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11687A - 电子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11687A
CN106211687A CN201510349007.9A CN201510349007A CN106211687A CN 106211687 A CN106211687 A CN 106211687A CN 201510349007 A CN201510349007 A CN 201510349007A CN 106211687 A CN106211687 A CN 106211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wiring conductor
output control
resin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90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11687B (zh
Inventor
神崎将造
有米史光
西崎广义
中西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11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1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11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16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82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s, e.g. gearbox cont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69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connector relating features for connecting the connector pins with the PCB or for mounting the connector body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对直接安装于收纳容器中、在收纳容器内的油液环境下所使用的致动器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中,能容易地对内置于密闭壳体的控制单元进行维护更换。控制单元收纳于由底板、环状周壁构件、盖板、第一及第二内部填充物构成的密闭壳体中,与输入输出设备相连的第二布线导体、经由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与主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布线导体通过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与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压接,关联元器件的相对位置由从盖板贯通至底板的定位销所限制,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及因热变形而产生的导电接触部的滑动磨损,仅通过松开封锁螺钉并打开盖板,就能取出控制单元。

Description

电子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电子控制装置的改良,该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收纳于密闭壳体的控制单元;以及用于将设置于该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与密闭壳体外部的输入输出设备相连的布线导体。
背景技术
对于内置有用于油压控制的线性电磁阀、或其他电磁阀等的致动器的变速器收纳容器,直接安装于该收纳容器并使用的机电一体型电子控制装置正广泛被应用。例如,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控制模块”的图1所示,作为本申请所说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模块(100)包括控制电路部(本申请所说的控制单元)即ATCU(10)、以及对控制电路部的端子和连接器(28)进行连接的布线部(20),控制电路部(10)及布线部(20)收纳于盖板(30)及底板(40)之间,布线部(20)具有利用树脂对多根导体即母线(22)的中央附近进行模塑而得到的树脂模塑部(24),该树脂模塑部起到刚体区域的作用,母线露出的部分起到可挠区域的作用。
底板(40)具备凸部(42),该凸部(42)具有在盖板(30)和底板(40)相嵌合的状态下相互接触的形状,并且在可挠区域中配置在母线(22)之间,通过固定盖板(30)和底板(40)的凸部(42)的接触部,能获得提高了生产性、提高了操作性的控制模块。
此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的“自动变速机的控制装置”的图1、图4所示,TCU1(本申请所说的控制单元)搭载于金属板(散热构件)2上,该金属板2连接固定有构成第一布线单元A的树脂制第一外壳3和构成第二布线单元B的第二外壳4,配置于TCU1的左侧的引线框9经由第三终端10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用外部连接器部16相连接,并且配置在右侧的引线框9经由第一终端(中继终端)11和第二终端12与传感器单元的电路基板7相连接。
引线框9预先通过接合引线与TCU1的电路图案相连,从密封树脂露出的部分成为引线端子31,该引线端子31、第一终端11、以及第三终端10通过激光焊接相接合,第一终端11和第二终端12也通过激光焊接相接合。引线端子31、第一~第三终端9~11设有用于吸收应力的弯曲部32、34、35,并且涂布有绝缘性的粘接材料即绝缘材料36、46,使得不会因导电性异物而导致端子间短路,由此,具有较小的空间、且将产品成本抑制地较低,同时能可靠地对相邻终端彼此间进行绝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5/050805号公报(图1、说明书摘要)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002242号公报(图1、图4、说明书摘要、从段落0042到0046、0054到006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模块100时,在底板40的多个突部42之间配置布线部20的多个母线22,在布线部20的框体26的内侧收纳ATCU10,然后,通过焊接接合等连接多个母线22的一个端部和ATCU10的导电端子14。
并且,在其上方放置盖板30,将盖板30和底板40相嵌合,对底板40的突部42的上表面和盖板30的下表面之间的接触部进行焊接。
同样,框体26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在盖板30和底板40之间的接触部被焊接。
因而,本申请所说的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布线导体被焊接,构成密封壳体的盖板和底板间也被焊接,因此组装生产线需要焊接机,且一旦组装完成,难以在不破坏控制单元的前提下将其取出,为了进行维护更换需要切割盖板和底板,也需要切割焊接端子部。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排除了使盖板和底板焊接接合的密闭壳体的概念,对从成型树脂材料露出的导电部涂布绝缘性的粘接材料即绝缘材料36、46,但本申请所说的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布线导体依然被焊接,因此组装生产线需要焊接机,且一旦组装完成,难以在不破坏控制单元的前提下将其取出,为了进行维护更换需要切割盖板和底板,也需要切割焊接端子部。
此外具有如下问题点:涂布绝缘性粘接材料的操作也效率较低,且难以分解金属板2、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将控制单元、外部连接用连接器、对控制单元及连接器进行连接的布线导体收纳于密闭壳体,能无需焊接机而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方便地进行组装操作,并且能通过分解组装来更换控制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搭载电子元器件的电路基板设有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所述控制单元经由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与主控制器进行控制信号的相互通信,并且经由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及输入输出连接器对作为控制对象设备的致动器进行控制,
在由环状周壁构件、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一侧的底板、以及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另一侧的盖板所包围的区域内,收容有:第二布线导体,该第二布线导体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相连接;第一布线导体,该第一布线导体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相连接;以及所述控制单元,
在所述盖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之间夹有第一内部密封件,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之间夹有第二内部密封件,且设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和第二按压弹性垫,该第一按压弹性垫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该第二按压弹性垫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所述盖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至少利用第一固定构件来相互紧固固定。
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相互紧固,从而所述盖板、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所述环状周壁构件、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及所述底板被紧固为密封状态,并且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而弹性接触,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而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为非粘接性的弹性密封件,若打开所述盖板,则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相互分离、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相互分离,从而能取出所述控制单元,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定位销所限制。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将控制单元、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第一布线导体及第二布线导体收纳于由盖板、底板和环状周壁构件构成的密闭空间中,该控制单元在搭载有电子元器件的电路基板上生成了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在所述环状周壁构件、所述盖板及所述底板之间插入有非粘接性的第一内部密封件及第二内部密封件,并利用第一固定构件将它们彼此紧固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固件通过与所述盖板或所述底板的内表面抵接的第一按压弹性垫或第二按压弹性垫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及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相压接。
因而,具有如下效果:仅通过松弛第一固定构件,打开盖板,使导电接触面也被隔离,从而就能取出单个的控制单元,在维护检查变得容易的同时,还能使更换单个元器件的成本降低。
控制单元和布线导体之间的连接操作不再需要焊接机,能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并且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即使在实用阶段,也不会因电路基板、布线导体的膨胀、收缩而在导电接触面产生滑动损耗。
此外,还具有如下效果: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多个连接导体的露出导电部通过非粘接性的第一内部密封件及第二内部密封件与致动器内部相隔离,从而能够防止因齿轮油所包含的导电性异物而产生的端子间的短路故障、或者因非导电性异物而产生的接触面间的接触不良,并使拆卸、组装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和附加布线导体的局部详细图。
图3是关于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4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盖板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内部密封件和第一按压弹性垫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环状周壁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第二布线导体的局部详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第一局部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9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内部密封件和第二按压弹性垫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11是与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外部并用的外部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12是与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外部并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第二局部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6是图15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是关于图15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19是图15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1是关于图20的电子控制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22是图20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0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结构的详细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即图1、图1的局部详细图即图2进行说明。
图1中,电子控制装置100以密闭壳体和收纳于该密闭壳体内的控制单元150为主体而构成,该密闭壳体例如由铝压铸制的底板110、树脂成型材料构成的环状周壁构件140、铝压铸制的盖板160构成。
在盖板160和环状周壁构件140之间插入有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在底板110和环状周壁构件140之间插入有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它们通过第一固定构件91即多个封锁螺钉而被紧固在一起并形成为一体。
所内置的控制单元150隔着热传导性的第一及第二弹性保持垫39b、39a而被弹性保持在盖板160和底板110之间。(参照图3)另外,图7中详细说明的多个第二布线导体145、图3中后述的附加外接端子148一体成型于环状周壁构件140。
盖板160贯通设置有图13中详细说明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第一布线导体181和附加布线端子183一体成型于该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
通过第一固定构件91而形成为一体的密闭壳体通过第二固定构件411即多个安装螺钉而安装固定于致动器400的安装面,该安装面和底板110之间插入有外部密封件410。
致动器400例如是汽车用自动变速机,其例如搭载有用于油压控制的线性电磁阀、或者用于油压流路切换的开/关控制电磁阀或油压传感器、油温传感器等输入输出设备420。
此处所示的输入输出设备420是图12中详细说明的油压电磁阀,但设置于输入输出设备420的输入输出连接器423插入到上述的第一布线导体145中。
控制单元150的俯视图即图2(B)中,例如自动变速机控制装置即控制单元150包括通过树脂成型材料即外包装体151而一体成型的电路基板152,电路基板152搭载有以微处理器作为主体的各种电子元器件153。
电路基板152的左边和右边从外包装体151露出,该露出部分生成了铜箔图案即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此处图示出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157a。
分别在左右侧配置成一列的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157a的两端设有一对定位孔154和一对定位孔156。
盖板160竖立设置有后述的多个定位销161,该定位销161嵌入到一对定位孔154、156中,以对控制单元150的安装平面位置进行限制。
在图1所示的附加布线导体45的俯视图即图2(A)中,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由第一树脂成型体46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由第二树脂成型体46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在第一树脂成型体46a的两端设有一对针脚贯通孔47a,在第二树脂成型体46b的两端设有一对针脚贯通孔47b。
设置于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与附加外接端子148的被按压接触部相连接。
在图1所示的附加布线导体44的俯视图即图2(C)中,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一端由第一树脂成型体48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由第二树脂成型体48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在第一树脂成型体48a的两端设有一对针脚贯通孔47c,在第二树脂成型体48b的两端设有一对针脚贯通孔47d。
另外,设置于电路基板152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与附加外接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相连接。
在盖板160的内表面配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并且在底板110的内表面配置有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通过紧固第一固定构件91而使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和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被压缩,从而对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或其他的被按压接触部的导电接触部进行压接。
接着,对于电子控制装置100的分解结构图即图3,边参照图4~图13所示的局部详细图边进行详细说明。
图3和图4中,构成电子控制装置100的盖板160设有:被压入固定的多个定位销161、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62、供第二固定构件41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63、供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贯通的连接器用窗孔164、为了释放热量而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166、图8中后述的第二气压调整窗69。
图3和图5中,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设有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22、供第二固定构件41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23、图8中后述的气压调整窗29。
在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的4个角设有第一嵌合部126,设置于盖板16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嵌入到该第一嵌合部126中,以对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相对于盖板16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嵌合突起的高度尺寸比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的压缩后尺寸要低。
供定位销161贯通的多个销贯通孔131、按压附加布线导体45的第二树脂成型体46b的弹性垫构件135b、按压附加布线导体45的第一树脂成型体46a的弹性垫构件136b、对第一布线导体181的被按压接触部处所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型材料182a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137b、对附加布线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处所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138b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
图3和图2(A)中,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45a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6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45c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6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在连通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46a、46b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的中间部设有V字形的弹性变形部45b,设置于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45a的突起部45d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6a和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的弹性垫构件136b与电路基板152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相压接,设置于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另一端45c、或设置于附加外接端子148的被按压接触部148c的突起部45x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6b和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的弹性垫构件135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图3和图13中,多个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181a与安装于盖板160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该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多个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81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181c突出设置有突起部181d,且被按压接触部181c经由弯折变形部181b与接触端子部181a相连结,被按压接触部181c的突起部181d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和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的弹性垫构件137b与设置于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a相压接。
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从盖板160的连接器用窗孔164插入并通过防脱钩187和防水密封材料188贯通固定于盖板160,同时多个第一布线导体181和附加布线端子183被压入固定于压入主体部186。
由接触端子部183a和被按压接触部183c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端子183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被压入固定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同时多个附加布线端子183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83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被按压接触部183c经由弯折变形部183b与接触端子部183a相连结。
图3和图2(C)中,设置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与被按压接触部183c相连,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一端44a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8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同时,各自的另一端44c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8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连通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48a、48b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的中间部设有V字形的弹性变形部44b,设置于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另一端44c的突起部44d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8b和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弹性垫构件137a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相压接,设置于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另一端44a、或设置于附加布线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183c的突起部183x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的弹性垫构件138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图3、图6及图7中,多个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一端即外部端子部145a与树脂成型材料即环状周壁构件140一体成型,露出到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并与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多个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45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46而一体成型并配置成为整列,从而该被按压接触部145c突出设置有突起部145d,且被按压接触部145c经由V字形的弹性变形部145b与外接端子部145a相连结,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突起部145d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46及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弹性垫构件136a被压接至设置在电路基板1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
另外,固定于盖板160的定位销161贯通一对销贯通孔141a、141a、141b、141b。(参照图7)由彼此正交的外接端子部148a和被按压接触部148c构成的附加外接端子148与环状周壁构件140一体成型,并且外接端子部148a贯通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底面壁,贯通设置于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的布线用窗孔125(参照图9)、设置于底板110的布线用窗孔115(参照图10)、以及设置于外部密封件410的布线用窗孔415(参照图11),插入至致动器400的收纳容器内。
外部端子148a贯通的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底面部涂布有防水密封材料148s。(参照图3)
该外部端子部148a的前端经由能在油中进行使用的连接器与所述收纳容器内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接,设置于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经由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与被按压接触部148c相连接。
图4、图6、图8中,环状周壁构件140设有第一气压调整窗49,且在盖板160的与第一气压调整窗49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气压调整窗69,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设有位于第一气压调整窗49和第二气压调整窗69之间的气压调整膜29,该气压调整膜29为薄膜扩展部29b、球形可动部29c、或波形可动部29d。
由此,由盖板160、环状周壁构件140以及底板110构成的密闭空间的气压根据内部温度而发生变化,在与外部气压之间产生压力差的情况下,薄膜扩展部29b从气压较高的一侧向气压较低的一侧膨胀、或者球形可动部29c或波形可动部29d从气压较高的一侧向气压较低的一侧移动,从而防止了大气的流动及因大气流动而引起的油水的进入。
图3和图9中,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设有供定位销161贯通的销贯通孔121、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22、供第二固定构件41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123、上述的布线用窗孔125。
在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的4个角设有第二嵌合部127,设置于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底面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嵌入到该第二嵌合部127中,以对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相对于底板21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嵌合突起的高度尺寸比第二内部填充物120a的压缩后尺寸要低。
供定位销161贯通的多个销贯通孔131、按压第二布线导体145的分割树脂成型体146的弹性垫构件136a、按压附加布线导体44的第二树脂成型体48b的弹性垫构件137a、对附加布线导体44的被按压接触部处所设置的第一树脂成型体48a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138a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
图3和图10中,构成电子控制装置100的底板110设有:供定位销161嵌合的多个袋状孔(bag hole)111、拧入第一固定构件91的多个螺钉孔112、供第二固定构件411贯通的多个无药孔(unloaded hole)113、以及上述布线用窗孔115,袋状孔111的开口部呈漏斗状,从而易于嵌合定位销161,并且在开始紧固第一固定构件91之前的时刻,开始定位销161和袋状孔111之间的嵌合,袋状孔111的有效深度即小径部分的深度尺寸为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130b、130a的按压压缩尺寸的合计值以上的值。
图3和图11中,电子控制装置100中不包含的外部密封件410设有供第二固定构件41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414、以及上述布线用窗孔415。
图3和图12中,油压电磁阀即多个输入输出设备420搭载于致动器400的输入输出设备安装面401,包括:内置于磁轭421的电磁线圈422、用于对电磁线圈422进行供电的输入输出连接器423、内置于非磁性管道424的可动磁性铁心426和压出弹簧(pushing spring)425,与电磁线圈422的励磁电流相联动地对磁性铁心426进行吸引,将从供油输入通路402流入供油输入端口427的液压油(hydraulic oil)从供油输出端口428送出到供油输出通路403,若使电磁线圈422不进行工作,则供油输出端口428被封闭,并停止来自供油输出通路403的供油。
在输入输出设备420是线性螺线管的情况下,构成为能获得与电磁线圈422的励磁电流的大小成比例的输出油压。
在该情况下,有时附加用于校正励磁电流/输出油压特性的个体偏差变动的标识电阻(label resistor),控制单元150读取出该标识电阻的电阻值并进行控制特性的调整,来进行校正控制,以获得规定的目标油压。
接着,对表示电子控制装置100的第二局部变形方式的剖视图即图14进行说明。
图14(A)的左侧图表示上述第二布线导体145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突起部145d、分割树脂成型体146、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弹性垫构件136a(参照图3、图9)、及底板110的相对关系,从箭头A的方向观察该左侧图得到的端面图即为右侧图。
图14(B)的左侧图和右侧图示出了从与图14(A)相同的视点观察作为一个变形方式的第二布线导体145B而得到的相关关系,第二布线导体145B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前端部向直角方向弯折,该正交弯折部分嵌入至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所设置的槽孔,并且构成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Bd,在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和底板110之间插入有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并且在第二布线导体145B和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之间夹有比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硬度低的附加弹性垫构件136B。
图14(C)的左侧图和右侧图示出了从与图14(A)相同的视点观察作为一个变形方式的第二布线导体145C而得到的相关关系,第二布线导体145C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前端部以U字方向折回,该U字折回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146C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U字折回部分的前端部构成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Cd,在分割树脂成型体146C和底板110之间插入有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图14(D)的左侧图和右侧图示出了从与图14(A)相同的视点观察作为一个变形方式的第二布线导体145D而得到的相关关系,第二布线导体145D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设有以凹字形进行双道弯折的凹状弯折部分,该凹状弯折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146D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凹状弯折部分的前端部构成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Dd,与分割树脂成型体145D同时成型的树脂材料即连结构件146f嵌入到凹状弯折部分,使前端部排成整列,在分割树脂成型体146D和底板110之间插入有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图14(E)的左侧图和右侧图示出了从与图14(A)相同的视点观察作为一个变形方式的第二布线导体145E而得到的相关关系,第二布线导体145E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涂布有成为突起部145Ed的导电性凝胶材料,该突起部145Ed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在分割树脂成型体146E和底板110之间插入有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另外,根据图14(A)所示的第二布线导体145,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有不对准,则可能会因为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产生接触不良,但在使用例如多层玻璃环氧基板来作为电路基板152的情况下,在电路基板152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之间的按压抵接面上,电路基板152分别通过压缩变形来吸收尺寸误差,从而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产生的接触不良。
与此相对,根据图14(B)至图14(E)所示的变形方式的第二布线导体,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有不对准,则附加弹性垫构件136B的压缩尺寸、或弹性变形构件、导电性凝胶材料的压缩尺寸分别发生变动来吸收尺寸误差,从而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产生的接触不良。
因而,无需用于抑制尺寸误差的严格的加工管理。
(2)作用、动作的详细说明
此处,若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100所处理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概括说明,则具有第一布线导体181和附加布线端子183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与未图示的作为主控制器的例如发动机控制装置相连接,从该发动机控制装置接收到控制电源和控制指令信号,从而控制单元150进行控制动作,并将其控制状态回复报告给发动机控制装置。
在作为变速机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100附近,具有例如对变速杆的选择位置进行检测的换挡传感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自动变速机即致动器400外部的、发动机控制装置和变速机控制装置所共用的换挡传感器等的输入信号一旦输入至发动机控制装置,则会从发动机控制装置经由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发送至变速机控制装置。
本申请的电路基板152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不使用引线接合后的中继端子,而直接利用铜箔图案,因此能方便地获得两面端子,即使扩大端子的宽度也能确保所需的端子数,能提高其接触可靠性。
设置于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多个第二布线导体145连接有线性电磁阀或开/关控制阀即多个输入输出设备420,但其输入输出连接器423除了电磁线圈422的供电端子以外,例如还设有连接标识电阻的信号端子,该标识电阻成为用于对控制特性的个体偏差变动进行校正控制的参数数据。
此外,设置于自动变速机内部的油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旋转传感器等输入传感器经由附加外接端子148与控制单元150相连,有效利用了电路基板152的两面端子。
这些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经由控制单元150内的微处理器,通过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发送至发动机控制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布线导体145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连,从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底面壁突出的附加外接端子148与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相连,但与此相反,也可从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周壁面突出的第二布线导体145经由附加布线导体44与电路基板152的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相连,附加连接端子148与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连。
若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10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则首先,在盖板16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安装于盖板160的内表面,边被定位销161所引导边以附加布线导体45、控制单元150、附加布线导体44、环状周壁构件140、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底板11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优选在对附加外接端子148涂布防水密封材料148s后,将组装夹具上下反转,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160和底板1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100的组装。
其中,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一嵌合部126和设置于盖板16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来进行相互的定位,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二嵌合部127和设置于环状周壁构件14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来进行相互的定位。
因而,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在将电子控制装置100安装于致动器400时,利用第二固定螺钉411通过外部密封件410来将整体紧固固定在一起。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无法单独地仅打开盖板160,因此为了拆卸控制单元150,需要将电子控制装置100整体从致动器400拆卸下来。
拆卸操作中,仅通过打开盖板160即可自动释放导电接触面的按压力,再次组装时,边被定位销161所引导边层叠配置各元器件即可,因此该结构下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
在实用运行阶段中,各布线导体设有弹性变形部和弯折变形部,因此该结构下不会因由温度变动而产生的膨胀收缩而产生导电接触面的滑动磨损。
(3)实施方式1的要点和特征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100包括控制单元150,该控制单元150的搭载电子元器件153的电路基板152设有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所述控制单元150经由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与主控制器进行控制信号的通信,并且经由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及输入输出连接器423对作为控制对象设备的致动器400进行控制,在由环状周壁构件140、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一侧的底板110、以及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另一侧的盖板160所包围的区域内,收容有:第二布线导体145,该第二布线导体145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相接触,并连接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第一布线导体181,该第一布线导体181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相接触,并连接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以及所述控制单元150,在所述盖板16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之间夹有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120d,在所述底板1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之间夹有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且设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和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该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从所述盖板16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该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从所述底板11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
所述盖板160、所述底板1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至少利用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固定,所述盖板160和所述底板110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从而所述盖板160、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120d、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及所述底板110被紧固,成为密封状态,并且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而弹性接触,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而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120d和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为非粘接性的弹性密封件,若打开所述盖板160,则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相互分离、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相互分离,从而能取出所述控制单元150,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之间的相对位置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盖板160的定位销161所限制。
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由树脂成型材料构成,与此相对,所述盖板160和所述底板110由经成型加工或金属板加工后的金属材料构成,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经由与所述盖板160的内表面相抵接的热传导性的第一弹性保持垫39b和与所述底板110的内表面相抵接的热传导性的第二弹性保持垫39a将构成所述控制单元150的外包装体151弹性保持在所述盖板160和所述底板11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保持垫39b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的硬度与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硬度相比,其硬度较低。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相关联,控制单元隔着热传导性的第一及第二弹性保持垫,弹性保持于金属材料的盖板和底板之间,第一及第二弹性保持垫与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相比硬度较低。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将小型高集成的电子电路模块即控制单元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金属材料的盖板和底板,从而能抑制控制单元的温度上升,并且第一、第二弹性保持垫所产生的弹性保持力在控制单元的表面及背面平衡,从而能抑制第一、第二按压弹性垫的导电接触面的按压力发生变动。
对于此,后述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的情况也相同。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153的所述电路基板152由成为外包装体151的密封树脂来进行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1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1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一端即外部端子部145a与树脂成型材料的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一体成型,露出到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并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45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46一体成型并配置为整列,该被按压接触部145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145d,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45c经由弹性变形部145b与所述外接端子部145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所述突起部145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弹性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被按压接触部由分割树脂成型体一体成型,与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相抵接。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二布线导体预先与环状周壁构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的滑动磨损的产生。
由彼此正交的外接端子部148a和被按压接触部148c构成的附加外接端子148一体成型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同时所述外接端子部148a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的底面壁,且将设置于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的布线用窗孔125、设置于所述底板110的布线用窗孔115、及配置于所述底板110的外表面的外部密封件410的布线用窗孔415贯通,在插入至所述致动器400的收纳容器中的同时,该外接端子部148a的前端经由能在油中使用的连接器与所述收纳容器内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148的被按压接触部148c相连接,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45a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6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45c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6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在连通所述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46a、46b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45b,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45a的突起部45d通过所述第一树脂成型体46a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a相压接,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另一端45c、或设置于附加外接端子148的被按压接触部148c的突起部45x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46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相关联,通过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使与致动器内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接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的一端及另一端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来自该成型体的第一及第二露出面与电路基板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附加外接端子相压接,并且在连通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的多个布线导体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该附加布线导体具有以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和对于外接端子部的导电接触面这两个面进行接触的结构,在要求高度的接触可靠性的保护电路的情况下,能并联连接多个负载布线导体、或能扩大端子宽度并扩大接触面积,有效利用设置于电路基板的两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能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具有如下特征:多个附加布线导体预先与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的滑动磨损的产生。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153的所述电路基板152被成为外包装体151的密封树脂所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1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1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181a与安装于所述盖板160的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81c由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181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181d,并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1c经由弯折变形部181d与所述接触端子部181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1c的所述突起部181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a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相关联,第一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弯折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安装于盖板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被按压接触部由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与电路基板的表面侧相抵接。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而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布线导体预先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弯折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产生按压接触部的滑动磨损。
由接触端子部183a和被按压接触部183c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端子183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压入固定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并且多个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的各自的另一端即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3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3c经由弯折变形部183b与所述接触端子部183a相连结,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4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183c相连接,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一端44a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8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各自的另一端44c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8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连通所述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48a、48b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4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44b,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4各自的另一端44c所设置的突起部44d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48b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相压接,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4的各一端44a、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的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3c的突起部183x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相关联,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经由具有弯折变形部的附加布线导体与设置于电路基板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连接。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该附加布线导体构成为以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和对于附加布线端子的导电接触面这两个面进行接触,在要求高度的接触可靠性的保护电路的情况下,能并联连接多个负载布线导体、或能扩大端子宽度并扩大接触面积,从而能有效利用设置于电路基板的两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能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此外,具有如下特征:多个附加布线导体预先通过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排列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和弯折变形部来避免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的影响,从而能防止产生按压接触部的滑动磨损。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及第一布线导体181、或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4、45、附加外接端子148、附加布线端子183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盖板160的所述定位销161所限制,并且所述底板110设置有供所述定位销161嵌入的袋状孔111,该袋状孔111的开口部为漏斗形状,所述定位销161的有效嵌合深度为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总按压压缩尺寸以上的尺寸。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1相关联,电路基板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与第二布线导体、第一布线导体、或附加布线导体、附加外接端子、附加布线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突出地设置于盖板的定位销嵌入到设置于底板的袋状孔来限制。
因而,在盖板16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安装于盖板160的内表面,受到定位销161的引导的同时以附加布线导体45、控制单元150、附加布线导体44、环状周壁构件140、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底板11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优选在对附加外接端子148涂布防水密封材料148s后,将组装夹具上下反转,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160和底板1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100的组装。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厚度和硬度为比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要大的厚度尺寸和要小的硬度,在以规定转矩紧固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即封锁螺钉时的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120a的压缩变形量较为微小,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130b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压缩变形量为更大的值,利用该压缩变形量来限制所述导电接触面的接触压力。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3相关联,在利用第一固定构件对盖板和底板之间进行紧固固定时的第一及第二内部密封件的压缩变形量较为微小,与此相对,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的压缩变形量为更大的值。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在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开始按压其抵接面后,按压压缩尺寸增大,能抑制因各部的尺寸误差而产生的按压力的变动误差。
这对于实施方式2也同样。
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设有第一气压调整窗49,且在所述盖板160的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49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气压调整窗69,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120b~120d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49和所述第二气压调整窗69之间的气压调整膜29,该气压调整膜29为薄膜扩展部29b、球形可动部29c、或波形可动部29d。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5相关联,盖板和环状周壁构件设有气压调整窗,设置于盖板和环状周壁构件之间的内部密封件、或密封件兼用弹性垫设有气压调整膜。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由盖板、环状周壁构件以及底板构成的密闭空间的气压根据内部温度而发生变化,在与外部气压之间产生压力差的情况下,薄膜扩展部从气压较高的一侧向气压较低的一侧膨胀、或者球形可动部或波形可动部从气压较高的一侧向气压较低的一侧移动,从而能防止大气的流动及因大气流动而引起的油水的进入。
这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同样。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B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前端部向直角方向弯折,该正交弯折部分嵌入至设置于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的槽孔中,并且构成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Bd,在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和所述底板110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并且在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B和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B之间夹有比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硬度要低的附加弹性垫构件136B。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6相关联,在第二布线导体和分割树脂成型体之间插入有低硬度的附加弹性垫构件。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稍不对准,则附加弹性垫的压缩尺寸分别进行变动来吸收尺寸误差,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导致的接触不良的产生。
这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同样。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C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前端部向U字方向折回,该U字折回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146C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U字折回部分的前端部构成有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Cd,在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C和所述底板110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7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的前端部分设有成为弹性变形构件的U字折返部分。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稍不对准,则弹性变形部的压缩尺寸分别进行变动来吸收尺寸误差,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导致的接触不良的产生。
这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同样。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D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设有双重弯折成凹字状的凹状弯折部分,该凹状弯折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146D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凹状弯折部的前端部构成有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145Dd,与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D同时成型的树脂材料即连结构件146f嵌入至所述凹状弯折部分,且前端部排成整列,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D和所述底板110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8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的前端部分设有成为弹性变形构件的凹状弯折部分。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稍不对准,则弹性变形部的压缩尺寸分别进行变动来吸收尺寸误差,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导致的接触不良的产生。
这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同样。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E的被按压接触部145c涂布有成为突起部145Ed的导电性凝胶材料,该突起部145Ed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进行导电接触,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E和所述底板110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136a。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9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的前端部分涂布有导电性凝胶材料。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若电路基板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面和第二布线导体侧的突起部的整列平面稍稍不对准,则导电性凝胶材料的压缩尺寸分别进行变动来吸收尺寸误差,能防止因多个突起部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而导致的接触不良的产生。
这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同样。
实施方式2.
(1)结构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子控制装置200,以与图1所示的电子控制装置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大于100且小于200的标号为实施方式1的标号,大于200且小于300的标号是实施方式2的标号,小于100的标号为各实施方式共通的标号。
首先,电子控制装置200的整体结构图即图15中,电子控制装置200与电子控制装置100相同,以密闭壳体和收纳于该密闭壳体内的控制单元250为主体而构成,该密闭壳体例如由铝压铸制的底板210、由树脂成型材料构成的环状周壁构件240、铝压铸制的盖板260构成,盖板260固定有图17中后述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
在盖板260和环状周壁构件240之间插入有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在底板210和环状周壁构件240之间插入有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它们通过第一固定构件91即多个封锁螺钉而被紧固在一起并形成为一体。
所内置的控制单元250通过热传导性的第一及第二弹性保持垫39b、39a而被弹性保持在盖板260和底板210之间。
另外,多个第二布线导体245和附加外接端子248与环状周壁构件240一体成型。
附加外接端子248由内外贯通环状周壁构件240的外接端子部248a和相当于其内侧部分的被按压接触部248c构成。
接着,电子控制装置200的控制单元250的俯视图即图16中,控制单元250包括通过树脂成型材料即外包装体251而一体成型的电路基板252,电路基板252搭载有以微处理器作为主体的各种电子元器件253。
电路基板252的左边和右边从外包装体251露出,该露出部分生成有铜箔图案即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
左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a和左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b统称为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参照图18),与此相对,右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a和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c统称为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参照图18),在右背面未设置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另外,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c通过通孔电镀与背面侧的电路图案相连,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b向表面侧移动。
分别在左右配置成一列或两列的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的两端设有一对定位孔254和两对定位孔256、258。
另外,底板210竖立地设置有图19中后述的多个定位销211,该定位销211嵌入到一对定位孔254、256、258中,以对控制单元250的安装平面位置进行限制。
接着,电子控制装置200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的剖视图即图17中,多个第一布线导体281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281a与安装于盖板260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压入主体部286,多个第一布线导体281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281c通过分割树脂成形体282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281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281d,且被按压接触部281c经由弯折变形部281b与接触端子部281a相连结,被按压接触部281c的突起部281d通过分割树脂成形体282a和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与设置于电路基板2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a相压接。
另外,由接触端子部284a和被按压接触部284c构成的多个第一布线导体284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一体成型,或压入固定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多个第一布线导体284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284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282b排列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被按压接触部284c经由弯折变形部284b与接触端子部284a相连结,被按压接触部284c的突起部284d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282b和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与设置于电路基板2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c相压接。
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利用防脱钩287和防水密封材料288嵌合固定于盖板260的连接器用窗孔264(参照图18)。
接着,在电子控制装置200的分解结构图即图18中,构成电子控制装置200的盖板260设有供图19中后述的多个定位销211嵌入的多个袋状孔261、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贯通孔、供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贯通的连接器用窗孔264、为了释放热量而设置的未图示的多个散热翅片、以及图8中上述的未图示的第二气压调整窗。
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设有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贯通孔、以及图8中后述的未图示的气压调整膜。
在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的4个角设有第一嵌合部226,设置于环状周壁构件24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嵌入到该第一嵌合部226中,以对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相对于盖板26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嵌合突起的高度尺寸比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的压缩后尺寸要低。
供定位销211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销贯通孔、按压附加布线导体45的第二树脂成型体46b的弹性垫构件235b、按压附加布线导体45的第一树脂成型体46a的弹性垫构件236b、对第一布线导体281的被按压接触部处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型材料282a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237b、对第一布线导体284的被按压接触部284c处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形体282b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238b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
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的突起部45d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6a和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的弹性垫构件236b与电路基板252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a相压接,设置于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另一端45c、或设置于附加外接端子248的被按压接触部248c(参照图15)的突起部45x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6b和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的弹性垫构件235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环状周壁构件240设有未图示的第一气压调整窗,且在盖板260的与第一气压调整窗相对的位置处设有未图示的第二气压调整窗,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设有位于第一气压调整窗和第二气压调整窗之间的气压调整膜。
在与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a和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c相对应的电路基板252的背面配置有树脂制的压接用台座48c。
供定位销211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销贯通孔、对第二布线导体245的分割树脂成型体246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236a、对压接用台座48c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237a、238a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设有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贯通孔,该螺栓贯通孔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
在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的4个角设有第二嵌合部227,设置于底板21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嵌入到该第二嵌合部227中,以对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相对于底板21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嵌合突起的高度尺寸比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的压缩后尺寸要低。
图18和图19中,构成电子控制装置200的底板210压入固定有多个定位销211,并且第一固定构件91所拧入的多个螺钉孔212和第二固定构件412所贯通的多个无药孔213设置于安装脚216。
这里,若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控制装置100和实施方式2的电子控制装置200的主要不同点进行整理,则如下所示。
第一个不同点在于,控制单元250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的结构不同,具有两列表面侧端子列。
其结果是,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的结构发生变化,使用压接用台座48c来代替附加布线导体45。
第二个不同点在于,附加外接端子248没有从环状周壁构件240的底面壁突出,而呈直线状地贯通环状周壁构件240的内外。
其结果是,来自致动器400内部的输入传感器的信号一旦被引出至致动器400的外部后,会与电子控制装置200相连。
第三个不同点在于,定位销211设置于底板210侧,嵌入有该定位销211的袋状孔位于盖板260侧。
其结果是,电子控制装置200的组装步骤发生变化,从底板210起依次层叠配置各构件。
第四个不同点在于,底板210设有安装脚216,能在底板210安装于致动器400的状态下打开盖板260。
(2)作用、动作的详细说明
此处,若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200所处理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概括说明,则具有第一布线导体281、284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与未图示的作为主控制器的例如发动机控制装置相连接,从该发动机控制装置接收到控制电源和控制指令信号的控制单元250进行控制动作,并将其控制状态回复报告给发动机控制装置。
在作为变速机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200附近,具有例如对变速杆的选择位置进行检测的换挡传感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自动变速机即致动器400外部的、发动机控制装置和变速机控制装置所共用的换挡传感器等的输入信号一旦输入至发动机控制装置,则会从发动机控制装置经由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发送至变速机控制装置。
本申请的电路基板252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不使用引线接合后的中继端子,而直接利用铜箔图案,因此能方便地获得两面端子,即使扩大端子的宽度也能确保所需的端子数,能提高其接触可靠性,并且能通过扩大电路基板面将背面侧的端子移至表面侧。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无需设置电子控制装置100中的附加布线导体44,因此削减了按压导电接触面并提高了接触可靠性。
与环状周壁构件240处设置的第二布线导体245相连的输入输出设备420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但附加外接端子248贯通突出至环状周壁构件240的周壁外表面,因此设置于自动变速机内部的油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旋转传感器等输入传感器使用将传感器头部从致动器400的收纳容器的壁面进行插入固定的方式的传感器。
若对由此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20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则首先,在底板21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在被定位销211所引导的同时,以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环状周壁构件240、压接用台座48c、控制单元250、附加布线导体45、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盖板26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260和底板2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200的组装。
其中,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二嵌合部227和设置于底板21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来进行相互的定位,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一嵌合部226和设置于环状周壁构件240的4个角的未图示的嵌合突起来进行相互的定位。因而,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在将电子控制装置200安装于致动器400时,利用第二固定螺钉412经由外部密封件410来单独固定底板210。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单独地仅打开盖板260,因此为了拆卸控制单元250,无需将电子控制装置200整体从致动器400拆卸下来。
解体操作中,仅通过打开盖板260即可自动释放导电接触面的按压力,再组装中,在被定位销211引导的同时,层叠配置各元器件即可,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
在实用运行阶段中,各布线导体设有弹性变形部和弯折变形部,因此不会因由温度变动而产生的膨胀收缩而导致导电接触面产生滑动磨损。
(3)实施方式2的要点和特征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200包括控制单元250,该控制单元250的搭载电子元器件253的电路基板252设有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所述控制单元250经由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与主控制器进行控制信号的相互通信,并且经由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及输入输出连接器423对作为控制对象设备的致动器400进行控制,在由环状周壁构件240、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一侧的底板210、以及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另一侧的盖板260所包围的区域内,收容有:第二布线导体245,该第二布线导体245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第一布线导体281、284,该第一布线导体281、284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相连接;以及所述控制单元250,在所述盖板26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之间夹有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在所述底板2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之间夹有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且设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和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该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从所述盖板26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该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从所述底板21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
所述盖板260、所述底板2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至少利用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固定,所述盖板260和所述底板210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从而所述盖板260、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及所述底板210被紧固为密封状态,并且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而弹性接触,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而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和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为非粘接性的弹性密封件,若打开所述盖板260,则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相互分离、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相互分离,从而能取出所述控制单元250,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之间的相对位置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210的定位销211所限制。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253的所述电路基板252由成为外包装体251的密封树脂来进行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2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2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各自的一端即外部端子部245a与树脂成型材料即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一体成型,露出到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并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245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246一体成型并配置为整列,该被按压接触部245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245d,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245c经由弹性变形部245b与所述外接端子部245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245c的所述突起部245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246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2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b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弹性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形体一体成形,与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相抵接。
因而,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二布线导体预先与环状周壁构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由外接端子部248a和被按压接触部248c构成的附加外接端子248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外接端子部248a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240的外周壁,该外接端子部248a连接有与致动器400内外的输入传感器相连的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2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a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45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248的被按压接触部248c相连,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一端45a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46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45c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46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连通所述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46a、46b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45b,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45各自的另一端45c、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248的被按压接触部248c的突起部45x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46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相关联,通过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使与信号线相连接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的一端及另一端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信号线与致动器内外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来自该成型体的第一及第二露出面与电路基板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附加外接端子相压接,并且在连通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的多个布线导体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该附加布线导体构成为以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和对于外接端子部的导电接触面这两个面进行接触,在为要求高度的接触可靠性的保护电路的情况下,能并联连接多个负载布线导体、或能扩大端子宽度并扩大接触面积,有效利用设置于电路基板的两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能节省空间并获得更多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具有如下特征:多个附加布线导体预先通过第一及第二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253的所述电路基板252被成为外包装体251的密封树脂所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2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2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281a、284a与安装于所述盖板260的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281、284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281c、284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282a、282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281c、284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281d、284d,并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281c、284c经由弯折变形部281b、284b与所述接触端子部281a、284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281c、284c的所述突起部281d、284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282a、282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2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a、257c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相关联,第一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弯折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安装于盖板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被按压接触部由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与电路基板的表面侧相抵接。
因而,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布线导体预先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弯折变形部来避免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的影响,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在所述电路基板252的背面侧不具有连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连接导体的情况下,配置有压接用台座48c,该压接用台座48c抵接于与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7a、257c相对应的背面位置,从所述底板210的内表面隔着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对所述压接用台座48c进行按压。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0相关联,在电路基板的背面侧不具有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情况下,通过压接用台座和第二按压弹性垫对电路基板的背面进行按压。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从表面侧和背面侧均匀地对电路基板进行按压,使其稳定地保持在盖板和底板的中间位置处。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255、257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245及第一布线导体281、284、或所述附加外接端子248、附加布线端子45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210的所述定位销211所限制,并且所述盖板260设置有嵌入所述定位销211的袋状孔261,该袋状孔261的开口部为漏斗形状,所述定位销211的有效嵌合深度为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的总按压压缩尺寸以上的尺寸。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2相关联,电路基板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与第二布线导体、第一布线导体、或附加布线导体、附加外接端子、附加布线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突出地设置于底板的定位销嵌入到设置于盖板的袋状孔来限制。
因而,在底板21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在被定位销211所引导的同时,以第二内部密封件220a、第二按压弹性垫230a、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环状周壁构件240、压接用台座48c、控制单元250、附加布线导体45、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第一按压弹性垫230b、第一内部密封件220b、盖板26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260和底板2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200的组装。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实施方式3.
(1)结构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子控制装置300,以与图1所示的电子控制装置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大于100且小于200的标号为实施方式1的标号,大于200且小于300的标号是实施方式3的标号,小于100的标号为各实施方式共通的标号。
首先,电子控制装置300的整体结构图即图20中,电子控制装置300与电子控制装置100相同,以密闭壳体和收纳于该密闭壳体内的控制单元150为主体而构成,该密闭壳体例如由铝压铸制的底板310、由树脂成型材料构成的环状周壁构件340、铝压铸制的盖板360构成。
在盖板360和环状周壁构件340之间插入有图22中后述的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在底板310和环状周壁构件340之间插入有图23中后述的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它们通过第一固定构件91即多个封锁螺钉而被紧固在一起并形成为一体。
所内置的控制单元150隔着热传导性的第一及第二弹性保持垫39b、39a而被弹性保持在盖板360和底板310之间。
另外,多个第二布线导体145和附加布线导体344与环状周壁构件340一体成型。
接着,在电子控制装置300的分解结构图即图21中,构成电子控制装置300的盖板360设有:供后述的多个定位销311嵌入的多个袋状孔361、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贯通孔、供控制信号用连接器280贯通的连接器用窗孔364、为了释放热量而设置的未图示的多个散热翅片、以及图8中上述的未图示的第二气压调整窗,并且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的压缩尺寸进行限制的多个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
在图21及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的俯视图即图22中,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的一部分即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设有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322、图8中上述的气压调整膜29、供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嵌入的第一嵌合部326。
此外,供定位销311贯通的多个销贯通孔331、对压接用台座46c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336b、对第一布线导体181的被按压接触部处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337b、对附加布线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183c处设置的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进行按压的弹性垫构件338b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的剩余部分即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
回到图21,环状周壁构件340设有图8中上述的第一气压调整窗,且在盖板360的与第一气压调整窗相对的位置处设有未图示的第二气压调整窗,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设有位于第一气压调整窗和第二气压调整窗之间的气压调整膜29。
与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对应的电路基板152的表面配置有树脂制的压接用台座46c。
附加布线导体344由贯通环状周壁构件340的周壁部的外接端子部344a、弹性变形部344b、具有突起部344d的被按压接触部344c构成,被按压接触部344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347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
在图21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的俯视图即图23中,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的一部分即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设有供第一固定构件91贯通的多个螺栓贯通孔322、供后述的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17嵌入的第二嵌合部327。
供定位销311贯通的多个销贯通孔331、按压分割树脂成型体146的弹性垫构件336a、按压分割树脂成型体347的弹性垫构件337a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的剩余的一部分。
回到图21,构成电子控制装置300的底板310与图19的情况同样地压入固定有多个定位销311,并且第一固定构件91所拧入的未图示的多个螺钉孔312和第二固定构件413所贯通的未图示的多个无药孔313设置于安装脚316。
这里,若将实施方式1的电子控制装置100和实施方式3的电子控制装置300的主要不同点进行整理,则如下所示。
第一个不同点在于,第一及第二内部密封件和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形成为一体,成为第一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
另外,密封件兼用弹性垫也能应用于实施方式1、2中,且反之,实施方式3中也能应用将内部密封件和按压弹性垫分离后的方式。
第二个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附加外接端子148,取而代之,附加布线导体344贯通环状周壁构件340的内外,并且该附加布线导体344也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的附加布线端子183相连。
其结果是,来自致动器400内外的输入传感器的信号经由外接端子部344a与电子控制装置300相连。
第三个不同点在于,定位销311设置于底板310侧,嵌入有该定位销311的袋状孔位于盖板360侧。
其结果是,电子控制装置300的组装步骤发生变化,从底板310起依次层叠配置各构件。
另外,能将定位销从实施方式1的盖板侧变更到底板侧,或将实施方式2、3中的底板侧变更到盖板侧。
第四个不同点在于,底板310设有未图示的安装脚316,能在底板310安装于致动器400的状态下打开盖板360。
另外,安装脚也能应用于实施方式1,并且也能不用实施方式2、3的安装脚,而采用盖板和底板紧固在一起的安装方式。
(2)作用、动作的详细说明
此处,若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控制装置300所处理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概括说明,则具有第一布线导体181和附加布线端子183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与未图示的作为主控制器的例如发动机控制装置相连接,从该发动机控制装置接收到控制电源和控制指令信号的控制单元150进行控制动作,并将其控制状态回复报告给发动机控制装置。
在作为变速机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装置300附近,具有例如对变速杆的选择位置进行检测的换挡传感器,在自动变速机即致动器400的内部具有温度传感器、油压传感器、旋转传感器等,来自这些输入传感器的信号能从附加布线导体344输入至电子控制装置300及发动机控制装置。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无需设置电子控制装置100中的附加布线导体44,因此削减了串联连接的按压导电接触面并提高了接触可靠性。
即,来自与附加布线导体344的外接端子部344a相连的输入传感器的信号与控制单元150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相连,且也能经由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的附加布线端子183发送至主控制器。
另外,与环状周壁构件340处设置的第二布线导体145相连的输入输出设备420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但去除了附加外接端子148,致动器400内部的输入传感器经由第二布线导体145或附加布线导体344输入至控制单元150。
若对由此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30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则首先,在底板31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在被定位销311所引导的同时,以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环状周壁构件340、控制单元150、压接用台座46c、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盖板36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360和底板3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300的组装。
但是,本实施方式3中,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和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使用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和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使用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
其中,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二嵌合部327和设置于底板310的4个角的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17来进行相互的定位,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通过设置于其4个角的第一嵌合部326和设置于盖板360的4个角的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来预先进行相互的定位。
因而,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在将电子控制装置300安装于致动器400时,利用第二固定螺钉413经由外部密封件410来单独固定底板310。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单独地仅打开盖板260,因此为了拆卸控制单元150,无需将电子控制装置300整体从致动器400拆卸下来。
拆卸操作中,仅通过打开盖板360即可自动释放导电接触面的按压力,再组装中,在被定位销311所引导的同时,层叠配置各元器件即可,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
在实用运行阶段中,各布线导体设有弹性变形部和弯折变形部,因此不会因由温度变动而产生的膨胀收缩而导致导电接触面产生滑动磨损。
(3)实施方式3的要点和特征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设计的电子控制装置300包括控制单元150,该控制单元150的搭载电子元器件153的电路基板152设有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所述控制单元150经由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与主控制器进行控制信号的相互通信,并且经由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及输入输出连接器423对作为控制对象设备的致动器400进行控制,在由环状周壁构件340、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一侧的底板310、以及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另一侧的盖板360所包围的区域内,收容有:第二布线导体145,该第二布线导体145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第一布线导体181,该第一布线导体181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相连接;以及所述控制单元150,在所述盖板36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之间夹有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在所述底板3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之间夹有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且设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和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该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从所述盖板36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该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从所述底板310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
所述盖板360、所述底板3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至少利用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固定,所述盖板360和所述底板310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相互紧固,从而所述盖板360、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及所述底板310被紧固为密封状态,并且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130a而弹性接触,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而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和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为非粘接性的弹性密封件,若打开所述盖板360,则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相互分离、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相互分离,从而能取出所述控制单元150,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之间的相对位置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310的定位销311所限制。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153的所述电路基板152由成为外包装体151的密封树脂来进行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1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1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一端即外部端子部145a与树脂成型材料即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一体成型,露出到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并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423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45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45一体成型并配置为整列,该被按压接触部145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145d,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45c经由弹性变形部145b与所述外接端子部145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45c的所述突起部145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46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相关联,第二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弹性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形体一体成型,与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相抵接。
因而,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二布线导体预先与环状周壁构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在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表面侧不具有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连接导体的情况下,配置有抵接于背面侧的与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b相对应的表面位置处的压接用台座46c,从所述盖板360的内表面隔着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对所述压接用台座46c进行按压。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相关联,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侧不具有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情况下,通过压接用台座和第一按压弹性垫,对电路基板的背面进行按压。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从表面侧和背面侧均匀地对电路基板进行按压,使其稳定地保持在盖板和底板的中间位置。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153的所述电路基板152被成为外包装体151的密封树脂所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152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151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181a与安装于所述盖板360的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181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181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181c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181d,并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1c经由弯折变形部181d与所述接触端子部181a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1c的所述突起部181d经由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82a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与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a相压接。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相关联,第一布线导体由外接端子部、弹性变形部、以及具有突起部的被按压接触部构成,外接端子部与安装于盖板的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被按压接触部由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与电路基板的表面侧相抵接。
因而,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特征:对于电路基板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布线导体预先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弯折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由接触端子部183a和被按压接触部183c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端子183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一体成型、或压入固定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并且多个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的各自的另一端即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3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183c经由弯折变形部183b与所述接触端子部183a相连结,由外接端子部344a和被按压接触部344c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344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一体成型,且所述外接端子部344a内外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的外周壁,在所述致动器400的内外,该外接端子部344a的外侧部分连接有信号线,该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的外部的输入传感器相连,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的被按压接触部183c、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导体344的外接端子部344a的内侧部分的突起部183x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182b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所述附加布线导体344的被按压接触部344c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347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经由弹性变形部344b与所述外接端子部344a相连结,设置于该被按压接触部344c的突起部344d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347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与所述电路基板152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相压接,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344分别连接有所述外部的输入传感器、所述附加布线端子183、或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7b中的任意两个或者全部,从而相互进行信号通信。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相关联,与信号线相连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的外接端子部与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该信号线与致动器内外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接,经由弹性变形部相连结的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多个附加布线导体连接分别有外部的输入传感器、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附加布线端子、或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中的任意两个或者全部,从而相互进行信号通信。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能在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外部所连接的主控制器、外部的输入传感器、以及控制单元之间相互进行共通的信号通信。
具有如下特征:电路基板与输入传感器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导电接触面、以及输入传感器与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的导电接触面仅为一面,不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导电接触面,因此能防止接触可靠性的恶化。
具有如下特征:附加布线导体预先与环状周壁构件形成为一体,因此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利用弹性变形部和弯折变形部来吸收布线导体的热膨胀、热收缩,从而能防止按压接触部产生滑动磨损。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155、157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145及第一布线导体181、或所述附加外接端子344、附加布线端子183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310的所述定位销311所限制,并且所述盖板360设置有供所述定位销311嵌入的袋状孔361,该袋状孔361的开口部为漏斗形状,所述定位销311的有效嵌合深度为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的总按压压缩尺寸以上的尺寸。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2相关联,电路基板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与第二布线导体、第一布线导体、或附加布线导体、附加布线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突出地设置于底板的定位销嵌入到设置于盖板的袋状孔来限制。
因而,在底板310的内表面朝向顶部的状态下,在被定位销311所引导的同时,以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第二弹性保持垫39a、环状周壁构件340、控制单元150、压接用台座46c、控制信号用连接器180、第一弹性保持垫39b、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盖板360的顺序依次进行层叠组装,通过第一固定构件即封锁螺钉91对盖板360和底板310之间进行紧固固定,从而完成电子控制装置300的组装。
但是,本实施方式3中,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和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使用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和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使用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
因此具有如下特征:导电接触面通过定位销来限制相对位置,因此不会产生组装尺寸误差,能无需焊接操作,以简单的组装生产线来进行组装操作。
所述盖板36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中的某一个的相对面配置有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并且所述底板310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340之中的某一个的相对面配置有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17,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330b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330a、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320b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320a至少是相同材料的个体,或是将其形成为一体而得到的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所述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设有避免与所述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抵接的第一嵌合部326,并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a设有避免与所述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17抵接的第二嵌合部327,在以规定转矩来紧固所述第一固定构件91即封锁螺钉时,所述第一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370b、370a的压缩变形量成为被所述第一及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367、317所限制而成的规定尺寸,利用该压缩变形量来限制所述导电接触面的接触压力。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4相关联,在利用第一固定构件对盖板和底板进行紧固固定时,第一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的压缩变形量被成为被间隙设定用突起部限制而成的规定尺寸
因而,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及第二内部密封件的功能由第一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的材料厚度减去第一及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的高度尺寸而得到的压缩尺寸来决定,第一及第二按压弹性垫的功能由从第一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与按压面相抵接开始到完成第一及第二固定构件的紧固为止的压缩尺寸来决定,因此能增大该压缩尺寸,抑制因各部的尺寸误差而产生的按压力的变动误差。
此外,具有如下特征:能自由地设定相当于内部密封件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和相当于按压弹性垫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并能通过一体化而力图实现元器件个数的削减和模具面数的削减。
实施方式1至3中,利用第二固定构件411、412、413将所述底板110、210、310与设置于所述致动器400的收纳容器的安装面相互紧固固定,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构件411、412、413可将所述底板110、210、310单独地紧固固定于所述收纳容器、或将所述盖板160、260、360、所述环状周壁构件140、240、340、以及所述底板110、210、310整体一起紧固固定于所述收纳容器。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0相关联,第二固定构件将底板或将底板、环状周壁构件、及盖板整体安装固定于致动器的收纳容器。
因而,在第二固定构件仅安装固定底板的情况下,可在电子控制装置安装于致动器的状态下,通过拆卸第一固定构件来拆卸内部的控制单元,从而提高了拆卸检查的便利性。
此外,具有如下特征:在第二固定构件兼用第一固定构件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拆卸第二固定构件并从致动器取下电子控制装置,之后通过拆卸第一固定构件能取下控制单元,底板无需安装脚,也削减了固定螺钉的根数。
另外,本发明在其发明的范围内,能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地组合、变形、省略。此外,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
标号说明
29 气压调整膜
29b 薄膜扩展部
29c 球形可动部
29d 波形可动部
39a 第二弹性保持垫
39b 第一弹性保持垫
44、45 附加布线导体
44a、45a 布线导体的一端
44b、45b 弹性变形部
44c、45c 布线导体的另一端
44d、45d/45x 突起部
46a、48a 第一树脂成型体
46b、48b 第二树脂成型体
46c、48c 压接用台座
49 第一气压调整窗
69 第二气压调整窗
91 封锁螺钉/第一固定构件
100、200、300 电子控制装置
110、210、310 底板
111 袋状孔
211、311 定位销
115 布线用窗孔
317 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
120a、220a、320a 第二内部密封件
120b~120d、220b、320b 第一内部密封件
125 布线用窗孔
126、226、326 第一嵌合部
127、227、327 第二嵌合部
130a、230a、330a 第二按压弹性垫
370a 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
136a 弹性垫构件
136B 附加弹性垫构件
130b、230b、330b 第一按压弹性垫
370b 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
140、240、340 环状周壁构件
344 附加布线导体
344a 外接端子部
344b 弹性变形部
344c 被按压接触部
344d 突起部
145、245 第二布线导体
145a、245a 外接端子部
145b、245b 弹性变形部
145c、245c 被按压接触部
145d、245d 突起部
145B~145E 第二布线导体(变形例)
145Bd~145Ed 突起部(变形例)
146、246、347 分割树脂成型体
146B~146E 分割树脂成型体(变形例)
146f 连结构件
148、248 附加外接端子
148a、248a 外接端子部
148c、248c 被按压接触部
150、250 控制单元
151、251 外包装体
152、252 电路基板
153、253 电子元器件
155、255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左边)
155a、255a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表面)
155b、255b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背面)
157、257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右边)
157a、257a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表面)
257c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表面)
157b、257b 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背面)
160、260、360 盖板
161 定位销
261、361 袋状孔
367 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
180、280 控制信号用连接器
181 第一布线导体
183 附加布线端子
181a、183a 接触端子部
181b、183b 弯折变形部
181c、183c 被按压接触部
181d、183x 突起部
182a、182b 分割树脂成型体
281、284 第一布线导体
281a、284a 接触端子部
281b、284b 弯折变形部
281c、284c 被按压接触部
281d、284d 突起部
282a、282b 分割树脂成型体
400 致动器
410 外部密封件
411、412、413 安装螺钉/第二固定构件
415 布线用窗孔
423 输入输出连接器。

Claims (21)

1.一种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搭载电子元器件的电路基板设有多个输入输出控制端子,所述控制单元经由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及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与主控制器进行控制信号的相互通信,并且经由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及输入输出连接器对作为控制对象设备的致动器进行控制,该电子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由环状周壁构件、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一侧的底板、以及覆盖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另一侧的盖板所包围的区域内,收容有:第二布线导体,该第二布线导体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相连接;第一布线导体,该第一布线导体与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接触,并将该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相连接;以及所述控制单元,
在所述盖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之间夹有第一内部密封件,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之间夹有第二内部密封件,且设置有第一按压弹性垫和第二按压弹性垫,该第一按压弹性垫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该第二按压弹性垫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侧对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按压,所述盖板、所述底板及所述环状周壁构件至少利用第一固定构件来相互紧固固定,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相互紧固,从而所述盖板、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所述环状周壁构件、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及所述底板被紧固为密封状态,并且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而弹性接触,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而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为非粘接性的弹性密封件,若打开所述盖板,则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相互分离、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相互分离,从而能取出所述控制单元,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一布线导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盖板的定位销或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定位销所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周壁构件由树脂成型材料构成,与此相对,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由经成型加工或金属板加工后的金属材料来构成,所述第一固定构件通过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相抵接的热传导性的第一弹性保持垫和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相抵接的热传导性的第二弹性保持垫将构成所述控制单元的外包装体弹性保持在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保持垫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垫的硬度比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硬度要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所述电路基板由成为外包装体的密封树脂来进行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多个铜箔图案,
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即外接端子部与树脂成型材料的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露出到该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并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导体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一体成型并配置为整列,该被按压接触部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经由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外接端子部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的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而被压接至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彼此正交的外接端子部和被按压接触部构成的附加外接端子一体成型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并且所述外接端子部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的底面壁,且贯通设置于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的布线用窗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布线用窗孔、及配置于所述底板的外表面的外部密封件的布线用窗孔,从而插入至所述致动器的收纳容器中,并且,该外接端子部的前端经由能在油中使用的连接器与所述收纳容器内的输入传感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相连接,
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在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成型体及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的突起部通过所述第一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而被压接至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另一端、或设置于附加外接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的突起部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外接端子部和被按压接触部构成的附加外接端子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外接端子部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的外周壁,该外接端子部连接有与致动器内外的输入传感器相连的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相连,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成型体及第二树脂成型体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另一端、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外接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的突起部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侧不具有对于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连接导体的情况下,配置有抵接于背面侧的与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对应的表面位置的压接用台座,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对所述压接用台座进行按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搭载有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所述电路基板被成为外包装体的密封树脂所密封,并且该电路基板的左边或右边从所述外包装体露出,该露出基板面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生成有成为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多个铜箔图案,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即接触端子部与安装于所述盖板的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一体成型,或压入保持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多个所述第一布线导体各自的另一端即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该被按压接触部突出地设置有突起部,并且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经由弯折变形部与所述接触端子部相连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的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而被压接至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接触端子部和被按压接触部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端子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一体成型、或压入固定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并且多个所述附加布线端子各自的另一端即所述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经由弯折变形部与所述接触端子部相连结,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经由多个附加布线导体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相连接,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一端通过第一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各自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成型体及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的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中间部设有弹性变形部,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各自的另一端处设置的突起部通过所述第二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而被压接至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设置于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各一端、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的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的突起部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接触端子部和被按压接触部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端子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一体成型、或压入固定于所述控制信号用连接器,并且多个所述附加布线端子各自的另一端即所述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所述被按压接触部经由弯折变形部与所述接触端子部相连结,由外接端子部和被按压接触部构成的多个附加布线导体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一体成型,且所述外接端子部内外贯通所述环状周壁构件的外周壁,在所述致动器的内外,该外接端子部的外侧部分连接有信号线,该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环状周壁构件的外部的输入传感器相连,
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端子的被按压接触部、或设置于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外接端子部的内侧部分的突起部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彼此与相对面相压接,所述附加布线导体的被按压接触部通过分割树脂成型体排成整列并形成为一体,并且,经由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外接端子部相连结,设置于该被按压接触部的突起部通过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压接,多个所述附加布线导体分别连接有所述外部的输入传感器、或所述附加布线端子、或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中的任意两个或全部,从而相互进行信号通信。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不具有对于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的连接导体的情况下,配置有抵接于与表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相对应的背面位置的压接用台座,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通过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对所述压接用台座进行按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及第一布线导体、或附加布线导体、附加外接端子、附加布线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盖板的所述定位销所限制,并且所述底板设置有供所述定位销嵌入的袋状孔,该袋状孔的开口部为漏斗形状,所述定位销的有效嵌合深度为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总按压压缩尺寸以上的尺寸。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端子和所述第二布线导体及第一布线导体、或附加布线导体、附加外接端子、附加布线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定位销所限制,并且所述盖板设置有供所述定位销嵌入的袋状孔,该袋状孔的开口部为漏斗形状,所述定位销的有效嵌合深度为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和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总按压压缩尺寸以上的尺寸。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厚度和硬度为比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要大的厚度尺寸和要低的硬度,在以规定转矩紧固作为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封锁螺钉时,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的压缩变形量较为微小,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压缩变形量为更大的值,利用该压缩变形量来限制所述导电接触面的接触压力。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中的某一个的相对面配置有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并且所述底板和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中的某一个的相对面配置有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所述第一按压弹性垫及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内部密封件至少是相同材料的个体,或是将其形成为一体而得到的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及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所述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设有避免与所述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抵接的第一嵌合部,并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设有避免与所述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抵接的第二嵌合部,在以规定转矩来紧固作为所述第一固定构件的封锁螺钉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兼用弹性垫及所述第二密封件兼用弹性垫的压缩变形量成为被所述第一间隙设定用突起部及所述第二间隙设定用突起部所限制而成的规定尺寸,利用该压缩变形量来限制导电接触面的接触压力。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周壁构件设有第一气压调整窗,且在所述盖板的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气压调整窗,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和所述第二气压调整窗之间的气压调整膜,该气压调整膜为薄膜扩展部、或球形可动部、或波形可动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周壁构件设有第一气压调整窗,且在所述盖板的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气压调整窗,所述第一内部密封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压调整窗和所述第二气压调整窗之间的气压调整膜,该气压调整膜为薄膜扩展部、或球形可动部、或波形可动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的被按压接触部的前端部向直角方向弯折,该正交弯折部分嵌入至分割树脂成型体处设置的槽孔中,并且,构成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在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插入有作为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一部分的弹性垫构件,并且在所述第二布线导体和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之间夹有比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硬度要低的附加弹性垫构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的被按压接触部的前端部向U字方向折回,该U字折回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U字折回部分的前端部构成有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在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插入有作为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一部分的弹性垫构件。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的被按压接触部设有双重弯折成凹字状的凹状弯折部分,该凹状弯折部分成为向分割树脂成型体的外部突出的弹性变形构件,该凹状弯折部的前端部构成有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作为与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同时成型的树脂材料的连结构件嵌入至所述凹状弯折部分,且前端部排成整列,所述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插入有作为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一部分即弹性垫构件。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导体的被按压接触部涂布有成为与所述电路基板的背面侧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子进行导电接触的突起部的导电性凝胶材料,分割树脂成型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插入有作为所述第二按压弹性垫的一部分的弹性垫构件。
21.如权利要求1至2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第二固定构件将所述底板与所述致动器的收纳容器处设置的安装面相互紧固固定,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构件将所述底板单独地紧固固定于所述收纳容器、或将所述盖板、所述环状周壁构件、以及所述底板整体地一起紧固固定于所述收纳容器。
CN201510349007.9A 2014-10-30 2015-06-19 电子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116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1056 2014-10-30
JP2014221056A JP5943985B2 (ja) 2014-10-30 2014-10-30 電子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1687A true CN106211687A (zh) 2016-12-07
CN106211687B CN106211687B (zh) 2019-02-12

Family

ID=5575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900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11687B (zh) 2014-10-30 2015-06-19 电子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45020B2 (zh)
JP (1) JP5943985B2 (zh)
CN (1) CN106211687B (zh)
DE (1) DE10201521121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3574A (zh) * 2018-10-18 202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基板收纳框体
CN113906244A (zh) * 2019-06-06 2022-01-0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控制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47013B1 (en) * 2015-01-14 2021-03-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DE102016003866A1 (de) * 2015-04-10 2016-10-13 Marquardt Gmbh Baugruppe
US10517181B2 (en) * 2015-09-29 2019-12-2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CN108029228A (zh) * 2015-09-29 2018-05-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US10903734B1 (en) 2016-04-05 2021-01-26 Vicor Corporation Delivering power to semiconductor loads
US11336167B1 (en) 2016-04-05 2022-05-17 Vicor Corporation Delivering power to semiconductor loads
US10158357B1 (en) 2016-04-05 2018-12-18 Vlt,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power to semiconductors
US10785871B1 (en) * 2018-12-12 2020-09-22 Vlt, Inc. Panel molded electronic assemblies with integral terminals
JP6966259B2 (ja) * 2017-08-25 2021-11-10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型車載電子制御装置
JP7147194B2 (ja) * 2018-03-12 2022-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2020035836A (ja) * 2018-08-28 2020-03-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CN114566069A (zh) * 2022-02-21 2022-05-31 江苏小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文字视频解析的消防知识抢答系统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0805A1 (ja) * 2003-11-18 2005-06-02 Hitachi, Ltd. コントロールモジュール
CN201185281Y (zh) * 2008-04-22 2009-01-21 华龙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鱼叉式定位结构
JP2009153239A (ja) * 2007-12-18 2009-07-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7464B2 (ja) * 1990-07-18 1998-07-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エンジンの点火装置
JPH0541173U (ja) * 1991-11-01 1993-06-01 セイコー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電子機器構造
JP4283514B2 (ja) * 2002-09-24 2009-06-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回路装置
JP5469932B2 (ja) * 2009-06-30 2014-04-16 株式会社 日立パワーデバイス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インバータ
JP5051189B2 (ja) * 2009-07-10 2012-10-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装置
JP5459090B2 (ja) 2010-06-14 2014-04-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CN102884618B (zh) * 2010-09-28 2015-07-22 京瓷株式会社 元件收纳用容器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US8941035B2 (en) * 2011-03-31 2015-01-2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oldering method
JP5441956B2 (ja) * 2011-05-26 2014-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形電子制御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15216A1 (ja) * 2011-07-26 2013-01-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収納用パッケージ、これを備えた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0805A1 (ja) * 2003-11-18 2005-06-02 Hitachi, Ltd. コントロールモジュール
JP2009153239A (ja) * 2007-12-18 2009-07-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CN201185281Y (zh) * 2008-04-22 2009-01-21 华龙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鱼叉式定位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3574A (zh) * 2018-10-18 202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基板收纳框体
CN112823574B (zh) * 2018-10-18 2023-09-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基板收纳框体
CN113906244A (zh) * 2019-06-06 2022-01-0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控制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211219A1 (de) 2016-05-04
CN106211687B (zh) 2019-02-12
US20160128215A1 (en) 2016-05-05
JP5943985B2 (ja) 2016-07-05
JP2016092874A (ja) 2016-05-23
US9545020B2 (en) 201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11687A (zh) 电子控制装置
JP3456426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US10829064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JP5279716B2 (ja) 保護されたコネクタ及び保護されたコネクタ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5977689A (zh) 具有允许检查直角压配合插脚的盖的电子控制模块
CN101093920B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US7713096B2 (en) Mod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705747A1 (en) Improv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actuator
US20080099705A1 (en) Retaining element for a mechanical component
CN104956547A (zh) 车载用电子组件
CN204046939U (zh) 具有电路板的电子单元
CN104160559B (zh)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控制器的电路板的插塞设备、用于车辆变速器的控制系统和用于安装车辆变速器的控制系统的方法
CN107852833A (zh) 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925188A (zh) 模块式连接器
JP2009123953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ーモールド型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CZ304521B6 (cs) Elektronická řídicí jednotka a způsob její výroby
JP201117583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とその成形方法
TWI731526B (zh) 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10340615B2 (en) Altitude increasing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30022533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onnector in a computer hard disk drive
CN103582394B (zh) 机动车传动机构的传动控制模块、用于机动车的传动机构及用于组装传动控制模块的方法
US8403685B2 (en) Electrical signal connector
US5632628A (en) Header for use in a pressurized disc drive
CN108257940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085960A (ja) 多極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