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9570B -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9570B
TWI679570B TW104130854A TW104130854A TWI679570B TW I679570 B TWI679570 B TW I679570B TW 104130854 A TW104130854 A TW 104130854A TW 104130854 A TW104130854 A TW 104130854A TW I679570 B TWI679570 B TW I6795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hin metal
electrode pattern
thin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0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9797A (zh
Inventor
中村博重
Hiroshige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ujifilm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ujifilm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9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9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5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電性薄膜,其中,關於構成第1電極之 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在俯視下重疊之第1重複部的參數Ca,將重複部的面積設為A(μm2)、將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μm)、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在基體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設為d(μm)並由式(1)Ca=(A-wa*wb)/d表示時,在導電性區域,在以包含第1電極與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區域中,該區域內所包含之90%以上的第1重複部的參數Ca為1.0以下,亦即Ca

Description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 測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的觸控面板感測器。詳細而言,有關於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所形成之複數個單元組合而構成之兩個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係由被賦予不規則性之單元構成之無規圖案之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一直以來,在觸控面板顯示器等中利用由具備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之導電性薄膜構成之静電容量方式等的觸控面板感測器,前述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具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導電材料構成之帶狀的電極圖案或由銀、銅等的金屬細線構成之網狀電極圖案(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及2)。
專利文獻1揭示有如下静電容量式的輸入裝置:其係使用由ITO構成之帶狀的電極圖案者,其具備具有由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構成之感測器部之静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感測器,藉由手指等接觸之操作面為曲面狀例如凸曲面或凹曲面,前述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係在高度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形成之複數個下部電極 圖案與複數個上部電極圖案在俯視下交叉配置。
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因手指等的接觸位置而不同之操作面與感測器部之間的距離越大,分別在下部電極圖案與上部電極圖案的交叉位置將兩個圖案的重疊面積形成為越小,藉此能夠簡單且適當地提高曲面狀的操作面整體中之感測器靈敏度的均勻性。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揭示有具有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之静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前述雙層結構的檢測電極夾著透明樹脂基板等介在層在其兩側形成有由銀或銅等的金屬細線構成之網狀的第1及第2電極圖案。
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中,在第1及第2電極圖案的各電極圖案中,藉由將各電極圖案的交叉區域中之邊的寬度形成為較窄而防止交叉區域的寬度寬於交叉區域以外的寬度,藉此能夠防止交叉區域被用戶所識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3900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2014-63468號公報
然而,静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感測器係讀取由手指等的有無所引起之静電容量的變化者,若在電極之間寄生之静電容量變大,則由接觸所引起之静電容量的變化相對容易被噪聲所掩埋,因此靈敏度下降。尤其,若觸控面板感測器的面內的静電容 量值不均勻,則存在其靈敏度進一步下降之問題。
因此,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由於操作面為凸曲面或凹曲面的曲面狀,因此按照不同之操作面與感測器部之間的距離,分別擴大縮小上部及下部的帶狀的電極圖案的線寬來改變兩個電極圖案的交叉位置上之兩個圖案的重疊面積,藉此抑制操作面與感測器部之間的距離因手指等的接觸位置而不同之静電容量變化的面內偏差,得到感測器靈敏度的面內穩定性。
但是,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並非係以操作面與感測器部平行且兩者間的距離恆定之通常的觸控面板感測器為對象者,因此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無法解決通常的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的静電容量變化的面內偏差的問題亦即感測器靈敏度的面內穩定性的問題。
並且,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由ITO等構成之上部及下部的帶狀的電極圖案的線寬按照操作面與感測器部之間的距離而發生變化,但上部及下部的電極圖案各自的中心線平行且相互正交,可以說係規則的定型圖案。
因此,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存在無法解決由金屬細線構成之上部及下部的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係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圖案之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的静電容量變化的面內偏差的問題亦即感測器靈敏度的面內穩定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
並且,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中,能夠藉由將由金 屬細線構成之各第1及第2電極圖案的交叉區域中之金屬細線的邊的寬度形成為較窄來改善交叉區域的識別性,但並不以第1電極圖案和第2電極圖案夾著之間的介在層且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亦即金屬細線的重疊區域為對象,因此無法解決由該種交叉部的金屬細線的重疊區域引起之觸控面板感測器的静電容量變化的面內偏差的問題亦即感測器靈敏度的面內穩定性的問題。
並且,金屬細線所形成之静電容量式感測器在構成第1電極及第2電極的兩個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所重疊之交叉部具有較大的静電容量。但是,如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具備具有規則的菱形的電極圖案之所謂的定型電極圖案之第1及第2電極之觸控面板感測器中,構成第1電極及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通常以一定的角度交叉,因此交叉部的面積不會產生面內偏差。因此,由定型電極圖案構成之觸控面板感測器中,不會發生感測器靈敏度的面內穩定性的問題。
但是,與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不同,當使用各自的尺寸不同之多邊形單元等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單元來構成電極時,存在構成第1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以較小的角度、尤其以極小的角度、例如如第14圖所示那樣以10度以下等交叉之情況、如第15圖中由圓形C2包圍所示那樣整體或局部重疊之情況等,重疊區域或交叉部的面積極大之情況。在該情況下,會形成静電容量局部較大的部位,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面內穩定性會出現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為解決上述習知之技術的問題點,並提供一種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静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感測器,其即使分別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之第1及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係由被賦予不規則性之單元構成之無規圖案,構成静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感測器時亦能夠得到或確保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面內穩定性,其結果,能夠製成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響應性優異者,並且,能夠抑制莫耳紋的產生,且能够維持與定型圖案之情況同樣的面內穩定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導電性薄膜具有:作為透明絕緣體之基體;以及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與基體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其中,第1及第2電極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構成,且分別電連接者,第1電極圖案和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關於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在俯視下重疊之第1重複部的參數Ca,將第1重複部的面積設為A(μm2)、將構成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各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μm)、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在基體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設為d(μm)並由下述式(1)表示時,在由第1電極、第2電極及配置該等之基體形成 之導電性區域,在以包含第1電極與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第1重複部中90%以上的第1重複部的參數Ca為1.0以下。
Ca=(A-wa*wb)/d......(1)
其中,第1電極及第2電極分別形成於基體的兩側的面為較佳。藉由在一個基材的兩面設置電極,只要一個基材即可,能夠使導電性薄膜的總厚度變薄,故較佳。
在該情況下,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基體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或者,前述導電性薄膜還具有與基體不同之作為透明絕緣體之第2基體,第1電極形成於基體的一面,第2電極形成於第2基體的一面,基體和第2基體藉由黏著材接著,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或者,第1電極及第2電極經由絕緣層分別形成於基體的一側,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絕緣層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絕緣層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並且,第1重複部包含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基體或絕緣層且在俯視下交叉之第1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兩個金屬細線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為較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導電性薄膜具有:作為透明絕緣體之基體;以及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與基體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其中,第1及第2電極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構成,且分別電連接者,第1電極圖案和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當將從金屬細線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至金屬細線的寬度W的4倍為止的範圍的沿著中心線之兩側的區域設為鄰近區域時,關於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在俯視下重疊之第2重複部的參數Cb,將第2重複部的面積設為B(μm2)、將構成第1電極及第2電極之各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μm)且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在基體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設為d(μm)並由下述式(2)表示時,在由第1電極、第2電極及配置該等之基體形成之導電性區域,在以包含第1電極與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第2重複部中90%以上的第2重複部的參數Cb為0.5以下。
Cb=(B/16-wa*wb)/d......(2)
在此,第1電極及第2電極分別形成於基體的兩側的面,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基體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夾著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或者,前述導電性薄膜還具有與基體不同之作為透明絕緣體之第2基體,第1電極形成於基體的一面,第2電極形成於第2基體的一面,基體和第2基體藉由黏著材接著,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夾著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或者,第1電極及第2電極經由絕緣層分別形成於基體的一側,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絕緣層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夾著絕緣層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為較佳。
並且,在上述第3或第4態樣中,第2重複部包含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夾著基體或絕緣層且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以及兩側的金屬細線的兩個鄰近區域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為較佳。
並且,在上述第1、第2、第3或第4態樣中,第1電極 與第2電極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以下為較佳。
並且,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為0.5μm~10μm為較佳。
並且,金屬細線的線寬wa與線寬wb相等為較佳。
並且,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3態樣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具備:第1態樣之導電性薄膜;及檢測控制部,其對導電性薄膜自主面側之接觸位置或靠近位置進行檢測。
在此,導電性薄膜自主面側之接觸係使用觸控筆來進行為較佳。
如以上說明,依本發明,即使分別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構成之第1及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係由被賦予不規則性之單元構成之無規圖案,亦能夠得到或確保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面內穩定性,其結果,能夠製成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之響應性優異者,並且,能夠抑制莫耳紋的產生,且能夠維持與定型圖案之情況同樣的面內穩定性。
10‧‧‧觸控面板感測器
12、12A‧‧‧導電性薄膜
14‧‧‧控制器
15‧‧‧FPC(柔性配線基板)
16‧‧‧基體
16a‧‧‧表面
16b‧‧‧背面
17‧‧‧基體
17a‧‧‧表面
20‧‧‧第1電極
22、32‧‧‧端子部
24、34‧‧‧引出配線
30‧‧‧第2電極
40‧‧‧金屬細線
41、43、47‧‧‧接著層
42、44‧‧‧保護層
46‧‧‧單元(開口部)
50‧‧‧第1電極圖案
52‧‧‧第2電極圖案
54‧‧‧交叉部(第1重複部)
56‧‧‧重複部(第2重複部)
58‧‧‧鄰近區域
60、64‧‧‧無規電極圖案
62‧‧‧定型電極圖案
70‧‧‧電極的交叉區域
72‧‧‧評價對象區域
A、B‧‧‧面積
C1、C2、C3、C4、C5‧‧‧圓形
P‧‧‧間距
wa、wb‧‧‧線寬
θ‧‧‧角度
第1圖係示意地表示具有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觸控面板感測器中所使用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圖。
第3圖係示意地表示第2圖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兩個無規電 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4圖係用於說明分別構成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第1及第2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的在俯視下的交叉部及鄰近區域的在俯視下的重疊區域之說明圖。
第5圖係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其他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圖。
第6圖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7圖係示意地表示為了得到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而賦予不規則性之前的有規則性的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8圖係示意地表示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與其他無規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9圖係示意地表示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與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10圖係示意地表示對第7圖所示之有規則性的菱形的電極圖案賦予了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的其他一例之平面圖。
第11圖係示意地表示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與其他無規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12圖係示意地表示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與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13圖係示意地表示第7圖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兩個電極圖 案的重疊狀態的其他一例之平面圖。
第14圖係將導電性薄膜的兩個電極圖案重疊之一個交叉部放大來示意地表示之平面圖。
第15圖係示意地表示導電性薄膜的兩個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其他一例之平面圖。
第16圖(A)、(B)及(C)分別係示意地表示第2圖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兩個無規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其他一例之平面圖。
第17圖係示意地表示實施例1中所使用之導電性薄膜的評價對象區域的兩個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的其他一例之平面圖。
第18圖(A)及(B)分別係示意地表示比較例1中所使用之導電性薄膜的評價對象區域的兩個電極圖案的重疊狀態之平面圖及將其中央的電極的交叉區域局部放大來示意地表示之局部放大平面圖。
第19圖係示意地表示實施例2中所使用之導電性薄膜的電極的交叉區域的兩個電極圖案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的重疊狀態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20圖係示意地表示比較例2中所使用之導電性薄膜的電極的交叉區域的兩個電極圖案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的重疊狀態之平面圖。
以下,參閱附圖所示之較佳的實施形態,對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進行詳細說明。
以下,以觸控面板感測器用導電性薄膜為代表例,對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只要係具有配置於作為透明絕緣體之基體(透明絕緣性基體)的兩側之第1及第2電極的兩個電極圖案中至少一者具有被賦予不規則性之多邊形單元(開口部)的電極圖案之導電性薄膜,則可以係任意者。另外,作為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可以舉出例如設置於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電漿顯示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利用有機電致發光(有機EL)(O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之有機EL(發光)二極體(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或有機EL顯示器(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無機EL顯示器、電子紙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上來用作觸控面板感測器之導電性薄膜等。
(静電容量式觸控面板感測器)
第1圖係示意地表示具有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的一例之平面圖,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觸控面板感測器中所使用之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圖,第3圖係表示第2圖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無規電極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如上所述,第1圖所示之觸控面板感測器10配置於顯示裝置(未圖示)的顯示畫面上(操作者側),係利用人的手指等外 部導體接觸或靠近時所產生之静電容量的變化來對人的手指等外部導體的位置進行檢測之感測器。因此,為了識別藉由顯示面板顯示之圖像,觸控面板感測器10呈透明。並且,顯示裝置只要係能夠將包括動畫等在內之既定的圖像顯示於畫面,則並無特別限定者。
另外,本發明的觸控面板感測器10中,作為外部導體,亦可以使用觸控筆來代替人的手指等進行導電性薄膜自主面側之接觸。
觸控面板感測器10具有構成感測器部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12、控制器14及連接導電性薄膜12和控制器14之FPC(柔性配線基板)15。
觸控面板感測器10的導電性薄膜12中之感測器部的構成並沒有特別限制,通常具有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例如,第1圖中沿X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1電極20及第1圖中沿Y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2電極30),其對手指等物體所接觸或靠近之雙層構造的檢測電極間的静電容量變化進行檢測,並藉由由IC控制電路等構成之控制器14計算並確定手指等物體的位置座標。控制器14係導電性薄膜12的外部設備,係構成對導電薄膜12自主面側(操作側、觀察側)之接觸位置或靠近位置進行檢測之檢測控制部者,可以使用例如静電容量式的觸控面板感測器的位置檢測中所利用之公知者。
如第1圖所示,在導電性薄膜12中,在基體16上沿著 與X方向正交之Y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有複數個沿X方向延伸之第1電極20,圖示例中配置有7個,另一方面,沿著X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有複數個沿Y方向延伸之第2電極30,圖示例中配置有10個。如此,以相互正交之方式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20及複數個第2電極30形成能夠感測手指等物體(以下,以手指為代表)的接觸或靠近(以下,以接觸為代表)之區域。
第1圖中雖未示出該檢測區域,但其由複數個第1電極20、複數個第2電極30及介於該兩者之間之基體16(參閱第2圖)構成,第1電極20配置於基體16的觀察側的面,第2電極30配置於基體16的與觀察側相反一側的面亦即與形成有第1檢測電極之面相反一側的面。亦即,沿X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1電極20與沿Y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2電極30夾著基體16相正交。
另外,在圖示例中,由7個第1電極20及10個第2電極30形成檢測區域,但形成檢測區域之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數量並沒有特別限制,按照檢測精度或檢測靈敏度的所需性能適當設定即可。
複數個第1電極20分別在其一端具有第1端子部22,藉由第1端子部22分別與複數個第1引出配線24電連接。複數個第1引出配線24電連接於FPC15。FPC15電連接於控制器14。
第1電極20係具有對靠近檢測區域之使用者的手指在X方向上之輸入位置進行檢測之作用者,具有對由手指的接觸所引起之静電容量的變化進行檢測之功能。
複數個第2電極30分別在其一端具有第2端子部32,藉由第2端子部32分別與複數個第2引出配線34電連接。複數個第2引出配線34電連接於FPC15。
第2電極30係具有對靠近檢測區域之使用者的手指在Y方向上之輸入位置進行檢測之作用者,具有對由手指的接觸所引起之静電容量的變化進行檢測之功能。
另外,複數個第1引出配線24及複數個第2引出配線34形成於導電性薄膜12的檢測區域以外的區域。
在圖示例中,均以帶狀示意地示出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關於其具體構成,將在後面進行詳細說明。
第2圖係在第1圖所示之觸控面板感測器10的導電性薄膜12中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正交重疊之區域的局部剖面圖。
在該區域中,如第2圖所示,導電性薄膜12具有:作為透明絕緣體之基體(透明絕緣性基體)16;在基體16的表面(主面側的面)16a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形成之第1電極20;以覆蓋第1電極20的表面(主面側的面)之方式經由接著層41設置之保護層42;在基體16的背面(與主面相反一側的面)16b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形成之第2電極30;及以覆蓋第2電極30的表面(與主面相反一側的面)之方式經由接著層43設置之保護層44。
如此,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分別配置於基體16的兩側,且均由金屬細線40構成,均係在觸控面板感測器10中作為對手指的接觸位置進行檢測之檢測電極發揮功能者。
藉由在一個基體16的兩面分別形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即使基體16收縮,亦能夠減小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偏差。
基體16係支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者,由透明電絕緣材料構成為較佳。基體16係透明且具有撓性為較佳。基體16可以使用例如塑膠薄膜、塑膠板、玻璃板等。塑膠薄膜及塑膠板例如可以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聚酯類、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環烯烴聚合物(COP)、環烯烴共聚物(COC)等聚烯烴類、乙烯系樹脂構成,除此以外,可以由聚碳酸酯(PC)、聚醯胺、聚醯亞胺、丙烯酸樹脂、三乙醯纖維素(TAC)等構成。作為基體16,從光透過性、熱收縮性及加工性等的觀點考慮,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環烯烴聚合物(COP)、環烯烴共聚物(COC)等聚烯烴類構成為較佳。
作為基體16,還可以使用已實施大氣壓電漿處理、電暈放電處理及紫外線照射處理中的至少一種處理之處理完成支撐體。藉由實施上述處理,OH基等親水性基團被導入到處理完成支撐體表面,與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密合性進一步得到提高。上述處理中,在與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密合性進一步得到提高這點上,大氣壓電漿處理為較佳。
如第2圖所示,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分別係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形成者,分別係電連接者,如第3圖中從導電性 薄膜12的主面側觀察之平面觀察所示,分別係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所形成之複數個單元(開口部)46組合而構成,且具有單元46的形狀為多邊形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在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正交)重疊之電極交叉區域(部位),構成第1電極圖案50之金屬細線40與構成第2電極圖案52之金屬細線40夾著基體16,且如第3圖所示,在俯視下交叉重疊而形成交叉部,或者以至少一部份重複之方式重疊而形成重複部。
另外,在本發明中,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係定義為不包含未電連接之虛設電極之電極者。
在此,第1電極2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30的第2電極圖案52中的至少一者係對構成單元46的多邊形之頂點的角度、邊的長度、邊的個數及多邊形的間距等中的至少一個賦予了不規則性之無規圖案。帶來無規性之參數越增加,構成第1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圖案之金屬細線越容易發生意外之大面積重疊之狀態,因此適用本發明的設計之必要性增加。
第3圖中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3圖中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均係由複數個多邊形單元46組合而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係對構成多邊形單元46之角度、邊的長度、配置間距及形狀中的任何一個均賦予了不規則性之無規圖案。
如此,作為第1電極圖案50及2電極圖案52均使用無規圖案時,還能夠提高各電極圖案50及52的金屬細線40的視認性、各電極圖案50及52的合成電極圖案的視認性,具體而言, 還能夠提高由合成電極圖案與顯示裝置的黑色矩陣(BM)或RGB畫素等的畫素排列圖案之間的干涉所引起之莫耳紋的視認性。
由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40形成之單元46的形狀均包含很多六邊形,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以舉出將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四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等(正)n邊形、星形等組合而成之幾何圖形。
另外,“多邊形”係不僅包含幾何學上完整之多邊形,還包含對完整的多邊形施加稍微變更之“實質上的多邊形”者。作為稍微變更的例示,可以舉出與由金屬細線40形成之單元46的形狀相比,附加微小的點要素及線要素、形成單元46之金屬細線40的各邊的局部缺損、以及構成之邊包含曲線等。
金屬細線40並非特別限定者,例如由ITO、Au、Ag或Cu形成。並且,金屬細線40亦可以由在ITO、Au、Ag或Cu中進一步含有黏結劑者構成。金屬細線40藉由含有黏結劑,容易進行彎曲加工,且耐彎曲性得到提高。因此,金屬細線40由含有黏結劑之導體構成為較佳。作為黏結劑,可以適當使用導電性薄膜的配線中所利用者,例如可以使用日本專利公開2013-149236號公報中所記載者。
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40的形成方法並非特別限定者。例如,能夠藉由使具有含有感光性鹵化銀鹽之乳劑層之感光材料曝光並實施顯影處理來形成。並且,能夠藉由在 基體16上形成金屬箔,在各金屬箔上以圖案狀印刷抗蝕劑或使塗佈於整個面之抗蝕劑曝光並進行顯影來進行圖案化,並對開口部的金屬進行蝕刻,藉此能夠形成第1電極20、第2電極30。除此以外,作為第1電極20和第2電極30的形成方法,還可以舉出印刷含有構成上述導體之材料的微粒之膏,並對膏實施金屬電鍍之方法、以及利用使用了含有構成上述導體之材料的微粒之油墨之噴墨法之方法。
第1端子部22、第1引出配線24、第2端子部32及第2引出配線34亦能夠例如藉由上述金屬細線40的形成方法同時或單獨形成。
在第1電極20和第2電極30中,兩者的各金屬細線40的線寬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在任一情況下,金屬細線40的線寬均沒有特別限制,例如為0.3μm~30μm即可,0.5μm~10μm為較佳,1.0μm~7μm更為佳,1.0μm~5μm最為佳。若在上述範圍內,則能夠比較輕鬆地將第1電極20和第2電極30製成低電阻。
當適用金屬細線40作為觸控面板用導電性薄膜中之周邊配線(例如,第1引出配線24及第2引出配線34)時,金屬細線40的線寬為500μm以下為較佳,50μm以下更為佳,30μm以下尤為佳。若在上述範圍內,則能夠比較輕鬆地形成低電阻的觸控面板電極。
並且,當適用金屬細線40作為觸控面板用導電性薄膜中之周邊配線時,觸控面板用導電性薄膜中之周邊配線還可以設為 網格電極圖案,在該情況下,線寬並沒有特別限制,30μm以下為較佳,15μm以下更為佳,10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9μm以下尤為佳,7μm以下最為佳,且0.5μm以上為較佳,1.0μm以上更為佳。若在上述範圍內,則能夠比較輕鬆地形成低電阻的周邊配線。藉由將觸控面板用導電性薄膜中之周邊配線設為網格圖案,在照射來自疝氣閃光燈之脈衝光之製程中,能夠提高檢測電極(導電層)、端子部及周邊配線(引出配線)的基於照射之低電阻化的均勻性,除此之外,在貼合透明黏著層時能夠使檢測電極、端子部、周邊配線的剝離強度恆定且能夠減小面內分佈這點上為較佳。
金屬細線40的厚度並沒有特別限制,0.01μm~200μm為較佳,30μm以下更為佳,20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0.01μm~9μm尤為佳,0.05μm~5μm最為佳。若在上述範圍內,則能夠比較輕鬆地形成低電阻且耐久性優異之檢測電極、端子部及周邊配線。
保護層42係用於保護第1電極20者,保護層44係用於保護第2電極30者。保護層42及44的構成並非特別限定者。例如可以使用玻璃、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丙烯酸樹脂(PMMA)等。
接著層41及43分別係將保護層42及44固定於基體16者。均可以使用例如光學透明的黏著劑(OCA)及UV硬化樹脂等光學透明的樹脂(OCR)。
在本發明中,如第3圖所示,構成第1電極20之金屬細線40與構成第2電極30之金屬細線40在多數部位夾著透明絕緣 性的基體16且形成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亦即金屬細線40重疊之多數重複部。
在第4圖中放大示出包含第3圖中由圓形C1表示之交叉部之區域。
如第4圖所示,構成第1電極20之金屬細線40與構成第2電極30之金屬細線40以既定角度、圖示例中以60°交叉重疊,形成交叉部54作為重複部。
然而,當將交叉部54的面積設為A(μm2)時,若面積A變大,則交叉部54會具有較大的静電容量。如第3圖所示,交叉部54有多數,且交叉角度多樣,因此若多數的交叉部54中存在面積A極大的交叉部54,則如上所述,在該交叉部54所在之部位,形成静電容量局部較大的部位,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10之面內穩定性下降而產生問題。
因此,在本發明中,當將交叉部54的面積設為A(μm2)、將第1電極2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設為wa(μm)、將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設為wb(μm)、將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在基體16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設為d(μm)時,在由第1電極20、第2電極30及夾在之間之基體16形成之導電性區域亦即檢測區域,在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正交)重疊之交叉區域(部位)之方式設定之任意的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亦即任何5mm×5mm見方的評價對象區域中,該對象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交叉部54中90%以上的交叉部54中之 由下述式(1)表示之參數Ca均需要為1.0(Ca
Figure TWI679570B_D0001
1.0)以下。
Ca=(A-wa*wb)/d......(1)
換言之,在檢測區域中的任意的設定對象區域中亦即任何設定對象區域中,均需要不包含超過10%之由上述式(1)表示之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54。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中,第1電極2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與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b可以不同亦可以相同,因此當兩者的線寬wa與wb相等時,可以表示為wa=wb=w。在該情況下,上述式(1)可以如下述式(1A)表示。
Ca=(A-w2)/d......(1A)
例如,在由第3圖所示之均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的多邊形單元46構成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的合成無規電極圖案之情況下,若設為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均為5μm(wa=wb=w=5μm)且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40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d=100μm),則圖中由圓形框C1表示之交叉部(第1重複部)54的面積為43.7μm2(A=43.7μm2),參數Ca成為0.187,參數Ca滿足1.0(Ca
Figure TWI679570B_D0002
1.0)以下的條件。
並且,在第13圖所示之由保持角度而僅有間距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的菱形單元46構成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的合成無規電極圖案之情況下,係同一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以及電極間距離d時,交叉部54的面積A為28.87μm2 (A=28.87μm2),參數Ca成為0.04,參數Ca滿足1.0(Ca
Figure TWI679570B_D0003
1.0)以下的條件。
另一方面,在第14圖所示之以交叉角度10°交叉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的合成定型電極圖案之情況下,係同一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以及電極間距離d時,交叉部54的面積A為143.97μm2(A=143.97μm2),參數Ca成為1.19,參數Ca不滿足1.0(Ca
Figure TWI679570B_D0004
1.0)以下的條件。
並且,在第15圖所示之合成無規電極圖案之情況下,同一金屬細線40的線寬為wa及wb且電極間距離為d時,圖中由圓形框C2表示之交叉部54的面積A為500μm2(A=500μm2),參數Ca成為4.75,參數Ca不滿足1.0(Ca
Figure TWI679570B_D0005
1.0)以下的條件。
然而,在本發明中,有時作為不能說導電性的檢測區域之第1電極與第2電極交叉之電極的交叉區域(交叉部位)大於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因此,在本發明中,電極的交叉區域大於或等於四邊形區域(四邊形區域以上)時,將四邊形區域設定於電極的交叉區域的內部來作為設定對象區域,當電極的交叉區域小於四邊形區域時,將四邊形區域以電極的交叉區域進入四邊形區域的內部之方式進行設定來作為設定對象區域。
亦即,本發明中,關於“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當電極的交叉區域為四邊形區域以上的大小時,係指設定於電極的交叉區域的內部之四邊形區域,當電極的交叉區域小於 四邊形區域時,係指以電極的交叉區域全部進入之方式設定之四邊形區域。
如此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中,確定有效的構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各金屬細線40彼此交叉之交叉部54或重複部,並求出交叉部(重複部)54的參數Ca。在該情況下,藉由在任意的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內使本發明中所規定之參數Ca為1.0以下之交叉部(重複部)54的比例為90%以上,能夠得到本發明的效果。
亦即,在本發明中,當求出評價對象區域內所存在之所有交叉部54的參數Ca時,首先,在檢測區域內,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在所設定之評價對象區域中,確定有效的構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各金屬細線40彼此交叉之所有的交叉部54,需要對確定之所有的交叉部54求出參數Ca。
在本發明中,將評價對象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交叉部54中90%以上的交叉部54的參數Ca限定為1.0以下之理由是因為,若檢測區域中的任意的對象區域內存在亦即包含超過10%的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54,則該交叉部54成為静電容量局部較大的部位,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10之面內穩定性下降,面內穩定性會產生問題。
雖然因所駆動之IC而不同,但不同之電極間的容量值一般不具有恆定的傾向而變動超過10%時,對性能之影響較大。並 且,在一個電極交點內存在不具有恆定的傾向之超過2倍之交叉部時,對電極的對象性帶來較大的不均勻性。
目前,即使在將金屬細線的寬度wa及wb、基體的厚度d規定在最優選之範圍之情況下,Ca超過1.0時,交叉部的面積A最小亦會成為標準交叉部的面積的2.2倍,在電極交點內具有超過2倍之交叉部。並且,在電極交點內存在10%該等交叉部時,電極交點整體的容量增加12%,10%以上容量會發生變動。
然而,第4圖所示之例子中,構成第1電極20之金屬細線40與構成第2電極30之金屬細線40重疊之重複部(本發明中為第1重複部)係兩個金屬細線40簡單地以既定角度交叉之交叉部54,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如第15圖中由圓形C2所示及第16圖(A)中由圓形C3所示,亦可以係上下兩側的兩個金屬細線40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亦即平行且局部或整體重疊之部份、或不平行但局部或大致整體上重疊之部份,這是毋庸置疑的。
並且,在本發明中,如第4圖所示,當將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各金屬細線40自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至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μm)的4倍為止之範圍的沿著中心線之兩側的區域分別設為鄰近區域58時,構成第1電極20之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58與構成第2電極30之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58夾著基體16且在俯視下重疊之重複部(本發明中為第2重複部)56可以說係,上下兩側的兩個金屬細線40的各鄰近區域58彼此 交叉之交叉部或上下兩側的兩個金屬細線40的各鄰近區域58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亦即平行且局部或整體重疊之部份、或不平行但局部或大致整體上重疊之部份。
在此,當將兩個鄰近區域58重疊之重複部56的面積設為B(μm2)、如上所述將各金屬細線40的線寬設為wa(μm)及wb(μm)、將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在基體16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設為d(μm)時,在檢測區域,在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正交)重疊之交叉部位之方式設定之任意的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亦即任何5mm×5mm見方的評價對象區域中,該對象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重複部56中90%以上的重複部56中之由下述式(2)表示之參數Cb均需要為0.5以下(Cb
Figure TWI679570B_D0006
0.5)。
Cb=(B/16-wa*wb)/d......(2)
換言之,在檢測區域中的任意的設定對象區域中亦即在任何設定對象區域中,均需要不包含超過10%之由上述式(2)表示之參數Cb超過0.5之重複部56。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中,當第1電極2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與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b相等時,可以表示為wa=wb=w,上述式(2)可以如下述式(2A)表示。
Cb=(B/16-w2)/d......(2A)
例如,在上述之第3圖及第13圖所之合成無規電極圖案之情況下,第2重複部56的面積B分別為461.88μm2 (B=461.88μm2)及461.88μm2(B=461.88μm2),參數Cb均成為0.04,參數Cb均滿足0.5(Cb
Figure TWI679570B_D0007
0.5)以下的條件。
另一方面,在第14圖所示之合成定型電極圖案及第15圖所示之合成無規電極圖案之情況下,第2重複部56的面積B分別為2303μm2(B=2303μm2)及2320μm2(B=2320μm2),參數Cb成為1.19及1.2,參數Cb均不滿足0.5(Cb
Figure TWI679570B_D0008
0.5)以下的條件。
在本發明中,如上所述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中,確定有效的構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各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58彼此重複之重複部位亦即重複部56,並求出重複部56的參數Cb。
在該情況下,藉由在導電性的檢測區域內的任意的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內使本發明中所規定之參數Cb為0.5以下之重複部56的比例為90%以上,能夠得到本發明的效果。
亦即,在本發明中,當求出評價對象區域內所存在之所有重複部56的參數Cb時,首先,在檢測區域內,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5mm×5mm見方的四邊形的評價對象區域,在所設定之評價對象區域中,確定有效的構成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各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58彼此重複之所有的重複部56,對確定之所有的重複部56求出參數Cb即可。
在本發明中,將評價對象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重複部 56中90%以上的重複部56的參數Cb限定為0.5以下之理由是因為,若檢測區域中的任意的對象區域內存在亦即包含超過10%的參數Cb超過0.5之重複部56,則該重複部56成為静電容量局部較大之部位,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10之面內穩定性下降,面內穩定性會產生問題。
在本發明中,對於檢測區域中的任意的對象區域內之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兩個金屬細線40的兩個鄰近區域58重疊之重複部56,使用由上述式(2)表示之參數Cb是因為,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兩個金屬細線40在如第16圖(B)中由圓形C4所示那樣不交叉而靠近並行之情況、如第16圖(C)中由圓形C5所示那樣交叉且參數Ca成為1.0以下但在極近處存在交叉部之情況等,在交叉部所在之部位,如上所述那樣形成静電容量局部較大的部位,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10之面內穩定性下降而產生問題。
在此,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在基體16的厚度方向上之距離d(μm)為100μm以下為較佳,20μm以上更為佳,30μm~100μm的範圍為進一步較佳。
另外,第2圖所示之例子中,距離d可以作為基體16的厚度,因此還可以說基體的厚度為100μm以下為較佳,20μm以上更為佳,30μm~100μm的範圍為進一步較佳。
在此,藉由將該基材的厚度設為100μm以下,能夠使觸控面板的厚度變薄。並且,藉由將基材的厚度設為20μm以上,電 極交叉部份的容量成為適當的值,因此較佳。
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基本如上構成。
在第2圖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2中,在基體16的上側及下側的兩側的表面分別形成有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如第5圖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2A那樣設為在兩個基體16及17各自的一個表面(第5圖中為上側的面)重疊兩個形成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構成之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之導電性薄膜要素之構造。
第5圖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2A具有:第5圖中下側的第2基體17;形成於該第2基體17的上側表面17a之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構成之第2電極30;在第2電極30上以覆蓋複數個金屬細線40之方式形成之接著層47;藉由該接著層47接著於第2電極30上而配置之上側的第1基體(基體)16;形成於該第1基體16的上側表面16a之由複數個金屬細線40構成之第1電極20;及經由接著層41接著於第1電極20上之保護層42。
在此,由第1電極20和/或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40所形成之複數個單元46構成之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中的至少一者的全部或一部份係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
如上述第3圖所示,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分別係藉由由金屬細線40構成且被賦予複數個不規則性之多邊形單元46的組合而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但本發明中並非限定於此者,只要係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中的至少一者的全部或一部份係由被賦予不規則性之多邊形單元46的組合而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即可。
接著,對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中的至少一者中所使用之電極圖案的其他例子進行說明。
第6圖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中所使用之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第7圖係示意地表示為了得到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而賦予不規則性之前的有規則性的菱形的電極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係使複數個金屬細線40彼此相互交叉形成之既定的四邊形形狀的單元46排列而成之網格圖案。
具體而言,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具有金屬細線40與相鄰之金屬細線40之間的單元46,係在俯視下相互保持既定的角度θ且具有間距P(因此,尺寸和邊的長度)不同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之單元46沿著呈既定的角度θ之兩個方向複數個連續地相連而成之不規則的網格圖案。
在此,第6圖所示之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60 係針對由第7圖所示之同一形狀的菱形的單元46複數個有規則地重複之有規則性的菱形的網格圖案亦即所謂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的間距P,以保持角度θ之狀態賦予既定範圍的不規則性(無規性)者。
在此,在無規電極圖案60中,針對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以保持角度θ之狀態賦予之與邊的長度相關之不規則性的既定範圍為超過0%且10%以下為較佳,2%~10%更為佳,2%~8%為進一步較佳。
並且,在無規電極圖案60中,針對規則性的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的間距賦予之不規則性,例如不規則性的分佈可以係正態分佈,亦可以是係均勻分佈。
在第8圖中示出將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用作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時的兩個電極圖案60的重疊狀態亦即無規化之合成電極圖案的一例。
並且,在第9圖中示出將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及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62分別用作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時的兩個電極圖案60及62的重疊狀態亦即無規化之合成電極圖案的其他一例。
另外,第8圖及第9圖中,為了容易理解,由粗線示出構成上側的第1電極圖案50之複數個金屬細線40,由細線示出構成下側的第2電極圖案52之複數個金屬細線40,但粗線及細線的 寬度當然並非表示金屬細線40的線寬者,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第8圖所示之例子中,作為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均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0,但無規電極圖案60可以係完全相同的無規電極圖案,亦可以係相互不同之無規電極圖案。
並且,第9圖所示之例子中,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0作為第1電極圖案50,且使用定型電極圖案62作為第2電極圖案52,但亦可以相反地,使用定型電極圖案62作為第1電極圖案50,且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0作為第2電極圖案52。
第8圖及第9圖所示之例子中,亦如上所述,構成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之兩個金屬細線40的重複部(交叉部、重疊區域)54的參數Ca在90%以上的重複部54滿足1.0以下的條件,兩個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的重複部(交叉部、重疊區域)56的參數Cb亦在90%以上的重複部56中滿足0.5以下的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
並且,在本發明中,亦可以使用針對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62的菱形形狀對其角度賦予了不規則性之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4來代替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
無規電極圖案64係使複數個金屬細線40彼此相互交叉形成之既定的四邊形形狀的單元46排列而成之網格圖案。
具體而言,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4係具有由矩形的形狀之單元46沿著既定的兩個方向複數個連續地相連而成之不規則的無規網格圖案,該矩形係由金屬細線40構成之相對向之 兩邊中的一者相對於另一者傾斜且不相互平行地由菱形變形而得到。無規電極圖案64係在相鄰之矩形形狀的複數個單元46中角度發生變化而無法保持原狀態之圖案,其結果,隨著角度的變化,間距P或邊的長度亦發生變化而無法保持原狀態之圖案。換言之,無規電極圖案64係相鄰之複數個矩形形狀的單元46的角度θ不同,其結果,間距P或邊的長度亦不同之四邊形之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網格圖案。
第10圖所示之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電極圖案64係針對上述的作為第7圖所示之定型圖案之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的角度θ賦予了既定範圍的不規則性(無規性)者。
在此,在無規電極圖案64中,針對規則的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的角度θ賦予之不規則性的既定範圍為超過0%且3%以下為較佳,0.2%~3%更為佳,0.5%~3%為進一步較佳。
並且,在無規電極圖案64中,針對規則的菱形的定型電極圖案62的單元46的菱形形狀的角度θ賦予之不規則性只要係滿足上述範圍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係任意者,例如,不規則性的分佈可以係正態分佈,亦可以係均勻分佈。
在第11圖中示出將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4用作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時的兩個電極圖案64的重疊狀態亦即無規化之合成電極圖案的一 例。
並且,在第12圖中示出將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4及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62分別用作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30的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時的兩個電極圖案64及62的重疊狀態亦即無規化之合成電極圖案的其他一例。
另外,第11圖及第12圖中,與第8圖及第9圖同樣地,為了便於理解而由粗線示出構成上側的第1電極圖案50之複數個金屬細線40,由細線示出構成下側的第2電極圖案52之複數個金屬細線40,但粗線及細線的寬度當然並非表示金屬細線40的線寬者,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第11圖所示之例子中,作為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均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4,但無規電極圖案64可以係完全相同的無規電極圖案,亦可以係相互不同之無規電極圖案。並且,亦可以係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中的一者使用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
並且,第12圖所示之例子中,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4作為第1電極圖案50,且使用定型電極圖案62作為第2電極圖案52,但亦可以相反地,使用定型電極圖案62作為第1電極圖案50,且使用無規電極圖案64作為第2電極圖案52。
在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之例子中,亦如上所述,構成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之兩個金屬細線40的重複部(交叉部、重疊區域)54的參數Ca在90%以上的重複部54中滿 足1.0以下的條件,兩個金屬細線40的鄰近區域的重複部(交叉部、重疊區域)56的參數Cb亦在90%以上的重複部56中滿足0.5以下的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第10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4、第6圖所示之無規電極圖案60及第7圖所示之定型電極圖案62中,構成單元46之金屬細線40的邊上可以引入斷線。作為有斷線之網狀圖案的形狀,可以適用本申請人的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2-276175號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導電性薄膜的網狀圖案的形狀。
如以上,在本發明中,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中的至少一者使用無規電極圖案,因此還能夠抑制各電極圖案50及52的金屬細線40的視認性、各電極圖案50及52的合成電極圖案的視認性,具體而言,還能夠抑制由合成電極圖案與顯示裝置的黑色矩陣(BM)或RGB畫素等的畫素排列圖案之間的干涉所引起之莫耳紋的產生。
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基本如上構成。
上述例子中,第1電極與第2電極夾著基體分別在其兩側對向配置,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基體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或重複配置,重複部係藉由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者,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當然亦可以如下:第1電極與第2電極經由絕緣層分別配置或形成於基 體的一側,第1電極的第1電極圖案及第2電極的第2電極圖案夾著絕緣層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或重複配置,重複部係藉與構成第1電極之金屬細線與構成第2電極之金屬細線夾著絕緣層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者。
以上,舉出各種實施形態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則當然亦可以進行各種改良或設計的變更。
[實施例]
以下,依據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
(實施例1)
作為實施例1,如第17圖所示,使用具有合成電極圖案之導電性薄膜來構成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前述合成電極圖案係電極寬度為1mm的第1電極20的第1電極圖案50與電極寬度為4.8mm的第2電極30的第2電極圖案52以第1電極20位於第2電極30的中央之方式夾著基體16重合而成。在此,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均係由被賦予不規則性之無規的多邊形單元46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
在該感測器部中,與第2電極30重疊之第1電極20的區域成為電極的交叉區域70,因此以包含4.8mm的第2電極30的全寬之方式設定將5mm×5mm見方的區域設定為評價對象區域72。
在該對象區域72內所包含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中,選出所有的第17圖中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40與第17圖中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40的交叉部(第1重複部)54並求出其個數,計算出所選出之所有的該等交叉部54的參數Ca並求出其個數,求出其相對於交叉部54的總個數之比例(比率)。另外,目視第17圖所示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來進行有無產生莫耳紋的評價。並且,使手指從操作側接觸於第17圖中的所設定之對象區域72來進行響應性的評價。
第17圖中由圓形框表示之交叉部54表示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54,在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有17處。另外,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的交叉部54的總個數為132處。
實施例1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均為5μm(wa=wb=w=5μm),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40與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40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d=100μm)。
將所求出之所有的交叉部54的個數、參數Ca的值超過1.0之交叉部54的個數、參數Ca的值超過1.0之交叉部54的個數相對於交叉部54的總個數之比率、有無產生莫耳紋、以及響應性的評價結果示於表1。
另外,響應性如下進行評價。
形成整個面配置有金屬細線之對角6英制尺寸的静電容量方式感測器,製作出貼合有玻璃厚度0.55mm、OCA 0.1mm、該静電容量感測器的厚度0.1mm、OCA 0.1mm、PET薄膜0.05mm之 感測器模組,並以駆動用途連接Atme1 Corporation製IC。
驅動上述感測器模組,按以下5個階段進行移動前端直徑為2mm的筆時的反應的評價。
高速移動筆時亦完全不受壓力地反應時,將響應性的評價指標設為5。
高速移動筆時亦實用上無問題地反應時,將響應性的評價指標設為4。
只有在低速移動筆時實用上無問題地反應時,將響應性的評價指標設為3。
筆的指示位置與反應位置存在偏離時,將響應性的評價指標設為2。
存在無法識別筆的指示位置之部位時,將響應性的評價指標設為1。
(比較例1)
作為比較例1,如第18圖(A)所示,使用具有合成電極圖案之導電性薄膜來構成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前述合成電極圖案係電極的交叉區域70的電極寬度為1mm的金剛石形狀的第1電極20的第1電極圖案50與電極的交叉區域70的電極寬度為1mm的金剛石形狀的第2電極30的第2電極圖案52以在圖中中央的電極的交叉區域70交叉(正交)之方式夾著基體16e重合而成。在此,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均係由被賦予規則性之無規的多邊形單元46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
在該感測器部中,以使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重疊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包含於中央之方式,將5mm×5mm見方的區域設定為評價對象區域72。另外,在第18圖(B)中放大示出電極的交叉區域70。
在該對象區域72內所包含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選出所有的第18圖(B)中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40與第18圖(B)中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40的交叉部(第1重複部)54並求出其個數,計算出所選出之所有的該等交叉部54的參數Ca並求出其個數,並求出其相對於交叉部54的總個數之比例(比率)。另外,目視第18圖(B)所示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來進行有無產生莫耳紋的評價。並且,使手指從操作側接觸於第18圖(A)所示之設定對象區域72來進行響應性的評價。
第18圖(A)及(B)中由圓形框表示之交叉部54表示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54,在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有13處。另外,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的交叉部54的總個數有27處。
比較例1的金屬細線40的線寬wa及wb均為5μm(wa=wb=w=5μm),兩個電極圖案50及52的金屬細線40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d=100μm)。
將所求出之所有的交叉部54的個數、參數Ca的值超過1.0之交叉部54的個數及其比率、有無產生莫耳紋、以及響應性的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
作為實施例2,如第19圖中放大示出電極的交叉區域70那樣,使用具有合成電極圖案之導電性薄膜來構成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前述合成電極圖案係電極寬度為2mm的第1電極20的第1電極圖案50與電極寬度為2mm的第2電極30的第2電極圖案52以在電極的交叉區域70交叉(正交)之方式夾著基體16重合而成。在此,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均係由被賦予規則性之無規的多邊形單元46構成之無規電極圖案。
另外,在第19圖中,對構成第1電極圖案50及第2電極圖案52之金屬細線本身並未進行記載,而設為表示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之假想線來表示具有金屬細線線寬的4倍的線寬之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和具有金屬細線線寬的4倍的線寬之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
在該感測器部中,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重疊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之方式,將5mm×5mm見方的區域設定為評價對象區域(未圖示)。
在該對象區域中的電極的交叉區域70中,選出所有的第19圖中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與第19圖中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重複之重複部(第2重複部)56並求出其個數,計算出所選出之所有的該等重複部56的參數Cb並求出其個數,求出其相對 於重複部56的總個數之比例(比率)。另外,目視第19圖所示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來進行有無產生莫耳紋的評價。並且,使手指從操作側接觸於包含第19圖所示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之設定對象區域來進行響應性的評價。
第19圖所示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的重複部56的總個數為40處。該等所有的重複部56的參數Cb為0.5以下,在交叉區域70內不存在參數Ca超過0.5之重複部。
實施例2的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均為5μm(wa=wb=w=5μm),鄰近區域58的寬度4wa及4wb均為20μm(4wa=4wb=4w=20μm),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與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d=100μm)。
將所求出之所有的重複部56的個數、參數Cb的值超過0.5之重複部56的個數及其比率、有無產生莫耳紋、以及響應性的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2)
作為比較例2,如第20圖所示,第1電極20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與第2電極30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的重複狀態不同,除此以外,與第19圖所示之實施例2同樣地使用具有第1電極20的第1電極圖案50與第2電極30的第2電極圖案52的合成電極圖案之導電性薄膜來構成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感測器部,並以包含第1電極20與第2電極30交叉重疊之電極的交叉區域70之方式,將5mm×5mm見方的區域設定為評價對象區域(未 圖示)。
並且,在電極的交叉區域70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求出第20圖中由實線表示之第1電極圖案50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與第20圖中由虛線表示之第2電極圖案52的金屬細線的鄰近區域58重複之重複部(第2重複部)56的個數,計算出所有重複部56的參數Cb並求出其個數,求出其相對於重複部56的總個數之比例(比率)。另外,與實施例2同樣地進行有無產生莫耳紋及響應性的評價。
第20圖中由圓形框表示之重複部56表示參數Cb超過0.5之重複部56,在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有12處。另外,電極的交叉區域70內的重複部56的總個數有98處。
實施例2的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均為5μm(wa=wb=w=5μm),鄰近區域58的寬度4wa及4wb均為20μm(4wa=4wb=4w=20μm),兩個電極圖案50及52的金屬細線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d=100μm)。
將所求出之所有的重複部56的個數、參數Ca的值超過1.0之重複部56的個數及其比率、有無產生莫耳紋、以及響應性的評價結果示於表1。
另外,本實施例中,將面內穩定性的評價藉由代用響應性來進行評價。
這是因為,雖然響應性並非直接表示面內穩定性者,但若面內穩定性變差,則位置精度惡化,其結果,直線性惡化,因此複數個手指的辨別性惡化,從而周邊部份的識別性惡化,其結果,對移動者之追隨性惡化,亦即可以說響應性變差。因此,由響應性的評價來進行面內穩定性的評價。
因此,由表1所示之結果可以說明如下。
比較例1中,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第1重複部)54的比率超過10%,雖然在無規圖案中未出現莫耳紋,但面內穩定性較差,響應性為2,亦不良。
比較例2中,參數Cb超過0.5之重複部(第2重複部)56的比率超過10%,雖然在無規圖案中未出現莫耳紋,但面內穩定性較差,響應性為2,亦不良。
實施例1中,參數Ca超過1.0之交叉部(第1重複部)54的比率為10%以下,亦即參數Ca為1.0以下之交叉部(第1重複部)54的比例為90%以上,在無規圖案中未出現莫耳紋,且面內穩定性亦良好,響應性為4,亦良好。
實施例2中,參數Cb超過0.5之重複部(第2重複部)56的比率為10%以下,亦即參數Cb為0.5以下之重複部(第2重 複部)56的比例為90%以上,在無規圖案中未出現莫耳紋,且面內穩定性亦非常良好,響應性為5,亦非常良好。
由以上內容可明確本發明的效果。

Claims (21)

  1. 一種觸控面板感測器,其具有: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前述觸控面板感測器的特徵為,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由金屬細線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和前述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前述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前述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關於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在俯視下重疊之第1重複部的參數Ca,將前述第1重複部的面積設為A、將構成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各自的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距離設為d並藉由下述式(1)表示時,在以包含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前述第1重複部中90%以上的前述第1重複部的前述參數Ca為1.0以下,Ca=(A-wa*wb)/d……(1)其中,前述第1重複部的面積A以μm2表示,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以μm表示,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距離d以μm表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的兩側的面,前述第1電極的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的前述第2電極圖案夾著前述基體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前述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以及與前述基體不同之第2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形成於前述基體的一面,前述第2電極形成於前述第2基體的一面,前述基體和前述第2基體藉由黏著材接著,前述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經由絕緣層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的一側,前述第1電極的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的前述第2電極圖案夾著前述絕緣層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前述第1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絕緣層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1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交叉之第1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兩個前述金屬細線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1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交叉之第1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兩個前述金屬細線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1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夾著前述絕緣層且在俯視下交叉之第1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兩個前述金屬細線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8. 一種觸控面板感測器,其具有: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前述觸控面板感測器的特徵為,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構成,且分別電連接者,前述第1電極圖案和前述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前述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前述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當將從前述金屬細線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至前述金屬細線的寬度的4倍為止的範圍的沿著前述中心線之兩側的區域設為鄰近區域時,關於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在俯視下重疊之第2重複部的參數Cb,將前述第2重複部的面積設為B、將構成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各自的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距離設為d並藉由下述式(2)表示時,在以包含前述第1電極和前述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前述第2重複部中90%以上的前述第2重複部的前述參數Cb為0.5以下,Cb=(B/16-wa*wb)/d……(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的兩側的面,前述第1電極的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的前述第2電極圖案夾著前述基體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前述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以及與前述基體不同之第2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形成於前述基體的一面,前述第2電極形成於前述第2基體的一面,前述基體和前述第2基體藉由黏著材接著,前述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有基體,其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經由絕緣層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的一側,前述第1電極的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的前述第2電極圖案夾著前述絕緣層在其兩側對向,且分別交叉配置,前述第2重複部係藉由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絕緣層且在俯視下重疊而形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2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前述金屬細線的兩個前述鄰近區域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2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基體且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前述金屬細線的兩個前述鄰近區域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2重複部包含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夾著前述絕緣層且在俯視下交叉之交叉部、以及兩側的前述金屬細線的兩個前述鄰近區域在該等的寬度方向上重疊之部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距離d為100μm以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為0.5μm~10μm。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wa與線寬wb相等。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還具備:檢測控制部,其檢測自主面側之接觸位置或靠近位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其中,自前述主面側之接觸係使用觸控筆來進行。
  20. 一種導電性薄膜,其具有: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前述導電性薄膜的特徵為,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由金屬細線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和前述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前述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前述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關於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在俯視下重疊之第1重複部的參數Ca,將前述第1重複部的面積設為A、將構成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各自的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距離設為d並藉由下述式(1)表示時,在以包含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前述第1重複部中90%以上的前述第1重複部的前述參數Ca為1.0以下,Ca=(A-wa*wb)/d……(1)其中,前述第1重複部的面積A以μm2表示,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wa及wb以μm表示,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距離d以μm表示。
  21. 一種導電性薄膜,其具有:具有第1電極圖案之第1電極及具有第2電極圖案之第2電極,該等分別交叉配置或重疊配置,前述導電性薄膜的特徵為,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分別係由金屬細線構成,且分別電連接者,前述第1電極圖案和前述第2電極圖案分別係由前述金屬細線所形成之單元組合而構成,構成前述第1電極圖案及前述第2電極圖案中的至少一者之前述單元被賦予不規則性,當將從前述金屬細線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至前述金屬細線的寬度的4倍為止的範圍的沿著前述中心線之兩側的區域設為鄰近區域時,關於構成前述第1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與構成前述第2電極之前述金屬細線的前述鄰近區域在俯視下重疊之第2重複部的參數Cb,將前述第2重複部的面積設為B、將構成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各自的前述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wa及wb、將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距離設為d並藉由下述式(2)表示時,在以包含前述第1電極和前述第2電極交叉之交叉區域之方式設定之5mm×5mm見方的四邊形區域中,該四邊形區域內所包含之所有的前述第2重複部中90%以上的前述第2重複部的前述參數Cb為0.5以下,Cb=(B/16-wa*wb)/d……(2)。
TW104130854A 2014-11-21 2015-09-18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TWI679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6924 2014-11-21
JP2014236924 2014-1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9797A TW201619797A (zh) 2016-06-01
TWI679570B true TWI679570B (zh) 2019-12-11

Family

ID=56013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854A TWI679570B (zh) 2014-11-21 2015-09-18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6957B2 (zh)
JP (1) JP6294506B2 (zh)
KR (1) KR101970083B1 (zh)
CN (1) CN107111392B (zh)
TW (1) TWI679570B (zh)
WO (1) WO20160800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26601B1 (ko) 2014-12-02 2021-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634302B2 (ja) * 2016-02-02 2020-01-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249979B (zh) * 2016-08-31 2019-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62187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控装置
TWI622911B (zh) * 2017-02-14 2018-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JP6888077B2 (ja) * 2017-03-06 2021-06-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799140B2 (ja) * 2017-03-06 2020-1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324218B1 (ko) * 2017-04-14 2021-11-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9008606A (ja) * 2017-06-26 2019-01-17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KR101936939B1 (ko) * 2017-07-11 2019-01-10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062609B2 (ja) * 2018-03-27 2022-05-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JP7015271B2 (ja) * 2018-05-21 2022-0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WO2021184209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1522468B (zh) 2020-04-28 2021-11-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JP7012120B2 (ja) * 2020-05-22 2022-01-27 Nissha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US11029772B1 (en) * 2020-07-21 2021-06-08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minated structure including a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first adhesive layer disposed on the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touch panel
KR20220094295A (ko) 2020-12-28 2022-07-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9853A (en) * 2010-11-05 2012-07-16 Fujifilm Corp Touch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140055380A1 (en) * 2012-08-23 2014-02-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O2014136584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0018A (en) 1977-01-18 1978-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Flow quantity controlling device
CN102893245B (zh) 2010-05-13 2015-05-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
JP2013149232A (ja) * 2011-12-22 2013-08-01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5875484B2 (ja) * 2011-12-22 2016-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20140038819A (ko) * 2012-09-21 2014-03-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WO2014119230A1 (ja) * 2013-01-29 2014-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情報機器
KR102162426B1 (ko) * 2013-12-11 2020-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9853A (en) * 2010-11-05 2012-07-16 Fujifilm Corp Touch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140055380A1 (en) * 2012-08-23 2014-02-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O2014136584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28090A1 (en) 2017-08-10
KR101970083B1 (ko) 2019-04-17
US10386957B2 (en) 2019-08-20
CN107111392A (zh) 2017-08-29
JPWO2016080046A1 (ja) 2017-08-31
CN107111392B (zh) 2020-01-10
WO2016080046A1 (ja) 2016-05-26
KR20170063878A (ko) 2017-06-08
TW201619797A (zh) 2016-06-01
JP6294506B2 (ja) 2018-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9570B (zh) 導電性薄膜及具備該導電性薄膜之觸控面板感測器
CN107111394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CN109189265B (zh) 一种可拉伸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TWI767932B (zh) 觸控面板及包含該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TWI628573B (zh) 觸控面板結構
TWI628565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CN104281327B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TWI796372B (zh) 導電構件及觸控面板
CN106814906B (zh) 触摸面板
EP3667476A1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JP2011086149A (ja)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
KR20170064102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20531932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表示装置
KR20150068064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201519031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面板
US20120007827A1 (en)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WO2016002461A1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54179B1 (ko) 터치 감지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56223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모기판 및 이의 어레이 검사 방법
TW201611043A (zh) 導電膜
KR20150014106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23453B2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device with three-dimensionally configured sensing blocks
KR20140070107A (ko) 플렉서블 터치스크린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262493A (zh) 感应基板
CN202771402U (zh) 单层ito互电容触摸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