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299B -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 Google Patents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9299B
CN111279299B CN201880069362.2A CN201880069362A CN111279299B CN 111279299 B CN111279299 B CN 111279299B CN 201880069362 A CN201880069362 A CN 201880069362A CN 111279299 B CN111279299 B CN 1112792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ummy electrode
dummy
detection
broke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93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9299A (zh
Inventor
中山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79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9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视觉辨认性的导电部件及具备该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导电部件(13)具有分别由金属细线所组成的多个网格单元构成的第1检测电极(SE1)、第1虚设电极(DE1)、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虚设电极(DE2)的网格单元具有断线部(GB1、GB2),在俯视下,在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配置有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且在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配置有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虚设电极(DE2)重叠的区域中存在至少一个第1虚设电极(DE1)的金属细线和第2虚设电极(DE2)的金属细线重叠的点、或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与另一个虚设电极的金属细线重叠的点。

Description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金属细线构成的检测电极的导电部件及具备该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摸面板正得以普及,其于诸如平板型计算机及智能手机等可携式信息设备的各种电子设备中,通过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组合使用,并使手指、触摸笔等与画面接触或靠近而进行针对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
触摸面板一般具有导电部件,在该导电部件上形成有用于检测通过手指及触摸笔等而进行的触摸操作的多个检测电极等。检测电极大多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形成,但除了透明导电性氧化物以外也可由金属形成。与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相比,金属具有易图案化,弯曲性优异,且电阻值更低等优点。与使用透明导电性氧化物而构成的现有的触摸面板相比,具有使用金属细线而构成的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能够降低电阻值及寄生电容的值,因此能够提高针对触摸操作的检测灵敏度,从而备受瞩目。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金属细线所组成的网格状的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中,在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之间形成有与多个检测电极电绝缘的多个虚设电极(非导电图案)。并且,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及多个虚设电极(非导电图案)具有由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构成的网格形状,多个虚设电极(非导电图案)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如上所述,具有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和多个虚设电极(非导电图案),进而在多个虚设电极(非导电图案)中具有断线部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通常具有如图11~图13所示的结构。例如,隔着未图示的透明绝缘部件形成如图11所示的第1电极层1A和如图12所示的第2电极层1B。如图11所示,在第1电极层1A中形成有金属细线6所组成且沿第2方向D2延伸的检测电极2A。进而,为了防止明显地视觉辨认出多个检测电极2A之间的间隙,在多个检测电极2A之间形成有对触摸操作的检测不起作用的多个虚设电极3A。并且,在第1电极层1A中,多个检测电极2A及多个虚设电极3A由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4构成,在构成多个虚设电极3A的各个网格单元4的边的中点设置有金属细线6不连续的断线部5A。
并且,如图12所示,在第2电极层1B中形成有金属细线6所组成且沿第1方向D1延伸的检测电极2B。进而,与第1电极层1A的多个虚设电极3A同样地,在多个检测电极2B之间形成有多个虚设电极3B。在第2电极层1B中,多个检测电极2B及多个虚设电极B由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4构成,在构成多个虚设电极3B的各个网格单元4的边的中点设置有与金属细线6不连续的断线部5B。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9472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图11及图12中作为一例示出的虚设电极3A及3B中,在多个网格单元4的边的中点分别设置有断线部5A及5B,因此,如图13所示,在第1电极层1A和第2电极层1B彼此重叠的状态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导电部件时,形成于第1电极层1A的多个虚设电极3A的断线部5A和形成于第2电极层1B的多个虚设电极3B的断线部5B配置于彼此相同的部位。由此,由于可明显地视觉辨认出断线部5A和断线部5B彼此重叠的多个部位,因此在将具有如图11~图13所示的结构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使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视觉辨认性会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的导电部件及具备该导电部件的触摸面板。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导电部件为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有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的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第1电极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在第1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配置于多个第1检测电极之间且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绝缘,第2电极层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在第2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配置于多个第2检测电极之间且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绝缘,第1检测电极、第1虚设电极、第2检测电极、第2虚设电极分别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该多个网格单元由金属细线形成,构成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构成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第1虚设电极和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与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不同,第2虚设电极和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与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不同,在俯视下,第1虚设电极和第2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2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第2虚设电极和第1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1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以存在至少一个第1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和第2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彼此交叉而重叠的点、或在第1虚设电极及第2虚设电极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的点的方式形成有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
优选为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在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2虚设电极的金属细线,且在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1虚设电极的金属细线。
或者,能够为如下:在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及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分别配置于除第1虚设电极的金属细线和第2虚设电极的金属细线彼此交叉的位置以外的位置。
优选为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及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比第1虚设电极和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及第2虚设电极和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短。
并且,优选为金属细线的线宽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及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
能够为如下: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1网格单元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2网格单元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彼此重叠,由此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和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彼此组合而形成由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的第3网格图案。
进而,能够为如下:第3网格单元分别具有四边形形状。
并且,优选为四边形是菱形。
能够为如下:第1网格单元和第2网格单元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第2网格图案具有与第1网格间距相同的第2网格间距,第3网格单元具有第3网格间距,该第3网格间距为第1网格间距的1/2。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摸面板具备上述导电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导电部件为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有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的导电部件,第1电极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在第1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配置于多个第1检测电极之间且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绝缘,第2电极层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在第2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配置于多个第2检测电极之间且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绝缘,第1检测电极、第1虚设电极、第2检测电极、第2虚设电极分别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该多个网格单元由金属细线形成,构成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构成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第1虚设电极和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与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不同,第2虚设电极和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与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配置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构成第1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及构成第2虚设电极的网格单元分别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第1虚设电极和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在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2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第2虚设电极和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在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第1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第1虚设电极和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以存在至少一个第1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和第2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彼此交叉并重叠的点、或在第1虚设电极及第2虚设电极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配置有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的点的方式形成有第1虚设电极及第2虚设电极,因此,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和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不重叠,从而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电极层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电极层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导电部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1电极层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2电极层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导电部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现有例的导电部件中的第1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现有例的导电部件中的第2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现有例的导电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导电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以下表示数值范围的标记“~”包括记载于其两侧的数值。例如,“s是数值t1~数值t2”是指,s的范围是包括数值t1与数值t2的范围,若以数学符号表示则为t1≤s≤t2。
除非另有说明,则包括“正交”及“平行”等在内,角度包括在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透明”是指,透光率在波长400~800nm的可见光波长区域中至少是40%以上,优选为75%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透光率利用在JIS K 7375:2008中规定的“塑料—全光线透过率及全光线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测定。
实施方式1
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11的结构。
触摸面板11具有表面11A和背面11B,且在背面11B侧配置有未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的状态下使用。触摸面板11的表面11A为检测触摸操作的触摸表面,且成为触摸面板11的操作人员通过触摸面板11观察显示在显示装置的图像的视觉辨认侧。
触摸面板11具有配置在表面11A侧的透明的绝缘性盖板12,在盖板12的与表面11A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通过透明的粘接层14接合有导电部件13。
导电部件13具有作为透明绝缘部件的透明绝缘基板15,透明绝缘基板15具有朝向触摸面板11的表面11A侧的第1面15A及朝向与第1面15A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15B。在该第1面15A上形成有第1电极层16A,在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2面15B上形成有第2电极层16B。如图1所示,可以形成有覆盖第1电极层16A的透明的保护层17A及覆盖第2电极层16B的透明的保护层17B。
图2表示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触摸面板11的俯视图。图1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并且,图2中,为了说明,省略了盖板12、粘接层14、保护层17A及保护层17B。如图2所示,触摸面板11的导电部件13中划分有用于检测通过手指及触摸笔进行的触摸操作的输入区域S1,并且划分有位于输入区域S1的外侧的外侧区域S2。
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1面15A上的第1电极层16A具有:在第1方向D1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分别配置于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之间的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该第1虚设电极DE1是为了防止从视觉辨认侧观察触摸面板11时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之间的间隙变得明显,从而视觉辨认出第1检测电极SE1的图案而配置。
并且,第1电极层16A还具有:分别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的一端连接的多个第1电极焊盘21;分别与多个第1电极焊盘21连接的多个第1周边配线22;分别与多个第1周边配线22连接且排列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1面15A的边缘部的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23。
其中,第1检测电极SE1可以在第1周边配线22未经由第1电极焊盘21电连接的端部也具备与第1电极焊盘21相同的电极焊盘。该电极焊盘还能够用作连接第1周边配线22的端子,并且,还能够用作第1检测电极SE1的导通检査用端子。
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2面15B上的第2电极层16B具有:在第2方向D2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分别配置于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之间的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该第2虚设电极DE2是为了防止从视觉辨认侧观察触摸面板11时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之间的间隙变得明显,从而视觉辨认出第2检测电极SE2的图案而配置。
如图2所示,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配置成从视觉辨认侧观察时在输入区域S1中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交叉且重叠。
并且,第2电极层16B还具有:分别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的一端连接的多个第2电极焊盘31;分别与多个第2电极焊盘31连接的多个第2周边配线32;及分别与多个第2周边配线32连接且排列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2面15B的边缘部的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33。
其中,第2检测电极SE2可以在第2周边配线32未经由第2电极焊盘31电连接的端部也具备与第2电极焊盘31相同的电极焊盘。该电极焊盘还能够用作连接第1周边配线22的端子,并且,还能够用作第2检测电极SE2的导通检查用端子。
图3中示出包括第1检测电极SE1与第2检测电极SE2重叠的部分的区域R0中,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仅观察第1电极层16A的局部俯视图。
如图3所示,与第1检测电极SE1相邻而形成有第1虚设电极DE1。
如图3所示,第1检测电极SE1是由金属细线MW1构成且将菱形的第1网格单元C1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状的电极。
并且,第1虚设电极DE1与第1检测电极SE1同样地具有由金属细线MW1构成且将菱形的第1网格单元C1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形状,但由于以与第1检测电极SE1电绝缘的方式隔着间隙GA1而配置,且配置成还与多个第1电极焊盘21、多个第1周边配线22及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23电绝缘,因此对触摸操作的检测不起作用。
此外,为了说明,图3中,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以较粗的实线描绘,第1虚设电极DE1的金属细线MW1以较细的实线描绘,但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及第1虚设电极DE1的金属细线MW1实际上能够设为彼此相同的线宽的金属细线MW1。
并且,构成第1虚设电极DE1的网格形状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分别具有金属细线MW1不连续的断线部GB1。
如图2所示,第1虚设电极DE1与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重叠,但如图3所示,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部分T1中,在构成第1网格单元C1的所有边的中点形成有断线部GB1。并且,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重叠的部分T2中,在构成第1网格单元C1的一部分边的中点形成有断线部GB1,在其他边未形成断线部GB1。即,在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部分T1中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断线部GB1的配置与在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重叠的部分T2中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断线部GB1的配置彼此不同。此外,断线部的配置不同是指,设置于一个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数量不同、或者设置于网格单元的边的断线部的位置不同。
其中,为了一边确保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和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的电绝缘性,一边防止明显地视觉辨认出间隙GA1,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之间的间隙GA1的长度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5μm~30μm。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的长度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1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20μm。
如上所述,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均具有第1网格单元C1,通过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形成有将第1网格单元C1作为重复单元且具有第1网格间距P1的第1网格图案MP1。其中,第1网格间距P1是通过在第1方向D1上相邻的第1网格单元C1的重心之间的距离而被定义。
图4中示出在区域R0中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仅观察第2电极层16B的局部俯视图。
如图4所示,与第2检测电极SE2相邻而形成有第2虚设电极DE2。第2虚设电极DE2是为了防止从视觉辨认侧观察触摸面板11时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之间的间隙变得明显,从而视觉辨认出第2检测电极SE2的图案而配置。
如图4所示,第2检测电极SE2是由金属细线MW2构成且将菱形的第2网格单元C2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状的电极。
并且,第2虚设电极DE2与第2检测电极SE2同样地具有由金属细线MW2构成且将菱形的第2网格单元C2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形状,但由于以与第2检测电极SE2电绝缘的方式隔着间隙GA2而配置,且配置成还与多个第2电极焊盘31、多个第2周边配线32及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33电绝缘,因此对触摸操作的检测不起作用。
此外,为了说明,图4中,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以较粗的虚线描绘,第2虚设电极DE2的金属细线MW2以较细的虚线描绘,但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及第2虚设电极DE2的金属细线MW2实际上由连续的金属细线MW2构成,且能够设为彼此相同的线宽的金属细线MW2。
并且,构成第2虚设电极DE2的网格形状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分别具有金属细线MW2不连续的断线部GB2。
如图2所示,第2虚设电极DE2与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重叠,但如图4所示,第2虚设电极DE2和第1检测电极SE1彼此重叠的部分T3中,在构成第2网格单元C2的所有边的中点形成有断线部GB2。并且,第2虚设电极DE2和第1虚设电极DE1彼此重叠的部分T4中,在构成第2网格单元C2的一部分边的中点形成有断线部GB2,在其他边未形成断线部GB2。即,在第2虚设电极DE2和第1检测电极SE1彼此重叠的部分T3中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断线部GB2的配置与在第2虚设电极DE2和第1虚设电极DE1彼此重叠的部分T4中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断线部GB2的配置彼此不同。此外,断线部的配置不同是指,设置于一个网格单元的断线部的数量不同、或者设置于网格单元的边的断线部的位置不同。
其中,第1虚设电极DE1和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重叠时,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形成于与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以免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彼此重叠。
并且,为了一边确保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和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的电绝缘性,一边防止明显地视觉辨认出间隙GA2,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之间的间隙GA2的长度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5μm~30μm。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的长度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1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20μm。
如上所述,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均具有第2网格单元C2,通过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形成有将第2网格单元C2作为重复单元且具有第2网格间距P2的第2网格图案MP2。其中,第2网格间距P2是通过在第1方向D1上相邻的第2网格单元C2的重心之间的距离而定义。
图5中示出在区域R0中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导电部件13的局部俯视图。如图5所示,导电部件13中,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和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组合,即,第1网格图案MP1和第2网格图案MP2彼此组合,形成由多个第3网格单元C3构成的第3网格图案MP3。
其中,作为实施方式1的一例,图5中,第1网格单元C1与第2网格单元C2为彼此相同的菱形,第2网格图案MP2配置在从第1网格图案MP1偏移第1网格间距P1的1/2量的位置。此时,第3网格图案MP3的第3网格间距P3具有第1网格图案MP1的第1网格间距P1及第2网格图案MP2的第2网格间距P2的1/2的值,第3网格单元C3也具有菱形形状。
如上所述,通过彼此重叠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而形成具有第3网格间距P3的第3网格图案MP3,能够降低电极交叉部中的寄生电容,并且防止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第1电极层16A中包含的金属细线及第2电极层16B中包含的金属细线。
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与第1检测电极SE1、第1虚设电极DE1、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的重叠有关的组合,能够将区域R0划分为第1区域R1、第2区域R2、第3区域R3及第4区域R4这4种区域。其中,第1区域R1为第1检测电极SE1与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区域,第2区域R2为第1检测电极SE1与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重叠的区域,第3区域R3为第1虚设电极DE1与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区域,第4区域R4为第1虚设电极DE1与第2虚设电极DE2彼此重叠的区域。
此外,第2区域R2相当于图4中所示的部分T3,第3区域R3相当于图3中所示的部分T1,第4区域R4相当于图3中所示的部分T2与图4中所示的部分T4。
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导电部件13时,在第1区域R1中,构成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彼此交叉重叠。
并且,在第2区域R2中,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形成于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并配置在与构成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交叉的位置上。
并且,在第3区域R3中,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形成于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上,并配置在与构成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交叉的位置上。
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及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分别配置在第1虚设电极DE1的金属细线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金属细线彼此交叉的位置上。此时,在配置有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的位置上,配置有构成第2虚设电极DE2的金属细线而不是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在配置有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的位置上,配置有构成第1虚设电极DE1的金属细线而不是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因此,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断线部GB1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断线部GB2彼此不重叠。
另一方面,在具有如图13所示的结构的以往的导电部件中,第1虚设电极3A的多个断线部5A与第2虚设电极3B的多个断线部5B彼此重叠,可明显地视觉辨认出该部分。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部件13中,由于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彼此不重叠,因此不具有因断线部GB1及断线部GB2重叠而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的部位。由此,将导电部件13使用于触摸面板11时,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其中,“提高视觉辨认性”是指通过导电部件13视觉辨认未图示的显示装置的图像时更清晰地视觉辨认图像,而无需在意形成于第1电极层16A及第2电极层16B中包含的金属细线上的断线部的存在。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1的所有断线部GB1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不是断线部GB2的连续的金属细线重叠,且第2虚设电极DE2的所有断线部GB2与第1虚设电极DE1的不是断线部GB1的连续的金属细线重叠,但即使所有断线部与连续的金属细线不重叠,也能够提高将导电部件13使用于触摸面板11时的视觉辨认性。例如,能够以存在至少一个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与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金属细线重叠的点的方式配置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该情况下,与图13所示的以往的导电部件相比,由于第1虚设电极DE1的断线部GB1与第2虚设电极DE2的断线部GB2彼此重叠的部位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的部位,从而能够提高将导电部件13使用于触摸面板11时的视觉辨认性。此外,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与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金属细线重叠的点是指,在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中以直线连结金属细线的两端部的线与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连续的金属细线交叉而重叠的点。
并且,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而言,在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与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断线部的金属细线重叠的点的数量,相对于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数量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最优选为100%。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中形成的第1网格图案MP1及在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形成的第2网格图案MP2均由菱形网格构成,但这些并不限定于菱形网格。即,能够将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中包含的第1网格单元C1和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包含的第2网格单元C2设为除菱形以外的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以及其他多边形。并且,网格单元的各边可以不具有直线形状,也可以具有波浪线形状。然而,从降低与显示装置的波纹的观点而言,第1网格图案MP1与第2网格图案MP2彼此组合而形成的第3网格单元C3的形状优选为四边形,进一步优选为菱形为。第3网格单元C3的形状为菱形的情况下,菱形的锐角的角度优选为20度至70度,菱形的一边的长度优选为100μm~300μm。
并且,第1检测电极SE1、第1虚设电极DE1、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由定形规则性图案所组成的菱形网格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不规则图案所组成的网格构成。该情况下,第1检测电极SE1、第1虚设电极DE1、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中包含的多个网格单元能够设为相对于各个网格单元的边的长度的平均值具有-10%~+10%的不规则边的长度的多边形,尤其四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单元。
进而,该情况下,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中的第1网格间距P1能够确定为在第1方向D1上彼此相邻的第1网格单元C1的重心之间的第1方向D1的距离的平均值。并且,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中的第2网格间距P2能够确定为在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第2网格单元C2的重心之间的第2方向D2的距离的平均值。
通过这种结构,抑制触摸面板11中的与未图示的显示装置的像素图案的波纹,进而能够降低色彩杂讯(color noise)。
并且,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由不规则图案所组成的网格构成时,在计算多个网格单元的边的长度的平均值及网格间距时,能够对配置在具有已确定的面积的区域内的网格单元计算边的长度的平均值及网格间距。例如,能够对配置在10mm×10mm的区域内的多个网格单元计算边的长度的平均值及网格间距。
并且,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中包含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中包含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及通过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的重叠而形成的第3网格图案MP3中包含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C3也能够分别具有无规形状。
并且,为了提高第1虚设电极DE1及第2虚设电极DE2的绝缘性,构成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及构成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优选为分别具有2个以上的断线部。尤其,从提高绝缘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在相当于图5中的第4区域R4的图3的部分T2和图4的部分T4的构成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的各边及构成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的各边分别设置断线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中的设置在第1虚设电极DE1的第1网格单元C1上的断线部GB1及设置在第2虚设电极DE2的第2网格单元C2上的断线部GB2分别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及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图6中示出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第1电极层的局部俯视图。如图6所示,与第1检测电极SE1相邻形成有由金属细线MW1构成的第1虚设电极DE3。其中,实施方式2中的第1电极层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电极层16A中形成多个第1虚设电极DE3来代替多个第1虚设电极DE1的电极层。
此外,为了说明,图6中,以较粗实线描绘出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以较细实线描绘出第1虚设电极DE3的金属细线MW1,但作为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和第1虚设电极DE3的金属细线MW1,实际上能够设为相同的线宽的金属细线MW1。
第1虚设电极DE3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1虚设电极DE1同样地具有由金属细线MW1构成且将菱形的第1网格单元C1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形状,但由于以与第1检测电极SE1电绝缘的方式隔着间隙GA1而配置,虽未图示,但配置成还与多个第1电极焊盘21、多个第1周边配线22及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23电绝缘,因此,对触摸操作的检测不起作用。
并且,构成第1虚设电极DE3的网格形状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分别具有金属细线MW1不连续的断线部GB3。
如图6所示,在第1虚设电极DE3和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部分T1中,第1网格单元C1在所有边上具有断线部GB3,断线部GB3位于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并且,在第1虚设电极DE3和后述的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的部分T2中,第1网格单元C1在所有边上也具有断线部GB3,但断线部GB3位于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位。即,在第1虚设电极DE3和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部分T1中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断线部GB3的配置与在第1虚设电极DE3和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的部分T2中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断线部GB3的配置彼此不同。
其中,在多个第1虚设电极DE3中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与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同样地,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1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20μm。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使部分T2中的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短于部分T1中的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并且,部分T2中的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更优选为部分T1中的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3的长度的2/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中的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3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同样地,均具有第1网格单元C1,因此由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3形成第1网格图案MP1。
图7中示出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第2电极层的局部俯视图。如图7所示,与第2检测电极SE2相邻形成由金属细线MW2构成的第2虚设电极DE4。其中,实施方式2中的第2电极层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电极层16B中形成多个第2虚设电极DE4来代替多个第2虚设电极DE2的电极层。
此外,为了说明,图7中,以较粗实线描绘出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以较细实线描绘出第2虚设电极DE4的金属细线MW2,但作为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和第2虚设电极DE4的金属细线MW2,实际上由连续的金属细线MW2构成,且能够设为彼此相同的线宽的金属细线MW2。
第2虚设电极DE4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2虚设电极DE2同样地具有由金属细线MW2构成且将菱形的第2网格单元C2作为重复单元的网格形状,但由于以与第2检测电极SE2电绝缘的方式隔着间隙GA2而配置,虽未图示,但配置成还与多个第2电极焊盘31、多个第2周边配线32及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33也以电绝缘,因此对触摸操作的检测不起作用。
并且,构成第2虚设电极DE4的网格形状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分别具有金属细线MW2不连续的GB4。
如图7所示,在第2虚设电极DE4和第1检测电极SE1彼此重叠的部分T3中,第2网格单元C2在所有边上具有断线部GB4,断线部GB4位于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并且,在第2虚设电极DE4和第1虚设电极DE3彼此重叠的部分T4中,第2网格单元C2在所有边上也具有断线部GB4,但断线部GB4位于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位。即,在第2虚设电极DE4和第1检测电极SE3彼此重叠的部分T3中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断线部GB4的配置与在第2虚设电极DE4和第1虚设电极DE3彼此重叠的部分T4中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断线部GB4的配置彼此不同。
并且,在多个第2虚设电极DE4中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与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同样地,优选为0.5μm~50μm,更优选为1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20μm。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使部分T4中的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短于部分T3中的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并且,部分T4中的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优选为部分T3中的设置在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的断线部GB4的长度的2/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中的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4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同样地,均具有第2网格单元C2,因此由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4形成第2网格图案MP2。
图8中示出在俯视下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的局部俯视图。图8所示的方式中,第1网格单元C1及第2网格单元C2为彼此相同的菱形形状。此时,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11同样地,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3和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而形成由多个第3网格单元C3构成的第3网格图案MP3。第3网格单元C3也为菱形。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中,也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部件13同样地,多个第1检测电极SE1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DE3和多个第2检测电极SE2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而形成第3网格图案MP3,因此能够降低电极交叉部中的寄生电容,并且防止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第1电极层中包含的金属细线MW1及第2电极层中包含的金属细线MW2。
并且,如图8所示,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区域R1~第4区域R4同样地,通过与第1检测电极SE1、第1虚设电极DE3、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4的重叠有关的组合,能够划分为第1区域R1、第2区域R2、第3区域R3及第4区域R4这4种区域。其中,第1区域R1为第1检测电极SE1与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区域,第2区域R2为第1检测电极SE1与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的区域,第3区域R3为第1虚设电极DE3与第2检测电极SE2彼此重叠的区域,第4区域R4为第1虚设电极DE3与第2虚设电极DE4彼此重叠的区域。
此外,第2区域R2相当于图7所示的部分T3,第3区域R3相当于图6所示的部分T1,第4区域R4相当于图6所示的部分T2和图7所示的部分T4。
从视觉辨认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时,在第1区域R1中,构成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与构成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彼此交叉重叠。
并且,在第2区域R2中,第2虚设电极DE4的断线部GB4形成于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中点上,并配置在与构成第1检测电极SE1的金属细线MW1交叉的位置上。
并且,在第3区域R3中,第1虚设电极DE3的断线部GB3形成于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上,并配置在与构成第2检测电极SE2的金属细线MW2交叉的位置上。
并且,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3的断线部GB3及第2虚设电极DE4的断线部GB4分别配置在第1虚设电极DE3的金属细线MW1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金属细线MW2彼此交叉的位置以外的位置上。即,设置于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断线部GB3与设置于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断线部GB4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而不重叠。因此,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不具有因第1虚设电极DE3的断线部GB3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断线部GB4彼此重叠而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的部位。由此,将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使用于触摸面板时,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此外,实施方式2中的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断线部GB3及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断线部GB4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中点及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因此在第1网格图案MP1与第2网格图案MP2彼此交叉的所有部位上,第1虚设电极DE3的金属细线MW1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金属细线MW2彼此交叉重叠。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在第4区域R4中,能够将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断线部GB3及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断线部GB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1网格单元C1及第2网格单元C2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分上。由此,能够使第1虚设电极DE3的不是断线部GB3的连续的金属细线MW1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不是断线部GB4的连续的金属细线MW2彼此交叉重叠的点至少存在一个。该情况下,与图13所示的以往的导电部件相比,第1虚设电极DE3的断线部GB3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断线部GB4彼此重叠的部位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明显地视觉辨认出的部位,从而能够提高将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使用于触摸面板时的视觉辨认性。
并且,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而言,在第4区域R4中,第1虚设电极DE3的不是断线部GB3的连续的金属细线MW1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不是断线部GB4的连续的金属细线MW2彼此交叉重叠的点的数量优选为第1虚设电极DE3的金属细线MW1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金属细线MW2的交叉部的数量的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最优选为100%。
并且,为了提高第1虚设电极DE3与第2虚设电极DE4的绝缘性,构成第1虚设电极DE3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及构成第2虚设电极DE4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优选为分别具有2个以上的断线部。尤其,从提高绝缘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分别在构成第1虚设电极DE1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C1的各边及构成第2虚设电极DE2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C2的各边设置断线部。
当然,在第4区域R4中,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的多个断线部的配置可以混合实施方式1中的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1上的多个断线部GB1的配置和实施方式2中的形成于第1虚设电极DE3上的多个断线部GB3的配置。即,在第4区域R4的第1虚设电极中,可以在第1网格单元C1的一部分边的中点和第1网格单元C1的边的除中点以外的部位形成断线部。同样地,在第4区域R4中,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的多个断线部的配置可以混合实施方式1中的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2上的多个断线部GB2的配置和实施方式2中的形成于第2虚设电极DE4上的多个断线部GB4的配置。
并且,虽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并无记载,但根据电阻调整等需要,可以在第1检测电极SE1内的金属细线MW1及第2检测电极SE2内的金属细线MW2设置断线部。此时,优选为配置成形成于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2检测电极SE2中的其中一个检测电极的检测电极上的金属细线的断线部与形成于另一个检测电极的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的断线部在俯视下不重叠。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第1电极层16A配置在作为透明绝缘部件的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1面15A上,第2电极层16B形成在透明绝缘基板15的第2面15B上,但只要第1电极层16A及第2电极层16B彼此绝缘,则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图9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41的局部剖视图。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由强化玻璃形成的透明绝缘基板42上形成第1电极层16A,以覆盖第1电极层16A的方式形成有层间透明绝缘膜层18。进而,在层间透明绝缘膜层18上形成第2电极层16B,以覆盖第2电极层16B的方式形成有保护层17B。该情况下,覆盖第1电极层16A的层间透明绝缘膜层18成为介于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之间的“透明绝缘部件”,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通过透明绝缘部件的存在而彼此绝缘。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透明绝缘基板42能够用作图1所示的盖板12。
并且,图10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43的局部剖视图。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1透明绝缘基板44A形成第1电极层16A,且以覆盖第1电极层16A的方式形成有保护层17A。并且,在第2透明绝缘基板44B上形成第2电极层16B,且以覆盖第2电极层16B的方式形成有保护层17B。进而,形成于第1透明绝缘基板44A上的保护层17A与第2透明绝缘基板44B经由透明的粘接层45粘接。该情况下,覆盖第1电极层16A的保护层17A、粘接层45及第2透明绝缘基板44B成为介于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之间的“透明绝缘部件”,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通过透明绝缘部件的存在而彼此绝缘。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也能够将第1透明绝缘基板44A用作图1所示的盖板12。
此外,本发明的导电部件并不限定于图9及图10所示的方式,只要为第1电极层16A与第2电极层16B通过透明绝缘部件的存在而彼此绝缘的结构即可。
以下,对构成实施方式1的导电部件13及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透明绝缘基板>
透明绝缘基板15呈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只要能够支承第1电极层16A及第2电极层16B,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构成透明绝缘基板1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强化玻璃、无碱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环烯烃聚合物(COP:cyclo-olefin polymer)、环状烯烃共聚物(COC:cyclic olefin copolymer)、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丙烯酸树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PVDC:polyvinylidene chloride)、三乙酰纤维素(TAC:cellulose triacetate)等。透明绝缘基板15的厚度例如是20~1000μm,尤其优选为30~100μm。透明绝缘基板15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40%~100%。全光线透过率例如利用JIS K 7375:2008中规定的“塑料--全光线透过率及全光线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测定。
<金属细线>
形成第1检测电极SE1及第1虚设电极DE1、DE3的金属细线及形成第2检测电极SE2及第2虚设电极DE2、DE4的金属细线优选为线宽0.5μm~10μm的金属细线。这些金属细线的进一步优选的线宽为1.0μm~5.0μm。作为金属细线的优选的材料,为银、铜、铝、金、钼、铬等,且能够使用它们的合金、氧化物或它们的层叠体。尤其从电阻值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银或铜,例如能够使用钼/铝/钼、钼/铜/钼、氧化铜/铜/氧化铜等层叠结构的金属细线。
金属细线的膜厚优选为0.05μm~10μm,更进一步优选为0.1μm~1μm。以改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的目的,可以在金属细线上或金属细线、透明绝缘基板及金属细线之间设置黑化层。作为黑化层,能够使用氧化铜、氧化钼等。
<保护层>
作为覆盖金属细线的透明的保护层17A及17B,能够使用明胶、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有机膜及二氧化硅等无机膜,膜厚优选为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在保护层上形成透明涂层。作为透明涂层,使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有机膜,且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并且,根据需要能够在实施方式1的导电部件13及实施方式2的导电部件中追加设置以下层。
<周边配线绝缘膜>
以防止周边配线之间的短路及周边配线的腐蚀为目的,可以在图2所示的第1周边配线22及第2周边配线32上形成周边配线绝缘膜。作为周边配线绝缘膜,使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有机膜,且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周边配线绝缘膜可以仅形成在第1周边配线22及第2周边配线32中的任一个。
符号说明
1A-第1电极层,1B-第2电极层,2A、2B-检测电极,3A、3B-虚设电极,4-网格单元,5A、5B-断线部,6-金属细线,11、41、43-触摸面板,11A-表面,11B-背面,12-盖板,13-导电部件,14-粘接层,15、42-透明绝缘基板,15A-第1面,15B-第2面,16A-第1电极层,16B-第2电极层,17A、17B-保护层,18-层间透明绝缘层,22-第1周边配线,23-第1外部连接端子,24-第1电极焊盘,32-第2周边配线,33-第2外部连接端子,34-第2电极焊盘,44A-第1透明绝缘基板,44B-第2透明绝缘基板,C1-第1网格单元,C2-第2网格单元,C3-第3网格单元,D1-第1方向,D2-第2方向,DE1、DE3-第1虚设电极,DE2、DE4-第2虚设电极,GA1、GA2-间隙,GB1、GB2、GB3、GB4-断线部,MP1-第1网格图案,MP2-第2网格图案,MP3-第3网格图案,MW1、MW2-金属细线,P1-第1网格间距,P2-第2网格间距,P3-第3网格间距,R0-区域,R1-第1区域,R2-第2区域,R3-第3区域,R4-第4区域,S1-输入区域,S2-外侧区域,SE1-第1检测电极,SE2-第2检测电极,T1、T2、T3、T4-部分。

Claims (13)

1.一种导电部件,其为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有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的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中,
所述第1电极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在第1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2电极层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1检测电极、所述第1虚设电极、所述第2检测电极、所述第2虚设电极分别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所述多个网格单元由金属细线形成,
构成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构成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不同于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
所述第2虚设电极和所述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不同于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
在俯视下,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2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
所述第2虚设电极和所述第1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1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以如下方式形成有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该方式为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不是所述断线部的连续的所述金属细线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不是所述断线部的连续的所述金属细线彼此交叉而重叠的点或者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中的其中一个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另一个虚设电极的不是所述断线部的连续的所述金属细线的点的方式,
分别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设置断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且在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分别配置于除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彼此交叉的位置以外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的长度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的长度比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的长度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和所述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的长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1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1网格单元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
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2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2网格单元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
所述第1电极层和所述第2电极层彼此重叠,由此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1虚设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2虚设电极彼此组合而形成由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的第3网格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3网格单元分别具有四边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四边形为菱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第1网格单元和所述第2网格单元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
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
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与所述第1网格间距相同的第2网格间距,
所述第3网格单元具有第3网格间距,所述第3网格间距为所述第1网格间距的1/2。
10.一种触摸面板,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部件。
11.一种导电部件,其为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有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的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中,
所述第1电极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在第1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2电极层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1检测电极、所述第1虚设电极、所述第2检测电极、所述第2虚设电极分别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所述多个网格单元由金属细线形成,
构成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构成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不同于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
所述第2虚设电极和所述第1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不同于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
分别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设置断线部。
12.一种导电部件,其为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有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的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中,
所述第1电极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在第1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及多个第1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2电极层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配置且分别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及多个第2虚设电极,配置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绝缘,
所述第1检测电极、所述第1虚设电极、所述第2检测电极、所述第2虚设电极分别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所述多个网格单元由金属细线形成,
构成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构成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具有所述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不同于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所述断线部的配置,
在俯视下,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2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
所述第2虚设电极和所述第1检测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1检测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
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彼此重叠的区域中,以如下方式形成有所述第1虚设电极和所述第2虚设电极,该方式为存在至少一个在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断线部配置有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不是所述断线部的连续的所述金属细线的点的方式,
分别在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所述网格单元的各边设置断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所述第1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及所述第2虚设电极的断线部的长度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
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1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1网格单元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
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2虚设电极形成由多个第2网格单元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
所述第1电极层和所述第2电极层彼此重叠,由此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1虚设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检测电极及所述多个第2虚设电极彼此组合而形成由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的第3网格图案,
所述第3网格单元分别具有菱形形状,
所述第1网格单元和所述第2网格单元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
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
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与所述第1网格间距相同的第2网格间距,
所述第3网格单元具有第3网格间距,所述第3网格间距为所述第1网格间距的1/2。
CN201880069362.2A 2017-11-13 2018-10-10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Active CN1112792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8323 2017-11-13
JP2017218323 2017-11-13
PCT/JP2018/037713 WO2019093049A1 (ja) 2017-11-13 2018-10-10 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299A CN111279299A (zh) 2020-06-12
CN111279299B true CN111279299B (zh) 2023-12-01

Family

ID=66438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9362.2A Active CN111279299B (zh) 2017-11-13 2018-10-10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6133B2 (zh)
JP (3) JP6918963B2 (zh)
CN (1) CN111279299B (zh)
TW (1) TWI796372B (zh)
WO (1) WO20190930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6566B (zh) * 2018-03-23 2021-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004005A (ko) * 2019-07-02 2021-0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CN110703954A (zh) * 2019-10-16 2020-01-1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KR20210085958A (ko) * 2019-12-31 2021-07-08 미래나노텍(주) 스크린 장치
CN113534976A (zh) * 2020-04-14 2021-10-22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具虚设图案的触控面板
KR20220037014A (ko) * 2020-09-16 2022-03-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30124144A (ko) * 2022-02-17 2023-08-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TWI842256B (zh) * 2022-12-07 2024-05-1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0751A (zh) * 2014-05-16 2016-11-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JP2017004519A (ja) * 2015-06-09 2017-01-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パターン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49232A (ja) * 2011-12-22 2013-08-01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20130078065A (ko) * 2011-12-30 2013-07-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JP6001089B2 (ja) * 2012-12-18 2016-10-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パターンの決定方法
US20150116252A1 (en) * 2012-12-24 2015-04-3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sensor
CN104969160B (zh) * 2013-01-29 2017-08-08 夏普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设备
JP5865285B2 (ja) * 2013-03-27 2016-02-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219986A (ja) * 2013-05-10 2014-11-20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それを含む電子機器
JP6428233B2 (ja) * 2014-12-15 2018-11-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WO2017187805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ー用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センサー用積層体、タッチセンサー、タッチパネル
JP6977042B2 (ja) * 2017-07-27 2021-12-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0751A (zh) * 2014-05-16 2016-11-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JP2017004519A (ja) * 2015-06-09 2017-01-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パターン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299A (zh) 2020-06-12
WO2019093049A1 (ja) 2019-05-16
TWI796372B (zh) 2023-03-21
JP2023052962A (ja) 2023-04-12
TW201923531A (zh) 2019-06-16
JPWO2019093049A1 (ja) 2020-11-12
JP6918963B2 (ja) 2021-08-11
US10936133B2 (en) 2021-03-02
US20200285348A1 (en) 2020-09-10
JP2021170389A (ja) 2021-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9299B (zh)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KR102262548B1 (ko) 터치 윈도우
US20100328254A1 (en) Capacitance type input device
CN103970335A (zh) 触摸屏面板
JP2011086149A (ja)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
KR101337913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EP2854000A1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with the same
EP2955612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substrate
CN107533392B (zh) 触摸窗以及具有触摸窗的显示器
KR20150103601A (ko) 터치 패널
KR102187705B1 (ko)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870945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EP3674864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935628B1 (ko) 터치패널
CN115777093A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KR101352797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기판
JP2020173566A (ja) タッチセンサ
CN212675530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20150057019A (ko) 터치 패널
CN212675535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6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20150088664A (ko) 터치 패널
JP2022010746A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2010757A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3311966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