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6953B -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 Google Patents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6953B
CN106166953B CN201610331115.8A CN201610331115A CN106166953B CN 106166953 B CN106166953 B CN 106166953B CN 201610331115 A CN201610331115 A CN 201610331115A CN 106166953 B CN106166953 B CN 106166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rument board
lower side
side instrument
vehicle
sid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311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6953A (zh
Inventor
石川晶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6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6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6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6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通过尽量使仪表板的外观面看起来较宽,从而提升车辆室内的开阔感,而且提高分割的上下仪表板的端部的强度,防止上下仪表板的合并部产生间隙,具有高品质的外观和外观性。该仪表板具有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将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固定在一起,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21、31)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外侧伸出的形状,通过使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从上方覆盖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并与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合并在一起,使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D)的上下的合并部构成为箱形状部(11)。

Description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的车辆的仪表板存在这样的构造: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具有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将上述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合并固定在一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这样的构造的仪表板中,在向左右悬伸(overhang)而使车辆室内侧的外观面带有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开阔感的情况下,对下部侧仪表板的左右两侧面进行零件分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267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33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仪表板的构造中,由于悬伸的上部侧仪表板的左右两侧面被实施零件分割,因此,零件件数会增加,存在导致零件的成本升高并且增加组装工时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在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的上下合并部易于产生间隙,因此,有可能降低仪表板的外观品质。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通过尽量使仪表板的外观面看起来较宽,从而提升车辆室内的开阔感,而且提高分割的上下仪表板的端部的强度,并且防止上下仪表板的合并部产生间隙,具有高品质的外观和外观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具有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并且将所述上部侧仪表板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固定在一起,其中,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形状,通过使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从上方覆盖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并与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合并在一起,使朝向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的上下的合并部构成为箱形状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伸出部分的所述箱形状部内设有用于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固定在所述转向支承件的端部的、用于向车身安装的安装托架上。
并且,在本发明中,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与支承部设置成一体,该支承部用于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背面卡合。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面朝向车辆室内侧的角部设有卡合部,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面的角部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发明的效果
像上述那样,本发明是一种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具有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并且将所述上部侧仪表板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固定在一起,其中,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形状,通过使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从上方覆盖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并与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合并在一起,使朝向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的上下的合并部构成为箱形状部,因此,即使在欲使仪表板的沿车辆宽度方向扩展延伸的情况下,也能够提升伸出部分的仪表板的侧端部的刚性,而且能够在不增加零件件数的前提下使仪表板带有车辆宽度方向的开阔感。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所述伸出部分的所述箱形状部内设有用于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因此,具有较高刚性的箱形状部成为用于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能够在刚性稳定的部分将仪表板固定在转向支承件上。其结果,能够防止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之间的合并部产生间隙等,能够获得车辆室内的较高的外观品质。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固定在所述转向支承件的端部的、用于向车身安装的安装托架上,因此,能够最靠近车身侧壁侧地设置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因而,采用本发明的构造,能够在极为接近车门开口部的部位配置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因此,能够提升仪表板的端部的伸出部分的位置的尺寸精度,防止产生间隙。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与支承部设置为一体,该支承部用于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背面卡合,因此,能够在固定于转向支承件的部分连续地配置上部侧仪表板,能够以较高的刚性将上部侧仪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能够防止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之间的合并部产生间隙,获得车辆室内的较高的外观品质。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面朝向车辆室内侧的角部设有卡合部,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面的角部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因此,能够提升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的角部的刚性并限制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两侧的位置,能够防止产生间隙,进一步谋求提升车辆室内的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室内侧的车辆后方观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部构造的仪表板的伸出部分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以另外的角度从车辆室内侧的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伸出部分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以又一另外的角度从车辆室内侧的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伸出部分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组装在转向支承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以另外的角度从车辆后方观察图4的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与转向支承件之间的配置关系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和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之间组装起来的状态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在转向支承件上组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的状态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图2中的E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沿C-C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仪表板;2、上部侧仪表板;2a、外观面;3、下部侧仪表板;4、转向支承件;5、主体(车身);5A、车门开口部;7、外露翻边饰条;8、螺杆;11、箱形状部;21、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22、定位肋;23、卡合爪(卡合部);24、合并面;25、上部凸台;26、上部销;31、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31a、基座部;32、凸台;33、销;34、卡定片;35、卡合孔(被卡合部);36、贯通孔;37、贯穿孔;41、安装托架;43、连结构件(连结部);43A、支承片;43a、插入孔;43b、插入孔;D、仪表板的伸出部分;F、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G、支承部;H、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另外,在附图中,箭头I方向表示车辆室内侧的方向,箭头O方向表示车辆室外侧的方向。
如图1~图9所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仪表板1在车辆室内的前方侧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其整体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主要具有形成上部的上部侧仪表板2和形成与乘员相面对的表面的下部的下部侧仪表板3,通过将上述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外侧的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固定在一起,从而构成该仪表板1。而且,在将这两个树脂零件组合起来之后,在仪表板1上进一步组装装饰构件10、未图示的装饰品等用于提高外观性的零件,成为能够赋予丰富多彩的设计变化的结构。
此外,如图4、图5及图9所示,在仪表板1的内部内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向支承件4,该仪表板1通过借助转向支承件4的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两端部的安装托架41并利用螺栓和螺母42等紧固在主体(车身)5侧的前围侧板上,从而支承固定于主体5。
如图11~图13所示,在车辆室外侧的主体5的车辆侧部设有车门开口部5A,该车门开口部5A通过将外主体板、内主体板等的周缘部叠合起来,并利用点焊等将该周缘部的凸缘部51的叠合面固定来形成,该车门开口部5A利用侧门6开闭。
在车辆侧部的车门开口部5A的整周安装有与凸缘部51嵌合的环状的外露翻边饰条(opening trim)7作为密封件。该外露翻边饰条7根据车型也存在不嵌合于车门开口部5A的整周,而是仅嵌入到上半部分或上部的情况,但在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合并部构造的结构中,至少在仪表板1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的车门开口部5A嵌入安装有外露翻边饰条7。
如图11~图13所示,该外露翻边饰条7具有以夹持凸缘部51的方式嵌入的截面呈字母U形的嵌合部71、形成在该嵌合部71的车辆室外侧且被侧门6压缩从而用于保持气密性的密封部72以及形成在嵌合部71的车辆室内侧且朝向车辆室内延伸的鳍状的唇部73。嵌合部71是在内部包有芯轴的、主要由橡胶材料构成且具有刚性的较硬部分。唇部73由具有挠性的柔软的橡胶材料构成,与仪表板1、车辆室内的内装构件抵接,具有覆盖或者压接内装构件的边缘端等的作用。
如图1~图3、图5、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的构造中,上部侧仪表板2的朝向上方的外观面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图5的由附图标记M包围的部位)21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车辆室外侧(箭头O方向)伸出的形状。而且,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形成为将周围部分向下方以大致直角弯折而成的截面呈大致字母L形的凸缘形状。另一方面,下部侧仪表板3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图5的由附图标记N包围的部位)31与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同样也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车辆室外侧(箭头O方向)伸出的形状。而且,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形成为至少车辆前后侧表面和车辆外侧侧面被纵壁包围的上表面开口的箱形状,并且该上表面开口形成为随着向侧端部31的上部去而扩展的这样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的构造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通过从上方覆盖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地盖住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而使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与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合并,构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车辆室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D的上下的合并部在仪表板1的侧端部成为箱形状部11。由此,即使仪表板1的侧端部做成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车辆室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D,在将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合并时该合并部成为闭合的箱形状部11,也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此外,由于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具有向上部侧扩展的形状,且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被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覆盖,因此,不易从外部看到伸出部分D的合并部,能够在仪表板1的侧端部保持较好的外观,并且获得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车辆室外侧伸出地扩展的仪表板1的外观。
如图7~图9及图12所示,在伸出部分D的箱形状部11内设有用于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该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配设在呈箱形状且具有较高的刚性的箱形状部11的部位,仪表板1构成为在刚性稳定的部分固定于转向支承件4。由此,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之间的合并部不会产生损害外观这样的间隙。
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具备在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背面侧与侧端部31设为一体且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凸台32和销33。上述凸台32和销33设置在从侧端部31的背面朝向车辆下方伸出设置的基座部31a的前表面,凸台32和销3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而且,在凸台32上设有与插入的螺杆8的外螺纹部8a螺纹接合的内螺纹部32a,销33的顶端部为了易于插入而形成为顶端较细的形状。
此外,如图5、图7、图9及图12所示,在下部侧仪表板3的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设有用于固定在安装托架41上的连结构件(连结部)43,该安装托架41是用于将转向支承件4的端部安装在车辆侧部的主体5上的构件。该连结构件43配置成与下部侧仪表板3的凸台32和销33相对,并且固定在安装托架41的上表面部。通过在这样的位置配置连结构件43,能够使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最靠近车身侧壁侧的主体5地设置在极为接近车门开口部5A的部位,能够实现提升仪表板1的伸出部分D的位置的尺寸精度。
因此,连结构件43利用支承片43A和固定片43B弯曲形成为从车辆侧方观察呈字母L形,支承片43A以在安装托架41的上表面部立起的状态配置,固定片43B与安装托架41的上表面部相接合,在支承片43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上下空开间隔地穿设有供螺杆8的外螺纹部8a插入的插入孔43a和供销33的顶端部插入的插入孔43b。因而,通过将销33插入到支承片43A的插入孔43b,将螺杆8的外螺纹部8a从支承片43A的插入孔43a旋入到凸台32的内螺纹部32a,从而使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借助连结构件43固定在安装托架41上。
并且,如图12所示,下部侧仪表板3的、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和与上部侧仪表板2卡合的支承部G设为一体。该支承部G具备在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上向基座部31a的后表面侧延伸地设置的图7的卡定片34和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的背面侧壁设置的图6的定位肋22,上述卡定片34和定位肋22构成为在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组装时互相插入的插入构造。通过设置这样的支承部G,在向转向支承件4固定的固定部F(固定于转向支承件4的部分)连续地配置有上部侧仪表板2,在仪表板1的中间部,上部侧仪表板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下部侧仪表板3等以较高的刚性定位,使得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之间的合并部不会产生损害外观的间隙。
如图6、图8及图13所示,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的背面侧且是从侧面朝向车辆室内侧的下侧角部,设有朝向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突出的卡合爪(卡合部)23。此外,如图7和图13所示,在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表面侧且是侧面的下侧角部,设有与卡合爪23卡合的卡合孔(被卡合部)35。因此,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在仪表板1的下部通过使它们的卡合爪23和卡合孔35相卡合而组合起来,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角部的刚性得到提高,而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两侧的位置被限制。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仪表板1的伸出部分D的车厢内侧且是向车辆的前后左右延伸的分型面的角部Dc处,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形成为较大程度地弯曲的弯曲形状,作为为了强调能够看得出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相对于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伸出来这样的伸出外观而采用的有效的手段。因此,如图6和图13所示,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的背面侧的下侧角部具有与卡合爪23相连结的平面状的合并面24,利用该合并面24,即使在角部Dc处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弯曲部分较大,且与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之间的合并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段差(日文:段差)Y1变大,也会成为在该合并部不会产生间隙Y2的、仪表板1内部不会被看到的构造。而且,由于合并面24具有加强卡合爪23的功能,且形成为将合并面24和卡合爪23连结起来的形状,因此,通过使用合并面24和与卡合孔35卡合的卡合爪23,能够容易地进行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合并作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的构造中,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构成为也利用图8、图9及图11所示的结合部H来结合。该结合部H具备上部凸台25、上部销26、贯通孔36和贯穿孔37,上部凸台25和上部销26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的背面侧与侧端部21设为一体,贯通孔36和贯穿孔37穿设在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上部。
如图6、图8、图9及图11所示,上部凸台25和上部销26从侧端部21的上部背面朝向车辆下方延伸,上部凸台25和上部销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而且,在上部凸台25上设有与插入的螺杆8的外螺纹部8a螺纹接合的内螺纹部25a,上部销26的顶端部为了易于插入而形成为顶端较细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7~图9及图11所示,贯通孔36和贯穿孔37设置在侧端部31上部的箱状的凸部38上,贯通孔36和贯穿孔3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因而,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在仪表板1的上部通过将上部销26贯穿于凸部38的贯穿孔37,将螺杆8的外螺纹部8a从凸部38的贯通孔36旋入到上部凸台25的内螺纹部25a,从而借助结合部H互相结合。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具有供在装饰构件10的末端部设置的爪部10a嵌合的嵌合孔31b,通过将爪部10a嵌入到嵌合孔31b中,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之间的合并部附近强制地决定下部侧仪表板3和装饰构件10之间的嵌合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的构造中,下部侧仪表板3如图12和图13所示,侧端部31的外观在从脱模方向观察时处于脱模死角(日文:アンダー),因此,通过行位结构(日文:スライド)使外观面(边界Q~边界R)向方向U呈现,而且该外观面的背侧在模腔和模芯的脱模死角切换的中间部设置模具分隔面K,做成以边界P为界地使模腔向方向S脱离、使模芯向方向T脱离的模具构造。利用该模具分隔面K,实现向脱模的脱模死角方向弯曲的外观。此时,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合并利用间隙X1和段差X2来设定(参照图11),定位肋22利用间隙V和间隙W来设定(参照图12),模具分隔面K上的卡合爪23和卡合孔35基于卡合爪23的组装方面的理由,利用间隙Z来设定。这些间隙之间的关系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的合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设为间隙V<间隙Z≤间隙Y2,即使在卡合爪23向卡合孔35中被拉入所需程度以上的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做成从间隙Y2到间隙为0的范围内的外观间隙。
此外,这些间隙之间的关系在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之间的合并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成为外观段差>侧端部21的板厚2h或侧端部31的板厚3h的关系时,侧端部21、31的外观会产生间隙,因此,设为间隙V<段差X2<板厚2h<板厚3h,利用定位肋22和作为其承接部的卡定片34做成侧端部21、31的外观不产生间隙这样的合并构造(参照图11和图12)。
并且,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之间的合并部成为侧端部21和侧端部31的只是板厚的对接构造,在零件的公差方面,难以稳定地实现一定精度的合并,因此,在成为结合末端的结合部H的位置将上部销26贯穿于凸部38的贯穿孔37从而将侧端部21和侧端部31定位,将螺杆8的外螺纹部8a从凸部38的贯通孔36旋入到上部凸台25的内螺纹部25a而对侧端部21和侧端部31进行螺杆固定(参照图8和图11),将其周围与侧端部21、31的壁连接而做成箱形状部11,成为使结合部H的结合更加牢固而能够进行复杂合并的构造。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的端部的构造中,是将分割形成上下两部分而得到的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固定在一起的构造,上部侧仪表板2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外侧伸出的形状,通过从上方覆盖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地将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与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合并,朝向车门开口部5A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D的上下的合并部构成为箱形状部11,因此,即使在为了使仪表板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扩展延伸而使上述侧端部21、31伸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增加零件件数的前提下确保伸出部分D所需要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的端部的构造中,利用与以往的构造相比向车辆室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D使仪表板1的外观整体看起来感觉较宽,因此,能够使仪表板1带有车辆宽度方向的扩展而提升车辆室内的开阔感,提高乘坐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的端部的构造中,在将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和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合并时,该合并部成为闭合的、刚性较高的箱形状部11,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具有向上部侧扩展的形状,下部侧仪表板3的侧端部31被上部侧仪表板2的侧端部21覆盖,因此,能够得到这样的仪表板1,该仪表板1能够实现不易从外部看到伸出部分D的合并部而且即使侧端部21、31以板厚程度相互对接也不产生间隙的合并构造,且该仪表板1具有较高品质的外观和优异的外观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Claims (5)

1.一种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分割形成为上下两部分,具有上部侧仪表板和下部侧仪表板,并且将所述上部侧仪表板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固定在一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和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形成为朝向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形状,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形成为至少车辆前后侧表面和车辆外侧侧面被纵壁包围的上表面开口的箱形状,
通过使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从上方覆盖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并与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端部合并在一起,使朝向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的上下的合并部构成为箱形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伸出部分的所述箱形状部内设有用于向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固定在所述转向支承件的端部的、用于向车身安装的安装托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用于向所述转向支承件固定的固定部与支承部设置成一体,该支承部用于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背面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上部侧仪表板的侧面朝向车辆室内侧的角部设有卡合部,在所述下部侧仪表板的侧面的角部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CN201610331115.8A 2015-05-18 2016-05-18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Active CN106166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0989 2015-05-18
JP2015100989A JP6578736B2 (ja) 2015-05-18 2015-05-18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端部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6953A CN106166953A (zh) 2016-11-30
CN106166953B true CN106166953B (zh) 2018-11-16

Family

ID=57359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1115.8A Active CN106166953B (zh) 2015-05-18 2016-05-18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78736B2 (zh)
CN (1) CN10616695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3728U (zh) * 1989-08-04 1991-04-03
JPH09240318A (ja) * 1996-03-07 1997-09-1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取付け構造
JP2000062497A (ja) * 1998-08-25 2000-02-29 Inoac Corp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JP2001163084A (ja) * 1999-12-06 2001-06-19 Fuji Heavy Ind Ltd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取り付け構造
JP3883416B2 (ja) * 2001-11-08 2007-02-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JP5138241B2 (ja) * 2007-03-02 2013-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12140093A (ja) * 2010-12-29 2012-07-26 Suzuki Motor Corp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支持構造
JP5741401B2 (ja) * 2011-11-24 2015-07-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取付部、バンパーカバーの取付部、及びバンパーカバーの組付構造
JP5971526B2 (ja) * 2013-04-11 2016-08-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の係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6953A (zh) 2016-11-30
JP6578736B2 (ja) 2019-09-25
JP2016215747A (ja) 2016-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2437B2 (en) Spoiler for a tailgat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6604859B (zh)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板
JP2007062635A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US8191942B2 (en)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717453B (zh) 门内饰
EP1914097A3 (de) 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dach
JP2006213184A (ja) 自動車のドアサッシュ構造
CN102310820B (zh) 车辆用内装构件
CN102862463A (zh) 一种汽车的独立固定三角窗
CN103043107A (zh) 一种汽车特别是轿车
CN106166953B (zh)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JP6166132B2 (ja)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
CN105857408A (zh) 翼子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JP5307526B2 (ja) ガ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JP5163098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209225077U (zh) 车门装饰板、车门和车辆
CN105246741A (zh) 车辆用树脂零件的安装构造
CN204605698U (zh) 车辆用内饰材料
CN204136739U (zh) 汽车驾驶室三角面板固定结构
KR101508156B1 (ko) 개구부 및 지지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용 장식 부품
CN111231630A (zh) 一种注塑有饰板的车窗总成
CN208993767U (zh) 汽车d柱护板
CN208993765U (zh) 汽车c柱护板
CN209683572U (zh) 一种杂物盒总成用杂物盒本体
CN207550109U (zh) 车门下护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