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4607A -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4607A
CN108264607A CN201711396512.4A CN201711396512A CN108264607A CN 108264607 A CN108264607 A CN 108264607A CN 201711396512 A CN201711396512 A CN 201711396512A CN 108264607 A CN108264607 A CN 108264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micro
preparation
bran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65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64607B (zh
Inventor
荣敏杰
孙建波
许永升
于庆华
荣帅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Nuoer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Nuoer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Nuoer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Nuoer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965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46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4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46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64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46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52Amides or imides
    • C08F220/54Amides, e.g. N,N-dimethylacrylamide or N-isopropylacrylamide
    • C08F220/56Acrylamide;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2Emulsion polymerisation
    • C08F2/24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 C08F2/28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catio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8Polymerisation using regulators, e.g. chain terminating agents, e.g. telomer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1)初混料:将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刚性单体、支化单体、疏水单体、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刚性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对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支化单体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疏水单体选自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2)加碱调pH;(3)添加助剂;(4)聚合: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引发聚合反应,从而获得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温抗盐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各主力油田开始广泛采用以聚丙烯酰胺为主要成分的化学驱来提高石油采收率,每注入一吨聚合物可提高百余吨原油产量。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是全国各大主力油田广泛采用的化学驱助剂,在我国三次采油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油田的稳产和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适合化学驱一类、二类油藏可动用储量的减少,三类高温高盐油藏将是今后增储上产的主要接替资源。鉴于三类高温高盐油藏具有温度高以及矿化度高的特点,要使驱油剂达到理想的效果,聚合物必须具有很好的增粘能力和很强的耐温、抗盐及抗剪切能力。虽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淡水中增粘性能优良,但溶液的粘度随盐度和温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分子量越高越容易剪切降解,因此在推广应用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1)金属盐离子对羧基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易产生沉淀。在高盐含量的地层中出现相分离,并且当地层温度大于70℃时,酰胺基会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
(2)HPAM(即聚丙烯酰胺)对盐极为敏感,在盐离子含量多且为高价盐离子的油藏中,其粘度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产生沉淀,从而导致其不能在用油田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和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下使用。
(3)长期稳定性不足是高分子量HPAM的主要缺陷。高温水解导致聚合物水溶液粘度大幅下降,粘度保留率低,极大程度地制约了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
因此,本发明考虑合成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使聚合物达到理想的耐温抗盐性能。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可用作驱油剂的聚合物存在的耐温抗盐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利用该方法制备的聚合物具有微支化结构、微交联结构、疏水缔合结构,其水溶液具有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可以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在高温高盐度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粘度。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初混料:将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刚性单体、支化单体、疏水单体、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
其中,所述刚性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对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支化单体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所述疏水单体选自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2)加碱调pH:将碱性物质加到步骤(1)所制得的混合溶液中;
(3)添加助剂:将链转移剂、螯合剂加到经步骤(2)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再进行通氮除氧处理;
(4)聚合: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引发聚合反应,从而获得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
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双子表面活性剂,优选为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己烷-1,6-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丁烷-1,4-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螯合剂选自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羟乙基乙胺三乙酸三钠、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五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链转移剂选自甲酸钠、异丙醇、次磷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引发剂包含偶氮类引发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
所述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腈和4,4’-偶氮双(4-氰基戊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
所述氧化还原引发剂包含氧化剂和还原剂,所述氧化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过硫酸铵、过硫酸钾中的任一种,所述还原剂选自二水合次硫酸氢钠甲醛、硫酸亚铁、亚硫酸氢钠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氧化还原剂为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优选地,各组分的用量为:
丙烯酰胺170~200重量份、丙烯酸10~2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40~60重量、刚性单体2~6重量份、支化单体0.5~1重量份、疏水单体1~3重量份、表面活性剂0.5~2重量份、溶剂680~763重量份、氢氧化钠13~23重量份、链转移剂0.005~0.025重量份、螯合剂0.01~0.05重量份和引发剂0.001~0.5重量份。
优选地,步骤(4)中,聚合反应结束后,还包括后处理步骤:
取出胶状的反应产物,通过造粒制成胶粒;
将所述胶粒干燥,优选地,将所述胶粒在60~70℃下干燥;
将干燥后的胶粒粉碎,得到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并且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将步骤(1)所制得的混合溶液的pH调整到7.0~7.2;
步骤(3)中,进行所述通氮除氧处理的时间为50~70分钟;和/或
步骤(4)中,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并在0~10℃下引发聚合反应,优选地,在0~5℃下引发聚合反应,更优选地,在0~2℃下引发聚合反应。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上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在采油领域中的应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从分子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了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具有微支化结构、微交联结构、疏水缔合结构,其水溶液具有空间网状结构,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在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达到100mpa·s以上。
(2)本发明从高分子的一级、二级结构入手对聚合物改性。通过共聚引入能抑制酰胺基团水解的结构单元,引入强水化性的离子基团,引入具有耐温抗盐结构的单体,引入具有增强分子链刚性的单体来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
(3)本发明从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入手合成能产生分子间特殊结构的聚合物。通过聚合物分子结构的优化设计,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聚合物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耐温抗盐性。本发明中引入了支化单体,使聚合物主链上带有长短不一的支链,形成微支化微交联结构。同时,本发明中引入疏水结构,由于各个疏水侧基之间产生疏水缔合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从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又增强了其耐温抗盐性能。
(4)本发明中引入了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促进了疏水单体的分散,疏水单体在反应前以胶束状态均匀的分散在溶液中,疏水单体在分子链中呈嵌段分布。在疏水缔合聚合物中的疏水基团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分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混合胶束,混合胶束中高分子疏水链的密度大,体系中空间网络结构的网孔更加密集,且连接网孔的链束较粗,特别是链束相交的部位,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缔合聚合物分子间的聚集起促进作用,溶液粘度增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170~200重量份、丙烯酸10~2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40~60重量、刚性单体2~6重量份、支化单体0.5~1重量份、疏水单体1~3重量份、表面活性剂0.5~2重量份、溶剂680~763重量份、氢氧化钠13~23重量份、链转移剂0.005~0.025重量份、螯合剂0.01~0.05重量份和引发剂0.001~0.5重量份。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初混料:将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刚性单体、支化单体、疏水单体、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其中,所述刚性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对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支化单体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所述疏水单体选自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在该步骤中,本发明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选择双子表面活性剂,优选为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己烷-1,6-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丁烷-1,4-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用的溶剂可以选自去离子水、蒸馏水或超纯水中的任一种。
(2)加碱调pH:将碱性物质加到由步骤(1)获得的混合溶液中,调节体系的pH值。例如,可以将体系的pH值调节至7.0~8.0,优选为7.0~7.5,更优选为7.0~7.2。所用的碱性物质可以选择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3)添加助剂:将链转移剂、螯合剂加到经步骤(2)处理的混合溶液中,所述链转移剂可以选自甲酸钠、异丙醇、次磷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螯合剂可以选自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羟乙基乙胺三乙酸三钠、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五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然后再对体系进行通氮除氧处理,通氮除氧的时间可以选择50~70分钟。
(4)聚合: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引发聚合反应,从而获得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所述引发剂包含偶氮类引发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所述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腈和4,4’-偶氮双(4-氰基戊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所述氧化还原引发剂包含氧化剂和还原剂,所述氧化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过硫酸铵、过硫酸钾中的任一种,所述还原剂选自二水合次硫酸氢钠甲醛(俗称吊白块)、硫酸亚铁、亚硫酸氢钠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氧化还原剂为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并在0~10℃(例如,可以具体为0℃、1℃、2℃、3℃、4℃、5℃、6℃、7℃、8℃、9℃或10℃)下引发聚合反应,优选地,在0~5℃下引发聚合反应,更优选地,在0~2℃下引发聚合反应。聚合反应结束后,可以对产物进行后处理,所述后处理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取出胶状的反应产物,通过造粒制成胶粒;将所述胶粒干燥,优选地,将所述胶粒在60~70℃(例如,可以具体为60℃、65℃或70℃)下干燥;将干燥后的胶粒粉碎,得到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微支化结构、微交联结构、疏水缔合结构,其水溶液具有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可以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在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达到100mpa·s以上。本发明所提供的聚合物通过共聚引入了能抑制酰胺基团水解的结构单元,引入了强水化性的离子基团,引入了具有耐温抗盐结构的单体,引入了具有增强分子链刚性的单体来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聚合物中还引入了支化单体,使聚合物主链上带有长短不一的支链,形成微支化微交联结构。同时,本发明中引入了疏水结构,由于各个疏水侧基之间产生疏水缔合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从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又增强了其耐温抗盐性能。另外,本发明中引入了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促进了疏水单体的分散,疏水单体在反应前以胶束状态均匀的分散在溶液中,疏水单体在分子链中呈嵌段分布。在疏水缔合聚合物中的疏水基团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分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混合胶束,混合胶束中高分子疏水链的密度大,体系中空间网络结构的网孔更加密集,且连接网孔的链束较粗,特别是链束相交的部位,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缔合聚合物分子间的聚集起促进作用,溶液粘度增大。
具有上述特性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可以作为到驱油剂,应用到采油领域中。
以下是本发明列举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用的质量单位为重量份,其单位重量可以为任意值,例如可以为1kg、2kg、3kg、100g、200g等。
实施例1
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170重量份,丙烯酸1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40重量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2重量份,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0.5重量份,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2重量份,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5重量份,氢氧化钠13重量份,去离子水761重量份,甲酸钠0.01重量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3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0.35重量份,过硫酸钾0.02重量份和亚硫酸氢钠0.015重量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混料釜中依次加入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和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将pH值调节为7.0~7.2之间。
通氮气除氧60min,依次加入甲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在0℃下引发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出胶状物,将胶块造粒,将胶粒置于烘箱中于70℃进行干燥,2h后取出干燥的胶粒粉碎即得该产品。
本实施例中的产品为颗粒状,将实施例1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112mPa·s。
实施例2
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190重量份,丙烯酸15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50重量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4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0.7重量份,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2.5重量份,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2重量份,氢氧化钠18重量份,去离子水718重量份,甲酸钠0.012重量份,N-羟乙基乙胺三乙酸三钠0.02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0.3重量份,过硫酸钾0.02重量份和亚硫酸氢钠0.015重量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混料釜中依次加入丙烯酰胺,丙烯酸,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和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将pH值调节为7.0~7.2之间。
通氮气除氧60min,依次加入甲酸钠、N-羟乙基乙胺三乙酸三钠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在2℃下引发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出胶状物,将胶块造粒,将胶粒置于烘箱中于70℃进行干燥,2h后取出干燥的胶粒粉碎即得该产品。
本实施例中的产品为颗粒状,将实施例2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104mPa·s。
实施例3
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200重量份,丙烯酸2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60重量份,对苯乙烯磺酸钠3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1重量份,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1重量份,丁烷-1,4-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重量份,氢氧化钠23重量份,去离子水691重量份,次磷酸钠0.006重量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4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0.25重量份,过硫酸钾0.02重量份和亚硫酸氢钠0.015重量份。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混料釜中依次加入丙烯酰胺,丙烯酸,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对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丁烷-1,4-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和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将pH值调节为7.0~7.2之间。
通氮气除氧60min,依次加入次磷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在1℃下引发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出胶状物,将胶块造粒,将胶粒置于烘箱中于70℃进行干燥,2h后取出干燥的胶粒粉碎即得该产品。
本实施例中的产品为颗粒状,将实施例3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121mPa·s。
实施例4至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见表1。
表1
对比例1
对比例1所采用的方法为本申请人之前所研发出的一种制备聚合物的方法(CN107033280A):所用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28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56重量份,丙烯酸28重量份,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42重量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14重量份,去离子水546重量份,氢氧化钠10.55重量份,氢氧化钾22.14重量份,十二烷基甜菜碱1.5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腈0.3重量份,过硫酸钾0.012重量份,亚硫酸氢钠0.008重量份。
所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混料釜中依次加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中和丙烯酸及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并调节溶液pH值,将pH值调节为7.5~7.7之间,再加入十二烷基甜菜碱,充分混合。
通氮气除氧60min,加入引发剂在14℃下聚合。
反应结束后取出胶状物,将胶块造粒,将胶粒置于烘箱中于70℃进行干燥。
2h后取出干燥的胶粒粉碎即得该产品。
将对比例1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42mPa·s。
对比例2
对比例2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聚合物:
在500ml广口瓶中,首先加入230g质量浓度为25%的丙烯酰胺水溶液,1.0g的纯丙烯酸,1.15g的AMPS,然后控制温度在15℃以内,在搅拌下用氢氧化钠液碱调节PH=6.1。降温至1℃后,开始通入高纯氮气(氮气纯度≥99.99%)以驱除体系中的氧气。当体系含氧量小于0.01%时,每间隔3min依次加入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3g;偶氮化合物偶氮二异丁腈0.06g;高效链转移剂甲酸钠0.005g;还原引发剂三乙醇胺0.0005g;氧化引发剂过氧化氢叔丁基0.00022g,反应后进行封口密闭。当反应不再升温时,放入80℃的水浴中保温1小时。保温结束后取出胶体绞碎,加入液碱(质量分数30%)20ml,在85℃下水解1h。最后,胶块经烘箱烘干、粉碎机粉碎后制得产品。
将对比例2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30mPa·s。
对比例3
对比例3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聚合物:
制备原料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酰胺170重量份,丙烯酸1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40重量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2重量份,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0.5重量份,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2重量份,十二烷基硫酸钠1.5重量份,氢氧化钠13重量份,去离子水761重量份,甲酸钠0.01重量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3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0.35重量份,过硫酸钾0.02重量份和亚硫酸氢钠0.015重量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
将对比例3中的产品在总矿化度为40000mg/L,Ca2+、Mg2+离子总浓度为2500mg/L的模拟盐水下搅拌120min,用布氏粘度计测定其在75℃测定聚合物浓度为2000mg/L时聚合物的粘度,粘度为63mPa·s。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3中产品的粘度远远小于本发明产品中的粘度。发明人推测,对比例3提供的制备方法中,所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亲水性太强,属于亲水基表面活性剂。而本发明所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双子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促进疏水单体的分散,而且疏水缔合聚合物中的疏水基团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分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混合胶束,混合胶束中高分子疏水链的密度大,体系中空间网络结构的网孔更加密集,且连接网孔的链束较粗,特别是链束相交的部位,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缔合聚合物分子间的聚集起促进作用,溶液粘度增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初混料:将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刚性单体、支化单体、疏水单体、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
其中,所述刚性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对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支化单体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所述疏水单体选自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2)加碱调pH:将碱性物质加到步骤(1)所制得的混合溶液中;
(3)添加助剂:将链转移剂、螯合剂加到经步骤(2)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再进行通氮除氧处理;
(4)聚合: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引发聚合反应,从而获得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双子表面活性剂,优选为丁烷-1,4-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己烷-1,6-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丁烷-1,4-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螯合剂选自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羟乙基乙胺三乙酸三钠、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五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转移剂选自甲酸钠、异丙醇、次磷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包含偶氮类引发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
所述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腈、4,4’-偶氮双(4-氰基戊酸)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
所述氧化还原引发剂包含氧化剂和还原剂,所述氧化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过硫酸铵、过硫酸钾中的任一种,所述还原剂选自二水合次硫酸氢钠甲醛、硫酸亚铁、亚硫酸氢钠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氧化还原剂为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组分的用量为:
丙烯酰胺170~200重量份、丙烯酸10~20重量份、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40~60重量、刚性单体2~6重量份、支化单体0.5~1重量份、疏水单体1~3重量份、表面活性剂0.5~2重量份、溶剂680~763重量份、氢氧化钠13~23重量份、链转移剂0.005~0.025重量份、螯合剂0.01~0.05重量份和引发剂0.001~0.5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聚合反应结束后,还包括后处理的步骤;所述后处理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取出胶状的反应产物,通过造粒制成胶粒;
将所述胶粒干燥,优选地,将所述胶粒在60~70℃下干燥;
将干燥后的胶粒粉碎,得到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并且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将步骤(1)所制得的混合溶液的pH调整到7.0~7.2;
步骤(3)中,进行所述通氮除氧处理的时间为50~70分钟;和/或
步骤(4)中,将引发剂加入经步骤(3)处理的混合溶液中,并在0~10℃下引发聚合反应,优选地,在0~5℃下引发聚合反应,更优选地,在0~2℃下引发聚合反应。
9.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得。
10.权利要求9所述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在采油领域中的应用。
CN201711396512.4A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82646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6512.4A CN108264607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6512.4A CN108264607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4607A true CN108264607A (zh) 2018-07-10
CN108264607B CN108264607B (zh) 2023-06-23

Family

ID=62772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6512.4A Active CN108264607B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4607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0967A (zh) * 2018-07-12 2019-01-0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油基钻井液用聚合物降滤失剂
CN110003375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刘翠芬 一种抗盐混凝土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69492A (zh) * 2019-10-14 2020-01-1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抗剪切超支化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04697A (zh) * 2020-05-29 2020-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型超支化纳米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9305A (zh) * 2020-07-27 2020-11-10 天津博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两亲高分子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08013A (zh) * 2019-10-25 2021-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024721A (zh) * 2021-03-15 2021-06-25 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堵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65232A (zh) * 2021-07-21 2021-08-17 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被剂用原料配方、包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057926A (zh) * 2020-08-06 2022-02-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流体驱油用泡沫剂
CN114716606A (zh) * 2021-01-04 2022-07-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耐温抗盐速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60388A (zh) * 2022-09-05 2022-11-01 东营市大用石油助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三次采油的共聚共水解粘弹性聚合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31822A (zh) * 2023-07-31 2023-10-03 诺宸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物品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21303A1 (zh) * 2022-05-19 2023-11-23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9217A (zh) * 2013-01-08 2013-04-2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耐温抗盐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剂及制备方法
CN104059623A (zh) * 2014-06-13 2014-09-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耐高温、耐盐降失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125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两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130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用耐温抗盐共聚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9217A (zh) * 2013-01-08 2013-04-2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耐温抗盐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剂及制备方法
CN104448125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两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130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用耐温抗盐共聚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059623A (zh) * 2014-06-13 2014-09-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耐高温、耐盐降失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洪等: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物理化学学报》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0967A (zh) * 2018-07-12 2019-01-0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油基钻井液用聚合物降滤失剂
CN110003375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刘翠芬 一种抗盐混凝土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69492A (zh) * 2019-10-14 2020-01-1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抗剪切超支化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08013A (zh) * 2019-10-25 2021-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04697A (zh) * 2020-05-29 2020-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型超支化纳米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04697B (zh) * 2020-05-29 2022-06-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型超支化纳米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9305A (zh) * 2020-07-27 2020-11-10 天津博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两亲高分子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57926B (zh) * 2020-08-06 2024-04-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流体驱油用泡沫剂
CN114057926A (zh) * 2020-08-06 2022-02-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流体驱油用泡沫剂
CN114716606B (zh) * 2021-01-04 2024-03-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耐温抗盐速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16606A (zh) * 2021-01-04 2022-07-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耐温抗盐速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721A (zh) * 2021-03-15 2021-06-25 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堵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65232B (zh) * 2021-07-21 2021-09-28 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被剂用原料组合物、包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265232A (zh) * 2021-07-21 2021-08-17 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被剂用原料配方、包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23221303A1 (zh) * 2022-05-19 2023-11-23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水基钻井液用流型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60388A (zh) * 2022-09-05 2022-11-01 东营市大用石油助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三次采油的共聚共水解粘弹性聚合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31822A (zh) * 2023-07-31 2023-10-03 诺宸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物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31822B (zh) * 2023-07-31 2024-02-09 诺宸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物品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4607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64607A (zh)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05834A (zh) 一种组合物、利用该组合物制备的耐温抗盐压裂液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113773A1 (zh) 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66099B (zh) 核壳型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63876B (zh) 一种疏水缔合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油包水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7696A (zh) 一种弹性耐雨痕苯丙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46776B (zh) 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6433B (zh) 用于高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24476A1 (zh) 一种稠油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543353A (zh) 一种聚合物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505364A (zh) 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H0339119B2 (zh)
CN106749886A (zh) 一种可热/盐增稠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US11787888B2 (en) Acrylamide copolym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05566560B (zh) 一种结构导向型复合引发剂体系和丙烯酰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452950B (zh) 两亲性可聚合单体和两亲性增粘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672408A (zh) 一种具刚性核-壳结构的水溶性驱油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08013A (zh) 一种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591023A (zh) 一种含封端聚醚结构的两亲性聚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2708038B (zh) 一种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63089B (zh) 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37761B (zh) 两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759728B (zh) 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驱油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504154B (zh) 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17300A (zh) 丙烯酰胺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