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48598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48598A
CN107148598A CN201580059905.9A CN201580059905A CN107148598A CN 107148598 A CN107148598 A CN 107148598A CN 201580059905 A CN201580059905 A CN 201580059905A CN 107148598 A CN107148598 A CN 107148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width
cleaning
sheet
clean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99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正信
北川应树
品川昭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062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69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06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182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148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85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分,用于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用于在夹持部处定影由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执行部分,用于执行清洁模式以用于通过将由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预定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入夹持部来清洁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变更机构,用于当在清洁模式中将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顺次地引入夹持部中时,相对于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装置中,安装有用于将形成于片材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为定影图像的定影装置。在此,加热辊和加热带被称为可旋转加热部件(可旋转定影部件),并且加压辊和加压带被称为可旋转加压部件。
近来,作为片材,已使用包含大量重质碳酸钙作为填料的片材。为了增强片材的质感,存在增加碳酸钙的填充量的倾向,原因是所得到的片材具有高的白色度、出色的不透明性、廉价性等。然而,主要包括碳酸钙并在这样的片材上生成的片材粉末(纸粉)与主要包括诸如高岭土或滑石这样的另一种填料的片材粉末相比易于摩擦带电。
为此,当包含大量碳酸钙的片材经过夹持部时,片材粉末易于被静电地吸附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表面。因此,当片材粉末沉积在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表面上时,调色剂在该部分处逐渐累积。当调色剂的累积量增加时,存在调色剂转印到片材等上并导致图像缺陷的可能性。
所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9-103789中,已经提出使用印有纯色图像(solid image printed)的片材作为清洁片材(下文中称为清洁片材)的方法。具体地,通过利用调色剂(调色剂颗粒)之间的沉积力,将累积的调色剂转印到清洁片材的纯色图像部分上,使得可旋转加热部件被清洁。
然而,即使在将印有纯色图像的清洁片材简单地引入夹持部中的情况下,对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表面的清洁效果也存在限制。这是由于沉积在可旋转加热部件上的片材粉末会大量地从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生成。也就是说,在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表面上,与跟片材的接触区域相比,片材粉末的累积会向宽度方向的两个端侧移动。因此,可旋转加热部件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不能被适当地清洁,并且存在导致图像缺陷的因素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分,用于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用于在夹持部处定影由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执行部分,用于执行清洁模式以用于通过将由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预定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入夹持部中来清洁可旋转加热部件;以及变更机构,用于当在清洁模式中将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顺次地引入夹持部中时,相对于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和2中的倾斜进给机构、片材移位机构和转印辊的示意图。
图3是片材移位机构的图示。
图4是片材移位机构的图示。
图5是片材移位机构的图示。
图6是定影装置的图示。
图7是与实施例1中的清洁模式相关的序列图。
图8是与实施例1中的清洁模式相关的控制方块图。
图9是与实施例1中的清洁片材的进给位置相关的图示(双面(打印)一个片材)。
图10是与实施例1中的清洁片材的清洁位置相关的图示(单面(打印)两个片材)。
图11A、11B、11C、11D和11E是实施例2中的定影装置的图示。
图12A是用于示出定影带位置和传感器之间的关系的表。
图12B是用于示出定影带移位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与实施例2中的清洁片材的进给位置相关的图示。
图14是与实施例3中的积分计数器相关的序列图。
图15是与实施例3中的清洁推荐显示相关的序列图。
图16是与实施例4中的清洁模式相关的序列图。
图17是与实施例4中的清洁片材的进给位置相关的图示。
图18是与实施例5中的清洁片材的进给位置相关的图示。
图19是与实施例6中的清洁片材的进给位置相关的图示。
图20是与实施例6中的清洁模式相关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顺便提及,这些实施例中的每一个都是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种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概念的范围内,可以用其他已知的构造代替实施例中所述的构造。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在包括辊式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中,使用设在转印部分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机构来进给用于清洁的片材(记录材料)。
(1-1)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根据该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示例的示意性结构图。该成像装置1是电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机。也就是说,成像装置1能够在记录材料(下文中称为片材)P(Pa、Pb)上形成输出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图像对应于从与CPU(控制器:执行装置)13可通信地网络连接的主机装置300输入的电气图像信息。
图8是该实施例中的控制方块图。CPU 13基于来自操作部分(控制台部分)200或主机装置300的输入信号控制移位量控制器12、图像位置控制器41、作业管理部分(控制器)14等。主机装置300是个人计算机(PC)、图像读取器、传真机等。移位量控制器12控制随后描述的片材移位机构(变更机构:记录材料位置控制机构)3。图像位置控制器41控制随后描述的激光扫描器5c。
在装置1的内部,相对于片材进给路径的片材进给方向,按照从上游侧(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顺序,设置有片材进给机构7、片材倾斜进给机构2、片材移位机构3、成像部分5、定影装置(定影部分)6等。
成像部分5是用于在图像承载部件5a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并且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的成像装置。在该实施例中,成像部分5是转印式电子照相成像机构。成像部分5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鼓式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中称为鼓)5a。鼓5a在箭头的顺时针方向上以预定速度(处理速度)由驱动部分(未示出)旋转地驱动。此外,在鼓5a的周边,作为可作用于鼓5a的处理装置,沿着显影旋转方向设置有充电器5b、图像曝光装置5c、显影装置5d、转印装置4、以及清洁装置5e。
充电器5b是用于将旋转鼓5a的表面充电成预定极性和预定电位的充电装置,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是从电源部分(未示出)向其施加预定充电偏压的接触充电辊(导电辊)。
曝光装置5c是用于使带电表面经历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图像曝光的图像曝光装置。在该实施例中,曝光装置5c是从CPU 13输入图像信号的激光扫描器。扫描器5c用从激光源发射并对应于图像信号进行调制的激光扫描鼓表面,同时旋转多面镜,扫描光的光束通过反射镜偏光并通过fθ透镜聚焦在鼓5a的母线上,从而实现鼓表面暴露于光L。结果,在由充电器5b均匀地充电成预定极性和预定电位的鼓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信号的图案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5d是用于将形成于鼓5a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用调色剂(显影剂)可视化(显影)为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
转印装置4是用于将形成于鼓5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进给至成像部分5的转印位置T的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装置。在该实施例中,转印装置4是从电(电压)源部分(未示出)向其施加预定转印偏压的转印辊(导电辊)。转印辊4以预定的压力与鼓5a压接。压接部分是转印位置(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分,下文中称为转印夹持部)T。清洁装置5e是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之后通过从鼓5a的表面移除残留沉积物质(例如转印残留调色剂)来清洁鼓表面的鼓清洁装置。
片材进给机构7是用于将片材P进给到成像部分5的转印夹持部T的片材进给装置。该实施例中的片材进给机构7包括构成上和下两段以作为片材收容部分的的第一盒和第二盒7a、7b。尺寸不同的多个片材P(Pa、Pb)分别被收容在盒7a、7b中,同时由尺寸管控板(侧导板)管控从而平行于片材进给方向堆叠。
在此,上和下是相对于重力方向而言的。在该实施例的装置中,对于具有包括大小尺寸在内的各种尺寸的片材P中的任何一种,片材P在成像期间的进给都通过以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为基础的、所谓的基于中心的进给来执行。
当从操作部分200或主机装置300向CPU 13中输入打印作业时,在其中收容具有指定尺寸的片材P的盒7a或7b所用的分离辊(进给辊)8a或8b被驱动。由此,片材P从盒7a或7b中逐一地分离并经过片材进给路径10,然后被引入倾斜进给机构2中。倾斜进给机构2是用于校正(矫正)片材P的倾斜运动的机构。倾斜进给机构2将在章节(1-2)中进行具体描述。
从倾斜进给机构2出来的片材P由片材移位机构3在片材进给路径的平面中沿着片材宽度方向(这是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记录材料进给方向)B的方向)移动预定的移位量。然后,由片材移位机构3以预定方式移位的片材P被引入成像部分5的转印夹持部T中,并且顺次地经历来自鼓5a侧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片材移位机构3将在章节(1-3)中进行具体描述。
从转印夹持部T出来的片材P从鼓5a的表面顺次地分离(剥离)并被引入定影装置6中。然后,在定影装置6中,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片材P上成为定影图像。在单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在定影装置6中将图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P进入排出进给路径并且排出到装置的外部。定影装置6将在章节(1-4)中进行具体描述。
在双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在第一面(第一表面)上已形成有图像并从定影装置6出来的片材P被引入双面进给路径(双面路径部分)11(在其中片材P被翻转),并且再次朝向倾斜进给机构2进给。然后,调色剂图像在转印部分T处转印并形成于片材P的第二面(第二表面)上。片材P再次被引入定影装置6中,使得形成于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片材P被排出到装置的外部成为双面成像的产品。
(1-2)倾斜进给机构2
图2是倾斜进给机构2、片材移位机构3和转印辊4的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针对从片材进给机构7向进给路径10进给的片材P,倾斜进给机构2不仅在片材P进入片材移位机构3之前执行倾斜运动校正,而且还相对于与片材进给方向B垂直的片材宽度方向对齐(横向对齐)片材P。
WPmax是在成像装置1中可使用(可进给)的片材P的最大宽度尺寸。倾斜进给机构2包括倾斜进给辊22,其由抵接板21和作为一对上下辊的片材进给辊对组成。抵接板21设在片材进给路径10中片材最大宽度尺寸WPmax的一个侧部,并且内表面侧是用于将片材侧边缘抵靠在其上的管控表面21a。管控表面21a是平行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表面。
抵接板21布置成能够通过包括由CPU 13控制的步进马达(未示出)的移位机构21A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方向D(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位置可调节)。
倾斜进给辊22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B设在抵接板21的上游。倾斜进给机构2包括用于旋转地驱动倾斜进给辊22的驱动机构部分(未示出)、以及切换机构部分(未示出),切换机构部分用于在辊对以预定夹持压力彼此接触的接触状态和辊对彼此间隔开的间隔状态之间切换上下辊对。驱动机构部分和切换机构部分由CPU 13控制。
倾斜进给辊22设置成使旋转轴线方向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B倾斜,以使得从进给机构7进给的片材P朝向抵接板21的管控表面21a侧移位和移动,同时被夹住和夹持。由此,片材P由倾斜进给辊22在箭头C的方向上朝向抵接板21倾斜地进给。倾斜进给辊22设定成具有弱到预定程度的夹持压力。为此,即使当片材P从进给机构7侧倾斜地移动和进给时,片材P的倾斜运动也能在片材P旋转时通过片材P沿着抵接板21的管控表面21a的运动进行校正。此外,执行片材P的横向对齐。
通过倾斜进给机构2经历倾斜运动的校正和横向对齐的片材P到达作为片材移位机构3的上下辊对的移动辊对31、32之间的夹持部并且被夹持在辊对31、32之间。当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辊对31、32并且被夹持在辊对31、32之间时,CPU 13通过切换机构的操作将该对倾斜进给辊22彼此间隔开。可以根据片材P的进给速度和尺寸(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尺寸)来计算(演算)上述定时。
替代地,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在其中提供用于检测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辊对31、32并且被夹持在辊对31、32之间的传感器,并且通过基于从传感器输入的片材检测信号操作切换机构而将这对倾斜进给辊22彼此间隔开。
这对倾斜进给辊22彼此间隔开,从而消除由倾斜进给辊22对片材P的夹持。由此,随后描述的由片材移位机构3使片材P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片材宽度方向上执行预定量的运动而不受倾斜进给辊22的阻碍。
(1-3)片材移位机构
片材移位机构3(主动对齐机构,下文中称为移位机构)设置用于调节片材P相对于转印夹持部T的宽度方向(纵向方向)的进给位置以抑制由于进给位置变化等引起的片材上的图像位置变化。此外,存在一种机型,其中在片材经过定影夹持部期间片材对定影部件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置由移位机构3对每一个片材进行移位,这类似于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1,并且由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片材端部部分的毛刺对定影部件表面的磨损得以减轻。
移位机构3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在成像部分5的转印夹持部T的上游,并且接收通过倾斜进给机构2经历倾斜运动校正和横向对齐的片材P。为了将片材P与鼓5a上的图像的主扫描位置(鼓5a的母线方向)对准,当片材P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时将片材P朝向转印夹持部T进给。也就是说,朝向转印夹持部T进给的片材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片材宽度方向上以随后描述的移位量移动。
图3是移位机构3的图示。移位机构3包括移位辊对31、32,它们是上下平行辊,设置成使得旋转轴线方向是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片材宽度方向。
下侧辊32的轴32a的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通过定影装置框架板11L、11R经由轴承部件41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旋转并能够在推力方向上滑动(可移动)。上表面辊31的轴31a的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插入设在装置框架板11L、11R中的长形孔42中,从而能够旋转并能够沿着长形孔4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可移动)。
在此,在该实施例中,图3中的一侧或一个端侧是左手侧,并且另一侧或另一端侧是右手侧。在下面的描述中,所述一侧或一个端侧称为左侧或左端侧,并且所述另一侧或另一端侧称为右侧或右端侧。
辊31和32通过连接框架43连接在装置框架板11L、11R之间。框架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上侧板部分43A以及在上侧板部分43A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曲90°的左右脚板部分43L、43R。
下侧辊32的轴32a的左侧可旋转地插入设在左侧脚板部分43L中的圆形孔44中,并且由止动环45防止其在推力方向上相对于左侧脚板部分43L的运动。此外,轴32a的辊侧可旋转地插入设在右侧脚板部分43R中的圆形孔44中,并且由止动环45防止其在推力方向上相对于右侧脚板部分43R的运动。
上侧辊31的轴31a的左侧相对于上下方向插入设在左侧脚板部分43L中的长形孔46中,从而能够在长形孔46中旋转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沿着长形孔46滑动(可移动)。此外,由止动环45防止轴31a的左侧在推力方向上相对于左侧脚板部分43L的运动。此外,上侧辊31的轴31a的右侧相对于上下方向插入设在右侧脚板部分43R中的长形孔46中,从而能够在长形孔46中旋转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沿着长形孔46滑动(可移动),并且进一步地,由止动环45防止轴31a的左侧在推力方向上相对于右侧脚板部分43R的运动。
在框架43的左右部分处,分别设有用于使上侧辊32朝向和远离下侧辊32移动的辊接触和分离机构47L、47R。在该实施例中,接触和分离机构47L、47R中的每一个都是电磁螺线管柱塞。也就是说,在框架43的左右部分处,分别固定地设置有螺线管47a。左右螺线管47a中的每一个的柱塞47b都向下布置,并且在其下端部部分处设有轴承部分47c。
上侧辊31的轴31a的左侧可旋转地插入左侧轴承部分47c中,并且轴31a的右侧可旋转地插入右侧轴承部分47c中。此外,作为推压部件47d的螺旋弹簧47d在外部与左右柱塞47b中的每一个接合,使得螺旋弹簧47d被压缩地设在螺线管47a和轴承部分47c之间。由CPU13对左右螺线管47a的通电进行开关控制。
当通过弹簧47d的桥接力断开对左右螺线管47a的通电时,左右柱塞47b被一直下压到辊31抵靠辊32并被辊32接受。由此,上侧辊31保持在接触状态,其中上侧辊31通过弹簧47d的桥接力而以预定的推压力接触下侧辊32,使得用于夹持和进给片材P的夹持部N3形成于辊31、32之间。
另一方面,当通过螺线管47a的磁力接通对左右螺线管47a的通电时,左右柱塞47b分别抵抗弹簧47d的桥接力而被上拉。由此,上侧辊31从下侧辊32被上拉并移动预定量,并且保持在间隔状态,其中辊31与辊32以间距α间隔开,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辊31保持在处于辊31和32之间的夹持部N3被消除的状态。
在下侧辊32的一个端侧设置有驱动部分33,其具有旋转地驱动该辊32的功能以及在片材宽度方向(这是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方向)上移动辊31、32的移位功能。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分33布置在左侧装置框架板11L侧。也就是说,辊32的轴32a的左侧端部部分从轴承部件41突出到装置框架板11L的外侧。宽齿轮G2固定地设置到突出的轴部分。第一马达(移位辊马达:步进马达)M1侧的齿轮G1与该齿轮G2接合。马达M1固定地设置到装置框架(未示出)。
马达M1的驱动由CPU 13进行开关控制。马达M1在预定的旋转方向上被驱动,使得旋转力由齿轮G1、G2驱动到轴32a。由此,在片材进给方向上旋转地驱动下侧辊32。当上侧辊31接触下侧辊32时,辊31通过辊32的旋转而旋转。也就是说,马达M1被驱动,使得辊31、32执行用于在进给方向B上进给片材P的旋转操作。当辊31与下侧辊32间隔开时(图5),上侧辊31不旋转。
此外,在轴32a的左侧端部部分处,轴承部件34在齿轮G2的外侧通过止动环45设在轴32a上,同时被禁止在推力方向上移动。此外,第二马达(移位马达:步进马达)M2和带轮35b设置到装置框架(未示出)。传动带(正时传动带)35c延伸和张设在带轮35b和设于马达2的轴上的驱动带轮35a之间。此外,轴承部件34经由连接部分34a与传动带35c的下侧传动带部分连接。
如图3所示,在连接部分34a位于朝向L侧的位置SL处的情况下,包括辊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装置框架板11L、11R之间朝向左侧装置框架板11L侧移位和移动。也就是说,框架43位于左侧移位位置E处。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连接部分34a位于朝向R侧的位置SR处的情况下,包括辊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装置框架板11L、11R之间朝向右侧装置框架板11R侧移位和移动。也就是说,框架43位于右侧移位位置F处。
马达M2由CPU 13经由移位量控制器12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实现马达M2通过预定控制脉冲数进行正转和驱动的控制以及马达M2通过相同的脉冲数进行反转和驱动的控制。在马达M2的正转驱动开始时,连接部分34a将处于位置SL(图3)和位置SR(图4)之间的中间位置SC定位为原始位置。
在此状态下,当马达M2通过预定控制脉冲数进行正转和驱动时,传动带35c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移动,使得连接部分34a在右侧方向上从原始位置SC移动预定控制量。然后,连接部分34a移动到并停止在预定右侧端部位置SR。由此,轴32a在右方向上滑动和移动,使得包括辊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装置框架板11L、11R之间沿着右侧移位位置F的右方向R移动预定控制量,如图4所示。
然后,如图4所示,当框架43朝向右侧装置框架板11R侧在方向R上移位和移动预定控制量时,马达M2通过与正转驱动期间相同的预定脉冲数进行反转和驱动。由此,连接部分34a从预定右侧端部位置SR返回和移动到预定原始位置SC。通过该运动,框架43返回和移动到初始位置。
此外,在连接部分34a位于原始位置SC处的状态下,当马达M2通过预定控制脉冲数进行反转和驱动时,传动带35c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移动,使得连接部分34a在左方向上从原始位置SC移动预定控制量。然后,连接部分34a移动并停止在预定左侧端部位置SL处。由此,轴32a在右方向上滑动和移动,使得框架43在左右装置框架板11L、11R之间沿着左侧移位位置L的左方向L移动预定控制量,如图3所示。
然后,如图3所示,当框架43沿着方向R朝向左侧装置框架板11L侧移位和移动预定控制量时,马达M2通过与反转驱动期间相同的预定脉冲数进行正转和驱动。由此,连接部分34a从预定左侧端部位置SL返回和移动到预定原始位置SC。通过该运动,框架43返回和移动到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马达M2通过预定控制脉冲数进行正转和驱动并且通过相同的脉冲数进行反转和驱动。由此,辊31、32在片材进给路径平面中沿着与片材P的进给方向B垂直的片材宽度方向R、L执行往复移动操作(移位)。
在装置1的片材移位机构3中,左侧移位位置E和右侧移位位置F之间的片材P的可移动量为6mm(相对于中心位置在每一侧为3mm)。在一侧为3mm的该移动量被设定成大于2mm,这是在成像期间片材P的相对于片材宽度方向的每一个左右最小留白宽度。通过这样做,能够进一步实现在随后描述的定影辊60的清洁模式(清理模式)的执行期间的清洁效果。
CPU 13执行关于移位机构3的以下控制。在正常状态期间,连接部分34a位于原始位置SC。在此状态下,对螺线管37a的通电被控制为断开。由此,上侧辊31处于上侧辊31接触下侧辊32的接触状态。
CPU 13基于片材P的进给开始信号而接通马达M1。由此,辊31、32在片材进给方向上被旋转地驱动。在此状态下,从倾斜进给机构2侧沿着板21的管控表面21a进给的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辊31、32之间的夹持部N3并且被夹持在辊31、32之间。CPU 13以下述的方式对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辊31、32之间的夹持部N3并且被夹持在辊31、32之间进行检测。
也就是说,通过根据从片材进给机构7开始片材进给的时间、片材P的进给速度、以及从片材进给机构7到夹持部N3的片材P的进给路径长度进行计算(演算)来完成检测。或者,通过设在辊31、32之间的夹持部N3的片材出口侧的片材传感器(未示出)来完成检测。CPU 13基于检测信号促使倾斜进给机构2中的倾斜进给辊22的辊对彼此间隔开。由此,消除了由倾斜进给辊22对片材P的夹持。
此外,CPU 13基于上述检测信号通过预定控制脉冲数旋转地驱动移位机构3的第二马达M2。然后,包括辊31、32的框架43在朝向左侧移位位置E(图3)的左方向L上或者在朝向右侧移位位置F(图4)的右方向R上移动。也就是说,夹持在辊31、32之间的片材P在沿着B方向进给的同时相对于与片材进给方向B垂直的片材宽度方向在左方向L或右方向R上移动(移位)。
因此,通过改变用于使第二马达M2进行正转和驱动的控制脉冲数,即可改变片材P相对于转印夹持部T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的进给位置。
然后,在夹持于辊31、32之间并且沿B方向进给的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转印夹持部T时,CPU 13接通对左右螺线管47a的通电。由此,辊31从辊32被上拉并且处于间隔状态(图5)。也就是说,消除了由辊31、32对片材P的夹持。片材P在转印夹持部T处被夹持并且随后被进给。
CPU 13例如以如下方式对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转印夹持部T并且在转印夹持部T处被夹持进行检测。也就是说,通过根据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达夹持部N3并且在夹持部N3处被夹持的时间、由辊31、32给出的片材进给速度、以及夹持部N3和转印夹持部T之间的片材进给路径长度进行计算来完成检测。或者,通过设在转印夹持部T的片材出口侧的片材传感器(未示出)来完成检测。
当通过计算或者通过片材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由转印夹持部T进给的片材P的后端部部分经过倾斜进给机构2的处于间隔状态的辊22的辊对的位置时,CPU 13促使辊对从间隔状态返回到接触状态。
此外,当通过计算或者通过片材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片材P的后端部部分经过处于间隔状态的辊31、32时,CPU 13断开对左右螺线管47a的通电。由此,辊31、32从间隔状态返回到接触状态。在此状态下,片材移位机构等待来自倾斜进给机构2侧的后续片材P的到达。
(1-4)定影装置6
图6是与该实施例相关的定影装置6的结构的图示。该定影装置6包括作为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的两个平行的加热辊(下文中称为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它们形成用于对由成像部分5形成于片材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进行定影的夹持部N。在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的每一个的内部,分别设有卤素加热器62a、62b。此外,定影装置6包括分离爪66、67等,用于在片材经过夹持部之后防止片材P围绕定影辊60卷绕。
该定影装置6是加热辊的类型,其中,在其上静电地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的片材P在夹持部N处被夹持和进给,所述夹持部是在箭头方向上旋转的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之间的压接部分,并且调色剂图像K通过加热和加压而定影(熔融定影)。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之间的压接可以具有包括以下构造的任何构造:将加压辊61压靠在定影辊60上的构造、将定影辊60压靠在加压辊61上的构造、以及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两者彼此压靠的构造。
定影辊60外径为50mm并且包括(厚度)约12mm的Si橡胶层作为厚度约为12mm的中空Al芯金属上的中间层,并且通过在Si橡胶层上涂覆(厚度)约20μm的诸如PTFE这样的含氟树脂材料而形成表面层。加压辊61外径为50mm,并且在厚度为12mm的中空Al芯金属上按照以下(描述)的顺序形成(厚度)25μm的硅橡胶层和(厚度)约50μm的PFA管的离型层。
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能够彼此压接和彼此间隔开,并且均由未示出的驱动马达驱动。卤素加热器62a、62b用红外辐射加热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的内表面。63a、63b是温度检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热电堆等。基于温度检测元件63a、63b的输出信号来检测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的表面温度,并且通过温度控制装置64控制卤素加热器62a、62b。在该实施例中,在成像期间,执行控制从而将定影辊60保持在160℃并且将加压辊61保持在100℃。
在其上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的片材P被插入定影夹持部N(其构成定影辊(定影部件)60和加压辊(加压部件)61之间的压接部分)中,并且被夹持和进给通过定影夹持部N。然后,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在定影夹持部N处通过加热和夹持压力被定影为片材P上的定影图像。
(1-5)清洁模式(清理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在转印夹持部T上游侧的片材移位机构3来引入用于清洁定影装置6的定影辊60的清洁片材。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当片材在清洁模式中(的操作中)插入夹持部N时,片材移位机构3用作变更机构以用于变更用于相对于定影辊60的宽度方向对定影辊60进行清洁的片材的相对位置。
图7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辊60的清洁模式的执行流程图。通过操作部分200上的执行键200a或者诸如外部连接的PC这样的主机装置300将该模式的执行指令300a输入到CPU 13中。执行键200a是手动输入装置,用户可以通过该手动输入装置将清洁模式的执行指令任意地输入到CPU 13中。
然后,CPU 13操作片材进给机构7,使得单个片材P被进给到成像部分5(S501)。对于该装置1,在设有多个盒(如7a和7b所示)作为片材收容部分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的方式执行片材的进给。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执行清洁模式期间能够在进给片材P之前选择盒,或者也可以基于优先顺位能够自动地选择片材进给盒。在该实施例中,进给的是能够在装置中使用并且具有最大宽度的片材。
然后,当片材P到达移位机构3时,CPU 13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并且控制移位机构3,使得片材P相对于宽度方向从宽度中心朝向左侧(图3中的L方向)移位3mm(S502)。然后,由成像部分5在该片材P的第一面(表面)上形成全表面纯黑图像(用于清洁的预定图像),从而准备好用于清洁的片材(下文中称为清洁片材)Pc(S503)。
此时,成像被实现为使得该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左右留白宽度最小,即在装置1中的左右两侧的每一侧均为2mm。也就是说,关于用于清洁的图像,调色剂图像形成于片材P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整个区域上。顺便提及,关于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前端和后端留白,这些留白对清洁效果没有影响并且因此可以是任意值,但是在该实施例的模式中被设定为10mm。
因此,在清洁片材Pc朝向左侧移位3mm的状态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纯黑图像的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装置6。由此,在成像期间在左右端部部分处沉积在定影辊表面上的污染物中,左侧污染物接触清洁片材Pc的图像部分并且通过借助调色剂(调色剂颗粒)之间的结合力转印到清洁片材Pc侧上而被移除。
CPU 13将经过定影装置6的清洁片材Pc引入双面进给路径(双面路径部分)11中。由此,清洁片材Pc被翻转和进给以使得图像形成于第二面(表面)上(S504)。通过以下述的方式控制清洁片材Pc相对于转印夹持部T的进给位置来实现这样的在清洁片材Pc的第二面上的成像。
也就是说,CPU 13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并且控制移位机构3,使得清洁片材Pc通过移位机构3在与第一面相反的方向上,即从宽度中心朝向右侧(图3中的R方向)移位3mm(S505)。然后,类似于第一面,由成像部分5形成纯黑图像(S506)。该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装置6,使得在此时移除(清洁)右侧端部部分处的定影辊上的污染物。然后,经过定影装置6的清洁片材Pc被排出到装置1的外部(S507),使得清洁模式结束。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通过进给单个清洁片材Pc的两个面(表面),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夹持部T两次。
上面在该实施例1中描述的定影装置6的清洁执行构造总结如下。
提供用于执行清洁模式的执行部分13,其中,由成像部分5在其上形成预定图像的清洁片材Pc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并且清洁片材Pc清洁定影辊60。此外,提供变更机构3,以用于在清理模式中当片材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至少两次时相对于定影辊60的宽度方向变更片材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于定影辊60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的变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间可选择的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最小留白宽度。
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片材是相同的(单个)片材,并且第二面片材是这样的片材,其使得在第一面上形成预定图像并且经过夹持部N的第一面片材被翻转,并且随后进行双面进给到达成像部分5,并且由此在第二面上形成预定图像。
在没有双面进给路径(双面路径部分)11的小型成像装置等中,即使当两个清洁片材Pc依次经历如图10所示的单面进给时,控制系统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上述情况下,第一面片材和第二面片材是独立的两个片材。
此外,为了减轻由于片材P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的毛刺引起的定影辊表面的磨损,在片材P经过定影夹持部期间片材P与定影辊60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控制移位机构3而对每一个片材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以下控制。
关于马达M2的控制脉冲数,在成像期间使用的控制脉冲数P处于Pmin-Pmax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清洁模式期间使用的控制脉冲数P(-)、P(+)被设定成满足P(-)<Pmin,P(+)>Pmax的关系。
由此,清洁片材Pc可以经过在成像期间片材P所经过的区域的外侧,使得清洁片材Pc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能够可靠地接触调色剂污染物并且因此可以移除调色剂污染物。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在包括带式定影装置6的成像装置中,类似于实施例1,使用设在转印夹持部T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机构3进给用于清洁的片材Pc。
在该实施例中,考虑作为带式定影装置6中的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加热带(下文中称为定影带)的移位控制来控制清洁片材Pc相对于转印夹持部T的进给位置(经过位置)。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利用带移位控制实现的定影带的位置变化,并且控制进给位置。为此,与在实施例1中框架不在纵向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相比,在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夹持部期间需要大幅度地变更清洁片材Pc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进给位置。
(2-1)
图11A-E是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6的结构图。在该实施例中,定影装置6是感应加热带式的定影装置。在其上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的片材P被引入夹持部N6中并且被夹持和进给通过夹持部N6,所述夹持部是作为在定影装置6中以约200℃加热的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定影带130和作为可旋转加压部件的加压带120之间的压接部分。然后,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在夹持部N6处通过加热和夹持压力而在片材P上定影成为定影图像。图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P被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图11A是定影装置6的截面图,图11B是左侧(一个端侧)的侧视图,并且图11C是右侧(另一端侧)的侧视图。加压带120围绕两个支撑辊延伸,这两个支撑辊是具有为带赋予带张力的功能从而能够以预定张力(例如,200N)循环和旋转的加压辊121和张紧辊122。作为加压带120,可以在加压带具有耐热性质的情况下适当地选择加压带。例如,使用这样的带,所述带通过用例如厚度为300μm的硅橡胶涂覆例如厚度为50μm、宽度为380mm且周长为200mm的镍金属层并且通过用作为表面层的PFA管涂覆硅橡胶而形成。
定影带130围绕两个支撑辊延伸,这两个支撑辊是具有为带赋予带张力的功能从而能够以预定张力(例如,200N)循环和旋转的驱动辊131和转向辊132。作为定影带130,可以在定影带由感应加热线圈135加热且具有耐热性质的情况下适当地选择加压带。例如,使用这样的带,所述带通过用例如厚度为300μm的硅橡胶涂覆例如厚度为75μm、宽度为380mm且周长为200mm的诸如镍金属层或不锈钢层这样的磁性金属层并通过用作为表面层的PFA管涂覆硅橡胶而形成。
垫125在作为加压带120和定影带130之间的压接部分的定影夹持部区域中设在对应于片材入口侧(加压辊121的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加压带120的内侧。垫125例如由硅橡胶形成。垫125以预定压力(例如,400N)压靠在加压带120上,并且与加压辊121一起形成夹持部N6。
加压辊121例如是由实心不锈钢形成的外径为的辊,其用于拉伸加压带120,并且设在加压带120和定影带13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区域的片材出口侧。此外,张紧辊122例如是由不锈钢形成的外径为且内径为的中空辊,并且用作带拉伸辊。如图11B和11C所示,张紧辊122的两个端部部分由轴承126支撑,并且由张力弹簧127将20kgf的张力施加到带120。
垫支架137在作为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之间的压接部分的定影夹持部区域中设在对应于片材入口侧(驱动辊131的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定影带130的内侧。支架137例如由不锈钢(SUS材料)形成。支架137以预定压力(例如,400N)被压向加压垫125,并且与驱动辊131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N6。
驱动辊131例如是通过围绕由实心不锈钢形成的外径为的芯金属表面层一体地模制耐热硅橡胶弹性层而形成的辊。该辊131设在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区域的片材出口侧,并且其弹性层通过加压辊121的压接而以预定量弹性变形。
此外,转向辊132例如是由不锈钢形成的外径为且内径约为的中空辊。此外,转向辊132不仅用作用于调节定影带相对于垂直于定影带130的移动方向的宽度方向的蛇行的转向辊,而且还用作带拉伸辊。
通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未示出),将驱动从外部部分输入到驱动辊131中,使得定影带130通过驱动辊131的旋转而进给。为了稳定地进给片材P,驱动在定影带130和驱动辊131之间可靠地传递。在定影装置左侧的定影带130的端部部分附近,提供用于检测带端部部分位置的传感器部分150。定影带130的端部部分位置由传感器部分150检测,并且基于此改变转向辊132的倾斜度,从而执行带的移位控制。
转向辊支撑臂154由固定在侧板140的外侧的轴151支撑,从而能够围绕该轴151旋转。该臂154设有可旋转地且在带张力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转向辊132的转向辊轴承153。此外,臂154设有用于在带张力方向上推压轴承153以为带赋予张力的张力弹簧156,从而将20kgf的张力施加到定影带130。
在臂154的周边处,扇形齿轮152被固定并与能够通过步进马达159的驱动而被旋转驱动的蜗杆157接合。定影带130的端部部分位置由传感器部分150检测,并且取决于此,步进马达159旋转预定转数,从而改变转向辊132的倾斜度,并且因此执行带的移位控制。
传感器部分150包括两个传感器150a、150b、传感器标志物150c、以及传感器臂150d。此外,传感器部分150包括用于在跟随传感器臂150d和定影带130的运动的同时操作传感器臂150d的传感器弹簧150e,并且传感器臂150d被加压并以3kgf的力接触到定影带130的端部表面。此外,通过传感器150a、105b的相应的ON/OFF信号的组合,执行沿着辊131、132的轴向方向的带130相对于带宽度方向的的位置检测(带移位检测)。
在上文中,转向辊132、臂154、扇形齿轮152、蜗杆157、步进马达159等是用于使定影带130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方向上移动的框架位置控制机构。此外,传感器部分150是框架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定影带130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B的方向上的移动位置作为框架位置信息。
在图12A中示出了传感器150a、b的ON/OFF信号的组合和此时的定影带130的端部表面位置之间的关系,此时的位置在图11E中示出,并且在图12B中示出了移位控制流程图。顺便提及,当相应的传感器150a、150b被标志物遮挡光时,信号为OFF;当光穿过标志物时,则输出ON信号。
如图12A和12B所示,定影带130在传感器150a为ON并且传感器150b为OFF的位置(步骤S106)以及传感器150a为OFF并且传感器150b为ON的位置(步骤S109)之间往复移动。此外,执行移位控制以使得定影带130存在于该区间中。
该区间的距离是相对于定影带130的旋转轴线方向距定影带130的中心位置±1.5mm。基于通过带移位控制由传感器部分150检测到的定影带130的位置,预定的驱动脉冲经由马达驱动器160输出到步进马达159(步骤S107,S110)。转向辊132由马达159驱动并且相对于驱动辊131倾斜±2°,从而执行控制(S108,S111)。
在移位控制被禁止的状态下,当定影带130的端部(边缘)表面到达距中心位置±3mm的位置时,传感器150a、150两者都为OFF(步骤S03)。此时,CPU 13判断产生异常(步骤S104),并且停止定影装置6的加热和定影带的旋转操作(步骤S105)。
(2-2)清洁模式<考虑到定影部件的移位位置的移位量>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带式定影装置6中,关于执行定影带的清洁时的流程,基于图7的流程来执行清洁模式。
然而,经历如上所述的移位控制的定影带130和清洁片材Pc之间的宽度方向位置关系(纵向位置关系)可以相对于清洁片材Pc的宽度方向进给位置优选地被考虑以便获得如图13所示的清洁效果。也就是说,在定影带130通过移位控制而沿宽度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要防止清洁片材Pc的清洁效果因移位而失去。为此,需要通过考虑定影带130的一侧移动量和一侧最小留白来确定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量。
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带130的一侧移动量为1.5mm,并且因此在定影带表面上生成宽度为3mm的调色剂污染物。此外,一侧最小留白为2mm,并且因此清洁片材Pc的一侧移动量被设定成5.5mm,从而不小于5.0mm。通过这样做,在定影带130通过移位控制执行沿宽度方向的往复移位操作的任何状态下,清洁片材Pc的宽度方向位置都朝向两个端部移位5.5mm并且经过定影带130。由此,能够可靠地移除(清洁)定影带130上的调色剂污染物。
此外,作为另一方法,由CPU 13鉴别定影带130的宽度方向位置,并且在较好地实现清洁效果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能够经过定影带130。也就是说,当清洁片材Pc相对于宽度方向朝向左侧移位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6时,控制实现为使得在定影带130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左侧表面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经过定影夹持部N6。另一方面,当清洁片材Pc相对于宽度方向朝向右侧移位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6时,控制实现为使得在定影带130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右侧表面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经过定影夹持部N6。
通过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移除在正常进给位置之外沉积在定影带130上的调色剂污染物。
此外,作为又一方法,将考虑一种这样的方法,其中通过由用于定影带130的移位控制机构(移位机构)移动定影带130来执行清洁模式,从而仅变更定影带130的宽度方向位置而不变更片材P的进给位置。
在此情况下,至少与正常操作相比,需要增加定影带和加压带的移动宽度。为此,移位控制机构复杂化。此外,存在定影带和加压带完全移位(到端部)并破损的可能性。此外,定影带和加压带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两个端部之间往复移动需要时间,并且因此执行清洁所需的时间变长。根据该结果,即使在带式定影装置中,也可以如该实施例那样优选地由片材移位机构3控制清洁片材Pc的进给。
此外,为了变更可旋转加热部件和清洁片材Pc之间的相对位置,作为用于移动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替代方法,提供用于使定影装置(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自身往复移动的机构。此外,还有一种用于与往复移动操作同步地进给清洁片材Pc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与跟定影带130的移位控制同步地进给清洁片材Pc的情况相比,定影装置6可以移动到期望位置并停止在该位置,使得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小。
上述定影装置6的清洁执行构造总结如下。提供变更机构,用于当片材在清理模式中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至少两次的情况下,相对于定影带130的宽度方向变更片材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于定影带130的相对位置。
作为变更机构,提供移位机构和片材移位机构3两者,它们能够如上所述地在宽度方向移动可旋转加热部件或可旋转加压部件。此外,片材移位机构3在宽度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大于相对于用于移位定影部件的位置的移位机构的宽度方向的最大移动量。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2中,清洁模式被描述为当用户感觉到需要清洁定影装置的可旋转加热部件时可以任意执行的清洁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一种控制构造,其中,在成像装置中预先设定用于自动执行清洁模式的控制模式,或者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图8)上根据需要显示用于提示用户执行清洁模式的推荐消息。
在该实施例3中,将描述清洁计数器(用于鉴别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程度的鉴别装置)16(图8)。图14和图15是与实施例3中的清洁计数器16相关的序列图。
当在正常打印期间由片材进给机构7进给片材P时,CPU 13检查预先登记的片材P的宽度尺寸(S301)。此外,通过步骤S302、S304,读取根据宽度尺寸分组的进给计数器,并且每次进给都将计数值加1(S303、S305、S308)。
在此,包括A4R等并且为257mm或更小的宽度尺寸是第一宽度尺寸组,包括A4等并且为297mm或更小的宽度尺寸是第二宽度尺寸组,包括超过A4的13英寸纸等的宽度尺寸是第三宽度尺寸组。此外,当具有大宽度尺寸的大尺寸片材被进给到一定程度时,具有在宽度尺寸方面比大尺寸片材小的尺寸的小尺寸片材在两个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沉积的定影部件表面污染物由大尺寸片材的图像部分等逐渐移除。
根据该结果,与步骤S306、S309中一样,当大尺寸片材的累计进给数量不小于预定片材数量时,在宽度尺寸方面小于大尺寸片材的小尺寸片材所用的进给计数器被复位(S307、S310)。
然后,通过用于第一至第三宽度尺寸组的进给计数器,鉴别是否需要用于定影部件的清洁模式。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已知在定影部件上粘附的污染物开始于相同尺寸纸的约30000个片材的片材进给。所以,通过步骤S401-S403,对通过计数器进行鉴别,并且基于鉴别信息,检查执行清洁模式的必要性和片材宽度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任何宽度尺寸计数器,在30000个片材或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是否需要清洁的鉴别。然而,取决于定影装置6的类型,由于定影装置中的片材的所谓非片材通过部分的温度上升的趋势不同等原因,用于每个宽度尺寸组的需要进行清洁的阈值也可以有所变化。
然后,在CPU 13识别到需要执行清洁模式之后,CPU 13执行预先在装置中设定的控制序列。也就是说,CPU 13可以在打印期间自动执行清洁模式,或者可以通过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上显示需要进行清洁来提示用户执行清洁模式。
由此,通过由内部计数器实现定影部件的污染物累积的预测控制,用户能够有效地执行定影部件的清洁而不会污染产品并且不会无用地浪费打印片材。
<实施例4>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4。该实施例的基本构造类似于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用清洁片材至少清洁加压辊61是该实施例的特征所在。在下面,将具体地描述该实施例。
(4-1)清洁模式(清理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在转印夹持部T的上游侧的片材移位机构3来引入用于清洁定影装置6的加压辊61的清洁片材。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也是结合加压辊61来清洁定影辊60的构造。
也就是说,当至少两个片材在随后描述的清洁模式(的操作)中插入夹持部时,片材移位机构3被用作变更机构,以用于相对于加压辊61的宽度方向变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加压辊61的相对位置。
图16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辊和加压辊的清洁模式的执行流程图。该模式的执行指令300a通过操作部分200上的执行键200a或者诸如外部连接的PC这样的主机装置300输入到CPU 13中。执行键200a是手动输入装置,用户可以通过该手动输入装置将清洁模式的执行指令任意地输入到CPU 13中。
然后,CPU 13操作片材进给机构7,使得单个片材P被进给到成像部分5(S501)。如该装置1中那样,在设有多个盒(如7a和7b所示)作为片材收容部分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方式执行片材的进给。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执行清洁模式期间能够在进给片材P之前选择盒,或者也可以基于优先顺位能够自动选择片材进给盒。在该实施例中,进给的是能够在装置中使用并且具有最大宽度的片材。
然后,当第一片材P到达移位机构3时,CPU 13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并且控制移位机构3,使得片材P相对于宽度方向从宽度中心朝向左侧(图3中的L方向)移位3mm(S502)。然后,由成像部分5在该片材P的第一面(表面)上形成全表面纯黑图像(用于清洁的预定图像),从而形成用于清洁的片材(下文中称为清洁片材)Pc(S503)。
此时,成像被实现为使得该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左右留白宽度最小,即在装置1中的左右两侧的每一侧均为2mm。顺便提及,关于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前端和后端留白,这些留白对清洁效果没有影响并且因此可以是任意值,但是在该实施例的模式中被设定为10mm。
因此,在清洁片材Pc朝向左侧移位3mm的状态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纯黑图像的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装置6。由此,在成像期间在左右端部部分处沉积在定影辊表面上的污染物中,左侧污染物接触清洁片材Pc的图像部分并且通过借助调色剂(调色剂颗粒)之间的结合力转印到清洁片材Pc侧上而被移除。
CPU 13将经过定影装置6的清洁片材Pc引入双面进给路径(双面路径部分)11中并且翻转清洁片材Pc,并且将清洁片材Pc返回到成像部分5并进给清洁片材Pc(双面进给)(S504)。在成像部分5处,不在该清洁片材Pc的第二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清洁片材Pc原样经过转印夹持部T,并且被引入定影装置6中(S505)。
通过如上所述在清洁片材Pc被翻转并且图像部分面向下的状态下将清洁片材Pc再次引入定影夹持部N中,在左右(两个)端部部分处沉积在加压辊表面上的污染物中的左侧污染物被转印到清洁片材Pc侧上并且由清洁片材Pc移除。然后,由此被再次引入定影夹持部N中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的第一清洁片材Pc被排出到装置1的外部。由此,在沉积到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上的污染物中,左侧端部部分的污染物由第一清洁片材Pc的图像部分移除。
接下来,CPU 13进给第二片材P(S506)并且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并且控制实现为使得片材P通过移位机构3相对于宽度方向从宽度中心朝向右侧(图3中的R方向)移位3mm(S507)。然后,通过成像部分5在该第二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全表面纯黑图像,从而形成第二清洁片材Pc(S508)。
因此,在第二清洁片材Pc朝向右侧移位3mm的状态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纯黑图像的第二清洁片材Pc经过定影装置6。由此,通过第二清洁片材的图像部分移除定影辊表面上的右侧污染物。
CPU 13将经过定影装置6的第二清洁片材Pc引入双面进给路径11中并且翻转清洁片材Pc,并且将清洁片材Pc返回到成像部分5并进给清洁片材Pc(双面进给)(S509)。在成像部分5处,不在该第二清洁片材Pc的第二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清洁片材Pc原样经过转印夹持部T,并且被引入定影装置6中(S510)。
通过如上所述在第二清洁片材Pc被翻转并且图像部分面向下的状态下将第二清洁片材Pc再次引入定影夹持部N中,加压辊表面上的右侧污染物被转印到清洁片材Pc侧上并且由清洁片材Pc移除。然后,由此被再次引入定影夹持部N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的第二清洁片材Pc被排出到装置1的外部。由此,在沉积到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上的污染物中,右侧端部部分的污染物由第二清洁片材Pc的图像部分移除。由此,清洁模式结束。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两个清洁片材Pc通过双面进给而经过夹持部N总共四次,使得可以移除(清洁)在左右(两个)端部部分处沉积到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上的污染物。
上面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定影装置6的清洁执行构造总结如下。提供用于执行清洁模式的执行部分13,其中,由成像部分5在第一面上形成预定图像的清洁片材Pc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并且随后该片材被反转(翻转)并被再次插入和经过夹持部N,并且因此清洁片材清洁加压辊61。此外,提供变更机构3,其用于当至少两个片材在清理模式中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时,相对于加压辊61的宽度方向变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加压辊61的相对位置。
在上述清洁模式中,相对位置的变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间可选择的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最小留白宽度。
此外,为了减轻由于片材P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的毛刺引起的定影辊和加压辊60、61这两者的表面的磨损,在相对于宽度方向处于定影夹持部N和片材P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控制移位机构3而对每一个片材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以下控制。
关于马达M2的控制脉冲数,在成像期间使用的控制脉冲数P处于Pmin-Pmax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清洁模式期间使用的控制脉冲数P(-)、P(+)被设定成满足P(-)<Pmin,P(+)>Pmax的关系。
由此,清洁片材Pc可以经过在成像期间片材P所经过的区域的外部,使得清洁片材Pc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能够可靠地接触调色剂污染物并且因此可以移除调色剂污染物。
<实施例5>
如图18所示,该实施例5中的清洁模式的特征在于类似于实施例4地在两个清洁片材的两面上形成纯色图像。
也就是说,执行部分13在清理模式中通过以下控制执行用于清洁加热辊60的清理模式(清洁模式)。也就是说,当通过成像部分5在相应的第一面上形成预定图像的第一和第二片材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时,由变更机构3相对于加热辊60的宽度方向变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加热辊60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的变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间可选择的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最小留白宽度。
在实施例1中,仅在第一面上形成纯色图像,并且一面上的纯色图像部分经过夹持部N两次,使得定影辊60和加压辊61这两者的表面污染物被移除。如该实施例2中那样,当在第二面上进一步地形成纯色图像时,在定影辊侧,清洁辊的图像表面接触定影辊两次,使得可以清洁定影辊。为此,也可以通过单个片材进给来移除定影辊上未完全移除的残留污染物,使得可以更有效地清洁定影辊和加压辊。
<实施例6>
在该实施例6的清洁模式中,如图19所示,类似于实施例4和5,两个双面清洁片材Pc被进给,同时进一步设计清洁片材Pc的宽度方向进给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移除(清洁)特别是加压辊61的端部部分表面的污染物。
图20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流程。当执行清洁模式时,从片材进给装置7进给第一片材(S501)。在该实施例中,关于该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移位机构3被控制成使得通过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而使片材朝向左侧移位(S502)。然后,在第一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纯色图像(S503)。该清洁片材Pc被引入定影装置6中,使得定影辊60在左侧端部部分中的污染物被移除。
CPU 13将经过定影装置6的第一清洁片材Pc引入双面进给路径11并且翻转清洁片材Pc,并且进给第一清洁片材Pc以用于双面打印(S504)。经过双面进给路径11的清洁片材被再次供应到移位机构3。在此,关于作为清洁片材的第一片材的第二面,移位机构3被控制成使得通过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而使片材朝向右侧移位(S505)。该片材再次被引入成像部分5的转印夹持部T中,从而在第二面上形成纯色图像(S506)。
将该清洁片材Pc引入定影装置6中(S507)。由此,通过清洁片材Pc的第二面的图像部分移除定影辊60的右端部部分侧的污染物,并且通过清洁片材Pc的面向下的第一面的图像部分移除加压辊61的右端部部分侧的污染物。经过定影装置6的第一清洁片材Pc被排出到装置1的外部。
然后,CPU 13进给第二片材P(S508)。关于该第二片材的第一面,移位机构3被控制成使得片材以与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相反的顺序移位,即通过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使第二片材的第一面朝向右侧移位(S509)。然后,在该第二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纯色图像(S510)。将该清洁片材Pc引入定影装置6中,从而再次执行定影辊60的右侧端部部分侧的清洁。
CPU 13将经过定影装置6的第二清洁片材Pc引入双面进给路径11并且翻转第一清洁片材Pc,并且进给第一清洁片材Pc以用于双面打印(S511)。经过双面进给路径11的清洁片材被再次供应到移位机构3。在此,关于作为清洁片材的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移位机构3被控制成使得通过将预定控制脉冲P(-)输入到马达M2中使片材朝向左侧移位(S512)。将该片材再次引入成像部分5的转印夹持部T中,从而在第二面上形成纯色图像(S513)。
将该清洁片材Pc引入定影装置6中(S514)。由此,通过清洁片材Pc的第二面的图像部分执行定影辊60的左端部部分侧的清洁,并且通过清洁片材Pc的面向下的第一面的图像部分移除加压辊61的左端部部分侧的污染物。经过定影装置6的第一清洁片材Pc被排出到装置1的外部。由此,清洁模式结束。
上述清洁模式总结如下。清洁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其中,通过一个执行指令,在成像部分5处在其第一面上形成纯色图像的至少两个片材经历双面进给并且经过上述夹持部N总共四次。此外,相对于片材的夹持部N,关于下列各项之间的相应关系:
1)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的通过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过位置,
2)第二片材的第一面的通过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过位置,和
3)第一片材的第二面的通过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过位置,
移位机构(位置控制机构)3被控制成使得片材在正常成像期间相对于片材经过夹持部N的通过位置在相反的宽度方向上移动预定量。
由此,通过在相应的相反方向上移位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进给位置来进给第一和第二清洁片材。由此,当表面中的第二面经过定影夹持部N时,即当加压辊61侧被清洁时,通过总是保持新鲜的调色剂图像表面存在于旨在被清洁的纵向位置侧的侧后表面侧就能够可靠地移除(清洁)加压带的表面污染物。
实施例5和6中的定影装置6的清洁执行构造总结如下。由成像部分5在第一面上形成预定图像的片材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并且随后将该片材反转(翻转),并且由成像部分5在第二面上形成预定图像的记录材料被再次插入并经过夹持部N。由此,提供用于执行清理模式(在该清理模式中清洁加压辊61)的执行部分13。提供变更机构3,其用于当至少两个记录材料在清理模式中被再次插入并经过夹持部时,相对于加压辊61的宽度方向变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加压辊61的相对位置。
此外,当由成像部分5在相应的第一面上形成预定图像的第一和第二片材被插入并经过夹持部时,执行部分13通过变更机构3变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的上述相对位置。由此,加热辊被清洁。
相对位置的变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间可选择的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最小留白宽度。
<实施例7>
在该实施例中,在包括图11A-E所示的带式定影装置6的成像装置中,类似于实施例4,使用设在转印夹持部N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机构3进给用于清洁的片材Pc。
(7-1)清洁模式<考虑到定影带和加压带的移位位置的移位量>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带式定影装置6中,关于执行定影带和加压带的清洁时的流程,基于图16的流程来执行清洁模式。
然而,定位带130和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位置(纵向位置)通过移位控制而移动,并且因此,可以优选地考虑清洁片材Pc的宽度方向进给位置以便获得清洁效果。也就是说,在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通过移位控制在宽度方向上移位的情况下,要防止清洁片材Pc的清洁效果因移位而失去。为此,需要通过考虑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的一侧移动量和一侧最小留白来确定清洁片材Pc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量。
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的一侧移动量为1.5mm,并且因此在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的表面上生成宽度为3mm的调色剂污染物。此外,一侧最小留白为2mm,并且因此清洁片材Pc的一侧移动量被设定成5.5mm,从而不小于5.0mm。通过这样做,在定影带130和加压带120通过移位控制执行沿宽度方向的往复移位操作的任何状态下,清洁片材Pc的宽度方向位置都朝向两个端部移位5.5mm并且经过定影带和加压带。由此,能够可靠地移除(清洁)定影带和加压带上的调色剂污染物。
此外,作为另一方法,由CPU 13鉴别定影带和加压带的宽度方向位置,并且在较好地实现清洁效果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能够经过定影带和加压带。也就是说,当清洁片材Pc相对于宽度方向朝向左侧移位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6时,控制实现为使得在定影带和加压带中的需要对清洁予以特别重视的部件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左侧表面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经过定影夹持部N6。另一方面,当清洁片材Pc相对于宽度方向朝向右侧移位并且经过定影夹持部N6时,控制实现为使得在定影带和加压带中的需要对清洁予以特别重视的部件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右侧表面的时候清洁片材Pc才通过定影夹持部N6。
通过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移除在正常进给位置之外沉积在定影带130上的调色剂污染物。
此外,作为又一方法,将考虑一种这样的方法,其中通过由移位控制机构(定影部件的位置控制机构的)移动定影带130来执行清洁模式,从而仅变更定影带和加压带的宽度方向位置而不变更片材P的进给位置。
在此情况下,至少与正常操作相比,可以优选地增加定影带和加压带的移动宽度。为此,移位控制机构复杂化。此外,存在定影带和加压带完全移位(到端部)并破损的可能性。此外,定影带和加压带相对于宽度方向在两个端部之间往复移动需要时间,并且因此执行清洁所需的时间变长。根据该结果,即使在带式定影装置中,也可以如该实施例那样优选地由片材移位机构3控制清洁片材Pc的进给。
此外,为了变更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与清洁片材Pc之间的相对位置,作为用于移动可旋转定影部件的替代方法,提供用于使定影装置(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自身往复移动的机构。此外,还有一种用于与往复移动操作同步地进给清洁片材Pc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与跟定影带和加压带的移位控制同步地进给清洁片材Pc的情况相比,定影装置6可以移动到期望位置并停止在该位置,使得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小。
上述定影装置6的清洁执行构造总结如下。提供变更机构,用于在清理模式中变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定影带或加压带的相对位置。作为变更机构,提供定影图像位置控制机构和片材移位机构(记录材料位置控制机构)3,它们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可旋转加热部件或可旋转加压部件。此外,片材移位机构3在宽度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大于定影部件位置控制机构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最大移动量。
<实施例8>
在实施例4-7中,清洁模式被描述为用于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的清洁模式,当用户感觉需要到清洁定影装置时可以任意执行该清洁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一种控制构造,其中,在成像装置中预先设定用于自动执行清洁模式的控制模式,或者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图8)上根据需要显示用于提示用户执行清洁模式的推荐消息。
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清洁计数器(用于鉴别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程度的鉴别装置)16(图8)。图14和图15是与清洁计数器16相关的序列图。
当在正常打印期间由片材进给机构7进给片材P时,CPU 13检查预先登记的片材P的宽度尺寸(S301)。此外,通过步骤S302、S304,读取根据宽度尺寸分组的进给计数器,并且每次进给都将计数值加1(S303、S305、S308)。
在此,包括A4R等并且为257mm或更小的宽度尺寸是第一宽度尺寸组,包括A4等并且为297mm或更小的宽度尺寸是第二宽度尺寸组,包括超过A4的13英寸纸等的宽度尺寸是第三宽度尺寸组。此外,当具有大宽度尺寸的大尺寸片材被进给到一定程度时,具有在宽度尺寸方面比大尺寸片材小的尺寸的小尺寸片材在两个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沉积的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表面污染物由大尺寸片材的图像部分等逐渐移除。
根据该结果,与步骤S306、S309中一样,当大尺寸片材的累计进给数量不小于预定片材数量时,在宽度尺寸方面小于大尺寸片材的小尺寸片材所用的进给计数器被复位(S307、S310)。
然后,通过用于第一至第三宽度尺寸组的进给计数器,鉴别是否需要用于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的清洁模式。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已知在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上粘附的污染物开始于相同尺寸纸的约30000个片材的片材进给。所以,通过步骤S401-S403,对通过计数器进行鉴别,并且基于鉴别信息,检查执行清洁模式的必要性和片材宽度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任何宽度尺寸计数器,在30000个片材或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是否需要清洁的鉴别。然而,取决于定影装置6的类型,由于定影装置中的片材的所谓非片材通过部分的温度上升的趋势不同等原因,用于每个宽度尺寸组的需要进行清洁的阈值也可以有所变化。
然后,在CPU 13识别到需要执行清洁模式之后,CPU 13执行预先在装置中设定的控制序列。也就是说,CPU 13可以在打印期间自动执行清洁模式,或者可以通过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上显示需要进行清洁来提示用户执行清洁模式。
由此,通过内部计数器对定影部件的污染物累积进行预测控制。由此,用户能够有效地执行可旋转定影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的清洁而不会污染产品并且不会无用地浪费打印片材。
顺便提及,作为清洁片材而进给的片材可以不是能在装置中使用的具有最大宽度尺寸的片材,而且也可以是宽度小于最大宽度的片材。
此外,用于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K的成像部分5不限于使用电子照相处理的成像部分。成像部分5也可以是分别使用静电记录处理和磁记录处理的那些成像部分。成像部分5也可以是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成像部分。成像部分的类型不限于转印类型,而且也可以是使用感光纸或静电记录纸作为记录材料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直接类型。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有效地清洁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成像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部分,用于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用于在夹持部处定影由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执行部分,用于执行清洁模式以用于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预定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入夹持部中来清洁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以及
变更机构,用于当在清洁模式中将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顺次地引入夹持部中时,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使片材位置移位的移位机构,并且所述移位机构在清洁模式中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位置移位以变更相对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使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移位的移位机构,并且所述移位机构在清洁模式中使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移位以变更相对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变更片材位置的第一移位机构以及用于在宽度方向上变更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的第二移位机构,并且相对位置关系由所述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变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已经过夹持部并且被翻转的片材再引入夹持部中的再引入机构,并且所述清洁模式变更被翻转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整个可成像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以作为预定调色剂图像。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部分,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用于在夹持部处定影由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执行部分,用于执行清洁模式以用于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预定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入夹持部中来清洁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再引入机构,用于将已经过夹持部并且随后被翻转的片材再引入夹持部;以及
移位机构,用于使片材位置移位以使得当在清洁模式中通过使用所述再引入机构将单个片材两次引入夹持部中时,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整个可成像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以作为预定调色剂图像。
9.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部分,用于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可旋转加压部件,用于在夹持部处定影由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再引入机构,用于将已经过夹持部并且随后被翻转的片材再引入夹持部;
执行部分,用于执行清洁模式以用于通过将由所述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预定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入夹持部中并且随后由所述再引入机构将片材再引入夹持部中来清洁所述可旋转加压部件;以及
变更机构,用于当在清洁模式中将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顺次地引入夹持部中时,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对于所述可旋转加压部件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使片材位置移位的移位机构,并且所述移位机构在清洁模式中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位置移位以变更相对位置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使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移位的移位机构,并且所述移位机构在清洁模式中使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移位以变更相对位置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模式包括用于在宽度方向上变更片材位置的第一移位机构以及用于在宽度方向上变更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位置的第二移位机构,并且相对位置关系由所述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变更。
13.根据权利要求15-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部分在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整个可成像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以作为预定调色剂图像。
CN201580059905.9A 2014-10-07 2015-10-07 成像装置 Pending CN1071485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6271 2014-10-07
JP2014206271A JP6376929B2 (ja) 2014-10-07 2014-10-0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06272 2014-10-07
JP2014206272A JP6341829B2 (ja) 2014-10-07 2014-10-07 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5/079104 WO2016056670A1 (ja) 2014-10-07 2015-10-0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8598A true CN107148598A (zh) 2017-09-08

Family

ID=55653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9905.9A Pending CN107148598A (zh) 2014-10-07 2015-10-07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409203B2 (zh)
CN (1) CN107148598A (zh)
WO (1) WO20160566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20443A (ja) * 2017-07-11 2019-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14872B1 (en) * 2015-05-28 2016-12-30 Forage Innovations Bv Wrapping device for wrapping a bale in a bale forming chamber.
JP6874558B2 (ja) * 2017-06-20 2021-05-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41449B1 (en) * 2017-09-25 2019-03-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leaning sheet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method
JP6910996B2 (ja) 2018-09-10 2021-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3879B2 (ja) * 2020-08-07 2024-04-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7985A (ja) * 2001-08-09 2003-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67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35578B1 (en) * 2003-03-28 2006-04-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shifting in a digital printer to reduce image artifacts
JP2009103789A (ja) * 2007-10-22 2009-05-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用回転体または加圧部材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EP2141551A2 (en) * 2008-07-04 2010-01-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unit
JP2011180412A (ja) * 2010-03-02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922708T2 (de) 1988-12-14 1995-10-26 Canon Kk Reinigungsblatt für drehbares Fixierglied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mit drehbarem Fixierglied.
JPH087513B2 (ja) 1988-12-14 1996-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用回転体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US7729651B2 (en) * 2005-12-21 2010-06-01 Xerox Corporation Axially translating web cleaning system for a fuser
JP4979512B2 (ja) * 2007-08-22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463167B2 (en) * 2007-11-09 2013-06-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heating rotational body to be mounted on the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5574806B2 (ja) * 2010-04-30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3251A (ja) * 2010-12-09 2012-06-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8263A (ja) * 2010-12-16 2012-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定着器クリーニング用シート
JP6255879B2 (ja) * 2013-10-10 2018-0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075802A (ja) * 2014-10-07 2016-05-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7985A (ja) * 2001-08-09 2003-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67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35578B1 (en) * 2003-03-28 2006-04-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shifting in a digital printer to reduce image artifacts
JP2009103789A (ja) * 2007-10-22 2009-05-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用回転体または加圧部材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EP2141551A2 (en) * 2008-07-04 2010-01-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unit
JP2011180412A (ja) * 2010-03-02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20443A (ja) * 2017-07-11 2019-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7886B2 (ja) 2017-07-11 2022-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6670A1 (ja) 2016-04-14
US10031455B2 (en) 2018-07-24
US20180150004A1 (en) 2018-05-31
US10409203B2 (en) 2019-09-10
US20170205744A1 (en) 2017-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8598A (zh) 成像装置
US95631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949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mode
EP259248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2198475A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46654A1 (en) Control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US9091975B2 (en) Fixing device
JP592714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9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121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80197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18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44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05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6738A (ja)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潤滑剤塗布装置の使用方法
US932953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uilt-in cleaning mechanism
JP20061335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49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16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64814B2 (ja) 定着装置の非接触温度検出装置
JP20210473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68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088B2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076A (ja) 定着装置の非接触温度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