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7698A - 悬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悬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7698A
CN107107698A CN201580060484.1A CN201580060484A CN107107698A CN 107107698 A CN107107698 A CN 107107698A CN 201580060484 A CN201580060484 A CN 201580060484A CN 107107698 A CN107107698 A CN 107107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valve
elongate sides
pressure
side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04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政村辰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7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7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15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the regula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ctric or electron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6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hydropneumatic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40Type of actuator
    • B60G2202/41Fluid actuator
    • B60G2202/414Fluid actuator using electrohydraul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40Type of actuator
    • B60G2202/41Fluid actuator
    • B60G2202/416Fluid actuator using a pump, e.g. in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lower chamber to the upper chamber of the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4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detected, measured or calculated conditions or factors
    • B60G2400/50Pressure
    • B60G2400/51Pressure in suspension unit
    • B60G2400/518Pressure in suspension unit in damper
    • B60G2400/5182Fluid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02Supply or exhaust flow rates; Pump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60G2500/11Damping valves
    • B60G2500/114Damping valves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08Failure or malfunction detecting means
    • B60G2600/086Redunda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22Magnetic elements
    • B60G2600/26Electromagnets; Soleno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30Sensors
    • B60Y2400/306Pressur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悬架装置(S)具备:减振器(D),其具备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伸长侧通路(7),其与伸长侧室(R1)连接;压缩侧通路(8),其与压缩侧室(R2)连接;切换部件(9),其将伸长侧通路(7)和压缩侧通路(8)中的一者与供给路径(5)连接,将另一者与排出路径(6)连接;伸长侧阻尼要素(VE),其设于伸长侧通路(7);压缩侧阻尼要素(VC),其设于压缩侧通路(8);控制阀(V),其能够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调整;吸入止回阀(11),其设于吸入通路(10)的中途;以及供给侧止回阀(12),其设于供给路径(5)的中途且设于控制阀(V)与泵(4)之间。

Description

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悬架装置,存在例如夹装于车辆的车身与车轴之间的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的悬架装置。具体而言,存在构成为具备如下构件的悬架装置:悬架主体,其具备:缸、移动自由地插入缸内而在缸内划分出压力室的活塞和与活塞连结的杆;液压泵;油路,其将悬架主体内的压力室和液压泵连接起来;电磁开闭阀,其设于油路的中途而对油路进行开闭;电磁压力控制阀,其对压力室的压力进行控制;以及电磁失效保护阀,其用于在系统出错时进行失效保护动作(参照例如日本JPH9-240241A)。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的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的悬架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在控制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地驱动液压泵,能量消耗变大。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消耗较少的悬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形态,悬架装置具备:减振器,其具备缸和移动自由地插入缸内并且将缸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的活塞;泵;贮存器,其与泵的吸入侧连接;供给路径,其与泵的排出侧连接;排出路径,其与贮存器连接;伸长侧通路,其与伸长侧室连接;压缩侧通路,其与压缩侧室连接;切换部件,其将伸长侧通路和压缩侧通路中的一者选择性地与供给路径连接,并且将伸长侧通路和压缩侧通路中的另一者与排出路径连接;伸长侧阻尼要素,其设于伸长侧通路,对从伸长侧室朝向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压缩侧阻尼要素,其设于压缩侧通路,对从压缩侧室朝向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控制阀,其能够根据供给电流来对供给路径的压力进行调整;吸入通路,其将供给路径和排出路径连接;吸入止回阀,其设于吸入通路的中途,仅容许流体从排出路径朝向供给路径的流动;以及供给侧止回阀,其设于供给路径的中途且设于控制阀与泵之间,仅容许从泵侧朝向控制阀侧的流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悬架装置具备:多个减振器,它们分别具备缸和移动自由地插入缸内并且将缸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的活塞;泵;贮存器,其与泵的吸入侧连接;多个流体压力回路,其针对每个减振器设置;分流阀,其将从泵排出的流体向各流体压力回路分配,流体压力回路具备:供给路径,其经由分流阀而与泵的排出侧连接;排出路径,其与贮存器连接;伸长侧通路,其与伸长侧室连接;压缩侧通路,其与压缩侧室连接;切换部件,其将伸长侧通路和压缩侧通路中的一者选择性地与供给路径连接,并且将伸长侧通路和压缩侧通路中的另一者与排出路径连接;伸长侧阻尼要素,其设于伸长侧通路,对从伸长侧室朝向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压缩侧阻尼要素,其设于压缩侧通路,对从压缩侧室朝向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控制阀,其能够根据供给电流对供给路径的压力进行调整;吸入通路,其将供给路径和排出路径连接;吸入止回阀,其设于吸入通路的中途,仅容许流体从排出路径朝向供给路径的流动;以及供给侧止回阀,其设于供给路径的中途且设于控制阀与泵之间,仅容许从泵侧朝向控制阀侧的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的图。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夹装到车辆的车身与车轮之间的图。
图3是表示使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推力的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使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作为半主动悬架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推力的特性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出错时的推力的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伸长侧阻尼要素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压缩侧阻尼要素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切换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控制阀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悬架装置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悬架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S具备:减振器D,其具备缸1、移动自由地插入缸1内而将缸1内划分成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的活塞2;泵4;与泵4的吸入侧连接的贮存器R;以及流体压力回路FC,其设于泵4和贮存器R这两者与减振器D之间。
流体压力回路FC具备:供给路径5,其与泵4的排出侧连接;排出路径6,其与贮存器R连接;伸长侧通路7,其与伸长侧室R1连接;压缩侧通路8,其与压缩侧室R2连接;换向阀9,其作为切换部件,将伸长侧通路7和压缩侧通路8中的一者选择性地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将伸长侧通路7和压缩侧通路8中的另一者与排出路径6连接;伸长侧阻尼要素VE,其设于伸长侧通路7,对从伸长侧室R1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压缩侧阻尼要素VC,其设于压缩侧通路8,对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控制阀V,其能够根据供给电流来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调整;吸入通路10,其将供给路径5和排出路径6连接;吸入止回阀11,其设于吸入通路10的中途,仅容许流体从排出路径6朝向供给路径5的流动;以及供给侧止回阀12,其设于供给路径5的中途且设于控制阀V与泵4之间,仅容许从泵4侧朝向控制阀V侧的流动。
对于悬架装置S,减振器D具备移动自由地插入缸1内而与活塞2连结的杆3,该杆3仅贯穿在伸长侧室R1内。减振器D为所谓的单杆型的减振器。此外,在图1中,贮存器R与减振器D独立地设置,另外,详细情况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是,设置被配置于减振器D中的缸1的外周侧的外筒,利用缸1与外筒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贮存器R。
此外,在将悬架装置S适用于车辆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将缸1与车辆的弹簧上构件B和弹簧下构件W中的一者连结,将杆3与弹簧上构件B和弹簧下构件W中的另一者连结,从而将悬架装置S夹装于弹簧上构件B与弹簧下构件W之间即可。
并且,在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中充满例如工作油等液体作为流体,向贮存器R内填充液体和气体。向伸长侧室R1、压缩侧室R2和贮存器R内填充的液体除了使用工作油以外,也能够使用例如水、水溶液这样的液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伸长行程时被压缩的室设为伸长侧室R1,将在收缩行程时被压缩的室设为压缩侧室R2。
泵4设定为从吸入侧吸入流体而从排出侧排出流体的单向排出型。泵4被马达13驱动。对于马达13,无论直流、交流,都能够采用各种形式的马达,例如无刷马达、感应马达、同步马达等。
泵4的吸入侧利用泵通路14而与贮存器R连接,排出侧与供给路径5连接。因而,当泵4被马达13驱动时,从贮存器R吸入流体而向供给路径5排出流体。
换向阀9是二位四通的电磁切换阀。换向阀9具备:阀芯9a,其具有伸长侧供给位置9b和压缩侧供给位置9c;弹簧9d,其对阀芯9a施力;以及螺线管9e,其对阀芯9a施加与所述弹簧9d抗衡的推力。在伸长侧供给位置9b时,口A和口P连通,并且口B和口T连通,在压缩侧供给位置9c时,口A和口T连通,并且口B和口P连通。在未向螺线管9e供给电力的非通电时,阀芯9a被弹簧9d施力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在向螺线管9e供给电力的通电时,阀芯9a在来自螺线管9e的推力的作用下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
口P经由供给路径5而与泵4的排出侧连接。口T经由排出路径6而与贮存器R连接。口A经由伸长侧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连接,口B经由压缩侧通路8而与压缩侧室R2连接。
当换向阀9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时,供给路径5通过伸长侧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连通,并且,排出路径6通过压缩侧通路8而与压缩侧室R2连通。若在该状态下驱动泵4,则从泵4排出来的流体向伸长侧室R1供给,并且,从压缩侧室R2向贮存器R排出流体,因此,能够使减振器D收缩。另一方面,当换向阀9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时,供给路径5通过压缩侧通路8而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且,排出路径6通过伸长侧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连通。若在该状态下驱动泵4,则从泵4排出来的流体向压缩侧室R2供给,并且,从伸长侧室R1向贮存器R排出流体,因此,能够使减振器D伸长。
如上所述,在伸长侧通路7的中途设有伸长侧阻尼要素VE,该伸长侧阻尼要素VE对从伸长侧室R1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伸长侧阻尼要素VE具备:伸长侧阻尼阀15,其对从伸长侧室R1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伸长侧止回阀16,其与伸长侧阻尼阀15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换向阀9朝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因而,针对从伸长侧室R1朝向换向阀9移动的流体的流动,伸长侧止回阀16维持在关闭的状态。由此,流体仅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而朝向换向阀9侧流动。相反,针对从换向阀9朝向伸长侧室R1移动的流体的流动,伸长侧止回阀16打开,因此,流体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和伸长侧止回阀16而朝向伸长侧室R1侧流动。伸长侧止回阀16对流动施加的阻力比伸长侧阻尼阀15对流体施加的阻力小,因此,流体优先通过伸长侧止回阀16而朝向伸长侧室R1侧流动。伸长侧阻尼阀15既可以设为容许双向流动的节流阀,也可以设为仅容许从伸长侧室R1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的叶片阀、提升阀这样的阻尼阀。
如上所述,在压缩侧通路8的中途设有压缩侧阻尼要素VC,该压缩侧阻尼要素VC对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压缩侧阻尼要素VC具备:压缩侧阻尼阀17,其对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压缩侧止回阀18,其与压缩侧阻尼阀17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换向阀9朝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因而,针对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移动的流体的流动,压缩侧止回阀18维持在关闭的状态。由此,流体仅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而朝向换向阀9侧流动。相反,针对从换向阀9朝向压缩侧室R2移动的流体的流动,压缩侧止回阀18打开,因此,流体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和压缩侧止回阀18而朝向压缩侧室R2侧流动。压缩侧止回阀18对流动施加的阻力比压缩侧阻尼阀17对流体施加的阻力小,因此,流体优先通过压缩侧止回阀18而朝向压缩侧室R2侧流动。压缩侧阻尼阀17既可以设为容许双向流动的节流阀,也可以设为仅容许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的叶片阀、提升阀这样的阻尼阀。
为了对从泵4排出流体的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控制,在流体压力回路FC设有控制阀V。具体而言,控制阀V设于将供给路径5和排出路径6连接的控制通路19的中途。控制阀V通过对其开阀压力进行调节,来对处于控制阀V的上游侧的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阀V设为电磁压力控制阀。控制阀V具备:阀芯20a,其设于控制通路19的中途;先导通路20b,其使供给路径5侧即上游侧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朝阀芯20a的开阀方向作用于阀芯20a;以及螺线管20c,其对阀芯20a施加推力。螺线管20c包括未图示的弹簧和线圈。螺线管20c中的弹簧始终对阀芯20a向开阀方向施力,螺线管20c中的线圈在通电时产生与对阀芯20a施力的弹簧抗衡的推力。因而,通过对向螺线管20c中的线圈通电的通电量进行调节,能够对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进行高低调节。由此,能够利用控制阀V将供给路径5的压力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此外,控制阀V成为根据供给电流来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调整的结构,但上述的控制阀V的具体的结构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
控制阀V能够获得与向螺线管20c供给的电流量成正比的开阀压力。具体而言,向螺线管20c供给的电流量越大,则开阀压力越大,在不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开阀压力变为最小。另外,控制阀V在悬架装置S的实际应用区域中成为不存在压力损失与流量成正比地变大的稳态超调压力(日文:圧力オーバーライド)的特性。此外,实际应用区域是指,在将减振器D如图2所示那样夹装于车辆的车身B与车轮W之间来使用的情况下常用的减振器D的位移速度的区域(车辆在通常可设想到的那样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减振器D的位移速度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实际应用区域是减振器D在秒速1m的范围内进行伸缩的区域。另外,在实际应用区域中,控制阀V具备不存在压力损失与流量成正比地变大的稳态超调压力的特性是指,在减振器D在实际应用区域内(减振器D的伸缩速度在秒速1m的范围内)进行伸缩时,在可通过控制阀V内的流量的范围内控制阀V几乎不产生稳态超调压力,换言之,是指,于在实际应用区域内进行伸缩时,控制阀V具备能够忽视稳态超调压力的影响这样的特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阀V的非通电时的开阀压力极小,在非通电时,几乎不对通过控制阀V的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而且,将供给路径5和排出路径6连接的吸入通路10与控制通路19并联地设置。在吸入通路10的中途设有仅容许流体从排出路径6朝向供给路径5流动的吸入止回阀11,吸入通路10设定成仅容许流体从排出路径6朝向供给路径5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
在供给路径5的中途且是在控制阀V与泵4之间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更详细而言,在供给路径5的中途且是在比控制通路19的连接点和吸入通路10的连接点靠泵4侧的位置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供给侧止回阀12仅容许从泵4侧朝向控制阀V侧的流动,而阻止与其相反的流动。因而,即使换向阀9侧的压力比泵4的排出压力高,通过使供给侧止回阀12关闭,也可阻止流体向泵4侧倒流。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悬架装置S的工作进行说明。首先,对能够使马达13、泵4、换向阀9以及控制阀V正常地动作的通常时的工作进行说明。
基本上,由马达13驱动泵4,将泵4排出的流体向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中的利用换向阀9连接于泵4的室供给,同时通过排出路径6使另一个室与贮存器R连通,从而,能够使减振器D积极地伸长或者收缩而作为致动器发挥功能。在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是减振器D的伸长方向的推力的情况下,使换向阀9处于压缩侧供给位置9c,将压缩侧室R2与供给路径5连接,将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接。相反,在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是减振器D的收缩方向的推力的情况下,使换向阀9处于伸长侧供给位置9b,将伸长侧室R1与供给路径5连接,将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接。此时,通过利用控制阀V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调节,能够对减振器D的伸长方向或者收缩方向的推力的大小进行控制。
在控制推力时,例如,如图2所示,悬架装置S为了使减振器D产生要施加的目标推力,具备如下构件即可:控制器C,其决定向控制阀V和用于驱动泵4的马达13分别供给的电流量,并且,选择换向阀9的伸长侧供给位置9b和压缩侧供给位置9c中的任一个;以及驱动装置Dr,其接收来自控制器C的指令而如控制器C所决定的那样向控制阀V、换向阀9和马达13供给电流。控制器C基于能够把握适于车辆的振动抑制的控制律所需要的车辆的振动状况的信息、例如弹簧上构件B、弹簧下构件W的上下方向的加速度、速度这样的信息、减振器D的伸缩速度、伸缩加速度这样的信息等车辆信息,来求出按照上述控制律而应该使减振器D产生的目标推力。驱动装置Dr例如具备对控制阀V中的螺线管20c和换向阀9中的螺线管9e进行PWM驱动的驱动电路以及对马达13进行PWM驱动的驱动电路,若接收到来自控制器C的指令,则如控制器C所决定的那样向螺线管20c、螺线管9e以及马达13供给电流。此外,驱动装置Dr中的各驱动电路也可以是除了进行PWM驱动的驱动电路以外的驱动电路。并且,在使减振器D产生的目标推力是减振器D的伸长方向的推力时,控制器C使换向阀9选择压缩侧供给位置9c,在使减振器D产生的目标推力是减振器D的收缩方向的推力时,控制器C使换向阀9选择伸长侧供给位置9b。驱动装置Dr为了使换向阀9向如上所述那样选择好的位置切换,向螺线管9e供给电流或者停止供给电流。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减振器D收缩工作的情况下,为了向伸长侧室R1供给流体并从压缩侧室R2向贮存器R排出流体,不向换向阀9中的螺线管9e供给电流而设为非通电从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即可。相反,在使减振器D伸长工作的情况下,为了向压缩侧室R2供给流体并从伸长侧室R1向贮存器R排出流体,向换向阀9中的螺线管9e供给电流从而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即可。对于用于悬架装置S中的推力的控制的控制律,选择适于车辆的控制律即可,优选采用例如天棚控制等这样的车辆的振动抑制优异的控制律。另外,在该情况下,使控制器C和驱动装置Dr形成为分体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利用具有控制器C和驱动装置Dr的功能的一个控制装置来对悬架装置S进行控制。另外,向控制器C输入的信息是适于由控制器C采用的控制律的信息即可,虽未图示,但对于该信息,由各种传感器等进行检测而向控制器C输入即可。
以上,对使减振器D积极地伸缩的情况下的工作进行了说明,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振器D由于路面的凹凸受到干扰而进行伸缩。以下,对减振器D受到干扰而伸缩的情况下的工作进行说明。
最初,对驱动泵4而向供给路径5排出流体的状态下的工作进行说明。于在该状态下减振器D受到干扰而进行伸缩的情况下,若以减振器D产生推力的方向和减振器D的伸缩方向来区分情况,则可想到四种情况。
首先,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因此,需要向伸长侧室R1供给流体。因而,切换换向阀9从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将伸长侧室R1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时,伸长侧室R1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从伸长侧室R1排出,进而,经由供给路径5通过控制阀V而向贮存器R流动。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即使供给路径5的压力动态地比泵4的排出压力高,流体也不会向泵4侧倒流。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向容积增大的压缩侧室R2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
供给路径5的压力被控制阀V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因此,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供给路径5的压力高出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在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该情况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与由伸长侧阻尼阀15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叠加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而成的压力相应的量。此时,将活塞2的面对伸长侧室R1的面积(从活塞2的面积减去杆3的截面积而得到的面积)作为受压面积,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活塞2的受压面积与伸长侧室R1的压力之积。因而,在纵轴采用了减振器D的推力的方向、横轴采用了减振器D的伸缩速度的图3所示的图表中,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3中的以线(1)表示的特性。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活塞2的面对压缩侧室R2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而产生,但是,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伸长侧室R1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视作0。
接下来,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因此,需要向伸长侧室R1供给流体。因而,在该情况下,也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将伸长侧室R1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使压缩侧室R2通过排出路径6而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时,伸长侧室R1的容积增大,但在泵4的排出流量是该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的情况下,泵4的排出流量比伸长侧室R1所需要的流量多,因此,从泵4排出来的流体通过伸长侧止回阀16向伸长侧室R1流入,并且,泵4的排出流量中的未被伸长侧室R1吸收而剩余的流体通过控制阀V向贮存器R流动。因而,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供给路径5的压力成为等压,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容积减少的压缩侧室R2,经由压缩侧阻尼阀17和排出路径6从压缩侧室R2向贮存器R排出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在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在这样的状况下,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相等,但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由压缩侧阻尼阀17导致的压力损失量,若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量变多,则压力损失也相应变大。因而,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从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活塞2的伸长侧室R1侧的受压面积之积减去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活塞2的压缩侧室R2侧的受压面积之积而得到的力。在此,若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量变多,则压力损失也相应变大,而减振器D的推力变小。根据以上内容,在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且泵4的排出流量是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3中的以线(2)表示的特性。
与此相对,在减振器D的收缩速度较高、泵4的排出流量低于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的情况下,来自泵4的流体供给赶不上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由此,从泵4排出的流体就全部被伸长侧室R1吸收,因此,流体不向控制阀V流动。此时,通过打开吸入止回阀11,从贮存器R经由排出路径6和吸入通路10供给在伸长侧室R1中不足的量的流体。若成为这样的状况,则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大致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但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由压缩侧阻尼阀17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因此,减振器D无法向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而是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根据以上内容,在欲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且泵4的排出流量小于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的情况下,无法向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减振器D的推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无关,而成为图3中的以线(3)表示的特性。因而,在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的情况下,若泵4的排出流量是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则成为图3中的线(2)的特性,若泵4的排出流量小于伸长侧室R1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则向图3中的线(3)的特性变化。
接着,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需要向压缩侧室R2供给流体。因此,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将压缩侧室R2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时,压缩侧室R2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从压缩侧室R2排出,进而,经由供给路径5通过控制阀V向贮存器R流动。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即使供给路径5的压力动态地比泵4的排出压力高,流体也不会向泵4侧倒流。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向容积增大的伸长侧室R1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
供给路径5的压力被控制阀V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因此,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供给路径5的压力高出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在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该情况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与由压缩侧阻尼阀17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叠加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而成的压力相应的量。此时,将活塞2的面对压缩侧室R2的面积(活塞2的面积)作为受压面积,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活塞2的受压面积与压缩侧室R2的压力之积。因而,在图3所示的图表中,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3中的以线(4)表示的特性。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活塞2的伸长侧室R1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产生,但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压缩侧室R2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视作0。
进而,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因此,需要向压缩侧室R2供给流体。因而,在该情况下,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将压缩侧室R2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时,压缩侧室R2的容积增大,但在泵4的排出流量是该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的情况下,泵4的排出流量比压缩侧室R2所需要的流量多,因此,从泵4排出来的流体通过压缩侧止回阀18向压缩侧室R2流入,并且,泵4的排出流量中的未被压缩侧室R2吸收而剩余的流体通过控制阀V向贮存器R流动。因而,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供给路径5的压力成为等压,被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对于另一侧的容积减少的伸长侧室R1,经由伸长侧阻尼阀15和排出路径6从伸长侧室R1向贮存器R排出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在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在这样的状况下,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相等,但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由伸长侧阻尼阀15导致的压力损失量,若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量变多,则压力损失也相应变大。因而,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从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活塞2的压缩侧室R2侧的受压面积之积减去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活塞2的伸长侧室R1侧的受压面积之积而得到的力。在此,若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量变多,则压力损失也相应变大,减振器D的推力变小。根据以上内容,在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且泵4的排出流量是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3中的以线(5)表示的特性。
与此相对,在减振器D的伸长速度较高、泵4的排出流量低于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的情况下,来自泵4的流体供给赶不上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由此,从泵4排出的流体就全部被压缩侧室R2吸收,因此,流体不向控制阀V流动。此时,吸入止回阀11打开而从贮存器R经由排出路径6和吸入通路10供给在压缩侧室R2中不足的量的流体。若成为这样的状况,则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致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但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由伸长侧阻尼阀15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因此,减振器D无法向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而是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根据以上内容,在欲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且泵4的排出流量小于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的情况下,无法向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减振器D的推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无关,而成为图3中的以线(6)表示的特性。因而,在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的情况下,若泵4的排出流量是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以上,则成为图3中的线(5)的特性,若泵4的排出流量小于压缩侧室R2的每单位时间的容积增大量,则向图3中的线(6)的特性变化。此外,减振器D在收缩侧呈现推力从图3中线(2)向线(3)变化的特性,在伸长侧呈现推力从图3中线(5)向线(6)变化的特性,但是,特性的变化是在极其短的瞬间产生的,对乘车舒适度的影响是轻微的。
如以上那样,通过对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进行调节,能够使减振器D的推力在图3中的从连接线(1)至线(3)的连线到连接线(4)至线(6)的连线之间的范围内可变。另外,在通过驱动泵4而泵4的排出流量向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中的扩大的一侧的室供给的情况下,在泵4的排出流量是扩大的室的容积增大量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向与减振器D的伸缩方向相同的方向发挥推力。
接着,对设为不驱动泵4的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的悬架装置S的工作进行说明。对于该情况也是,若以减振器D受到干扰而伸缩的方向和减振器D产生推力的方向来区分情况,可想到四种情况。
首先,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因此,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将伸长侧室R1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伸长工作时,伸长侧室R1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从伸长侧室R1排出,经由供给路径5通过控制阀V而向贮存器R流动。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流体不会向泵4侧流动。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向容积增大的压缩侧室R2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
供给路径5的压力被控制阀V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因此,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供给路径5的压力高出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在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该情况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与由伸长侧阻尼阀15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叠加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而成的压力相应的量。此时,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活塞2的伸长侧室R1的受压面积与伸长侧室R1的压力之积。因而,在纵轴采用了减振器D的推力的方向、横轴采用了减振器D的伸缩速度的图4所示的图表中,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4中的以线(7)表示的特性。通过对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进行调整,能够使减振器D的推力在图4的第一象限内的从横轴到线(7)的范围内可变。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活塞2的面对压缩侧室R2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而产生,但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伸长侧室R1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视作0。
接下来,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泵4处于停止状态且不从泵4供给流体,但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因此,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将伸长侧室R1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收缩工作时,伸长侧室R1的容积增大,但泵4不排出流体,因此,流体不向控制阀V流动,打开吸入止回阀11而从贮存器R经由排出路径6和吸入通路10供给在伸长侧室R1中不足的量的流体。在该状况下,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大致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对于另一侧的容积减少的压缩侧室R2,经由压缩侧阻尼阀17和排出路径6从压缩侧室R2向贮存器R排出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在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此,减振器D无法向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而是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根据以上内容,在欲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且泵4停止了的情况下,无法向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减振器D的推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无关,而成为图4中的以线(8)表示的特性。这带来与在阻尼力可变减振器中将压缩侧阻尼力控制成最低的阻尼力同等的效果。
接着,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因此,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将压缩侧室R2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收缩工作时,压缩侧室R2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而从压缩侧室R2排出,经由供给路径5通过控制阀V而向贮存器R流动。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流体不会向泵4侧流动。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向容积增大的伸长侧室R1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
供给路径5的压力被控制阀V控制成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因此,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供给路径5的压力高出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在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而,该情况的压缩侧室R2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与由压缩侧阻尼阀17导致的压力损失量叠加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而成的压力相应的量。此时,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活塞2的压缩侧室R2的受压面积与压缩侧室R2的压力之积。因而,在图4所示的图表中,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最大时的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图4中的以线(9)表示的特性。通过对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进行调整,能够使减振器D的推力在图4的第三象限内的从横轴到线(9)的范围内可变。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活塞2的面对伸长侧室R1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而产生,但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压缩侧室R2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视作0。
接下来,对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泵4处于停止状态而不从泵4供给流体,但使减振器D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是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因此,将换向阀9切换从而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9c,将压缩侧室R2与供给路径5连接,并且,通过排出路径6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
在减振器D伸长工作时,压缩侧室R2的容积增大,但泵4不排出流体,因此,流体不向控制阀V流动,打开吸入止回阀11而从贮存器R经由排出路径6和吸入通路10供给在压缩侧室R2中不足的量的流体。在该状况下,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致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对于另一侧的容积减少的伸长侧室R1,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经由伸长侧阻尼阀15和排出路径6从伸长侧室R1向贮存器R排出。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在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此,减振器D无法向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而是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方向发挥推力。根据以上内容,在欲使悬架装置S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并且是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且泵4停止了的情况下,无法向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方向发挥推力,减振器D的推力与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无关,而成为图4中的以线(10)表示的特性。这带来与在阻尼力可变减振器中将伸长侧阻尼力控制成最低的阻尼力同等的效果。
通常,在半主动悬架时,若想到使用阻尼力可变减振器并按照Karnopp规则(日文:カルノップ則)来执行天棚控制,则在需要伸长侧阻尼力(将活塞压下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伸长工作时,阻尼力可变减振器的阻尼力被控制成可获得目标推力的阻尼力,在收缩工作时,无法获得伸长侧阻尼力,因此,控制成向压缩侧发挥最低的阻尼力。另一方面,在需要压缩侧阻尼力(将活塞上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收缩工作时,阻尼力可变减振器的阻尼力被控制成可获得目标推力的阻尼力,在伸长工作时,无法获得压缩侧阻尼力,因此,控制成向伸长侧发挥最低的阻尼力。与此相对,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S,在停止泵4的状态下,在使减振器D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的情况下,在伸长工作时,减振器D的推力利用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的调整而被控制在可输出范围内,在收缩工作时,即使欲使减振器D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减振器D也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中的最低的推力。相反,在使减振器D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的情况下,在收缩工作时,减振器D的推力利用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的调整而被控制在可输出范围内,在伸长工作时,即使欲使减振器D发挥将活塞2向上方上推的推力,减振器D也发挥将活塞2向下方压下的推力中的最低的推力。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S中,在泵4停止了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挥与半主动悬架相同的功能。这表示:即使在驱动泵4的过程中,若泵4的排出流量小于扩大的伸长侧室R1或者压缩侧室R2的容积增大量,则悬架装置S也自动地作为半主动悬架发挥功能。
最后,对向悬架装置S的马达13、换向阀9以及控制阀V的通电由于某些异常而不能通电的出错时的悬架装置S的工作进行说明。这样的出错例如除了无法向马达13、换向阀9以及控制阀V通电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在控制器C、驱动装置Dr发现异常的情况下使向马达13、换向阀9以及控制阀V的通电停止的情况。
在出错时,是向马达13、换向阀9以及控制阀V的通电被停止、或者不能通电的状态,泵4停止,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成为最小,换向阀9成为被弹簧9d施力而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9b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伸长工作的情况下,伸长侧室R1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量的流体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从伸长侧室R1排出,经由供给路径5通过控制阀V而向贮存器R流动。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流体不会向泵4侧流动。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向容积增大的压缩侧室R2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
从伸长侧室R1排出来的流体通过控制阀V,但控制阀V成为对在非通电时通过的流动几乎不施加阻力的特性,因此,供给路径5的压力大致与贮存器R的压力成为等压。因而,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供给路径5的压力高出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在通过伸长侧阻尼阀15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因此,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该压力损失量。
因而,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与由伸长侧阻尼阀15导致的压力损失相当的压力乘以活塞2的伸长侧室R1的受压面积而得到的力,在图5所示的图表中,成为图5中的以线(11)表示的特性。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与活塞2的面对压缩侧室R2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而产生,但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伸长侧室R1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上推的推力视作0。
相反,在减振器D由于外力而收缩工作的情况下,压缩侧室R2的容积减少,因此,与容积减少相应的流体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从压缩侧室R2排出,向贮存器R流动。另一方面,经由排出路径6从贮存器R通过吸入通路10、吸入止回阀11向容积增大的伸长侧室R1供给与容积扩大相应的量的流体。此外,由于设有供给侧止回阀12,因此,流体不会向泵4侧流动。
因而,压缩侧室R2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在通过压缩侧阻尼阀17之际产生的压力损失量。
因而,减振器D的推力成为与由压缩侧阻尼阀17导致的压力损失相当的压力乘以活塞2的压缩侧室R2的受压面积而得到的力,在图5所示的图表中,成为图5中的以线(12)表示的特性。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与活塞2的面对伸长侧室R1的受压面积之积的力作为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而产生,但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是等压的,将压缩侧室R2的压力把握为其与贮存器R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将活塞2压下的推力视作0。
在如此悬架装置S出错了的状态下,减振器D作为被动的减振器发挥功能,从而抑制车身B和车轮W的振动,因此,可在出错时可靠地进行失效保护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S中,不仅能够使减振器D积极地伸缩而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在期待作为半主动悬架发挥推力的场面下,泵4的驱动不是必须的,泵4的驱动仅在需要时驱动即可。因而,根据悬架装置S,能够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并且能量消耗变少。
另外,在控制阀V是不存在相对于流量的稳态超调压力的特性的情况下,作用于泵4的压力变小,因此,由泵4消耗的能量的量也变少,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能量消耗。
而且,对于悬架装置S,除了作为主动悬架发挥功能之外,在出错时能够呈现失效保护动作。搭载有螺线管的电磁阀仅是换向阀9和控制阀V这两个,因此,与以往的悬架装置相比较,悬架装置S能够减少电磁阀的数量,能够降低系统成本。另外,即使是用于驱动换向阀9和控制阀V的驱动装置Dr,也只要具备用于驱动两个螺线管9e、20c的驱动电路就足矣,因此,与以往的电磁阀需要三个以上的悬架装置相比,在驱动装置Dr中保有的驱动电路数较少就足够。因而,用于驱动悬架装置S的驱动装置Dr的成本也被降低。
另外,对于悬架装置S,伸长侧阻尼要素VE具有:伸长侧阻尼阀15,其对从伸长侧室R1朝向作为切换部件的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伸长侧止回阀16,其与伸长侧阻尼阀15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换向阀9朝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压缩侧阻尼要素VC具有:压缩侧阻尼阀17,其对从压缩侧室R2朝向换向阀9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压缩侧止回阀18,其与压缩侧阻尼阀17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换向阀9朝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因而,在从泵4向伸长侧室R1或者压缩侧室R2供给流体之际,能够将流体经由伸长侧止回阀16或者压缩侧止回阀18几乎没有阻力地向伸长侧室R1或者压缩侧室R2供给,在减振器D的伸缩方向与所产生的推力的方向一致之际,能够减轻泵4的负荷。另外,在流体从伸长侧室R1或者压缩侧室R2排出的情况下,伸长侧阻尼阀15或者压缩侧阻尼阀17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能够将伸长侧室R1或者压缩侧室R2的压力设为控制阀V的开阀压力以上而获得较大的推力。由此,即使缩小控制阀V中的螺线管20c的推力,也能够使悬架装置S产生较大的推力。因而,能够使控制阀V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此外,伸长侧阻尼要素VE和压缩侧阻尼要素VC也可以无论流体的流动方向如何都对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若伸长侧阻尼阀15和压缩侧阻尼阀17容许双方向流动,则也可省略伸长侧止回阀16和压缩侧止回阀18。在该情况下,也不丧失如下效果:在期待悬架装置S作为半主动悬架发挥推力的场面下,泵4的驱动并不是必须的,因此,能量消耗变少。
另外,如图6所示,伸长侧阻尼要素VE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除了具备在上述悬架装置S中进行了说明的伸长侧阻尼阀15和伸长侧止回阀16之外,还具备与伸长侧阻尼阀15并联地设置的伸长侧旁通通路21以及设于伸长侧旁通通路21的第二伸长侧阻尼阀22和伸长侧开闭阀23。在该情况下,伸长侧开闭阀23构成为具备:阀芯23a,其对伸长侧旁通通路21进行开闭;弹簧23b,其对阀芯23a向闭阀方向施力;以及先导通路23c,其将供给路径5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导入,以对阀芯23a向开阀方向施力。
第二伸长侧阻尼阀22既可以是容许在伸长侧旁通通路21中双向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的阻尼阀,但也可以是仅容许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流体的流动的阻尼阀。
对于伸长侧开闭阀23,若供给路径5的压力成为预定值以上,则阀芯23a在先导压力的作用下被施力而弹簧23b被压缩,使伸长侧旁通通路21开放。相反,若供给路径5的压力小于预定值,则在弹簧23b的作用力下,阀芯23a定位于闭阀的状态而将伸长侧旁通通路21关闭。
关于对上述的伸长侧开闭阀23采用开闭的任一位置进行划定的预定值,设定成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或者比贮存器R的压力稍高的值、例如控制阀V的最小开阀压力。在泵4或者驱动泵4的马达13等出错时,供给路径5的压力与贮存器R的压力成为同等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导压力较小且小于预定值,因此,阀芯23a被弹簧23b施力而将伸长侧旁通通路21关闭。此外,在驱动泵4的过程中,在流体从伸长侧室R1排出的情况下,供给路径5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因此,伸长侧开闭阀23打开而使伸长侧旁通通路21开放。
因而,在驱动泵4的控制中,在伸长侧开闭阀23打开而从伸长侧室R1排出流体之际,不仅伸长侧阻尼阀15是有效的,而且第二伸长侧阻尼阀22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在驱动泵4的控制正常地进行的状态下,对于悬架装置S,在减振器D的伸长行程中易于从伸长侧室R1排出流体。与此相对,在泵4或者驱动泵4的马达13等出错时,供给路径5的压力与贮存器R的压力成为同等程度,因此,伸长侧开闭阀23关闭而仅伸长侧阻尼阀15是有效的。因而,伸长侧阻尼要素VE除了具有伸长侧阻尼阀15和伸长侧止回阀16之外,还具有伸长侧旁通通路21、第二伸长侧阻尼阀22以及伸长侧开闭阀23,对于具备该伸长侧阻尼要素VE的悬架装置S,在出错时,能够提高减振器D的伸长行程时的阻尼力,即使是在出错时,也不产生阻尼力不足,能够对车身B和车轮W可靠地进行减振。
压缩侧也同样地,如图7所示,压缩侧阻尼要素VC也可以构成为除了具备在上述悬架装置S中进行了说明的压缩侧阻尼阀17和压缩侧止回阀18之外,还具备与压缩侧阻尼阀17并联地设置的压缩侧旁通通路24以及设于压缩侧旁通通路24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25和压缩侧开闭阀26。在该情况下,压缩侧开闭阀26构成为具备:阀芯26a,其对压缩侧旁通通路24进行开闭;弹簧26b,其对阀芯26a向闭阀方向施力;以及先导通路26c,其将供给路径5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导入,以对阀芯23a向开阀方向施力。
第二压缩侧阻尼阀25既可以是容许在压缩侧旁通通路24中双向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的阻尼阀,但也可以是仅容许从压缩侧室R2排出的流体的流动的阻尼阀。
对于压缩侧开闭阀26,若供给路径5的压力成为预定值以上,则阀芯26a在先导压力的作用下被施力而弹簧26b被压缩,使压缩侧旁通通路24开放,相反,若供给路径5的压力小于预定值,则在弹簧26b的作用力下,阀芯26a定位于闭阀的状态而将压缩侧旁通通路24关闭。
关于对上述的压缩侧开闭阀26采用开闭的任一位置进行划定的预定值,设定成与贮存器R的压力相等、或者比贮存器R的压力稍高的值、例如控制阀V的最小开阀压力。在泵4或者驱动泵4的马达13等出错时,供给路径5的压力与贮存器R的压力成为同等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导压力较小且小于预定值,因此,阀芯26a被弹簧26b施力而将压缩侧旁通通路24关闭。此外,在驱动泵4的过程中且从压缩侧室R2排出流体的情况下,供给路径5的压力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因此,打开压缩侧开闭阀26而压缩侧旁通通路24被开放。
因而,在驱动泵4的控制中,在压缩侧开闭阀26打开而从压缩侧室R2排出流体之际,不仅压缩侧阻尼阀17是有效的,而且第二压缩侧阻尼阀25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在驱动泵4的控制正常地进行的状态下,对于悬架装置S,在减振器D的收缩行程中易于从压缩侧室R2排出流体。与此相对,在泵4或者驱动泵4的马达13等出错时,供给路径5的压力与贮存器R的压力成为同等程度,因此,压缩侧开闭阀26关闭而仅压缩侧阻尼阀17有效。因而,压缩侧阻尼要素VC除了具有压缩侧阻尼阀17和压缩侧止回阀18之外,还具有压缩侧旁通通路24、第二压缩侧阻尼阀25以及压缩侧开闭阀26,对于具备该压缩侧阻尼要素VC的悬架装置S,在出错时,能够提高减振器D的收缩行程时的阻尼力,即使是在出错时,也不产生阻尼力不足,能够对车身B和车轮W可靠地进行减振。此外,该除了具有压缩侧阻尼阀17和压缩侧止回阀18之外、还具有压缩侧旁通通路24、第二压缩侧阻尼阀25以及压缩侧开闭阀26的压缩侧阻尼要素VC也能够适用于具备伸长侧阻尼要素VE的悬架装置S,该伸长侧阻尼要素VE除了具有伸长侧阻尼阀15和伸长侧止回阀16之外,还具有伸长侧旁通通路21、第二伸长侧阻尼阀22以及伸长侧开闭阀23。
而且,替代仅具备伸长侧供给位置9b和压缩侧供给位置9c这两个位置的换向阀9,如图8所示,切换部件也可以是换向阀27,该换向阀27具备:伸长侧供给位置27b,该换向阀27在伸长侧供给位置27b时将供给路径5和伸长侧通路7连接、并且将排出路径6和压缩侧通路8连接;压缩侧供给位置27c,该换向阀27在压缩侧供给位置27c时将供给路径5和压缩侧通路8连接、并且将排出路径6和伸长侧通路7连接;以及连通位置27d,该换向阀27在该连通位置27d时使供给路径5、排出路径6、伸长侧通路7和压缩侧通路8全部连通。
该换向阀27是三位四通的电磁切换阀。详细而言,换向阀27具备:阀芯27a,其具备使口A和口P连通并且使口B和口T连通的伸长侧供给位置27b、使口A和口T连通并且使口B和口P连通的压缩侧供给位置27c以及使各口A、B、P、T全部连通的连通位置27d;弹簧27e、27f,其对阀芯27a施力而使阀芯27a向连通位置27d定位;推拉式螺线管27g,其与弹簧27e、27f抗衡而使阀芯27a选择伸长侧供给位置27b和压缩侧供给位置27c中的一者并切换。在未向螺线管27g供给电力的非通电时,阀芯27a被弹簧27e、27f施力而采用连通位置27d,在向推拉式螺线管27g供给电力的通电时,阀芯27a能够被来自推拉式螺线管27g的推力推动而选择性地切换成伸长侧供给位置27b和压缩侧供给位置27c中的一者。
因而,在换向阀27采用伸长侧供给位置27b的情况下,泵4与伸长侧室R1连通,因此,能够使减振器D积极地收缩,另外,在换向阀27采用压缩侧供给位置27c的情况下,泵4与压缩侧室R2连通,因此,能够使减振器D积极地伸长,这与上述的换向阀9是同样的,在采用连通位置27d的情况下,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经由换向阀27直接连通,因此,通过在出错时采用连通位置27d,与具备上述的换向阀9的悬架装置S同样地在出错时由伸长侧阻尼要素VE和压缩侧阻尼要素VC发挥阻尼力,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失效保护。另外,螺线管使用推拉式螺线管27g,推拉式螺线管27g具备两个螺线管。因此,在向一个螺线管通电之际,可动铁心在另一个螺线管内沿着轴向位移,因此,对另一个线圈的电感的变化进行检测等,可把握可动铁心的位置。因而,不设置对阀芯27a的动作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通过对阀芯27a的位置进行检测,就可对换向阀27是否正常地动作进行监视。
在上述的内容中,控制阀V设为压力控制阀,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为电磁节流阀。在该情况下,控制阀V具备:阀芯30a,其设于控制通路19的中途;弹簧30b,其对阀芯30a向开阀方向施力;以及螺线管30c,其能够产生与弹簧30b抗衡而向闭阀方向对阀芯30a施力的推力。为了利用控制阀V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控制,使用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31。具体而言,例如利用压力传感器31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检测,对检测到的压力进行反馈而根据由控制器C求出的目标压力与检测到的压力之间的偏差来求出向螺线管30c供给的目标电流即可。此外,在控制器C中,根据使减振器D产生的目标推力求出供给路径5的压力即可。并且,以由控制器C求出的目标电流为指令,驱动装置Dr如目标电流那样向螺线管30c供给电流,从而控制阀V的阀开度被控制,供给路径5的压力被控制成与目标压力一样,减振器D的推力也被控制成与目标一样。这样,在控制阀V的控制时,利用压力传感器31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检测,因此,具有能够对悬架装置S的流体压力回路FC是否正常地发挥功能进行监视的优点。控制阀V只要能够根据供给电流来对供给路径5的压力进行调整,能够利用各种阀。
最后,在上述的悬架装置S中,利用一个泵4驱动一个减振器D,但如图10、11所示,通过在泵4和贮存器R这两者与多个减振器D之间分别设置流体压力回路FC,也能够利用一个泵4使多个减振器D产生推力。具体而言,在图10的悬架装置S1中,为了利用一个泵4驱动两个减振器D,在泵4与各流体压力回路FC之间设有分流阀50,泵4所排出的流体由分流阀50向各流体压力回路FC分配。分流阀50将泵4的排出流量等分而向两个流体压力回路FC分配,但也可改变比率来分配。
在图11的悬架装置S2中,为了利用一个泵4驱动四个减振器D,在泵4与四个流体压力回路FC之间设有三个分流阀51、52、53,利用分流阀51、52、53将泵4所排出的流体向四个流体压力回路FC分配。分流阀51、52、53将泵4的排出流量等分而向四个流体压力回路FC分配,但也可改变比率来进行分配。
这样,使用分流阀50、51、52、53将来自泵4的排出流量向针对每个减振器D设置的流体压力回路FC分配,从而通过驱动一个泵4,能够供给各减振器D的推力的产生所需要的流量,因此,在多个减振器D的推力的产生时,马达数只一个就足够,驱动装置Dr中的用于驱动马达13的驱动电路也只一个就足够,因此,即使减振器D增加,也能够使系统整体上降低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适用例的一部分,主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7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226734号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悬架装置,其中,
该悬架装置具备:
减振器,其具备缸和移动自由地插入所述缸内并且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的活塞;
泵;
贮存器,其与所述泵的吸入侧连接;
供给路径,其与所述泵的排出侧连接;
排出路径,其与所述贮存器连接;
伸长侧通路,其与所述伸长侧室连接;
压缩侧通路,其与所述压缩侧室连接;
切换部件,其将所述伸长侧通路和所述压缩侧通路中的一者选择性地与所述供给路径连接,并且,将所述伸长侧通路和所述压缩侧通路中的另一者与所述排出路径连接;
伸长侧阻尼要素,其设于所述伸长侧通路,对从所述伸长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压缩侧阻尼要素,其设于所述压缩侧通路,对从所述压缩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控制阀,其能够根据供给电流对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进行调整;
吸入通路,其将所述供给路径和所述排出路径连接;
吸入止回阀,其设于所述吸入通路的中途,仅容许流体从所述排出路径朝向所述供给路径的流动;以及
供给侧止回阀,其设于所述供给路径的中途且设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泵之间,仅容许从所述泵侧朝向所述控制阀侧的流动。
2.一种悬架装置,其中,
该悬架装置具备:
多个减振器,它们分别具备缸和移动自由地插入所述缸内并且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的活塞;
泵;
贮存器,其与所述泵的吸入侧连接;
多个流体压力回路,其针对每个所述减振器设置;以及
分流阀,其将从所述泵排出的流体向各所述流体压力回路分配,
所述流体压力回路具备:
供给路径,其经由所述分流阀而与所述泵的排出侧连接;
排出路径,其与所述贮存器连接;
伸长侧通路,其与所述伸长侧室连接;
压缩侧通路,其与所述压缩侧室连接;
切换部件,其将所述伸长侧通路和所述压缩侧通路中的一者选择性地与所述供给路径连接,并且将所述伸长侧通路和所述压缩侧通路中的另一者与所述排出路径连接;
伸长侧阻尼要素,其设于所述伸长侧通路,对从所述伸长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压缩侧阻尼要素,其设于所述压缩侧通路,对从所述压缩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容许相反朝向的流动;
控制阀,其能够根据供给电流对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进行调整;
吸入通路,其将所述供给路径和所述排出路径连接;
吸入止回阀,其设于所述吸入通路的中途,仅容许流体从所述排出路径朝向所述供给路径的流动;以及
供给侧止回阀,其设于所述供给路径的中途且设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泵之间,仅容许从所述泵侧朝向所述控制阀侧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阀具备不存在针对流量的稳态超调压力的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伸长侧阻尼要素具有:
伸长侧阻尼阀,其对从所述伸长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
伸长侧止回阀,其与所述伸长侧阻尼阀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所述切换部件朝向所述伸长侧室的流动,
所述压缩侧阻尼要素具有:
压缩侧阻尼阀,其对从所述压缩侧室朝向所述切换部件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
压缩侧止回阀,其与所述压缩侧阻尼阀并联地设置,仅容许从所述切换部件朝向所述压缩侧室的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伸长侧阻尼要素具备:
伸长侧旁通通路,其与所述伸长侧阻尼阀并联地设置;以及
第二伸长侧阻尼阀和伸长侧开闭阀,它们设于所述伸长侧旁通通路,
所述伸长侧开闭阀在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将所述伸长侧旁通通路封闭,并且,当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成为预定值以上时,使所述伸长侧旁通通路开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侧阻尼要素具备:
压缩侧旁通通路,其与所述压缩侧阻尼阀并联地设置;以及
第二压缩侧阻尼阀和压缩侧开闭阀,它们设于所述压缩侧旁通通路,
所述压缩侧开闭阀在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将所述压缩侧旁通通路封闭,并且,当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成为预定值以上时,使所述压缩侧旁通通路开放。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部件是换向阀,该换向阀具备:
伸长侧供给位置,该换向阀在该伸长侧供给位置时将所述供给路径和所述伸长侧通路连接,并且将所述排出路径和所述压缩侧通路连接;
压缩侧供给位置,该换向阀在该压缩侧供给位置时将所述供给路径和所述压缩侧通路连接,并且将所述排出路径和所述伸长侧通路连接;以及
连通位置,该换向阀在该连通位置时使所述供给路径、所述排出路径、所述伸长侧通路和所述压缩侧通路全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阀是基于由压力传感器检测的所述供给路径的压力来进行控制的电磁节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减振器具备移动自由地插入所述缸内而与所述活塞连结的杆。
CN201580060484.1A 2014-11-07 2015-11-06 悬架装置 Pending CN1071076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734 2014-11-07
JP2014226734A JP6463948B2 (ja) 2014-11-07 2014-11-07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PCT/JP2015/081387 WO2016072510A1 (ja) 2014-11-07 2015-11-06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7698A true CN107107698A (zh) 2017-08-29

Family

ID=5590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0484.1A Pending CN107107698A (zh) 2014-11-07 2015-11-06 悬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6943B2 (zh)
EP (1) EP3216633A4 (zh)
JP (1) JP6463948B2 (zh)
KR (1) KR101926290B1 (zh)
CN (1) CN107107698A (zh)
WO (1) WO201607251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4313A (zh) * 2018-06-13 2018-12-0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
WO2020253441A1 (zh) * 2019-06-20 2020-12-2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控制抗蛇行减振器及减振系统、车辆
RU2787736C1 (ru) * 2019-06-20 2023-01-12 СиЭрЭрСи ЦИНДАО СЫФАН КО., ЛТД. Демпфер колебаний с активным управлением, демпф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7485B2 (ja) * 2015-05-29 2020-05-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振動減衰装置
JP6714336B2 (ja) * 2015-09-30 2020-06-24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484152B2 (ja) * 2015-09-30 2019-03-13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KR101907105B1 (ko) * 2016-07-18 2018-10-11 주식회사 만도 능동형 현가 시스템의 댐퍼 장치
WO2018222821A1 (en) 2017-05-31 2018-12-06 ClearMotion, Inc. Pilot operated blow-off valves for hydraulic actuators
JP7008486B2 (ja) * 2017-11-21 2022-01-25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7939893B (zh) * 2017-12-29 2024-03-1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主动悬架系统、减振器以及减振部件
JP7131429B2 (ja) * 2019-02-25 2022-09-06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液圧装置および液圧装置の制御方法
DE102019001855A1 (de) * 2019-03-15 2020-09-17 Hydac Mobilhydraulik Gmbh Feder-Dämpfer-System
DE102019107218B4 (de) * 2019-03-21 2023-07-0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Dämpfungsmodul für zwei Dämpfungsvorrichtungen an zwei Radträgern einer Achse eines Fahrzeugs
CN110360263B (zh) * 2019-06-20 2021-08-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半主动抗蛇行减振器及减振系统、车辆
IT202000015142A1 (it) * 2020-06-24 2021-12-24 Way Assauto S R L Sospensione attiva per veicolo
US11865889B2 (en) * 2021-10-12 2024-01-09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system with comfort valves between cross-over hydraulic circuits
US11685220B2 (en) 2021-10-12 2023-06-27 DRiV Automotive Inc.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spension systems
US11919355B2 (en) 2021-10-12 2024-03-05 DRiV Automotive Inc. Valve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938772B2 (en) 2021-10-12 2024-03-26 DRiV Automotive Inc. System for grading filling of a hydraulic suspension system
US11904841B2 (en) 2021-10-12 2024-02-20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system integration with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US11865887B2 (en) 2021-10-12 2024-01-09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system with incremental roll and pitch stiffness control
US11697319B2 (en) 2021-10-12 2023-07-11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system with comfort valve integration
US11691474B2 (en) 2021-10-12 2023-07-04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system tank fil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912092B2 (en) 2021-10-12 2024-02-27 DRiV Automotive Inc. Suspension leak check systems and methods
IT202100031739A1 (it) 2021-12-20 2023-06-20 Way Assauto S R L Sospensione attiva per veicolo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012A (ja) * 1991-09-06 1993-03-19 Kayaba Ind Co Ltd アクテイブサスペンシヨンの油圧回路
JPH05139136A (ja) * 1991-09-27 1993-06-08 Kayaba Ind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JP2004515726A (ja) * 2000-12-07 2004-05-27 フスコ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液圧回路用ディスクパックバルブアセンブリ
CN201896799U (zh) * 2010-12-13 2011-07-13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轮式起重机及其液压控制系统、泵/马达控制回路
JP2011530451A (ja) * 2008-08-12 2011-12-22 ネーデルランツ オルガニサティー フォール トゥーゲパストナトゥールヴェテンシャッペリーク オンデルズーク テーエンオー 陸上車用多点油圧懸架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8964B2 (ja) * 1989-03-27 1996-08-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能動型サスペンション
JPH04372410A (ja) * 1991-06-20 1992-12-25 Toki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FR2722265B1 (fr) * 1994-07-06 1996-08-23 Gec Alsthom Transport Sa Amortisseur semi-actif
JP3633084B2 (ja) * 1996-03-13 2005-03-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能動型サスペンション
JPH1191329A (ja) * 1997-09-18 1999-04-06 Honda Motor Co Ltd 接地荷重制御装置
ATE380307T1 (de) * 2003-02-05 2007-12-15 Kajima Corp Hydraulischer dämpfer mit dämpfungskoeffizientumschaltung
JP4898326B2 (ja) * 2006-07-07 2012-03-1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ル制御装置
JP4972479B2 (ja) * 2007-06-28 2012-07-11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用アクテ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7735838B2 (en) * 2008-08-20 2010-06-15 Husco International, Inc.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selectable roll stabilization
JP5756351B2 (ja) * 2011-06-20 2015-07-2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制振装置
JP5564523B2 (ja) 2012-03-14 2014-07-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制振装置
JP6510796B2 (ja) * 2014-11-07 2019-05-08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および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012A (ja) * 1991-09-06 1993-03-19 Kayaba Ind Co Ltd アクテイブサスペンシヨンの油圧回路
JPH05139136A (ja) * 1991-09-27 1993-06-08 Kayaba Ind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JP2004515726A (ja) * 2000-12-07 2004-05-27 フスコ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液圧回路用ディスクパックバルブアセンブリ
JP2011530451A (ja) * 2008-08-12 2011-12-22 ネーデルランツ オルガニサティー フォール トゥーゲパストナトゥールヴェテンシャッペリーク オンデルズーク テーエンオー 陸上車用多点油圧懸架システム
CN201896799U (zh) * 2010-12-13 2011-07-13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轮式起重机及其液压控制系统、泵/马达控制回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4313A (zh) * 2018-06-13 2018-12-0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
WO2020253441A1 (zh) * 2019-06-20 2020-12-2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控制抗蛇行减振器及减振系统、车辆
RU2787736C1 (ru) * 2019-06-20 2023-01-12 СиЭрЭрСи ЦИНДАО СЫФАН КО., ЛТД. Демпфер колебаний с активным управлением, демпф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US11859689B2 (en) 2019-06-20 2024-01-02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Active control type anti-yaw damper, damping system an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88358A (ja) 2016-05-23
JP6463948B2 (ja) 2019-02-06
US20170313153A1 (en) 2017-11-02
KR20170071534A (ko) 2017-06-23
EP3216633A1 (en) 2017-09-13
EP3216633A4 (en) 2018-07-25
KR101926290B1 (ko) 2018-12-06
US10076943B2 (en) 2018-09-18
WO2016072510A1 (ja)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7698A (zh) 悬架装置
CN107107699A (zh) 悬架装置和悬架控制装置
US9657749B2 (en) Hydraulic suspension for vehicle and multi-functional proportional control valve for the same
CN104768781B (zh) 液压致动器组件
CN102673639B (zh) 液压转向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起重机
JP6714336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663197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6104066A (zh) 作动缸装置
CN104132016B (zh) 三通流量阀、负载敏感多路阀、液压系统和工程机械
CN103069191A (zh) 缓冲器
US8925584B2 (en) Dampened hydraulic pilot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spool valve
JP6663196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H06502824A (ja) 車両に用いられる懸架システム
CN105539055A (zh) 用于车辆的主动悬架装置以及该主动悬架装置的阀
JP2015101183A (ja) 緩衝器
US9579945B2 (en) Hydraulic suspension system
JP667592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KR101670574B1 (ko) 차량용 액티브 서스펜션 장치
CN108626296A (zh) 一种用在油气悬挂系统上的单向阻尼阀
JP2009012770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