酯组合物及用其制备覆铜板的方法
JP4467816B2 (ja) 低誘電正接樹脂組成物、硬化性フィルム、硬化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部品とその製法
JP7284875B2 (ja) 組成物及び硬化体
KR100518707B1 (ko) 저유전 정접 필름 및 배선 필름
JP7254972B2 (ja) 末端が不飽和基でキャッピングされたリン含有樹脂、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末端が不飽和基でキャッピングされたリン含有樹脂を含む樹脂組成物
CN108495873A (zh)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59501A (zh) 聚苯醚树脂组合物
CN117321099A (zh) 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的预浸料、带树脂的膜、带树脂的金属箔、覆金属箔层压板及布线板
CN112105673B (zh) 具有n-烷基的芳香族胺树脂、硬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硬化物
TW202128810A (zh) 組成物、硬化性組成物、及硬化物
TW202210584A (zh) 樹脂組成物、預浸體、附樹脂之薄膜、附樹脂之金屬箔、覆金屬積層板及配線板
CN107868230B (zh) 环氧树脂用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KR20170080401A (ko) 비할로겐 난연성 중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난연성 중합체 조성물
CN108602915A (zh) 基于环状烯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KR102123623B1 (ko) 고리형 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7437253B2 (ja) フェノール樹脂、エポキシ樹脂、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
WO2023013092A1 (ja) エポキシ樹脂混合物、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
JP2002201338A (ja) 優れた誘電特性を備えた樹脂組成物
WO2018021757A1 (ko) 고리형 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130990B1 (ko) 저유전성 및 고내열성 경화제, 이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경화제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240008320A (ko) 말레이미드 수지, 아민 수지,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경화물
KR20160051086A (ko) 에폭시 수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90060374A (ko) 저유전성 및 고내열성 경화제, 이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경화제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50078711A (ko) 노볼락 수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