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5536U -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5536U
CN212675536U CN202021847102.4U CN202021847102U CN212675536U CN 212675536 U CN212675536 U CN 212675536U CN 202021847102 U CN202021847102 U CN 202021847102U CN 212675536 U CN212675536 U CN 212675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fine metal
electrode member
electrode
met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71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贵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5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5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由多个网格单元(MC1)形成的网格图案(MP1),该多个网格单元(MC1)通过分别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和分别沿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在交点(CP1)上交叉而电导通形成,该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分别在第1金属细线(MW1)与第2金属细线(MW2)的交点(CP1)上弯曲位移。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作触摸传感器或触摸面板的电极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含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触摸面板。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含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在以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设备为首的各种电子设备中,逐渐普及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组合使用,并通过将手指、触控笔等接触或接近画面而进行对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
在触摸面板中使用在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用于检测基于手指、触控笔等的接触或接近的触摸操作的检测部的导电性部件。
检测部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形成,但除了透明导电性氧化物以外,还可以由金属等不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金属等不透明的导电材料与上述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相比,具有更易于图案形成,弯曲性更优异,电阻更低等优点,因此在触摸面板等中,铜或银等导电材料使用于导电性细线。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了不透明的导电材料的触摸面板。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具备透明基板、形成于该透明基板上且包含沿第1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由不透明的导电材料构成的多个第1配线的第1束配线、包含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由不透明的导电材料构成的多个第2配线的第2束配线以及与第1束配线及第2束配线电绝缘的由不透明的导电材料构成的第3配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0038号公报
如此,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触摸面板中,通过第1束配线与第2束配线重叠,形成由多个网格单元形成的网格图案。当这种触摸面板配置于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器等上而用作图像显示装置时,因由多个网格单元形成的网格图案与液晶显示器等的像素图案彼此干扰而所谓的摩尔纹显眼从而有时导致被视觉辨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的摩尔纹的产生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这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触摸面板。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这种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由多个网格单元形成的网格图案,该多个网格单元通过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和分别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在交点上交叉而电导通形成,该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特征在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分别在第1金属细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交点上弯曲位移。
优选网格单元被4个交点包围,4个交点配置于菱形的4个顶点的位置。
第1金属细线优选在沿第1方向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第2金属细线优选在沿第2方向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优选第1金属细线相对于第1方向在多个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第2金属细线相对于第2方向在多个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并且,隔着交点配置于交点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各自的中心线彼此沿相对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2根第1金属细线的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隔着交点配置于交点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各自的中心线彼此沿相对于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2根第2金属细线的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在该情况下,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优选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线宽W。
并且,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D/W优选满足0.1≤D/W≤2.0,更优选满足0.2≤D/W≤1.9,进一步优选满足0.5≤D/W≤1.5。
并且,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能够由铜形成。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透明绝缘部件,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能够配置于透明绝缘部件的一侧表面上。
或者,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能够具备树脂基板,在该情况下,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能够配置于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或者,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能够具备玻璃基板,在该情况下,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能够配置于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触摸面板的特征在于,包含上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含上述触摸面板。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俯视观察下,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和分别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在其交点上弯曲位移,因此能够抑制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的摩尔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的触摸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1电极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1电极的交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2电极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2电极的交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交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41-触摸面板,1A、41A、51A-表面,1B、41B、51B-背面,2-覆盖面板,2A、2B、43A、43B-面,3、42-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4-粘结剂,5-透明绝缘基板,6A-第1电极层,6B-第2电极层,7A、7B、43-透明绝缘部件,8-显示模块,9-图像显示装置,11-第1电极,12-第1焊盘,13-第1周边配线,14-第1外部连接端子,21-第2电极,22-第2焊盘,23-第2周边配线,24-第2外部连接端子,BP1、BP3-第1弯曲部,BP2、BP4-第2弯曲部,C1、C2、C3、C4-中心线,CP1、CP2、CP3、CP4-交点,D-位移量,D1-第1方向,D2-第2方向,MC1-第1网格单元,MC2-第2网格单元,MC3-第3网格单元,MP1-第1网格图案,MP2-第2网格图案,MP3-第3网格图案,MW1、MW3-第1金属细线,MW2、MW4-第2金属细线,R-交叉区域,S1-透射区域,S2-周边区域,SP1、SP3-第1边部件,SP2、SP4-第2边部件,W-线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表示数值范围的标记“~”设为包含记载于两侧的数值。例如,“s为数值t1~数值t2”是指,s的范围为包含数值t1及数值t2的范围,若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则为t1≤s≤t2。
关于包含“正交”及“平行”等在内的角度,若无特别记载,则设为包含在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透明”是指,透光率在波长400nm~800nm的可见光波长区域中至少为40%以上,优选为75%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0%以上。透光率使用JIS K7375:2008中所规定的“塑料--总透光率及总反射率的计算方法”来测量。
实施方式1
在图1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的触摸面板1的结构。
触摸面板1具有表面1A及背面1B,并且以在背面1B侧配置有具有液晶显示器等的未图示的显示模块的状态使用。触摸面板1的表面1A为触摸检测面,成为触摸面板1的操作者通过触摸面板1观察显示于显示模块的图像的视觉辨认侧。
触摸面板1具有配置于表面1A侧的透明的绝缘性的覆盖面板2,在覆盖面板2的与表面1A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通过透明的粘结剂4接合有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具有透明绝缘基板5、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5上且已图案形成的第2电极层6B、形成于第2电极层6B上的透明绝缘部件7B及以经由透明绝缘部件7B与第2电极层6B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已图案形成的第1电极层6A。作为透明绝缘基板5,可使用树脂基板或玻璃基板。透明绝缘部件7B作为使第1电极层6A与第2电极层6B彼此电绝缘的绝缘层而发挥功能。并且,如图1所示,以平坦化或保护已图案形成的第1电极层6A为目的,也可以以覆盖第1电极层6A的方式配置有透明绝缘部件7A。
在图2中示出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俯视图。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划分有用于检测基于手指及触控笔等的触摸操作的透射区域S1及用于对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配置与未图示的显示模块连接的周边配线等的透射区域S1外侧的区域即周边区域S2。另外,在图2中,为了清楚地表示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结构,省略了透明绝缘部件7A。
在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中图案形成有用于检测触摸操作的电极及与其连接的周边配线等。在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中位于覆盖面板2侧,即位于视觉辨认侧的第1电极层6A具有分别沿一定方向延伸且沿与其正交的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电极11。这些多个第1电极11分别在端部具有第1焊盘12。
并且,第1电极层6A具有从多个第1电极11的多个第1焊盘12引出的多个第1周边配线13及分别与多个第1周边配线13连接的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14。
位于未图示的显示模块侧的第2电极层6B具有沿相对于多个第1电极1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沿与其正交的方向即多个第1电极11延伸的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电极21。这些多个第2电极21分别在端部具有第2焊盘22。
并且,第2电极层6B具有从多个第2电极21的多个第2焊盘22引出的多个第2周边配线23及分别与多个第2周边配线23连接的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24。
在此,第1电极层6A的多个第1电极11及第2电极层6B的多个第2电极21配置于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划分出的透射区域S1。
并且,第1电极层6A的多个第1焊盘12、多个第1周边配线13、多个第1外部连接端子14、第2电极层6B的多个第2焊盘22、多个第2周边配线23及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24配置于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划分出的周边区域S2。
在图3中示出第1电极11与第2电极21彼此重叠的交叉区域R中的第1电极1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第1电极11在俯视观察下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及沿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分别沿第1方向D1延伸,依次经由第1弯曲部BP1一边沿与第1方向D1不同的一定方向位移,一边与相邻的第1金属细线MW1连结。
另一方面,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分别沿第2方向D2延伸,依次经由第2弯曲部BP2一边沿与第2方向D2不同的一定方向位移,一边与相邻的第2金属细线MW2连结。
第1弯曲部BP1与第2弯曲部BP2在交点CP1上重叠而成为一体,由此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与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在交点CP1上交叉而彼此电导通。形成有被4个交点CP1包围的具有大致菱形的形状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MC1。而且,如此形成有将由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及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构成的第1网格单元MC1设为重复单元的第1网格图案MP1。
第1网格单元MC1具有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1边部件SP1及在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2边部件SP2,这些2个第1边部件SP1与2个第2边部件SP2在4个交点CP1上分别彼此连接。
各第1边部件SP1具有彼此相邻且经由第1弯曲部BP1连结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各第2边部件SP2具有彼此相邻且经由第2弯曲部BP2连结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
在图4中示出第1金属细线MW1与第2金属细线MW2的交点CP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配置于交点CP1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沿与第1方向D1不同的一定方向彼此位移,配置于交点CP1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的中心线C1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并且,第1金属细线MW1具有线宽W。从使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观察者不易视觉辨认第1金属细线MW1的观点出发,该线宽W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另外,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的线宽W采用使用光学显微镜(KEYENCE CORPORATION制数字显微镜VHX-7000)进行测量的值。
配置于交点CP1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沿与第2方向D2不同的一定方向彼此位移,配置于交点CP1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的中心线C2在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仅以大于0μm且10μm以下的位移量D彼此位移。并且,与第1金属细线MW1相同地,第2金属细线MW2具有线宽W。从使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观察者不易视觉辨认第2金属细线MW2的观点出发,该线宽W也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在图5中示出交叉区域R中的第2电极2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与第1电极11相同地,第2电极21在俯视观察下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3及沿第2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4。在图5中,为了便于分清,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以点线来描绘,但实际上,与第1电极11中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相同地,由连续的金属细线构成。多个第1金属细线MW3分别沿第1方向D1延伸,依次经由第1弯曲部BP3一边沿与第1方向D1不同的一定方向位移,一边与相邻的第1金属细线MW3连结。
另一方面,多个第2金属细线MW4分别沿第2方向D2延伸,依次经由第2弯曲部BP2一边沿与第2方向D2不同的一定方向位移,一边与相邻的第2金属细线MW4连结。
第1弯曲部BP3与第2弯曲部BP4在交点CP2上重叠而成为一体,由此多个第1金属细线MW3与多个第2金属细线MW4在交点CP2上交叉而彼此电导通。形成有被4个交点CP2包围的具有大致菱形的形状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MC2。而且,如此形成有将由多个第1金属细线MW3及多个第2金属细线MW4构成的第2网格单元MC2设为重复单元的第2网格图案MP2。
第2网格单元MC2具有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1边部件SP3及在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2边部件SP4,这些2个第1边部件SP3与2个第2边部件SP4在4个交点CP2上分别彼此连接。
各第1边部件SP3具有彼此相邻且经由第1弯曲部BP3连结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3,各第2边部件SP4具有彼此相邻且经由第2弯曲部BP2连结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4。
在图6中示出第1金属细线MW3与第2金属细线MW4的交点CP2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配置于交点CP2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3沿与第1方向D1不同的一定方向彼此位移,配置于交点CP2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3的中心线C3分别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上以大于0μm且10μm以下的位移量D位移。
并且,第1金属细线MW3具有线宽W。从使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观察者不易视觉辨认第1金属细线MW3的观点出发,该线宽W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另外,与第1电极11中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的线宽W相同地,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的线宽W采用使用光学显微镜(KEYENCECORPORATION制数字显微镜VHX-7000)进行测量的值。
配置于交点CP2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4沿与第2方向D2不同的一定方向位移,配置于交点CP2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4的中心线C4在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并且,与第1金属细线MW3相同地,第2金属细线MW4具有线宽W。从使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观察者不易视觉辨认第2金属细线MW4的观点出发,该线宽W也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在图7中示出交叉区域R中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第1电极11与第2电极21彼此组合而形成将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设为重复单元的第3网格图案MP3。
在此,作为实施方式1的一例,在图7中,第1网格单元MC1及第2网格单元MC2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以使第1网格单元MC1中的第1金属细线MW1与第2金属细线MW2的交点CP1重叠于第2网格单元MC2的重心的方式,并且以使第2网格单元MC2中的第1金属细线MW3与第2金属细线MW4的交点CP2重叠于第1网格单元MC1的重心的方式,第1网格单元MC1与第2网格单元MC2彼此错开配置。
由此,第1电极11中的第1弯曲部BP1与第2电极21中的第2弯曲部BP4彼此重叠,第1电极11中的第2弯曲部BP2与第2电极21中的第1弯曲部BP3彼此重叠。并且,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与第2电极21的第2金属细线MW4在交点CP3上彼此重叠,第1电极11的第2金属细线MW2与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在交点CP4上彼此重叠。
如此,第1网格单元MC1与第2网格单元MC2在交点CP3、CP4上彼此重叠,因此第3网格单元MC3被第1电极11中的交点CP1、第2电极21中的交点CP2及通过第1电极11与第2电极21彼此重叠而形成的2个交点CP3、CP4包围,并且具备具有约第1网格单元MC1和第2网格单元MC2的1/4面积的大致菱形的形状。交点CP1~CP4分别配置于菱形的4个顶点的位置。
在图8中示出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与第2电极21的第2金属细线MW4彼此交叉的交点CP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配置于交点CP3两侧的第1电极11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的中心线C1分别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位移,该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并且,配置于交点CP3两侧的第2电极21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4的中心线C4分别沿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位移,该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并且,虽然未图示,但在第1电极11的第2金属细线MW2与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彼此交叉的交点CP4上,也与图8所示的交点CP3相同地,配置于交点CP3两侧的第1电极11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的中心线C2分别沿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位移,该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并且,配置于交点CP4两侧的第2电极21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3的中心线C3分别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位移,该位移量D优选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及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以位移量D错开地排列。
在此,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具备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触摸面板1配置于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模块8上,构成图像显示装置9。在图9中,显示模块8通过透明的粘结剂4A粘结于触摸面板1的背面1B。并且,虽然未详细图示,但显示模块8包含液晶显示器等显示画面及用于控制显示画面中的图像的显示等的控制器等。图像显示装置9的操作者通过触摸面板1视觉辨认显示于显示模块8的图像,并根据视觉辨认出的图像,经由触摸面板1进行触摸操作。
通常,在这种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因显示模块的像素图案与由构成触摸面板的传感器的金属细线形成的网格图案之间的干扰而产生摩尔纹。在以往的技术中,例如,通过缩小网格图案的重复单元即网格单元的尺寸来减少摩尔纹,但越缩小网格单元的尺寸,传感器内的寄生电容越增大,从而存在导致对触摸操作的灵敏度下降的倾向。
在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因第1电极11中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和第2电极21中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在交点CP1~CP4上弯曲位移,而多个第1网格单元MC1、多个第2网格单元MC2及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在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向及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上以位移量D错开地排列。因此,对多个第1网格单元MC1的排列、多个第2网格单元MC2的排列及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的排列赋予有无序性。通过该无序性,例如,即便不缩小第1电极11中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MC1及第2电极21中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MC2的尺寸,也能够减少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9时产生的摩尔纹。
另外,从减少摩尔纹的观点出发,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以及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的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D/W优选为0.1≤D/W≤2.0,更优选为0.2≤D/W≤1.9,进一步优选为0.5≤D/W≤1.5。
并且,第1电极11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在沿第1方向D1连续的所有交点CP1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但只要在沿第1方向D1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CP1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则能够减少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9时产生的摩尔纹。并且,第2电极21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在沿第2方向D2连续的所有交点CP1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但只要在沿第2方向D2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CP1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则能够减少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9时产生的摩尔纹。
并且,与第1电极11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相同地,第2电极21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MW3也只要在沿第1方向D1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CP2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即可。并且,与第1电极11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相同地,第2电极21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MW4也只要在沿第2方向D2连续的2个以上的交点CP2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即可。
并且,如图3所示,第1电极11由连续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连续的第2金属细线MW2构成,但只要在第1电极11延伸的方向上第1电极11的两端部彼此电导通,则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能够在与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重叠的位置上具有断线部。由此,能够使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与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的交叉部分不易视觉辨认。
并且,基于相同的理由,只要在第2电极21延伸的方向上第2电极21的两端部彼此电导通,则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能够在与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重叠的位置上具有断线部。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相对于透明绝缘基板5均配置于视觉辨认侧即覆盖面板2侧,但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在图10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41的结构。
触摸面板41具有表面41A及背面41B,且以在背面41B侧配置有显示模块8的状态使用。触摸面板41的表面41A为触摸检测面,对触摸面板41的观察者而言成为视觉辨认侧。
如图10所示,触摸面板41具有配置于视觉辨认侧的覆盖面板2及在与视觉辨认侧相反的一侧通过粘结剂与覆盖面板2接合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42。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42具有透明绝缘部件43、形成于透明绝缘部件43的视觉辨认侧的面43A上的第1电极层6A及形成于透明绝缘部件43的与面43A相反的一侧的面43B上的第2电极层6B。透明绝缘部件43作为支承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的基板而发挥功能,作为透明绝缘部件43可使用树脂基板或玻璃基板等。并且,如图10所示,以平坦化及保护第1电极层6A为目的,也可以在第1电极层6A上配置有透明绝缘部件7A。并且,以保护第2电极层6B为目的,也可以在第2电极层6B上配置有透明绝缘部件7B。
如此,即使在透明绝缘部件43的一面43A侧配置有第1电极层6A,在透明绝缘部件43的另一面43B侧配置有第2电极层6B的情况下,也能够如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那样,以与在透明绝缘基板5的一面侧配置有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这两者的情况相同的方式,减少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9时产生的摩尔纹。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中,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支承于透明绝缘基板5,但也可以以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支承于覆盖面板2的方式构成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在图11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的结构。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具有表面51A及背面51B,且以在背面51B侧配置有显示模块8的状态使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的表面51A为触摸检测面,对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的观察者而言成为视觉辨认侧。
如图11所示,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具有覆盖面板2、形成于覆盖面板2的与视觉辨认侧相反的一侧的面2B上的第1电极层6A、形成于第1电极层6A上的透明绝缘部件7A、形成于透明绝缘部件7A上的第2电极层6B及形成于第2电极层6B上的透明绝缘部件7B。并且,覆盖面板2的视觉辨认侧的面2A向外部开放。如此,实施方式4的覆盖面板2作为支承第1电极层6A的基板而发挥功能,作为覆盖面板2例如可使用玻璃基板等。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具有覆盖面板2,能够用作触摸面板。
如此,即使在不具有透明绝缘基板5而在覆盖面板2上形成有第1电极层6A的情况下,也能够如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那样,以与在透明绝缘基板5的一面侧配置有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这两者的情况相同的方式,减少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使用于图像显示装置9时产生的摩尔纹。
以下,对构成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各部件进行说明。另外,关于构成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42及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51的各部件,也以构成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的各部件为标准。
<透明绝缘基板>
透明绝缘基板5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支承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则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使用树脂基板或玻璃基板等。更具体而言,作为构成透明绝缘基板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强化玻璃、无碱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环烯烃聚合物(COP:cyclo-olefin polymer)、环状烯烃共聚物(COC:cyclic olefincopolymer)、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丙烯酸树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聚苯乙烯(PS:polystylene)、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PVDC:polyvinylidene chloride)及三乙酰纤维素(TAC:cellulose triacetate)等。透明绝缘基板5的厚度例如优选为20μm~1100μm,更优选为20μm~500μm。尤其在如PET那样的有机树脂基板的情况下,厚度优选为20μm~200μm,更优选为30μm~100μm。
透明绝缘基板5的透光率优选为40%~100%。透光率例如使用JIS K 7375:2008中所规定的“塑料--总透光率及总反射率的计算方法”来测量。
作为透明绝缘基板5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举出实施了选自由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处理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的已处理基板。通过实施上述处理,OH基等亲水性基团导入于已处理的透明绝缘基板5的表面,从而透明绝缘基板5与第1电极层6A之间的密合性得到提高。并且,在上述处理中,在进一步提高与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之间的密合性的方面上,优选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
另外,实施方式2中的透明绝缘部件43作为支承第1电极层6A及第2电极层6B的基板而发挥功能,优选由与透明绝缘基板5相同的材料构成。
<底涂层>
为了提高透明绝缘基板5与第2电极层6B之间的密合性,也能够在透明绝缘基板5与第2电极层6B之间配置底涂层。该底涂层包含高分子,进一步提高透明绝缘基板5与第2电极层6B之间的密合性。
关于底涂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将包含高分子的底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基板上并根据需要实施加热处理的方法。并且,作为包含高分子的底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使用明胶、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包含无机或高分子微粒的丙烯酸苯乙烯类胶乳等。
另外,根据需要,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在透明绝缘基板5与第2电极层6B之间,作为其他层除了上述底涂层以外例如还可以设置折射率调整层。作为折射率调整层,例如能够使用添加有调整折射率的氧化锆等金属氧化物粒子的有机层。
<金属细线>
关于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和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1μm~10.00μm,更优选为2.0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0.02μm~1.00μm,最优选为0.02μm~0.60μm。由此,能够较轻松地实现第1电极11及第2电极21的耐久性的提高。
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将金属或合金设为形成材料,例如能够由铜、铝或银形成。在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中优选包含铜,但也可以包含除铜以外的金属例如金、银等。并且,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也可以含有适合于网格图案形成的金属银及明胶或丙烯酸苯乙烯类胶乳等高分子粘合剂。作为其他优选的金属,为铝、银、钼、钛的金属及其合金。并且,也可以是它们的层叠结构,例如能够使用钼/铜/钼、钼/铝/钼等的层叠结构的金属细线。
而且,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例如也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粒子、银糊剂及铜糊剂等金属糊剂以及银纳米线及铜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粒子。
为了提高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视觉辨认度,也可以至少在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视觉辨认侧形成黑化层。作为黑化层,可使用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氮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代表性地能够使用氮氧化铜、氮化铜、氧化铜、氧化钼等。
接着,对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作为这些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例如能够适当利用溅射法、电镀法、银盐法及印刷法等。
对基于溅射法的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溅射形成铜箔层,并通过光刻法从铜箔层形成铜配线,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另外,代替溅射,也能够通过所谓的蒸镀来形成铜箔层。铜箔层除了溅射铜箔或蒸镀铜箔以外,还能够利用电解铜箔。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029614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形成铜配线的工序。
对基于电镀法的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例如,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能够使用通过对非电解电镀基底层实施非电解电镀而形成于基底层上的镀金膜来构成。在该情况下,至少在基材上将含有金属微粒的催化油墨形成为图案状之后,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形成镀金膜,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15962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
并且,至少在基材上将具有能够与金属催化剂前体相互作用的官能团的树脂组合物形成为图案状之后,赋予催化剂或催化剂前体,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以形成镀金膜,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更具体而言,能够应用日本特开2012-14476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
对基于银盐法的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成为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曝光图案对包含卤化银的银盐乳剂层实施曝光处理,然后进行显影处理,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2-00637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125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093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02239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6-192200号公报及国际公开第2016/157585号中所记载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
对基于印刷法的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以成为与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相同的图案的方式在基板上涂布含有导电粉末的导电糊剂,然后,实施加热处理,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使用了导电糊剂的图案形成例如通过喷墨法或丝网印刷法进行。作为导电糊剂,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1-028985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导电糊剂。
<覆盖面板>
作为覆盖面板2的材质,能够使用强化玻璃、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覆盖面板2的厚度优选为0.1mm~1.5mm。
<粘结剂>
作为使覆盖面板2与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3彼此粘结的粘结剂4,能够使用光学透明粘合片(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或光学透明粘合树脂(OCR:Optical ClearResin),优选膜厚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作为光学透明粘合片,例如能够使用3MCompany制的8146系列。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的实施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步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变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应由以下实施例限定性地解释。
<实施例1>
首先,作为透明绝缘基板,准备了厚度100.0μm的PET薄膜。
接着,在PET薄膜上用丙烯酸树脂形成了底涂层。底涂层的厚度为10.0μm。
接着,在底涂层上形成了已图案形成的第2电极层。首先,在底涂层上,以使钼成为厚度20nm、铜成为厚度300nm、钼成为厚度20nm的方式依次进行溅射成膜而获得了金属层。
接着,在上述金属层上涂布抗蚀剂组合物,进行预烘干,然后,进行图案曝光并进行了碱显影。然后,进行后烘干,形成了具有与图2所示的多个第2电极21、多个第2焊盘22、多个第2周边配线23及多个第2外部连接端子24对应的图案的抗蚀剂膜。然后,接着,使用磷酸二氢铵10质量%、乙酸铵10质量%、过氧化氢6质量%及剩余部分被水调和的蚀刻液(pH(氢离子浓度指数)5.23),对上述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用剥离液剥离了抗蚀剂膜。由此,形成了已图案形成的第2电极层。
所形成的第2电极层具有由图5所示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MC2形成的第2网格图案MP2。并且,第2电极层中的第2电极21的第1金属细线MW3及第2金属细线MW4的线宽为5.0μm,厚度为0.34μm。并且,分别配置于第1弯曲部BP3及交点CP2的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3的位移量D和分别配置于第2弯曲部BP4及交点CP2的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4的位移量D均为5.0μm。
接着,以覆盖第2电极层的方式形成了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厚度3.0μm的透明绝缘部件。接着,使用溅射法在该透明绝缘部件上形成了由钼/铜/钼构成的金属层。接着,通过进行抗蚀剂涂布、图案曝光、显影、蚀刻及抗蚀剂剥离的工序,形成了具有图2所示的第1电极11、第1焊盘12、第1周边配线13及第1外部连接端子14的已图案形成的第1电极层。
所形成的第1电极层具有由图3所示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MC1形成的第1网格图案MP1。并且,第1电极层中的第1电极11的第1金属细线MW1及第2金属细线MW2的线宽为5.0μm,厚度为0.34μm。并且,分别配置于第1弯曲部BP1及交点CP1的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的位移量D和分别配置于第2弯曲部BP2及交点CP1的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的位移量D均为5.0μm。
最后,以保护第1电极层为目的,以覆盖第1电极层的方式,形成了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厚度3.0μm的透明绝缘部件。如此,获得了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另外,为了遮盖第1周边配线13、第1外部连接端子14、第2周边配线23及第2外部连接端子24,也可以在与覆盖第1电极层的透明绝缘部件上的周边区域对应的部分形成厚度1.5μm的不透明的装饰层。
如此获得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具有图7所示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配置于第3网格单元MC3的交点CP3两侧的2根第1金属细线MW1、MW3的位移量D和配置于交点CP3两侧的2根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均为5.0μm。因此,位移量D与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线宽W的比率为1.0。
<实施例2>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10.0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2.0。
<实施例3>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9.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3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1.9。
<实施例4>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7.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4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1.5。
<实施例5>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2.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5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0.5。
<实施例6>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1.0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6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0.2。
<实施例7>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0.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7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0.1。
<实施例8>
除了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10.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实施例8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为2.1。
<比较例1>
将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的位移量D设为0.0μm,即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不位移,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在比较例1中,第1金属细线MW1、MW3及第2金属细线MW2、MW4不位移,因此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成为0。
对如此作制出的实施例1~实施例8及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进行了以下说明的摩尔纹评价。
<摩尔纹评价>
在具备液晶显示器及用于控制该液晶显示器中的图像的显示的控制器的液晶显示模块上配置了实施例1~实施例8及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接着,在以绿色来点亮液晶显示模块中的液晶显示器的整面的状态下,摩尔纹评价的评价者观察配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上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并评价了摩尔纹是否被视觉辨认。评价者为20名,摩尔纹评价的基准如下。
“A”:20名中,没有一个人识别出摩尔纹。
“B”:20名中,1名以上且3名以下识别出摩尔纹。
“C”:20名中,4名以上且7名以下识别出摩尔纹。
“D”:20名中,8名以上且9名以下识别出摩尔纹。
“E”:20名中,10名以上识别出摩尔纹。
另外,评价“E”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级别,评价“D”以上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评价“C”为更良好的级别,评价“B”为优异的级别,评价“A”为非常优异的级别。
将对实施例1~实施例8及比较例1的摩尔纹评价的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265477412000019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8的摩尔纹评价均为“D”以上,能够将摩尔纹减少至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具体而言,实施例1、4及5的摩尔纹评价为“A”而尤其优异,实施例3及6的摩尔纹评价为“B”,实施例2及7的摩尔纹评价为“C”,实施例8的摩尔纹评价为“D”。
并且,比较例1的摩尔纹评价为“E”。
在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中,多个第1金属细线MW1、MW3分别沿第1方向D1以一直线状延伸,多个第2金属细线MW2、MW4分别沿第2方向D2以一直线状延伸,因此多个菱形的第3网格单元MC3有序且整齐地排列。因此,认为多个第3网格单元MC3与液晶显示模块的有序且整齐的像素图案彼此容易干扰,从而摩尔纹容易被视觉辨认。
从摩尔纹评价的结果可知,位移量D与线宽W的比率D/W至少优选为0.1≤D/W≤2.0,更优选为0.2≤D/W≤1.9,进一步优选为0.5≤D/W≤1.5,由于比率D/W在这些范围内,而摩尔纹不易被视觉辨认。

Claims (16)

1.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具有由多个网格单元形成的网格图案,所述多个网格单元通过在俯视观察时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金属细线和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金属细线在交点上交叉并电导通而形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分别在所述第1金属细线与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交点上弯曲而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单元被4个所述交点包围,
4个所述交点配置于菱形的4个顶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在沿所述第1方向连续的2个以上的所述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金属细线在沿所述第2方向连续的2个以上的所述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在多个所述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所述第2金属细线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在多个所述交点上沿相同的方向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隔着所述交点而配置于所述交点的两侧的2根所述第1金属细线各自的中心线彼此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2根所述第1金属细线的位移量D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隔着所述交点而配置于所述交点的两侧的2根所述第2金属细线各自的中心线彼此沿与所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2根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位移量D为大于0μm且1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线宽W。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位移量D与所述线宽W的比率D/W满足0.1≤D/W≤2.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位移量D与所述线宽W的比率D/W满足0.2≤D/W≤1.9。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位移量D与所述线宽W的比率D/W满足0.5≤D/W≤1.5。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由铜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透明绝缘部件,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配置于所述透明绝缘部件的一侧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树脂基板,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配置于所述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玻璃基板,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配置于所述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5.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16.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面板。
CN202021847102.4U 2020-06-29 2020-08-28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6755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1628A JP2022010861A (ja) 2020-06-29 2020-06-29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0-111628 2020-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5536U true CN212675536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7102.4U Active CN212675536U (zh) 2020-06-29 2020-08-28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10861A (zh)
CN (1) CN21267553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0861A (ja) 202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6831B2 (ja)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51838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
KR101978666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기판,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패널
CN111316211B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导电部件
CN111279299B (zh) 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
KR101337913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2018513501A (ja) タッチウィンドウ
WO2018163565A1 (ja)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WO201902183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5118682A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212675533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6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5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2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7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1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0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101352797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기판
CN212675538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JP746948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22163158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CN212675529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22181160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
WO2022138034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