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18A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3118A CN106103118A CN201580013636.2A CN201580013636A CN106103118A CN 106103118 A CN106103118 A CN 106103118A CN 201580013636 A CN201580013636 A CN 201580013636A CN 106103118 A CN106103118 A CN 1061031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
- tape drum
- close lid
- displaced portions
- test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同时检测开闭盖的关闭和带盒的有无的带打印装置等。具有:盒安装部(5),其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带盒(100);开闭盖(7),其开闭盒安装部(5);盖检测部(52),其设置于盒安装部(5),对开闭盖(7)的关闭进行检测;以及被检测突起(83),其与盖检测部(52)对应地设置于开闭盖(7),被检测突起(83)随着开闭盖的关闭而使安装于盒安装部(5)的带盒(100)的移位部(186)移位,盖检测部(52)随着移位部(186)的移位进行检测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安装有带盒的盒安装部具有开闭盖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带打印装置,公知有在安装有带收纳盒(带盒)的安装部设有用于开闭该收纳盒的收纳盒罩(开闭盖)的打印机(参照专利文献1)。
在带收纳盒上设有与打印机的带宽传感器对应的3个突出部。另一方面,打印机中,在带收纳盒的安装部设有由用于分别检测3个突出部的光遮断器构成的带宽传感器。带宽传感器通过检测3个突出部中的各个突出部的有无来检测搭载于带收纳盒的打印用带的带宽。此外,打印机中,在离开安装部的位置上设有用于检测收纳盒罩的开闭的小型的机械开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148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以往的打印机(带打印装置)中,安装于安装部的带收纳盒(带盒)会成为障碍,因此,用于检测收纳盒罩(开闭盖)的开闭的机械开关被设置在离开安装部的位置。因此,存在收纳盒罩变得大型且机械开关的设置位置受制约的问题。此外,在基于带宽传感器的检测中,能利用3个突出部同时检测打印用带的带宽和带收纳盒(带盒)的安装。但是,在不具有3个突出部的带收纳盒的情况下,还会被检测出未安装带收纳盒的状态,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不具有3个突出部的带收纳盒无法作为带宽的检测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同时检测开闭盖的关闭和带盒的有无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带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盒安装部,其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带盒;开闭盖,其开闭盒安装部;检测部,其设置于盒安装部,对开闭盖的关闭进行检测;以及被检测部,其与检测部对应地设置于开闭盖,被检测部随着开闭盖的关闭而使安装于盒安装部的带盒的移位部移位,检测部随着移位部的移位进行检测动作。
根据该结构,当关闭开闭盖时,设置于开闭盖的被检测部使移位部移位,随着该移位部的移位而使检测部进行检测动作。即,开闭盖的被检测部经由带盒的移位部使检测部进行检测动作。因此,在检测部对开闭盖的关闭的检测中,还对带盒的存在也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同时检测开闭盖的关闭和带盒的有无。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被检测部具有一体地突出形成于开闭盖的背面并使移位部移位的被检测件,被检测件的截面为“T”字状,并且被检测件呈柱状地突出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成型等来简单地将被检测件与开闭盖一同形成。此外,由于被检测件形成为截面为“T”字状,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被检测件进行成型,并能够使被检测件具有适当的强度。
另一方面,优选的是,检测部具有:杆状的检测件,其利用移位部的移位而被操作;和检测部主体,其利用被操作的检测件进行检测动作。
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移位部的移位使检测部可靠地动作,并且,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向盒安装部露出的部分。另外,作为检测部,优选采用具有推拉动作功能的开关。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移位部配设在带盒的盒壳体内,在盒壳体上形成有收容被检测件的第1收容开口和收容检测件的第2收容开口,被检测件通过第1收容开口使移位部移位,检测件通过第2收容开口被移位部操作。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被检测部(被检测件)和检测部(检测件)配置在从拆装方向观察时的带盒的轮廓内。因此,无需增大开闭盖以设置被检测部,能够紧凑地构成开闭盖。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被检测件随着开闭盖的关闭而与第1收容开口嵌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被检测件经由第1收容开口对盒壳体进行定位。即,能够在相对于盒安装部对带盒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按压带盒。因此,能够相对于盒安装部高精度地对带盒进行定位,能够使打印质量稳定。
此外,优选的是,从带盒的拆装方向观察,被检测件与移位部抵接的位置和检测件与移位部抵接的位置有位置偏移。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被检测部(被检测件)和检测部(检测件)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即,在难以进行将被检测件和检测件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随着开闭盖的关闭而使检测部适当地动作。
进而,优选的是,移位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被检测件随着开闭盖的关闭而使得移位部弹性变形。
根据该结构,利用被检测件使移位部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带盒被被检测件弹力地按压。由此,不仅能够同时检测开闭盖的关闭和带盒的有无,还能够抑制带盒的位置偏移。即,能够抑制带盒在盒安装部的位置偏移,能够使打印质量稳定。
本发明的带打印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带打印装置;和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盒安装部的带盒。
根据该结构,能够同时检测开闭盖的关闭和带盒的有无,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构成带打印系统的带打印装置(开盖状态)和带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带盒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图3是盒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5是上壳体和除去了上壳体的状态下的带盒的俯视图(a)和上壳体的背面图(b)。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带盒的立体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带盒的移位部周围的俯视图(a)、被检测突起周围的放大立体图(b)以及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c)。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移位部周围的结构图(a)、第2变形例的移位部周围的结构图(b)、第3变形例的移位部周围的结构图(c)和第4变形例的移位部周围的结构图(d)。
图9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被检测突起的变形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a)和第2变形例的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b)。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被检测突起和盖检测部周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进行说明。该带打印装置一边从所安装的带盒输送打印带和墨带一边进行打印,切断打印带的打印完成部分,制成标签(带片)。此外,带打印系统是由该带打印装置以及安装于该带打印装置进行使用的带盒构成的。
[带打印装置的概要]
图1是构成带打印系统的带打印装置和安装于该带打印装置的带盒的外观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带打印装置1具有:构成外壳的装置壳体3;盒安装部5,其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带盒100;以及开闭盖7,其对盒安装部5进行开闭。在装置壳体3的上表面,在里侧设有盒安装部5,在中央设有显示器11,在近前侧设有键盘13。在开闭盖7附近设有手指勾挂用的凹入部15,通过将手指勾挂于该凹入部15将开闭盖7上拉而将开闭盖7敞开。并且,在装置壳体3的侧面(左侧面)设有用于排出打印带102的纵向较长的带排出口17。
此外,带打印装置1具有:打印机构部23,其具有竖立设置在盒安装部5中的打印头21;带输送机构部25,其内置于盒安装部5的里侧空间内;以及带切断机构部27,其内置于带排出口17附近。用户在从键盘13输入打印信息并通过显示器11确认打印信息后,利用键操作来执行打印。当指令进行打印时,通过下述方式来进行打印:通过带输送机构部25的驱动而使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并行,利用打印机构部23对其进行基于热转印的打印。利用该打印输送将打印带102从带排出口17排出,当打印完成时,带切断机构部27进行驱动而将打印带102的打印完成部分切掉。
[带盒的概要]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带盒100具有:带卷106,其将打印带102卷绕在带芯104上而成;和墨带卷114,其将墨带110卷绕在送出芯112上而成。此外,带盒100具有:卷取芯116,其卷取使用后的墨带110;和压辊120(按压体),其供打印带102抵接并输送打印带102和墨带110。此外,带盒100具有收纳上述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的盒壳体13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具有外壳被盒壳体130覆盖的所谓的壳结构。
此外,在带盒100,在盒壳体130上形成有插入开口134,该插入开口134用于在将带盒100安装于带打印装置1时供打印头21插入。此外,带盒100具有带送出口138,该带送出口138用于将打印带102送出。另外,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带卷106被突出设置于盒壳体13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芯轴192支承成旋转自如。
当利用上述带输送机构部25驱动压辊120和卷取芯116时,从带芯104送出打印带102,从送出芯112送出墨带110。被送出的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在压辊120的部分并行,利用打印头21进行打印。进行了打印的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打印完成部分)从带送出口138朝向带排出口17被送出。另一方面,墨带110环绕插入开口134的周壁部分,被卷取芯116卷取。另外,与打印带102的带宽对应地准备了厚度不同的多种带盒100。
[带打印装置的详细情况]
如图1和图3所示,盒安装部5形成为与带盒100的平面形状互补的平面形状,并且以具有与多种带盒100中最大厚度的带盒100对应的深度的方式凹入形成。该情况下,构成盒安装部5的底板部的安装基座31和侧板部33由树脂等一体地形成(成型)。在盒安装部5与上述带排出口17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带排出路径35,在该部分内置有上述带切断机构部27。
在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上竖立设置有下述部件:定位突起41,其供安装带盒100时的该带盒100的芯轴192嵌合以进行定位;打印头21,其被头罩43覆盖;压辊驱动轴45,其驱动压辊120旋转;以及卷取驱动轴47,其驱动卷取芯116旋转。此外,在位于卷取驱动轴47附近的安装基座31上设有下述部件:带检测部51,其用于检测打印带102的类别(属性信息);盖检测部52,其用于检测开闭盖7的关闭;以及芯解除部53,其用于解除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参照图3)。
此外,在安装基座31,在其对角位置上设有一对小突起55,此外还设有一对卡定片57,该一对卡定片57用于卡定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中间部。并且,在安装基座31的里侧空间内置有上述带输送机构部25,该带输送机构部25包含有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旋转的马达和齿轮系(都省略图示)。带输送机构部25利用齿轮系进行动力分配,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同步旋转。
打印机构部23具有:由热敏头构成的打印头21;头支承框架61,其支承打印头21并使打印头21转动;头释放机构(省略图示),其经由头支承框架61使打印头21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头罩43,其覆盖打印头21(和头支承框架61)。
头释放机构与上述开闭盖7的开闭联动地动作,与开闭盖7的关闭动作联动地使打印头21向打印位置移动(转动),并与敞开动作联动地使打印头21向退避位置移动(转动)。移动到打印位置上的打印头21隔着墨带110和打印带102与带盒100的压辊120抵接,移动到退避位置上的打印头21从压辊120离开。由此,在拆装带盒100时,能够防止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对打印头21的干涉。
打印头21上设有多个发热元件,多个发热元件排列设置在与压辊120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上。利用打印带102和墨带110的输送和对多个发热元件的选择性的驱动来进行打印。头罩43俯视观察形成为大致矩形,与上述安装基座31(盒安装部5)一体地形成(成型)。此外,头罩43从安装基座31垂直地大幅突出,在其内侧允许打印头21的转动,在其外侧作为带盒100的安装引导件发挥功能。
带检测部51是由多个微动开关51a构成的,选择性地与后述的带盒100的被检测部180卡合,检测打印带102的带宽、带色和材质等的类别。然后,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打印头21和带输送机构部25的驱动。
盖检测部52是由具有检测部主体52a和杆状的检测件52b的按钮开关构成的(参照图7的(c))。检测部主体52a配设于安装基座31的下侧,检测件52b被配设成从安装基座31向盒安装部5内突出。当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而检测出开闭盖7的关闭时,可进行打印等处理。另外,盖检测部52也可以由光传感器等来构成检测部主体52a。
芯解除部53是由送出芯112用和卷取芯116用的2个解除销53a构成的。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在盒壳体130上设有旋转止动钩206,该旋转止动钩206分别卡定于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参照图6)。安装带盒100时,解除销53a与这些旋转止动钩206卡合,使得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被解除。
压辊驱动轴45具有:固定轴45a,其被设置成贯插压辊120;和花键形状的可动轴45b,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5a的基部。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被传递至该可动轴45b,进而再从可动轴45b被传递至压辊120。同样地,卷取驱动轴47具有:固定轴47a;和花键形状的可动轴47b,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7a。该情况下,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也被传递至该可动轴47b,进而再从可动轴47b被传递至卷取芯116。
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芯轴192(带芯104)与定位突起41卡合,压辊120与压辊驱动轴45卡合,进而,卷取芯116与卷取驱动轴47卡合。然后,当关闭开闭盖7时,打印头21转动,夹着打印带102和墨带110而与压辊120抵接,带打印装置1成为打印待机状态。
如图1和图4所示,开闭盖7经由设置于背侧的铰链部71而转动自如地、即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装置壳体3上。开闭盖7具有开闭盖主体73和观察窗75,观察窗75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中央。此外,开闭盖7具有:一对轴支承片77,它们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并被铰链部71轴支承成转动自如;和动作杆79,其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使打印头21转动。
此外,开闭盖7还具有:压入突起81,其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将带盒100压入;和被检测突起83(被检测件),其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使上述盖检测部52动作(ON)。此外,详细情况后面叙述,被检测突起83还具有经由带盒100的移位部186来按压带盒100的功能。另外,权利要求中所说的“检测部”是由该盖检测部52构成的,“被检测部(被检测件)”是由该被检测突起83构成的。
观察窗75形成为横向较长,与开闭盖主体73分体,且由透明(相对于可见光透明)的树脂构成。透过该观察窗75能够目视确认安装于盒安装部5的带盒100(打印带102的类别和带余量)。此外,一对轴支承片77、动作杆79、压入突起81和被检测突起83与开闭盖主体73由树脂一体地形成(成型)。
动作杆79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大幅地突出,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而插入于设置于盒安装部5的侧方的狭缝开口87中。插入于狭缝开口87中的动作杆79使上述头释放机构动作,使打印头21朝向压辊120转动。压入突起81与带盒100的压辊120附近位置对应,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而将该压入突起81压入以使带盒100落座于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
被检测突起83配设在动作杆79附近,并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垂直地突出。此外,被检测突起83形成为截面为“T”字状,并被配设成使其凸缘片95侧朝向开闭盖主体73的末端侧,并且使其肋片97侧朝向开闭盖主体73的基端侧(详细情况后面叙述)。详细情况后面叙述,被检测突起83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而插入带盒100中,经由带盒100的移位部186使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
[带盒的详细情况]
接下来,参照2、图5和图6对带盒100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带盒100的说明中,以图2为例,将带盒100的上表面的安装方向近前的面称作“正面”,将相反侧的安装方向背侧的面称作“背面”,将左侧的侧面称作“左侧面”,将右侧的侧面称作“右侧面”,将上侧(前侧)的圆弧状的侧面称作“末端面”,并将下侧(后侧)的侧面称作“基端面”。
如上所述,带盒100具有:盒壳体130;收纳于该盒壳体130中的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此外,带盒100具有:插入开口134,其形成在盒壳体130上;带送出口138,其形成在压辊120附近并形成在左侧面上;以及识别贴纸141(参照图1),其遍及收纳有带卷106的部位的正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地粘贴。识别贴纸141上,在正面和左侧面的两处标示有所收纳的打印带102的带宽、带色和材质等。
盒壳体130构成带盒100的外廓(壳结构),呈现出右侧面的基端侧少许突出的俯视观察呈“L”字状的外观。在正面和背面方向上,盒壳体130具有:下壳体150,其在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处于里侧;和上壳体152,其处于近前侧。实施方式的盒壳体130的上壳体152由透明树脂的成型品构成,下壳体150由不透明树脂的成型品构成。
上壳体152由顶壁部156和上周壁部158一体地形成(成型),其中,顶壁部156构成盒壳体130的正面,上周壁部158垂直设置于顶壁部156的周缘部。此外,下壳体150由下述部分一体地形成(成型):底壁部160,其构成盒壳体130的背面;下周壁162,其竖立设置在底壁部160的周缘部;以及开口周壁部164,其竖立设置在底壁部160上,以划分出上述插入开口134。
在上壳体152的上周壁部158的下端面上,以适当的间隔设有多个接合销170,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下周壁162上,与该多个接合销170对应地设有多个接合孔172(参照图5)。通过下述方式来组装带盒100:在放置了带卷106、墨带卷114等构成部件后,以将多个接合销170压入多个接合孔172中的方式将上壳体152与下壳体150接合。另外,考虑到成型的容易性而使各个接合孔172成为贯穿孔。
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有一对卡定支承部174,该一对卡定支承部174被上述一对卡定片57卡定(参照图2和图6)。通过将盒安装部5侧的一对卡定片57卡定于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一对卡定支承部174,从而防止了带盒100浮起。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设有嵌合小孔176,该嵌合小孔176供上述一对小突起55以具有少许裕量的方式嵌合(参照图6)。通过将盒安装部5侧的一对小突起55嵌合于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一对嵌合小孔176中来进行带盒100在安装基座31上的简单的定位。
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底壁部160)设有被检测部180,该被检测部180位于基端面侧的左角部(从正面侧观察为右角部),并与上述带检测部51对应(参照图6)。被检测部180构成为与带检测部51的多个微动开关51a对应的部分,根据设置于该部分的接受孔180a的有无而得到多个位图样。即,该位图样与上述打印带102的类别对应。
此外,在位于被检测部180附近的下壳体150的背面(底壁部160)形成有圆形的背面收容开口182(第2收容开口),盖检测部52的检测件52b以带有游隙的方式插入于该圆形的背面收容开口182(参照图6)。如上所述,检测件52b以从安装基座31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盒安装部5,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检测件52b从该背面收容开口182而插入于带盒100内。
另一方面,在带盒100的正面(顶壁部156)的基端面侧的右角部、即上壳体152的正面的基端面侧的右角部设有:正面收容开口184(第1收容开口),其供上述被检测突起83插入;和移位部186,其供从正面收容开口184插入的被检测突起83抵接(参照图2和图5)。
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当关闭开闭盖7时,开闭盖7上设置的被检测突起83从正面收容开口184插入带盒100内并按压移位部186。被按压的移位部186发生弹性变形,而带盒100自身则以开闭盖7为支承体被按压在盒安装部5(安装基座31)上。此外,同时,利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移位部186将插入于背面收容开口182中的上述检测件52b按下,从而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详细情况后面叙述)。
如图5所示,在盒壳体130内的上侧空间(末端面侧)大范围地构成有收纳带卷106的带收纳区域190。在带收纳区域190的中央竖立设置有芯轴192,该芯轴192一体地形成(成形)于下壳体150。芯轴192形成为圆筒状,带卷106(带芯104)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芯轴192的外周面。此外,在位于压辊120附近的带收纳区域190,将被送出的打印带102引导至压辊120的带引导件194一体地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50。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了这样的带输送路径196:以带卷106为起点,经过带引导件194和压辊120到达带送出口138。从带卷106送出的打印带102经由带引导件194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被供于打印,进而再从压辊120引导至带送出口138。
带卷106具有打印带102和带芯104,并且具有2个薄膜198,该2个圆形薄膜198粘贴于卷筒状的打印带102的两个端面上。该2个薄膜198用于防止卷绕于带芯104的打印带102的松动。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在带芯104上组装有反转止动机构。在搬运带盒100时,利用该反转止动机构来防止打印带102的反转。另一方面,当将带盒100安装于带打印装置1的盒安装部5时,利用上述定位突起41将反转止动机构的反转止动解除,以使得能够输送打印带102。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右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墨带收纳区域200。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分别一体地形成在盒壳体130上,其中,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在墨带收纳区域200的靠右的位置将墨带卷114(送出芯112)支承成旋转自如,此外,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在墨带收纳区域200的靠左的位置将卷取芯116支承成旋转自如。即,在上壳体152和下壳体150上分别形成有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
在形成在下壳体150上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的切口部分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旋转止动钩206,该旋转止动钩206的末端部面对所述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并且,一方的旋转止动钩206和另一方的旋转止动钩206分别在旋转止动状态下与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卡合。
在位于送出侧轴支承部202附近的墨带收纳区域200,将被送出的墨带110引导至压辊120的第1墨带引导件210一体地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50。此外,在上述开口周壁部164的外周侧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该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用于引导墨带110的环绕。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了这样的墨带输送路径214:以墨带卷114为起点,经过第1墨带引导件210、压辊120和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到达卷取芯116。从墨带卷114送出的墨带110经由第1墨带引导件210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被供于打印,进而再从压辊120环绕开口周壁部164(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后被卷取芯116卷取。
墨带卷114具有墨带110和送出芯112,并且具有圆环状的板簧220,该板簧220对送出芯112施加制动载荷(参照图5的(b))。板簧220在周向上形成为波浪状,在轴向上介于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与送出芯112之间。即,借助该板簧220的弹力而对送出芯112施加旋转制动载荷。由此,能够对利用卷取芯116而送出的墨带110施加回拉力,防止墨带110松弛。
送出芯112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切口222(参照图6)。并且,上述旋转止动钩206与多个切口222卡合或脱离。另外,支承送出芯112的下壳体150侧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构成为圆形的开口,而上壳体152侧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则构成为圆筒状的突出部分。并且,在该突出部分安装有上述板簧220(都参照图5的(b))。
同样地,卷取芯116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切口224。并且,上述旋转止动钩206与多个切口224卡合或脱离。此外,在卷取芯116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槽226,以与上述卷取驱动轴47花键卡合。由此,将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传递至卷取芯116,以卷取墨带110。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左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压辊收纳区域230。在压辊收纳区域230的中央设有椭圆状开口的下轴支承部234和椭圆状开口的上轴支承部232,其中,下轴支承部234形成在下壳体150上(参照图6),上轴支承部232形成在上壳体152上(参照图5的(b))。并且,压辊120被上轴支承部232和下轴支承部234支承成旋转自如且能稍稍横向移动。即,被支承于长圆状的上轴支承部232和下轴支承部234的压辊120构成为能够在与压辊驱动轴45卡合的原位置和将打印带102夹入并与带引导件194相接的夹持位置之间横向移动(微小移动)。
另外,该带盒100在使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稍稍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被搬运(参照图1)。此时,当压入力或拉入力错误地作用于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时,被该打印带102拉拽的压辊120向上述夹持位置移动。由此,防止了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被拉入盒壳体130内的情况。
压辊120具有:圆筒状的辊基体240;和橡胶辊242,其安装于辊基体240的外周面。橡胶辊242在轴向上具有与打印头21对应的长度,移动至打印位置的打印头21将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夹入并与该橡胶辊242接触。此外,在辊基体24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槽244,以与上述压辊驱动轴45花键卡合。由此,将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力传递至压辊120,以对打印带102(和墨带110)进行打印输送。
[盖检测的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盖7的被检测突起83(被检测件)和盖检测部52(检测部)的结构与带盒100的移位部186的结构一同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上所述,移位部186设置在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的基端面侧右角部。此外,与其对应的被检测突起83被设置成在开闭盖7(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突出,盖检测部52的检测件52b在盒安装部5上被配设成从安装基座31突出。
如图7的(a)和(c)所示,移位部186具有从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向内侧延伸的截面为“L”字状的弹性片310。此外,如上述那样,在顶壁部156形成有用于收容被检测突起83的正面收容开口184,在底壁部160形成有供检测件52b插入的背面收容开口182。
弹性片310由从顶壁部156延伸的垂直设置片部316和供被检测突起83抵靠(抵接)的抵接片部318构成,与上壳体152一体地形成(成型)。并且,弹性片310由于被检测突起83的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使检测件52b动作(使盖检测部52工作),并且,相对地将带盒100按压在安装基座31上,对该带盒100在安装方向上进行定位。
弹性片310(抵接片部318)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另一方面,正面收容开口184形成为比弹性片310大一圈的长方形。此外,弹性片310(抵接片部318)与上壳体152的右侧面平行地从上壳体152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延伸。当被检测突起83的按压力作用于弹性片310时,抵接片部318向下方挠曲,同时,垂直设置片部316向后方挠曲,从而发挥弹性力(弹力)。
如图7的(c)所示,弹性片310由于关闭开闭盖7时的被检测突起83的按压力而移位,并且,将与该移位量对应地增加(优选的是,成比例地增加)的反力施加给被检测突起83。换而言之,带盒100以被检测突起83为支承体被自身的弹性片310按压在安装基座31上。因此,弹性片310的弹性力被设计成,在安装方向上抑制了带盒100的位置偏移。
更具体来说,带盒100经由压辊120受到打印头21的按压力,此外,随着压辊120(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芯116(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而受到围绕压辊120的旋转力和围绕卷取芯116的旋转力。因此,带盒100受到上述按压力和旋转力的合成力,进而受到其分力,在安装基座31上发生位置偏移和浮起。实施方式的弹性片310的弹性力克服上述合成力及其分力而将带盒100定位在规定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对于带盒100准备了厚度不同的多种带盒。因此,优选的是,在上述厚度不同的带盒100中,以在图7的(c)中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方式配设弹性片310的抵接片部318。由此,能够在厚度不同的带盒100中可靠地使检测件52b动作。
另一方面,如图7的(b)所示,被检测突起83形成为截面为“T”字状,并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垂直地突出。开闭盖主体73和被检测突起83由树脂等一体地成型,通过将被检测突起83形成为截面为“T”字状,由此防止了成型不良(减厚)。截面为“T”字状的被检测突起83被配设成其凸缘片95侧朝向开闭盖主体73的末端侧,并且其肋片97侧朝向开闭盖主体73的基端侧。并且,被检测突起83的末端形成为效仿变形后的弹性片310的形状的斜面,末端的整个范围按压弹性片310。
如图7的(c)所示,盖检测部52的检测件52b隔着抵接片部318而被配设在被检测突起83的正下方。更具体来说,在关闭开闭盖7的状态下,检测件52b配设在与被检测突起83同一轴线上。此外,检测件52b的末端与抵接片部318的下表面(背面)接触,或者保持微小间隙地对置。并且,当被检测突起83的按压力作用于弹性片310时,抵接片部318向下方挠曲,同时,检测件52b被按下,使得盖检测部52的检测部主体52a动作(工作)。由此,检测出开闭盖7关闭了盒安装部5这一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当关闭开闭盖7时,其被检测突起83使弹性片310弹性变形,进而,经由弹性片310将检测件52b按下。由此,带盒100被被检测突起83经由弹性片310按压在安装基座31(盒安装部5)上并被定位。此外,同时,利用检测件52b的按下而使盖检测部52动作,检测出开闭盖7的关闭。
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经由该移位部186(弹性片310)而使得盖检测部52进行检测动作。因此,不仅能够检测开闭盖7的开闭(关闭),还能够检测带盒100的有无(有)。因此,无需利用上述带检测部51来另行检测带盒100的有无。此外,由于利用发生弹性变形的移位部186(弹性片310)来按下检测件52b,因此,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来防止带盒100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使打印质量稳定。
此外,能够将盖检测部52配置在盒安装部5内,因此,相应地,无需使开闭盖7变得大型。此外,能够提高盖检测部52在盒安装部5中的设置自由度。另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抵接片部318形成为简单的长方形,但其形状还可以为钥匙孔形状等任意的形状。
[第1实施方式的移位部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移位部186的变形例以及与该移位部186对应的被检测突起83和盖检测部52进行说明。图8的(a)是第1变形例,图8的(b)是第2变形例,图8的(c)是第3变形例,图8的(d)是第4变形例。
如图8的(a)所示,在第1变形例中,弹性片310的抵接片部318向前方较长地延伸,利用抵接片部318的末端部将检测件52b按下。即,被检测突起83的轴线与检测件52b的轴线在前后方向(末端-基端方向)上位置偏移。这意味着,在从拆装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设置于开闭盖7上的被检测突起83所抵接的位置与被检测部180的检测件所抵接的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
具体而言,在与安装基座31平行的面内(从带盒100的安装方向观察),被检测突起83与弹性片310(抵接片部318)抵接的输入部位310a、和弹性片310(抵接片部318)与检测件52b抵接的输出部位310b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此外,与从弹性片310(垂直设置片部316)的基部即上壳体152的支承部位310c至输入部位310a的距离相比,从支承部位310c至输出部位310b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上较长。
在这样的结构中,近似地,支承部位310c附近作为旋转移位的中心发挥功能,因此,利用杠杆原理,能够以弹性片310的较小的移位量使检测件52b动作。换而言之,在检测件52b的动作行程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检测件52b动作。
如图8的(b)所示,在第2变形例中,抵接片部318的末端部形成为“L”字状,检测件52b相对于被检测突起83,除了前后方向外,还在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例如,盖检测部52的设置空间受限,为了与检测件52b的位置相对应而使抵接片部318的平面形状(末端部等)自如变形。这样,即使被检测突起83的位置与检测件52b的位置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位置偏移,也能够适当地使检测件52b动作。
如图8的(c)所示,在第3变形例中,与第1变形例不同,与从弹性片310(垂直设置片部316)的基部即支承部位310c至输入部位310a的距离相比,从支承部位310c至输出部位310b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上较短。该情况下,利用杠杆原理,能够以弹性片310的较小的按压力使检测件52b动作。
如图8的(d)所示,在第4变形例中,弹性片310(移位部186)由板簧构成,并被保持于上壳体152上设置的保持部330。弹性片310具有呈“V”字状地折曲而成的基部弹簧片部334和从基部弹簧片部334向顶壁部156平行地延伸的抵接弹簧片部336,借助基部弹簧片部334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保持部330的保持槽330a中。
在这种结构中,不仅能够检测开闭盖7的开闭,还能够检测带盒100的有无。此外,能够提高相对于被检测突起83配置盖检测部52(检测件52b)的自由度。而且,能够进行带盒100的定位。特别是,通过预先准备与带盒100的厚度对应的弹性片310,从而能够应对厚度不同的带盒100。
[第1实施方式的被检测突起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1实施方式的被检测突起8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该图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开闭盖7的被检测突起83具有截面为“U”字状的柱状突部400和设置于柱状突部400的末端部的按压片部402。
按压片部402与柱状突部400一体地形成,且形成为与柱状突部40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板状。此外,按压片部402配设在从柱状突部400的末端少许后置的位置上。并且,该按压片部402与上述的弹性片310的抵接片部318抵接,按压该抵接片部318使其变形。
柱状突部400的轮廓形成为与正面收容开口184互补的形状,柱状突部400与正面收容开口184嵌合。形成为截面为“U”字状的柱状突部400被配设成,其凸缘片406侧配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末端侧,并且其一对肋片408与开闭盖主体73的侧面平行。
此外,在柱状突部400的末端部的外表面(3个边)上形成有朝向末端变窄的外引导斜面410a,以引导该嵌合。同样地,在柱状突部400的末端部的内表面(3个边)上形成有朝向末端扩开的内引导斜面410b,以引导按压片部402向抵接片部318的抵靠。
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柱状突部400(被检测突起83)由外引导斜面410a引导而与正面收容开口184嵌合,并且,按压片部402以内引导斜面410b为引导而抵靠(抵接)于抵接片部318。在该状态下,柱状突部400的外侧的3个边与所对应的正面收容开口184的3个边接触,带盒100经由正面收容开口184而被被检测突起83(柱状突部400)定位。此外,柱状突部400的末端部内侧的3个边与所对应的抵接片部318的3个边接触,带盒100经由抵接片部318而被被检测突起83(柱状突部400)定位。
在本变形例中,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被检测突起83与正面收容开口184嵌合,并且在定位状态下按压移位部186。因此,带盒100被安装基座31按压而在安装方向(正面和背面方向)上被定位,并且,在安装基座31上的前后左右被定位。因此,能够进行开闭盖7的关闭检测以及带盒100的有无的检测,并能够有效地防止带盒100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使打印质量更加稳定。
[盖检测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盖7的被检测突起83和盖检测部52的结构与带盒100的移位部186的结构一同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移位部186A配置在被检测突起83的正下方,另一方面,检测件52b配置在从被检测突起83的正下方朝前方(末端侧)偏离的位置。移位部186具有:输入部340,其供被检测突起83抵接;输出部342,其设置于输入部340的基部,用于将检测件52b按下;以及弹性部件344,其在用于接纳被检测突起83的初始位置处支承输入部340和输出部342。
此外,在盒壳体130中设有滑动引导件350,该滑动引导件350用于引导输入部340的上下方向(带盒100的厚度方向)的移动。滑动引导件350具有:上引导件352,其与上壳体152一体地垂直设置于上壳体152;和下引导件354,其与下壳体150一体地立起设置于下壳体150。并且,在下引导件354中设有引导件切口部354a,输出部342面对该引导件切口部354a。
输入部340具有:圆筒状的输入部主体360;和与输入部主体360的下端连接的裙部362。在裙部362的内侧配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344,此外,在裙部362的下端部外表面,以沿径向突出的方式设有输出部342。输入部主体360、裙部362和输出部342是由树脂等一体地形成(成型)的。并且,检测件52b与输出部342的下表面抵接。
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344落座于下壳体150的底壁部160,支承输入部340。弹性部件344是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如图示那样,在下述这样的初始位置处支承输入部340:以使输入部340的上端与上壳体152(顶壁部156)保持微小间隙、或者使输入部340的上端抵靠于上壳体152(顶壁部156)的方式与上壳体152对峙。
当被检测突起83按压输入部340时,输入部340和输出部342克服弹性部件344而向下方移动,输出部342将检测件52b按下。此外,当被检测突起83向上方离开时,利用弹性部件344使输入部340和输出部342返回到原来的初始位置。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经由其移位部186使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因此,不仅能够检测开闭盖7的开闭,还能够检测带盒100的有无。此外,移位部186的弹性部件344能够相对地按压带盒100,能够进行该带盒100的定位。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的(a)是第1变形例,图11的(b)是第2变形例。
在图11的(a)的第1变形例中,弹性部件344是由橡胶或海绵等构成的,以替代上述的螺旋弹簧。
在图11的(b)的第2变形例中,弹性部件344是由这样的弹簧片366构成的:该弹簧片366通过将下壳体150的底壁部160向内侧切起而成。该情况下,输入部340的裙部362形成得较短,弹簧片366在该输入部主体360的下端支承着输入部340。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能够将弹性部件344形成为简单的结构。特别是,在第2变形例中,能够削减带盒100的部件数量。
[盖检测的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盖7的被检测突起83和盖检测部52的结构与带盒100的移位部186的结构一同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移位部186具有:输入弹性部370,其借助被检测突起83的按压力发生弹性变形;和输出动作部372,其与输入弹性部370连接,随着输入弹性部370的弹性变形而使检测件52b动作。
输入弹性部370是通过将顶壁部156的一部分呈“U”字状地去除而形成的。输出动作部372形成为杆状,并被固定安装于输入弹性部370的下表面。当被检测突起83按压输入弹性部370时,输入弹性部370发生弹性变形,并使输出动作部372向下移动。向下移动的输出动作部372将检测件52b按下。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也经由其移位部186使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因此,不仅能够检测开闭盖7的开闭,还能够检测带盒100的有无。此外,移位部186的输入弹性部370能够相对地按压带盒100,并能够进行该带盒100的定位。
[盖检测的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盖7的被检测突起83和盖检测部52的结构与带盒100的移位部186的结构一同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移位部186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并被设置于盒壳体130内的转动支承部380支承成转动自如。被检测突起83与移位部186的上表面抵接,检测件52b与移位部186的下表面抵接。当被检测突起83按压板状的移位部186时,移位部186转动并将检测件52b按下。
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经由其移位部186使盖检测部52动作(工作)。因此,不仅能够检测开闭盖7的开闭,还能够检测带盒100的有无。另外,也可以在移位部186的转动轴上设置扭转螺旋弹簧,以能够相对地按压带盒100并进行带盒100的定位。
标号说明
1:带打印装置;3:装置壳体;5:盒安装部;7:开闭盖;21:打印头;23:打印机构部;25:带输送机构部;31:安装基座;45:压辊驱动轴;47:卷取驱动轴;51:带检测部;52:盖检测部;52a:检测部主体;52b:检测件;73:开闭盖主体;83:被检测突起;100:带盒;102:打印带;110:墨带;120:压辊;130:盒壳体;150:下壳体;152:上壳体;156:顶板部;160:底板部;182:背面收容开口;184:正面收容开口;186:移位部;310:弹性片;310a:输入部位;310b:输出部位;310c:支承部位;340:输入部;342:输出部;344:弹性部件;366:弹簧片;370:输入弹性部;372:输出动作部;400:柱状突起;402:按压片部。
Claims (8)
1.一种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打印装置具有:
盒安装部,其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带盒;
开闭盖,其开闭所述盒安装部;
检测部,其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对所述开闭盖的关闭进行检测;以及
被检测部,其与所述检测部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开闭盖,
所述被检测部随着所述开闭盖的关闭而使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的所述带盒的移位部移位,
所述检测部随着所述移位部的移位进行检测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具有一体地突出形成于所述开闭盖的背面并使所述移位部移位的被检测件,
所述被检测件的截面为“T”字状,并且所述被检测件呈柱状地突出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杆状的检测件,其利用所述移位部的移位而被操作;和检测部主体,其利用被操作的检测件进行检测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部配设在所述带盒的盒壳体内,在所述盒壳体上形成有收容所述被检测件的第1收容开口和收容所述检测件的第2收容开口,
所述被检测件通过所述第1收容开口使所述移位部移位,
所述检测件通过所述第2收容开口被所述移位部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件随着所述开闭盖的关闭而与所述第1收容开口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带盒的拆装方向观察,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移位部抵接的位置和所述检测件与所述移位部抵接的位置有位置偏移。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被检测件随着所述开闭盖的关闭而使所述移位部弹性变形。
8.一种带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打印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和
拆装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的所述带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60916 | 2014-03-24 | ||
JP2014060916A JP6134283B2 (ja) | 2014-03-24 | 2014-03-24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4-157992 | 2014-08-01 | ||
JP2014157992A JP6428025B2 (ja) | 2014-08-01 | 2014-08-01 |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PCT/JP2015/001548 WO2015146094A1 (ja) | 2014-03-24 | 2015-03-19 |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3118A true CN106103118A (zh) | 2016-11-09 |
CN106103118B CN106103118B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419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363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3118B (zh) | 2014-03-24 | 2015-03-19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82572B2 (zh) |
EP (1) | EP3124273A4 (zh) |
CN (1) | CN106103118B (zh) |
TW (1) | TWI647123B (zh) |
WO (1) | WO20151460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35713B2 (ja) * | 2018-03-29 | 2022-03-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42869A (ja) * | 1986-06-07 | 1987-02-24 | Ricoh Co Ltd | カバ−オ−プン検出時のプリンタ制御方式 |
JPH0462566A (ja) * | 1990-07-02 | 1992-02-27 | Ricoh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11212428A (ja) * | 1998-01-27 | 1999-08-0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5482A (ja) * | 1998-02-27 | 1999-09-14 | Nikon Corp | プリンタ |
JP2001233057A (ja) * | 2000-02-21 | 2001-08-28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 |
JP2002137475A (ja) * | 2001-08-13 | 2002-05-14 | Seiko Epson Corp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09061709A (ja) * | 2007-09-07 | 2009-03-26 | Seiko Epson Corp | テープ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220417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CN103568598A (zh) * | 2012-08-01 | 2014-0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盒、标签制作装置以及标签制作装置的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95447A (en) * | 1992-10-13 | 1997-01-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having print medium cartridge |
JP3290024B2 (ja) | 1994-02-04 | 2002-06-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3629823B2 (ja) | 1996-06-25 | 2005-03-1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3775216B2 (ja) | 2000-12-14 | 2006-05-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ラテ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4131084B2 (ja) * | 2000-12-14 | 2008-08-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KR20050010472A (ko) * | 2003-07-16 | 2005-01-27 |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테이프 인쇄장치, 라벨 작성방법, 테이프 인쇄장치의데이터 처리방법, 인쇄 시스템, 인쇄 시스템의 라벨작성방법 및 기억매체 |
JP4380560B2 (ja) * | 2005-02-25 | 2009-12-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点字打刻装置の制御方法、点字打刻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1046142A (ja) * | 2009-08-28 | 2011-03-1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と印字装置 |
JP6144221B2 (ja) * | 2014-03-24 | 2017-06-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290674B2 (ja) * | 2014-03-24 | 2018-03-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6134283B2 (ja) * | 2014-03-24 | 2017-05-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381941B2 (ja) * | 2014-03-24 | 2018-08-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486599B2 (ja) * | 2014-03-24 | 2019-03-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2015
- 2015-03-19 CN CN201580013636.2A patent/CN10610311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3-19 US US15/123,047 patent/US96825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3-19 EP EP15768426.7A patent/EP312427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3-19 WO PCT/JP2015/001548 patent/WO20151460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3-20 TW TW104109061A patent/TWI64712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42869A (ja) * | 1986-06-07 | 1987-02-24 | Ricoh Co Ltd | カバ−オ−プン検出時のプリンタ制御方式 |
JPH0462566A (ja) * | 1990-07-02 | 1992-02-27 | Ricoh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11212428A (ja) * | 1998-01-27 | 1999-08-0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5482A (ja) * | 1998-02-27 | 1999-09-14 | Nikon Corp | プリンタ |
JP2001233057A (ja) * | 2000-02-21 | 2001-08-28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 |
JP2002137475A (ja) * | 2001-08-13 | 2002-05-14 | Seiko Epson Corp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09061709A (ja) * | 2007-09-07 | 2009-03-26 | Seiko Epson Corp | テープ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220417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CN103568598A (zh) * | 2012-08-01 | 2014-0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盒、标签制作装置以及标签制作装置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4350A (zh) | 2015-12-01 |
EP3124273A1 (en) | 2017-02-01 |
TWI647123B (zh) | 2019-01-11 |
EP3124273A4 (en) | 2017-12-13 |
US9682572B2 (en) | 2017-06-20 |
WO2015146094A1 (ja) | 2015-10-01 |
US20170072704A1 (en) | 2017-03-16 |
CN106103118B (zh) | 2018-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87295A (zh) | 带盒 | |
CN106132712A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6103115A (zh) | 带盒和带打印装置 | |
CN106132715B (zh) | 带盒 | |
CN106103113B (zh) | 带盒 | |
CN204659230U (zh) | 带盒 | |
CN106132719A (zh) | 带盒 | |
CN106715134B (zh) | 带盒 | |
CN106103117A (zh) | 带盒 | |
CN106103114A (zh) | 带盒和带打印装置 | |
CN106364182A (zh) | 打印机、带盒和带有盒的打印机 | |
CN106103112B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6103111B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6103118A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6132717B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7428174B (zh) | 带印刷装置 | |
CN106132716B (zh) | 带盒 | |
CN106103116A (zh) | 带盒 | |
CN106132718A (zh) | 带盒 | |
CN106163816A (zh) | 带盒 | |
CN105377564A (zh) | 打印机 | |
CN205555600U (zh) | 片材定位装置、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47631A (ja) | プリンター用のスペーサ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