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9826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9826A
CN106469826A CN201610557518.4A CN201610557518A CN106469826A CN 106469826 A CN106469826 A CN 106469826A CN 201610557518 A CN201610557518 A CN 201610557518A CN 106469826 A CN106469826 A CN 106469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negative electrode
battery
solid electrolyte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575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9826B (zh
Inventor
佐佐木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544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60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469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9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9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9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现有技术中,期望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具备第1部分和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包含第1正极层、第1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1正极层与所述第1负极层之间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部分包含第2正极层、第2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2正极层与所述第2负极层之间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相互接触,所述第2部分以与所述第1部分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满足Cp1<Cp2、Ce1<Ce2、且Cn1<Cn2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构成为:对于包含正极、隔板和负极的层叠体的弯折部分,在正极板和负极板设置未涂布部,并且用绝缘胶带覆盖未涂布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93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技术中,期望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具备第1部分和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包含第1正极层、第1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1正极层与所述第1负极层之间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部分包含第2正极层、第2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2正极层与所述第2负极层之间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相互接触,所述第2部分以与所述第1部分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将所述第1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1,将所述第2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2,将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1,将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2,将所述第1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1,将所述第2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2时,满足Cp1<Cp2、Ce1<Ce2、且Cn1<Cn2
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2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5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6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负极NE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正极PE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6是表示电池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变形例的电池3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变形例的电池4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变形例的电池4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5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双极电极的正极侧部分Pp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双极电极BU1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1是表示通过工序B8制作的电池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标号说明
PC 正极集电体
NC 负极集电体
101 第1部分
PA11 第1正极层
NA11 第1负极层
SE11 第1固体电解质层
102 第2部分
PA12 第2正极层
NA12 第2负极层
SE12 第2固体电解质层
103 第3部分
PA13 第3正极层
NA13 第3负极层
SE13 第3固体电解质层
C1 集电体层
C2 第2集电体层
201 第4部分
PA21 第4正极层
NA21 第4负极层
SE21 第4固体电解质层
202 第5部分
PA22 第5正极层
NA22 第5负极层
SE22 第5固体电解质层
203 第6部分
PA23 第6正极层
NA23 第6负极层
SE23 第6固体电解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具备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
第1部分101包含第1正极层PA11、第1负极层NA11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
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位于第1正极层PA11与第1负极层NA11之间。
第2部分102包含第2正极层PA12、第2负极层NA12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
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位于第2正极层PA12与第2负极层NA12之间。
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相互接触。
第2部分102以与第1部分101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
在此,将第1正极层PA1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p1。并且,将第2正极层PA1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p2。并且,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e1。并且,将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e2。将第1负极层NA1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n1。将第2负极层NA1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重量%)设为Cn2
此时,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满足Cp1<Cp2、Ce1<Ce2、Cn1<Cn2之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例如,使用了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中,出于提高粒子彼此的粘结性或粒子与集电体的粘结性的目的而使用粘结剂。
例如,正极合剂层(正极层)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无机固体电解质和粘结剂。另外,无机固体电解质层可包含无机固体电解质和粘结剂。另外,负极合剂层(负极层)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无机固体电解质和粘结剂。
像这样,通过包含粘结剂,能够抑制以由于伴随电池的卷绕或弯折形成弯曲部而发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等为原因的、粒子彼此的接触点的分割或粒子与集电体的接触点的分割。其结果,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一方面,粘结剂是不传导锂离子和电子的绝缘性的物质。因此,正极合剂层、无机固体电解质层、负极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的浓度越大,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降低,能量密度降低。
另外,使用了液体电解质的电池中,例如,液体电解液容易浸渗于在正极合剂层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与粘结剂之间产生的小的空隙中。由此,形成良好的活性物质/电解质界面。
另一方面,例如,使用了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中,无机固体电解质难以浸渗于这样的小的空隙中。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活性物质/电解质界面,充放电特性降低。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在形变或受到内部应力的电池的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粘结剂的浓度大。另一方面,在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粘结剂的浓度小。
因此,实施方式1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于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能够抑制在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由于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
其结果,与直线部和弯曲部这两者的粘结剂浓度一样大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弯曲部不设置合剂层的结构中,不会发生形变或应力。另一方面,在未涂布部(也就是不设置合剂层的弯曲部)不进行发电。因此,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在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也设置正极层、负极层、固体电解质层。
因此,与在弯曲部不设置合剂层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1的结构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第1部分101可以是直线(平面)配置的部分。
或者,第1部分101也可以是与第2部分102相比平缓弯曲而配置的部分。
第1部分101例如可以是卷绕结构的电池或曲折结构的电池中的非弯曲部的部分。
第2部分102例如可以是卷绕结构的电池或曲折结构的电池中的弯曲部。
再者,第1部分101的厚度与第2部分102的厚度可以相同。
或者,第1部分101的厚度与第2部分102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作为粘结剂,例如可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腈、六氟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
再者,可以设为第1正极层PA11、第2正极层PA12、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第1负极层NA11和第2负极层NA12都包含粘结剂。
或者,可以是第1正极层PA11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或者,可以是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或者,可以是第1负极层NA11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在满足Cp1<Cp2的情况下,可以是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和第2负极层NA12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在满足Ce1<Ce2的情况下,可以是第2正极层PA12和第2负极层NA12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在满足Cn1<Cn2的情况下,可以是第2正极层PA12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第1部分101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2部分102中所含的粘结剂可以是相同的材料。
另外,第1部分101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2部分102中所含的粘结剂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粘结剂。
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层。
作为该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无机固体电解质。
作为该无机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或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
作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以LiTi2(PO4)3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LaLi)TiO3系的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以Li14ZnGe4O16、Li4SiO4、LiGeO4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LISICON型固体电解质、以Li7La3Zr2O12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3N及其H置换体、Li3PO4及其N置换体等。
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Li2S-P2S5、Li2S-SiS2、Li2S-B2S3、Li2S-GeS2、Li3.25Ge0.25P0.75S4、Li10GeP2S12等。另外,可以向它们添加LiX(X:F、Cl、Br、I)、MOy、LixMOy(M:P、Si、Ge、B、Al、Ga、In的任一种)(x、y:自然数)等。Li2S-P2S5的离子导电率高、且在低电位难以被还原,粒子硬度小。因此,通过使用Li2S-P2S5,电池化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得到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的厚度可以为1~100μm。再者,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小于1μm的情况下,正极层和负极层短路的可能性提高。再者,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大于100μm的情况下,高输出时的工作有可能变得困难。
再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固体电解质。
或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或结构的固体电解质。
再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可以相互接触。
第1正极层PA11和第2正极层PA12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
第1正极层PA11和第2正极层PA12可以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的正极合剂层。
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吸藏和放出金属离子的材料。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吸藏和放出锂离子的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使用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氟化物、聚阴离子和氟化聚阴离子材料、以及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在使用含锂离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平均放电电压。
正极合剂层的厚度可以为10~500μm。再者,正极合剂层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充分确保有可能变得困难。再者,正极合剂层的厚度大于500μm的情况下,高输出时的动作有可能变得困难。
再者,第1正极层PA11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与第2正极层PA12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
或者,第1正极层PA11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与第2正极层PA12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和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
再者,第1正极层PA11与第2正极层PA12可以相互接触。
第1负极层NA11和第2负极层NA12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
第1负极层NA11和第2负极层NA12可以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的负极合剂层。
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吸藏和放出金属离子的材料。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吸藏和放出锂离子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使用锂金属、与锂进行合金化反应的金属或合金、碳、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等。作为碳,例如可使用石墨、或硬碳、焦炭之类的非石墨系碳。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可使用CuO、NiO等。作为过渡金属硫化物,例如可使用由CuS表示的硫化铜等。作为显示与锂合金化反应的金属或合金,例如可使用硅化合物、锡化合物、铝化合物与锂的合金等。使用了碳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平均放电电压。
负极合剂层的厚度可以为10~500μm。再者,负极合剂层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充分确保有可能变得困难。再者,负极合剂层的厚度大于500μm的情况下,高输出时的工作有可能变得困难。
再者,第1负极层NA11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与第2负极层NA12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
或者,第1负极层NA11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与第2负极层NA12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和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
再者,第1负极层NA11与第2负极层NA12可以相互接触。
图1所示的电池1000具备正极集电体PC。
正极集电体PC中,第1正极层PA11与第2正极层PA12接触设置。
作为正极集电体,例如可使用由铝、不锈钢、钛、以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作成的多孔质或无孔的片材或薄膜等。铝及其合金便宜且容易薄膜化。作为片材或薄膜,也可以是金属箔或丝网等。
正极集电体的厚度可以为1~30μm。再者,正极集电体的厚度小于1μm的情况下,机械强度不充分,容易发生集电体的断裂或破损。再者,正极集电体的厚度大于30μm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有可能降低。
再者,可以在正极集电体PC附设正极端子。
图1所示的电池1000具备负极集电体NC。
负极集电体NC中,第1负极层NA11与第2负极层NA12接触设置。
作为负极集电体,例如可使用由不锈钢、镍、铜、以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作成的多孔质或无孔的片材或薄膜等。铜及其合金便宜且容易薄膜化。作为片材或薄膜,也可以是金属箔或丝网等。
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可以为1~30μm。再者,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小于1μm的情况下,机械强度不充分,容易发生集电体的断裂或破损。再者,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大于30μm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有可能降低。
再者,可以在负极集电体NC附设负极端子。
正极合剂层和负极合剂层可以出于降低电极电阻的目的而包含导电助剂。
作为导电助剂,例如可使用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的石墨类、乙炔黑、科琴黑等炭黑类、碳纤维或金属纤维等导电性纤维类、氟化碳、铝等金属粉末类、氧化锌或钛酸锂等导电性晶须类、氧化钛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导电性高分子化合物等。使用了碳导电助剂的情况下,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可以全部满足Cp1<Cp2、Ce1<Ce2、且Cn1<Cn2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更具体而言,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中,都能够抑制在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抑制在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例如,与在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的任一者中直线部与弯曲部这两者的粘结剂浓度一样大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p1<Cp2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e1<Ce2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n1<Cn2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作为负极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与正极层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粒子硬度小的活性物质。
使用粒子硬度小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与使用粒子硬度大的活性物质的情况相比,形变或内部应力的发生进一步减少。因此,使用粒子硬度小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即使降低粘结剂的浓度,也能够抑制粒子彼此的接触点的分割或粒子与集电体的接触点的分割。
此时,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可以满足Cp2>Cn2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负极层中维持粘结剂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减少粘结剂量。由此,能够抑制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第1正极层PA11的厚度Dp1与第2正极层PA12的厚度Dp2可以相同。
另外,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的厚度De1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的厚度De2可以相同。
另外,第1负极层NA11的厚度Dn1与第2负极层NA12的厚度Dn2可以相同。
再者,第1部分101中所含的各层的厚度与第2部分102中所含的各层的厚度可以各自互不相同。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所示的电池1100中,满足Dp1>Dp2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的正极层比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正极层薄,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充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3所示的电池1200中,满足Dn1>Dn2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的负极层比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负极层薄,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充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的电池1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电池1300和图5所示的电池1400中,满足Dn1>Dn2且Dp1>Dp2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兼具通过上述的电池1100和电池1200的结构而发挥的上述效果。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作为正极层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与负极层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相比粒子硬度大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中,容易产生形变或内部应力。
因此,如图2所示的电池1100或图5所示的电池1400那样,可以满足Dp2<Dn2
根据以上的结构,正极层中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充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如图1~图5所示,可以设为第2部分102以向第1负极层NA1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或者,也可以设为第2部分102以向第1正极层PA1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该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的各效果。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再者,适当省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具备第3部分103。
第3部分103包含第3正极层PA13、第3负极层NA13、和位于第3正极层PA13与第3负极层NA13之间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
第1部分101与第3部分103相互接触。
第3部分103以与第1部分101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
在此,将第3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3(重量%)。并且,将第3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3(重量%)。并且,将第3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3(重量%)。
此时,满足Cp1<Cp3、Ce1<Ce3、Cn1<Cn3之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抑制在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第3部分103例如可以是卷绕结构的电池或曲折结构的电池中的弯曲部。
另外,第3部分103可以是与第2部分102相比平缓弯曲而配置的部分。
或者,第3部分103也可以是与第2部分102相比急剧弯曲而配置的部分。
或者,第3部分103也可以是与第2部分102以相同程度弯曲而配置的部分。
再者,第3部分103的厚度与第1部分101的厚度可以相同。
或者,第3部分103的厚度与第1部分101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再者,第3部分103的厚度与第2部分102的厚度可以相同。
或者,第3部分103的厚度与第2部分102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作为第3部分103中所含的粘结剂,可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粘结剂。
再者,可以设为第3正极层PA13、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和第3负极层NA13都包含粘结剂。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满足Cp1<Cp3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和第3负极层NA13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满足Ce1<Ce3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第3正极层PA13和第3负极层NA13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满足Cn1<Cn3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第3正极层PA13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之中的一者或两者不含粘结剂的结构。
另外,第3部分103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1部分101中所含的粘结剂可以是相同材料的粘结剂。
另外,第3部分103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1部分101中所含的粘结剂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粘结剂。
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层。
作为该固体电解质,可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固体电解质。
再者,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或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固体电解质。
或者,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或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中所含的固体电解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或结构的固体电解质。
再者,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可以相互接触。
第3正极层PA13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
作为该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第3正极层PA13可以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的正极合剂层。
再者,第3正极层PA13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与第1正极层PA11或第2正极层PA12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
或者,第3正极层PA13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与第1正极层PA11或第2正极层PA12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和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
再者,第3正极层PA13与第1正极层PA11可以相互接触。
第3负极层NA13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
作为该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
第3负极层NA13可以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的负极合剂层。
再者,第3负极层NA13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与第1负极层NA11或第2负极层NA12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材质和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
或者,第3负极层NA13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与第1负极层NA11或第2负极层NA12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和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
再者,第3负极层NA13与第1负极层NA11可以相互接触。
第3正极层PA13与正极集电体PC接触而设置。
第3负极层NA13与负极集电体NC接触而设置。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可以全部满足Cp1<Cp3、Ce1<Ce3、且Cn1<Cn3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更具体而言,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中,都能够抑制在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抑制在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例如,与在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负极层的任一者中,直线部和弯曲部这两者的粘结剂浓度一样大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p1<Cp3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e1<Ce3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另外,例如与仅满足Cn1<Cn3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作为第3负极层NA13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与第3正极层PA13中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粒子硬度小的活性物质。
此时,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可以满足Cp3>Cn3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负极层中维持粘结剂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减少粘结剂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第3正极层PA13的厚度Dp3与第1正极层PA11的厚度Dp1或第2正极层PA12的厚度Dp2可以相同。
另外,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的厚度De3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的厚度De1或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的厚度De2可以相同。
另外,第3负极层NA13的厚度Dn3与第1负极层NA11的厚度Dn1或第2负极层NA12的厚度Dn2可以相同。
再者,第3部分103中所含的各层的厚度与第1部分101或第2部分102中所含的各层的厚度可以各自互不相同。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7所示的电池2100中,满足Dp1>Dp3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的正极层比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正极层薄,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中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8所示的电池2200中,满足Dn1>Dn3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的负极层比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负极层薄,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中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充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9所示的电池2300和图10所示的电池2400中,满足Dn1>Dn3且Dp1>Dp3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兼具通过上述的电池2100和电池2200的结构而发挥的上述效果。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作为第3正极层PA13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与第3负极层NA13中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相比粒子硬度大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中容易产生形变或内部应力。
因此,可以如图7所示的电池2100或图10所示的电池2400那样,满足Dp3<Dn3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正极层产生的形变或内部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进一步抑制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充放电特性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如图6~图10所示,可以设为第3部分103以向第1正极层PA1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或者,也可以设为第3部分103以向第1负极层NA1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该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的各效果。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50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所示的电池2500是曲折结构的电池的一例。
图11所示的电池2500包含四个直线部和三个弯曲部。
即,图11所示的电池2500,在第2部分102的不与第1部分101接触的一侧具备直线部。
另外,图11所示的电池2500,在第3部分103的不与第1部分101接触的一侧具备直线部和弯曲部的重复结构。
再者,实施方式2中的曲折结构的电池,只要直线部为两个以上、且弯曲部为两个以上,对于各自的数量就不特别限定。
即,实施方式2中的曲折结构的电池,可以是与图11所示的结构例相比直线部和弯曲部更多地反复的曲折结构。
图11所示的电池2500中,在曲折的状态下相向的正极集电体PC彼此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
另外,图11所示的电池2500中,在曲折的状态下相向的负极集电体NC彼此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
再者,实施方式2中,可以设为在曲折的状态下相向的正极集电体PC彼此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根据该结构,电阻降低,能够提高充放电特性。
另外,实施方式2中,可以设为在曲折的状态下相向的负极集电体NC彼此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根据该结构,电阻降低,能够提高充放电特性。
弯曲部的宽度(x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1~50000μm。
在此,弯曲部的宽度小于1μm的情况下,曲折结构的折痕的宽度大于弯曲部的宽度,有可能发生形变、断裂。
另外,弯曲部的宽度大于50000μm的情况下,电池的能量密度有可能降低。
上述的图6~图11所示的结构例中,第2部分102和第3部分103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再者,第2部分102和第3部分103也可以向相同的方向弯曲。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变形例的电池26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所示的电池2600是扁平状的卷绕结构的电池的一例。
图12中图示了三个直线部和两个弯曲部。
即,图12所示的电池2600,在第2部分102的不与第1部分101接触的一侧具备直线部。
另外,图12所示的电池2600,在第3部分103的不与第1部分101接触的一侧具备直线部。
再者,实施方式2中的卷绕结构的电池,只要直线部为一个以上、弯曲部为两个以上,对于各自的数量就不特别限定。
即,实施方式2中的卷绕结构的电池,可以是与图12所示的结构例相比,直线部和弯曲部更多地重复的卷绕结构。
图12所示的电池2600中,在卷绕的状态下相向的正极集电体PC与负极集电体NC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
再者,实施方式2中的卷绕结构的电池,在卷绕的状态下相向的正极集电体PC与负极集电体NC之间,可以配置绝缘体。
再者,实施方式2中的曲折结构的电池和扁平状的卷绕结构的电池,可以作为全固体锂二次电池构成。
此时,例如作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便携电子设备用的全固体锂二次电池,电池的主面的面积可以为1~100cm2
或者,作为电动汽车等大型移动设备的电源用的全固体锂二次电池,电池的主面的面积可以为100~1000cm2
[电池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实施方式1和2中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3是用于说明负极NE的制造方法的图。
负极NE的制造方法包括工序A1和工序A2。
工序A1是将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负极层NA11、第2负极层NA12和第3负极层NA13利用缝模(slit die)涂布于负极集电体NC上的工序。
工序A2是将分别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分别利用缝模涂布于第1负极层NA11、第2负极层NA12和第3负极层NA13上的工序。
再者,上述各涂布的方向可以是图13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直线部和其它弯曲部的负极部分也形成于负极集电体NC上。
图14是用于说明正极PE的制造方法的图。
正极PE的制造方法包括工序A3和工序A4。
工序A3是将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正极层PA11、第2正极层PA12和第3正极层PA13利用缝模涂布于正极集电体PC上的工序。
工序A4是将分别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分别利用缝模涂布于第1正极层PA11、第2正极层PA12和第3正极层PA13上的工序。
再者,上述各涂布的方向可以是图14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直线部和其它弯曲部的正极部分也形成于正极集电体PC上。
图15是用于说明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图。
电池是通过将负极NE和正极PE压接而制造的(工序A5)。
此时,以负极NE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与正极PE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相互一致的方式进行压接。
再者,上述压接的方向可以是图15的箭头CC’表示的方向。
将通过工序A5制作出的电池的第2部分102和第3部分103弯折(工序A6)。
此时,可以根据弯折方式,确定电池的结构(卷绕结构、曲折结构等)。
另外,可以在正极集电体PC附设正极端子(工序A7)。
另外,可以在负极集电体NC附设负极端子(工序A8)。
例如,通过调整在上述工序A1~A4中使用的各糊的粘结剂的含量,能够分别调整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或负极层的粘结剂的浓度。
图16是表示电池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例如,通过适当地调整涂布的各层的宽度(x方向的厚度)和z方向的厚度,可制造实施方式1或2中的各变形例电池。
即,如果是图16中的正极层PAa、固体电解质层Sea或负极层NAa的结构,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1000和电池2000。
即,如果是图16中的正极层PAb、固体电解质层SEb或负极层NAb的结构,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1100和电池2100。
即,如果是图16中的正极层PAc、固体电解质层SEc或负极层NAc的结构,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1200和电池2200。
即,如果是图16中的正极层PAd、固体电解质层SEd或负极层NAd的结构,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1300和电池2300。
即,如果是图16中的正极层PAe、固体电解质层SEe或负极层NAe的结构,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1400和电池2400。
(实施方式3)
以下,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再者,适当省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或2重复的说明。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具备第1层、第2层和集电体层C1。
第1层包含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
第1部分101和第2部分102具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结构。
第2层包含第4部分201和第5部分202。
第4部分201包含第4正极层PA21、第4负极层NA21和第4固体电解质层SE21。
第4固体电解质层SE21位于第4正极层PA21与第4负极层NA21之间。
第5部分202包含第5正极层PA22、第5负极层NA22和第5固体电解质层SE22。
第5固体电解质层SE22位于第5正极层PA22与第5负极层NA22之间。
第4部分201与第5部分202相互接触。
在此,将第4正极层PA2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4(重量%)。并且,将第5正极层PA2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5(重量%)。并且,将第4固体电解质层SE2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4(重量%)。并且,将第5固体电解质层SE2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5(重量%)。并且,将第4负极层NA21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4(重量%)。并且,将第5负极层NA22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5(重量%)。
此时,满足Cp4<Cp5、Ce4<Ce5、Cn4<Cn5之中的至少1者(例如,满足Cp4<Cp5、Ce4<Ce5和Cn4<Cn5)。
第1层、第2层和集电体层C1层叠。
集电体层C1的一侧与第1负极层NA11和第2负极层NA12接触。
集电体层C1的另一侧与第4正极层PA21和第5正极层PA22接触。
第2部分102、集电体层C1和第5部分202,以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5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抑制第4部分(例如直线部)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第4部分201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第1部分101是同样的。
第5部分202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第2部分102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是双极电池的一例。
即,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层叠结构是双极层叠结构的一例。
双极层叠是包含双极电极作为构成要素,并且包含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的发电元件为两层以上,经由集电体(集电体层)串联连接的结构。
双极电极是在集电体的一侧的面担载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并且在集电体的另一侧的面担载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
集电体层C1可以在正极侧和负极侧由各自分开的集电体构成。即,集电体层C1可以是将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正极集电体PC与负极集电体NC贴合的结构。
或者,集电体层C1可以在正极和负极由共同的集电体构成。即,集电体层C1可以是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正极集电体PC或负极集电体NC的任一者。
再者,如图17所示,可以设为第2部分102、集电体层C1和第5部分202,以向第4部分2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变形例的电池3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8所示,可以设为第2部分102、集电体层C1和第5部分202,以向第1部分1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该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以下,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再者,适当省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3的任一者重复的说明。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第1层包含第3部分103。
第3部分103具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所示的结构。
第2层包含第6部分203。
第6部分203包含第6正极层PA23、第6负极层NA23和第6固体电解质层SE23。
第6固体电解质层SE23位于第6正极层PA23与第6负极层NA23之间。
第4部分201与第6部分203相互接触。
在此,将第6正极层PA23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6(重量%)。并且,将第6固体电解质层SE23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6(重量%)。并且,将第6负极层NA23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6(重量%)。
此时,满足Cp4<Cp6、Ce4<Ce6、Cn4<Cn6之中的至少1者(例如,满足Cp4<Cp6、Ce4<Ce6和Cn4<Cn6)。
集电体层C1的一侧与第1负极层NA11、第2负极层NA12和第3负极层NA13接触。
集电体层C1的另一侧与第4正极层PA21、第5正极层PA22和第6正极层PA23接触。
第3部分103、集电体层C1和第6部分203以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6部分(例如弯曲部)中由形变或内部应力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并且抑制第4部分(例如直线部)中由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第6部分203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所示的第3部分103是同样的。
再者,如图19所示,可以设为第3部分103、集电体层C1和第6部分203以向第1部分1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或者,也可以设为第3部分103、集电体层C1和第6部分203以向第4部分2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该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的各效果。
再者,发电元件的层叠数例如可根据电池的用途而任意设定。例如,发电元件的层叠数可以为3以上。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变形例的电池4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再者,图20中,出于简化的目的,使正极层、负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一体化而进行图示。
图20所示的电池4100是曲折结构的双极电池的一例。
图20所示的电池4100为三层层叠体。
即,图20所示的电池4100除了第1层、第2层和集电体层C1以外,还具备第3层和第2集电体层C2。
第3层包含第7部分301、第8部分302和第9部分303。
图20所示的电池4100中,第1层、第2层和第3层分别经由集电体层C1和第2集电体层C2而串联连接(层叠)。
再者,第3层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与第1层或第2层是同样的。
另外,第2集电体层C2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与集电体层C1是同样的。
另外,第1层、第2层和第3层的每一个中,可适当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500的结构。
另外,关于正极集电体PC和负极集电体NC等,也可适当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500的结构。
上述的图19和图20所示的结构例中,第2部分102和第5部分202、与第3部分103和第6部分203,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再者,第2部分102和第5部分202、与第3部分103和第6部分203,也可以向相同方向弯曲。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变形例的电池4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再者,图21中,出于简化的目的,使正极层、负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一体化而进行图示。
图21所示的电池4200是扁平状的卷绕结构的双极电池的一例。
图21所示的电池4200中的第1层和第2层的每一个,可适当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600的结构。
另外,关于正极集电体PC和负极集电体NC等,也可适当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600的结构。
(实施方式5)
以下,对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再者,适当省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4的任一者重复的说明。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第2部分102、集电体层C1和第5部分202以向第4部分2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此时,第5部分202的宽度(W22)小于第2部分102的宽度(W12)。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5部分(例如弯曲部)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4部分(例如直线部)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2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在第2部分102中,第2正极层PA12的宽度(W12p)、第2负极层NA12的宽度(W12n)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的宽度(W12s)可以不同。
此时,第2部分102的宽度(W12)可以是W12p、W12n和W12s之中的最大值。
与此同样地,第5部分202的宽度(W22)、第3部分103的宽度(W13)和第6部分203的宽度(W23)等,可以是它们每一个所包含的正极层、负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宽度之中的最大值。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1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第2部分102、集电体层C1和第5部分202以向第1部分1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此时,第2部分102的宽度(W12)小于第5部分202的宽度(W22)。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2部分(例如弯曲部)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1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2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2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4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200,第3部分103、集电体层C1和第6部分203以向第1部分1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此时,第3部分103的宽度(W13)小于第6部分203的宽度(W23)。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3部分(例如弯曲部)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1部分(例如直线部)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1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图24所示的电池5200也具备上述的图22所示的电池5000的结构。
因此,图24所示的电池5200也能够得到上述的电池5000所发挥的效果。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3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3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4中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300,第3部分103、集电体层C1和第6部分203以向第4部分201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此时,第6部分203的宽度(W23)小于第3部分103的宽度(W13)。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第6部分(例如弯曲部)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4部分(例如直线部)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2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图25所示的电池5300也具备上述的图23所示的电池5100的结构。
因此,图25所示的电池5300也能够得到上述的电池5100所发挥的效果。
再者,在实施方式5中,发电元件的层叠数例如可以为3以上。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4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6所示的电池5400是曲折结构的双极电池的一例。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4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4的图20所示的电池41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400,满足W12>W22>W32且W33>W23>W13的关系。
在此,W32是第8部分302的宽度。另外,W33是第9部分303的宽度。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8部分(例如弯曲部)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7部分(例如直线部)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3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变形例的电池5500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7所示的电池5500是扁平状的卷绕结构的双极电池的一例。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500,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4的图21所示的电池42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500,满足W22>W12且W23>W13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抑制第2部分和第3部分的宽度变得过宽。由此,能够使粘结剂的含量较少的第1部分的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第1层中的粘结剂导致的能量密度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5中,位于折痕外侧的发电元件的弯曲部的宽度大于位于折痕内侧的发电元件的弯曲部的宽度。
作为双极电池,通过层叠多个发电元件,z方向的电池厚度变厚。因此,从折痕的内侧到外侧,折痕的宽度变宽。
通过使弯曲部的宽度从折痕的内侧到外侧而变宽,能够进一步抑制折痕中的形变或应力的产生。另外,通过使弯曲部的宽度不会变得过宽,能够实现能量密度高的双极电池。
[电池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实施方式3、4和5中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8是用于说明双极电极的正极侧部分Pp的制造方法的图。
双极电极的正极侧部分Pp的制造方法包括工序B1和工序B2。
工序B1是将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正极层PA11、第2正极层PA12和第3正极层PA13利用缝模涂布于集电体层C1上的工序。
工序B2是将分别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分别利用缝模涂布于第1正极层PA11、第2正极层PA12和第3正极层PA13上的工序。
再者,上述各涂布的方向可以是图28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直线部和其它弯曲部的负极部分也形成于集电体层C1上。
图29是用于说明双极电极BU1的制造方法的图。
双极电极BU1的制造方法包含工序B3和工序B4。
工序B3是将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负极层NA11、第2负极层NA12和第3负极层NA13,利用缝模涂布于上述的正极侧部分Pp的集电体层C1的主面之中没有形成正极层的一侧的主面。
工序B4是将分别添加溶剂制成糊状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SE11、第2固体电解质层SE12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SE13分别利用缝模涂布于第1负极层NA11、第2负极层NA12和第3负极层NA13上的工序。
再者,上述各涂布的方向可以是图29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直线部和其它弯曲部的负极部分也形成于集电体层C1上。
另外,通过以上的工序B1~B4,制作另一双极电极BU2(工序B5)。
另外,制作负极NE(工序B6)。负极NE例如可通过上述的图13所示的工序A1和工序A2制作。
另外,制作正极NE(工序B7)。正极PE例如可通过上述的图14所示的工序A3和工序A4制作。
图30是用于说明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图。
电池是通过将正极PE、双极电极BU1、双极电极BU2和负极NE压接而制造的(工序B8)。
此时,以正极PE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与双极电极BU1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相互一致的方式进行压接。
再者,上述压接的方向可以是图30的箭头CC’表示的方向。
另外,以双极电极BU1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与双极电极BU2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相互一致的方式进行压接。
再者,上述压接的方向可以是图30的箭头DD’表示的方向。
另外,以双极电极BU2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与负极NE中所含的各固体电解质层的位置相互一致的方式进行压接。
再者,上述压接的方向可以是图30的箭头EE’表示的方向。
将通过工序B8制作出的电池的第2部分102和第3部分103弯折(工序B9)。
此时,可以根据弯折方式和各层的宽度,确定电池的结构(卷绕结构、曲折结构等)。
另外,可以在负极集电体NC附设负极端子(工序B10)。
另外,可以在正极集电体PC附设正极端子(工序B11)。
另外,可以在集电体层C1或第2集电体层C2附设电压检测用的端子(工序B12)。
例如,通过调整在上述工序B1~B7中使用的各糊的粘结剂的含量,能够分别调整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或负极层的粘结剂的浓度。
图31是表示通过工序B8制作出的电池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例如,通过适当调整涂布的各层的宽度(x方向的厚度)和z方向的厚度,可制造实施方式3、4或5中所示的各电池。
即,如图31所示,例如如果L32<L22<L12且L13<L23<L33,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5400。
在此,如果不使用双极电极BU2,则通过弯折方式的调整,可得到上述的电池5000、电池5100、电池5200或电池5300。
另外,通过弯折方式和各层的宽度的调整,可得到上述的电池5500。即,如果各弯曲部都向相同方向弯折,L12<L22且L13<L23,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5500。如果是电池5500的结构,则层叠数为两层。
另外,例如如果L32=L22=L12且L33=L23=L13,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4100。
在此,如果不使用双极电极BU2,则通过弯折方式的调整,可得到上述的电池3000、电池3100或电池4000。
另外,通过弯折方式和各层的宽度的调整,可得到上述的电池4200。即,如果各弯曲部都向相同方向弯折,L22=L12且L13=L23,则可得到上述的电池4200。如果是电池4200的结构,则层叠数为两层。
在此,L12是弯折前的第2部分102的宽度。另外,L22是弯折前的第5部分202的宽度。另外,L32是弯折前的第8部分302的宽度。另外,L13是弯折前的第3部分103的宽度。另外,L23是弯折前的第6部分203的宽度。另外,L33是弯折前的第9部分303的宽度。
再者,上述的实施方式1~5的任一者所记载的结构,可以适当相互组合。
产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电池例如可作为全固体锂二次电池等利用。

Claims (17)

1.一种电池,
具备第1部分和第2部分,
所述第1部分包含第1正极层、第1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1正极层与所述第1负极层之间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2部分包含第2正极层、第2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2正极层与所述第2负极层之间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相互接触,
所述第2部分以与所述第1部分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
将所述第1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1,将所述第2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2,将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1,将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2,将所述第1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1,将所述第2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2时,满足Cp1<Cp2、Ce1<Ce2、且Cn1<C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满足Cp2>Cn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1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1,将所述第2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2时,满足Dp1>Dp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1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1,将所述第2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2时,满足Dn1>Dn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2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2,将所述第2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2时,满足Dp2<Dn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具备第3部分,
所述第3部分包含第3正极层、第3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3正极层与所述第3负极层之间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互接触,
所述第3部分以与所述第1部分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
将所述第3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3,将所述第3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3,将所述第3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3时,满足Cp1<Cp3、Ce1<Ce3、Cn1<Cn3之中的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满足Cp1<Cp3、Ce1<Ce3、且Cn1<Cn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满足Cp3>Cn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1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1,将所述第3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3时,满足Dp1>Dp3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1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1,将所述第3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3时,满足Dn1>Dn3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
将所述第3正极层的厚度设为Dp3,将所述第3负极层的厚度设为Dn3时,满足Dp3<Dn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具备第1层、第2层和集电体层,
所述第1层包含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
所述第2层包含第4部分和第5部分,
所述第4部分包含第4正极层、第4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4正极层与所述第4负极层之间的第4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5部分包含第5正极层、第5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5正极层与所述第5负极层之间的第5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4部分和所述第5部分相互接触,
将所述第4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4,将所述第5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5,将所述第4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4,将所述第5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5,将所述第4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4,将所述第5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5时,满足Cp4<Cp5、Ce4<Ce5、Cn4<Cn5之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1层、所述第2层和所述集电体层层叠,
所述集电体层的一侧与所述第1负极层和所述第2负极层接触,
所述集电体层的另一侧与所述第4正极层和所述第5正极层接触,
所述第2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5部分以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2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5部分以向所述第4部分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第5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2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5部分以向所述第1部分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5部分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1层包含第3部分,
所述第3部分包含第3正极层、第3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3正极层与所述第3负极层之间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互接触,
所述第3部分以与所述第1部分相比急剧弯曲的状态配置,
将所述第3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3,将所述第3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3,将所述第3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3时,满足Cp1<Cp3、Ce1<Ce3、Cn1<Cn3之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2层包含第6部分,
所述第6部分包含第6正极层、第6负极层、和位于所述第6正极层与所述第6负极层之间的第6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4部分与所述第6部分相互接触,
将所述第6正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p6,将所述第6固体电解质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e6,将所述第6负极层中的粘结剂的浓度设为Cn6时,满足Cp4<Cp6、Ce4<Ce6、Cn4<Cn6之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集电体层的一侧与所述第1负极层、所述第2负极层和所述第3负极层接触,
所述集电体层的另一侧与所述第4正极层、所述第5正极层和所述第6正极层接触,
所述第3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6部分以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3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6部分以向所述第1部分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第3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6部分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3部分、所述集电体层和所述第6部分以向所述第4部分位于的一侧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第6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3部分的宽度。
CN201610557518.4A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Active CN1064698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4401.2A CN112886051A (zh)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0740 2015-08-18
JP2015160740 2015-08-1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4401.2A Division CN112886051A (zh)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9826A true CN106469826A (zh) 2017-03-01
CN106469826B CN106469826B (zh) 2021-02-26

Family

ID=581573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57518.4A Active CN106469826B (zh)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CN202110154401.2A Pending CN112886051A (zh)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4401.2A Pending CN112886051A (zh) 2015-08-18 2016-07-15 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236535B2 (zh)
JP (2) JP2017041439A (zh)
CN (2) CN10646982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0977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及制备方法
WO2022120651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5660B2 (ja) 2016-03-17 2019-12-04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6948474B2 (ja) * 2018-09-20 2021-10-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全固体二次電池及び全固体二次電池用負極シート
WO2020111166A1 (ja) * 2018-11-30 2020-06-04 Tdk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JP7482454B2 (ja) 2018-12-28 2024-05-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5474A (ja) * 2001-08-03 2003-02-14 Nec Mobile Energy Kk 密閉型電池
JP2008097940A (ja) * 2006-10-10 2008-04-24 Nissan Motor Co Ltd 双極型二次電池
JP2011192506A (ja) * 2010-03-15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5103433A (ja) * 2013-11-26 2015-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捲回型全固体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8489A (en) * 1995-04-14 1996-03-12 Dasgupta; Sankar Rechargeable non-aqueous lithium battery having stacked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H08321301A (ja) * 1995-05-26 1996-12-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3471244B2 (ja) * 1999-03-15 2003-12-02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1357886A (ja) * 2000-06-14 2001-12-26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2093404A (ja) 2000-09-19 2002-03-29 Gs-Melcotec Co Ltd 偏平型電池
JP2002251991A (ja) * 2001-02-23 2002-09-0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ポリマー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5354B2 (ja) * 2001-05-08 2005-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86974B2 (ja) * 2002-12-17 2011-05-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5078985A (ja) * 2003-09-02 2005-03-24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784485B2 (ja) * 2006-11-02 2011-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8091343A (ja) * 2007-11-02 2008-04-17 Sony Corp 固体電解質、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09817A (ja) * 2008-06-25 2010-01-14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2150300B (zh) * 2008-10-03 2013-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JP5622048B2 (ja) * 2011-02-23 2014-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捲回型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EP3057170B1 (en) * 2011-06-29 2017-04-26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cathode sheet therefor
JP5930035B2 (ja) * 2012-07-11 2016-06-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28019A (ja) * 2013-12-27 2015-07-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双極型二次電池
JP2015128021A (ja) * 2013-12-27 2015-07-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双極型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5474A (ja) * 2001-08-03 2003-02-14 Nec Mobile Energy Kk 密閉型電池
JP2008097940A (ja) * 2006-10-10 2008-04-24 Nissan Motor Co Ltd 双極型二次電池
JP2011192506A (ja) * 2010-03-15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5103433A (ja) * 2013-11-26 2015-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捲回型全固体電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651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750977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2750977B (zh) * 2020-12-30 2022-04-1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9826B (zh) 2021-02-26
US10236535B2 (en) 2019-03-19
JP2017041439A (ja) 2017-02-23
JP2021068713A (ja) 2021-04-30
US11101502B2 (en) 2021-08-24
US20170054181A1 (en) 2017-02-23
CN112886051A (zh) 2021-06-01
US20190157725A1 (en) 2019-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9826A (zh) 电池
CN108258358B (zh) 电池
JP5765349B2 (ja)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560946A (zh) 电池
KR101716995B1 (ko) 전고체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50171478A1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3282064A (ja) 複合集電体
CN110073539A (zh) 全固态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102216073B1 (ko) 부극 및 황화물 고체 전지
CN113508477A (zh) 电池
US20200358124A1 (en) Foldable flexible assembling of cells for a lithium-ion battery and current collector with carbon based conductive material
CN111313079A (zh) 全固体电池
US11735799B2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07528043A (zh) 电池
CN114982032A (zh) 电池
CN110114931A (zh) 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
CN114127984A (zh) 固态电池
JP2017195076A (ja) バイポーラ型電池
KR20230096581A (ko) 다중 복합 도전제를 함유하는 음극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JP2018181527A (ja) 全固体電池
WO2018042942A1 (ja) 積層型電池用電極及び積層型電池
US20230318028A1 (en) Solid-sta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olid-sta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3169375A (zh) 全固体电池
CN117321829A (zh) 电池
CN115312832A (zh) 一种转移电极的二次电池及用电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