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545B -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545B
CN107791545B CN201710798930.XA CN201710798930A CN107791545B CN 107791545 B CN107791545 B CN 107791545B CN 201710798930 A CN201710798930 A CN 201710798930A CN 107791545 B CN107791545 B CN 107791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bas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roller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89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1545A (zh
Inventor
前田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1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1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树脂制基材的准备工序,所述基材为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的截面矩形基材,在所述基材的角上相对于所述一对面形成有凹陷的凹部;以及成型工序,在夹着所述一对面的同时将成型面分别按压在所述一对面上,并使进行所述按压时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所述凹部。

Description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第2008-273149号公报中,记载有使成型片材在一对辊之间通过,从而在成型片材的一个面上成型多个凸形微透镜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与在夹着形成于基材上的一对面并将成型面分别按压在一对面上的结构中在基材的角部未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在沿面的方向上突出的毛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树脂制基材的准备工序,所述基材为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的截面矩形基材,在所述基材的角上相对于所述一对面形成有凹陷的凹部;以及成型工序,在夹着所述一对面的同时将成型面分别按压在所述一对面上,并使进行所述按压时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所述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准备工序和所述成型工序之间,具有加热工序,对所述一对面加压的同时加热,并且使由于加热而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所述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基材上,在与所述一对面所朝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形成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另一对面,在所述成型工序和所述加热工序中,使用从所述另一面侧覆盖所述凹部的覆盖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所述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光学元件,将作为所述成型面的凹形透镜成型面按压在所述一对面上,从而成型作为光学元件的凸形透镜面。
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与在基材的角部未形成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沿面的方向突出的毛刺。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与在基材的角部未形成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沿面的方向突出的毛刺。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与不具备覆盖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使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凹部。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与在基材的角部未形成有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沿面的方向突出的毛刺。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限制辊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传送辊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加热辊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成型辊的剖面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加热辊的剖面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成型辊的剖面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具备的限制辊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相对的比较例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相对的比较例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使用的基材的剖面图;
图16(A)和图16(B)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相对的比较例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使用的加热辊的剖面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相对的比较例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所使用的成型辊的剖面图;
图18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剖面图;
图19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基板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透镜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透镜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立体图;
图23(A)和图23(B)分别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透镜的分解立体图和立体图;以及
图24是示出使用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部件的曝光头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和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具备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制造的光学元件的曝光头进行说明。其次,对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和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曝光头)
使用图18至图24对曝光头10进行说明。其中,图中所示的箭头X表示头上下方向(竖直方向),箭头Y表示头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Z表示头深度方向(水平方向)。
如图18所示,曝光头10在头上下方向上与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省略图示)的感光鼓12相对配置。而且,曝光头10构成为包括发光基板20、壳体30和中继透镜40。
〔发光基板〕
发光基板20的板面配置成与感光鼓12相对。而且,如图19所示,发光基板20构成为包括沿头深度方向延伸的基板22和多个LED阵列24。在此,各LED阵列24被设为长条形,沿基板22的长度方向以交错的方式配置而安装在基板22的表面。另外,各LED阵列24具有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24A。
〔壳体〕
如图18所示,壳体30与感光鼓12相对配置,从头深度方向观察时呈梯形。另外,如图22、图24所示,壳体30沿头深度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18、图24所示,在壳体30上形成有通孔30A,该通孔30A在头上下方向上贯通,并沿深度方向延伸。而且,在通孔30A的朝向感光鼓12一侧的部分,壳体30通过从头宽度方向夹着中继透镜40来支撑中继透镜40。
另外,在壳体30的与感光鼓1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凹形凹部30B。而且,在该凹部30B中安装有发光基板20。在该状态下,在发光基板20的LED阵列24与感光鼓12之间配置有中继透镜40。
〔中继透镜〕
如上所述,中继透镜40配置于发光基板20的LED阵列24与感光鼓12之间。而且,如图23(A)和图23(B)所示,通过在头上下方向上将两个透镜阵列50重叠来构成中继透镜40。该透镜阵列50是光学元件的一例。
<透镜阵列>
例如使用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成型透镜阵列50。而且,如图21所示,透镜阵列50具有一对侧板52和透镜部54,该一对侧板52沿头深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头宽度方向上分开,该透镜部54沿头深度方向延伸并且被该一对侧板52夹持。
-侧板-
从头深度方向观察时,各侧板52呈沿头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而且,在各侧板52中,在与透镜部54相反的一侧的两个角部52C分别形成有侧板52的顶面52A和从侧板52的侧面52B凹陷的凹部56。该凹部56呈以头宽度方向为梯形高度的梯形形状,在成型透镜阵列50时产生的树脂的余料84流入该凹部56中。此外,除图9、图10以外,省略标注该余料84。
另外,在各侧板52的侧面52B中,在头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头深度方向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V形槽58。
-透镜部-
透镜部54呈沿头深度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在透镜部54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向上面54A和朝向下方的向下面54B。而且,在向上面54A和向下面54B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凸形透镜面54C。
如图20所示,该多个透镜面54C配置为沿长度方向以交错的方式并排排列成四列。而且,从头上下方向观察时,在向上面54A上形成的透镜面54C与在向下面54B上形成的透镜面54C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即,在向上面54A上形成的透镜面54C的透镜轴与在向下面54B上形成的透镜面54C的透镜轴重叠而构成透镜阵列50的光轴。
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在该结构中,各透镜阵列50的侧板52的顶面52A对接,以使上方的透镜阵列50的光轴与下方的透镜阵列50的光轴重叠。而且,通过使用未图示的粘接材料粘接各透镜阵列50来构成中继透镜40。
此外,关于透镜阵列50的制造装置和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将在后面详述。
(曝光头的作用)
接着,对曝光头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曝光头10的LED阵列24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向中继透镜40出射激光。然后,从LED阵列24出射的激光穿过中继透镜40,在已充电的感光鼓12上成像。由此,在感光鼓12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主体结构)
接着,利用图1至图17对透镜阵列50的制造装置和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用于成型透镜阵列50的基材70(原材料)进行说明,其次,对透镜阵列50的制造装置100(以下称为“制造装置100”)和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竖直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深度方向(水平方向)。另外,对基材70进行说明时所使用的方向为基材70在通过制造装置100加工的状态下的方向。
〔基材〕
使用作为树脂材料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成型基材70。而且,基材70呈长条形沿装置深度方向延伸,且如图5所示,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基材70的截面呈矩形形状。
而且,从装置深度方向观察时,在基材70上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72。该一对面72朝向装置宽度方向。
另外,从装置深度方向观察时,在与一对面72不同的方向上,在基材70上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74。该一对面74是其他面的一例,朝向装置上下方向。
另外,在各面74中,在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沿装置深度方向(传送方向的一例)延伸的V形槽80。另外,在基材70的各个角部70A,形成有相对于面72和面74凹陷的凹部78。该凹部78呈以装置上下方向为梯形高度的梯形形状。此外,基材70的面74相当于上述透镜阵列50的侧面52B(参照图21),基材70的槽80相当于透镜阵列50的槽58,基材70的凹部78相当于透镜阵列50的凹部56。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矩形形状的基材70的高度和宽度例如设为3〔mm〕,将基材70的长度设为230〔mm〕。
〔制造装置〕
如图1所示,制造装置100具备用于传送基材70的传送部110、用于加热基材70的加热部130、以及用于在基材70上成型透镜面54C的成型部140。
[传送部]
传送部110具备多个部件,以将沿装置深度方向延伸的基材70从装置深度方向的跟前侧(图中左侧)向里侧传送。具体而言,传送部110具备将基材70向加热部130传送的一对传送辊114A,114B、对被传送的基材70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辊116,以及对被传送的基材70的装置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块118。
传送辊114A,114B是传送部件的一例,为了在传送辊114A和传送辊114B之间传送基材70,传送辊114A,114B在装置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而且,将传送辊114A,114B的轴方向设为装置宽度方向,传送辊114A,114B的外周面分别与基材70的面74接触。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来自未图示的驱动部件的旋转力传送给传送辊114A,使得传送辊114A,114B在旋转的同时夹着基材70,并且沿基材70的传送路径112将基材70向装置深度方向的里侧传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辊114A,114B例如以16〔mm/s〕的速度传送基材70。
限制辊116是限制部件的一例,在基材70的传送方向(以下称为“基材传送方向”)上,在传送辊114A,114B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配置有一对。而且,如图5所示,一对限制辊116配置成在装置上下方向上夹持被传送的基材70。将该限制辊116的轴方向设为装置宽度方向,限制辊116的前端部分别插入在基材70的一对面74上形成的槽80中。
在该结构中,限制辊116随着沿装置深度方向被传送的基材70从动旋转。而且,限制辊116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一对面72所朝向的方向)移动。
限制块118是覆盖部件的一例,如图1所示,在基材传送方向上,配置在传送辊114A,114B和限制辊116的下游侧。而且,限制块118配置成一对,从上下方向夹持传送路径112。各限制块118沿装置深度方向延伸,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矩形形状。
如图7所示,在限制块118上分别形成有与被传送的基材70的面74接触的面118B和被插入在基材70的槽80中的突起118C。
在该结构中,在限制块118上形成的各面118B通过分别与被传送的基材70的各面74接触,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一对面74所朝向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将在限制块118上形成的突起118C插入被传送的基材70的槽80中,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限制块118的各面118B分别从基材70的各面74侧覆盖基材70的各凹部78。
[加热部]
如图1所示,加热部130配置在基材传送方向上传送辊114A,114B和限制辊116的下游侧。而且,在限制块118的基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加热部130具备一对加热辊132,该一对加热辊132从装置宽度方向夹持被传送的基材70。该一对加热辊132是加热部件的一例,且如图7所示,具备将其轴方向设为装置上下方向的辊轴132A和以辊轴132A为中心旋转的辊主体132B。而且,辊主体132B的外周面与基材70的面72接触。另外,相对于无负荷状态下的基材70的宽度,一对辊主体132B之间的距离(图中L1)例如缩短为0.05〔mm〕。
另外,通过使超声波振动从未图示的振荡器通过辊轴132A而传送到辊主体132B,辊主体132B在上下方向上振动(例如,20〔kHz〕)。
在该结构中,一对加热辊132在对被传送的基材70的面72加压的同时,随着基材70从动旋转。另外,通过辊主体132B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加热辊132将基材70的面72加热到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Tg点)减20〔℃〕与树脂的熔点(Tm点)加20〔℃〕之间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0〔℃〕)。
[成型部]
如图1所示,成型部140配置在基材传送方向上加热部130的下游侧。而且,在限制块118的基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成型部140具备从装置宽度方向夹持被传送的基材70的一对成型辊142和使成型辊142的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的一对保持辊150。成型辊142是旋转体的一例,保持辊150是保持部件的一例。
如图8所示,一对成型辊142具备将其轴方向设为装置上下方向的辊轴142A和以辊轴142A为中心旋转的辊主体142B。另外,在辊主体142B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方向延伸的透镜成型部144和从上下方向夹持透镜成型部144并且相对于透镜成型部144凹陷的凹部146。而且,在该透镜成型部144上形成有多个沿辊主体142B的外周面以交错的方式并排排列成四列的凹形透镜成型面144A。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来自未图示的驱动部件的旋转力传递到各成型辊142,成型辊142在旋转的同时夹着基材70,并且沿传送路径112向装置深度方向的里侧传送基材70。而且,在辊主体142B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凹形透镜成型面144A被按压在被加热部130加热的各面72上,从而在各面72上成型凸形透镜面54C(参照图2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成型辊142例如以16〔mm/s〕的速度传送基材70。此外,在利用成型辊142传送基材70的传送速度与利用上述传送辊114A,114B传送基材70的传送速度不同的情况下,优先进行利用成型辊142对基材70的传送。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对传送辊114A,114B和基材70之间会产生打滑(滑移)。
如图1所示,保持辊150夹着成型辊142且分别配置在传送路径112的相反侧。而且,如图8所示,在保持辊150的外周面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成型辊142的凹部146突出且与凹部146接触的突出部150A。
另外,在保持辊150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水管,保持辊150的温度为预定温度。
在该结构中,保持辊150随着旋转的成型辊142从动旋转。而且,保持辊150对一对成型辊142进行冷却并保持该一对成型辊142的温度,以使利用成型辊142成型了透镜面54C的基材70的温度低于被加热的温度。例如,保持一对成型辊142的与保持辊150接触的部分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通过利用成型辊142成型透镜面54C,使被加热部130加热的基材70的温度下降到90〔℃〕。
〔制造方法〕
接着,对使用制造装置100制造透镜阵列50的方法(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比较例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装置300(以下称为“制造装置300”)制造透镜阵列50的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比较例的制造装置300中所使用的基材370和制造装置300的结构,主要对其各自与基材70和制造装置10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之后,对使用制造装置100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进行说明。关于使用制造装置300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主要对与使用制造装置100时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用于比较例的制造装置的基材-
如图15所示,在制造装置300中使用的基材370呈截面矩形。而且,在基材370上形成有朝向装置宽度方向的一对面372和朝向装置上下方向的一对面374。在该一对面372上,成型有透镜面54C。此外,在基材370上形成有槽和凹部。
-比较例的制造装置-
如图14所示,制造装置300不具备限制辊116、限制块118和保持辊150。另外,制造装置300具备传送基材370的传送辊314A,314B。该传送辊314A,314B以旋转轴方向为装置上下方向,在分别与基材370的一对面372接触的同时传送基材370。
-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
在使用制造装置100(参照图1)制造透镜阵列50的情况下,首先,操作者准备基材70。具体而言,操作者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准备通过射出成型或挤压成型成型的基材70(参照图5)(准备工序)。
另外,操作者使制造装置100运行。由此,由于被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传递了旋转力,传送辊114A和一对成型辊142旋转。另外,各保持辊150分别随着旋转的成型辊142从动旋转。另外,在保持辊15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水管中有液体流动。而且,保持辊150使成型辊142的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
另外,由于被从未图示的振荡器传递了超声波振动,加热辊132的辊主体132B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接着,如图1所示,操作者以使基材70的长度方向朝向装置深度方向且面74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将基材70插入制造装置100。具体而言,操作者从装置深度方向的跟前侧(图中左侧)将基材70插入制造装置100,将限制辊116的前端部插入在基材70上形成的槽80中。另外,操作者使基材70的前端抵接传送辊114A,114B的外周面。由此,传送辊114A,114B与基材70的一对面74接触,且在旋转的同时夹着基材70。而且,传送辊114A,114B沿传送路径112向基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基材70。
在将限制辊116的前端部插入槽80中的状态下,由传送辊114A,114B沿传送路径112传送基材70。由此,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一对面72所朝向的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14所示,在使用制造装置300的情况下,传送辊314A,314B与基材370的一对面372接触,并在旋转的同时夹着基材370。而且,传送辊314A,314B沿传送路径112向基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基材370。另外,由于制造装置300不具备限制辊,所以不限制基材370向装置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被传送辊114A,114B传送的基材70的前端部进入到一对限制块118之间。在基材70已经进入到一对限制块118之间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限制块118的面118B分别与基材70的面74接触,限制块118的突起118C分别插入到在基材70的面74上形成的槽80中。
另外,被传送的基材70的前端抵接一对加热辊132的外周面(参照图2)。由此,一对加热辊132在对被传送的基材70的面72加压的同时,随着被传送的基材70从动旋转。另外,辊主体132B在上下方向上振动,由此,加热辊132通过摩擦加热基材70的面72(加热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材70的面72例如加热到160〔℃〕。
在此,如图9(A)和图9(B)所示,加热辊132对基材70的面72在加压的同时加热,从而使软化的多余的树脂即余料84沿辊主体132B的外周面在上下方向上流动。而且,余料84抵接限制块118的面118B而流入基材70的凹部78。换言之,余料84不会从凹部78流到外部。
此外,在使用制造装置300的情况下,制造装置300不具备限制块118,另外,在基材370中未形成有凹部。因此,如图16(A)和图16(B)所示,软化的多余的树脂即余料84沿辊主体132B的外周面在上下方向上流动,成为在沿面372的方向上突出的毛刺。
另外,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情况下,被加热辊132加热的部分的基材70的前端抵接一对成型辊142。而且,如图3、图4所示,被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传递了旋转力的一对成型辊142在旋转的同时夹着基材70,并且沿传送路径112向基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基材70。
如图8所示,通过一对成型辊142夹着基材70,在辊主体142B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凹形透镜成型面144A被分别按压到被加热部130加热的面72上。由此,在各面72上成型了凸形透镜面54C(成型工序)。
在此,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通过将成型辊142的透镜成型面144A按压到被加热的面72上,被挤压出的多余的树脂即余料84沿成型辊142的外周面在上下方向上流动,抵接限制块118的面118B而流入基材70的凹部78。
另外,通过保持辊150,成型辊142被冷却,从而将成型辊142的温度保持在预定范围内。由此,利用成型辊142成型有透镜面54C的基材70的温度下降到90〔℃〕。
这样,通过使一对成型辊142在旋转的同时夹着传送基材70而将其传送,在基材70的面72上遍及整个基材70的长度方向成型了透镜面54C。由此,通过制造装置100制造了透镜阵列50。
此外,在使用制造装置300的情况下,制造装置300不具备限制块118,另外,在基材370上未形成有凹部。因此,如图17(A)和图17(B)所示,被挤压出的多余的树脂即余料84沿辊主体142B的外周面在上下方向上流动,从而产生在沿面372的方向上突出的毛刺。
另外,制造装置300不具备保持辊150。因此,当成型辊142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时,由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这种情况,并使装置停止运行。进而使成型辊142冷却,在成型辊142的温度下降到预定温度后再次运行装置。
(总结)
如以上所作说明,通过使一对成型辊142夹着基材70而将其传送,在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72上分别成型凸形透镜面54C。
另外,具备保持成型辊142的温度的保持辊150,以使利用成型辊142成型了透镜面54C的基材70的温度下降。由此,与使用不具备保持辊150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无需每当成型辊142的温度上升时使成型辊142的温度下降,从而缩短了透镜阵列50的制造时间(工序时间(tack time))。
另外,一对传送辊114A,114B在分别与基材70的面74接触的同时,向加热辊132传送基材70。由此,与使用一对传送辊314A,314B在分别与其上成型有透镜面54C的面372接触的同时传送基材370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刮伤其上成型有透镜面54C的面72。
另外,一对限制辊116的前端部插入在基材70的面74上形成的槽80中。由此,与使用不具备限制辊116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能够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一对面72所朝向的方向)移动。
另外,将限制块118的突起118C插入在基材70的面74上形成的槽80中。由此,与使用不具备限制块118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能够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移动,与不限制基材70向装置宽度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一侧的面72上成型的透镜面54C的高度(厚度)与在另一侧的面72上成型的透镜面54C的高度(厚度)出现偏差。
另外,限制辊116随着被一对传送辊114A,114B传送的基材70从动旋转。由此,就限制辊116而言,与例如限制块118被向基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延长的情况相比,限制辊116与基材7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小。
另外,通过使限制辊116与基材7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小,能够抑制增加传送基材70的传送能量。
另外,具备限制块118,该限制块118与夹着一对成型辊142的部分的基材70的面74接触,且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由此,与使用不具备限制块118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能够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一对面74所朝向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与不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面72上成型的透镜面54C偏离上下方向位置。
另外,在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中,在基材70的一对面72上分别形成透镜面54C。
另外,在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加热工序,使加热一对面72时流出的多余的余料84流入凹部78。由此,与使用未在角部形成有凹部的基材37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在沿面72的方向上突出的毛刺。
另外,在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中,在成型工序,使将凹形透镜成型面144A分别按压在面72上时被挤压出的多余的余料84流入凹部78。由此,与使用未在角部形成有凹部的基材37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生在沿面72的方向上突出的毛刺。
另外,在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中,在加热工序和成型工序,多余的树脂(余料)抵接于限制块118而流入凹部78。由此,与使用不具备限制块118的制造装置300的情况相比,余料84有效地流入凹部78。
另外,在透镜阵列5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抑制产生毛刺,与未抑制产生毛刺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通过后工序切割毛刺的操作。
此外,虽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保持成型辊142的温度的保持辊150,但也可以不具备保持辊150。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具备保持辊150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送辊114A,114B与面74接触,但也可以不与面72接触。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传送辊114A,114B与面74接触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限制辊116和限制块118,但也可以不具备限制辊116和限制块118。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具备限制辊116和限制块118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辊116随着被传送的基材70从动旋转,但也可以不随其从动旋转。例如,如图11(A)所示,也可以为在装置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前端部被插入槽80中的一对支撑部件120。另外,如图11(B)所示,也可以为前端部被插入一侧的槽80中的支撑部件120,和与形成有另一侧的槽80的面74接触的板状接触部件122。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限制辊116随着被传送的基材70从动旋转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的限制块118,但也可以不具备限制块118。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限制块118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成对的方式分别具备一对加热辊132和一对成型辊142,但也可以具备多个。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从基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一对加热辊132、一对成型辊142、一对加热辊132、以及一对成型辊142。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从基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一对加热辊132、一对加热辊132、一对成型辊142、以及一对成型辊14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未特别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利用一对限制辊116在装置上下方向上夹着基材70来限制基材70向装置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制造装置100制造了光学元件即透镜阵列50,但也可以使用制造装置制造其他树脂成型品。
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及变形。本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熟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并做出适合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

1.一种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树脂制基材的准备工序,所述基材为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一对面的截面矩形基材,在所述基材的角上相对于所述一对面形成有凹陷的凹部;以及
成型工序,在夹着所述一对面的同时将成型面分别按压在所述一对面上,并使进行所述按压时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所述凹部,
在所述准备工序和所述成型工序之间,具有加热工序,对所述一对面加压的同时加热,并且使由于加热而流出的多余的树脂流入所述凹部,
在所述基材上,在与所述一对面所朝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形成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另一对面,
在所述成型工序和所述加热工序中,使用从所述另一对面侧覆盖所述凹部的覆盖部件。
2.一种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光学元件,
将作为所述成型面的凹形透镜成型面按压在所述一对面上,从而成型作为光学元件的凸形透镜面。
CN201710798930.XA 2016-09-07 2017-09-07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791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4788 2016-09-07
JP2016174788A JP6790620B2 (ja) 2016-09-07 2016-09-07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545A CN107791545A (zh) 2018-03-13
CN107791545B true CN107791545B (zh) 2021-03-19

Family

ID=61531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8930.XA Active CN107791545B (zh) 2016-09-07 2017-09-07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90620B2 (zh)
CN (1) CN10779154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144A (en) * 1992-12-21 1995-11-14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Products, Inc.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n ophthalmic lens mold
CN1507569A (zh) * 2001-05-09 2004-06-23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母材、光学透镜、及光学透镜的制造方法
JP2008183813A (ja) * 2007-01-30 2008-08-14 Toshiba Mach Co Ltd 熱ナノインプリント方法
CN101793379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使用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
CN102781644A (zh) * 2010-03-15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模内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和模内成形品
CN103042681A (zh) * 2011-10-11 2013-04-17 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成型装置及其方法
CN103379999A (zh) * 2010-11-30 2013-10-30 索罗蒂亚公司 聚合物熔体片材的直接压花系统、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71467B2 (en) * 2014-07-18 2019-11-12 North Inc. Lighting arrang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144A (en) * 1992-12-21 1995-11-14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Products, Inc.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n ophthalmic lens mold
CN1507569A (zh) * 2001-05-09 2004-06-23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母材、光学透镜、及光学透镜的制造方法
JP2008183813A (ja) * 2007-01-30 2008-08-14 Toshiba Mach Co Ltd 熱ナノインプリント方法
CN101793379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使用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
CN102781644A (zh) * 2010-03-15 2012-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模内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和模内成形品
CN103379999A (zh) * 2010-11-30 2013-10-30 索罗蒂亚公司 聚合物熔体片材的直接压花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03042681A (zh) * 2011-10-11 2013-04-17 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成型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90620B2 (ja) 2020-11-25
CN107791545A (zh) 2018-03-13
JP2018039185A (ja)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5899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5524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818378B1 (ko) 광학 소자, 광 주사 장치, 및 그 광 주사 장치를 구비하는화상 형성 장치, 광학 소자의 고정 접합 방법, 및 고정접합 장치
JP6608322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791545B (zh) 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7791546B (zh) 光学部件的制造装置和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JP577625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07260A (ja)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12710B2 (ja) 光学部材の製造装置、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US9855766B2 (en) Rod lens array, LED print head, contact image sensor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10042633A (ja) ラインヘッド、ラインヘッド用レンズアレイおよびその型の製造方法
JP6943108B2 (ja)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6186580A (ja) 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035894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1985A (ja) 光学素子の位置決め治具、位置決め方法、光学素子、光走査装置および接着方法
JP2017154274A (ja) ガイド部材の製造方法、端部ガイド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16060060A (ja) 半導体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296902B2 (ja)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593705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2131B2 (ja) 金型装置および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10060970A (ja) ラインヘッド、ラインヘッド用レンズ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19349A (ja) 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露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216746A (ja)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素子、入れ子、金型、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7779B2 (ja) 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51873A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