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05500U - 一种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05500U
CN206805500U CN201720497317.XU CN201720497317U CN206805500U CN 206805500 U CN206805500 U CN 206805500U CN 201720497317 U CN201720497317 U CN 201720497317U CN 206805500 U CN206805500 U CN 206805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tact panel
connecting portion
touch
connec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973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坤和
何加友
连少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 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 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 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 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973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05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05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05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一可视区与位于可视区至少一侧之非可视区;一触控感应层,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连接线、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分立的第二电极,两相邻第一电极之间通过连接线电性连接,两相邻第二电极间通过桥接结构电性连接;一与触控感应层电连接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根引线,多个连接桥,连接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间隙,第二连接部于间隙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极以及引线接触以电性连接第一电极以及引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设置有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逐渐普遍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中,例如智能型手机。
触控面板通常包含多个感测电极排列成触控阵列,以提供触控感测功能,感测电极边缘连接有导线以将触控感应信号连接到信号处理器。
现有的触控面板可包括可视区域和非可视区域,为了节约成本仅在可视区域内设置有触控阵列,将导线设置在非可视区域内。然而无法兼顾在非可视区与可视区交界处的导线与触控阵列连接处可视性问题与导线与触控阵列连接时连接处的耐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一可视区与位于可视区至少一侧之非可视区;一触控感应层,所述触控感应层形成于基板之上;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连接线、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分立的第二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排列,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排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两相邻第一电极之间通过连接线电性连接,两相邻第二电极间通过桥接结构电性连接;一与触控感应层电连接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根引线,所述可视区边界的第一电极与引线之间具有间隙;多个连接桥,连接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端,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间隙,第二连接部于间隙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极以及引线接触以电性连接第一电极以及引 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设置有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
优选地,所述抗反射层为铝涂层、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与第二方向成夹角交错连接第一电极与引线。
优选地,所述夹角为15°~30°。
优选地,所述连接桥为矩形状,其宽度尺寸为10μm~20μm,长度尺寸为20μm~80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透明导电材质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材料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线包括周围连接线和中央连接线,所述周围连接线连接非可视区域内的二相邻第二电极,所述中央连接线连接可视区域内的二相邻第二电极,所述周围连接线于基板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所述中央连接线于基板上的投影宽度。
优选地,所述桥接结构包括跨接线以及绝缘块,所述相邻第二电极之间通过跨接线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块设置于连接线与跨接线之间使连接线和跨接线绝缘。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基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用以界定可视区与非可视区。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设置于遮光层和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为增亮膜或抗反射膜,所述光学膜厚度为0.1-0.2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多个连接桥连接第一电极与引线,以使第一电极与引线之间的电连接更为牢固。同时通过在第二连接部表面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同时连接桥多条共同连接第一电极和引线,第一电极和引线通过较大电流时不易造成连接桥断裂,提高耐电压程度。
2、通过将连接桥交错连接第一电极和引线,以分散了连接桥在同一方向上的反射光线数量和强度,减少连接 桥因排列一致造成容易被人眼观察到的问题,进而改善连接处的连接桥可视问题。
3、通过第一连接部是采用透明的导电材质制作,第二连接部由金属材料制作,藉此,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1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提高耐电压程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1D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的另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1E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的再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层与导线层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图2A沿Ⅰ-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图2A沿Ⅱ-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E是图2A沿Ⅲ-Ⅲ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B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2B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A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一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B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二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C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三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D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四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E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五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F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六状态接触结构示意 图。
图4G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七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H是跨接线与第二电极的第八状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I是桥接结构和第二电极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图2A在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B是图5A沿Ⅳ-Ⅳ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A-1B,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100,其包括基板110、光学膜160、遮光层150、触控感应层120、以及导线层140。触控感应层120形成于基板110之上,光学膜160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0与基板110之间,遮光层150配置于触控面板100的边缘,并且设置在基板110之表面上而位于光学膜160与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用以遮蔽设置于其下方的其他结构,并将基板110界定为可视区VA与非可视区NA。导线层140设置于非可视区NA,并与触控感应层120电性连接用以传递触控讯号至处理单元(图未示),例如集成电路芯片,进而计算或辨认使用者手指的触控位置。
请参阅图1C,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盖板180以及光学胶层170,光学胶层170优选为OCA光学胶用以粘合盖板180和基板110。基板110可以为具有较佳绝缘阻抗的硬质基板或软性基板,具体可以为玻璃、蓝宝石、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等。基板110厚度为0.1-0.5mm,以确保在其上可以形成触控感应层120。光学胶层170厚度4-6μm,以确保足够的粘合强度。盖板180优选为玻璃盖板,其厚度优选为0.4-0.7mm,在保证触控面板100轻薄的同时,还具 有足够的强度。
光学膜160设置于基板110上表面,其可以为增亮膜或抗反射膜,用以提升光的辉度或降低反射光以改善视觉效果,厚度优选为0.1-0.2μm。
遮光层150设置于基板110边缘,可以是黑色光阻、白色光阻或其它具有低穿透率与低反射率的材料,其厚度为优选为1.5-2.5μm。由于遮光层150设置于基板110边缘,光从盖板180照射进入触控面板100时,盖板180、光学胶层170以及基板110对光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因此遮光层150的厚度可以设置相对较薄,便于触控面板100轻薄化。
请参阅图1D,光学膜160并非必要之配置,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光学膜160。
请参阅图1E,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学膜160可以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0之上。或者,触控面板100可以具有两层光学膜160,分别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0与基板110之间以及触控感应层120之上。
请参阅图2A,触控感应层12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2、至少一中央连接线124、至少一周围连接线126以及多个分立设置的第二电极128。第一电极122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排列,第二电极128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排列。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8彼此绝缘设置,以保证所接收到触控信号互不干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即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的排列方向互相垂直,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2的排列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第二电极128的排列方向。优选地,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均为透明电极。即为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中央连接线124设置于可视区VA并于可视区VA内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一电极122。以使多个第一电极122在可视区内形成第一方向电极串,检测可视区VA第一方向上的触控信号。周围连接线126设置于非可视区NA并于非可视区NA内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一电极122。以使多个第一电极122在非可视区内形成第一方向电极串,检测非可视区NA第一方向上的触控信号。
触控面板100还包括多个桥接结构130A、130B。桥接 结构130A横跨中央连接线124而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二电极128,桥接结构130B横跨周围连接线126而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二电极128。以使多个第二电极128形成第二方向电极串,检测第二方向上的触控信号。
同时,为了增强触控面板100的边缘触控能力,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触控感应层120(例如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与桥接结构130B设置于非可视区NA内(即位于遮光层150上方),以使触控感测的范围涵盖至触控面板100的边缘。
请参阅图2B,桥接结构130A包括至少二跨接线132A与至少二绝缘块134A,桥接结构130B包括至少二跨接线132B与至少二绝缘块134B。绝缘块134A设置于中央连接线124与跨接线132A之间,绝缘块134B设置于周围连接线126与跨接线132B之间,分别用以电性隔绝跨接线132A与中央连接线124或跨接线132B与周围连接线126,进而电性隔绝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
请一并参阅图2C-2D,具体地,每一跨接线132A包括一第一跨接部1321A和数个第二跨接部1323A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跨接部1321A的相对两端。优选地,每一第一跨接部1321A至少连接两个第二跨接部1323A,以使在其中一个第二跨接部1323A断裂时,其他第二跨接部1323A可以正常工作。
同时第一跨接部1321A和与触控感应层120不同面设置,使得第一跨接部1321A与中央连接线124之间形成一空间容纳绝缘块134A,以使桥接结构130A和中央连接线124之间的放置足够厚的绝缘块134A,以达到良好的绝缘效果。第二跨接部1323A连接第一跨接部1321A和第二电极128,连接后第一跨接部1323A与第二电极128之间呈具有一定的高度差的斜坡状。
第一跨接部1321A是采用透明的导电材质制作,所述透明的导电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氧化铝锌、氧化铟锌锡、氧化锌、氧化镉、氧化铪、石墨烯、纳米银线或纳米碳管其中的任一种。
该第二跨接部1323A由金属材料制作,所述的金属材料包含:钼、金、银、铜和铝其中之任一种,但不限定与此。第二跨接部1323A具有多层金属材质堆栈结构,且该 第二跨接部1323A的表面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1324,抗反射层1324的材料可采用低反射率金属材质(例如铝、铬和氧化铬)和金属氧化材质或者其中的任一种方式实现,藉此,具有降低第二跨接部1323A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跨接部1323A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跨接部1323A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
该些第二跨接部1323A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跨接部1321A,该些第二跨接部1323A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相邻的该第二电极128,任二相邻的该些第二跨接部1323A间隔排列;由于具有数个第二跨接部1323A,且均为金属材质,因此不仅能大大改善现有跨接线在第一跨接部1321A和第二跨接部1323A连接处形成坡度位置容易断裂的问题,还能取到双重保障的作用,倘若其中一个跨接部断裂,还能藉由其他的跨接部进行导通。因而跨接线132A能与第二电极128良好的电性连接,制程良率及触控面板可靠度也大大提升。而且,金属材质的该些第二跨接部1323A的宽度比第一跨接部1321A更小,较佳的第一跨接部1321A宽度至少是第二跨接部1323A的宽度的10倍以上,因此也可以有效避免如上文所述的跨接线可见的问题。
请参阅图2E,每一跨接线132B包括一第一跨接部1321B和数个第二跨接部1323B。即跨接线132B和跨接线132A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A-3B,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桥接结构130A、130B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电极128的排列方向,即第二方向,藉以降低触控感应层120的可视性,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于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配置桥接结构130A、130B的延伸方向错位于第二方向。即每一跨接线132A、132B斜向错位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二电极128,每一绝缘块134A与跨接线132A同角度平行放置,每一134B与跨接线132B同角度平行放置。
也即跨接线132A、跨接线132B与第一方向夹角均为α1,30°≥α1≥12°。且两相邻跨接线132A或两相邻跨接线132B之间间隔平行设置,彼此之间的间距为1.2μm-1.5μm。每一跨接线132A、132B的宽度为W4,长度为L1,其中,12μm≥W4≥7μm;120μm≥L1≥90μm。
通过将桥接结构130A、130B的延伸方向错位于第二方向,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以分散了桥接结构130A、130B在同一方向上的反射光线数量和强度,减少桥接结构130A、130B因排列一致造成容易被人眼观察到的问题,进而改善连接处的连接桥可视问题。
通过每一绝缘块134A、134B分别与每一跨接线132A、132B相互平行设置。同时,绝缘块134A、134B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7,且小于等于1.85,同时表面粗糙度为小于o.7um,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有效降低绝缘块134A、134B的表面产生的光散射,该设计方式减少了进入人眼的光线的数量和强度,以降低触控感应层120的可视性。
通过配置桥接结构130A、130B均包括至少两个跨接线,在跨接线允许的最小宽度范围内将同等大小的跨接线分割为多个跨接线,使得跨接线可视面接减少,同时,该至少两个跨接线斜向错位连接相邻的二个第二电极128可以进一步降低触控感应层120的可视性。
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由至少两跨接线连接,使得相邻第二电极的电连接稳定性更强。即使其中的一个跨接线接触不良,另一个跨接线也可正常使用。
同时,周围连接线126于基板110上具有投影宽度W1,中央连接线124于基板110上具有投影宽度W2,其中周围连接线126的投影宽度W1大于中央连接线124的投影宽度W2。
一般而言,遮光层150的绝缘阻抗低于基板110的绝缘阻抗,使得非可视区NA内触控感应层120下方的层体的绝缘阻抗较低,例如大约为1011欧姆,可视区VA内触控感应层120下方的层体的绝缘阻抗较高,例如大约为1013欧姆。由于一般电极的材料阻抗较高且触控感应层120于非可视区NA的底层的绝缘阻抗较低,如果以一般方式配置非可视区NA内透明连接线,容易使得静电电荷累积在连接线附近,而造成静电放电的问题。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克服在加强边缘触控能力时,容易在非可视区NA遭遇到的静电放电的问题,可以配置周围连接线126的宽度W1大于一定值,藉此,降低在非可视区NA的第一电极122之间的阻抗值(即周围连接线126的阻抗值),防止电荷累积在周围连接线 126的附近,进而抑制静电效应。
于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线的配置中,一方面,为了避免可视区VA内反射光影响使用者的视觉效果,中央连接线124设计具有较小的宽度W2,以降低桥接结构130A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周围连接线126因位于非可视区NA内,而无须考量桥接结构130B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为了降低周围连接线126的阻抗值,周围连接线126设计具有较大的宽度W1。换言之,由于可视区VA与非可视区NA对穿透率要求不同,本实用新型之实施方式在可视区VA内倾向配置具有宽度较小的中央连接线124,而在配置有遮光层150的非可视区NA内则倾向配置可抑制静电放电产生的具有较大宽度W1的周围连接线126。宽度W1大于宽度W2,以同时符合可视区VA与非可视区NA对穿透率的要求并抑制静电放电的产生。
优选地,周围连接线126的宽度W1大约为中央连接线124的宽度W2的2至3倍,藉以抑止静电效应产生的同时,还能较佳地维持触控面板100的感应面积与灵敏度。此外,周围连接线126的宽度W1还控制在不过于影响后续其余制程的实施的范围内,例如避免需过于延伸桥接结构130B的长度。举例而言,中央连接线124于基板110上的投影宽度W2可大约为0.1mm,周围连接线126于基板110上的投影宽度W1可大约为0.2mm至0.3mm。实际应用上,中央连接线124与周围连接线126的宽度可以随着采用的透明导电材料之方阻而变化,不应以此例而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
再请参见图2B,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的形状为长条形与菱形之组合。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周围连接线126于基板110上的投影宽度W1可配置大约为第一电极122与周围连接线126连接的长条部分127于基板110上的投影宽度W3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避免截面积变化过大,进而防止电流于为第一电极122与周围连接线126之间流动时因电阻变化过大而过热。举例而言,投影宽度W3为0.5mm至1.5mm。实际应用上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应了解到,第一电极122与第二电极128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而配置,可以为圆形、三角形、长条形、方形、菱形或上述之组合,不应以图中 所绘而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
再请参见图2D-2E,为了搭配周围连接线126之宽度W1的设计,可以对应调整触控面板100之第二电极128与桥接结构130B的配置。详细而言,于非可视区NA内,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具有周围间距P1,以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间隔开来。而于可视区VA内,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具有中央间距P2,以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间隔开来。周围间距P1可设计大于中央间距P2,以使具有较大宽度的周围连接线126可以对应地容纳于该周围间距P1内,中央连接线124可以对应地容纳于中央间距P2。桥接结构130A、130B分别位于非可视区NA与可视区VA,而分别跨越周围间距P1与中央间距P2。换句话说,位于非可视区NA之桥接结构130B于基板110上的投影长度设计为大于位于可视区VA之桥接结构130A于基板110上的投影长度。虽然,第二电极128与周围连接线126的距离与第二电极128与中央连接线124的距离大致相等,即周围间距P1与宽度W1的差值大致等于中央间距P2与宽度W2的差值,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依照实际需求设计第二电极128与周围连接线126或中央连接线124的距离,以达到较佳的静电防护效果。
请参阅图4A-4E,在可视区VA的每一跨接线132A的相对两端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8接触,每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S大小与接触区域到触控面板相同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小的比值相同。即接触区域的面积大小与所述接触区域到触控面板相同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小成正比变化。以减少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衰减,使得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与较近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一致,提高触控面板的远程区域触控的灵敏度,以确保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减少报点错误机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灵敏度。
如图4A-4B所示,每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S大小变化可以是改变跨接线132A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长度L的大小,使得跨接线132A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长度L变为L’,L’>L,使得跨接线132A 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面积变为S’。以使得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与较近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一致,提高触控面板的远程区域触控的灵敏度,以确保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减少报点错误机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灵敏度。
如图4C-4D所示,每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S大小变化可以是增大跨接线132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宽度W的大小,使得跨接线132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宽度W变为W’,W’>W,使得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面积变为S’。以使得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与较近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一致,提高触控面板的远程区域触控的灵敏度,以确保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减少报点错误机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灵敏度。
如图4E-4F所示,每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S大小变化可以是增大跨接线132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宽度W的大小以及跨接线132A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长度L的大小,使得跨接线132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宽度W变为W’,W’>W,跨接线132A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长度L变为L’,L’>L使得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面积变为S’。以使得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与较近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一致,提高触控面板的远程区域触控的灵敏度,以确保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减少报点错误机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灵敏度。
如图4G-4H所示,每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S大小变化可以是减小两个相邻第二电极128之间的间距,使得两个相邻第二电极128之间的间距由H变为H’,H>H’,使得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面积变为S’。以使得较远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与较近处的第二电极128信号传递到导线层140时的信号衰减一致,提高触控面板的远程区域触控的灵敏度,以确保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的 一致性,减少报点错误机率进而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灵敏度。
请参阅图4I,具体地,与触控面板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D4处的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小为S4;与触控面板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D3处的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小为S3;与触控面板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D2处的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小为S2;与触控面板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D1处的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小为S1。其中S4>S3>S2>S1,D4>D3>D2>D1,且S4/D4=S3/D3=S2/D2=S1/D1。
以此类推,可以理解为与触控面板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DN处(N为正整数)的一跨接线132A与第二电极128的接触区域的接触面积大小为SN,SN/DN的比值恒定。
该方法同样适用与非可视区域内的跨接线132B与其连接的两相邻第二电极128,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2A和5A,在可视区域和非可视区域的交界处,导线层140包括多根引线1401,触控感应层120一侧的第一电极122与引线1401连接端为第一锯齿状,引线1401与第一电极122连接的一端为与第一锯齿状相匹配的第二锯齿状,第一锯齿状和第二锯齿状之间具有间距为L3的间隙,优选为40μm≥L3≥10μm。
触控感应层120一侧的第一电极122与引线1401通过多个连接桥142连接。每一连接桥142交错连接第一电极122与引线1401,即连接桥142与第二方向成β的夹角,β优选为15°~30°。同时,连结桥142的宽度尺寸为W5,长度尺寸为L2矩形形状。优选地,20μm≥W5≥10μm,L2优选为间隙尺寸的2倍,即80μm≥L2≥20μm。
通过将连接桥142交错连接第一电极122和引线1401,以分散了连接桥142在同一方向上的反射光线数量和强度,减少连接桥142因排列一致造成容易被人眼观察到的问题,进而改善连接处的连接桥可视问题。
请参阅图5B,具体地,连接桥142包括第一连接部1421和至少二第二连接部1423。第二连接部1423电性连接 于该第一跨接部1421相对两端,第一连接部1421跨过间隙,通过第二连接部1423与第一电极122以及引线1401接触,以电性连接第一电极122以及引线1401。
第一连接部1421是采用透明的导电材质制作,所述透明的导电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氧化铝锌、氧化铟锌锡、氧化锌、氧化镉、氧化铪、石墨烯、纳米银线或纳米碳管其中的任一种。
第二连接部1423由金属材料制作,所述的金属材料包含:钼、金、银、铜和铝其中之任一种,但不限定与此。第二连接部1423具有多层金属材质堆栈结构,其表面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1424,抗反射层1424的材料可采用低反射率金属材质(例如铝、铬和氧化铬)和金属氧化材质或者其中的任一种方式实现,藉此,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1423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1423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1423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且连接桥142多条共同连接第一电极122和引线1401,第一电极122和引线1401通过较大电流时不易造成连接桥142断裂,提高耐电压程度。
任二相邻的该些第二连接部1423间隔排列;由于具有数个第二连接部1423,且均为金属材质,因此不仅能大大改善现有跨接线在第一连接部1421和第二连接部1423连接处位置容易断裂的问题,还能取到双重保障的作用,倘若其中一个跨接部断裂,还能藉由其他的跨接部进行导通。因而连接桥142能与第一电极122以及引线1401良好的电性连接,制程良率及触控面板可靠度也大大提升。而且,金属材质的该些第二连接部1423的宽度比第一连接部1421更小,较佳的第一连接部1421宽度至少是第二连接部1423的宽度的10倍。
通过多个连接桥142连接第一电极122与引线1401,以使第一电极122与引线1401之间的电连接更为牢固。同时连接桥140斜向放置,并将尺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在连接桥142可视性降低,同时通过在第二连接部1423表面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1424,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1423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1423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1423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多个连接桥连接第一电极与引线,以使第一电极与引线之间的电连接更为牢固。同时通过在第二连接部表面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同时连接桥多条共同连接第一电极和引线,第一电极和引线通过较大电流时不易造成连接桥断裂,提高耐电压程度。
2、通过将连接桥交错连接第一电极和引线,以分散了连接桥在同一方向上的反射光线数量和强度,减少连接桥因排列一致造成容易被人眼观察到的问题,进而改善连接处的连接桥可视问题。
3、通过第一连接部是采用透明的导电材质制作,第二连接部由金属材料制作,藉此,具有降低第二连接部1的光反射率,避免第二连接部出现可见问题。同时,第二连接部其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而不会有静电放电的问题,提高耐电压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一可视区与位于可视区至少一侧之非可视区;
一触控感应层,所述触控感应层形成于基板之上;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连接线、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分立的第二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排列,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排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两相邻第一电极之间通过连接线电性连接,两相邻第二电极间通过桥接结构电性连接;
一与触控感应层电连接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根引线,所述可视区边界的第一电极与引线之间具有间隙;
多个连接桥,所述连接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端,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间隙,第二连接部于间隙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极以及引线接触以电性连接第一电极以及引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设置有至少具有一抗反射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层为铝涂层、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与第二方向成夹角交错连接第一电极与引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15°~3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为矩形状,其宽度尺寸为10μm~20μ m,长度尺寸为20μm~8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透明导电材质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材料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周围连接线和中央连接线,所述周围连接线连接非可视区域内的二相邻第二电极,所述中央连接线连接可视区域内的二相邻第二电极,所述周围连接线于基板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所述中央连接线于基板上的投影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结构包括跨接线以及绝缘块,所述相邻第二电极之间通过跨接线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块设置于连接线与跨接线之间使连接线和跨接线绝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基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用以界定可视区与非可视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设置于遮光层和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为增亮膜或抗反射膜,所述光学膜厚度为0.1-0.2μm。
CN201720497317.XU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触控面板 Active CN206805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7317.XU CN206805500U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7317.XU CN206805500U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05500U true CN206805500U (zh) 2017-12-26

Family

ID=60738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97317.XU Active CN206805500U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055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3744A (zh) * 2018-12-07 2019-02-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3744A (zh) * 2018-12-07 2019-02-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56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降低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金屬導體可見度之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US11003269B2 (en) Touch panel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s
US9836170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including mesh patter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402845A2 (en) Touch sens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140118635A1 (en) Touch screen having mesh patterned electrodes
US9569044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conductive and insulated light shielding layers
CN106814906B (zh) 触摸面板
TWM481451U (zh) 單層式觸控面板
TWI515857B (zh) 觸控電極
TW201523388A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CN109407866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装置
CN106502443A (zh) 触控元件与触控显示模块
EP2928080A1 (en) Capacitive touch-sensitive device
CN206805501U (zh) 触控面板
CN201741139U (zh) 触控电路图形结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屏
CN206805500U (zh) 一种触控面板
US10725596B2 (en) Composite transparent touch sensor
US20160124547A1 (en) Touch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4076969A (zh) 触控面板及该触控面板制作方法
CN104808853A (zh) 触控面板
TW201405637A (zh) 觸控單元
CN109656414A (zh) 触摸屏组件、触摸屏组件的制备方法及触摸装置
CN103677368B (zh) 触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的接合结构
CN102446020B (zh) 触控显示器的结构
CN108803912A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