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7527B -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7527B
CN104937527B CN201480003628.5A CN201480003628A CN104937527B CN 104937527 B CN104937527 B CN 104937527B CN 201480003628 A CN201480003628 A CN 201480003628A CN 104937527 B CN104937527 B CN 104937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nd
driving electrodes
electrode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6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7527A (zh
Inventor
桥田裕功
原田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TS Touch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TS Touchsen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37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7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7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75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96Conductive pattern lay-out details not covered by sub groups H05K1/02 - H05K1/0295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具备沿着作为一个方向的排列方向(D1)隔开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带状电极(31DP),带状电极(31DP)的每个是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电极线(31L)的集合,每个带状电极(31DP)的多个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多个带状电极(31DP)中均匀,多个带状电极(31DP)包含位于排列方向(D1)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端部带状电极(31DE)、以及除端部带状电极(31DE)以外的其他带状电极(31DM),各带状电极(31DP)中,将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该带状电极(31DP)的面积之比作为面积比时,端部带状电极(31DE)中的面积比与其他带状电极(31DM)中的面积比不同。

Description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具备沿着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极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触摸传感器,具备作为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一例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将手指等与操作面的接触作为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变化来检测。显示面板所形成的图像经由这些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被输出到操作面。因此,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例如作为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大量电极线的集合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792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静电容通过与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连接的周边电路来测定。这时,如果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过大,则操作面与手指的接触所引起的小的电容变化会被当做周边电路中的测定误差来处理。相反,如果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过小,则周边电路中的噪音会被当做操作面与手指的接触来处理。因此,电极间中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必须是与接触所引起的电容变化量相适应的值。这样的要求一般通过将多个电极的每一个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及大小而且隔开一定的间隔排列来满足。
另一方面,由手指在操作面上选择的部位被规定为操作面中的图像的输出范围内。这时,如果驱动电极的排列区域或感应电极的排列区域与图像的输出范围相比过小,则输出的图像中会包含未被手指选择的部分。相反,如果驱动电极的排列区域或感应电极的排列区域与图像的输出范围相比过大,则电极间的静电容的测定会无用地重复。因此,电极的排列区域的大小必须是与图像的输出范围相同的程度。这样的要求一般通过使电极的排列区域的大小与显示面板的大小一致来满足。
即,电极的形状、大小及配置等、1个电极的配置所需的单位区域的大小根据用于提高静电容的检测精度的标准来决定。另一方面,驱动电极的排列区域的大小和感应电极的排列区域的大小根据触摸传感器以外的其他装置的大小来决定。并且,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以外的其他装置的大小通常与电极的上述单位区域的整数倍不同。因此,如果驱动电极的排列区域或感应电极的排列区域与图像的输出范围相比过小,则本来在接触的检测中需要的电极部分未被包含在输出的图像的端部。相反,如果驱动电极的排列区域或感应电极的排列区域与图像的输出范围相比过大,则在电极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作为感应的对象区域本来不需要的无用的电极部分。
结果,在1个电极的配置所需的区域的大小已经预先决定的情况下,如果遍及输出的图像的整体地排列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则电极的一部分会溢出到输出的图像之外。并且,如果为了防止触摸传感器包含无用的电极部分而在输出的图像之外省去无用的电极部分,则最终导致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在电极的排列区域的端部比其他部分低。
另外,电极的排列区域的端部的静电容比其他部分的静电容小的情况,不限于省去了无用的电极部分的结构,还可能由于电极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和与其相对置的电极的相对位置的偏离而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在电极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静电容变低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手段
本申请中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一个方式中,具备沿着作为一个方向的排列方向隔开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带状电极,所述带状电极的每一个是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电极线的集合,每个所述带状电极的所述多个电极线的总面积在多个所述带状电极中是均匀的,所述多个带状电极包含位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端部带状电极、以及除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以外的其他带状电极,在各所述带状电极中,将所述电极线的总面积相对于该带状电极的面积之比设为面积比时,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不同。
本申请中的触摸面板的一个方式中,具备:所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以及覆盖层,覆盖所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所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材;多个第1带状电极,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的表面沿着第1方向隔开间隙排列;以及多个第2带状电极,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的背面沿着第2方向隔开间隙排列,所述第1带状电极及所述第2带状电极的至少一方是所述带状电极,该触摸面板还具备测定所述第1带状电极与所述第2带状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周边电路。
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的一个方式中,具备:显示面板,用于显示信息;驱动电路,驱动所述显示面板;以及所述触摸面板,使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信息透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位于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端部带状电极中,每个带状电极的电极线的总面积与其他带状电极相等,并且电极线的总面积相对于带状电极的面积的面积比与其他带状电极不同。因此,在端部带状电极中,尽管带状电极本身的面积与其他带状电极不同,但抑制了其静电容比其他带状电极的静电容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是将相互重叠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按照重叠的顺序切除示出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触摸面板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配置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6表示在图1的显示装置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中感应电极的间隔为600μm时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使用了有限元法的电压分布的数值计算结果。
图7表示在图1的显示装置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中感应电极的间隔为300μm时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使用了有限元法的电压分布的数值计算结果。
图8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电极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电极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配置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配置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配置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说明将本申请中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显示装置的结构。
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形成在驱动面的驱动电极和形成在感应面的感应电极的结构,而将驱动电极及感应电极夸张地示出。
[显示装置]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是通过1个透明粘接层将由驱动电路驱动的液晶面板或有机EL面板等的显示面板10和触摸面板20贴合而成的层积体。在显示面板10的表面划分出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显示面10S,在显示面10S显示基于来自外部的图像数据的图像。
触摸面板20是通过透明粘接层23将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和覆盖层22贴合而成的层积体。覆盖层22由玻璃基板或树脂薄膜等形成,覆盖层22中的与透明粘接层23相反一侧的侧面作为触摸面板20中的操作面20S起作用。透明粘接层23具有使显示面10S上显示的图像透过的透光性,透明粘接层23例如使用聚醚系粘接剂或丙烯酸系粘接剂。
另外,在制造触摸面板20时,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和覆盖层22可以通过透明粘接层23贴合,作为与此不同的例子,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制造方法。即,在树脂薄膜等的覆盖层22上直接或经由衬底层形成由铜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薄膜层,在其之上形成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图案形状的抗蚀层。接着,通过使用了氯化铁等的湿刻法,将薄膜层加工为沿着X方向延伸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得到第1薄膜。此外,与沿着X方向延伸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同样,将薄膜层加工为沿着Y方向延伸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得到第2薄膜。然后,将第1薄膜和第2薄膜通过透明粘接层23贴合。
作为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结构要素且第1基材的一例的透明基板31,与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10S的整体重合,使形成于显示面10S的图像透过。透明基板31例如由透明玻璃基板或透明树脂薄膜等基材构成。透明基板31可以具有由1个基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基材重叠的多层构造。
透明基板31中的与显示面板10相反一侧的面被设定为驱动面31S,在透明基板31的驱动面31S上,作为电极线的一例的多个驱动电极线31L沿着作为一个方向的第1排列方向D1排列。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形成为沿着与第1排列方向D1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
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从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最端部的驱动电极线31L起,依次被分为各9条的组。1个组中包含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与1个焊盘31T连接。与1个焊盘31T连接而且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构成作为第1带状电极的一例的1个驱动电极31DP。
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使用由铜或铝等构成的金属膜、由氧化锌等构成的金属氧化物膜、由氧化铟锡或氧化氧化铟镓锌等构成的复合氧化物膜。氧化铟锡或氧化氧化铟镓锌由包含铟、锡、镓及锌等的金属氧化物形成。此外,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还可以使用银纳米线、导电性高分子膜、导电膜。作为导电膜,可以举出石墨烯膜等。分别包含9条驱动电极线31L的多个驱动电极31DP单独地与选择电路34连接,接受选择电路34所施加的驱动电压而被选择。
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T可以通过将形成于驱动面31S的1个薄膜隔着掩膜进行蚀刻而同时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T通过不同的工序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是,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T形成在与透明基板31不同的其他基材。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T从其他基材粘贴到透明基板31而形成。
驱动面31S、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及多个焊盘31T通过1个透明粘接层32贴合到作为第2基材的一例的透明电介质基板33。透明粘接层32具有使显示面10S上显示的图像透过的透光性。透明粘接层32将驱动面31S、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及多个焊盘31T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粘接。透明粘接层32例如使用聚醚系粘接剂或丙烯酸系粘接剂。透明粘接层32及透明电介质基板33是透明电介质基材的结构要素,在透明电介质基材的背面形成有多个驱动电极线31L及多个焊盘31T。
透明电介质基板33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酯乙二酸等的透明树脂薄膜或透明玻璃基板等的基材构成。透明电介质基板33可以具有由1个基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基材重叠的多层构造。透明电介质基板33具有使显示面10S上显示的图像透过的透光性和适于检测电极间的静电容的相对介电常数。
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中的与透明粘接层32相反一侧的面被设定为感应面33S,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感应面33S上,作为电极线的一例的多个感应电极线33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
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从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最端部的感应电极线33L起,依次被分为各9条的组。1个组中包含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与1个焊盘33T连接。与1个焊盘33T连接而且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构成1个感应电极33SP,该感应电极33SP是作为第2带状电极的对置带状电极的一例。
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与驱动电极线31L同样,使用由铜或铝等构成的金属膜、由氧化锌等构成的金属氧化物膜、由氧化铟锡或氧化氧化铟镓锌等构成的复合氧化物膜。氧化铟锡或氧化氧化铟镓锌由包含铟、锡、镓及锌等的金属氧化物形成。此外,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还使用银纳米线、导电性高分子膜、石墨烯膜等的导电膜。作为导电膜,可以举出石墨烯膜等。分别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多个感应电极33SP单独地与检测电路35连接,通过检测电路35检测各个感应电极33SP的电压。
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可以通过将形成于感应面33S的1个薄膜隔着掩膜进行蚀刻而同时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通过不同的工序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形成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不同的其他基材,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从其他基材粘贴到透明电介质基板33而形成。
感应面33S、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及多个焊盘33T通过前面说明的透明粘接层23而贴合到覆盖层22。
[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
参照图2说明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另外,在图2中,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例示出了液晶面板。
在触摸面板20中,从距离显示面板10近的结构要素起,依次配置有透明基板31、驱动电极31DP、透明粘接层32、透明电介质基板33、感应电极33SP、透明粘接层23及覆盖层22。透明粘接层32将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各电极线31L的周围覆盖,将相邻的电极线31L之间填埋,并且位于驱动电极31DP和透明电介质基板33之间。此外,透明粘接层23将构成感应电极33SP的各电极线33L的周围覆盖,将相邻的电极线33L之间填埋,并且位于感应电极33SP和覆盖层22之间。
在显示面板10中,从距离触摸面板20远的结构要素起,显示面板10的多个结构要素如下那样排列。即,从距离触摸面板20远的结构要素起,依次配置有下侧偏振板11、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基板12、TFT层13、液晶层14、滤色器层15、滤色器基板16及上侧偏振板17。其中,在TFT层13上,以矩阵状配置有构成子像素的像素电极。在滤色器层15中,黑矩阵划分出与子像素的每一个相对的具有矩形形状的多个区域,在黑矩阵划分出的各区域中,配置有将白色光变更为红色、绿色及蓝色的某种颜色的光的着色层。
[触摸面板的电气结构]
参照图3说明触摸面板20的电气结构。另外,以下作为静电容式的触摸面板20的一例说明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中的电气结构。
如图3所示,触摸面板20具备选择电路34、检测电路35及控制部36。选择电路34能够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连接,检测电路35能够与多个感应电极33SP连接,控制部36与选择电路34和检测电路35连接。
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选择电路34开始生成对于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信号的开始定时信号并输出。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选择电路34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1向第n个驱动电极31DPn依次扫描被供给了驱动信号的对象的扫描定时信号并输出。
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检测电路35开始检测各感应电极33SP中流动的电流的开始定时信号并输出。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检测电路35从第1个感应电极33SP1向第n个感应电极33SPn依次扫描检测的对象的扫描定时信号并输出。
选择电路34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驱动信号的生成,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1向第n个驱动电极31DPn扫描驱动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检测电路35具备信号取得部35a和信号处理部35b。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进行各感应电极33SP中生成的作为模拟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取得。然后,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感应电极33SP1向第n个感应电极33SPn扫描电流信号的取得源。
信号处理部35b对信号取得部35a取得的各电流信号进行处理,生成作为数字值的电压信号,将生成的电压信号向控制部36输出。这样,选择电路34和检测电路35通过根据随着静电容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信号生成电压信号,来测定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的变化。选择电路34及检测电路35是驱动触摸面板用电极的周边电路的一例。
控制部36基于信号处理部35b输出的电压信号,检测使用者在触摸面板20上接触的位置。
另外,触摸面板20不限于上述的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也可以是自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
[电极31DP、33SP]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说明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结构。图4是表示驱动电极31D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从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层积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及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驱动电极线31L的配置及感应电极线33L的配置,而将驱动电极线31L的线宽及感应电极线33L的线宽夸张地示出。
[驱动电极31DP]
如图4所示,1个驱动电极31D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是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即,多个驱动电极31DP各自的面积在驱动面31S上包含9条驱动电极线31L、以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之间的间隙,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中是彼此相等的。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排列。
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配置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端部驱动电极31DE。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除端部驱动电极31DE以外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中间驱动电极31DM。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的位置。在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度WPM,中间电极宽度WPM例如被设定为5.4mm。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各自的位置是跨着显示面10S的内侧和显示面10S的外侧的位置。在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每一个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PE,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例如被设定为4.8mm。
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所以与全部驱动电极31D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P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和中间电极宽度WPM的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变短。因此,抑制了在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另外,感应的对象区域指的是,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
在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宽度W1L,驱动电极线宽度W1L例如被设定为5μm。
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多个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例如被设定为600μm。
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具有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中,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总面积在驱动面31S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另外,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也可以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大。
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多个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和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例如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1/2即300μm。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的部分。
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所以与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间隙全都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结构相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大。换言之,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驱动电极31DP的面积之比,大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该比。
因此,虽然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但是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静电容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静电变容小。结果,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低。这时,驱动电极31D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包含2条以上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优选为位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比隔开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更密集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果是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位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密集地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不易被看到。
此外,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优选为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如果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多个驱动电极线31L中的密度偏差不易被看到。另外,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越小,则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静电容越大。关于这一点,如果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静电容所引起的驱动电极线31L和感应电极线33L之间的静电容的偏差也能够得以抑制。
[感应电极33SP]
如图5所示,1个感应电极33S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对置带状电极。即,多个感应电极33SP各自的面积在感应面33S上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以及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之间的间隙,在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中是彼此相等的。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并且从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交叉的位置。
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配置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除端部感应电极33SE以外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中间感应电极33SM。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的位置。在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度WSM,中间电极宽度WSM与中间电极宽度WPM同样,例如被设定为5.4mm。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各自的位置是跨着显示面10S的内侧和显示面10S的外侧的位置。在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SE,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与端部电极宽度WPE同样,被设定为例如4.8mm。
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所以与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S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SE和中间电极宽度WSM的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变短。因此,抑制了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
在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宽度W3L,感应电极线宽度W3L例如被设定为5μm。
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例如被设定为600μm。
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具有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每个感应电极33SP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总面积在感应面33S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另外,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也可以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大。
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多个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和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例如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1/2即300μm。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部分。
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小,所以与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间隙全都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结构相比,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大。换言之,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大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该比。
因此,虽然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但是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静电容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静电容小。结果,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低。这时,感应电极33S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包含2条以上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2个感应电极线33L优选为位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比隔开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更密集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果是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配置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密集地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不易被看到。
此外,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优选为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如果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多个感应电极线33L中的密度的偏差不易被看到。另外,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越小,则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静电容越大。关于这一点,如果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静电容所引起的驱动电极线31L和感应电极线33L之间的静电容的偏差也能够得以抑制。
[静电容的数值计算结果]
接下来,以下说明使用数值计算得到的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
在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的数值计算中,首先将各结构部件的厚度、相对介电常数及薄膜电阻(也称方阻,sheet resistance)设定为以下的值。此外,在覆盖层22的上侧及透明基板31的下侧,设定厚度为1mm且相对介电常数为1.00的大气层。然后,对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5mm、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5mm的矩形的对象区域,使用通过有限元法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式的数值计算,计算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
在上述条件下的数值计算结果中,在对象区域为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情况、以及对象区域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情况的哪种情况下都是,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均为1.01pF。与此相对,例如在构成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感应电极线33L为8条的情况下,中间感应电极33SM和中间驱动电极31DM之间的静电容下降到0.79pF。
在此,作为使端部电极宽度WPE小于中间电极宽度WPM的结构,可以举出减少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包含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条数的结构。此外,作为使端部电极宽度WSE小于中间电极宽度WSM的结构,可以举出减少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条数的结构。但是,在单纯地减少电极线31L、33L的条数的结构中,如上述数值计算结果所示,端部驱动电极31DE及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静电容会比其他电极31DP、33SP中的静电容低。
与此相对,如果是上述的结构,则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WSE的电极31DP、33S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31L、33L所占的面积比其他电极31DP、33S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31L、33L所占的面积大。因此,如上述数值计算结果所示,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WSE的电极31DP、33SP中也能够得到与其他电极31DP、33SP同等程度的静电容。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说明使用数值计算得到的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电压分布。
另外,在图6及图7中,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在俯视时交叉的部位的电压大小(voltage width)被设定为1.0。并且,在图6及图7中,相对于交叉的部位处的电压大小,示出0.8倍以上1.0倍以下的电压大小的区域被设定为第1电压区域Z1,示出0.7倍以上且低于0.8倍的电压大小的区域被设定为第2电压区域Z2。进而,在图6及图7中,相对于交叉的部位处的电压大小,示出0.2倍以上且低于0.7倍的电压大小的区域被设定为第3电压区域Z3。
在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电压分布的数值计算中,首先,与静电容的数值计算同样,设定各结构部件的厚度、相对介电常数及薄膜电阻。此外,在覆盖层22的上侧及透明基板31的下侧,设定厚度为1mm且相对介电常数为1.00的大气层。然后,将向感应电极33SP施加的电压变更为0V,将向驱动电极31DP施加的电压变更为3V~20V,使用通过有限元法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式的数值计算,计算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电压分布。
如图6所示,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位,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间隙中存在第1电压区域Z1、第2电压区域Z2及第3电压区域Z3。因此,如果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则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感应电极线33L间的干涉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大小。
如图7所示,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部位,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间隙中存在第2电压区域Z2及第3电压区域Z3。因此,即便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在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感应电极线33L间的干涉也是可以忽视的程度的大小。即,如果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300μm)是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间隔(150μm)的至少2倍以上,则感应电极线33L间的干涉是可以忽视的程度。
[显示装置的作用]
显示面板10在显示面10S上显示图像时,显示面10S上显示的图像经由驱动电极31DP及感应电极33SP而输出至覆盖层22的表面。覆盖层22的表面即操作面中的、在俯视方向上与显示面10S重合的区域是通过手指选择的部位。
这时,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被设定为感应的对象区域,遍及感应的对象区域的整体地排列有驱动电极31DP。此外,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也被设定为感应的对象区域,遍及感应的对象区域的整体地排列有感应电极33SP。因此,手指等接触操作面中的图像的输出范围时,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在手指等的接触部位变化。然后,通过检测静电容的变化,掌握手指在操作面上接触的位置。
并且,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所以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和中间电极宽度WPM的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变短。此外,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所以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SE和中间电极宽度WSM的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变短。因此,抑制了在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及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
并且,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所以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大。此外,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小,所以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大。因此,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静电容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静电容小,并且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静电容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静电容小。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1)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驱动电极31DP的宽度在全部驱动电极31DP中彼此相等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在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
(2)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感应电极33SP的宽度在全部感应电极33SP中彼此相等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
(3)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因此,尽管端部驱动电极31DE(带状电极)本身的面积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其他带状电极)小,但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静电容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的静电容小。
(4)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因此,尽管端部感应电极33SE(带状电极)本身的面积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其他带状电极)小,但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静电容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的静电容小。
(5)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驱动电极31D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更高。因此,在提高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的变更和驱动电极线31L的形状的变更。
(6)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感应电极33S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更高。因此,在提高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的变更和感应电极线33L的形状的变更。
(7)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包含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因此,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和中间驱动电极31DM作为相互不同的电极被看到。
此外,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包含的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的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与作为其他带状电极的中间驱动电极31DM相互相邻。因此,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和中间驱动电极的边界被看到。
(8)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分。因此,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和中间感应电极33SM作为相互不同的电极被看到。
进而,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的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的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分,与作为其他带状电极的中间感应电极33SM相互相邻。因此,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和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边界被看到。
(9)与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间的电压大小相关的干涉被抑制,并且与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的电压大小相关的干涉被抑制。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及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或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低。
此外,抑制了端部带状电极(端部驱动电极31DE、端部感应电极33SE)内的电极线(驱动电极线31L、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静电容比经过透明电介质基材的静电容大。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端部带状电极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比其他带状电极中的检测精度低。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整体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
另外,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也同样,也可以是,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的全部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小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
·也可以是,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相同。这时,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即可。
·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被设定为与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同等程度,而且上述驱动电极线31L被设定为第1驱动电极线。并且,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包含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少的条数的第1驱动电极线,另一方面,除了作为第1电极线的一例的第1驱动电极线之外,还包含作为第2电极线的一例的第2驱动电极线35L。这时,优选为,第2驱动电极线35L沿着与第1驱动电极线交叉的方向形成,端部驱动电极31DE包含形成为栅格状的驱动电极线。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是,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所占的面积也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此外,在驱动面31S上确保了相互相邻的第1驱动电极线的间隔,所以抑制了第1驱动电极线的密度的分布被看到。这时,单位面积是指包含2条以上第1驱动电极线和1条以上第2驱动电极线的大小。另外,在包含第2驱动电极线35L的结构中,也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
也可以是,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被设定为与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同等程度,而且上述感应电极线33L被设定为作为第1电极线的一例的第1感应电极线。并且,也可以是,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少的条数的第1感应电极线,另一方面,除了第1感应电极线之外,还包含作为第2电极线的一例的第2感应电极线。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结构同样的优点。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驱动电极31DE也可以还包含上述第2驱动电极线,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感应电极33SE也可以还包含上述第2感应电极线。
·也可以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整体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而且该端部驱动电极31DE包含上述第2驱动电极线。此外,也可以是,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整体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小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且该端部感应电极33SE包含上述第2感应电极线。
·也可以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包含具有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宽度W1L大的线宽的驱动电极线。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而且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大,则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优点。这时,单位面积是指包含2条以上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
此外,也可以是,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包含具有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宽度W3L大的线宽的感应电极线。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而且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大,则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优点。这时,单位面积指是指包含2条以上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
·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条数为2条以上即可,并且构成感应电极33SP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条数为2条以上即可。
·也可以是,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之间的距离即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为按照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个组而不同的大小。总之,是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大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之间的距离即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为按照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个组而不同的大小。总之,是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大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感应的对象区域是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此外,也可以是,感应对象区域是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例如,也可以是,感应的对象区域是根据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触摸面板20及显示面板10中的至少1个的构造或制造工序所要求而固有地确定的区域。
·也可以是,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仅配置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一个端部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端部驱动电极31DE。此外,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仅配置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一个端部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
·也可以是,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与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相同。或者,也可以是,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与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相同。总之,是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或者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小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通过相互交叉的驱动电极线形成为栅格状。这时,端部驱动电极31DE是驱动电极线的密度高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密度的结构即可。总之,是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而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通过相互交叉的感应电极线形成为栅格状。这时,端部感应电极33SE是感应电极线的密度高于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密度的结构即可。总之,是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而且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的结构即可。
·端部电极宽度WPE可以是中间电极宽度WPM以上,端部电极宽度WSE可以是中间电极宽度WSM以上。总之,是位于排列方向上的端部的带状电极(端部带状电极)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带状电极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驱动电极31DP是对置带状电极(第2带状电极),感应电极33SP是带状电极(第1带状电极)。
·也可以是,第1基材支撑多个带状电极,并且第2基材支撑多个对置带状电极,透明电介质基材包含第1基材和第2基材。根据该结构,透明电介质基材所具有的电容由第1基材的电容和第2基材的电容决定,所以透明电介质基材所具有的电容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也可以是,第1基材支撑多个带状电极,并且第2基材支撑多个对置带状电极,透明电介质基材是第1基材和第2基材的某一个。此外,也可以是,透明电介质基材由1个基板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由第1基材和第2基材的某一个构成透明电介质基材,所以抑制了透明电介质基材的厚度变得过厚。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图12,说明将本申请中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驱动电极相对于显示面的位置、端部驱动电极的结构、感应电极相对于显示面的位置、以及端部感应电极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图10~图12分别是表示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5对应。
[驱动电极31DP]
如图10所示,1个驱动电极31D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是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驱动电极31DP各自的面积在作为与显示面10S平行的面的驱动面上,包含9条驱动电极线31L、以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间隙。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从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交叉的位置。
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配置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端部驱动电极31DE。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端部驱动电极31DE以外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中间驱动电极31DM。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的位置。在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度WPM。中间电极宽度WPM与焊盘31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该焊盘31T为构成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的连接目的地。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分别位于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的内侧。在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PE。端部电极宽度WPE与焊盘31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且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大,该焊盘31T为构成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的连接目的地。
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大,所以与全部驱动电极31D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P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和中间电极宽度WPM的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变长。因此,抑制了在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在感应的对象区域产生不足的部分。
在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宽度W1L,驱动电极线宽度W1L例如被设定为5μm。
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例如被设定为600μm。
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具有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中,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驱动面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另外,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只要是在驱动电极31DP间彼此相等的范围,则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宽的宽度。此外,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窄的宽度。
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和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例如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2倍即1200μm。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的部分。
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所以与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间隙全都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结构相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小。即,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驱动电极31DP的面积之比,比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面积之比小。这时,驱动电极31D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包含2条以上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
在此,在驱动面上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相当于需要作为触摸传感器发挥功能的感应的对象区域。像以往的触摸传感器那样全部驱动电极31D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PM时,在感应的对象区域的端部,作为不存在驱动电极31DP的部分,形成有与中间电极宽度WPM与端部电极宽度WPE之差相当的间隙。并且,为了填埋这样的间隙,在感应的对象区域的端部新追加1个驱动电极31DP,并且将从感应的对象区域伸出的部分省去。
关于这一点,如果是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的结构,则不必新追加1个驱动电极31DP,感应的对象区域由驱动电极31DP填埋。并且,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驱动电极31DP间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位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端部的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静电容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静电容小。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优选为位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比隔开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更稀疏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果是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配置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稀疏地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不易被看到。
[感应电极33SP]
1个感应电极33S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感应电极33SP各自的面积在与作为显示面10S平行的面的感应面上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和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间隙。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从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交叉的位置。
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配置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端部感应电极33SE以外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中间感应电极33SM。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的位置。在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度WSM。中间电极宽度WSM与焊盘33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该焊盘33T为构成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地。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每一个位于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的内侧。在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SE。端部电极宽度WSE与焊盘33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且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该焊盘33T为构成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地。
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所以与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S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SE和中间电极宽度WSM的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变长。因此,抑制了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在感应的对象区域产生不足的部分。
在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宽度W3L,感应电极线宽度W3L例如被设定为5μm。
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例如被设定为600μm。
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具有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中,每个感应电极33SP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总面积在感应面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另外,如果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是在感应电极33SP间彼此相等的范围,则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宽的宽度。此外,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窄的宽度。
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和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例如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2倍即1200μm。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作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部分。
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所以与感应电极线33L间的间隙全部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结构相比,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小。即,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比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小。这时,感应电极33S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包含2条以上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
在此,在感应面上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相当于需要作为触摸传感器发挥功能的感应的对象区域。像以往的触摸传感器那样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SM时,在感应的对象区域的端部,作为不存在感应电极33SP的部分,形成有与中间电极宽度WSM与端部电极宽度WSE之差相当的间隙。并且,为了填埋这样的间隙,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新追加1个感应电极33SP,并且将从感应的对象区域伸出的部分省去。
关于这一点,如果是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的结构,则不需要新追加1个感应电极33SP,感应的对象区域由感应电极33SP填埋。并且,每个感应电极33SP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在感应电极33SP间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位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端部的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静电容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静电容小。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2个感应电极线33L优选为位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比隔开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更稀疏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果是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配置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稀疏地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不易被看到。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除了上述(1)、(2)、(7)及(8)的优点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10)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大,并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小。因此,与为了在被要求作为触摸传感器的全部区域排列带状电极而在排列方向上的端部追加新的带状电极并将该带状电极的一部分省去的结构、即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之外的部分被从驱动电极31DP除去的以往结构相比,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容易得到与其他驱动电极31DP同等程度的静电容。即,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静电容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的静电容小。
(11)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并且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小。因此,与与为了在被要求作为触摸传感器的全部区域排列带状电极而在排列方向上的端部追加新的带状电极并将该带状电极的一部分省去的结构、即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之外的部分被从驱动电极33SP除去的以往结构相比,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容易得到与其他感应电极33SP同等程度的静电容。即,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静电容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的静电容小。
(12)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驱动电极31D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变小。因此,抑制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的变更和驱动电极线31L的形状的变更。
(13)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感应电极33S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变小。因此,抑制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的变更和感应电极线33L的形状的变更。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也可以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整体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
另外,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也同样,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所包含的全部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
·如图10的左端所示,也可以是,在具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且作为连接线的一例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之间,存在与驱动电极线31L不同的、作为非连接线的一例的伪图案33DL。这时,伪图案33DL优选为由与驱动电极线31L相同的材料构成。此外,伪图案33DL优选为,位于相对于焊盘31T隔开间隙部31C的位置,并且具有与驱动电极线31L大体相同的形状。进而,间隙部31C优选为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与焊盘31T之间。
此外,也可以是,在具有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2个感应电极线33L之间,存在与感应电极线33L不同的伪图案31DL。这时,伪图案31DL优选为由与感应电极线33L相同的材料构成。此外,伪图案31DL优选为,位于相对于作为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地的焊盘33T隔开间隙33C的位置,并且具有与感应电极线33L大体相同的形状。进而,间隙33C优选为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与焊盘33T之间。
进而,如图11所示,伪图案33DL可以是由2个以上间隙部31C分割的形状,此外,伪图案31DL也同样,可以是由2个以上间隙33C分割的形状。这时,2个以上间隙部31C优选为在俯视时位于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33SP之间,2个以上间隙33C也同样,优选为在俯视时位于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
根据上述变形例,除了上述(10)~(13)的优点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14)还能够抑制端部驱动电极31DE和中间驱动电极31DM作为相互不同的带状电极被看到。
(15)还能够抑制端部感应电极33SE和中间感应电极33SM作为相互不同的带状电极被看到。
(16)驱动电极线31L和伪图案33DL具有大体相同的形状。因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与1个焊盘31T连接的10条驱动电极线31L,将10条驱动电极线31L中的1条通过间隙部31C切断,由此形成伪图案33DL。此外,使伪图案33DL位于具有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更宽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的间隙,更加容易。
(17)感应电极线33L和伪图案31DL具有大体相同的形状。因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与1个焊盘33T连接的10条感应电极线33L,将10条感应电极线33L中的1条通过间隙部33C切断,由此形成伪图案31DL。此外,使伪图案31DL位于具有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更宽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间隙,更加容易。
(18)间隙部31C和间隙33C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的外侧,所以还抑制了驱动电极线31L和伪图案33DL是相互不同的电极线、或者感应电极线33L和伪图案31DL是相互不同的电极线这样的情况被看到。
(19)如果是间隙部31C位于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33SP之间的结构,则伪图案33DL所具有的杂散电容在每个感应电极33SP中是相等的。因此,在追加了具有杂散电容(straycapacitance)的伪图案33DL的结构中,也能够抑制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和端部驱动电极31DE之间的静电容在每个感应电极33SP中不同。
·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也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宽度W1L大的线宽的驱动电极线。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每个驱动电极31DP中相等、而且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31DP的面积之比小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该比,则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优点。
此外,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也可以包含具有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宽度W3L大的线宽感应电极线。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在每个感应电极33SP中相等、并且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小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该比,则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优点。
·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条数为2条以上即可,此外,构成感应电极33SP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条数为2条以上即可。
·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之间的距离、即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也可以按照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个组而不同。
此外,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之间的距离、即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也可以按照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个组而不同。
·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也可以通过相互交叉的驱动电极线形成为栅格状。这时,端部驱动电极31DE是其驱动电极线的密度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密度低的结构即可。
此外,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可以通过相互交叉的感应电极线形成为栅格状。这时,端部感应电极33SE是其感应电极线的密度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密度低的结构即可。
·端部电极宽度WPE也可以是中间电极宽度WPM以上,端部电极宽度WSE也可以是中间电极宽度WSM以上。
总之,只要是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每个驱动电极31DP中相等、而且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31DP的面积之比小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该比的结构即可。
此外,只要是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在每个感应电极33SP中相等、而且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小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上述比的结构即可。
·也可以是,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仅配置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一个端部的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端部驱动电极31DE。此外,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仅配置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一个端部的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
·也可以是,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与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相同。或者也可以是,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与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相同。总之,只要是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的结构、或者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覆盖层22的背面被设定为感应面、并且覆盖层22的背面具有感应电极33SP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背面被设定为驱动面31S、并且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背面具有驱动电极31DP的结构。这时,透明基板31也可以省略。
·如图13所示,在构成触摸面板20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透明基板31也可以省略。在这样的结构中,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面中,与显示面板10对置的1个面被设定为驱动面31S,驱动电极31DP位于驱动面31S即可。并且,对置感应电极33SP位于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中的与驱动面31S对置的面即可。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31T、电极线31L例如通过对形成于驱动面31S的1个薄膜进行图案形成而形成。
·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在触摸面板20中,从距离显示面板10近的结构要素起依次设置驱动电极31DP、透明基板31、透明粘接层32、透明电介质基板33、感应电极33SP、透明粘接层23、覆盖层22。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31T、电极线31L形成于作为透明基板31的1个面的驱动面31S,构成感应电极33SP的焊盘33T、电极线33L形成于作为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1个面的感应面33S。并且,在透明基板31中与驱动面31S对置的面和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中与感应面33S对应的面通过透明粘接层32粘接。
·触摸面板20和显示面板10可以单独地形成,触摸面板20也可以与显示面板10一体地形成。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能够做成如下的结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的多个驱动电极31DP位于TFT层13,而多个感应电极33SP位于滤色器基板16和上侧偏振板17之间。或者,也可以是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位于滤色器基板16和上侧偏振板17之间的结构。

Claims (15)

1.一种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沿着作为一个方向的排列方向隔开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带状电极,
所述带状电极的每一个是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电极线的集合,
每个所述带状电极的所述多个电极线的总面积在多个所述带状电极中是均匀的,
所述多个带状电极包含位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端部带状电极、以及除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以外的其他带状电极,
在各所述带状电极中,将所述电极线的总面积相对于该带状电极的面积之比设为面积比时,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大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小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所述面积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包含第1电极部,
所述第1电极部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相等,而且所述第1电极部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相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还包含第2电极部,
所述第2电极部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大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而且所述第2电极部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比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还包含第2电极部,
所述第2电极部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小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的单位面积中所述电极线所占的面积,而且所述第2电极部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比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宽。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部位于所述第2电极部与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在每个所述带状电极中还具备所述电极线所连接的焊盘,
所述第2电极部具备:
连接线,是与所述焊盘连接的所述电极线;以及
非连接线,不与所述焊盘连接,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具有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比所述其他带状电极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宽的电极部分,
所述非连接线位于所述端部带状电极的所述电极部分。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还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材,该透明电介质基材具备沿着第1方向排列有多个第1带状电极的表面、以及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排列有多个第2带状电极的背面,
所述第1带状电极及所述第2带状电极的至少一方是所述带状电极,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电极线的间隔为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的间隔的2倍以上。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全部所述带状电极的每一个包含构成所述电极线的第1电极线,
所述其他带状电极由所述第1电极线构成,
所述端部带状电极除了所述第1电极线之外还包含第2电极线。
11.一种触摸面板,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以及
覆盖层,覆盖所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所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
透明电介质基材;
多个第1带状电极,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的表面沿着第1方向隔开间隙排列;以及
多个第2带状电极,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的背面沿着第2方向隔开间隙排列,
所述第1带状电极及所述第2带状电极的至少一方是所述带状电极,
该触摸面板还具备测定所述第1带状电极与所述第2带状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周边电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面板,
具备:
第1基材,支撑所述多个第1带状电极;以及
第2基材,支撑所述多个第2带状电极,
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包含所述第1基材和所述第2基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面板,
具备:
第1基材,支撑所述多个第1带状电极;以及
第2基材,支撑所述多个第2带状电极,
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是所述第1基材和所述第2基材中的某个。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面板,
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材由1个基板构成。
15.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信息;
驱动电路,驱动所述显示面板;以及
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使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信息透过。
CN201480003628.5A 2013-07-08 2014-06-23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9375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2398 2013-07-08
JP2013142398 2013-07-08
JP2014-062549 2014-03-25
JP2014062549A JP5943023B2 (ja) 2013-07-08 2014-03-25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CT/JP2014/066539 WO2015005104A1 (ja) 2013-07-08 2014-06-23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7527A CN104937527A (zh) 2015-09-23
CN104937527B true CN104937527B (zh) 2018-09-11

Family

ID=52279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3628.5A Active CN104937527B (zh) 2013-07-08 2014-06-23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791988B2 (zh)
EP (1) EP3021200B1 (zh)
JP (1) JP5943023B2 (zh)
KR (1) KR102189012B1 (zh)
CN (1) CN104937527B (zh)
ES (1) ES2677244T3 (zh)
PT (1) PT3021200T (zh)
TW (1) TWI550453B (zh)
WO (1) WO20150051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35158B1 (en) * 2014-12-18 2020-04-15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ensitiv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6377180B2 (ja) * 2015-01-16 2018-08-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
JP6411652B2 (ja) * 2015-06-10 2018-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位置入力装置、及び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WO2016203838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付きタッチセンサ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5467643B (zh) 2015-12-08 2018-01-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JP2017111592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検出装置
US20170242506A1 (en) * 2016-02-19 2017-08-24 Apple Inc. Force Sensing Architectures
JP6511127B2 (ja) 2017-01-05 2019-05-15 東友ファインケム株式会社Dongwoo Fine−Chem Co., Ltd. タッチセンシング電極構造物及びそれを含むタッチセンサー
WO2018163672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
KR102330999B1 (ko) * 2017-08-01 2021-11-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7059042B2 (ja) * 2018-01-10 2022-04-25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パネル
KR102424650B1 (ko) 2018-03-27 2022-07-2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부재,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터치 패널, 도전성 부재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JP7062609B2 (ja) * 2018-03-27 2022-05-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TWI714446B (zh) * 2020-01-22 2020-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816A (zh) * 2007-10-12 2009-04-1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摸屏、触摸屏的驱动方法和触摸屏显示装置
CN103049149A (zh) * 2011-10-12 2013-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JP2013120590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ouch Panel Kenkyusho:Kk タッチパネル用構造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9639B2 (ja) * 1995-12-11 2006-07-19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座標入力装置
JP5174575B2 (ja) * 2008-07-31 2013-04-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KR101329638B1 (ko) * 2008-07-31 2013-11-14 군제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평면체 및 터치 스위치
KR101665148B1 (ko) * 2008-08-01 2016-10-11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복합 전극을 제조하는 방법
US8279194B2 (en) * 2009-05-22 2012-10-02 Elo Touch Solutions, Inc.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US8599150B2 (en) * 2009-10-29 2013-12-03 Atmel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JP5616184B2 (ja) * 2010-09-28 2014-10-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645581B2 (ja) 2010-10-05 2014-12-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WO2013039050A1 (ja) * 2011-09-13 2013-03-21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RU2014135546A (ru) * 2012-03-09 2016-03-27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Датчи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вода и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9052766B2 (en) * 2013-02-14 2015-06-09 Synaptics Incorporated Mesh sensor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JP2014191660A (ja) * 2013-03-27 2014-10-06 Japan Display Inc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816A (zh) * 2007-10-12 2009-04-1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摸屏、触摸屏的驱动方法和触摸屏显示装置
CN103049149A (zh) * 2011-10-12 2013-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JP2013120590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ouch Panel Kenkyusho:Kk タッチパネル用構造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91988B2 (en) 2017-10-17
KR102189012B1 (ko) 2020-12-09
ES2677244T3 (es) 2018-07-31
JP2015035205A (ja) 2015-02-19
KR20160030066A (ko) 2016-03-16
CN104937527A (zh) 2015-09-23
EP3021200A4 (en) 2017-04-12
PT3021200T (pt) 2018-07-17
TW201512936A (zh) 2015-04-01
US20160026298A1 (en) 2016-01-28
EP3021200B1 (en) 2018-04-18
TWI550453B (zh) 2016-09-21
EP3021200A1 (en) 2016-05-18
WO2015005104A1 (ja) 2015-01-15
JP5943023B2 (ja)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7527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610749B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022128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881196B (zh) 基板及显示屏
CN104834416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US10013086B2 (en) In cell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415453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58947B (zh) 具触控式荧幕的显示器元件
CN106502444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压力检测方法
CN102207644A (zh) 滤色器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21288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5022521B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
CN106653813B (zh) 一种基于oled的内置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4536631B (zh) 触控显示基板、触控显示装置
TWI679561B (zh) 觸控面板
CN109791452A (zh) 带天线的触摸面板显示器
CN107621908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压力触控方法
CN104503650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9997021A (zh) 压力传感器
US10222915B2 (en)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t
CN107422910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6201099B (zh) 一种压力感应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156128B (zh)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8513653B (zh) 触摸屏及具有触摸屏的终端设备
CN205644474U (zh) 触摸检测装置以及包含此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7

Address after: Shiga, Japan

Applicant after: VTS- touch sens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