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8853A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8853A
CN104808853A CN201510217182.2A CN201510217182A CN104808853A CN 104808853 A CN104808853 A CN 104808853A CN 201510217182 A CN201510217182 A CN 201510217182A CN 104808853 A CN104808853 A CN 104808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electrode
contact panel
substrate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71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08853B (zh
Inventor
许祯竹
庄伟仲
黄彦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Cheng Cheng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171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088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08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8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08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8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与多个第二电极串。第一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与连接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第二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串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与导电层。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连接部两侧。透明介电层覆盖连接部与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导电层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导电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为导电层为网状结构,导电层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的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断线的问题。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技术将电子装置的屏幕与输入模块结合,用户只需使用手指在屏幕的相对应影像上按压即可操作,十分直观容易。触控技术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以及光学式。
电容式触控技术为在透明面板上设置透明电极,当用户使用手指触碰屏幕时,透明电极与人体之间的静电结合并形成一耦合电容,于是产生电容变化。从耦合电容所产生的诱导电流,手指触碰屏幕的位置便能被计算求出。电容式触控面板拥有透光率高、反应速度快、耐用性佳等优点,另外也可具有多点触控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改善触控面板的各项特性,相关领域都费尽心思开发。如何能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特性的触控面板,应是当前重要研发课题的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以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和避免导电层断线。
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串。第一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第二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串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以及导电层。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连接部两侧。透明介电层覆盖连接部以及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导电层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导电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其中透明介电层具有顶面与连接透明介电层的顶面与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侧面,透明介电层的顶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具有加宽部,设置于侧面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连接处上。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的设置范围为以侧面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10至30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的最大线宽为2至10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的厚度为0.3至0.4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透明介电层的最大厚度为1至2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的线宽为1至5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具有多个导电层分支,分别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分支的线宽总和为1至5微米。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还具有至少一分支连接部,电性连接导电层分支,并设置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上。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部部份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网状结构。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网状结构为由重复排列的相同几何图形所组成或由随机的图形所组成。
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让导电层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此导电层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断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仰视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局部M的放大图。
图3所示为根据图2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为沿图2的线段3。
图4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4B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5A至图5D分别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的基板、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以及导电层的仰视示意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9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线段
100:触控面板
110:基板
120:第一电极串
121:第一电极块
122:连接部
130:第二电极串
131:第二电极块
132:顶面
133:透明介电层
134:顶面
135:侧面
136:导电层
136B:衔接部
136W、138W:加宽部
138:导电层分支
139:分支连接部
A、B:长度
W:最大线宽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仰视示意图。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适合组装于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行动装置。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为单层透明电极结构。更具体地说,触控面板100可为单层氧化铟锡(Single Indium Tin Oxide,SITO)结构。
图2所示为图1的局部M的放大图。图3所示为图2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为沿图2的线段3。如图2与图3所示,触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10、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12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串130。第一电极串120设置于基板110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121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块121的多个连接部122。第二电极串130设置于基板110上。第二电极串130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131、透明介电层133以及导电层136。第二电极块131设置于连接部122两侧。透明介电层133覆盖连接部122以及位于连接部122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131。导电层136设置于透明介电层133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122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131,其中导电层136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换句话说,导电层136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斜线区域)。
具体而言,导电层136的材质为金属。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导电层136的材质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导电层136的材质。
由于导电层136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此导电层136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136断线的问题。
举例来说,若导电层136的线宽太大,则在导电层136的转角处可能会在一些升温或降温的制程中因为热胀冷缩而断裂。对比之下,因为导电层136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所以将能有效避免前述问题。
另外,因为设置于第二电极块131上的导电层136为网状结构而非整片结构,所以将可以有效避免导电层136剥落于第二电极块131,因而避免导电层136剥落的问题。
图4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136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如图4A所示,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矩形网格结构。图4B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136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如图4B所示,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随机图形网格结构。总结来说,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由重复排列的相同几何图形所组成或由随机的图形所组成。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另外,网状结构可以在图案化形成导电层136的同时通过图案化形成,因此相较于传统制程,形成网状结构并不需要额外的制程。
导电层136的线宽可为1至5微米。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具有多个分支,相较于不具有网状结构的导电层,在单位面积下导电层136具有较多连接线路,因此导电层136相较于不具有网状结构的导电层可以具有较小的线宽。
具体而言,导电层136的厚度为约0.3至0.4微米。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导电层136的厚度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导电层136的厚度。
第一电极串120可为驱动端走线,第二电极串130可为接收端走线,但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串120可为接收端走线,第二电极串130可为驱动端走线。
具体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为透明绝缘材料,例如玻璃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可包括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等。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块121、连接部122以及第二电极块131的材质可为透明金属氧化物薄膜例如氧化铟锡。应了解到,以上所述第一电极块121、连接部122以及第二电极块131的材质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第一电极块121、连接部122以及第二电极块131的材质。
具体而言,透明介电层133的材质可为氧化铟锌(INDIUM ZINCOXIDE,IZ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氧化锌(ZINCOXIDE,ZNO)、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氧化铝(Al2O3)、金属或奈米银。应了解到,以上所述透明介电层133的材质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透明介电层133的材质。
如图3所示,透明介电层133具有顶面134与连接透明介电层133的顶面134与设置于连接部122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侧面135,透明介电层133的顶面134与侧面135之间的夹角θ大于90度。于是,侧面135形成一个连接第二电极块131的顶面132与透明介电层133的顶面134的斜坡。
图5A至图5D分别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的基板110、第二电极块131、透明介电层133以及导电层136的仰视示意图。如图5A至图5D所示,导电层136具有加宽部136W,设置于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连接处上。
如图3所示,在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的顶面132的连接处,导电层136将会形成转角结构,因此导电层136在此处可能会有容易断裂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由于透明介电层133具有一定厚度,且在形成透明介电层133时,侧面135可能无法形成平滑的斜坡,因此导电层136可能遭遇高度落差或不平整的情况,因而使导电层136在此处容易断裂。如图5A所示,通过设置加宽部136W于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的顶面132的连接处,将能有效加强导电层136在此处的结构,并避免导电层136可能断线的问题。
如图5A所示,加宽部136W的设置范围为以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长度A,长度A可为10至30微米。
具体而言,加宽部136W的最大线宽W可为2至10微米。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加宽部136W的最大线宽W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加宽部136W的最大线宽W。
加宽部136W还可具有两个衔接部136B,设置于加宽部136W的两端。衔接部136B的线宽随着靠近加宽部136W的中央逐渐增加。衔接部136B的长度B可为1至10微米。
具体而言,透明介电层133的最大厚度可为1至2微米。应了解到,以上所述透明介电层133的最大厚度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透明介电层133的最大厚度。
如图5A所示,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八边形。如图5B所示,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六边形。如图5C所示,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弧结构。如图5D所示,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正方形。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并不限于前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宽部136W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局部仰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与图2的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以下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如图6所示,导电层136具有多个导电层分支138,分别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122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131。
通过设置多个导电层分支138,因为每个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较图2的导电层136的线宽较小,因此导电层136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进一步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因为每个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较图2的导电层136的线宽较小,因此将能进一步地避免导电层136断线的问题。
具体而言,导电层分支138的数量为二,但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分支138的数量可以大于二,比如三或四。
具体而言,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总和为1至5微米。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总和与图2的导电层136的线宽大致相同。当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总和与图2的导电层136的线宽大致相同时,导电层分支138将能具有与图2的导电层136相同或更佳的导电效果。另外,各个导电层分支138的线宽可以相同或不同,应视实际需要来决定。
导电层分支138还可具有加宽部138W,设置于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连接处上。
具体而言,加宽部138W的设置范围为以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10至30微米。另外,加宽部138W的最大线宽总和可为2至10微米。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局部仰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与图6的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以下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如图7所示,导电层136还具有至少一分支连接部139,电性连接各个导电层分支138,并设置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上。另外,分支连接部139也部份设置于透明介电层133的侧面135上。
通过设置分支连接部139连接各个导电层分支138,将能使导电层136的结构更为稳固。更进一步来说,因为分支连接部139的设置位置与图6的加宽部138W的设置位置相同,因此也能避免导电层136断线的问题。
另外,因为各个导电层分支138为分支连接部139电性连接,因此各个导电层分支138的电性将能较为稳定,因而减少导电层分支138损坏的情况。
具体而言,分支连接部139的设置范围为以侧面135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10至30微米。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分支连接部139的设置范围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分支连接部139的设置范围。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局部仰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与图7的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以下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如图8所示,分支连接部139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如阴影标示处),但是导电层136的其他部份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为实心结构。换句话说,分支连接部139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导电层136的其他部份为实心结构。
图9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局部仰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与图8的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以下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如图9所示,分支连接部139设置于第二电极块131其中之一的顶面132上,且没有设置于透明介电层133上。
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让导电层136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此导电层136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136断线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串,设置于该基板上,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这些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串,设置于该基板上且分别相交于这些第一电极串,分别包含:
多个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这些连接部两侧;
一透明介电层,覆盖这些连接部以及位于这些连接部两侧的部分这些第二电极块;以及
一导电层,设置于该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这些连接部的两侧的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该导电层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介电层具有一顶面与连接该透明介电层的该顶面与设置于这些连接部的两侧的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一顶面的一侧面,该透明介电层的该顶面与该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具有一加宽部,设置于该侧面与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该顶面的连接处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加宽部的设置范围为以该侧面与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该顶面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10至30微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加宽部的最大线宽为2至10微米。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加宽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的厚度为0.3至0.4微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介电层的最大厚度为1至2微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的线宽为1至5微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具有多个导电层分支,分别电性连接设置于这些连接部的两侧的这些第二电极块。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这些导电层分支的线宽总和为1至5微米。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还具有至少一分支连接部,电性连接这些导电层分支,并设置于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一顶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分支连接部部份设置于该透明介电层上。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分支连接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网状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网状结构为由重复排列的相同几何图形所组成或由随机的图形所组成。
CN201510217182.2A 2015-04-30 2015-04-30 触控面板 Active CN1048088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7182.2A CN104808853B (zh) 2015-04-30 2015-04-30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7182.2A CN104808853B (zh) 2015-04-30 2015-04-30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8853A true CN104808853A (zh) 2015-07-29
CN104808853B CN104808853B (zh) 2018-06-05

Family

ID=53693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7182.2A Active CN104808853B (zh) 2015-04-30 2015-04-30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088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1108A (zh) * 2018-03-26 2018-09-0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具改善视觉效果的触控电极桥接结构
CN109240533A (zh) * 2018-08-06 2019-01-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US10698548B2 (en) 2018-08-06 2020-06-3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CN111596800A (zh) * 2020-05-22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0858A (zh) * 2011-04-29 2011-09-28 深圳南玻伟光导电膜有限公司 触摸屏透明导电层结构
CN203535595U (zh) * 2013-09-1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20140362027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Ili Technology Corp.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CN204044792U (zh) * 2013-09-23 2014-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1673A (zh) * 2013-10-18 2015-04-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M476996U (en) * 2013-11-11 2014-04-21 Wintek Corp Touch pane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0858A (zh) * 2011-04-29 2011-09-28 深圳南玻伟光导电膜有限公司 触摸屏透明导电层结构
US20140362027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Ili Technology Corp.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CN203535595U (zh) * 2013-09-1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204044792U (zh) * 2013-09-23 2014-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1108A (zh) * 2018-03-26 2018-09-0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具改善视觉效果的触控电极桥接结构
CN109240533A (zh) * 2018-08-06 2019-01-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US10698548B2 (en) 2018-08-06 2020-06-3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CN111596800A (zh) * 2020-05-22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596800B (zh) * 2020-05-22 2023-08-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8853B (zh) 201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3337B2 (en) Light transmission touch panel
JP3181649U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204302931U (zh) 触控面板
JP3189744U (ja) 網目状の合金タッチ電極を有するタッチパネル
US20140184939A1 (en) Touch structure
US20140225869A1 (en) Touch panel
US9092106B2 (en) Touch panel
CN104808853A (zh) 触控面板
US8921727B2 (en) Double-layer electrode device
CN103809797A (zh) 触控电极装置
CN202351840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US8928616B2 (en) Touch electrode device
TWI474385B (zh) 觸控單元
CN10483442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CN206805501U (zh) 触控面板
US20160259454A1 (en) Touch unit,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3870076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15510B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204360347U (zh) 触控面板
CN103777831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459448B (zh) 觸控面板
CN203773515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720817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164938U (zh) 电容式触控单元
CN206805500U (zh) 一种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22

Address after: No. 689, cooperative road, West District,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Co-patentee after: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Patentee after: Cheng Cheng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Longhua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The H3 workshop is located in the K2 area of the Shenzhen ultra deep photo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patentee before: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atentee befor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