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0119A -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0119A
CN107640119A CN201710574376.7A CN201710574376A CN107640119A CN 107640119 A CN107640119 A CN 107640119A CN 201710574376 A CN201710574376 A CN 201710574376A CN 107640119 A CN107640119 A CN 107640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ag
inboard air
seat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743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0119B (zh
Inventor
国定正人
名仓博幸
川合琢真
岩川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40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0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0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0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2Position of passeng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8Shou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内侧安全气囊,其布置在侧部中的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述内侧安全气囊从第二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所述内侧安全气囊比侧安全气囊较早地并在较高压力下在所述侧部中膨胀展开,并且所述内侧安全气囊将就座的乘员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所述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状态下,在比设置在该假人的躯干中的六个肋中的下数第二个肋更靠车辆上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Description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侧安全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侧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期间,该侧安全气囊装置使侧安全气囊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内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缓冲对乘员的冲击。这种侧安全气囊装置通过具有例如最大约80kPa的比较低的内部压力的侧安全气囊来保护从乘员的肩部到腹部的较宽范围。由于上述的内部压力被设定成与存在发生内部器官损伤等风险的耐受值较低的区域符合,所以侧安全气囊的性能不能充分地利用。
即,为了达到较高的安全性能,需要通过侧安全气囊将乘员向碰撞位置的相反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但是利用大约80kPa的较低内部压力的侧安全气囊的,缓和地促进乘员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移动,并且存在对促进乘员移动的限制。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8-087631号中所描述的侧安全气囊装置中,内侧安全气囊(辅助充气部)设置在比侧安全气囊(主充气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移位更多的位置中。该辅助充气部比主充气部较早地在座椅靠背侧部中膨胀展开,并且从车辆后方挤压从乘员的肩部到腹部的区域。于是,乘员的上半身移向车辆的斜前方车辆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但是,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8-087631号中所描述的侧安全气囊装置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因辅助充气部对乘员的挤压区域,因此从在侧面碰撞期间有效地将乘员的上半身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的角度来看,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能够在侧面碰撞期间有效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第一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侧安全气囊,其布置在侧部中的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侧部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侧安全气囊从第一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以膨胀展开,所述侧安全气囊介于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内侧部之间;和内侧安全气囊,其布置在所述侧部中的所述纵梁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述内侧安全气囊从第二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所述内侧安全气囊比所述侧安全气囊较早地并以较高的压力在所述侧部中膨胀展开,所述内侧安全气囊将就座的乘员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所述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比设置在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躯干中的六个肋中的下数第二个肋更靠车辆上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在第一方案中,当例如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布置在侧部中的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安全气囊从第一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以膨胀展开,所述侧部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膨胀展开的侧安全气囊介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内侧部之间。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侧部中的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安全气囊从第二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并且比所述侧安全气囊较早地并在较高的压力下在所述侧部中膨胀展开。于是,乘员被内侧安全气囊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并且比内侧安全气囊较晚膨胀展开的侧安全气囊进一步将乘员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
现在,上述的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比设置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躯干中的六个肋中的下数第二个肋(所谓的腹上肋)更靠车辆上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于是,当具有与上述AM50型假人相当的体型的乘员坐在车辆座椅中时,所述乘员的上半身中的承受值相对较高的肩胛及其周边部被内侧安全气囊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所述乘员的上半身中的承受值相对较低的腹部被内侧安全气囊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这使得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可以被设定得较高,其与承受值相对较高的肩胛及其周边部相符。于是,能够有效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应注意,上述的内侧安全气囊优选地构造成在比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胸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车辆后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第二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为第一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比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头部更靠车辆下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在第二方案中,由于内侧安全气囊如上所述地构造,因此当在相当于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小体型的乘员坐在车辆座椅中的状态下内侧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防止了所述乘员的头部接收来自内侧安全气囊的载荷。
第三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为第一或第二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为200kPa以下。
在第三方案中,内侧安全气囊以比侧安全气囊高的压力膨胀展开。将该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设定得尽可能高使得增强了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的效果。但是,当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超过200kPa时,存在超过被内侧安全气囊按压的乘员的肩胛及其周边部的承受值的可能性。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设定为200kPa以下,因此能够适当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
第四方案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为第一至第三方案的任一种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纵梁具有反作用力施加部,所述内侧安全气囊附接至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并且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在膨胀展开期间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对所述内侧安全气囊施加反作用力,并且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倾斜成使得:在俯视断面中观察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越趋向车辆前侧则其越趋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在第四方案中,座椅靠背的纵梁具有上述的反作用力施加部。与内侧安全气囊一起布置的该反作用力施加部的高度比设置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躯干中的六个肋中的下数第二个肋更靠车辆上侧,并且在座椅靠背的侧部的上部侧。在座椅靠背的侧部中,通常,衬垫材料的厚度在上部侧比在下部侧小。关于这点,在本公开中,由于反作用力施加部如上所述地倾斜,因此容易确保相对于附接到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的膨胀展开之前的内侧安全气囊位于乘员侧的衬垫材料的厚度。于是,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的乘坐舒适度由于反作用力施加部而变差。
在本公开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中,在侧面碰撞期间,能够有效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坐在已经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的车辆座椅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了侧安全气囊和内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视图。
图2是示出了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坐在同一车辆座椅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了侧安全气囊和内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视图。
图3是示出了经放大的沿图1的线F3-F3截取的横截面的放大横截面图,并且是示出了侧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经放大的沿图1的线F4-F4截取的横截面的放大横截面图,并且是示出了侧安全气囊和内侧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5是对应于图3并示出了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6是对应于图4并示出了侧安全气囊和内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内侧安全气囊对乘员的按压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图1至图7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应注意,在各个图中适当地标出的箭头“前”(FR)、箭头“上”(UP)和箭头“外”(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向前方向(行驶方向)、向上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向外方向。在下文中,当使用简单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描述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认为它们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下。
(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包括侧安全气囊装置12、内侧安全气囊装置14和控制装置16。侧安全气囊装置12和内侧安全气囊装置14安装在车辆座椅18的座椅靠背20中。该车辆座椅18布置在车室内的左侧,并且被认为是左座驾驶车辆的驾驶座椅或右座驾驶车辆的乘客座椅。应注意,当该车辆座椅18布置在车室内的右侧时,其具有与本实施例的构造左右对称的构造。
车辆座椅18的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经由公知的倾角调整机构接合到座垫22的后端部。此外,头枕24接合到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该车辆座椅18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
应注意,如图1和图2所示,碰撞测试专用假人P1、P2代替实际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8中。假人P1是AM50型(美国成年男性的第50个百分位)的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假人P2是AF05型(美国成年女性的第5个百分位)的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
假人P1、P2以由侧面碰撞测试法则所确定的坐姿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并且座垫22相对于车辆的前后位置和座椅靠背20相对于座垫22的倾斜角被调整为与上述的坐姿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在下文中,有时假人P1被称为“AM50假人P1”,并且假人P2被称为“AF05假人P2”,并且有时假人P1、P2被称为“乘员P”。
座椅靠背20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座椅靠背框架26,其是骨架构件;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6的座椅靠背软垫(垫材料);以及覆盖座椅靠背软垫的座椅罩28。座椅靠背框架26包括:外纵梁30,其设置在座椅靠背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部(侧支撑部)20A中;以及内纵梁,其设置在座椅靠背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部(侧支撑部)中。
另外,座椅靠背框架26包括:上框架,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外纵梁30和内纵梁的彼此的上端部连接;以及下框架,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外纵梁30和内纵梁的彼此的下端部连接。在本公开中,上述的外纵梁30对应于“纵梁”。应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上述的侧部20A将被称为“外侧部20A”。
外纵梁30由纵梁主体32和反作用力板34构造成。纵梁主体32包括侧壁部32A、前凸缘部32B和后凸缘部32C,并且形成了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形横截面。应注意,上述的内纵梁形成为与纵梁主体32左右对称的形状。
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侧壁部32A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前凸缘部32B从侧壁部32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和座椅前侧延伸,并且前凸缘部32B的顶端向座椅后侧倾斜地弯曲。后凸缘部32C从侧壁部32A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和座椅后侧延伸,并且后凸缘部32C的顶端向座椅前侧倾斜地弯曲。该后凸缘部32C使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大于前凸缘部32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比前凸缘部32B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更多。
反作用力板34例如由经历了弯曲加工的金属板形成,形成为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在纵向上具有座椅靠背20的上下方向的细长形状,并且形成为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的大致J形横截面。具体而言,该反作用力板34包括:板状的固定部34C,其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覆盖在纵梁主体32的侧壁部32A上;板状的向内伸出部34B,其从固定部34C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以及板状的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其从向内伸出部34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
固定部34C通过诸如焊接或螺栓紧固的手段固定到侧壁部32A。反作用力施加部34A比纵梁主体32更靠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倾斜成使得: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反作用力施加部34A越趋向车辆前侧,则其越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此外,侧安全气囊装置12在纵梁主体3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布置在外侧部20A中,并且内侧安全气囊装置14在反作用力施加部34A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在外侧部20A中。
<侧安全气囊装置12的构造>
如图1至图3、图5和图6所示,侧安全气囊装置12包括侧安全气囊36和第一充气装置38。在本实施例中,侧安全气囊36被构造为所谓的单室型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36例如通过使将尼龙质布料或聚酯质布料切割出大致矩形(大致椭圆形)而形成的一片基布40对折并且使外周缘部在缝合部T1处(参照图5和图6)处缝合而形成为袋状。
应注意,侧安全气囊36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上述那些,而是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将两片基布彼此重叠并将其外周缘部缝合来制造侧安全气囊36的构造。此外,可以采用例如通过自动织机进行的中空机织方法(所谓的OPW制造方法)来制造侧安全气囊36的构造。这同样适用于稍后提及的内侧安全气囊52。
该侧安全气囊36通常与第一充气装置38一起构造为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安全气囊模块42,并且容置在外侧部20A中。在该第一安全气囊模块42中,侧安全气囊36通过诸如风琴褶折叠或卷叠的某种折叠方式而折叠,并由易撕裂的包裹材料44所包裹。
第一充气装置38是所谓的气缸型充气装置,并且形成为圆柱状。该第一充气装置38布置在纵梁主体32的侧壁部32A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以第一充气装置38的轴向沿着座椅靠背20的上下方向的姿势容置在侧安全气囊36的后端部中。上下一对双头螺栓38A(参照图3和图5)从第一充气装置38的外周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这些双头螺栓38A穿透侧安全气囊36的基布40和侧壁部32A,并且螺母46拧到每个双头螺栓38A的末端侧。于是,第一充气装置38被紧固固定(所谓的侧向紧固)到纵梁主体32,并且使用第一充气装置38将侧安全气囊36附接到纵梁主体32。
在第一充气装置38的周向上排布的多个气体喷射口形成在第一充气装置38的上端部或下端部中,并且当第一充气装置38致动(起动)时,气体从多个气体喷射口径向地喷射。于是,气体被供应到侧安全气囊36的内部,并且侧安全气囊36向外侧部20A的车辆前侧膨胀展开,并且介于乘员P与车辆内侧部(这里为图3所示的侧门的车门内装饰48和B柱装饰件50)之间。存在这样的构造:在该侧安全气囊36膨胀展开时,设置在座椅罩28中的缝合部在外侧部20A的前缘部处裂开,并且侧安全气囊36的前部侧向外侧部20A的座椅前侧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当从侧向观察该侧安全气囊36的膨胀展开状态时,侧安全气囊36形成为具有沿着座椅靠背20的上下方向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大致椭圆形形状),并且被构造成能够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约束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W。该侧安全气囊36在膨胀展开期间的内部压力的最大值被设定在例如40kPa至80kPa的范围内。
<内侧安全气囊装置14的构造>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内侧安全气囊装置14包括内侧安全气囊52和第二充气装置54。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为所谓的单室型侧安全气囊。该内侧安全气囊52例如通过使将尼龙质布料或聚酯质布料切割出大致矩形(大致椭圆形)而形成的一片基布56对折并且使外周缘部在缝合部T2处(参照图6)处缝合而形成为袋状。
该内侧安全气囊52通常与第二充气装置54一起构造为图4所示的第二安全气囊模块58,并且容置在外侧部20A中。在该第二安全气囊模块58中,内侧安全气囊52通过例如风琴褶折叠或卷叠的某种折叠方式折叠,并且由易撕裂的包裹材料60包裹。应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参照内侧安全气囊52所描述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表示在内侧安全气囊52已经膨胀展开的状态下的方向,并且对应于座椅靠背2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
第二充气装置54是所谓的气缸型充气装置,并且形成圆柱形。该第二充气装置54容置在内侧安全气囊52的后端部,并且以第二充气装置54的轴向沿着座椅靠背20的上下方向的姿态布置。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4A(参照图4和图6)从第二充气装置54的外周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这些双头螺栓54A穿透内侧安全气囊52的基布56和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并且螺母62拧到每个双头螺栓54A的末端侧。于是,第二充气装置54被紧固固定到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并且使用第二充气装置54将内侧安全气囊52附接到反作用力施加部34A。
在第二充气装置54的周向上排布的多个气体喷射口形成在第二充气装置5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中,并且当第二充气装置54致动(起动)时,气体从多个气体喷射口径向地喷射。于是,气体被供应到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并且内侧安全气囊52在外侧部20A中膨胀展开。
当如图1和图2所示从侧面观察该内侧安全气囊52的膨胀展开状态时,内侧安全气囊52形成为以便具有沿着座椅靠背20的上下方向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大致椭圆形形状)。该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成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约束)乘员P的肩部S和胸部C的后部(肩胛及其周边部)。应注意,在图1至图6中,以虚线所示的座椅靠背20以侧安全气囊36和内侧安全气囊52的膨胀展开之前的形状而示出。但是,内侧安全气囊52具有在外侧部20A中膨胀展开同时使外侧部20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和车辆前侧膨胀的构造。
该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被设定为比侧安全气囊36的内部压力更但不超过200kPa的压力。具体而言,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的最大值被设定在例如150kPa至200kPa的范围内。此外,该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体积(容积)被设定为充分小于侧安全气囊36的内部体积。但是,该内侧安全气囊52具有这种程度的内部体积:通过内侧安全气囊52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肩部S和胸部C的后部,内侧安全气囊52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P的上半身。
该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成为在比设置在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的AM50假人P1(参照图1)的躯干中的六个肋R1、R2、R3、R4、R5、R6中的下数第二个肋R5更靠车辆上侧以及比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的AF05假人P2(参照图2)的肩部S和胸部C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车辆后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于是,存在这样的构造:当具有相当于AM50假人P1或AF05假人P2的体型的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8中时,所述乘员的上半身中的承受值相对较高的肩胛及其周边部(参照图7中的标注点的区域A1)由内侧安全气囊52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应注意,上述的区域A1位于从乘员的第一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高度范围内。此外,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示出的区域A2表示侧安全气囊36对乘员的约束区域。
下面将详细描述膨胀展开的内侧安全气囊52与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的位置关系。应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设置在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的躯干中的肋R1、R2、R3、R4、R5、R6有时以从顶部的顺序被称为“肩肋R1”、“胸上肋R2”、“胸中肋R3”、“胸下肋R4”、“腹上肋R5”以及“腹下肋R6”。肩肋R1设置在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的肩部S中,胸上肋R2、胸中肋R3和胸下肋R4设置在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的胸部C中,并且腹上肋R5和腹下肋R6设置在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的腹部B中。
如图1所示,内侧安全气囊52形成为使得: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看内侧安全气囊52的膨胀展开状态时,内侧安全气囊52的上部与AM50假人P1的肩肋R1重叠,并且内侧安全气囊52的下缘部与AM50假人P1的胸下肋R4重叠。此外,如图2所示,内侧安全气囊52形成为使得: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看内侧安全气囊52的膨胀展开状态时,内侧安全气囊52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与AF05假人P2的肩肋R1重叠,并且内侧安全气囊52的下缘部与AF05假人P2的胸中肋R3重叠。
此外,如图2所示,内侧安全气囊52形成为使得: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看内侧安全气囊52的膨胀展开状态时,内侧安全气囊52的前缘部位于穿过AF05假人P2的胸上肋R2和胸下肋R4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虚拟线L的车辆后侧。另外,如图2所示,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成在比AF05假人P2的头部H(具体而言为颚的下端)更靠车辆下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应注意,假人P2的胸部C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参照图2的虚拟线L)定位成比假人P1的胸部C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车辆后侧。此外,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膨胀展开的内侧安全气囊52被布置成使得其后部与反作用力板34重叠。
<控制装置16的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ECU(电子控制单元)64电连接到上述的第一充气装置38和第二充气装置54。检测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6电连接到该ECU 64。ECU 64和侧面碰撞传感器66配置该控制装置16。以下传感器被应用为侧面碰撞传感器66,即,例如,布置在前侧门和后侧门的压力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门内传感器)和布置在B柱和C柱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柱内传感器)。
当上述的ECU 64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6的信号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ECU 64先于第一充气装置38激活第二充气装置54。此外,构造成使得ECU 64在激活第二充气装置54之后在经过预设的延迟时间的时间点激活第一充气装置38。于是,构造成使得内侧安全气囊52先于侧安全气囊36在外侧部20A中膨胀展开。应注意,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在预测侧面碰撞(侧面碰撞预报)的碰撞预测传感器(预碰撞传感器)电连接到侧面碰撞ECU64的情况下,当侧面碰撞ECU 64基于来自这种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到侧面碰撞时,第二充气装置54和第一充气装置38被激活。此外,可以采用第二充气装置54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被激活并且第一充气装置38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被激活的构造。例如毫米波雷达或立体摄像机等可用作上述的碰撞预测传感器。
(动作与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动作和效果。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10中,ECU 64在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6的信号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先于第一充气装置38致动第二充气装置54。于是,布置在车辆座椅18的座椅靠背20的外侧部20A中的外纵梁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安全气囊52从第二充气装置54接收气体供应,并且比侧安全气囊36较早地并在较高的压力下在外侧部20A中膨胀展开。于是,乘员P被内侧安全气囊52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移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此外,当在致动第二充气装置54之后经过了预设的延迟时间时,ECU 64致动第一充气装置38。于是,布置在座椅靠背20的外侧部20A中的外纵梁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安全气囊36从第一充气装置38接收气体供应以膨胀展开。膨胀展开的侧安全气囊36介于乘员P与车辆内侧部之间。于是,乘员P被侧安全气囊36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移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提前被内侧安全气囊52移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乘员P被侧安全气囊36进一步移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从而促使乘员P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并且乘员P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移动量增大。于是,对乘员P的保护性能提高。
现在,上述的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成在比设置在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的AM50假人P1的躯干中的六个肋R1、R2、R3、R3、R4、R5、R6中的下数第二个的腹上肋R5更靠车辆上侧并且比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的AF05假人P2中的胸部C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车辆后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于是,当具有相当于AM50假人P1或AF05假人P2的体型的乘员坐在车辆座椅中时,在所述乘员的上半身中的承受值相对较高的肩胛周边的区域被内侧安全气囊52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在上述的乘员的上半身中的承受值相对较低的腹部(AM50假人P1和AF05假人P2中设置有腹上肋R5和腹下肋R6的区域)被内侧安全气囊52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这使得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能够设高,其与承受值相对较高的肩胛及其周边部相符。于是,可以有效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
此外,由内侧安全气囊52按压的乘员的肩胛是乘员的上半身中的向侧向突出的区域,并且容易被输入来自内侧安全气囊52的按压力。此外,乘员的肩胛位于乘员的上半身的上部中,因此当乘员的上半身以腰部W为中心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时,乘员的上半身可以由较小的力被较大地移动。因此,乘员的肩胛适合作为被内侧安全气囊52按压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安全气囊52被构造成为在比就座于车辆座椅18中的AF05假人P2的头部H更靠车辆下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因此,当内侧安全气囊52在相当于AF05假人P2的小体型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8中的状态下充气膨胀时,可以防止所述乘员的头部接收来自内部安全气囊52的载荷。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内侧安全气囊52以比侧安全气囊36高的压力膨胀展开。将该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设定得尽可能高使得增强了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的效果。但是,当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超过200kPa时,存在超过了被内侧安全气囊52按压的乘员的肩胛的承受值的可能性。特别地,当相当于AF05假人P2的小体型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8中时,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优选地被配置为不超过200kPa。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被设定为200kPa以下,因此能够适当地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乘员的上半身。应注意,当相当于或大于AM50假人P1的体型的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8中时,有时也可能使内侧安全气囊52的内部压力增加到最大约240kPa。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纵梁30具有板状的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内侧安全气囊52附接到该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并且该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在膨胀展开期间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对内侧安全气囊52施加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倾斜成使得: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反作用力施加部34A越趋向车辆前侧,则其越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现在,上述的反作用力施加部34A与内侧安全气囊52一起布置的高度是相当于乘员P的肩胛的高度,并且在座椅靠背20的外侧部20A的上部侧。通常,在座椅靠背20的外侧部20A(侧部)中,衬垫材料的厚度在上部侧比在下部侧小。关于这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如上所述而倾斜,因此容易确保相对于附接到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34A的膨胀展开之前的内侧安全气囊52(指图4所示的第二安全气囊模块58)位于乘员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衬垫材料的厚度。于是,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的乘坐舒适度由于反作用力施加部34A而变差。
<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应注意,本实施例采用了这样的构造:设置在外纵梁30中的反作用力施加部34A倾斜成使得:当在俯视断面中观察座椅靠背20时,反作用力施加部34A越趋向车辆前侧则其越趋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此外,本实施例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外纵梁30由纵梁主体32和附接到纵梁主体32的反作用力板34构造成,并且所述反作用力板34设置有反作用力施加部34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可以采用反作用力施加部34A与纵梁主体32一体地形成的构造(纵梁主体32的一部分被构造作为反作用力施加部34A的构造)。
此外,本实施例采用了侧安全气囊36被构造成了所谓的单室型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适当地改变侧安全气囊的构造。例如,可以采用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了所谓的前后两室型的构造,其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分隔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布的两个室。
而且,本公开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来实施。此外,本公开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6)

1.一种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包括:
侧安全气囊,其布置在侧部中的纵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侧部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侧安全气囊从第一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以膨胀展开,并且所述侧安全气囊介于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内侧部之间;和
内侧安全气囊,其布置在所述侧部中的所述纵梁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述内侧安全气囊从第二充气装置接收气体供应,所述内侧安全气囊比所述侧安全气囊较早地并以较高的压力在所述侧部中膨胀展开,并且所述内侧安全气囊将就座的乘员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
其中所述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状态下,在比设置在所述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躯干中的六个肋中的下数第二个肋更靠车辆上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中的状态下,在比所述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头部更靠车辆下侧的区域中膨胀展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为200kPa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纵梁具有反作用力施加部,所述内侧安全气囊附接至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并且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在膨胀展开期间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对所述内侧安全气囊施加反作用力,并且
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倾斜成使得:在俯视断面中观察所述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越趋向车辆前侧则其越趋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六个肋中的上数第一个肋设置在所述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或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肩部处,
所述六个肋中的上数第二个肋、上数第三个肋和上数第四个肋分别设置在所述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或所述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胸部处,并且
所述六个肋中的上数第五个肋和上数第六个肋分别设置在所述AM50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或所述AF05型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的腹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纵梁包括:纵梁主体;以及附接到所述纵梁主体的反作用力板,并且
所述反作用力施加部设置在所述反作用力板处。
CN201710574376.7A 2016-07-22 2017-07-14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Active CN107640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901A JP6414157B2 (ja) 2016-07-22 2016-07-22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2016-144901 2016-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0119A true CN107640119A (zh) 2018-01-30
CN107640119B CN107640119B (zh) 2020-02-28

Family

ID=5929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74376.7A Active CN107640119B (zh) 2016-07-22 2017-07-14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1966B2 (zh)
EP (1) EP3272593B1 (zh)
JP (1) JP6414157B2 (zh)
CN (1) CN10764011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3087A (zh) * 2021-01-13 2022-07-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8038B2 (ja) * 2015-12-28 2019-05-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6614047B2 (ja) * 2016-06-24 2019-12-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94657B2 (ja) * 2016-07-22 2018-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US11104287B2 (en) * 2016-12-05 2021-08-3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US10766448B2 (en) * 2018-06-01 2020-09-08 Autoliv Asp, Inc. Side airbag assembly
JP7047701B2 (ja) * 2018-10-22 2022-04-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80456B2 (ja) * 2019-03-06 2022-1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構造
US10843654B2 (en) 2019-04-26 2020-11-24 Autoliv Asp, Inc. Side airbag assembly
US11318906B2 (en) * 2019-06-26 2022-05-03 Hy-Tek Mfg. Co. Inc Force distributing progressive airbag system
CN115056742B (zh) * 2022-07-28 2023-10-3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顶气囊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JP2008087631A (ja) * 2006-10-02 2008-04-17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01175A (ja) * 2007-02-16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326081A (zh) * 2005-12-06 2008-12-17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可膨胀气囊并布置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客约束系统
US20130147167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Kia Motors Corporation Dual chamber side air 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321155B2 (ja) * 2009-03-09 2013-10-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080169A (ja) * 2012-10-18 2014-05-08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97048A (en) * 2003-01-10 2004-07-14 Autoliv Dev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airbag
JP4075680B2 (ja) * 2003-05-08 2008-04-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01772B2 (ja) * 2007-03-15 2014-05-28 タカタ・ペトリ アーゲー 車両シート装置
JP4952321B2 (ja) * 2007-03-20 2012-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2422B2 (ja) 2007-07-19 2012-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69888B2 (en) 2007-07-19 2010-03-0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EP2319734B1 (en) * 2009-11-04 2014-10-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Safety Arrangement
RU2560212C2 (ru) * 2011-05-18 2015-08-20 Тойота Дзидося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Деталь конфигурации сиденья и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одержащее деталь конфигурации сиденья
CA2879525C (en) 2012-07-19 2018-04-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 bag device
JP5983192B2 (ja) 2012-08-30 2016-08-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49B2 (ja) * 2014-06-23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31927B2 (ja) * 2014-10-09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6402691B2 (ja) * 2015-08-03 2018-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23438B2 (ja) * 2015-12-16 2018-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428666B2 (ja) * 2016-02-10 2018-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394657B2 (ja) * 2016-07-22 2018-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01326081A (zh) * 2005-12-06 2008-12-17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可膨胀气囊并布置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客约束系统
JP2008087631A (ja) * 2006-10-02 2008-04-17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01175A (ja) * 2007-02-16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21155B2 (ja) * 2009-03-09 2013-10-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30147167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Kia Motors Corporation Dual chamber side air 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14080169A (ja) * 2012-10-18 2014-05-08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3087A (zh) * 2021-01-13 2022-07-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72593B1 (en) 2019-08-21
US10391966B2 (en) 2019-08-27
JP2018012476A (ja) 2018-01-25
EP3272593A1 (en) 2018-01-24
US20180022309A1 (en) 2018-01-25
CN107640119B (zh) 2020-02-28
JP6414157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0119A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KR101738555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91938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7640118B (zh)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EP2894068B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ide airbag
CN101905683B (zh) 侧气囊装置
JP5493586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20150137493A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US10829076B2 (en)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CN107891834A (zh) 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CN107891833A (zh) 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JP2019034674A (ja) シート付下肢拘束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660060A (zh) 远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09955822B (zh)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JP676938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9795440B (zh)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US11827171B2 (en) Seat for vehicle and folding method of side airbag
US20240157905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720620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068527A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23068528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6691588A (zh) 远侧气囊装置
JP2022068735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2022080416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BR102018002303A2 (pt) banco de veículo com dispositivo de airbag later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