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1392A -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1392A
CN107111392A CN201580061060.7A CN201580061060A CN107111392A CN 107111392 A CN107111392 A CN 107111392A CN 201580061060 A CN201580061060 A CN 201580061060A CN 107111392 A CN107111392 A CN 1071113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tal fine
conductive membrane
electrode pattern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10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1392B (zh
Inventor
中村博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11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1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其能够得到或确保作为使用无规则图案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内稳定性,且能够制成响应性优异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并且,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且与使用定型图案的情况同样地维持状态。一种导电性薄膜,其中,关于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第1重复部的参数Ca,将重复部的面积设为A(μm2)、金属细线的线宽设为wa及wb(μm)、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μm)并由式(1)Ca=(A‑wa*wb)/d表示时,在导电性区域,以包含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区域中,该区域内所包含的90%以上的第1重复部的参数Ca为1.0以下(Ca≤1.0)。

Description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具体而言,涉及多个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多个单元组合而构成的两个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为由被赋予不规则性的单元构成的无规则图案的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触摸面板显示器等中利用由具备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的导电性薄膜构成的静电容量方式等的触摸面板传感器,所述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具有由ITO(Indium Tin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带状的电极图案或由银、铜等的金属细线构成的网状电极图案(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静电容量式的输入装置:使用由ITO构成的带状的电极图案,具备具有由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构成的传感器部的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通过手指等接触的操作面为曲面状例如凸曲面或凹曲面,所述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下部电极图案与多个上部电极图案且俯视观察时交叉配置。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中,因手指等的接触位置而不同的操作面与传感器部之间的距离越大,在下部电极图案与上部电极图案的交叉位置分别使两个图案的重叠面积形成为越小,由此能够简单且适当地提高曲面状操作面整体中的传感器灵敏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公开有具有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的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所述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夹着透明树脂基板等中间层在其两侧形成有由银或铜等的金属细线构成的网状的第1及第2电极图案。
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中,在第1及第2电极图案的各电极图案中,通过将各电极图案的交叉区域中的边的宽度形成为较窄而防止交叉区域的宽度宽于交叉区域以外的宽度,由此能够防止交叉区域被用户所识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90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634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读取由有无手指等所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若在电极之间寄生的静电容量变大,则由接触所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相对容易被干扰所掩埋,因此灵敏度下降。尤其,若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内的静电容量值不均匀,则存在其灵敏度进一步下降的问题。
因此,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操作面为凸曲面或凹曲面的曲面状,因此按照不同的操作面与传感器部之间的距离,分别扩大缩小上部及下部的带状的电极图案的线宽来改变两个电极图案的交叉位置上的两个图案的重叠面积,由此抑制操作面与传感器部之间的距离因手指等的接触位置而不同的静电容量变化的面内偏差,得到传感器灵敏度的面内稳定性。
但是,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并非以操作面与传感器部平行且两者间的距离恒定的通常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为对象,因此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中,无法解决通常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的静电容量变化的面内偏差问题即传感器灵敏度的面内稳定性的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中,由ITO等构成的上部及下部的带状的电极图案的线宽按照操作面与传感器部之间的距离而发生变化,但上部及下部的电极图案中,各自的中心线平行且相互正交,可以说是规则的定型图案。
因此,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中,存在无法解决由金属细线构成的上部及下部的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为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图案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的静电容量变化的面内偏差的问题即传感器灵敏度的面内稳定性的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中,能够通过将由金属细线构成的各第1及第2电极图案的交叉区域中的金属细线的边的宽度形成为较窄来改善交叉区域的识别性,但并不以第1电极图案和第2电极图案夹着之间的中间层且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交叉部即金属细线的重叠区域作为对象,因此无法解决由该类交叉部的金属细线的重叠区域引起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静电容量变化的面内偏差的问题即传感器灵敏度的面内稳定性的问题。
并且,金属细线所形成的静电容量式传感器在构成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所重叠的交叉部具有较大的静电容量。但是,如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具备具有规则的菱形的电极图案的所谓的定型电极图案的第1及第2电极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构成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通常以一定的角度交叉,因此交叉部的面积不会产生面内偏差。因此,由定型电极图案构成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不会发生传感器灵敏度的面内稳定性的问题。
但是,当与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不同,使用各自的尺寸不同的多边形单元等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单元来构成电极时,存在构成第1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以较小的角度、尤其以极小的角度、例如如图14所示以10度以下等交叉的情况、如图15中以圆形C2包围所示整体或局部重叠的情况等,重叠区域或交叉部的面积极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会形成静电容量局部较大的部位,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内稳定性会出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为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并提供一种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所述导电性薄膜中,即使分别由多个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组合而构成的第1及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为被赋予不规则性的单元构成的无规则图案,构成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时也能够得到或确保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内稳定性,其结果,能够制成响应性优异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并且,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且能够维持与定型图案的情况相同的面内稳定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导电性薄膜具有: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以及具有第1电极图案的第1电极及具有第2电极图案的第2电极,它们与基体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叠配置,其中,第1及第2电极分别由金属细线构成,且分别电连接,第1电极图案和第2电极图案分别由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组合而构成,构成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被赋予不规则性,关于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第1重复部的参数Ca,将第1重复部的面积设为A(μm2)、将构成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的各金属细线的线宽设为wa及wb(μm)、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μm)并由下述式(1)表示时,在由第1电极、第2电极及配置它们的基体形成的导电性区域,以包含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该四边形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第1重复部中90%以上的第1重复部的参数Ca为1.0以下。
Ca=(A-wa*wb)/d……(1)
其中,第1电极及第2电极优选分别形成于基体的两侧的面。通过在一个基材的两面设置电极,只要一个基材即可,能够使导电性薄膜的总厚度变薄,因此优选。
在该情况下,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优选夹着基体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或者,优选还具有与基体不同的作为透明绝缘体的第2基体,第1电极形成于基体的一面,第2电极形成于第2基体的一面,基体和第2基体通过粘合材料粘接,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或者,优选第1电极及第2电极经绝缘层分别形成于基体的一侧,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夹着绝缘层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并且,优选第1重复部包含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基体或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交叉的第1交叉部、以及两侧的两个金属细线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导电性薄膜具有: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以及具有第1电极图案的第1电极及具有第2电极图案的第2电极,它们与基体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叠配置,其中,第1及第2电极分别由金属细线构成,且分别电连接,第1电极图案和第2电极图案分别由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组合而构成,构成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被赋予不规则性,当将从金属细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金属细线的宽度W的4倍为止的范围的沿着中心线的两侧的区域设为邻近区域时,关于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第2重复部的参数Cb,将第2重复部的面积设为B(μm2)、将构成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各金属细线的线宽设为wa及wb(μm)且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μm)并由下述式(2)表示时,在由第1电极、第2电极及配置它们的基体形成的导电性区域,以包含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该四边形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第2重复部中90%以上的第2重复部的参数Cb为0.5以下。
Cb=(B/16-wa*wb)/d……(2)
在此,优选第1电极及第2电极分别形成于基体的两侧的面,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夹着基体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夹着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或者,优选还具有与基体不同的作为透明绝缘体的第2基体,第1电极形成于基体的一面,第2电极形成于第2基体的一面,基体和第2基体通过粘合材料粘接,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夹着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或者,优选第1电极及第2电极经绝缘层分别形成于基体的一侧,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夹着绝缘层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夹着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并且,在上述第3或第4方式中,优选第2重复部包含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夹着基体或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交叉部、以及两侧的金属细线的两个邻近区域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并且,在上述第1、第2、第3或第4方式中,优选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距离d为100μm以下。
并且,优选金属细线的线宽wa及wb为0.5μm~10μm。
并且,优选金属细线的线宽wa与线宽wb相等。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具备:第1方式的导电性薄膜;及检测控制部,其从导电性薄膜的主面侧检测接触位置或邻近位置。
在此,导电性薄膜的主面侧的接触使用触摸笔来进行为较佳。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即使分别由多个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构成的第1及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为由被赋予不规则性的单元构成的无规则图案,也能够得到或确保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内稳定性,其结果,能够制成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响应性优异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并且,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且能够维持与定型图案的情况相同的面内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所使用的导电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所示的导电性薄膜的两个无规则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分别构成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的第1及第2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的俯视观察时的交叉部及邻近区域的俯视观察时的重叠区域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其他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的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为了得到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而赋予不规则性的前的有规则性的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与其他无规则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与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对图7所示的有规则性的菱形的电极图案赋予了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的其他一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与其他无规则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与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图7所示的导电性薄膜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其他一例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导电性薄膜的两个电极图案重叠的一个交叉部放大而示意地表示的俯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导电性薄膜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其他一例的俯视图。
图16分别是示意地表示图2所示的导电性薄膜的两个无规则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其他一例的俯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导电性薄膜的评价对象区域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其他一例的俯视图。
图18分别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1中所使用的导电性薄膜的评价对象区域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重叠状态的俯视图及将其中央的电极的交叉区域局部放大而示意地表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2中所使用的导电性薄膜的电极的交叉区域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的重叠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2中所使用的导电性薄膜的电极的交叉区域的两个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的重叠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以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导电性薄膜为代表例,对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配置于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透明绝缘性基体)的两侧的第1及第2电极的两个电极图案中至少一个被赋予不规则性的多边形单元(开口部)的电极图案的导电性薄膜,则可以是任意的导电性薄膜。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可以举出例如设置于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离子显示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利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O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的有机EL(发光)二极体(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或有机EL显示器(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无机EL显示器、电子纸等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上来用作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导电性薄膜等。
(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传感器)
图1是示意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所使用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导电性薄膜的无规则电极图案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传感器10配置于显示装置(未图示)的显示画面上(操作者侧),是利用人的手指等外部导体接触或邻近时所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对人的手指等外部导体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因此,为了识别通过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触摸面板传感器10呈透明。并且,显示装置只要能够将包括动画等在内的规定的图像显示于画面,则并无特别限定。
另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10中,作为外部导体,也可以使用触摸笔来代替人的手指等进行导电性薄膜的主面侧的接触。
触摸面板传感器10具有构成传感器部的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12、控制器14及连接导电性薄膜12和控制器14的FPC(柔性配线基板)15。
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导电性薄膜12中的传感器部的构成并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具有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例如,图1中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20及图1中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检测电极30),其检测手指等物体所接触或邻近的双层结构的检测电极间的静电容量变化,并通过由IC控制电路等构成的控制器14计算并确定手指等物体的位置坐标。控制器14为导电性薄膜12的外部设备,其构成导电薄膜12的主面侧(操作侧、观察侧)检测接触位置或邻近位置的检测控制部,可以使用例如静电容量式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位置检测中所利用的公知的控制器。
如图1所示,在导电性薄膜12中,在基体16上沿着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沿X方向延伸的第1检测电极20,图示例中配置有7个;另一方面,沿着X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沿Y方向延伸的第2检测电极30,图示例中配置有10个。如此,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20及多个第2检测电极30形成能够检测手指等物体(以下,以手指为代表)的接触或邻近(以下,以接触为代表)的区域。
图1中虽未示出该检测区域,但其由多个第1检测电极20、多个第2检测电极30及介于该两者之间的基体16(参考图2)构成,第1检测电极20配置于基体16的观察侧的面,第2检测电极30配置于基体16的与观察侧相反一侧的面即与形成有第1检测电极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即,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检测电极20与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检测电极30夹着基体16正交。
另外,在图示例中,由7个第1检测电极20及10个第2检测电极30形成检测区域,但形成检测区域的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制,按照检测精度或检测灵敏度的所需性能适当设定即可。
多个第1检测电极20分别在其一端具有第1端子部22,且通过第1端子部22分别与多个第1引出配线24电连接。多个第1引出配线24电连接于FPC15。FPC15电连接于控制器14。
第1检测电极20具有对邻近检测区域的使用者的手指在x方向上的输入位置进行检测的作用,并具有对由手指的接触所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的功能。
多个第2检测电极30分别在其一端具有第2端子部32,并通过第2端子部32分别与多个第2引出配线34电连接。多个第2引出配线34电连接于FPC15。
第2检测电极30具有对邻近检测区域的使用者的手指在y方向上的输入位置进行检测的作用,并具有对由手指的接触所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的功能。
另外,多个第1引出配线24及多个第2引出配线34形成于导电性薄膜12的检测区域以外的区域。
在图示例中,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均以带状示意地示出,关于其具体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在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导电性薄膜12中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正交重叠的区域的局部剖面。
在该区域中,如图2所示,导电性薄膜12具有: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透明绝缘性基体)16;在基体16的表面(主面侧的面)16a由多个金属细线40形成的第1检测电极20;以覆盖第1检测电极20的表面(主面侧的面)的方式经粘接层41设置的保护层42;在基体16的背面(与主面相反一侧的面)16b由多个金属细线40形成的第2检测电极30;及以覆盖第2检测电极30的表面(与主面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式经粘接层43设置的保护层44。
如此,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分别配置于基体16的两侧,且均由金属细线40构成,均在触摸面板传感器10中作为对手指的接触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电极发挥功能。
通过在一个基体16的两面分别形成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即使基体16收缩,也能够减小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偏差。
基体16支撑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优选由透明电绝缘材料构成。基体16优选呈透明且具有挠性。基体16可以使用例如塑胶薄膜、塑胶板、玻璃板等。塑胶薄膜及塑胶板例如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聚酯类、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聚烯烃类、乙烯系树脂构成,此外,可以由聚碳酸酯(PC)、聚酰胺、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等构成。作为基体16,从光透过性、热收缩性及加工性等观点考虑,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聚烯烃类构成。
作为基体16,还可以使用已实施大气压等离子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的处理完成支撑体。通过实施上述处理,OH基等亲水性基团被导入至处理完成支撑体表面,与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密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上述处理中,在与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密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点考虑,大气压等离子处理为较佳。
如图2所示,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分别由多个金属细线40形成,且分别电连接,如图3中从导电性薄膜12的主面侧观察的俯视观察所示,分别由多个金属细线40所形成的多个单元(开口部)46组合而构成,且具有单元46的形状为多边形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在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正交)重叠的电极交叉区域(部位),构成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40与构成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夹着基体16,且如图3所示,俯视观察时交叉重叠而形成交叉部,或者以至少局部重复的方式重叠而形成重复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定义为不包含未电连接的虚设电极。
在此,第1检测电极2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2电极图案52中的至少一个为对构成单元46的多边形的顶点的角度、边的长度、边的个数及多边形的间距等中的至少一个赋予了不规则性的无规则图案。使其具有无规则性的参数越增加,构成第1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越容易发生意外的大面积重叠状态,因此应用本发明设计的必要性增加。
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及图3中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均为多个多边形单元46组合而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是对构成多边形单元46的角度、边的长度、配置间距及形状中的任一个均赋予了不规则性的无规则图案。
如此,作为第1电极图案50及2电极图案52均使用无规则图案时,还能够提高各电极图案50及52的金属细线40的视觉识别性、各电极图案50及52的合成电极图案的视觉识别性,具体而言,还能够提高由合成电极图案与显示装置的黑色矩阵(BM)或RGB像素等的像素排列图案之间的干涉所引起的莫尔条纹的视觉识别性。
由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形成的单元46的形状均包含很多六边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举出将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正)n边形、星形等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
另外,“多边形”不仅包含几何学上标准的多边形,还包含对标准的多边形施加稍微变更的“大体上的多边形”。作为稍微变更的例子,可以举出与由金属细线40形成的单元46的形状相比,添加微小的点要素及线要素、形成单元46的金属细线40的各边的局部缺损、以及构成的边包含曲线等。
金属细线40并不特别限定,例如由ITO、Au、Ag或Cu形成。并且,金属细线40也可以由在ITO、Au、Ag或Cu中进一步含有粘结剂而构成。金属细线40通过含有粘结剂,容易进行弯曲加工,且耐弯曲性得到提高。因此,优选金属细线40由含有粘结剂的导体构成。作为粘结剂,可以适当使用导电性薄膜的配线中所利用的粘结剂,例如可以使用日本专利公开2013-14923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粘结剂。
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的形成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使具有含有感光性卤化银盐的乳剂层的感光材料曝光并实施显影处理来形成。并且,能够通过在基体16上形成金属箔,在各金属箔上以图案状印刷抗蚀剂或使涂布于整个面的抗蚀剂曝光并进行显影来进行图案化,而对开口部的金属进行蚀刻,由此能够形成第1检测电极20、第2检测电极30。除此以外,作为第1检测电极20和第2检测电极30的形成方法,还可以举出印刷含有构成上述导体的材料的微粒的膏,并对膏实施金属电镀的方法、以及利用使用了含有构成上述导体的材料的微粒的油墨的喷墨法的方法。
第1端子部22、第1引出配线24、第2端子部32及第2引出配线34也能够通过例如上述金属细线40的形成方法同时或单独形成。
在第1检测电极20和第2检测电极30中,两者的各金属细线40的线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任一情况下,金属细线40的线宽均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0.3μm~30μm,优选为0.5μm~10μm,更优选为1.0μm~7μm,最优选为1.0μm~5μm。若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比较轻松地使第1检测电极20和第2检测电极30成为低电阻。
当应用金属细线40作为触摸面板用导电性薄膜中的周边配线(例如,第1引出配线24及第2引出配线34)时,金属细线40的线宽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30μm以下。若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形成低电阻的触摸面板电极。
并且,当应用金属细线40作为触摸面板用导电性薄膜中的周边配线时,触摸面板用导电性薄膜中的周边配线还可以设为网格电极图案,在该情况下,线宽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9μm以下,最优选为7μm以下,且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若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形成低电阻的周边配线。通过将触摸面板用导电性薄膜中的周边配线设为网格图案,在照射来自氙气闪光灯的脉冲光的工序中,能够提高检测电极(导电层)、端子部及周边配线(引出配线)的基于照射的低电阻化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贴合透明粘合层时能够使检测电极、端子部、周边配线的剥离强度恒定且能够减小面内分布,因此优选。
金属细线40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01μm~200μm,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0.01μm~9μm,最优选为0.05μm~5μm。若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形成低电阻且耐久性优异的检测电极、端子部及周边配线。
保护层42用于保护第1检测电极20,保护层44用于保护第2检测电极30。保护层42及44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玻璃、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丙烯酸树脂(PMMA)等。
粘接层41及43分别将保护层42及44固定于基体16。均可以使用例如光学透明的粘合剂(OCA)及UV硬化树脂等光学透明的树脂(OCR)。
在本发明中,如图3所示,构成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与构成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在多个部位夹着透明绝缘性的基体16且形成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交叉部即金属细线40重叠的多个重复部。
在图4中放大示出包含图3中由圆形C1表示的交叉部的区域。
如图4所示,构成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与构成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以规定角度、图示例中以60°交叉重叠,形成交叉部54作为重复部。
然而,将交叉部54的面积设为A(μm2)时,若面积A变大,则交叉部54会具有较大的静电容量。如图3所示,交叉部54有多个,且交叉角度多样,因此若多个交叉部54中存在面积A极大的交叉部54,则如上所述,在该交叉部54所在的部位,形成静电容量局部较大的部位,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面内稳定性下降,而产生问题。
因此,在本发明中,当将交叉部54的面积设为A(μm2)、将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设为wa(μm)、将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设为wb(μm)、将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在基体16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μm)时,在由第1检测电极20、第2检测电极30及夹在其中的基体16形成的导电性区域即检测区域,以包含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正交)重叠的交叉区域(部位)的方式设定的任意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即任何5mm×5mm见方的评价对象区域中,该对象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交叉部54中90%以上的交叉部54中的由下述式(1)表示的参数Ca均需要为1.0(Ca≤1.0)以下。
Ca=(A-wa*wb)/d……(1)
换句话说,在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的设定对象区域中即任一设定对象区域中,均需要不包含超过10%的由上述式(1)表示的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54。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与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b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因此当两者的线宽wa与wb相等时,可以表示为wa=wb=w。在该情况下,上述式(1)可以如下述式(1A)表示。
Ca=(A-w2)/d……(1A)
例如,在由图3所示的均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的多边形单元46构成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合成无规则电极图案的情况下,若将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均设为5μm(wa=wb=w=5μm)且将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之间的距离d设为100μm(d=100μm),则图中由圆形框C1表示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的面积为43.7μm2(A=43.7μm2),参数Ca成为0.187,参数Ca满足1.0(Ca≤1.0)以下的条件。
并且,在图13所示的由保持角度且仅间距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的菱形单元46构成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合成无规则电极图案的情况下,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以及电极间距离d同上时,交叉部54的面积A为28.87μm2(A=28.87μm2),参数Ca成为0.04,参数Ca满足1.0(Ca≤1.0)以下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14所示的以交叉角度10°交叉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合成定型电极图案的情况下,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以及电极间距离d同上时,交叉部54的面积A为143.97μm2(A=143.97μm2),参数Ca成为1.19,参数Ca不满足1.0(Ca≤1.0)以下的条件。
并且,在图15所示的合成无规则电极图案的情况下,金属细线40的线宽为wa及wb且电极间距离d同上时,图中由圆形框C2表示的交叉部54的面积A为500μm2(A=500μm2),参数Ca成为4.75,参数Ca不满足1.0(Ca≤1.0)以下的条件。
然而,在本发明中,作为导电性的检测区域的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叉的电极的交叉区域(交叉部位)有时不一定大于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因此,在本发明中,电极的交叉区域大于或等于四边形区域(四边形区域以上)时,将四边形区域设定于电极的交叉区域的内部来作为设定对象区域,当电极的交叉区域小于四边形区域时,将四边形区域以电极的交叉区域进入四边形区域的内部的方式进行设定来作为设定对象区域。
即,本发明中,关于“以包含第1电极20与第2电极30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当电极的交叉区域为四边形区域以上的大小时,是指设定于电极的交叉区域的内部的四边形区域,当电极的交叉区域小于四边形区域时,是指以电极的交叉区域全部进入的方式设定的四边形区域。
如此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中,确定构成有效的第1电极20及第2电极30的各金属细线40彼此交叉的交叉部54或重复部,并求出交叉部(重复部)54的参数Ca。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任意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区域内使本发明中所规定的参数Ca为1.0以下的交叉部(重复部)54的比例为90%以上,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即,在本发明中,当求出评价对象区域内所存在的所有交叉部54的参数Ca时,首先,在检测区域内,以包含第1电极20与第2电极30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在所设定的评价对象区域中,确定构成有效的第1电极20及第2电极30的各金属细线40彼此交叉的所有交叉部54,需要对确定的所有交叉部54求出参数Ca。
在本发明中,将评价对象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交叉部54中90%以上的交叉部54的参数Ca限定为1.0以下的理由是因为,若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的对象区域内存在即包含超过10%的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54,则该交叉部54成为静电容量局部较大的部位,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面内稳定性下降,面内稳定性会产生问题。
虽然因所驱动的IC而不同,但一般不同的电极间的容量值不具有恒定的倾向而变动超过10%时,对性能的影响较大。并且,在一个电极交点内存在不具有恒定的倾向的超过2倍的交叉部时,对电极的对象性带来较大的不均匀性。
目前,即使在将金属细线的宽度wa及wb、基体的厚度d规定在最优选的范围的情况下,Ca超过1.0时,交叉部的面积A最小也会成为标准交叉部的面积的2.2倍,在电极交点内会具有超过2倍的交叉部。并且,在电极交点内存在10%它们的交叉部时,电极交点整体的容量增加12%,10%以上的容量会发生变动。
然而,图4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与构成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重叠的重复部(本发明中为第1重复部)是两个金属细线40简单地以规定角度交叉的交叉部5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5中由圆形C2所示及图16(A)中由圆形C3所示,当然也可以是上下两侧的两个金属细线40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即平行且整体或局部重叠的部分、或不平行但局部或大致整体上重叠的部分。
并且,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当将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各金属细线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μm)的4倍为止的范围的沿着中心线的两侧的区域分别设为邻近区域58时,构成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58与构成第2检测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58夹着基体16且俯视观察时重叠的重复部(本发明中为第2重复部)56可以是,上下两侧的两个金属细线40的各邻近区域58彼此交叉的交叉部或上下两侧的两个金属细线40的各邻近区域58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即平行且局部或整体重叠的部分、或不平行但局部或大致整体上重叠的部分。
在此,将两个邻近区域58重叠的重复部56的面积设为B(μm2)、如上所述将各金属细线40的线宽设为wa(μm)及wb(μm)、将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在基体16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μm)时,在检测区域,以包含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正交)重叠的交叉部位的方式设定的任意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即任何5mm×5mm见方的评价对象区域中,该对象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重复部56中90%以上的重复部56中的由下述式(2)表示的参数Cb均需要为0.5以下(Cb≤0.5)。
Cb=(B/16-wa*wb)/d……(2)
换句话说,在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的设定对象区域中即在任一设定对象区域中,均需要不包含超过10%的由上述式(2)表示的参数Cb超过0.5的重复部56。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当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与第2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b相等时,可以表示为wa=wb=w,上述式(2)可以如下述式(2A)表不。
Cb=(B/16-w2)/d……(2A)
例如,在上述的图3及图13所示的合成无规则电极图案的情况下,第2重复部56的面积B分别为461.88μm2(B=461.88μm2)及461.88μm2(B=461.88μm2),参数Cb均成为0.04,参数Cb均满足0.5(Cb≤0.5)以下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14所示的合成定型电极图案及图15所示的合成无规则电极图案的情况下,第2重复部56的面积B分别为2303μm2(B=2303μm2)及2320μm2(B=2320μm2),参数Cb成为1.19及1.2,参数Cb均不满足0.5(Cb≤0.5)以下的条件。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中,确定构成有效的第1电极20及第2电极30的各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58彼此重复的重复部位即重复部56,并求出重复部56的参数Cb。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导电性的检测区域内的任意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内使本发明中所规定的参数Cb为0.5以下的重复部56的比例为90%以上,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即,在本发明中,当求出评价对象区域内所存在的所有重复部56的参数Cb时,首先,在检测区域内,以包含第1电极20与第2电极30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5mm×5mm见方的四边形的评价对象区域,在所设定的评价对象区域中,确定构成有效的第1电极20及第2电极30的各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58彼此重复的所有重复部56,对确定的所有重复部56求出参数Cb即可。
在本发明中,将评价对象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重复部56中90%以上的重复部56的参数Cb限定为0.5以下的理由是因为,若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的对象区域内存在即包含超过10%的参数Cb超过0.5的重复部56,则该重复部56成为静电容量局部较大的部位,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面内稳定性下降,面内稳定性会产生问题。
在本发明中,对于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的对象区域内的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两个金属细线40的两个邻近区域58重叠的重复部56,使用由上述式(2)表示的参数Cb是因为,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两个金属细线40在如图16(B)中由圆形C4所示不交叉而邻近并行的情况、如图16(C)中由圆形C5所示交叉且参数Ca成为1.0以下但在近处存在交叉部的情况等,在交叉部所在的部位,如上所述形成静电容量局部较大的部位,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10的面内稳定性下降而产生问题。
在此,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在基体16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d(μm)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100μm的范围。
另外,图2所示的例子中,距离d可以作为基体16的厚度,因此还可以说基体的厚度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100μm的范围。
在此,通过将该基材的厚度设为100μm以下,能够使触摸面板的厚度变薄。并且,通过将基材的厚度设为20μm以上,电极交叉部分的容量成为适当的值,因此优选。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基本如上构成。
在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12中,在基体16的上侧及下侧的两侧的表面分别形成有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12A那样设为在两个基体16及17各自的一个表面(图5中为上侧的面)重叠两个形成有由多个金属细线40构成的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导电性薄膜要件的结构。
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12A具有:图5中下侧的第2基体17;形成于该第2基体17的上侧表面17a的由多个金属细线40构成的第2检测电极30;在第2检测电极30上以覆盖多个金属细线40的方式形成的粘接层47;通过该粘接层47粘接于第2检测电极30上而配置的上侧的第1基体(基体)16;形成于该第1基体16的上侧表面16a的由多个金属细线40构成的第1检测电极20;及经粘接层41粘接于第1检测电极20上的保护层42。
在此,由第1检测电极20和/或第2检测电极30的金属细线40所形成的多个单元46构成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中的至少一个的全部或局部中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如上述图3所示,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分别为通过由金属细线40构成且被赋予多个不规则性的多边形单元46的组合而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但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中的至少一个的全部或局部由被赋予不规则性的多边形单元46的组合而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即可。
接着,对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中的至少一个中所使用的电极图案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中所使用的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的一例的俯视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为了得到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而赋予不规则性的前的有规则性的菱形的电极图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是使多个金属细线40彼此相互交叉形成的规定的四边形形状的单元46排列而成的网格图案。
具体而言,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具有金属细线40与相邻的金属细线40之间的单元46,是俯视观察时相互保持规定的角度θ且具有间距P(因此,尺寸和边的长度)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的单元46沿着呈规定的角度θ的两个方向多个连续相连而成的不规则的网格图案。
在此,图6所示的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是针对由图7所示的同一形状的菱形的单元46多个有规则地重复的有规则性的菱形的网格图案即所谓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的间距P,以保持角度θ的状态赋予规定范围的不规则性(无规则性)的无规则图案。
在此,在无规则电极图案60中,针对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以保持角度θ的状态赋予的与边的长度相关的不规则性的规定范围优选为超过0%且10%以下,更优选为2%~10%,进一步优选为2%~8%。
并且,在无规则电极图案60中,针对规则性的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的间距赋予的不规则性,例如不规则性的分布可以是正态分布,也可以是均匀分布。
在图8中示出将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用作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时的两个电极图案60的重叠状态即无规则化的合成电极图案的一例。
并且,在图9中示出将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及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62分别用作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时的两个电极图案60及62的重叠状态即无规则化的合成电极图案的其他一例。
另外,图8及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以粗线示出构成上侧的第1电极图案50的多个金属细线40,以细线示出构成下侧的第2电极图案52的多个金属细线40,但粗线及细线的宽度当然并不表示金属细线40的线宽,线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均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0,但无规则电极图案60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也可以是互不相同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并且,图9所示的例子中,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0作为第1电极图案50,且使用定型电极图案62作为第2电极图案52,但也可以相反地,使用定型电极图案62作为第1电极图案50,且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0作为第2电极图案52。
图8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也如上所述,构成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两个金属细线40的重复部(交叉部、重叠区域)54的参数Ca当然在90%以上的重复部54满足1.0以下的条件,两个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的重复部(交叉部、重叠区域)56的参数Cb也当然在90%以上的重复部56中满足0.5以下的条件。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针对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菱形形状对其角度赋予了不规则性的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来代替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
无规则电极图案64是使多个金属细线40彼此相互交叉形成的规定的四边形形状的单元46排列而成的网格图案。
具体而言,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是具有由矩形的形状的单元46沿着规定的两个方向多个连续相连而成的不规则的无规网格图案,该矩形由金属细线40构成的相对置的两边中的一边相对于另一边倾斜且不相互平行地方式由菱形变形而得到。无规则电极图案64是在相邻的矩形形状的多个单元46中角度发生变化而无法保持原状态的图案,其结果,随着角度的变化,间距P或边的长度也发生变化而无法保持原状态的图案。换句话说,无规则电极图案64是相邻的多个矩形形状的单元46的角度θ不同,其结果,间距P或边的长度也不同的四边形的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网格图案。
图10所示的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是针对上述的作为图7所示的定型图案的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的角度θ赋予了规定范围的不规则性(无规则性)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在此,在无规则电极图案64中,针对规则的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的角度θ赋予的不规则性的规定范围优选为超过0%且3%以下为较佳,更优选为0.2%~3%,进一步优选为0.5%~3%。
并且,在无规则电极图案64中,针对规则的菱形的定型电极图案62的单元46的菱形形状的角度θ赋予的不规则性只要满足上述范围,则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不规则性的分布可以是正态分布,也可以是均匀分布。
在图11中示出将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用作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时的两个电极图案64的重叠状态即无规则化的合成电极图案的一例。
并且,在图12中示出将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及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62分别用作第1检测电极20及第2检测电极30的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时的两个电极图案64及62的重叠状态即无规则化的合成电极图案的其他一例。
另外,图11及图12中,与图8及图9同样地,为了便于理解而以粗线示出构成上侧的第1电极图案50的多个金属细线40,以细线示出构成下侧的第2电极图案52的多个金属细线40,但粗线及细线的宽度当然并不表示金属细线40的线宽,线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1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均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4,但无规则电极图案64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无规则电极图案,也可以是互不相同的无规则电极图案。并且,也可以是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中的一个中使用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
并且,图12所示的例子中,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4作为第1电极图案50,且使用定型电极图案62作为第2电极图案52,但也可以相反地,使用定型电极图案62作为第1电极图案50,且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64作为第2电极图案52。
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例子中,也如上所述,构成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两个金属细线40的重复部(交叉部、重叠区域)54的参数Ca当然在90%以上的重复部54中满足1.0以下的条件,两个金属细线40的邻近区域的重复部(交叉部、重叠区域)56的参数Cb也当然在90%以上的重复部56中满足0.5以下的条件。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4、图6所示的无规则电极图案60及图7所示的定型电极图案62中,构成单元46的金属细线40的边上可以引入断线。作为具有断线的网状图案的形状,可以应用本申请人的申请涉及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76175号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导电性薄膜的网状图案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第1电极图案50及2电极图案52中的至少一个使用无规则电极图案,因此还能够抑制各电极图案50及52的金属细线40的视觉识别性、各电极图案50及52的合成电极图案的视觉识别性,具体而言,能够抑制由合成电极图案与显示装置的黑色矩阵(BM)或RGB像素等的像素排列图案之间的干涉所引起的莫尔条纹的产生。
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基本如上构成。
上述例子中,第1电极与第2电极夹着基体分别在其两侧对置配置,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夹着基体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复配置,重复部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如下:第1电极与第2电极经绝缘层分别配置或形成于基体的一侧,第1电极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的第2电极图案夹着绝缘层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复配置,重复部通过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细线与构成第2电极的金属细线夹着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以上,举出各种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设计的变更。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作为实施例1,如图17所示,使用具有合成电极图案的导电性薄膜来构成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所述合成电极图案是电极宽度为1mm的第1检测电极20的第1电极图案50与电极宽度为4.8mm的第2检测电极30的第2电极图案52以第1电极20位于第2检测电极30的中央的方式夹着基体16重合而成。在此,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均为由被赋予不规则性的无规则的多边形单元46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在该传感器部中,与第2检测电极30重叠的第1检测电极20的区域成为电极的交叉区域70,因此以包含4.8mm的第2检测电极30的全宽的方式将5mm×5mm见方的区域设定为评价对象区域72。
在该对象区域72内所包含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中,选出所有图17中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40与图17中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并求出其个数,计算出所有选出的它们的交叉部54的参数Ca并求出其个数,求出其相对于交叉部54的总个数的比例(比率)。另外,肉眼观察图17所示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来进行有无产生莫尔条纹的评价。并且,使手指从操作侧接触图17中的所设定的对象区域72来进行响应性的评价。
图17中由圆形框表示的交叉部54表示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54,在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有17处。另外,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的交叉部54的总个数为132处。
实施例1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均为5μm(wa=wb=w=5μm),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40与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之间的距离d为100μm(d=100μm)。
将所求出的所有交叉部54的个数、参数Ca的值超过1.0的交叉部54的个数、参数Ca的值超过1.0的交叉部54的个数相对于交叉部54的总个数的比率、有无产生莫尔条纹、以及响应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另外,如下进行响应性评价。
形成整个面配置有金属细线的对角6英寸的静电容量方式传感器,制作出贴合有玻璃厚度0.55mm、OCA 0.1mm该静电容量传感器的厚度0.1mm、OCA 0.1mm、PET薄膜0.05mm的传感器模组,并以驱动用途连接Atmel Corporation制IC。
驱动上述传感器模组,按以下5个階段进行移动前端直径为2mm的笔时的反应的评价。
高速移动笔时也完全顺利地反应时,将响应性的评价指标设为5。
高速移动笔时也在实用上没问题地反应时,将响应性的评价指标设为4。
只有在低速移动笔时在实用上没问题地反应时,将响应性的评价指标设为3。
笔的指示位置与反应位置存在偏离时,将响应性的评价指标设为2。
存在无法识别笔的指示位置的部位时,将响应性的评价指标设为1。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1,如图18(A)所示,使用具有合成电极图案的导电性薄膜来构成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所述合成电极图案是电极的交叉区域70的电极宽度为1mm的金刚石形状的第1检测电极20的第1电极图案50与电极的交叉区域70的电极宽度为1mm的金刚石形状的第2检测电极30的第2电极图案52以在图中中央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交叉(正交)的方式夹着基体16重合而成。在此,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均由被赋予规则性的无规则的多边形单元46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在该传感器部中,以使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重叠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包含于中央的方式,将5mm×5mm见方的区域设定为评价对象区域72。另外,在图18(B)中放大示出电极的交叉区域70。
在该对象区域72内所包含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选出所有图18(B)中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40与图18(B)中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40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并求出其个数,计算出所有选出的它们的交叉部54的参数Ca并求出其个数,并求出其相对于交叉部54的总个数的比例(比率)。另外,肉眼观察图18(B)所示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来进行有无产生莫尔条纹的评价。并且,使手指从操作侧接触图18(A)所示的设定对象区域72来进行响应性的评价。
图18(A)及图18(B)中由圆形框表示的交叉部54表示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54,在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有13处。另外,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的交叉部54的总个数有27处。
比较例1的金属细线40的线宽wa及wb均为5μm(wa=wb=w=5μm),两个电极图案50及52的金属细线40之间的距离d为100μm(d=100μm)。
将所求出的所有交叉部54的个数、参数Ca的值超过1.0的交叉部54的个数及其比率、有无产生莫尔条纹、以及响应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2,如图19中放大示出电极的交叉区域70那样,使用具有合成电极图案的导电性薄膜来构成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所述合成电极图案係电极宽度为2mm的第1检测电极20的第1电极图案50与电极宽度为2mm的第2检测电极30的第2电极图案52以在电极的交叉区域70交叉(正交)的方式夹着基体16重合而成。在此,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均由被赋予规则性的无规则的多边形单元46构成的无规则电极图案。
另外,在图19中,对构成第1电极图案50及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本身并未进行记载,而设为表示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的假想线来表示具有金属细线线宽的4倍的线宽的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和具有金属细线线宽的4倍的线宽的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
在该传感器部中,以包含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重叠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的方式,将5mm×5mm见方的区域设定为评价对象区域(未图示)。
在该对象区域中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中,选出所有图19中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与图19中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重复的重复部(第2重复部)56并求出其个数,计算出所选出的所有它们重复部56的参数Cb并求出其个数,求出其相对于重复部56的总个数的比例(比率)。另外,肉眼观察图19所示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来进行有无产生莫尔条纹的评价。并且,使手指从操作侧接触包含图19所示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的设定对象区域来进行响应性的评价。
图19所示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的重复部56的总个数为40处。它们所有重复部56的参数Cb为0.5以下,在交叉区域70内不存在参数Ca超过0.5的重复部。
实施例2的金属细线的线宽wa及wb均为5μm(wa=wb=w=5μm),邻近区域58的宽度4wa及4wb均为20μm(4wa=4wb=4w=20μm),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与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之间的距离d为100μm(d=100μm)。
将所求出的所有重复部56的个数、参数Cb的值超过0.5的重复部56的个数及其比率、有无产生莫尔条纹、以及响应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作为比较例2,如图20所示,第1检测电极20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与第2检测电极30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的重复状态不同,除此以外,与图19所示的实施例2同样地使用具有第1检测电极20的第1电极图案50与第2检测电极30的第2电极图案52的合成电极图案的导电性薄膜来构成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传感器部,并以包含第1检测电极20与第2检测电极30交叉重叠的电极的交叉区域70的方式,将5mm×5mm见方的区域设定为评价对象区域(未图示)。
并且,在电极的交叉区域70中,与实施例2同样地求出图20中以实线表示的第1电极图案50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与图20中以虚线表示的第2电极图案52的金属细线的邻近区域58重复的重复部(第2重复部)56的个数,计算出所有重复部56的参数Cb并求出其个数,求出其相对于重复部56的总个数的比例(比率)。另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有无产生莫尔条纹及响应性的评价。
图20中由圆形框表示的重复部56表示参数Cb超过0.5的重复部56,在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有12处。另外,电极的交叉区域70内的重复部56的总个数有98处。
实施例2的金属细线的线宽wa及wb均为5μm(wa=wb=w=5μm),邻近区域58的宽度4wa及4wb均为20μm(4wa=4wb=4w=20μm),两个电极图案50及52的金属细线之间的距离d为100μm(d=100μm)。
将所求出的所有重复部56的个数、参数Ca的值超过1.0的重复部56的个数及其比率、有无产生莫尔条纹、以及响应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另外,本实施例中,将面内稳定性的评价通过替代使用响应性来进行了评价。
这是因为,虽然响应性并不直接表示面内稳定性,但若面内稳定性变差,则位置精度恶化,其结果直线性恶化,因此多个手指的辨别性恶化,且周边部分的识别性恶化,其结果对移动物的追随性恶化,即可以说响应性变差。因此,由响应性的评价来进行面内稳定性的评价。
因此,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以下事项。
比较例1中,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的比率超过10%,虽然在无规则图案中未出现莫尔条纹,但面内稳定性较差,响应性也不良为2。
比较例2中,参数Cb超过0.5的重复部(第2重复部)56的比率超过10%,虽然在无规则图案中未出现莫尔条纹,但面内稳定性较差,响应性为也不良2。
实施例1中,参数Ca超过1.0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的比率为10%以下,即参数Ca为1.0以下的交叉部(第1重复部)54的比例为90%以上,在无规则图案中未出现莫尔条纹,且面内稳定性也良好,响应性也良好为4。
实施例2中,参数Cb超过0.5的重复部(第2重复部)56的比率为10%以下,即参数Cb为0.5以下的重复部(第2重复部)56的比例为90%以上,在无规则图案中未出现莫尔条纹,且面内稳定性也非常良好,响应性也非常良好为5。
由以上内容可明确本发明的效果。
[符号的说明]
10:触摸面板传感器
12、12A:导电性薄膜
14:控制器
15:FPC(柔性配线基板)
16:基体
20:第1电极
22、32:端子部
24、34:引出配线
30:第2电极
40:金属细线
41、43、47:粘接层
42、44:保护层
46:单元(开口部)
50:第1电极图案
52:第2电极图案
54:交叉部(第1重复部)
56:重复部(第2重复部)
58:邻近区域
60、64:无规则电极图案
62:定型电极图案
70:电极的交叉区域
72:评价对象区域

Claims (15)

1.一种导电性薄膜,其具有: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以及具有第1电极图案的第1电极及具有第2电极图案的第2电极,所述电极与该基体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叠配置,所述导电性薄膜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及所述第2电极分别由金属细线构成,
所述第1电极图案和所述第2电极图案分别由所述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组合而构成,
构成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单元被赋予不规则性,
关于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第1重复部的参数Ca,将所述第1重复部的面积设为A、将构成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的各自的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设为wa及wb、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并通过下述式(1)表示时,在由所述第1电极、所述第2电极及配置它们的所述基体所形成的导电性区域,以包含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该四边形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所述第1重复部中90%以上的所述第1重复部的所述参数Ca为1.0以下,
Ca=(A-wa*wb)/d……(1)
其中,所述第1重复部的面积A以μm2表示,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wa及wb以μm表示,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的距离d以μm表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分别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两侧的面,
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图案夹着所述基体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
所述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夹着所述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薄膜,
所述导电性薄膜还具有与所述基体不同的作为透明绝缘体的第2基体,
所述第1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一面,
所述第2电极形成于所述第2基体的一面,
所述基体和所述第2基体通过粘合材料粘接,
所述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夹着所述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经绝缘层分别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一侧,
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图案夹着所述绝缘层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
所述第1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夹着所述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重复部包含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夹着所述基体或所述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交叉的第1交叉部、以及两侧的两个所述金属细线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6.一种导电性薄膜,其具有:作为透明绝缘体的基体;以及具有第1电极图案的第1电极及具有第2电极图案的第2电极,它们与该基体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或重叠配置,所述导电性薄膜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及所述第2电极分别由金属细线构成,且分别电连接,
所述第1电极图案和所述第2电极图案分别由所述金属细线所形成的单元组合而构成,
构成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图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单元被赋予不规则性,
当将从所述金属细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该金属细线的宽度W的4倍为止的范围的沿着所述中心线的两侧的区域设为邻近区域时,关于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第2重复部的参数Cb,将所述第2重复部的面积设为B、将构成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的各自的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设为wa及wb、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并通过下述式(2)表示时,在由所述第1电极、所述第2电极及配置它们的所述基体所形成的导电性区域,以包含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交叉的交叉区域的方式设定的5mm×5mm见方的四边形区域中,该四边形区域内所包含的所有所述第2重复部中90%以上的所述第2重复部的所述参数Cb为0.5以下。
Cb=(B/16-wa*wb)/d……(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分别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两侧的面,
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图案夹着所述基体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
所述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夹着所述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性薄膜,
所述导电性薄膜还具有与所述基体不同的作为透明绝缘体的第2基体,
所述第1电极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一面,
所述第2电极形成于所述第2基体的一面,
所述基体和所述第2基体通过粘合材料粘接,
所述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夹着所述基体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经绝缘层分别形成于所述基体的一侧,
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图案及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图案夹着所述绝缘层在其两侧对置,且分别交叉配置,
所述第2重复部为通过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夹着所述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重叠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2重复部包含构成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金属细线的所述邻近区域夹着所述基体或所述绝缘层且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交叉部、以及两侧的所述金属细线的两个所述邻近区域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的距离d为100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wa及wb为0.5μm~1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中,
所述金属细线的线宽wa与线宽wb相等。
14.一种触摸面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及
检测控制部,其从所述导电性薄膜的主面侧检测接触位置或邻近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性薄膜的主面侧的接触是使用触摸笔来进行的。
CN201580061060.7A 2014-11-21 2015-08-28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Active CN107111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6924 2014-11-21
JP2014-236924 2014-11-21
PCT/JP2015/074438 WO2016080046A1 (ja) 2014-11-21 2015-08-28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1392A true CN107111392A (zh) 2017-08-29
CN107111392B CN107111392B (zh) 2020-01-10

Family

ID=56013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1060.7A Active CN107111392B (zh) 2014-11-21 2015-08-28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6957B2 (zh)
JP (1) JP6294506B2 (zh)
KR (1) KR101970083B1 (zh)
CN (1) CN107111392B (zh)
TW (1) TWI679570B (zh)
WO (1) WO201608004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7017A (zh) * 2017-06-26 2019-01-01 Vts-触动感应器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71644A (zh) * 2018-03-27 2020-1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部件、导电性薄膜、显示装置、触摸面板
WO2021184209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定位方法及装置
WO2021217819A1 (zh) * 2020-04-28 2021-11-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26601B1 (ko) 2014-12-02 2021-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634302B2 (ja) * 2016-02-02 2020-01-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249979B (zh) * 2016-08-31 2019-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62187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控装置
TWI622911B (zh) * 2017-02-14 2018-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WO2018163603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18163565A1 (ja) 2017-03-06 2018-09-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324218B1 (ko) * 2017-04-14 2021-11-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1936939B1 (ko) * 2017-07-11 2019-01-10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015271B2 (ja) * 2018-05-21 2022-0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JP7012120B2 (ja) * 2020-05-22 2022-01-27 Nissha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US11029772B1 (en) * 2020-07-21 2021-06-08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minated structure including a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first adhesive layer disposed on the first conductive film and touch panel
KR20220094295A (ko) 2020-12-28 2022-07-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41589A (ja) * 2012-08-23 2014-03-0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US20140083751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O2014119230A1 (ja) * 2013-01-29 2014-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情報機器
CN104011635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摸面板
CN104011634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摸面板
WO2014136584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0018A (en) 1977-01-18 1978-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Flow quantity controlling device
WO2011142332A1 (ja) 2010-05-13 2011-11-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の入力装置
JP5647864B2 (ja) * 2010-11-05 2015-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KR102162426B1 (ko) * 2013-12-11 2020-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1635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摸面板
CN104011634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摸面板
JP2014041589A (ja) * 2012-08-23 2014-03-0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US20140083751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O2014119230A1 (ja) * 2013-01-29 2014-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情報機器
WO2014136584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フィル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7017A (zh) * 2017-06-26 2019-01-01 Vts-触动感应器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71644A (zh) * 2018-03-27 2020-11-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部件、导电性薄膜、显示装置、触摸面板
WO2021184209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定位方法及装置
WO2021217819A1 (zh) * 2020-04-28 2021-11-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US11520422B2 (en) 2020-04-28 2022-12-0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80046A1 (ja) 2016-05-26
JPWO2016080046A1 (ja) 2017-08-31
CN107111392B (zh) 2020-01-10
US10386957B2 (en) 2019-08-20
KR20170063878A (ko) 2017-06-08
TW201619797A (zh) 2016-06-01
KR101970083B1 (ko) 2019-04-17
JP6294506B2 (ja) 2018-03-14
US20170228090A1 (en) 2017-08-10
TWI679570B (zh) 2019-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1392A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CN206774549U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7111394A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CN105765501B (zh) 导电片、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
US8946574B2 (en) Two-layer sensor stack
CN103513842B (zh) 触摸屏面板
TWI628573B (zh) 觸控面板結構
CN104937527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81327B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6489120A (zh) 层叠构造体和触摸面板模块
WO2020029372A1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TWI628565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CN106575180A (zh) 层叠构造体、触摸面板、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14906B (zh) 触摸面板
KR102029106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03709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778808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060254A1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15544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06775050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US20150029423A1 (en) Touch panel
CN106029367A (zh) 层积结构体和触摸屏模块
CN109725759A (zh) 触摸面板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7863000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CN205665664U (zh) 触摸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