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05805A -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05805A
CN107305805A CN201710205223.5A CN201710205223A CN107305805A CN 107305805 A CN107305805 A CN 107305805A CN 201710205223 A CN201710205223 A CN 201710205223A CN 107305805 A CN107305805 A CN 107305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wire
coil component
terminal electrode
line
win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52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05805B (zh
Inventor
渡边竜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05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5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05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5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75Electromagnet aspects, e.g. electric supply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6Insulation of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2007/062Details of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for electromagne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从端子电极向绕线部引导导线线圈时避免产生空中配线且能够防止模压工序等中的断线的产生的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电磁阀等线圈部件(1)具备:卷绕导电线(4)而成的绕线部(20);和端子电极(3A、3B),其具有与导电线(4)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6A、16B)。在所述端子电极(3A)的连接端子(16A)的绕线部侧设置有卡止片(15A),导电线(4)的始端部被卡止于该卡止片(15A),另外,导电线(4)被向与绕线部(20)的配设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并以与连接端子(16A)电连接在该连接端子(16A)内穿过,并进一步地被向与绕线部(20)的配设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磁阀、电磁致动器等的、尤其涉及全面被模压密封的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设置于机动车的发动机室内或者有时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线圈部件,例如ABS线圈、空调的阀、或者清洗机装置的阀等所使用的线圈部件强烈地受到温度、湿度、冲击、振动、或者尘埃等外环境的影响。
这样,希望在受到各种外在环境的影响的苛刻的环境下使用的线圈部件具有防水、防尘的功能。由此,采用使用模制树脂覆盖线圈部件的包覆成形的方法。
然而,在线圈部件反复受到热负荷的情况下,由于包覆构件的模制树脂与导线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线有时受到与膨胀/收缩相伴的大的应力。并且,导线有可能因该应力而产生断线。
于是,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线圈部件中,在略微使迂回的线圈具有张力的状态下向线圈架上卷绕线圈,然后使迂回路变更为直行路,使线圈的引出部分具有适当的富余(松弛),由此降低断线的风险。
具体而言,如图9(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在线圈部件101中,导线的末端部121a通过与端子126的突起部126b抵接,从而不直接张设于端子126的固定部与线圈架102的固定部之间,而是以在两者间略微迂回的状态被调节。然后,若将突起部126b、127b向纸面里侧弯折而解除突起部126b、127b与导线104的末端部121a、121b的抵接,则线圈架102与端子126、127之间的末端部121a、121b的张力被解除,产生适当的富余(松弛),从而降低断线的风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9805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关于线圈部件的小型化的要求变严格,另外对端子电极的长度的限制也变严格,设置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的“突起部126b、127b”等的空间的富余也逐渐消失。预计这样的小型化的要求在今后会变得更严格。
而且,在上述以往技术中,线圈架102与端子126、127之间的末端部121a、121b的一部分成为不沿着线圈部件的外形表面的空中配线。在此,“空中配线”是指在对导电线的两端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之间不支承导电线而使导电线在空中通过的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在从端子电极向绕线部引导导电线时,即使在不存在设置用于使导电线沿着的构造的空间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产生空中配线的可能性,能够防止模压工序等中的断线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特征。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端子电极,其具有与导电线连接的线连接部;和绕线部,其通过卷绕来自该端子电极的所述导电线而成,在所述端子电极中,在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绕线部侧设置有供所述导电线的端部卡止的卡止部,以来自所述卡止部的所述导电线能够与所述线连接部电连接的方式使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线连接部内穿过,将对穿过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导电线进行支承的构造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线连接部而与所述卡止部相反的一侧。
另外,优选的是,对所述导电线进行支承的构造是从所述端子电极的侧部朝向侧方突出的线支承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端子电极在隔着所述线支承部而与所述线连接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在所述线支承部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宽幅的宽幅部,在该宽幅部的所述线支承部侧从所述端子电极的侧方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所述线支承部的所述侧方侧的前端部组合而形成V字型缺口部,所述导电线构成为以在所述线支承部的周面卷绕约半周的状态嵌入所述V字型缺口部。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端子电极的与所述绕线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树脂制基座部,在所述树脂制基座部形成有将所述导电线从所述端子电极迂回地引导至所述绕线部的引导部,该引导部至少具备: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它们使所述导电线沿着该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的表面并在所述线圈部件的横向上引导该导电线;和纵槽引导构件,其形成于比该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靠近所述绕线部的位置,且在所述线圈部件的纵向上引导所述导电线。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线支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引导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共面。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纵槽引导构件具备供始端侧和末端侧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导电线嵌入并引导该导电线的引线槽,所述线圈部件具备台状部,该台状部在比该引线槽高出一段的位置以使始端侧和末端侧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导电线与所述引线槽并行的方式引导该另一方的导电线。
另外,优选的是,在隔着所述导电线而与所述台状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防止所述另一方的导电线从所述纵槽引导构件脱落的檐部。
另外,优选的是,在从连结所述卡止部的导电线卡止部分与所述线支承部的导电线卷绕部分的直线上偏移的位置配设有所述线连接部,在所述卡止部的导电线卡止部分、所述线支承部的导电线卷绕部分以及所述线连接部的构件之间绕转布设的所述导电线以在这些构件之间蜿蜒行进的方式张设。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树脂制基座部上设置有肋部,该肋部配设有供所述端子电极的形成为细长板状的导电连接片的腿部嵌合的嵌合孔,该肋部形成为能够形成如下嵌合孔的高度,该嵌合孔深至即使该导电连接片的腿部产生变形也能够抑制该导电连接片倾斜的程度。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树脂制基座部与在所述绕线部卷绕所述导电线的线圈架一体地由可塑性树脂形成。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线连接部形成为能够以规定长度内置所述导电线的剖面呈J字状的带形状。
优选的是,上述的任一线圈部件被由树脂剂形成的包覆外装部覆盖。
而且,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线圈部件具备:端子电极,其具有与导电线连接的线连接部;和绕线部,其通过卷绕来自该端子电极的所述导电线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电极中,将所述导电线的始端部卡止在设置于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绕线部侧的卡止部,然后,以能够将所述导电线与所述端子电极之间电连接的方式使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线连接部内穿过,然后,将所述导电线向与所述绕线部侧相反的方向引导,将该导电线迂回地引导至所述绕线部。
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线连接部在内置有所述导电线的状态下被实施铆接处理以及电阻焊接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在端子电极中,在连接部的线圈部侧设置有卡止部。在该卡止部卡止有导电线的端部(始端部)。然后,不是像以往那样使导电线朝向线圈部的方向,而是朝向位于该线圈部的相反侧的、与导电线连接的连接部。而且,由位于相对于该连接部而与所述卡止部相反的一侧的线支承构造支承来自该连接部的导电线,因此能够在此后一边使导电线沿着线圈部件的外形的适当的部分一边绕转布设导电线并到达线圈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端子电极中,在连接部的线圈部侧设置卡止部。将导电线的端部(始端部)卡止于所述卡止部后,不是像以往那样使导电线朝向线圈部的方向,而是朝向位于该线圈部的相反侧的与导电线连接的连接部。而且,将来自该连接部的导电线向与绕线部相反的方向引导,并在使该导电线迂回后向绕线部引导该导电线。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即使在伴随线圈部件等的小型化等而不存在使导电线沿着线圈部件的外形地绕转布设的空间余裕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施加于导电线的应力分散。与此同时,能够排除产生空中配线的可能性,能够在模压工序等中防止断线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供导电线的始端侧连接的端子电极的图。
图3是放大地表示图2所示的始端侧线连接用的端子电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形成于上表面侧的导电线引导部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形成于前侧的导电线引导部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将导电线向线圈架侧引导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供导电线的末端侧连接的端子电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背面的图。
图9是表示以往技术的线圈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例如应用于电磁阀。
电磁阀例如是被用作搭载于机动车的各种设备的电路要素的构件,有时为了防水、防尘而实施包覆。在这样的电磁阀中,由于模制树脂与导电线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电线会承受大的应力。尤其是,在强烈要求线圈部件的小型化等情况下,若导电线成为空中配线,则该导电线产生断线的可能性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不从端子电极向线圈部直接拉引导电线。具体而言,将来自端子电极的导电线暂且向与绕线部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出,以沿着形成于线圈部件的上方的树脂制的基座部的各部分的方式使该导电线迂回。然后,向绕线部供给,由此不产生空中配线。
以下,使用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
线圈部件1具备:线圈架2;一对端子电极3A、3B;导电线4、磁轭5;以及基座部9,使导电线4沿着该基座部9绕转布设。
考虑到成形性、量产性、微加工性、绝缘性、廉价性以及机械强度等,线圈架2使用6、6-尼龙等热塑性树脂而成形而成。另外,也可以使用热硬化性树脂。
另外,该线圈架2具有供导电线4卷绕的卷芯部6(参照图6)、以及形成于卷芯部6的两端部的鄂部7、8,而且一体成形有与鄂部7连续的由可塑性树脂构成的基座部9。需要说明的是,在卷芯部6卷绕导电线4而构成绕线部20。另外,可以如后所述那样在鄂部7适当设置缺口部7A。
一对端子电极3A、3B形成为彼此对称的形状,通过对磷青铜、黄铜等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第一端子电极3A具有端子电极主体11A和从该端子电极主体11A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片13A,另一方面,第二端子电极3B具有端子电极主体11B和从该端子电极主体11B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片13B。
端子电极主体11A、11B被压入与鄂部7连续的基座部9。通过将该端子电极主体11A、11B压入基座部9,从而将第一以及第二端子电极3A、3B固定于线圈架2。连接片13A、13B与端子电极主体11A、11B的上部连续,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另外,导电线4由被绝缘皮膜包覆的铜、铝等线材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皮膜使用因加热、有机溶剂的涂敷、或者紫外线照射等而融解的材质。该导电线4以能够得到所期望的电磁特性的匝数卷绕于卷芯部6。
另外,磁轭5是为了强化线圈部件1的电磁作用而设置的构件,例如被形成为具备凸缘部(在图1中呈现于外表面的面为周面)的形状,通过翻边冲压等方法而形成。另外,该磁轭5通过镶嵌成形而与线圈架2形成为一体。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如后所述那样在磁轭5适当设置缺口部5A。
另外,在鄂部7的与该缺口部5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上述的缺口部7A。
另外,基座部9由6、6一尼龙等可塑性树脂构成,与线圈架2一体成形,如以下所说明那样具备用于使导电线4沿着该基座部9绕转布设的形状。
接着,使用图2对始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A进行说明。
如前述那样,端子电极主体11A埋入基座部9,端子电极主体11A以从基座部9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方式露出。该端子电极主体11A在纵长平板部14A的侧方从下方起依次以突出的方式配设有卡止片15A、连接端子16A(与技术方案1的线连接部对应)以及线支承部17A。另外,纵长平板部14A的一部分与基座部9面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该纵长平板部14A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因此为了在冲裁时防止扭曲,例如被设定为端子的厚度以上的厚度。
在此,卡止片15A是最初与导电线4的线始端部4A侧卡止的(卷绕于该卡止片15A)的弯曲的棒状的卡止片15A。另外,连接端子16A通过铆接以及电阻焊接而与卡止于卡止片15A的导电线4电连接。另外,连接端子16A被设为剖面J字状的带形状,以便能够以规定距离内置导电线4。而且,线支承部17A形成为向外部侧方延伸的棒状,以便能够遍及半周地卷绕来自连接端子16A的导电线4。
另外,在纵长平板部14A中的比线支承部17A靠上方的部分形成为沿侧方纵长的宽幅部18A。该宽幅部18A的线支承部17A侧被倾斜地切除,与线支承部17A的前端部上表面组合而形成有V字型缺口部19A。
该V字型缺口部19A被嵌入导电线4,然后在将导电线4向基座部9方向拉引时作为该导电线4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
在图2中,对于从卡止片15A穿过连接端子16A并到达线支承部17A以及V字型缺口部19A的导电线4的形状而言,不从卡止片15A朝向线支承部17A直线地张设或者从卡止片15A朝向V字型缺口部19A直线地张设。导电线4因被连接端子16A保持而形成为弯曲的形状,构成为具有张力且沿着纵长平板部14A的侧部被向与绕线部20相反的方向(在图2中为上方向)拉引。
图3是在将基座部9卸除后的状态下示出图2所示的线始端侧的端子电极3A部分的图,示出了在端子电极3A中在连接片13A的根部设置有强度加强部71的情形。
该强度加强部71的提高端子电极3A与基座部9的接合强度的腿部分形成为“n”字型。通过该n字型的腿部分嵌合于基座部9,从而具有针对将端子电极3A向横向引出的力F而将端子电极3A牢固地保持于基座部9上的规定位置的效果。即,纵长平板部14A埋设于基座部9内的部分少,因此为了维持纵长平板部14A与基座部9的接合强度、换言之端子电极3A与基座部9的连接强度而设置有该强度加强部71。
接着,使用图4来对基座部9进行说明。
如前述那样,该基座部9在线圈架2的上表面与线圈架2形成为一体。在基座部9的前侧具备将导电线4向绕线部20侧引导的设置为左右对称形状的线引导壁部24A、24B、以及由该两个引导壁部24A、24B夹着的V字型倾斜部25。同时,在基座部9的后侧具备台状平坦部26,在该台状平坦部26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空气的排出通道、或设置有用于使固定夹具的爪穿过的孔、或设置有通孔27而作为用于在制造时安装于固定夹具的定位部。
而且,在台状平坦部26上,以包围连接片嵌合孔61A、61B各自的三个面(表背面以及一个侧面)的方式从台状平坦部26突出地设置有肋部28。在从上面观察时,该肋部28为“H”字型。向该肋部28的两侧的连接片嵌合孔61A、61B嵌入连接片13A、13B的腿部而将端子电极3A、3B固定于基座部9。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端子电极3A、3B时,出于提高制造效率的目的,从成为母材的环带(hoop)冲裁出多个相同形状的端子电极,因此所有的端子电极沿相同的冲裁方向产生微小的变形。但是,在实际的线圈部件1中,以使相同形状的一对端子电极3A、3B彼此线对称的方式,按照使端子电极3A、3B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反转的朝向将这两者嵌合于基座部9而使用。因此,伴随端子电极3A、3B的变形,一方以朝向线圈部件的正面侧的方式、另一方以朝向线圈部件的背面侧的方式从端子电极3A、3B的表面突出。
若在像这样产生有变形的状态下将该端子电极3A、3B嵌合于基座部9,则在两个端子电极3A、3B中变形的突出方向彼此相反,因此两个连接片13A、13B有可能彼此向相反方向倾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连接片嵌合孔61A、61B的孔宽度被设定为与连接片13A、13B的厚度大致相等而尽量消除两者的间隙,另外,设置有肋部28,该肋部28从两面侧夹持该连接片13A、13B,且包围连接片13A、13B各自的三个面(表背面以及一个侧面)。该肋部28以具有规定值以上的高度(能够达到即使产生变形也能够抑制连接片13A、13B倾斜的程度地形成足够深的连接片嵌合孔61A、61B的高度)的方式设置于基座部9上,由此增大连接片嵌合孔61A、61B的深度,即使产生变形也能够抑制连接片13A、13B倾斜。
由此,变形对连接片13A、13B的倾斜的影响得到抑制,从而连接片13A、13B能够以均沿着垂直方向(绕线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对齐。
另外,上述V字型倾斜部25形成为朝向前面侧下降这样的平滑的倾斜面,另外,线引导壁部24A、24B的位于V字型倾斜部25侧的侧壁面分别形成为线引导壁面23A、23B。需要说明的是,线支承部17A、17B的上表面和与该线支承部17A、17B连续的V字型倾斜部25在它们的分界部共面。
接着,使用图5来说明纵槽部30。
在基座部9设置有与V字型倾斜部25连续的纵槽部30。
即、构成为导电线4在V字型倾斜部25与绕线部20之间的区域由该纵槽部30保持。
另外,在纵槽部30的底面(在图5中朝向前面侧的面)上的接近绕线部20的一侧的区域,分别形成有规定的厚度的第一台阶部31以及第二台阶部32。在第一台阶部31形成有引线槽33,该引线槽33形成为供始端侧的导电线4嵌入这样的形状。另外,第二台阶部32具备由形成为比第一台阶部31高出规定量的平坦面构成的台状部62,且形成为沿着该台状部62的平坦面引导末端侧的导电线4。这样一来,使始端侧的导电线4与末端侧的导电线4不过度接近,从而能够确保绝缘性。
另外,设置有从线引导壁部24B朝向线引导壁部24A侧突出的檐部34,以便在绕转布设该末端侧的导电线4时能够将该导电线4保持为不从该纵槽部30脱落。
另外,形成为:始端侧的导电线4从鄂部7的线引入口35被引入至绕线部20侧,另外,末端侧的导电线4经由鄂部7的线引出口36从绕线部20侧被引出。
接着,图6示出了向绕线部20(向线圈架2卷绕而成的构件)内引入始端侧的导电线4、另外从绕线部20(向线圈架2卷绕而成的构件)引出末端侧的导电线4的情形。
在该图6中,为了便于容易观察,采用卷绕于绕线部20的导电线4省略图示的形式。
如该图6所示,示出了始端侧的导电线4沿着鄂部7的内壁面被引导至卷芯部6的最上部的最内周位置的情形,另外示出了末端侧的导电线4从卷芯部6的最上部的最外周位置被向上述纵槽部30侧引出的情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卷芯部6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每根导电线4相应的卷绕槽41,以便导电线4被顺利地卷绕。在从线圈架2的轴的延伸的方向透视地观察该卷绕槽41的情况下,可观察到卷绕槽41呈大致“C”字状。在与该“C”字状的缺口相当的部分设置有线过渡部42。该线过渡部42起到为了构成排列绕线而将导电线4从一个卷绕槽41卷绕过渡到相邻的卷绕槽41的作用。换言之,导电线4在该线过渡部42换行。
接着,使用图7来说明末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B。
如前述那样,端子电极3B形成为与前述的端子电极3A彼此对称的形状,端子电极主体11B也形成为与前述的端子电极主体11A彼此对称的形状,其他部分同样地形成。因此,为了避免说明的繁杂,具有同样功能的构件以将端子电极主体11A的附图标记中的A这一附图标记改写为B这一附图标记的方式予以示出,而省略形状的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端子电极主体11B中,从纵长平板部11B的外侧部的上方朝向下方形成有宽幅部18B、V字型缺口部19B、线支承部17B、连接端子16B、以及供最终线末端部4B卷绕的卡止片15B。
其结果是,末端侧的导电线4沿着这些构件绕转布设而被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端子电极主体11B,也与端子电极主体11A的情况同样,导电线4以在构件间蜿蜒行进的方式绕转布设且在连接端子16B通过铆接以及电阻焊接被固定进而被张设保持。另外,各构件的配设位置以及弯曲方向等形成为与端子电极主体11A的情况左右相反,因此导电线4的蜿蜒行进方向成为相反方向。
接着,图8示出了基座部9的背面的形状。
在基座部9的背面侧的区域,设置有覆盖图3所示的磁轭5的比凸缘部靠上方的筒状部的外部的台状平坦部26。该台状平坦部26的侧面由大致圆锥台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变细。这样,通过使上方部分形成得细,从而在利用自动绕线机绕转布设导电线4时,能够不使成为导电线的送出口的喷嘴顶端与该台状平坦部26的侧面碰撞而容易移动。
另外,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线圈部件1被由树脂剂形成的包覆外装部而被覆盖而实施防水加工。通过设置该外装部,能够防止雨水等来自外部的水分侵入线圈部件1内,由此能够防止在线圈部件1内产生短路等意外的状况。该外装部例如可以由6、6-尼龙等可塑性树脂等形成,例如由1mm左右以下的厚度形成。
接着,再次使用图2~图8来说明从导电线4的始端到末端的绕转布设工序、以及基于外装部的树脂密封工序。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首先,将导电线4的线始端部4A卷绕于卡止片15A并卡止之后,使导电线4穿过连接端子16A的折弯端子部21内,在线支承部17A的线圈部件1的前面侧卷绕半周之后穿过V字型缺口部19A并向线圈部件1的背面侧引出。然后,使导电线4以与线支承部17A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在宽幅部18A的背面侧过渡,并使导电线4沿着宽幅部18A的连接片13A侧的侧面地向线圈部件1的前面侧引出。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述那样,在导电线4的卷绕操作(包括导电线4的向卡止片15A卡止的卡止处理、以及向线支承部17A卷绕的卷绕处理等)全部结束之后,在连接端子16A进行导电线4的铆接、以及电阻焊接,从而可靠地进行导电线4与连接端子16A的电连接。上述铆接的处理是在导电线4穿过上述折弯端子部21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铆接器具对上述折弯端子部21进行铆接而夹持导电线4的处理,电阻焊接处理是一边使电流流过连接端子16A一边向连接端子16A施加压力而进行导电线4与上述折弯端子部21的焊接的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连接端子16B,也同样地进行导电线4的铆接以及电阻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卡止片15A,因此能够卡止导电线4的线始端部4A。而且,能够在该状态下进行导电线4的绕转布设处理,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性。
另外,通过设置有向外侧部突出的线支承部17A,能够将导电线4卷绕于该线支承部17A。而且,通过在宽幅部18A与线支承部17A之间形成有V字型缺口部19A,能够将导电线4嵌入于该V字型缺口部19A并保持该导电线4。另外,通过上述结构中的任一结构,均能够使导电线4紧贴于端子电极3A的外表面而分散施加于导电线4的应力。即使难以确保缠绕导电线的空间,也能够防止在发动机室等温度条件苛刻的环境内使用时的导电线4的断线。
即,如前述那样,以往的线圈部件中的导电线从始端侧的端子电极直接拉引至绕线部,因此尤其是在实现产品的小型化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空中配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形成使得从导电线4的始端侧的端子电极3A向与绕线部20相反的方向(图3中的上方向)暂且绕转布设且使导电线4沿着的上述这样的构造(能够使导电线4攀援、紧贴卷绕且能够实现应力分散这样的构造),能够防止在发动机室等温度条件苛刻的环境内使用时的导电线4的断线。
接着,从宽幅部18A的背面侧穿过该宽幅部18A与连接片13A之间并向线圈部件1的前面侧引出的始端侧的导电线4如图4所示那样被引导至基座部9的V字型倾斜部25。
导电线4通过沿着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并且沿着线引导壁部24A的线引导壁面23A的表面而被引导进并经由斜面下降,被引导至纵槽部30。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述那样,在导电线4被向前面侧引出时,从线支承部17A的上表面过渡到上述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如前述那样线支承部17A的上表面与上述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被设定为共面的高度,因此能够顺利地从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向线支承部17A的上表面拉引导电线4。这样,不会像空中配线那样热冲击等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在作为支承部的两端部,而能够分散于所述线支承部17A的上表面和上述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能够防止导电线4的断线。
如图5所示,由V字型倾斜部25引导至纵槽部30的始端侧的导电线4以被V字型倾斜部25的缘部支承并经由纵槽部30大致垂直地下降的方式绕转布设。
如前述那样,在纵槽部30形成有第一台阶部31,该第一台阶部31设置有引线槽33。另外,导电线4嵌入该引线槽33并被引导至与基座部9一体成形的线圈架2的鄂部7的位置,经由线引入口35被引入鄂部7的内侧。
这样一来,如图6所示,被引入鄂部7的内侧的始端侧的导电线20沿着鄂部7的内壁面被引导至卷芯部6的位置(最内周位置)。
然后,导电线4采用周知的卷绕方法向卷芯部6卷绕多层而形成绕线部20。其中,在该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该绕线部20的图示。
导电线4在从绕线部20的最外周被再次沿着鄂部7的内壁面引导之后,经由线引出口36(参照图5)被引出至纵槽部30。
如图5所示,经由线引出口36被引出至纵槽部30的、末端侧的导电线4以穿过第二台阶部32的台状部62与檐部34之间的方式绕转布设,接着从V字型倾斜部25的缘部起以沿着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的方式被引导。
这样,对于纵槽部30,为了简化基座部9的构造,构成为由一个纵槽部30引导始端侧的导电线4和末端侧的导电线4并且确保该两导电线4的距离从而提高绝缘性的结构。
即,纵槽部30的第一台阶部31与第二台阶部32的高度关系设定为第二台阶部32高出一段,另外,始端侧的导电线4被嵌入引线槽33而被保持于图中纵槽部30的左端侧。另一方面,之后,以沿着线引导壁部24B的线引导壁面23B的方式被引导的末端侧的导电线4位于图中纵槽部30的右端侧(第二台阶部32的右端侧)。因此,两导电线4彼此保持规定的距离地分开,有利于确保耐电压、绝缘电阻。
另外,通过将始端侧的导电线4嵌入引线槽33而保持该引线槽33,从而之后向卷芯部6卷绕导电线4的操作变得容易。
如图4所示,以沿着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的方式被引导的末端侧的导电线4沿着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底面)并且还沿着线引导壁部24B的线引导壁面23B地以经由斜面上升的方式被上拉到端子电极3B的线支承部17B的上表面。然后,导电线4沿着末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B的宽幅部18B的背面侧表面被绕转布设至图7所示的末端侧的V字型缺口部19B。
需要说明的是,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与线支承部17B的上表面共面,因此能够顺利地从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向线支承部17B的上表面拉引导电线4。这样,不会如空中配线那样热冲击等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在作为支承部的两端部,而能够分散于所述线支承部17B的上表面和上述V字型倾斜部25的表面,能够避免在该拉引部分产生断线。
被绕转布设至末端侧的V字型缺口部19B的末端侧的导电线4之后如图7所示那样,遍及半周地卷绕于末端侧的线支承部17B并穿过连接端子16B内,最后卡止于卡止片15B。
该末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B处的导电线4的绕转布设处理、以及连接端子16B处的导电线4的铆接以及电阻焊接的处理与前述的始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A处的导电线4的绕转布设处理、以及连接端子16A处的导电线4的铆接以及电阻焊接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是,相对于前述的始端侧的端子电极主体11A的情况而言,以线支承部17B、连接端子16B以及卡止片15B处的导电线4的蜿蜒行进形态成为相反形状的方式绕转布设。
另外,该末端侧的导电线4在被卡止于卡止片15B之后,使用切割器等将该导电线4切断为规定的长度。
然后,以覆盖该线圈部件1整体的方式通过6、6-尼龙等各种树脂剂等进行树脂成形。此时,将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射于模具内,利用其压力使模具内的空着的空间全部被树脂材料填充。在该情况下,在磁轭5适当地形成有大的缺口部5A,以制造出全部的空间相连的流动通路。另外,在鄂部7的与磁轭5的缺口部5A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截面积小的缺口部7A,以使得不对绕线部20施加过大的压力。于是,在能够确保树脂材料的在模具内的流动的基础上,能够将由该压力引起的对绕线部产生的不良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
在该情况下,为了树脂材料的效率化以及产品的小型化而优选使模压厚度尽量薄(例如1mm以下),但若存在连微小的模压也未被实施的部分,则水分会从该部分侵入线圈部件1内而成为短路等的原因,因此遍及线圈部件1的整面可靠地进行包覆是重要的。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中,不将导电线4从端子电极3A直接引入绕线部20。导电线4暂且在与端子电极3A相反的一侧即在能够形成使导电线4沿着的构造的基座部9绕转布设后,被引入绕线部20,由此能够防止导电线4形成为空中配线。同时,能够实现施加于导电线4的应力的分散,能够在发动机室等温度条件苛刻的环境内使用时防止导电线4的断线。
因此,能够达到该目的的结构即可,作为端子电极3A、3B、基座部9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形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端子电极3A、3B中,在线支承部17A、17B将导电线4卷绕于其周面。但是,也可以代替该线支承部17A、17B而由形成为其他形状的线支承构件支承导电线4。
另外,可以省略V字型缺口部19A、19B,或者由其他导电线保持构件代替V字型缺口部19A、19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电阻焊接来将端子电极3A、3B中的连接端子16A、16B与导电线4电连接,但也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等其他焊接、钎焊等连接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磁轭5配设于模具内,但也可以以在进行了线圈部件1的包覆之后从其外侧覆盖磁轭5的方式,将磁轭5配设于模具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始端侧的导电线4向绕线部20引入的线引入口35与末端侧的导电线4从绕线部20引出的线引出口36接近,并使用同一纵槽部30来引导始端侧的导电线4以及末端侧的导电线4,但在将始端侧的导电线用的纵槽部与末端侧的导电线用的纵槽部分别设置于线圈部件1的周向上分开的两个位置的情况下,基座部9的形状有可能变得更复杂,但当然也可以像那样地分别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用于车载用的电磁阀,但作为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不限定于此,能够作为以进行搭载于机动车的各种构件的切换动作的线圈部件为代表的用于进行通常的机械、机构的动作、控制的各种线圈部件而使用。

Claims (14)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具备:端子电极,其具有与导电线连接的线连接部;和绕线部,其通过卷绕来自该端子电极的所述导电线而成,
在所述端子电极中,在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绕线部侧设置有供所述导电线的端部卡止的卡止部,
以来自所述卡止部的所述导电线能够与所述线连接部电连接的方式使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线连接部内穿过,
将对穿过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导电线进行支承的构造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线连接部而与所述卡止部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导电线进行支承的构造是从所述端子电极的侧部朝向侧方突出的线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在隔着所述线支承部而与所述线连接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在所述线支承部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宽幅的宽幅部,
在该宽幅部的所述线支承部侧从所述端子电极的侧方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所述线支承部的所述侧方侧的前端部组合而形成V字型缺口部,
所述导电线构成为以在所述线支承部的周面卷绕约半周的状态嵌入所述V字型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电极的与所述绕线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树脂制基座部,
在所述树脂制基座部形成有将所述导电线从所述端子电极迂回地引导至所述绕线部的引导部,
该引导部至少具备: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它们使所述导电线沿着该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的表面并在所述线圈部件的横向上引导所述导电线;和纵槽引导构件,其形成于比该侧面引导构件以及底面引导构件靠近所述绕线部的位置,且在所述线圈部件的纵向上引导所述导电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线支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引导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共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槽引导构件具备供始端侧和末端侧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导电线嵌入并引导该导电线的引线槽,
所述线圈部件具备台状部,该台状部在比所述引线槽高出一段的位置以使始端侧和末端侧中的任意另一方的导电线与所述引线槽并行的方式引导该另一方的导电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隔着所述导电线而与所述台状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防止所述另一方的导电线从所述纵槽引导构件脱落的檐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从连结所述卡止部的导电线卡止部分与所述线支承部的导电线卷绕部分的直线上偏移的位置配设有所述线连接部,在所述卡止部的导电线卡止部分、所述线支承部的导电线卷绕部分以及所述线连接部的构件之间绕转布设的所述导电线以在这些构件之间蜿蜒行进的方式张设。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树脂制基座部上设置有肋部,该肋部配设有供所述端子电极的形成为细长板状的导电连接片的腿部嵌合的嵌合孔,该肋部形成为能够形成如下嵌合孔的高度,该嵌合孔深至即使该导电连接片的腿部产生变形也能够抑制该导电连接片倾斜的程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制基座部与在所述绕线部卷绕所述导电线的线圈架一体地由可塑性树脂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连接部形成为能够以规定长度内置所述导电线的剖面呈J字状的带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被由树脂剂形成的包覆外装部覆盖。
13.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线圈部件具备:端子电极,其具有与导电线连接的线连接部;和绕线部,其通过卷绕来自该端子电极的所述导电线而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电极中,将所述导电线的始端部卡止在设置于所述线连接部的所述绕线部侧的卡止部,
然后,以能够将所述导电线与所述端子电极之间电连接的方式使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线连接部内穿过,
然后,将所述导电线向与所述绕线部侧相反的方向引导,将该导电线迂回地引导至所述绕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连接部在内置有所述导电线的状态下被实施铆接处理以及电阻焊接处理。
CN201710205223.5A 2016-04-20 2017-03-30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305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4835 2016-04-20
JP2016084835A JP6677059B2 (ja) 2016-04-20 2016-04-20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05805A true CN107305805A (zh) 2017-10-31
CN107305805B CN107305805B (zh) 2019-02-12

Family

ID=60089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5223.5A Active CN107305805B (zh) 2016-04-20 2017-03-30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3076B2 (zh)
JP (1) JP6677059B2 (zh)
CN (1) CN1073058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8657A (zh) * 2017-05-3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8726B2 (ja) * 2015-12-10 2020-03-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弁
DE102019203898A1 (de) * 2018-04-04 2019-10-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stellbare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WO2021224826A1 (en) * 2020-05-06 2021-11-11 Padmini Vna Mechatronics Pvt. Ltd. Coil assembly with terminal joint connection and process thereof
EP4352762A1 (en) * 2021-06-09 2024-04-17 Valeo Systemes de Controle Moteur Assembly with a bobbin and a coil for a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013A (en) * 1995-10-06 1997-09-30 Pontiac Coil, Inc. Bobbin concentrically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ils
CN1109394C (zh) * 1996-02-21 2003-05-2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
US7038563B2 (en) * 2001-04-06 2006-05-02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starter
CN102606789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线圈及使用线圈的电磁阀
CN104040842A (zh) * 2011-11-08 2014-09-10 雷米技术有限公司 包括开关端子的电机及将金属丝的端部连接至电机的端子的方法
JP2014229805A (ja) * 2013-05-24 2014-12-08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磁コイル
CN104599821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615U (zh) * 1986-06-28 1988-01-14
JPH02138713A (ja) * 1988-11-18 1990-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2898081B2 (ja) * 1990-11-05 1999-05-3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リニヤソレノイドバルブ並びにその組立方法
US5261371A (en) * 1991-03-20 1993-11-1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dling revolution number control valv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8102413A (ja) * 1994-09-30 1996-04-16 Aisin Seiki Co Ltd コイルの巻線装置
US5647311A (en) * 1996-11-12 1997-07-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mechanically actuated valve with multiple lifts and soft landing
US6053472A (en) * 1998-10-16 2000-04-25 Eaton Corporation Rotary solenoid operated proportional flow control valve
JP3456567B2 (ja) * 1999-01-26 2003-10-14 Tdk株式会社 小型プランジャ
JP2000240474A (ja) * 1999-02-24 2000-09-05 Mikuni Corp 内燃機関のスロットルバルブ制御装置
JP2001052923A (ja) * 1999-08-10 2001-02-23 Nissin Kogyo Co Ltd 電磁駆動部品のコイルユニット
ES2265855T3 (es) * 1999-12-02 2007-03-01 Sit La Precisa S.P.A. Unidad de valvula para controlar la entrega de un gas combustible.
US6679476B2 (en) * 2000-08-08 2004-01-20 Puregress, Inc. Control valves
JP3464443B2 (ja) * 2000-10-26 2003-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機器
US6508272B1 (en) * 2000-11-20 2003-01-21 Arichell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t least two valves
JP3712186B2 (ja) * 2001-02-08 2005-11-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弁
JP3925091B2 (ja) * 2001-02-28 2007-06-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の制御弁及び同制御弁の調整方法
US6460521B1 (en) * 2001-10-05 2002-10-08 Siemens Automotive Inc. Solenoid-actuated emission control valve having a BI-conical pole piece
US6719224B2 (en) * 2001-12-18 2004-04-13 Nippon Soken, Inc. Fuel injector and fuel injection system
US20030197143A1 (en) * 2002-04-19 2003-10-23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Solenoid valve
US7044111B2 (en) * 2003-08-07 2006-05-16 Siemens Vdo Automotive Inc. Purge valve having permanent magnet armature
US7165574B2 (en) * 2003-09-03 2007-01-23 Keihin Corporation Solenoid valve with cylindrical valve guide for the spherical valve element at the pressure inlet
DE10343940A1 (de) * 2003-09-23 2005-04-14 Robert Bosch Gmbh Magnetventil mit geräuschreduzierender Dämpferscheibe
US6943657B2 (en) * 2003-11-10 2005-09-1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olenoid and valve assembly having a linear output
JP4306604B2 (ja) * 2004-12-20 2009-08-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FR2887005B1 (fr) * 2005-06-14 2009-04-24 Bontaz Ct Soc Par Actions Simp Electrovanne a epaulement rapporte
FR2891340B1 (fr) * 2005-09-27 2009-04-17 Air Liquide Electrovanne cryogenique
JP4735468B2 (ja) * 2006-08-08 2011-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ユニット
DE102008008118A1 (de) * 2008-02-08 2009-08-13 Schaeffler Kg Elektromagnetische Stelleinheit für ein hydraulisches Wegeventil
US8397759B2 (en) * 2008-03-04 2013-03-19 Keihi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spool valve
JP5278795B2 (ja) * 2008-07-28 2013-09-0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0232543A (ja) * 2009-03-27 2010-10-14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イル部品
US8443839B2 (en) * 2009-10-20 2013-05-21 Eaton Corporation Fluid-biased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with armature piston
JP4844672B2 (ja) * 2009-12-01 2011-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US8973895B2 (en) * 2010-02-10 2015-03-1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Electromagnetically controlled injector having flux bridge and flux break
JP5007361B2 (ja) * 2010-04-28 2012-08-22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組立体の接続構造、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導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US9545902B2 (en) * 2010-04-28 2017-01-17 Nissin Kogyo Co., Ltd.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assembly,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ember
US20130276914A1 (en) * 2012-04-23 2013-10-24 Founder Ltd. Piezoelectric valve and pump actuator
JP5833497B2 (ja) * 2012-05-15 2015-12-16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アルミ電線接続端子ユニット
JP2015166569A (ja) * 2014-03-04 2015-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US9919732B2 (en) * 2016-05-06 2018-03-20 Dura Operating, Llc Contro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teer-by-wir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013A (en) * 1995-10-06 1997-09-30 Pontiac Coil, Inc. Bobbin concentrically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ils
CN1109394C (zh) * 1996-02-21 2003-05-2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
US7038563B2 (en) * 2001-04-06 2006-05-02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starter
CN102606789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线圈及使用线圈的电磁阀
CN104040842A (zh) * 2011-11-08 2014-09-10 雷米技术有限公司 包括开关端子的电机及将金属丝的端部连接至电机的端子的方法
JP2014229805A (ja) * 2013-05-24 2014-12-08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磁コイル
CN104599821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8657A (zh) * 2017-05-3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
CN108988657B (zh) * 2017-05-31 2019-06-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53076B2 (en) 2018-12-11
CN107305805B (zh) 2019-02-12
JP6677059B2 (ja) 2020-04-08
JP2017195286A (ja) 2017-10-26
US20170309383A1 (en)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5805A (zh)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2428526B (zh) 表面安装磁性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022599B2 (ja) ラウドスピーカ用スパイダの製造方法
US20100321145A1 (en) Coil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coil
CN1393020A (zh) 电磁装置和高电压发生装置及电磁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130106237A1 (en) Stator assembly for motor
US20160343501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0073323A (ja) 電磁継電器
JP5877296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04054A (ja)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56188A (ja) 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を用いた電磁弁
US20130120099A1 (en) Transformer
CN201608033U (zh) 拼接式贴装变压器骨架
JP4947426B2 (ja) パルストランス
JP2007227263A (ja) 集合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36613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22793A (ja)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20070046128A1 (en) Commutator and an armature
US11488765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component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mponent arrangement
CN106230140A (zh) 一种电机定子装置
US7856703B2 (en) Method for making a short-circuit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commutator
JP2008028349A (ja) 電磁成形用インダク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602239U (zh) 一种柱形电感元件
US11004594B2 (en) Surge voltage reduction member
CN220627555U (zh) 铁桥电抗器绝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