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4134B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4134B
CN107074134B CN201580051490.0A CN201580051490A CN107074134B CN 107074134 B CN107074134 B CN 107074134B CN 201580051490 A CN201580051490 A CN 201580051490A CN 107074134 B CN107074134 B CN 107074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insert
seat
connecting rod
auto use
use ch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14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4134A (zh
Inventor
井川阳木
阿久津武志
阿部浩久
野上宗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2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516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29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32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006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535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74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4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7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通过配置于座椅衬垫(1)下方的旋转连杆(20)向接近座椅衬垫(1)的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S)中,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具备缓冲垫(30)的下垂部(31)、覆盖下垂部(31)的表皮材料(35)。另外,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在车用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旋转连杆(20)所抵接的抵接部分(32A、32B)具备洼部(33)及可挠性板(38),该洼部(33)设置于下垂部(31);该可挠性板(38)在覆盖洼部(33)的表皮材料(35)中,设置于沿下垂部(31)的前面并向下方延伸的外侧表皮材料(36)。可挠性板(38)在旋转连杆(20)从抵接部分(32A、32B)分离时使外侧表皮材料(36)的形状复原。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通过配置于座椅衬垫下方的旋转部件向接近座椅衬垫的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收纳时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在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中,存在通过配置于座椅衬垫下方的旋转部件向接近座椅衬垫的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座椅衬垫的下面具备作为旋转部件的前收纳连杆的车用座椅。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的话,上述前收纳连杆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自由旋转地被支持,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相对于座椅衬垫自由旋转地被支持。这样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车用座椅,通过前收纳连杆向接近座椅衬垫的方向旋转从而被折叠。并且,车用座椅在折叠状态下,座椅衬垫与前收纳连杆的上面重叠,进一步地前收纳连杆的一部分抵接于座椅衬垫的底部中的渊部。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021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4-172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车用座椅被折叠时,在连杆的一部分抵接于座椅衬垫的渊部的构成中,当从该渊部作用于连杆的反作用力(连杆抵接于渊部时作用于连杆的力)变大时,很难顺畅地折叠车用座椅。另一方面,座椅衬垫的渊部影响座椅的外观。因此,需要一种外观性比较良好的座椅衬垫的渊部的构成。另外,需要即使在座椅衬垫的渊部产生由于连杆的抵接造成挤压的部分,也能在连杆分开时使该部分从被挤压的状态复原至原来的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用后部座椅具备旋转连杆及活塞减震器,该旋转连杆上端安装于座椅衬垫侧、下端可旋转地连结于车体地板侧。在座椅主体的收纳操作时,通过将座椅靠背向座椅衬垫侧折叠,随后使旋转连杆向座椅后方侧旋转,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凹部。另外,活塞减震器构成为经常向座椅衬垫侧施加施力,从下方支持座椅衬垫,同时协助座椅收纳操作。
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连杆构造中,活塞减震器引起的向座椅衬垫的自下向上的支持力,在就座状态时大,随着变为收纳状态而使座椅衬垫旋转而变小。具体而言,在活塞减震器处于向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可就座状态时,由于向上方的分力较大,因此此支持力较大,但是随着变为收纳状态,活塞减震器向大致水平方向倾斜,向上方的分力变小,因此此支持力变小。
根据上述构成,在使座椅衬垫从可就座状态向收纳状态旋转时,旋转的势头增加,会造成接触车体地板并产生较大的声音。这时,为了不增加座椅衬垫的旋转势头用手支撑同时使之旋转的话,很难顺利地旋转,影响操作感。
另外,在使座椅衬垫从收纳状态向可就座状态旋转时,在将座椅衬垫抬起时,如上所述由于活塞减震器的支持力较小,其旋转的支撑并不充分。并且,在使座椅衬垫从收纳状态向可就座状态旋转时,为了实现充分的支撑将活塞减震器的支持力设置过高的话,例如,由于车辆行驶中的摇晃,会导致座椅衬垫会收纳状态突然旋转(抬起)。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如上说明的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座椅折叠时旋转部件抵接于座椅衬垫的渊部的构成中,顺畅地进行折叠,并且能够确保渊部的外观性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座椅衬垫在一定的位置之间顺利地旋转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防止座椅衬垫突然旋转。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一种通过配置于座椅衬垫下方的旋转部件向接近所述座椅衬垫的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折叠的车用座椅,所述座椅衬垫的渊部具备向下方突出的缓冲材料及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材料,在所述渊部中,在所述车用座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旋转部件所抵接的抵接部分具有洼部及形状复原部件,该洼部设置于所述缓冲材料,相较于所述渊部中位于所述抵接部分之外的部分,该洼部的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小;该形状复原部件在覆盖该洼部的所述表皮材料中,设置于向下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分,在所述旋转部件从所述抵接部分分离时使所述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衬垫的渊部中,在旋转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形成有比位于抵接部分之外的部分向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小的洼部。由于形成此洼部,在旋转部件抵接时从上述的抵接部分作用于旋转部件的反作用力变小,据此可以顺畅地折叠车用座椅。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在覆盖洼部的表皮材料中,在向下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分设置有形状复原部件,通过该形状复原部件,在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据此,在抵接部分中,即使目视容易确认的外边缘部分被旋转部件挤压,之后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上述外边缘部分也可复原至原来的形状。通过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即使在座椅折叠时旋转部件抵接于座椅衬垫的渊部,也能够顺畅地进行折叠,另外,可以确保渊部(具体为外边缘部分)的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洼部通过在所述渊部具备的所述缓冲材料的下端部开槽而形成,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由配置于所述外边缘部分的下端部的可挠性板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在外边缘部分的下端部配置有作为形状复原部件的可挠性板。据此,在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可以容易地使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由沿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板构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可挠性板的两端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洼部。
在上述构成中,可挠性板在宽度方向上以跨越洼部的方式延伸。据此,在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可以有效地使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更优选的是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前方部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其他旋转部件,该其他旋转部件在所述车用座椅折叠时与所述旋转部件一同旋转,在所述渊部中,位于所述其他旋转部件的前方的前端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缓冲材料的保持部,该保持部用于保持覆盖该前端部的所述表皮材料中的所述外边缘部分的形状,该保持部中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比所述洼部中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大,所述洼部设置于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其他旋转部件的位置,并且,在各所述洼部之间设置有所述保持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衬垫的渊部部分中,在位于其他旋转部件的前方的前端部配置有为了保持外边缘部分的形状而在缓冲材料形成的保持部。并且,在前端部中,在隔着其他旋转部件的位置至少设置有两个洼部,在洼部之间设置有上述保持部。这样,通过在洼部之间设置保持部,与连续设置洼部的构成相比,可以良好地保持在座椅衬垫的前端部中的表皮材料的形状(严格来讲,是外边缘部分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更优选的是在所述渊部中相互不同的地方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分别具有由可挠性板构成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在多个所述抵接部分中,一个抵接部分具有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比其他抵接部分具有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更小。
在上述构成中,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根据抵接部分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上述构成中,考虑抵接部分的位置的不同配置合适尺寸的形状复原部件。结果,可更准确地确保座椅衬垫的渊部(具体来讲是外边缘部分)的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其他抵接部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座椅衬垫的一端侧与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第一连杆抵接,所述一个抵接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侧与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抵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分别通过沿所述宽度方向的旋转轴自由旋转地被支持,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在所述车用座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的各自的所述旋转轴中,一方的旋转轴比另一方的旋转轴位于更靠近所述座椅衬垫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衬垫的渊部多个存在的抵接部分中,在一个抵接部分抵接有多个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另外,多个连杆的各旋转轴的位置互不相同,在车用座椅处于折叠状态时,一方的连杆的旋转轴比另一方的连杆的旋转轴更靠近座椅衬垫。通过这样的构成,在上述一个抵接部分中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比在与第一连杆抵接的其他抵接部分中的挤压量更大。另外,一个抵接部分所具有的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比其他抵接部分所具有的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更小。即,在上述构成中,在多个抵接部分中,在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变更大的抵接部分中,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更小。据此,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更大的抵接部分在连杆抵接时更容易变形,结果,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座椅的折叠。
另外,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在上述车用座椅中,具备所述座椅衬垫及座椅移动机构,该座椅移动机构在既定方向上,在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使所述座椅衬垫往复移动,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具备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两个连杆及施力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在使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相对于车体地板相对旋转,同时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相对旋转;该施力部件将从固定于所述车体地板的一端向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的方向的施力施加于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两个连杆中,将穿过第一旋转轴的中心线及第一连结轴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作为第一平面,该第一旋转轴的中心线自由旋转地支持一方的连杆,该第一连结轴的中心线用于将所述一方的连杆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在所述两个连杆中,将穿过第二旋转轴的中心线及第二连结轴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作为第二平面;该第二旋转轴的中心线自由旋转地支持另一方的连杆,该第二连结轴的中心线用于将所述另一方的连杆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在使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区间中,通过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相对旋转的所述两个连杆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相对旋转,从而在所述区间中,在所述两个连杆向所述第二位置侧倾斜时,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相交线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上方,所述施力部件向穿过比所述相交线更靠近所述第一位置侧的位置的方向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衬垫的移动区间中,由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相交线位于比座椅衬垫更靠上方,施力部件向通过比相交线更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施力于座椅衬垫,在使座椅衬垫移动时,能够通过座椅移动机构产生向第一位置侧的施力。因此,能够防止座椅衬垫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急剧移动,在将座椅衬垫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通过支撑其移动,可以使座椅衬垫顺利移动。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相交线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下方,并且,位于比所述施力部件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的方向更靠近所述第二位置侧。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相交线位于更靠座椅衬垫下方,比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更靠第二位置侧,因此以相交线为中心的施力部件产生的向第二位置侧的力矩施加于座椅衬垫,座椅衬垫容易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以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上方的所述相交线为中心的所述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比所述座椅衬垫的自重产生的力中与所述作用力平行的分力更小。
根据上述构成,在使座椅衬垫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通过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使其减速,同时由于座椅衬垫的自重能够使座椅衬垫顺利地旋转。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相交线位于相较于所述第一连结轴侧更靠近所述第一旋转轴侧的延长线上,所述施力部件向穿过比所述相交线更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置的方向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将位于第二位置的所述座椅衬垫通过施力部件向穿过比相交线更远离第一位置的位置的方向施力,在座椅衬垫产生向第二位置的力矩。因此,能够防止座椅衬垫突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车用座椅设置有固定于车身且保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座椅衬垫的状态的保持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在行驶中上下摇动时,即使施加比平常更大的荷重,也能够将座椅衬垫保持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特别是,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所述保持部件可以是连接所述车用座椅与所述车身的带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带子能够简单地防止座椅衬垫抬起。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所述保持部件可以是锁定所述车用座椅与所述车身的锁定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锁定装置能够切实地防止座椅衬垫抬起。
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旋转部件在座椅折叠时抵接座椅衬垫的渊部的构成中,能够顺畅地进行折叠,并且能够确保渊部的外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由于在外边缘部件的下端部配置有作为形状复原部件的可挠性板,因此在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可以容易地使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减轻由于旋转部件抵接对表皮材料的外边缘部分的影响,例如减轻外侧表皮材料中褶皱的产生,可以提高外边缘部分的外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由于可挠性板在座椅宽度方向以跨越洼部的方式延伸,因此可以在旋转部件从抵接部分分离时有效地使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在座椅衬垫的渊部中,在位于其他旋转部件的前方的前端部中,在隔着其他旋转部件的位置至少设置两个洼部,通过在洼部之间设置保持部,能够良好地保持在前端部中的表皮材料的形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通过考虑在座椅衬垫的渊部中抵接部分的位置的不同来配置合适尺寸的形状复原部件,能够更准确地确保座椅衬垫的渊部的外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在设置于座椅衬垫的渊部的多个抵接部分中,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更大的抵接部分在连杆抵接时更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座椅折叠。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防止座椅衬垫突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将座椅衬垫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通过支撑其移动,能够使座椅衬垫顺利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以相交线为中心的施力部件产生的向第二位置的力矩施加于座椅衬垫,座椅衬垫容易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在使座椅衬垫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通过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使其减速,同时通过座椅衬垫的自重能够使座椅衬垫顺利地旋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防止座椅衬垫突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将座椅衬垫保持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简单地防止座椅衬垫抬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切实地防止座椅衬垫抬起。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大致立体图。
图1B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收纳顺序的图(其1)。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收纳顺序的图(其2)。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收纳顺序的图(其3)。
图5为设置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收纳机构的立体图。
图6为座椅收纳机构的侧面图。
图7为座椅收纳机构的背面图。
图8为从底部侧看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的图。
图9为从正面看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的图。
图10为缓冲垫及可挠性板的说明图。
图11为保持部周边的模式截面图。
图12为洼部周边的模式截面图。
图13为表示安装于表皮材料的可挠性板的图。
图14为表示处于可就座状态的座椅框架的旋转连杆的状态及活塞减震器的施力方向的模式图。
图15为表示处于弹出状态的座椅框架的旋转连杆的状态及活塞减震器的施力方向的模式图。
图16为表示处于中间旋转状态的座椅框架的旋转连杆的状态及活塞减震器的施力方向的模式图。
图17为表示处于收纳状态的座椅框架的旋转连杆的状态及活塞减震器的施力方向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大致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相当于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并且,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乘客就座的一侧为座椅前方侧,以此前方侧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另外,宽度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宽方向),相当于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的内侧(以下简称为内侧)为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体而言为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同样,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简称为外侧)为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具体而言为远离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
此外,以下说明的各部件的位置及姿势等,除特别声明的情况外,指的是车用座椅的使用状态,即指的是处于可就座状态时的位置及姿势等。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称为本座椅S)构成车辆的后部座椅,如图1A及1B所示,具有作为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座椅主体S1。此外,图1B为表示处于可就座状态的本座椅S的侧面图。
座椅主体S1由座椅衬垫1、座椅靠背2及头枕3构成。如图1A所示,座椅靠背2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的靠背部,具备作为骨架的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及未图示的缓冲垫。座椅靠背框架由作为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3所示,其下端部与座椅衬垫1相连结。
座椅衬垫1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具备作为骨架的图5所示的座椅衬垫框架1a及未图示的缓冲垫。座椅衬垫框架1a由作为座椅衬垫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5所示,配置于左右侧方的侧边框架101、连结各侧边框架101的前方部分的前方连结管102、连结各侧边框架的后方部分的后方连结管103、作为架设于前方连结管102的上面的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104为主要构成部件。
侧边框架101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以夹住前方连结管102及后方连结管103的方式连结,提高结合刚性。在左侧的侧边框架101安装有在前后方向与侧边框架101相对设置的加强侧边框架101a。
加强侧边框架101a为加强安装有后述活塞减震器24一侧的侧边框架101的部件,在前方部分与前方连结管102相连结,在后方部分与后方连结管103相连结。通过将未图示的旋转螺栓缔结在座椅左右方向,活塞减震器24的上端部可旋转地被连结于加强侧边框架101a。
后述的脚连杆10的上端部通过固定托架1b可旋转地安装于前方连结管102。在后方连结管103的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可旋转地连结后述的旋转连杆20的左右两个固定托架1c、1d。固定托架1c、1d通过将未图示的旋转螺栓缔结于座椅左右方向从而可旋转地支持旋转连杆20的上端部。
头枕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具备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支柱及未图示的缓冲垫。
另外,如图1B所示,在车内空间中,在本座椅S的后方设置有在车体地板T形成的凹型的收纳空间T1。也就是说,在本座椅S的后方侧设置有收纳位置。并且,本座椅S可以在被折叠的状态下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T1。
如上,本座椅S具备在可就座状态与座椅收纳状态(以下,简称为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座椅衬垫1的状态的构成。换言之,本座椅S为可进行乘客可就座的可就座状态与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位置的收纳状态这两种形态的座椅设置的座椅。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本座椅S在处于可就座状态时,乘客拉伸图1A所示的操作带106的话,座椅靠背2向座椅衬垫1侧前倒并被折叠。之后,被折叠的座椅主体向座椅后方跳起并旋转,向下沉方向移动。并且,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位置。此外,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的本座椅S的位置也称为可就座位置,在处于收纳状态时的本座椅S的位置也称为收纳位置。可就座位置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一位置,收纳位置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二位置。
以下,就本座椅S的收纳动作进行概述。
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图1B图示的状态)时,乘客拉伸未图示的操作带时,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2向前倾并折叠于座椅衬垫1上。之后,对折状态的座椅主体S1通过后述座椅收纳机构4的动作,如图2及图3所示以向后方下沉的方式移动(旋转)。最终,对折的座椅主体S1及座椅收纳机构4,即本座椅S整体,如图4所示收纳于收纳空间T1内。图2至图4为表示本座椅S的收纳顺序的图。此外,在座椅收纳时,本座椅S的状态以图2、3、4的顺序变迁。
接下来,就座椅收纳机构4的构成进行说明。座椅收纳机构4为用于将座椅主体S1导入至收纳空间T1内的座椅移动机构,图1B及图2至图7图示的脚连杆10及多个旋转连杆20为主要构成要素。图5至7为表示座椅收纳机构4的构成的图,图5表示立体图,图6表示侧面图,图7表示背面图。
并且,在折叠本座椅S时,脚连杆10与多个旋转连杆20分别以接近座椅衬垫1的方式旋转。在此,多个旋转连杆20分别相当于旋转部件,脚连杆10相当于其他旋转部件。
脚连杆10的上端安装于座椅衬垫1的前侧部分的下方位置,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支持包括座椅衬垫1的座椅主体S1。另外,脚连杆10的下端以可装拆地连结于车体地板侧的状态配置。具体说明的话,脚连杆10在下端部具备图7等图示的撞针锁定机构10b。此撞针锁定机构10b与撞针T2啮合,该撞针T2设置在车体地板T中经阶梯状部分而变得更高的部分。并且,由于撞针锁定机构10b与撞针T2啮合,座椅主体S1锁定为可就座状态。
另一方面,撞针锁定机构10b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解除的话,本座椅S整体变为自由移动的状态,可以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此外,关于撞针锁定机构10b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在座椅靠背2向座椅衬垫1前倾的过程中在未图示的锁定解除机构动作的时间点被解除。
关于脚连杆1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的话,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脚连杆10为支持座椅衬垫1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脚连杆10由大致コ字形的板状钢材构成,通过将其两端弯折形成法兰部10a来确保刚性。另外,脚连杆10以可旋转状态安装于座椅衬垫1的底部。
更具体说明的话,在脚连杆10的上端部具备作为脚连杆10的旋转中心的脚连杆用旋转轴10c。另外,在脚连杆10的下端部具备将啮合钩10d可装拆地啮合锁定于车体地板的撞针T2的撞针锁定机构10b。另外,如图6所示,在座椅衬垫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固定脚连杆用旋转轴10c的固定托架1b。此固定托架1b焊接于构成座椅衬垫1的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1a,严格来讲,焊接于座椅衬垫框架1a的前方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并且,脚连杆10的上端部支持于固定在固定托架1b的脚连杆用旋转轴10c。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脚连杆10安装于座椅衬垫1的底部中的前方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
并且,在切换本座椅S的状态时,脚连杆10相对于座椅衬垫1以接近或分离的方式旋转。具体说明的话,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脚连杆10位于距离座椅衬垫1最远的位置(图1B图示的起立位置)。另一方面,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脚连杆10位于最接近座椅衬垫1的位置(以下为抵接位置)。另外,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脚连杆10如图8所示与座椅衬垫1叠在一起并抵接于座椅衬垫1的底部。图8为从底部侧看折叠状态的本座椅S的座椅衬垫1时的图。关于图8进一步说明的话,该图为了使图示易于理解而略微进行了简化,具体而言,主要图示与本座椅S的特征相关的配件(具体而言为脚连杆10、旋转连杆20及表皮材料35)。
此外,在脚连杆用旋转轴10c插入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此螺旋弹簧在其端部与脚连杆10连接,向起立位置(可与车体地板侧的撞针T2啮合的位置)对脚连杆10施力。另外,在脚连杆10安装有图6所示的中继部件25的一端部。中继部件25的另一端部安装于旋转连杆20(更具体而言是内侧连杆21或外侧连杆22)。
并且,旋转连杆20执行向后倾这样的旋转动作时,中继部件25以与此连动的方式活动,结果,脚连杆10与上述螺旋弹簧的施力相抗并以面向抵接位置的方式旋转。即,在撞针锁定机构10b的锁定解除后,脚连杆10成为与旋转连杆20的旋转连动并以脚连杆用旋转轴10c为中心向座椅后方侧旋转,向座椅衬垫1侧折叠的构成。
旋转连杆20为使座椅衬垫1移动至收纳位置的部件,由图5所示的长尺状的钢材构成,配置于座椅衬垫1的下方位置。更具体说明的话,旋转连杆20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侧的端部)连结于座椅衬垫框架1a。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下端侧的端部)以相对于车体地板T中经阶梯状部分而变得更低的部分可旋转的状态被支持。
并且,旋转连杆20通过座椅衬垫1与脚连杆10相连结。因此,旋转连杆20构成为在可就座状态时,因脚连杆10与车体地板侧的撞针T2锁定,使得旋转连杆20与连杆施力弹簧相抗且保持于从下方支持座椅衬垫1的位置。
另一方面,旋转连杆20在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啮合状态解除时,以接近座椅衬垫1的底部的方式(换言之,以后倾的方式)旋转。也就是说,在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锁定解除后,旋转连杆20通过连杆施力弹簧的施力以使座椅衬垫1移动至收纳位置的方式,以既定的轴(具体而言是后述的连结轴21a、22a及23a)为中心旋转。结果,旋转连杆20与包括座椅衬垫1的座椅主体S1一同向收纳空间T1内移动。
如上,在切换本座椅S的状态时,旋转连杆20以相对于座椅衬垫1接近或远离的方式相对于车体地板T旋转。具体说明的话,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旋转连杆20位于距离座椅衬垫1最远的位置(图1B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旋转连杆20位于最接近座椅衬垫1的位置。此外,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8所示,旋转连杆20与座椅衬垫1叠在一起并抵接于座椅衬垫1的底部。
就旋转连杆2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的话,本座椅S具备多个旋转连杆20。更具体说明的话,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收纳机构4具备作为三个旋转连杆20的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在此,内侧连杆21相当于第一连杆,外侧连杆22相当于第二连杆,引导连杆23相当于第三连杆。进一步地,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收纳机构4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活塞减震器24。
此外,外侧连杆22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一方的连杆”,引导连杆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另一方的连杆”。
内侧连杆21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支持座椅主体S1,在折叠本座椅S时以后倾的方式旋转并将座椅主体S1导入收纳空间T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连杆21由大致方管状的钢材构成,更详细说明的话,是将弯折成大致U字形状的两个钢板组合形成的筒状。
在将本座椅S折叠时,外侧连杆22与内侧连杆21协作将座椅主体S1导入收纳空间T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连杆22由圆筒的金属管及焊接于该金属管的下端部的延伸托架22i构成。外侧连杆22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其长尺状的部分沿内侧连杆21配置。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外侧连杆22中,在比设置于上端的旋转轴22b更靠下方的部分安装有直接与脚连杆10连结的中继部件25。如图6的箭头所示,在从可就座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时,通过此中继部件25,脚连杆10根据外侧连杆22接近座椅衬垫1的量,相应地向座椅衬垫1侧折叠。
在折叠本座椅S时,引导连杆23以使其沿一定的轨道向收纳空间T1移动的方式引导座椅衬垫1。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连杆23由大致L字形状的角型钢板构成,沿内侧连杆21及外侧连杆22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连杆21具有中空的四角状的截面,外侧连杆22具有中空的圆形的截面,引导连杆23具有大致L字形状的截面。在此,各旋转连杆20的截面为各旋转连杆20主体(与通过旋转轴被支持的端部不同的部分)的截面。并且,内侧连杆21的截面二次力矩比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的各截面二次力矩更大。
就各旋转连杆20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的话,如图5及图7所示,内侧连杆21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一端侧)。另外,如同图所示,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邻的状态配置。
另外,内侧连杆21及外侧连杆22在前后方向配置于相对位置,引导连杆23配置于比内侧连杆21及外侧连杆22稍靠后方。
另外,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全部配置于座椅衬垫1的下方位置。更严格地说明的话,上述三个旋转连杆20的各自长度方向一端部连结于座椅衬垫框架1a的后端部。另外,各旋转连杆2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相对于车体地板T自由旋转地被支持。
具体说明的话,在车体地板T中,在构成收纳空间T1的前侧壁面的部分安装有安装托架T3。另外,如图5至图7所示,在安装托架T3上焊接有两个轴固定工具26a、26b。其中,在一方的轴固定工具26a固定有内侧连杆用连结轴21a。并且,内侧连杆21的端部以可旋转的状态被支持于内侧连杆用连结轴21a。另外,在另一方的轴固定工具26b固定有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及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并且,外侧连杆22的端部以可旋转的状态被支持于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引导连杆23的端部以可旋转的状态被支持于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此外,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相当于第一连结轴,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相当于第二连结轴。
此外,在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及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分别安装有未图示的连杆施力弹簧,旋转连杆20通常以各连结轴22a、23a为中心被连杆施力弹簧向收纳位置侧施力。
如上,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分别以对应的连结轴21a、22a、23a为中心以前倾或后倾的方式旋转。此外,关于内侧连杆用连结轴21a及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的位置关系,各连结轴21a、22a的轴中心以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设计。另一方面,关于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与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的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的轴中心设计为比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的轴中心更靠前方及上方。换言之,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位于比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更靠近座椅衬垫1的底部的位置。
另外,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分别相对于座椅衬垫1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连结于座椅衬垫框架1a。更具体说明的话,如图5至图7所示,在座椅衬垫框架1a的后端部安装有两处用于固定旋转轴21b、22b、23b的固定托架1c、1d。并且,在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固定托架1c固定有旋转轴21b,内侧连杆21的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自由旋转地被支持于此旋转轴21b。
另外,在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固定托架1d固定有旋转轴22b及旋转轴23b,外侧连杆22的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自由旋转地被支持于一方的旋转轴22b,引导连杆23的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自由旋转地被支持于另一方的旋转轴23b。此外,旋转轴22b相当于第一旋转轴,旋转轴23b相当于第二旋转轴。
此外,引导连杆23的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在可就座状态下,在比外侧连杆22的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更靠后方,通过旋转轴23b连结于固定托架1d。
另外,由于支持座椅衬垫1的内侧连杆21及外侧连杆22的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配置于比引导连杆23的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更靠前方及上方,因此座椅衬垫1的支持刚性提高。
如上,由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的一部分分别支持于旋转轴21b、22b、23b,因此相对于座椅衬垫1可相对旋转。换言之,座椅衬垫1相对于内侧连杆21、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可相对旋转。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收纳机构4,如前所述,具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活塞减震器24。如图5至图7所示,此活塞减震器24由长尺状的物体构成,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引导连杆23更靠外侧。另外,活塞减震器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固定于座椅衬垫框架1a的侧壁。另一方面,活塞减震器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更靠下侧的端部)可旋转地连结于车体地板侧。另外,活塞减震器24通过安装托架T3与引导连杆23一同连结于车体地板。
并且,活塞减震器24向沿其长度方向的方向(伸长方向)给予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座椅S处于可就座状态时,在座椅主体S1中将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力。据此,即使就座者就座于本座椅S并向座椅衬垫1施加下方荷重,也能在既定位置良好地保持座椅衬垫1。
另外,活塞减震器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更靠上侧的端部)可旋转地安装于在加强侧边框架101a的侧面安装的减震器旋转轴24b。另外,活塞减震器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更靠下侧的端部)连结于在车体地板侧安装的减震器连结轴24a而构成。在减震器连结轴24a安装有未图示的施力弹簧,活塞减震器24与旋转连杆20相同,通常以减震器连结轴24a为中心被施力弹簧向收纳位置侧施力。
并且,活塞减震器24在可就座状态时,配置于比旋转连杆20更靠前方,成为可在更靠近座椅衬垫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位置支持的构成,与施力弹簧相抗并保持于支持座椅衬垫1的位置。
另一方面,活塞减震器24在折叠本座椅S时向与上述三个旋转连杆20相同的方向旋转。即,活塞减震器24相当于旋转部件,相对于车体地板可相对旋转,在本座椅S折叠时施力于座椅衬垫1,同时与旋转连杆20一同后倾。更严格地说明的话,活塞减震器24在脚连杆10与撞针T2的锁定解除后,通过施力弹簧的施力以减震器连结轴24a为中心向收纳位置侧后方旋转。
接下来,关于座椅衬垫1的构成参照已经出现的图8、图9至图13进行说明。图9为从正面看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座椅衬垫1的图,在图中以虚线表示座椅衬垫1内的缓冲垫30。图10为缓冲垫30及后述可挠性板38的说明图,图示两配件的形状及配置位置。此外,图10为从正面看座椅衬垫1时的图,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座椅衬垫1的轮廓。图11为后述保持部34周边的模式截面图。图12为后述洼部33周边的模式截面图。图13为表示安装于表皮材料35的可挠性板38的图,图示将外侧表皮材料36的里侧卷起的情况。
座椅衬垫1通过表皮材料35覆盖在座椅衬垫框架1a上载置的缓冲垫30而构成。缓冲垫30相当于缓冲材料,扩展至座椅衬垫1的渊部。在此,座椅衬垫1的渊部为在平视座椅衬垫1时(例如,从上方看时)的渊部部分,具体而言,相当于前端部、后端部、宽度方向一端部(内侧端部)及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外侧端部)。
另外,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如图11及图12所示,缓冲垫30的一部分(以下称为下垂部31)比座椅衬垫框架1a的前端更向前侧迂回。此下垂部31为缓冲垫30中在座椅衬垫框架1a的前侧向下方突出的部分,规定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形状及缓冲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下垂部31的表皮材料35将两种表皮材料缝合而构成。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1及图12所示,从下垂部31的上端到前端的范围被外侧表皮材料36覆盖,下垂部31的下端被内侧表皮材料37覆盖。外侧表皮材料36为决定座椅衬垫1的外观(包括形状及质感、风格)的部件,沿下垂部31的前端面向下方延伸。即,外侧表皮材料36在覆盖下垂部31的表皮材料35中构成外边缘部分,形成座椅衬垫1的前端面(外观面)。在此,外边缘部分为表皮材料35中构成座椅衬垫1的外边缘(外表面)的部分,具体而言,为构成座椅衬垫1的前端面、后端面、宽度方向一端面或宽度方向另一端面的部分。
此外,关于外侧表皮材料36的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考虑与座椅衬垫1的外观(外观性),适合用于表皮材料的材质(例如,天然皮革及人造皮革等)即可。
内侧表皮材料37用于将外侧表皮材料36保持于覆盖下垂部31的前端面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座椅衬垫1的底部中与外侧表皮材料36缝合。并且,如图8所示,内侧表皮材料37在座椅衬垫1的底部中配置于比外侧表皮材料36更靠内侧。此外,关于内侧表皮材料37的材质,并没有特此限定,只要考虑对座椅衬垫1的外观产生的影响小、相对便宜的材质(例如,无纺织布及毡布等)即可。
另一方面,在本座椅S被折叠的状态下,如图8及图9所示,各旋转连杆20抵接于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旋转连杆20的抵接部分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存在两处。一方的抵接部分32A抵接于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旋转连杆20,即抵接于内侧连杆21。另一方的抵接部分32B抵接于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旋转连杆20,即抵接于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另外,另一方的抵接部分32B除旋转连杆20之外还与活塞减震器24抵接。
并且,本座椅S的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分32A、32B的构造。具体说明的话,如图9所示,在各抵接部分32A、32B,下垂部31的向下方的突出量更小。换言之,下垂部31中,位于抵接部分32A、32B的部分通过将其下端部开槽为矩形从而构成洼部33。如图9及图10所示,此洼部33比位于抵接部分32A、32B之外的部分向下垂部31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小。
如上所述的本座椅S中,下垂部31中位于抵接部分32A、32B的部分构成洼部33。据此,能够顺畅地折叠本座椅S。更详细说明的话,在折叠本座椅S时,旋转连杆20等抵接于各抵接部分32A、32B的话,如图9所示,各抵接部分32A、32B被旋转连杆20等挤压。因此,为了顺畅地折叠本座椅S,在抵接部分32A、32B中需要确保适当的挤压空间。因此,在本座椅S中,通过在抵接部分32A、32B内设置洼部33来确保挤压空间。
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洼部33,在旋转连杆20等抵接于抵接部分32A、32B时,主要是表皮材料35(具体而言为外侧表皮材料36及内侧表皮材料37)被挤压。据此,抵接于抵接部分32A、32B时,作用于旋转连杆20等的力(反作用力)变得足够小。据此,旋转连杆20等顺畅地与座椅衬垫1的底部叠在一起,结果,本座椅S的折叠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另一方面,使折叠的本座椅S恢复至可就座状态时,抵接于抵接部分32A、32B的旋转连杆20等从抵接部分32A、32B远离。这时,从座椅的外观这一观点来看,需要将挤压的抵接部分32A、32B恢复至原来的状态(与旋转连杆20等抵接之前的状态)。因此,在本座椅S中,在形成座椅衬垫1的前端面的外侧表皮材料36中,在位于抵接部分32A、32B的部分设置可挠性板38。此可挠性板38为形状复原部件的一个例子,具体由具有可挠性的矩形的橡胶板构成。另外,如图11至图13所示,可挠性板38粘贴于外侧表皮材料36的里面的下端部。
以上所述的本座椅S中,在外侧表皮材料36中,位于抵接部分32A、32B的部分粘贴有可挠性板38。据此,为了将本座椅S恢复至可就座状态,旋转连杆20等从抵接部分32A、32B分离时,抵接部分32A、32B的形状(具体而言为被挤压的外侧表皮材料36)通过可挠性板38的复原力,良好地从挤压状态向原来的状态复原。
另外,如图10所示,缓冲垫30的下垂部31具有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的洼部33、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的洼部33、位于两洼部33之间的保持部34。保持部34为在下垂部31中比洼部33向下方的突出量更大的部分。另外,保持部34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换言之,位于脚连杆10的前方的部分)。
并且,由于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具有上述保持部34,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覆盖该部分的外侧表皮材料36的形状。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下垂部31的下方的突出量变得更大。因此,位于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外侧表皮材料36通过配置于其里侧的缓冲垫30(严格来讲是保持部34),能够良好地维持张开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宽度方向上隔着脚连杆10的位置设置有洼部33。进一步地,在宽度方向上的各洼部33之间设置有上述保持部34。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洼部33连续设置的构成(形成从一方的抵接部分32A到另一方的抵接部分32B连续的洼部33的构成)相比,能够良好地保持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中的外侧表皮材料36的形状。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两处抵接部分32A、32B分别设置有可挠性板38。也就是说,相对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设置有一个可挠性板38(以下称为第一板38A),相对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设置有另一个可挠性板38(以下称为第二板38B)。这两个可挠性板38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
另外,各可挠性板38在宽度方向上以跨越位于相对应的抵接部分32A、32B的洼部33的方式延伸。换言之,在宽度方向上,在可挠性板38的两端的内侧设置有相对应的抵接部分32A、32B的洼部33。通过这样以跨越洼部33的方式配置可挠性板38,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旋转连杆20等从抵接部分32A、32B分离时更有效地使外侧表皮材料36的形状复原。
此外,如10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板38A越过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延伸至靠近保持部34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抵接于一个旋转连杆20(即,内侧连杆21),与之相对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抵接于两个旋转连杆20(即,外侧连杆22及引导连杆23)。在此,与抵接部分32B抵接的两个旋转连杆20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邻的位置。另外,上述两个旋转连杆20的各旋转轴(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错开的位置。这样旋转轴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旋转连杆20抵接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比一个旋转连杆20抵接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在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更大。
进一步地,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具备的可挠性板38(即,第二板38B)的宽度比宽度方向内侧的抵接部分32A具备的可挠性板38(即,第一板38A)的宽度更小。在此,宽度为上下方向的长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抵接部分32A、32B中,相对于连杆抵接时的挤压量更大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设置更窄幅的可挠性板38。并且,由于可挠性板38变窄,宽度方向外侧的抵接部分32B具备的外侧表皮材料36更容易变形。这样,关于挤压量更大的抵接部分32B,由于将可挠性板38的宽度变窄更容易被挤压,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本座椅S的折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覆盖缓冲垫30的下垂部31的表皮材料35通过缝合外侧表皮材料36及内侧表皮材料37而构成。更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表皮材料35形成为双层构造。详细说明的话,如图13所示,构成座椅外边缘的外侧表皮材料36、位于比外侧表皮材料36更靠内侧的内侧表皮材料37在座椅衬垫1的底部被缝合。
另外,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旋转连杆20在座椅衬垫1的底部中抵接于抵接部分32A、32B,这时,如图8所示,抵接于外侧表皮材料36及内侧表皮材料37双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连杆20与内侧表皮材料37的抵接面积比旋转连杆20与外侧表皮材料36的抵接面积更大。这样在本座椅S处于折叠状态时,旋转连杆20更多地抵接于外侧表皮材料36及内侧表皮材料37中的内侧表皮材料37。因此,减轻由于旋转连杆20抵接对座椅衬垫1的外观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减轻在外侧表皮材料36中褶皱的产生,能够提高座椅衬垫1的外观性。
关于与旋转连杆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活塞减震器的施力的变化。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7,关于施加于座椅衬垫1的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就与外侧连杆22、引导连杆23及活塞减震器24的位置关系相对应的变化进行说明。
在此,图14至图17为表示座椅框架的旋转连杆20的状态及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方向的模式图,图14表示可就座状态,图15表示弹出状态,图16表示中间旋转状态,图17表示收纳状态。
将穿过外侧连杆22中的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的中心线及旋转轴22b的中心线的平面作为假想平面41,将穿过引导连杆23中的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的中心线及旋转轴23b的中心线的平面作为假想平面42。此外,假想平面41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平面,假想平面42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平面。并且,假想平面41与假想平面42的相交线50为与连杆机构相关的瞬时中心。
在图14所示的可就座状态,相交线50位于比座椅衬垫1更靠下方,活塞减震器24穿过相交线50的前方将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力。因此,以相交线50为中心产生力矩,该力矩在图14中以圆弧状的箭头表示且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通过此力矩,在比相交线50更靠上方的座椅衬垫1施加向座椅后方的施力。也就是说,撞针锁定机构10b的锁定解除后,座椅衬垫1通过活塞减震器24的伸长方向的施力向上方移动,同时,通过以上述相交线5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向后方移动。
在图15所示的弹出状态下,座椅衬垫1通过活塞减震器24的伸长方向的施力向上方移动。此外,在此状态下,与可就座状态相同,相交线50位于比座椅衬垫1更靠下方,活塞减震器24穿过相交线50的前方将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力。
在图16所示的中间旋转状态下,伴随活塞减震器24的旋转倾斜,作为伸长方向的施力的分力的将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加的力逐渐变小。因此,随着旋转连杆20向收纳方向旋转,座椅衬垫1通过其自重向旋转连杆20侧靠近,在座椅衬垫1中配置于比旋转轴23b更靠前方的旋转轴22b向引导连杆23靠近。并且,由于旋转轴22b与假想平面42的距离变得比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与假想平面42的距离小,因此,相交线50变成位于比座椅衬垫1更靠上方。换言之,相交线50是位于旋转轴22b或旋转轴23b侧的延长端部,还是位于外侧连杆用连结轴22a或引导连杆用连结轴23a侧的延长端部,以假想平面41与假想平面42的倾斜变为平行的状态为界线进行切换。
活塞减震器24穿过相交线50的前方将座椅衬垫1向上方施力。因此,以相交线50为中心产生力矩,该力矩在图16中以圆弧状的箭头字表示且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通过此力矩,在比相交线50更靠下方的座椅衬垫1施加向座椅前方的施力。也就是说,在中间旋转状态下,通过本座椅S的自重,座椅衬垫1向后方倾倒,与之相对,通过以上述相交线5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而施加于座椅衬垫1的施力产生向前方的阻力。由于产生这样的力,能够防止在收纳座椅衬垫1时突然移动,并在抬起座椅衬垫1时支撑座椅衬垫1。
特别是,通过以相交线5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向前方施力于座椅衬垫1的施力被设定为,与本座椅S的自重产生的向后方的分力相同或较小。通过这样设定,不会限制座椅衬垫1向收纳状态的旋转,座椅衬垫1减速旋转从而变为收纳状态。
在图17所示的收纳状态下,相交线50位于座椅衬垫1的后方。活塞减震器24穿过活塞减震器24的下方将座椅衬垫1向后方施力。因此,以相交线50为中心,在图17中以圆弧状的箭头表示,图中,产生逆时针方向的力矩,通过此力矩,在位于比相交线50更靠前方的座椅衬垫1施加向座椅下方的施力。也就是说,在收纳状态下,在座椅衬垫1施加从可就座位置向收纳位置方向的施力,抑制座椅衬垫1突然从收纳状态向上方抬起。
为了切实防止座椅衬垫1突然从收纳状态向上方抬起,也可以通过图14所示的锁定装置105将本座椅S固定于车体地板。锁定装置105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保持部件,由安装于车体地板的倒U字形状的撞针105b及安装于座椅衬垫1的后侧且可上下旋转并向后方突出的啮合钩105a构成。
这样,通过锁定装置105,根据将本座椅S固定于车体地板的构成,即使在车辆行驶时产生上下摇动时,也能切实地防止座椅衬垫1向上方抬起,能够使车内环境稳定。此外,不使用锁定装置105,也可以通过将固定于车体地板及车用座椅的未图示的带子像安全带一样啮合等,更简单地固定于车体地板的一部分。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构成举出了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设置了与旋转连杆20抵接的抵接部分32A、32B。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不同的位置设置两个抵接部分32A、32B。但是,关于抵接部分的数量、位置、抵接的部件并不限定为上述内容。具体说明的话,关于抵接部分的位置,并非限定于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也可以是后端部或宽度方向端部。另外,关于抵接部分的数量,只要至少1个以上即可,例如可以设置3个以上。另外,关于抵接于座椅衬垫1的渊部的部件,只要是在折叠本座椅S时以接近座椅衬垫1的方式旋转即可,也可以是脚连杆10或活塞减震器2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可挠性板38作为形状复原部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旋转连杆20从抵接部分32A、32B分离时,可以使位于抵接部分32A、32B的外侧表皮材料36的形状复原的话,也可以使用可挠性板38以外的部件,也可以使用具有可挠性的线缆等线状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中覆盖缓冲垫30的下垂部31的表皮材料35通过缝合外侧表皮材料36及内侧表皮材料37而构成。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表皮材料35分为构成外边缘部分的部分及更靠内侧的部分。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关于构成座椅衬垫1的前端部的表皮材料35,也可以由构成外边缘部分的部分、更靠里侧的部分共通的表皮材料(一片布料)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两个抵接部分32A、32B分别设置了可挠性板38,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针对两个抵接部分32A、32B设置共通的可挠性板3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抵接部分32A、32B分别设置的可挠性板38(具体而言为第一板38A及第二板38B)的宽度根据抵接部分32A、32B的形成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抵接部分32A、32B之间统一可挠性板38的宽度。
另外,关于旋转连杆20或活塞减震器24等的配置及构成,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仅为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连杆21配置于座椅右侧,外侧连杆22、引导连杆23及活塞减震器24配置于座椅左侧,但是也可以相反地配置。进一步地,也可以任意配置外侧连杆22、引导连杆23及活塞减震器2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并且,对外侧连杆22及内侧连杆23均可旋转地被支持于固定托架1d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被支持于其他配件。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座椅S为可以将座椅衬垫1收纳于在座椅后方形成的收纳位置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例如,也可以为将座椅衬垫1收纳于在座椅前方或侧方形成的收纳位置的构成。即使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将在相当于内侧连杆21及外侧连杆22的旋转连杆中假想平面的相交线50的位置与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方向的关系性设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更具体说明的话,例如,在可就座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的中间旋转状态下,旋转连杆以位于比座椅衬垫1更靠上方的方式构成。进一步地,活塞减震器24的施力以穿过比相交线50更靠可就座状态的一侧(在前方形成收纳位置时为后方,在左侧方形成收纳位置时为右方)的方式,配置活塞减震器24。这样,在座椅衬垫1收纳时,能够使座椅衬垫1产生减速的方向的作用力,不会让使用者产生不舒服感,使座椅衬垫1顺利地向收纳状态移动。进一步地,关于使座椅衬垫1在收纳状态下不能突然旋转的构成,通过设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体的例子对关于用于汽车的可收纳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以作为飞机、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符号说明
S 本座椅
S1 座椅主体
T 车体地板
T1 收纳空间
T2 撞针
T3 安装托架
1 座椅衬垫
1a 座椅衬垫框架
1b、1c、1d 固定托架
2 座椅靠背
2a 座椅靠背框架
3 头枕
4 座椅收纳机构(座椅移动机构)
10 脚连杆
10a 法兰部
10b 撞针锁定机构
10c 脚连杆用旋转轴
10d 啮合钩
20 旋转连杆(旋转部件)
21 内侧连杆
21a 内侧连杆用连结轴
21b 旋转轴
22 外侧连杆
22a 外侧连杆用连结轴(第一连结轴)
22b 旋转轴(第一旋转轴)
22i 延伸托架
23 引导连杆
23a 引导连杆用连结轴(第二连结轴)
23b 旋转轴(第二旋转轴)
24 活塞减震器(旋转部件、施力部件)
24a 减震器连结轴
24b 减震器旋转轴
25 中继部件
26a,26b 轴固定工具
30 缓冲垫(缓冲材料)
31 下垂部
32A,32B 抵接部分
33 洼部
34 保持部
35 表皮材料
36 外侧表皮材料
37 内侧表皮材料
38 可挠性板
38A 第一板
38B 第二板
41 假想平面(第一平面)
42 假想平面(第二平面)
50 相交线
101 侧边框架
101a 加强侧边框架
102 前方连结管
103 后方连结管
104 盘式框架
105 锁定装置(保持部件)
105a 啮合钩
105b 撞针
106 操作带

Claims (13)

1.一种车用座椅,是一种通过配置于座椅衬垫下方的旋转部件向接近所述座椅衬垫的方向旋转从而可以折叠,并且所述座椅衬垫的渊部具备向下方突出的缓冲材料及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材料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渊部中,在所述车用座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旋转部件所抵接的抵接部分具有洼部及形状复原部件;
该洼部设置于所述缓冲材料,相较于所述渊部中位于所述抵接部分之外的部分,该洼部的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小;
该形状复原部件在覆盖该洼部的所述表皮材料中,设置于向下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分,在所述旋转部件从所述抵接部分分离时使所述外边缘部分的形状复原。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洼部通过在所述渊部具备的所述缓冲材料的下端部开槽而形成;
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由配置于所述外边缘部分的下端部的可挠性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由沿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板构成;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可挠性板的两端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洼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前方部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其他旋转部件,该其他旋转部件在所述车用座椅折叠时与所述旋转部件一同旋转;
在所述渊部中,位于所述其他旋转部件的前方的前端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缓冲材料的保持部,该保持部用于保持覆盖该前端部的所述表皮材料中的所述外边缘部分的形状;
该保持部中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比所述洼部中向所述缓冲材料的下方的突出量更大;
所述洼部设置于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其他旋转部件的位置,并且,在各所述洼部之间设置有所述保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渊部中相互不同的地方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分;
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分别具有由可挠性板构成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
在多个所述抵接部分中,一个抵接部分具有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比其他抵接部分具有的所述形状复原部件的宽度更小。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抵接部分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座椅衬垫的一端侧与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第一连杆抵接;
所述一个抵接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侧与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抵接;
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分别通过沿所述宽度方向的旋转轴自由旋转地被支持;
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
在所述车用座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的各自的所述旋转轴中,一方的旋转轴比另一方的旋转轴位于更靠近所述座椅衬垫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座椅衬垫及座椅移动机构,该座椅移动机构在既定方向上,在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使所述座椅衬垫往复移动;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具备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两个连杆及施力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在使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相对于车体地板相对旋转,同时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相对旋转;
该施力部件将从固定于所述车体地板的一端向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的另一端的方向的施力施加于所述座椅衬垫;
在所述两个连杆中,将穿过第一旋转轴的中心线及第一连结轴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作为第一平面;该第一旋转轴的中心线自由旋转地支持一方的连杆;该第一连结轴的中心线用于将所述一方的连杆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
在所述两个连杆中,将穿过第二旋转轴的中心线及第二连结轴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作为第二平面;该第二旋转轴的中心线自由旋转地支持另一方的连杆;该第二连结轴的中心线用于将所述另一方的连杆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在使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区间中,通过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相对旋转的所述两个连杆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相对旋转,从而在所述区间中,在所述两个连杆向所述第二位置侧倾斜时,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相交线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上方,所述施力部件向穿过比所述相交线更靠近所述第一位置侧的位置的方向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
8.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相交线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下方,并且,位于比所述施力部件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的方向更靠近所述第二位置侧。
9.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更靠上方的所述相交线为中心的所述施力部件产生的作用力,比所述座椅衬垫的自重产生的力中与所述作用力平行的分力更小。
10.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相交线位于相较于所述第一连结轴侧更靠近所述第一旋转轴侧的延长线上,所述施力部件向穿过比所述相交线更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置的方向施力于所述座椅衬垫。
11.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用座椅设置有固定于车身且保持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座椅衬垫的状态的保持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为连接所述车用座椅与所述车身的带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为锁定所述车用座椅与所述车身的锁定装置。
CN201580051490.0A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Active CN107074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0614.8A CN110053525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992 2014-10-17
JP2014212991A JP6435160B2 (ja) 2014-10-17 2014-10-17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212991 2014-10-17
JP2014212992A JP6383241B2 (ja) 2014-10-17 2014-10-17 車両用シート
PCT/JP2015/079353 WO2016060256A1 (ja) 2014-10-17 2015-10-16 車両用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0614.8A Division CN110053525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4134A CN107074134A (zh) 2017-08-18
CN107074134B true CN107074134B (zh) 2019-02-15

Family

ID=557467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0614.8A Active CN110053525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CN201580051490.0A Active CN107074134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0614.8A Active CN110053525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106060B2 (zh)
CN (2) CN110053525B (zh)
WO (1) WO20160602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45092B1 (en) * 2014-10-02 2015-09-29 Pink Adventure Group, Inc. Side entry vehicle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USD837121S1 (en) * 2017-04-21 2019-01-01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Wheel
USD841351S1 (en) * 2017-06-15 2019-02-26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seat
USD841350S1 (en) * 2017-06-27 2019-02-26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seat
JP6654172B2 (ja) * 2017-08-30 2020-02-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5675218A (zh) * 2017-10-05 2023-02-0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JP2019123478A (ja) 2018-01-19 2019-07-2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117500B2 (en) * 2019-11-01 2021-09-1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7391359B2 (ja) * 2019-11-06 2023-12-05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249A (ja) * 1988-11-15 1990-05-22 Tokyo Seat Kk 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サポート調節装置
CN1420037A (zh) * 2001-11-19 2003-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座
CN1749067A (zh) * 2004-09-16 2006-03-22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US7828358B2 (en) * 2008-01-22 2010-11-0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Storable seat for vehicle
JP2014172485A (ja) * 2013-03-07 2014-09-22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82436B1 (de) * 1981-12-23 1986-12-10 KEIPER RECARO GmbH & Co.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DE4342438C1 (de) * 1993-12-13 1995-05-11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sitz
JPH08197994A (ja) 1995-01-27 1996-08-06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2510347Y (zh) * 2001-12-10 2002-09-11 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折叠翻转式客车座椅
JP3706093B2 (ja) * 2002-09-04 2005-10-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4142400B2 (ja) 2002-10-25 2008-09-0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7267406B2 (en) * 2005-10-21 2007-09-11 Lear Corporation Foldable vehicle seat
JP2007302125A (ja) 2006-05-11 2007-11-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KR100794038B1 (ko) * 2006-06-05 2008-01-10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폴딩 시트 고정 장치
JP5007183B2 (ja) * 2007-09-14 2012-08-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5193552B2 (ja) * 2007-10-09 2013-05-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5345792B2 (ja) * 2008-02-19 2013-11-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US7857381B2 (en) * 2008-09-15 2010-12-28 Lear Corporation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with lumbar support for vehicle seats
CN201484222U (zh) * 2009-07-15 2010-05-2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诸城奥铃汽车厂 可收放式双排车后排座椅
DE102009037816B3 (de) * 2009-08-12 2010-10-28 Keip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JP5499604B2 (ja) * 2009-10-01 2014-05-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格納式シート
JP2011078503A (ja) * 2009-10-05 2011-04-21 Delta Tooling Co Ltd クッション構造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WO2012083167A1 (en) * 2010-12-17 2012-06-2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cond row vehicle seat
JP6258655B2 (ja) 2012-12-28 2018-01-1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870249B (zh) 2012-12-28 2017-08-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JP6260220B2 (ja) * 2013-11-19 2018-01-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DE102014008818A1 (de) * 2014-06-17 2015-12-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Sitz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249A (ja) * 1988-11-15 1990-05-22 Tokyo Seat Kk 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サポート調節装置
CN1420037A (zh) * 2001-11-19 2003-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座
CN1749067A (zh) * 2004-09-16 2006-03-22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US7828358B2 (en) * 2008-01-22 2010-11-0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Storable seat for vehicle
JP2014172485A (ja) * 2013-03-07 2014-09-22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6108883B2 (ja) * 2013-03-07 2017-04-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3525B (zh) 2021-09-28
US20190054845A1 (en) 2019-02-21
US20170225595A1 (en) 2017-08-10
CN110053525A (zh) 2019-07-26
US10106060B2 (en) 2018-10-23
US10414299B2 (en) 2019-09-17
WO2016060256A1 (ja) 2016-04-21
CN107074134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4134B (zh) 车用座椅
US8449012B2 (en) Collapsible seat
JP590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23059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31598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6068205B (zh) 车用座椅
CN105209289A (zh) 车用座椅
CN107428276A (zh) 具备扶手的座椅
CN105073490A (zh) 车用座椅
JP2019048595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142974A (zh) 车用座椅
JP688840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12394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562706A (zh) 车辆座椅
JP201102065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2017030622A (ja) 中折れシートバック
JP627215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52084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KR102457601B1 (ko) 리클라이너의 리턴 스프링 충격 저감 구조
JP631801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8324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84488A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6872477B2 (ja)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
JP536535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