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7293B -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87293B TWI787293B TW107121903A TW107121903A TWI787293B TW I787293 B TWI787293 B TW I787293B TW 107121903 A TW107121903 A TW 107121903A TW 107121903 A TW107121903 A TW 107121903A TW I787293 B TWI787293 B TW I78729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s
- touch panel
- conductive layer
- conductor
- lin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的觸控面板和層疊了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一種觸控面板(1),其中,由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a)~線(4d)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是通過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該觸控面板(1)具備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和被層疊在第一導電層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的第二導電層;在將第一導電層層疊在第二導電層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作為第一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一導體線(14)與作為第二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二導體線(24)配置為,分別交叉而形成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例如攜帶通信終端具備的觸控面板等被層疊在顯示裝置上的觸控面板、和層疊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作為在顯示裝置具備的觸控面板上用金屬製的細線(金屬細線)形成圖案的技術,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將兩條金屬細線交叉的交叉區域中的金屬細線的寬度(以後,有記作“線寬”的情况)比交叉區域以外的金屬細線的線寬窄的單位圖案組合而形成網格圖案的技術。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63468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在透明基體的一個面上、即同一層包含的兩條金屬細線彼此交叉,形成網格圖案。
因此,在同一層包含的兩條金屬細線彼此交叉的部 分,與其他部分(金屬細線彼此離開的部分等)相比,因濕式蝕刻的蝕刻殘留等而金屬細線的線寬變粗,有觸控面板的視覺辨認性下降的問題。
本發明是著眼於上述那樣的問題點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的下降的觸控面板和具備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為了解决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技術方案,是一種由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條線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通過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
觸控面板具備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的第一導電層、和被層疊在上述第一導電層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的第二導電層。並且,在將上述第一導電層層疊在上述第二導電層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和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配置為,分別交叉而形成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
此外,為了解决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技術方案是層疊著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所述觸控面板由多條導體線形成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技術方案,通過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的各自中,使得多條導體線不交叉,能够抑制導體線(金屬細線)的線寬變粗。
因此,對於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 成的觸控面板和層疊了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1‧‧‧觸控面板
2‧‧‧開口部
4‧‧‧將開口部2包圍的線
10‧‧‧第一導電層
12‧‧‧第一基材
14‧‧‧第一導體線
14M‧‧‧第一主電極線
14S‧‧‧第一副電極線
14D‧‧‧第一虛擬線
16a‧‧‧第一銳角部
16b‧‧‧第一鈍角部
18‧‧‧第一主電極線組
20‧‧‧第二導電層
22‧‧‧第二基材
24‧‧‧第二導體線
24M‧‧‧第二主電極線
24S‧‧‧第二副電極線
24D‧‧‧第二虛擬線
26a‧‧‧第二銳角部
26b‧‧‧第二鈍角部
28‧‧‧第二主電極線組
RP‧‧‧圖案
SP‧‧‧空隙部
CE‧‧‧加工區域
WP‧‧‧間距
STa‧‧‧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中長度被 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
STb‧‧‧第二導體線24具有的直線部分中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
EF‧‧‧較粗部分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平面圖。
圖2是在圖1中由虛線包圍的區域II的放大圖。
圖3是圖2的III-III線剖視圖。
圖4是表示第一導電層的平面圖。
圖5是表示第一主電極線及第一副電極線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的數量的比率的圖。
圖6是表示在兩條第一虛擬線交叉的位置處形成有空隙部的狀態的圖。
圖7是表示在兩條第一虛擬線交叉的位置處形成空隙部的處理的圖。
圖8是表示第二導電層的平面圖。
圖9是表示第一導體線與第二導體線的層疊狀態的圖。
圖10是表示由正方形(栅格)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圖。圖10(a)是表示由正方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0(b)是在圖10(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圖。
圖11是表示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圖。圖11(a)是表示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1(b)是在圖11(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 圖。
圖12是表示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圖。圖12(a)是表示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2(b)是在圖12(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圖。
圖13是表示平行四邊形的縱向為銳角的組合和平行四邊形的橫向為銳角的組合的圖。圖13(a)是表示形成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的兩條線的組合的圖。圖13(b)是表示以在圖13(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中交叉的兩條線的角度製作出的平行四邊形的圖。圖13(c)是表示以在圖13(a)中由虛線C包圍的範圍中交叉的兩條線的角度製作出的平行四邊形的圖。
圖14是表示第一導體線及第二導體線被設定為在俯視下形成規則的網眼(網格圖案)的觸控面板的圖。
圖15是表示第一導體線及第二導體線被設定為在俯視下形成規則的網眼的觸控面板中、形成銳角部分的位置的圖。
圖16是表示第一導體線及第二導體線在俯視下不規則(隨機)地排列的觸控面板的圖。
圖17是表示第一導體線及第二導體線在俯視下不規則地排列的觸控面板中、形成銳角部分的位置的圖。
圖18是表示比較例1的對於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曲線圖。
圖19是表示比較例2的對於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曲線圖。
圖20是表示比較例3的對於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曲線圖。
圖21是表示比較例4的對於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曲線圖。
在以下的詳細的說明中,對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關於特定的細節部進行記載,以便提供完全的理解。但是,明確的是,即使沒有這樣的特定的細節部,也能夠實施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此外,為了使圖面變得簡潔,有將周知的構造及裝置用概略圖表示的情况。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參照圖1至圖9,對觸控面板1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及圖2中表示的觸控面板1例如是車輛導航系統等所具備的。
此外,觸控面板1是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的面板,例如形成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
此外,觸控面板1是經由黏接部件被層疊在液晶面板等的顯示面板(顯示裝置)上的面板。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對將觸控面板1的形狀作為一例而設為橫向的長度比縱向的長度大的(橫長)形狀的情况進行說明。
另外,在圖1中,表示觸控面板1具有的檢測區域 中的、對應於將沿縱向排列的三個坐標(電容檢測單位:節點)和沿橫向排列的三個坐標合計得到的九個坐標(三行×三列)的九個檢測區域。
此外,在圖2中,僅表示了觸控面板1具有的九個檢測區域中在圖1中左上配置的一個檢測區域。另外,一個檢測區域中的一邊的長度例如設定在4〔mm〕以上且5〔mm〕以下的範圍內。
如圖2中所示,觸控面板1是由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a~線4d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用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
此外,在檢測區域中,將圖2中表示那樣的在預先設定的範圍(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是4〔mm〕以上且5〔mm〕以下的範圍)中形成的圖案反復地形成。具體而言,在單位檢測區域內形成圖案,將該單位檢測區域在觸控面板整體的檢測區域中反復地形成。
圖案RP是平行四邊形。因此,四條線4a~線4d中對置的兩個邊(線4a和線4c,線4b和線4d)是相同的長度,相鄰的兩個邊(線4a或線4c和線4b及線4d,線4b或線4d和線4a及線4c)是長度不同的直線。
此外,圖案RP是平行四邊形。因此,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兩個銳角和兩個鈍角。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圖案RP形成的銳角被設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範圍內的情況進行說明。同樣,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圖案RP形成的鈍角被設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 的範圍內的情況進行說明。
另外,在圖2中,為了說明,僅將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中的一個圖案賦予標號RP而表示。因而,在圖2中,開口部2及四條線4a~線4d也僅表示了一個。
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層疊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所具備的多個像素被沿著圖2中的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排列。另外,在圖2中,將多個像素被排列的方向表示為“像素的排列方向、水平、垂直”。
並且,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被沿著第一方向D1和與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
第一方向D1是相對於多個像素被排列的方向傾斜的方向。
如圖3中所示,觸控面板1具備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
圖3是關於在第一導電層10(第一基材12)的單面(在圖3中是上側的面)中具有第一導體線14、在第二導電層20(第二基材22)的單面(在圖3中是下側的面)中具有第二導體線24的結構的圖示。
另外,作為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的層疊形態,可以是相互形成的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面向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上下哪側的配置。
此外,在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直接對置而配置的情況下,需要經由黏接劑等的絕緣材料 來配置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以避免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之間的短路。
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在兼備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的共通(單獨)的絕緣基材的表面及背面上形成有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檢測層的情況進行說明。
此外,第一導電層10包括第一基材12、和不交叉地配置的多條導體線(在圖中及以後的說明中,表示為“第一導體線14”)。
第一基材12使用玻璃或樹脂膜等透明的材料形成。
另外,為了說明,在圖1及圖2中,將第一導體線14用實線表示,在圖3中,將第一導體線14用塗黑的圓表示。此外,在圖3中,僅表示第一導體線14中與第一導電層10的III-III線截面重疊的部分。
另外,關於第一導電層10的詳細的結構在後面叙述。
第二導電層20如圖3中所示,被層疊於第一導電層10。另外,在圖3中,將層疊了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的方向作為“層疊方向”,用雙向箭頭表示。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的情況進行說明。
此外,第二導電層20包括第二基材22、和不交叉地配置的多條導體線(在圖中及以後的說明中,表示為“第二導體線24”)。
第二基材22與第一基材12同樣,使用玻璃或樹脂膜等透明的材料形成。
另外,為了說明,在圖1中將第二導體線24用實線表示,在圖2中將第二導體線24用虛線表示,在圖3中,將第二導體線24用中空的圓表示。此外,在圖3中,僅表示第二導體線24中與第二導電層20的III-III線截面重疊的部分。
另外,關於第二導電層20的詳細的結構在後面叙述。
如在圖2中表示那樣,在將第一導電層10層疊在第二導電層20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多條第一導體線14和多條第二導體線24被配置為,分別交叉而形成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
另外,上述的俯視,是沿著層疊了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的方向的視點。
通過上述的結構,對於觸控面板1,在指尖等導體沒有接觸的情況下,通過電壓作用在形成驅動層的第二導電層20上而發生的電力線,存在於與形成傳感檢測層的第一導電層10之間。
並且,在指尖等導體發生了接觸的情况下,電力線的一部分經由指尖等導體被接地。因此,第二導電層20與第一導電層10之間的靜電電容減小。
這樣,通過靜電電容變化,檢測出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上的指尖等導體的接觸位置。
參照圖1至圖3並使用圖4至圖7,說明第一導電層10的詳細的結構。
多條第一導體線14是使用例如金(Au)、銀(Ag)、銅(Cu)等形成的金屬線。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使用銅形成第一導體線14的情況進行說明。
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粗細)例如設定為30〔μm〕以下。這對於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粗細)也同樣。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為2〔μm〕以上且7〔μm〕以下的範圍內的情況進行說明。這對於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也同樣。
各第一導體線14沿著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某個排列。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個第一導體線14被平行地排列。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個第一導體線14被平行地排列。
即,作為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一導體線14被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俯視時,兩條第一導體線14被以直線狀、“T字”形狀、“L字”形狀中的某個形狀連結。
即,在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一導體線14上,連結著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導體線14。
另外,所謂“T字形狀”,是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形成的兩處的角度為銳角及鈍角的形狀。此外,所 謂“L字形狀”,是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形成的一處的角度為銳角或鈍角的形狀。
由此,在第一導電層10中,沒有形成各第一導體線14交叉的部分。
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線間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所述間距WP是將一個開口部2包圍的四條線4(參照圖2)中一條線的長度。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的情況進行說明。
另外,在圖4中,將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中、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用標號STa表示。
此外,間距WP例如設定為10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的範圍內。這在第二導電層20中也是同樣的。
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將第一導體線14的結構做成以下結構的情況進行說明,所述結構為,在第一導電層10中僅用第一導體線14包圍一個開口部2、沒有形成用於形成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的四條線(參照圖2)。
此外,在連結著兩條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處,形成有在俯視時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14所成的角度是銳角的第一銳角部16a、和被連結的兩條第一導體線 14所成的角度是鈍角的第一鈍角部16b。另外,在圖4中,僅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一銳角部中的一個第一銳角部用標號16a表示。同樣,在圖4中,僅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一鈍角部中的一個第一鈍角部用標號16b表示。
進而,第一導體線14在俯視中被不規則(隨機)地排列。
具體而言,設定第一導體線14的間距WP和第一導體線14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以使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邊形不僅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
多條第一導體線14包含多條主電極線、多條副電極線和多條虛擬線。
另外,在圖4中及以後的說明中,將第一導體線14包含的主電極線表示為“第一主電極線14M”,將第一導體線14包含的副電極線表示為“第一副電極線14S”,將第一導體線14包含的虛擬線表示為“第一虛擬線14D”。
此外,在圖4中,為了說明,將第一主電極線14M用實線表示,將第一副電極線14S用虛線表示,將第一虛擬線14D用比第一主電極線14M細的實線表示。
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被連接在圖外的電極上。另外,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構成同一個節點的多條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一個組。因而,第一副電極線14S經由形成一個組的第一主電極線14M被連接在圖外的電極上。
第一導體線14包含的多條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 了多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於如在圖4中表示那樣、在一個檢測區域中、第一導體線14包含的多條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了三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情況進行說明。
三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如在圖4中表示那樣,分別是將一個檢測區域在預先設定的方向(在圖4中是縱向)上連續的圖案。
各第一副電極線14S將多個不同的第一主電極線組18彼此連結。即,三個第一主電極線組18彼此僅被第一副電極線14S連結。
第一副電極線14S與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連結點是將第一副電極線14S的端部連接在第一主電極線組18的兩端部間而形成的。
即,在第一導電層10中,在第一主電極線14M具有的直線部分的端部間連結著第一副電極線14S的一方的端部。
第一虛擬線14D沒有被連接在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上,而被與電極電絕緣。
此外,在第一導電層10中,在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中的至少一方與第一虛擬線14D交叉的部分,預先設定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
具體而言,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 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如在圖5(a)~圖5(d)中表示那樣,是3:1、2:2、1:3、0:4中的某一個。
另外,在圖5(a)~圖5(c)中,表示了第一主電極線14M與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的四條線。因而,在將圖5(a)~圖5(c)中的第一主電極線14M替換為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結構。
此外,在圖5(a)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是3:1的狀態。
同樣,在圖5(b)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是2:2的狀態。
進而,在圖5(c)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是1:3的狀態。
並且,在圖5(d)中,表示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及第一副電極線14S的數量與第一虛擬線14D的數量的比率是0:4的狀態。
即,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主電極線及副電極線中的至少一方的電極線與虛擬線交叉的部分處的電極線與虛擬線的比率,在設定電極線:虛擬線時,是3:1、2:2、1:3、0:4中的某一個。
此外,如在圖5(a)~圖5(c)中表示那樣,在第一虛擬線14D與第一主電極線14M連接而形成銳角的部分處,形成有空隙部SP。
同樣,雖然圖示省略,但在第一虛擬線14D與第一副電極線14S連接而形成銳角的部分處形成有空隙部SP(參照圖5(a)~圖5(c))。
此外,如在圖5(d)中表示那樣,在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銳角的部分處,如在圖6中表示那樣,形成有空隙部SP。
即,在圖6中表示的例子中,對於交叉而形成銳角的兩條第一虛擬線14D的兩者,以將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銳角的部分切除的方式,將第一虛擬線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
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銳角的部分處形成有空隙部SP的結構並不限定於在圖6中表示的例子。即,例如也可以在圖7(a)中由圓CE包圍的區域(加工區域)中,將第一虛擬線14D交叉的位置通過修剪等切除,如在圖7(b)或圖7(c)中表示那樣,形成空隙部SP。
即,在圖7(b)中表示的例子中,對於交叉而形成銳角的兩條第一虛擬線14D的兩者,都以保留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銳角的部分的方式,將第一虛擬線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除此以外,在圖7(b)中表示的例子中,在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而形成的兩個角部中,將一方的角部保留。
此外,在圖7(c)中表示的例子中,僅對交叉而形成銳角的兩條第一虛擬線14D的一方,以保留兩條第一虛擬線14D交叉的部分的方式,將第一虛擬線14D的一部分切除,形成空隙部SP。
另外,在圖5(a)~圖5(c)中表示的例子中,第一虛擬線14D與第一主電極線14M交叉,但由於第一虛擬線14D沒有連接在電極上,所以不會由第一虛擬線14D和第一主電極線14M形成銳角。
此外,在圖5(a)及圖5(b)所示的例子中,由第一主電極線14M彼此形成銳角,但不由第一主電極線14M和第一虛擬線14D形成銳角。因而,如果如在圖5(c)所示的例子那樣,相同導電層(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即便存在一條,也不會由第一主電極線14M和第一虛擬線14D形成銳角。
此外,由於不需要將第一虛擬線14D彼此連接,所以在圖5(d)所示的例子中,將交叉的第一虛擬線14D全部離開而配置。因此,不由第一虛擬線14D彼此形成銳角。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第一導體線14交叉的位置的結構設為圖5及圖6所示的結構。由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為在俯視時第一虛擬線14D不以銳角交叉的結構。該結構關於第二導電層20也是同樣的。
參照圖1至圖7並使用圖8,說明第二導電層20的詳細的結構。
另外,關於與第一導電層10同樣的結構,有省略說明的情況。
多條第二導體線24與第一導體線14同樣,是使用 例如金(Au)、銀(Ag)、銅(Cu)等形成的金屬線。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將第二導體線24使用銅形成的情況進行說明。
各第二導體線24與第一導體線14同樣,被沿著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某個排列。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個第二導體線24被平行地排列。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個第二導體線24被平行地排列。
即,作為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二導體線24被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二導體線24的連結點,與各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同樣,俯視時,兩條第二導體線24被以直線狀、“T字”形狀、“L字”形狀中的某個形狀連結。
即,在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導體線24上,連結著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導體線24。
另外,所謂“T字形狀”,是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形成的兩處的角度為銳角及鈍角的形狀。此外,所謂“L字形狀”,是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形成的一處的角度為銳角或鈍角的形狀。
由此,在第二導電層20中,沒有形成各第二導體線24交叉的部分。
第二導體線2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線間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所述間距WP是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中的一條線的長度。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第二導體線24具 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的情況進行說明。
另外,在圖8中,將第二導體線24具有的直線部分中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3倍的一個直線部分用標號STb表示。
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將第二導體線24的結構做成如下結構的情況進行說明,所述結構為,在第二導電層20中僅用第二導體線24包圍一個開口部2、沒有形成用於形成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的四條線(參照圖2)。
此外,在連結著兩條第二導體線24的連結點處,形成有俯視時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角度是銳角的第二銳角部26a、和被連結的兩條第二導體線24所成的角度是鈍角的第二鈍角部26b。另外,在圖8中,僅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二銳角部中的一個第二銳角部用標號26a表示。同樣,在圖8中,僅將形成有多個的第二鈍角部中的一個第二鈍角部用標號26b表示。
進而,第二導體線24與第一導體線14同樣,在俯視中不規則(隨機)地排列。
具體而言,設定第二導體線24的間距WP和第二導體線24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以使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邊形不僅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
通過以上,作為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一導體線14及作為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導體線的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中被不規則地排列。並且,通過第 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不規則地排列,從而設定為不形成規則的網眼(網格圖案)。另外,所謂“規則的網眼”,例如是相同間距的直線朝向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交替地延伸而成的多個導體線形成用於形成相同形狀的多個線、進而形成了由這些線包圍的多個空隙部的狀態。
因而,在各第一導體線14的連結點和各第二導體線24的連結點的、以“T字形狀”及“L字形狀”連結的位置,被連結的兩條導體線所成的角度為銳角的位置也被隨機地配置。
多條第二導體線24包含多條主電極線、多條副電極線和多條虛擬線。
另外,在圖8中及以後的說明中,將第二導體線24包含的主電極線表示為“第二主電極線24M”,將第二導體線24包含的副電極線表示為“第二副電極線24S”,將第二導體線24包含的虛擬線表示為“第二虛擬線24D”。
此外,在圖8中,為了說明,將第二主電極線24M用實線表示,將第二副電極線24S用虛線表示,將第二虛擬線24D用比第二主電極線24M細的實線表示。
第二主電極線24M及第二副電極線24S被連接在圖外的電極上。另外,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構成同一個節點的多條第二主電極線24M形成一個組。因而,第二副電極線24S經由形成一個組的第二主電極線24M被連接在圖外的電極上。
第二導體線24包含的多條第二主電極線24M形成了多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對於如在圖8中表示那樣、在一個檢測區域中、第二導體線24包含的多條第二主電極線24M形成了三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情況進行說明。
三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分別如在圖8中表示那樣,是將一個檢測區域在預先設定的方向(在圖8中是橫向)上連續的圖案。
即,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第一主電極線組18連續的方向與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第二主電極線組28連續的方向交叉。
各第二副電極線24S將多個不同的第二主電極線組28彼此連結。即,三個第二主電極線組28彼此僅用第二副電極線24S連結。
第二副電極線24與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連結點和第一副電極線14S與第一主電極線14M的連結點同樣,是將第二副電極線24S的端部連接到第二主電極線組28的兩端部間而形成的。
即,在第二導電層20中,在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的端部間,連結著第二副電極線24S的一方的端部。
因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中的至少一方中,在主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的端部間連結著副電極線的一方的端部。
第二虛擬線24D沒有被連接在第二主電極線24M及第二副電極線24S上,而被與電極電絕緣。
此外,在第二導電層20中,在第二主電極線24M及第二副電極線24S中的至少一方與第二虛擬線24D交叉的部分,第二主電極線24M及第二副電極線24S的數量與第二虛擬線24D的數量的比率被預先設定。
具體而言,在形成上述交叉的部分的四條線中,第二主電極線24M及第二副電極線24S的數量與第二虛擬線24D的數量的比率是3:1、2:2、1:3、0:4中的某一個(參照圖5(a)~圖5(d))。
此外,與第一導電層10同樣,在第二虛擬線24D與第二主電極線24M之間形成有空隙部(參照圖5(a)~圖5(c))。
同樣,在第二虛擬線24D與第二副電極線24S之間,形成有空隙部(參照圖5(a)~圖5(c))。
此外,在兩條第二虛擬線24D交叉的位置,形成有空隙部(參照圖5(d)、圖6、圖7(a)~圖7(c))。
參照圖1至圖8並使用圖9,說明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的層疊狀態。
通過上述的結構,在將第一導電層10層疊在第二導電層20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組合了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的狀態成為在圖9中表示的狀態。
如在圖9(a)中表示那樣,第一導體線14與第 二導體線24交叉的狀態,不是在第一導電層10中第一導體線14交叉的狀態,也不是在第二導電層20中第二導體線24交叉的狀態。
因而,不會通過濕式蝕刻的蝕刻殘留等而發生導體線的線寬與其他部分(導體線彼此離開的部分等)相比變粗的狀態。
另外,圖9(a)中表示的狀態,包括俯視時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主電極線(第一主電極線14M)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主電極線(第二主電極線24M)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的狀態。進而,圖9(a)中表示的狀態包括俯視時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副電極線(第一副電極線14S)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副電極線(第二副電極線24S)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的狀態。
如在圖9(b)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分別不是以銳角而是以鈍角連接的狀態下,即使發生線寬變粗的狀態,線寬變粗的量也較少。
如在圖9(c)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分別不是以鈍角而是以銳角連接的狀態下,由於形成兩處銳角,所以對線寬粗細的影響較大。因而,在形成了銳角的部分,分別因蝕刻殘留等而發生兩處的較粗部分EF(EF1,EF2)。
如在圖9(d)中表示那樣,在僅第一導體線14不是以銳角、而是以鈍角連接的狀態下,由於形成一處銳角,所以在形成了銳角的部分,發生一處較粗部分 EF(EF1)。另外,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在僅第二導體線24不是以銳角而是以鈍角連接的狀態下,由於形成一處銳角,所以也與僅第一導體線14以鈍角連接的狀態同樣,在形成了銳角的部分發生一處較粗部分EF。
如在圖9(e)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與第二導體線24交叉而形成銳角的部分形成有空隙部SP的狀態下,由於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不連接,所以沒有形成銳角,不發生線寬變粗的狀態。
根據以上,在圖9(c)及圖9(d)中表示的狀態、即發生較粗部分EF的狀態下,在將第一導電層10層疊在第二導電層20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開口部2的開口率(透過率)因較粗部分EF而下降,視覺辨認性下降。
參照圖1至圖9並使用圖10至圖17,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作用。
在使用具備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便攜電話或筆記型PC等便携通信終端)時,以顯示在顯示部(畫面)上的圖標等的位置(坐標)為目標,使用者用指尖等接觸在觸控面板1上。
並且,在指尖等接觸的觸控面板1中,將一個第一導體線14和多條第二導體線24的各自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按照第一導體線14檢測,來檢測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的接觸位置(坐標)。
這裏,如上述那樣,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的 由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a~線4d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第一導體線14、第二導體線24)形成。
此外,具備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第一導體線14)的第一導電層10、和被層疊在第一導電層10上並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第二導體線24)的第二導電層20。
除此以外,在將第一導電層10層疊在第二導電層20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分別以形成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各自中,通過使得多條導體線不交叉,能够抑制導體線的線寬變粗。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如果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則相對於由多條導體線形成了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的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此外,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由於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所以與由正方形(柵格)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或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相比,能夠使設計自由度提高。
以下,使用圖10至圖13,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能夠使設計自由度提高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在圖10中表示那樣,在觸控面板由正方形(柵格)的圖案形成的情況下,圖案的結構為,全部的角 度相同(θ 1=θ 2=90°)、並且全部的間距相等(P1=P2)。另外,圖10(a)是表示由正方形(栅格)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0(b)是在圖10(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圖。
如在圖11中表示那樣,在觸控面板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情况下,圖案的結構為,相鄰的角度不同(θ 1≠θ 2)、並且對置的角度相等(θ 1=θ 1’,θ 2=θ 2’)。除此以外,構成為,全部的間距相等(P1=P2)。另外,圖11(a)是表示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1(b)是在圖11(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圖。
如在圖12中表示那樣,在觸控面板1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的情況下,圖案的結構為,相鄰的角度不同(θ 1≠θ 2)、並且對置的角度相等(θ 1=θ 1’,θ 2=θ 2’)。除此以外,構成為,相鄰的間距不同(P1≠P2)、並且對置的間距相等(P1=P1’,P2=P2’)。另外,圖12(a)是表示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圖,圖12(b)是在圖12(a)中由虛線B包圍的範圍的放大圖。
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在觸控面板1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的情况下,對置的角度的組合如在圖13中表示那樣,有平行四邊形的縱向為銳角的組合、和平行四邊形的橫向為銳角的組合。
另外,圖13(a)是表示形成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的兩條線的組合的圖,在圖中,對於以45〔°〕交叉的兩條線賦予“45°”。此外,圖13(b)是表示在圖13(a)中由虛線B 包圍的範圍中以交叉的兩條線的角度製作出的平行四邊形的圖,將作為鈍角(120〔°〕)的橫向的角度用“θ 1”表示,將作為銳角(60〔°〕)的縱向的角度用“θ 2”表示。此外,圖13(c)是表示在圖13(a)中由虛線C包圍的範圍中以交叉的兩條線的角度製作出的平行四邊形的圖,將作為銳角(44〔°〕)的橫向的角度用“θ 1”表示,將作為鈍角(136〔°〕)的橫向的角度用“θ 2”表示。
即,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具有的縱向的銳角在θ 1(橫向的角度)>θ 2(縱向的角度)時形成。此外,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具有的橫向的銳角在θ 1(橫向的角度)<θ 2(縱向的角度)時形成。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與正方形(栅格)的圖案或菱形的圖案相比,不僅是相鄰的角度,相鄰的間距也不同。因此,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與正方形的圖案或菱形的圖案相比,可設計的角度與間距的組合的範圍增加。因而,能够使設計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其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中被不規則(隨機)地排列,被設定為不形成規則的網眼(網格圖案)。因此,與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的銳角部分和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的銳角部分減少。由此,能够使發生較粗部分EF的部分減少。
以下,使用圖14至圖17,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能夠使產生較粗部分EF的部分減少的作用 進行說明。
如在圖14及圖15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網格圖案)的觸控面板1中,形成541處銳角部分。此外,如在圖15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的觸控面板1中,由於形成銳角部分的位置被規則地配置,所以交點粗細規則地排列。
另外,所謂“銳角部分”,是僅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的銳角部分、和僅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的銳角部分。此外,在圖14及圖15中,將“銳角部分”用中空的圓表示。
相對於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如在圖16及圖17中表示那樣,由於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中被不規則(隨機)地排列,所以形成的銳角部分的數量為470處。另外,在圖16及圖17中,與圖14及圖15中同樣,將“銳角部分”用中空的圓表示。
除此以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在虛擬線與主電極線之間、虛擬線與副電極線之間、兩條虛擬線交叉的位置,能夠形成空隙部SP(參照圖5~圖7)。因而,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能夠使形成的銳角部分的數量減少到204處(未圖示)。此外,如在圖17中表示那樣,在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中不規則地排列的觸控面板1中,由於形成銳角部分的位置被不規則地配置,所以能夠防止交點粗細 規則地排列。
另外,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是本發明的一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即使是該實施方式以外的形態,只要是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就能够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
如果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則能够起到以下記載的效果。
(1)由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a~線4d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多條第一導體線14、多條第二導體線24)形成。除此以外,具備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第一導體線14)的第一導電層10、和層疊在第一導電層10上並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第二導體線24)的第二導電層20。
並且,在將第一導電層10層疊在第二導電層20上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第一導體線14和第二導體線24被配置為,分別交叉而形成有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
因此,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各自中,通過使得多條導體線不交叉,能够抑制導體線的線寬變粗。
結果,對於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進而,由於由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所以與由 正方形(柵格)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或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相比,能夠使設計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在俯視中被不規則地排列。由此,與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發生較粗部分EF的部分減少,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除此以外,由於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與菱形的圖案相比,對於莫爾條紋(Moire)的裕度較大,所以與由菱形的圖案形成的觸控面板相比,能夠使視覺辨認性提高。
以下,說明為了起到上述效果而發明了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的原委。
本發明的發明者等在發明本發明之前,開發了對於莫爾條紋的裕度較大的圖案即采用了菱形的圖案,實現了對於在采用栅格的圖案時不能對應的高分辨率液晶的對應。
這是因為,近年來,為了使液晶的畫質提高而使影像看起來更漂亮,液晶的像素較細,分辨率非常高,所以在由金屬細線形成的網格的形狀是栅格的情况下,非常難以找到沒有發生莫爾條紋的部位。
但是,即使是使用與栅格相比對於莫爾條紋的裕度較大的菱形的圖案的情况,也出現了難以對應的超高分辨率液晶。因此,為了解决該問題,需要具有網格形狀的圖案。
為了解决該問題,本發明的發明者等考慮了 將網格的形狀做成平行四邊形。
這是因為,平行四邊形的圖案通過對因角度不同而自由度比栅格的圖案增加的菱形的圖案再加上間距不同這一要素,自由度進一步增加。並且,相應於自由度增加,如果是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則相對於在菱形的圖案中發生莫爾條紋的狀况,有可能有不發生莫爾條紋的部位。
但是,平行四邊形的圖案與菱形的圖案同樣存在銳角,所以在以往技術的單純的網格圖案中,交點粗細規則地存在,視覺辨認性下降。
(2)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的銳角被設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範圍內,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形成的鈍角被設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的範圍內。
結果,圖案RP的形狀成為,能够抑制相鄰的導體線接近而成為與導體線的線寬變粗的狀態同樣的狀態的形狀,所以對於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3)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多個檢測區域分別形成為,在預先設定的範圍內重複相同的圖案。
結果,觸控面板1的外觀成為相同的圖案被重複的 外觀,所以能夠對觸控面板1的外觀賦予統一性。
(4)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被平行地排列,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導體線被平行地排列。
結果,觸控面板1的外觀成為平行的線被均勻地配置的外觀,所以能夠對觸控面板1的外觀賦予統一性。
除此以外,由於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和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導體線被平均地排列,所以能夠使觸控面板1的視覺辨認性提高。
(5)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被沿著相對於多個像素排列的方向傾斜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1、和與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除此以外,在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的至少一個導體線上,連結著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導體線。
結果,觸控面板1的外觀成為沿著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配置有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的外觀,所以能夠對觸控面板1的外觀賦予統一性。
(6)第一導電層10包含的導體線及第二導電層20包含的導體線在俯視中被不規則地排列。
因此,與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第一導體線14形成的銳角部分和由第二導體線24形成的銳角部分減少。
結果,與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被設定為在俯視中形成規則的網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發生較粗部分EF的部分減少,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7)主電極線及副電極線中至少一方的電極線與虛擬線交叉的部分中的一方的電極線與虛擬線的比率,在設為一方的電極線:虛擬線時,是3:1、2:2、1:3、0:4中的某一個。
因此,通過不形成主電極線及副電極線中的至少一方交叉的部分,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中,都能够抑制連結著兩條導體線的連結點處的、導體線的線寬變粗的部位的增加。
結果,能够抑制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各自包含的導體線的線寬變粗,對於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8)在俯視中,虛擬線不以銳角交叉。
結果,不由虛擬線形成較粗部分EF,所以能够抑制觸控面板1的視覺辨認性下降。
(9)在俯視中,第一主電極線14M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結果,能夠使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之間的靜電電容增加,能夠使對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指尖等導體的接觸位置進行檢測的檢測精度提高。
(10)在俯視中,第一副電極線14S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副電極線24S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結果,能夠使第一導電層10與第二導電層20之間的靜電電容增加,能夠使對觸控面板1的操作面中的導體的接觸位置進行檢測的檢測精度提高。
(11)導體線包括連接在電極上的多條主電極 線(第一主電極線14M、第二主電極線24M)、和連接在電極上的多條副電極線(第一副電極線14S、第二副電極線24S)。
除此以外,多條主電極線形成俯視時在預先設定的方向上連續的圖案即多個主電極線組(第一主電極線組18、第二主電極線組28)。並且,多個主電極線組彼此僅用副電極線連結。
結果,能夠由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分別形成主電極線組與副電極線不交叉的圖案。
(12)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中,在主電極線(第一主電極線14M、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的端部間,連結著副電極線(第一副電極線14S、第二副電極線24S)的一方的端部。
因此,在第一導電層10及第二導電層20的各自中,能夠將主電極線和副電極線分別用“T字”形狀連結,能够抑制在主電極線與副電極線的連結部分發生較粗部分EF。
結果,在俯視中能够防止開口部2的開口率(透過率)的下降,並且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的下降。
由此,對於具備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能夠使顯示品質變好。
(13)導體線具有的直線部分ST(STa,STb)的長度被設定為,作為包圍一個開口部2的四條線4中的一條線的長度的、間距WP的1倍以上且6倍以下。
因此,通過將直線部分ST的長度設為間距WP的6 倍以下,能够抑制直線部分ST變得比導體線的其他部分容易辨識。
結果,對於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14)導體線具有的直線部分ST(STa,STb)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
因此,通過將直線部分ST的長度設為間距WP的4倍以下,與將直線部分ST的長度設為超過間距WP的4倍的長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直線部分ST變得比導體線的其他部分容易辨識。
結果,對於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15)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被沿著第一方向D1、和與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所述第一方向D1是相對於將層疊著觸控面板1的顯示裝置所具備的多個像素排列的排列方向傾斜的方向。
因此,能夠使在顯示裝置具備的多個像素與將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排列而形成的網格圖案之間發生的、因與周期性的關係而引起的干涉(莫爾條紋)減少。
結果,對於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16)在虛擬線與主電極線之間形成有空隙部SP。
結果,能夠使被電絕緣的虛擬線的長度縮短,所以能夠使觸控面板1的寄生電容(寄生電容)減小,能够抑制對靜電電容的變化進行檢測的檢測靈敏度的下降。
(17)在虛擬線與副電極線之間,形成有空隙部SP。
結果,能夠使被電絕緣的虛擬線的長度縮短,所以能夠使觸控面板1的寄生電容減小,能够抑制對靜電電容的變化進行檢測的檢測靈敏度的下降。
(18)在兩條虛擬線交叉的位置形成有空隙部SP。
結果,能夠使虛擬線的長度縮短,所以能夠使觸控面板1的寄生電容減小,能够抑制對靜電電容的變化進行檢測的檢測靈敏度的下降。
此外,如果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則能够起到以下記載的效果。
(19)層疊著觸控面板1。
結果,能够抑制顯示裝置的視覺辨認性下降。
(1)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為,俯視時第一主電極線14M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構成為,第一主電極線14M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不交叉。
在此情況下,通過調整第一主電極線14M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主電極線24M具有的直線部分不交叉的位置,能夠調整靜電電容。
由此,能够使觸控面板1的設計自由度提高。
(2)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為,俯視時第一 副電極線14S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副電極線24S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構成為,第一副電極線14S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副電極線24S具有的直線部分不交叉。
在此情況下,通過調整第一副電極線14S具有的直線部分與第二副電極線24S具有的直線部分不交叉的位置,能夠調整靜電電容。
由此,能够使觸控面板1的設計自由度提高。
(3)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但並不限定於此,將第一導體線1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設定為間距WP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這關於第二導體線24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也是同樣的。
在此情況下,通過將直線部分ST的長度設為間距WP的10倍以下,能够抑制直線部分ST變得比導體線的其他部分更容易被辨識。
結果,對於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RP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1,能够抑制視覺辨認性下降。
(4)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檢測層,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但並不限定於此。
即,也可以構成為,第一導電層10形成觸控面板1的驅動層、第二導電層20形成觸控面板1的傳感檢測層。
另外,通常將配置在顯示裝置(便携通信終端)的使用者側的被觸摸的一側的導電層稱作傳感檢測層,將被 施加驅動電壓的一側的導電層稱作驅動層。
此外,構成傳感檢測層或驅動層的第一導電層10或第二導電層20可以根據顯示裝置的畫面尺寸及形狀而適當地變更設計。
例如,在縱橫比為4:3或16:9的橫長畫面中,也有選擇驅動電極沿水平方向延伸、傳感檢測電極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電極線的方向、采用與縱橫比對應的矩陣的電極線根數的情况。此外,也有將觀察者側/反觀察者側(顯示元件側)的配置關係變更的情況。
此外,在第一導電層10和第二導電層20不是分體、而是在共通(單獨)的絕緣基材的表背面上形成有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的結構的接觸傳感器膜中,需要承擔與設計思想對應的功能。這起因於第一導體線14及第二導體線24適當擔負傳感檢測層或驅動層的功能。
另外,作為具備非ITO的金屬絲導電層的膜傳感器,除了圖3中表示的GFF型(玻璃罩和兩片單面配線膜)以外,通常是GF2(玻璃罩和一片兩面配線膜)型。
並且,GF2型的膜傳感器由於電極膜為一片,所以能夠貢獻於觸控面板的薄型化。此外,在GF2型的膜傳感器中,能够將形成在膜基材的表背面上的X電極及Y電極的圖案以高精度在膜基材的表背面進行對位,所以能够有效地進行起因於圖案偏差的莫爾條紋的抑制。
(5)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在2〔μm〕以上且7〔μm〕以下的範圍內,但 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將第一導體線14的線寬設定在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範圍內。這對於第二導體線24的線寬也是同樣的。
參照第一實施方式並通過以下記載的實施例,對實施例1及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和比較例1至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進行說明。
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是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是4.2〔mm〕×4.2〔mm〕。
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是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是5.0〔mm〕×5.0〔mm〕。
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是多個柵格(正方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與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相同。
比較例2的觸控面板是多個菱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比較例2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與實施例1的觸控面板相同。
比較例3的觸控面板是多個柵格(正方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比較例3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與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相同。
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是多個菱形的圖案由多條導體線形成的觸控面板。此外,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其節點間距與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相同。
對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和比較例1至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分別比較了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可設計的參數數量)。將比較結果表示在表1中。
另外,所謂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是在將節點的間距設為預先設定的值的條件下能夠設計的、將相鄰的角度(上述的θ 1和θ 2)與相鄰的間距(上述的P1和P2)組合的總數。
此外,對於比較例1的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在圖18中用曲線圖用表示,對於比較例2的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在圖19中用曲線圖表示。同樣,對於比較例3的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在圖20中用曲線圖用表示,對於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在圖21中用曲線圖表示。
另外,在圖18至圖21中表示的曲線圖中, 在縱軸表示“間距”,在橫軸表示“角度”。此外,在圖18至圖21中表示的曲線圖中,將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用“n”表示。
如在表1中表示那樣,比較例1至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觸控面板相比,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較少。
具體而言,作為柵格的圖案的比較例1及比較例3與作為菱形的圖案的比較例2及比較例4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差是1.3倍左右。相對於此,比較例1及比較例3與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圖案的實施例1及實施例2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的差為300倍以上。
另外,由於通過曲線圖進行的表現較困難,所以對於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與比較例不同,沒有用曲線圖表示。
根據以上,確認了實施例1及實施例2的觸控面板與比較例1至比較例4的觸控面板相比,可設計的參數的數量非常多,能夠使設計自由度大幅地提高。
1‧‧‧觸控面板
2‧‧‧開口部
4a‧‧‧線
4b‧‧‧線
4c‧‧‧線
4d‧‧‧線
14‧‧‧第一導體線
16a‧‧‧第一銳角部
16b‧‧‧第一鈍角部
26a‧‧‧第二銳角部
26b‧‧‧第二鈍角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P‧‧‧圖案
Claims (18)
- 一種觸控面板,由包圍一個開口部的四條線構成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是通過多條導體線形成的,其特徵在於,上述觸控面板具備第一導電層和第二導電層,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上述第二導電層被層疊在上述第一導電層上,且包含不交叉而配置的多條導體線,在將上述第一導電層層疊於上述第二導電層的狀態下進行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和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配置為,分別交叉而形成上述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及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在上述俯視時被不規則地排列。
- 如請求項1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形成的銳角被設定在10°以上且89°以下的範圍內,上述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形成的鈍角被設定在90°以上且170°以下的範圍內。
- 如請求項1或2的觸控面板,其中,具有與多個坐標對應的多個檢測區域,上述檢測區域形成為,在預先設定的範圍內重複相同的圖案。
- 如請求項1或2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被平行地排列, 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導體線被平行地排列。
- 如請求項1或2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平行四邊形的圖案被沿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上述第一方向是相對於多個像素被排列的方向傾斜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在沿著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上述導體線,連結著沿著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上述導體線。
- 如請求項1或2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包括與上述觸控面板之電極連接的多條主電極線、與上述電極連接的多條副電極線、和沒有與上述主電極線及上述副電極線連接且與上述電極電絕緣的多條虛擬線,上述主電極線及上述副電極線中至少一方的電極線與上述虛擬線交叉的部分處的上述一方的電極線和上述虛擬線的比率,如果設成上述一方的電極線:上述虛擬線,則是3:1、2:2、1:3中的一者。
- 如請求項1或2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包括與上述觸控面板之電極連接的多條主電極線、與上述電極連接的多條副電極線、和沒有與上述主電極線及上述副電極線連接且與上述電極電絕緣的多條虛擬線,在上述俯視時,上述虛擬線不以銳角交叉。
- 如請求項1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包括與上述觸控面板之電極連接的多條主電極線、和與上述電極連接的多條副電極線, 在上述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上述主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上述主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 如請求項1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包括與上述觸控面板之電極連接的多條主電極線和與上述電極連接的多條副電極線,在上述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上述主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上述主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不交叉。
- 如請求項8或9的觸控面板,其中,在上述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上述副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與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上述副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 如請求項8或9的觸控面板,其中,在上述俯視時,上述第一導電層包含的上述副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不與上述第二導電層包含的上述副電極線所具有的直線部分交叉。
- 如請求項8或9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多條主電極線形成作為上述俯視時在預先設定的方向上連續的圖案的多個主電極線組,上述多個主電極線組彼此僅通過上述副電極線連結。
- 如請求項8或9的觸控面板,其中,在上述第一導電層及上述第二導電層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主電極線具有的直線部分的端部間連結著 上述副電極線的一方的端部。
- 如請求項1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間距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該間距是包圍上述一個開口部的四條線中的一條線的長度。
- 如請求項14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上述間距的1倍以上且6倍以下。
- 如請求項15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導體線具有的直線部分的長度被設定為上述間距的1倍以上且4倍以下。
- 如請求項1的觸控面板,其中,上述多個平行四邊形的圖案被沿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上述第一方向是相對於排列多個像素的方向進行了傾斜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
-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層疊著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的觸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24498A JP2019008606A (ja) | 2017-06-26 | 2017-06-26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JP2017-124498 | 2017-06-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0997A TW201910997A (zh) | 2019-03-16 |
TWI787293B true TWI787293B (zh) | 2022-12-21 |
Family
ID=64661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1903A TWI787293B (zh) | 2017-06-26 | 2018-06-26 |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004637A1 (zh) |
EP (1) | EP3447619A1 (zh) |
JP (1) | JP2019008606A (zh) |
CN (1) | CN109117017A (zh) |
TW (1) | TWI7872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59857B2 (ja) * | 2018-12-26 | 2022-10-25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US11188222B2 (en) * | 2019-12-05 | 2021-11-30 | Cabin Management Solutions, Llc | Multi-arrayed display user interface panel |
KR20220021977A (ko) | 2020-08-14 | 2022-02-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12527159B (zh) * | 2020-12-21 | 2024-03-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59460A1 (ja) * | 2014-04-15 | 2015-10-22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TW201622991A (zh) * | 2014-06-30 | 2016-07-01 |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 導電性膜、具備其的顯示裝置及導電性膜的評價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0115A (ja) * | 1997-09-30 | 1999-04-23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デジタイザ装置 |
US8717332B2 (en) * | 2008-07-31 | 2014-05-06 | Gunze Limited | Planar element, and touch switch |
WO2013039050A1 (ja) * | 2011-09-13 | 2013-03-21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WO2014021226A1 (ja) * | 2012-08-02 | 2014-02-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KR20140038819A (ko) * | 2012-09-21 | 2014-03-3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터치패널 |
EP2950187A4 (en) * | 2013-01-25 | 2016-10-19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KR101850634B1 (ko) * | 2013-10-22 | 2018-04-19 |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도전성 필름, 터치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
JP6170420B2 (ja) * | 2013-12-02 | 2017-07-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6294506B2 (ja) * | 2014-11-21 | 2018-03-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
JP6580957B2 (ja) * | 2015-11-26 | 2019-09-25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6518384B2 (ja) * | 2017-03-06 | 2019-05-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 |
-
2017
- 2017-06-26 JP JP2017124498A patent/JP2019008606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6-26 US US16/018,253 patent/US2019000463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06-26 CN CN201810670104.1A patent/CN109117017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6-26 EP EP18179708.5A patent/EP344761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6-26 TW TW107121903A patent/TWI78729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59460A1 (ja) * | 2014-04-15 | 2015-10-22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TW201622991A (zh) * | 2014-06-30 | 2016-07-01 |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 導電性膜、具備其的顯示裝置及導電性膜的評價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47619A1 (en) | 2019-02-27 |
US20190004637A1 (en) | 2019-01-03 |
TW201910997A (zh) | 2019-03-16 |
CN109117017A (zh) | 2019-01-01 |
JP2019008606A (ja) | 2019-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66263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TWI787293B (zh) |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
JP4678431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US9811221B2 (en) | Inpu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 |
US9798430B2 (en) | Inpu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 |
WO2018192281A1 (zh) |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 | |
TWI796372B (zh) | 導電構件及觸控面板 | |
WO2014021168A1 (ja) |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9594454B2 (en) | Touch-panel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150060254A1 (en) |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11086149A (ja) |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 | |
WO2019080758A1 (zh) |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装置 | |
TWI619052B (zh) | 觸摸板 | |
US9563324B2 (en) | Touch panel substrat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JP6370727B2 (ja) | 入力装置 | |
JP2019533840A (ja) | タッチ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タッチ装置 | |
JP2018206422A (ja) | 入力装置 | |
JP603781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 |
JP6498578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TW201941039A (zh) |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
JP673641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JP5236099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WO2013157526A1 (ja) |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7565204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JP6572748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及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