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6206B -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6206B
CN107206206B CN201680007503.9A CN201680007503A CN107206206B CN 107206206 B CN107206206 B CN 107206206B CN 201680007503 A CN201680007503 A CN 201680007503A CN 107206206 B CN107206206 B CN 107206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wire
shaft
proximal
proximal shaft
cath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5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6206A (zh
Inventor
沟口博文
陶山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m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6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09Making of catheters or other medical or surgical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025/0034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s which are assembled, connected or fused, e.g. splittable tubes, outer sheaths creating lumina or separate co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025/006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having a special surface topography or special surface properties, e.g. roughened or knurled surfa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由难以直接焊接的材质构成的近端轴与芯线简单且以足够的强度固定的导管。在向近端轴(22)的前端侧插入了芯线(28)的基端侧的插入部分处设置有从近端轴(22)的外周面呈点状地照射能量束的点照射部,在点照射部,通过使近端轴(22)朝内周侧突出而咬入到芯线(28)的外周面,从而形成固定部(36)。

Description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医疗领域使用的导管,尤其涉及具备相互由不同材质构成的近端轴和芯线的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医疗领域使用有各种导管。例如导管用于向血管或腹腔等体内注入药液等、或者获取血液或体液。另外,导管也用于血管等体内的治疗或检查等。具体地说,将导管导入到例如血管的狭窄部位。然后,用户利用装配于导管前端部分的气囊来扩张狭窄部位,由此进行使血流恢复的手术。用户是医师等。
用户从位于体外的基端部对这样的导管进行操作,从插入到体内的前端部沿着弯曲的血管等向体内插入。因此,要求导管具有:能够容易沿着血管弯曲的软质的变形特性、以及能够将操作力传递至前端侧的推入特性。
为了使这样的要求特性两者并存,例如如日本特开2013-17717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具有在硬质的近端轴的前端侧串联连接有软质的远端轴的构造的导管。另外,提出有在这种连接有不同材质的轴的导管中配置从近端轴的前端朝远端轴内延伸的芯线。通过芯线,避免了不同材质的轴的连接部分处的硬度变化较大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导管的弯折和扭结。此外,向血管的弯曲部等插入时,从导管的基端侧施加的操作力有效地传递至前端侧,前端部分容易沿着血管而弯曲地插入。
这种导管中的近端轴、远端轴、芯线的各材质基于耐腐蚀性能、人体风险、尺寸大小等条件来选择。
然而,即便为适于要求特性的材质,有时也成为相互难以直接熔敷的材质的组合。因此,有时材质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尤其是芯线直接焊接并固定于近端轴,位于导管的内腔内。但是,在近端轴与芯线由彼此不直接焊接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有时在基于焊接的接合中无法得到足够的强度。因此,需要如下的新的技术:作为芯线,即便在适宜选取难以与近端轴直接焊接的材质的情况下,也可靠地将两者固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由难以直接焊接的材质构成的近端轴和芯线简单且以足够的强度固定的新构造的导管以及导管的新的制造方法。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所述导管的特征在于,具备:近端轴,其由第一材料形成;芯线,其包含被插入到所述近端轴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分,该芯线由难以与所述第一材料直接焊接的第二材料形成;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其分别包括:从所述近端轴的所述前端部分朝向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突出的突出部、及形成于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的凹部。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采用近端轴的周壁的一部分咬入到芯线的外周面的机械的固定构造。
而且,即便在为近端轴与芯线无法直接焊接的材质的情况下,也无需夹设能够焊接于两构件的中间构件,因此,固定部分的构造也不会复杂。
即便无法将近端轴与芯线直接地焊接,也能够实现彼此的固定,因此,两构件的材质的选择范围的自由度变大,还能够进一步高度地实现要求特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是形成于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多个第一固定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的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是形成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的多个第二固定部。
在成为按照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能够通过多个固定部来提高近端轴与芯线的固定强度和可靠性。尤其是固定部彼此分离地设置,因此与连续的固定部相比,还能够抑制近端轴与芯线的固定部分处的弯曲变形特性的降低。另外,以固定部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接合强度也能够在多个固定部的相互作用下得以确保,并且,还能够通过变更固定部的个数和位置来调节所要求的固定强度等的连接部的特性。
通过相互组合第二方式及第三方式而采用,能够采用将固定部设置于在长度方向和周向上分别不同的多个位置的方式。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近端轴与芯线的固定部分处的刚性增大,并且,能够将多个固定部有效地设定在比较短的长度区域而确保接合强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近端轴的所述前端部是呈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开放的圆弧形剖面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状部,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缺口状部与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重叠的部分。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在近端轴与远端轴接合的情况下,使近端轴的前端侧呈大致筒形状的延伸出,并向其插入芯线,由此能够在覆盖被插入芯线的近端轴的前端侧的远端轴的内部,容易确保流路截面积。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所述第四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导管具备与所述近端轴连接的远端轴,形成有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是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端部与所述缺口状部的基端之间的区域,且是将所述近端轴的第一内腔与所述远端轴的第二内腔连通的区域。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通过开口区域而将近端轴的内腔与远端轴的内腔连通,因此,导管的流路截面积的确保更加容易。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近端轴包括:阶梯差状部,其是直径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小的部分;以及小径筒部,其从所述阶梯差状部的前端朝向前端侧延伸,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被插入到所述小径筒部,在所述阶梯差状部形成有使该近端轴的第一内腔与所述远端轴的第二内腔连通的连通孔。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通过在近端轴的小径筒部使其周壁部与芯线的外周面接近而能够实现接合强度和稳定性的提高。另外,利用形成于近端轴的阶梯差状部的连通孔,能够确保芯线的接合强度,并且也能够确保近端轴与远端轴的连接部处的流路截面积。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近端轴的前端侧的内径比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外径大规定量,所述近端轴的前端侧包括凹状变形部,该凹状变形部通过局部地朝内周侧变形为凹状而使与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变小,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别形成于所述凹状变形部与所述芯线之间。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通过使近端轴的前端侧的内径尺寸大于芯线的基端侧的外径尺寸,也能够容易确保在它们之间的流体流路。另外,通过在近端轴的周壁部设置局部的凹状变形部并使其接近于芯线,也能够有利地确保接合强度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式中,形成凹状变形部的近端轴的前端侧不局限于圆筒形状的周壁部,也可以为所述第四方式中记载的呈圆弧形剖面地延伸的缺口状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导管的基础上,所述近端轴由不锈钢形成,所述芯线由镍钛诺(nitinol)形成。
在成为按照本方式的构造的导管中,芯线由镍钛诺形成。因此,远端轴的刚性的耐扭结性优异。另外,近端轴由不锈钢形成。因此,近端轴不用变更以往使用的材料即不锈钢,就具有刚性优异的特性。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是一种导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插入工序,在该插入工序中,向由第一材料形成的近端轴的前端部插入芯线的插入部,该芯线由难以与所述第一材料直接焊接的第二材料形成;以及接合工序,在该接合工序中,通过使所述近端轴的外周面朝向所述芯线突出,从而使所述近端轴局部地咬入到所述芯线的外周面。
按照本方式的制造方法,近端轴与芯线在为无法直接焊接的材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接合。因此,近端轴与芯线的材质的选择范围的自由度变大,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且在简易的制造工序中,具有优异的量产性地制造成为目的的导管。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所述第九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所述接合工序包括呈点状地照射能量束的照射工序。按照本方式的制造方法,能够利用能量束的基于点照射的效果,而容易地制造导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方法中,能够根据需要,适当使用为了实现所述第二方式~第八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而分别具备规定结构的近端轴和芯线。
发明效果
在成为按照本发明的构造的导管中,通过采用近端轴的周壁的一部分局部地咬入到芯线的外周面的机械的固定构造,即便无法将近端轴与芯线直接焊接,也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彼此的直接固定。
按照本发明方法,能够使近端轴局部地咬入到芯线而获得接合强度,从而能够具有优异的量产性地制造本发明的特定构造的导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导管的整体的说明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气囊导管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说明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将在图1所示的气囊导管中连接远端轴之前的近端轴与芯线的接合部放大示出的侧面说明图。
图5是图4中的正面说明图。
图6是示出关于接合了近端轴与芯线的本发明的试制品而强制地破坏接合部的状态的照片。
图7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气囊导管中能够采用的近端轴与芯线的接合部的另一方式的、与图4对应的侧面说明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气囊导管中能够采用的近端轴与芯线的接合部的另一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导管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导管10的整体图。图1的右方、左方分别为气囊导管10的基端侧、前端侧。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导管10在实施经皮的血管形成术时使用。具体地说,例如用户向血管内插入导线(未图示)。用户沿着导线向血管内插入气囊导管10。用户将气囊导管10的前端部插入到血管内直至到达狭窄或堵塞的血管的病变部位为止。然后,用户对气囊导管10的基端部进行操作,使血管内的病变部位扩张而实施血流恢复的处置。
气囊导管10具备具有规定长度的轴12。轴12沿气囊导管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可挠性。在轴12的基端部连接有衬套14。轴12的基端部成为操作者的近位侧。在轴12的前端部连接有能够沿径向扩张的气囊16。这样,包含轴12、衬套14以及气囊16在内的气囊导管10的基本构造如也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是公知的。
气囊导管10构成为,能够通过形成于轴12内的供排内腔18,从与衬套14连接的外部管路向气囊16供给或排出压力流体。
在轴12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导线管20。导线管20是管状的构件。在导线管20形成有供导线插通的导线内腔。导线管20贯穿气囊16内。导线管20包括从气囊16向前端侧突出的部分。在导线管20中的从气囊16突出的前端面形成有导线内腔的前端侧开口。导线管20从轴12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以规定长度延伸。导线管20的基端侧贯穿轴12的周壁部,且导线内腔配置为朝轴12的外周面开口。由此,气囊导管10成为能够向仅设置于轴12的前端侧的导线内腔插拔导线的快速更换型的导线插通构造。
用户使用气囊导管10实施血流恢复处置。用户为医师等。例如用户将导线经皮地插入到血管内,且将导线的前端引导至病变部位。然后,用户从基端侧向气囊导管10的导线内腔插入导线,并沿着导线将气囊导管引导至血管内的病变部位。然后,从衬套14通过供排内腔18而向气囊16供给压力流体,使气囊16扩张。通过气囊16的扩张而使血管的病变部位扩张。在气囊扩张后,用户通过供排内腔18使压力流体从气囊16排出而收缩气囊16。然后,用户从血管拔去气囊导管10。
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导管10的轴12包括近端轴22、远端轴24以及芯线28。近端轴22位于基端侧。远端轴24位于前端侧。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在导管长度方向上串联地接合。芯线28的基端部分被插入到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近端轴22、远端轴24以及芯线28分别具有可挠性。近端轴22、远端轴24以及芯线28分别具有不同的硬度。
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因此,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近端轴22的变形刚性比远端轴24的变形刚性大。因此,通过近端轴22,将操作者的操作力有效地向导管前端侧传递。另一方面,远端轴24与近端轴22相比具有柔软性。因此,通过远端轴24,气囊导管10在向血管内插入时也容易追随弯曲或分支的血管。
由于彼此不同的材质的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连接,因此,轴12高度地达到使推入特性和追随于血管形状等的要求特性两者并存。由此,实现气囊导管10的操作性的提高。
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的具体的材质考虑所要求的特性等进行设定即可。例如近端轴2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远端轴24由聚酰胺或聚烯烃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远端轴24的基端部分以规定长度外插于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并嵌合固定。将嵌合固定的部分称作嵌合固定部位26。需要说明的是,嵌合固定部位26根据需要而借助粘合剂使远端轴24熔融固接于近端轴22的外周面,以不使流体透过的方式被密封。
从远端轴24向基端侧露出的近端轴22的外周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由聚四氟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的保护层。另外,远端轴24的内周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由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构成的保护层。
芯线28位于由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连续地形成的轴12的供排内腔18内。供排内腔18是从衬套14延伸至气囊16内的流路。芯线28从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的嵌合固定部位26朝向前端侧延伸至远端轴24内。
芯线28包括插入部分30。插入部分30是芯线28的基端部分,且是向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插入的部分。在插入部分30处,近端轴22与芯线28被相互固定。芯线28的前端侧从近端轴22向前端侧延伸,且以未固定于远端轴24的状态而位于供排内腔18内。
由于芯线28位于轴12内,因此在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的连接部分处,轴线方向上的轴12的刚性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能够避免气囊导管10的耐扭结性的降低。另外,在轴12中也能够赋予刚性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地变柔软这样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芯线28延伸出的长度未特别限定,考虑轴12所要求的特性而设定。例如芯线28也可以为前端未达到气囊16且到达远端轴24的中间部分的长度。另外,芯线28也可以具有前端位于比远端轴24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且到达气囊16内的长度。
芯线28的形状也能够考虑轴12所要求的特性而适当地设定。例如,芯线28也可以为截面积朝向前端侧而逐渐或阶段性地减小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28由镍钛诺形成。由于芯线28由镍钛诺形成,因此,与不锈钢制的芯线相比,耐扭结性优异。但是,芯线28的材质未特别限定。如上述那样,考虑轴12所要求的特性和芯线28的长度等,适当采用例如由不锈钢或Ni-Ti系合金(镍钛诺)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裸线。
图2~3示出芯线28的基端部被固定的近端轴22与远端轴24的连接部分。近端轴22在前端部被插入芯线28的基端部而固定之后,以外插的方式固接有远端轴24的基端部。图4~5示出远端轴24被固接前的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接合状态。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28的剖面为圆形。芯线28的外径与近端轴22的内径大致相同或比近端轴22的内径稍小。
近端轴22包括缺口状部32。缺口状部32是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且是具有在侧视下相对于中心轴倾斜的面即倾斜端面的部分(参照图2和图4)。在缺口状部32的全长范围内开设有近端轴22的内孔。如图5所示,缺口状部32是呈圆弧状剖面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
在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插入有芯线28的插入部分30。芯线28的插入部分30位于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内。如图4以及图5所示,芯线28的基端侧的端部位于缺口状部32内。这样,芯线28未到达在近端轴22中未形成缺口状部32的圆形剖面的部分。
如图5所示,在缺口状部32中的基端侧的部分处,形成有近端轴22的内孔未被芯线28堵塞的区域即开口区域34。开口区域34是在缺口状部32的基端与芯线28的基端之间形成的区域。通过开口区域34,确保了从近端轴22的内孔连通到远端轴24的内孔的供排内腔18的流路。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与芯线28重叠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固定部36。多个固定部36在绕轴12的中心轴的周向以及中心轴方向上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各固定部36通过缺口状部32的周壁部局部地向内周侧突出且使突出的部分咬入到芯线28的外周面而形成。即,近端轴28包括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3。芯线28包括向内周侧凹陷的凹部35。通过突出部33与凹部35的嵌合而形成了固定部36。这样,固定部36包括突出部33和凹部35(参照图3)。这样,固定部36成为机械的凹凸嵌合构造。沿轴12的径向嵌合的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在相对于凹凸方向交叉的轴12的周向和轴向上,在近端轴22与芯线28之间发挥较大的固定力。通过固定部36,气囊导管10构成为不解除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接合。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固定部在沿宽度方向夹着缺口状部32的开口部的两侧交替地配置。具体地说,三个固定部36分别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于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的一方的侧面。另外,三个固定部36分别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于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的另一方的侧面。在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的两侧面形成的六个固定部36在轴线方向上呈非对称地配置。这样,固定部36在导管10的长度方向上,沿宽度方向夹着缺口状部32的开口部而交替地配置。
这样,通过形成多个固定部36,与固定部36的个数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近端轴22与芯线28。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离轴直角方向上的对置位置而形成有多个固定部36。由此,还能够抑制与固定部36的形成相伴的近端轴22和芯线28的特定剖面部位处的强度的降低。
这种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例如也可以通过基于冲压机等的机械的塑性加工来形成。具体地说,作业者向近端轴22插入芯线28。作业者使用冲压机等使缺口状部32朝向内周侧突出而形成突出部。通过突出部咬入到芯线28,从而在芯线28形成凹部。通过突出部嵌合于凹部而形成固定部36。另外,固定部36也可以由制造设备自动地形成。这样,制造气囊导管10的方法也可以包括:向近端轴22插入芯线28的工序、以及在近端轴22形成突出部且在芯线28形成凹部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6通过相对于近端轴22的外周面的能量束的点照射而形成。具体地说,向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的规定位置插入芯线28。在该状态下对近端轴22与芯线28进行定位固定。在该状态下,从大致轴直角方向外侧朝向在近端轴22的外周面上形成固定部36的位置照射能量束。由此,近端轴22的照射部位(点照射部)向内侧突出且咬入到芯线28的外周面,从而能够形成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能量束而能够使用激光束或电子束,但根据需要,在使用保护气体的程度下,通常优选不需要进行真空气氛下的加工的激光束。另外,作为激光束,考虑近端轴22和芯线28的材质而适当地设定波长、强度即可,未特别限定。从实用方面来讲,作为固体激光的YAG激光或作为气体激光的碳酸气体激光等容易用于设备。
这样,通过采用激光束等能量束的照射加工,能够高精度地设定加工位置和加工强度等。因此,即便在包括薄壁且曲率大的小径的加工部位的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接合部中,也能够稳定地且具有优异的量产性地形成点状的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
而且,以通过激光束等的照射而被赋予能量的方式凹凸嵌合的固定部36具有机械的固定构造。因此,即便近端轴22与芯线28为相互无法直接焊接的材质,也能够在接合部获得有效的固定强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导管10中,在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材质选择时,无需考虑可否直接焊接这样的条件,能够确保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另外,即便在采用由无法直接焊接的材质构成的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情况下,也无需夹设由能够焊接于各构件的材质构成的中间构件。由此,能够避免构造的复杂化以及制造工序的增加。
因此,在组合了难以直接焊接的由不锈钢构成的近端轴22与由镍钛诺构成的芯线28的状态下,得到具备由通过向近端轴22的外周面点照射激光束而形成的固定部36构成的接合部的试制品。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试制时,采用了YAG激光作为激光束。通过以输出1.50kW在空气中进行了0.01秒的照射而形成固定部36。另外,针对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在一侧的一个位置和另一侧的两个位置共计三个位置处,以分别相同的条件实施基于激光照射的加工而形成了固定部36。
然后,关于得到的试制品,确认出近端轴22与芯线28以足够的强度被固定。之后,将具有超过制品所要求的耐受性的外力将近端轴22与芯线28强制地拉开,确认出两构件中被破坏的固定部36的状态。
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能够确认出:在各固定部中,在近端轴22朝内周侧突出的凸状部相对于形成于芯线28的外周面的凹状部被嵌合地接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详细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的记载来限定性地解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缺口状部32具有在侧视下相对于中心轴倾斜的面即倾斜端面。但是,缺口状部32也可以不具有倾斜端面,只要是呈圆弧状剖面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即可。例如,缺口状部32也可以具有在侧视下与气囊导管10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面。在该情况下,缺口状部32中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沿着轴线方向固定。即便在该情况下,若形成开口区域34,则也能够确保从近端轴22的内孔连通到远端轴24的内孔的供排内腔18的流路。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缺口状部32的基端侧形成有开口区域34,但也可以不形成开口区域34。例如,在芯线28的基端位于比缺口状部32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连通近端轴22的内孔与远端轴24的内孔的开口形成于近端轴22即可。
另外,图7~8示出构成轴12的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接合部的另一方式。在本方式中,近端轴22包括阶梯差状部38和小径筒部40。阶梯差状部38是近端轴22的靠近前端的部分,是内外径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小的部分。小径筒部40是从阶梯差状部38的前端朝向前端侧延伸至近端轴22的前端的部分。小径筒部40的直径大致固定。
向小径筒部40内插入芯线28。需要说明的是,小径筒部40的长度是将芯线28的基端部插入到近端轴22进行固定时所需的长度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小径筒部40的长度与芯线28的基端部处的向近端轴22插入的插入长度即插入部分30的长度大致相同。但是,小径筒部40也可以比芯线28的基端部处的向近端轴22插入的插入长度短,还可以比该插入长度长。
而且,从外周面向插入有芯线28的插入部分30的近端轴22的小径筒部40照射激光束等而形成多个固定部36。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36的具体构造和形成方法等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关于其他部位,在图中针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也赋予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在本方式的近端轴22,小径筒部40的内径尺寸与芯线28的插入部分30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或稍大。而且,在至少形成有固定部36的部分处,小径筒部40与芯线28极其接近或成为抵接状态,从而更加稳定地进行基于激光束等的照射或冲压机等而实现的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的形成。
另一方面,在近端轴22的阶梯差状部38形成有内外贯穿周壁的连通孔42。连通孔42至少形成为一个即可。通过连通孔42,确保了从近端轴22的内孔连通到远端轴24的内孔的供排内腔18的流路。总而言之,即便在近端轴22的小径筒部40内,由于芯线28的插入而实质上未确保近端轴22的内孔的流路截面积,也在小径筒部40的外周侧确保了供排内腔18的流路截面积。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式,例如如图9(a)所示,在采用外径尺寸相对于近端轴22的内径尺寸非常小的芯线28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优选在形成固定部36的部位,使近端轴22的周壁局部地朝内周侧变形为凹状而形成凹状变形部44。
通过在近端轴22设置局部的凹状变形部44,即便近端轴22的内径比芯线28的外径大规定量,也能够在任意位置处使芯线28与近端轴22接近而容易形成基于激光束等的凹凸嵌合构造的固定部36。换言之,通过如本方式那样采用凹状变形部44,能够提高近端轴22以及芯线28的直径尺寸的设计自由度,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供排内腔18的流路截面积的设定和确保、以及基于芯线28的轴12的特性的调节和设定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示的方式中,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成为倾斜端面的缺口状部32。但是,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也可以不为缺口状部。例如,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也可以为图7~8所示的方式那样的小径筒部40。或者,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也可以为不被小径化而从基端侧以固定的直径尺寸延伸的筒形端部。也可以在筒形端部形成凹状变形部44来固定芯线28。
另外,在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形成凹状变形部44时,除了在插入芯线28的基端部分之前预先在近端轴22的周壁形成凹状变形部44之外,也可以在插入了芯线28的基端部分的状态下在近端轴22形成凹状变形部44。
另外,图7~8所示的方式的近端轴22的小径筒部40例如也可以在向近端轴22的前端部分插入了芯线28的基端部分的状态下,通过对近端轴22进行缩径等小径化加工等而形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阶梯差状部38的直径在轴线方向上以固定的比例变化。但是,阶梯差状部38的直径也可以不在轴线方向上以固定的比例变化。例如,阶梯差状部38也可以在侧视下具有曲线状的侧面,还可以具有阶梯状的侧面。在该情况下,连通孔42以远端轴24的内孔与近端轴22的内孔连通的方式形成于阶梯差状部38即可。
此外,关于近端轴22与芯线28的固定部36,其位置和个数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轴的同一横截面内的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处形成多个固定部36。另外,也可以以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且彼此在周向上具有90度等任意的角度差的方式形成多个固定部3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6仅通过照射能量束而形成。但是,固定部36也可以通过在使用冲压机等形成规定的突出部33与凹部35之后照射能量束而形成。具体地说,例如,使用冲压机等在近端轴22形成较低的突出部33。与较低的突出部33的形成相应地在芯线28形成较浅的凹部35。通过较低的突出部33与较浅的凹部35来对近端轴22和芯线28进行定位。在该状态下,对较低的突出部35照射能量束,形成具有规定高度的突出部35和具有规定深度的凹部35。这样,也可以使用冲压机等道具和能量束这两方来形成固定部36。即,制造气囊导管10的方法也可以包括;向近端轴22插入芯线28的工序;在近端轴22形成突出部且在芯线28形成凹部的工序;以及向近端轴22照射能量束的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33形成于近端轴22的缺口状部32与芯线28重叠的部分。但是,突出部33也可以不形成于缺口状部32与芯线28重叠的部分。例如,突出部33也可以形成于比芯线28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突出部33以与芯线28的基端接触的方式突出,能够抑制芯线28向基端侧移动。
另外,应用本发明的导管不局限于气囊导管,也能够应用于贯通导管等各种导管。
此外,虽未一一列举,但本发明也能够在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加以各种变更、修正、改良等的方式中被实施,另外,这样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气囊导管;12:轴;18:供排内腔;22:近端轴;24:远端轴;26:嵌合固定部位;28:芯线;30:插入部分;32:缺口状部;36:固定部;38:阶梯差状部;40:小径筒部;42:连通孔;44:凹状变形部。

Claims (6)

1.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具备:
近端轴,其由第一材料形成;
芯线,其包含被插入到所述近端轴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分,该芯线由难以与所述第一材料直接焊接的第二材料形成;以及
至少一个固定部,其分别包括:从所述近端轴的所述前端部分朝向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突出的突出部、及通过所述突出部咬入到所述芯线而形成于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的凹部,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通过对所述近端轴的外周面呈点状地照射能量束而形成,
所述近端轴的所述前端部分是呈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开放的圆弧形剖面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状部,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是沿着所述缺口状部形成的多个第一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导管具备与所述近端轴连接的远端轴,
形成有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是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端部与所述缺口状部的基端之间的区域,且是将所述近端轴的第一内腔与所述远端轴的第二内腔连通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近端轴包括:
阶梯差状部,其是直径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变小的部分;以及
小径筒部,其从所述阶梯差状部的前端朝向前端侧延伸,
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被插入到所述小径筒部,
在所述阶梯差状部形成有使该近端轴的第一内腔与所述远端轴的第二内腔连通的连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近端轴的前端侧的内径比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外径大规定量,
所述近端轴的前端侧包括凹状变形部,该凹状变形部通过局部地朝内周侧变形为凹状而使与所述芯线的基端侧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变小,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别形成于所述凹状变形部与所述芯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近端轴由不锈钢形成,
所述芯线由镍钛诺形成。
6.一种导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插入工序,在该插入工序中,向由第一材料形成的近端轴的前端部分插入芯线的插入部分,该芯线由难以与所述第一材料直接焊接的第二材料形成;以及
接合工序,在该接合工序中,通过呈点状地照射能量束,使所述近端轴的外周面朝向所述芯线突出而形成突出部,并使所述突出部咬入到所述芯线的外周面而在所述芯线的所述插入部分形成凹部。
CN201680007503.9A 2015-02-24 2016-02-24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206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4428 2015-02-24
JP2015-034428 2015-02-24
PCT/JP2016/055318 WO2016136767A1 (ja) 2015-02-24 2016-02-24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6206A CN107206206A (zh) 2017-09-26
CN107206206B true CN107206206B (zh) 2020-09-18

Family

ID=5678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503.9A Active CN107206206B (zh) 2015-02-24 2016-02-24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78937B2 (zh)
KR (1) KR102051721B1 (zh)
CN (1) CN107206206B (zh)
WO (1) WO20161367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4871B2 (ja) * 2018-08-03 2021-10-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ー溶接構造、およびレーザー溶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5924A (ja) * 1999-09-28 2001-04-10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
JP2003164528A (ja) * 2001-11-29 2003-06-10 Nippon Sherwood Medical Industries Ltd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07503929A (ja) * 2003-09-05 2007-03-01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体内で使用するための長尺状医療器具
CN101815553A (zh) * 2007-08-02 2010-08-25 波士顿科学有限公司 包括远端管状构件的合成细长医疗器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25337B2 (en) * 2003-01-17 2009-12-01 Gore Enterprise Holdings, Inc. Catheter assembly
US20070167877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Euteneuer Charles L Medical catheters and methods
JP5259459B2 (ja) * 2009-03-04 2013-08-07 株式会社グツドマン 医療用シャフト及び医療用器具
JP5743270B2 (ja) 2011-07-13 2015-07-01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5924A (ja) * 1999-09-28 2001-04-10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
JP2003164528A (ja) * 2001-11-29 2003-06-10 Nippon Sherwood Medical Industries Ltd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07503929A (ja) * 2003-09-05 2007-03-01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体内で使用するための長尺状医療器具
CN101815553A (zh) * 2007-08-02 2010-08-25 波士顿科学有限公司 包括远端管状构件的合成细长医疗器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36767A1 (ja) 2017-11-30
WO2016136767A1 (ja) 2016-09-01
CN107206206A (zh) 2017-09-26
KR20170128229A (ko) 2017-11-22
KR102051721B1 (ko) 2019-12-03
JP6978937B2 (ja) 202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70105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237572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092386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US20210052321A1 (en) Catheter and recanalization catheter system
WO2018181310A1 (ja) 医療用長尺体および医療器具セット
CN107206206B (zh) 导管以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JP6972315B2 (ja) カテーテル
JP6799901B2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0261591A1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6713418B2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0153321A1 (ja) サポートカテーテル
US20220175564A1 (en) Medical tubular body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93169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および医療用長尺体の製造方法
US20220183868A1 (en) Medical tubular body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259695A (ja) ガイドワイヤポート作製方法
JP6882482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15112265A (ja) カテーテル
US10850075B2 (en) Balloon cath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ongated member for balloon catheter
JP661332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7148308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12061143A (ja) カテーテル
JP493015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20039376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13252287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15104503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