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3766B -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3766B
CN107613766B CN201680013062.3A CN201680013062A CN107613766B CN 107613766 B CN107613766 B CN 107613766B CN 201680013062 A CN201680013062 A CN 201680013062A CN 107613766 B CN107613766 B CN 107613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catching
air
insects
cov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30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3766A (zh
Inventor
长田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3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3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3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3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6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a suction eff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8Attracting and 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combined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and suction eff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4Catching by adhesive surf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4Catching by adhesive surfaces
    • A01M1/145Attracting and catching insects using combined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and adhesive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安全地提高捕虫性能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备:壳体(2),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20)及吹出口(5);送风机(10),配设在壳体(2)内;过滤器,配设在流入口(20),捕集空气中的尘埃;及罩部件(3),开设有空气吸入口(4)、安装于壳体(2),且在吸入口(4)与流入口(20)之间形成捕虫空间(25);在捕捉经由吸入口(4)进入捕虫空间(25)的虫的送风装置(1)中,使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捉进入壳体与罩部件之间的捕虫空间的虫的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在背面及上表面分别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及吹出口的壳体。壳体放置在室内的地面等处,内设送风机。在流入口,配设有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在壳体的背面侧,覆盖流入口的罩部件可装卸地安装于壳体。罩部件上开设有多个空气吸入口。
在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中,如果开始运转,则驱动送风机,从吸入口吸入空气。被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到流入口,由过滤器捕集尘埃后从吹出口向外部送出。由此,能净化室内的空气。而且,能从壳体卸下罩部件并清扫过滤器。
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的送风装置,因捕集空气中的尘埃,所以能减少尘埃等对健康的伤害。而且,近年来,因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具有捕虫功能以降低经由蚊子等虫传递的传染病等的送风装置的需求提高了。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捕虫装置具备:壳体,利用挡板使前表面开闭且在侧面开设有开口部;引诱光源,射出将虫引诱到壳体内的引诱光;及粘合性捕虫片,配设在挡板的背面,捕获虫。
在所述构成的捕虫装置中,如果关闭挡板且点亮引诱光源,则引诱光会经过侧面的开口部而向壳体的外部射出。虫会经过侧面的开口部而进入壳体内,被捕虫片捕捉。然后,从挡板卸下附着有规定量的虫的使用后的捕虫片,将未使用的捕虫片安装于挡板的规定位置。由此,能更换捕虫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66466号公报(第8页、第9页、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30258号公报(第5页、第6页、图1、图2、图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根据所述专利文献2的捕虫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引诱光无法充分到达背对侧面的开口部的方向,所以捕虫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将引诱光源安装于捕虫装置的外表面,则可能会因引诱光对使用者的眼睛带来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安全地提高捕虫性能的送风装置。而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安全地提高捕虫效果的捕虫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壳体,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及吹出口;送风机,配设在所述壳体内;过滤器,配设在所述流入口,捕集空气中的尘埃;及罩部件,开设有空气吸入口,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流入口之间形成捕虫空间;所述送风装置捕捉经过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捕虫空间的虫,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
根据此构成,利用送风机的驱动而从吸入口吸入空气,且在利用过滤器捕集空气中的尘埃之后从吹出口送出空气。虫被引诱到外表面形成为暗色的罩部件内,经过设在罩部件的吸入口进入捕虫空间后被捕捉。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将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捕虫空间的区域形成为暗色。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所述罩部件配设于所述壳体的背面,将所述壳体的前表面形成为亮色。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所述罩部件可装卸地形成于所述壳体,并且具备在基材片的一面配设有粘合剂的捕虫片,将所述捕虫片与所述过滤器对向地配置在所述罩部件的里面。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将所述捕虫片形成为暗色。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所述送风装置具备射出将虫引诱到所述捕虫空间的光的引诱光源,所述捕虫片在所述捕虫空间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延伸而配设,使所述流入口朝向所述捕虫空间的下部而配置,并且,使所述引诱光源朝向所述捕虫空间的上部而配置。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将安装于所述送风机的电机的旋转轴上的叶轮朝向所述流入口而配设,所述捕虫片向所述电机的轴向投影而覆盖整个所述电机。
而且,根据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本发明优选,当所述吸入口的开口面积设为Am2、所述送风机的风量设为Qm3/s时,满足Q/A>0.7。
而且,本发明具备:壳体,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及吹出口;送风机,配设在所述壳体内;过滤器,配设在所述流入口,捕集空气中的尘埃;及罩部件,开设有空气吸入口,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流入口之间形成捕虫空间,驱动所述送风机而捕捉经过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捕虫空间的虫,该捕虫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将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该罩部件开设有吸入口且安装于壳体、并且在吸入口与壳体的流入口之间形成捕虫空间。由此,能降低对使用者的眼睛的不良影响,且能容易地将虫引诱到捕虫空间。因此,能安全地提高送风装置的捕虫性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捕虫方法,将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该罩部件开设有吸入口且安装于壳体、并且在吸入口与壳体的流入口之间形成捕虫空间。由此,能降低对使用者的眼睛的不良影响,且能容易地将虫引诱到捕虫空间。因此,能安全地提高捕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背面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捕虫片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剥离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捕虫片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内部的送风机与捕虫片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对于各种蚊子的捕获率进行调查的实验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罩部件的颜色对于埃及伊蚊的捕获率的影响进行调查的实验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捕虫片的捕虫数与吸入口的风速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分别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及侧视截面图。另外,图1及图2中,空心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送风装置1具有放置在起居室内的地面等处且水平截面形状呈大致椭圆形的壳体2。在壳体2的背面侧安装有可装卸的罩部件3,在罩部件3的里面配设有将在下文叙述细节的捕虫片51。壳体2的前表面、壳体2的背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
在壳体2的上表面的边缘部,设有由透明的树脂构成的套管部12。在壳体2的上表面前部设有操作部6。操作部6具有多个按钮(未图示),由使用者的操作设定送风装置1的动作。能利用各按钮的操作来对于送风装置1的驱动的启动关闭、下文将述的送风机10的风量的变更、下文将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1的启动关闭等进行指示。
在壳体2的背面及上表面分别开设有流入口20及吹出口5。在吹出口5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板13。在罩部件3开设有多个吸入口4,在罩部件3与壳体2的背面之间形成有使吸入口4与流入口20连通的捕虫空间25。
在壳体2内,设有将流入口20与吹出口5连接的送风通路7。在送风通路7内,从流入口20向吹出口5(从气流的上游向下游)依次设有预过滤器8、HEPA过滤器9、送风机10及离子产生装置11。
送风机10配设在受壳体2的下部,且由具有电机10a、及安装于电机10a的旋转轴的叶轮10b的离心风扇形成。叶轮10b朝向流入口20而配设。送风机10沿轴向吸气且沿圆周方向排气。通过将送风机10配置于壳体2的下部,不会使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加长而能使从送风机10送出的气流的流路面积逐渐扩大。送风机10可根据操作部6的操作而变化为“微”、“弱”、“中”及“强”等多个送风级别。送风机10的转速可按“微”、“弱”、“中”及“强”的顺序变大。另外,也可由轴流风扇形成送风机10。
预过滤器8是通过使聚丙烯制的网眼8b焊接于由ABS等合成树脂形成且具有多段多列的孔的矩形的框8a而形成。网眼8b的孔眼的大小形成为蚊子或苍蝇等虫无法通过的大小。利用预过滤器8可捕集空气中较大的尘埃。
HEPA过滤器9中,框材9b以覆盖滤材9a的方式利用热熔而焊接。利用HEPA过滤器9,能捕集包含PM2.5等微小粒子状物质的空气中的微细的尘埃。
另外,也可将具有活性炭等吸附材的除臭过滤器配置在预过滤器8与HEPA过滤器9之间。由此,能吸附空气中的臭气成分而对空气进行除臭。
离子产生装置11具有通过施加高压电压而产生离子的电极(未图示),电极朝向送风通路7内。对电极施加由交流波形或脉冲波形构成的电压。当电极的施加电压为正电压时,主要产生由H+(H2O)m构成的正离子,当电极的施加电压为负电压时,主要产生由O2 -(H2O)n构成的负离子。此处,m、n为整数。H+(H2O)m及O2 -(H2O)n会凝结在空气中的浮游菌或臭气成分的表面从而将它们包围。
然后,如式(1)~(3)所示,因碰撞而在微生物等的表面上凝结生成作为活性种的[·OH](羟基自由基)或H2O2(过氧化氢)从而破坏浮游菌等。此处,m'、n'为整数。因此,通过产生正离子及负离子且从吹出口5送出,能对起居室内进行除菌及除臭。
H+(H2O)m+O2 -(H2O)n→·OH+1/2O2+(m+n)H2O···(1)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2·OH+O2+(m+m'+n+n')H2O···(2)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H2O2+O2+(m+m'+n+n')H2O···(3)
图3表示送风装置1的壳体2的上部的背面截面图。在壳体2的背面上部,设有相对于流入口20向外侧(罩部件3侧)突出的突出部28。突出部28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在突出部28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凹设有凹部28a。
在凹部28a内的左右端部,分别以出射面(未图示)朝向斜下方的方式配设有引诱光源21。由此,引诱光源21朝向捕虫空间25的上部而配置在罩部件3的吸入口4的上方。引诱光源21具有射出引诱蚊子等虫的约365nm的紫外线的紫外线发光二极管(未图示)。
在凹部28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垂设有在两面形成有反射面61a的板状的反射部61。反射面61a经过褶皱加工,从引诱光源21的出射面射出的光P1由反射面61a扩散反射。经反射面61a扩散反射的光P2射向吸入口4。由此,能防止使用者直视引诱光源21。另外,也可将引诱光源21及反射部61设在罩部件3的里面而代替设在壳体2,还可设在壳体2及罩部件3。
图4表示从内侧(壳体2侧)观察罩部件3的立体图。罩部件3具有卡合于设在壳体2的卡合孔(未图示)的卡合片(未图示)。由此,罩部件3是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罩部件3是以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在左右的两端部,分别上下并排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吸入口4。另外,吸入口4也可为一个。
图5表示捕虫片51的侧视图。隔着硅等剥离剂(未图示)而层叠有在基材片52的一面配设有粘合剂53的多个捕虫片51,这些多个捕虫片51粘贴在安装板55上。捕虫片51及安装板55形成为黑色。基材片52例如由纸或树脂膜等形成。并不特别限定为粘合剂53,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系的粘合剂等。
图6表示捕虫片51剥离后的状态下的捕虫片51的侧视图。捕虫片51是隔着剥离剂而层叠,所以可剥离有虫附着于粘合剂53的使用后的捕虫片51。由此,露出未使用的捕虫片51。
另外,捕虫片51的粘合剂53也可为水溶性的。作为水溶性的粘合剂的材质,可列举例如糊精、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或阿拉伯胶等。由此,能从壳体2卸下罩部件3,利用水等冲洗附着有虫或尘埃等的粘合剂53的表面。因此,能减少捕虫片51的更换频率。
如图4所示,在安装板55的四角设有卡合孔55a。在罩部件3的里面的上部,设有向壳体2突出的左右一对钩状的卡合片(未图示)。在罩部件3的里面的下部,设有在正视时呈L字状的左右一对支撑部55b,这一对支撑部55b具有供安装板55插入的槽(未图示)。
将安装板55的卡合孔55a卡合于罩部件3的卡合片,将安装板55的下端部的左右端部载置于支撑部55b,由此,捕虫片51以可装卸的方式在捕虫空间25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延伸而配设于罩部件3的里面。此时,捕虫片51与预过滤器8对向。而且,卡合孔55a是上下设置,因此,能将捕虫片51的上下方向颠倒而安装。由此,能有效地利用整个捕虫片51。因此,能减少捕虫片51的更换频率,提高便利性。
图7中表示用于说明送风机10与捕虫片51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捕虫片51与壳体2的下部对向地配置于罩部件3的里面,且向送风机10的电机10a的轴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投影而覆盖整个电机10a。另外,捕虫片51向电机10a的轴向投影而覆盖整个电机10a及流入口20(叶轮10b)。
而且,如图4所示,在罩部件3的里面,设有产生引诱虫的臭气物质的异味产生部70。并不特别限定于臭气物质,还可列举例如乳酸。能利用乳酸容易地将蚊子等虫引诱到捕虫空间25。另外,异味产生部70的设置场所只要在捕虫空间25内,那么并不限定于罩部件3的里面,还可设在壳体2的背面。
另外,也可使捕虫片51的基材片52含有臭气物质而形成异味产生部。而且,也可在基材片52上以成为千鸟图案或条纹图案的方式邻接地涂布粘合剂53与臭气物质而形成异味产生部。而且,也可使捕虫片51的粘合剂53含有臭气物质而形成异味产生部。即,也可在捕虫片51设置臭气物质而形成异味产生部。而且,也可在安装板55上涂布臭气物质而形成异味产生部。
在所述构成的送风装置1中,当通过操作部6的操作而指示送风装置1的运转时,驱动送风机10且点亮引诱光源21。通过驱动送风机10,使起居室内的空气经过吸入口4而流入捕虫空间25内。引诱光源21的出射光经反射面61a朝向吸入口4扩散反射。由此,能经过吸入口4将虫引诱到捕虫空间25。而且,能防止使用者直视引诱光源21,从而能降低引诱光源21的紫外线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
已知蚊子等虫喜欢黑色。本实施方式中,因使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所以能容易地将引诱光源21的出射光不易到达的室内区域内的虫引诱到罩部件3附近。而且,因将壳体2的背面(朝向捕虫空间25的区域)形成为黑色,所以能容易地将被引诱到罩部件3附近的虫经过吸入口4而引诱到捕虫空间25。而且,因将捕虫片51形成为黑色,所以,进入捕虫空间25的虫容易被引诱到捕虫片51而被捕获。
此时,使捕虫片51与预过滤器8对向地配置于罩部件3的里面。由此,当从吸入口4进入的虫被吸入气流朝流入口20输送时,被与流入口20对向的捕虫片51捕捉。由此,能减少因虫导致的预过滤器8的堵塞。而且,能减少吸入气流中的尘埃对捕虫片51的附着。
而且,捕虫片51在捕虫空间25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延伸而配设,将流入口20朝向捕虫空间25的下部而配置,且将引诱光源21朝向捕虫空间25的上部而配置。由此,受引诱光源21引诱的虫容易从上部的吸入口4进入捕虫空间25内。由吸入气流朝面向捕虫空间25下部的流入口20输送的虫容易由捕虫片51的下部捕捉。所以,利用引诱光源21能增加捕虫片51上部的捕虫量,从而使整个捕虫片51均匀地捕虫。因此,能减少捕虫片51的更换频率,提高便利性。
而且,捕虫片51向电机10a的轴向投影而覆盖整个电机10a。由此,能使被送风机10吸入到流入口20的气流在广范围内沿捕虫片51流通。因此,由吸入气流输送的虫容易接触捕虫片51,能增加捕虫片51的捕虫量。
流入捕虫空间25的空气从壳体2的流入口20流入送风通路7。此时,由预过滤器8捕集空气中较大的尘埃。而且,由HEPA过滤器9捕集含有PM2.5等的空气中的微细的尘埃。在送风机10的排气侧的送风通路7内流通的空气中含有离子产生装置11产生的离子。尘埃被捕集且含有离子的空气从吹出口5送出。由此,能净化起居室内的空气。
通过使用送风装置1,虫会附着于捕虫片51的露出的粘合剂53上。此时,如果使用者从壳体2卸下罩部件3,且揭下附着有虫的使用后的捕虫片51,则会露出未使用的捕虫片51。因此,能省去更换捕虫片51的步骤,从而能提高送风装置1的便利性。
表1~表3中分别表示送风装置1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地下家蚊(Culex pipiens molestus)及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捕获率结果。图8为用于说明对送风装置1的捕获率进行调查的实验的试验室R1的俯视图。
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纵深方向上的长度及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3.5m、2.9m及2.2m的试验室R1(相当于六叠间)内的距左侧壁WL0.3m的位置,配置送风装置1。使送风装置1的壳体2的前表面、壳体2的背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作为供试虫的潜伏场所,使用由黑色的纸板箱构成的栖息盒(rest box)100。在栖息盒100上设有数量与吸入口4相同的开口部(未图示),每一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与送风装置1的吸入口4大致相同。将栖息盒100配置在距右侧壁WR0.3m的位置。另外,也可不在栖息盒100上设置捕虫片51。
在试验室R1内的对角位置的角落部CR1、CR2附近,分别配置杯子75。在杯子75内放入渗入蚊子的诱饵(砂糖:3%的砂糖水)脱脂棉。而且,在试验室R1内的中央部,配置装有供试虫的盒子80。作为供试虫,使用淡色库蚊、地下家蚊及白纹伊蚊的雌成虫。
打开盒子80,向试验室R1内放进供试虫开始实验。此时,点亮送风装置1的引诱光源21,且以“中”的送风级别驱动送风机10。放出供试虫后经过22小时(实验时间)之后,使送风装置1的送风机10及引诱光源21停止,数出送风装置1的捕虫片51所捕获的虫数、送风装置1内的捕虫片51以外所捕获的虫数、送风装置1的外部的试验室R1内的虫数及致死的虫数。另外,对各供试虫实施3次实验。
实验时间内,14小时使试验室R1内明亮,8小时使试验室R1内黑暗。而且,将试验室R1内的地面的温度维持在25℃以上。
捕获率T(%)是通过将所捕获的虫数(进入送风装置1的虫数)设为Nc(只)、将从整个试验室R1内回收的虫数设为Nr(只)且根据式(1)算出。另外,虫数Nc、Nr也包含致死的虫数。而且,根据3次实验各自结果中的虫数的合计算出捕获率T。另外,将放出到试验室R1内的供试虫的数量作为供试虫数。
T=100×Nc/Nr(1)
[表1]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21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31
[表2]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32
[表3]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33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41
在表1的对于淡色库蚊的实验中,相对于625只供试虫数,回收虫数为618只,回收率(100×回收虫数/供试虫数)为98.9%。送风装置1整体的虫数(捕获数)为588只,具体为,捕虫片51上有559只,捕虫片51以外的部分有29只(包括致死的25只)。包括栖息盒100内的虫数在内的送风装置1外的虫数为30只(包括致死的23只)。送风装置1整体的捕获率为95.1%,捕虫片51的捕获率为90.5%。根据以上结果,送风装置1对于淡色库蚊具有非常高的捕虫性能。
在表2的对于地下家蚊的实验中,相对于627只供试虫数,回收虫数为625只,回收率为99.7%。送风装置1整体的虫数(捕获数)为615只,具体为,捕虫片51上有519只,捕虫片51以外的部分有96只(包括致死的54只)。包括栖息盒100内的虫数在内的送风装置1外的虫数为10只(包括致死的2只)。送风装置1整体的捕获率为98.4%,捕虫片51的捕获率为83.0%。根据以上结果,送风装置1对于地下家蚊具有非常高的捕虫性能。
在表3的对于白纹伊蚊的实验中,相对于640只供试虫数,回收虫数为624只,回收率为97.5%。送风装置1整体的虫数(捕获数)为553只,具体为,捕虫片51上有534只,捕虫片51以外的部分有19只(包括致死的12只)。包括栖息盒100内的虫数在内的送风装置1外的虫数为71只(包括致死的21只)。送风装置1整体的捕获率为88.6%,捕虫片51的捕获率为85.6%。根据以上结果,送风装置1对于白纹伊蚊具有非常高的捕虫性能。另外,送风装置1外的71只中的34只是实验结束后飞向观察者的,所以表示本试验中使用的白纹伊蚊的吸血欲强。
表4表示对壳体2的前表面的颜色的捕虫效果与罩部件3的外表面的颜色的捕虫效果进行比较的实验结果。试验机A中,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同样,使壳体2的前表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试验机B中,使壳体2的前表面形成为黑色且使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白色。试验机C中,使壳体2的前表面形成为白色且使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试验机D中,使壳体2的前表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白色。另外,试验机A~D的其他构成与送风装置1相同。
实验方法是,在与试验机A~D相距1m的位置放出供试虫(淡色库蚊),在停止送风机10及引诱光源21的驱动的状态下放置2小时而进行实验。结果为,观察者判断为附着于捕虫片51的虫多即捕虫效果高时表示为“○”,判断为附着于捕虫片51的虫少即捕虫效果低时表示为“×”。而且,观察者判断为“○”与“×”之间时,表示为“△”。
[表4]
壳体的前表面 罩部件 结果
试验机A
试验机B
试验机C
试验机D ×
根据表4,试验机D中的捕虫效果低。相对于此,试验机A中的捕虫效果高。而且,试验机C中的捕虫效果也高。试验机B的捕虫效果高于试验机D的捕虫效果,但低于试验机A及试验机C的捕虫效果。根据此结果可判明,通过将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能提高送风装置1的捕虫效果。
表5中表示对于送风装置1的壳体2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的颜色对埃及伊蚊(Aedesaegypti)的捕虫效果进行比较的实验结果。已知,埃及伊蚊是传播黄热病、登革热等病毒性传染病的蚊子。本实验中,采用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同样地使壳体2的前表面、壳体2的背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的试验机E。而且,采用壳体2的前表面及背面形成为白色的试验机F。而且,试验机F中,仅使罩部件3的吸入口4附近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而使吸入口4附近部分以外的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白色。另外,试验机F的其他构成与试验机E相同。
图9是表示实施本实验的试验室R2内的布局的图。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纵深方向上的长度及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3.3m、2.6m及3.0m的试验室R2内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隔板90。在隔板90的左侧及右侧分别配置有试验机E、F。使试验机E、F与左侧壁WL、右侧壁WR分别相距0.55m且与背侧壁WB相距0.3m。而且,将试验机E与试验机F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49m。
在试验机E、F的预过滤器8上,使用粘合喷雾剂涂布适当量的粘合剂。而且,在捕虫空间25内的底面也配设有捕虫片51。
在试验室R2内的左侧壁WL及右侧壁WR附近,分别使杯子75与前侧壁WF相距1.1m而配置。在杯子75内放入渗入蚊子的诱饵(砂糖、维生素B1:含有1%维生素B1的10%的砂糖水)的脱脂棉。而且,在试验室R2内的中央部配置有装有供试虫的盒子80。作为供试虫,使用埃及伊蚊的雌成虫。
打开盒子80,向试验室R2内放入供试虫开始实验。放出供试虫后经过24小时(实验时间)之后,数出试验机E、F的预过滤器8所捕获的虫数、罩部件3上的捕虫片51所捕获的虫数、捕虫空间25内的底部所捕获的虫数及试验机E、F以外的试验室R2内的虫数及致死的虫数。捕获率(%)以与表1~表3相同的方式算出。
另外,实验时间内,点亮试验机E、F的引诱光源21,且以“中”送风级别驱动送风机10。而且,将试验室R2内的地面的温度维持为26℃以上。经过实验时间之后,使送风机10及引诱光源21停止。
[表5]
Figure BDA0001394836350000171
相对于246只供试虫数,回收虫数为246只,回收率为100%。关于预过滤器8、罩部件3上的捕虫片51及捕虫空间25内的底部的虫数(捕获数),试验机E中分别为119只、32只、27只,相对于此,试验机F中分别为38只、12只、13只。试验机E整体捕获的虫数(捕获数)为178只,捕获率为72.4%。相对于此,试验机F整体捕获的虫数为63只,捕获率为25.6%。另外,试验机E、F以外的试验室R2内的虫数为5只,致死的虫数为0只。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通过使送风装置1的壳体2的前表面、壳体2的背面及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送风装置1对于埃及伊蚊也具有高捕虫性能。
另外,在对于埃及伊蚊的本实验中,与表1~表3的实验结果不同,试验机E、F的罩部件3的捕虫片51上的虫数(捕获数)少于该捕虫片51上以外的装置内的虫数。推测其原因在于:在本实验中,在预过滤器8上涂布有粘合喷雾剂且在捕虫空间25内的底部配设有捕虫片51,因此,预过滤器8及捕虫空间25内的底部所捕获的虫数增加。
接着,图10是表示对吸入口4的风速与捕虫片51的捕虫数(捕获数)的关系进行调查的结果的图。纵轴表示捕虫数(单位:只),横轴表示吸入口4的平均风速(单位:m/s)。实验中,在与送风装置1相距1m的位置放出供试虫(淡色库蚊),使送风机10的转速可变而对送风装置1驱动16小时。另外,各实验使用100只供试虫。之后,数出捕虫片51所捕捉的虫的数量(捕虫数)。吸入口4的平均风速V(m/s)是通过将吸入口4的开口面积设为A(m2)、送风机10的风量设为Q(m3/s)且根据式(2)算出。此处,吸入口4的开口面积A固定为本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的大小即0.0297m2(0.00297m2×10处),根据风量Q而使平均风速V可变。
V=Q/A···(2)
根据图10可知,如果吸入口4的平均风速V低于0.7m/s,则捕虫数为31只以下。而且,如果吸入口4的平均风速V超过0.7m/s(Q/A>0.7),则从捕虫空间25逃出的虫减少,捕虫数增加到57只以上。由此,通过使其满足Q/A>0.7,能提高捕虫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在吸入口4与流入口20之间形成捕虫空间25的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黑色。由此,能容易地将虫引诱到罩部件3附近,虫容易进入捕虫空间25。因此,能安全地提高送风装置的捕虫性能。
而且,因使壳体2的朝向捕虫空间25的区域形成为黑色,所以罩部件3的吸入口4附近的虫容易经过吸入口4被引诱到捕虫空间25。
而且,使捕虫片51与预过滤器8对向地配置在罩部件3的里面。由此,当利用吸入气流将从吸入口4进入的虫朝流入口20输送时,与流入口20对向的捕虫片51被捕捉。由此,能减少因虫导致的预过滤器8的堵塞。
而且,因使捕虫片51形成为黑色,所以,能容易地将捕虫空间25内的虫引诱到捕虫片5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捕虫性能。
而且,捕虫片51在捕虫空间25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延伸地配设,将流入口20朝向捕虫空间25的下部而配置,并且,将引诱光源21朝向捕虫空间25的上部而配置。由此,受引诱光源21引诱的虫容易从上部的吸入口4进入捕虫空间25内。利用吸入气流向朝捕虫空间25下部的流入口20输送的虫容易被捕虫片51的下部捕捉。所以,利用引诱光源21能增加捕虫片51的上部的捕虫量,能使整个捕虫片51均匀地捕虫。因此,能减少捕虫片51的更换频率,提高便利性。
而且,捕虫片51向电机10a的轴向投影而覆盖整个电机10a。由此,能使被送风机10吸入到流入口20的气流在广范围内沿捕虫片51流通。因此,由吸入气流输送的虫容易接触捕虫片51,能增加捕虫片51的捕虫量。
而且,如果满足Q/A>0.7,则能减少从捕虫空间25逃出的虫而增加捕虫片51捕捉的虫的数量。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捕虫性能。此时,如果Q/A取0.7附近的值,则能一方面提高捕虫性能一方面抑制送风装置1的噪音的增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壳体2的前表面、壳体2的背面、罩部件3的外表面、捕虫片51及安装板55形成为黑色,但只要为暗色即可,也可形成为例如深藏青色或深茶色。这种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虫引诱到捕虫空间25或捕虫片51。
而且,也可使罩部件3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使壳体2的前表面或其他部分形成为与罩部件3的外表面不同的颜色。例如,也可如上文所述的表4的试验机C所示,使壳体2的前表面形成为白色等亮色。而且,也可使壳体2的前表面形成为照度高于罩部件3的外表面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暗色(例如藏青色)。此时,能将虫引诱到罩部件3的外表面及壳体2的前表面,被引诱到壳体2的前表面的虫会被引诱到照度更低的罩部件3的外表面。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捕虫性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3配设在壳体2的背面,但也可将流入口20配置在壳体2的前表面而将罩部件3配设在壳体2的前表面。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板55上层叠有多个捕虫片51,但也可取而代之而将配设有1块捕虫片51的安装板55安装于罩部件3。此情况下,将附着有虫的使用后的捕虫片51连同安装板55一起更换。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也可省去捕虫片51。在驱动送风机10的状态下,已进入捕虫空间25的虫在送风机10的吸引力下不易逃出捕虫空间25。所以,即便省去捕虫片51,送风装置1也能利用捕虫空间25捕虫。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代替捕虫片51而具备灭虫片,此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安装板55,代替捕虫片51而安装灭虫片(未图示)。灭虫片通过例如在基材片(未图示)上涂布挥发性的杀虫剂而形成。由此,能使灭虫成分在捕虫空间25(参照图2)的空气中扩散而灭虫,从而能在捕虫空间25内捕虫。另外,此时,如果在捕虫空间25的下部设置可装卸的托盘等,则能使在捕虫空间25内被消灭且落下的虫集中从而容易废弃,因此优选。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代替捕虫片51而具备喷雾部,此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罩部件3的内侧的上部设有喷雾部(未图示)。喷雾部具有填充有杀虫剂的罐体(未图示),向捕虫空间25(参照图2)内喷射杀虫剂。由此,能消灭捕虫空间25内的虫,在捕虫空间25内捕虫。喷雾部例如既可在送风装置1开始运转后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喷射杀虫剂,也可利用操作部6的操作而喷射杀虫剂。另外,喷雾部60只要能在捕虫空间25内喷射杀虫剂即可,因此,也可代替罩部件3而将喷雾部60设在壳体2。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代替捕虫片51而具备电击灭虫部,此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罩部件3的里面设有电击灭虫部(未图示)。电击灭虫部产生高电压,对接触到的虫给予刺激而将其消灭。由此,对于已进入捕虫空间25的虫,可不使用杀虫剂等药剂而在捕虫空间25内进行捕捉。另外,也可将电击灭虫部代替罩部件3而设在壳体2。
另外,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省去送风装置1中的引诱光源21。而且,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是以具备HEPA过滤器9及离子产生装置11的送风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省去HEPA过滤器9及离子产生装置11而利用从吹出口5吹出空气从而使室内空气循环的循环器进行捕虫。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对已进入壳体与罩部件之间的捕虫空间的虫进行捕捉的送风装置。
符号说明
1 送风装置
2 壳体
3 罩部件
4 吸入口
5 吹出口
6 操作部
7 送风通路
8 预过滤器
9 HEPA过滤器
10 送风机
11 离子产生装置
20 流入口
21 引诱光源
51 捕虫片
52 基材片
53 粘合剂
55 安装板
61 反射部
61a 反射面

Claims (5)

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壳体,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及吹出口;送风机,配设在所述壳体内;过滤器,配设在所述流入口,捕集空气中的尘埃;及罩部件,开设有空气吸入口,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流入口之间形成捕虫空间;所述送风装置捕捉经过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捕虫空间的虫,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
所述罩部件可装卸地形成于所述壳体,且具备在基材片的一面配设有粘合剂的捕虫片,
使所述捕虫片与所述过滤器对向地配置在所述罩部件的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具备射出将虫引诱到所述捕虫空间的光的引诱光源,所述捕虫片在所述捕虫空间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延伸而配设,使所述流入口朝向所述捕虫空间的下部而配置,并且使所述引诱光源朝向所述捕虫空间的上部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于所述送风机的电机的旋转轴上的叶轮朝向所述流入口而配设,所述捕虫片向所述电机的轴向投影而覆盖整个所述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吸入口的开口面积设为Am2、所述送风机的风量设为Qm3/s时,满足Q/A>0.7。
5.一种捕虫方法,具备:壳体,开设有空气的流入口及吹出口;送风机,配设在所述壳体内;过滤器,配设在所述流入口,捕集空气中的尘埃;及罩部件,开设有空气吸入口,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捕虫方法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流入口之间形成有捕虫空间,驱动所述送风机而捕捉经过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捕虫空间的虫,该捕虫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暗色,
所述罩部件可装卸地形成于所述壳体,且具备在基材片的一面配设有粘合剂的捕虫片,
使所述捕虫片与所述过滤器对向地配置在所述罩部件的里面。
CN201680013062.3A 2015-06-18 2016-04-20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Active CN107613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3292 2015-06-18
JP2015-123292 2015-06-18
PCT/JP2016/062525 WO2016203840A1 (ja) 2015-06-18 2016-04-20 送風装置及び捕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3766A CN107613766A (zh) 2018-01-19
CN107613766B true CN107613766B (zh) 2020-12-25

Family

ID=57545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3062.3A Active CN107613766B (zh) 2015-06-18 2016-04-20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8082B2 (zh)
JP (2) JP6515183B2 (zh)
CN (1) CN107613766B (zh)
MY (1) MY183962A (zh)
PH (1) PH12017501446A1 (zh)
SG (1) SG11201706704UA (zh)
TW (2) TWI654023B (zh)
WO (2) WO20162037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0805B2 (ja) * 2013-03-01 2020-07-29 アースロポッド バイオサイエンシーズ エルエルシー 捕虫器装置および使用方法
CN105848478B (zh) 2013-11-27 2020-10-16 宝洁公司 昆虫诱捕装置及使用方法
EP3270689B1 (en) 2015-01-12 2022-04-1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Insect trap
JPWO2018235305A1 (ja) * 2017-06-22 2020-04-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KR101933039B1 (ko) 2017-08-24 2019-01-04 문상칠 시설재배용 복합 관리기
JPWO2020021892A1 (ja) * 2018-07-26 2021-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捕虫器
JP6785284B2 (ja) * 2018-12-07 2020-11-18 株式会社 光バイオ 捕虫器
JP7340260B2 (ja) * 2018-12-07 2023-09-07 株式会社 光バイオ 捕虫器
WO2021090935A1 (ja) * 2019-11-08 2021-05-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害虫捕獲装置、及び建物
US20210316243A1 (en) * 2020-04-13 2021-10-14 Carrier Corporation Negative air filtration system
KR102569611B1 (ko) * 2021-02-18 2023-08-29 윤성민 자외선과 헤파필터를 이용한 살균 악취 제거기와 이를 이용한 IoT 스마트 살균 악취 제거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822Y2 (zh) * 1975-06-24 1980-03-04
US4127961A (en) * 1976-03-29 1978-12-05 Pestolite Inc. Apparatus for entrapping insects
JPH0538814Y2 (zh) * 1987-11-06 1993-09-30
US5133788A (en) 1990-04-10 1992-07-28 Backus Alan L Air filtering device
JP2915892B2 (ja) * 1997-06-27 1999-07-05 松下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型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89030A (ja) * 1998-12-22 2000-07-11 Earth Chem Corp Ltd 蚊の誘引捕獲装置
DE10259651A1 (de) * 2002-12-18 2004-07-01 Universität Regensburg Insektenfalle
US20040128904A1 (en) * 2003-01-07 2004-07-08 Sui-Mu Chen Mosquito trap
JP2005058050A (ja) * 2003-08-08 2005-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捕獲殺虫装置
TW200618735A (en) 2004-06-24 2006-06-16 Martin Geier Insect trap
US7191560B2 (en) * 2005-01-12 2007-03-20 David Harris Flying insect trap
JP4506503B2 (ja) * 2005-02-23 2010-07-2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捕獲殺虫装置
US20070256351A1 (en) * 2005-03-08 2007-11-08 Milton Leslie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verting a container into an insect trapping device
US20060218851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Weiss Robert W J Insect trap device
NZ539860A (en) * 2005-05-06 2007-11-30 Black Mantis Ltd An insect trap and a method of attracting insects using variable infra-red emission
TWI251464B (en) * 2005-07-15 2006-03-21 Tung Chiou Yue Intermittent mosquito/insect attracting/trapping device
TWI285443B (en) * 2005-09-13 2007-08-11 Sondlin Technology Corp Filtrated LED mosquito lamp with mosquito bait
TW200926033A (en) * 2007-07-18 2009-06-16 Steven Kays Adaptive electronic design
CN201312523Y (zh) * 2007-08-15 2009-09-23 株式会社修三 害虫捕捉器
JP5201917B2 (ja) * 2007-09-10 2013-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5082950B2 (ja) * 2008-03-13 2012-11-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揮発性芳香族化合物の分解方法
GB2459717B (en) 2008-05-02 2011-09-14 Brandenburg An insect trap
JP2010193798A (ja) * 2009-02-25 2010-09-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飛翔害虫捕殺具
JP4855502B2 (ja) * 2009-06-24 2012-01-18 株式会社三和スクリーン銘板 装飾パネル
JP3154622U (ja) * 2009-08-04 2009-10-22 有限会社大東製作所 殺虫機能付き空気清浄装置
TWM384534U (en) 2010-02-24 2010-07-21 Feng-Chyi Duh Miniaturized mosquito trap
US8402691B2 (en) * 2010-05-21 2013-03-26 Bantix Worldwide Pty. Ltd. Insect trap
KR101205770B1 (ko) * 2010-12-27 2012-11-28 유버 주식회사 해충 포획 장치
AU2013204332B2 (en) * 2012-04-16 2015-07-16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ng an analyte or classifying a sample
CN105473871B (zh) * 2014-01-23 2018-06-22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机
US9883666B1 (en) * 2014-09-15 2018-02-06 David A. Conklin Flying insect trap
JP6510312B2 (ja) * 2015-05-12 2019-05-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US10091980B1 (en) * 2015-06-05 2018-10-09 Thomas Paul Cogley Bed bug detector system
US10091981B1 (en) * 2015-06-05 2018-10-09 Thomas Paul Cogley Flea destructor system
KR20170095142A (ko) * 2016-02-11 2017-08-22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Uv led를 사용한 슬림형 포충기
JP2017217981A (ja) * 2016-06-06 2017-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17216971A (ja) * 2016-06-10 2017-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767794B2 (ja) * 2016-07-05 2020-10-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725345B2 (ja) * 2016-07-07 2020-07-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18033449A (ja) * 2016-08-25 2018-03-08 株式会社岡本組 エアフィルタ、空気清浄器、捕虫器及び建築物の換気構造
JP2018096612A (ja) * 2016-12-13 2018-06-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836383B2 (ja) * 2016-12-14 2021-03-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KR20190000020A (ko) * 2017-06-21 2019-01-02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Uv led를 사용한 슬림형 포충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7501446A1 (en) 2018-01-15
TWI593455B (zh) 2017-08-01
JPWO2016203840A1 (ja) 2018-01-18
MY183962A (en) 2021-03-17
JP2019107038A (ja) 2019-07-04
US10888082B2 (en) 2021-01-12
TW201700148A (zh) 2017-01-01
TWI654023B (zh) 2019-03-21
US20180055033A1 (en) 2018-03-01
WO2016203840A1 (ja) 2016-12-22
WO2016203787A1 (ja) 2016-12-22
CN107613766A (zh) 2018-01-19
TW201729884A (zh) 2017-09-01
SG11201706704UA (en) 2017-09-28
JP6515183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3766B (zh) 送风装置及捕虫方法
CN107529742B (zh) 送风装置
CN108488090B (zh) 送风机
US4127961A (en) Apparatus for entrapping insects
JP3154622U (ja) 殺虫機能付き空気清浄装置
JP6740351B2 (ja) 捕虫装置、および空気処理装置
KR101854414B1 (ko) 해충 유인형 포충기
KR101189809B1 (ko) 진공감전 포충기
JP2017227369A (ja) 加湿器
JP2019092528A (ja) 送風装置用の捕虫部
JP7250617B2 (ja) 捕虫装置
WO2017208491A1 (ja) 送風装置
CN110708955A (zh) 送风装置
JP2018004212A (ja) 送風装置
JP6767794B2 (ja) 送風装置
CN218126515U (zh) 新型蚊蝇捕捉器
KR20210135774A (ko) 실내용 포충 장치
CN116762781A (zh) 新型蚊蝇捕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