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0923B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0923B
CN107250923B CN201680010894.XA CN201680010894A CN107250923B CN 107250923 B CN107250923 B CN 107250923B CN 201680010894 A CN201680010894 A CN 201680010894A CN 107250923 B CN107250923 B CN 1072509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conductive member
fixing device
bracket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08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50923A (zh
Inventor
藤田圭介
林直树
竹内政晃
藤中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10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58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10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390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10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58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250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0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50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0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03G15/2035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for maintenance purposes, e.g. for removing a jammed shee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设置在膜内部的保护元件;和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保护元件包括两个端子和一开关,开关在加热器异常发热时断开以切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的端子之一。导电构件不覆有绝缘体,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以便削减定影装置的成本。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中的定影装置,以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安装在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打印机中的定影装置的已知示例是使用膜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膜加热式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与加热器一起形成夹持部的加压辊,其中,膜处于加压辊和加热器之间。由树脂制成的加热器支架保持加热器。加热器支架由金属增强件增强。
加热器支架在纵向的一部分处具有通孔,布置在加热器支架和增强件之间空间中的温度检测元件经通孔感测加热器的温度。根据由温度检测元件感测到的温度来控制加热器。加热器支架和增强件之间的空间还容纳有保护元件,例如,热控开关和热熔丝。保护元件也经加热器支架中的另一个通孔感测加热器的热量。保护元件的功能是在加热器过热时中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PTL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特开2011-11824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在PTL1中公开的那样,对于连接到温度检测元件的端子的信号线和连接到保护元件的端子的电源线而言,使用覆有绝缘体的电缆。因为电缆布置在膜内部,所以这些电缆不仅需要绝缘性能而且还需要具备耐热性能。此外,因为加热器的目标控制温度随着打印速度增加而升高,所以电缆要求更好的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
然而,满足这些要求的电缆的成本太高。此外,通过增加绝缘层的厚度来满足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将会增加膜内部由电缆占据的空间,从而妨碍实现定影装置尺寸缩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凑的低成本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设置在膜内部的保护元件和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保护元件包括两个端子和一开关,开关在加热器异常发热时断开以切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的端子之一。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导电构件不覆有绝缘体。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设置在膜内部的保护元件和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保护元件包括两个端子和一开关,开关在加热器异常发热时断开以切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的端子之一。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导电构件是金属片。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和设置在膜内部的温度检测单元以及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温度检测单元包括两个端子并且构造成检测加热器的温度。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温度检测单元的端子之一。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导电构件不覆有绝缘体。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定影装置包括:管状膜、包括有电极并且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设置在膜内部的支架和构造成将电力供给到加热器的供电连接器。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供电连接器包括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接点侧连接器包括与加热器的电极接触的弹簧接点。支撑侧连接器布置在与布置接点侧连接器的表面侧相反的保持加热器的支架表面侧。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连结在一起形成供电连接器。供电连接器布置在沿加热器纵向的仅仅一个加热器端部处。
参照附图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1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的构造简图;
图2A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2B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3A是沿着图1A中的线IIIA-IIIA获得的膜单元的剖视图;
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电阻单元的构造简图;
图3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控开关的构造简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驱动电路的简图;
图5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AC电路的立体图;
图5B是导电构件变例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支架和金属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简图;
图6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支架和金属片的立体图;
图7A是从前方观察的附接到支架的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7B是从后方观察的附接到支架的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7C是从后方观察的连接器相对于附接加热器的支架的分解图;
图8A是从前方观察的附接到支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B是从后方观察的附接到支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A是支架的立体图,示出了附接绝缘盖的状态;
图9B是支架的立体图,示出了附接绝缘盖的状态;
图9C是支架的立体图,示出了附接绝缘盖的状态;
图10是DC电路的立体图;
图11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缆和线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简图;
图11B是示出了对比例中的电缆和线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简图;
图11C是示出了另一个对比例中的电缆和线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简图;
图12A是示出了线材和电缆之间的连接部的构造的简图;
图12B是示出了线材和电缆之间的连接部的构造的简图;
图13是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了当从前方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材和电缆之间的连接部的简图;
图14B是示出了当从后方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材和电缆之间的连接部的简图;
图15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和支架的侧视图(安装之前);
图16B是连接器和支架的侧视图(安装之后);
图16C是连接器的立体图(安装之前);
图16D是连接器的立体图(安装之后);
图17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17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18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B是在外力F1作用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8C是在外力F2作用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A是定影装置1的剖视图。图1B是加热器5的构造简图。图2A和图2B是定影装置1的立体图。图3A是膜单元2的剖视图,图3B是热敏电阻单元的构造简图,图3C是热控开关的构造简图。图4是加热器驱动电路的简图。图2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从图2A中示出的状态移除了部件8、9a、9b和SF。图3A是沿着图1A中的线IIIA-IIIA获得的剖视图。将参照附图描述定影装置1的基本构造。
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是使用膜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1包括膜单元2和加压辊3。膜单元2包括管状膜4、加热器5、加热器支架6、撑架(增强件)7、热敏电阻单元TH和热控开关(保护元件)TS。
膜4大致围绕支架6和撑架7装配。膜4包括基层和表面层(离型层)。基层由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和聚醚醚酮)或者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和镍)制成。表面层具有高离型性并且由例如氟碳聚合物制成。
加热器5是陶瓷加热器,其中,发热电阻5b布置在陶瓷基底5a上。电极5e1和5e2布置成将电力供应到发热电阻5b。发热电阻5b覆有例如玻璃的绝缘层5c。加热器5在垂直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D1的方向上长且窄。
支架6由热塑性树脂制成并且沿着加热器5的长度保持加热器5。这个实施例的支架6的材料是液晶聚合物(LCP)。支架6具有槽6a,槽6a沿着Y轴方向保持加热器5。
撑架7是沿着纵向与支架6接触的增强构件,并且由金属(在这个实施例中为镀锌钢(铁))制成。撑架7向膜单元2提供了足够的刚性。如图1A所示,撑架7折叠成截面呈U状。用于限制膜4沿着膜4的母线方向移动的限制构件9a和9b沿着撑架的纵向布置在撑架7的两个端部处。
加压辊3是弹性辊,其中,橡胶层3b布置在由铁或者铝制成的芯金属3a的圆周上。齿轮8附接到芯金属3a的端部。通过将动力供应到齿轮8而使加压辊3旋转。加压辊3可旋转地由定影装置1的框架SF保持。膜单元2从加压辊3的上方附接到框架SF。由箭头BF示出的负荷施加在限制构件9a和9b上。负荷BF依序施加在限制构件9a和9b、撑架7、支架6、加热器5、膜4和加压辊3上,以在膜4和加压辊3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在电机(未示出)的动力传递到齿轮8时,加压辊3沿着箭头D2的方向旋转,并且膜4沿着箭头D2的方向随着加压辊3的旋转而旋转。由打印机主体(未示出)的成像单元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未定影图像(调色剂图像)T。承载着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S在由定影夹持部N夹持的情况下传送,在此期间,通过加热器5的热量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S。
用于感测加热器5温度的热敏电阻单元TH布置在支架6和撑架7之间的空间中,以便通过支架6的通孔6b1接收加热器5的热量。热敏电阻单元TH布置在支架6的通孔6b1中,并且被片簧SP1向加热器5推压。该推压力使得热敏电阻单元TH与加热器5接触。热敏电阻单元TH布置在成像设备能够使用的最小标准尺寸记录介质所通过的区域中(图2B中示出的区域Amin)。区域Amax是成像设备能够使用的最大标准尺寸记录介质所通过的区域。
如图3B所示,热敏电阻单元TH包括:基部THb;保持在基部THb上的弹性部THc;保持在弹性部THc上的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THa;布置在上述部件周围的绝缘片THd;和孔THh,热敏电阻单元TH利用孔THh附接到支架6的销6p。基部THb的材料是液晶聚合物(LCP)。弹性部THc是具有绝缘性能的叠层陶瓷片。绝缘片THd的材料是聚酰亚胺。热敏电阻THa电连接到两个端子THt1和THt2。热敏电阻THa是电阻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元件。CPU111(后面描述)根据电阻变化检测电压变化。绝缘片THd与加热器5接触,并且热敏电阻THa经由绝缘片THd检测加热器5的温度。热敏电阻THa可以粘接到加热器5。
热控开关TS作为保护元件。热控开关TS布置在向加热器5供电的供电路径上,并且作用是在加热器5异常发热时通过关闭加热器5而中断供应到加热器5的电力。与热敏电阻单元TH一样,热控开关TS也在膜4内布置在支架6和撑架7之间的空间中。热控开关TS布置在支架6的通孔6b2中,并且通过布置在热控开关TS和撑架7之间的压缩弹簧SP2的推压力而与加热器5接触。热控开关TS也如热敏电阻单元TH一样布置在区域Amin中。替代热控开关TS,可以使用热熔丝。
图3C是热控开关TS的剖视图。开关TSa容纳在树脂壳TSb中。由金属制成并且与加热器5接触的热敏部TSc布置在壳TSb的一部分上。热敏部TSc容纳穹顶状双金属部件TSd。杆TSf布置在双金属部件TSd上,并且将被双金属部件TSd向上推。热控开关TS还包括端子TSt1和TSt2。在加热器5的温度异常升高时,双金属部件TSd的形状反转,以便升高杆TSf,从而断开开关TSa。
图4是定影装置1的布线图。从商用电源(AC电源)CPS向装配有本实施例定影装置1的成像设备供电。电源PS将预定电压Vcc1(=24V)和Vcc2(=3.3V)输出到成像设备中的负载(例如电机和控制电路)。
加热器5经由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驱动元件)TR和热控开关TS连接到商用电源CPS,并且利用从商用电源CPS供应的AC电力发热。
由热敏电阻THa监测加热器5的温度。热敏电阻THa的一个端子THt1接地,而另一个端子THt2连接到固定电阻112。端子THt2还连接到CPU111的输入端口AN0。CPU111存储温度表(未示出),并且基于对应于利用热敏电阻THa和固定电阻112的阻值分出电压Vcc2的电压的TH信号检测加热器5的温度。
CPU111确定要供应到加热器5的电力占空比,使得热敏电阻THa的检测到温度(TH信号)保持目标控制温度。CPU111通过输出端口PA1输出驱动信号,使得以确定的占空比驱动布置在向加热器5供电的供电路径上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驱动元件)TR。
如图4所示,加热器5布置在AC电路中。AC电缆CA1和CA2是覆有绝缘体的绞合线。AC电缆CA1经由导电部件(导电构件)11连接到热控开关TS的端子TSt1。热控开关TS的端子TSt2连接到导电部件(导电构件)12,并且导电部件12连接到导电部件21。导电部件21连接到导电部件20,并且导电部件20连接到加热器5的电极5e1。AC电缆CA2连接到导电部件31。导电部件31连接到导电部件30,并且导电部件30连接到加热器5的电极5e2。如图2B和图4所示,AC电路的布线从管状膜4的端部4e1突出。
热敏电阻THa布置在DC电路中。在一个端部处接地的DC电缆CA3经由导电部件41连接到热敏电阻TH的端子THt1。DC电缆CA4经由导电部件42连接到热敏电阻TH的端子THt2。如图2B和图4所示,DC电路的布线从管状膜4的端部4e1突出。
导电部件11、12、41和42是未覆绝缘体的裸导体。如图3A和图4所示,热敏电阻单元TH和热控开关TS在膜4内布置在支架6和金属撑架7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导电部件11、12、41和42也布置在相同空间中。导电部件11、12、41和42必须尽可能地与撑架7分离开,以便与撑架7绝缘。为此,该实施例使用没有绝缘覆层的金属片或者没有绝缘覆层的跨接线作为导电部件11、12、41和42,以确保高刚性和与撑架7相距的长距离。将在下文详细描述构成AC电路的布线和构成DC电路的布线。
【AC电路构造】
图5A是位于热控开关TS附近的AC电路的立体图。由通过冲压形成的金属片(厚度为0.4mm的铝)制成导电部件11和12。热控开关TS布置成使得端子TSt1和端子TSt2沿着加热器5的纵向并排布置。使连接到端子TSt1的金属片11从管状膜4突出的可设想的构造包括使金属片11从膜4的端部4e2突出的构造和使金属片11在中间点处折回以从端部4e1突出的构造。在前一种构造的情况中,因为AC电路布置在布置有热敏电阻单元TH的DC电路附近,所以难以满足AC电路和DC电路之间的绝缘距离。为此,金属片11可以在中间点处折回以通过端部4e1突出到管状膜4的外部,如在后一种构造中那样。
金属片11的形状可以设计成适应在膜4内部推压热控开关TS的弹簧SP2。在这个实施例中,从金属片11厚度方向与推压热控开关TS的方向(Z轴方向)平行的部分(连接到端子TSt1的接头11a)朝金属片11厚度方向与X轴平行的方向,把金属片11折叠90度(区间A【第一区间】)。X轴方向(第一方向)是加热器5的横向。该形状允许金属片11布置在热控开关TS侧,以便形成节约空间的电路。然而,金属片11的区间A在推压热控开关TS的方向上具有大的面积二次矩,从而具有高刚性。因为金属片11在接头11a处连接到热控开关TS的端子TSt1,所以金属片11在Z轴方向的过高刚性将减小弹簧SP2的推压力,从而导致热控开关TS的操作变得不稳定。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金属片11再次折叠90度(区间B(第二区间)),使得金属片11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推压热控开关TS的方向(Z轴方向)。Z轴方向(第二方向)是加热器5的厚度方向。区间B的存在减小了金属片11在Z轴方向的刚性,从而降低了金属片11在推压热控开关TS的方向上的影响,从而使热控开关TS的操作稳定。
金属片12连接到导电部件21,导电部件21构成附接到加热器支架6的连接器C1(后面描述)。金属片12(以及金属片11)因来自加热器5的热量将其加热到高温而热膨胀。因为金属片12在加热器5的纵向上长,所以因热膨胀导致的伸长大。连接到导电部件21的金属片12的端部不能伸长,原因在于连接器C1的位置相对于加热器支架6已确定。因为相对于加热器支架6已确定了热控开关TS的位置,所以连接到热控开关TS的金属片12的接头12a也不能伸长。因此,金属片12在两端被保持的情况下因热膨胀而伸长,而且沿着推压热控开关TS的方向(沿着Z轴方向)翘曲。这减小了弹簧SP2的推压力,从而会使热控开关TS的操作变得不稳定。
通过为金属片12设置区间C(第三区间),在区间C中金属片12折叠使得金属片12的厚度方向基本平行于Y轴方向(第三方向,或者加热器5的纵向),即使金属片12热膨胀也能减小金属片12的翘曲,从而减小对弹簧SP2推压力的影响。区间C作为用于减小金属片12翘曲的缓冲区域。
金属片11也具有区间C,以防止金属片11因热膨胀而翘曲。金属片12也具有区间B,以减小Z轴方向上金属片12的刚性。金属片11和金属片12各自的区间A沿着Y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处。金属片11和金属片12各自的区间B也沿着Y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处。金属片11和金属片12各自的区间C也沿着Y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处。通过将金属片11和12的区间A、B和C沿着Y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处,减小了金属片11和12的空间。
如图5B所示,金属片11可以具有波状部,使得金属片11能够沿着加热器5的纵向膨胀和收缩,从而减小施加到热控开关TS的反作用力。金属片11x(金属片11的变例)包括波状部11f。这样,即使在金属片11x热膨胀的情况中,通过减小波状部11f的节距可减小施加到热控开关TS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波状部11f中提供多个波(在图5B中为三个),能够进一步减小Y轴方向上金属片11x的刚性,从而减小Z轴方向上波状部11f的高度。这样,可减小Z轴方向金属片11x的尺寸。金属片12也可以具有波状部。
图6A是示出了膜4内的支架6、热控开关TS以及金属片11和12之间位置关系的简图。图6B是示出了位置关系的金属片11和12以及支架6的立体图。支架6具有壁部6kc,以将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隔离开。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之间的距离在区间D中最小,在区间D中,金属片11和12的厚度方向是Z轴方向。因此,壁部6kc布置成沿着Y轴方向包括区间D。因为壁部6kc将金属片11和12相互隔离开,所以金属片11和12不会发生短路,从而使得热控开关TS的操作得以稳定。支架6还具有:壁部6k11,壁部6k11将金属片11和撑架7相互隔离开;和壁部6k12,壁部6k12将金属片12和撑架7相互隔离开。通过金属片11和12的形状精度可确保金属片11和金属撑架7之间的绝缘距离以及金属片12和金属撑架7之间的绝缘距离。然而,从电缆CA1施加的外力会使得金属片11沿着Z轴方向移动,原因在于金属片11在电缆连接部11c处直接连接到电缆CA1。换言之,金属片11会沿着Z轴方向从支架6升高。如果金属片材11沿着Z轴方向从支架6升高,则金属片11会与支腿7a接触,支腿7a是由限制构件9a按压的撑架7的支腿7a和7b之一。因此,绝缘分隔件35布置在金属片11和撑架7之间,以确保支腿7a和金属片11之间的足够绝缘距离。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C和图9A-图9C,将描述加热器5与连接器C1(第一供电连接器)和连接器C2(第二供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周围。图7A和图7B是附接到支架6的加热器5的立体图,示出了将连接器C1和C2附接到支架6之前的状态。图7C是连接器C1(20和21)和连接器C2(30和31)相对于附接加热器5的支架6的分解视图。
图7A是从保持着加热器5的表面(称为前表面)观察的支架6的立体图。图7A中的前视图对应于图2B中的前视图。支架6的前表面包括:附接部6p20,构成连接器C1的导电部件20(第一导电部件)附接到附接部6p20;和附接部6p30,构成连接器C2的导电部件30(第一导电部件)附接到附接部6p30。图7B是从与前表面相反的表面(称作后表面)观察的支架6的立体图。图7B中的后视图对应于图2B中的后视图。支架6的后表面包括:附接部6p21,构成连接器C1的导电部件21(第二导电部件)附接到附接部6p21;和附接部6p31,构成连接器C2的导电部件31(第二导电部件)附接到附接部6p31。支架6在X方向的端部处具有:凹部6e11,金属片11从凹部6e11突出;和凹部6e31,连接器C2的第二导电部件31从凹部6e31突出。支架6还具有:孔6h20,在孔6h20中将装配连接器C1的第一导电部件20的钩20h;和孔6h30,在孔6h30中将装配连接器C2的第一导电部件30的钩30h。支架6还具有附接部6p11,金属片11将附接到附接部6p11。如图7C所示,构成连接器C1的两个导电部件20和21附接到支架6,以从Z轴的方向夹持支架6。同样,构成连接器C2的两个导电部件30和31附接到支架6,以从Z轴的方向夹持支架6。具体地,导电部件21和31从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附接到支架6。接下来,导电部件20的钩20h插入到支架6的孔20h中,并且导电部件20围绕钩20h旋转以便靠近导电部件21。同样,导电部件30的钩30h插入到支架6的孔6h30中,并且导电部件30围绕钩30h旋转以便靠近导电部件31。
图8A和图8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连接器C1和C2附接到支架6。在这种状态中,连接器C1(第一供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部件(接点侧连接器)20和第二导电部件(支撑侧连接器)21焊接成一体。连接器C2(第二供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部件(接点侧连接器)30和第二导电部件(支撑侧连接器)31焊接成一体。连接器C1和C2各自的第一导电部件20和30以及各自的第二导电部件21和31在与沿着加热器5横向连接AC电缆CA1和CA2的位置相反的位置处连结(焊接)在一起。连接器C1的第一导电部件20和连接器C2的第一导电部件30分别包括与加热器5的电极5e1和5e2接触的弹簧接点20c和30c。在连接器C1和C2焊接了的状态下,弹簧接点20c与电极5e1接触并且弹簧接点30c与电极5e2接触。因为如上所述导电部件20的钩20h和导电部件30的钩30h分别装配在支架6的孔6h20和6h30中,所以能够减小作用在焊接部上的负荷。
在连接器沿着X轴方向滑动以附接到支架(和加热器)这样的构造中,需要防止连接器脱离卡扣配合,并且需要供卡扣配合变形的余量。这需要连接器沿着加热器横向(沿着X轴方向)相对于加热器有松度,并且需要增加加热器电极的尺寸。在这个实施例中,因为两个导电构件附接到支架6使支架6位于两个导电构件之间,所以加热器5的电极可以小于传统电极。这进一步减小了加热器5的尺寸。
图9A至图9C是支架6的立体图,连接器C1和C2附接到支架6,示出了附接用于覆盖连接器C1和C2的绝缘盖的状态。绝缘盖是第一和第二绝缘部件17和18的组合。如图9B所示,第一盖17从X轴方向附接到支架6,然后从与附接第一盖17所沿方向相反的方向附接第二盖18。因此,导电连接器C1和C2附接到支架6,然后用绝缘盖覆盖连接器C1和C2。
【DC电路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0描述DC电路的构造。热敏电阻单元(温度检测单元)TH在加热器5的纵向端部处包括端子THt1和THt2。跨接线分别用作连接到端子THt1和THt2的线材(导电构件)41和42。线材41和42是没有绝缘覆层的裸线材,在这个实施例中是直径为0.6mm的无铅、镀焊料的退火铜线。线材41的第一端部焊接到端子THt1,而第二端部钎焊到电缆(线束)CA3。线材42的第一端部焊接到端子THt2,而第二端部钎焊到电缆(线束)CA4。流经DC电路的电流远小于在将电力供给到加热器5的AC电路上流动的电流,从而线材41和42可以具有小的截面面积。这允许线材41和42的热膨胀(如果发生)由线材41和42变形来吸收,从而对推压热敏电阻单元TH的弹簧SP1的推压力几乎没影响。为此,替代跨接线,可以使用如在AC电路中的金属片。
线材41和电缆CA3的导体部(导体)连接成使得它们的轴线交叉(在这个实施例中基本以直角交叉)。这也适用于线材42和电缆CA4。如果线材和电缆直线连接,则线材和电缆在加热器5横向(沿着X轴方向)交叉部的面积较小,并且结合部面积因线材和电缆位置精度变化而变化。这使得连结强度不稳定。相反,如果线材和电缆的导体部基本以直角连接,则交叉部面积可沿着加热器5的横向和纵向(沿着Y轴方向)都固定。这样,即使线材和电缆各自的位置精度变化,线材和电缆也能以固定的连结强度连结。尽管这个实施例使用钎焊连结线材和电缆,但是可以使用例如焊接的任何其它电连结方法。
图11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电缆CA3和线材41之间的连接关系,图11B和11C示出了对比例中电缆CA3和线材41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11A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缆CA3和线材41以基本直角布置。电缆CA4和线材42的布置方式也相同,并且将省略其描述。电缆CA3的导体部CA3a是没有绝缘覆层的裸导体。
如果电缆CA3和线材41基本平行布置,如图11B所示,则电缆CA3的导体部CA3a和线材41沿着X轴方向的交叉面积较小。这致使结合部面积因电缆CA3和线材41的位置精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得连结强度不稳定。如果增加了线材41的连结部41R的面积,则如图11C所示,即使在线材41和电缆CA3的位置精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中也能够增加结合部面积,但是却增加了定影装置的尺寸。相反,如果线材41和电缆CA3以基本直角布置,则如在这个实施例中那样能够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都固定交叉面积,从而允许线材41和电缆CA3以稳定的连结强度连结。这样,采用没有绝缘覆层的线材提供了可靠的定影装置,同时削减了布线成本。
接下来,将参照图12A和图12B描述线材41和电缆CA3之间的连接部附近以及线材42和电缆CA4之间的连接部附近的构造。如图12A所示,线材41和42的第二端部与电缆CA3和CA4的导体部之间的连接位置对应于支架6的沿加热器5纵向(沿着Y轴方向)的端部。如图12A所示,支架6在支架6沿Y轴方向的端部处具有沿着Y轴方向伸长的两个孔6b3和6b4。线材41的第二端部位于孔6b3中。线材42的第二端部位于孔6b4中。线材41和42从与支架6保持加热器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朝着通过孔6b3和6b4保持加热器5的表面伸出。线材41和42的第二端部以及电缆CA3和CA4各自的导体部CA3a和CA4a连接在保持加热器5的支架6表面上。
如图12B所示,保持加热器5的支架6表面具有狭缝(限制部)6s1和6s2,狭缝6s1和6s2分别限制两根电缆CA3和CA4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狭缝6s1和6s2布置在沿加热器5纵向保持加热器5的支架6区域的外部。电缆CA3的装配在狭缝6s1中的导体部CA3a被钎焊到线材41。电缆CA4的装配在狭缝6s2中的导体部CA4a被钎焊到线材42。
由于狭缝6s1和6s2限制了电缆CA3和CA4的位置,因此即使外力施加在电缆CA3和CA4上也能够减小施加到线材41和42以及电缆CA3和CA4之间连结部的外力的影响。因为狭缝6s1和6s2布置在沿加热器5纵向保持加热器5的支架6区域的外部,即,线材41和42以及电缆CA3和CA4之间的连结部沿着Y轴方向位于加热器5的外部,所以减小了加热器5的热量对电缆CA3和CA4的影响。这使得能够使用低耐热性的低价电缆。如从图2B所见,狭缝6s1和6s2的位置沿着Y轴方向位于膜4的端面4e2的外部。狭缝6s1和6s2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沿着Y轴方向线材41和电缆CA3之间的连结部位置和线材42和电缆CA4之间的连结部位置彼此不同。连结部位置之间的差异防止了两根线材41和42以及两根电缆CA3和2A4错误组合。
尽管通过钎焊来连结线材41和42以及电缆CA3和2A4,但是可以使用任何其它电连结方法。尽管线材41和42以及电缆CA3和2A4连结成使得线材41和42的轴线和电缆CA3和2A4的轴线以直角交叉,但是可以采用任何其它交叉角度。
【膜单元2的组装】
图13是膜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整体布置方案。图13示出了在将部件安装到支架6上之前的状态。加热器保持构件36用于将加热器5保持到支架6上。热敏电阻单元TH、线材41和42、热控开关TS、金属片11和12、支撑侧连接器21和31、分隔件35、撑架7和限制构件9a从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安装到支架6。加热器5、接点侧连接器20和30和加热器保持构件36从Z方向安装到支架6。膜4和限制构件9b从Y方向安装到支架6。
因此,仅仅从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安装部件。这使得能够使用简单的自动组装机器组装定影装置1。
接下来,将描述以低布线成本制造的可靠定影装置的另一个示例。
【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图14A和14B描述第二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支架6包括四条狭缝(限制部)6s3、6s4、6s5和6s6。尽管线材41和电缆CA3的导体部CA3A之间的连接以及线材42和电缆CA4的导体部CA4a之间的连接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相同,但是引出电缆CA3和CA4的方向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向不同。
如图14A和14B所示,狭缝6s3和6s4(第一限制部)的作用是从电缆CA3和CA4与线材41和42相连的位置起在支架6的后表面(与保持加热器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引导电缆CA3和CA4,与此同时限制电缆CA3和CA4沿着加热器5纵向的位置。在支架6的后表面上引导的电缆CA3和CA4分别装配在狭缝(第二限制部)6s5和6s6中,此后沿着Y轴方向引出。因此,沿着加热器5的纵向引出电缆CA3和CA4,其中,电缆CA3和CA4的导体部以及线材41和42相互交叉。这种构造的优点在于在组装定影装置1期间防止了电缆CA3和CA4阻碍沿着Y轴方向插入膜4。
接下来,将描述定影装置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减小了连接器的弹簧接点和加热器的电极之间的摩擦。
【第三实施例】
将参照图15A和图15B至图18A-图18C描述第三实施例。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部件相同的部件。图15A是安装期间的加热器5和加热器支架106的立体图。加热器5附接到加热器支架106中的槽106a。如图15B所示,连接器(第二连接器)C2的第一导电部件(接点侧连接器)130和第二导电部件(支撑侧连接器)131附接到安装加热器5的支架106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部件130没有钩。连接器C1的构造与连接器C2的构造基本相同(即,连接器C1的第一导电部件也没有钩),并且将省略连接器C1的图示和描述。
图16A是第二导电部件131和支架106(安装之前)的侧视图,图16B是第二导电部件131和支架106(安装之后)的侧视图。图16C是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安装之前)的立体图,图16D是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安装之后)的立体图。在图16C和16D中省略了支架106。
如图16A和图16B所示,第二导电部件131中的槽131d和支架106的突起部106d相互接合。如图16C和图16D所示,第一导电构件130的端部130A和第二导电构件131的端部131B相互接合。尽管这个实施例采用了使用突起部和槽的接合系统,但是可以采用使用轴和孔的系统。
图17A是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之间连接部的放大图,图17B是第一导电部件130和加热器5的电极5e2之间连接部的放大图。如图17A所示,对第一导电部件130的端部130A和第二导电部件131的端部131B搭接的部分WP进行焊接,以将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连结在一起。该焊接部是垂直于Z轴方向的表面。通过连结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构件131,连接器C2保持在支架106上。在这个状态中,第一导电部件130的弹簧接点130C被压到加热器5的电极5e2上。可以不用焊接来连结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而是使用另一种方法连结。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剂、型锻、螺丝或者卡扣配合实施连结。
图18A是在电缆CA2附接到第二导电构件131之后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的立体图,图18B是侧视图,并且图18C是仰视图。如图18A所示,电缆CA2连接到第二导电构件131的端部,即与待焊接的端部131B不同的端部。
假设外力F1作用在电缆CA2和第二导电部件131之间的连接部上。如图18B所示,因为第二导电部件131的槽131d和支架106的突起部106d接合,所以即使沿着支架106的横向(沿着X方向)施加外力F1,也能防止第二导电部件131沿着X方向移动。这减小或者消除了连结到第二导电部件131的第一导电部件130的弹簧接点130c和加热器5的电极5e2之间的摩擦。此外,第二导电部件131在中心处具有狭缝131s,如图18C所示。如果施加沿着Y轴方向的外力F2,则狭缝131s允许第二导电部件131在连结到第一导电部件130的部分WP和连接到电缆CA2的连接部之间弹性变形。这种弹性变形吸收了外力F2,使得能够减小或者消除第一导电部件130的弹簧接点130C和加热器5的电极5e2之间的摩擦。
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件131具有弹性变形部,但是第一导电部件130可以具有位于连结到第二导电部件131的部分WP和接触到加热器5的电极5e2的接触部之间的弹性变形部。
因为分成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的连接器C2安装到加热器支架106并且然后把连接器连结在一起,如上所述,所以能够在连接器C2安装到加热器5时防止弹簧接点130c和加热器电极5e2之间的摩擦。通过把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安装到加热器支架106上所沿的方向和加热器5安装到加热器支架106上所沿的方向设定为基本相同的方向,能够仅仅沿着一个方向操作来组装膜单元2,从而允许使用简单的自动机器组装膜单元2。
尽管在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支撑侧连接器分别为导电部件21和131,但是支撑侧连接器可以是非导电部件。在这种情况中,电缆CA2连接到第一导电部件20或者130,第一导电部件20或者130是接点侧连接器。
第一导电部件130和第二导电部件131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接点侧连接器(第一导电部件)需要在高温环境条件下保持施加到加热器5的电极5e2的接触压力所需的弹簧特性以及小电阻的电特性,这要求高价材料。在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每个连接器均分成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如上所述。为此,仅要求与加热器5的电极接触的接点侧连接器满足弹簧特性和电特性,并且第二导电部件可由低价材料制成。
如果支撑侧连接器的导热率低于接点侧连接器的导热率,则可防止从加热器5的纵向端部辐射热量,从而减少了加热器5沿着纵向的温度变化。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变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在2015年2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31048、2015年2月19日提交的2015-031049和2015年2月19日提交的2015-03105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

Claims (35)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管状膜;
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
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并且设置在膜的内部;
设置在膜内部的保护元件,保护元件包括两个端子和一开关,在加热器异常发热时开关断开以切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和
设置在膜内部的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分别连接到保护元件的两个端子;
其中,第一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的两个端子之一,第一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沿着膜的纵向从膜的第一端部伸出,
其中,第二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两个端子的另一个,第二导电构件在中间点处折回,第二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也从膜的第一端部伸出,
其中,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来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且
其中,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不覆有绝缘体,支架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之间的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均包括金属片,金属片包括:第一区间,在第一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第一方向;和第二区间,在第二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一方向包括平行于加热器横向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二方向包括平行于加热器厚度方向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均包括金属片,金属片包括:第一区间,在第一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第一方向;第二区间,在第二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和第三区间,在第三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第一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横向的方向,
其中,第二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厚度方向的方向,并且
其中,第三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纵向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二导电构件包括金属片,金属片包括波状部,以使金属片能够沿着加热器纵向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第一导电构件和第二导电构件包括金属片,金属片均包括金属片厚度方向与加热器厚度方向相同的区间,
其中,这些金属片的所述区间沿着加热器纵向相互重叠,并且
其中,壁部布置在与所述区间沿着加热器纵向相互重叠的部分所对应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金属撑架,金属撑架构造成增强支架,其中,支架和撑架设置在膜内部,
其中,保护元件布置在支架和撑架之间,并且
其中,支架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电构件和撑架之间以及第二导电构件和撑架之间的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金属撑架,金属撑架构造成增强支架;和分隔件,其中,支架和撑架设置在膜内部,
其中,保护元件布置在支架和金属撑架之间,并且
其中,分隔件布置成防止第一导电构件和撑架相互接触以及防止第二导电构件和撑架相互接触。
1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管状膜;
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
支架,支架设置在膜的内部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
金属撑架,金属撑架设置在膜的内部并构造成增强支架;
设置在膜内部的保护元件,保护元件包括两个端子和一开关,在加热器异常发热时开关断开以切断供应到加热器的电力;和
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保护元件的两个端子之一,
其中,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其中,导电构件包括金属片,并且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
其中,保护元件布置在支架和撑架之间,并且
其中,支架包括设置在导电构件和撑架之间的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金属片包括:第一区间,在第一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第一方向;和第二区间,在第二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一方向包括平行于加热器横向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二方向包括平行于加热器厚度方向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金属片包括:第一区间,在第一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第一方向;第二区间,在第二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和第三区间,在第三区间中,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第一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横向的方向,
其中,第二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厚度方向的方向,并且
其中,第三方向是平行于加热器纵向的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定影装置包括两个金属片,两个金属片分别连接到保护构件的两个端子,并且
其中,支架包括设置在两个金属片之间的壁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两个金属片均包括金属片厚度方向是与加热器厚度方向相同方向的区间,
其中,这些金属片的所述区间沿着加热器的纵向相互重叠,并且
其中,壁部布置在与所述区间沿着加热器纵向相互重叠的部分所对应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加热器与膜的内表面接触。
20.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管状膜;
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
设置在膜内部的温度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包括两个端子并且构造成检测加热器的温度;和
设置在膜内部的至少一个导电构件,导电构件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到温度检测单元的两个端子之一,
其中,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其中,导电构件不覆有绝缘体,并且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从膜伸出,
其中,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到电缆,电缆包括覆有绝缘体的导体,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和电缆的导体连接成使得导电构件的轴线和电缆的导体的轴线相互交叉。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和电缆的导体连接成使得导电构件的轴线和电缆的导体的轴线基本以直角交叉。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并且设置在膜内部,
其中,支架在支架纵向端部处具有孔部,并且
其中,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在孔部处连接到电缆的导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并且设置在膜内部中,
其中,支架在支架纵向端部处具有孔部,并且
其中,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经孔部伸出到保持加热器的支架表面侧,导电构件的第二端部在保持加热器的支架表面侧连接到电缆的导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并且设置在膜内部中,
其中,支架包括第一限制部,第一限制部位于沿着加热器纵向保持加热器的支架区域外部,第一限制部构造成限制沿加热器纵向的电缆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支架包括第二限制部,第二限制部位于沿着加热器纵向保持加热器的支架区域外部,第二限制部构造成基本平行于加热器纵向引出电缆。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和金属撑架,金属撑架构造成增强支架,其中,支架和撑架设置在膜的内部,并且
其中,温度检测单元布置在支架和金属撑架之间的空间中。
27.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管状膜;
设置在膜内部的加热器,加热器包括电极;
设置在膜内部的支架,支架构造成保持加热器;和
供电连接器,其构造成将电力供给到加热器;
其中,加热器的热量经由膜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其中,供电连接器包括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接点侧连接器包括与加热器电极接触的弹簧接点,支撑侧连接器布置在与布置接点侧连接器的支架表面侧相反的保持加热器的支架表面侧,
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连结在一起形成供电连接器,并且
其中,接点侧连接器是导电部件,支撑侧连接器是由与接点侧连接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在与供电连接器和供电电缆在加热器横向上连接的位置相反的位置处连结在一起。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支撑侧连接器包括在横向上位于连结位置和供电电缆之间的弹性变形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包括在横向上位于连结位置和供电电缆之间的弹性变形部。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都是导电部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导电部件。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制造支撑侧连接器的材料的导热率比接点侧连接器的材料的导热率低。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是导电部件,并且支撑侧连接器是非导电部件。
3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接点侧连接器和支撑侧连接器通过焊接连结在一起。
CN201680010894.XA 2015-02-19 2016-01-28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7250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1050 2015-02-19
JP2015031048A JP6555898B2 (ja) 2015-02-19 2015-02-19 定着装置
JP2015-031049 2015-02-19
JP2015031049A JP6639094B2 (ja) 2015-02-19 2015-02-19 定着装置
JP2015-031048 2015-02-19
JP2015031050A JP6555899B2 (ja) 2015-02-19 2015-02-19 定着装置
PCT/JP2016/000453 WO2016132685A1 (en) 2015-02-19 2016-01-28 Fix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0923A CN107250923A (zh) 2017-10-13
CN107250923B true CN107250923B (zh) 2020-06-12

Family

ID=5668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0894.XA Active CN107250923B (zh) 2015-02-19 2016-01-28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248058B2 (zh)
EP (1) EP3259646B1 (zh)
KR (1) KR102114679B1 (zh)
CN (1) CN107250923B (zh)
WO (1) WO20161326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8060B2 (ja) * 2018-12-21 2022-12-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95858B2 (ja) * 2019-07-05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1117449A (ja) * 2020-01-29 202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1128891A (ja) * 2020-02-14 2021-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配線保持具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40086A (ja) 2021-03-12 202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4622A (ja) * 1999-03-31 2000-10-13 Brother Ind Ltd 定着器
CN1129042C (zh) * 1999-03-15 2003-11-26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电照相图像定影装置用加热器
JP200712190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46A (ja) * 2009-12-04 2011-06-16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2014074770A (ja) * 2012-10-03 2014-04-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17923A (zh) * 2011-11-04 2014-07-09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2090A (ja) * 1989-12-11 1991-08-08 Canon Inc ヒータ及び定着装置
JP2970080B2 (ja) 1991-07-08 1999-11-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式流量センサ
JPH05205851A (ja) 1991-11-14 1993-08-13 Canon Inc ヒーター及び定着装置
JP3275408B2 (ja) * 1992-12-02 2002-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体及び像加熱装置
JP3254778B2 (ja) * 1992-12-29 2002-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19368A (ja) 1994-02-08 1995-08-18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3445034B2 (ja) * 1995-07-28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H0963658A (ja) 1995-08-29 1997-03-07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リード線の接続構造
JP3842488B2 (ja) * 1998-10-30 2006-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15839A (ja) * 2000-06-29 2002-01-18 Canon Inc 加熱体、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6290A (ja) 2000-11-21 2002-05-31 Oizumi Seisakusho:Kk 温度セ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008271B2 (en) * 2003-02-20 2006-03-07 Sonion Roskilde A/S Fema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displaceable conductor
JP2006322996A (ja) 2005-05-17 2006-11-30 Canon Inc 加熱装置
US7235761B1 (en) * 2006-02-17 2007-06-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at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cal attachment
JP5095296B2 (ja) 2007-08-03 2012-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1257B2 (ja) 2011-10-21 2016-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991736B2 (ja) * 2012-05-10 2016-09-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5099189A (ja) * 2013-11-18 2015-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200363B2 (ja) * 2014-03-27 2017-09-2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ヒータユニッ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42C (zh) * 1999-03-15 2003-11-26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电照相图像定影装置用加热器
JP2000284622A (ja) * 1999-03-31 2000-10-13 Brother Ind Ltd 定着器
JP200712190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46A (ja) * 2009-12-04 2011-06-16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CN103917923A (zh) * 2011-11-04 2014-07-09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JP2014074770A (ja) * 2012-10-03 2014-04-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59646A1 (en) 2017-12-27
KR20170116128A (ko) 2017-10-18
US20180024480A1 (en) 2018-01-25
CN107250923A (zh) 2017-10-13
EP3259646B1 (en) 2021-06-30
US10481536B2 (en) 2019-11-19
KR102114679B1 (ko) 2020-05-25
EP3259646A4 (en) 2019-02-06
US10248058B2 (en) 2019-04-02
WO2016132685A1 (en) 2016-08-25
US20190171144A1 (en)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0923B (zh) 定影装置
JP6555899B2 (ja) 定着装置
CN107544226B (zh) 定影装置
CN111316079A (zh) 温度检测装置和组装体
CN111279593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旋转电机
US20190004458A1 (en) Fixing device
US10884364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member fixed to a terminal and fixed to an electrode at regions shifted from each other
US20240162788A1 (en) Temperature sens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7365286B2 (en) Heater assembly including housing with strain relief features
JP6555898B2 (ja) 定着装置
US20230040761A1 (en) Temperature s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emperature sensor
JP6639094B2 (ja) 定着装置
US20180024478A1 (en) Image heating device
CN114063413A (zh) 加热装置
US110737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improved heat protection for the fuser device
US20230099866A1 (en) Heating unit
JP200102429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のコネクタ
KR101539921B1 (ko) 저항발열히터
JP2002270337A (ja) 加熱装置
JP2021082387A (ja) ヒータ装置
JP2007212034A (ja) 電気カーペット
JP2687273C (zh)
JP2001133341A (ja) 荷重検知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