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0751A -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0751A
CN106170751A CN201580019272.9A CN201580019272A CN106170751A CN 106170751 A CN106170751 A CN 106170751A CN 201580019272 A CN201580019272 A CN 201580019272A CN 106170751 A CN106170751 A CN 106170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ng electrode
touch panel
metal grill
fine rule
metallic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92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70751B (zh
Inventor
中山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70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0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70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0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抑制为了得到三维(立体)形状的触摸面板而实施导电片的成型加工时所产生的导电片的断开。在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上形成有:多个上方检测电极(26),配置于检测区域;及多个第2端子配线部(36)(周边配线),配置于周边配线区域,用于将上方检测电极(26)与第2端子部(44、46)电连接。上方检测电极(26)由金属导体细线(28)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1金属网格构成,并且第2端子配线部(36)由与形成上方检测电极(2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28)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2金属网格构成。在此,第1金属网格的线宽设定为5μm以下,构成第1金属网格及第2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2树脂薄膜(24)的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有多个检测电极及用于将所述检测电极与端子部电连接的多个周边配线且呈三维形状的树脂薄膜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多功能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或数码相机、个人计算机等的显示装置,广泛采用能够通过使用手指触摸来进行各种操作的所谓的触摸面板。以往,这种触摸面板作为操作面为平面的所谓的二维形状体而普及,但近来提出了以将操作面的端部弯曲而设置侧面且在该侧面上也能够进行操作的触摸面板为代表的三维形状(立体形状)体的触摸面板。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操作面呈曲面的触摸面板。
触摸面板具有树脂薄膜,所述树脂薄膜形成有检测电极及用于将该检测电极与端子部电连接的周边配线。为了得到三维形状体,需要将该树脂薄膜弯曲,但此时,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例如周边配线与树脂薄膜一同被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2871号公报(尤其参考图2)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132846号(尤其参考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当对树脂薄膜实施三维成型加工而试制出触摸面板时,检测电极或周边配线上有可能产生断开。断开部位主要是检测电极或周边配线的弯曲部位,但在其他部位也被观察到。
本发明人对断开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判明了起因于进行三维成型加工时的加热。即,得到了是因为树脂薄膜因加热而局部性延伸的见解。
树脂薄膜的局部性延伸不仅只发生在弯曲部位等特定部位,还发生在不规则的部位。因此,不易防止产生局部性延伸,因此也不易避免断开。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具有实施了三维成型加工的树脂薄膜也可以抑制断开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所述目的通过以下的[1]的结构得以实现。
[1]一种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具有树脂薄膜,且树脂薄膜呈具有弯曲部的三维形状,所述树脂薄膜形成有:多个检测电极,配置于检测区域;及多个周边配线,配置于周边配线区域,用于将检测电极与端子部电连接,其中,检测电极由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1金属网格构成,周边配线由与形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2金属网格构成,且第1金属网格的线宽为5μm以下,构成第1金属网格及第2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树脂薄膜的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倾斜。
在此,三维形状是指由于树脂薄膜具有弯曲部位而操作面呈立体形状,而不是呈二维平坦面。弯曲可以是缓和的弯曲,也可以是陡峭的折曲。并且,“倾斜”是指延伸方向相对于弯曲线方向平行及垂直的情况以外的情况。
本发明中,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这两者由金属导体细线的网格构成。就网格而言,树脂薄膜延伸时的追随性良好。因此,追随在三维成型加工(弯曲)时的弯曲部位、或其他部位局部性产生的延伸而延伸。并且,由于周边配线和检测电极由相同材料的金属细线形成,因此能够将周边配线与检测电极的边界无接头地形成,因此能够防止三维成型加工(弯曲)时的接头处的断开。
因此,能够防止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断开、或者因此而电阻上升。另外,形成检测电极的第1金属网格的线宽为5μm以下。并且,在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这两者中,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与弯曲线方向以规定角度交叉,而不是平行及垂直。因此,与延伸方向相对于弯曲线方向平行及垂直的情况相比,不易发生切断。即,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切断。因此,能够构成检测灵敏度良好且视觉辨认度也优异的三维触摸面板。
[2]优选树脂薄膜在包含检测电极或周边配线中的至少一者的区域具有弯曲部。
根据由网格形成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的上述[1]的结构,可以抑制断开。因此,即使在以包含检测电极或周边配线的方式弯曲树脂薄膜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检测电极或周边配线断开。
[3]优选构成第1金属网格及第2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树脂薄膜的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以20°~70°的角度倾斜。
通过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与弯曲线方向以上述角度交叉,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切断。
[4]优选第2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小于第1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
此时,能够将周边配线低电阻化。其结果,触摸面板变为高灵敏度。
[5]优选第2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为10~50μm。
通过如此设定平均网格间距,能够实现周边配线的低电阻化,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断开的防止。
[6]优选第1金属网格和第2金属网格的线宽相同。
在第1金属网格和第2金属网格的线宽不同的情况下,尤其存在线宽局部较细的部位时,对树脂薄膜进行三维成型加工时,在该较细的部位容易集中发生应力,因此容易发生断开。为了防止该现象,也优选将第1金属网格和第2金属网格的线宽设为相同。即,通过将两种网格的线宽设为相同,能够有效地防止三维成型加工时的断开,能够构成生产率更加优异的三维触摸面板。
[7]优选检测区域中,至少在相邻的检测电极彼此之间具有第1应力分散部,所述第1应力分散部与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第1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
[8]并且,优选第1应力分散部由如下金属网格构成,所述金属网格由与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且呈与第1金属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
[9]另外,优选周边配线区域中,至少在相邻的所述周边配线彼此之间具有第2应力分散部,所述第2应力分散部与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周边配线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所述第2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
[10]并且,优选第2应力分散部由如下金属网格构成,所述金属网格由与构成周边配线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且呈与第2金属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
以上,所谓金属网格的面密度表示在单位面积中构成金属网格部的金属导体细线的量,能够根据下述(1)式求出。
面密度=α×金属网格部的金属导体细线占有率×金属导体细线的膜厚……(1)
另外,α为金属导体细线的体积重量密度。
通过设置第1应力分散部或第2应力分散部,在检测区域或周边配线区域中,应力均匀地分散。因此,能够防止树脂薄膜局部性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断开或电阻上升。
[11]优选在检测电极的至少1个的内部形成有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断开的应力缓和部。
在该情况下,若与检测电极的内部相对应的树脂薄膜延伸,则此时产生的应力通过应力缓和部得到缓和。因此,可以避免由应力引起的断开的进行。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电阻上升。
[12]应力缓和部能够通过将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局部性断开而形成。
[13]第1金属网格的形状能够设为随机图案。另外,随机图案是指由于形成网格电极的多个单元的形状或尺寸互不相同而单元的周期性(规则性或统一性)较低的图案。
由形状或尺寸等不规则的单元相连的随机图案构成的网格电极中,周期性较低。因此,此时与视场角度无关地,不易发生与显示装置的像素图案的叠纹。
[14]优选第2金属网格的形状设为定形图案。
[15]优选树脂薄膜通过将形成有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的面作为内侧进行弯曲而呈三维形状。
当将形成有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的面作为内侧进行弯曲时,与作为外侧进行弯曲时相比,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的延伸量减少。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断开。
[16]并且,本发明为具备如上构成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金属导体细线的网格形成设置于树脂薄膜的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这两者,且将形成检测电极的第1金属网格的线宽设为5μm,而且使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倾斜。就网格而言,树脂薄膜延伸时的追随性良好。即,追随在三维成型加工时的弯曲部位或其他部位局部性产生的延伸而比较容易延伸。另外,金属导体细线相对于弯曲线方向不平行及不垂直,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弯曲部中的断开。
因此,可以避免检测电极及周辺配线断开。因此,可以防止起因于断开而电阻上升。因此,能够提供检测灵敏度良好且透射率、视觉辨认度优异的三维触摸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而构成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展开示出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厚度方向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由金属导体细线构成且形成在所述导电片上形成的检测电极的单元的一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表示检测电极形成随机网格图案时的单元的一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所述触摸面板用导电片的概略俯视图的一例。
图6是图1中的弯曲线C1附近处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的弯曲线C2附近处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8是在相邻的检测电极彼此之间形成有应力分散部的导电片的概略俯视图的一例。
图9是在相邻的检测电极彼此之间及相邻的周边配线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应力分散部的导电片的概略俯视图的一例。
图10是在检测电极的内部设有应力缓和部的导电片的概略俯视图的一例。
图11是在同一树脂薄膜的一面形成有下方检测电极且在其背面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2是使绝缘膜介于下方检测电极与上方检测电极之间且将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的树脂薄膜与盖板玻璃(cover lens)贴合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将仅在一侧形成有检测电极的树脂薄膜贴合于盖板玻璃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4是检测电极及端子配线部这两者的网格图案为大致正方形形状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利用与具备该触摸面板用导电片的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之间的关系,举出优选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本说明书中,表示数值范围的“~”是作为将其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含义而使用。并且,“上方”是指靠近视觉辨认带三维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的收看者的一侧(外面侧),而“下方”是指远离收看者的一侧(内面侧)。
图1是将包含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的第1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而构成的触摸面板14(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展开示出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沿厚度方向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该触摸面板14通过接合于未图示的显示装置而构成带三维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另外,显示装置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其优选的例子,可以举出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无机EL显示器、电子纸等。
触摸面板14具有作为传感器主体的层叠导电片16、未图示的所述控制电路及覆盖触摸面板14的上表面的盖板玻璃18(参考图2)。如图2所示,其中的层叠导电片16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及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层叠而构成。
第1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具有第1树脂薄膜20及形成于该第1树脂薄膜20的一面的多个下方检测电极22。另一方面,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具有第2树脂薄膜24及形成于该第2树脂薄膜24的一面的上方检测电极26。在此,下方检测电极22是触摸面板14的1对电极中远离触摸面(操作面)的一侧的电极,而上方检测电极26是触摸面板14的1对电极中靠近触摸面的一侧的电极。
第1树脂薄膜20为透明体,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聚酯类;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EVA)等聚烯烃类;乙烯基类树脂;此外,聚碳酸酯(PC)、聚酰胺、聚酰亚胺、丙烯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构成。第1树脂薄膜20的透射率优选为85%以上。
并且,第1树脂薄膜20的厚度优选20~350μm,进一步优选30~250μm,尤其优选30~100μm。
下方检测电极22具有沿图1中的第1方向(x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带状的图案。在此,“带状”是指具有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而延伸的长条形状,宽度方向尺寸周期性变动(重复扩幅及缩幅)形状也包含于“带状”。上方检测电极26中也相同。
下方检测电极22具有朝向第2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的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且多个沿着该y方向并列配置。另外,第1方向为相对于图2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第2方向为图2中的纸面的左右方向。
检测区域是指将检测电极的各端部(长边或短边)彼此虚拟地连结并由该连接线包围的区域内。即,所有的下方检测电极22形成于检测区域内。对于后述的上方检测电极26也相同。
如图3所示,各下方检测电极22通过金属导体细线28彼此交叉而形成。伴随该交叉而形成多个由金属导体细线28包围的空间(开口部)即第1单元30。另外,金属导体细线28由银、铜、金、铝、钼、铬、镍或含有这些中的1种以上的合金等构成。其中,从导电性的观点考虑,尤其优选银。
在该情况下,第1单元30彼此呈相同形状。即,由金属导体细线28形成的下方检测电极22由多个相同形状的第1单元30相连而成的第1金属网格形成,呈所谓的定形图案。
第1单元30例如呈平行四边形形状,典型地呈4边的长度相等的菱形形状(参考图3)。在该情况下,并不限定于横长的菱形,当然也可以是纵长的菱形。菱形的顶点的角度优选设计为与显示装置的像素图案不发生叠纹。
在第1单元30中,金属导体细线28的宽度方向尺寸(线宽)W1设定为5μm以下。并且,第1单元30的平均单元间距P1(细线间隔)可以设定为100μm~500μm。由此,可以改善由金属导体细线28引起的导电图案的叠纹及细线可视化,透射率较高且视觉辨认度变得良好。即,难以视觉辨认形成第1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28。
并且,当第1单元30的开口率(金属导体细线28的非占有率)相同时,线宽越小,构成下方检测电极22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数量越增加。随之,预防下方检测电极22的断开的效果变高。尤其,当第1单元30的开口率高至94.0%以上时,通过将金属导体细线28的线宽W1设为5μm以下,能够将每单位面积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个数增加至能够有效地预防下方检测电极22的断开的个数。
另外,若金属导体细线28的线宽W1过小,则该金属导体细线28本身的弯曲性下降。因此,将层叠导电片16设为三维曲面体时有可能发生断开。为了降低其可能性,优选将金属导体细线28的线宽W1设为1μm以上。当线宽W1为该程度时,还能够对下方检测电极22确保充分的导电性。
图1及图3中记载了菱形的例子,但第1单元30也可以是由正方形、六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多边形构成的定形图案。或者,可以是由随机网格电极构成的图案(随机图案),所述随机网格电极通过形状或尺寸不规则的随机单元彼此相连而形成。
对于第1单元30为随机单元时的下方检测电极22,将其一例示于图4。此时,以阴影线表示的第1单元30由将顶点V1及顶点V2用直线连结的金属导体细线28p、将顶点V2及顶点V3用直线连结的金属导体细线28q、将顶点V3及顶点V4用直线连结的金属导体细线28r、及将顶点V4及顶点V1用直线连结的金属导体细线28s形成,且呈多边形形状。其他单元(第1单元30)也同样呈多边形形状。如此,随机网格电极是指单元的形状或尺寸彼此不同且周期性(规则性或统一性)较低的网格电极。
另外,随机图案例如能够通过沃罗诺伊(Voronoi)分割法或德洛奈(Delaunay)三角形分割法设定形状。用于设定随机图案的具体工作等详细叙述于日本特开2013-54619号公报的<0080>~<0083>段。
随机网格电极中的单元尺寸的差异即随机率优选为2~20%,更优选为4~10%。进一步优选为6~8%。在此,随机率定义为,取出构成随机网格图案的任意30个第1单元30,在各第1单元30的一边的长度Ld中,将最大值设为Ldmax、最小值设为Ldmin、平均值设为Ldave时,在各单元中抽出由下述(2)式及(3)式求出的值中较大的值,并取30个的平均值,即为随机率。
(Ldmax-Ldave)/Ldave×100……(2)
(Ldave-Ldmin)/Ldave×100……(3)
若随机率小于2%,则各第1单元30的单元尺寸变得几乎一致,基于多个第1单元30的排列抑制叠纹的效果降低。相反,若随机率超过20%,则下方检测电极22的电阻值产生偏差而有可能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并且,显示画面上有可能产生粒状的噪声感。
如以上构成的下方检测电极22的平均单元间距P1(第1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参考图3)优选为100~5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400μm。在此,就下方检测电极22的平均单元间距P1而言,在任意30个单元中测定下方检测电极22所延伸的x方向的第1单元30的最大长度,以其平均长度进行定义。
如图1所示,在各下方检测电极22的一端部经由第1接线部32电连接有作为周边配线的第1端子配线部34。如此,通过设置第1接线部32,从第1端子配线部34向下方检测电极22的电流的流动变得顺畅,具有提高触摸面板14的灵敏度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第1接线部32而将下方检测电极22和作为周边配线的第1端子配线部34直接电连接的结构。
第1端子配线部34朝向沿着第2方向(y方向)延伸的一边的大致中央部布置,并与第1端子部35电连接。第1端子部35与未图示的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
周边配线区域是指形成有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区域内。即,所有的第1端子配线部34形成于周边配线区域内。对于后述的第2端子配线部36也相同。
图1中一并示出由圆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由该放大图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配线部34由多个相同形状的第2单元38相连而成的第2金属网格形成。第1端子配线部34呈定形图案。另外,当设置第1接线部32时,该第1接线部32也由第2金属网格形成。第1接线部32的网格单元形状可以是与第2单元38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不同。
第2单元38例如呈平行四边形形状,典型地呈4边的长度相等的菱形形状。此时,并不限定于横长的菱形,当然也可以是纵长的菱形。
图5中举出了菱形的例子,但第2单元38也可以是由四边形、六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多边形构成的定形图案。以降低电阻值为目的,第2单元38的形状优选设为菱形、正方形或正三角形。周边配线部中,不受透射率、与显示装置的像素图案的叠纹等与视觉辨认度相关的限制。因此,即使将第2单元38设为这种形状,也无需担心透射率降低或发生叠纹。
由第2金属网格图案构成的第1接线部32和/或第1端子配线部34(第2金属网格图案/第2单元38)在形成下方检测电极22(第1金属网格图案/第1单元30)时同时形成。此时,构成第2单元38的第2金属网格由与构成第1单元30的第1金属网格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构成。因此,优选在第1单元30(第1金属网格)和第2单元38(第2金属网格)中金属导体细线的膜厚也相同。本说明书中,“相同材料”是指金属导体细线中所含的粘合剂、形成合金的金属的种类和比例等、金属导体细线中所含的各成分及其组成比全部相同,而不是指形成金属导体细线的主要金属相同。并且,本说明书中,“膜厚相同”是指膜厚基本上相同。具体而言,定义为膜厚之差在5%以内的情况。
并且,优选在第1单元30(第1金属网格)和第2单元38(第2金属网格)中金属导体细线的线宽也大致相同。因此,在该情况下,当第1单元30(第1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的线宽例如设定为4μm时,第2单元38(第2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的线宽也成为4μm。本说明书中,“线宽相同”是指线宽基本上相同。具体而言,定义为线宽之差在0.5μm以内的情况。
并且,由于在形成第1单元30时同时形成构成第1接线部32及第1端子配线部34的第2单元38,因此下方检测电极22、第1接线部32及第1端子配线部34由金属导体细线28无接头地相连(成为无接缝)。因此,对下方检测电极22与第1接线部32的边界、及第1接线部32与第1端子配线部34的边界处的金属导体细线28带来针对三维成型加工的充分的强度。
并且,即使在不设置第1接线部32而将下方检测电极22与作为周边配线的第1端子配线部34直接电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形成第1单元30时同时形成构成第1端子配线部34的第2单元38,因此与上述同样地,下方检测电极22和第1端子配线部34也由金属导体细线28无接头地相连(成为无接缝)。因此,在该情况下,也会对下方检测电极22与第1端子配线部34的边界处的金属导体细线28带来针对三维成型加工的充分的强度。
另外,第2单元38的线宽优选与第1单元30同样地设为1μm以上。这是为了确保充分的弯曲性和导电性。
并且,第2单元38的线宽优选设为10μm以下。这是因为,若第2单元38的线宽与第1单元30的线宽之差成为10μm以上,则可以想到在金属导体细线28的线宽发生变化的边界处有可能容易发生断开。
就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平均单元间距P2(第2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而言,在任意30个单元中测定沿着该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延伸方向相连的第2单元38的最大长度,以其平均长度进行定义。
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平均单元间距P2优选小于下方检测电极22的平均单元间距P1。这是因为,由此能够实现第1端子配线部34的低电阻化。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平均单元间距P2优选为10μm~50μm。
另外,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平均单元间距P2相对于下方检测电极22的平均单元间距P1优选成为1/n(n为4以上且20以下的自然数)。换言之,优选将下方检测电极22的平均单元间距P1设为第1端子配线部34的平均单元间距P2的整数倍。由此,不损害构成下方检测电极22的金属导体细线28与构成第1端子配线部34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相连(连续性)而能够连接下方检测电极22和第1端子配线部34。因此,电流的流动变得顺畅。而且,还具有不易发生断开的效果。
另一方面,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的第2树脂薄膜24与第1树脂薄膜20同样地由透明体构成。作为透明体的优选例,可以举出上述透明体。
如图1及图5所示,形成于第2树脂薄膜24的上方检测电极26分别具有沿第2方向(y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带状的图案。上方检测电极26具有朝向第1方向(与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的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且多个沿着该x方向并列配置。
各上方检测电极26与下方检测电极22同样地也通过金属导体细线28彼此交叉而形成。伴随该交叉而形成由金属导体细线28包围的第3单元40。
上方检测电极26的网格图案与下方检测电极22同样地能够设为定形图案或随机图案。其中,优选将下方检测电极22设为随机图案、将上方检测电极26设为定形图案的方式。这是因为,根据该方式,能够兼顾与显示装置的像素图案的叠纹及色噪声。另外,第3单元40中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优选线宽、优选平均单元间距及其原因与第1单元30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5所示,在各上方检测电极26的一端部经由第2接线部42电连接有第2端子配线部36。如此,通过设置第2接线部42,从第2端子配线部36向上方检测电极26的电流的流动变得顺畅,具有提高触摸面板14的灵敏度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第2接线部42而将上方检测电极26与作为周边配线的第2端子配线部36直接电连接的结构。
对设有第2接线部42的结构进行说明,例如从奇数列的上方检测电极26的第2接线部42出发的第2端子配线部36以沿着第2树脂薄膜24的沿x方向延伸的右方的一边,进而指向第1端子部35侧的方式改变前进路线之后,与隔着第2树脂薄膜24设置于第1端子部35附近的右侧第2端子部44电连接。
并且,从偶数列的上方检测电极26的第2接线部42出发的第2端子配线部36以沿着第2树脂薄膜24的沿x方向延伸的左方的一边,进而指向第1端子部35侧的方式改变前进路线之后,与隔着第2树脂薄膜24设置于第1端子部35附近的左侧第2端子部46电连接。
第2端子配线部36与第1端子配线部34同样地也通过金属导体细线28彼此交叉而形成。伴随该交叉而如图5中放大表示由圆包围的部分那样形成由金属导体细线28包围的第4单元48。另外,当设置第2接线部42时,该第2接线部42也由金属导体细线28所形成的网格形成。第2接线部42的网格单元形状可以是与第4单元48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不同。
第2端子配线部36的网格图案可以与第1端子配线部34同样地设为定形图案。另外,第4单元48中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优选线宽、优选平均单元间距及其原因与第2单元38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为了降低寄生电容,第1端子配线部34和第2端子配线部36优选位于不重叠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1树脂薄膜20和第2树脂薄膜24经由光学粘接层(OCA:OptocalClear Adhesive)50接合。此时,第1树脂薄膜20中,形成有下方检测电极22及第1端子配线部34等的面成为下端面侧,第2树脂薄膜24中,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等的面成为下端面侧。OCA50的膜厚优选为20μm~300μm,更优选为25μm~200μm。
并且,在第2树脂薄膜24的上端面经由OCA50接合盖板玻璃18。盖板玻璃18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优选使用玻璃、强化玻璃、蓝宝石、或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树脂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14中,作为传感器主体的层叠导电片16例如沿着图1中由虚线表示的弯曲线C1及C2被弯曲。另外,层叠导电片16中,比弯曲线C1及C2更靠外侧的部分向显示装置侧(图1的纸面里侧)被弯曲。即,触摸面板14是通过弯曲而形成2个侧面从而呈凹形状的三维形状体。
在进行上述弯曲时,如图6及图7所示,上方检测电极26的一端部、从奇数列的上方检测电极26出发的第2端子配线部36被弯曲。伴随该弯曲,第1树脂薄膜20及第2树脂薄膜24的弯曲部位、尤其该弯曲部位的外方被延伸。
如上所述,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作为金属网格图案而形成。因此,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追随第2树脂薄膜24的延伸而延伸。因此,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不易发生断开。
而且,由于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位于第2树脂薄膜24的下端面,因此在弯曲部位,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面向内侧。在弯曲部位,内侧的延伸量小于外侧的延伸量。因此,在该情况下,与位于弯曲部位的外侧的情况相比,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的延伸量变小。如此,延伸量变小也有助于防止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的断开。
并且,由图1可知,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的延伸方向(y方向)相对于弯曲线方向(x方向)倾斜。并且,第3单元40及第4单元48中,弯曲线C1及C2以相对于金属导体细线28倾斜的方式交叉。因此,第3单元40及第4单元48针对弯曲显示充分的强度。即,不易断开。
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优选倾斜角度为20°~70°。通过设为这种角度,更不易断开。尤其,进一步优选在25°~40°之间、或50°~65°之间。在这样的角度范围内,能够兼顾断开的防止和视觉辨认度的提高。
在此,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是指弯曲线C1及C2与金属导体细线28交叉的锐角的角度。例如,图5所示的角度θ相当于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2的倾斜角度。
尤其,优选将构成下方检测电极22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和构成第1端子配线部34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在上述优选的倾斜角度范围内设为相同。对于构成上方检测电极2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和构成第2端子配线部3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也相同。
另外,当设置第1接线部32时,优选将构成第1接线部32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构成下方检测电极22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及构成第1端子配线部34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在上述优选的倾斜角度范围内设为相同。设置第2接线部42时也与其同样地,优选构成第2接线部42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构成上方检测电极2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及构成第2端子配线部3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在上述优选的倾斜角度范围内设为相同。
根据如上原因,可以抑制上方检测电极26及第2端子配线部36断开。因此,能够防止起因于第2端子配线部36的断开而导致电阻上升。因此,能够构成检测灵敏度良好的三维触摸面板14。
另外,图1中,将相邻的下方检测电极22彼此之间及相邻的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设为空白,但优选在相邻的下方检测电极22彼此之间或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中的至少一者配置第1应力分散部。
该第1应力分散部与检测电极(下方检测电极22或上方检测电极26)及周边配线(第1端子配线部34或第2端子配线部36)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构成检测电极的第1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在此,金属网格的面密度是以某一单位面积内的构成金属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的量来表示,如上述(1)式所示,能够通过将金属导体细线的体积重量密度α、金属网格部的金属导体细线占有率及金属导体细线的膜厚相乘来求出。通过将面密度设定为相同,具有扩散应力的效果。本说明书中,“面密度相同”是指面密度基本上相同。具体而言,定义为面密度之差在5%以内的情况。
第1应力分散部优选与检测电极同样地由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成的金属网格形成。关于形成金属网格的单元的优选形状,介于下方检测电极22彼此之间的金属网格为与第1单元30相同的网格形状,介于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的金属网格为与第3单元40相同的网格形状。本说明书中,“相同的网格形状”是指单元的交叉角度、间距及线宽相同。即使是单元的一部分开口(断开)的形状,只要交叉角度、间距及线宽相同,则也定义为“相同的网格形状”。图8中示出在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夹装有第1应力分散部52的一例。
进一步优选的第1应力分散部的方式为形成该第1应力分散部的金属导体细线与构成检测电极(下方检测电极22或上方检测电极26)的金属导体细线28为相同材料。通过将第1应力分散部使用与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同的材料来构成且设为与检测电极相同的网格形状,不仅产生上述应力分散(扩散)的效果,还产生能够降低检测电极的图案可视化或金属导体细线的线可视化的效果,因此尤其优选。
并且,通过将第1应力分散部的金属导体细线的材料及膜厚设为与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同且将第1应力分散部的网格形状设为与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网格相同,能够得到面密度与检测电极相同的第1应力分散部。若面密度相同即面密度之差落入5%以内,则可以在形成第1应力分散部的金属网格上形成断开。
当设置第1应力分散部时,进一步优选在周边配线彼此之间也设置应力分散部(第2应力分散部)。该第2应力分散部与检测电极(下方检测电极22或上方检测电极26)及周边配线(第1端子配线部34或第2端子配线部36)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构成周边配线的第2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面密度的定义如上所述,通过将面密度设为相同而得到扩散应力的效果也与上述相同。
第2应力分散部与周边配线同样地优选由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成的金属网格形成。关于形成金属网格的单元的优选形状,介于第1端子配线部34彼此之间的金属网格为与第2单元38相同的网格形状,介于第2端子配线部36彼此之间的金属网格为与第4单元48相同的网格形状。
进一步优选的第2应力分散部的方式为形成该第2应力分散部的金属导体细线为与构成周边配线(第1端子配线部34或第2端子配线部36)的金属导体细线28相同的材料。通过将第2应力分散部由与构成周边配线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同的材料构成且设为与周边配线相同的网格形状,不仅产生上述应力扩散效果,还产生能够降低周边配线的图案可视化或金属导体细线的线可视化的效果,因此尤其优选。
并且,通过将第2应力分散部的金属导体细线的材料及膜厚设为与构成周边配线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同且将第2应力分散部的网格形状设为与构成周边配线的金属网格相同,能够得到面密度与检测电极相同的第2应力分散部。若面密度相同即面密度之差落入5%以内,则可以在形成第2应力分散部的金属网格上形成断开。
如此,当在下方检测电极22彼此之间设有应力分散部时,进一步优选在相邻的第1端子配线部34彼此之间也设置应力分散部。并且,当在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设有应力分散部时,进一步优选在相邻的第2端子配线部36彼此之间也设置应力分散部。图9中示出在上方检测电极26彼此之间夹装有第1应力分散部52且在第2端子配线部36彼此之间也设有第2应力分散部54时的一例。
另外,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示出了应力分散部54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应力分散部54形成于周边配线区域的整个区域。并且,应力分散部54的实际平均单元间距与第4单元48相同。
通过设置这种应力分散部52及54(第1应力分散部或第2应力分散部),应力在检测区域或周边配线区域均匀地分散。因此,能够防止第1树脂薄膜20或第2树脂薄膜24局部性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断开或电阻上升。
并且,可以在下方检测电极22或上方检测电极26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形成应力缓和部。图10中示出由将上方检测电极26的一部分沿延伸方向切开而成的空白部形成应力缓和部56的一例。
在该情况下,若第2树脂薄膜24的与上方检测电极26的内部(应力缓和部)相对应的部位延伸,则此时所产生的应力通过应力缓和部56得以缓和。因此,可以避免应力在上方检测电极26中传播,因此可以抑制构成上方检测电极26的金属导体细线28断开的进展。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上方检测电极26的电阻上升的应力缓和部的宽度相对于上方检测电极26的电极宽度优选为20%~60%。根据本范围,能够更有效地缓和应力,能够防止金属导体细线的断开。
另外,图10中,以空白部示出了应力缓和部56,但应力缓和部56优选通过将金属导体细线28局部性断开而形成。通过该结构,可以得到防止应力缓和部56的图案可视化的效果。局部性断开时的断开宽度优选为5μm~30μm。
当然也可以将形成下方检测电极22的第1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设为依照图8~图10的结构。
为了得到线宽较窄的网格图案,下方检测电极22及上方检测电极26可以优选通过使用了光刻工艺的蚀刻、或微触印刷图案形成法、银盐法或阴刻金属粒子填充法来形成。为了重复得到大量的图案,更优选银盐法。
所谓微触印刷图案形成法是利用微触印刷法得到线宽较窄的图案的方法。在此,微触印刷法是使用具有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印模,将硫醇溶液作为油墨使其与金基材接触而制作单分子膜的图案的方法(参考Whitesides著、Angew.Chem.Int.Ed.,1998年第37卷第550页)。
微触印刷图案形成法的代表性工艺例如为如下所示。即,首先将金属涂布于基材(例如,将银溅镀于PET基材)。
接着,使用微触印刷法,将单分子膜的掩模模印到涂布有金属的基材。然后,除了掩模下方的图案以外,通过蚀刻去除涂布于基材的金属。
关于以上内容,其具体工作等详细叙述于日本特表2012-519329号公报的<0104>段。
并且,阴刻金属粒子填充法是通过将抗蚀剂曝光成网格状而形成网格状的槽并在该槽中填充分散有金属粒子的油墨而形成金属网格的方法。例如可以适用国际公开第2013/012260号中所记载的方法。
另一方面,银盐法是通过对具有含有感光性银盐的层的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及显影而得到呈网格状的金属导体细线28的图案的方法。其具体工作等详细叙述于日本特开2009-4348号公报的<0163>~<0241>段。
如此,将形成有下方检测电极22和第1接线部32、第1端子配线部34的第1树脂薄膜20和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26和第2接线部42、第2端子配线部36的第2树脂薄膜24经由OCA50贴合而形成层叠导电片16。此时,使下方检测电极22与上方检测电极26以将第1树脂薄膜20夹在其间的方式交叉。
接着,沿着图1所示的弯曲线C1及C2弯曲层叠导电片16的端部。为此,例如可以对层叠导电片16进行加温而使其软化,并一边保持软化状态一边使用模具成型为弯曲即可。作为成型方法,可以例示出压空成型、真空成型、热压成型等,但优选压空成型及真空成型。
另外,经由OCA50对弯曲的层叠导电片16的第2树脂薄膜24贴合盖板玻璃18。由此,得到作为三维形状体的触摸面板14。通过将该触摸面板14经由OCA接合于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从而得到带三维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该实施方式中,在第1树脂薄膜20形成下方检测电极22,而在第2树脂薄膜24形成上方检测电极26,但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同一树脂薄膜60的一面形成下方检测电极22且在其背面形成上方检测电极26。此时,使用OCA50将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26的面与盖板玻璃18贴合即可。
或者,也可以如图12所示,使绝缘膜62介于下方检测电极22与上方检测电极26之间,且使用OCA50将形成有上方检测电极26的树脂薄膜60与盖板玻璃18贴合。
另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将仅在一侧形成有检测电极64的树脂薄膜60经由OCA50贴合于盖板玻璃18。本结构时,可以采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262414号说明书等中所公开的没有交叉部的电极结构。
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以以检测电极成为弯曲部位的外侧的方式进行弯曲。
实施例1
[实施例1、2、比较例1~5]
按照以下方法,制作出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及12。检测电极设为由银构成的菱形形状的网格形状(参考图5),将线宽设定为4μm,将单元间距设定为200μm。另一方面,端子配线部(周边配线)设为由银构成的菱形形状的网格形状,将线宽设定为4μm,单元间距设定为20μm。并且,接线部也设为由银构成的菱形形状的网格形状,将线宽设定为4μm,将单元间距设定为20μm。
这些检测电极、接线部及端子配线部通过利用光刻、蚀刻方式对溅射成膜于膜厚100μm的PET薄膜上的膜厚100nm的银薄膜进行图案形成而同时形成。另外,检测电极、接线部及端子配线部的膜厚为100nm。并且,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将形成网格的银线的倾斜角度设定为60°。此时的检测电极的网格的开口率为95.4%。
然后,如图2所示,使用3M公司制的OCA#8146-2(膜厚50μm)贴合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0及12而制作出层叠导电片。另外,通过热压成型,对该层叠导电片的端部实施了以在弯曲线C1及C2上曲率半径设为2.0mm且将检测电极及端子配线部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曲的三维成型加工。然后,使用3M公司制OCA#8146-3(膜厚75μm)将膜厚0.3mm的强化玻璃贴合于层叠导电片上而制作出图2的所谓的窄边缘的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1。
变更为不设置接线部而将检测电极与端子配线部直接电连接的结构,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2。
并且,将端子配线部设为线宽30μm的1条宽幅的线形状即所谓的全面涂布形状,而不是设为网格形状,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比较例1。
另外,将由PEDOT/PSS构成的检测电极形成为1条宽幅的线形状,而不是形成为网格形状。并且,由PEDOT/PSS形成呈网格形状的接线部及端子配线部。除了以上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比较例2。另外,PEDOT/PSS是作为掺杂了聚苯乙烯磺酸(PSS)的聚(3,4-乙烯二氧基噻吩)(PEDOT)而周知的。
并且,由膜厚150nm的铜形成检测电极,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比较例3。即,比较例3的触摸面板中,检测电极由铜构成,接线部及周边配线由银构成。总之,检测电极和周边配线为相互不同种类的金属。
并且,由含有粘合剂的银糊料形成端子配线部,并将该端子配线部的膜厚设为10μm,将线宽设为10μm,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比较例4。
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的检测电极及接线部为纯银,相对于此,周边配线由含有粘合剂的银构成。总之,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的主材料为银,但周边配线含有粘合剂,在这点上,与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不是相同的材料。并且,周边配线的膜厚也与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不同。
另外,将检测电极及端子配线部这两者设为图14所示的大致正方形形状的网格且将线宽设为10μm。检测电极及端子配线部的线宽均设定为4μm,检测电极的单元间距设定为200μm,端子配线部的单元间距设定为20μm。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由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比较例5。另外,此时的检测电极的网格的开口率为96.0%。
该比较例5中,弯曲线C1及C2与形成网格的银线处于平行且垂直的关系。即,银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不倾斜。
并且,对于各触摸面板,对断开故障和触摸面板的灵敏度、电极的视觉辨认度进行了评价。将结果总结示于表1。另外,就断开故障而言,将观察不到断开且电极电阻较小且优异的情况评价为“AA”,将观察不到断开且电极电阻稍高但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程度的情况评价为“A”,将观察不到断开但电极电阻为实用上不容许的程度的情况评价为“B”,将观察到很多断开而无法供实用的情况评价为“C”。表1中还一并示出发生断开的部位。
并且,关于灵敏度,进行操作(触摸),非常优异时评价为“AA”,没有特别问题且良好时评价为“A”,灵敏度为实用上可容许的程度时评价为“B”,灵敏度为实用上不容许的程度、或存在无法检测的部位时评价为“C”。
另外,关于电极的视觉辨认度,将无法视觉辨认电极且观察不到叠纹的非常优异的水平评价为“AA”,将可观察到电极但观察不到叠纹的良好的水平评价为“A”,将可视觉辨认到电极且可观察到较少叠纹但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评价为“B”,将可观察到电极且叠纹超过容许范围的水平评价为“C”。
由表1明确可知,通过将线宽设为5μm以下,且将检测电极及周边配线这两者设为网格形状,并使形成网格的金属导体细线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倾斜,从而可以得到观察不到断开且灵敏度优异而且视觉辨认度良好的触摸面板。并且,由实施例2可知,在不设置接线部而在检测电极连结(直接连接)端子配线部的结构中,也得到了与实施例1相等的效果。
[实施例3~6]
使由银网格(线宽4μm、间距200μm、膜厚100nm)构成的应力分散部介于相邻的检测电极彼此之间,所述银网格由呈与构成检测电极的银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的溅射银薄膜构成(参考图8),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1制作出导电片,而且由该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3。
使应力分散部介于相邻的检测电极彼此之间,并且使由银网格(线宽4μm、间距20μm、膜厚100nm)构成的应力分散部介于相邻的端子配线部彼此之间,所述银网格由呈与构成周边配线的银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的溅射银薄膜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图9所示的导电片,而且由该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4。
在电极宽度4.0mm的检测电极的内部设置宽度2.0mm的应力缓和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图10所示的导电片。然后,由该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5。
在电极宽度4.0mm的检测电极的内部设置将银细线以宽度15μm局部断开的宽度2.0mm的应力缓和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出导电片。然后,由该导电片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其作为实施例6。
对于以上的实施例3~6的各触摸面板,也对断开故障和触摸面板14的灵敏度、电极的视觉辨认度进行了评价。将结果一并示于表1。另外,关于与断开故障、灵敏度及电极的视觉辨认度相关的评价等级“AA”~“C”的具体评价内容,如上所述。
由表1可知,实施例3~6均为观察不到断开且灵敏度优异而且视觉辨认度良好的触摸面板。尤其,实施例3、4及6的视觉辨认度特别良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实施例3、4及6中,通过设置应力分散部而使应力均匀地分散,因此可以防止树脂薄膜局部性延伸。并且是因为,实施例5及6中,通过在检测电极的内部设置应力缓和部而在树脂薄膜延伸时所产生的应力得以缓和。另外,实施例3、4及6中,由于在整个触摸面板存在网格,因此无法识别检测电极的图案,视觉辨认度优异。
由以上可知,通过设置应力分散部或者在检测电极的内部设置应力缓和部,防止断开,提高灵敏度,且电极的视觉辨认度变得更加良好。
[实施例7~14]
将形成网格的银细线相对于弯曲线C1及C2的倾斜角度由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的60°变更为10°、22.5°、30°、37.5°、45°、52.5°、67.5°或80°中的任一个而制作出触摸面板。将各自设为实施例7、8、9、10、11、12、13及14。
对于以上的实施例7~14的各触摸面板,也对断开故障和触摸面板的灵敏度、电极的视觉辨认度进行了评价。将结果一并示于表1。另外,关于与断开故障、灵敏度及电极的视觉辨认度相关的评价等级“AA”~“C”的具体评价内容,如上所述。
由表1可知,实施例7~14均为观察不到断开且灵敏度也充分而且视觉辨认度也没有问题的触摸面板。尤其,倾斜角度在20°~70°的范围内的实施例8~13与实施例1同样地观察不到断开,而且电极电阻也较小且优异,触摸面板的灵敏度也良好。另外,倾斜角度在25°~40°或50°~65°的范围内的实施例9、10及12与实施例1同样地视觉辨认度也良好。
符号说明
10-第1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2-第2触摸面板用导电片,14-触摸面板,16-层叠导电片,18-盖板玻璃,20-第1树脂薄膜,22-下方检测电极,24-第2树脂薄膜,26-上方检测电极,28、28p~28s-金属导体细线,30-第1单元,32-第1接线部,34-第1端子配线部,35-第1端子部,36-第2端子配线部,38-第2单元,40-第3单元,42-第2接线部,44-右侧第2端子部,46-左侧第2端子部,48-第4单元,50-光学粘接层(OCA),52、54-应力分散部,56-应力缓和部,60-树脂薄膜,62-绝缘膜,64-检测电极。

Claims (16)

1.一种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具有树脂薄膜,且所述树脂薄膜呈具有弯曲部的三维形状,所述树脂薄膜形成有:多个检测电极,其配置于检测区域;及多个周边配线,其配置于周边配线区域,用于将所述检测电极与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触摸面板用导电片的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极由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1金属网格构成,
所述周边配线由与形成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的网状的第2金属网格构成,且
所述第1金属网格的线宽为5μm以下,构成所述第1金属网格及所述第2金属网格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树脂薄膜的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树脂薄膜在包含所述检测电极或所述周边配线中的至少一者的区域内具有所述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金属导体细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树脂薄膜的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线方向以20°~70°的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2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小于所述第1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2金属网格的平均网格间距为10μm~5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1金属网格和所述第2金属网格的线宽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在所述检测区域中,至少在相邻的所述检测电极彼此之间具有第1应力分散部,所述第1应力分散部与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周边配线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所述第1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1应力分散部由如下金属网格构成,所述金属网格由与构成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且呈与所述第1金属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在所述周边配线区域中,至少在相邻的所述周边配线彼此之间具有第2应力分散部,所述第2应力分散部与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周边配线这两者绝缘,且具有与所述第2金属网格相同的面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2应力分散部由如下金属网格构成,所述金属网格由与构成所述周边配线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相同材料的金属导体细线交叉而构成,且呈与所述第2金属网格相同的网格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在所述检测电极中的至少1个检测电极的内部形成有构成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断开的应力缓和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应力缓和部是通过将构成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导体细线局部地断开而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1金属网格的形状为随机图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第2金属网格的形状为定形图案。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其中,
所述树脂薄膜通过将形成有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周边配线的面作为内侧进行弯曲而呈三维形状。
16.一种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
CN201580019272.9A 2014-05-16 2015-03-09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Active CN106170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2833 2014-05-16
JP2014102833 2014-05-16
PCT/JP2015/056787 WO2015174126A1 (ja) 2014-05-16 2015-03-09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シート及び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0751A true CN106170751A (zh) 2016-11-30
CN106170751B CN106170751B (zh) 2019-12-24

Family

ID=54479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9272.9A Active CN106170751B (zh) 2014-05-16 2015-03-09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5076B2 (zh)
JP (1) JP6486341B2 (zh)
KR (1) KR101867749B1 (zh)
CN (1) CN106170751B (zh)
WO (1) WO2015174126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3439A (zh) * 2016-12-04 2018-06-12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
CN108170313A (zh) * 2017-12-29 2018-06-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09343747A (zh) * 2018-12-18 2019-02-15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25762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的生产方法
CN110325950A (zh) * 2017-03-06 2019-10-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CN110869895A (zh) * 2017-07-27 2020-03-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11279299A (zh) * 2017-11-13 2020-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11316211A (zh) * 2017-11-13 2020-06-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导电部件
CN111381735A (zh) * 2018-12-27 2020-07-07 发那科株式会社 按钮状薄片和触摸面板
CN111736726A (zh) * 2020-06-22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2882605A (zh) * 2021-03-01 2021-06-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面板
WO2022142509A1 (zh) * 2020-12-30 2022-07-07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传感器及具有其的触摸屏
US11782563B2 (en) 2020-05-15 2023-10-10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7772B (zh) * 2014-11-13 2020-11-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触摸输入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车辆
KR101866740B1 (ko) 2014-11-13 2018-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치 입력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KR102283002B1 (ko) 2015-02-16 2021-07-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6662955B (zh) 2015-02-27 2018-11-09 株式会社藤仓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
JP6207555B2 (ja) * 2015-07-31 2017-10-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配線体、導体層付き構造体、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US10394401B2 (en) 2015-06-22 2019-08-27 Fujikura Ltd. Wiring body, wiring board, and touch sensor
EP3451132A4 (en) * 2016-04-26 2019-11-20 Fujikura Ltd. WELDING BODY, WIRING BODY ARRANGEMENT, WIRE SUBSTRATE AND TOUCH SENSOR
CN108062187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控装置
KR102622089B1 (ko) * 2016-12-19 2024-01-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52817B1 (ko) * 2016-12-30 2024-04-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착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KR102325818B1 (ko) * 2017-06-01 2021-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102409200B1 (ko) * 2017-06-01 2022-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전극을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20140220A (ja) * 2017-06-22 2020-09-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
DE112018004031T5 (de) * 2017-08-07 2020-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ast-präsentationsbedienfeld, tastempfindungs-präsentations-berührungsbedienfeld und tast-präsentations-berührungsanzeige
CN109696975A (zh) * 2017-10-20 2019-04-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触控面板、触摸屏及电子装置
CN108469919A (zh) * 2018-01-18 2018-08-31 深圳市志凌伟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感测金属网格的触控面板
KR20200090394A (ko) * 2019-01-21 2020-07-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2020222627A1 (ko) * 2019-04-29 2020-11-05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335548B1 (ko) * 2019-04-29 2021-12-07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361287B1 (ko) * 2019-04-29 2022-02-11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0194215A (ja) * 2019-05-24 2020-12-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CN114003144B (zh) * 2021-10-29 2023-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5813A (ja) * 2011-02-18 2012-09-27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3282866A (zh) * 2010-11-05 2013-09-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
JP2014026510A (ja) * 2012-07-27 2014-02-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基材、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US20140055702A1 (en) * 2012-08-21 2014-02-27 Young Bae Park Displays with Bent Signal Lines
CN103649891A (zh) * 2011-05-13 2014-03-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与触控面板
JP2014056461A (ja) * 2012-09-13 2014-03-27 Wonder Future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と表示装置を具備する入出力一体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1840B2 (ja) * 2009-04-15 2013-12-18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15379B1 (ko) * 2009-10-14 2016-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부를 구비하는 휴대단말기 및 휴대단말기의 정보표시 방법
JP5370944B2 (ja) * 2010-03-17 2013-12-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19094B (zh) * 2010-09-10 2013-12-11 Au Optronics Corp 可撓性顯示面板
US9213428B2 (en) * 2010-11-19 2015-12-15 Blackberry Limit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JP5113960B2 (ja) 2011-03-31 2013-01-0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方式の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JP5134706B2 (ja) 2011-05-16 2013-01-3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曲面タッチ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曲面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
KR20120132846A (ko) 2011-05-30 2012-12-10 최충임 기능성 밀가루 반죽 제조 방법
JP2013025626A (ja) * 2011-07-22 2013-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5617811B2 (ja) * 2011-10-05 2014-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5781886B2 (ja) * 2011-10-05 2015-09-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5829647B2 (ja) * 2012-05-08 2015-1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2866A (zh) * 2010-11-05 2013-09-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
JP2012185813A (ja) * 2011-02-18 2012-09-27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3649891A (zh) * 2011-05-13 2014-03-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与触控面板
JP2014026510A (ja) * 2012-07-27 2014-02-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基材、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US20140055702A1 (en) * 2012-08-21 2014-02-27 Young Bae Park Displays with Bent Signal Lines
JP2014056461A (ja) * 2012-09-13 2014-03-27 Wonder Future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と表示装置を具備する入出力一体型装置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3439A (zh) * 2016-12-04 2018-06-12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
CN108153439B (zh) * 2016-12-04 2024-01-09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
CN110325950A (zh) * 2017-03-06 2019-10-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CN110325950B (zh) * 2017-03-06 2023-07-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CN110869895B (zh) * 2017-07-27 2023-10-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US11758660B2 (en) 2017-07-27 2023-09-12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CN110869895A (zh) * 2017-07-27 2020-03-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TWI769278B (zh) * 2017-07-27 2022-07-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US11284514B2 (en) 2017-07-27 2022-03-22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CN109725762B (zh) * 2017-10-31 2022-03-0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的生产方法
CN109725762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的生产方法
CN111279299B (zh) * 2017-11-13 2023-12-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11316211A (zh) * 2017-11-13 2020-06-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导电部件
CN111316211B (zh) * 2017-11-13 2023-11-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导电部件
CN111279299A (zh) * 2017-11-13 2020-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08170313A (zh) * 2017-12-29 2018-06-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08170313B (zh) * 2017-12-29 2020-12-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09343747A (zh) * 2018-12-18 2019-02-15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81735B (zh) * 2018-12-27 2024-03-29 发那科株式会社 按钮状薄片和触摸面板
CN111381735A (zh) * 2018-12-27 2020-07-07 发那科株式会社 按钮状薄片和触摸面板
US11782563B2 (en) 2020-05-15 2023-10-10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736726A (zh) * 2020-06-22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2142509A1 (zh) * 2020-12-30 2022-07-07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传感器及具有其的触摸屏
CN112882605B (zh) * 2021-03-01 2022-06-1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面板
CN112882605A (zh) * 2021-03-01 2021-06-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30305A (ko) 2016-11-10
JPWO2015174126A1 (ja) 2017-04-20
CN106170751B (zh) 2019-12-24
WO2015174126A1 (ja) 2015-11-19
KR101867749B1 (ko) 2018-06-15
US20170010720A1 (en) 2017-01-12
JP6486341B2 (ja) 2019-03-20
US10055076B2 (en)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0751A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CN105765501B (zh) 导电片、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000557U (zh) 导电性部件及触摸面板
CN109871157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I679570B (zh)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CN105745609A (zh) 导电片、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40118635A1 (en) Touch screen having mesh patterned electrodes
TW201619798A (zh)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CN103389819B (zh) 触控面板及运用该触控面板的显示器
CN106489120A (zh) 层叠构造体和触摸面板模块
CN106029367A (zh) 层积结构体和触摸屏模块
CN104298388A (zh) 触控板以及触控板的网格的形成方法
CN205665664U (zh) 触摸窗
CN106775050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US20150324047A1 (en) Touch panel including patterns of mesh structures
US9921697B2 (en) Touch sens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746770B2 (en) Capacitive sensor suppressing breakage of electrode linking parts due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JP6532074B2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TWI657359B (zh) 觸控裝置
US8993896B2 (en) Lead electro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206805501U (zh) 触控面板
TWI662450B (zh) 觸控面板及應用其的觸控顯示裝置
CN203706169U (zh) 输入装置
CN206805500U (zh) 一种触控面板
JP6883667B2 (ja)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