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206A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206A
CN107531206A CN201580079171.0A CN201580079171A CN107531206A CN 107531206 A CN107531206 A CN 107531206A CN 201580079171 A CN201580079171 A CN 201580079171A CN 107531206 A CN107531206 A CN 107531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eat
protection system
occupant
occupan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91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206B (zh
Inventor
大野光由
岛津克也
岩本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1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9Oblique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4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head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在乘员保护装置(10)中,从被收纳于头枕(18)中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如下的袋体,所述袋体为,通过前展开部(36)和左右一对横展开部(38)而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一体的袋体,前展开部(36)包括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头部(H)及肩部(S)以及胸部(B)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展开的前膨胀部(42),左右一对横展开部(38)包括与前展开部(36)连接并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头部(H)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的横膨胀部(44)。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在发生碰撞时,通过被固定于座椅靠背上的气体供给管,而向被安装于该气体供给管上的安全气囊供给充气装置的气体,并以包围乘员的前方和侧方的方式使该安全气囊膨胀(参照作为专利文献1的日本特开2000-344044号公报)。另外,已知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该安全气囊装置中,头部用的安全气囊从座椅的头枕的左右的端部向前方胀出,并在乘员的头部的前面相互接合,而头部用的副安全气囊从座椅的头枕的中央部向前方胀出,并与一对头部用的安全气囊接合(参照作为专利文献2的日本特开2013-018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气体供给管被突出地设置于座椅靠背上,因此,外观美观度较差,在对车辆用座椅进行操作时,气体供给管成为了障碍。如专利文献2那样,该课题通过将头部用的安全气囊收纳于头枕中的结构而被解决。在该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难以确保膨胀展开后被相互接合的一对头部用的安全气囊彼此的接合强度、以及头部用的副安全气囊相对于一对头部用的安全气囊的接合强度。
本公开内容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使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从而能够针对来自多个方向的碰撞而有效地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乘员保护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为,从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如下的袋体,所述袋体为,通过前展开部和左右一对横展开部而包围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所述前展开部包括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及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前膨胀部,所述左右一对横展开部包括与所述前展开部连接并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的横膨胀部。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安全气囊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在发生碰撞时,接受气体供给的安全气囊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被膨胀展开。构成该安全气囊的前展开部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以及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另外,构成安全气囊的左右一对横展开部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左右两侧方而被膨胀展开。
在此,由于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通过前展开部和与该前展开部连接的左右一对横展开部而包围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因此,能够针对各种的碰撞方式通过安全气囊而对乘员的移动进行限制(对乘员进行约束),并保护该乘员。例如,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以及上身(肩部、胸部)主要通过前展开部而被约束,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主要通过左右的横展开部而被约束。另外,例如,在斜向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以及上身通过前展开部以及横展开部而从斜前方被约束。而且,在本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安全气囊被构成为一体的袋体,因此,与多个安全气囊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被接合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充分的约束力而对乘员进行约束。
如此,在本方式的结构中,能够使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从而针对来自多个方向的碰撞而有效地对乘员进行保护。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前膨胀部和所述横膨胀部通过上下延伸的非膨胀部而被划分,所述前膨胀部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横膨胀部而先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在前展开部的前膨胀部与横展开部的横膨胀部之间配置有非膨胀部,前膨胀部相对于横膨胀部而先行被膨胀展开。由此,安全气囊首先在前膨胀部膨胀展开并从座椅前方接近于头部之后,左右的横膨胀部膨胀展开并从左右两侧方接近于头部。换言之,在安全气囊中,在膨胀展开过程中通过各个膨胀部的膨胀展开而使前展开部以及横展开部逐渐接近于乘员的头部,从而抑制了膨胀展开过程中与头部的干涉,而由于膨胀展开完毕后接近于乘员的头部,因此,提高了乘员的保护性能。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横膨胀部从所述前膨胀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前膨胀部而使气体向横膨胀部供给。由此,安全气囊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等的座椅前方而使前膨胀部被膨胀展开,接下来,横膨胀部在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即,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获得前膨胀部先于横膨胀部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横膨胀部被设为,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下端与乘员的肩上接触的结构。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构成横展开部的横膨胀部的下端与乘员的肩上接触,从而确定了安全气囊相对于乘员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无论乘员的体格或落座姿态如何,均能够在适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也提高了由安全气囊所获得的乘员保护性能。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通过腰带而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并且通过肩带而对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一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第二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未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以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相比更靠近乘员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乘员通过腰带以及肩带而被约束在车辆用座椅上。在此,前展开部中的第一肩约束部在相对于乘员的肩带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第二肩约束部在相对于未被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由于第二肩约束部以与第一肩约束部相比而接近于肩部的方式被膨胀展开,因此,乘员的未被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通过与由第一肩约束部所实施的约束力相比而较强的约束力而被约束。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第二肩约束部的容量大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的容量。
由于第二肩约束部与第一肩约束部相比容量较大,因此,该乘员保护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由与第一肩约束部的约束力相比而较强的约束力来对乘员中的未被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进行约束。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含在相对于乘员的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上身约束部,还具备连结布,所述连结布在对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和所述上身约束部进行连结的状态下被展开,并具有与所述安全气囊相等或小于所述安全气囊的伸长率。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在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前膨胀部的上身约束部通过连结布而与头枕或座椅靠背连结。由此,随着由上身约束部对乘员的约束而产生的上身约束部向座椅前方进行的移动被有效地限制,从而提高了针对各种方式的正面碰撞的乘员的保护性能。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安全气囊还具有管道部,所述管道部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前方且在与乘员的头部相比靠上方而被膨胀展开,并向所述前膨胀部供给气体。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能够通过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上方而被膨胀展开的管道部从而向前膨胀部供给气体。因此,安全气囊随着气体向管道部的流通而朝向座椅前方被膨胀展开,从而易于以越过乘员的头部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安全气囊以包括所述前膨胀部以及所述管道部的部分从前端侧向座椅上方侧且后方侧被折叠成外卷筒状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中。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在通过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上方而被膨胀展开的管道部而将气体向前膨胀部供给的过程中,安全气囊在外卷折被释放的同时被膨胀展开。由于安全气囊的外卷筒状的折叠在上方即与头部相反的一侧被释放,因此,安全气囊更加易于在伴随着向管道部进行的气体流通而被向座椅前方被膨胀展开的同时以越过乘员的头部的方式被膨胀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诱导布,所述诱导布与车辆的顶棚材料相比,其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的摩擦系数被设为较小,并先于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的上部被展开。
该乘员保护装置的诱导布伴随着安全气囊的展开,先于该安全气囊而被展开。由于该诱导布相对于安全气囊的摩擦系数与车辆的顶棚材料相比而较小,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组件箱,所述组件箱被配置在相对于构成所述头枕的头枕主体的座椅后方,并向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安全气囊以及对该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进行收纳。
该乘员保护装置将对安全气囊以及充气装置进行收纳的组件箱配置于头枕的后方。因此,与例如将安全气囊以及充气装置收纳在座椅靠背内的结构相比,难以受到由车辆用座椅的结构而产生的制约。换言之,能够在不对车辆用座椅的结构进行较大的变更的条件下,将具有前展开部以及横展开部的安全气囊收纳于头枕中。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组件箱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头枕而向上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组件箱向头枕的上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从该伸出部分向座椅前方展开。与例如安全气囊从背面绕进头枕并向座椅前方被展开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从座椅后方对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进行支承的支承壁而发挥功能。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安全气囊通过利用组件箱的支承壁而从后方使反力被支承,从而向座椅前方被展开。即,与不具有支承壁(的功能)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以适当的方式(位置、形状)膨胀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向座椅前方引导的引导壁而发挥功能。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安全气囊通过利用组件箱的引导壁而向前上方被引导,从而越过乘员的头部而向座椅前方被展开。即,与不具有引导壁(的功能)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以适当的方式(路径)而膨胀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头枕的支杆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座椅前方的曲柄状,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于相对于所述支杆的上部的后方。
该乘员保护装置能够将安全气囊收纳于曲柄状的支杆中的相对于上部而言的后方的较宽的空间内。另外,由于折叠状态下的安全气囊被配置于乘员的头部附近,因此,能够使该安全气囊以在短时间内包围乘员的头部的方式而膨胀展开。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还具备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接受气体供给而在相对于乘员的上身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所述安全气囊被设为,在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观察时不与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重叠的结构。
该乘员保护装置例如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安全气囊的横展开部而从侧方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并且通过侧面安全气囊而从侧方对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由于安全气囊在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观察时不与侧面安全气囊重叠,因此,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了因安全气囊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干涉而使乘员保护性能降低的情况。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分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中。
该乘员保护装置即使在车辆用座椅被前后反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针对于侧面碰撞而对乘员进行保护。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中,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一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外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第二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向侧面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第一充气装置被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框架支承,向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第二充气装置被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框架支承。因此,多个充气装置的向座椅靠背搭载的搭载性良好。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于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中。
相对于在座椅靠背与头枕之间未设置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框架的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该乘员保护装置能够以简单地结构并以充分的强度而对安全气囊用的第二充气装置进行支承。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前展开部被设置在位于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正面的部分处,并被构成为,包含使该乘员对与该前展开部相比靠前侧的部分进行目视确认的可视结构。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乘员在由安全气囊实施保护时以及受到保护之后,能够通过可视结构而对相对于前展开部的前侧部分(车厢或车外)进行目视确认。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公开内容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实现了如下的优异的效果,即,能够使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内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从而针对于来自多个方向的碰撞而有效地对乘员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所实施的落座者的保护方式的侧视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所实施的落座者的保护方式的主视图。
图3A为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毕状态的图,且为沿着图1的3A-3A线的剖视图。
图3B为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毕状态的图,且为沿着图1的3B-3B线的剖视图。
图4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前的整体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4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前的整体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用于对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过程进行说明的、对一部分进行切除并进行观察的示意性的放大侧视图。
图6为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平面模式的图。
图7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7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A为表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图,且为沿着图7A的8A-8A线的剖视图。
图8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且为沿着图7B的8B-8B线的剖视图。
图9A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而进行观察的后视图。
图9B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而进行观察的侧视图。
图10A为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而由局部截面所示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0B为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而进行观察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11A为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用的充气装置对侧框架进行支承的支承状态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并进行观察的放大俯视图。
图11B为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对侧框架进行支承的支承状态的、对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进行去除并进行观察的放大俯视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改变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并且,各个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分别表示车辆用座椅12的前方(落座者朝向的方向)、上方。以下,在仅利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设为表示座椅前后方向的前后、座椅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座椅前后方向的前方的情况下的左右。并且,各个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IN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辆用座椅12的车辆的汽车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央侧。
(乘员保护装置的概要整体结构)
如图1、图2、图4所示,乘员保护装置10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上。车辆用座椅12被偏置地配置于未图示的汽车的车身中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左右任意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在该车辆用座椅12中,座椅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该车辆用座椅12被构成为,具有座椅坐垫14、下端与该座椅坐垫14的后端连结的座椅靠背16、被设置于座椅靠背16的上端处的头枕18。
如图5所示,头枕18被构成为,包括被安装于座椅靠背16上的头枕主体19、和构成头枕18的后部外观设计的作为座椅靠背板而发挥功能的组件箱34(后文叙述)。头枕主体19经由头枕支杆18S而被安装于座椅靠背16上。头枕支杆18S被构成为,上部18SU相对于被座椅靠背16支承的下部18SL而位于前方,该下部18SL和上部18SU通过倾斜的中间部18SC而被连结。
并且,图1、图2、图4等图示了作为应保护的乘员的模型的碰撞试验用的假人(人偶)D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坐垫14上的状态。假人D例如为,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人成人男性的50百分比)。该假人D以由碰撞试验法规定的标准的落座姿态落座,车辆用座椅12位于与该落座姿态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处。以下,为了易于理解说明,将假人D称为“落座者D”。
乘员保护装置10被构成为,具备用于从各种方式的碰撞中对落座者D进行保护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座椅安全带装置24。以下,对座椅安全带装置24、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此后,对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座椅安全带装置24被设为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一端以可抽出的方式被收卷于卷收器26中的带(织带)28的另一端被固定于固定器24A上。在带28上,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有舌板24T,通过将该舌板24T卡止于扣环24B上,从而使带28被佩戴于落座者D上。而且,带28被构成为,在向落座者D佩戴的佩戴状态下,该带28中的从卷收器26起至舌板24T为止的肩带28S被佩戴于落座者D的上身上,从舌板24T起至固定器24A为止的腰带28L被佩戴于落座者D的腰部P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安全带装置24被设为,卷收器26、固定器24A以及扣环24B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所谓附带座椅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收器26具有通过工作而强制性地对带28进行收卷的预张紧器功能。卷收器26的预张紧器功能能够通过后文所述的ECU60而进行工作。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被构成为,具备充气装置22A和侧面安全气囊22B,并在侧面安全气囊22B的折叠状态下被收纳于座椅靠背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充气装置22A在工作时于侧面安全气囊22B内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22B被构成为,通过该气体而从座椅靠背16的侧部起向前方突出,并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22B被构成为,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腰部P、腹部A、胸部B、肩部S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
(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4A所示,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被构成为,具有作为安全气囊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充气装置32、组件箱(也称为安全气囊箱)34。如后文所述,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以可供给气体的方式而连接有充气装置32的状态下被折叠,并被收纳于组件箱34内。如此被组件化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在座椅靠背16上被设置于头枕18中。以下,具体进行说明。
<多方位安全气囊>
如图3A所示,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在俯视剖视观察时,以从前方以及左右两侧方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以下,有时仅称为“头部H”)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的一体的袋体。更加具体而言,如图1~图3所示,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具有在头部H的前方被膨胀展开的前展开部36、和在头部H的左右两侧方被膨胀展开的左右一对横展开部38。
前展开部36被构成为,包括在头部H的正面被展开的作为可视结构的网眼部40、和在主视观察时包围网眼部40并被膨胀展开的前膨胀部42。网眼部40在主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前膨胀部42呈内周边缘与网眼部40接合的矩形框状。前膨胀部42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
如图2所示,前膨胀部42中的主要在座椅靠背16的上方包围网眼部40的部分被设为,在头部H的前方膨胀展开的第一膨胀部42A。另外,前膨胀部42中的位于第一膨胀部42A的下方(在主视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6搭接)的部分被设为,在落座者D的胸部B以及肩部S及头部H的前方被膨胀展开的作为上身约束部的第二膨胀部42B。第二膨胀部42B能够通过第一膨胀部42A而被供给气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膨胀部42A中的位于网眼部40的下方的部分通过接缝42S而被与第一膨胀部42A中的其他部分划分开,并能够通过第二膨胀部42B而被供给气体。
横展开部38被构成为,包括接受气体供给而在头部H的侧方被膨胀展开的横膨胀部44、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在前后对横膨胀部44进行划分的作为非膨胀部的接缝部46。如图1所示,横膨胀部44具有在侧视观察时与头部H的整体搭接的大小(面积),接缝部46通过横膨胀部44中的与头部H搭接的部分而在前后对该横膨胀部44进行划分。
左右的横膨胀部44的各自的前端以连通状态而与前膨胀部42中的左右对应的第一膨胀部42A的下端(与第二膨胀部42B之间的边界附近)连接。由此,左右的横膨胀部44能够经由前膨胀部42而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32的气体。另一方面,在前膨胀部42的第一膨胀部42A与横膨胀部44之间,上述的连通部分的上方部分通过作为非膨胀部的接缝部47而被分隔。
如图3B所示,左右的横展开部38的各个横膨胀部44的下端44L能够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完毕状态下分别与落座者D的肩部S上方接触。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通过该横膨胀部44的下端44L与肩部S的接触,从而确定了膨胀展开完毕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相对于落座者(的头部H)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在该定位状态下,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相对于采取通常的落座姿态的落座者D,前展开部36、左右的横展开部38以及后文所述的上展开部48的任意一个部位均不与头部H接触(形成有间隙)。
另外,如图1所示,多方位安全气囊30具有上展开部48,上展开部48与前展开部36、左右的横展开部38的各个上边缘连接,并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头部H的上方被展开。上展开部48被构成,将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上膨胀部50作为主要部分。如图3B所示,上膨胀部50被构成为,包括在头部H的上方被膨胀展开的中央膨胀部50C、和在中央膨胀部50C的左右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管道部的一对上管道部50D。
如图6的平面模型所示,中央膨胀部50C包括与前膨胀部42的构成上边缘的部分共用的膨胀部50C1、和通过接缝部50S1而以可使气体流通的方式与膨胀部50C1划分开的膨胀部50C2。膨胀部50C2通过接缝部50S2而以可使气体流通的方式被前后划分。在膨胀部50C1中,左右两端与上管道部50D连通,后边缘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与膨胀部50C2连通。左右的上管道部50D的前端与前膨胀部42的上端处的左右两侧边缘连通。
多方位安全气囊30具有在上展开部48的后方被展开的后展开部52。后展开部52被构成为,包括作为膨胀部的后管道部54、和非膨胀部56。后管道部54以连通状态而与上管道部50D连接,上管道部50D被左右分离,且各自的上端左右对应。左右的后管道部54通过前边缘与中央膨胀部50C的后边缘接合的非膨胀部56而被相互连结。
另外,左右的后管道部54在构成五边形形状的非膨胀部56的下方(图6的右侧)相互汇合而形成了气体导入部54G。如图6所示,气体导入部54G经由构成T字状的扩散器55而以可供给来自充气装置32的气体的方式而被连接(参照箭头标记G)。即,扩散器55的气体喷出端55A以气密状态而被插入至气体导入部54G中。并且,并未被限定于使用了扩散器55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纵置的充气装置32中的包括气体喷出口在内的部分插入至气体导入部54G中,另外,也可以例如以弯曲成L字形状的方式而构成气体导入部54G,并将横置的充气装置32中的包括气体喷出口在内的部分插入至气体导入部54G中。
以上所说明的后展开部52能够分成在头枕18的后方被膨胀展开的基部52A、和在头枕18的上方被膨胀展开的连结部52B(参照图6的平面模式)。基部52A在下端处经由充气装置32以及扩散器55而被支承于座椅靠背16上,连结部52B对基部52A和上展开部48以连通状态而进行连接。
另外,不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的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如图1所示而被构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与不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的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2B不重叠(不搭接)。换言之,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与侧面安全气囊22B被构成为,在相互的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至少在侧视观察时相互不具有搭接的膨胀展开部分。另外,如图2所示,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在主视观察时与不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的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2B不重叠。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被膨胀展开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折叠前被设为如图6所示的展开形状(平面模式)。该展开形状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通过OPW(One Piece Woven(单片织网式)的缩写)而被形成为一体的袋体。并且,也可以通过对两块织物的外周边缘进行缝合的方法(Cut&Sew)而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形成为一体的袋体。
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横展开部38的上边缘38U通过缝合等而与上管道部50D的侧边缘50Ds接合,并且,横展开部38的后边缘38R通过缝合等而与后管道部54的前边缘(在图6纸面上,为上下的边缘)54F接合。多方位安全气囊30能够从该接合状态起被折叠,并被收纳于组件箱34中。关于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折叠方式,将与展开诱导布58的结构结合,与组件箱34的结构一起在后文所述。
<充气装置>
充气装置32采用了燃烧式或冷气式的装置,并能够将通过工作而产生的气体向多方位安全气囊30内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32被设为气筒型的充气装置,并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配置在组件箱34内。该充气装置32能够通过后文所述的作为控制装置的ECU60而被控制工作。
<组件箱>
如图1以及图5所示,组件箱34被配置于座椅靠背16上的头枕主体19的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箱34被设为构成头枕18(的后部外观设计)的座椅靠背板。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配置于头枕18的后部的内侧(内部)。
组件箱34在主视观察时与头枕主体19的上端相比向上方突出,并且,相对于头枕主体19而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即,组件箱34从后方对头枕主体19进行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箱34从上方以及左右两侧方对头枕主体19的后部进行覆盖,并如上所述构成了头枕18的后部外观设计。
更加具体而言,组件箱34以基底部34B、作为后壁的主壁34M、和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34S为主要部分而构成。基底部34B被设为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上端的固定部。
主壁34M从基底部34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上端以位于前方的方式向被固定于座椅靠背16上的下端位置前倾,且在侧视观察时构成向后上方向凸起的弯曲形状。主壁34M在主视观察时与头枕主体19的上端相比向上方突出,并且,相对于头枕主体19而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
在主壁34M与头枕主体19之间,形成有对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收纳的空间。另外,主壁34M的上端延伸至头枕主体19的上方为止。采用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从该主壁34M的上端部与头枕主体19之间穿过的结构。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后展开部52的连结部52B从主壁34M的上端部与头枕主体19之间穿过。
一对侧壁34S从主壁34M的座椅宽度方向两端向前方延伸出,并在侧视观察时对头枕主体19的后部进行覆盖。采用了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的横展开部38(与后展开部52之间的边界附近的部分)从一对侧壁34S与头枕主体19之间穿过的结构。
以上所说明的组件箱34在其与头枕主体19之间对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收纳。另外,在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气体导入部54G上以气密状态而连接有上述的扩散器55。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安装于扩散器55上的充气装置32在其双头螺栓贯穿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及组件箱34的基底部34B的状态下与座椅靠背框架结合。更加具体而言,充气装置32被结合并支承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而架设于左右一对侧框架的上端处的顶部框架上。
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外卷折并被收纳于组件箱34内。即,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以外卷筒状被折叠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头枕18中。外卷折(外卷筒状的折叠状态)被设为,在图5所示的展开过程中以反向折叠的方式从前端侧向上方侧且后方侧折叠成卷筒状的方式。换言之,外卷折被设为,如图5中的假想线所示,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展开过程中,卷折部分30R被设为位于外侧(与头部H侧相反一侧)的卷折方式。如上所述,在上展开部48以及后展开部52上缝合有横展开部38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在前展开部36以及上展开部48被外卷折的阶段中,横展开部38被折入卷筒内。
该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头枕主体19的头枕支杆18S中的上部18SU、中间部18SC的后方。在该实施方式的头枕主体19中,头枕支杆18S中的上部18SU、中间部18SC的后方的缓冲材料(衬垫)18C被形成得较薄,在该缓冲材料18C与组件箱34之间形成有折叠状态下的安全气囊的收纳空间。多方位安全气囊30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接受气体供给时,从缓冲材料18C与组件箱34之间向组件箱34外膨胀展开。
此时,组件箱34的主壁34M被设为,从后方对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支承(取得用于朝向前方的反力)的结构。另外,此时,组件箱34的主壁34M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上述的在侧视观察时的弯曲形状,从而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向前方(前上方)引导。因此,该实施方式中的主壁34M能够作为支承壁、引导壁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该组件箱34内,作为诱导布的展开诱导布58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一起被折叠并被收纳。在组件箱34内,展开诱导布58中的被配置于相对于如上所述被外卷折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外侧(主壁34M侧)的基部,与作为充气装置32或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的基端侧的部分的气体导入部54G侧的部分连接。另一方面,展开诱导布58的顶端侧以与卷筒方向(在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卷折部分30R进行覆盖的方式而被配置于该外卷折部分30R的内侧(头枕主体19侧)。
如图5所的假想线所示,该展开诱导布58随着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卷折的消除)而向组件箱34外被导出,并先于多方位安全气囊30而在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与车厢顶棚之间被展开。另外,展开诱导布58与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汽车的顶棚材料相比,其相对于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摩擦系数被设为较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展开诱导布58的车厢顶棚侧的面被实施硅涂敷,展开诱导布58的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接触的接触面被设为未实施硅涂敷的低摩擦面。
如图4B所示,在主视观察时,组件箱34与头枕主体19之间被安全气囊门35封闭。安全气囊门35被设为,通过利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展开压力而以作为脆弱部的撕裂线35T为契机被开裂,从而容许向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方膨胀展开的结构。
(ECU的结构)
如图4A所示,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24能够通过作为控制装置的ECU60而被控制。具体而言,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的充气装置32、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充气装置22A、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卷收器26(预张紧器功能)分别与ECU60电连接。另外,ECU60与碰撞传感器62(或传感器组)电连接。
ECU60能够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按照后文所述的每种碰撞方式来对相对于所应用的汽车的各种方式的正面碰撞(的发生或不可避免的情况)进行检测或预测。另外,ECU60能够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对相对于所应用的汽车的侧面碰撞(的发生或不可避免的情况)进行检测或预测。
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A、32进行工作。另外,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正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32、卷收器26进行工作。并且,ECU60使充气装置32、卷收器26进行工作的正面碰撞的方式被设为,完全重叠正面碰撞、偏心正面碰撞等。
而且,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正面碰撞中的向以偏置了预定值以上的方式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位置碰撞的正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A、32以及卷收器26进行工作。在向以偏置了预定值以上的方式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位置碰撞的正面碰撞中,包含斜向碰撞及微小重叠碰撞等。
在此,斜向碰撞(MDB斜向碰撞、倾斜碰撞)被设为,例如由NHTSA规定的来自斜前方的碰撞(作为一个示例,与碰撞对象之间的相对角15°、车辆宽度方向的重叠量35%左右的碰撞)。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设想了相对速度90km/hr的斜向碰撞。另外,微小重叠碰撞被设为,汽车的正面碰撞中,例如由IIHS规定的与碰撞对象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重叠量为25%以下的碰撞。例如相对于作为车身骨架的前侧梁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碰撞相当于微小重叠碰撞。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设想了相对速度64km/hr的微小重叠碰撞。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针对于各种碰撞方式的落座者的保护作用进行说明,此后,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展开性能等的其他作用进行说明。
<侧面碰撞的情况>
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A、32工作。由此,如图1、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侧面安全气囊22B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被膨胀展开,并且,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被膨胀展开。以下所说明的近侧的侧面碰撞为,相对于落座者D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近的一侧的向车辆侧面的侧面碰撞,远侧的侧面碰撞为,相对于落座者D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远的一侧的向车辆侧面的侧面碰撞。因此,例如,在落座者D为驾驶员座乘员的情况下,近侧的侧面碰撞为向驾驶员座侧的侧面碰撞,远侧的侧面碰撞为向副驾驶座侧的侧面碰撞。
[近侧的侧面碰撞]
在侧面碰撞发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用座椅12的设置侧的情况下,落座者D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B而被限制了上身向侧门侧的移动,并且通过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而被限制了头部H向侧窗玻璃侧的移动。即,落座者D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B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而在上身以及头部H处被约束,并相对于侧面碰撞而受到保护。
如此,乘员保护装置10能够限制头部H向碰撞侧的移动。但是,由于横展开部38包括横膨胀部44,因此,实现了在头部H的约束过程中由横膨胀部44的变形所带来的能量吸收。例如,即使在头部H移动至侧窗玻璃的情况下,被输入头部H的载荷的峰值也被抑制得较小。
而且,在由侧面安全气囊22B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所实施的对落座者D的保护后的回摆时,该落座者D的头部H通过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而被限制了向反碰撞侧的移动。由此,例如,抑制了落座者D的头部H与邻座的座椅靠背或邻座乘员之间的干涉。
[远侧的侧面碰撞]
另一方面,在侧面碰撞发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与车辆用座椅12的设置侧为相反侧的情况下,落座者D通过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而被限制了头部H向碰撞侧(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移动。即,落座者D通过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而被约束了头部H,从而相对于侧面碰撞而受到了保护。
如此,乘员保护装置10能够限制头部H向碰撞侧的移动。并且,由于横展开部38包括横膨胀部44,因此,在头部H的约束过程中,实现了由横膨胀部44的变形所带来的能量吸收。例如,即使在头部H移动至可能与邻座的座椅靠背或邻座乘员发生干涉的区域的情况下,被输入头部H的载荷的峰值也被抑制得较小。
而且,在由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所实施的对落座者D的头部H的保护后的回摆时,该落座者D通过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以及侧面安全气囊22B而被限制了向反碰撞侧的移动。由此,例如抑制了落座者D的头部H与侧窗玻璃之间的干涉。
<全面重叠或偏心正面碰撞>
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全面重叠正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32、卷收器26进行工作。由此,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带28被卷收器26强制性地收卷,并且,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在全面重叠正面碰撞的情况下,落座者D由于惯性而笔直地向前方移动。并且,佩戴有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带28的落座者D向前方的移动成为落座者D的上身以腰部P为中心而前倾的方式。在落座者D被肩带28S约束(受到对于向前方移动的阻力)的同时,头部H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展开部36接触,并通过该前展开部36而限制了头部H向前方的移动。另外,前膨胀部42的第二膨胀部42B从前方与落座者D的胸部B、肩部S接触,并通过该前膨胀部42的第二膨胀部42B而限制了落座者D的上身(头部H)向前方的移动。
这样,落座者D通过前展开部36而使头部H以及上身被约束,并相对于全面重叠正面碰撞而受到保护。即,能够限制落座者D的头部H以及上身向前方的移动。并且,由于前展开部36包括前膨胀部42,因此,在头部H、胸部B、肩部S的约束过程中实现了由前膨胀部42的变形所带来的能量吸收。由此,例如,即使在头部H可能移动至与车厢内结构件(转向盘或仪表板等)发生干涉的区域的情况下,将被输入至头部H的载荷的峰值也会被抑制得较小。
以上,虽然对全面重叠正面碰撞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与对象车辆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重叠量在50%左右的偏心正面碰撞的情况下的作用也大致与上述的全面重叠正面碰撞的情况相同。
<斜向碰撞或微小重叠碰撞>
ECU60在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62的信息而检测或预测到斜向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A、32以及卷收器26进行工作。由此,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带28被卷收器26强制性地收卷,并且,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另外,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侧面安全气囊22B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而被膨胀展开。以下,对斜向碰撞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关于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的由乘员保护装置10所实施的落座者D的保护方式,也与斜向碰撞的情况下的由乘员保护装置10所实施的落座者D的保护方式大致相同。
[近侧的斜向碰撞]
在斜向碰撞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朝向车辆用座椅12的设置侧的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如图3A中的箭头标记X所示,落座者D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相对于车身而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的碰撞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在该情况下,被佩戴有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落座者D向前方的移动成为以腰部P为中心前倾的方式。
在该情况下,落座者D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B以及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展开部36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而限制了向斜前方碰撞侧(前柱侧)的移动。即,落座者D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B以及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展开部36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而在上身以及头部H处被约束,并相对于斜向碰撞而受到保护。
这样,乘员保护装置10能够限制头部H向斜前方碰撞侧的移动。并且,前展开部36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展开部38包括隔着接缝部47而被配置的第一膨胀部42A、横膨胀部44。因此,在头部H等的约束过程中,实现了由第一膨胀部42A以及横膨胀部44的至少一方的变形所带来的能量吸收。由此,例如,在头部H移动至前柱的情况下,被输入头部H的载荷的峰值也会被抑制得较小。
[远侧的斜向碰撞]
在斜向碰撞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与车辆用座椅12的设置侧为相反侧的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如图3A中的箭头标记Y所示,落座者D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相对于车身而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的碰撞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佩戴有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落座者D向前方的移动成为以腰部P为中心而前倾的形态。
在该情况下,落座者D通过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展开部36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而限制了朝向斜前方碰撞侧(仪表板中心内饰组件侧)的移动。即,落座者D通过前展开部36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而在头部H处被约束,并相对于斜向碰撞而受到保护。
这样,乘员保护装置10能够对头部H向斜前方碰撞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并且,前展开部36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展开部38包括隔着接缝部47而被配置的第一膨胀部42A、横膨胀部44。因此,在头部H等的约束过程中,实现了由第一膨胀部42A以及横膨胀部44中的至少一方的变形所带来的能量吸收。由此,例如,即使在头部H移动至仪表板或仪表板中心内饰组件等的车厢内结构件的情况下,被输入头部H的载荷的峰值也会被抑制得较小。
<相对于碰撞的保护作用的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能够使被收纳于头枕18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从而针对于侧面碰撞、正面碰撞以及斜向碰撞(来自多个方向的碰撞)而有效地对落座者D进行保护。而且,多方位安全气囊30作为以前展开部36、横展开部38与上展开部48、后展开部52一起包围头部H的方式展开的一体的袋体而构成。因此,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各个展开部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头部H、胸部B、肩部S进行约束时的载荷(反力)被车辆用座椅12支承。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与多个安全气囊(膨胀部)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被接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以较大的约束力对乘员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在乘员保护装置10中,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收纳于头枕18(被设置于头枕主体19的后方的组件箱34)内。因此,例如与以从上方包围乘员的头部的方式配置的气体供给管始终向车厢内突出的结构相比,在确保同等以上的乘员保护性能的同时,在进行工作之前,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外观美观度良好。另外,乘员保护装置10(主要为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不会妨碍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位置调节、高度调节、倾斜动作等。
另外,在乘员保护装置10中,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与侧面安全气囊22B在相互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侧视观察时不重叠。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及侧面安全气囊22B在均被膨胀展开的碰撞方式中,在相互的膨胀展开中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被适当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多方位安全气囊30而对落座者D的头部H进行约束,并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2B而从侧方对落座者D的从肩部S至腰部P的范围进行约束。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乘员保护装置10中,通过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24,从而能够针对于各种方式的碰撞而对落座者D进行保护。因此,在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汽车中,能够省略其他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设定。例如,在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2为驾驶员座的情况下,能够省略被设置于转向盘上的驾驶员座安全气囊装置或被设置于车顶侧部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设定。另外,例如,在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2为副驾驶员座的情况下,能够省略被设置于仪表板上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或被设置于车顶侧部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设定。而且,例如,在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2为第二列以后的座席的情况下,能够省略被设置于车顶侧部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设定。
<其他的作用效果>
[由多方位安全气囊自身所实现的膨胀展开性的确保、由适当的膨胀展开所实现的约束性的提高]
另外,在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通过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横展开部38的横膨胀部44的下端44L与落座者D的肩部S上接触,从而确定了多方位安全气囊30相对于落座者D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不受限于例如落座者D的体格或适当范围内的落座姿态的个人差的条件下,而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适当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处膨胀展开。由此,提高了由多方位安全气囊30所获得的乘员的约束(移动制限)性能。
另外,在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构成为,包括通过接缝部46而被划分开的横膨胀部44、和与该横膨胀部44通过接缝部47而被划分开的前膨胀部42并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一体的袋体。而且,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过程中,在前膨胀部42(第一膨胀部42A)先行膨胀展开之后,横膨胀部44被膨胀展开。
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前膨胀部42首先膨胀展开而相对于头部H而从前方靠近之后,左右的横膨胀部44被膨胀展开并相对于头部H而从左右两侧方靠近。换言之,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膨胀展开过程中通过各个膨胀部42、44的膨胀展开而使该前膨胀部42以及横膨胀部44逐渐靠近头部(从打开的状态起逐渐缩窄)。由此,由于多方位安全气囊30抑制了展开过程中对头部H的干涉、并在膨胀展开完毕后靠近头部H,因而提高了由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所获得的乘员的约束(限制移动)性能。
另外,多方位安全气囊30通过在相对于落座者D的头部H的上方而膨胀展开的上管道部50D从而向前膨胀部42供给气体,并通过该前膨胀部42而向横膨胀部44供给气体。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获得前膨胀部42先于横膨胀部44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另外,上管道部50D由于在前膨胀部42以及横膨胀部44的膨胀展开前在头部H的上方被膨胀展开,因此,随着上管道部50D的膨胀展开,膨胀展开前的前膨胀部42将从头部H的上方通过。这样,多方位安全气囊30伴随着向上管道部50D的气体流通而向座椅前方被膨胀展开,并易于以越过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并且,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外卷折的状态而被收纳于组件箱34内。因此,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中的膨胀展开过程中接触卷折的部分位于上管道部50D的上方。因此,与解除卷折的部分位于下方即落座者D的头部H侧的结构相比,多方位安全气囊30易于在随着向上管道部50D的气体流通而向前方被展开的同时以越过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而被展开。
[由展开诱导布所实施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性的确保]
而且,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接触的一侧的面被设为低摩擦面的展开诱导布58。该展开诱导布58随着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而先于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而沿着汽车的车厢顶棚被展开。该展开诱导布58由于相对于多方位安全气囊30而言与车厢顶棚材料相比为低摩擦,因此,与不具备展开诱导布58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顺利地膨胀展开。
由此,通过展开诱导布58而抑制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卡在车厢顶棚、或设置于该顶棚上的部件等上的情况。换言之,能够作为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向前方膨胀展开的引导件(对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位器)而利用车厢顶棚,并能够使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顺利地膨胀展开。
[由组件箱所实施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性的确保]
另外,在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组件箱34相对于头枕主体19而向上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因此,能够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从组件箱34中的在主视观察时向头枕主体19伸出的部分(与头枕主体19之间的间隙部分)起向前方展开。由此,与具备仅从背面侧绕进头枕主体19并向前方展开的多方位安全气囊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在短时间内完成。
另外,组件箱34在头枕主体19的后方并在与该头枕主体19之间而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收纳,该主壁34M从后方对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支承。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随着膨胀展开而通过主壁34M从后方对反力进行支承,从而在不会趋向后方的条件下向前方膨胀展开。由此,与在组件箱34中主壁不具有支承壁(的功能)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适当的方式(位置、形状)膨胀展开。
而且,组件箱34的主壁34M以上端相对于下端而位于前方的方式而呈在侧视观察时向后上方凸起的弯曲形状。因此,在头枕主体19的后方被设为折叠状态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膨胀展开初期在组件箱34内朝向上方,同时,在从组件箱34中被展开时,通过主壁34M而向上前方被引导。即,膨胀展开过程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通过组件箱34的主壁34M而向前上方被引导,从而在越过落座者D的头部H的同时向前方展开。由此,与主壁34M不具有引导壁(的功能)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适当的方式(路径)而膨胀展开。
[由组件箱等所获得的其他效果]
另外,在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将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及充气装置32进行收纳的组件箱34配置在头枕主体19的后方。因此,与例如将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及充气装置32收纳于座椅靠背16内的结构相比,难以受到由车辆用座椅12的结构所产生的制约。换言之,能够在不对车辆用座椅12的结构进行较大的变更的条件下,在该车辆用座椅12上设置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
而且,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配置于头枕支杆18S中的上部18SU、中间部18SC的后方。由此,例如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配置于沿着上下方向的直线形状的头枕支杆18S的后方的结构相比,多方位安全气囊30将被配置于相对于构成曲柄状的头枕支杆18S的后方的较宽的空间。由此,能够在整体上精巧地构成包含组件箱34的头枕18的同时,在该头枕18内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进行收纳。而且,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配置于落座者D的头部H附近,因此,能够使该多方位安全气囊30在短时间内以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的方式而膨胀展开。
[由多方位安全气囊的可视结构所获得的效果]
而且,在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前展开部36中的落座者D的头部H的正面,设置有作为可视结构的网眼部40。因此,落座者D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展开状态(在由多方位安全气囊30所实施的保护时、以及保护之后)下能够通过网眼部40而对相对于前展开部36的前侧部分(车厢或车外)进行目视确认。即,能够针对于落座者D而确保前方视野。
<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或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作用,有时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或在先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以及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利用图7A~图8B进行说明。在图7A中,利用主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主要部分。如该图所示,乘员保护装置70被构成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而具备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72。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72在代替多方位安全气囊30而具备多方位安全气囊74这一点上与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不同。而且,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72在具备作为连结布的连结带76这一点上与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不同。
多方位安全气囊74被构成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展开部36而具有前展开部78。前展开部78被构成为,包括网眼部40和前膨胀部80。而且,前膨胀部80被构成为,包括沿着网眼部40的上边缘、左右两侧边缘而被膨胀展开的第一膨胀部80A、和与左右的第一膨胀部80A的下方连续的左右第二膨胀部80B、80C。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的第二膨胀部80B、80C被设为相互之间隔着非膨胀部80D而相互独立的膨胀展开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膨胀部80B称为第一肩约束部80B,将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第二膨胀部80C称为第二肩约束部80C。
在此,如图8A所示,第二肩约束部80C采用了相对于第一肩约束部80B而言靠近落座者D的胸部B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换言之,采用了在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肩约束部80B相比靠近座椅靠背16的位置的结构。更加具体而言,第二肩约束部80C相对于第一肩约束部80B而被设为大容量,并采用了前后方向的膨胀厚度大于第一肩约束部80B的膨胀厚度的结构。由此,落座者D中的未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肩部S能够被第二肩约束部80C约束,肩带28S侧的肩部S能够被第一肩约束部80B约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肩约束部80C采用了相对于第一肩约束部80B而言在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时相对于该落座者D的接触面积较广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肩约束部80B主要从前方对落座者D的肩部S进行约束,与此相对,第二肩约束部80C从前方对落座者D的肩部S以及胸部B进行约束。
在图7B中,侧视图图示了乘员保护装置70的其他的主要部分,在图8B中,图示了沿着图7B的8B-8B线的剖视图。并且,在图7A中,省略了连结带76的图示。如这些图所示,连结带76被设为以在俯视观察时包围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方式而被展开的布材,并由难以通过张力而延伸的高强度的布材构成。具体而言,连结带76由例如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基布相同的织物构成,并具有与该基布相等或在其以下的伸长率。另外,连结带76具有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基布相等或在其以上的强度。连结带76能够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一起被折叠,并在对头枕18与作为上身约束部的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进行连结的状态下被展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带76从后展开部52的座椅宽度方向一方侧起,经由该一方侧的横展开部38、前展开部78、另一方侧的横展开部38而到达后展开部52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处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接合。更加具体而言,连结带76相对于后展开部5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端、左右的接缝部47、非膨胀部80D,分别通过例如缝合或粘合等的接合方式而被接合。
如图7B所示,连结带76在侧视观察时以从后展开部52的下部和前展开部78的下部穿过的方式而被展开。更加具体而言,展开状态下的连结带76在侧视观察时从后展开部52的下部起到达前膨胀部80中的第一膨胀部80A与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之间的部分处,并采用了在侧视观察时以越靠前方则越位于下方的倾斜姿态被展开的结构。通过该连结带76,从而使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经由后展开部52而与头枕18连结。
该连结带76采用了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时的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结构。因此,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相当于本公开内容中的上身约束部。并且,连结带76只要能实现上述的连结(限制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向前方的移动)功能即可,可以遍及全长而连续地或间断地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接合,也可以仅在后展开部52处与多方位安全气囊74接合。另外,连结带76也可以在整体上被形成为环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作用中的、主要与上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作用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肩约束部的作用>
在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72中,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前膨胀部80包括左右容量不同的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而且,第二肩约束部80C以与对落座者D中的由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第一肩约束部80B相比而较大的约束力(强劲地),而对未被落座者D中的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肩部S进行约束。
由此,对于落座者D而言,与由第二膨胀部所实施的两肩部的约束力相等的结构相比,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未被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斜向碰撞或微小重叠碰撞时,有效地限制了向斜前方的碰撞侧的移动。即,针对于朝向远侧的斜向碰撞或微小重叠碰撞,落座者D被有效地约束。尤其是,由于第二肩约束部80C从前方对落座者D的肩部S以及胸部B进行约束,换言之,在与第一肩约束部80B相比而较广的范围内对落座者D进行约束。因此,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未被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斜向碰撞或微小重叠碰撞时,更加进一步有效地限制了落座者D向斜前方的碰撞侧的移动。
<连结带的作用>
随着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膨胀展开,与该多方位安全气囊74接合的连结带76被展开。如图8B所示,展开状态的连结带76在俯视观察时从外周侧包围多方位安全气囊74,并如图7B所示,在侧视观察时,从后展开部52的下部起到达前展开部78的下部。由于该连结带76由难以延伸的高强度的布材构成,因此,在例如通过前展开部78而对落座者D的头部H、胸部B、肩部S进行约束时,限制了前展开部78即多方位安全气囊74向前方的移动。即,提高了正面碰撞时的由前膨胀部80所获得的头部H、胸部B、肩部S的约束性能。
而且,并未被限定于全面重叠正面碰撞或偏心碰撞,在设置了连结带76的结构中,还提高了斜向碰撞或微小重叠碰撞时的由前膨胀部80所获得的头部H、胸部B、肩部S的约束性能。
(第三实施方式)
利用图9A~图11B,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90进行说明。在图9A中,利用后视图而图示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90的概要的整体结构,在图9B中,利用示意性的侧视图而图示了乘员保护装置90的主要部分。如这些图所示,乘员保护装置90被应用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12不同结构的车辆用座椅92中。首先,对车辆用座椅92进行说明,之后,对乘员保护装置90进行说明。并且,在图9A~图11B中,利用假想线来表示车辆用座椅92的外形,并利用实线来表示车辆用座椅92的内部结构。
(车辆用座椅)
如图9A所示,车辆用座椅92采用了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94与座椅坐垫14(省略图示)连接的结构。座椅靠背94被构成为,在从外观上观察时,头枕部94H连续与靠背部94B的上部连接,并且在靠背部94B与头枕部94H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
座椅靠背94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96上组装未图示的S弹簧等的弹簧、缓冲材料以及表皮而构成。座椅靠背框架96被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侧框架96S。各个侧框架96S相互平行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从与座椅坐垫14连结的连结部起到达至靠背部94B的上端附近为止。另外,座椅靠背框架96被构成为,包括下端与侧框架96S的上端连接的左右一对管框架96P。
管框架96P在下部处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弯曲,上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一对管框架96P的相互的上部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间隔窄于下端部之间(一对侧框架96S之间)的间隔。而且,一对管框架96P的上部通过构成座椅靠背框架96的连结板96C而被连结。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连结板96C对在其前侧配置的头枕部94H用的缓冲材料进行支承。
(乘员保护装置)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在被一对侧框架96S中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96S支承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座椅靠背9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具体而言,如图11B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22B中内置了充气装置22A的状态下,在从该充气装置22A突出并贯穿了侧框架96S的双头螺栓108上拧合有螺母110。由此,充气装置22A即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被侧框架96S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被支承于侧框架96S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充气装置22A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充气装置。
乘员保护装置90被构成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而具备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被构成为,具有多方位安全气囊30、组件箱102、作为第二充气装置的充气装置104、作为连通部件的布管106。
如图10A、图10B所示,组件箱102被固定于连结板96C的背面侧,并形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收纳空间。在组件箱102的下壁102B处,作为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基端的气体导入部54G侧的部分与展开诱导布58的基端一起被连接(固定)。
另一方面,组件箱102的上壁被设为安全气囊门102D,并通过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压力而推动头枕部94H顶部的缓冲材料以使其变形,从而使组件箱102的上部开放(省略图示)。如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被收纳于座椅靠背94的上部处。更加具体而言,折叠状态下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主要被收纳于座椅靠背94的头枕部96H中。
并且,如图9A、图9B所示,在座椅靠背94中的构成头枕部94H的表皮材料上,沿着该头枕部94H的外边缘而形成有破裂线BL。座椅靠背94通过利用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膨胀压力而使破裂线BL开裂,从而容许多方位安全气囊向座椅靠背94外部的膨胀展开。
充气装置104在被一对侧框架96S中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框架96S支承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座椅靠背9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部处。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在从充气装置104中突出并贯穿侧框架96S的双头螺栓108上拧合有螺母110。由此,充气装置104被侧框架96S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104被支承于侧框架96S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如此被座椅靠背94的不同部分收纳且支承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和充气装置104通过布管106而以连通状态被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布管106的一端对充气装置104的气体喷出口进行覆盖,布管106的另一端通过缝制等而与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气体导入部54G连接。布管106例如通过与多方位安全气囊的基布相同的织物而被形成为管状,并在内表面上施以硅涂敷等的密封加工。
根据以上设定,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当充气装置104工作时,该充气装置104所产生的气体在布管106内流通并被向多方位安全气囊30供给。并且,充气装置104与ECU60电连接,并能够通过该ECU60而对工作进行控制。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90的作用中的、主要与上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作用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乘员保护装置90中,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96S上支承有充气装置22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框架96S上支承有充气装置104。由此,能够将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的充气装置104搭载在座椅靠背94内的有限的搭载空间内,且以简单的结构和充分的强度对其进行支承。
当对这一点进行补充时,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94不具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架设于左右的侧框架的上端之间的顶部框架。因此,座椅靠背94不能采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使顶部框架对充气装置32进行支承的结构。在这样的座椅靠背94中,通过采用使充气装置22A的与设置侧为相反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框架96S对充气装置104进行支承的结构,从而能够确保充气装置104对座椅靠背94的搭载性以及支承强度。为了确保对座椅靠背的搭载性,包括避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充气装置22A以及充气装置104的集中配置(包括减少配置结构、作业性的限制)。在简单的结构下的支承强度的确保中,包括在省略相当于顶部框架的追加框架的基础上的支承强度的确保。
此外,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90中,除了通过具备组件箱34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之外,基本上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同样的作用而获得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并且,虽然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用于具备头枕部94H连续地与靠背部94B的上部连接的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94的车辆用座椅92中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使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2的构成座椅靠背16的一对侧框架(省略图示)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座椅靠背框架对充气装置32进行支承的结构。即,在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中,也可以设为,使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座椅靠背框架对充气装置32进行支承并且利用布管106而对该充气装置32和多方位安全气囊30以连通状态进行连接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例如,在通过使布管106的长度具有余量从而能够实施头枕18的高度调节的机构中,能够确保充气装置32对座椅靠背16的搭载性以及支承强度。
另外,虽然未特别地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但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座椅靠背94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并具有从后方对靠背部94B以及头枕部94H进行覆盖的座椅靠背板。在该结构中,能够将头枕部94H设为相当于头枕主体19的装置,并能够设为通过座椅靠背板而实现组件箱34的功能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被构成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100也可以设为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位安全气囊74的结构。
(各个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并且,虽然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乘员保护装置10、70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乘员保护装置10、70不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结构。另外,在乘员保护装置10、70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中,并未被限定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结构。例如,乘员保护装置10、70也可以被构成为,具备被设置于侧门等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而且,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乘员保护装置10、70具备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乘员保护装置10、70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代替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或在该装置的基础上,具备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即,乘员保护装置10、70也可以设为在座椅靠背16中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侧面安全气囊22B)的结构。在图12中,公开了在乘员保护装置10中于座椅靠背16中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2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例如车辆用座椅12被构成为旋转对座式的车辆用座椅,即使在朝向车辆后方(前后反向)配置的情况下,对于左右任意一方的侧面碰撞,也均能够保护落座者D。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乘员保护装置10、70、90具备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乘员保护装置10、70、90不具备座椅安全带装置24的结构。另外,在乘员保护装置10、70、90具备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结构中,并未被限定于座椅安全带装置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92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卷收器或固定器、扣环等被设置于车身侧的结构。另外,在乘员保护装置10、70、90具备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结构中,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并未被限定于三点式,也可以为四点式或两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车辆用座椅12、92使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车辆用座椅12、92也可以相对于车身而斜向配置,还可以设为相对于车身的朝向可变更(围绕上下轴旋转)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具备包围落座者D的头部H而膨胀展开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结构可能有助于对该头部H的良好的保护。另外,由于膨胀展开前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被收纳于头枕18、座椅靠背94中,因此,难以与车厢内表面或车厢内结构件发生干涉,从而抑制或防止了对车辆用座椅12、92相对于车身的朝向的变更动作造成阻碍的情况。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72、100的至少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被收纳于头枕18、座椅靠背94中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72、92的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中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座椅靠背16、座椅靠背94(靠背部94B)内。例如,在座椅靠背16具备座椅靠背板的结构中,也可以设为在座椅靠背板与座椅靠背主体之间对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结构。另外,在头枕内设置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结构中,只要是可实现头枕的功能的方式即可,也可以在例如头枕的缓冲材料与表皮材之间设置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且,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中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以跨越座椅靠背16和头枕18或跨越靠背部94B和头枕部94H的方式而设置。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在主视观察时的组件箱34与头枕主体19的上部以及左右两侧部之间通过破裂线BL的开裂部分而被膨胀展开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仅从头枕18或头枕部94H的上方被展开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被构成为包含上展开部48、后展开部52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多方位安全气囊只要被构成为包含至少前展开部以及左右的横展开部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一方或双方的横展开部的横膨胀部而向前展开部的前膨胀部供给的结构。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在包含上展开部的结构中并未被限定于该上展开部具有上膨胀部50(上管道部50D)的结构。另外,在多方位安全气囊具有管道部的结构中,在未被限定于该管道为左右一对的结构的条件下,既可以仅在例如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处形成有管道部,也可以在上展开部的整个宽度上形成有管道部。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前展开部36、横展开部38分别包含前膨胀部42、横膨胀部44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前膨胀部、左右的横膨胀部的任意一个中未设置有膨胀部的结构。因此,多方位安全气囊并未被限定于前膨胀部先于横膨胀部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另外,前膨胀部42、80的第二膨胀部42B、80C并未被限定于对落座者D的肩部S以及胸部B的双方进行约束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对肩部S以及胸部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约束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包括作为非膨胀部的接缝部46、47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前展开部、左右的横展开部也可以被构成为不包含非膨胀部的一体的袋体。多方位安全气囊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前展开部(前膨胀部)与横展开部(横膨胀部)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的结构。从该观点出发,也可以说,多方位安全气囊未被限定于前膨胀部先于横膨胀部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前展开部36包括对头部H进行约束的第一膨胀部42A、80A、对胸部B以及肩部S进行约束的第一、第二肩约束部80B、80C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前展开部的第二膨胀部仅对胸部以及肩部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约束的结构。而且,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前展开部也可以设为,作为第二膨胀部而包括仅对落座者D的肩部S中的未被肩带28S约束的一侧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第二膨胀部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的前展开部包括网眼部40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代替网眼部40而设置作为可视结构的透明薄膜的结构,还可以设为不包括可视结构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被外卷折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多方位安全气囊30、74也可以以折皱状折叠等的其他的折叠方式而被收纳于头枕18或座椅靠背16、94等中。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72、100具备展开诱导布58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不具备展开诱导布58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代替设置展开诱导布58的结构,而由低摩擦材料构成车厢顶棚的顶棚材料,或者对车厢顶棚实施低摩擦处理。
另外,虽然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72)具备连结带76的示例,但本公开内容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90(多方位安全气囊装置20、100)中,也可以设为具备对作为上身约束部的第二膨胀部42B和头枕18(后展开部52)进行连结而被展开的连结布、即连结带的结构。
另外,本公开内容显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也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改变例的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或替换组合。
(附记)
在第一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从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如下的袋体,所述袋体为,通过前展开部和左右一对横展开部而包围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所述前展开部包括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及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前膨胀部,所述左右一对横展开部包括与所述前展开部连接并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的横膨胀部。
第二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前膨胀部和所述横膨胀部通过上下延伸的非膨胀部而被划分,所述前膨胀部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横膨胀部而先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
第三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二方式的结构中,所述横膨胀部从所述前膨胀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
第四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横膨胀部被设为,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下端与乘员的肩上接触的结构。
第五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具备通过腰带而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并且通过肩带而对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一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第二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未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以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相比更靠近乘员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第六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五方式的结构中,所述第二肩约束部的容量大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的容量。
第七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含在相对于乘员的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上身约束部,且具备连结布,所述连结布在对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和所述上身约束部进行连结的状态下被展开,并具有与所述安全气囊相等或小于所述安全气囊的伸长率。
第八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七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安全气囊还具有管道部,所述管道部在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前方且与乘员的头部相比靠上方而被膨胀展开,并向所述前膨胀部供给气体。
第九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八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安全气囊以包括所述前膨胀部以及所述管道部的部分从前端侧向座椅上方侧且后方侧被折叠成外卷筒状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中。
第十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九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具备诱导布,所述诱导布与车辆的顶棚材料相比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的摩擦系数被设为较小,并先于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的上部被展开。
第十一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十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具备组件箱,所述组件箱被配置在相对于构成所述头枕的头枕主体的座椅后方,并对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安全气囊以及向该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进行收纳。
第十二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的结构中,所述组件箱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头枕而向上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
第十三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方式的结构中,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从座椅后方对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进行支承的支承壁而发挥功能。
第十四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一至第十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向座椅前方引导的引导壁而发挥功能。
第十五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一至第十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头枕的支杆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座椅前方的曲柄状,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支杆的上部的后方。
第十六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十五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第六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五方式的结构中,具备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接受气体供给而在相对于乘员的上身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且被设为如下结构,即,所述安全气囊在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观察时不与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重叠。
第十七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六方式的结构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处,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一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外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第二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
第十九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十八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于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中。
第二十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十九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所述前展开部被设置于,位于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正面的部分处,并被构成为,包含使该乘员对与该前展开部相比靠前侧的部分进行目视确认的可视结构。
在另外的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从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如下的袋体,所述袋体为,通过前展开部和左右一对横展开部而包围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所述前展开部包括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及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展开的前展开部,所述左右一对横展开部与所述前展开部连接并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
另外,2015年4月28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5-091472号的公开内容在整体上通过参照而被纳入本说明书中。
以下,示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符号与各部分的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符号说明
10 乘员保护装置;
12 车辆用座椅;
16 座椅靠背;
18 头枕;
18S 头枕支杆(支杆);
19 头枕主体;
22A 充气装置(第一充气装置);
22B 侧面安全气囊;
24 座椅安全带装置;
28S 肩带;
28L 腰带;
30 多方位安全气囊(安全气囊);
32 充气装置;
34 组件箱;
34M 主壁(后壁);
36 前展开部;
38 横展开部;
40 网眼部(可视结构);
42 前膨胀部;
42B 第二膨胀部(上身约束部);
44 横膨胀部;
44L 横膨胀部的下端;
47 接缝部(非膨胀部);
50D 上管道部(管道部);
58 展开诱导布(诱导布);
70、90 乘员保护装置;
74 多方位安全气囊(安全气囊);
76 连结带(连结布);
78 前展开部;
80 前膨胀部;
80B 膨胀部(第一肩约束部、上身约束部);
80C 膨胀部(第二肩约束部、上身约束部);
92 车辆用座椅;
94 座椅靠背(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
94B 靠背部;
94H 头枕部;
96S 侧框架(框架);
104 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
D 落座者(乘员)。

Claims (20)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从被收纳于头枕或座椅靠背中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如下的袋体,所述袋体为,通过前展开部和左右一对横展开部而包围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所述前展开部包括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及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前膨胀部,所述左右一对横展开部包括与所述前展开部连接并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的横膨胀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前膨胀部和所述横膨胀部通过上下延伸的非膨胀部而被划分,
所述前膨胀部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横膨胀部而先行被膨胀展开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横膨胀部从所述前膨胀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横膨胀部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接受气体供给而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下端与乘员的肩上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具备通过腰带而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并且通过肩带而对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括:
第一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
第二肩约束部,其接受气体供给,并在相对于乘员中的未由所述肩带约束的一侧的肩部的座椅前方,以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相比更靠近乘员的方式而被膨胀展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肩约束部的容量大于所述第一肩约束部的容量。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前膨胀部被构成为,包含在相对于乘员的肩部以及胸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座椅前方而被膨胀展开的上身约束部,
还具有连结布,所述连结布在对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和所述上身约束部进行了连结的状态下被展开,并具有与所述安全气囊相等或小于所述安全气囊的伸长率。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还具有管道部,所述管道部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前方且在与乘员的头部相比靠上方而被膨胀展开,并向所述前膨胀部供给气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以包括所述前膨胀部以及所述管道部的部分从前端侧起向座椅上方侧且后方侧被折叠成外卷筒状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中。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具备诱导布,所述诱导布与车辆的顶棚材料相比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的摩擦系数被设为较小,并先于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从所述头枕或座椅靠背的上部被展开。
11.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具备组件箱,所述组件箱被配置在相对于构成所述头枕的头枕主体的座椅后方,并对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安全气囊以及向该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进行收纳。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组件箱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头枕而向上方以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
13.如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从座椅后方对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进行支承的支承壁而发挥功能。
14.如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组件箱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上端与所述头枕相比向上方突出且前倾的后壁作为将膨胀展开过程中的所述安全气囊向座椅前方引导的引导壁而发挥功能。
15.如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的支杆呈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座椅前方的曲柄状,
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于相对于所述支杆的上部的后方。
1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具备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接受气体供给而在相对于乘员的上身的侧方而被膨胀展开,
所述安全气囊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观察时不与无约束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分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中。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中,
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包括:
第一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外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供给气体;
第二充气装置,其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部的内侧被框架支承,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被收纳于头枕一体型的座椅靠背中。
2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前展开部被设置在位于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正面的部分处,并被构成为,包含使该乘员对与该前展开部相比靠前侧的部分进行目视确认的可视结构。
CN201580079171.0A 2015-04-28 2015-09-17 乘员保护装置 Active CN107531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1472 2015-04-28
JP2015091472 2015-04-28
PCT/JP2015/076591 WO2016174785A1 (ja) 2015-04-28 2015-09-17 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206A true CN107531206A (zh) 2018-01-02
CN107531206B CN107531206B (zh) 2019-08-27

Family

ID=57199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9171.0A Active CN107531206B (zh) 2015-04-28 2015-09-17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5606B2 (zh)
EP (1) EP3290275B1 (zh)
JP (3) JP6428929B2 (zh)
CN (1) CN107531206B (zh)
BR (1) BR112017021358B1 (zh)
RU (1) RU2673409C1 (zh)
WO (1) WO2016174785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2160A (zh) * 2018-02-19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0293887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CN110843714A (zh) * 2019-11-15 2020-02-28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延时引爆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79242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株式会社斯巴鲁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491830A (zh) * 2018-01-26 2020-08-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2313121A (zh) * 2018-06-07 2021-02-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12339697A (zh) * 2019-08-07 2021-02-0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CN112533798A (zh) * 2018-08-14 2021-03-1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4643916A (zh) * 2022-03-16 2022-06-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主动防护装置、方法、汽车座椅及车辆
CN115027405A (zh) * 2022-07-28 2022-09-09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正面安全气囊
CN115447527A (zh) * 2021-06-09 2022-12-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4785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9950687B2 (en) 2015-05-28 2018-04-24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6464929B2 (ja) * 2015-05-28 2019-02-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94500B2 (ja) * 2015-05-28 2018-09-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74361B2 (ja) * 2015-08-04 2018-08-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80340B2 (ja) * 2015-11-12 2018-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99093B2 (ja) * 2016-01-14 2019-04-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99096B2 (ja) * 2016-02-10 2019-04-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28695B2 (ja) 2016-03-30 2018-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JP6565771B2 (ja) 2016-04-06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00826B2 (ja) * 2016-04-08 2019-04-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04098B2 (ja) 2016-04-08 2019-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65776B2 (ja) 2016-04-13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627692B2 (ja) * 2016-08-29 2020-01-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24024B2 (ja) * 2016-11-24 2019-12-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624023B2 (ja) * 2016-11-24 2019-12-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938896B2 (ja) * 2016-11-29 2021-09-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SE541676C2 (en) * 2016-12-22 2019-11-26 Autoliv Dev Air 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device
US10336278B2 (en) * 2017-07-14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harness assemblies
US10266145B2 (en) * 2017-07-14 2019-04-23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US10471920B2 (en) * 2017-07-31 2019-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with airbag
US10518733B2 (en) * 2017-08-18 2019-12-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with airbag
US10632958B2 (en) * 2018-01-15 2020-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irbag tethers
JP6927059B2 (ja) 2018-01-18 2021-08-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927058B2 (ja) 2018-01-18 2021-08-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EP3546297B1 (en) * 2018-03-29 2020-07-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Restrainin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US10604101B2 (en) * 2018-05-21 2020-03-31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CN110525555B (zh) * 2018-05-25 2021-10-29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
EP3581441B1 (en) * 2018-06-13 2021-05-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vehicle seat
KR102589026B1 (ko) * 2018-06-18 2023-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US10850699B2 (en) * 2018-06-20 2020-12-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irbag
KR102602954B1 (ko) * 2018-10-02 2023-11-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US10946826B2 (en) * 2018-10-10 2021-03-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and airbag
US10730472B2 (en) 2018-10-23 2020-08-0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JP6657356B2 (ja) * 2018-10-31 2020-03-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KR102156427B1 (ko) * 2019-02-26 2020-09-16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에어백 장치
JP7138591B2 (ja) 2019-03-12 2022-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186245B2 (en) * 2019-07-11 2021-11-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with airbag
US10953836B2 (en) * 2019-07-11 2021-03-23 Autoliv Asp, Inc. Surrounding airbag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deployment
EP3792119B1 (en) * 2019-09-16 2022-09-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airbag system
CN114450199B (zh) * 2019-10-11 2023-10-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用座椅
US11167714B2 (en) * 2019-11-08 2021-11-09 Honda Motor Co., Lt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US11027683B1 (en) * 2019-12-04 2021-06-0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KR20210140893A (ko) * 2020-05-14 2021-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WO2022009622A1 (ja) * 2020-07-07 2022-01-1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WO2022075216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JP7298585B2 (ja) * 2020-10-22 2023-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2022118494A (ja) * 2021-02-02 2022-08-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US11708044B2 (en) 2021-04-19 2023-07-25 Autoliv Asp, Inc. Roof airbag for a vehicle
WO2022255512A1 (ko) * 2021-06-02 2022-12-0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WO2022255510A1 (ko) * 2021-06-02 2022-12-0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에어백 장치
JP2022188683A (ja) * 2021-06-09 2022-1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搭載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009411A (ja) * 2021-07-07 2023-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032981A (ja) 2021-08-27 2023-03-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056946A (ja) 2021-10-08 2023-04-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搭載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33239A5 (zh) * 1971-04-14 1972-11-24 Peugeot & Renault
DE19834061A1 (de) * 1998-07-29 2000-02-10 Werner Herrmann Sicherheitssystem für Land- und Luftfahrzeuge
JP2010126141A (ja) * 2008-12-01 2010-06-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2012051541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yundai Motor Co Ltd 安全性能が改善された後方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071317A (ja) * 2013-10-01 2015-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01867A (zh) * 1970-09-29 1973-01-04
IT981219B (it) * 1973-03-08 1974-10-10 Alfa Romeo Spa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della testa dei passeggeri di autovei coli in caso di urto
DE9202725U1 (zh) 1991-10-05 1992-08-06 Hoenisch, Wolfgang, 4830 Guetersloh, De
US5599042A (en) * 1995-12-14 1997-02-04 Chorng Rong Shyr Safety air curtain for vehicles
JP3716535B2 (ja) * 1997-03-05 2005-11-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138437B2 (ja) * 1997-10-27 2001-02-26 廣瀬 徳三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0094999A (ja) * 1998-09-25 2000-04-04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頭部保護構造
DE19859988B4 (de) * 1998-12-23 2010-06-02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Deutschland Gmbh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JP3773088B2 (ja) 1999-06-01 2006-05-10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039807A1 (de) * 2000-08-16 2002-05-02 Volkswagen Ag Kopfstütze,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mit einer Sicherheitseinrichtung
JP3819709B2 (ja) * 2000-12-27 2006-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JP2003002150A (ja) * 2001-06-25 2003-01-08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157707A1 (de) 2001-11-21 2003-06-05 Hermann Design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Fahrgastsitze, insbesondere Kindersitze von Kraftfahrzeugen
JP2005088675A (ja) 2003-09-16 2005-04-07 Toyota Motor Corp 乗員拘束装置
US7549672B2 (en) * 2004-05-27 2009-06-23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JP4603439B2 (ja) * 2005-07-29 2010-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ルオーバ保護装置
JP2007230395A (ja) * 2006-03-01 2007-09-13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61214B2 (ja) * 2007-02-26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05544A (ja) * 2008-10-30 2010-05-13 Toyota Motor Corp 乗員拘束装置
JP5389545B2 (ja) * 2009-06-26 2014-01-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全方位型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09037279A1 (de) * 2009-08-12 2011-02-17 Volkswagen Ag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ITVR20100042A1 (it) * 2010-03-09 2011-09-10 Dainese Spa Assieme di copertura per un sedile e sedile adatto per una protezione di un utilizzatore.
DE102011100034A1 (de) * 2011-04-29 2012-10-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Airbag eines Fahrzeuges
JP5798819B2 (ja) 2011-07-12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ニア・サーキット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30015642A1 (en) * 2011-07-12 2013-01-17 Zodiac Aerospace Bonnet airbag
EP2799290B1 (en) 2013-05-02 2016-11-02 Volvo Car Corporation Head restraint system
CN104228746B (zh) 2013-06-18 2017-06-0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和车辆
JP5954268B2 (ja) 2013-07-04 2016-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頭部拘束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73553B2 (en) * 2014-10-30 2017-02-21 Hyundai Mobis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WO2016174785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64929B2 (ja) 2015-05-28 2019-02-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9950687B2 (en) * 2015-05-28 2018-04-24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6278006B2 (ja) * 2015-07-13 2018-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80340B2 (ja) * 2015-11-12 2018-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26590B2 (ja) * 2015-12-04 2018-1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99004B2 (ja) * 2016-01-20 2018-10-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65771B2 (ja) * 2016-04-06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00826B2 (ja) * 2016-04-08 2019-04-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65776B2 (ja) * 2016-04-13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455483B2 (ja) * 2016-05-19 2019-01-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33239A5 (zh) * 1971-04-14 1972-11-24 Peugeot & Renault
DE19834061A1 (de) * 1998-07-29 2000-02-10 Werner Herrmann Sicherheitssystem für Land- und Luftfahrzeuge
JP2010126141A (ja) * 2008-12-01 2010-06-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2012051541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yundai Motor Co Ltd 安全性能が改善された後方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071317A (ja) * 2013-10-01 2015-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1830A (zh) * 2018-01-26 2020-08-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1491830B (zh) * 2018-01-26 2022-05-2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0182160B (zh) * 2018-02-19 202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0182160A (zh) * 2018-02-19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0293887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CN112313121A (zh) * 2018-06-07 2021-02-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12533798B (zh) * 2018-08-14 2022-12-2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2533798A (zh) * 2018-08-14 2021-03-1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0979242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株式会社斯巴鲁 乘员保护装置
CN112339697A (zh) * 2019-08-07 2021-02-0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CN110843714A (zh) * 2019-11-15 2020-02-28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延时引爆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47527A (zh) * 2021-06-09 2022-12-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CN115447527B (zh) * 2021-06-09 2024-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搭载型安全气囊装置
CN114643916A (zh) * 2022-03-16 2022-06-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主动防护装置、方法、汽车座椅及车辆
CN114643916B (zh) * 2022-03-16 2024-05-0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主动防护装置、方法、汽车座椅及车辆
CN115027405A (zh) * 2022-07-28 2022-09-09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正面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4785A1 (ja) 2016-11-03
US20180236962A1 (en) 2018-08-23
EP3290275B1 (en) 2019-06-26
EP3290275A1 (en) 2018-03-07
CN107531206B (zh) 2019-08-27
US10315606B2 (en) 2019-06-11
JP2018103987A (ja) 2018-07-05
BR112017021358B1 (pt) 2022-05-24
JP2018103988A (ja) 2018-07-05
EP3290275A4 (en) 2018-04-25
JPWO2016174785A1 (ja) 2017-08-10
JP6673392B2 (ja) 2020-03-25
RU2673409C1 (ru) 2018-11-26
JP6504296B2 (ja) 2019-04-24
BR112017021358A2 (pt) 2018-06-26
JP6428929B2 (ja) 2018-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206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7284393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678371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039603B (zh) 车辆用座椅
US10005417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9919673B2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5999061B2 (ja)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205113240U (zh)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CN107640119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N106394477A (zh)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EP2684739A1 (en) Seat cushion airbag device
JP642655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7848483A (zh) 驾乘人员保护装置
JP2010253999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グ部の折畳み方法
JPWO2011099158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4174128B (zh) 安全气囊装置
WO2015098369A1 (ja) エアベルト及びエアベルト装置
CN108177627B (zh) 包卷式汽车安全气囊结构
JP651766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49909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5515942A (ja) 軽量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を有する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CN116194344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660591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455425B2 (ja) エアバッグ
JP642655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