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396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3962A
CN107053962A CN201611166699.4A CN201611166699A CN107053962A CN 107053962 A CN107053962 A CN 107053962A CN 201611166699 A CN201611166699 A CN 201611166699A CN 107053962 A CN107053962 A CN 107053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adius direction
rib
principal par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666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53962B (zh
Inventor
石崖雄
石崖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53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3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53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3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确保耐割伤性能,并且能改善泥地性能和蓄热性的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的侧保护部(9)包括:第一保护肋(11),其具有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S形延伸的主部(13);以及第二保护肋(12),其与该第一保护肋(1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具有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L形延伸的主部(14)。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确保耐割伤性能,并且能改善泥地性能和蓄热性的具备侧保护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在四轮驱动车辆、货车等行驶在恶劣路面的车辆上使用的充气轮胎,当在恶劣路面上行驶时,为了防止侧壁部冲撞尖石等而产生割伤,而在侧壁部形成有从其外表面隆起的侧保护部。
但是,侧保护部通常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肋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因此,蓄热性会随着橡胶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导致因温度上升造成的耐久性下降。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在肋状的侧保护部设置沿轮胎半径方向延伸的凹槽。这种结构因凹槽的散热效果和橡胶量的下降,使蓄热性下降。在恶劣路面行驶时,通过凹槽抓住泥,能使泥地性能提高。但是,该泥地性能和蓄热性并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25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4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确保耐割伤性能,并且能进一步改善泥地性能和蓄热性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从该轮胎轴向两端沿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端的胎唇部,
在至少一侧的侧壁部的外表面且比轮胎最大宽度点靠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上侧壁区域处,具备从所述外表面隆起的侧保护部,
所述侧保护部包括:第一保护肋,其具有从轮胎半径方向外端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S形延伸的第一主部;以及第二保护肋,其与该第一保护肋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具有从轮胎半径方向外端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L形延伸的第二主部。
优选为,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轮胎的所述第一保护肋的第一主部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1与所述第二保护肋的第二主部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2不同。
优选为,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轮胎的所述第一保护肋具有与所述第一主部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并且距所述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主部的副部,并且
所述第二保护肋具有与所述第二主部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并且距所述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主部的副部。
优选为,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轮胎的所述第一保护肋的第一主部包括: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外侧肋部分;从该第一外侧肋部分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的第一中间肋部分;以及从该第一中间肋部分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第一内侧肋部分,
所述第二保护肋的第二主部包括: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外侧肋部分;以及从该第二外侧肋部分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的第二内侧肋部分。
优选为,本发明的所述充气轮胎的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相对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1为100~140°的范围,并且所述第二内侧肋部分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相对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2为100~140°的范围。
发明效果
关于泥地性能,通过使构成侧保护部的第一、第二保护肋具有S形和L形的主部,在恶劣路面行驶时,能容易抓住路面的土且使抓到的土难以脱离。即,能够提高各保护肋的抓地性。而且,通过使第一、第二保护肋的主部形状相互不同,而使保护肋的周向侧面与土的接触(钩挂)交替不同。因此,即使相对于容易打滑的路面也难以发生空转,前述S形和L形的形状相互作用,能使泥地性能提高。
关于蓄热性,通过使第一、第二保护肋的主部形成S形和L形的凹凸,能增加表面积,提高散热效果。而且,利用S形和L形的凹凸,在行驶时,干扰气流而产生紊流。利用该紊流,能进一步促进散热,抑制侧保护部的蓄热且抑制温度上升。
关于耐割伤性,利用第一、第二保护肋的主部形成有复杂的凹凸,因此能抑制尖石等冲撞凹部而产生割伤,能确保所需的耐割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侧保护部的侧视图。
图3是侧保护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保护肋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二保护肋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第二保护肋的主部与副部的高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备:胎面部2;从该轮胎轴向两端沿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以及配置于各侧壁部3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端的胎唇部4。本例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配置有包括:从胎面部2经侧壁部3直至胎唇部4的胎唇芯5的环状胎体6;和位于胎面部2的内部且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带束层7的帘线加强层。
所述胎体6由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70~90°的角度排列胎体帘线的至少1层,本例中为1层的胎体帘布6A形成。胎体帘布6A具有:跨越胎唇芯5、5之间的环状帘布主体部6a和绕胎唇芯5折返的帘布折返部6b。胎唇部4配置有例如通过所述帘布主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从胎唇芯5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胎唇加强用的胎唇三角胶橡胶8。
所述带束层7由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10~45°的角度排列带束层帘线的至少1层,本例为2层的带束层帘布7A、7B形成。带束层帘线在帘布间以相互交叉的方向排列。由此,提高带束层刚性,加强胎面部2。需要说明的是,胎体6、带束层7等的方式不限于此。
另外,充气轮胎1在至少一侧(本例为双侧)的侧壁部3的外表面3S,且离轮胎最大宽度点Pm靠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上侧壁区域3U处,具有从所述外表面3S隆起的侧保护部9。侧保护部9也可以使其一部分超过所述轮胎最大宽度点Pm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轮胎最大宽度点Pm”是指,侧壁部3的外表面3S的分布形状最突出于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所述侧保护部9具有沿轮胎周向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保护肋11、12。所述第一保护肋11具有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Eo1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S形延伸的主部13。需要说明的是,S形也包括Z形。如图3所示,本例的主部13具有:第一外侧肋部分13o、第一中间肋部分13m和第一内侧肋部分13i。
所述第一外侧肋部分13o从所述外端Eo1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本例示出从所述外端Eo1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一侧倾斜延伸的优选情况。但是第一外侧肋部分13o也可以如图4(A1)所示的沿着轮胎半径方向线形成,或者也可以如图4(A2)所示的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
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13m从所述第一外侧肋部分13o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本例示出从所述第一外侧肋部分13o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延伸的优选情况。但是如图4(B1)所示,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13m也可以从所述第一外侧肋部分13o朝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延伸,或者也可以如图4(B2)所示的沿轮胎周向线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第一内侧肋部分13i从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13m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延伸。本例示出从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13m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一侧倾斜延伸的优选情况。但是也可以如图4(C1)所示,所述第一内侧肋部分13i从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13m沿着轮胎半径方向线形成,或者也可以如图4(C2)所示,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
所述第一外侧肋部分13o、第一中间肋部分13m和第一内侧肋部分13i在本例中分别形成直线状。
相对于此,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保护肋12具有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Eo2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L形延伸的主部14。本例的主部14具有第二外侧肋部分14o和第二内侧肋部分14i。
所述第二外侧肋部分14o从所述外端Eo2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本例示出从所述外端Eo2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一侧倾斜延伸的优选情况。但是第二外侧肋部分14o也可以如图5(A1)示意性地所示的沿着轮胎半径方向线形成,或者也可以如图5(A2)所示的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
所述第二内侧肋部分14i从所述第二外侧肋部分14o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本例示出从所述第二外侧肋部分14o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延伸的优选情况。但是如图5(B1)所示,所述第二内侧肋部分14i也可以从所述第二外侧肋部分14o朝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倾斜,或者也可以如图5(B2)所示的沿轮胎周向线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外侧肋部分14o和第二内侧肋部分14i在本例中分别形成直线状。
本例的充气轮胎1安装于车辆,使轮胎周向另一侧的朝向为轮胎旋转方向。此时,如图3所示,在第一保护肋11上,第一外侧肋部分13o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A1与第一中间肋部分13m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A2之间,形成有朝轮胎旋转方向侧开口的V形凹部15。另外,在第二保护肋12上,第二外侧肋部分14o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B1与第二内侧肋部分14i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B2之间,形成有朝轮胎旋转方向侧开口的V形凹部16。
因此,在恶劣路面行驶时,易于将路面的土抓住于各V形凹部15、16内,并且能使抓住的土难以脱离。即,能够分别提高第一、第二保护肋11、12的主部13、14的抓地性。另外,由于第一、第二保护肋11、12的主部13、14的形状相互不同,因此保护肋与土的接触(钩挂)交替变化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容易打滑的路面,也不易发生空转,与分别提高的抓地性相互作用,能使泥地性能提高。
另外如图2所示,本例的侧保护部9的所述主部13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1与所述主部14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2不同。因此,能使第一保护肋11和第二保护肋12与土的接触(钩挂)更为不同。因此,进一步使其难以发生空转,能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本例中,设定长度L1大于长度L2。所述长度L1、L2分别为主部13、14外表面的长度。
关于蓄热性,这种侧保护部9发挥如下所述的功能。即,利用所述主部13、14形成的S形和L形的凹凸,能增加表面积,提高散热效果。而且与仅是S形或者仅是L形的凹凸的情况相比,利用S形和L形的凹凸,能干扰行驶时的气流而进一步发生紊流。利用该紊流,能进一步促进散热,抑制侧保护部9的蓄热而抑制温度上升。
另外,关于耐割伤性,利用所述主部13、14形成有复杂的凹凸,因此使凹部难以与尖石等冲撞而能抑制割伤,能确保所需的耐割伤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显著地发挥上述效果,优选为,第一保护肋11的所述侧缘A2相对于朝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1为100~140°的范围。另外优选第二保护肋12的所述侧缘B2相对于朝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2为100~140°的范围。若所述角度θ1、θ2小于100°,则难以在V形凹部15、16内抓住土,反之若超过140°,则V形凹部15、16内抓住的土容易脱离。其结果,导致抓地性、以及泥地性能提高的效果下降。另外,若角度θ1、θ2小于100°,大于140°,则紊流变小,导致散热效果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角度θ1、θ2相互相等,但也能根据需要在所述范围内使其不等。
另外本例的第一保护肋11具有与所述主部13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的副部20。本例中,所述副部20与第一外侧肋部分13o相邻。如图6所示,该副部20具有所述外表面3S的高度H20小于所述主部13距所述外表面3S的高度H13。尤其优选高度H20为高度H13的40%~70%,进一步优选为50~60%。从耐割伤性的观点出发,所述高度H13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从蓄热性的观点出发,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
另外本例的第二保护肋12具有与所述主部14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的副部21。本例中,副部21与第二外侧肋部分14o相邻。该副部21距所述外表面3S的高度H21也小于所述主部13距所述外表面3S的高度H1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高度H21为高度H14的40%~70%,进一步优选为50%~60%,从耐割伤性的观点出发,所述高度H14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从蓄热性的观点出发,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本例中,所述高度H14与所述高度H13在本质上相等,另外所述高度H21与所述高度H20在本质上相等。
这种副部20、21在显著地抑制泥地性能和蓄热性的下降,且提高耐割伤性的基础上而被优选。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副部20能保持第一保护肋11整体为S形。另外优选副部21能保持第二保护肋12整体为L形。
以上,针对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附图的实施方式,能变形为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实施例]
准备具有图1所示的轮胎结构,并且侧壁部设置有表1所示规格的侧保护部的四轮驱动用的充气轮胎(265/70R17),对各试用品轮胎的耐割伤性、泥地性能和蓄热性进行测试。将不具有侧保护部的轮胎作为比较例1,仅由第一保护肋形成侧保护部的轮胎作为比较例2。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比较例1以外,各轮胎保护肋的节距数相同。另外,在具有第一保护肋的情况下,其长度L1在各轮胎均相等。
(1)耐割伤性:
将试用品轮胎按轮辋(17×7.5)、内压(220kPa)的形式安装于四轮驱动车(排气量4000cc)的全部车轮,在散乱有瓦砾等的恶劣路面行驶大约1500km,测定侧壁部发生的割伤(长度×深度)的总值。结果是,以比较例1的总值为指数设为100。数值越小则表示耐割伤性能越优异。
(2)泥地性能:
使用所述车辆,由驾驶员的感官对行驶在深度约200mm的泥泞地面时的牵引性进行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指数设为100。数值越大则表示泥地性能越优异。
(3)蓄热性:
使用滚筒试验机,以轮辋(17×7.5)、内压(220kPa)、载荷(5.8kN)的形式,在滚筒上以速度100km/h行驶24小时时,测定侧壁部的内部温度(保护肋的形成位置)。结果是,以比较例1的值为指数设为100。数值越小则表示温度越低、耐久性越优异。
(4)轮胎质量:
测定每一个轮胎的质量,以比较例1的值为指数设为100。数值越小则轮胎质量越低、越轻质。
[表1]
如表所示,可以确认在实施例中能确保耐割伤性能,并且能改善泥地性能和蓄热性。
附图标记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3S 外表面
3U 上侧壁区域
3 侧壁部
4 胎唇部
9 侧保护部
11 第一保护肋
12 第二保护肋
13i 第一内侧肋部分
13m 第一中间肋部分
13o 第一外侧肋部分
13 主部
14i 第二内侧肋部分
14o 第二外侧肋部分
14 主部
20 副部
21 副部
Pm 轮胎最大宽度点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胎面部;从该轮胎轴向两端沿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端的胎唇部,
在至少一侧的侧壁部的外表面且比轮胎最大宽度点靠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上侧壁区域处,具备从所述外表面隆起的侧保护部,
所述侧保护部包括:
第一保护肋,其具有从轮胎半径方向外端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S形延伸的第一主部;以及
第二保护肋,其与该第一保护肋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具有从轮胎半径方向外端朝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呈L形延伸的第二主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肋的第一主部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1与所述第二保护肋的第二主部的轮胎半径方向长度L2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肋具有与所述第一主部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并且距所述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主部的副部,并且
所述第二保护肋具有与所述第二主部在轮胎周向一侧相邻并且距所述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主部的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肋的第一主部包括:
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外侧肋部分;
从该第一外侧肋部分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的第一中间肋部分;以及
从该第一中间肋部分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第一内侧肋部分,
所述第二保护肋的第二主部包括:
从该轮胎半径方向外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外侧肋部分;以及
从该第二外侧肋部分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弯曲延伸的第二内侧肋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分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相对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1为100~140°的范围,并且
所述第二内侧肋部分的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侧缘相对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半径方向线的角度θ2为100~140°的范围。
CN201611166699.4A 2016-01-07 2016-12-16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053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1919 2016-01-07
JP2016001919A JP6686446B2 (ja) 2016-01-07 2016-01-07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3962A true CN107053962A (zh) 2017-08-18
CN107053962B CN107053962B (zh) 2021-07-09

Family

ID=5747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66699.4A Active CN107053962B (zh) 2016-01-07 2016-12-1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8002B2 (zh)
EP (1) EP3189985B1 (zh)
JP (1) JP6686446B2 (zh)
CN (1) CN10705396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66255A (zh) * 2017-09-08 2019-03-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532344A (zh) * 2017-09-21 2019-03-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614884A (zh) * 2018-06-20 2019-12-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843425A (zh) * 2018-08-21 2020-02-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857015A (zh) * 2018-08-23 2020-03-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465515A (zh) * 2017-12-11 2020-07-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4721B2 (ja) * 2016-12-15 2021-02-03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3509B1 (ja) * 2017-07-27 2018-12-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995793B1 (ko) * 2017-11-28 2019-07-03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오프로드용 공기입 타이어
US10245904B1 (en) * 2017-12-18 2019-04-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TPMS broadcast mode selection
JP7298335B2 (ja) * 2019-06-25 2023-06-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92461B2 (ja) 2019-12-25 2023-12-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168421A (ja) 2021-04-26 2022-11-0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54637A (ja) * 2021-10-04 2023-04-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119951A (ja) * 2022-02-17 2023-08-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89206A (ja) * 1989-01-17 1990-07-2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軟弱地走行兼用タイヤ
USD442128S1 (en) * 2000-02-11 2001-05-15 Bridgestone/Firestone Research, Inc. Tire shoulder region
USD454815S1 (en) * 2001-05-24 2002-03-26 Bridgestone/Firestone Research, Inc. Tire shoulder region
US20030041939A1 (en) * 2001-08-31 2003-03-06 Allison William B.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projections
JP2012006449A (ja) * 2010-06-23 2012-0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947106A (zh) * 2010-06-23 2013-02-2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改善轮胎侧壁耐损坏的方法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7880A (en) * 1964-11-25 1966-04-26 George J Batori Tire
IT1044837B (it) * 1972-03-28 1980-04-21 Pirelli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US4253511A (en) * 1979-08-06 1981-03-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supportable sidewalls
US6955782B1 (en) * 1999-11-24 2005-10-1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of molding a tire and mold therefor
JP3943359B2 (ja) 2001-10-03 2007-07-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70999B2 (ja) * 2006-09-13 2013-03-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71669A (ja) * 2011-09-28 2013-04-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9286B2 (ja) * 2012-05-15 2014-11-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M463205U (zh) * 2013-03-18 2013-10-11 Shuang Qi Entpr Co Ltd 輪胎結構
US9950746B2 (en) * 2013-12-25 2018-04-2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Vehicle
JP6699192B2 (ja) * 2016-01-21 2020-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67115B2 (ja) * 2016-06-30 2021-04-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86927B2 (ja) * 2016-07-28 2020-11-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89206A (ja) * 1989-01-17 1990-07-2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軟弱地走行兼用タイヤ
USD442128S1 (en) * 2000-02-11 2001-05-15 Bridgestone/Firestone Research, Inc. Tire shoulder region
USD454815S1 (en) * 2001-05-24 2002-03-26 Bridgestone/Firestone Research, Inc. Tire shoulder region
US20030041939A1 (en) * 2001-08-31 2003-03-06 Allison William B.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projections
JP2012006449A (ja) * 2010-06-23 2012-0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947106A (zh) * 2010-06-23 2013-02-2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改善轮胎侧壁耐损坏的方法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66255A (zh) * 2017-09-08 2019-03-1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532344A (zh) * 2017-09-21 2019-03-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465515A (zh) * 2017-12-11 2020-07-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0614884A (zh) * 2018-06-20 2019-12-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614884B (zh) * 2018-06-20 2023-02-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843425A (zh) * 2018-08-21 2020-02-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843425B (zh) * 2018-08-21 2023-01-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857015A (zh) * 2018-08-23 2020-03-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857015B (zh) * 2018-08-23 2023-05-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21876A (ja) 2017-07-13
EP3189985B1 (en) 2018-03-28
EP3189985A1 (en) 2017-07-12
CN107053962B (zh) 2021-07-09
JP6686446B2 (ja) 2020-04-22
US10358002B2 (en) 2019-07-23
US20170197474A1 (en) 2017-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3962A (zh) 充气轮胎
JP53876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2755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489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9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8285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5460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577551B2 (en) Pneumatic tire
JP59427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27180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8466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724550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32490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8913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790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667219A (zh) 充气轮胎
JP201410865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5284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31638B9 (en) Pneumatic tire
JP200019832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4837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6633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9915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10331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