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5531U -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5531U
CN212675531U CN202021821354.XU CN202021821354U CN212675531U CN 212675531 U CN212675531 U CN 212675531U CN 202021821354 U CN202021821354 U CN 202021821354U CN 212675531 U CN212675531 U CN 212675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panel
electrode member
detection
pane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213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5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5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具备:检测电极,配置于检测区域;周边配线,配置于检测区域外侧的周边区域;电极端子,与周边配线电连接;及多个连接线,连接检测电极与电极端子。检测电极由通过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金属细线和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金属细线在交叉部交叉而形成的金属网构成。多个连接线分别沿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且具有大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的线宽,并且在除了交叉部以外的部位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电连接。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设备为首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有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组合使用,并通过使手指、触控笔等接触或接近画面而进行对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
通常,触摸面板具有形成有用于检测基于手指及触控笔等的触摸操作的多个检测电极等的导电部件。检测电极也可以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或金属等形成。金属与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相比具有更容易进行图案形成、弯曲性更优异、电阻值更低等优点。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中,触摸电极由金属细线在交叉部交叉的金属网格线构成,金属网格线与引线端子通过基于金属细线的连接线连接。连接线与金属网格线的金属细线的交叉部连接而与引线端子连接。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第206348768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与引线端子垂直的连接线来连接金属网格线的金属细线的交叉部(网格图案的交点)与引线端子。在金属细线的交叉部(网格图案的交点)连接有连接线并且金属细线的交叉部与连接线通过相同线宽的金属细线连接,因此存在在连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而断线而触摸电极不发挥功能这一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检测电极与电极端子的连接线不易断线且成品率优异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具备:检测电极,配置于检测区域;周边配线,配置于检测区域外侧的周边区域;电极端子,与周边配线电连接;及多个连接线;连接检测电极与电极端子,该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中,检测电极由通过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金属细线和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金属细线在交叉部交叉而形成的金属网构成,多个连接线分别沿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且具有大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的线宽,并且在除了交叉部以外的部位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电连接。
电极端子优选沿与第1方向、第2方向及第3方向不同的第4方向延伸。
第4方向优选为相对于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
连接线优选在俯视观察下具有梯形形状。
优选梯形的平行的一对底边分别沿第3方向延伸,连接一对底边的端部的斜边沿第1方向或第2方向延伸。
优选连接线的线宽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沿第3方向的连接线的最大长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连接线的线宽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的差分优选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
在多个连接线中,彼此相邻的连接线的间隔优选为5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
检测电极、周边配线、电极端子及多个连接线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金属材料优选为铜。
优选还具备树脂基板,检测电极、周边配线、电极端子及多个连接线配置于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还具备玻璃基板,检测电极、周边配线、电极端子及多个连接线配置于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触摸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构成检测电极的金属细线不易断线且视觉辨认度优异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2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3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2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3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图像显示装置,11A-第1电极层,11B-第2电极层,12-触摸面板,13-控制器,14-图像显示部,14a-显示面,14b-背面,15-第1透明绝缘层,16-覆盖层,16a、24a、25a-表面,16b、24b-背面,17-第2透明绝缘层,18-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9-柔性电路板,20-检测部,22-周边配线部,23a-第1周边配线,23b-第2周边配线,24-支承基板,25-绝缘层,26a-第1外部连接端子,26b-第2外部连接端子,27-透明绝缘层,30-第1检测电极,31a、31b-间隔,32-第2检测电极,33-第1电极端子,34-第2电极端子,35a-第1金属细线,35b-第2金属细线,36-菱形格子,37、38、39、40-连接线,37a、39a、40a-斜边,37b、37c-底边,38a-上边,38b-侧边,50-周边配线绝缘层,52-透明绝缘层,100、100a-电极图案,C-交叉部,D1-第1方向,D2-第2方向,D3-第3方向,D4-第4方向,E1-检测区域,E2-周边区域,h-高度,W-间隔,δ-线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进行说明的图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图,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图。
另外,以下,表示数值范围的“~”包含记载于两侧的数值。例如,ε1为数值α1~数值β1是指ε1的范围为包含数值α1及数值β1的范围,若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则是α1≤ε1≤β1。
关于“平行”、“垂直”及“正交”等角度,若无特别记载,则包含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正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并且,“相同”是指包含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正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另外,关于透明,若无特别说明,则在波长380~780nm的可见光波长区域中,透光率为40%以上,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透光率使用JIS(日本工业标准)K 7375:2008中所规定的“塑料-总透光率及总反射率的计算方法”来测量。
(图像显示装置)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所示的第1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具有触摸面板12及图像显示部14,在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侧层叠有触摸面板12。图像显示装置10能够检测对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图像等的区域的触摸。
在图像显示装置10中,触摸面板12与图像显示部14经由第1透明绝缘层15层叠。触摸面板12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上经由第2透明绝缘层17设置有覆盖层16。第1透明绝缘层15设置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整个区域。例如,当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与第2透明绝缘层17为相同的大小。并且,当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图像显示部14小于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图像显示部14与第1透明绝缘层15为相同的大小。
在图像显示装置10中,以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的方式配置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侧的第1透明绝缘层15、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第2透明绝缘层17及覆盖层16均优选为透明。
若覆盖层16由玻璃构成,则被称为盖玻璃。
覆盖层16的表面16a为图像显示装置10的触摸面,成为操作面。图像显示装置10将覆盖层16的表面16a作为操作面而被输入操作。另外,触摸面为手指或触控笔等接触的面。覆盖层16的表面16a成为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的视觉辨认面。
在图像显示部14的背面14b设置有控制器13。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与控制器13例如通过柔性电路板19等具有挠性的配线部件电连接。
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也可以设置具有遮光功能的装饰层(未图示)。装饰层例如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沿覆盖层16的外缘设置。设置有装饰层的区域被称为框缘部。框缘部通过装饰层使位于其下侧的结构物例如后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连接线、电极端子及周边配线无法视觉辨认。
控制器13由用于检测手指等对触摸面即覆盖层16的表面16a的接触的公知的控制器构成。当触摸面板12为静电电容方式时,通过控制器13检测因手指等对触摸面即覆盖层16的表面16a的接触而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中静电电容发生了变化的位置。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有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及自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但并无特别限定。
覆盖层16保护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关于覆盖层16,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覆盖层16优选为透明,以便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覆盖层16例如由玻璃板、化学强化玻璃及无碱玻璃等构成。覆盖层16的厚度优选根据各用途适当选择。覆盖层16除了玻璃板以外,还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及塑料板等。
作为上述的塑料薄膜及塑料板的原料,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类;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类;乙烯基类树脂;以及聚碳酸酯(PC)、聚酰胺、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环烯烃类树脂(COP)、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芳酯(PAR)、聚醚砜(PES)、高分子丙烯酸树脂、芴衍生物及结晶性COP等。
并且,覆盖层16也可以是具有偏振片或圆偏振片等的结构。
如上所述,覆盖层16的表面16a成为触摸面,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表面16a设置硬涂层。另外,作为覆盖层16的厚度,例如为0.1~1.3mm,尤其优选为0.1~0.7mm。
第1透明绝缘层15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固定触摸面板12及图像显示部14,则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作为第1透明绝缘层15,例如能够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胶))及UV(Ultra Violet(紫外光))固化树脂等光学透明的树脂(OCR,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并且,第1透明绝缘层15也可以局部中空。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第1透明绝缘层15而在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上隔着间隙分开设置触摸面板12的结构。该间隙也称为气隙。
并且,第2透明绝缘层17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固定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及覆盖层16,则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第2透明绝缘层17能够使用与第1透明绝缘层15相同的绝缘层。
图像显示部14具备显示图像等显示物的显示面14a,例如为液晶显示装置。图像显示部14并不限定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有机EL(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图像显示部14除了上述显示装置以外,还能够利用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装置、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表面电场显示器(SED)、场发射显示器(FED)及电子纸等。
图像显示部14可适当利用与其用途相应的显示部,但为了将图像显示装置10的厚度构成为较薄,优选设为液晶显示面板及有机EL面板等面板的形态。
(触摸面板)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表示触摸面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以下,利用图1及图2对触摸面板12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12具有控制器13、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及覆盖层16。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作为触摸传感器而发挥功能。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例如具有支承基板24、设置于支承基板24的一侧面上的绝缘层25及第1电极层11A,该第1电极层11A具有设置于绝缘层25上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30及一端与第1检测电极30电连接而在另一端设置有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的多个第1周边配线23a。
在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中电连接有柔性电路板19而与控制器13连接。
并且,在第1电极层11A上形成有透明绝缘层27,在透明绝缘层27上具有第2电极层11B,该第2电极层11B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32及一端与第2检测电极32电连接而在另一端设置有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的多个第2周边配线23b。与第1电极层11A相同地,在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中电连接有柔性电路板19而与控制器13连接。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利用图2对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是作为触摸面板12的触摸传感器而发挥功能的部位,且具有由使用者能够进行输入操作的检测区域E1即检测部20及位于检测区域E1外侧的周边区域E2即周边配线部22。
检测部20作为检测电极例如具有多个第1检测电极30及多个第2检测电极32。第1电极层11A的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电极层11B的第2检测电极32经由透明绝缘层27配置。第1检测电极30与第2检测电极32通过透明绝缘层27而电绝缘。透明绝缘层27作为电绝缘层而发挥功能。
多个第1检测电极30为彼此平行地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电极,并且彼此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隔着间隔31a且以彼此在Y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绝缘层25的表面25a(参考图1)上。第1检测电极30分别在X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1电极端子33。
多个第2检测电极32为彼此平行地沿Y方向延伸的带状电极,并且彼此在X方向上隔着间隔31b且以彼此在X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透明绝缘层27的表面27a(参考图1)上。第2检测电极32分别在Y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2电极端子34。
多个第1检测电极30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32彼此正交地设置,但如上所述,通过透明绝缘层27彼此电绝缘。
另外,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中的间隔31a、31b与第1检测电极30或第2检测电极32断开,是没有电连接的区域。因此,如上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30处于彼此在Y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多个第2检测电极32处于彼此在X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检测部20中,第1检测电极30设置有6个,第2检测电极32设置有5个,但对其数量并无特别限定,只要是多个即可。为了防止间隔31a、31b被视觉辨认,也可以在间隔31a、31b中配置电浮动的虚拟电极。
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例如由通过第1金属细线35a(参考图3)与第2金属细线35b(参考图3)在交叉部交叉而形成的具有网格图案的金属网构成。当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为具有网格图案的金属网时,配置于间隔31a、31b的虚拟电极也由具有网格图案的金属网构成。
第1检测电极30的电极宽度及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例如为1~5mm,电极之间的间距为3~6mm。第1检测电极30的电极宽度为Y方向的最大长度,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为X方向的最大长度。
周边配线部22为配置有用于从控制器13向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发送/传递触摸驱动信号及触摸检测信号的配线即周边配线(第1周边配线23a、第2周边配线23b)的区域。周边配线部22具有多个第1周边配线23a及多个第2周边配线23b。第1周边配线23a的一端经由第1电极端子33与第1检测电极30电连接,另一端与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电连接。并且,第2周边配线23b的一端经由第2电极端子34与第2检测电极32电连接,另一端与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电连接。另外,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可以是固体膜形状,也可以是如日本特开2013-127658号公报中所示的网格形状。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的宽度的优选范围分别为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的1/3倍以上且1.2倍以下。
从不易产生电阻及断线等观点出发,第1电极层11A的第1检测电极30、第1电极端子33及第1周边配线23a优选为一体结构,而且更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第1电极层11A例如通过光刻法等形成。
相同地,从不易产生电阻及断线等观点出发,第2电极层11B的第2检测电极32、第2电极端子34及第2周边配线23b优选为一体结构,而且更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第2电极层11B例如通过光刻法等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以下,对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第1电极层11A中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检测电极即第1检测电极30由通过沿第1方向D1延伸的第1金属细线35a和沿与第1方向D1不同的第2方向D2延伸的第2金属细线35b在交叉部C交叉而形成的金属网构成。
多个连接线37分别沿与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不同的第3方向D3延伸且具有大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线宽的线宽。多个连接线37在除了交叉部C以外的部位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电连接。在图3中,例如,6个连接线37沿第4方向D4隔着间隔配置。
由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构成的金属网例如具备具有多个菱形格子36的网格图案。另外,第1方向D1与第2方向D2的交叉角度优选为40度以上且140度以下。
第1电极端子33沿与第1方向D1、第2方向D2及第3方向D3不同的第4方向D4延伸。例如,第4方向D4为相对于第3方向D3正交的方向。即,第3方向D3与第4方向D4彼此正交。另外,第1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端子33沿Y方向延伸,第4方向D4为Y方向。另外,第1方向D1与第4方向D4的交叉角度(狭角)优选为20度以上且45度以下。并且,第2方向D2与第4方向D4的交叉角度(狭角)优选为20度以上且45度以下,第1方向D1与第4方向D4的交叉角度(狭角)和第2方向D2与第4方向D4的交叉角度(狭角)优选为相同。
例如,如图3及图4所示,连接线37在俯视观察下具有梯形形状。梯形的平行的一对底边37b、37c分别沿第3方向D3延伸,连接一对底边37b、37c的端部的斜边37a沿第1方向D1或第2方向D2延伸。如图4所示,在梯形形状的连接线37的斜边37a电连接有第1金属细线35a或第2金属细线35b。连接线37的高度h为沿第3方向D3的连接线的最大长度,在图4中,是底边37c沿第3方向D3的长度。连接线37的线宽δ为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1金属细线35a的延长线或与第2金属细线35b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延长线交叉的区域的连接线沿与第3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
另外,俯视观察是指从上方观察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当将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作为触摸面板时,是指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
连接线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3、图4所示的结构。在此,图5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2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6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第3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另外,在图5及图6中,对与图3及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物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的连接线38,在俯视观察下,也可以是长方形形状。长方形形状的连接线38将侧边38b设置成与第3方向D3平行。在连接线38的上边38a电连接有第1金属细线35a或第2金属细线35b。连接线38的上边38a为与第4方向D4平行的边。连接线38的高度h为沿第3方向D3的最大长度,是侧边38b的长度。连接线38的线宽δ为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1金属细线35a的延长线或与第2金属细线35b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延长线交叉的区域的连接线沿与第3方向D3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
如图6所示的连接线39,在俯视观察下,也可以是三角形形状。在三角形形状的连接线39的斜边39a电连接有第1金属细线35a或第2金属细线35b。三角形形状的连接线39的高度h为沿第3方向D3的最大长度。连接线39的线宽δ为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1金属细线35a的延长线或与第2金属细线35b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延长线交叉的区域的连接线沿与第3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是穿过点39d的与第3方向垂直的线Ls的长度。
如上所述,连接线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比加大线宽,由此变得连接线与检测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不易断线。并且,通过加大连接线的线宽,例如,当组合光刻法与蚀刻来制作连接线时,即使被过度蚀刻,即使在进行图案曝光时连接线图案的曝光不足,尺寸余量也多而可抑制制作成连接线与检测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断线。
并且,通过在除了第1金属细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交叉部以外的部位对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电连接连接线,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并且能够增加连接线的数量,因此变得电极端子与检测电极之间不易断线。而且,如图4及图6所示,通过对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沿斜边电连接连接线,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从而变得连接线与检测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不易断线。由此,能够确保第1检测电极30的导通。
并且,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线,即使在多个连接线中存在断线,也能够确保第1检测电极30的导通。
另外,若第1金属细线延伸的方向及第2金属细线延伸的方向与连接线的斜边平行,则即便加宽连接线的宽度也不易出现应力集中,因此更优选。
并且,在上述连接线的结构中,无需加宽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并且还抑制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被视觉辨认,从而视觉辨认度提高。
第1金属细线35a或第2金属细线35b的线宽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且3μm以下。只要第1金属细线35a或第2金属细线35b的线宽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则电阻小,且不易被视觉辨认。
在上述任一形状的连接线中,连接线的线宽为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1金属细线35a的延长线或与第2金属细线35b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延长线交叉的区域的连接线沿与第3方向D3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且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沿第3方向D3的连接线的最大长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只要连接线的线宽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且连接线的最大长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则能够确保充分的导电性。
连接线的线宽δ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线宽的差分优选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若连接线37的线宽与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的线宽的差分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则变得连接线、第1金属细线35a及第2金属细线35b中的任一个均不易被视觉辨认。
在多个连接线中,彼此相邻的连接线的间隔W(参考图4)优选为5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若连接线的间隔W为5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则能够良好地维持检测电极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上述彼此相邻的连接线的间隔W为彼此相邻的连接线彼此在第4方向D4上的距离。另外,关于上述金属细线的线宽、连接线的线宽、连接线的长度及彼此相邻的连接线的间隔,使用光学显微镜获取金属细线、连接线及电极端子的图像。然后,通过对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能够进行计算。
另外,检测电极、周边配线、电极端子及多个连接线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金属材料优选为铜。
通过由相同的金属材料来形成检测电极、周边配线、电极端子及多个连接线,能够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并且,作为金属材料使用铜,由此能够减小电阻。
另外,在图3~图6中,对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第1电极层11A中具有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能够适用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第2电极层11B中具有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的结构。当在第2电极层11B中适用时,第2检测电极32的第2电极端子34沿X方向延伸,第4方向D4为X方向。优选在第1电极层11A与第2电极层11B这两层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但也可以是在其中任一层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的形态。
(图像显示装置的另一例)
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对图像显示装置10的另一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2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3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另外,在图7及图8中,对与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物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所示的第2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a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相比,不同点在于,覆盖层16例如由玻璃基板构成,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上配置有第2检测电极32,经由透明绝缘层27配置有第1检测电极30。在图像显示装置10a中,覆盖层16作为支承基板24而发挥功能。
并且,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由覆盖层16即玻璃基板、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以及透明绝缘层27构成。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中,透明绝缘层27作为使第1检测电极30与第2检测电极32电绝缘的绝缘层而发挥功能。
在第1电极层11A的第1周边配线23a上设置有周边配线绝缘层50。
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上设置有覆盖第1检测电极30及第1周边配线23a上的周边配线绝缘层50的透明绝缘层52。在透明绝缘层52中朝向显示面14a连接有图像显示部14。透明绝缘层52能够使用与上述第1透明绝缘层15相同的绝缘层。
并且,图8所示的第3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b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相比,不同点在于,在支承基板24的两个面分别设置有第1电极层11A及第2电极层11B。在支承基板24的表面24a上及背面24b上分别设置有绝缘层25。在表面24a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第2电极层11B,在背面24b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第1电极层11A。通过支承基板24而第1检测电极30与第2检测电极32电绝缘。
设置有覆盖第1检测电极30及第1周边配线23a上的周边配线绝缘层50的一部分的透明绝缘层52。在支承基板24的表面24a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覆盖第2检测电极32的第2透明绝缘层17,在第2透明绝缘层17上设置有覆盖层16。
在支承基板24的背面24b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覆盖第1检测电极30及第1周边配线23a上的周边配线绝缘层50的一部分的透明绝缘层52。在透明绝缘层52中朝向显示面14a连接有图像显示部14。
以下,对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的各部进行说明。
<第1金属细线、第2金属细线>
如上所述,第1金属细线35a(参考图3)及第2金属细线35b(参考图3)构成第1检测电极30(参考图2)及第2检测电极32(参考图2)。通过第1金属细线35a与第2金属细线35b在交叉部交叉而形成金属网。
如上所述,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若为上述范围,则电阻小,且不易被视觉辨认,即视觉辨认度优异。
关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下,尤其优选为0.01~1μm,最优选为0.05~0.8μm。若为上述范围,则电阻小,且耐久性优异。
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例如由金属单体或金属层叠体构成。当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由金属单体构成时,例如通过蒸镀法或溅射法形成。
作为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中所包含的金属,例如可举出金(Au)、银(Ag)、铜(Cu)、钼(Mo)及铝(Al)等金属或合金等。其中,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导电性优异的理由考虑,优选为银、铜。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并不限定于金属单体,也可以是层叠体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钼、铜、钼这3层结构。
并且,例如,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还包含含有分散于高分子中的多个金属粒子的金属细线。在该情况下,在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中,多个金属粒子分散于高分子中的情况较多。金属粒子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粒子状等,例如也可以是熔接而遍及一部分或全部结合等方式。
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中所包含的金属粒子为担保导电性的部分。金属粒子可以在高分子中离散存在,也可以凝聚存在。通过由银来构成金属粒子,降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断线故障的发生。
当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为含有金属及高分子的结构时,关于高分子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高分子。具体而言,可举出选自由明胶、(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乙烯基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二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硅酮类树脂、纤维素类聚合物及壳聚糖类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任一种树脂或由构成这些树脂的单体组成的共聚物等。其中,作为高分子,优选后述的特定高分子。特定高分子为除了明胶以外的高分子,即与明胶不同的高分子。作为金属微粒,可使用银、铜、金等的微粒。
金属细线中所含有的多个金属粒子的比例优选为70体积%以上,作为上限为90体积%。若金属粒子的比例为70体积%以上,则可获得充分的导电性。另外,金属粒子的比例能够以后述的方式求出。
当为含有金属及高分子的结构时,例如通过使用了卤化银的制造方法来形成金属细线。
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并不限定于由上述金属或合金构成,例如也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粒子、银糊剂及铜糊剂等金属糊剂以及银纳米线及铜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粒子。
并且,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作为金属细线,例如能够设为氮氧化铜层、铜层及氮氧化铜层依次层叠的结构,或钼(Mo)、铝(Al)及钼(Mo)依次层叠的结构,或钼(Mo)、铜(Cu)及钼(Mo)依次层叠的结构。
为了减小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反射率,也可以通过对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表面进行硫化或氧化处理的黑化处理来形成。而且,也可以是设置使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不易被看见的黑化层的结构。黑化层例如减小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反射率。黑化层能够由氮化铜、氧化铜、氮氧化铜、氧化钼、AgO、Pd、碳或其他氮化物或氧化物等构成。黑化层配置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被视觉辨认的一侧,即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覆盖层的表面侧。
[网格图案]
在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中,由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构成的网格图案优选为由相同形状的菱形格子构成的网格图案。从视觉辨认度的观点出发,菱形格子的一边的长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1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上且600μm以下。
关于网格图案,从可见光透射率的方面考虑,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的开口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网格图案的开口率越大,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越不易被视觉辨认。
<制造方法>
关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只要能够形成为透明绝缘基板等,则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利用日本特开2014-159620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2-144761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电镀法;日本特开2012-00637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125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093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02239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6-192200号公报及WO2016/157585等中所记载的银盐法;日本特开2014-029614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蒸镀法以及日本特开2011-028985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使用了导电墨水的印刷法等。
<周边配线>
周边配线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同地由金属单体或金属层叠体构成。周边配线的线宽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作为上限,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若为上述范围,则能够较轻松地形成电阻小的触摸面板。并且,若周边配线的线宽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则能够缩小触摸面板的周边配线部的面积,即能够使框缘变窄。
另外,周边配线也能够通过上述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来形成,第1周边配线及第1检测电极能够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并且,能够以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第2周边配线及第2检测电极。
<电极端子>
电极端子为电连接由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构成检测电极与周边配线的部位,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同地由金属单体或金属层叠体构成。电极端子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框形状或网格形状。电极端子的长度为电极宽度的1/3倍以上且1.2倍以下。
另外,电极端子也能够通过上述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来形成,能够以与第1电极端子、第1周边配线及第1检测电极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并且,能够以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第2电极端子、第2周边配线及第2检测电极。
<连接线>
连接线为电连接由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构成的检测电极与电极端子的部位,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同地由金属单体或金属层叠体构成。连接线的线宽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连接线的长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另外,连接线也能够通过上述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来形成,连接线、第1电极端子、第1周边配线及第1检测电极能够以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并且,能够以相同的材料并通过相同的工序来同时形成连接线、第2电极端子、第2周边配线及第2检测电极。
<支承基板>
支承基板24支承第1检测电极、第2检测电极、第1周边配线及第2周边配线。有时覆盖层也作为支承基板而发挥功能。支承基板也作为使第1检测电极与第2检测电极电绝缘的绝缘基板而发挥功能。
支承基板由树脂基板或玻璃基板构成。在玻璃基板中还包含构成覆盖层的盖玻璃。
关于支承基板,只要能够实现上述事项,则对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作为支承基板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透明树脂材料及透明无机材料等。关于覆盖层,也能够使用与支承基板相同的材料。
作为构成树脂基板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等醋酸纤维素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类树脂、聚乙烯(PE)、聚甲基戊烯、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烯烃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醚砜、聚碳酸酯、聚砜、聚醚、聚醚酮、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等。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优选厚度为20~200μm,更优选为30~100μm。
作为构成玻璃基板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无碱玻璃、碱性玻璃、化学强化玻璃、纳钙玻璃、钾玻璃、铅玻璃等玻璃、透光性压电陶瓷(PLZT(锆钛酸铅镧))等陶瓷、石英、萤石及蓝宝石等。玻璃基板的优选厚度为0.1~1.3mm,更优选为0.2~1.1mm。
根据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用途,支承基板并不一定要透明,但支承基板的透光率优选为40%~100%。透光率例如使用JIS K 7375:2008中所规定的“塑料-总透光率及总反射率的计算方法”来测量。
作为透明绝缘基板,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基板作为部件而独立的基板,也可以是被称为层或膜的形态。因此,透明绝缘基板也可以是涂布丙烯酸树脂而形成的透明绝缘层或透明绝缘膜。
作为支承基板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举出实施了选自由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处理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的已处理基板。通过实施上述处理,在已处理的支承基板中,OH基等亲水性基团导入于设置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的面,从而提高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的密合性。在上述处理中,在进一步提高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的密合性的方面上,优选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
<绝缘层>
作为支承基板的另一优选方式,优选在设置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的面上具有包含高分子的绝缘层。通过在绝缘层上形成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与支承基板之间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将绝缘层也称为基底层。
关于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将包含高分子的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基板上并根据需要实施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需要,在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也可以包含溶剂。关于溶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并且,作为包含高分子的基底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使用明胶、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或包含无机或高分子的微粒的丙烯酸苯乙烯类胶乳。当将上述绝缘层由丙烯酸树脂等来构成时,也被称为有机绝缘层。
关于绝缘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10μm左右,但在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与支承基板之间的密合性更优异的方面上,优选为0.02~2.0μm,更优选为0.03~1.5μm。
另外,根据需要,在支承基板与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之间,作为其他层,除了上述绝缘层以外,例如还可以设置紫外线吸收层,也可以设置折射率调整层。
<透明绝缘层>
配置于第1电极层11A与第2电极层11B之间的透明绝缘层27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使第1电极层11A与第2电极层11B绝缘,则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使用绝缘层或支承基板。作为构成绝缘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及氧化铝等无机膜、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及聚酰亚胺树脂等。作为绝缘层,优选为有机膜,尤其优选为丙烯酸树脂。透明绝缘部件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05μm~700μm,更优选为0.1μm~100μm。尤其在透明绝缘部件为有机膜的绝缘层时,厚度优选为1μm~10μm,更优选为1μm~3μm。
<周边配线绝缘层>
如图7及图8所示,以防止引出配线的迁移及腐蚀为目的,也可以在第1周边配线23a上形成周边配线绝缘层50。作为周边配线绝缘层,例如可使用丙烯酸树脂及聚氨酯树脂等有机膜。周边配线绝缘层的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
(电极层的形成方法)
关于构成检测电极、连接线、电极端子及周边配线的电极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在构成电极层的金属层的形成方法中,例如能够适当利用电镀法、银盐法、蒸镀法及印刷法等。
对基于电镀法的金属层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例如,金属层能够由通过对非电解电镀基底层进行非电解电镀而形成于基底层上的金属镀膜构成。在该情况下,至少在基材上将含有金属微粒的催化油墨形成为图案状之后,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形成金属镀膜,由此形成金属层。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15962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并且,至少在基材上将具有能够与金属催化剂前体相互作用的官能团的树脂组合物形成为图案状之后,赋予催化剂或催化剂前体,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以形成金属镀膜,由此形成金属层。更具体而言,能够应用日本特开2012-14476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
电镀方法可以仅是非电解电镀,也可以在非电解电镀之后进行电解电镀。电镀法中能够使用添加法。
添加法为通过仅对透明基板上的希望形成金属细线的部分实施电镀处理等而形成金属细线的方法。从生产率等的方面考虑,优选添加法。
在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形成中,还能够使用减数法。减数法为在透明基板上形成导电层而例如通过化学蚀刻处理等蚀刻处理去除不需要的部分以形成金属细线的方法。
对基于银盐法的金属层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成为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曝光图案而对包含卤化银的银盐乳剂层实施曝光处理,然后进行显影处理,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5-02259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
对基于蒸镀法的金属层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蒸镀形成铜箔层,并通过光刻法从铜箔层形成铜配线,由此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铜箔层除了蒸镀铜箔以外,还能够使用电解铜箔。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029614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形成铜配线的工序。
对基于印刷法的金属层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以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同的图案来将含有导电粉末的导电糊剂涂布于基板,然后,通过实施加热处理而能够形成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使用了导电糊剂的图案形成例如通过喷墨法或丝网印刷法进行。作为导电糊剂,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1-028985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导电糊剂。
本实用新型基本上如上构成。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材料、试剂、物质量及其比例以及操作等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则能够适当进行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关于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评价了电极断线率、热循环及视觉辨认度。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以下,对电极断线率、热循环及视觉辨认度进行说明。
(电极断线率)
关于电极断线率,对制作出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检查了刚制作后的状态即初始状态的检测电极断线率。在电极断线率中,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初始状态的检测电极断线率。
在制作出的10个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所有检测电极(在1个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中,58个检测电极。总580个检测电极)中,使用测试仪测量电极端子与检测电极的中央部之间的导通,将电阻值成为∞(无线大)的电极判断为电极断线,将该电极断线的检测电极的比率设为电极断线率。
评价基准
A:电极断线率小于0.5%
B:电极断线率为0.5%以上且小于2%
C:电极断线率为2%以上
(热循环)
关于热循环,将温度-40℃→温度+85℃→温度-40℃设为1个循环,对制作出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重复5次该循环之后,检查了电极断线率。在热循环中,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电极断线率。
在热循环中,使用冷热冲击装置TSA-303EL(ESPEC Corp.),在制作出的10个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所有检测电极(在1个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中,58个检测电极。总580个检测电极)中,实施热循环之后,使用测试仪测量电极端子与检测电极的中央部之间的导通,将电阻值成为∞(无线大)的电极判断为电极断线,将该电极断线的检测电极的比率设为电极断线率。
评价基准
A:电极断线率小于0.5%
B:电极断线率为0.5%以上且小于2%
C:电极断线率为2%以上
(视觉辨认度)
关于视觉辨认度,制作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之后,以使检测区域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区域重叠的方式在液晶显示器上配置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在暗室内,10名评价者通过肉眼,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将液晶显示器白色显示时的视觉辨认度。
评价基准
A:1名以下的评价者感觉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区域的外周部暗。
B:2名以上且3名以下的评价者感觉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区域的外周部暗。
C:4名以上的评价者感觉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区域的外周部暗。
以下,对实施例1~4及比较例1、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首先,作为树脂基板,准备了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以下,称为PET薄膜)。
接着,在PET薄膜上用丙烯酸树脂形成了有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的厚度为10.0μm。
接着,在有机绝缘层上形成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而制作了第1检测电极。首先,在有机绝缘层上通过溅射以使Mo成为厚度20nm、Cu成为厚度300nm、Mo成为厚度20nm的方式依次成膜而获得了金属层。
接着,在金属层上涂布抗蚀剂组合物,进行预烘干,然后,进行图案曝光并进行了碱显影。然后,进行后烘干,形成了图案状的抗蚀剂膜。然后,使用磷酸二氢铵10质量%、乙酸铵10质量%、过氧化氢6质量%及剩余部分被水调合的蚀刻液(pH(氢离子浓度指数)5.23),对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用剥离液剥离了抗蚀剂膜,形成图3及图4所示的具有检测电极、连接线、电极端子及周边配线的第1电极层,制作了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为4μm。
连接线在俯视观察下为梯形形状,其线宽为30μm,其长度为100μm。并且,电极端子的长度为3.8mm(检测电极的宽度4.0mm),连接线的数量为6个,连接线的间隔为600μm。另外,金属细线的线宽、连接线的线宽及长度、电极端子的长度以及连接线的间隔使用光学显微镜(KEYENCE CORPORATION制数字显微镜VHX-7000)来进行了测量。
<实施例2、3及比较例1、2>
实施例2、3及比较例1、2与实施例1相比,改变曝光图案而改变了连接线的结构,除了这一点以外,均设为相同。
实施例2在曝光图案中使用了图5所示的连接线38的结构。连接线在俯视观察下为长方形形状,其线宽为30μm,其最大长度为100μm。
在实施例2中,连接线与检测电极的连接部位为金属网的交叉部以外。
实施例3在曝光图案中使用了图6所示的连接线39的结构。连接线在俯视观察下为三角形形状,其线宽为40μm,其最大长度为100μm。
在实施例3中,连接线与检测电极的连接部位为金属网的交叉部以外。
比较例1中,为了制作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作为曝光图案使用了图9及图10所示的电极图案100的连接线102。连接线的线宽与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相同为4μm。
在比较例1中,连接线与检测电极的连接部位为金属网的交叉部。
比较例2中,为了制作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作为曝光图案使用了图11及图12所示的电极图案100a的连接线106。连接线在俯视观察下为长方形形状,其线宽为30μm,其最大长度为100μm。
在比较例2中,连接线与检测电极的连接部位为金属网的交叉部。
在此,图9是表示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0是放大表示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1是表示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检测电极及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2是放大表示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连接线的示意性俯视图。在图9~图12中,对与图3及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物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电极图案100中,第1金属细线35a与第2金属细线35b的交叉部C通过连接线102与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连接。连接线102具有在俯视观察下为三角形的部件103及线材104。部件103与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连接,线材104连接交叉部C与部件103。另外,线材104的宽度为连接线102的线宽δ。
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电极图案100a中,第1金属细线35a与第2金属细线35b的交叉部C与连接线106连接。连接线106在俯视观察下为长方形形状。长方形的第4方向D4的长度为连接线106的线宽δ。
[表1]
Figure BDA000265259750000024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3与比较例1、2相比,电极不易断线,视觉辨认度也优异。
从实施例1~3可知,连接线的俯视观察的形状为包含梯形在内的四边形的形状会更不易被视觉辨认,从而优选。并且,从实施例1~3可知,将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与连接线的斜边连接的方式会使电极更不易断线,从而优选。

Claims (19)

1.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具备:
检测电极,其配置于检测区域;
周边配线,其配置于所述检测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
电极端子,其与所述周边配线电连接;以及
多个连接线,它们连接所述检测电极与所述电极端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极由通过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金属细线和沿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金属细线在交叉部交叉而形成的金属网构成,
所述多个连接线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且具有大于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线宽的线宽,并且在除了所述交叉部以外的部位处,与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沿与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及所述第3方向不同的第4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方向为与所述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为梯形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形的平行的一对底边分别沿所述第3方向延伸,
连接所述一对底边的端部的斜边沿所述第1方向或所述第2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的所述线宽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沿所述第3方向的所述连接线的最大长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线宽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的所述线宽与所述第1金属细线及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所述线宽之间的差分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连接线中,彼此相邻的所述连接线的间隔为5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周边配线、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所述多个连接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材料是铜。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树脂基板,
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周边配线、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所述多个连接线配置于所述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玻璃基板,
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周边配线、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所述多个连接线配置于所述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为梯形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形的平行的一对底边分别沿所述第3方向延伸,
连接所述一对底边的端部的斜边沿所述第1方向或所述第2方向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周边配线、所述电极端子以及所述多个连接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材料是铜。
18.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19.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面板。
CN202021821354.XU 2020-06-29 2020-08-27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6755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1504A JP2022010775A (ja) 2020-06-29 2020-06-29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0-111504 2020-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5531U true CN212675531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0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21354.XU Active CN212675531U (zh) 2020-06-29 2020-08-27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10775A (zh)
CN (1) CN2126755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7109A (zh) * 2021-09-30 2022-01-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备方法及掩膜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7109A (zh) * 2021-09-30 2022-01-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备方法及掩膜版
CN113937109B (zh) * 2021-09-30 2022-09-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备方法及掩膜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0775A (ja) 202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6874B2 (en) Conductive sheet, method for using conductive sheet,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9483132B2 (en) Touch window and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US8766105B2 (en) Conductive sheet, method for using conductive sheet,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20110007011A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with a mesh electrode
KR101521681B1 (ko) 터치패널
CN110325950B (zh)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JP2014219986A (ja)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それを含む電子機器
US9851859B2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30091518A (ko) 정전용량 방식의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079887B2 (e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KR20120138288A (ko) 정전용량방식 터치패널
KR20120134955A (ko) 시인성이 향상된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2675531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US10437362B2 (en) Touch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212675533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29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15079476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57032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212675530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6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22163158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US11983369B2 (e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CN212675538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102303064B1 (ko) 터치 윈도우
CN116888569A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