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039A -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039A
TW201941039A TW108108392A TW108108392A TW201941039A TW 201941039 A TW201941039 A TW 201941039A TW 108108392 A TW108108392 A TW 108108392A TW 108108392 A TW108108392 A TW 108108392A TW 201941039 A TW201941039 A TW 2019410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touch panel
virtual
conductor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伴井香苗
原田貴浩
史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Vts觸控感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Vts觸控感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Vts觸控感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03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不會產生攣晶紋且能够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的觸控面板和層疊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具備包含多條第一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和包含多條第二導體線的第二導電層,在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層疊的狀態的俯視時,將由第一導體線及第二導體線構成的相同形狀的虛擬的四邊形即虛擬四邊形(VS)連續地配置而成的圖案定義為基準圖案,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各自中,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虛擬四邊形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虛擬頂點(VP)的不足10%,在俯視時,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即實際頂點(CP)被配置於從虛擬頂點按照虛擬四邊形的一邊的長度即間距(WP)的長度的1%以上且小於50%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例如行動式通信終端所具備的觸控面板等被層疊在顯示裝置上的觸控面板、以及層疊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JP2016-115159(專利文獻1)揭示在顯示裝置所具備的觸控面板上用金屬製的細線(金屬細線)形成圖案的技術的例子。
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在透光性支承體上具有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光性的傳感器部、以及在與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與傳感器部交替地排列的透光性的虛設部。而且,傳感器部在第二方向上以周期L配置,傳感器部和虛設部由網眼狀的金屬細線圖案構成,傳感器部內的金屬細線圖案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具有2L/N(其中,N是任意的自然數)的周期。而且,虛設部的金屬細線圖案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比2L/N大的周期。
在日本特開2016-115159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中,若將兩條金屬細線彼此交叉的頂點的位置錯開的位移量過少,則有難以抑制莫爾條紋(moire)這一問題。另外,若將頂點的位置錯開的位移量過大,則有難以抑制攣晶紋的產生這一問題。
本發明著眼於上述那樣的問題,目的在於提供能够抑制莫爾條紋及攣晶紋的產生的觸控面板、以及具備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方式是具備包含多條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以及包含多條導體線的第二導電層、且具有以下特徵的觸控面板。另外,在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層疊的狀態的俯視時,將由第一導電層所包含的導體線及第二導電層所包含的導體線構成的相同形狀的虛擬的四邊形即虛擬四邊形連續地配置而成的圖案定義為基準圖案。而且,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各自中,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不足10%。此外,在俯視時,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被配置於從與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按照虛擬四邊形的一邊的長度即間距的長度的1%以上且小於50%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方式為層疊有具備上述構成的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式,能够將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從與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位移量設為適當的值。
因此,能够對具備包含多條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的觸控面板、以及層疊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抑制莫爾條紋及攣晶紋的產生。
1‧‧‧觸控面板
2‧‧‧開口部
10‧‧‧第一導電層
14‧‧‧第一導體線
14M‧‧‧第一主電極線
14S‧‧‧第一副電極線
14D‧‧‧第一虛設線
16a‧‧‧第一銳角部
16b‧‧‧第一鈍角部
18‧‧‧第一主電極線組
20‧‧‧第二導電層
24‧‧‧第二導體線
24M‧‧‧第二主電極線
24S‧‧‧第二副電極線
24D‧‧‧第二虛設線
26a‧‧‧第二銳角部
26b‧‧‧第二鈍角部
28‧‧‧第二主電極線組
30‧‧‧基材
VS‧‧‧虛擬四邊形
CP‧‧‧實際頂點
VP‧‧‧虛擬頂點
DQ‧‧‧使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位移的位移量
CE‧‧‧加工區域
WP‧‧‧間距
STa‧‧‧第一導體線1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中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
STb‧‧‧第二導體線2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中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
EF‧‧‧粗大部分
EL1‧‧‧導體線
EL2‧‧‧導體線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2是在圖1中由虛線包圍的區域II的放大圖。
圖3是圖2的III-III線剖面圖。
圖4是表示基準圖案的圖像的圖。
圖5是表示使實際頂點從虛擬頂點位移的圖像的圖。
圖6是表示在檢測區域的一部分中使全部實際頂點從虛擬頂點位移的圖像的放大圖。
圖7是表示第一導電層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第二導電層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兩條導體線交叉而連接的構成的圖。
圖10是表示兩條導體線以三叉形狀連接的構成的圖。
在以下的詳細的說明中,對本發明的實施方 式記載特定的細節部分,以便透徹理解本發明。然而,明確的是,即使沒有這樣的特定的細節部分,也能够實施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此外,為了使附圖簡潔,有時用概略圖來表示公知的構造及裝置。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構成)
參照圖1至圖8,對觸控面板1的構成進行說明。
(觸控面板1的概略構成)
圖1至圖3中表示的觸控面板1例如配設於車輛導航系統等。
另外,觸控面板1是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的面板,例如形成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
另外,觸控面板1是經由黏合部件層疊在液晶面板等顯示面板(顯示裝置)上的面板。
另外,在圖1中示出了觸控面板1所具有的檢測區域中的九個檢測區域,該九個檢測區域對應於沿縱向排列的三個坐標(電容檢測單位:節點)和沿橫向排列的三個坐標合計得到的九個坐標(三行×三列)。
另外,在圖2中僅示出了觸控面板1所具有的九個檢測區域中的、在圖1中配置於左上的一個檢測區域。另外,一個檢測區域中的一邊的長度例如設定在 4〔mm〕以上5〔mm〕以下的範圍內。
雖然未特別圖示,觸控面板1所層疊的顯示裝置具備的多個像素沿相互正交的兩個方向排列。
在之後的說明中,將排列有多個像素的兩個方向定義為X方向、Y方向。X方向與排列有圖1中所示的三個(三行)坐標的縱向平行。Y方向是與排列有圖1中所示的三個(三列)坐標的橫向平行的方向。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說明將觸控面板1的形狀設為X方向(橫向)的長度大於Y方向(縱向)的長度的形狀(橫長形狀)的情况。
如圖3中所示,觸控面板1具備第一導電層10、第二導電層20及基材30。
圖3是在基材30的一個面30a(圖3中是上側的面)配置有第一導體線14、在基材30的另一個面30b(圖3中是下側的面)配置有第二導體線24的構成的圖示。
配置於基材30的一個面30a的第一導體線14形成具有預先設定的圖案的第一導電層10。
另外,為了進行說明,在圖1及圖2中用實線表示第一導體線14,在圖3中用塗黑的圓表示第一導體線14。另外,在圖3中僅示出了第一導體線14中的與III-III線剖面重疊的部分。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對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層的情况進行說明。
另外,關於第一導電層10的詳細構成,留待 後述。
配置於基材30的另一個面30b的第二導體線24形成具有預先設定的圖案的第二導電層20。
另外,為了進行說明,在圖1中用實線表示第二導體線24,在圖2中用虛線表示第二導體線24,在圖3中用空心的圓表示第二導體線24。另外,在圖3中僅示出了第二導體線24中的與III-III線剖面重疊的部分。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對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的情况進行說明。
另外,關於第二導電層20的詳細構成,留待後述。
基材30使用玻璃、樹脂膜等透明材料形成。
通過上述構成,在觸控面板1中,在沒有指尖等導體進行接觸的情况下,在形成驅動層的第二導電層20與形成傳感層的第一導電層10之間存在有通過電壓作用於第二導電層20而產生的電力線。
而且,在指尖等導體進行了接觸的情况下,電力線的一部分經由指尖等導體而被接地。因此,第二導電層20與第一導電層10之間的靜電電容減少。
這樣,通過靜電電容變化,檢測出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上的指尖等導體的接觸位置。
以下,作為觸控面板1的詳細構成,說明在層疊了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的狀態的俯視時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另外,上述俯視是沿著第一 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的層疊方向的視點。
在此,“兩條導體線”是下述任意一種組合: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兩條第一導體線14;以及兩條第二導體線24。
首先,如圖4中所示,將俯視時虛擬四邊形VS連續地配置而成的圖案定義為基準圖案。
虛擬四邊形VS是由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構成的、相同形狀的虛擬的四邊形。另外,在圖4中,例示了虛擬四邊形VS為菱形的圖案,但虛擬四邊形VS的形狀也可以是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除菱形以外的四邊形。
另外,虛擬四邊形VS沿第一方向D1和與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
而且,如圖5中所示,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在俯視時配置於從與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對應的部分按照間距WP(線間距)的長度(100%)的1%以上且小於50%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另外,在圖5中,為了進行說明,用虛線示出了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邊。同樣,在圖5中,為了進行說明,用實線示出了導體線。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說明將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在俯視時配置於從與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對應的部分按照間距WP的長度的2%以上且小於25%的位移量(DQ<WP/4)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的情况。
另外,在圖中及後續的說明中,有時將由兩 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記載為“實際頂點CP”。同樣,在圖中及後續的說明中,有時將表示與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對應的部分的頂點記載為“虛擬頂點VP”。
另外,在圖中及後續的說明中,有時將使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的位移量記載為“位移量DQ”。而且,在後續的說明中,有時將使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的位移量記載為“實際頂點的位移量”。
另外,使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位移的方向是不規則(隨機)的。
間距WP是虛擬四邊形VS的一邊的長度。另外,在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的邊為相同長度的情况下,間距WP是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任意一邊的長度,但在虛擬四邊形VS由長度不同的邊形成的情况下,間距WP是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選擇出的任意一邊的長度。
另外,如圖6中所示,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中的、預先設定數量的實際頂點CP被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另外,在圖6中,為了進行說明,僅對一個虛擬頂點VP和從該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一個實際頂點CP標注了附圖標記。另外,在圖6中,與圖5中相同,為了進行說明,用虛線示出了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邊。同樣,在圖6中,為了進行說明,用實線示出了導體線。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說明將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的實際頂點 CP的數量設定為與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相同的數量的情况。即,對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被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的情况進行說明。另外,在圖6中,圖示了檢測區域的一部分,而在圖外的檢測區域中,也與圖6中圖示的範圍相同,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被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
另外,如圖1中所示,在全部的檢測區域中,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被配置於相同的位置。具體而言,將形成於一個單位區域的圖案在觸控面板1所具備的全部檢測區域中重複地形成。
即,在全部的檢測區域中,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實際頂點CP)從與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是相同的。
另外,如圖4中所示,在基準圖案中,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四條線在俯視時全部為相同的長度。
即,在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位移前的狀態下,形成虛擬四邊形VS的四條線在俯視時全部為相同的長度。
另外,在基準圖案中,各第一導體線14沿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某一個排列。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條第一導體線14相互平行地排列。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條第一導體線14相互平行地排列。
同樣,在基準圖案中,各第二導體線24與第一導體線14相同,沿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 某一個排列。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條第二導體線24平行地排列。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條第二導體線24平行地排列。
(第一導電層10、第二導電層20的構成)
參照圖1至圖6,使用圖7及圖8,對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例如是使用金(Au)、銀(Ag)、銅(Cu)等形成的金屬線。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對使用銅形成了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的情况進行說明。
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粗細)例如設定為30〔μm〕以下。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粗細)也同樣。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對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為1〔μm〕以上7〔μm〕以下的範圍內的情况進行說明。對於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也同樣。
在各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和各第二導體線24的連結點處分別為,在俯視時,兩條第一導體線14以十字狀交叉的形狀、直線狀、“三叉”形狀、“L字”形狀中的某個形狀被連結。
即,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條第一導體線14連結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導體線14。另外,在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條第二導體線24連結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導體線24。
另外,“三叉形狀”是指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所成的兩處的角度、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兩處的角度為銳角及鈍角的形狀。另外,“L字形狀”是指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所成的一處的角度、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一處的角度為直角、銳角或鈍角的形狀。
另外,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導體線交叉(以十字狀交叉)的部分為與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不足10%。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說明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以最少限度形成了導體線的交叉部分的情况。
第一導體線1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和第二導體線2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10倍以下。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說明將第一導體線1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和第二導體線2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4倍以下的情况。
另外,在圖7中用附圖標記STa表示第一導體線1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中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同樣,在圖8中,用附圖標記STb表示第二導體線24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中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
另外,間距WP例如設定為100〔μm〕以上 400〔μm〕以下的範圍內。對於第二導電層20中也相同。
另外,在兩條第一導體線14被連結的連結點,形成有俯視時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所成的角度為銳角的第一銳角部16a、以及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所成的角度為鈍角的第一鈍角部16b。另外,在圖7中,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一銳角部中的僅一個第一銳角部用附圖標記16a表示。同樣,在圖7中,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一鈍角部中的僅一個第一鈍角部用附圖標記16b表示。
而且,在兩條第二導體線24被連結的連結點,形成有俯視時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角度為銳角的第二銳角部26a、以及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角度為鈍角的第二鈍角部26b。另外,在圖8中,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二銳角部中的僅一個第二銳角部用附圖標記26a表示。同樣,在圖8中,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二鈍角部中的僅一個第二鈍角部用附圖標記26b表示。
而且,第一導體線14在俯視時不規則(隨機)地排列,以避免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規則的網眼(網格圖案)。同樣,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時不規則排列,以避免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規則的網眼。
在此,“規則的網眼”例如是,相同間距WP的直線朝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交替地延伸的多條導體線形成了用於形成相同形狀的多條線、進而形成了由這些線包圍的多個空隙部的狀態。
由此,第一導體線14的間距WP和第一導體線14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被設定為,避免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邊形僅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同樣,第二導體線24的間距WP和第二導體線24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被設定為,避免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邊形僅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
因此,在各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和各第二導體線24的連結點中的以“三叉形狀”及“L字形狀”連結的位置,被連結的兩條導體線的所成的角度為銳角的位置也是被不規則(隨機)地配置。
多條第一導體線14包含多條主電極線、多條副電極線、以及多條虛設線。同樣,多條第二導體線24包含多條主電極線、多條副電極線、以及多條虛設線。
另外,在圖7中及後續的說明中,將第一導體線14所包含的主電極線表示為“第一主電極線14M”,將第一導體線14所包含的副電極線表示為“第一副電極線14S”,將第一導體線14所包含的虛設線表示為“第一虛設線14D”。同樣,在圖8中及後續的說明中,將第二導體線24所包含的主電極線表示為“第二主電極線24M”,將第二導體線24所包含的副電極線表示為“第二副電極線24S”,將第二導體線24所包含的虛設線表示為“第二虛設線24D”。另外,在圖7中,為了進行說明,用實線表示第一主電極線14M,用虛線表示第一副電極線14S,用比第一主電極線14M細的實線表示第一虛設線14D。同樣,在圖8中,為了進行說明,用實線表示 第二主電極線24M,用虛線表示第二副電極線24S,用比第二主電極線24M細的實線表示第二虛設線24D。
第一主電極線14M、第一副電極線14S、第二主電極線24M、以及第二副電極線24S連接於圖外的電極。
第一導體線14所包含的多條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了多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另外,第二導體線24所包含的多條第二主電極線24M形成了多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如圖7中所示,說明在一個檢測區域中由第一導體線14所包含的多條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了三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情况。同樣,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如圖8中所示,說明在一個檢測區域中由第二導體線24所包含的多條第二主電極線24M形成了三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情况。
如圖7中所示,三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分別為在一個檢測區域中沿預先設定的方向(圖7中的縱向)連續的圖案。另外,如圖8中所示,三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分別為在一個檢測區域中沿預先設定的方向(圖8中的橫向)連續的圖案。同樣,第一導電層10所包含的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連續方向與第二導電層20所包含的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連續方向交叉。
各第一副電極線14S將多個不同的第一主電極線組18彼此連結。另外,各第二副電極線24S將多個 不同的第二主電極線組28彼此連結。
第一副電極線14S與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連結點是將第一副電極線14S的端部連接於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兩端部間而形成的。同樣,第二副電極線24S與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連結點是將第二副電極線24S的端部連接於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兩端部間而形成的。
第一虛設線14D未連接於第一主電極線14M以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相對於電極被電絕緣。同樣,第二虛設線24D未連接於第二主電極線24M以及第二副電極線24S,相對於電極被電絕緣。
(作用)
參照圖1至圖8,使用圖9及圖10,對第一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使用具備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行動電話或筆記型PC等行動式通信終端)時,以顯示於顯示部(畫面)的圖標等位置(坐標)為目標,使用者用指尖等接觸觸控面板1。
而且,在指尖等進行了接觸的觸控面板1中,一條第一導體線14與多條第二導體線24各自之間的靜電電容產生變化,從而以節點為單位檢測出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的接觸位置(坐標)。
在此,如上述那樣,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將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的位移量DQ設為間距WP的2%以上且小於25%。
因此,能够將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即實 際頂點CP相對於與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即虛擬頂點VP的位移量DQ設為適當的值。
除此之外,關於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不足10%。
因此,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相比於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10%以上的情况,能够減少產生較大粗部的部位。
由此,能够對具備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觸控面板1和層疊有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抑制莫爾條紋及攣晶紋的產生。
另外,能够減少產生較大粗部的部位的理由為以下的理由。
如圖9中所示,在兩條導體線EL1、EL2以交叉的狀態連接(十字狀交叉地連接)的構成中,在兩條導體線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四個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
粗大部分EF若形成於例如與液晶顯示器的開口部(開口部2)重疊的位置,則導致在俯視時開口部2的開口率(透過率)因粗大部分EF而降低,可視性將會降低。
為了抑制可視性的降低,需要從圖9的(a)中所示的狀態起使兩條導體線EL1、EL2移動。然而,在 兩條導體線EL1、EL2以交叉的狀態連接的構成中,在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量較少的情况下,如圖9的(b)中所示,粗大部分EF的一部分會與開口部2重疊。
與此相對,在圖10中所示,在兩條導體線EL1、EL2以不交叉的方式連接(以三叉形狀連接)的構成中,僅在兩條導體線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兩個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
而且,若為了抑制可視性的降低而從圖10(a)中所示的狀態起使兩條導體線EL1、EL2移動,則即使是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量較少的情况,也如圖10(b)中所示,粗大部分EF不與開口部2重疊。
另外,在兩條導體線EL1、EL2以不交叉的方式連接(以L字狀連接)的構成中,僅在兩條導體線EL1、EL2形成角度的部位(一個部位)形成粗大部分EF。因此,相比於兩條導體線EL1、EL2以三叉形狀連接的構成,更不會與粗大部分EF與開口部2重疊。
另外,圖9中的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量和圖10中的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量為相同的量。而且,圖9中的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方向和圖10中的兩條導體線EL1、EL2的移動方向為相同的方向。另外,在圖9及圖10中以圖像圖示出粗大部分EF。
另外,上述第一實施方式是本發明的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即使是該實施方式以外的形態,只要是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 範圍,就能够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
(第一實施方式的效果)
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能够起到以下記載的效果。
(1)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虛擬頂點VP)的不足10%。除此以外,在俯視時,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實際頂點CP)配置於從與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對應的部分(虛擬頂點VP)按照相對於虛擬四邊形VS的一邊的長度即間距WP的長度的2%以上且小於25%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
因此,能够將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即實際頂點CP相對於與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即虛擬頂點VP的位移量DQ設為適當的值。除此以外,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中,相比於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虛擬四邊形VS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10%以上的情况,能够減少產生較大粗部的部位。
結果,能够對具備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觸控面板1抑制莫爾條紋及攣晶紋的產生。
(2)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在全部的檢測區域中,使由兩條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實際頂點CP)從與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相同。
(3)在俯視時,第一主電極線14M所具有的直 線部分與第二主電極線24M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結果,能够使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之間的靜電電容增加,能够强化對噪聲的耐性。
(4)在俯視時,主電極線或副電極線與虛設線交叉。
結果,能够使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之間的靜電電容增加,能够强化對噪聲的耐性。
(5)在俯視時,第一副電極線14S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副電極線24S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結果,能够使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之間的靜電電容增加,能够强化對噪聲的耐性。
(變形例)
(1)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俯視時實際頂點CP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按照間距WP的長度的2%以上且小於25%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也可以采用在俯視時實際頂點CP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按照間距WP的長度的1%以上且小於50%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的構成。
在該情况下,對於具備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觸控面板1,也能够不產生攣晶紋地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
(2)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全部的檢測區域中使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相同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采用至少在兩個檢測區域中使實 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構成。
在該情况下也是,對於具備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觸控面板1,能够不產生攣晶紋地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
(3)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處的實際頂點CP的數量設定為與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相同的數量,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能够使實際頂點CP的一部分不從基準圖案中的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進行位移而是固定。因此,例如也可以將配置於從虛擬頂點VP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處的實際頂點CP的數量設定為檢測區域中存在的全部實際頂點CP中的50%的數量。
在該情况下,例如將實際頂點CP中的、對電極的邊界(節點的邊界、虛設電極的邊界等)進行規定的頂點不從虛擬四邊形VS的頂點進行位移而是固定,能够防止電極的邊界破壞,能够適當地抑制位置精度的降低。另外,能够正確地應對裝配方對設計的要求。
(4)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采用了由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層、由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采用由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由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層的構成。
(5)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為1〔μm〕以上7〔μm〕以下的範圍內,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為1〔μm〕以上10〔μm〕以下的範圍內。對於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也相同。
(6)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基材30的一個面30a配置有第一導體線14、在基材30的另一個面30b配置有第二導體線24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設為層疊有二張基材的構成,並設為在一張基材的露出的面上具有第一導體線14、在另一張基材的單側的面上具有第二導電層20的構成。
[實施例]
參照第一實施方式,通過以下記載的實施例,對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和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是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各自中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虛擬四邊形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不足10%的觸控面板。
(比較例1)
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是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各自中導體線的交叉的部分為與虛擬四邊形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10%以上的觸控面板。
(抑制莫爾條紋的效果及抑制攣晶紋的效果的比較)
對於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和比較例1的觸控 面板,分別使俯視時實際頂點CP從虛擬頂點VP的位移量在間距WP的長度(100%)的1%以上且小於50%的範圍內進行了變化。然後,對於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和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分別比較了抑制莫爾條紋的效果和抑制攣晶紋的效果。比較结果表示在表1中。
(比較结果)
如表1中所示,在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中,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2%以上,則莫爾條紋被抑制。除此以外,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25%以上,則產生攣晶紋。
另一方面,在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中,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30%以上,則莫爾條紋被抑制。除此以外,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15%以上,則產生攣晶紋。
因此,在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中,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2%以上且小於25%,則不會產生攣晶紋,且可獲得抑制莫爾條紋產生的效果。
另外,在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中,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15%以上,則產生攣晶紋。而且,在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中,確認到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為間距的30%以上,則可獲得抑制莫爾條 紋的效果。
通過以上說明,在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中,與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相比,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的比例更多,因此交點粗部變大,為了獲得抑制莫爾條紋的效果需要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增加。然而,若使實際頂點的位移量過度增加,則有產生攣晶紋的問題。
與此相對,在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中,與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相比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的比例少,交點粗部變小,因此即使減少實際頂點的位移量,也能够獲得抑制莫爾條紋的效果。因此,即使限制實際頂點的位移量,也能够獲得抑制莫爾條紋的效果,並且能够抑制攣晶紋的產生。

Claims (5)

  1.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徵在於,具備包含多條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以及包含多條導體線的第二導電層,在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第二導電層層疊的狀態的俯視時,將由所述第一導電層所包含的導體線及所述第二導電層所包含的導體線構成的相同形狀的虛擬的四邊形即虛擬四邊形連續地配置而成的圖案定義為基準圖案,在所述第一導電層及所述第二導電層各自中,所述導體線交叉的部分為與所述基準圖案中的所述虛擬四邊形的全部頂點對應的部分的不足10%,在所述俯視時,由兩條所述導體線形成的頂點被配置於從與所述基準圖案中的所述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按照虛擬四邊形的一邊的長度即間距的長度的1%以上且小於50%的位移量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位移量為所述間距的2%以上且小於25%。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在全部的所述檢測區域中,由兩條所述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從與所述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相同。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 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至少在兩個所述檢測區域中,由兩條所述導體線形成的頂點從與所述虛擬四邊形的頂點對應的部分進行了位移後的位置彼此不同。
  5.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層疊有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
TW108108392A 2018-03-26 2019-03-13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2019410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8910 2018-03-26
JP2018058910A JP2019174860A (ja) 2018-03-26 2018-03-26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039A true TW201941039A (zh) 2019-10-16

Family

ID=65717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392A TW201941039A (zh) 2018-03-26 2019-03-13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94279A1 (zh)
EP (1) EP3547094A1 (zh)
JP (1) JP2019174860A (zh)
CN (1) CN110362222A (zh)
TW (1) TW20194103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3364B (zh) * 2018-04-28 2024-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97285B2 (en) * 2011-04-18 2014-08-05 Atmel Corporation Panel
US9965106B2 (en) * 2011-11-22 2018-05-08 Atmel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with electrodes positioned between pixels
US9465489B2 (en) * 2013-09-10 2016-10-11 Atmel Corporation Randomized mesh design
JP6230476B2 (ja) * 2014-04-25 2017-11-15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の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US20160062409A1 (en) * 2014-08-27 2016-03-03 David Brent GUARD Mesh Designs for Touch Sensors
JP6406578B2 (ja) * 2014-12-15 2018-10-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6422762B2 (ja) * 2014-12-16 2018-11-14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JP6477079B2 (ja) * 2015-03-18 2019-03-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1721377A (zh) * 2015-12-04 2017-06-16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之感測金屬網格及其製法
TWI584169B (zh) * 2015-12-18 2017-05-21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感測金屬網格之觸控面板及其製法
US20190204957A1 (en) * 2016-05-24 2019-07-04 Vts-Touchsensor Co., Ltd. Conductive film,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6736416B2 (ja) * 2016-08-12 2020-08-05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4860A (ja) 2019-10-10
US20190294279A1 (en) 2019-09-26
EP3547094A1 (en) 2019-10-02
CN110362222A (zh)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7116B (zh) 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JP4945483B2 (ja) 表示パネル
TWI628573B (zh) 觸控面板結構
CN107111394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JP6266263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10502152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TWI796372B (zh) 導電構件及觸控面板
WO2016086583A1 (zh) 一种金属网格、触摸屏、显示装置和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TWI787293B (zh)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WO2014021168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149498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9032407B (zh) 柔性触控基板和触控装置
CN110140105B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WO2014104028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6494287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527320B1 (ko) 매트릭스 스위칭 타입 터치패널
WO201407731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019533840A (ja) タッチ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タッチ装置
JP603781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TW201941039A (zh)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KR20150011926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73641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21519955A (ja) 金属メッシュアセンブリ、タッチ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13485577B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13157526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