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8468B -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8468B
CN107628468B CN201710594759.0A CN201710594759A CN107628468B CN 107628468 B CN107628468 B CN 107628468B CN 201710594759 A CN201710594759 A CN 201710594759A CN 107628468 B CN107628468 B CN 107628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expansion
expansion tray
groov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47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8468A (zh
Inventor
小原优一
竹内政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28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8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8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8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2Pile receivers removable or interchange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65H2402/32Sliding suppor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65H2405/111646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involving extension members pivotable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bottom surface and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65H2405/112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movable linearly, detai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65H2405/1124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pivotable, detai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1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4Removability or inter-changeability of machine parts, e.g. for mainten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包括主托盘、排出单元和扩张托盘。主托盘能够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闭合位置,排出单元将片材排出到主托盘上。扩张托盘扩张主托盘的堆叠区域并且能够在存放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移动,在存放位置处,扩张托盘存放在主托盘中,在扩张位置处,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存放位置滑出并且扩张堆叠区域。在扩张位置,扩张托盘能够独立于主托盘地进行枢转。扩张托盘向上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主托盘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

Description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所公开的内容涉及用于在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电子照相式打印机这样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片材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电子照相式打印机这样的常规成像装置是已知的,其中用于堆叠片材(由成像单元在片材上打印图像)的托盘设置在成像单元上方。
图21A和21B示出了常规成像装置200的示例(所示的示例是单色激光打印机)。
如图21A所示,成像单元10包括盒20和转印部件5。盒20包括一体化的感光鼓1、充电部件2和显影装置3。能够沿着图21B中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将盒20附接至装置本体200A以及从装置本体200A 拆卸盒20。此外还设有曝光装置4。
设置在成像单元10上方的托盘91能够借助于托盘91的枢转轴 91a(参见图21A,其构成相对于装置本体200A的支点)而打开和闭合。如图21B所示,促使托盘91枢转以打开装置本体200A的开口部分21。然后,即可将盒20附接至装置本体200A的盒附接部分22或者从装置本体200A的盒附接部分22拆卸盒20。
存放在片材盒6中的片材S由辊7逐一地进给,并且辊8将进给的片材S输送至由感光鼓1和转印部件5形成的转印夹持部分。片材 S在被转印夹持部分夹持的同时进行输送,并且在输送过程期间,由转印部件5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转印到片材S上。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经过定影装置30以将调色剂图像加热并定影到片材S上。从定影装置30送出的片材S由辊(排出单元)40排出到托盘91上。
为了允许堆叠比标准片材长度更长的片材,上述的成像装置200 包括扩张托盘92(参见图21A)以用于扩展托盘91的片材堆叠区域。扩张托盘92相对于托盘91设置成使得扩张托盘92能够相对于托盘 91打开和闭合。包括扩张托盘92以允许在标准片材长度的情况下或者在不使用成像装置的情况下将扩张托盘92收回到托盘91中从而减小占用的体积。
同时,已有用于打开/闭合扩张托盘的已知方法。在一种方法中,通过相对于托盘旋转扩张托盘来打开扩张托盘(日本专利申请特开 JP2007-328302)。在另一种方法中,从托盘拉出扩张托盘(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2005-247486)。
如果图21A和21B所示的成像装置200采用通过拉动扩张托盘来打开/闭合扩张托盘的方法,则从托盘91拾取片材的用户能够握持扩张托盘92并将扩张托盘92与片材一起向上移动。此外,在向片材盒 6中放置新的片材时,用户能够向上拉动扩张托盘92。当用户向上移动或拉动扩张托盘92时,可能会出现连接至扩张托盘92的托盘91 意外打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包括:主托盘,片材要堆叠在主托盘上并且主托盘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闭合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闭合,在打开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打开;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构造成用以在主托盘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将片材排出到主托盘上;以及扩张托盘,所述扩张托盘构造成用于扩张主托盘的堆叠区域,其中扩张托盘设置用于主托盘并且能够在存放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移动,在存放位置处,扩张托盘存放在主托盘中,在扩张位置处,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存放位置滑出并且扩张堆叠区域,其中在扩张位置处,独立于主托盘地,扩张托盘能够在设置用于主托盘的枢转中心上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预定角度,并且其中扩张托盘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主托盘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示意性地示出成像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2A、2B、2C和2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A、3B和3C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
图4A和4B是示出了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装置的透视图。
图5A、5B和5C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和动作。
图6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
图7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
图8A和8B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
图9A、9B、9C和9D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
图10A和10B是示出了包括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装置的透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托盘的凹槽部分的变型例。
图12A和12B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和动作。
图13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和动作。
图14A和14B示出了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
图15A和15B是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的透视图。
图16A和16B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
图17A和17B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
图18A和18B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动作。
图19A和19B示出了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的构造。
图20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构造。
图21A和21B是示出常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22A和22B是示出常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介绍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受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并且下述的实施例能够根据各自的构造以及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各种条件而适当地变型或修改。
将参照图1A和1B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图1A是示意性地示出成像装置100的构造示例的截面图,该成像装置使用电子照相式记录技术(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是单色激光束打印机)。图1B是示出了图1A所示的成像装置100的一种状态的截面图,其中,托盘50枢转以打开装置本体100A中的开口部分21。
在成像装置100中,构造成用以在片材S例如记录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10包括感光鼓(图像承载部件)1、充电部件2、显影装置3、激光扫描器(曝光装置)4以及转印部件5。感光鼓1、充电部件2和显影装置3被一体化为盒20,该盒可移除地附接至装置本体100A。成像单元10的操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存放在片材盒6中的片材S由辊7逐一地进给,并且辊8将进给的片材S输送至由感光鼓1和转印部件5形成的转印夹持部分。在转印夹持部分处向片材S上转印调色剂图像,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输送至定影装置(定影部分)30,并且调色剂图像由定影装置30加热并定影到片材S上。从定影装置30送出的片材S由辊40 排出到片材堆叠装置(堆叠部分)70上。
设置在装置本体100A的上部分中的片材堆叠装置70包括用于堆叠片材S的托盘(主托盘)50和扩张托盘60。扩张托盘60设置用于托盘50并且从托盘50拉出该扩张托盘60以扩张托盘50的片材堆叠区域。
托盘50设置在装置本体100A的上部分中并以枢转轴50s为支点,以使得托盘50能够相对于装置本体100A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为了从装置本体100A拆卸盒20,用户枢转托盘50并同时向上移动托盘50的边缘部分(以下称为“前边缘部分”)50c以打开装置本体100A的开口部分21(参见图1B),该前边缘部分50c位于枢转轴50s的相对侧。然后,用户握持盒20并将盒20沿着箭头A1的方向从盒附接部分22拉出,以从开口部分21拆卸盒20。
为了将盒20附接至盒附接部分22,用户握持盒20并将盒20沿着箭头A2的方向从开口部分21推入,以将盒20安置到盒附接部分 22中的预定位置。在完成盒20的安置之后,用户枢转托盘50并且同时将托盘50的前边缘部分50c向下推送以使开口部分21闭合(参见图1A)。
图5A所示的托盘50的位置是相对于装置本体100A的闭合位置,图5B所示的托盘50的位置是相对于装置本体100A的打开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2A至2D以及图3A至3C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
图2A是示出了设在装置本体100A的上部分中的托盘50以及相对于托盘5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透视图。图2B是示出了从托盘50的背面50e侧看到的托盘50的透视图。图2C是示出了从扩张托盘60的后边缘部分60b侧看到的扩张托盘60的透视图。图2D是示出了图2C所示的扩张托盘60的枢转轴 61的透视图。
如图2A所示,托盘50在托盘50的正面上包括片材堆叠表面50a。如图2A和2B所示,托盘50沿着排出片材S的排出方向X在托盘50 的前边缘部分50c侧包括拉出开口50w。拉出开口50w沿着正交于排出方向X的方向(宽度方向)Y形成于片材堆叠表面50a的中央区域中。扩张托盘60通过拉出开口50w进行附接。扩张托盘60是沿着排出方向X为长形的部件。
托盘50的背面50e(其位于片材堆叠表面50a的相对侧)沿着宽度方向Y包括一对引导部分51。这一对引导部分51设置用以引导扩张托盘60。这一对引导部分51包括凹槽部分51a以用于将扩张托盘 60的一对枢转轴(轴)61(其将在下文描述)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1a和一对枢转轴61共同形成旋转限制单元Rr。以下将介绍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分51设置到托盘50的片材堆叠表面50a 的背面侧,以使得该片材堆叠表面50a与所包括的引导部分设在托盘正面侧的片材堆叠表面相比具有更好的外观。
如图2C所示,扩张托盘60在扩张托盘60的正面上包括片材堆叠表面60a。此外,扩张托盘60沿着排出方向X在扩张托盘60的后边缘部分(一个边缘)60b侧包括一对枢转轴61。这一对枢转轴61 设置用以支撑扩张托盘60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相对于托盘50枢转。枢转轴61沿着宽度方向Y分别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
如图2D所示,这一对枢转轴6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两个弧形部分 61b,所述弧形部分61b沿着方向U具有预定半径,所述方向U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参见图3A)平行的方向T并且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更具体地,枢转轴61的弧形部分61b是枢转轴61在扩张托盘60的前边缘部分60c侧和后边缘部分60b 侧的外周面。
此外,这一对枢转轴6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两个平面部分61a,所述平面部分61a沿着方向T连接两个弧形部分61b,所述方向T平行于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
图3A至3C示出了托盘50和扩张托盘60的连接结构以及扩张托盘60的动作。一对引导部分51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一对枢转轴61 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文将仅描述其中的一个引导部分51和其中的一个枢转轴61。
图3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收回位置(存放位置)的扩张托盘 60的截面图,其中扩张托盘60被收回(存放)在托盘50中。图3B 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扩张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其中扩张托盘60从收回位置沿着排出方向X滑动以扩张片材堆叠区域。图3C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从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竖直向上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构造成使得扩张托盘60的位置能够从图3A所示的收回位置和图3B所示的展开位置中进行选择(并且能够移动到图3A 所示的收回位置和图3B所示的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的收回位置是将扩张托盘60向托盘50中推入最远的位置。当扩张托盘60处于收回位置时,片材S仅在托盘50上堆叠。扩张托盘60的展开位置是沿着排出方向X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滑出)最远的位置。当扩张托盘60处于展开位置时,片材S的堆叠区域按照扩张托盘60的尺寸进行扩张,并且片材S堆叠在托盘50和扩张托盘60上。
凹槽部分51a被线性地形成。凹槽部分51a包括第一凹槽51a1 和第二凹槽51a2。第一凹槽51a1支撑枢转轴61以使得枢转轴61能够在区间I1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第二凹槽 51a2支撑枢转轴61以使得枢转轴61能够在展开位置进行枢转。
在收回位置,枢转轴61的平面部分61a和弧形部分61b在区间 I1中与第一凹槽51a1相接触(参见图3A)。在区间I1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枢转轴61的平面部分61a与第一凹槽51a1相接触。第一凹槽51a1的宽度D被设定为与枢转轴61的平面部分61a之间的距离(厚度)G大致相等。由此,枢转轴61配合在第一凹槽51a1 中。相应地,在区间I1中,枢转轴61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1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1a1移动。
在展开位置,枢转轴61的弧形部分61b与形成为大致半圆弧形状的第二凹槽部分51a2相接触(参见图3B中的第一接触部分E)。第二凹槽部分51a2的宽度D1(参见图3A)大于宽度D。此外,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的背面60d与在托盘50的中央区域设置到托盘50 的前边缘部分50c的突起部分50d相接触(参见图3B中的第二接触部分F)。由此,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由第二凹槽部分51a2以稳定的取向支撑,从而允许长片材的稳定堆叠。
如果由用户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则枢转轴61的弧形部分61b就沿着第二凹槽51a2 的弧形表面51a21移动(参见图3B)。如果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 进一步枢转,则枢转轴61的平面部分61a就与第二凹槽51a2的端面51a2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枢转轴61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更具体地,在区间I1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的枢转受限,并且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
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沿着竖直方向V的枢转会在第二接触部分F和第一接触部分E这两个部位处受限。
在扩张托盘60处于展开位置时,为了将扩张托盘60收回到托盘 50中,相对于托盘50沿着与排出方向X相反的方向推送扩张托盘6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相对于托盘5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托盘50移动和转动。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托盘50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由此,当用户从托盘50拾取排出的片材S时,即使用户意外地握持扩张托盘60并将扩张托盘60与片材S一起向上移动,也只有扩张托盘60会相对于托盘5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而托盘50则不会枢转。类似地,当用户将新的片材S放入片材盒6时,即使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向上推送,也只有扩张托盘60会相对于托盘50枢转。如上所述,即使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向上移动或推送,托盘50也仍然保持静止。
同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成像装置100中,图像读取装置(装置)设置在片材堆叠装置70上方。图4A和4B示出了成像装置(多功能设备)的示例,其中图像读取装置80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上方。图4A是示出了成像装置100的透视图,其中扩张托盘60处于展开位置。图4B是示出了成像装置100的透视图,其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
图22A和22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成像装置200的构造的截面图,其中图像读取装置80设置在托盘91上方。
在根据比较例的成像装置200中,托盘91和图像读取装置80之间的空间B可以设定为较小,以便减小成像装置200的高度(参见图 22A)。在要旋转设置用于托盘91的扩张托盘92以打开或闭合扩张托盘92的情况下,除非扩张托盘92的长度C短于空间B,否则就不能自由地执行相对于托盘91打开或闭合扩张托盘92的动作(原因在于扩张托盘92会受到图像读取装置80的干涉)。另一方面,如果扩张托盘92的长度C过短,那就会出现不能执行扩张托盘92的原始功能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排出长片材时,无法获得用于支撑长片材的足够的长度。
如图22B所示,为了便于盒20的移除和附接,图像读取装置80 被可枢转地附接到装置本体200A,以便获得扩张托盘92的足够的长度C。然而,为了执行相对于托盘91打开或闭合扩张托盘92的动作,图像读取装置80需要进行枢转,因此如果在图像读取装置80上存在原稿,那么打开或闭合扩张托盘92的动作就无法执行。
在根据比较例的成像装置200中,由于托盘91和图像读取装置 80之间的空间B的约束,因此扩张托盘92的长度C较短。
相反地,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 中,扩张托盘60被拉出并枢转,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被无约束地拉出到用于堆叠长片材的必要长度。此外,在片材堆叠装置70中,当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在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被旋转限制单元Rr限制之前,扩张托盘60就与图像读取装置80相接触以限制扩张托盘60的枢转。
尽管为了简化说明内容,引导部分51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形成为连续一体的形状,但是引导部分5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引导部分51能够根据模制条件和部件形状优化而非连续地设定(例如设有切口部分)。此外,尽管引导部分51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被线性地形成,但是引导部分51并不局限于线性的形状。例如,凹槽部分51a沿着拉动扩张托盘60所遵循的路径可以是曲线,或者凹槽部分51a能够包括局部的凸起和凹陷。
此外,尽管引导部分51被形成为托盘50的一部分,但是引导部分51也可以被形成为独立于托盘50的单独部件。更具体地,在扩张托盘60处于展开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当枢转轴61被支撑时,能够在扩张托盘60的旋转受限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形状。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另一个示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5A至5C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5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收回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5B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 5C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在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 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图5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1)以及直径小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21的直径的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图5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2)。这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这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两对圆筒部分621和622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这两对圆筒部分621 和622用于替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对枢转轴61。
这两对圆筒部分621和622沿着方向U定位成彼此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方向U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并且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T。大直径圆筒部分621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侧(图5A至5C中的右侧),并且小直径圆筒部分622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侧(图5A至5C中的左侧)。
引导部分52包括一对凹槽部分52a(图5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槽部分52a)以用于将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 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2a、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凹槽部分52a包括第一凹槽52a1和第二凹槽52a2。第一凹槽52a1 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能够在区间I1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第二凹槽52a2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21能够在展开位置进行枢转。第二凹槽52a2用作扩张托盘60的枢转中心。凹槽部分52a还包括第三凹槽52a3,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在介于区间I1和展开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
在收回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的外周面在区间I1中与第一凹槽52a1相接触(参见图5A)。在区间I1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 622的外周面与第一凹槽52a1相接触。第一凹槽52a1的宽度D被设定为与大直径圆筒部分621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在区间I1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2a1 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2a1移动。
在展开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21配合在第二凹槽52a2中。此外,在展开位置,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位于第三凹槽52a3的入口52a31 的正上方。
然后,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已配合到第二凹槽52a2中的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小直径圆筒部分622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然后,当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时,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与第三凹槽52a3的底部52a3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 在预定范围(预定角度)内枢转。扩张托盘60相对于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预定角度理想地是20度至90度。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从托盘50拉出扩张托盘60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并且扩张托盘60 由托盘50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 O枢转。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托盘50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
因此,实现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有利效果。
尽管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第三凹槽52a3被成形为从第一凹槽52a1分叉并且包括封闭形状的底部52a32,但第三凹槽52a3可以是底部52a32敞开的切口部分。此外,尽管圆筒部分621 和622被设置用于扩张托盘60,但这种情况并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圆筒部分621和622可以是不同的部件。换言之,圆筒部分621和622 的形状能够在实现上述有利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扩张托盘60的枢转中心被设定在托盘 50上,但是该枢转中心也可以设定在扩张托盘60上。扩张托盘60的枢转中心能够设定在比扩张托盘60沿着排出方向X的下游边缘更靠近扩张托盘60的上游边缘的位置处。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又一个示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6 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图6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1)以及直径小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21的直径的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图6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2)。这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这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设置到扩张托盘 60的侧向表面上。扩张托盘60还包括直径小于小直径圆筒部分622 的直径的一对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图6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3)。
这三对圆筒部分621、622和623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这三对圆筒部分621、622和623 用于替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枢转轴61。
这三对圆筒部分621、622和623沿着方向U定位成彼此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方向U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并且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T。大直径圆筒部分621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侧(图6中的右侧),小直径圆筒部分622 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侧(图6中的左侧),并且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处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之间。
引导部分52包括一对凹槽部分52a(图6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槽部分52a)以用于将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2a、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一对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凹槽部分52a包括第一凹槽52a1,该第一凹槽52a1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 能够在区间I1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凹槽部分52a还包括第二凹槽52a2,该第二凹槽52a2支撑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并且还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21能够在展开位置进行枢转。第二凹槽52a2是扩张托盘60的枢转中心。凹槽部分52a还包括第三凹槽52a3,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在介于区间 I1和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
在收回位置和区间I1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的外周面与第一凹槽52a1相接触。第一凹槽52a1的宽度D被设定为与大直径圆筒部分621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大直径圆筒部分621、小直径圆筒部分62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2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2a1移动。
在展开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21配合在第二凹槽52a2中。此外,在展开位置,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位于第三凹槽52a3的入口52a31 的正上方。此外,在展开位置,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凹槽52a2相接触。
然后,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已配合到第二凹槽52a2中的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小直径圆筒部分622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然后,当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时,小直径圆筒部分622与第三凹槽52a3的底部52a3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 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从托盘50拉出扩张托盘60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并且扩张托盘60 由托盘50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 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有利效果。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最小直径圆筒部分 6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凹槽52a2相接触以实现在展开位置稳定扩张托盘60相对于托盘50的取向(即扩张托盘60在枢转之前的取向) 的有利效果。
尽管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第三凹槽52a3被成形为从第一凹槽52a1分叉并且包括封闭形状的底部52a32,但第三凹槽52a3可以是底部52a32敞开的切口部分。此外,尽管圆筒部分621、 622和623被设置用于扩张托盘60,但这种情况并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圆筒部分621、622和623可以是不同的部件。换言之,圆筒部分 621、622和623的形状能够在实现上述有利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又一个示例。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7 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的一对圆筒部分624(图7中仅示出了其中的一个圆筒部分624)。扩张托盘60还包括所具有的双侧斜切形状小于圆筒部分624的直径的一对圆筒部分 625(图7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25)。更具体地,圆筒部分 625在沿着方向T的两个部分中包括平面部分625a,并且在沿着方向 U的两个部分中包括弧形部分625b,所述方向T平行于扩张托盘60 的拉出方向,所述方向U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
成对的圆筒部分624和625在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这两对圆筒部分624和625用于替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枢转轴61。
一对圆筒部分624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侧(图7中的右侧),并且一对圆筒部分625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侧(图7 中的左侧)。
引导部分52包括一对凹槽部分52a(图7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槽部分52a)以用于将圆筒部分624和625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2a、一对圆筒部分624和一对圆筒部分625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凹槽部分52a包括第一凹槽52a1和第二凹槽52a2。第一凹槽52a1 支撑圆筒部分624和625以使得圆筒部分624和625能够在区间I1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第二凹槽52a2支撑圆筒部分624以使得圆筒部分624能够在展开位置进行枢转。凹槽部分52a 还包括第三凹槽52a3,圆筒部分625在介于区间I1和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
在收回位置,圆筒部分624的外周面以及圆筒部分625的平面部分625a和弧形部分625b在区间I1中与第一凹槽52a1相接触。在区间I1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圆筒部分624的外周面和圆筒部分625的弧形部分625b与第一凹槽52a1相接触。第一凹槽52a1的宽度D被设定为与圆筒部分624和625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圆筒部分624和625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2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 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2a1移动。
在展开位置,圆筒部分624配合在第二凹槽52a2中。此外,在展开位置,圆筒部分625位于第三凹槽52a3的入口52a31的正上方。此外,在展开位置,圆筒部分625的弧形部分625b与第二凹槽52a2相接触。
然后,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已配合到第二凹槽52a2中的圆筒部分624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圆筒部分625 的平面部分625a移动到第三凹槽52a3中。然后,当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时,圆筒部分625的弧形部分625b与第三凹槽52a3 的底部52a3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圆筒部分624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 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从托盘50拉出扩张托盘60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并且扩张托盘60 由托盘50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 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有利效果。
尽管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第三凹槽52a3被成形为从第一凹槽52a1分叉并且包括封闭形状的底部52a32,但第三凹槽52a3可以是底部52a32敞开的切口部分。此外,尽管圆筒部分624 和625被设置用于扩张托盘60,但这种情况并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圆筒部分624和625可以是不同的部件。换言之,圆筒部分624和625 的形状能够在实现上述有利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
以下将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
在本实施例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的部件相类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部件的描述。
将参照图8A和8B介绍托盘50和连接至托盘50的扩张托盘60。
图8A是示出了设置在装置本体100A的上部分中的托盘50的透视图。图8B是示出了从前边缘部分60c侧看到的扩张托盘60的透视图。
如图8A所示,托盘50包括附接部分50r以用于沿着排出方向X 在片材堆叠表面50a的前边缘部分50c侧和托盘50的前边缘部分侧附接扩张托盘60。附接部分50r在托盘50的宽度方向Y上设置在中央区域中。
一对引导部分53设置到附接部分50r的在托盘50的宽度方向Y 上的侧向表面上。这一对引导部分53设置用以引导扩张托盘60。这一对引导部分53包括凹槽部分53a以用于将扩张托盘60的一对枢转轴(轴)63(其将在下文描述)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3a和一对枢转轴63共同形成旋转限制单元Rr。
如图8B所示,扩张托盘60是沿着排出方向X为长形的部件(参见图8A)。扩张托盘60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在后边缘部分60b 侧包括一对枢转轴63。这一对枢转轴63设置用于将扩张托盘60可枢转地支撑在托盘50上。这一对枢转轴63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在宽度方向Y上的侧向表面上。
这一对枢转轴63在扩张托盘60的前边缘部分60c侧的旋转轴上包括弧形部分63a。这一对枢转轴63沿着方向U具有预定半径,所述方向U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平行的方向T并且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
这一对枢转轴63在扩张托盘60的后边缘部分60b侧的旋转轴上还包括突起部分63b。每一个突起部分63b沿着方向U具有预定半径,所述方向U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平行的方向T并且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突起部分63b的半径小于弧形部分63a。
这一对枢转轴63在弧形部分63a和突起部分63b之间还包括连接弧形部分63a和突起部分63b的两个平面部分63c。
图9A至9D示出了托盘50和扩张托盘60的连接结构以及扩张托盘60的动作。一对引导部分53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一对枢转轴63 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文将仅描述一对引导部分53中的一个引导部分和一对枢转轴63中的一个枢转轴。
图9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收回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9B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在超出区间I2的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 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9C是示出了托盘50 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9D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处于展开位置并且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 60的截面图。
凹槽部分53a包括第一凹槽53a1,所述第一凹槽53a1支撑枢转轴63以使得枢转轴63能够在预定区间I2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凹槽部分53a还包括第二凹槽53a2,所述第二凹槽53a2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可枢转地支撑枢转轴63。
在收回位置,枢转轴63的突起部分63b的外周面、平面部分63c、以及弧形部分63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区间I2中与第一凹槽53a1相接触。在区间I2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的外周面与第一凹槽53a1相接触。第一凹槽53a1的宽度J被设定为与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枢转轴 63配合在第一凹槽53a1中。相应地,在区间I2中,枢转轴63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3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 53a1移动。
第二凹槽53a2的宽度K大于第一凹槽53a1。宽度K被设定为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和突起部分63b均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的区域的尺寸。由此,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在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之后并且直到突起部分63b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为止,扩张托盘60都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展开位置,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配合在第二凹槽53a2的半圆弧形凹部53a21中,并且枢转轴63的平面部分63c和突起部分 63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参见图9C中的第一接触部分E)。此外,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的背面60d在托盘50 的中央区域与托盘50的突起部分50d相接触(参见图9C中的第二接触部分L)。以这种方式,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由第二凹槽53a2 以稳定的取向支撑,从而允许长片材的稳定堆叠。
如果由用户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则枢转轴63的弧形部分63a就相对于第二凹槽53a2 的凹部53a21枢转。如果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则枢转轴63的平面部分63c和突起部分63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就与第二凹槽53a2的端面53a2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枢转轴63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 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更具体地,在区间I2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的枢转受限,并且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
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沿着竖直方向V的枢转会在第二接触部分F和第一接触部分E这两个部位处受限。
为了将扩张托盘60收回到托盘50中,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此外,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由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扩张托盘 60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托盘50移动和转动。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即使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向上移动或推送,托盘50也仍然保持静止。
图10A和10B示出了成像装置(多功能设备)100的示例,其中成像装置100包括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80。图10A是示出了成像装置100的透视图,其中扩张托盘 60处于展开位置。图10B是示出了成像装置100的透视图,其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
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中,扩张托盘60被拉出并枢转,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像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被无约束地拉出到用于堆叠长片材的必要长度。此外,在片材堆叠装置70中,当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在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被旋转限制单元 Rr限制之前,扩张托盘60就与图像读取装置80相接触以限制扩张托盘60的枢转。
此外,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片材堆叠装置 70的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由此,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中,扩张托盘 60能够在打印操作期间被平滑地拉出和推入。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托盘50的凹槽部分53a的变型例。尽管如图9A 所示,第二凹槽53a2在超出区间I2 且一直到处于引导部分53的凹槽部分53a中的展开位置的区域中的宽度K是恒定的,但是宽度K能够适当地有所变化。如图11所示,第二凹槽部分53a2的宽度K如虚线所明确的那样变化,以使得宽度K 朝向第一凹槽53a1逐渐减小。以这种方式,扩张托盘60的枢转角度能够根据枢转轴63的位置而改变。
此外,用于限制扩张托盘60的枢转的第一凹槽53a1的区间I2的位置以及区间I2的数量能够根据应用类型而适当地确定。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又一个示例。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12A和12B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12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区间I2中的收回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12B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在超出区间I2的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图12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31)以及直径小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31的直径的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图12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圆筒部分632)。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这两对圆筒部分631和632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这两对圆筒部分631和632用于替代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一对枢转轴63。
这两对圆筒部分631和632沿着方向U定位成彼此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方向U正交于托盘50的片材堆叠表面50a并且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T。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设置在扩张托盘 60的拉出方向侧(图12A和12B中的右侧),并且小直径圆筒部分632 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参见图3A)侧(图12A和12B中的左侧)。
引导部分53包括一对凹槽部分53a(图12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槽部分53a)以用于将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 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3a、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凹槽部分53a包括第一凹槽53a1,所述第一凹槽53a1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能够在预定区间I2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凹槽部分53a还包括第二凹槽53a2,所述第二凹槽53a2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能够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进行枢转。
在收回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的外周面在区间I2中与第一凹槽53a1相接触(参见图12A)。在区间I2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的外周面也与第一凹槽53a1相接触。第一凹槽53a1的宽度J 被设定为与大直径圆筒部分631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在区间I2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3a1 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3a1移动。
第二凹槽53a2的宽度K大于第一凹槽53a1。宽度K被设定为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均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的区域的尺寸。由此,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在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之后并且直到小直径圆筒部分632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为止,扩张托盘60都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展开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31配合在第二凹槽53a2的半圆形凹部53a21中。如果由用户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则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就相对于第二凹槽 53a2的凹部53a21枢转。如果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则小直径圆筒部分6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就与第二凹槽53a2的端面 53a2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枢转轴63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五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即使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向上移动或推送,托盘50也仍然保持静止。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又一个示例。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 13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图1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及直径小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31的直径的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图1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小直径圆筒部分632)。这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这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32 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扩张托盘60还包括直径小于小直径圆筒部分632的直径的一对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图1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
这三对圆筒部分631、632和633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这三对圆筒部分631、632和633 用于替代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枢转轴63。
这三对圆筒部分631、632和633沿着方向U定位成彼此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方向U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并且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T。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侧(图13中的右侧),小直径圆筒部分 632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侧(图13中的左侧),并且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处于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之间。
引导部分53包括一对凹槽部分53a(图1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凹槽部分53a)以用于将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小直径圆筒部分632 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 53a、一对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一对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和一对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凹槽部分53a包括第一凹槽53a1,所述第一凹槽53a1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使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能够在预定区间I2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凹槽部分53a还包括第二凹槽53a2,所述第二凹槽53a2支撑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使得大直径圆筒部分631能够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进行枢转。
在收回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的外周面在区间I2中与第一凹槽53a1相接触。在区间I2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的外周面也与第一凹槽53a1 相接触。第一凹槽53a1的宽度J被设定为与大直径圆筒部分631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在区间I2中,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和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可移动地由第一凹槽53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第一凹槽53a1移动。
第二凹槽53a2的宽度K大于第一凹槽53a1。宽度K被设定为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和小直径圆筒部分632均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的区域的尺寸。由此,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在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之后并且直到小直径圆筒部分632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为止,扩张托盘60都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展开位置,大直径圆筒部分631配合在第二凹槽53a2的半圆形凹部53a21中。此外,在展开位置,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凹槽53a2相接触。
如果由用户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则大直径圆筒部分631就相对于第二凹槽53a2的凹部53a21枢转。如果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进一步枢转,则小直径圆筒部分6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就与第二凹槽53a2的端面53a22 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 能在枢转轴63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五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最小直径圆筒部分63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展开位置与第二凹槽52a2相接触以实现在展开位置稳定扩张托盘60相对于托盘50的取向(即扩张托盘60在枢转之前的取向) 的有利效果。
以下将描述片材堆叠装置70的又一个示例。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具有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相类似的构造,区别在于旋转限制单元Rr具有不同的构造。
图14A和14B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和动作。图14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区间I2中的收回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14B是示出了托盘50以及在超出区间I2的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包括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侧向表面上的一对第一圆筒部分634(图14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第一圆筒部分634)和一对第二圆筒部分635(图14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第二圆筒部分635)。成对的圆筒部分634和635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边缘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成对的圆筒部分634和635用于替代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一对枢转轴63。
成对的圆筒部分634和635沿着方向U定位成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方向U正交于扩张托盘60的片材堆叠表面60a并且正交于与扩张托盘6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T。一对第一圆筒部分634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拉出方向侧(图14A和14B中的右侧),并且一对第二圆筒部分635设置在扩张托盘60的推入方向侧(图14A和14B中的左侧)。
引导部分53包括一对第一凹槽部分531a(图14A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第一凹槽部分531a)以用于将第一圆筒部分634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引导部分53还包括一对第二凹槽部分531b(图14A 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第二凹槽部分531b)以用于将第二圆筒部分635 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第一凹槽部分531a、一对第二凹槽部分531b、一对第一圆筒部分634和一对第二圆筒部分635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第一凹槽部分531a包括凹槽531a1,所述凹槽531a1支撑第一圆筒部分634以使第一圆筒部分634能够在预定区间I2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第二凹槽部分531b包括第一凹槽 531b1和第二凹槽531b2。第一凹槽531b1支撑第二圆筒部分635以使第二圆筒部分635能够在预定区间I2中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第二凹槽531b2支撑第二圆筒部分635以使第二圆筒部分635能够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进行枢转。
在收回位置,在区间I2中,第一圆筒部分634的外周面与凹槽 531a1相接触并且第二圆筒部分635配合在第一凹槽531b1的边缘部分中(参见图14A)。
在区间I2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第一圆筒部分634的外周面也与凹槽531a1相接触,并且第二圆筒部分635的外周面与第一凹槽531b1相接触。
凹槽531a1的宽度J1被设定为与第一圆筒部分634的直径大致相等,并且第一凹槽531b1的宽度J2被设定为与第二圆筒部分635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在区间I2中,第一圆筒部分634和第二圆筒部分 635分别可移动地被凹槽531a1和第一凹槽531b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凹槽531a1和第一凹槽531b1移动。
第二凹槽531b2的宽度K大于第一凹槽531b1。换句话说,宽度 K设定为大于第二圆筒部分635的直径。由此,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直到第二圆筒部分635与第二凹槽531b2相接触并且第一圆筒部分634与凹槽531a1相接触之前,扩张托盘60都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展开位置,第一圆筒部分634配合在凹槽531a1的边缘部分中。如果由用户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则第二圆筒部分635就与第二凹槽531b2相接触以使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停止。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第一圆筒部分634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预定范围内枢转。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五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
以下将描述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
在本实施例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的部件相类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部件的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15A和15B介绍托盘50和连接至托盘50的扩张托盘60。
图15A是示出了从后边缘部分60b侧看到的扩张托盘60的透视图。图15B是示出了设置在装置本体100A的上部分中的托盘50的透视图。
如图15A所示,扩张托盘60是沿着排出方向X为长形的部件(参见图8A)。扩张托盘60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在后边缘部分60b 侧包括一对弹性部分64和一对枢转轴(轴)65。这一对弹性部分64 能够在竖直方向V以及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中的一个方向上弹性变形。这一对枢转轴65设置用于经由弹性部分64将扩张托盘60 支撑在托盘50上。这一对枢转轴65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在宽度方向 Y的侧向表面上,从而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枢转的方式将扩张托盘 60支撑在托盘50上。
如图15B所示,托盘50包括附接部分50r以用于沿着排出方向X 在托盘50的片材堆叠表面50a的前边缘部分50c侧和托盘50的前边缘部分侧附接扩张托盘60。附接部分50r设置在托盘50的在宽度方向Y的中央区域中。
一对引导部分54设置到附接部分50r的在托盘50的宽度方向Y 上的侧向表面上。这一对引导部分54设置用以引导扩张托盘60。这一对引导部分54包括凹槽部分54a以用于将扩张托盘60的一对枢转轴(轴)65(其将在下文描述)从收回位置引导至展开位置。一对凹槽部分54a包括可移动地支撑一对枢转轴65的凹槽54a1。一对凹槽部分54a、一对弹性部分64、一对枢转轴65、下文所述的旋转限制肋 55以及底面50r1共同构成了旋转限制单元Rr。
图16A、16B、17A、17B、18A和18B示出了托盘50和扩张托盘60的连接结构以及扩张托盘60的动作。一对凹槽部分54a具有相同的构造,一对弹性部分64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一对枢转轴65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下文将仅描述其中的一个凹槽部分54a、其中的一个弹性部分64和其中的一个枢转轴65。
图16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收回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16B是示出了扩张托盘60在收回位置与旋转限制肋55相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7A是示出了在超出区间I2的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17B是示出了在扩张托盘60 在超出区间I2的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的情况下扩张托盘60与托盘50相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A是示出了托盘50和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截面图。图18B是示出了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与托盘50的突起部分50d相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扩张托盘60的位置能够从图16A所示的收回位置和图18A所示的展开位置中进行选择。
如图16B所示,旋转限制肋(旋转限制部分)55沿着扩张托盘60的纵向方向在从扩张托盘60的收回位置到展开位置之前的某一位置的预定区间I2中设置到托盘50的附接部分50r的底面50r1上。旋转限制肋55朝向托盘50的片材堆叠表面50a侧突出以在旋转限制肋55和附接部分50r的底面(旋转限制表面)50r1之间形成空间N。此外,旋转限制肋55能够抵接扩张托盘60的后边缘部分60b的下边缘部分60b1。
在收回位置,扩张托盘60的下边缘部分60b1在区间I2中与旋转限制肋55相接触(参见图16B)。此外,枢转轴65的外周面配合在凹槽54a1中(参见图16A)。枢转轴65的外周面也在区间I2的处于收回位置的右侧的区域中与凹槽54a1相接触。凹槽54a1的宽度J1被设定为与枢转轴65的直径大致相等。由此,在区间I2中,枢转轴65可移动地由凹槽54a1支撑,以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凹槽54a1移动。
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在枢转轴65的外周面与凹槽54a1相接触时,扩张托盘60的下边缘部分60b1移动通过旋转限制肋55并且随后与底面50r1相接触(参见图17B)。用这种方式,扩张托盘60能够在枢转轴65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弹性部分6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枢转。
在展开位置,枢转轴65的外周面配合在凹槽54a1中(参见图18A 中的第一接触部分E)。此外,在展开位置,扩张托盘60的下边缘部分60b1在托盘50的中央区域与托盘50的突起部分50d相接触(参见图18B中的第二接触部分L)。以这种方式,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由第二凹槽53a2以稳定的取向支撑,从而允许长片材的稳定堆叠。
此外,在展开位置,空间N形成于扩张托盘60的下边缘部分60b1 和附接部分50r的底面50r1之间。由此,扩张托盘60能够在枢转轴 65上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弹性部分6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枢转,直到扩张托盘60的下边缘部分60b1与底面50r1相接触为止。
更具体地,在区间I2中,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的枢转受限,并且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在弹性部分6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枢转。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能够将扩张托盘60从托盘50拉出并且能够将扩张托盘60推入托盘50中。此外,扩张托盘 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五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此外,扩张托盘60被托盘50支撑成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 相反的方向O枢转。因此,实现了与第五实施例相类似的有利效果。此外,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由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扩张托盘60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托盘50移动和转动。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弹性部分64的弹性产生使扩张托盘60返回到展开位置的力。此外,弹性部分64的弹性能够吸收在从收回位置拉出扩张托盘60时或者在扩张托盘60从展开位置枢转时所产生的晃动。这样就降低了枢转轴65损坏的风险。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即使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向上移动或推送,托盘50也仍然保持静止。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旋转限制肋55的位置和高度以及旋转限制肋55的数量能够有所变化以允许扩张托盘 60在特定位置枢转以及更加恰当地设定枢转角度限制。
此外,引导部分54能够设置到扩张托盘60的背面上,正如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那样,以使得扩张托盘60只能在展开位置进行枢转。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分64与扩张托盘60被一体化,但是弹性部分64和扩张托盘60可以是独立的部件。
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中,扩张托盘60被拉出并枢转,使得扩张托盘60能够像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被无约束地拉出到用于堆叠长片材的必要长度。此外,在片材堆叠装置70中,当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在扩张托盘60沿着方向O的枢转被旋转限制单元 Rr限制之前,扩张托盘60就与图像读取装置80相接触以限制扩张托盘60的枢转。
此外,在超出区间I2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片材堆叠装置 70的扩张托盘60能够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由此,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中,扩张托盘 60能够在打印操作期间被平滑地拉出和推入。
此外,在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成像装置100 中,枢转轴65设置用于扩张托盘60的弹性部分64。由此,在扩张托盘60从收回位置被拉出或者从展开位置被推入时,能够获得阻尼效应以允许扩张托盘60进行更平滑的移动。
以下将描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
在本实施例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中的部件相类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部件的描述。
图19A和19B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构造。图19A示出了处于展开位置的扩张托盘60的枢转轴61和弹性部件 67。图19B示出了弹性部件67的动作。
金属弹簧或者由树脂制成的扭转弹簧被用作弹性部件67。弹性部件(扭转弹簧)67附接至扩张托盘60的枢转轴61。扭转弹簧67的一个端部67a在接合状态被扩张托盘60止挡,并且另一个端部67b在接合状态被销56止挡,所述销56设置用于能够在托盘50上滑动的滑动部件(未示出)。在此情况下,不会由扭转弹簧67产生弹性力。当扩张托盘60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扩张托盘60的一部分(如图19B的示例所示是下边缘部分60b1)在托盘50的前边缘部分侧与表面60c1相接触,并且扭转弹簧67由此产生弹性力。弹性力起作用以使扩张托盘60朝向展开位置的方向(竖直方向V)返回。
更具体地,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扭转弹簧67产生的力起作用以使扩张托盘60返回到展开位置。
以上描述了扭转弹簧67应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 70的枢转轴61的情形。扭转弹簧67也可以应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大直径圆筒部分621以及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圆筒部分 624。在此情况下,当扩张托盘60在展开位置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扭转弹簧67产生的力起作用以使扩张托盘60返回到展开位置。
此外,扭转弹簧67也可以应用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枢转轴63、根据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的大直径圆筒部分631、以及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圆筒部分634。在此情况下,当扩张托盘60在超出区间I2 且一直到展开位置的区域中沿着与竖直方向V相反的方向O枢转时,扭转弹簧67产生的力起作用以使扩张托盘60返回到展开位置。
扭转弹簧67的负载、动作的位置、动作的角度、扭转弹簧67附接到扩张托盘60的附接位置等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以更加精确地设定扭转弹簧67的动作时机和弹性力。
直到扩张托盘60与托盘50相接触之前,扭转弹簧67都不会产生弹性力,以便在从收回位置拉出扩张托盘60时或者在扩张托盘60从展开位置枢转时允许扩张托盘60的平滑移动。
弹性部件67并不局限于扭转弹簧,并且弹性部件67的类型、数量等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
以下将描述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成像装置100的构造的截面图,该成像装置包括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和图像读取装置80。
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包括如上设置的片材堆叠装置70。
图像读取装置80设置有介于图像读取装置80和托盘50之间的预定空间。此外,图像读取装置80能够从闭合位置(图20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向上枢转,在闭合位置处,图像读取装置80能够定位成使得托盘50能够闭合以便相对于装置本体100A闭合装置本体100A中的开口部分21。图像读取装置80与枢转动作相结合地或者独立于枢转动作地使托盘50枢转,以便移动到打开位置(图20中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从而将开口部分21打开。枢转轴80a在图像读取装置80 枢转时用作支点。
当扩张托盘60处于展开位置时,如果用户意外地将扩张托盘60 向上移动或推送,扩张托盘60会抵靠图像读取装置80的底面(或侧面)。由此,扩张托盘60不能再进一步旋转,并且会由于扩张托盘60 的重量和所堆叠的片材的重量而返回到展开位置。
即使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扩张托盘60被意外地向上移动或推送,扩张托盘60也会返回到展开位置,从而实现适当的打印操作并且不会干扰排出的片材S。
在包括了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片材堆叠装置70的情况下,扩张托盘 60的速度在扩张托盘60与图像读取装置80的底面(或侧面)相接触之前就由于扭转弹簧67的动作而减小。因此,在扩张托盘60与图像读取装置80相接触时产生的冲击被消除,或者扩张托盘60会在与图像读取装置80相接触之前就返回到展开位置从而减小令人不快的冲击声以及对扩张托盘60、图像读取装置80的破坏等。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与最广义的解读相符,由此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包括:
主托盘,片材要堆叠在主托盘上并且主托盘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闭合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闭合,在打开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打开;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构造成用以在主托盘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将片材排出到主托盘上;以及
扩张托盘,所述扩张托盘构造成用以扩张主托盘的堆叠区域,其中扩张托盘设置用于主托盘并且能够在存放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移动,在存放位置处,扩张托盘存放在主托盘中,在扩张位置处,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存放位置滑出并且扩张堆叠区域,
其中,在扩张位置处,独立于处在闭合位置处的主托盘地,扩张托盘能够在设置用于主托盘的枢转中心上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预定角度,并且
其中扩张托盘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主托盘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相对于扩张位置,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所述预定角度处于20度以上到90度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包括在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朝向枢转中心滑动时枢转受限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主托盘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仅通过扩张托盘的自重从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从扩张位置枢转的辅助托盘的位置移动到扩张位置。
6.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包括:
主托盘,片材要堆叠在主托盘上并且主托盘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闭合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闭合,在打开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打开;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构造成用以在主托盘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将片材排出到主托盘上;以及
扩张托盘,所述扩张托盘构造成用以扩张主托盘的堆叠区域,其中扩张托盘设置用于主托盘并且能够在存放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移动,在存放位置处,扩张托盘存放在主托盘中,在扩张位置处,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存放位置滑出并且扩张堆叠区域,
其中,在扩张位置处,独立于处在闭合位置处的主托盘地,扩张托盘能够在设置用于扩张托盘的枢转中心上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预定角度,
其中扩张托盘的枢转中心设置在比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边缘更靠近扩张托盘的上游边缘的位置处,以及
其中扩张托盘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所遵循的方向与主托盘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所遵循的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相对于扩张位置,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所述预定角度处于20度以上到90度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包括在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朝向枢转中心滑动时枢转受限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主托盘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中扩张托盘仅通过扩张托盘的自重从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从扩张位置枢转的辅助托盘的位置移动到扩张位置。
11.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包括:
主托盘,片材要堆叠在主托盘上并且主托盘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闭合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闭合,在打开位置处,主托盘相对于片材排出装置的主体打开;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构造成用以在主托盘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将片材排出到主托盘上;以及
扩张托盘,所述扩张托盘构造成用以扩张主托盘的堆叠区域,其中扩张托盘设置用于主托盘并且能够在存放位置和扩张位置之间移动,在存放位置处,扩张托盘存放在主托盘中,在扩张位置处,扩张托盘沿着片材排出方向从存放位置滑出并且扩张堆叠区域,
其中,在扩张位置处,独立于处在闭合位置处的主托盘地,扩张托盘能够在设置用于主托盘的枢转中心上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枢转预定角度。
CN201710594759.0A 2016-07-19 2017-07-17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Active CN107628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1003A JP6806477B2 (ja) 2016-07-19 2016-07-19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そのシート積載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1003 2016-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8468A CN107628468A (zh) 2018-01-26
CN107628468B true CN107628468B (zh) 2020-03-17

Family

ID=6098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4759.0A Active CN107628468B (zh) 2016-07-19 2017-07-17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221033B2 (zh)
JP (1) JP6806477B2 (zh)
CN (1) CN1076284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60207S1 (en) * 2017-05-26 2019-09-17 Avision Inc. Scanner
JP7119515B2 (ja) * 2018-04-06 2022-08-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6833B2 (ja) * 2019-01-31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204563B2 (ja) * 2019-03-29 2023-01-1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4389A (zh) * 2004-01-20 2005-07-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设备的介质盒
CN1663809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成形设备和供应盘
CN102417122A (zh) * 2010-09-24 2012-04-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5299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18744A (zh) * 2013-04-24 2014-10-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0273A (ja) * 1995-10-20 1997-04-28 Mita Ind Co Ltd 自動用紙搬送装置
JP3442558B2 (ja) 1996-01-19 2003-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紙処理装置の排紙トレイ
JP2003112847A (ja) 2001-10-03 2003-04-18 Ricoh Co Ltd 排紙トレ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7486A (ja) 2004-03-03 2005-09-15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6693A (ja) 2005-12-28 2007-07-12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1542B2 (ja) 2006-04-03 2009-08-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積載延長トレイ
JP2007328302A (ja) 2006-06-09 2007-12-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3074B2 (ja) * 2008-12-05 2013-09-04 コクヨ株式会社 機器及び排紙トレイ
JP5549369B2 (ja) * 2010-05-13 2014-07-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スタッカー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793907B2 (ja) * 2011-03-25 2015-10-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790273B2 (ja) * 2011-08-05 2015-10-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6041251B2 (ja) * 2012-10-12 2016-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積載装置、シート材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84236B2 (ja) * 2012-12-14 2017-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8262A (ja) * 2015-11-02 2017-05-25 株式会社Pfu 排紙トレイ装置
JP6238947B2 (ja) * 2015-11-02 2017-11-29 株式会社Pfu 排紙トレイ装置
JP6906908B2 (ja) * 2016-07-22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排紙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4506B2 (ja) * 2019-02-27 202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4389A (zh) * 2004-01-20 2005-07-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设备的介质盒
CN1663809A (zh) * 2004-03-05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成形设备和供应盘
CN102417122A (zh) * 2010-09-24 2012-04-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5299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18744A (zh) * 2013-04-24 2014-10-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12551A (ja) 2018-01-25
US20200277156A1 (en) 2020-09-03
JP6806477B2 (ja) 2021-01-06
US10737898B2 (en) 2020-08-11
US10221033B2 (en) 2019-03-05
CN107628468A (zh) 2018-01-26
US20180022564A1 (en) 2018-01-25
US11274007B2 (en) 2022-03-15
US20190144230A1 (en)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8468B (zh)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US80950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opening and closing unit
JP20072932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84269A1 (en) Sheet feed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42868B2 (ja) 給紙カセット
JP59239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682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sm to narrow recording material feeding path
JP2007161448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11586B2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372460A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JP2008150133A (ja) シートトレイ
JP723387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97945B2 (ja) 位置保持機構
JP20120784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6154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966015A1 (en) Self-clo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227423B (zh)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7172513B2 (ja) 給シー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973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2648B2 (en) Sheet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71786B2 (ja) 位置保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14660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8877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93495B2 (en) Self-clo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8014358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