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3616A - 智能钥匙系统 - Google Patents

智能钥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3616A
CN106553616A CN201610674820.8A CN201610674820A CN106553616A CN 106553616 A CN106553616 A CN 106553616A CN 201610674820 A CN201610674820 A CN 201610674820A CN 106553616 A CN106553616 A CN 106553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gnal
signals
intensit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48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3616B (zh
Inventor
吉原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3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3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1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actuating a signall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2009/00753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by active electrical keys
    • G07C2009/0076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by active electrical keys with data transmission performed by wireless mea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6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174 - G07C9/00944
    • G07C2209/63Comprising locat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ata carrier, i.e. within the vehicle or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钥匙系统,能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并防止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车载机具备测定便携机无线发送的响应信号的电波频带中的噪声的噪声测定部;基于测定结果决定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便低于预先规定的强度且噪声越大则越大的发送强度决定部;将请求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的第1发送部;接收响应信号的第1接收部;基于与便携机相关的第1认证用信息及响应信号中的第2认证用信息进行便携机认证的认证部,便携机具备接收请求信号的第2接收部、基于主请求信号所含的指示信息设定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的发送强度设定部、在第2接收部接收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以所设定的发送强度无线发送响应信号的第2发送部。

Description

智能钥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钥匙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智能钥匙系统。在智能钥匙系统中,如果持有便携机(智能钥匙)的用户进行例如与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接触、或按下发动机开始按钮等预先规定的操作,则车载机向车厢内或车厢外的被限定的区域无线发送请求信号。然后,车载机接收从接收到请求信号的便携机无线发送的响应信号,若取得了响应信号中所含的认证用信息与在车载机中登记的认证用信息之间的对照,则对便携机进行认证。由此,能够实现基于便携机的认证的车门的开锁/上锁或发动机启动等。
关于这样的智能钥匙系统,已知有一种被称为中继攻击的车辆的盗窃方法。由于从车载机发送的请求信号被以仅到达车厢内或车厢外的车辆周边的被限定的区域的方式发送,所以位于该区域以外的用户所持有的便携机无法接收请求信号。与此相对,在中继攻击中,尽管持有便携机的用户存在于上述区域外,怀有恶意的第三者仍能通过使用中继器将从车载机发送的请求信号中继至便携机,从而进行车门的开锁或发动机启动等。因此,提出了各种用于防止中继攻击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便携机在从车载机接收到请求信号后,使用增益比通常的遥控门禁功能中的发送开锁信号时低的天线发送响应信号。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由于根据来自车载机的请求信号来抑制从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的输出,所以即便可与车载机通信的处于区域外的便携机接收到来自车载机的请求信号,从便携机发送的请求信号也不会到达车载机,能够使得通过中继攻击进行车辆盗窃变得难度。
其中,本申请中的中继攻击被限定为使用中继器仅对从车载机无线发送的请求信号进行中继的方式,不包括使用中继器对从便携机无线发送的响应信号进行中继的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466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从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的输出被抑制,所以无法避免噪声环境下的耐噪声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的确保,并能够使得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变得困难的智能钥匙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智能钥匙系统包括:搭载于车辆的车载机、包括能够以预先规定的强度输出电波的发送机且能够与上述车载机无线通信的便携机,其中,上述车载机具备:受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操作受理部、存储与预先登记的便携机相关的第1认证用信息的存储部、测定上述便携机无线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电波频带中的噪声的噪声测定部、基于上述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来决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上述噪声越大则越大的发送强度决定部、将包括对由上述发送强度决定部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指示信息的主请求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的第1发送部、接收上述主响应信号的第1接收部、基于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第1认证用信息以及上述主响应信号中所含的第2认证用信息来进行上述便携机的认证的认证部、以及在上述操作受理部受理了上述预先规定的操作并且上述认证部认证了上述便携机的情况下进行上述车辆的开锁或者上述车辆的起动的控制部,上述便携机具备:接收上述主请求信号的第2接收部、基于上述主请求信号中所含的上述指示信息来设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的发送强度设定部、以及在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到上述主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以由上述发送强度设定部设定的发送强度无线发送包括上述第2认证用信息的上述主响应信号的第2发送部。
“预先规定的强度”是以发送机中的最大输出对电波进行输出的情况下的强度(便携机经由发送机无线发送信号时的通常的强度),例如,是将遥控开锁功能(遥控上锁功能)中的开锁信号从便携机发送时的发送强度。“第1认证用信息”是与为了进行车辆的开锁或起动而预先登记在车载机的各便携机相关的认证用信息等,例如,是各便携机所固有的ID(Identification)信息或质询响应认证用的密钥等。“预先规定的操作”例如是为了将车辆开锁而由用户触摸车辆的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的操作或按压设置在车门把手的触发开关的操作等。另外,例如是为了将车辆起动而由用户按压在方向盘附近设置的车辆起动开关(发动机车中的发动机启动开关)的操作等。另外,“第2认证用信息”是在想要接受认证的便携机的内部存储的固有的ID信息或质询响应认证中的密码的译解结果等。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车载机的噪声测定部测定从便携机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电波频带中的噪声,车载机的发送强度决定部基于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来决定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与发送机的最大输出对应的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上述噪声越大则越大,车载机的第1发送部将包括对由发送强度决定部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指示信息的主请求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然后,便携机的第2接收部接收主请求信号,便携机的发送强度设定部基于主请求信号中所含的指示信息来设定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便携机的第2发送部以由发送强度设定部设定的发送强度来无线发送主响应信号。因此,由于从便携机(第2发送部)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被抑制得比与发送机的最大输出对应的预先规定的强度低,所以即便使用中继器使主请求信号到达了在预先规定的区域外存在的便携机,主响应信号也难以到达车载机,能够增加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的难度。另外,由于从便携机(第2发送部)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被设定为该信号的电波频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所以能够抑制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变差(由于将发送强度抑制得较低,所以产生车载机无法接收从在预先规定的区域存在的便携机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情况)。即,能够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并增加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的难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中,上述第1发送部在上述主请求信号之前,将预先请求信号向上述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上述预先请求信号,上述第2发送部在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到上述预先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以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无线发送预先响应信号,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上述预先响应信号,上述噪声测定部在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到上述预先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测定上述噪声,上述发送强度决定部基于上述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以及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预先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上述噪声越大则越大,并且随着上述接收强度越小则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车载机的第1发送部在主响应信号之前无线发送预先请求信号,在便携机的第2接收部接收到预先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便携机的第2发送部将预先响应信号以预先规定的强度(通常的发送强度)无线发送。然后,在车载机的第2发送部接收到预先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车载机的噪声测定部进行噪声测定,车载机的发送强度决定部基于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以及第1接收部接收到的预先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并且接收强度越小则越大。因此,由于从便携机(第2发送部)发送的预先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越低,则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被设定得越高,所以能够更适当地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例如,由于持有便携机的用户所存在的位置的周边环境,存在来自便携机的信号在车载机处的接收强度减弱的可能性。另外,也存在还由于便携机的电池的容量降低而致使该接收强度减弱的可能性。因此,通过从便携机(第2发送部)发送的预先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越低,则将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设定得越大,能够抑制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变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可实现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的确保,并防止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的智能钥匙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从车载机发送的LF信号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3是说明对从便携机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进行决定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4是概念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概念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便携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简要示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7是概念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简要示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9是概念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概念性示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便携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简要示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12是概念性示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简要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智能钥匙系统1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智能钥匙系统1包括:搭载于车辆2的车载机10、和能够与车载机10无线通信的便携机(智能钥匙)20。另外,车辆2包括ECU30作为与智能钥匙系统1相关的结构要素。
在智能钥匙系统1中,如果持有便携机20的用户对于车辆2进行预先规定的操作,则车载机10向车厢内或车厢外的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LF(Low Frequency:低频)信号,接收到LF信号后的便携机20对包括固有的认证用信息的RF(Radio Frequency:高频)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然后,车载机10基于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与自身预先登记的主人认证用信息来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通过使用该认证功能,持有便携机20的用户只需通过进行触碰车辆2的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或按压触发开关等预先规定的操作,便能够实现可对车辆2的车门进行开锁或上锁的智能进入功能。另外,通过使用该认证功能,持有便携机20的用户在乘坐于车辆2时,无需进行钥匙的插入操作等,仅通过进行按压在方向盘周边配置的车辆起动用的按钮等预先规定的操作,便可实现能够起动车辆2的功能(以下,称为无钥车辆起动功能)。
另外,在便携机20设置有操作部(未图示),根据用户对于该操作部的操作,便携机20向车载机10发送开锁信号(上锁信号),车载机10如果接收到开锁信号(上锁信号),则对车辆2的车门进行开锁(上锁)。即,智能钥匙系统1具有遥控开锁功能(遥控上锁功能)。
其中,“车辆的起动”是指使车辆成为能够进行与驾驶员的操作相应的行驶的状态,例如,是包括发动机车中的点火(IG-ON)、将对电动车辆(包括混合动力车、增程式车等)中的车辆整体进行协调控制的控制装置(例如,HV-ECU等)起动等的概念。
车载机10包括发送控制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11、接收控制ECU12、发送机13、接收机14。
其中,发送控制ECU11与接收控制ECU12利用任意的通信单元(例如,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所产生的串行通信、CAN(ControllerArea Network)等车载网络)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另外,发送控制ECU11的功能与接收控制ECU12的功能也可以通过一个ECU实现。
发送控制ECU11与发送机13可通信地连接,是执行用于将LF信号经由发送机13进行无线发送的控制处理的电子控制单元。发送控制ECU11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通过在CPU上执行存储于ROM的各种程序来实现各种控制处理。发送控制ECU11包括操作受理部110、LF信号发送部111、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RF信号判定部113、认证部114、控制部115作为通过在CPU上执行ROM内的对应的一个以上程序而实现的功能部。另外,发送控制ECU11包括由在内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等设置的存储区域实现的存储部116。
操作受理部110在车辆2中,受理用于执行基于便携机20的认证的预先规定的功能的预先规定的操作。在预先规定的操作中,包括如上所述用户为了基于便携机20的认证从车厢外对车辆2的车门进行开锁或上锁(执行智能进入功能)而触碰车辆2的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或按压触发开关的操作等。另外,在预先规定的操作中,包括如上所述用户为了基于便携机20的认证来起动车辆2(执行无钥车辆起动功能)而按压在车辆2的方向盘周边设置的车辆起动用的按钮的操作等。操作受理部110在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将受理了该预先规定的操作的信息通知给LF信号发送部111。
此外,基于便携机20的认证的预先规定的功能中还可以包括智能进入功能、无钥车辆起动功能以外的任意功能。
LF信号发送部111执行将LF信号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车辆2的周边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预先规定的区域例如是在实现智能进入功能的情况下,从内置于车辆2的车门的发送机13(的发送天线)朝向车厢外的半径为数m的范围内。另外,预先规定的区域例如是在实现无钥车辆起动功能的情况下,与包含被内置于车辆2的中控台等的发送机13(的发送天线)在内的车厢内相当的范围内。
LF信号发送部111在接收到从操作受理部110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通知的情况下,执行将第1LF信号(预先请求信号的一例)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另外,LF信号发送部111在接收控制ECU12(的后述的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从便携机20发送的第1RF信号(预先响应信号的一例)的情况下,执行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第2RF信号(主响应信号的一例)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指示信息(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主请求信号的一例)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具体而言,第1LF信号是将处于接收等待状态(接收功能之外的休眠状态)的便携机20(后述的便携机ECU21)唤醒的激活信号。另外,第2LF信号是要求对含有用于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的发送认证用信息的响应信号(第2RF信号)进行发送的请求信号(主请求信号)。以下,参照图2对LF信号的格式进行说明。
其中,LF信号发送部111能够基于来自RF信号判定部113的通知来识别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第1RF信号的情况。
图2是表示LF信号(第1LF信号、第2LF信号)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LF信号包括:激活猝发(Wake Burst)、开始位(Start)、认证用命令、发送强度指示信息。
激活猝发是唤醒便携机20(迁移为激活状态)的信号部。
开始位是用于识别含有认证用命令、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情况的信号部。
认证用命令是要求返回发送认证用信息的命令。在认证用命令中含有被加密的车辆2(车载机10)所固有的识别编码。
发送强度指示信息如上所述,是用于指示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第2RF信号(返回发送认证用信息的RF信号)的发送强度的指示信息。
其中,第1LF信号中不含发送强度指示信息(与第1LF信号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相当的信号部是空的状态)。
返回图1,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从测定结果通知部122(后述)通知的、由RF噪声测定部121(后述)测定的RF信号的电波频带(RF带:300MHz~3GHz)中的噪声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下,参照图3对发送强度的决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对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是表示用户所进行的操作状态(图3(a))、RF带中的噪声状态(图3(b))、接收控制ECU12的动作状态(图3(c))、噪声的测定结果的状态(图3(d))、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所决定的发送强度指示值的状态(图3(e))各自的时间变化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RF噪声测定部121在测定出的RF带中的噪声比预先规定的强度I1低的情况下,输出测定结果“无噪声”,在该噪声为强度I1以上并且低于预先规定的强度I2(>I1)的情况下,输出测定结果“噪声小”,在该噪声为强度I2以上的情况下,输出测定结果“噪声大”。另外,强度A0是以便携机20(后述的发送机23)的最大输出发送电波时的发送强度(便携机20发送RF信号时的通常的发送强度),例如是便携机20发送遥控开锁功能(遥控上锁功能)中的开锁信号(上锁信号)时的发送强度。
如图3(a)、(c)所示,通过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用户所进行的操作M1,LF信号发送部111发送第1L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与第1LF信号相应地从便携机20无线发送来的第1RF信号。如图3(c)、(d)所示,RF噪声测定部121在由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第1RF信号后,进行噪声测定,输出与噪声状态(参照图3(b))相应的“无噪声”的测定结果。与此对应,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如图3(e)所示,将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的指示值(发送强度指示值)设定为比强度A0小的强度A1。
另外,如图3(a)、(c)所示,通过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用户所进行的操作M2,LF信号发送部111发送第1L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与第1LF信号相应地从便携机20无线发送的第1RF信号。如图3(c)、(d)所示,RF噪声测定部121在由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第1RF信号之后,进行噪声测定,输出与噪声状态(参照图3(b))相应的“噪声小”的测定结果。与此相应,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如图3(e)所示,将发送强度指示值设定为比强度A0小的强度A2(>A1)。
另外,如图3(a)、(c)所示,通过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用户所进行的操作M3,LF信号发送部111发送第1L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与第1LF信号相应地从便携机20无线发送的第1RF信号。如图3(c)、(d)所示,RF噪声测定部121在由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第1RF信号后,进行噪声测定,输出与噪声状态(参照图3(b))相应的“噪声大”的测定结果。与此相应,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如图3(e)所示,将发送强度指示值设定为比强度A0小的强度A3(>A2)。
这样,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小的范围内RF带的噪声越大则越大。
此外,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被以3个阶段设定,不过也可以以2个阶段设定,还可以以4个阶段以上的多阶段设定。另外,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RF也可以设定为由噪声测定部121测定的噪声越大则越连续变大。
返回图1,RF信号判定部113基于从RF信号接收部120通知的接收结果,来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是否接收到第1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LF信号发送部111。
另外,RF信号判定部113基于从RF信号接收部120通知的接收结果,来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是否接收到第2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认证部114。
认证部114在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第2RF信号的情况下,基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16的主人认证用信息(第1认证用信息)以及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第2认证用信息),来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认证部114例如可以对主人认证用信息中所含的主人ID(预先登记的便携机20所固有的ID)与发送认证用信息中所含的存储于便携机20的固有的ID进行比较,在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另外,认证部114例如还可以通过主人认证用信息中所含的便携机20所固有的秘钥,对可译解的密码(通过第2LF信号向便携机20无线发送的密码)的译解结果与发送认证用信息中所含的密码的译解结果(接收到第2LF信号的便携机20对密码的译解结果)进行比较,在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质询响应认证)。另外,认证部114可以通过ID的比较以及密码的译解结果的比较(质询响应认证)双方来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的成功与否判断。
此外,认证部114也可以通过ID的比较以及密码的译解结果的比较以外的认证方法来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另外,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便携机20所固有的ID等)可以被加密,在这种情况下,认证部114使用在存储部116中预先登记的密钥,对被加密的发送认证用信息进行解码。
控制部115基于将操作受理部110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为触发的车载机10与便携机20的信号的交换,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的情况下,将基于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向ECU30输出。即,控制部115在操作受理部110受理预先规定的操作并且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的情况下,将所涉及的控制指令向ECU30输出。在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是为了执行智能进入功能而触碰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或者按压触发开关等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5将车门开锁要求或车门上锁要求向ECU30输出。另外,在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是为了起动车辆2而按压在车辆2的方向盘周边设置的车辆起动用的按钮的操作等的情况下,控制部115将车辆起动要求向ECU30输出。
存储部116存储预先登记的主人认证用信息。
其中,主人认证用信息的登记例如由经由设置于车辆2的DLC3连接器等与CAN等车载网络连接的、故障诊断用工具等执行。具体而言,发送控制ECU11根据从故障诊断用工具经由车载网络发送的命令,将从故障诊断用工具发送的便携机20所固有的认证用信息(ID信息或密钥等)作为主人认证用信息存储于存储部116,由此执行该登记。
接收控制ECU12与接收机14可通信地连接,执行经由接收机14接收RF信号的处理。接收控制ECU12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通过在CPU上执行存储于ROM的各种程序来实现各种控制处理。接收控制ECU12包括RF信号接收部120、RF噪声测定部121、测定结果通知部122作为通过在CPU上执行ROM内的对应的一个以上程序而实现的功能部。
RF信号接收部120执行经由接收机14接收从便携机20发送的RF信号(第1RF信号、第2R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将R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发送控制ECU11的RF信号判定部113。另外,RF信号接收部120在从便携机20接收到第1RF信号的情况下,向RF噪声测定部121通知接收到了第1RF信号的情况。
RF噪声测定部121在从RF信号接收部120收到接收到第1RF信号的通知的情况下,执行测定从便携机20发送的RF信号的电波频带(RF带)中的噪声的处理。具体而言,在未接收到RF信号的状况下,通过对接收机14中的接收信号实施FFT(Fast Foulier Transfer)处理,来计算频谱。然后,使用该频谱来测量RF带中的噪声。RF噪声测定部121将测定结果(噪声等级)通知给测定结果通知部122。
测定结果通知部122执行将RF噪声测定部121的测定结果通知给发送控制ECU11的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的处理。
发送机13包括发送天线,将从LF信号发送部111输出的LF信号(第1LF信号、第2LF信号)调制为LF带的电波,并以到达预先规定的区域内的发送强度进行无线发送。发送机13例如为了实现智能进入功能而如上所述被内置于各车门把手。另外,发送机13例如为了实现无钥车辆起动功能而如上所述被配置在车厢内的中控台内。
其中,LF带的电波中含有频率为30kHz~300kHz的电波。
接收机14包括接收天线,接收以RF带的电波被无线发送的RF信号(第1RF信号、第2RF信号),并且进行解调,进而将解调后的RF信号向接收控制ECU12输入。
便携机20包括便携机ECU21、接收机22、发送机23。
便携机ECU21与接收机22、发送机23可通信地连接,是执行经由接收机22接收从车载机10无线发送的LF信号(第1LF信号、第2LF信号)的控制处理并且经由发送机23对RF信号(第1RF信号、第2RF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的控制处理的电子控制单元。便携机ECU21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能够通过将存储于ROM的各种程序在CPU上执行来实现各种控制处理。便携机ECU21包括LF信号接收部210、RF信号发送部211、LF信号判定部212、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作为通过将ROM内的对应的一个以上程序在CPU上执行而实现的功能部。
LF信号接收部210执行经由接收机22接收从车载机10(LF信号发送部111)发送的LF信号(第1LF信号、第2LF信号)的处理。LF信号接收部210将L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LF信号判定部212。
其中,LF信号接收部210在接收到第1LF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根据第1LF信号的激活猝发(参照图2)来唤醒便携机20(便携机ECU21)的处理。
RF信号发送部211执行经由发送机23对RF信号(第1RF信号、第2RF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的处理。
RF信号发送部211在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1LF信号的情况(从LF信号判定部212收到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1LF信号的判定结果的通知的情况)下,经由发送机23将第1RF信号以预先规定的强度A0进行无线发送。第1RF信号是表示便携机20(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第1LF信号,且迁移至激活状态的情况的响应信号(预先响应信号)。
RF信号发送部211在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后述的正规的第2LF信号的情况(从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收到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的通知的情况)下,经由发送机23以由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发送强度(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发送强度指示信息设定的发送强度)来发送第2RF信号。根据第2LF信号中所含的认证用命令,以含有发送认证用信息的方式生成第2RF信号。
此外,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也可以如上所述被加密。
LF信号判定部212基于从LF信号接收部210通知的接收结果来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是否接收到第1LF信号。LF信号判定部212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发送部211。
另外,LF信号判定部212基于从LF信号接收部210通知的接收结果,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是否接收到第2LF信号。另外,LF信号判定部212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下,对第2LF信号的认证用命令中所含的车载机10所固有的识别编码与在便携机ECU21的内部存储器等预先存储的识别编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一致。LF信号判定部212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2LF信号并且判定为该识别编码的比较为一致的情况下,输出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否则的话,输出未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LF信号判定部212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
其中,由于认证用命令中所含的车载机10所固有的识别编码如上所述被加密,所以LF信号判定部212利用在便携机ECU21的内部存储器等预先存储的密钥将被加密的识别编码解码后进行比较。
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在从LF信号判定部212收到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的判定结果的通知的情况下,基于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设定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第2RF信号时的发送强度。即,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将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第2RF信号时的发送强度设定为由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指示的发送强度。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将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以及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的设定值通知给RF信号发送部211。
接收机22包括接收天线,接收以LF带的电波被无线发送的LF信号(第1LF信号、第2LF信号),并且进行解调,进而将解调后的LF信号向便携机ECU21输入。
发送机23包括发送天线,将从RF信号发送部211输出的RF信号(第1RF信号、第2RF信号)调制为RF带的电波,并进行无线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机23将从RF信号发送部211输出的第1RF信号调制为RF带的电波,并以预先规定的强度A0进行无线发送。另外,发送机23将从RF信号发送部211输出的第2RF信号调制为RF带的电波,并以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设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无线发送。
ECU30被搭载于车辆2,是根据从发送控制ECU11(控制部115)输出的控制指令来执行与该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处理的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在从控制部115接收到车门开锁要求或车门上锁要求的情况下,ECU30向进行车门的开锁以及上锁的致动器(车门锁止马达)输出工作指令。另外,例如在车辆2是发动机车且从控制部115接收到车辆起动要求的情况下,将发动机启动要求(以及附随于车辆起动的方向盘锁止开锁要求、止动装置解除要求等)向其他ECU(发动机ECU等)输出。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对车载机10、便携机20各自中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图4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10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在车辆2的停止状态下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其中,车辆2的停止状态是指不能进行与驾驶员的操作相应的行驶的状态,是包括发动机车中的熄火(IG-OFF)状态、对电动车辆中的车辆整体进行协调控制的控制装置(例如,HV-ECU等)的停止状态等的概念。
在步骤S102中,发送控制ECU11将表示重试次数的值N1、N2设定为0。
在步骤S104中,操作受理部110迁移为用户操作等待状态。
在步骤S106中,判定操作受理部110判定是否受理到预先规定的操作。在操作受理部110受理到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08,在未受理到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在步骤S108中,LF信号发送部111经由发送机13将第1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
在步骤S110中,RF信号判定部113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是否接收到来自便携机20的第1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在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来自便携机20的第1RF信号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2,在未接收到第1RF信号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4。
在步骤S112中,RF噪声测定部121测定RF带中的噪声,测定结果通知部122将测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
在步骤S114中,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对于RF带中的噪声的测定结果来决定便携机20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具体而言,如上所述,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小的范围内RF带的噪声越大则越大。
在步骤S116中,LF信号发送部111经由发送机13将包括对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了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
在步骤S118中,RF信号判定部113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是否接收到来自便携机20的第2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在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来自便携机20的第2RF信号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0,在未接收到第2RF信号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8。
在步骤S120中,判定认证部114如上所述基于在存储部116预先存储的主人认证用信息以及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对于便携机20的认证是否成功(进行ID的比较、密码的译解内容的比较,来判定是否一致)进行判定。在认证部114对于便携机20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2,在对于便携机20的认证不成功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8。
在步骤S122中,控制部115将基于在步骤S102中操作受理部110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基于智能进入功能的开锁要求或上锁要求、基于无钥车辆起动功能的车辆起动要求等)向ECU30输出,结束本次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4中,发送控制ECU11判定表示重试次数的值N1是否比表示重试次数的上限的规定阈值Nth1小。发送控制ECU11在值N1比规定阈值Nth1小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6,在值N1不比规定阈值Nth1小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126中,发送控制ECU11将值N1自加1,并且返回到步骤S108,反复进行步骤S108以后的处理。
即,在即使LF信号发送部111无线发送了第1L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也未能接收到第1RF信号的情况(步骤S110中为否的情况)下,以规定阈值Nth次为上限来执行重试,直至从便携机20有第1RF信号的回信为止。由此,即便在由于噪声等的影响而在车载机10中暂时无法接收来自便携机20的第1RF信号的情况下,或者由于电池容量不足等而致使从便携机20无线发送的第1RF信号本身的发送强度比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第1RF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步骤S128中,发送控制ECU11判定表示重试次数的值N2是否比表示重试次数的上限的规定阈值Nth2小。发送控制ECU11在值N2比规定阈值Nth2小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30,在值N2不比规定阈值Nth2小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130中,发送控制ECU11将值N2自加1,并且返回到步骤S108,反复进行步骤S108以后的处理。
即,在即使LF信号发送部111无线发送了第2LF信号,RF信号接收部120也未能接收到第2RF信号的情况(步骤S118中为否的情况)下,再次从第1LF信号的发送开始反复重试。由此,即便在由于噪声等的影响而在车载机10中暂时无法接收来自便携机20的第2RF信号的情况下,或者由于电池容量不足等而从便携机20无线发送的第2RF信号本身的发送强度比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第2RF信号的接收。同样,在基于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对便携机20的认证不成功的情况(步骤S120中为否的情况)下,再次从第1LF信号的发送开始反复重试。由此,例如即便在偶然接收到来自与便携机20相同类型的(对应相同的车型)其他便携机的第2RF信号,并进行了认证的成功与否判断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来自便携机20的第2RF信号的接收。另外,由于通过回到第1LF信号的发送并进行重试,能够在最新的状况下,再次进行步骤S112的RF带中的噪声测定,所以能够进行符合最新状况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的决定。
其中,规定阈值Nth1、Nth2是预先设定的合适值。另外,也可以简化重试处理,而采用在步骤S130的处理之后返回到步骤S116的结构。即,也可以是在步骤S114中一旦决定了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则在重试之际不变更发送强度指示信息地发送第2LF信号(步骤S116),反复进行重试(步骤S118、S120的处理)的构成。
接着,图5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便携机20中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在步骤S202中,LF信号接收部210迁移为第1LF信号的接收等待状态。
在步骤S204中,LF信号判定部212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是否从车辆2(车载机10)接收到第1LF信号。LF信号判定部212在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1LF信号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06,在未接收到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其中,在停车场等中,有时在附近存在使用LF带的电波对与车辆2相同的LF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的其他车辆(不同车型的车辆或不同于车辆2的同车型的车辆等)。因此,在步骤S204中,包括第1LF信号的格式(参照图2)是否为来自对应的车辆(包括车辆2的发送相同的格式的LF信号的车辆)的格式在内,LF信号判定部212进行判定。在后述的步骤S212的处理中也同样如此。
在步骤S206中,便携机ECU21设置在规定时间T1超时的计时器。
其中,规定时间T1例如是考虑因持续便携机20的激活状态而引起的电流消耗等适当决定的合适值。
在步骤S208中,RF信号发送部211经由发送机23将第1RF信号以预先规定的强度A0无线发送。
在步骤S210中,LF信号接收部210迁移为第2LF信号的接收等待状态。
在步骤S212中,LF信号判定部212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是否从车辆2(车载机10)接收到第2LF信号。LF信号判定部212在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前进至步骤S214,在未接收到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20。
在步骤S214中,LF信号判定部212对第2LF信号的认证用命令中所含的车载机10所固有的识别编码、与在便携机ECU21的内部存储器等中预先存储的识别编码进行比较,判定是否一致。LF信号判定部212在一致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16,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20。
在步骤S216中,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将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设定为由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指示的发送强度。
在步骤S218中,RF信号发送部211经由发送机23将包含发送认证用信息的第2RF信号以在步骤S216中设定的发送强度无线发送,并结束本次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0中,便携机ECU21判定计时器是否超时。便携机ECU21在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10,反复进行步骤S210以后的处理,在超时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即,在LF信号接收部210无法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步骤S212中为否的情况)下,从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1LF信号起在规定时间T1期间,反复进行重试。由此,例如即使在由于噪声的影响或持有便携机20的用户存在于第2LF信号所到达的距离的边界附近等理由而难以接收到第2LF信号的状况下,也能够通过多次的重试来接收第2LF信号。同样,在LF信号接收部210无法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情况(在步骤S214中为否的情况)下,从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到第1LF信号起在规定时间T1期间,反复进行重试。由此,例如即便在偶尔接收到从与停在车辆2的附近的相同车型的其他车辆无线发送的第2LF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多次的重试来接收正规的第2LF信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机10的RF噪声测定部121测定从便携机20发送的RF信号(第2RF信号)的电波频带(RF带)中的噪声,车载机10的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内噪声越大则越大,车载机10的LF信号发送部111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指示信息(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然后,便携机20的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第2LF信号,便携机20的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便携机20的RF信号发送部211以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设定的发送强度对第2RF信号无线发送。因此,由于从便携机20(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被抑制得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所以即便使用中继器使第2LF信号到达了在预先规定的区域外存在的便携机20,第2RF信号也难以到达车载机10,能够增加因中继攻击引起的车辆盗窃的难度。另外,由于从便携机20(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被设定为该信号的电波频带(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所以能够抑制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的变差(由于将发送强度抑制得比较低,所以产生车载机10无法接收到从在预先规定的区域存在的便携机20发送的第2RF信号的情况)。即,能够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并且增加因中继攻击引起的车辆盗窃的难度。另外,能够不谋求大幅的处理能力、通信能力的增强,仅通过追加车载机10中的RF噪声测定部121以及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的功能、以及便携机20中的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的功能,便能够使因中继攻击引起的车辆盗窃变得难度。即,能够抑制成本增加,并使得通过中继攻击进行的车辆盗窃变得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对于RF带中的噪声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但也可以进一步还考虑RF信号接收部120中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具体而言,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对于RF带的噪声的测定结果以及RF信号接收部120中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内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并且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越小则越大。由此,由于从便携机20(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越小,则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被设定得越大,所以能够更为适当地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例如,存在由于持有便携机20的用户存在的位置的周边环境,导致来自便携机20的RF信号在车载机10(RF信号接收部120)中的接收强度减弱的可能性。另外,存在还由于便携机20的电池的容量降低而致使该接收强度减弱的可能性。因此,从便携机20(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越小,则越大地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由此能够抑制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的变差。
此外,当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时,在不考虑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图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30的处理之后返回到步骤S112的构成。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简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A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A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车载机10(发送控制ECU11)被替换为车载机10A(发送控制ECU11A)。具体而言,操作受理部110、LF信号发送部111以及控制部115被替换为操作受理部110A、LF信号发送部111A以及控制部115A。以下,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操作受理部110A在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将受理了该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通知给控制部115。
LF信号发送部111A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执行每隔规定周期便将第1LF信号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另外,LF信号发送部11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接收控制ECU12(RF信号接收部120)接收到从便携机20发送的第1RF信号的情况下,执行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
其中,第1LF信号、第2LF信号的格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2)。
控制部115A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的情况下,随后如果在规定时间T2的期间,存在从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通知,则将基于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车门开锁或上锁要求、车辆起动要求等)向ECU30输出。即,控制部115A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并且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将该控制指令向ECU30输出。
接下来,参照图7,对于车载机10A中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其中,由于便携机20中的控制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7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10A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在车辆2的停止状态下,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本流程图省略了图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4、S106,并在步骤S120与步骤S122之间追加了步骤S132~S138。以下,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在步骤S120中,认证部114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基于在存储部116中预先存储的主人认证用信息以及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来判定便携机20的认证的成功与否。认证部114在便携机20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前进至步骤S132,在便携机20的认证未成功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前进至步骤S128。
在步骤S132中,发送控制ECU11A设置在规定时间T2超时的计时器。
其中,规定时间T2如上所述,是操作受理部110A中的由用户进行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等待时间,被设定为比本流程图的执行周期足够短的时间。
在步骤S134中,操作受理部110A迁移为由用户进行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等待状态。
在步骤S136中,操作受理部110A判定是否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在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2,在没有受理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38。
在步骤S122中,控制部115A将基于在步骤S136中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基于智能进入功能的开锁要求或上锁要求、基于无钥车辆起动功能的车辆起动要求等)向ECU30输出,结束本次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8中,发送控制ECU11A判定计时器是否超时。发送控制ECU11A在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34,反复进行步骤S134、S136的处理直至超时为止,在计时器超时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来自车载机10A(LF信号发送部111A)的第1LF信号的发送每隔规定周期被进行;以及当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后的某个恒定期间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5A输出控制指令(车门开锁或上锁要求、车辆起动要求等),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车载机10A的RF噪声测定部121测定RF带中的噪声,车载机10A的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内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车载机10A的LF信号发送部111A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然后,便携机20的LF信号接收部210接收第2LF信号,便携机20的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来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便携机20的RF信号发送部211以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设定的发送强度将第2RF信号无线发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会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还考虑RF信号接收部120中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来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具体而言,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对于RF带的噪声的测定结果以及RF信号接收部120中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内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并且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越小则越大。由此,由于从便携机20(RF信号发送部211)发送的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越小,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被设定得越大,所以能够更为适当地确保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性能。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当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时,在不考虑第1RF信号的接收强度的情况下,可以是在图7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30的处理之后返回到步骤S112的构成。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是简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B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B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车载机10(发送控制ECU11、接收控制ECU12)、便携机20(便携机ECU21)被替换为车载机10B(发送控制ECU11B、接收控制ECU12B)、便携机20B(便携机ECU21B)。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受理部110、LF信号发送部111、RF信号判定部113、RF信号接收部120以及RF噪声测定部121被替换为操作受理部110B、LF信号发送部111B、RF信号判定部113B、RF信号接收部120B以及RF噪声测定部121B。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LF信号接收部210、RF信号发送部211以及LF信号判定部212被替换为LF信号接收部210B、RF信号发送部211B以及LF信号判定部212B。以下,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操作受理部110B在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将受理到该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通知给RF噪声测定部121B。
LF信号发送部111B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不发送第1LF信号(预先响应信号的一例)而仅发送第2LF信号(主请求信号的一例)。具体而言,LF信号发送部111执行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第2RF信号(主响应信号的一例)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LF信号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是将接收等待状态的便携机20(便携机ECU21B)唤醒的激活信号,并且是要求发送包括用于进行便携机20的认证的发送认证用信息的响应信号(第2RF信号)的请求信号(主请求信号)。
其中,第2LF信号的格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2)。
RF信号判定部113基于从BRF信号接收部120B通知的接收结果,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B是否接收到第2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B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认证部114。
RF信号接收部120B执行经由接收机14接收从便携机20B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处理。RF信号接收部120B将第2R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发送控制ECU11B的RF信号判定部113B。
RF噪声测定部121B执行在从操作受理部110B收到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通知的情况下,测定RF带中的噪声的处理。RF噪声测定部121B将测定结果(噪声等级)通知给测定结果通知部122。
LF信号接收部210B执行经由接收机22接收从车载机10B(LF信号发送部111B)发送的第2LF信号的处理。LF信号接收部210B将第2L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LF信号判定部212B。
其中,LF信号接收部210B在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根据第2LF信号的激活猝发(参照图2)来唤醒便携机20B(便携机ECU21B)的处理。
RF信号发送部211B在LF信号接收部210B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情况(从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收到LF信号接收部210B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的通知的情况)下,经由发送机23以由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发送强度(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发送强度指示信息设定的发送强度)来发送第2RF信号。第2RF信号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根据第2LF信号中所含的认证用命令,以含有发送认证用信息的方式生成。
LF信号判定部212B基于从LF信号接收部210B通知的接收结果,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B是否接收到第2LF信号。另外,LF信号判定部212B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B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下,对第2LF信号的认证用命令中所含的车载机10B所固有的识别编码与在便携机ECU21B的内部存储器等中预先存储的识别编码进行比较,判定是否一致。LF信号判定部212B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B接收到第2LF信号并且判定为该识别编码的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输出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否则的话,输出未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LF信号判定部212B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对车载机10B、便携机20B各自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图9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10B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涉及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在车辆2的停止状态下,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本流程图将图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2的处理替换为步骤S103的处理,并且省略了步骤S110、S112、S124、S126的处理。以下,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3中,发送控制ECU11B将值N2设定为0。
步骤S104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
当在步骤S106中判定为操作受理部110B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112中,RF噪声测定部121测定RF带中的噪声,测定结果通知部122将测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
步骤S112~S122、S128、S130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
接着,图10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便携机20中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涉及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5)相同,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本流程图省略了图5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2~S208以及步骤S220的处理。因此,省略相应的说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省略了来自车载机10B(LF信号发送部111B)的第1LF信号的发送以及来自便携机20B(RF信号发送部211B)的第1RF信号的发送,来自车载机10B(LF信号发送部111B)的第2LF信号兼做激活信号(使便携机20B迁移为激活状态的功能),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车载机10B的RF噪声测定部121B测定RF带中的噪声,车载机10B的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B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车载机10B的LF信号发送部111B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然后,便携机20B的LF信号接收部210B接收第2LF信号,便携机20B的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来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便携机20B的RF信号发送部211B以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设定的发送强度对第2RF信号无线发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是简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C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智能钥匙系统1C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车载机10(发送控制ECU11、接收控制ECU12)、便携机20(便携机ECU21)被更换为车载机10C(发送控制ECU11C、接收控制ECU12C)、便携机20C(便携机ECU21C)。具体而言,第1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受理部110、LF信号发送部111、RF信号判定部113、控制部115、RF信号接收部120、以及RF噪声测定部121被替换为操作受理部110C、LF信号发送部111C、RF信号判定部113C、控制部115C、RF信号接收部120C以及RF噪声测定部121C。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LF信号接收部210、RF信号发送部211以及LF信号判定部212被替换为LF信号接收部210C、RF信号发送部211C以及LF信号判定部212C。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操作受理部110C在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将受理了该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通知给控制部115C。
LF信号发送部111C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不发送第1LF信号(预先响应信号的一例),仅发送第2LF信号(主请求信号的一例)。另外,LF信号发送部111C执行每隔规定周期便将第2LF信号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具体而言,LF信号发送部111C执行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第2RF信号(主响应信号的一例)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每隔规定周期便向发送机13输出,并经由发送机13向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的处理。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LF信号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是将接收等待状态的便携机20C(便携机ECU21C)唤醒的激活信号,并且是要求发送包括用于进行便携机20C的认证的发送认证用信息的响应信号(第2RF信号)的请求信号(主请求信号)。
其中,第2LF信号的格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2)。
RF信号判定部113C基于从RF信号接收部120C通知的接收结果,判定RF信号接收部120C是否接收到第2RF信号。RF信号判定部113C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认证部114。
控制部115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的情况下,随后如果在规定时间T2的期间,存在从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通知,则将基于操作受理部110C受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车门开锁或上锁要求、车辆起动要求等)向ECU30输出。即,控制部115C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并且操作受理部110C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将该控制指令向ECU30输出。
RF信号接收部120C执行经由接收机14接收从便携机20发送的第2RF信号的处理。RF信号接收部120将第2R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发送控制ECU11C的RF信号判定部113C。
RF噪声测定部121C与每隔规定周期被无线发送第2LF信号的情况对应,每隔规定周期执行测定RF带中的噪声的处理。RF噪声测定部121C将测定结果(噪声等级)通知给测定结果通知部122。
LF信号接收部210C执行经由接收机22接收从车载机10C(LF信号发送部111C)发送的第2LF信号的处理。LF信号接收部210C将第2LF信号的接收结果通知给LF信号判定部212C。
其中,LF信号接收部210C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在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根据第2LF信号的激活猝发(参照图2)将便携机20C(便携机ECU21C)唤醒的处理。
RF信号发送部211C在LF信号接收部210C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情况(从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收到LF信号接收部210C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的通知的情况)下,经由发送机23以由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发送强度(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发送强度指示信息设定的发送强度)来发送第2RF信号。第2RF信号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根据第2LF信号中所含的认证用命令,以含有发送认证用信息的方式生成。
LF信号判定部212C基于从LF信号接收部210C通知的接收结果来判定LF信号接收部210C是否接收到第2LF信号。另外,LF信号判定部212C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C接收到第2LF信号的情况下,对第2LF信号的认证用命令中所含的车载机10C所固有的识别编码与在便携机ECU21C的内部存储器等中预先存储的识别编码进行比较,判定是否一致。LF信号判定部212C在判定为LF信号接收部210C接收到第2LF信号并且判定为该识别编码的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输出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否则的话,输出未接收到“正规的第2LF信号”的判定结果。LF信号判定部212C将该判定结果通知给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
接下来,参照图12,对车载机10C中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其中,由于便携机20C中的控制处理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12是概念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机10C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涉及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例如在车辆2的停止状态下,以预先规定的时间间隔被反复执行。
本流程图将图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2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替换为步骤S103,并省略步骤S104~S110,在步骤S120与步骤S122之间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追加了步骤S132~S138。以下,围绕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3中,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发送控制ECU11将值N2设定为0。
步骤S112~S118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4)相同。
在步骤S120中,认证部114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基于在存储部116中预先存储的主人认证用信息以及第2R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认证用信息来判定便携机20的认证的成功与否。在认证部114对于便携机20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前进至步骤S132,在对于便携机20的认证未成功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前进至步骤S128。
在步骤S132中,发送控制ECU11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设置在规定时间T2超时的计时器。
在步骤S134中,操作受理部110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迁移为由用户进行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等待状态。
在步骤S136中,操作受理部110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判定是否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在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22,在未受理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38。
在步骤S122中,控制部115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将基于在步骤S136中操作受理部110A受理了的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控制指令(基于智能进入功能的开锁要求或上锁要求、基于无钥车辆起动功能的车辆起动要求等)向ECU30输出,结束本次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8中,发送控制ECU11C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判定计时器是否超时。发送控制ECU11C在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34,反复进行步骤S134、S136的处理直至超时为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省略了来自车载机10C(LF信号发送部111C)的第1LF信号的发送以及来自便携机20C(RF信号发送部211C)的第1RF信号的发送,来自车载机10C(LF信号发送部111C)的第2LF信号的发送每隔规定周期即被执行;以及在认证部114认证了便携机20后的某个恒定期间,当操作受理部110C受理了预先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5C输出控制指令(车门开锁或上锁要求、车辆起动要求等),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车载机10C的RF噪声测定部121C测定RF带中的噪声,车载机10A的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基于RF噪声测定部121C的测定结果来决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其在比预先规定的强度A0低的范围内RF带中的噪声的等级越大则越大,车载机10C的LF信号发送部111C将包括对由RF信号强度决定部112决定的发送强度进行指示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的第2LF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然后,便携机20C的LF信号接收部210C接收第2LF信号,便携机20C的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基于第2LF信号中所含的发送强度指示信息来设定第2RF信号的发送强度,便携机20C的RF信号发送部211C以由RF信号强度设定部213设定的发送强度无线发送第2RF信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特定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智能钥匙系统;2-车辆;10、10A、10B、10C-车载机;11、11B、11C-发送控制ECU;12、12B、12C-接收控制ECU;13-发送机;14-接收机;20、20B、20C-便携机;21、21B、21C-便携机ECU;22-接收机;23-发送机;30-ECU;110、110A、110B、110C-操作受理部;111、111A、111B、111C-LF信号发送部(第1发送部);112-RF信号强度决定部(发送强度决定部);113、113B、113C-RF信号判定部;114-认证部;115、115A、115C-控制部;116-存储部;120、120B、120C-RF信号接收部(第1接收部);121、121B、121C-RF噪声测定部(噪声测定部);122-测定结果通知部;210、210B、210C-LF信号接收部(第2接收部);211、211B、211C-RF信号发送部(第2发送部);212、212B、212C-LF信号判定部;213-RF信号强度设定部(发送强度设定部)。

Claims (2)

1.一种智能钥匙系统,该智能钥匙系统包括:搭载于车辆的车载机;以及便携机,该便携机含有能够以预先规定的强度输出电波的发送机,并能够与上述车载机进行无线通信,其中,
上述车载机具备:
操作受理部,该操作受理部受理预先规定的操作;
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与预先登记的便携机相关的第1认证用信息;
噪声测定部,该噪声测定部测定上述便携机无线发送的主响应信号的电波频带中的噪声;
发送强度决定部,该发送强度决定部基于上述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来决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得在比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上述噪声越大则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越大;
第1发送部,该第1发送部将主请求信号向预先规定的区域内无线发送,上述主请求信号包括指示由上述发送强度决定部决定的发送强度的指示信息;
第1接收部,该第1接收部接收上述主响应信号;
认证部,该认证部基于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第1认证用信息以及上述主响应信号中所含的第2认证用信息来进行上述便携机的认证;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在上述操作受理部受理了上述预先规定的操作并且上述认证部认证了上述便携机的情况下,进行上述车辆的开锁或者上述车辆的起动,
上述便携机具备:
第2接收部,该第2接收部接收上述主请求信号;
发送强度设定部,该发送强度设定部基于上述主请求信号中所含的上述指示信息来设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及
第2发送部,该第2发送部在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到上述主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以由上述发送强度设定部设定的发送强度来无线发送包含上述第2认证用信息的上述主响应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钥匙系统,其中,
上述第1发送部在上述主请求信号之前,将预先请求信号向上述预先规定的区域无线发送,
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上述预先请求信号,
上述第2发送部在上述第2接收部接收到上述预先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以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无线发送预先响应信号,
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上述预先响应信号,
上述噪声测定部在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到上述预先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测定上述噪声,
上述发送强度决定部基于上述噪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以及上述第1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预先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来决定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以使得在比上述预先规定的强度低的范围内上述噪声越大则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越大,并且上述接收强度越小则上述主响应信号的发送强度越大。
CN201610674820.8A 2015-09-16 2016-08-16 智能钥匙系统 Active CN106553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3347 2015-09-16
JP2015183347A JP6358210B2 (ja) 2015-09-16 2015-09-16 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3616A true CN106553616A (zh) 2017-04-05
CN106553616B CN106553616B (zh) 2018-12-28

Family

ID=5816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4820.8A Active CN106553616B (zh) 2015-09-16 2016-08-16 智能钥匙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61075B2 (zh)
JP (1) JP6358210B2 (zh)
CN (1) CN106553616B (zh)
DE (1) DE10201611706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444A (zh) * 2019-12-20 2020-04-2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peps系统的通讯方法
CN113167882A (zh) * 2018-12-11 2021-07-23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 用于估计车辆与认证装置相隔的距离的方法
CN113950809A (zh) * 2019-07-17 2022-01-18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车载通信系统、交换机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4007909A (zh) * 2019-12-06 2022-02-01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CN114051467A (zh) * 2019-12-06 2022-02-15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20453A1 (de) * 2015-11-25 2017-06-0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ine Reifendruckmessvorrichtung, eine integrierte Schaltung, eine gedruckte Schaltungsplatine, ein Verfahren und ein Computerprogramm für ein Fahrzeug zum Empfang von Daten
KR101716240B1 (ko) * 2016-01-04 2017-03-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및 차량의 제어방법
US11158145B2 (en) * 2016-03-22 2021-10-26 Spectrum Brands, Inc. Garage door opener with touch sensor authentication
US10694043B2 (en) * 2016-08-11 2020-06-23 Lenovo Enterprise Solutions (Singapore) Pte. Ltd. Allowing access to a device responsive to secondary signals previously associated with authorized primary input
WO2018220987A1 (ja) * 2017-06-02 2018-1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信範囲可変システム、車両制御装置および携帯機
JP6638945B2 (ja) * 2018-03-20 2020-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キー管理システム補助装置、電子キー管理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008414A (ja) * 2018-07-06 2020-01-16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器、プログラム、及び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JP7070173B2 (ja) * 2018-07-06 2022-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認証システム、車両側装置、携帯側装置、車両用認証方法、及び車両用認証プログラム
JP7153866B2 (ja) 2019-03-29 2022-10-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1443038B2 (en) 2019-04-18 2022-09-13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untering security threats in a passive keyless entry system
JP7414648B2 (ja) * 2020-06-05 2024-01-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7446926B2 (ja) * 2020-06-05 2024-03-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23083129A (ja) 2021-12-03 2023-06-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18932B1 (en) * 1998-08-14 2001-04-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titheft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antitheft device
US6617961B1 (en) * 1999-11-15 2003-09-09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Security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JP2012054662A (ja) * 2010-08-31 2012-03-15 Denso Corp 制御システム
US20120139691A1 (en) * 2010-12-07 2012-06-07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System for preventing establishment of unauthorized communication
JP2012184608A (ja) * 2011-03-07 2012-09-27 Alps Electric Co Ltd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JP2013130013A (ja) * 2011-12-21 2013-07-04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の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CN104111443A (zh) * 2013-04-16 2014-10-22 李尔公司 用于探测无线设备的三维位置的交通工具系统
CN104412516A (zh) * 2012-06-21 2015-03-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
CN104464041A (zh) * 2013-09-16 2015-03-25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智能钥匙终端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4875712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机
CN10487571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4461A (ja) * 2004-03-16 2005-09-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遠隔制御装置
JP2007153190A (ja) 2005-12-07 2007-06-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始動装置
JP4690218B2 (ja) * 2006-02-17 2011-06-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無線通信機能を有する携帯機
JP4670777B2 (ja) 2006-09-06 2011-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JP5343552B2 (ja) * 2008-12-19 2013-11-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JP2011223499A (ja) * 2010-04-14 2011-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929586B2 (ja) * 2012-07-24 2016-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JP5542982B2 (ja) 2013-02-13 2014-07-0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スマ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KR102027920B1 (ko) 2013-04-30 2019-10-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스마트키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15183347A (ja) 2014-03-26 2015-10-22 帝人株式会社 パラ型全芳香族ポリアミド繊維
US9710985B2 (en) * 2015-03-20 2017-07-18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18932B1 (en) * 1998-08-14 2001-04-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titheft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antitheft device
US6617961B1 (en) * 1999-11-15 2003-09-09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Security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JP2012054662A (ja) * 2010-08-31 2012-03-15 Denso Corp 制御システム
US20120139691A1 (en) * 2010-12-07 2012-06-07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System for preventing establishment of unauthorized communication
CN102555991A (zh) * 2010-12-07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通信非法成立防止系统
JP2012184608A (ja) * 2011-03-07 2012-09-27 Alps Electric Co Ltd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JP2013130013A (ja) * 2011-12-21 2013-07-04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の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CN104412516A (zh) * 2012-06-21 2015-03-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
CN104111443A (zh) * 2013-04-16 2014-10-22 李尔公司 用于探测无线设备的三维位置的交通工具系统
CN104464041A (zh) * 2013-09-16 2015-03-25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智能钥匙终端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4875712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机
CN10487571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机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7882A (zh) * 2018-12-11 2021-07-23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 用于估计车辆与认证装置相隔的距离的方法
US11899091B2 (en) 2018-12-11 2024-02-1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distance separating a vehicle and an authentication device
CN113167882B (zh) * 2018-12-11 2024-04-19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 用于估计车辆与认证装置相隔的距离的方法
CN113950809A (zh) * 2019-07-17 2022-01-18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车载通信系统、交换机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3950809B (zh) * 2019-07-17 2023-07-0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车载通信系统、交换机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4007909A (zh) * 2019-12-06 2022-02-01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CN114051467A (zh) * 2019-12-06 2022-02-15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CN114007909B (zh) * 2019-12-06 2023-03-28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CN114051467B (zh) * 2019-12-06 2023-05-12 马瑞利株式会社 中继攻击判定装置
CN111038444A (zh) * 2019-12-20 2020-04-2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peps系统的通讯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117060A1 (de) 2017-03-16
JP2017057627A (ja) 2017-03-23
US9761075B2 (en) 2017-09-12
JP6358210B2 (ja) 2018-07-18
CN106553616B (zh) 2018-12-28
US20170076524A1 (en)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3616B (zh) 智能钥匙系统
JP5425446B2 (ja) スマ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JP6292719B2 (ja) 車両無線通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装置、携帯機
JP5341814B2 (ja) 無線通信正否判定システム
JP2019010918A (ja) カーシェ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16171486A (ja) 車両無線通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装置、携帯機
JP5249186B2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JP5327477B2 (ja) 制御システム
JP5527540B2 (ja) 制御システム
JP5354299B2 (ja) 制御システム
JP5432192B2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CN104252728B (zh) 用于处理免伸手车辆进入系统中的存在信号的方法
JP5522554B2 (ja) 制御システム
JP5436587B2 (ja) 電子キー装置および電子キー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親機
JP2017014839A (ja) 車載機器制御システム、車載制御装置
WO2014017056A1 (ja) 車載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CN111094082A (zh) 车辆共享系统
CN107452097A (zh) 智能钥匙系统
JP4181177B2 (ja) 車載機器遠隔制御装置
WO2017208481A1 (ja) 車両用認証システム及び携帯機
JP5462142B2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JP2009013697A (ja) スマ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JP2018053489A (ja) 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JP2021156705A (ja) 距離推定装置
JP2018115463A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電子制御装置および受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