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2222A -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2222A
CN110362222A CN201910226223.2A CN201910226223A CN110362222A CN 110362222 A CN110362222 A CN 110362222A CN 201910226223 A CN201910226223 A CN 201910226223A CN 110362222 A CN110362222 A CN 110362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ines
vertex
conductive layer
touch panel
vir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62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伴井香苗
原田贵浩
史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ts Tactile Sensing Equipment Co Ltd
VTS Touch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ts Tactile Sens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ts Tactile Sens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Vts Tactile Sensing Equi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62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2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不会产生挛晶纹且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的触摸面板和层叠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触摸面板具备包含多条第一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和包含多条第二导体线的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层叠的状态的俯视时,将由第一导体线及第二导体线构成的相同形状的虚拟的四边形即虚拟四边形(VS)连续地配置而成的图案定义为基准图案,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各自中,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虚拟四边形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虚拟顶点(VP)的不足10%,在俯视时,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即实际顶点(CP)被配置于从虚拟顶点按照虚拟四边形的一边的长度即间距(WP)的长度的1%以上且小于50%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便携式通信终端所具备的触摸面板等被层叠在显示装置上的触摸面板、以及层叠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触摸面板上用金属制的细线(金属细线)形成图案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透光性支承体上具有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光性的传感器部、以及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与传感器部交替地排列的透光性的虚设部。而且,传感器部在第二方向上以周期L配置,传感器部和虚设部由网眼状的金属细线图案构成,传感器部内的金属细线图案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具有2L/N(其中,N是任意的自然数)的周期。而且,虚设部的金属细线图案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比2L/N大的周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515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若将两条金属细线彼此交叉的顶点的位置错开的位移量过少,则有难以抑制莫尔条纹(moire)这一问题。另外,若将顶点的位置错开的位移量过大,则有难以抑制挛晶纹的产生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那样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莫尔条纹及挛晶纹的产生的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具备包含多条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以及包含多条导体线的第二导电层、且具有以下特征的触摸面板。另外,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层叠的状态的俯视时,将由第一导电层所包含的导体线及第二导电层所包含的导体线构成的相同形状的虚拟的四边形即虚拟四边形连续地配置而成的图案定义为基准图案。而且,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各自中,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不足10%。此外,在俯视时,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被配置于从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按照虚拟四边形的一边的长度即间距的长度的1%以上且小于50%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为层叠有具备上述构成的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将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从与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位移量设为适当的值。
因此,能够对具备包含多条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触摸面板、以及层叠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抑制莫尔条纹及挛晶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在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II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基准图案的图像的图。
图5是表示使实际顶点从虚拟顶点位移的图像的图。
图6是表示在检测区域的一部分中使全部实际顶点从虚拟顶点位移的图像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一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两条导体线交叉而连接的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两条导体线以三叉形状连接的构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触摸面板,2…开口部,10…第一导电层,14…第一导体线,14M…第一主电极线,14S…第一副电极线,14D…第一虚设线,16a…第一锐角部,16b…第一钝角部,18…第一主电极线组,20…第二导电层,24…第二导体线,24M…第二主电极线,24S…第二副电极线,24D…第二虚设线,26a…第二锐角部,26b…第二钝角部,28…第二主电极线组,30…基材,VS…虚拟四边形,CP…实际顶点,VP…虚拟顶点,DQ…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位移的位移量,CE…加工区域,WP…间距,STa…第一导体线1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中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STb…第二导体线2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中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EF…粗大部分,EL1…导体线,EL2…导体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的说明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记载特定的细节部分,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然而,明确的是,即使没有这样的特定的细节部分,也能够实施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使附图简洁,有时用概略图来表示公知的构造及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构成)
参照图1至图8,对触摸面板1的构成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1的概略构成)
图1至图3中表示的触摸面板1例如配设于车辆导航系统等。
另外,触摸面板1是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的面板,例如形成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
另外,触摸面板1是经由粘合部件层叠在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上的面板。
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触摸面板1所具有的检测区域中的九个检测区域,该九个检测区域对应于沿纵向排列的三个坐标(电容检测单位:节点)和沿横向排列的三个坐标合计得到的九个坐标(三行×三列)。
另外,在图2中仅示出了触摸面板1所具有的九个检测区域中的、在图1中配置于左上的一个检测区域。另外,一个检测区域中的一边的长度例如设定在4[mm]以上5[mm]以下的范围内。
虽然未特别图示,触摸面板1所层叠的显示装置具备的多个像素沿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排列。
在之后的说明中,将排列有多个像素的两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Y方向。X方向与排列有图1中所示的三个(三行)坐标的纵向平行。Y方向是与排列有图1中所示的三个(三列)坐标的横向平行的方向。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将触摸面板1的形状设为X方向(横向)的长度大于Y方向(纵向)的长度的形状(横长形状)的情况。
如图3中所示,触摸面板1具备第一导电层10、第二导电层20及基材30。
图3是在基材30的一个面30a(图3中是上侧的面)配置有第一导体线14、在基材30的另一个面30b(图3中是下侧的面)配置有第二导体线24的构成的图示。
配置于基材30的一个面30a的第一导体线14形成具有预先设定的图案的第一导电层10。
另外,为了进行说明,在图1及图2中用实线表示第一导体线14,在图3中用涂黑的圆表示第一导体线14。另外,在图3中仅示出了第一导体线14中的与III-III线剖面重叠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关于第一导电层10的详细构成,留待后述。
配置于基材30的另一个面30b的第二导体线24形成具有预先设定的图案的第二导电层20。
另外,为了进行说明,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第二导体线24,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第二导体线24,在图3中用空心的圆表示第二导体线24。另外,在图3中仅示出了第二导体线24中的与III-III线剖面重叠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关于第二导电层20的详细构成,留待后述。
基材30使用玻璃、树脂膜等透明材料形成。
通过上述构成,在触摸面板1中,在没有指尖等导体进行接触的情况下,在形成驱动层的第二导电层20与形成传感层的第一导电层10之间存在有通过电压作用于第二导电层20而产生的电力线。
而且,在指尖等导体进行了接触的情况下,电力线的一部分经由指尖等导体而被接地。因此,第二导电层20与第一导电层10之间的静电电容减少。
这样,通过静电电容变化,检测出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上的指尖等导体的接触位置。
以下,作为触摸面板1的详细构成,说明在层叠了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的状态的俯视时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另外,上述俯视是沿着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的层叠方向的视点。
在此,“两条导体线”是下述任意一种组合:第一导体线14与第二导体线24;两条第一导体线14;以及两条第二导体线24。
首先,如图4中所示,将俯视时虚拟四边形VS连续地配置而成的图案定义为基准图案。
虚拟四边形VS是由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构成的、相同形状的虚拟的四边形。另外,在图4中,例示了虚拟四边形VS为菱形的图案,但虚拟四边形VS的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除菱形以外的四边形。
另外,虚拟四边形VS沿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
而且,如图5中所示,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在俯视时配置于从与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对应的部分按照间距WP(线间距)的长度(100%)的1%以上且小于50%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另外,在图5中,为了进行说明,用虚线示出了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边。同样,在图5中,为了进行说明,用实线示出了导体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将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在俯视时配置于从与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对应的部分按照间距WP的长度的2%以上且小于25%的位移量(DQ<WP/4)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的情况。
另外,在图中及后续的说明中,有时将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记载为“实际顶点CP”。同样,在图中及后续的说明中,有时将表示与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对应的部分的顶点记载为“虚拟顶点VP”。
另外,在图中及后续的说明中,有时将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的位移量记载为“位移量DQ”。而且,在后续的说明中,有时将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的位移量记载为“实际顶点的位移量”。
另外,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位移的方向是不规则(随机)的。
间距WP是虚拟四边形VS的一边的长度。另外,在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的边为相同长度的情况下,间距WP是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任意一边的长度,但在虚拟四边形VS由长度不同的边形成的情况下,间距WP是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选择出的任意一边的长度。
另外,如图6中所示,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中的、预先设定数量的实际顶点CP被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另外,在图6中,为了进行说明,仅对一个虚拟顶点VP和从该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一个实际顶点CP标注了附图标记。另外,在图6中,与图5中相同,为了进行说明,用虚线示出了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边。同样,在图6中,为了进行说明,用实线示出了导体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将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的实际顶点CP的数量设定为与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相同的数量的情况。即,对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被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中,图示了检测区域的一部分,而在图外的检测区域中,也与图6中图示的范围相同,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被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
另外,如图1中所示,在全部的检测区域中,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被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将形成于一个单位区域的图案在触摸面板1所具备的全部检测区域中重复地形成。
即,在全部的检测区域中,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实际顶点CP)从与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是相同的。
另外,如图4中所示,在基准图案中,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四条线在俯视时全部为相同的长度。
即,在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位移前的状态下,形成虚拟四边形VS的四条线在俯视时全部为相同的长度。
另外,在基准图案中,各第一导体线14沿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某一个排列。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条第一导体线14相互平行地排列。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条第一导体线14相互平行地排列。
同样,在基准图案中,各第二导体线24与第一导体线14相同,沿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某一个排列。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条第二导体线24平行地排列。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条第二导体线24平行地排列。
(第一导电层10、第二导电层20的构成)
参照图1至图6,使用图7及图8,对第一导电层10和第二导电层2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例如是使用金(Au)、银(Ag)、铜(Cu)等形成的金属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使用铜形成了第一导体线14及第二导体线24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粗细)例如设定为30[μm]以下。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粗细)也同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为1[μm]以上7[μ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也同样。
在各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和各第二导体线24的连结点处分别为,在俯视时,两条第一导体线14以十字状交叉的形状、直线状、“三叉”形状、“L字”形状中的某个形状被连结。
即,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条第一导体线14连结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导体线14。另外,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条第二导体线24连结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导体线24。
另外,“三叉形状”是指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两处的角度、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两处的角度为锐角及钝角的形状。另外,“L字形状”是指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一处的角度、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一处的角度为直角、锐角或钝角的形状。
另外,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导体线交叉(以十字状交叉)的部分为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不足1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以最少限度形成了导体线的交叉部分的情况。
第一导体线1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和第二导体线2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10倍以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将第一导体线1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和第二导体线2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的长度设定为间距WP的1倍以上4倍以下的情况。
另外,在图7中用附图标记STa表示第一导体线1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中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同样,在图8中,用附图标记STb表示第二导体线24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中的、长度被设定为间距WP的3倍的一个直线部分。
另外,间距WP例如设定为100[μm]以上400[μm]以下的范围内。对于第二导电层20中也相同。
另外,在两条第一导体线14被连结的连结点,形成有俯视时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第一锐角部16a、以及被连结的两条第一导体线14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第一钝角部16b。另外,在图7中,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一锐角部中的仅一个第一锐角部用附图标记16a表示。同样,在图7中,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一钝角部中的仅一个第一钝角部用附图标记16b表示。
而且,在两条第二导体线24被连结的连结点,形成有俯视时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第二锐角部26a、以及被连结的两条第二导体线24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第二钝角部26b。另外,在图8中,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二锐角部中的仅一个第二锐角部用附图标记26a表示。同样,在图8中,将形成有多个的第二钝角部中的仅一个第二钝角部用附图标记26b表示。
而且,第一导体线14在俯视时不规则(随机)地排列,以避免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规则的网眼(网格图案)。同样,第二导体线24在俯视时不规则排列,以避免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规则的网眼。
在此,“规则的网眼”例如是,相同间距WP的直线朝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交替地延伸的多条导体线形成了用于形成相同形状的多条线、进而形成了由这些线包围的多个空隙部的状态。
由此,第一导体线14的间距WP和第一导体线14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被设定为,避免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边形仅由第一导体线14形成。同样,第二导体线24的间距WP和第二导体线24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被设定为,避免包围一个开口部的四边形仅由第二导体线24形成。
因此,在各第一导体线14的连结点和各第二导体线24的连结点中的以“三叉形状”及“L字形状”连结的位置,被连结的两条导体线的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位置也是被不规则(随机)地配置。
多条第一导体线14包含多条主电极线、多条副电极线、以及多条虚设线。同样,多条第二导体线24包含多条主电极线、多条副电极线、以及多条虚设线。
另外,在图7中及后续的说明中,将第一导体线14所包含的主电极线表示为“第一主电极线14M”,将第一导体线14所包含的副电极线表示为“第一副电极线14S”,将第一导体线14所包含的虚设线表示为“第一虚设线14D”。同样,在图8中及后续的说明中,将第二导体线24所包含的主电极线表示为“第二主电极线24M”,将第二导体线24所包含的副电极线表示为“第二副电极线24S”,将第二导体线24所包含的虚设线表示为“第二虚设线24D”。另外,在图7中,为了进行说明,用实线表示第一主电极线14M,用虚线表示第一副电极线14S,用比第一主电极线14M细的实线表示第一虚设线14D。同样,在图8中,为了进行说明,用实线表示第二主电极线24M,用虚线表示第二副电极线24S,用比第二主电极线24M细的实线表示第二虚设线24D。
第一主电极线14M、第一副电极线14S、第二主电极线24M、以及第二副电极线24S连接于图外的电极。
第一导体线14所包含的多条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了多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另外,第二导体线24所包含的多条第二主电极线24M形成了多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如图7中所示,说明在一个检测区域中由第一导体线14所包含的多条第一主电极线14M形成了三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情况。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如图8中所示,说明在一个检测区域中由第二导体线24所包含的多条第二主电极线24M形成了三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情况。
如图7中所示,三个第一主电极线组18分别为在一个检测区域中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图7中的纵向)连续的图案。另外,如图8中所示,三个第二主电极线组28分别为在一个检测区域中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图8中的横向)连续的图案。同样,第一导电层10所包含的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连续方向与第二导电层20所包含的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连续方向交叉。
各第一副电极线14S将多个不同的第一主电极线组18彼此连结。另外,各第二副电极线24S将多个不同的第二主电极线组28彼此连结。
第一副电极线14S与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连结点是将第一副电极线14S的端部连接于第一主电极线组18的两端部间而形成的。同样,第二副电极线24S与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连结点是将第二副电极线24S的端部连接于第二主电极线组28的两端部间而形成的。
第一虚设线14D未连接于第一主电极线14M以及第一副电极线14S,相对于电极被电绝缘。同样,第二虚设线24D未连接于第二主电极线24M以及第二副电极线24S,相对于电极被电绝缘。
(作用)
参照图1至图8,使用图9及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便携电话或笔记本PC等便携式通信终端)时,以显示于显示部(画面)的图标等位置(坐标)为目标,使用者用指尖等接触触摸面板1。
而且,在指尖等进行了接触的触摸面板1中,一条第一导体线14与多条第二导体线24各自之间的静电电容产生变化,从而以节点为单位检测出触摸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的接触位置(坐标)。
在此,如上述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将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的位移量DQ设为间距WP的2%以上且小于25%。
因此,能够将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即实际顶点CP相对于与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即虚拟顶点VP的位移量DQ设为适当的值。
除此之外,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不足10%。
因此,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相比于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10%以上的情况,能够减少产生较大粗部的部位。
由此,能够对具备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触摸面板1和层叠有触摸面板1的显示装置抑制莫尔条纹及挛晶纹的产生。
另外,能够减少产生较大粗部的部位的理由为以下的理由。
如图9中所示,在两条导体线EL1、EL2以交叉的状态连接(十字状交叉地连接)的构成中,在两条导体线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四个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
粗大部分EF若形成于例如与液晶显示器的开口部(开口部2)重叠的位置,则导致在俯视时开口部2的开口率(透过率)因粗大部分EF而降低,可视性将会降低。
为了抑制可视性的降低,需要从图9的(a)中所示的状态起使两条导体线EL1、EL2移动。然而,在两条导体线EL1、EL2以交叉的状态连接的构成中,在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量较少的情况下,如图9的(b)中所示,粗大部分EF的一部分会与开口部2重叠。
与此相对,在图10中所示,在两条导体线EL1、EL2以不交叉的方式连接(以三叉形状连接)的构成中,仅在两条导体线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两个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
而且,若为了抑制可视性的降低而从图10(a)中所示的状态起使两条导体线EL1、EL2移动,则即使是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量较少的情况,也如图10(b)中所示,粗大部分EF不与开口部2重叠。
另外,在两条导体线EL1、EL2以不交叉的方式连接(以L字状连接)的构成中,仅在两条导体线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一个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因此,相比于两条导体线EL1、EL2以三叉形状连接的构成,更不会与粗大部分EF与开口部2重叠。
另外,图9中的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量和图10中的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量为相同的量。而且,图9中的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方向和图10中的两条导体线EL1、EL2的移动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另外,在图9及图10中以图像图示出粗大部分EF。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该实施方式以外的形态,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能够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虚拟顶点VP)的不足10%。除此以外,在俯视时,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实际顶点CP)配置于从与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对应的部分(虚拟顶点VP)按照相对于虚拟四边形VS的一边的长度即间距WP的长度的2%以上且小于25%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
因此,能够将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即实际顶点CP相对于与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即虚拟顶点VP的位移量DQ设为适当的值。除此以外,在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各自中,相比于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虚拟四边形VS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10%以上的情况,能够减少产生较大粗部的部位。
结果,能够对具备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触摸面板1抑制莫尔条纹及挛晶纹的产生。
(2)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在全部的检测区域中,使由两条导体线形成的顶点(实际顶点CP)从与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相同。
(3)在俯视时,第一主电极线14M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主电极线24M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结果,能够使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之间的静电电容增加,能够强化对噪声的耐性。
(4)在俯视时,主电极线或副电极线与虚设线交叉。
结果,能够使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之间的静电电容增加,能够强化对噪声的耐性。
(5)在俯视时,第一副电极线14S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与第二副电极线24S所具有的直线部分交叉。
结果,能够使第一导电层10与第二导电层20之间的静电电容增加,能够强化对噪声的耐性。
(变形例)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俯视时实际顶点CP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按照间距WP的长度的2%以上且小于25%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在俯视时实际顶点CP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按照间距WP的长度的1%以上且小于50%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对于具备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触摸面板1,也能够不产生挛晶纹地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全部的检测区域中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相同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采用至少在两个检测区域中使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也是,对于具备第一导电层10及第二导电层20的触摸面板1,能够不产生挛晶纹地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处的实际顶点CP的数量设定为与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相同的数量,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能够使实际顶点CP的一部分不从基准图案中的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进行位移而是固定。因此,例如也可以将配置于从虚拟顶点VP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处的实际顶点CP的数量设定为检测区域中存在的全部实际顶点CP中的50%的数量。
在该情况下,例如将实际顶点CP中的、对电极的边界(节点的边界、虚设电极的边界等)进行规定的顶点不从虚拟四边形VS的顶点进行位移而是固定,能够防止电极的边界破坏,能够适当地抑制位置精度的降低。另外,能够正确地应对装配方对设计的要求。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层、由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采用由第一导电层10形成触摸面板1的驱动层、由第二导电层20形成触摸面板1的传感层的构成。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为1[μm]以上7[μm]以下的范围内,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导体线14的线宽设定为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内。对于第二导体线24的线宽也相同。
(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基材30的一个面30a配置有第一导体线14、在基材30的另一个面30b配置有第二导体线24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设为层叠有二张基材的构成,并设为在一张基材的露出的面上具有第一导体线14、在另一张基材的单侧的面上具有第二导电层20的构成。
【实施例】
参照第一实施方式,通过以下记载的实施例,对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和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是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各自中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虚拟四边形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不足10%的触摸面板。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是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各自中导体线的交叉的部分为与虚拟四边形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10%以上的触摸面板。
(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及抑制挛晶纹的效果的比较)
对于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和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分别使俯视时实际顶点CP从虚拟顶点VP的位移量在间距WP的长度(100%)的1%以上且小于50%的范围内进行了变化。然后,对于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和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分别比较了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和抑制挛晶纹的效果。比较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抑制莫尔条纹 产生挛晶纹
实施例1 2%以上 25%以上
比较例1 30%以上 15%以上
(比较结果)
如表1中所示,在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中,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2%以上,则莫尔条纹被抑制。除此以外,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25%以上,则产生挛晶纹。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中,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30%以上,则莫尔条纹被抑制。除此以外,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15%以上,则产生挛晶纹。
因此,在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中,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2%以上且小于25%,则不会产生挛晶纹,且可获得抑制莫尔条纹产生的效果。
另外,在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中,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15%以上,则产生挛晶纹。而且,在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中,确认到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为间距的30%以上,则可获得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
通过以上说明,在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中,与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相比,导体线交叉的部分的比例更多,因此交点粗部变大,为了获得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需要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增加。然而,若使实际顶点的位移量过度增加,则有产生挛晶纹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的触摸面板中,与比较例1的触摸面板相比导体线交叉的部分的比例少,交点粗部变小,因此即使减少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也能够获得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因此,即使限制实际顶点的位移量,也能够获得抑制莫尔条纹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挛晶纹的产生。

Claims (5)

1.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含多条导体线的第一导电层、以及包含多条导体线的第二导电层,
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层叠的状态的俯视时,将由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包含的导体线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所包含的导体线构成的相同形状的虚拟的四边形即虚拟四边形连续地配置而成的图案定义为基准图案,
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各自中,所述导体线交叉的部分为与所述基准图案中的所述虚拟四边形的全部顶点对应的部分的不足10%,
在所述俯视时,由两条所述导体线形成的顶点被配置于从与所述基准图案中的所述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按照虚拟四边形的一边的长度即间距的长度的1%以上且小于50%的位移量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量为所述间距的2%以上且小于2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
在全部的所述检测区域中,由两条所述导体线形成的顶点从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多个坐标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
至少在两个所述检测区域中,由两条所述导体线形成的顶点从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顶点对应的部分进行了位移后的位置彼此不同。
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
CN201910226223.2A 2018-03-26 2019-03-25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03622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8910A JP2019174860A (ja) 2018-03-26 2018-03-26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18-058910 2018-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2222A true CN110362222A (zh) 2019-10-22

Family

ID=65717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6223.2A Pending CN110362222A (zh) 2018-03-26 2019-03-25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94279A1 (zh)
EP (1) EP3547094A1 (zh)
JP (1) JP2019174860A (zh)
CN (1) CN110362222A (zh)
TW (1) TW20194103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3364B (zh) * 2018-04-28 2024-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00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爱特梅尔公司 面板
JP2016177337A (ja) * 2015-03-18 2016-10-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6233234A (zh) * 2014-04-25 2016-12-14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光透导电材料
JP2018026055A (ja) * 2016-08-12 2018-02-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5106B2 (en) * 2011-11-22 2018-05-08 Atmel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with electrodes positioned between pixels
US9465489B2 (en) * 2013-09-10 2016-10-11 Atmel Corporation Randomized mesh design
US20160062409A1 (en) * 2014-08-27 2016-03-03 David Brent GUARD Mesh Designs for Touch Sensors
JP6406578B2 (ja) * 2014-12-15 2018-10-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6422762B2 (ja) 2014-12-16 2018-11-14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TW201721377A (zh) * 2015-12-04 2017-06-16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之感測金屬網格及其製法
TWI584169B (zh) * 2015-12-18 2017-05-21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感測金屬網格之觸控面板及其製法
EP3467627A4 (en) * 2016-05-24 2020-01-01 VTS-Touchsensor Co., Ltd. CONDUCTIVE FILM,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00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爱特梅尔公司 面板
CN106233234A (zh) * 2014-04-25 2016-12-14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光透导电材料
JP2016177337A (ja) * 2015-03-18 2016-10-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8026055A (ja) * 2016-08-12 2018-02-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47094A1 (en) 2019-10-02
TW201941039A (zh) 2019-10-16
JP2019174860A (ja) 2019-10-10
US20190294279A1 (en)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9940B (zh) 电容感测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容感测系统
US10133375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electrodes and routings on single layer
US9501192B2 (en) Single-layer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touch control terminal
CN104937527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2771407U (zh) 电容式触摸屏及单层布线电极阵列
CN104823141B (zh) 触摸面板基板、触摸面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698701B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4520789B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0468848Y1 (ko) 투영 정전용량 터치 패널
CN104063100B (zh) 静电电容式触摸板
CN103926728B (zh) 一种集成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0502152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21288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30234739A1 (en) Single-layer two-dimensional touch sensor and touch control terminal
CN102799329B (zh) 具有单层铟锡化合物电极的投射电容触摸屏面板
CN105589600B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检测方法
CN104871119B (zh) 触摸面板基板和电子设备
CN109117017A (zh)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105990B (zh) 单层电容触摸传感器及触控终端
CN109725759A (zh) 触摸面板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7422910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WO2018211760A1 (ja)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装置、及び静電容量式センサ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4237424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708302A (zh) 一种压力检测装置、光栅、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CN110362222A (zh) 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