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7017A -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7017A
CN109117017A CN201810670104.1A CN201810670104A CN109117017A CN 109117017 A CN109117017 A CN 109117017A CN 201810670104 A CN201810670104 A CN 201810670104A CN 109117017 A CN109117017 A CN 109117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ductor lines
touch panel
conductive lay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701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伴井香苗
原田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TS Touch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TS Touchsen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17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7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的触摸面板和层叠了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一种触摸面板(1),其中,由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a)~线(4d)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是通过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该触摸面板(1)具备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和被层叠在第一导电层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的第二导电层;在将第一导电层层叠在第二导电层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作为第一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一导体线(14)与作为第二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二导体线(24)配置为,分别交叉而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便携通信终端具备的触摸面板等被层叠在显示装置上的触摸面板、和层叠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显示装置具备的触摸面板上用金属制的细线(金属细线)形成图案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将两条金属细线交叉的交叉区域中的金属细线的宽度(以后,有记作“线宽”的情况)比交叉区域以外的金属细线的线宽窄的单位图案组合而形成网格图案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346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透明基体的一个面上、即同一层包含的两条金属细线彼此交叉,形成网格图案。
因此,在同一层包含的两条金属细线彼此交叉的部分,与其他部分(金属细线彼此离开的部分等)相比,因湿式蚀刻的蚀刻残留等而金属细线的线宽变粗,有触摸面板的视觉辨认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的下降的触摸面板和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由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条线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通过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
触摸面板具备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和被层叠在上述第一导电层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的第二导电层。并且,在将上述第一导电层层叠在上述第二导电层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和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配置为,分别交叉而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层叠着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所述触摸面板由多条导体线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各自中,使得多条导体线不交叉,能够抑制导体线(金属细线)的线宽变粗。
因此,对于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和层叠了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平面图。
图2是在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II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导电层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主电极线及第一副电极线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的数量的比率的图。
图6是表示在两条第一虚拟线交叉的位置处形成有空隙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两条第一虚拟线交叉的位置处形成空隙部的处理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二导电层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一导体线与第二导体线的层叠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由正方形(栅格)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图。图10(a)是表示由正方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0(b)是在图10(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图。图11(a)是表示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1(b)是在图11(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图。图12(a)是表示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2(b)是在图12(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平行四边形的纵向为锐角的组合和平行四边形的横向为锐角的组合的图。图13(a)是表示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的两条线的组合的图。图13(b)是表示以在图13(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中交叉的两条线的角度制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图13(c)是表示以在图13(a)中由虚线C包围的范围中交叉的两条线的角度制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导体线及第二导体线被设定为在俯视下形成规则的网眼(网格图案)的触摸面板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导体线及第二导体线被设定为在俯视下形成规则的网眼的触摸面板中、形成锐角部分的位置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导体线及第二导体线在俯视下不规则(随机)地排列的触摸面板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导体线及第二导体线在俯视下不规则地排列的触摸面板中、形成锐角部分的位置的图。
图18是表示比较例1的对于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曲线图。
图19是表示比较例2的对于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曲线图。
图20是表示比较例3的对于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曲线图。
图21是表示比较例4的对于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的说明中,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关于特定的细节部进行记载,以便提供完全的理解。但是,明确的是,即使没有这样的特定的细节部,也能够实施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使图面变得简洁,有将周知的构造及装置用概略图表示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参照图1至图9,对触摸面板1的结构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1的概略结构)
图1及图2中表示的触摸面板1例如是车辆导航系统等所具备的。
此外,触摸面板1是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的面板,例如形成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
此外,触摸面板1是经由粘接部件被层叠在液晶面板等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上的面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触摸面板1的形状作为一例而设为横向的长度比纵向的长度大的(横长)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1中,表示触摸面板1具有的检测区域中的、对应于将沿纵向排列的三个坐标(电容检测单位:节点)和沿横向排列的三个坐标合计得到的九个坐标(三行×三列)的九个检测区域。
此外,在图2中,仅表示了触摸面板1具有的九个检测区域中在图1中左上配置的一个检测区域。另外,一个检测区域中的一边的长度例如设定在4[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
如图2中所示,触摸面板1是由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a~线4d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用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
此外,在检测区域中,将图2中表示那样的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4[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中形成的图案反复地形成。具体而言,在单位检测区域内形成图案,将该单位检测区域在触摸面板整体的检测区域中反复地形成。
图案RP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四条线4a~线4d中对置的两个边(线4a和线4c,线4b和线4d)是相同的长度,相邻的两个边(线4a或线4c和线4b及线4d,线4b或线4d和线4a及线4c)是长度不同的直线。
此外,图案RP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图案RP形成的锐角被设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图案RP形成的钝角被设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2中,为了说明,仅将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中的一个图案赋予标号RP而表示。因而,在图2中,开口部2及四条线4a~线4d也仅表示了一个。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层叠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多个像素被沿着图2中的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排列。另外,在图2中,将多个像素被排列的方向表示为“像素的排列方向、水平、垂直”。
并且,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被沿着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
第一方向D1是相对于多个像素被排列的方向倾斜的方向。
如图3中所示,触摸面板1具备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
图3是关于在第一导电层10(第一基材12)的单面(在图3中是上侧的面)中具有第一导体线14、在第二导电层20(第二基材22)的单面(在图3中是下侧的面)中具有第二导体线24的结构的图示。
另外,作为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的层叠形态,可以是相互形成的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面向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上下哪侧的配置。
此外,在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直接对置而配置的情况下,需要经由粘接剂等的绝缘材料来配置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以避免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之间的短路。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兼备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的共通(单独)的绝缘基材的表面及背面上形成有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检测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第一导电层10包括第一基材12、和不交叉地配置的多条导体线(在图中及以后的说明中,表示为“第一导体线14”)。
第一基材12使用玻璃或树脂膜等透明的材料形成。
另外,为了说明,在图1及图2中,将第一导体线14用实线表示,在图3中,将第一导体线14用涂黑的圆表示。此外,在图3中,仅表示第一导体线14中与第一导电层10的III-III线截面重叠的部分。
另外,关于第一导电层10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第二导电层20如图3中所示,被层叠于第一导电层10。另外,在图3中,将层叠了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的方向作为“层叠方向”,用双向箭头表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第二导电层20包括第二基材22、和不交叉地配置的多条导体线(在图中及以后的说明中,表示为“第二导体线24”)。
第二基材22与第一基材12同样,使用玻璃或树脂膜等透明的材料形成。
另外,为了说明,在图1中将第二导体线24用实线表示,在图2中将第二导体线24用虚线表示,在图3中,将第二导体线24用中空的圆表示。此外,在图3中,仅表示第二导体线24中与第二导电层20的III-III线截面重叠的部分。
另外,关于第二导电层20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如在图2中表示那样,在将第一导电层10层叠在第二导电层20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多条第一导体线14和多条第二导体线24被配置为,分别交叉而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
另外,上述的俯视,是沿着层叠了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的方向的视点。
通过上述的结构,对于触摸面板1,在指尖等导体没有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电压作用在形成驱动层的第二导电层20上而发生的电力线,存在于与形成传感检测层的第一导电层10之间。
并且,在指尖等导体发生了接触的情况下,电力线的一部分经由指尖等导体被接地。因此,第二导电层20与第一导电层10之间的静电电容减小。
这样,通过静电电容变化,检测出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上的指尖等导体的接触位置。
(第一导电层10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3并使用图4至图7,说明第一导电层10的详细的结构。
多条第一导体线14是使用例如金(Au)、银(Ag)、铜(Cu)等形成的金属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使用铜形成第一导体线14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粗细)例如设定为30[μm]以下。这对于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粗细)也同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为2[μm]以上且7[μ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这对于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也同样。
各第一导体线14沿着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某个排列。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个第一导体线14被平行地排列。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个第一导体线14被平行地排列。
即,作为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一导体线14被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俯视时,两条第一导体线14被以直线状、“T字”形状、“L字”形状中的某个形状连结。
即,在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导体线14上,连结着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导体线14。
另外,所谓“T字形状”,是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形成的两处的角度为锐角及钝角的形状。此外,所谓“L字形状”,是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形成的一处的角度为锐角或钝角的形状。
由此,在第一导电层10中,没有形成各第一导体线14交叉的部分。
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线间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所述间距WP是将一个开口部2包围的四条线4(参照图2)中一条线的长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4中,将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中、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用标号STa表示。
此外,间距WP例如设定为10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的范围内。这在第二导电层20中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将第一导体线14的结构做成以下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结构为,在第一导电层10中仅用第一导体线14包围一个开口部2、没有形成用于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的四条线(参照图2)。
此外,在连结着两条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处,形成有在俯视时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角度是锐角的第一锐角部16a、和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角度是钝角的第一钝角部16b。另外,在图4中,仅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一锐角部中的一个第一锐角部用标号16a表示。同样,在图4中,仅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一钝角部中的一个第一钝角部用标号16b表示。
进而,第一导体线14在俯视中被不规则(随机)地排列。
具体而言,设定第一导体线14的间距WP和第一导体线14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以使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边形不仅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
多条第一导体线14包含多条主电极线、多条副电极线和多条虚拟线。
另外,在图4中及以后的说明中,将第一导体线14包含的主电极线表示为“第一主电极线14M”,将第一导体线14包含的副电极线表示为“第一副电极线14S”,将第一导体线14包含的虚拟线表示为“第一虚拟线14D”。
此外,在图4中,为了说明,将第一主电极线14M用实线表示,将第一副电极线14S用虚线表示,将第一虚拟线14D用比第一主电极线14M细的实线表示。
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被连接在图外的电极上。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构成同一个节点的多条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一个组。因而,第一副电极线14S经由形成一个组的第一主电极线14M被连接在图外的电极上。
第一导体线14包含的多条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了多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于如在图4中表示那样、在一个检测区域中、第一导体线14包含的多条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了三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情况进行说明。
三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如在图4中表示那样,分别是将一个检测区域在预先设定的方向(在图4中是纵向)上连续的图案。
各第一副电极线14S将多个不同的第一主电极线组18彼此连结。即,三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彼此仅被第一副电极线14S连结。
第一副电极线14S与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连结点是将第一副电极线14S的端部连接在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两端部间而形成的。
即,在第一导电层10中,在第一主电极线14M具有的直线部分的端部间连结着第一副电极线14S的一方的端部。
第一虚拟线14D没有被连接在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上,而被与电极电绝缘。
此外,在第一导电层10中,在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中的至少一方与第一虚拟线14D交叉的部分,预先设定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
具体而言,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如在图5(a)~图5(d)中表示那样,是3:1,2:2,1:3,0:4中的某一个。
另外,在图5(a)~图5(c)中,表示了第一主电极线14M与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的四条线。因而,在将图5(a)~图5(c)中的第一主电极线14M替换为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结构。
此外,在图5(a)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是3:1的状态。
同样,在图5(b)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是2:2的状态。
进而,在图5(c)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是1:3的状态。
并且,在图5(d)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的数量与第一虚拟线14D的数量的比率是0:4的状态。
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主电极线及副电极线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极线与虚拟线交叉的部分处的电极线与虚拟线的比率,在设定电极线:虚拟线时,是3:1,2:2,1:3,0:4中的某一个。
此外,如在图5(a)~图5(c)中表示那样,在第一虚拟线14D与第一主电极线14M连接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处,形成有空隙部SP。
同样,虽然图示省略,但在第一虚拟线14D与第一副电极线14S连接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处形成有空隙部SP(参照图5(a)~图5(c))。
此外,如在图5(d)中表示那样,在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处,如在图6中表示那样,形成有空隙部SP。
即,在图6中表示的例子中,对于交叉而形成锐角的两条第一虚拟线14D的两者,以将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切除的方式,将第一虚拟线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
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处形成有空隙部SP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图6中表示的例子。即,例如也可以在图7(a)中由圆CE包围的区域(加工区域)中,将第一虚拟线14D交叉的位置通过修剪等切除,如在图7(b)或图7(c)中表示那样,形成空隙部SP。
即,在图7(b)中表示的例子中,对于交叉而形成锐角的两条第一虚拟线14D的两者,都以保留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锐角的部分的方式,将第一虚拟线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除此以外,在图7(b)中表示的例子中,在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而形成的两个角部中,将一方的角部保留。
此外,在图7(c)中表示的例子中,仅对交叉而形成锐角的两条第一虚拟线14D的一方,以保留两条第一虚拟线14D交叉的部分的方式,将第一虚拟线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
另外,在图5(a)~图5(c)中表示的例子中,第一虚拟线14D与第一主电极线14M交叉,但由于第一虚拟线14D没有连接在电极上,所以不会由第一虚拟线14D和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锐角。
此外,在图5(a)及图5(b)所示的例子中,由第一主电极线14M彼此形成锐角,但不由第一主电极线14M和第一虚拟线14D形成锐角。因而,如果如在图5(c)所示的例子那样,相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即便存在一条,也不会由第一主电极线14M和第一虚拟线14D形成锐角。
此外,由于不需要将第一虚拟线14D彼此连接,所以在图5(d)所示的例子中,将交叉的第一虚拟线14D全部离开而配置。因此,不由第一虚拟线14D彼此形成锐角。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体线14交叉的位置的结构设为图5及图6所示的结构。由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俯视时第一虚拟线14D不以锐角交叉的结构。该结构关于第二导电层20也是同样的。
(第二导电层20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7并使用图8,说明第二导电层20的详细的结构。
另外,关于与第一导电层10同样的结构,有省略说明的情况。
多条第二导体线24与第一导体线14同样,是使用例如金(Au)、银(Ag)、铜(Cu)等形成的金属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将第二导体线24使用铜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
各第二导体线24与第一导体线14同样,被沿着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某个排列。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个第二导体线24被平行地排列。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个第二导体线24被平行地排列。
即,作为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二导体线24被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二导体线24的连结点,与各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同样,俯视时,两条第二导体线24被以直线状、“T字”形状、“L字”形状中的某个形状连结。
即,在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导体线24上,连结着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导体线24。
另外,所谓“T字形状”,是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形成的两处的角度为锐角及钝角的形状。此外,所谓“L字形状”,是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形成的一处的角度为锐角或钝角的形状。
由此,在第二导电层20中,没有形成各第二导体线24交叉的部分。
第二导体线2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线间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所述间距WP是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中的一条线的长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第二导体线2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8中,将第二导体线24具有的直线部分中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用标号STb表示。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将第二导体线24的结构做成如下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结构为,在第二导电层20中仅用第二导体线24包围一个开口部2、没有形成用于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的四条线(参照图2)。
此外,在连结着两条第二导体线24的连结点处,形成有俯视时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角度是锐角的第二锐角部26a、和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角度是钝角的第二钝角部26b。另外,在图8中,仅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二锐角部中的一个第二锐角部用标号26a表示。同样,在图8中,仅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二钝角部中的一个第二钝角部用标号26b表示。
进而,第二导体线24与第一导体线14同样,在俯视中不规则(随机)地排列。
具体而言,设定第二导体线24的间距WP和第二导体线24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以使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边形不仅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
通过以上,作为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一导体线14及作为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导体线的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中被不规则地排列。并且,通过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不规则地排列,从而设定为不形成规则的网眼(网格图案)。另外,所谓“规则的网眼”,例如是相同间距的直线朝向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交替地延伸而成的多个导体线形成用于形成相同形状的多个线、进而形成了由这些线包围的多个空隙部的状态。
因而,在各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和各第二导体线24的连结点的、以“T字形状”及“L字形状”连结的位置,被连结的两条导体线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位置也被随机地配置。
多条第二导体线24包含多条主电极线、多条副电极线和多条虚拟线。
另外,在图8中及以后的说明中,将第二导体线24包含的主电极线表示为“第二主电极线24M”,将第二导体线24包含的副电极线表示为“第二副电极线24S”,将第二导体线24包含的虚拟线表示为“第二虚拟线24D”。
此外,在图8中,为了说明,将第二主电极线24M用实线表示,将第二副电极线24S用虚线表示,将第二虚拟线24D用比第二主电极线24M细的实线表示。
第二主电极线24M及第二副电极线24S被连接在图外的电极上。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构成同一个节点的多条第二主电极线24M形成一个组。因而,第二副电极线24S经由形成一个组的第二主电极线24M被连接在图外的电极上。
第二导体线24包含的多条第二主电极线24M形成了多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于如在图8中表示那样、在一个检测区域中、第二导体线24包含的多条第二主电极线24M形成了三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情况进行说明。
三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分别如在图8中表示那样,是将一个检测区域在预先设定的方向(在图8中是横向)上连续的图案。
即,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第一主电极线组18连续的方向与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第二主电极线组28连续的方向交叉。
各第二副电极线24S将多个不同的第二主电极线组28彼此连结。即,三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彼此仅用第二副电极线24S连结。
第二副电极线24与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连结点和第一副电极线14S与第一主电极线14M的连结点同样,是将第二副电极线24S的端部连接到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两端部间而形成的。
即,在第二导电层20中,在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的端部间,连结着第二副电极线24S的一方的端部。
因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中的至少一方中,在主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的端部间连结着副电极线的一方的端部。
第二虚拟线24D没有被连接在第二主电极线24M及第二副电极线24S上,而被与电极电绝缘。
此外,在第二导电层20中,在第二主电极线24M及第二副电极线24S中的至少一方与第二虚拟线24D交叉的部分,第二主电极线24M及第二副电极线24S的数量与第二虚拟线24D的数量的比率被预先设定。
具体而言,在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条线中,第二主电极线24M及第二副电极线24S的数量与第二虚拟线24D的数量的比率是3:1,2:2,1:3,0:4中的某一个(参照图5(a)~图5(d))。
此外,与第一导电层10同样,在第二虚拟线24D与第二主电极线24M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参照图5(a)~图5(c))。
同样,在第二虚拟线24D与第二副电极线24S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参照图5(a)~图5(c))。
此外,在两条第二虚拟线24D交叉的位置,形成有空隙部(参照图5(d)、图6、图7(a)~图7(c))。
(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的层叠状态)
参照图1至图8并使用图9,说明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的层叠状态。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将第一导电层10层叠在第二导电层20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组合了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的状态成为在图9中表示的状态。
如在图9(a)中表示那样,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交叉的状态,不是在第一导电层10中第一导体线14交叉的状态,也不是在第二导电层20中第二导体线24交叉的状态。
因而,不会通过湿式蚀刻的蚀刻残留等而发生导体线的线宽与其他部分(导体线彼此离开的部分等)相比变粗的状态。
另外,图9(a)中表示的状态,包括俯视时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主电极线(第一主电极线14M)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主电极线(第二主电极线24M)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的状态。进而,图9(a)中表示的状态包括俯视时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副电极线(第一副电极线14S)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副电极线(第二副电极线24S)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的状态。
如在图9(b)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分别不是以锐角而是以钝角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发生线宽变粗的状态,线宽变粗的量也较少。
如在图9(c)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分别不是以钝角而是以锐角连接的状态下,由于形成两处锐角,所以对线宽粗细的影响较大。因而,在形成了锐角的部分,分别因蚀刻残留等而发生两处的较粗部分EF(EF1,EF2)。
如在图9(d)中表示那样,在仅第一导体线14不是以锐角、而是以钝角连接的状态下,由于形成一处锐角,所以在形成了锐角的部分,发生一处较粗部分EF(EF1)。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仅第二导体线24不是以锐角而是以钝角连接的状态下,由于形成一处锐角,所以也与仅第一导体线14以钝角连接的状态同样,在形成了锐角的部分发生一处较粗部分EF。
如在图9(e)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交叉而形成锐角的部分形成有空隙部SP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不连接,所以没有形成锐角,不发生线宽变粗的状态。
根据以上,在图9(c)及图9(d)中表示的状态、即发生较粗部分EF的状态下,在将第一导电层10层叠在第二导电层20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开口部2的开口率(透过率)因较粗部分EF而下降,视觉辨认性下降。
(作用)
参照图1至图9并使用图10至图1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使用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便携电话或笔记本PC等便携通信终端)时,以显示在显示部(画面)上的图标等的位置(坐标)为目标,使用者用指尖等接触在触摸面板1上。
并且,在指尖等接触的触摸面板1中,将一个第一导体线14和多条第二导体线24的各自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按照第一导体线14检测,来检测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的接触位置(坐标)。
这里,如上述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的由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a~线4d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第一导体线14、第二导体线24)形成。
此外,具备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第一导体线14)的第一导电层10、和被层叠在第一导电层10上并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第二导体线24)的第二导电层20。
除此以外,在将第一导电层10层叠在第二导电层20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分别以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各自中,通过使得多条导体线不交叉,能够抑制导体线的线宽变粗。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则相对于由多条导体线形成了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的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由于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所以与由正方形(栅格)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或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相比,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以下,使用图10至图1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在图10中表示那样,在触摸面板由正方形(栅格)的图案形成的情况下,图案的结构为,全部的角度相同(θ1=θ2=90°)、并且全部的间距相等(P1=P2)。另外,图10(a)是表示由正方形(栅格)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0(b)是在图10(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如在图11中表示那样,在触摸面板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情况下,图案的结构为,相邻的角度不同(θ1≠θ2)、并且对置的角度相等(θ1=θ1’,θ2=θ2’)。除此以外,构成为,全部的间距相等(P1=P2)。另外,图11(a)是表示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1(b)是在图11(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如在图12中表示那样,在触摸面板1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的情况下,图案的结构为,相邻的角度不同(θ1≠θ2)、并且对置的角度相等(θ1=θ1’,θ2=θ2’)。除此以外,构成为,相邻的间距不同(P1≠P2)、并且对置的间距相等(P1=P1’,P2=P2’)。另外,图12(a)是表示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的一部分的图,图12(b)是在图12(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触摸面板1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的情况下,对置的角度的组合如在图13中表示那样,有平行四边形的纵向为锐角的组合、和平行四边形的横向为锐角的组合。
另外,图13(a)是表示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的两条线的组合的图,在图中,对于以45[°]交叉的两条线赋予“45°”。此外,图13(b)是表示在图13(a)中由虚线B包围的范围中以交叉的两条线的角度制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将作为钝角(120[°])的横向的角度用“θ1”表示,将作为锐角(60[°])的纵向的角度用“θ2”表示。此外,图13(c)是表示在图13(a)中由虚线C包围的范围中以交叉的两条线的角度制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将作为锐角(44[°])的横向的角度用“θ1”表示,将作为钝角(136[°])的横向的角度用“θ2”表示。
即,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具有的纵向的锐角在θ1(横向的角度)>θ2(纵向的角度)时形成。此外,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具有的横向的锐角在θ1(横向的角度)<θ2(纵向的角度)时形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与正方形(栅格)的图案或菱形的图案相比,不仅是相邻的角度,相邻的间距也不同。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与正方形的图案或菱形的图案相比,可设计的角度与间距的组合的范围增加。因而,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其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中被不规则(随机)地排列,被设定为不形成规则的网眼(网格图案)。因此,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的锐角部分和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的锐角部分减少。由此,能够使发生较粗部分EF的部分减少。
以下,使用图14至图1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能够使产生较粗部分EF的部分减少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在图14及图15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网格图案)的触摸面板1中,形成541处锐角部分。此外,如在图15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的触摸面板1中,由于形成锐角部分的位置被规则地配置,所以交点粗细规则地排列。
另外,所谓“锐角部分”,是仅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的锐角部分、和仅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的锐角部分。此外,在图14及图15中,将“锐角部分”用中空的圆表示。
相对于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如在图16及图17中表示那样,由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中被不规则(随机)地排列,所以形成的锐角部分的数量为470处。另外,在图16及图17中,与图14及图15中同样,将“锐角部分”用中空的圆表示。
除此以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在虚拟线与主电极线之间、虚拟线与副电极线之间、两条虚拟线交叉的位置,能够形成空隙部SP(参照图5~图7)。因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能够使形成的锐角部分的数量减少到204处(未图示)。此外,如在图17中表示那样,在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中不规则地排列的触摸面板1中,由于形成锐角部分的位置被不规则地配置,所以能够防止交点粗细规则地排列。
另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该实施方式以外的形态,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则能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由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a~线4d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多条第一导体线14、多条第二导体线24)形成。除此以外,具备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第一导体线14)的第一导电层10、和层叠在第一导电层10上并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第二导体线24)的第二导电层20。
并且,在将第一导电层10层叠在第二导电层20上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第一导体线14和第二导体线24被配置为,分别交叉而形成有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
因此,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各自中,通过使得多条导体线不交叉,能够抑制导体线的线宽变粗。
结果,对于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进而,由于由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所以与由正方形(栅格)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或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相比,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中被不规则地排列。由此,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生较粗部分EF的部分减少,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除此以外,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与菱形的图案相比,对于莫尔条纹(Moire)的裕度较大,所以与由菱形的图案形成的触摸面板相比,能够使视觉辨认性提高。
以下,说明为了起到上述效果而发明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的原委。
本发明的发明者等在发明本发明之前,开发了对于莫尔条纹的裕度较大的图案即采用了菱形的图案,实现了对于在采用栅格的图案时不能对应的高分辨率液晶的对应。
这是因为,近年来,为了使液晶的画质提高而使影像看起来更漂亮,液晶的像素较细,分辨率非常高,所以在由金属细线形成的网格的形状是栅格的情况下,非常难以找到没有发生莫尔条纹的部位。
但是,即使是使用与栅格相比对于莫尔条纹的裕度较大的菱形的图案的情况,也出现了难以对应的超高分辨率液晶。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具有网格形状的图案。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的发明者等考虑了将网格的形状做成平行四边形。
这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图案通过对因角度不同而自由度比栅格的图案增加的菱形的图案再加上间距不同这一要素,自由度进一步增加。并且,相应于自由度增加,如果是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则相对于在菱形的图案中发生莫尔条纹的状况,有可能有不发生莫尔条纹的部位。
但是,平行四边形的图案与菱形的图案同样存在锐角,所以在以往技术的单纯的网格图案中,交点粗细规则地存在,视觉辨认性下降。
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扩大对于莫尔条纹的裕度,作为网格形状而采用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进而提出能够抑制因交点粗细(日语:交点太り)造成的视觉辨认性的下降的图案,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2)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的锐角被设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范围内,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形成的钝角被设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的范围内。
结果,图案RP的形状成为,能够抑制相邻的导体线接近而成为与导体线的线宽变粗的状态同样的状态的形状,所以对于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3)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多个检测区域分别形成为,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重复相同的图案。
结果,触摸面板1的外观成为相同的图案被重复的外观,所以能够对触摸面板1的外观赋予统一性。
(4)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被平行地排列,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导体线被平行地排列。
结果,触摸面板1的外观成为平行的线被均匀地配置的外观,所以能够对触摸面板1的外观赋予统一性。
除此以外,由于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和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导体线被平均地排列,所以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视觉辨认性提高。
(5)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被沿着相对于多个像素排列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除此以外,在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个导体线上,连结着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导体线。
结果,触摸面板1的外观成为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配置有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的外观,所以能够对触摸面板1的外观赋予统一性。
(6)第一导电层10包含的导体线及第二导电层20包含的导体线在俯视中被不规则地排列。
因此,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的锐角部分和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的锐角部分减少。
结果,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被设定为在俯视中形成规则的网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生较粗部分EF的部分减少,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7)主电极线及副电极线中至少一方的电极线与虚拟线交叉的部分中的一方的电极线与虚拟线的比率,在设为一方的电极线:虚拟线时,是3:1,2:2,1:3,0:4中的某一个。
因此,通过不形成主电极线及副电极线中的至少一方交叉的部分,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中,都能够抑制连结着两条导体线的连结点处的、导体线的线宽变粗的部位的增加。
结果,能够抑制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包含的导体线的线宽变粗,对于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8)在俯视中,虚拟线不以锐角交叉。
结果,不由虚拟线形成较粗部分EF,所以能够抑制触摸面板1的视觉辨认性下降。
(9)在俯视中,第一主电极线1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结果,能够使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之间的静电电容增加,能够使对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导体的接触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精度提高。
(10)在俯视中,第一副电极线1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副电极线24S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结果,能够使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之间的静电电容增加,能够使对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导体的接触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精度提高。
(11)导体线包括连接在电极上的多条主电极线(第一主电极线14M、第二主电极线24M)、和连接在电极上的多条副电极线(第一副电极线14S、第二副电极线24S)。
除此以外,多条主电极线形成俯视时在预先设定的方向上连续的图案即多个主电极线组(第一主电极线组18、第二主电极线组28)。并且,多个主电极线组彼此仅用副电极线连结。
结果,能够由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分别形成主电极线组与副电极线不交叉的图案。
(12)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中,在主电极线(第一主电极线14M、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的端部间,连结着副电极线(第一副电极线14S、第二副电极线24S)的一方的端部。
因此,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各自中,能够将主电极线和副电极线分别用“T字”形状连结,能够抑制在主电极线与副电极线的连结部分发生较粗部分EF。
结果,在俯视中能够防止开口部2的开口率(透过率)的下降,并且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的下降。
由此,对于具备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能够使显示品质变好。
(13)导体线具有的直线部分ST(STa,STb)的长度被设定为,作为包围一个开口部2的四条线4中的一条线的长度的、间距WP的1倍以上且6倍以下。
因此,通过将直线部分ST的长度设为间距WP的6倍以下,能够抑制直线部分ST变得比导体线的其他部分容易辨识。
结果,对于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14)导体线具有的直线部分ST(STa,STb)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
因此,通过将直线部分ST的长度设为间距WP的4倍以下,与将直线部分ST的长度设为超过间距WP的4倍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直线部分ST变得比导体线的其他部分容易辨识。
结果,对于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15)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被沿着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所述第一方向D1是相对于将层叠着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多个像素排列的排列方向倾斜的方向。
因此,能够使在显示装置具备的多个像素与将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排列而形成的网格图案之间发生的、因与周期性的关系而引起的干涉(莫尔条纹)减少。
结果,对于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16)在虚拟线与主电极线之间形成有空隙部SP。
结果,能够使被电绝缘的虚拟线的长度缩短,所以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减小,能够抑制对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17)在虚拟线与副电极线之间,形成有空隙部SP。
结果,能够使被电绝缘的虚拟线的长度缩短,所以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寄生电容减小,能够抑制对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18)在两条虚拟线交叉的位置形成有空隙部SP。
结果,能够使虚拟线的长度缩短,所以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寄生电容减小,能够抑制对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此外,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则能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9)层叠着触摸面板1。
结果,能够抑制显示装置的视觉辨认性下降。
(变形例)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俯视时第一主电极线1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构成为,第一主电极线1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交叉。
在此情况下,通过调整第一主电极线1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主电极线24M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交叉的位置,能够调整静电电容。
由此,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俯视时第一副电极线1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副电极线24S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副电极线1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副电极线2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交叉。
在此情况下,通过调整第一副电极线1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副电极线24S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交叉的位置,能够调整静电电容。
由此,能够使触摸面板1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将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这关于第二导体线24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也是同样的。
在此情况下,通过将直线部分ST的长度设为间距WP的10倍以下,能够抑制直线部分ST变得比导体线的其他部分更容易被辨识。
结果,对于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RP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1,能够抑制视觉辨认性下降。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检测层,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检测层。
另外,通常将配置在显示装置(便携通信终端)的使用者侧的被触摸的一侧的导电层称作传感检测层,将被施加驱动电压的一侧的导电层称作驱动层。
此外,构成传感检测层或驱动层的第一导电层10或第二导电层20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及形状而适当地变更设计。
例如,在纵横比为4:3或16:9的横长画面中,也有选择驱动电极沿水平方向延伸、传感检测电极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电极线的方向、采用与纵横比对应的矩阵的电极线根数的情况。此外,也有将观察者侧/反观察者侧(显示元件侧)的配置关系变更的情况。
此外,在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不是分体、而是在共通(单独)的绝缘基材的表背面上形成有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的结构的接触传感器膜中,需要承担与设计思想对应的功能。这起因于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适当担负传感检测层或驱动层的功能。
另外,作为具备非ITO的金属丝导电层的膜传感器,除了图3中表示的GFF型(玻璃罩和两片单面配线膜)以外,通常是GF2(玻璃罩和一片两面配线膜)型。
并且,GF2型的膜传感器由于电极膜为一片,所以能够贡献于触摸面板的薄型化。此外,在GF2型的膜传感器中,能够将形成在膜基材的表背面上的X电极及Y电极的图案以高精度在膜基材的表背面进行对位,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起因于图案偏差的莫尔条纹的抑制。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在2[μm]以上且7[μm]以下的范围内,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在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范围内。这对于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也是同样的。
[实施例]
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并通过以下记载的实施例,对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和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是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是4.2[mm]×4.2[mm]。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是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是5.0[mm]×5.0[mm]。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是多个栅格(正方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与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相同。
(比较例2)
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是多个菱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与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相同。
(比较例3)
比较例3的触摸面板是多个栅格(正方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比较例3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与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相同。
(比较例4)
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是多个菱形的图案由多条导体线形成的触摸面板。此外,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其节点间距与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相同。
(设计自由度的比较)
对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和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分别比较了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可设计的参数数量)。将比较结果表示在表1中。
另外,所谓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是在将节点的间距设为预先设定的值的条件下能够设计的、将相邻的角度(上述的θ1和θ2)与相邻的间距(上述的P1和P2)组合的总数。
此外,对于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在图18中用曲线图用表示,对于比较例2的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在图19中用曲线图表示。同样,对于比较例3的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在图20中用曲线图用表示,对于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在图21中用曲线图表示。
另外,在图18至图21中表示的曲线图中,在纵轴表示“间距”,在横轴表示“角度”。此外,在图18至图21中表示的曲线图中,将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用“n”表示。
[表1]
(比较结果)
如在表1中表示那样,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触摸面板相比,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较少。
具体而言,作为栅格的图案的比较例1及比较例3与作为菱形的图案的比较例2及比较例4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差是1.3倍左右。相对于此,比较例1及比较例3与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的差为300倍以上。
另外,由于通过曲线图进行的表现较困难,所以对于实施例的触摸面板的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与比较例不同,没有用曲线图表示。
根据以上,确认了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触摸面板与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触摸面板相比,可设计的参数的数量非常多,能够使设计自由度大幅地提高。
标号说明
1…触摸面板;2…开口部;4…将开口部2包围的线;10…第一导电层;12…第一基材;14…第一导体线;14M…第一主电极线;14S…第一副电极线;14D…第一虚拟线;16a…第一锐角部;16b…第一钝角部;18…第一主电极线组;20…第二导电层;22…第二基材;24…第二导体线;24M…第二主电极线;24S…第二副电极线;24D…第二虚拟线;26a…第二锐角部;26b…第二钝角部;28…第二主电极线组;RP…图案;SP…空隙部;CE…加工区域;WP…间距;STa…第一导体线14具有的直线部分中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STb…第二导体线24具有的直线部分中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EF…较粗部分。

Claims (19)

1.一种触摸面板,由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条线构成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是通过多条导体线形成的,其特征在于,
上述触摸面板具备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上述第二导电层被层叠在上述第一导电层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条导体线,
在将上述第一导电层层叠于上述第二导电层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和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配置为,分别交叉而形成上述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形成的锐角被设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形成的钝角被设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
上述检测区域形成为,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重复相同的图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被平行地排列,
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被平行地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被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上述第一方向是相对于多个像素被排列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上述导体线,连结着沿着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上述导体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及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导体线在上述俯视时被不规则地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包括与电极连接的多条主电极线、与电极连接的多条副电极线、和没有与上述主电极线及上述副电极线连接且与电极电绝缘的多条虚拟线,
上述主电极线及上述副电极线中至少一方的电极线与上述虚拟线交叉的部分处的上述一方的电极线和上述虚拟线的比率,如果设成上述一方的电极线:上述虚拟线,则是3:1,2:2,1:3,0:4中的某一个。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包括与电极连接的多条主电极线、与电极连接的多条副电极线、和没有与上述主电极线及上述副电极线连接且与电极电绝缘的多条虚拟线,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虚拟线不以锐角交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包括与电极连接的多条主电极线、和与电极连接的多条副电极线,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上述主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上述主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包括与电极连接的多条主电极线和与电极连接的多条副电极线,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上述主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上述主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交叉。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上述副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上述副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导电层包含的上述副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不与上述第二导电层包含的上述副电极线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主电极线形成作为上述俯视时在预先设定的方向上连续的图案的多个主电极线组,
上述多个主电极线组彼此仅通过上述副电极线连结。
14.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导电层及上述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主电极线具有的直线部分的端部间连结着上述副电极线的一方的端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该间距是包围上述一个开口部的四条线中的一条线的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上述间距的1倍以上且6倍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线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上述间距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被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上述第一方向是相对于排列多个像素的方向进行了倾斜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着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
CN201810670104.1A 2017-06-26 2018-06-26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91170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4498A JP2019008606A (ja) 2017-06-26 2017-06-26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17-124498 2017-06-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7017A true CN109117017A (zh) 2019-01-01

Family

ID=64661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70104.1A Pending CN109117017A (zh) 2017-06-26 2018-06-26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04637A1 (zh)
EP (1) EP3447619A1 (zh)
JP (1) JP2019008606A (zh)
CN (1) CN109117017A (zh)
TW (1) TWI7872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27159A (zh) * 2020-12-21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9857B2 (ja) * 2018-12-26 2022-10-2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188222B2 (en) * 2019-12-05 2021-11-30 Cabin Management Solutions, Llc Multi-arrayed display user interface panel
KR20220021977A (ko) 2020-08-14 2022-0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2949A (zh) * 2008-07-31 2011-06-29 郡是株式会社 平面体和触摸开关
US20140083751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CN104508613A (zh) * 2012-08-02 2015-04-08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15083410A1 (ja) * 2013-12-02 2015-06-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4885042A (zh) * 2013-01-25 2015-09-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579937A (zh) * 2013-10-22 2016-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膜、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6233230A (zh) * 2014-04-15 2016-12-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7097691A (ja) * 2015-11-26 2017-06-01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7111392A (zh) * 2014-11-21 2017-08-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0115A (ja) * 1997-09-30 1999-04-23 Fujitsu General Ltd デジタイザ装置
KR101665210B1 (ko) * 2011-09-13 2016-10-11 군제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JP2016014929A (ja) * 2014-06-30 2016-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KR101990343B1 (ko) * 2017-03-06 2019-06-18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용 도전성 시트 및 터치 센서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2949A (zh) * 2008-07-31 2011-06-29 郡是株式会社 平面体和触摸开关
CN104508613A (zh) * 2012-08-02 2015-04-08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140083751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CN104885042A (zh) * 2013-01-25 2015-09-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579937A (zh) * 2013-10-22 2016-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膜、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15083410A1 (ja) * 2013-12-02 2015-06-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6233230A (zh) * 2014-04-15 2016-12-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11392A (zh) * 2014-11-21 2017-08-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JP2017097691A (ja) * 2015-11-26 2017-06-01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27159A (zh) * 2020-12-21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527159B (zh) * 2020-12-21 2024-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47619A1 (en) 2019-02-27
JP2019008606A (ja) 2019-01-17
US20190004637A1 (en) 2019-01-03
TW201910997A (zh) 2019-03-16
TWI787293B (zh) 2022-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7116B (zh) 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88538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17017A (zh)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EP3229111B1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749518B2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capacitive touch apparatus
JP467843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9354756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0558305B2 (en) Touch sensors
JP6745703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30234739A1 (en) Single-layer two-dimensional touch sensor and touch control terminal
CN104823141B (zh) 触摸面板基板、触摸面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6249972B (zh)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CN104503653B (zh) 一种自电容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CN110502152A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23889A (zh) 电容式触摸面板
CN105718128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装置
US20190391679A1 (en) Metal mesh touch electrode for touch panel
KR101737699B1 (ko) 입력 장치
CN110362222A (zh)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73641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20190107905A1 (en) Touch panel
KR102305971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CN102937855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13338675U (zh) 一种金属网格结构、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KR102112818B1 (ko) 터치 감지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