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9067A -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9067A
CN1749067A CN 200510103152 CN200510103152A CN1749067A CN 1749067 A CN1749067 A CN 1749067A CN 200510103152 CN200510103152 CN 200510103152 CN 200510103152 A CN200510103152 A CN 200510103152A CN 1749067 A CN1749067 A CN 1749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seats
seat cushion
pivot
shift f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315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1871C (zh
Inventor
十林俊之
伊泽启史
佐藤忍
上田浩司
京极理
尾石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9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9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18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187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包括:一座垫,在其后部通过一对分隔的基底支架枢支撑于一车地板上,用于使所述座垫的前部易松开地支撑于所述车地板上的配合装置,一枢支撑于所述座垫的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垫易松开地锁住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装置,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是可折叠的,以便当所述座椅靠背通过所述倾斜装置从所述座垫松开时二者合在一起;以及安装在所述座垫上的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联接部分,用于使所述倾斜装置与所述座椅的枢轴运动同步动作,并且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与一个所述基底支架和所述倾斜装置相联接。

Description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使车座垫和座椅靠背折叠合在一起而可存放起来的座椅,然后使整个车座椅向后枢轴旋转以便在车辆内部获得一个货物存储空间。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作为此类车座椅的一个实例,已知有一车用第三座椅,其被设计成便于在车辆内部获得一个货物存储空间(日本专利申请临时公开文件Hei.11-310068)。这种已知的车座椅包括一座垫,该座垫在其后部枢支撑于安装在车地板上的分隔的基底支架上,一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枢支撑于该座垫,和倾斜装置,以相对于所述座垫易松开地锁住所述座椅靠背。为了在车辆内部获得一个货物存储空间,该座椅靠背通过所述倾斜装置从所述座垫松开,该座椅靠背和座垫折叠合在一起,并且整个座椅向后枢轴旋转并存放入在车辆底板中形成的一个存储凹陷部分。
关于这种已知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已做了很多努力来提供一可使座垫的前部支撑于车地板的座椅腿。该座椅腿枢支撑于座垫底部的前部,并在其下部提供有拨叉锁,其与一安装在车地板上的拨叉易松开地啮合在一起。当该拨叉锁与拨叉易松开地啮合在一起时,所述座垫通过座椅腿保持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坐在车座椅上。
当为了在车辆内部获得一个货物存储空间而将车座椅存放起来时,除有一使拨叉锁动作的操作以便将拨叉从此处松开,使用者在使整个车座椅向后枢轴旋转时,还必须执行一个使座椅腿折叠的操作以便使其平放在座垫的底部表面上,以及一使倾斜装置动作的操作以便将座椅靠背从座垫松开。这是相当麻烦的。同样,当将车座椅从其存放的位置枢轴旋转至其乘坐位置时,使用者必须执行一使座椅腿枢轴旋转至其使用位置的操作。这同样也是相当麻烦的。
一般说来,当车辆行驶时坐在车座椅上的乘坐者应使用安全带。通常使用安全带使得其从车辆一侧斜伸至紧邻车辆中心部位的车座椅一侧,从而在车辆行驶时由于使用安全带可能会有一施加于车座椅的切向力。因此,车座椅最好设计成可抗在车辆行驶时由于使用安全带而可能施加于车座椅的切向力的座椅。
该车座椅向前或向后枢轴旋转,所以该车座椅最好提供有一嵌进一凹陷部分的拉袋结构,使用者在使车座椅枢轴旋转时将一只手插入其中的凹陷部分。使用者在将手插入所述拉袋结构的凹陷部分中和用手将车座椅抬升时,能够使车座椅枢轴旋转。这种拉袋结构需要附在车座椅的一部分上,其不会对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
另外,为了改善车座椅的外观,最好给该车座椅提供一隐藏座椅腿和拨叉锁的盖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的这些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与车座椅的枢轴运动保持同步,所述车座椅的座椅靠背和座垫有效折叠以合在一起,和/或一枢支撑于座垫的座椅腿被枢轴旋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可抵抗在车辆行驶时由于使用安全带而可能施加于车座椅的切向力。
本发明还有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该车座椅提供有一拉袋结构,其附在车座椅的一部分上,不对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坐的乘坐感觉者施加不良影响。
本发明还有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外观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该车座椅包括一座垫,在其后部通过一对分隔的基底支架枢支撑于一车地板上;配合装置,用于使所述座垫的前部易松开地支撑于所述车地板上;一座椅靠背,枢支撑于所述座垫;倾斜装置,以相对于所述座垫易松开地锁住所述座椅靠背,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是可折叠的,以便当所述座椅靠背通过所述倾斜装置从所述座垫松开时二者合在一起;以及安装在所述座垫上的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联接部分,用于使所述倾斜装置与所述座椅的枢轴运动同步动作,并且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与一个所述基底支架和所述倾斜装置相联接。
所述车座椅进一步包括一座椅腿装置,其枢支撑于所述座垫的底部。所述联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联接部分,用于使所述座椅腿装置折叠,以便折叠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的同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靠在所述座垫的所述底部的表面上,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在所述座椅的前向枢轴运动的同时枢轴旋转至其使用位置。
所述车座椅还包括一缓冲装置,用于使所述车座椅的枢轴运动减速。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联接部分相结合。
所述配合装置包括一安装在所述车地板上的拨叉和一拨叉锁装置,所述拨叉锁装置附设于所述座椅腿装置的下部并适合于易松开地与所述拨叉啮合。所述座椅腿装置和所述拨叉锁装置上盖有一防护盖。
所述分隔的基底支架安装在所述车地板上。所述座垫在其所述后部通过支撑轴枢支撑于所述分隔的基底支架上。所述座椅还包括多个安装在一支撑轴周围的螺旋弹簧,该支撑轴附设于紧邻该车的中心部位设置的至少一个所述的分隔的基底支架上,所述螺旋弹簧沿该支撑轴并列排放,所述螺旋弹簧作为促进所述座椅向前枢轴运动和增加该支撑轴及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基底支架硬度的装置。
所述座椅靠背包括一有托架板的座椅靠背构架,所述托架板安装在紧邻该车的中心部位的所述座椅靠背构架的一侧;一操纵杆,用于使所述座椅腿装置的所述拨叉锁装置从所述拨叉松脱,以及一使所述倾斜装置动作的启动杆。所述操纵杆和所述启动杆枢支撑于所述托架板上以便相互靠近。所述启动杆有一牵引带,其自所述启动杆向所述座椅靠背后部延伸。
所述座垫包括一座垫构架。所述车座椅进一步包括一拉袋结构,所述拉袋结构有一凹陷部分,以便使用者在所述车座椅被枢轴旋转时可插入一只手进去。所述拉袋结构附设在所述座垫构架或所述座椅靠背构架的一合适部位,其不对坐在所述车座椅上的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参照与附图相关的随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及其所带来的优势将更便于理解,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文中的同一或相应部件,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的侧视立体图;
图2为车座椅垫的座垫构架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车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主视立体图;
图4为拨叉锁的前视立体图,该拨叉锁具有被部分切除的盖体构架;
图5为倾斜装置的剖面图,有助于对该倾斜装置的内部结构进行解释;
图6为联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该联接装置具有被部分切除的盖体构架;
图7为套管结构的侧视立体图,一个联接装置的传动杆与该套管结构相连;
图8为该座椅靠背构架的侧视立体图;
图9为一缓冲装置的剖面图;
图10为具有缓冲装置的联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一拉袋结构的主视立体图;
图12为该拉袋结构的拉袋体的透视图;
图13为车座椅处于存放状态的座椅立体侧视图,有助于解释当使用者将手插入拉袋结构的凹陷部分并抬升车座椅时,使用者使车座椅枢轴旋转;
图14a-16c各示意图用于帮助解释车座椅从其乘坐位置向其存放位置的枢轴运动;
图17a-20各示意图用于帮助解释车座椅从其存放位置向其乘坐位置的枢轴运动;
图21为座椅腿装置的侧视立体图;
图22为车座椅和座椅腿装置的透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车座椅的侧视立体图;
图24为图23中所示车座椅所用基底支架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所示基底支架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26为图24中所示基底支架结构的一种变体的平面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所示基底支架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28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车座椅的联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9为可能应用本发明的半分隔座椅的后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座椅进行描述。
参见图1,该图描述了一个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车座椅,设计为车辆的后座椅。该后座椅通常包括一座垫1,一枢支撑于座垫1上的座椅靠背2,一可移动地支撑于座椅靠背2上的头枕3,相对于座垫1紧固和松开座椅靠背2的第一和第二倾斜装置(图1中仅示出第一倾斜装置7),一座椅腿装置4,枢支撑于座垫1一底部的前部,以便可在一使用或延伸位置和一非使用或折叠位置之间运动,以及联接装置12,其使倾斜装置动作和/或使座椅腿装置4枢轴旋转。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联接装置12被设计为包括使倾斜装置动作的第一联接部分(以下称“倾斜装置传动联接部分”)和使座椅腿装置4枢轴旋转的第二联接部分(以下称“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该后座椅被构造成座椅腿装置4有效折叠以平放在座垫1的底部表面,所述座垫1和座椅靠背2有效折叠以合在一起,并且整个后座椅向后枢轴旋转,然后存放入在车地板F中形成的存储凹陷部分R中。具体说来,整个车座椅适合于在乘坐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枢轴旋转,其中乘坐位置处于允许使用者乘坐的车座椅位置,存放位置为整个车座椅存放在存储凹陷部分R中的位置。
参见图2,座垫1包括一座垫构架,其包括一大体U形的主构架部分1a,一与大体U形的主构架部分1a后端相互连接的后侧构架部分1b,和架在所述大体U形的主构架部分1a两侧之间的分隔的横梁1c,1d。
座垫1在其后侧枢轴支撑于车地板F的情况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尽的描述,座垫1通过座椅腿装置4,适合在座垫1前部易松开地支撑于车地板F。所述座椅腿装置4包括一通过将一管弯曲成一大体U形而形成的椅腿本体4a,一附设于椅腿本体4a的前侧板4b(见图2)和为将椅腿本体4a和前侧板4b隐藏起来而附设于前侧板4b上的树脂防护盖4e(见图1)。座椅腿装置4枢支撑于紧邻座垫构架前部的第一横梁1c,且通过支撑轴4c,4d使大体U形的椅腿本体4a的上端部分与支承支架1e,1f枢轴连接,所述支承支架1e,1f安装在第一横梁1c上并沿第一横梁1c相互分隔。在非使用或折叠位置,座椅腿装置4可被存放入在座垫1底部表面形成的一存储凹陷部分(未示出)。如前所述,座椅腿装置4提供了可将椅腿本体4a和前侧板4b隐藏起来的树脂防护盖4e,以改善该车座椅的外观。
所述座垫1在其后侧枢支撑于一对安装在车地板F上的相互分隔的基底支架6(图1中仅示出一个基底支架6)。具体说来,所述座垫构架的后侧构架部分1b提供有一对从后侧构架部分1b向后伸出的相互分隔的支承支架1g(图1中仅示出一个支承支架1g)。座垫1的支承支架1g通过支撑轴1h(图1中仅示出一个支撑轴1h)与基底支架6相枢轴连接,以便包括所述座垫1和座椅靠背2的整个车座椅可绕支撑轴1h在乘坐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枢轴旋转。
该车座椅还包括为将座椅腿装置易松开地锁在车地板F上的配合装置。该配合装置包括附在车地板F上的一大体倒U形的并从车地板F上竖起的拨叉S,和安装在座椅腿装置4的前侧板4b下部且适合与拨叉S易松开地啮合的拨叉锁5a,5b。当在座椅腿装置4提供的拨叉锁5a,5b与拨叉S易松开地啮合在一起时,所述座垫1通过座椅腿装置4在其前部支撑于车地板F上。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坐在座椅上。
所述座垫1有一对分隔的侧支架1i(图1中仅示出一个侧支架1i),其从所述座垫1的后部竖起。所述座椅靠背2提供有一对分隔的侧支架2a,2a’(见图3)。所述座椅靠背2通过第一和第二倾斜装置枢支撑座垫1。
现参见图3,第一倾斜装置7插入在所述座垫1的一个侧支架1i和所述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中间,所述第二倾斜装置7’插入在所述座垫1的另一个侧支架1i和所述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中间。所述倾斜装置7,7’作为使座椅靠背2能易松开地锁在座垫1上的装置,并允许调整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1的角度。
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8,8拉伸在所述座垫1的侧支架1i和所述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2a’中间。螺旋弹簧8,8总在座垫1和座椅靠背2拉向彼此的方向驱动二者从而将其合在一起。
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2包括一大体四边形的座椅靠背构架20。所述座椅靠背构架20提供有一纵向延伸梁21,该一纵向延伸梁21架在座椅靠背构架20的上部和座椅靠背构架20的下部之间,三个分隔的圆杆22a,22b,22c横向延伸,以及在最上部的圆杆22a和靠近车中心部分的座椅靠背构架20两边中的一边之间提供有一大体L形的支撑圆杆24。另外,托架板23被置于靠近座椅靠背构架20两边中的一边的位置,且紧固于大体L形的支撑圆杆24,纵向延伸梁21和最下部的圆杆22c上。
座椅靠背构架20的托架板23上提供有一将拨叉锁5a,5b从拨叉S松开的操纵杆9。具体说来,从侧面看操纵杆9形成为大体L形。所述托架板23上有一大体长方形的孔23a,并提供有附在托架板23一部分上的支承板25,所述大体长方形的孔23a形成于该托架板23部分中。支承板25有一孔25a。操纵杆9提供有一凸起9a。所述操纵杆9在托架板23的大体长方形的孔23a中,并且通过孔25a所收纳的凸起9a枢支撑于支承板25上,并通过一轴(未示出)支撑在支承板25上。操纵杆9适合使用者在座椅靠背2后侧上用手操控。通过穿过第一牵索导管30a的第一牵索30与拨叉锁5a,5b相连接。第一牵索30由一束细金属丝组成。第一牵索导管30a由树脂材料制成。第一牵索30在其一端与操纵杆9的凸起9a相连接。第一牵索导管30a的一端支撑于从支撑板25竖起的保持片26。从操纵杆9向拨叉锁5a,5b延伸的第一牵索30在向拨叉锁5a,5b延伸的途中被分成两部分。第一牵索导管30a也被分成两部分,第一牵索30的分支部分穿过这两部分。如在下文中会详细论述到的,第一牵索30分支部分的端部与拨叉锁5a,5b相连接。当使用者操控操纵杆9从而拉曳牵索30时,允许拨叉锁5a,5b或从拨叉S中松开或松脱。
如图1所示,使倾斜装置7,7’解锁的牵引带10被从座椅靠背2向后引。如图3所示,牵引带10在其一端与启动杆100相连接,所述启动杆100通过从托架板23上竖起的支撑轴100a可转动地支撑于托架板23。一卷簧100b拉伸在托架板23的一边和启动杆100的中间部分之间。启动杆100有第一和第二端。牵引带10的端部通过一轴100c与启动杆100的第一端相连接。轴100c的一顶端可移动地收纳于在托架板23中形成的一圆弧形伸长孔23b中。牵引带10从启动杆100向上延伸且通过附设在座椅靠背构架20右上角的角板27从座椅靠背构架20向后引。具体说来,角板27包括在其中形成的一槽27a,一对分隔的从槽27a两边竖起的凸起片27c,27c,和支撑于凸起片27c,27c的一带式接收轴27b。牵引带10从启动杆100延伸至带式接收轴27b,穿过槽27a,并从座椅靠背构架20向后引。启动杆10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牵索15与倾斜装置7,7’相连接,所述第二牵索15穿过第二牵索导管15a。与第一牵索30相同,第二牵索15由一束细金属丝组成。第二牵索导管15a也由树脂材料制成。第二牵索15在其一端与启动杆100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牵索导管15a的一端支撑于托架板23上设置的保持部分23c。从启动杆100第二端延伸的第二牵索15在延伸的途中被分成两部分15d,15e。如下文中会详细论述到的,第二牵索15的第一分支部分15d和第二分支部分15e分别向第一倾斜装置7和第二倾斜装置7’延伸,并且分别与第一倾斜装置7和第二倾斜装置7’相连接。第二牵索导管15a也被分成两部分15b,15c,第二牵索15的分支部分15d,15e穿过这两部分。顺便提及,启动杆100和卷簧100b被来自座椅靠背框架20前侧的盖板28所覆盖。当牵引10被拉出时,启动杆100围绕支撑轴100a转动以便拉出第二牵索15,倾斜装置7,7’从而被解锁。
如前所述,操纵杆9和启动杆100支撑于托架板23,该托架板23置于靠近座椅靠背20两侧中的接近车辆中心位置的一侧。因此,操纵杆9和启动杆100不会对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另外,操纵杆9和启动杆100设置在托架板23上从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还有,操纵杆9和牵引带10倾向于在座椅靠背2的后侧上彼此靠近,以便可以在同时用手操控。
参见图4,拨叉锁5a,5b各包括一基底构架56,一与基底构架56面对面相结合的盖体构架58,,一用来抓紧大体倒U形拨叉S上部S1的锁紧爪50,,该锁紧爪50被置于基底构架56和盖体构架58之间,一允许锁紧爪50保持在拨叉抓紧状态和允许锁紧爪50从那里松开的凸轮爪51,该凸轮爪51被置于基底构架56和盖体构架58之间。锁紧爪50有一用来收纳拨叉S的上部S1的收纳口50a。
锁紧爪50枢支撑于穿过基底构架56和盖体构架58的一支撑轴54。凸轮爪51也枢支撑于穿过基底构架56和盖体构架58的一支撑轴55。锁紧爪50有一啮合凸起缘52。凸轮爪51有一啮合收纳缘53。通过凸轮爪51的啮合收纳缘53啮合于锁紧爪50的啮合凸起缘52,锁紧爪50被保持在如图4中所示的拨叉抓紧状态。通过凸轮爪51的啮合收纳缘53从锁紧爪50的啮合凸起缘52中脱离,允许锁紧爪50从拨叉S那里松开。在锁紧爪50和凸轮爪51之间拉伸的一卷簧57a总是在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驱使锁紧爪50。另外,还有一在凸轮爪51和盖体构架58之间拉伸的卷簧57b,从而凸轮爪51的啮合收纳缘53总是与锁紧爪50的啮合凸起缘52相啮合。
从操纵杆9延伸出来的第一牵索30的一个分支部分所对应的端部31(见图3)与凸轮爪51的上端相连接。第一牵索30的一个分支部分穿过第一牵索导管30a的一个分支部分31a,第一牵索导管30a的一个分支部分31a在其一端有一管锚31b,并通过管锚31b锚定于从基底构架56上竖起的保持片59上。当使用者操控操纵杆9时,第一牵索30的端部31沿图4箭头X所示方向拉伸,从而凸轮爪51克服卷簧57b的作用围绕支持轴55枢轴旋转以便从锁紧爪50中松脱。同时,通过凸轮爪51的枢轴运动,由于卷簧57a的作用,锁紧爪50围绕支撑轴54逆时针枢轴旋转,并被带入锁紧爪50收纳口50a的开口面向下方的状况。在此状况下,当整个车座椅绕支撑轴1h(图1)向后枢轴旋转时,锁紧爪50从拨叉S中松脱。
作为各倾斜装置7,7’的一个实例,可能会用到图5和日本专利申请临时公开文件Hei.8-253063中所提到的一已知倾斜装置。所述倾斜装置包括一紧固于座垫相应侧支架上的大体杯状固定腔70,一大体杯状可移动盖71,其紧固于座椅靠背相应侧支架上并面对面收纳在固定腔70中,以便可相对于固定腔70旋转,一穿过固定腔70和可移动盖71的启动杆动作轴72,和一完全安装在启动杆动作轴72上的旋转凸轮73,以便随之旋转,并且置于固定腔70和可移动盖71之间。如下文会更详细论述到的,前述的第二牵索15的一个分支部分与倾斜装置7,7’中相对应的一个的启动杆动作轴72相连接。
固定腔70有三对相互分隔的轮毂,为第一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4a,74b,第二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5a,75b,第三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6a,76b,在固定腔70的内表面上。移动盖71有在其内侧外围表面形成的齿轮齿77。第一锁固齿轮78a,第二锁固齿轮78b和第三锁固齿轮78c可滑动地分别置于第一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4a,74b,第二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5a,75b,第三对相互分隔的轮毂76a,76b之间。第一、第二和第三锁固齿轮78a,78b,78c具有与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有效啮合的锯齿部分78a’,78b’,78c’。每个锁固齿轮在锁固齿轮的锯齿部分与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相啮合的锁固位置和锁固齿轮的锯齿部分从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松脱的解锁位置之间径向运动。旋转凸轮73有三个凸缘区域73a,73b,73c。锁固齿轮总是被复位弹簧(未示出)在从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松脱的方向驱动,并通过复位弹簧紧靠旋转凸轮73的凸缘区域73a,73b,73c。
固定腔70还具有三个从其内表面竖起的支撑轴79a’,79b’,79c’。在支撑轴79a’,79b’,79c’和旋转凸轮73之间提供有三个弹簧79a,79b,79c,从而旋转凸轮73总是在使锁固齿轮78a,78b,78c与未示出的回力弹簧的作用逆向的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相啮合的方向所驱动。当用牵引带10拉伸第二牵索15(见图3)和完全安装在启动杆72上的旋转凸轮73相对弹簧79a,79b,79c驱动旋转凸轮73的方向反向旋转时,由于未示出的回力弹簧的作用,锁固齿轮78a,78b,78c从移动盖71的齿轮齿77中松脱。因此,倾斜装置被带入解锁状态。在此状态下,由于螺旋弹簧8的作用(见图1),座垫1和座椅靠背2向相互方向拉伸。
如图2所示,联接装置12在第二横梁1d和座垫构架后侧构架部分1b之间。联接装置12包括一基底构架13a和一与基底构架13a结合的盖体构架13b。
现参见图6,联接装置12还包括一置于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之间的可转动板12b,置于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之间的座椅腿装置驱动联接部分,和置于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之间的倾斜装置驱动联接部分。可转动板12b支撑于旋转轴12a上以随之旋转。旋转轴12a可旋转地支撑于基底构架13a上并纵向延伸以穿透盖体构架13b。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可转动板12b形成为一外形为三瓣体的大体三角形状。然而,由于下文将论述的联接装置的组成部件可与可转动板12b的外围区域相联接以使彼此分隔,可转动板12b的形状并不限于三角形状。
可转动板12b在其第一瓣体处通过一主传动杆12c与一个基底支架相连接(见图1)。具体说来,主传动杆12c通过第一枢轴120a在其一端与可转动板12b的第一瓣体相连,通过第二枢轴120b在其另一端与基底支架6相连(见图1)。因此,当整个座椅绕支撑轴1h向前、向后枢轴旋转时,可转动板12b与旋转轴12a一起相对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旋转。因此,主传动杆12c具有的长度足够让可转动板12b通过一预定的撞击而转动。
联接装置12的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包括一第一摆动杆12d和一第一连接杆12e。所述联接装置12的倾斜装置传动联接部分包括一第二摆动杆12f和一第一连接杆12g。
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的第一摆动杆12d位于邻接座垫1前面部分的一位置并向侧边伸展。第一摆动杆12d在其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一设置于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之间的支撑销121以便垂直伸展。第一摆动杆12d在其临近另一端的一部分具有一引导销122,并从该第一摆动杆12d向下伸展。第一摆动杆12d的引导销122可移动地容纳于一形成在基底构架13a内的圆弧形伸长孔13c,并在一方向上伸展以便穿过第一摆动杆12d。因此,当第一摆动杆12d通过引导销122被沿着伸长孔13c引导移动时,其可围绕支撑销121转动。
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的第一连接杆12e连接到可转动板12b和第一摆动杆12d。更加明确地,第一连接杆12e在其一端通过一支撑销123a连接到可转动板12b的第二瓣体,并在其另一端通过一支撑销123b连接到第一摆动杆12d的中间部分。
第一摆动杆12d进一步通过一从动杆12h连接到座椅腿装置4。更加确切地,该从动杆12h在其一端部通过一支点124连接到第一摆动杆12d的另一端并在其另一端部通过一承重套管125连接到所述椅腿本体,如图1所示。
参考图7,承重套管125设置在附设于腿部的一平板125a上。所述从动杆12h的一端部通过承重套管125插入。所述从动杆12h的另一端部具有一设置在从所述承重套管125伸出的末端上的制动套环125d,和一环绕凸缘125c。在所述承重套管125和所述从动杆12h的环绕凸缘125c之间设置一螺旋弹簧125b,其环绕从动杆12h的一部分。承重套管的的这种设置保证所述联接装置12的振动效应确实被防止,并且将所述的联接装置12组装到座垫构架时可能产生的错误被消除了。另外,这种承重套管设置如此设计是为了保证当整个车座椅从存放位置向前转动时,所述的座椅腿在所述拨叉锁5a,5b咬合所述拨叉S之前回到使用位置。因此,该承重套管设置能够确实吸收当整个车座椅向前转动时所发生的座椅腿的过度冲击,所以可防止联接装置12被毁坏。
当整个车座椅从存放位置向前转动或从存放位置向就座位置转动时,主传动杆12c被牵引以便使可转动板12b在一方向上转动。该可转动板12b的转动引起座椅腿-传动联接部分被启动,由此从动杆12h被向前推,结果座椅腿4被带到使用位置。相反,当整个车座椅从就座位置向存放位置转动时,主传动杆12c被推动以便引起可转动板12b向相反方向转动。可转动板12b的反方向转动引起座椅腿-传动联接部分被启动,由此从动杆12h被向后拉,结果座椅腿4被带到非使用位置,座椅腿4在其中被折叠以便平放在座垫1的底面。因此,与车座椅的转动同步,座椅腿可肯定地被带到使用位置或非使用位置。
再参考图6,倾斜装置-传动部分的第二摆动杆12f是倾斜地设置,并且从与基底构架13a前部相邻的基底构架13a的一部分向基底构架13a的后部伸展。第二摆动杆12f在其实质中间部分被一支撑轴130支撑,该支撑轴130设置在基底构架13a和盖体构架13b之间并垂直伸展。第二摆动杆12f在其接近一端的部分具有一第二引导销126。该第二引导销126从第二摆动杆12f上向上伸出。盖体构架13b形成有一第二圆弧形伸长孔13d。第二摆动杆12f的第二引导销126可移动地容纳于盖体构架13b上的第二圆弧形伸长孔13d。因此,当第二摆动杆12f通过第二引导销被沿第二圆弧形伸长孔13d引导移动时,其可以沿支撑轴130转动。
倾斜装置-传动部分的第二连接杆12g连接到可转动板12b和第二摆动杆12f。更确切地,第二连接杆12g在其一端通过一支撑轴127a连接到可转动板12b上的第三瓣体上,在其另一端通过支撑轴127b连接到第二摆动杆12f的另一端。
第二摆动杆12f通过一第三牵索200连接到启动杆100的末端,如图3所示,该启动杆100与第二缆索15相连接。更确切地,第三牵索200的一端与第二摆动杆12f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牵索200的另一端与连接第二缆索15的第二摆动杆12f的一端相连接,如图3所示。与第一和第二缆索相同,第三缆索200由一束细金属丝组成并穿过一由树脂材料生成的第三缆索导管200a。第三缆索导管200a的一端固定到一止动器128,该止动器128设置在盖体构架13b的内表面。第三缆索导管200a的另一端固定于图3所示的托架板23。因此,第二摆动杆12f通过启动杆100和第二、第三缆索15、200连接到所述的倾斜装置。
当整个车座椅向后转动时,倾斜装置-传动部分的第二摆动杆12f和第二连接杆12g适合于往复运动,尽管座椅腿-传动联接部分的第一摆动杆12d和第一连接杆12e被单向撞击驱动。因为第一摆动杆12d比第二摆动杆12f长且在其端部被支撑轴121支撑,而第二摆动杆12f较短且在其实质中间部分被支撑轴130支撑,所以第二摆动杆12f和第二连接杆12g实现了这种往复运动。
再参考图3和图8,从启动杆100伸出的第二缆索15的分支部分15d,15e连接到倾斜装置(只有第二缆索15的分支部分15e和倾斜装置7’在图8中示出)。更加确切地,直通第二缆索导管15a的分支部分15b,15c的第二缆索15分支部分15d,15e的端部连接到安装在倾斜装置7,7’的动作轴72上的突出片16(图8中只示出第二缆索导管15a分支部分15c和安装在倾斜装置7’的动作轴72上的突出片16)。
如图8所示,一第二操纵杆17被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枢支撑,第二缆索15的分支部分15e沿着座椅靠背2延伸。第二缆索15的分支部分15e穿过第二缆索导管15a的分支部分15c,该分支部分15c在其一端被第二操纵杆17固定。尽管图中未示出,第二缆索导管15a的分支部分15b在其一端固定到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
第二操纵杆17主要是当坐在所述车座椅上的乘坐者试图调整座椅靠背2和相对于座垫1的角度时进行操作。第二操纵杆17具有一大体上L形本体,它包括一垂直伸展部分和一水平伸展部分。第二操纵杆17在其水平伸展部分通过枢支撑轴2b支撑在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一回复螺旋弹簧17b绕枢支撑轴2b设置并且其一端固定于第二操纵杆17垂直伸展部分的上部,由此第二操纵杆17总是被图8中的回复螺旋弹簧17b顺时针方向驱动。另外,用于限制第二操纵杆17的一恢复位置的制动销2c,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侧支架2a’上。第二操纵杆17在一相对于制动销2c的垂直伸展部分的下缘与制动销2c邻接。第二操纵杆17的垂直伸展部分下端附设一被乘坐者掌控的第二牵引带17a。一穿过第四缆索导管400a的第四牵索400的一端连接到制动销2c。如图3所示,所述穿过第四缆索导管400a的第四牵索400从制动销2c伸向第二牵索15的第一分支部分15b,并且通过一紧固于座椅靠背构架的侧部支架2a的结合点400b连接到第二牵索15的第一分支部分15b。第四缆索导管400a的一端固定到第二操纵杆17,如图8所示。第四牵索400与第一和第二牵索的构造方式相同。第四缆索导管400a也是由树脂材料制成。
再参考图5和图8,以下将论述通过牵拉第二牵索17a而操纵倾斜装置7,7’。当乘坐者为了调整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1的角度而克服回复螺旋弹簧17c的作用拉动牵引带17b时,第二操纵杆17旋转,同时引起第二倾斜装置7’的动作轴72旋转。与第二操纵杆17转动同步,第四缆索导管400a和第二缆索导管部分15c相对于第四缆索400和缆索部分15e移动,因此第二牵索15的分支部分15d被拉动并且第一倾斜装置7的动作轴72被转动。当倾斜装置7,7’的动作轴72转动时,倾斜装置7,7’的旋转凸轮73同步转动,以引起倾斜装置7的锁定装置78a一78c脱离设置在座椅靠背2侧支架2a,2a’上可移动盖71的锯齿状表面77。结果,座椅靠背2处于一种可相对于座垫1旋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乘坐者能够调整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角度。当乘坐者松开第二牵引带17,由于回复螺旋弹簧79a-79c的作用,倾斜装置7的锁定装置78a-78c回复到它们的原始位置,并啮合到倾斜装置7的可移动盖体71的锯齿状表面77。因此,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1再一次被锁定。
当整个车座椅从就座位置向保存位置转动时,联接装置12被启动,因此倾斜装置7,7’被解锁,座椅靠背2从座垫1上松开。当座椅靠背2从座垫1上松开,螺旋弹簧8(图1和图3)收缩进一步卷曲,结果使座垫1和座椅靠背2快速相向移动。为了防止座垫1和座椅靠背2的这种快速相向移动,可采用一缓冲装置18(见图1)来减缓座垫1和座椅靠背2的所述快速相向移动。该缓冲装置18也作为使整个车座椅的枢轴运动减缓的装置。
现参见图9和图10,该缓冲装置18被枢支撑到旋转轴12a的上部末端,该旋转轴12a支撑支撑着联接装置12的可转动板12b。旋转轴12a的上部末端穿过联接装置12的盖体构架13并向上凸出。缓冲装置18包括一具有大体呈圆盖形部分180的大体帽形体18a,和一从该大体呈圆盖形部分180侧边伸出的边缘部分181,一设置在大体呈圆盖形部分180底部内的底板18b,和一旋转件18c。
支撑可转动板12b的旋转轴12a的上部末端是滚花的。旋转件18c包括用于接纳滚花的旋转轴12a上部末端的一圆柱形凸起部185,从圆柱形凸起部185大体中间部分径向伸出的一环形凸缘部186,和从凸缘部186的上表面升起并与凸起部185同轴的多个第一环形翼片187及从凸缘部186的下表面向下生出并与凸起部185同轴的多个第二环形翼片188。大体呈圆盖形部分180的一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接纳旋转件18c凸起部185的大体圆柱形凹槽部180a,和与第一环形翼片187在数量上相当的多个环形槽183。底板18b具有一中心通孔180b,通过该通孔18b旋转件18c的凸起部185插进来,并在底板18的上表面内形成一环形槽184。旋转件18c与圆盖形部分180和底板18b结合以便能相对于旋转件18c与圆盖形部分180和底板18b转动,结合凸起部185,其穿过底板18b的通孔180b并被圆盖形部分180的凹槽部180a容纳,结合第一环形翼片187,其容纳于圆盖形部分180的槽183,还结合第二翼片188,其容纳于底板18b的槽184。大体帽形体18a的边缘部分181具有形成于其底面的一圆弧形伸长槽189。一制动销13e附设于联接装置12的盖体构架13b上并从盖体构架13b的上表面伸出。大体帽形体18a边缘部分181的槽189容纳盖体构架13b的制动销13e。大体帽形体18a和底板18b为树脂材料制成。旋转件18c由光滑的树脂材料制成。可将任何合适的粘性油涂到圆盖形部分180、通孔180b和底板18b的槽184的内表面。因此,当旋转件18c围绕旋转轴12a旋转时,旋转件18c的转动速度由于粘性油的阻尼作用而减慢,导致旋转轴12a的转动速度减慢。
缓冲装置18被如此设计以便旋转件18c开始转动在旋转轴12a开始转动之后有一时间间隔。更加确切地,如图10所示,缓冲装置18边缘部分181的槽189形成大体圆弧状以便与旋转轴12a同轴。当旋转轴12a开始转动时,整个缓冲装置18在被制动销13e引导的同时被转动。在整个缓冲装置18转动过程中,当边缘部分181的槽189的一端与联接装置12盖体构架13b的制动销13e邻接时,旋转件18c只开始相对于大体帽形体18a和底板18b转动。
如以上论述构造的所述车座椅适应于使用者手动围绕支撑轴1h向后和向前转动。为了方便使用者向后和向前转动所述车座椅,本发明的车座椅进一步包括有一拉袋结构,当使用者希望座椅向后和向前转动时,可以将手伸入该拉袋结构。比如,该拉袋结构可以设置一第三横梁,架在座垫构架的两侧之间。但是,当拉袋结构设置这样一第三横梁时,座垫1在位置上对应于该拉袋结构的一部分衬垫填料不可避免的要变薄。这会使乘坐者乘坐感觉变差。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本发明的图示实施例中,该拉袋结构附设在座垫构架的一部分,不会给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
再参考图1和图2,并参考图11-13,以下将论述拉袋结构19。如图1和图2所示,拉袋结构19设置在座垫构架的前面部分1j的大致中间部分。
如图11所示,拉袋结构19包括一从前面看起来大体呈梯形的大体带形支撑件190,和一设置在支撑件上的拉袋192。带形支撑件190的两端通过如焊接方式固定到座垫构架前面部分1j的大致中间部分的上表面。
如图12所示,拉袋192包括一形成L形轮廓的拉袋体194。拉袋体194包括一在形状上对应于拉袋体194的凹陷部195。该凹陷部195在尺寸上足够让使用者将手伸进凹陷部195。凹陷部195的开口外周边缘形成一边缘部196整体。如图11所示,拉袋体194附设于支撑件190,大体L形袋体194的水平部194a设置在带形支撑件190和座垫构架前面部分1j的上表面之间,边缘部分196的一部分与座垫构架前面部分1j的下表面啮合,大体L形拉袋体194的水平部分194a通过螺丝钉19a,19b紧固到支撑件190。
如图13所示,使用者将手伸入所述拉袋体的凹陷部195,然后当使用者用手向上拉升车座椅时,可使位于车地板F存放凹槽R内的车座椅向前旋转。同样地,当希望整个车座椅从乘坐位置向存放位置转动时,使用者将手插入拉袋体194的凹陷部195,能够将整个车座椅向存放位置转动。
如上所述,拉袋结构19设置在座垫构架的前面部分1j的约中间部分。在位置上对应于前面部分1j大约中间部分的座垫衬垫填料(未示出)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变薄。但是,衬垫填料的这部分在位置上对应于坐在车座椅上的乘坐者股骨间的孔隙,所以设置在座垫构架前面部分1j的大约中间部分的拉袋结构19,不会给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顺便提及,支撑乘坐者股骨的衬垫填料部分可以被加厚。
在图示例子中,当拉袋结构19安装于座垫的座垫构架上时,它可以设置在不给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的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任何合适部分。
现在参考图14a到16c,下文将详细论述车座椅从乘坐位置向存放位置的枢轴运动。首先,使用者按下相对于座椅靠背2的头枕3直到头枕3邻接座椅靠背2的上表面。然后,使用者拉动第一操纵杆9以便使拨叉锁5a,5b从拨叉S脱离。而且,当使用者将手伸进拉袋结构19的凹陷部时,让车座椅些微地向后转动以引起拨叉锁5a,5b从拨叉S分开,如图14所示。
当车座椅向后转动时,联接装置12开始被带动。更加明确地,联接装置的可转动板12b起始是按图14b中的箭头A所示方向基底构架6相连的主传动杆12c推动。然后,可转动板12b与旋转轴12a按图14b中的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可转动板12b的在方向B的旋转引起连接到可转动板12b的第一连接杆12e按图14b中的箭头C所示方向移动。与第一连接杆12e的这种移动同步,当通过引导销122引导沿基底构架12b的圆弧形伸长孔13c移动时,第一摆动杆12d开始围绕支撑销121摆动,摆动方向如图14b的箭头D所示。如上所述,从动杆12h连接到第一摆动杆12d,所以第一摆动杆12d的这种移动牵拉从动杆12h,方向如14b中的箭头E所示,由此连接到从动杆12h的座椅腿装置4被折叠。
当可转动板12b在方向B旋转时,连接到可转动板12b的第二连接杆12g推动第二摆动杆12f,方向如图14b中的箭头F所示。当在方向D被第二连接杆12g推动时,第二摆动杆12g围绕支撑轴130摆动的方向如图14b中的箭头G所示,由此连接到第二摆动杆12g的第三牵索200在如图14b中的箭头H所示的方向被牵拉。当第三牵索200被牵拉时,连接到第三牵索200的启动杆100(见图3)被拉下,由此倾斜装置7,7’的动作轴72被转动,并且倾斜装置被带到解锁位置。在联接装置12的初始启动阶段,整个缓冲装置18被联接装置12的旋转销12转动,但缓冲装置18的圆弧形槽189末端仍不邻接联接装置12盖体构架13b的制动销13e,如图14c所示。因此,这时缓冲装置18还没有起缓冲作用。
当倾斜装置7,7’被解锁,螺旋弹簧8弹性收缩以进一步卷曲,由此座垫1被带向座椅靠背2,如图15a所示。当座垫1被带向座椅靠背2时,可旋转板12b进一步被主传动杆12h推动并进一步在方向B(图14b)转动,如图15b所示,由此连接到座椅腿装置4的从动杆12h进一步在方向E(图14b)上被第一摆动杆12d所牵拉。结果座椅腿装置4进一步被折叠。当座垫1进一步向座椅靠背2方向被螺旋弹簧8牵拉时,缓冲装置18的圆弧形槽189末端邻接制动销13c,如图15c所示。因此,缓冲装置18开始起缓冲作用。
如图16a所示,当座垫1仍被螺旋弹簧8进一步拉向座椅靠背2时,可旋转板12b进一步转动,并且第二摆动杆12f在如图16b中箭头I所示的方向上被第二连接杆12g牵拉。结果,施加到第三前一缆索200的张力现在被释放,因此倾斜装置7,7’被启动以被锁定,并且座垫和座椅靠背保持合在一起。当座垫1这样被拉向座椅靠背2时,缓冲装置被启动,如图16c所示,所以座垫向座椅靠背的移动被减慢了,并且车座椅向存放位置的转动也被减慢了。因此,该车座椅可以缓慢和平稳地转向存放位置。
当座垫1和座椅靠背2被所述倾斜装置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将手伸进所述拉袋结构的凹陷部将整个座椅进一步向后转动,这样整个座椅被存放于车地板F的存放凹槽部分R,如图17a所示。这时,第三牵引索缆200没有被拉动,如图17b所示,倾斜装置7,7’保持锁定并且缓冲装置18保持动作状态,如图17c所示,所以该整个座椅可以被稳定地存放于车地板F的存放凹槽部分R。
现在参考图18a到20,以下将详细说明所述车座椅从存放位置向乘坐位置的转动。当车座椅要从存放位置转向乘坐位置时,使用者将手伸入拉袋装置19的凹陷部,然后将整个车座椅从存放凹槽部分提起,如图18a所示。当整个车座椅被提起时,联接装置12开始启动以便恢复到原始状态,如图18b所示,因此缓冲装置18开始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并且座椅腿装置4也开始从非使用位置转至使用位置。
当车座椅转向乘坐位置时,第二摆动杆12f在拉动第三牵引索缆的同时围绕支撑轴130摆动,因此倾斜装置7,7’被解锁。这时,即使倾斜装置7,7’被解锁,由于螺旋弹簧8的作用座垫1和座椅靠背2仍保持在一起的状态,所以车座椅可被稳定地从存放位置向前转动。
如图19a所示,当车座椅进一步转向乘坐位置时,主传动杆12c拉动可转动板12b并且从动杆12h被移动以便推动座椅腿装置4,由此座椅腿装置4进一步转动而被带到使用位置。
当由于螺旋弹簧8的作用座垫1和座椅靠背2保持折叠放置一起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动车座椅直到拨叉锁5a,5b与拨叉S啮合。通过拨叉锁5a,5b与拨叉S的啮合,车座椅被带到乘坐位置。如图20所示,当拨叉锁5a,5b与拨叉S的啮合时,使用者拉动牵引带10,以使倾斜装置7,7’被解锁。在倾斜装置7,7’被解锁的情况下,使用者牵拉牵引带10,能够使座椅靠背2转动,以便从通过座椅腿装置4固定在车辆底面F的座垫1升起。因此,座椅靠背2被带到使用者可以坐在该车座椅上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单一的车座椅移动,即,通过使车座椅向前或向后转动,可使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折叠在一起或相互分离,使座椅腿装置4向非使用位置或使用位置转动并使倾斜装置7,7’锁定或解锁。这样,可使整个车座椅容易且快速地被带到存放位置或使用位置。
参考图21和图22,其描述了所述座椅腿装置的变体4’。座椅腿装置4’大体上与座椅腿装置4相同,除了所述大体U形椅腿本体4a具有一从该大体U形椅腿本体4a垂下的倾斜的支架板4a’,略去图2中所示的前边平板4b,树脂防护盖4e直接附设于椅腿本体4a。图21和图22所示的变体4’中,只有一个以与图3所示各拨叉锁5a,5b构建方式大体相同的方法构造的拨叉锁5,其安装到支架板4a’以代替拨叉锁5a,5b,树脂防护盖4c的一前部表面覆盖有一层织物或其类似物。因为座椅腿4’的树脂防护盖4e具有一层织物材料覆盖在它的前表面上,该车座椅的外观改进了。
参考图23和图25,以下将论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车座椅。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车座椅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除了多个第二螺旋弹簧80环绕安装在至少一个支撑销1h上,通过该支撑销,座垫支架1的支承支架1g连接到安装在车辆底面F上的隔开的基底构架6’(只有一个支撑销1h、一个支承支架1g和一个底支架6’显示在图23和图24中)。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螺旋弹簧80环绕安装在设置在临近车辆中间部分的基底构架6’的支撑销1h上。在图23到图25的变体中,那些与图1中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对它们的说明则不再赘述。
如图24和25所示,临近车辆中间部分的基底构架6’包括一对隔开的上升壁部分6a,6b和一使上升壁部分6a,6b相互连接的中间板部分6c。中间板部分6c固定在车地板F上。如图24所示,中间板部分6c从其一前端线形向接近该中间板部分6c后端的一区域伸展,并且从中间板部分6c的该区域到其后末端向外弯曲,目的是为了当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坐者使用一安全带时,使基底构架6’能够抵抗通过支撑轴1h施加到基底构架6’的切向力。
支撑轴1h穿过上升壁部分6a,6b并连接到相应的座垫1的支承支架1g。支撑轴1h包括一在上升壁部分6a,6b间伸展的方条形部分,和在上升壁部分6b和座垫1的支承支架1g间伸展的圆条形部分。另外,支撑轴1h具有的长度足够以使座垫1与基底构架6’分开的方式支撑座垫1。支撑轴1h具有一从座垫1的承重架侧边伸出的大直径头10h。一螺帽60螺纹安装在从上升壁部分6a侧面伸出的支撑轴1h的一端,由此可防止支撑轴1h从基底构架6’和支承支架1g上松脱。
一套管61环绕安装在上升壁部分6b和座垫1的支承支架1g之间的支撑轴1h一部分上。套管61置于环绕安装在支撑轴1h该部分的圆环62a,62b之间。圆环62a,62b的每一个均由光滑的树脂材料制成。另外,该套管61容纳于一大体U形支架63,该支架在其两端固定到底支架6’的上升壁部分6b。因此,支撑轴1h的圆条形部分被加固,以便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坐者使用所述安全带时,能够抵抗施加到支撑轴1h的切向力。第二螺旋弹簧80环绕支撑轴1h在基底构架6’上升壁部分6a,6b之间的方形部分。
如图25所示,环绕支撑轴1h方条形部分的第二螺旋弹簧80(只有一个第二螺旋弹簧80在图25示出)在其最内末端固定到所述支撑轴1h的方条形部分,在其最外端固定到一横梁64,该横梁64架在基底构架6’上升壁部分6a,6b之间。每一第二螺旋弹簧80被预先设计成弹性收缩的,以便当车座椅转向存放位置时进一步围绕支撑轴1h卷曲,和弹性伸展的,以便当车座椅转向乘坐位置时从支撑轴1h解旋。
第二螺旋弹簧80的数量是使第二螺旋弹簧80基本占据基底构架6’上升壁部分6a,6b之间空间的程度。比如,二至五个螺旋弹簧80可环绕设置于支撑轴1h,并且沿支撑轴1h并排排列。第二螺旋弹簧80不但用于协助车座椅向乘坐位置的转动,还用于保持基底构架6’和支撑轴1h的硬度。
在以上论述构造的第二实施例中,包括基底构架6’,支撑轴1h和第二螺旋弹簧80的组合增加了基底构架6’的硬度。因此,即使该组合只设置在临近车辆中间部分的车座椅的一侧并且容易遭受使用安全带产生的切向力,该组合可表现出足够的硬度来抵抗切向力。
现在参考图26和图27,环形套管82可安装在支撑轴1h上,以便设置在相邻的螺旋弹簧80之间作为螺旋弹簧80分隔件。环形套管82a也可设置在基底构架6’上升壁部分6a和临近上升壁部分6a的一螺旋弹簧80之间,和基底构架6’上升壁部分6b和临近上升壁部分6b的一螺旋弹簧80之间。通过环形套管82,82a,可以增加基底构架6’的硬度。
在以上论述构造的第二实施例中,当让拨叉锁5a,5b脱离拨叉S的状态下,使用者将手伸进拉袋结构的凹陷部并提起整个车座椅,使整个车座椅从乘坐位置转向存放位置时,第二螺旋弹簧80弹性收缩以便进一步围绕支撑销1h卷曲。相反,当使用者将手伸进拉袋结构的凹陷部并提起整个车座椅,使整个车座椅从存放位置转向乘坐位置时,第二螺旋弹簧80弹性伸展以便从支撑销1h解开。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借助于第二螺旋弹簧80的作用使整个车座椅转向乘坐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尽管第二螺旋弹簧80环绕安装到设置在邻接车辆中间部分的基底构架6’的支撑销1h,该第二螺旋弹簧80也可以环绕安装到设置在邻接车辆侧部的基底构架的支撑销。
参考图28,其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车座椅的一联接装置12’。这个实施例除了联接装置12’与第一实施例的联接装置12不同外,大体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联接装置12’与联接装置12的不同之处只在于联接装置12’没有所述倾斜装置传动联接部分。联接装置12’的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大体相同,除了采用在形状上与第一实施例可转动板12b不同的可转动板12b’,即采用了大体扇形的可转动板12b’。联接装置12’以与联接装置12的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相同的方式被启动。因此,对联接装置12’不再赘述。
还有,为了替代第一实施例的联接装置12,可以采用没有安装座椅腿装置传动联接部分的一联接装置。
参考图29,其描述了一半分离座椅,包括一长椅ST1和一单座座椅ST2。本发明适用于该半分离座椅。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是用作描述的术语而非限制,并且使用这种术语和表达方式并非企图排除图示和描述的特征或其部分的等同物,但应意识到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作出多种改动是可能的。

Claims (7)

1、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包括:
一座垫,在其后部通过一对分隔的基底支架枢支撑于一车地板;
配合装置,用于使所述座垫的前部易松开地支撑于所述车地板;
一座椅靠背,枢支撑于所述座垫;
倾斜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座垫易松开地锁住所述座椅靠背;
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是可折叠的,以便当所述座椅靠背通过所述倾斜装置从所述座垫松开时二者合在一起;以及
联接装置,安装于所述座垫;
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第一联接部分,用于使所述倾斜装置与所述车座椅的枢轴运动同步动作;并且
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与一个所述基底支架和所述倾斜装置相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所述车座椅还包括一座椅腿装置,其枢支撑于所述座垫的底部,且所述联接装置还包括一第二联接部分,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折叠,以便在折叠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的同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靠在所述座垫的所述底部的一表面上,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在所述车座椅的前向枢轴运动的同时枢轴旋转至其使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还包括一缓冲装置,用于使所述车座椅的枢轴运动减速,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联接部分相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所述车座椅还包括一座椅腿装置,其枢支撑于所述座垫的底部,所述配合装置包括一安装在所述车地板上的拨叉和一拨叉锁装置,所述拨叉锁装置附设于所述座椅腿装置的下部并适合于易松开地与所述拨叉啮合,所述座椅腿装置和所述拨叉锁装置上盖有一防护盖,且所述联接装置还包括一第二联接部分,用于使所述座椅腿装置折叠,以便在折叠所述座垫和所述座椅靠背的同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靠在所述座垫的所述底部的表面上,并使所述座椅腿装置在所述车座椅的前向枢轴运动的同时枢轴旋转至其使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所述分隔的基底支架安装在所述车地板上,所述座垫在其所述后部通过支撑轴枢支撑于所述分隔的基底支架上,并且所述车座椅还包括多个安装在一支撑轴周围的螺旋弹簧,该支撑轴附设于紧邻该车的中心部位设置的至少一个所述的分隔的基底支架上,所述螺旋弹簧沿该支撑轴并列排放,所述螺旋弹簧作为协助所述车座椅向前枢轴运动和增加该支撑轴及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基底支架硬度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所述车座椅还包括一座椅腿装置,其枢支撑于所述座垫的底部,所述配合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车地板上的一拨叉和一拨叉锁装置,所述拨叉锁装置附设于所述座椅腿装置的下部并适合于易松开地与所述拨叉啮合,所述座椅靠背包括一有支架板的座椅靠背构架,所述支撑板安装在紧邻该车的中心部位的所述座椅靠背构架的一侧,一操纵杆,用于使所述座椅腿装置的所述拨叉锁装置从所述拨叉松脱,以及一使所述倾斜装置动作的启动杆,所述操纵杆和所述启动杆枢支撑于所述支架板以便相互靠近设置,所述支撑杆有一牵引带,其自所述启动杆向所述座椅靠背后部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其中所述座垫包括一座垫构架,所述座椅靠背包括一座椅靠背构架,并且所述车座椅还包括一拉袋结构,所述拉袋结构有一凹陷部分,以便使用者在所述车座椅被枢轴旋转时能插入一只手进去,所述拉袋结构附设在所述座垫构架或所述座椅靠背构架的一合适部位,其不对坐在所述车座椅上的乘坐者的乘坐感觉施加不良影响。
CN200510103152A 2004-09-16 2005-09-16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9657 2004-09-16
JP2004269872 2004-09-16
JP2004269460 2004-09-16
JP2004269460A JP4576635B2 (ja) 2004-09-16 2004-09-16 折畳み収納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JP2004269948 2004-09-16
JP2004271239 2004-09-17
JP2004271315 2004-09-17
JP2004271298 2004-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067A true CN1749067A (zh) 2006-03-22
CN100581871C CN100581871C (zh) 2010-01-20

Family

ID=36161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031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71C (zh) 2004-09-16 2005-09-16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76635B2 (zh)
CN (1) CN100581871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6191A (zh) * 2009-12-25 2012-09-12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2958402A (zh) * 2010-07-01 2013-03-06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第二排包装
CN1033732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1439686B (zh) * 2007-11-19 2014-08-20 福特有限公司 储放式车辆座椅
CN107074134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8407680A (zh) * 2018-03-19 2018-08-17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平放式汽车座椅总成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86041A (zh) * 2018-04-18 2019-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5792B2 (ja) * 2008-02-19 2013-11-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7487U (ja) * 1981-12-23 1983-07-02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車両の乗員席
JP3242480B2 (ja) * 1993-01-28 2001-12-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JP3299179B2 (ja) * 1998-04-28 2002-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用車のシート収納構造
JP4314714B2 (ja) * 2000-02-28 2009-08-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支持機構
JP2002127797A (ja) * 2000-10-24 2002-05-08 Tachi S Co Ltd 折りたたみリア・シート
JP4033696B2 (ja) * 2002-03-29 2008-01-16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9686B (zh) * 2007-11-19 2014-08-20 福特有限公司 储放式车辆座椅
CN102666191A (zh) * 2009-12-25 2012-09-12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2958402A (zh) * 2010-07-01 2013-03-06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第二排包装
CN102958402B (zh) * 2010-07-01 2016-05-11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座椅组件
CN1033732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3373252B (zh) * 2012-04-13 2016-08-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7074134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7074134B (zh) * 2014-10-17 2019-02-15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8407680A (zh) * 2018-03-19 2018-08-17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平放式汽车座椅总成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86041A (zh) * 2018-04-18 2019-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10386041B (zh) * 2018-04-18 2022-05-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76635B2 (ja) 2010-11-10
JP2006082690A (ja) 2006-03-30
CN100581871C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9067A (zh)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CN1231166C (zh) 带有可调节的椅座、椅背和能量机构的同步倾斜座椅
CN1187210C (zh) 座椅
CN1144702C (zh) 具有完全记忆的便于进出的座位组件
CN208085899U (zh)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枢转接头
CN1273328C (zh) 车座
CN1043200C (zh) 车辆座椅
TWI589464B (zh) 載具用座椅
CN1822780A (zh) 具有舒适表面的座位
CN101068488A (zh) 座椅装置的控制机构
CN107074134B (zh) 车用座椅
CN1105539C (zh) 婴儿托座
CN1747851A (zh) 车辆座椅结构
CN1807149A (zh) 车辆座椅倾斜装置
CN1893857A (zh) 可调节的活动靠背座椅
CN101505709A (zh) 一种轮式助行器
CN1697642A (zh) 按摩机、手用按摩具及按摩方法
CN1517256A (zh) 童车
CN1717348A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下收纳结构
CN207140888U (zh) 可调节座椅扶手
CN1197623A (zh) 改进的交通工具座椅
CN1047131C (zh) 汽车用整体儿童座位
CN1102361C (zh) 船形雪橇长筒鞋
CN109758735B (zh) 平衡运动装置
CN101058300A (zh) 一种儿童汽车座椅和婴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