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5529U -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5529U
CN212675529U CN202021814482.1U CN202021814482U CN212675529U CN 212675529 U CN212675529 U CN 212675529U CN 202021814482 U CN202021814482 U CN 202021814482U CN 212675529 U CN212675529 U CN 212675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wire
electrode member
metal
f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144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5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5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具备具有断线部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与第1金属图案部绝缘且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断线部的连接部的第2金属图案部,第1金属图案部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且隔着断线部配置于断线部两侧的第1及第2金属细线,第2金属图案部具有沿第2方向延伸且隔着连接部配置于连接部两侧的第3及第4金属细线以及连接第3及第4金属细线的第5金属细线。第3及第4金属细线各自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10μm,第1~第4金属细线的线宽为1~10μm,第5金属细线具有1~10μm的线宽W1。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设备为首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有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组合使用,并通过将手指、触控笔等接触或接近画面而进行对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
通常,触摸面板具有形成有用于检测基于手指及触控笔等的触摸操作的多个检测电极等的导电部件。检测电极也可以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或金属等形成。金属与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相比具有更容易进行图案形成、弯曲性优异、电阻值更低等优点。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由金属细线构成的网格状的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在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用导电片中,在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之间形成有与多个检测电极电绝缘的多个虚拟电极(非导电图案)。并且,多个检测电极(导电图案)及多个虚拟电极(非导电图案)具有由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构成的网格形状,多个虚拟电极(非导电图案)的网格单元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94729号
实用新型内容
如专利文献1,在具有金属细线不连续的断线部的结构中,为了使断线部在俯视观察下不易看见,有时将断线部设为其他层的金属细线通过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当在俯视观察下金属细线通过断线部的中心时,不会对视觉辨认度造成影响。但是,在偏离断线部而在俯视观察下金属细线彼此重叠的情况下,断线部容易被视觉辨认,从而对视觉辨认度造成恶劣影响。若使断线部的宽度变窄,则断线部的绝缘性变差,检测电极之间短路,从而无法作为检测电极而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当加宽了断线部的宽度时,断线部本身容易被视觉辨认。如此,在具有断线部的结构的触摸面板中,难以获得良好的视觉辨认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觉辨认度优异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具备具有断线部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与第1金属图案部电绝缘且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断线部的连接部的第2金属图案部,其中,第1金属图案部具有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且隔着断线部配置于断线部两侧的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第2金属图案部具有分别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且隔着连接部配置于连接部两侧的第3金属细线及第4金属细线以及与第3金属细线及第4金属细线连接且形成连接部的第5金属细线,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μm~10μm,第1金属细线、第2金属细线、第3金属细线及第4金属细线的线宽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第5金属细线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线宽W1,断线部中的第1金属细线与第2金属细线之间的沿第1方向的间隔W2大于线宽W1且为40μm以下。
第5金属细线优选包含沿与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延伸的直线部。
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优选为5°以上且25°以下。
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
第5金属细线优选弯曲。
第1金属细线、第2金属细线、第3金属细线及第4金属细线优选具有与第5金属细线相同的线宽W1。
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优选为0.5μm~10μm。
优选第1金属图案部与第2金属图案部经由透明绝缘部件配置,间隔W2与线宽W1的差分(W2-W1)满足0μm<(W2-W1)<10μm。
优选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同一面上,间隔W2与线宽W1的差分(W2-W1)满足10μm<(W2-W1)<30μm。
优选透明绝缘部件由电绝缘层构成,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树脂基板,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透明绝缘部件由电绝缘层构成,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玻璃基板,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树脂基板,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树脂基板上的同一面上。
优选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玻璃基板,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玻璃基板上的同一面上。
透明绝缘部件优选由树脂基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触摸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视觉辨认度优异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示意图。
图5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2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3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具有断线部的金属细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具有断线部的金属细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图像显示装置,11A-第1导电层,11B-第2导电层,12-触摸面板,13-控制器,14-图像显示部,14a-显示面,14b-背面,15-第1透明绝缘层,16-覆盖层,16a、24a、25a、27a-表面,16b、24b-背面,17-第2透明绝缘层,18-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9-柔性电路板,20-检测部,22-周边配线部,23a-第1周边配线,23b-第2周边配线,24-支承基板,25-绝缘层,26a-第1外部连接端子,26b-第2外部连接端子,27-透明绝缘部件,29A-第1检测电极层,29B-第2检测电极层,30-第1检测电极,32-第2检测电极,33-第1电极端子,34-第2电极端子,35A、35B-金属细线,36-单位网格单元,40-第1金属图案部,41A、41B-断线部,42-第2金属图案部,43-第1金属细线,44-第2金属细线,45-第3金属细线,46-第4金属细线,47-第5金属细线,50-周边配线绝缘层,52-透明绝缘层,C1、C2、C3、C4-中心线,D1-第1方向,D2-第2方向,D3-第3方向,E1-检测区域,E2-周边区域,W1-线宽,W2-间隔,Ws-线宽,δ1-距离,δ2-距离,θ-交叉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进行说明的图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图,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图。
另外,以下,表示数值范围的“~”包含记载于两侧的数值。例如,ε1为数值α1~数值β1是指ε1的范围为包含数值α1及数值β1的范围,若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则是α1≤ε1≤β1。
关于“以具体数值来表示的角度”、“平行”、“垂直”及“正交”等角度,若无特别记载,则包含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并且,“相同”是指包含在对应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范围。
关于透明,若无特别说明,则在波长380~780nm的可见光波长区域中,透光率为40%以上,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透光率使用JIS(日本工业标准)K 7375:2008中所规定的“塑料-总透光率及总反射率的计算方法”来测量。
(图像显示装置)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所示的第1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具有触摸面板12及图像显示部14,在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侧层叠有触摸面板12。图像显示装置10能够检测对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图像等的区域的触摸。
在图像显示装置10中,触摸面板12与图像显示部14经由第1透明绝缘层15层叠。触摸面板12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上经由第2透明绝缘层17设置有覆盖层16。第1透明绝缘层15设置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整个区域。例如,当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与第2透明绝缘层17为相同的大小。并且,当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图像显示部14小于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图像显示部14与第1透明绝缘层15为相同的大小。
在图像显示装置10中,以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的方式配置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侧的第1透明绝缘层15、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第2透明绝缘层17及覆盖层16均优选为透明。
若覆盖层16由玻璃构成,则被称为盖玻璃。
覆盖层16的表面16a为图像显示装置10的触摸面,成为操作面。图像显示装置10将覆盖层16的表面16a作为操作面而被输入操作。另外,触摸面为手指或触控笔等接触的面。覆盖层16的表面16a成为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的视觉辨认面。
在图像显示部14的背面14b设置有控制器13。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与控制器13例如通过柔性电路板19等具有挠性的配线部件电连接。
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也可以设置具有遮光功能的装饰层(未图示)。装饰层例如从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时沿覆盖层16的外缘设置。设置有装饰层的区域被称为框缘部。框缘部通过装饰层使位于其下侧的结构物例如后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电极端子及周边配线无法视觉辨认。
控制器13由用于检测手指等对触摸面即覆盖层16的表面16a的接触的公知的控制器构成。当触摸面板12为静电电容方式时,通过控制器13检测因手指等对触摸面即覆盖层16的表面16a的接触而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中静电电容发生了变化的位置。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有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及自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但并无特别限定。
覆盖层16保护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关于覆盖层16,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覆盖层16优选为透明,以便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的显示物(未图示)。覆盖层16例如由玻璃板、化学强化玻璃及无碱玻璃等构成。覆盖层16的厚度优选根据各用途适当选择。覆盖层16除了玻璃板以外,还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及塑料板等。
作为上述的塑料薄膜及塑料板的原料,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类;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类;乙烯基类树脂;以及聚碳酸酯(PC)、聚酰胺、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环烯烃类树脂(COP)、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芳酯(PAR)、聚醚砜(PES)、高分子丙烯酸树脂、芴衍生物及结晶性COP等。
并且,覆盖层16也可以是具有偏振片或圆偏振片等的结构。
如上所述,覆盖层16的表面16a成为触摸面,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表面16a设置硬涂层。另外,作为覆盖层16的厚度,例如为0.1~1.3mm,尤其优选为0.1~0.7mm。
第1透明绝缘层15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固定触摸面板12及图像显示部14,则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作为第1透明绝缘层15,例如能够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胶))及UV(Ultra Violet(紫外光))固化树脂等光学透明的树脂(OCR,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并且,第1透明绝缘层15也可以局部中空。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第1透明绝缘层15而在图像显示部14的显示面14a上隔着间隙分开设置触摸面板12的结构。该间隙也称为气隙。
并且,第2透明绝缘层17只要是透明且具有电绝缘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固定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及覆盖层16,则对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第2透明绝缘层17能够使用与第1透明绝缘层15相同的绝缘层。
图像显示部14具备显示图像等显示物的显示面14a,例如为液晶显示装置。图像显示部14并不限定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有机EL(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图像显示部14除了上述显示装置以外,还能够利用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装置、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表面电场显示器(SED)、场发射显示器(FED)及电子纸等。
图像显示部14可适当利用与其用途相应的显示部,但为了将图像显示装置10的厚度构成为较薄,优选设为液晶显示面板及有机EL面板等面板的形态。
(触摸面板)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表示触摸面板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以下,利用图1及图2对触摸面板12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12具有控制器13、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及覆盖层16。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作为触摸传感器而发挥功能。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例如具有支承基板24、设置于支承基板24的一侧面上的绝缘层25、具有设置于绝缘层25上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30的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具有一端与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第1检测电极30电连接且在另一端设置有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的多个第1周边配线23a的第1导电层11A。
在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中电连接有柔性电路板19而与控制器13连接。
并且,在第1导电层11A上形成有透明绝缘部件27,在透明绝缘部件27上具备具有多个第2检测电极32的第2检测电极层29B及具有一端与第2检测电极32电连接且在另一端设置有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的多个第2周边配线23b的第2导电层11B。与第1导电层11A相同地,在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中电连接有柔性电路板19而与控制器13连接。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利用图2对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是作为触摸面板12的触摸传感器而发挥功能的部位,且具有由使用者能够进行输入操作的检测区域E1即检测部20及位于检测区域E1外侧的周边区域E2中具有周边配线部22。
检测部20例如具有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第2检测电极层29B。第1检测电极层29A与第2检测电极层29B经由透明绝缘部件27配置。第1检测电极层29A与第2检测电极层29B通过透明绝缘部件27电绝缘。透明绝缘部件27作为电绝缘层而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第1检测电极层29A配置于多个第1检测电极30与相邻的第1检测电极30之间,且具有与第1检测电极30绝缘的多个第1虚拟电极31a。
多个第1检测电极30为彼此平行地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电极,并且彼此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隔着间隔且以彼此在Y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绝缘层25的表面25a(参考图1)上。并且,多个第1虚拟电极31a配置于第1检测电极30之间,且以与第1检测电极30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绝缘层25的表面25a(参考图1)上。第1检测电极30分别在X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1电极端子33。
第2检测电极层29B配置于多个第2检测电极32与相邻的第2检测电极32之间,且具有与第2检测电极32绝缘的多个第2虚拟电极31b。多个第2检测电极32为彼此平行地沿Y方向延伸的带状电极,并且彼此在X方向上隔着间隔且以彼此在X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透明绝缘部件27的表面27a(参考图1)上。并且,多个第2虚拟电极31b配置于第2检测电极32之间,且以与第2检测电极32电绝缘的状态设置于透明绝缘部件27的表面27a(参考图1)上。第2检测电极32分别在Y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2电极端子34。
多个第1检测电极30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32彼此正交地设置,但如上所述,通过透明绝缘部件27彼此电绝缘。
另外,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中的第1虚拟电极31a及第2虚拟电极31b通过断线部与第1检测电极30或第2检测电极32断开,是未电连接的区域。因此,如上所述,多个第1检测电极30处于彼此在Y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多个第2检测电极32处于彼此在X方向上被电绝缘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检测部20中,第1检测电极30设置有6个,第2检测电极32设置有5个,但对其数量并无特别限定,只要是多个即可。
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第2检测电极层29B例如由金属细线35(相当于图3的金属细线35A、金属细线35B)构成。当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为具有基于金属细线35的网格图案的金属网时,第1虚拟电极31a及第2虚拟电极31b也是具有基于金属细线35的网格图案的金属网。
第1检测电极30的电极宽度及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例如为1~5mm,电极之间的间距为3~6mm。第1检测电极30的电极宽度为Y方向的最大长度,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为X方向的最大长度。
周边配线部22为配置有用于从控制器13向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发送/传递触摸驱动信号及触摸检测信号的配线即周边配线(第1周边配线23a、第2周边配线23b)的区域。周边配线部22具有多个第1周边配线23a及多个第2周边配线23b。第1周边配线23a的一端经由第1电极端子33与第1检测电极30电连接,另一端与第1外部连接端子26a电连接。并且,第2周边配线23b的一端经由第2电极端子34与第2检测电极32电连接而另一端与第2外部连接端子26b电连接。
另外,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可以是固体膜形状,也可以是如日本特开2013-127658号公报中所示的网格形状。第1电极端子33及第2电极端子34的宽度的优选范围分别为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的电极宽度的1/3倍以上且1.2倍以下。
从难以产生电阻及断线等观点出发,第1导电层11A的第1检测电极30、第1虚拟电极31a、第1电极端子33及第1周边配线23a优选为一体结构,而且更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第1导电层11A例如通过光刻法等形成。
相同地,从难以产生电阻及断线等观点出发,第2导电层11B的第2检测电极32、第2虚拟电极31b、第2电极端子34及第2周边配线23b优选为一体结构,而且更优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第2导电层11B例如通过光刻法等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示意图,图5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的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第1检测电极层29A(参考图2)与第2检测电极层29B(参考图2)重叠的状态,是俯视观察了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的图。在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金属细线35A中具有多个断线部41A,在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金属细线35B中具有多个断线部41B。断线部41A、41B例如形成于构成第1虚拟电极31a及第2虚拟电极31b的金属细线35A、35B。并且,断线部41A、41B也可以形成于构成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的金属细线35A、35B。关于断线部41A、41B,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如上所述,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例如由金属细线35A及金属细线35B构成。金属细线35A及金属细线35B例如配置成具有多个在俯视观察下大致菱形的单位网格单元36的网格图案状。关于金属细线35A、35B,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外,俯视观察是指,如图2从相对于支承基板24垂直的方向(从图1的覆盖层16的表面16a侧)观察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图4及图5是图3的圆圈部的放大图。如图4及图5所示,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中具有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在该例子中,第1金属图案部40位于第1检测电极层29A,第2金属图案部42位于第2检测电极层29B,第1金属图案部40由图3的金属细线35A构成,第2金属图案部42由图3的金属细线35B构成。在该情况下,第1金属图案部40与第2金属图案部42例如经由透明绝缘部件27(参考图1)配置。
第1金属图案部40具有断线部41(相当于图3的圆圈部的断线部41A)。第1金属图案部40具有分别沿第1方向D1延伸且隔着断线部41配置于断线部41两侧的第1金属细线43及第2金属细线44。
第2金属图案部42具有分别沿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且隔着断线部41配置于断线部41两侧的第3金属细线45及第4金属细线46以及与第3金属细线45及第4金属细线46连接且形成连接部的第5金属细线47。
图5表示图4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第2金属图案部42中,第3金属细线45的中心线C3与第4金属细线46的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δ2为0.5μm~10μm,距离δ2优选为2.5μm~7.5μm。
第1金属细线43、第2金属细线44、第3金属细线45及第4金属细线46的线宽Ws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第5金属细线47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线宽W1。断线部41中的第1金属细线43与第2金属细线44之间的沿第1方向D1的间隔W2大于线宽W1,且为40μm以下。
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中,通过将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的间隔以及所构成的金属细线的线宽等设为上述结构,断线部41不易被视觉辨认,从而视觉辨认度优异。
若距离δ2小于0.5μm,则第2金属图案部42的第3金属细线45与第4金属细线46直线接近,在将第2金属图案部42配置于断线部41时,富余量变小。另一方面,若距离δ2超过10μm,则由第3金属细线45及第5金属细线47并且由第4金属细线46及第5金属细线47形成的弯曲部的角度变大,因此该弯曲部显眼,从而容易被视觉辨认。
只要第1金属细线43、第2金属细线44、第3金属细线45及第4金属细线46的线宽Ws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且第5金属细线47的线宽W1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则能够减小电阻,且能够使其不易被视觉辨认。由此,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的电阻也小,且不易被视觉辨认,进而第1检测电极30及第2检测电极32的电阻也小,且不易被视觉辨认。另外,若第1金属细线43、第2金属细线44、第3金属细线45、第4金属细线46及第5金属细线47的线宽相同,则不易被视觉辨认,因此优选。
并且,如上所述,只要断线部41中的第1金属细线43与第2金属细线44之间的沿第1方向D1的间隔W2大于线宽W1且为40μm以下,则轻松地将第2金属图案部42配置于第1金属图案部40的断线部41,且断线部41不易被视觉辨认。
另外,上述的第1金属细线43及第2金属细线44由图3的金属细线35B构成,第3金属细线45、第4金属细线46及第5金属细线47由图3的金属细线35A构成。
若第1金属细线43、第2金属细线44、第3金属细线45及第4金属细线46具有与第5金属细线47相同的线宽W1,则金属细线不易被视觉辨认,因此优选。
并且,图4所示的第5金属细线47优选包含沿与第2方向D2交叉的第3方向D3延伸的直线部。在该情况下,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θ优选为5°以上且25°以下,交叉角度θ更优选为10°以上且20°以下。
若交叉角度θ小于5°,则第5金属细线47成为直线状,从而断线部41显眼,并且容易被视觉辨认。另一方面,若交叉角度θ超过25°,则第5金属细线47容易被视觉辨认。
另外,第5金属细线47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具有直线部,也可以弯曲。即,第5金属细线47也可以在俯视观察下构成为曲线。
并且,如图5所示,第1金属细线43的中心线C1与第2金属细线44的中心线C2之间的距离δ1优选为0.5μm~10μm。只要距离δ1为0.5μm~10μm,则断线部41不会变大而断线部41不易被视觉辨认,因此优选。另外,若使距离δ1与上述距离δ2相同,则金属细线不易被视觉辨认,因此优选。
如上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40与第2金属图案部42经由透明绝缘部件27(参考图1)配置,上述间隔W2与线宽W1的差分(W2-W1)优选满足0μm<(W2-W1)<10μm。当差分(W2-W1)满足0μm<(W2-W1)<10μm时,断线部41变小,断线部41不易被视觉辨认,因此优选。
另外,至此,以第1金属图案部40为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金属细线35A的结构,且第2金属图案部42为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金属细线35B的结构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是第1金属图案部40为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金属细线35B的结构,且第2金属图案部42为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金属细线35A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断线部41相当于图3的断线部41B。并且,也可以是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配置于同一面上即在第1检测电极层29A或第2检测电极层29B中具有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由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金属细线35A或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金属细线35B构成。当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由第1检测电极层29A的金属细线35A构成时,断线部41相当于图3的断线部41A,当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由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金属细线35B构成时,断线部41相当于图3的断线部41B。在该情况下,无需进行第1金属图案部40与第2金属图案部42的对位。然而,当配置于同一面上时,在制造时优选加大断线部41而加大制造上的富余量,以免第1金属细线43与第2金属细线44连接。因此,上述间隔W2与线宽W1的差分(W2-W1)优选满足10μm<(W2-W1)<30μm。
另外,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即使在配置于同一面上的情况下,也彼此电绝缘。
在此,图8是表示以往的具有断线部的金属细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具有断线部的金属细线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8所示,在具有断线部102的金属细线100中,当设为使另一金属细线104通过断线部102的图案时,若断线部102的宽度窄,则在使金属细线104通过时,富余量变小。因此,如图9所示,金属细线100与金属细线104容易重叠。断线部102容易被视觉辨认。另一方面,当加宽了断线部102的宽度时,断线部102本身容易被视觉辨认。
(图像显示装置的另一例)
图像显示装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以下,对图像显示装置10的另一例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2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像显示装置的第3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另外,在图6及图7中,对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地结构物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6所示的第2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a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相比,不同点在于,覆盖层16例如由玻璃基板构成,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上配置有第2检测电极层29B,经由透明绝缘部件27配置有第1检测电极层29A。在图像显示装置10a中,覆盖层16作为支承基板24而发挥功能。
在该情况下,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由玻璃基板、第1检测电极层29A、第2检测电极层29B及透明绝缘部件27构成。在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18中,透明绝缘部件27作为使第1检测电极层29A与第2检测电极层29B电绝缘的绝缘层而发挥功能。
在第1导电层11A的第1周边配线23a上设置有周边配线绝缘层50。
在覆盖层16的背面16b上设置有覆盖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第1周边配线23a上的周边配线绝缘层50的透明绝缘层52。在透明绝缘层52中朝向显示面14a连接有图像显示部14。透明绝缘层52能够使用与上述第1透明绝缘层15相同的绝缘层。
并且,图7所示的第3例的图像显示装置10b与图1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10相比,不同点在于,在支承基板24的两个面分别设置有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第2检测电极层29B。在支承基板24的表面24a上及背面24b上分别设置有绝缘层25。在表面24a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第2检测电极层29B,在背面24b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第1检测电极层29A。通过支承基板24而第1检测电极层29A与第2检测电极层29B电绝缘。
设置有覆盖第1检测电极层29A及第1周边配线23a上的周边配线绝缘层50的透明绝缘层52。在支承基板24的表面24a侧的绝缘层25上设置有覆盖第2检测电极层29B的第2透明绝缘层17,在第2透明绝缘层17上设置有覆盖层16。在透明绝缘层52中朝向显示面14a连接有图像显示部14。
以下,对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的各部进行说明。
<金属细线>
如上所述,金属细线35构成第1检测电极层29A(参考图2)及第2检测电极层29B(参考图2),并且构成第1金属图案部40及第2金属图案部42。第1金属细线43、第2金属细线44、第3金属细线45、第4金属细线46及第5金属细线47也由金属细线35构成。
金属细线35的线宽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若为上述范围,则电阻小,且不易被视觉辨认,即视觉辨认度优异。
关于金属细线35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下,尤其优选为0.01~1μm,最优选为0.05~0.8μm。若为上述范围,则电阻小,且耐久性优异。
金属细线35例如由金属单体或金属的层叠体构成。当金属细线由金属单体构成时,例如通过蒸镀法或溅射法形成。
作为金属细线35中所包含的金属,例如可举出金(Au)、银(Ag)、铜(Cu)及铝(Al)等金属或合金等。其中,从金属细线的导电性优异的理由考虑,优选为银、铜。金属细线并不限定于金属单体,也可以是层叠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钼、铜、钼这3层结构。
并且,例如,金属细线还包含含有分散于高分子中的多个金属粒子的金属细线。在该情况下,在金属细线中,多个金属粒子分散于高分子中的情况较多。金属粒子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粒子状等,例如也可以是熔接而遍及一部分或全部结合等形态。
金属细线中所包含的金属粒子为担保导电性的部分。金属粒子可以在高分子中离散存在,也可以凝聚存在。通过由银来构成金属粒子,降低金属细线的断线故障的产生。
当金属细线35为含有金属及高分子的结构时,关于高分子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高分子。具体而言,可举出选自由明胶、(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乙烯基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二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硅酮类树脂、纤维素类聚合物及壳聚糖类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任一种树脂或由构成这些树脂的单体组成的共聚物等。其中,作为高分子,优选后述的特定高分子。特定高分子为除了明胶以外的高分子,即与明胶不同的高分子。作为金属微粒,可使用银、铜、金等的微粒。
金属细线中所含有的多个金属粒子的比例优选为70体积%以上,作为上限为90体积%。若金属粒子的比例为70体积%以上,则可获得充分的导电性。另外,金属粒子的比例能够以后述的方式求出。
当为含有金属及高分子的结构时,例如通过使用了卤化银的制造方法来形成金属细线。
金属细线并不限定于由上述金属或合金构成,例如也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粒子、银糊剂及铜糊剂等金属糊剂以及银纳米线及铜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粒子。
并且,金属细线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作为金属细线,例如能够设为氮氧化铜层、铜层及氮氧化铜层依次层叠的结构,或钼(Mo)、铝(Al)及钼(Mo)依次层叠的结构,或钼(Mo)、铜(Cu)及钼(Mo)依次层叠的结构。
为了减小金属细线的反射率,也可以对金属细线的表面进行硫化或氧化处理的黑化处理来形成。而且,也可以是设置使金属细线不易看见的黑化层的结构。黑化层例如减小金属细线的反射率。黑化层能够由氮化铜、氧化铜、氮氧化铜、氧化钼、AgO、Pd、碳或其他氮化物或氧化物等构成。黑化层配置于金属细线被视觉辨认的一侧,即金属细线的覆盖层的表面侧。
[网格图案]
从可见光透射率的方面考虑,在第1检测电极及第2检测电极中,由金属细线35构成的网格图案其开口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
作为网格图案的优选形状,是具有相同的菱形格子的网格图案。从视觉辨认度的观点出发,该菱形的一边的长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1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上且600μm以下。
另外,金属细线的线宽、网格图案等能够使用光学显微镜(KEYENCE CORPORATION制数字显微镜VHX-7000)来观察及测量。
(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
关于构成检测电极层的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在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中,例如能够适当利用电镀法、银盐法、蒸镀法及印刷法等。
对基于电镀法的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例如,金属细线能够由通过对非电解电镀基底层进行非电解电镀而形成于基底层上的金属镀膜构成。在该情况下,至少在基材上将含有金属微粒的催化油墨形成为图案状之后,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形成金属镀膜,由此能够形成金属细线。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15962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并且,至少在基材上将具有能够与金属催化剂前体相互作用的官能团的树脂组合物形成为图案状之后,赋予催化剂或催化剂前体,将基材浸渍于非电解电镀池,以形成金属镀膜,由此能够形成金属细线。更具体而言,能够应用日本特开2012-14476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覆膜基材的制造方法。
电镀方法可以仅是非电解电镀,也可以在非电解电镀之后进行电解电镀。电镀法中能够使用添加法。
添加法为通过仅对透明基板上的希望形成金属细线的部分实施电镀处理等而形成金属细线的方法。从生产率等的方面考虑,优选添加法。
在金属细线的形成中也能够使用减数法。减数法为在透明基板上形成导电层而例如通过化学蚀刻处理等蚀刻处理去除无需部分以形成金属细线的方法。
对基于银盐法的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成为金属细线的曝光图案而对包含卤化银的银盐乳剂层实施曝光处理,然后进行显影处理,由此能够形成金属细线。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5-02259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金属细线的制造方法。
对基于蒸镀法的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蒸镀形成铜箔层,并通过光刻法从铜箔层形成铜配线,由此能够形成金属细线。铜箔层除了蒸镀铜箔以外,还能够使用电解铜箔。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4-029614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形成铜配线的工序。
对基于印刷法的金属细线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以与金属细线相同的图案来将含有导电粉末的导电糊剂涂布于基板,然后,实施加热处理,由此能够形成金属细线。使用了导电糊剂的图案形成例如通过喷墨法或丝网印刷法进行。作为导电糊剂,更具体而言,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11-028985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导电糊剂。
本实用新型基本上如上构成。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材料、试剂、物质量及其比例以及操作等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则能够适当进行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实施例1~32及比较例1、6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对实施例1~32及比较例1~6的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评价了视觉辨认度。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及表2中。以下,对视觉辨认度进行说明。
(视觉辨认度)
关于视觉辨认度,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30名评价者用肉眼是否识别出断线部。
评价基准
C:10名以上判定为可视觉辨认断线部。
B:5名以上且9名以下判定为可视觉辨认断线部。
A:3名以上且4名以下判定为可视觉辨认断线部。
AA:1名以上且2名以下判定为可视觉辨认断线部。
AAA:没有判定为可视觉辨认断线部的人。
以下,对实施例1~32及比较例1~6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首先,作为树脂基板,准备了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以下,称为PET薄膜)。
接着,在PET薄膜上用丙烯酸树脂形成了有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的厚度为10.0μm。
接着,在有机绝缘层上形成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而构成了第1金属图案部。首先,在有机绝缘层上通过溅射以使Mo成为厚度20nm、Cu成为厚度300nm、Mo成为厚度20nm的方式依次成膜而获得了金属层。
接着,在金属层上涂布抗蚀剂组合物,进行预烘干,然后,进行图案曝光并进行了碱显影。然后,进行后烘干,形成了图案状的抗蚀剂膜。然后,接着,使用磷酸二氢铵10质量%、乙酸铵10质量%、过氧化氢6质量%及剩余部分被水调和的蚀刻液(pH(氢离子浓度指数)5.23),对金属层进行蚀刻,然后,用剥离液剥离了抗蚀剂膜,形成了基于图4所示的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的第1金属图案部。金属细线的宽度为4μm,厚度为0.34μm。将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设成0μm。即,将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将断线部的宽度W2设成11μm。
接着,以覆盖第1金属图案部的方式形成了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厚度3μm的透明绝缘层。接着,使用溅射法在透明绝缘层上与第1金属图案部相同地形成了由Mo、Cu及Mo构成的金属层。接着,通过进行抗蚀剂涂布、图案曝光、显影、蚀刻及抗蚀剂剥离的工序,形成了第2金属图案部。接着,以覆盖第2金属图案部的方式形成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覆盖层(膜厚3μm),获得了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如图4所示,第2金属图案部具有第3金属细线、第4金属细线及第5金属细线。第3金属细线、第4金属细线及第5金属细线的宽度均为4μm,厚度均为0.34μm。
将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设成0.5μm,将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设成3°。
另外,第1金属细线、第2金属细线、第3金属细线、第4金属细线及第5金属细线的线宽;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断线部的宽度W2;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均使用光学显微镜(KEYENCE CORPORATION制数字显微镜VHX-7000)来进行了测量。
<实施例2~6、实施例13~18、实施例25~28及比较例1~3>
在实施例2~6、实施例13~18、实施例25~28及比较例1~3中,通过调整用于获得第1金属图案部的图案曝光中的图案及用于获得第2金属图案部的图案曝光中的图案中的至少一个图案,进行了金属细线的线宽、交叉角度、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及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的调整。
<实施例7>
实施例7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点在于,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形成于同一面上。在实施例7中,在PET薄膜的有机绝缘层上通过溅射以使Mo成为厚度20nm、Cu成为厚度300nm、Mo成为厚度20nm的方式依次成膜而获得金属层之后,涂布抗蚀剂,然后实施了用于获得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图案曝光。接着,通过进行显影、蚀刻及抗蚀剂剥离的工序,形成了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接着,以覆盖第1金属图案部及第2金属图案部的方式形成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覆盖层(膜厚3μm),获得了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在实施例7中,金属细线的宽度为4μm,厚度为0.34μm。将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设成0μm。即,将第1金属细线及第2金属细线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将断线部的宽度W2设成30μm。
第3金属细线、第4金属细线及第5金属细线的宽度均为4μm,厚度均为0.34μm。将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设成0.5μm,将第2方向与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设成15°。
<实施例8~12、实施例19~24、实施例29~32、比较例4~6>
在实施例8~12、实施例19~24、实施例29~32、比较例4~6中,通过调整用于获得第1金属图案部的图案曝光中的图案及用于获得第2金属图案部的图案曝光中的图案中的至少一个图案,进行了金属细线的线宽、交叉角度、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及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的调整。
Figure BDA0002650524930000201
Figure BDA0002650524930000211
如表1及表2所示,实施例1~32与比较例1~6相比,视觉辨认度更优异。
由实施例1~6、实施例7~12可知,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在优选范围内的实施例2~5、实施例8~11的断线部更不易被视觉辨认,视觉辨认度更优异。
由实施例13~18、实施例19~23可知,交叉角度在优选范围内的实施例14~17、实施例20~23的断线部更不易被视觉辨认,视觉辨认度更优异。其中,交叉角度在更优选范围内的实施例15、16及实施例21、22进一步不易被视觉辨认,视觉辨认度进一步优异。
由实施例24~28、实施例29~32可知,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在优选范围内的实施例25~27、实施例29~31的断线部更进一步不易被视觉辨认,视觉辨认度更进一步优异。

Claims (18)

1.一种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具备:具有断线部的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与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电绝缘且具有在俯视观察时通过所述断线部的连接部的第2金属图案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具有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且隔着所述断线部配置于所述断线部两侧的第1金属细线以及第2金属细线,
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具有分别沿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且隔着所述连接部配置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第3金属细线及第4金属细线、以及与所述第3金属细线及所述第4金属细线连接且形成所述连接部的第5金属细线,
所述第3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4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μm~10μm,
所述第1金属细线、所述第2金属细线、所述第3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4金属细线的线宽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所述第5金属细线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线宽W1,
所述断线部中的所述第1金属细线与所述第2金属细线之间的沿所述第1方向的间隔W2大于所述线宽W1且为40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5金属细线包含沿与所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延伸的直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为5°以上且2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3方向的交叉角度为10°以上且2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5金属细线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所述第2金属细线、所述第3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4金属细线具有与所述第5金属细线相同的线宽W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μm~1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与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隔着透明绝缘部件配置,所述间隔W2与所述线宽W1之间的差分W2-W1满足0μm<W2-W1<1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同一面上,所述间隔W2与所述线宽W1之间的差分W2-W1满足10μm<W2-W1<3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绝缘部件由电绝缘层构成,
所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树脂基板,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所述树脂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绝缘部件由电绝缘层构成,
所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玻璃基板,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所述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树脂基板,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所述树脂基板上的同一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还具备玻璃基板,
所述第1金属图案部以及所述第2金属图案部配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上的同一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绝缘部件由树脂基板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以及权利要求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所述第2金属细线、所述第3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第4金属细线具有与所述第5金属细线相同的线宽W1。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2金属细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0.5μm~10μm。
17.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
18.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摸面板。
CN202021814482.1U 2020-06-29 2020-08-26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6755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1514 2020-06-29
JP2020111514A JP2022010782A (ja) 2020-06-29 2020-06-29 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5529U true CN212675529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1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14482.1U Active CN212675529U (zh) 2020-06-29 2020-08-26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10782A (zh)
CN (1) CN21267552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0782A (ja) 202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4488B2 (en) Touch panel, conductive sheet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sensor
JP5667938B2 (ja)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CN110325950B (zh)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US9600025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4219986A (ja)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それを含む電子機器
JP617707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613805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05830170A (zh) 导电结构体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2183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US9609736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3149196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KR101241632B1 (ko)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CN212675531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29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JP644004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可撓性電極部材、タッチ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212675533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2675536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US11983369B2 (e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CN212675530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KR20150057032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20240004504A1 (en) Conductive film
CN212675538U (zh) 触摸面板用电极部件、触摸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210573729U (zh) 双触控传感器结构
CN116888569A (zh) 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显示装置
JP201622463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