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0155B -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0155B
CN106100155B CN201610391289.3A CN201610391289A CN106100155B CN 106100155 B CN106100155 B CN 106100155B CN 201610391289 A CN201610391289 A CN 201610391289A CN 106100155 B CN106100155 B CN 106100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etection method
foreign matter
foreign objec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12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0155A (zh
Inventor
中野裕章
小堺修
込山伸二
藤卷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00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0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0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0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5/00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6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by positioning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5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volving identification of vehicles or their battery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B60L53/665Methods related to measuring, billing or pay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01R27/26Measuring inductance or capacitance; Measuring quality factor, e.g. by using the resonance method; Measuring loss factor; Measuring dielectric constants ; Measuring impedance or related variables
    • G01R27/2688Measuring quality factor or dielectric loss, e.g. loss angle, or power fa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5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solation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7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i.e. smartgrids as interface for battery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30/00Systems supporting specific end-user applications in the sector of transportation
    • Y04S30/10Systems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 Y04S30/14Detail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operability, e.g. vehicle recognition, authentication, identification or bi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本发明描述用于检测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区域中的不希望有的异物的存在的方法和设备。基于不同的检测方案的第一检测方法和第二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并且将存在异物与电力传输操作过程中的未对准区分开。第一检测方法可以在电力传输至电力接收设备中的负载之前使用,并且第二检测方法可以在电力供应给负载的同时使用。

Description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PCT/JP2013/003724的国际申请的国家申请号为201380031632.8的国际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对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是于2014年12月15日提交的申请号为US 14/408,082的专利申请的后续申请,要求于2013年6月13日提交的申请号为PCT/JP2013/003724的国际申请及于2012年6月22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2-141203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和程序,并且具体涉及能够实现高效的无线电力供应的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积极研究用于无线地提供电力的无线电力供应。作为无线电力供应的方法,使用磁场的方法是可用的。使用磁场的方法大致分类为电磁感应法和磁场谐振法。
电磁感应法已广泛使用。在这个方法中,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和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耦合度很高,并且可以效率很高地提供电力。
磁场谐振法是积极使用谐振现象的方法,并且特征在于由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共用的磁感应线的数目可以很少。
电磁感应和磁场谐振两者均是通过使用磁场提供电力的方法。因此,电力传输设备包括电力传输线圈,该线圈是用于通过使用磁场传输电力的线圈,并且电力接收设备包括电力接收线圈,该线圈用于通过使用磁场接收电力。
利用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磁耦合,电力被从电力传输设备提供到电力接收设备。
如果能够从磁场接收能量的异物,诸如金属,在磁性地耦接至彼此的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那么涡电流流动通过异物并且由此产生热量。因此,消耗能量并减少电力供应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提出用于检测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存在的异物的各种方法。
例如,PTL1描述了以下技术。监测电力传输设备侧上的电流,并且,如果电流是涡电流,那么确定已检测出异物,并且电力传输设备的电力传输停止。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275280号
发明内容
希望高效进行无线电力供应。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或程序可以是以下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被配置为通过在使用无线电力供应将电力供应到的电力负载开始之前,在通过无线电力供应从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并且通过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来检测异物的检测器,或者使计算机起处理装置的作用的程序。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处理方法是以下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在使用无线电力供应将电力供应到的电力负载开始之前,在通过无线电力供应从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并且通过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来检测异物。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在使用无线电力供应将电力供应到的电力负载开始之前,在通过无线电力供应从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并且通过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来检测异物。
处理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装置,或者可以是组成单个装置的内部模块。
程序可以通过传输介质的传输或者通过记录在记录介质上来提供。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高效进行无线电力供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控制被提供给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电力的方法包括:在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力接收线圈处从电力传输设备接收电力,以及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并且根据第一检测方法确定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的行为。确定的行为可在将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施加到负载之前执行。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在用于控制被提供给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电力的方法的某些方面,确定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在该方法的一些变体中,确定可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或不接收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光通信。在一些执行过程中,确定可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处理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区域的图像。
根据用于控制被提供给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电力的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分析可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通过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指示,并且通过电力接收设备计算由电力接收设备收到的电力与由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比例的行为。在一些执行过程中,分析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附近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控制被提供给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电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并且响应于确定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发送停止信号到电力传输设备以指示停止无线电力传输。在某些方面,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向存在反常的电力传输状况的电力接收设备的用户提供通知。
实施方式同样针对被配置为从电力传输设备无线地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可包括电力接收线圈、负载、被配置为控制从电力接收线圈提供到负载的电力的控制器、以及异物检测器。电力接收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在将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施加到负载之前并且根据第一检测方法确定在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电力接收设备可以进一步被配置为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力接收设备被布置为提供用于操作电动车辆的电力。
在一些执行过程中,电力接收设备被布置为提供用于操作家用电器或移动电话的电力。
根据电力接收设备的一些方面,确定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的配置。此外,分析电力传输的配置可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通过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指示,并且通过电力接收设备计算由电力接收设备收到的电力与由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比例的配置。
根据电力接收设备的一些实施方式,确定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的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析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附近的温度的配置。
在一些执行过程中,电力接收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被配置为被配置为横越电力接收线圈的两端交换以便将信号传输到电力传输装置的电阻器。
实施方式还包括具有机器可读指令的至少一个制造的存储装置,该指令当由被配置为控制从电力接收线圈到电力接收设备中的负载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与电力管理相关的行为。根据机器可读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根据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应用到负载之前确定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处理器还可以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在一些执行过程中,使至少一个处理器确定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的机器可读指令可包括测量接收线圈的Q值的指令。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使至少一个处理器确定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的机器可读指令可包括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测量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的指令。
在一些执行过程中,使至少一个处理器分析电力传输的机器可读指令可包括用于确定由电力接收设备接收的电力与由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比例的指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供应系统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2是描述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示图。
图3是示出了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电力接收线圈的移置)和电力效率(线圈间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4是描述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的示图。
图5是示出了电力传输设备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了驱动电路的示例配置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了电力接收设备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8是描述无线电力供应系统中进行的无线电力供应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异物检测器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10是描述无线电力供应系统中进行的无线电力供应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描述适当的阈值的计算的示图。
图12是描述通过使用无线电力供应系统中的无线电力供应进行充电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了异物检测器的另一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14是描述无线电力供应系统中进行的无线电力供应处理的流程图。
图15A是示出了电力接收设备的另一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15B是示出了电力接收设备的另一示例配置的框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示例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消耗电力的各种类型的设备(物体)可以是电力接收设备,例如,移动终端、以固定方式安装的家用电器,诸如电视接收器和电冰箱、以及电动车辆。
由无线电力供应看来电力接收设备不是必需的制造的,并且因此是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的一定量的金属可以用于电力接收设备的壳体或者壳体内部的组件。
在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的金属用于电力接收设备的(一部分)壳体的情况下,如果确定电力传输设备侧上的电流是否是涡电流,那么即使没有异物存在于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包含于电力接收设备的壳体中的金属被检测为异物,并且可以停止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电力传输。
如果停止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电力传输,即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没有异物存在,那么电力供应效率减少。
希望高效进行无线电力供应。
I.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供应系统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供应系统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1,无线电力供应系统包括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 12,并且使用,例如,使用磁场的方法进行无线电力供应,诸如电磁感应法或者磁场谐振法。
电力传输设备11包括电力传输线圈,该线圈是用于使用磁场传输电力的线圈,并且传输电力。
电力接收设备12包括电力接收线圈,该线圈用于使用磁场接收电力,并且当放置在电力传输设备11附近时接收从电力传输设备11发送的电力。
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具有检测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的异物检测功能。
应注意,对于异物检测功能,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 中的一个可具有整个异物检测功能,或者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可分享异物检测功能。
应用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力供应系统的系统的实例如下:用作电力传输设备11的一组托架和用作电力接收设备12的如移动电话的移动终端,用作电力传输设备11的一组充电座和用作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动车辆,用作电力传输设备11的一组电视架和用作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视接收器。
在图1中,仅一个电力接收设备12被示出为电力接收设备,其通过无线电力供应从一个电力传输设备接收电力。替换地,可以设置通过无线电力供应接收电力的多个电力接收设备。
使用包括多个电力接收设备的无线电力供应系统,如移动终端的多个电力接收设备可以通过将他们设置在,例如,用作电力传输设备11的托架(充电托架)上同时充电。
II.异物检测方法
图2至图4是描述了可用作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检测功能的异物检测方法的示图。
以下方法作为可以用作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检测功能的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就是说,除通过确定电力传输设备侧上的电流是否是涡电流的检测异物的方法之外,如在以上提及的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第2001-275280 号中描述的,通过进行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温度上的阈值处理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以下简称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同样,通过对从电力传输设备11中观察的电力接收设备12的负载的改变进行阈值处理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以下简称基于负载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此外,通过确定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是否可以进行光通信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以下简称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同样,通过使用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区域的图像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以下简称基于图像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此外,通过对电力效率进行阈值处理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该效率表示由电力接收设备12收到的电力与从电力传输设备11发送的电力的比例(以下简称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同样,通过使用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品质因数) 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以下简称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此外,通过使用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以下简称基于有效电阻的异物检测方法)作为异物检测方法是可用的。
在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中,如电热调节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无线电供应系统中,并且如果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是高于或等于某个值的温度,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的实例是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258182号中描述的。
在基于负载的异物检测方法中,负载调制是通过电力接收设备12进行的,并且从电力传输设备11观察的电力接收设备12的负载的改变是通过电力传输设备11基于通过电力接收设备12进行的负载调制的调制信号检测的。如果在对于从电力传输设备11观察的电力接收设备12的负载改变的阈值处理中检测出没有负载改变(比较负载改变与阈值的处理),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基于负载的异物检测方法的实例是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206231号中描述的。
在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中,光通信是在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进行的。如果光通信不是适当地进行,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的实例是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1-112190号中描述的。
在基于图像的异物检测方法中,例如获取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区域的图像,由此将获得的图像与预先获取的没有异物的部分的图像,并且由此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电压和电流,就是说,测量每个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如果电力效率,该效率表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的比例,不高于(或者高于或等于)某个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在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或者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中,例如,必须为电力传输设备11或者电力接收设备12设置用于感应温度或者光的传感器使传感器暴露于外侧。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传输设备11或者电力接收设备的设计会受限制。
此外,在通过使用磁场谐振法进行无线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无线电力供应可以在广泛的范围中进行(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自由度高)。因此,当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或者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用于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时,需要许多传感器并且因此会增加成本。
于此不同,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例如,仅需要测量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中的电压和电流。这是有利的,因为不需要许多传感器而且设计不受限制。
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测量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从电力接收设备12的内部观察的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如果Q值不大于某个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这里,由线圈L(电感是L的线圈)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Q 值和电容器C(电容是C的电容器)由等式(1)表示。
Q=2πfrL/r
.....(1)
这里,谐振频率由以下等式表示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01
并且谐振电路的有效电阻值由r表示。在下文中,谐振电路的Q值同样称作线圈L的Q值。
当金属接近线圈L时,有效电阻值r增加,并且相应地等式(1)中的Q值减少。
在线圈L用作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情况下,作为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Q值保持恒定只要等式(1)的右侧的波动fr、L和r 的因数,如金属的接近,不发生。
就是说,在电力接收设备12中,金属包含于其壳体中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包含于壳体的内部的组件中,但是金属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改变。因此,尽管Q值小于壳体没有包含金属的情况,但作为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Q值不改变,由于金属包含于壳体或者壳体内部的组件中。
用于如移动终端和电动车辆的各种应用的产品可以是电力接收设备 12,并且因此难以不使用金属作为其壳体的材料。然而,因为电力传输设备11是用于进行无线电力供应的设备,所以没有金属包壳的配置被用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壳体(特别是,电力接收设备12靠近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电力接收设备12不靠近电力传输设备11,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Q值不改变或几乎不改变,并且只有当作为异物的金属靠近时Q值改变。
就是说,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由于包含于电力接收设备12的壳体的金属等的影响而具有唯一的Q值。只要金属不靠近线圈L,那么Q值保持恒定(不改变)。
因此,基于在金属不接近线圈L的状态下的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唯一的Q值(以下简称标准Q值),阿尔法时间 (0<阿尔法<1)标准Q值被设置为唯一Q值的阈值(以下简称阈值Q值),并且使用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是在线圈L的Q值上进行的。因此,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作为异物的金属。
如上所述,难以不使用金属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壳体的材料,并且具有各种包含金属的壳体的各种类型的电力接收设备12可以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因此,当具有包含金属的壳体的电力接收设备12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时,以及当作为异物的金属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时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线圈的Q值改变(减少)。因此,通过使用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线圈的Q值难以区分作为异物的金属存在的情形和具有包含金属的壳体的电力接收设备12靠近的情形。
在基于有效电阻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测量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r(从电力接收设备12的内部观察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r)。如果有效电阻值r小于(或者小于或等于)某个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这里,根据等式(1)和表示谐振频率fr的上述等式,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11
线圈L用作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情况中的有效电阻值 r由等式(2)表示。
r=2πfrL/Q=1/(2πfrCQ)
.....(2)
因此,有效电阻值r可以通过使用,例如,电感L和Q值计算。
如在Q值的情况下,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 具有唯一的有效电阻值r只要金属不接近线圈L,因为包含于电力接收设备的壳体的金属等的影响。当金属接近线圈L时有效电阻值r增加。
因此,基于金属不接近线圈L的状态中的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有效电阻值r,贝塔时间(2>贝塔>1)有效电阻值 r被设置为唯一的阈值,并且使用阈值的阈值处理在线圈L的有效电阻值 r上进行。因此,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作为异物的金属。
图2是描述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示图。
就是说,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电力传输设备11和的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照图2,在水平方向对应于x轴的三维坐标系中,深度方向对应于 y轴,并且垂直方向对应于z轴,假设电力传输线圈放置在起点(0,0,0)。
电力接收线圈放置在z轴(0,0,Z)的状态称作“电力接收线圈面向电力传输线圈”或者“电力接收线圈处于面对面状态”。
此外,在这个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单说明,电力接收线圈的z坐标被固定到某个值Z上。
当电力接收线圈处于面对面状态时,如图2的右侧示出的,电力效率最高。电力效率是由电力接收设备12收到的电力与电力传输设备11发送的电力的百分比。在图2中,当电力接收线圈处于面对面状态时电力效率可以是约90%。
当电力接收线圈移置时,如在图2的中心处示出的,电力效率减少。具体地,在电磁感应法中,由移置所引起的电力效率的改变(减少)会是显著的。
当作为异物的金属等存在于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时,即使电力接收线圈处于面对面状态,如图2的右侧示出的,电力效率仍会减少。
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难以确定是否电力效率减少的原因是否是移置或者存在异物。
在图2中,当出现移置时电力效率是60%,并且当存在异物时电力效率是70%。
以这种方法,出现移置的情况的电力效率会低于存在异物的情况的电力效率。
图3是示出了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电力接收线圈的移置)和电力效率(线圈间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图3中,40mm平方的线圈可以用作电力传输线圈,并且30mm平方的线圈可以用作电力接收线圈,并且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电力接收线圈的z坐标)是4mm。
在图3中,X和Y分别表示电力接收线圈的x坐标和y坐标。
L1表示当电力接收线圈开路时电力传输线圈的电感(L2_开路)并且当电力接收线圈短时电力传输线圈的电感(L2_短路)。
k表示电力传输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并且Q1和Q2 分别表示电力传输线圈的Q值和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
在图3中,S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表示,并且以下简称S值。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31
线圈间效率是一种电力效率,并且可以是由电力接收线圈获得的电力与电力传输线圈供应的电力的百分比。线圈间效率的理论最高值etamax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表示。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32
这里,电力效率的实例包括DC-DC效率,以及线圈间效率。
DC-DC效率是通过使用从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力接收线圈接收的电力获得的直流电压和电流计算的电力与通过使用用于传输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电力传输线圈的电力的直流电压和电流计算的电力的百分比。
电力从把直流电压和电流用于传输来自电力传输线圈的电力的直流电压和电流的位置被传输到电力传输线圈的情况下的电力传输设备中的传输效率,和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传输到获得直流电压和电流的位置的情况下电力接收设备中的传输效率,被限定为电路效率。在这种情况下, DC-DC效率可以通过用线圈间效率乘以电路效率来计算。
例如,在约10mm的自由度被设置在x方向和y方向作为电力接收线圈的移置的自由度(允许)的情况下,电力效率(线圈间效率)最小值是85.5%,如在图3中示出的。因此,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用于检测异物的电力效率的阈值可以设置为小于85.5%的值,例如,85%。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力效率不高于85%(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例如,在约15mm的自由度被设置在x方向和y方向作为电力接收线圈的移置的自由度(允许)的情况下,电力效率(线圈间效率)最小值是62.7%,如在图3中示出的。因此,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用于检测异物的电力效率的阈值设置为小于62.7%的值,例如,6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力效率不高于62%(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现在,假设当电力接收线圈面对面状态时并且当异物存在时,电力效率是约70%,如在图2中示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移置的自由度被设置为约15mm并且如果阈值被设置为62%,如上所述,电力效率是70%,高于阈值62%,即使电力接收线圈处于面对面状态并且存在异物。因此,不确定存在异物,并且没有检测异物。
如上所述,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检测异物的准确度不高。
此外,由电力接收线圈或者电力接收设备的其他电路的制造变化看来,必须使用电力效率的更小的阈值(大不可能检测到异物的值)以便确保移置的某个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检测异物的准确度进一步降低。
为了提高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可以使用不设置移置的自由度的方法或者限制自由度至小值的方法。然而,在那种情况下,无线电力供应的可用性退化。
如上所述,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检测异物的准确度和可用性是制约关系。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假设电力传输设备11(特别是电力接收设备12 靠近的部分)的壳体具有没有金属的配置(当电力接收设备12靠近电力传输设备时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不波动的配置),如上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影响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Q2)。因此,在图3中,电力接收线圈的Q 值(Q2),即,从电力接收设备12的内部观察的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是恒定的,与电力接收设备12的位置(X,Y)无关。
图4是描述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的示图。
如上所述,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中,阈值(阈值Q值)是基于没有金属接近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L的状态下的线圈L的Q值(标准Q值)确定的,并且使用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在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上进行。因此,检测出作为异物的金属。
由于包含于电力接收设备12的壳体的金属等的影响,所以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具有唯一的Q值,如上所述。当金属接近线圈L 时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改变,并且不受相对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移置的影响。因此,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在电磁感应法和磁场谐振法两者中在确保可用性的同时准确地检测出异物。
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的实例在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149465号中描述,该申请已经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交。
为了计算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必须将电压施加至包括电力接收线圈作为电力接收设备12的元件的串联谐振电路,并且测量需要的电压和电流。
电力接收线圈(包括电力接收线圈作为元件的串联谐振电路)的Q 值通过等式(3)表示,其中V1表示施加至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并且V2表示施加至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
Q=(V2-V1)/V1.....(3)
这里,电力接收线圈的电感和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以及有效电阻器的电阻值(有效电阻值)分别由L、C和r表示,并且假设谐振频率fr的电压被施加到串联谐振电路。在这种情况下,等式
j2πfrL=1/(j2πfrC)
被满足,并且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61
被满足,即,电力接收线圈的阻抗
j2πfrL
以及电容器的阻抗
1/(j2πfLC)
补偿彼此。因此,施加至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V1等于施加至有效电阻器的电压Vr
施加至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V2等于没有有效的电阻器的(理想的) 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下降vL和有效的电阻器的电压下降vr的总合(vL+vr)。
另一方面,流动通过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流和流动通过有效电阻器的电流等于彼此,并且因此满足以下等式。
vr/r=vL/(2πfrL)
因此,等式(1)是由通过代入等式
vr/r=vL/(2πfrL)
并且通过使用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下降vL和有效电阻器的电压下降 vr由等式(4)表示的。
Q=2πfrL/r=vL/vr
.....(4)
施加到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V1等于施加到有效电阻器的电压vr,并且施加到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V2等于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下降vL和有效电阻器的电压下降vr的总合。因此,施加到有效电阻器的电压vr由电压 V1(=vr)表示,并且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下降vL由电压V2-V1(=vL+vr-vr) 表示。
因此,等式(4)中的Q值通过使用电压V1和V2由等式(3)(Q= (V2-V1)/V1)表示。
这里,如果施加到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是谐振频率fr的电压,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压下降vL充分大于施加到有效电阻器的电压vr,并且因此电压V2=vL+vr充分大于电压V1=vr。因此,等式(3)中的 Q值可以由等式(5)近似表示。
Q=V2/V1.....(5)
替换地,例如,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包括电力接收线圈作为元件的串联谐振电路)可通过使用通过测量施加到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V和流动通过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流I获得的阻抗Z=V/I利用半宽度方法计算。
就是说,Q值可以通过获得频率fL和频率fH根据等式Q=fr/(fH-fL) 计算。频率fL低于谐振频率fr并且在施加到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的频率是谐振频率fr的情况下当阻抗变为阻抗Z的2倍平方根时频率fH高于谐振频率fr
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中,进行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并且然后电力从电力传输设备11无线地提供至电力接收设备12,如在图4中示出的。
此后,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进行Q值的第二测量过程、Q值的第三测量过程等。
在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中,由电力接收设备12不具有电源的情况看来,电力接收设备12被充电以获得进行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所必需的电力。
就是说,电力传输设备11传输电力,并且电力接收设备12从电力传输设备11接收电力以便被充电。
例如,充入进行测量Q值的一个操作所必需的电力之后,电力接收设备12停止充电并且通过使用充电获得的电力操作。然后,电力接收设备12施加某个频率f1的电压到电力接收线圈(包括电力接收线圈作为元件的串联谐振电路)并且测量Q值。
随后,电力接收设备12开始再次充电。充入进行测量Q值的一个操作所必需的电力之后,电力接收设备12停止充电并且通过使用充电获得的电力操作。然后,电力接收设备12施加高于之前的Q值测量中使用的频率fn-1的频率fn的电压,到电力接收线圈,并且测量Q值。
以这种方法,电力接收设备12反复充电并测量Q值,由此获得预先确定N个频率Q值,即,频率f1、f2、……和fN
至于N个频率f1、f2、……和fN,可以使用某个范围频带中的频率,例如。频带的中央是由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181
表示的理论上的谐振频率fr,该频率是通过使用电力接收线圈的电感和包括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作为元件的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C计算的。
获得N个频率f1至fN的Q值之后,电力接收设备12开始充电以进行后续过程。
然后,电力接收设备12将N个Q值之中的最大值确定为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并且将为获得Q值所利用的频率f0确定为谐振频率。
此外,电力接收设备12存储谐振频率f0,并且通过使用负载调制等将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连同阈值Q值一起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然后, 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结束。
这里,假设电力接收设备12基于作为异物的金属不接近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L的Q值预先确定阈值(阈值Q值) (标准Q值),并且存储阈值。
在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结束之后,电力(电力接收设备12进行正常操作的电力)可以从电力传输设备11无线地提供(传输)到电力接收设备12。
在其后进行Q值的第m次的测量的过程中,电力接收设备12充入进行测量Q值的一个操作所必需的电力。电力接收设备已充电之后,充电操作停止。
然后,电力接收设备12将谐振频率f0的电压施加到电力接收线圈,并且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
此外,电力接收设备12被充电以将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并且通过使用负载调制等将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连同阈值Q 值一起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
另一方面,电力传输设备11如上所述间歇地将电力发送到电力接收设备12,并且接收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和Q值的m次测量的过程中传输的阈值Q值。
然后,电力传输设备11进行比较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与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如果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不大于阈值Q值,那么电力传输设备11确定存在异物,并且停止传输电力。
这里,比较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与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可以由电力接收设备12,而不是电力传输设备11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不大于阈值Q值,电力接收设备12确定存在异物,并且将确定结果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
电力传输设备11在从电力接收设备12接收到指示存在异物的确定结果之时停止传输电力。
电力传输设备11以上文中描述的方式将电力发送到电力接收设备 12。然而,电力接收设备12测量Q值的m次测量的过程中的Q值的同时,电力传输设备11临时停止传输电力以进行测量。
就是说,在Q值的m次测量的过程中,电力传输设备11间断地间歇地停止传输电力,并且在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暂停的过程中电力接收设备12测量Q值。这是因为如果根据从电力传输设备11发送的电力由电力接收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产生电动力,就难以精确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
因此,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检测异物的准确度高,但是电力传输设备11间歇地停止传输电力,并且因此无线电力供应的时间效率不高度。
如上所述,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实现了检测异物的高准确度,但是在无线电力供应的时间效率上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在检测异物的准确度上是不利的。然而,与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不同,电力传输设备11不是必需间歇地停止传输电力,并且因此不会出现无线电力供应的时间效率的问题。
因此,在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供应系统中,通过使用其中使用基于Q 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和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两者的新的检测方法,异物的检测具有高准确度地进行并且无线电力供应在没有损失使用性的情况下高效进行。
III.电力传输设备11的示例配置
图5是示出了在图1中示出的电力传输设备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5,电力传输设备11包括谐振电路20、直流电源21、驱动电路22、波形检测器23和控制器24。
谐振电路20是由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并且是由驱动电路22驱动的。当谐振电路20被驱动时,磁通量(磁场) 由电力传输线圈L1产生,并且磁通量使用电磁感应法或磁场谐振法使电力被传输到电力接收设备12。
直流电源21提供某个直流电压(电流)到驱动电路22。
驱动电路22通过使用从直流电源21提供的直流电压驱动谐振电路 20,并且使组成谐振电路20的电力传输线圈L1产生磁通量,由此通过使用电磁感应法或者磁场谐振法传输电力。
波形检测器23根据谐振电路20中的电流或电压使用负载调制检测从电力接收设备12传输的信息,并且提供信息到控制器24。
控制器24基于从波形检测器23提供的信息控制组成包括驱动电路 22的电力传输设备11的单独模块。
图6是示出了在图5中示出的驱动电路22的示例配置的电路示图。
参照图6,驱动电路22由全桥接电路构成。
就是说,驱动电路22包括栅极驱动电路31和负通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的场效应晶体管(FET)32、33、34和35。
栅极驱动电路31根据控制器24进行的控制施加某个电压到FET 32 至FET 35的栅极,由此接通/断开FET 32至FET 35。
FET 32的漏极被连接至直流电源21。因此,从直流电源21输出的某个直流电压被施加到FET 32的漏极。
FET 32的源极被连接至FET 33的漏极,并且FET 33的源极接地(连接至地面)。
FET 34和FET 35按类似方式连接到FET 32和FET 33。
就是说,FET 34的漏极被连接至直流电源21,并且FET 34的源极被连接至FET 35的漏极。FET 35的源极接地。
此外,谐振电路20的一端被连接至FET 32的源极和FET 33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1,并且谐振电路20的另一端被连接至FET 34的源极和 FET 35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2。
在图6中示出的谐振电路20中,电力传输线圈L1的一端被连接至电容器C1的一端。电容器C1的另一端被连接至FET 32的源极和FET 33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1,并且电力传输线圈L1的另一端被连接至FET 34的源极和FET 35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2。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驱动电路22中,栅极驱动电路31施加某个电压到 FET 32至FET35的栅极,由此控制FET 32至FET 35的接通/断开。
因此,FET 32和FET 33互补地并且周期性地进入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就是说,FET 32周期性地并且交替地进入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当FET 32进入接通状态时,FET 33进入断开状态。当FET 32进入断开状态时,FET33进入接通状态。
FET 34和FET 35的设置相对于FET 32和FET 33的设置互补地并周期性地进入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就是说,当FET 32进入接通状态并且FET 33进入断开状态时,FET 34进入断开状态并且FET 35进入接通状态。
此外,当FET 32进入断开状态并且FET 33进入接通状态时,FET 34 进入接通状态并且FET 35进入断开状态。
例如,对于FET 32,当FET 32处于接通状态时,FET 33处于断开状态,FET 34处于断开状态,并且FET 35处于接通状态。
因此,在FET 32的源极和FET 33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1处,电平变高(H),与从直流电源21输出的某个直流电压相对应。在FET 34的源极和FET 35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2处,电平变低(L),与地电平相对应。
因此,在谐振电路20中,电流从连接点P1通过电容器C1和电力传输线圈L1向着连接点P2流动。
另一方面,当FET 32处于断开状态时,FET 33处于接通状态,FET 34 处于接通状态,并且FET 35处于断开状态。
因此,在FET 34的源极和FET 35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2处,电平变高(H),与从直流电源21输出的某个直流电压相对应。在FET 32的源极和FET 33的漏极之间的连接点P1处,电平变低(L),与地电平相对应。
因此,在谐振电路20中,电流从连接点P2通过电力传输线圈L1和电容器C1向着连接点P1流动。
在上文号中描述的方式中,FET 32至FET 35进入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的时段的交流电压被施加到谐振电路20,相似时段的交流电根据施加的交流电压流动。
在交流电压被施加到谐振电路20的同时,磁通量由电力传输线圈L1连续产生并且磁通量是电力被传输。
FET 32至FET 35进入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的时段被设置,例如,谐振电路20的谐振频率的倒数
Figure GDA0002388093370000221
基于谐振电路20的谐振频率。
在图6中,全桥接电路用作驱动电路22。替换地,例如,可以采用半桥接电路、E类放大器电路、等作为驱动电路22。
IV.电力接收设备12的示例配置
图7是示出了在图1中示出的电力接收设备12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7,电力接收设备12包括谐振电路40、整流器41、通信单元 42、调节器43、负载44、控制器45、以及异物检测器46。
谐振电路40是由电力接收线圈L2和电容器C2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和被连接至整流器41。
在谐振电路40中,由电力传输设备11(图5)的电力传输线圈L1产生的磁通量流动通过电力接收线圈L2,并且相应地电流流动通过电力接收线圈L2并且同样通过谐振电路40。因此,从电力传输设备11发送的电力被接收。
整流器41由,例如,桥式整流电路等构成。整流器41整流流动通过谐振电路40的电流(电压),并且将电流(电压)通过通信单元42提供到调节器43。
通信单元42包括,例如,FET和电阻器。FET根据控制器45进行的控制进入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使电阻器通过整流器41被连接至谐振电路40或者与谐振电路40分离。
当电阻器被连接至谐振电路40或者与谐振电路40分离时,从(外部的)电力传输设备11观察用作负载的谐振电路40的阻抗改变,并且负载调制在流动通过电力传输设备11的谐振电路20的电流上进行(图5)。
调节器43稳定从整流器41通过通信单元42提供的电流(电压),并且将电流(电压)提供到负载44。
负载44是使用通过无线电力供应发送的电力的电路,如电池。
控制器45基于异物检测器46通知的关于异物的检测(确定)结果控制从调节器43到负载44的电力供应(电压和电流)。
就是说,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并且由此主要使调节器43提供电力到负载44。
应注意,在从异物检测器46提供的是告知存在异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或者在另一需要的情况下,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停止向负载44 提供电力。
同样,控制器45使通信单元42的FET进入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由此通过使用负载调制将需要的信息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
异物检测器46通过使用新的检测方法检测异物,并且将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
就是说,异物检测器46通过在开始将无线电力供应到负载44之前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
如果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那么通过无线电力供应发送的电力通过谐振电路40、整流器41、通信单元42、以及调节器43供应给负载44。
在电力供应给负载44的同时,异物检测器46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如果异物检测器46确定存在异物,那么异物检测器46将指示存在异物的检测结果被提供给控制器45。
在电力接收设备12中,控制器45和异物检测器46构成进行与异物相关的处理的处理装置(异物处理装置)。
图8是描述了在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供应系统中进行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的流程图,其中异物检测使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
在步骤S11中,电力传输设备11开始传输电力,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S12。
这里,电力传输设备11在识别出电力接收设备12接近电力传输设备 11之时开始传输电力。
电力传输设备11能够通过,例如,进行查询并且接收从电力接收设备12查询的响应,识别电力接收设备12的靠近。
同样,当电力接收设备12放置在电力传输设备11上并且由此设置在电力传输设备11上的机械开关被按压时,或者当电力接收设备12的重量通过重量传感器被感测时,电力传输设备11能够识别电力接收设备12的靠近。
此外,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可通过,例如,开关或者另一触发器的用户操作开始。
就在电力传输设备11开始传输电力之后,电力接收设备12(图7) 的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由此停止向负载44的电力提供。
在步骤S12中,电力接收设备12(图7)的异物检测器46在向负载 44提供无线电力开始之前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进行异物检测。过程进行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异物检测器46确定是否已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检测异物。
如果在步骤S13中确定已检测出异物,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18,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图7)的控制器45控制通信单元42以便将指示已检测出异物的检测消息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
此外,在步骤S18中,电力传输设备11从电力接收设备12接收检测消息,并且响应检测消息结束(停止)传输电力。就是说,在电力传输设备11中,控制器24控制驱动电路22停止来自谐振电路20的电力传输。
随后,过程从步骤S18进行至步骤S19,其中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中的至少一个通知用户存在异物。此外,如必要的话,进行请求用户移去异物的异常通知(显示指示存在异物的消息或者打开告知存在异物的灯),并结束无线电力供应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3已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检测出没有异物中,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14,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图7)的控制器 45控制调节器43以便开始将电力被提供给负载44。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电力接收设备12(图7)的异物检测器46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进行异物检测。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 S16。
在步骤S16中,异物检测器46确定是否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检测到异物。
如果在步骤S16中确定已检测没有异物,那么过程返回到步骤S15,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
以这种方法,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开始提供电力到负载44之后,异物检测器46在电力供应给负载44的同时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6已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检测出异物,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17,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图7)的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以便停止将电力被提供给负载44。
然后,过程从步骤S17返回到步骤S12,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
以这种方法,如果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检测出异物,那么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再次进行异物检测。
如果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没有检测出异物,在步骤S14中重新开动相负载44提供电力。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检测出异物,那么在步骤S18 中电力传输设备11结束传输电力,并且在步骤S19中进行异常通知处理。
这里,检测异物的准确度高于第二检测方法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检测方法,可以采用即使当电力被供应给负载 44的时候,就是说,即使当电力由电力传输设备11传输的时候,仍可进行异物检测的检测方法。第二检测方法的检测异物的准确度可低于第一检测方法的准确度。
第一检测方法的实例是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并且第二检测方法的实例是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
图9是示出了在图7中示出的异物检测器46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就是说,图9示出了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情况下的异物检测器46 的示例配置。
在图9中,异物检测器46包括Q值测量单元51、效率测量单元52、以及确定单元53。
Q值测量单元51将某个电压施加到谐振电路40,该谐振电路由电力接收线圈L2和电容器C2构成。
此外,Q值测量单元51测量施加至谐振电路40的电压V1,即,串联连接的电力接收线圈L2和电容器C2的电压下降,以及施加至电力接收线圈L2的电压V2,即,电力接收线圈L2的电压下降。
同样,Q值测量单元51通过使用电压V1和V2根据等式(3)或(5) 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包括电力接收线圈L2作为元件的谐振电路40)的 Q值,并且将Q值被提供给确定单元53。
效率测量单元52测量整流器41的输出侧上(整流的电流和电压输出的侧面上)的电流和电压,并且通过使用电流和电压,获得通过无线电力提供的由电力接收设备12获得的直流电的值(以下简称接收直流电)。
此外,效率测量单元52获得用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无线电力供应的直流电的值(以下简称传输直流电)。
这里,效率测量单元52要求传输直流电的值通过确定单元53到控制器45。控制器45响应效率测量单元52的要求控制通信单元42,由此通过使用负载调制将用于请求传输直流电力的值的请求消息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
在电力传输设备11中,控制器24(图5)通过波形检测器23从电力接收设备12接收请求消息,响应请求消息根据直流电源21的电压和电流获得传输直流电的值,并且将传输直流电的值传输到电力接收设备12。
从电力传输设备11到电力接收设备12的传输直流电的值的传输是通过,例如,通过控制器24控制驱动电路22以调制流动通过谐振电路20 的电流的幅度来控制驱动电路22进行的。
效率测量单元52计算接收直流电与传输直流电的比例,该比例被认为是电力效率(DC-DC效率),并且将该比例提供到确定单元53。
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Q值测量单元51的电力接收线圈L2的 Q值利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并且提供检测结果到控制器45。
就是说,确定单元53将电力接收设备12的唯一的阈值Q值存储在其中设置的存储器中(未示出),并且进行比较来源于Q值测量单元51 的电力接收线圈L2与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
如果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如果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不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确定存在异物。
同样,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的电力效率(以下简称测量的电力效率)利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并且提供检测结果到控制器45。
就是说,确定单元53进行比较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的测量的电力效率与电力效率的某个阈值的阈值处理。
如果测量的电力效率高于某个阈值,确定单元53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如果测量的电力效率不高于某个阈值,确定单元53确定存在异物。
用于测量的电力效率的阈值处理的某个阈值的实例包括最差阈值和适当阈值。
最差阈值被设置为假设某个情况下的某个值。例如,在电力接收设备 12(的电力接收线圈L2)的允许移置的最坏情况下(移置最大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异物存在,测量的电力效率被推断为高于或等于某个值。
如果测量的电力效率不高于最差阈值,那么移置可能超出所允许的或者(几乎)确定存在异物。
适当的阈值可以是当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时适合于检测无线电供应系统的情况(以下简称系统情况)中的异物的电力效率的阈值,并且可以使用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测量的电力效率利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计算。
因为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高,所以在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几乎)立即确定保证没有异物存在。
因此,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测量的电力效率(以下简称即时效率)可以被认为是在当前移置状态下没有异物存在时获得的电力效率。只要保持当前移置并且只要没有异物存在,此后获得的测量的电力效率几乎不可能比即时效率低很多。
因此,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即时效率,并且,例如,稍微小于即时效率的值可以计算为适当阈值。
例如,通过将小于一并且接近一(例如,0.9)的某个值乘以即时效率获得的值,或者通过从即时效率减去基于电力效率波动确定的某个值(例如,10%),该值被推断为从某个界限看来不管异物存在/不存在都会出现的,可以计算为适当阈值。
对于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单元53使用上述最差阈值进行阈值处理(第一阈值处理)并且使用上述适当阈值进行阈值处理(第二阈值处理)。
用作最差阈值和适当阈值的值设置为使如果异物通过使用最差阈值检测出,那么异物通过使用适当阈值也能检测出。
例如,对于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最差阈值和适当阈值的值设置为使适当阈值大于或等于最差阈值。因此,如果可以基于即时效率计算的适当阈值小于最差阈值,那么适当阈值可以被设置为与最差阈值相同的值。
图10是描述了在异物检测器46具有在图9中示出的配置的情况下,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供应系统中进行的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的流程图。
就是说,图10是描述了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情况下的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的流程图。
当电力接收设备12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时,在步骤S21中电力传输设备11开始传输电力,如在图8中的步骤S11中,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 S22。
在步骤S22中,在无线电力提供到负载44开始之前,电力接收设备12Q值测量单元51(图9)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以便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第一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
这里,在Q值测量单元51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测量获得 Q值所必需的电压V1和V2)的同时,电力传输设备11临时停止传输电力,如以上参照图4所描述的。
当过程从步骤S34(如下所述)返回到步骤S22时,在步骤S22中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的测量可进行多次。在m次的步骤S22中,例如,进行如上参照图4所述的Q值的m次测量的过程。
在任何步骤S22中,可以进行如上参照图4所述的Q值的第一测量过程。
在步骤S22中,Q值测量单元51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并且将通过测量获得的Q值(以下简称测量的Q值)提供到确定单元53。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Q值测量单元51的测量的Q值根据用作第一检测方法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23中,确定单元53进行比较来源于Q值测量单元 51的Q值与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是否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 值。
如果在步骤S23中确定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 确定存在异物,并且将指示已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图 9)。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如在图8中的步骤S18中,电力传输设备11停止(结束)发送电力。
就是说,在步骤S24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控制通信单元42将指示检测出异物的检测消息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此外,在步骤S24中,电力传输设备11从电力接收设备12接收检测消息,并且响应检测消息结束发送电力。
随后,过程从步骤S24进行到步骤S25,其中异常通知处理可如在图 8中的步骤19中进行,并且然后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结束。
很可能当电力接收设备12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时如金属的异物将插入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此外,用于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阈值可以基于没有异物存在的状态下的电力效率计算。因此,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异物检测可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该检测方法是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实现了高检测准确度,电力接收设备12靠近电力传输设备11之后,随即开始向负载44供应电力。
如果在步骤S23中确定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 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图9)控制调节器43 开始向负载44提供电力。
就是说,如果通过使用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检测方法确保(具有高可能性)没有异物存在,那么开始向负载44的电力供应。
在步骤S26中向负载44提供电力之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27,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效率测量单元52(图9)测量电力效率以便通过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第二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
在步骤S27中,效率测量单元52测量电力效率,并且将通过测量获得的电力效率(测量的电力效率)提供到确定单元53。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28。
这里,当在步骤S27中测量电力效率时,通过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保没有异物存在。
因此,如果在步骤S27中测量的电力效率低(值是小的),可以推断电力设备12(的电力接收线圈L2)相对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线圈L1)的移置大。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7中测量的电力效率高(值是大的),那么可以推断电力接收设备12相对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移置小。
在步骤S28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的测量的电力效率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28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 的测量的电力效率与最差阈值相比较的第一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是否高于最差阈值。
如果在步骤S28中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不高于最差阈值,那么确定单元53确定移置超出允许或者移置在允许以内但是发生电力效率出乎意料地低的异常情况,并且将指示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 (图9),如在确定存在异物的情况下。
然后,过程从步骤S28进行至步骤S24,并且重复上述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8中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高于最差阈值,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29,其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在步骤S27中测量的电力效率(测量的电力效率)计算电力效率的适当阈值,就是说,通过用某个值乘以测量的电力效率(即时效率)或者从测量的电力效率减法某个值。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30。
这里,可以用于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的阈值处理的电力效率的阈值通常确定为,例如,通过考虑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的制造变化以及可容许的移置在允许某个移置的同时将异物尽可能高准确度地检测出。
然而,在仅通过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的情况下,被认为确定电力效率的阈值的移置与实际出现的移置在很多情况下不匹配。同样,被认为确定电力效率的阈值的制造变化和真实的制造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不匹配。
因此,在仅通过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的情况下,难以确定能够使异物高精确检测出的阈值。
于此不同,在新的检测方法中,适当的阈值可以通过使用即时效率,即,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即刻测量的电力效率来计算。
即时效率可以是当没有异物存在时的当前移置状态下获得的真实电力效率,并且因此被认为是反映实际移置和真实制造变化的电力效率。作为通过使用这种即时效率计算的结果,可以获得反映实际移置和真实制造变化的适当阈值。
因此,当获得适当阈值时移置的状态下,异物可以通过使用适当阈值高准确度地检测出。
在步骤S30中,过程等待某个时间段(X秒),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 S31。
在步骤S31中,如在步骤S27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效率测量单元 52测量电力效率,并且将通过测量获得的电力效率(测量的电力效率)提供到确定单元53。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32。
在步骤S32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的测量的电力效率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32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 的测量的电力效率与最差阈值相比较的第一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是否高于最差阈值。
如果确定在步骤S32中测量的电力效率不高于最差阈值,那么确定单元53将指示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
然后,过程从步骤S32进行至步骤S24,并且进行上述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2中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高于最差阈值,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33,其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的测量的电力效率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33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效率测量单元52 的测量的电力效率与适当阈值相比较的第二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是否高于适当阈值。
如果在步骤S33中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高于适当阈值,即,如果适当值的电力效率是如当测量即时效率时移置状态下的电力效率一样获得的,并且如果确定没有异物存在,那么过程返回到步骤S30,并且重复相同的过程。
如果在步骤S33中确定测量的电力效率不高于适当阈值,即,如果低电力效率效率是如当测量即时效率时移置状态下的电力效率一样获得的,并且如果确定存在异物或者移置改变(增加),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34,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停止向负载44提供电力。
然后,过程从步骤S34返回至步骤S22,并且重复上述过程。
在新的检测方法中,计算出适当阈值之后,电力效率连同供应给负载 44的电力一起可以被定期的监测,并且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最差阈值的第一阈值处理和使用适当阈值的第二阈值处理根据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
适当阈值可以是基于当测量即时效率时移置状态下的电力效率的阈值。当移置变为大于测量即时效率状态下的移置时,那么电力效率变为低于由于增加的移置而得到的适当阈值。
如果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供应在电力效率变为低于由于增加的移置而得到的适当阈值但是移置在允许以内并且没有异物存在的情况下停止,那么可用性会退化。
因此,在图10中,如果电力效率低于适当阈值,过程从步骤S33进行至步骤S34,并且过程返回到步骤S22,其中异物检测通过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
如果没有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检测出异物,那么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供应可以继续(过程进行至步骤S26)。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检测出异物,那么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供应结束(过程进行至步骤S24)。
如上所述,在新的检测方法中,是否存在异物是通过在向负载44的电力供应开始之前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的,并且在将电力供应给负载44 的同时,是否存在异物是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的。以这种方法,进行异物检测。
此外,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实现比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更高的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同样,适当阈值可以通过使用即时效率计算,该即时效率是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测量的电力效率。
因此,向负载44的电力供应开始之前,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高准确度地进行。在向负载44 供应电力的同时,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适当阈值(第二阈值处理)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相对高准确度地进行。
利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使用适当阈值),即使在向负载44 供应电力的同时仍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因此,与仅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相比,无线电力供应的时间效率可以增加,因为在Q值的测量过程中必须停止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以及相负载44的电力供应)。
此外,在使用适当阈值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中,如果确定存在异物,即,如果测量的电力效率减少至适当阈值以下,那么存在增加移置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再次进行。如果没有异物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检测方法检测出,那么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供应继续。因此,当电力效率由于允许以内的大的移置而变为低于适当阈值时可以防止来自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供应结束,并且可以防止可用性退化。
如上所述,根据新的检测方法,异物检测可高准确度地进行并且无线电力供应可以在不引起使用性劣化的情况下高效进行。
在图9中示出的确定单元53可以设置在电力传输设备11,而不是电力接收设备12中。在这种情况下,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和阈值Q值、以及用于计算电力效率的接收直流电的值从电力接收设备12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然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电力接收设备12的Q值和通过使用接收直流电值计算的电力效率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然后,指示是否存在异物的确定结果从电力传输设备11传输到电力接收设备12。在电力接收设备12中,从调节器43到负载44的电力供应可以根据来源于电力传输设备11的确定结果来控制。
如上所述,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分享异物检测功能的方法不受限制。
应注意,在电力接收设备12通过从电力传输设备11无线提供的电力操作或者由充入电力的电池等的电力操作的情况下,会期望由以下电力接收设备12中的异物检测功能消耗的电力低。从这个角度看,期望施加在电力接收设备12上的异物检测功能的负担小。
因此,电力接收设备12可以进行仅仅由电力接收设备进行例如,计算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所必需的电压V1和V2的测量,以及用于计算电力效率的接收直流电的测量的过程。另一方面,电力传输设备11可进行使用电压V1和V2的计算,使用接收直流电的电力效率的计算,及异物检测功能所必需的其他过程。
V.适当阈值的计算
图11是描述适当阈值的计算的示图。
就是说,图11示出了计算单独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情况下的阈值和用于新检测方法(中进行的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适当阈值的实例。
在图11中,电力效率的最大值(最高效率值)可以是90%,并且由允许以内的移置(位置关系变化宽度)所引起电力效率的最大变化可以是 30%。
同样,在图11中,由制造变化(制造变化宽度)所引起的电力效率的最大变化可以是15%,并且由电力效率的测量误差(测量变化宽度)所引起最大变化可以是5%。
在图11中,由于移置、制造变化和测量误差导致电力效率最大波动 50%(=30%+15%+5%)。因此,在图11中,最大效率值的最差阈值可以是50%(最大效率值x0.5=45%)。
在仅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反映移置、制造变化和测量误差的值可以如实际测量的电力效率一样获得(真实使用情况中的效率值)。
然而,在单独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并且实际测量的电力效率低的情况下,难以确定低电力效率的原因是移置还是存在异物。
因此,在单独使用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并且优先权放置在使用性上的情况下,最差阈值可以用作与电力效率比较的阈值。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电力效率不在最差阈值以下,即,最大效率值 x0.5=45%,就不确定存在异物。因此,在单独使用基于效率的检测方法并且因为几乎不出现移置所以电力效率不在最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即使实际上存在异物。
另一方面,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实际测量的电力效率(真实使用情况中的效率值)可以是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测量的电力效率(即时效率)。
在即时效率中反映移置、制造变化和测量误差。此外,可以确保没有异物存在。因此,如果保持移置,只要不插入异物那么此后测量的电力效率不会比即时效率低很多。
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可以使用即时效率。例如,通过用某个值乘以即时效率获得的值可以计算为适当阈值。
在图11中,80%的值可以获得为即时效率,例如。同样,72%的值可以如通过用某个价值,例如0.9,乘以80%的适当阈值获得。
根据新的检测方法,当电力效率变为可以是最差阈值的45%以下时,确定存在异物,并且停止电力供应。
当电力效率不在可以是最差阈值的45%以下时,但是可以是适当阈值的72%以下,确定存在异物或者具有变为大的移置,并且通过使用实现比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更高的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因此,根据新的检测方法,仅移置增加并且电力效率减少至适当阈值不会引起电力供应的停止。因此,无线电力供应可以确保可用性地高效进行。
根据新的检测方法,如果电力效率由于存在异物变为低于适当阈值,那么异物可以使用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检测,并且可以停止电力供应。
这里,作为用于新检测方法的第一检测方法和第二检测方法之中的第二检测方法,可以采用通过测量某个物理量并且进行将物理量的测量值与某个阈值相比较的阈值处理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检测方法,如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
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可以用于第二检测方法中的阈值处理的适当阈值可以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通过使用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测量的第二检测方法中的测量值(以下简称即时测量值)计算(确定)。
使用即时测量值的适当阈值的计算可以通过操纵即时测量值进行,例如,用某个值对即时测量值进行乘法、加法、或减法运算。操纵的程度可以基于由当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获得的测量值出现误差(测量误差)时所引起的测量值的最大变化(测量变化宽度)确定。
就是说,即时测量值的操纵的程度,具体地,可以被乘以或被加到即时测量值的某个值,可确定为,例如,即时测量值使适当阈值与约两倍的测量变化宽度的余量相匹配。
VI.用无线电力供应充电
图12是描述通过使用无线电力供应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供应系统中进行的过程的流程图。
在无线电供应系统中通过使用无线电力供应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力接收设备12的负载44(图9)包括电池,并且电池可被充电。
参照图12,在步骤S41至S54中,可以进行与图10中的步骤S21至 S34相似的过程。
在步骤S49中,如在图10中的步骤S29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即时效率计算适当阈值。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61,其中电力接收设备 12的控制器45(图9)确定包括在负载44中的电池是否是充满电的状态。
如果在步骤S61中确定包括在负载44中的电池不是充满电的状态,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50。在步骤S50至S54中,可进行与图10中步骤 S30至S34相似的过程。
如果在步骤S61中确定包括在负载44中的电池是充满电的状态,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62。在步骤S62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控制通信单元42,以便将指示充电已完成的完成信息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 11。
同样,在步骤S62中,电力传输设备11从电力接收设备12接收完成信息,并且响应完成信息结束(停止)发送电力。
随后,过程从步骤S62进行至步骤S63,其中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充电完成处理以通知用户充电已完成(例如,打开指示充电已完成的灯)。然后,过程结束。
VII.异物检测器46的另一示例配置
图13是示出了在图7中示出的异物检测器46的另一示例配置的框图。
在图13中,对应于图9中的部件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视情况而定省去相应的说明。
参照图13,异物检测器46可以是于图9中的相同的异物检测器,Q 值测量单元51和确定单元53设置在其中。
然而,图13中的异物检测器46可以不同于图9中的异物检测器,温度测量单元62而不是效率测量单元52可以设置在其中。
在图13中的异物检测器46中,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如图9中。然而,与图9不同的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二检测方法。
因此,图13中的异物检测器46包括温度测量单元62而不是图9中的效率测量单元52。
温度测量单元62包括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附近的温度的如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并且将温度提供到确定单元53。
确定单元53除使用由温度测量单元62提供的温度之外,进行与图9 中由确定单元53进行的过程相似的过程。
图14是描述了在异物检测器46具有在图13中示出的配置的情况下,图1中示出的无线电供应系统中进行的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的流程图。
就是说,图14是描述了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情况下的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的流程图。
当电力接收设备12接近电力传输设备11时,在步骤S71中电力传输设备11开始发送电力,如在图10中的步骤S21中,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 S72。
在步骤S72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Q值测量单元51(图13)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如在图10中的步骤S22中。
测量电力接收线圈L2的Q值之后,Q值测量单元51将通过测量获得的Q值(测量的Q值)提供到确定单元53,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S73。
在步骤S73中,如在图10中的步骤S23中,确定单元53进行比较来源于Q值测量单元51的Q值与阈值Q值的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是否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值。
如果在步骤S73中确定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 确定存在异物,并且将指示已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图 13)。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74。
在步骤S74中,电力传输设备11停止(结束)发送电力,如在图10 中的步骤S24中。
随后,过程从步骤S74进行到步骤S75,其中异常通知处理可如在图 10中的步骤25中进行,并且然后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结束。随后,过程从步骤S24进行到步骤S25,其中异常通知处理可如图8中的步骤19中进行,并且无线电力供应过程结束。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3中确定测量的Q值大于阈值Q值,那么确定单元53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S76。
在步骤S76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图13)控制调节器 43开始向负载44提供电力。
在步骤S76中开始向负载44提供电力之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77,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温度测量单元62(图13)测量温度以便通过使用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异物检测。
在步骤S77中,测量温度之后,温度测量单元62将通过测量获得的温度(以下简称测量的温度)提供到确定单元53,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 S78。
在步骤S78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的测量的温度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78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 的测量的温度与最差阈值相比较的第一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温度是否低于最差阈值。
这里,作为用于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的最差阈值,设置为指示(几乎)确定存在异物的最小值(例如,60度)。
如果在步骤S78中确定测量的温度不低于最差阈值,那么确定单元 53确定发生了温度出乎意料地高的异常情况,并且将指示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图13),如在确定存在异物的情况下。
然后,过程从步骤S78进行至步骤S74,并且进行上述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8中确定测量的温度低于最差阈值,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79,其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在步骤S77中可获得的测量的温度计算适当阈值并且在该测量的温度下可以确保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中没有异物存在(以下简称即时温度)。适当阈值可以通过乘以或者加上某个值来计算,该某个价值可以基于测量变化宽度乘以或者加上即时温度确定(例如,通过给即时温度加上十度)。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80。
在步骤S80中,过程等待某个时间段(X秒),并且过程进行至步骤 S81。
在步骤S81中,电力接收设备12温度测量单元62测量温度,如在步骤S77中,并且将通过测量获得的温度(测量温度)提供到确定单元 53。然后,过程进行至步骤S82。
在步骤S82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的测量的温度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82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 的测量的温度与最差阈值相比较的第一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温度是否低于最差阈值。
如果确定在步骤S82中测量温度低于最差阈值,那么确定单元53将指示检测出异物的检测结果提供到控制器45。
然后,过程从步骤S82进行至步骤S74,并且进行上述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82中确定测量温度低于最差阈值,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S83,其中确定单元53通过使用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的测量温度根据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检测出异物。
就是说,在步骤S83中,确定单元53进行将来源于温度测量单元62 的测量的温度与适当阈值相比较的第二阈值处理,并且确定测量的温度是否低于适当阈值。
如果在步骤S82中确定测量温度低于适当阈值,即,如果温度大约与测量的即时温度相同,因此可以确定没有异物存在,过程返回到步骤 S80,并且重复上述过程。
如果在步骤S82中确定测量温度不低于适当阈值,即,如果温度高于测量的即时温度,因此存在异物存在的可能性,那么过程进行至步骤 S84,其中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控制调节器43停止向负载44提供电力。
然后,过程从步骤S84返回至步骤S72,并且重复上述过程。
如上所述,在其中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新的检测方法中,计算出适当阈值之后,温度连同供应给负载44的电力一起被定期监测,并且使用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的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最差阈值的第一阈值处理和使用适当阈值的第二阈值处理进行。
测量温度根据用作温度测量单元62的温度传感器的放置以及与另一装置接触的条件改变,无线电供应系统放置的空间的状态(无线电供应系统放置的空间的温度),以及无线电供应系统的其他条件。
因此,如果低温被设置为最差阈值并且如果室温高,那么即使没有异物存在测量温度仍会高于最差阈值。在这种情况下,错误地确定存在异物,电力供应停止,并且可用性会退化。
为了确保可用性,将即使当室温高的时候仍高于测量温度并且当存在异物时低于测量温度的相对大的值设置为最差阈值。
然而,仅仅使用这种最差阈值进行阈值处理会不足以检测实际存在异物但由于低室温所以测量温度低于最差阈值的情况下的异物。因此,检测异物的准确度减小。
在其中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二检测方法的新检测方法中,适当阈值可以基于通过使用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确保没有异物存在的测量温度的即时温度设置,并且,如果测量温度高于适当阈值,那么异物检测可以通过使用实现高检测准确度的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因此,异物检测可以高准确度地进行并且无线电力供应可以在不引起可用性劣化的情况下高效进行。
在新的检测方法中,期望第一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尽可能高。
此外,在新检测方法中,可以在开始向负载44提供电力之前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因此,当不进行向负载44提供电力时,即,当电力传输设备11不进行电力传输时,可以进行异物检测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作第一检测方法。
在新检测方法中,当进行向负载44提供电力时,可以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因此,必须使用即使当进行向负载44提供电力时候即,当可以进行电力传输设备11的电力传输时,仍可以进行异物检测的检测方法,作为第二检测方法。
因此,像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一样,上述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基于图像的异物检测方法、基于有效电阻的异物检测方法等可用作第一检测方法。
与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相比,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等等和基于图像的异物检测方法在成本、安装区域等方面是不利的。然而,基于光的异物检测方法和基于图像的异物检测方法具有与基于Q值的异物检测方法相似的特性,在于检测准确度可以相对高并且使用由电力传输设备11 的磁场的电力传输(无线电力供应)施加如噪声的影响,并且期望避免在电力消耗方面尽可能恒定使用。
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检测方法,上述基于负载的异物检测方法可以与基于效率的异物检测方法和基于温度的异物检测方法一样使用。
在图7中示出的配置中,电阻器的连接可以在电力接收设备12的通信单元42中接通/断开,并且由此可以进行负载调制以将信息从电力接收设备12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11。然而,用于电力传输设备11和电力接收设备12之间的通信的通信方法不限于此。
VIII.电力接收设备12的其他示例构造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了在图1中示出的电力接收设备12的其他示例构造的框图。
在图15A和图15B中,对应于图7中的部件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去相应的说明。
图15A中的电力接收设备在以下方面可以与图7中的电力接收设备相同,即设置谐振电路40、整流器41、调节器43、负载44、控制器45、以及异物检测器46。
然而,图15A中电力接收设备12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图7的电力接收设备,即可以设置通信单元71而不是通信单元42。
在图15A中,通信单元71可以设置在谐振电路40和整流器41之间。
图7中的通信单元42包括FET和电阻器。与此不同,通信单元71 包括,例如,FET和电容器。FET可以根据控制器45进行的控制接通/断开,使电容器连接至谐振电路40或者与谐振电路40分离。
当电容器被连接至谐振电路40或者与谐振电路40分离时,从(外部的)电力传输设备11观察用作负载的谐振电路40的阻抗改变,并且负载调制可以在电力传输设备11的谐振电路20(图5)的电流(电压)上进行。
图15B中的电力接收设备在以下方面可以与图7中的电力接收设备相同,即设置谐振电路40、整流器41、调节器43、负载44、控制器45、以及异物检测器46。
然而,图15B中的电力接收设备12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图7的电力接收设备,即可以设置通信单元81和通信天线82而不是通信单元42。
当通信天线82传输和接收无线电波时,通信单元81根据,例如, ZigBee(注册商标)、蓝牙(注册商标)、无线局域网(LAN)、或者另一通信方案进行无线通信。
在通信单元81设置在电力接收设备12中的情况下,必须设置能够与电力传输设备11中的通信单元81通信的模块。
IX.应用本技术的计算机的说明
在与异物检测功能相关的过程之中,通过硬件或者软件可以进行由电力传输设备11的控制器24以及电力接收设备12的控制器45和确定单元 53进行的至少一些过程。当由软件进行过程时,组成软件的程序可以安装在计算机(处理器)中。
图16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执行过程的程序安装在其中的计算机的示例配置。
程序可以被预先记录在硬盘105上或用作包括在计算机中的记录介质的只读存储器(ROM)103上。
替换地,程序可以存储在(记录在)可移除记录介质111上。可移除记录介质111可提供为所谓的软件包。可移除记录介质111的实例包括软磁盘、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磁电机光学(MO)圆盘、数字通用光盘(DVD)、磁盘和半导体存储器。
程序可从上述可移除记录介质111安装到计算机,或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或广播网下载到计算机并且安装到硬盘105中。就是说,程序可以通过用于数字卫星广播的人造卫星从下载位置无线传输到计算机,或者可以通过如LAN或因特网的网络以有线方式传输到计算机。
计算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102。CPU102可以通过总线101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110。
在根据输入单元107上进行的操作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0接收来自用户的指令时,CPU102响应指令执行ROM103中存储的程序。替换地, CPU102通过将程序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4执行硬盘105中存储的程序。
因此,CPU102执行根据上述流程图执行的处理或者执行由任意上述框图中示出的配置进行的处理。然后,CPU102使处理结果从输出单元106 输出,由通信单元108传输,或者如必要的话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10记录在硬盘105上。
输入单元107包括键盘、鼠标、话筒等等。输出单元106包括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等。
在这个说明书中,由计算机根据程序进行的处理不是必需根据如流程图描述的顺序以时间序列进行。就是说,由计算机根据程序进行的处理可以并行进行或者分别进行(例如,对象的并行处理或处理)。
程序可以由单个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或者可以由以分配方式由多个计算机处理。此外,程序可以被传输到远程计算机以被执行。
在这个说明书中,系统意味着一组多个元件(设备、模块、部件等),并且所有元件不是必需容置在同一壳体中。因此,容置在不同的壳体中的通过网络被连接至彼此的多个设备,以及其中多个模块被容置在单个壳体中单个设备被认为是系统。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偏离本技术的主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根据本技术,云计算的配置可以用于通过网络由多个设备分担并且可以彼此协同处理的单个功能。
上述流程图的单个步骤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或者可以以分配的方式由多个设备执行。
此外,在单个步骤包括多个处理的情况下,多个处理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或者可以以分配的方式由多个设备执行。
本技术可提供以下配置。
(1)一种用于控制被供应给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电力的电力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电力接收设备的电力接收线圈处从电力传输设备无线地接收电力;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并且根据第一检测方法,确定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其中确定是在将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应用到负载之前执行的;以及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
(3)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
(4)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或不接收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光通信。
(5)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处理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区域的图像。
(6)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分析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通过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指示;以及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计算由电力接收设备接收的电力与由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比例。
(7)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分析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附近的温度。
(8)根据(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通过电力接收设备并且响应于确定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将停止信号传输到电力传输设备以指示停止无线电力传输。
(9)根据(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向电力接收设备的用户提供存在反常的电力传输状况的通知。
(10)一种被配置为从电力传输设备无线地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该电力接收设备包括:
电力接收线圈;
负载;
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从电力接收线圈提供到负载的电力;以及
异物检测器,其中电力接收设备被设置为:
在将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施加到负载之前并且根据第一检测方法确定在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并且
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11)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
所述电力接收设备被布置为提供用于操作电动车辆的电力。
(12)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
电力接收设备被布置为提供用于操作家用电器或移动电话的电力。
(13)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
确定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的配置;以及
分析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接收通过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指示,并且通过电力接收设备计算由电力接收设备收到的电力与由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量的比例的配置。
(14)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
确定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值的配置。
(15)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其中
分析的配置包括通过电力接收设备测量电力接收线圈附近的温度的配置。
(16)根据(10)所述的电力接收设备,还包括
电阻器,被配置为横越电力接收线圈的两端交换以便将信号传输到电力传输装置。
(17)一种具有机器可读指令的制造的存储装置,当该指令由被配置为控制被从电力接收线圈提供到电力接收设备中的负载的电力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
根据第一检测方法并且在将电力从电力接收线圈施加到负载之前确定在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地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并且
根据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并且在电力被施加到负载的同时分析在无线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18)根据(17)所述的制造的存储装置,其中
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进行确定的指令包括测量接收线圈的Q值的指令。
(19)根据(17)所述的制造的存储装置,其中
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进行确定的指令包括测量接收线圈的有效电阻的指令。
(20)根据(17)所述的制造的存储装置,其中
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进行分析的指令包括确定由电力接收设备接收的电量与电力传输设备传输的电力的比例的指令。
(21)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检测器,被配置为在开始将电力供应到使用无线电力供应的电力的负载之前,通过在从发送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接收通过无线电力供应的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并且
在电力供应给负载的同时,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22)根据(2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检测方法是通过测量某个物理量并且进行将某个物理量的测量值与某个阈值相比较的处理用于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并且
其中检测器在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决定在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决定用于阈值处理中的某个阈值。
(23)根据(22)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检测器通过使用测量值计算在阈值处理中使用的某个阈值,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在检测器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获得测量值。
(24)根据(23)所述处理装置,其中
检测器进行如通过使用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处理进行使用预先确定的阈值的第一阈值处理,并且
使用预定阈值的第一阈值处理、使用预定阈值的第二阈值处理,阈值是通过使用检测器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没有异物存在之后立即获得的测量值计算的,如果检测器在第一阈值处理中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就进行第二阈值处理。
(25)根据(24)的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检测器确定在第二阈值处理中存在异物,那么检测器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再次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26)根据(25)所述的处理装置,还包括:
电力供应控制器,被配置为如果检测出异物就停止将电力供应到负载。
(27)根据(26)所述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检测器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存在异物电力供应控制器,并且如果检测器通过使用第一阈值处理确定存在异物就停止将电力供应到负载。
(28)根据(21)至(2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第一检测方法是用于比第二检测方法更高准确度地检测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
(29)根据(21)至(2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检测方法是即使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仍能够检测异物的方法。
(30)根据(21)至(29)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电力接收设备包括电力接收线圈,该线圈是用于接收来自电力传输设备的电力的线圈,并且
其中,第一检测方法是用于通过使用电力接收线圈的Q值或有效电阻值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
(31)根据(21)至(29)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第一检测方法是用于通过确定在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是否可能有光通信或者通过使用电力传输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部分的图像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
(32)根据(21)至(31)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检测方法是用于通过根据表示由电力接收设备接收的电力与电力传输设备发送的电力的比例的电力效率的改变、电力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温度的改变、或者从电力传输设备观察的电力接收设备的负载的改变来进行阈值处理以确定是否存在异物的方法。
(33)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在开始将电力供应到使用无线电力供应的电力的负载之前,在从发送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通过无线电力供应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来检测异物,并且
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34)一种使计算机起到以下功能的程序:
检测器,被配置为通过在开始将电力供应到使用无线电力供应的电力的负载之前,在从发送电力的电力传输设备通过无线电力供应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设备中,通过使用第一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无线电力供应的异物,并且
在电力被供应给负载的同时,通过使用不同于第一检测方法的第二检测方法确定是否存在异物。
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出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
参考标识列表
11 电力传输设备
12 电力接收设备
20 谐振电路
21 直流电源
22 驱动电路
23 波形检测器
24 控制器
31 栅极驱动电路
32 至35FET
40 谐振电路
41 整流器
42 通信单元
43 调节器
44 负载
45 控制器
46 异物检测器
51Q 值测量单元
52 效率测量单元
53 确定单元
62 温度测量单元
71、81 通信单元
82 通信天线
101 总线
102 CPU
103 ROM
104 RAM
105 硬盘
106 输出单元
107 输入单元
108 通信单元
109 驱动
110 输入/输出接口
111 可移除记录介质。

Claims (17)

1.一种检测设备,包括:
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在无线电力提供到无线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开始之前执行第一异物检测方法,
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在向所述负载提供电力开始之后执行第二异物检测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与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不同,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使用电力接收器的品质因数,基于无线电力传输的电力效率确定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在无线电力提供到无线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开始之前测量所述电力接收器的品质因数;
比较测量的品质因数与第一阈值;以及
如果所述测量的品质因数不大于第一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确定在无线电力传输中没有异物或者在无线电力传输中存在所述异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确定在向所述负载提供电力开始之后无线电力传输的电力效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控制无线电力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执行无线电力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终止无线电力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设备,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当在向所述负载提供电力开始之后的电力效率不高于最差阈值时,终止无线电力传输。
8.一种检测系统,包括:
线圈,被配置为传输无线电力,以及
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
在无线电力提供到无线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开始之前进行第一异物检测方法,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测量所述线圈的品质因数;
比较所述品质因数与第一阈值;
如果所述品质因数不大于所述第一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如果所述品质因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那么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并且向所述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提供电力;在提供电力之后进行第二异物检测方法,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测量电力效率;以及
将所述电力效率与第二阈值比较,以检测影响无线电力传输的异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提供电力表示向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提供无线电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当在提供电力开始之后的所述电力效率不高于第二阈值时,终止无线电力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执行无线电力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异物检测方法确定在无线电力传输中没有异物或者在无线电力传输中存在所述异物。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确定在向所述负载提供电力开始之后的电力效率。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控制无线电力传输。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异物检测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异物检测方法的结果,终止无线电力传输。
16.一种传输电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无线电力提供到负载开始之前执行第一无线物体检测方法,基于所述第一无线物体检测方法执行无线电力传输,以及
在向所述负载提供电力开始之后执行第二无线物体检测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物体检测方法与所述第二无线物体检测方法不同,所述第一无线物体检测方法使用电力接收器的品质因数,基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的电力效率确定所述第二无线物体检测方法,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物体检测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在无线电力提供到所述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开始之前测量所述电力接收器的品质因数;
比较测量的品质因数与第一阈值,以及
如果所述测量的品质因数不大于第一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17.一种传输电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无线电力提供到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开始之前测量电力接收器的品质因数;
比较所述品质因数与第一阈值,
如果所述品质因数不大于所述第一阈值,那么确定存在异物;
如果所述品质因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那么确定没有异物存在,并且向所述电力接收器中的负载提供电力;测量电力效率;以及将所述电力效率与第二阈值比较以检测影响电力的传输的异物。
CN201610391289.3A 2012-06-22 2013-06-13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Active CN106100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1203 2012-06-22
JP2012141203A JP5915904B2 (ja) 2012-06-22 2012-06-22 処理装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201380031632.8A CN104365028B (zh) 2012-06-22 2013-06-13 电力接收设备及方法
JP2016078107A JP6226019B2 (ja) 2012-06-22 2016-04-08 送電装置、送電方法、受電装置、受電方法、及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7145337A JP6504416B2 (ja) 2012-06-22 2017-07-27 受電装置、及び受電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1632.8A Division CN104365028B (zh) 2012-06-22 2013-06-13 电力接收设备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0155A CN106100155A (zh) 2016-11-09
CN106100155B true CN106100155B (zh) 2020-09-11

Family

ID=6100242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9318.0A Active CN105946611B (zh) 2012-06-22 2013-06-13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CN201610391289.3A Active CN106100155B (zh) 2012-06-22 2013-06-13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CN201380031632.8A Active CN104365028B (zh) 2012-06-22 2013-06-13 电力接收设备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9318.0A Active CN105946611B (zh) 2012-06-22 2013-06-13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1632.8A Active CN104365028B (zh) 2012-06-22 2013-06-13 电力接收设备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712001B2 (zh)
EP (5) EP3373461B1 (zh)
JP (3) JP5915904B2 (zh)
CN (3) CN105946611B (zh)
WO (1) WO2013190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1574B1 (ja) * 2011-07-05 2012-1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検知方法
US9178361B2 (en) * 2012-09-27 2015-11-03 ConvenientPower,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in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PT2936648T (pt) 2012-12-18 2017-07-18 Nucleus Scient Inc Identificação de sistema não linear para a optimização da transferência de energia sem fios
JP6276532B2 (ja) * 2013-07-29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3113327B1 (en) * 2014-02-25 2019-10-16 Nissan Motor Co., Ltd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9845019B2 (en) 2014-02-25 2017-12-19 Nissan Motor Co., Ltd.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9796284B2 (en) 2014-02-25 2017-10-24 Nissan Motor Co., Ltd.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10103584B2 (en) 2014-03-25 2018-10-1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US10411506B2 (en) * 2014-04-28 2019-09-10 Active-Semi, Inc. Quality of charge detector for use i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s
JP2017518018A (ja) * 2014-05-07 2017-06-29 ワイトリシ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Witricity Corporation 無線エネルギー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異物検出
JP6471965B2 (ja) * 2014-05-27 2019-0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6006441A1 (ja) 2014-07-09 2016-0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給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GB2528474A (en) * 2014-07-23 2016-01-27 Bombardier Transp Gmbh Operation of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6269375B2 (ja) 2014-07-30 2018-01-3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14219842A1 (de) * 2014-09-30 2016-03-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einer Anordnung eines Elektrofahrzeugs und Anordnungsbestimmungseinheit
KR101592785B1 (ko) * 2014-11-12 2016-02-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 장치
EP3251885B1 (en) 2015-01-29 2019-04-10 Nissan Motor Co., Ltd. Parking assist system and parking assist method
JP6609986B2 (ja) * 2015-05-13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DE102015213981A1 (de) * 2015-07-24 2017-01-26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Detektion eines Fremdkörpers in einem elektromagnetischen Feld, insbesondere mit Hilfe eines NFC Chips
US10199881B2 (en) 2015-10-23 2019-02-05 Mediatek Inc. Robust foreign objects detection
CN105356564B (zh) * 2015-12-09 2019-04-09 深圳市英特源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能量接收系统
KR102494013B1 (ko) * 2015-12-09 2023-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제공 방법
JP6598720B2 (ja) * 2016-03-31 2019-10-30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KR20170118571A (ko) * 2016-04-15 2017-10-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Fo 검출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6130083A (zh) * 2016-08-18 2016-11-16 中惠创智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负载自侦测三维无线供电系统及方法
KR102617560B1 (ko) * 2016-08-23 2023-12-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이물질 검출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DE102016216939A1 (de) * 2016-09-07 2018-03-22 Audi Ag Ladestatio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induktiven Laden einer Batt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6693365B2 (ja) * 2016-09-20 2020-05-1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報知装置、報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605047B1 (ko) * 2016-12-08 2023-11-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이물질 검출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JP6772829B2 (ja) * 2016-12-27 2020-10-21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444394B2 (en) * 2017-01-10 2019-10-15 Witricity Corporatio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using heat sensitive material and inductive sensing
JP6702442B2 (ja) * 2017-01-25 2020-06-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超音波装置
EP4047787A1 (en) * 2017-04-21 2022-08-24 MediaTek Inc.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107124234B (zh) * 2017-06-01 2020-07-31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线圈脱落监测电路及系统
DE102017113563A1 (de) 2017-06-20 2018-12-20 Ipgate Ag Bremssystem
DE102017214962A1 (de) * 2017-08-28 2019-02-28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drah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von einer Energiesendevorrichtung zu einem Verbraucher sowie drahtlose Energiesende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EP3457525A1 (en) * 2017-09-18 2019-03-2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7565654A (zh) * 2017-10-18 2018-01-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US11437849B2 (en) 2017-11-02 2022-09-06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6618519B2 (ja) * 2017-11-22 2019-12-11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CN108279334A (zh) * 2017-12-29 2018-07-13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监测方法及装置、系统
DE102018201824A1 (de) * 2018-02-06 2019-08-08 Robert Bosch Gmbh Induktive Lad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Überwachen einer induktiven Ladevorrichtung
KR102098006B1 (ko) 2018-02-23 2020-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부 객체를 감지하여 무선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한 전자 장치
EP3553917B1 (en) * 2018-04-09 2021-09-01 NXP USA, Inc. A power transmitter unit
KR102509314B1 (ko) * 2018-05-16 2023-03-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GB201808844D0 (en) * 2018-05-30 2018-07-11 Imperial Innovations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JPWO2019230034A1 (ja) 2018-05-31 2021-06-24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器、受信方法、送信器および送信方法
WO2020015749A1 (en) 2018-07-19 2020-01-2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TWI742404B (zh) 2018-07-19 2021-10-11 新加坡商聯發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無線功率傳輸系統之異物偵測技術
US11342796B2 (en) * 2018-09-07 2022-05-24 Google Llc Controlling wireless charging
US11397455B2 (en) * 2018-09-10 2022-07-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anaging DC power
EP3637583A1 (en) * 2018-10-09 2020-04-1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KR102532469B1 (ko) * 2018-11-19 2023-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CN110146927B (zh) 2019-05-16 2022-02-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及组件、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210014906A (ko) * 2019-07-31 2021-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한 전자 장치
EP3920373B1 (en) * 2019-08-07 2024-06-19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sition detection
CN112803617A (zh) * 2019-11-14 2021-05-14 华大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无线充电的异物检测方法及装置
JP7414501B2 (ja) 2019-12-10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21129422A (ja) * 2020-02-13 2021-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29410A (ja) 2020-02-13 2021-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JP7493370B2 (ja) 2020-03-31 2024-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21175355A (ja) * 2020-04-30 2021-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25653A (ja) * 2020-07-29 2022-02-10 Tdk株式会社 異物検出装置、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4211788A1 (en) * 2020-09-11 2023-07-19 Solace Power Inc. Synchronous rectifier for use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1152822B1 (en) 2020-09-30 2021-10-19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Foreign objection detection sensing circu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WO2022264760A1 (ja) * 2021-06-15 2022-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1462951B1 (en) * 2021-08-18 2022-10-04 Peter Kao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metal objects from heating cup an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4123550A (zh) * 2021-10-20 2022-03-01 伏达半导体(合肥)有限公司 异物检测电路及异物检测方法
US11904712B2 (en) * 2022-04-15 2024-02-20 Inductev Inc.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JP2024078925A (ja) * 2022-11-30 202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1780A (zh) * 2007-12-21 2011-02-23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功率传输
US20110196544A1 (en) * 2010-02-08 2011-08-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put parasitic metal detection
US20120119576A1 (en) * 2008-09-27 2012-05-17 Kesler Morris P Safety system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vehicle appl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2190A (ja) 1999-10-05 2001-04-20 Sharp Corp 非接触による電力及び信号伝達システム
JP2001258182A (ja) 2000-03-08 2001-09-21 Sharp Corp 非接触による電力伝達装置
JP3507759B2 (ja) 2000-03-27 2004-03-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接触による電力及び信号伝達装置
JP2004208383A (ja) 2002-12-25 2004-07-22 Aichi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電源装置
WO2005109597A1 (en) * 2004-05-11 2005-11-17 Splashpower Limited Controll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GB2414120B (en) * 2004-05-11 2008-04-02 Splashpower Ltd Controll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JP4413236B2 (ja) 2007-02-16 2010-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送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812481B2 (en) * 2007-06-29 2010-10-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instrument,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4525710B2 (ja) * 2007-06-29 2010-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09027781A (ja) 2007-07-17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充電制御装置、バッテリ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600462B2 (ja) 2007-11-16 2010-1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4600464B2 (ja) * 2007-11-22 2010-1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09273260A (ja) 2008-05-08 2009-11-19 Seiko Epson Corp 無接点電力伝送装置、送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725664B2 (ja) 2008-06-25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送電制御方法、及び受電制御方法
JP4725604B2 (ja) 2008-06-25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725611B2 (ja) 2008-07-16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10074346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Hall Katherine L Vehicle charger safety system and method
JP5258521B2 (ja) 2008-11-14 2013-08-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09033236A1 (de) * 2009-07-14 2011-01-20 Conductix-Wampfler Ag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FI20095973A0 (fi) * 2009-09-22 2009-09-22 Powerkiss Oy Induktiivinen tehonsyöttö
GB2488086B (en) * 2010-01-05 2014-11-05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 Llc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1149465A (ja) 2010-01-20 2011-08-04 Denso Corp 回転式流量制御弁
TW201135434A (en) 2010-04-06 2011-10-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ystem for power source managemen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1229264A (ja) 2010-04-19 2011-11-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非接触送電装置、非接触受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JP5427105B2 (ja) * 2010-05-14 2014-02-2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共鳴型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4996722B2 (ja) 2010-06-30 2012-08-08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送電装置
US20130163635A1 (en) * 2010-07-07 2013-06-27 Avinash Karanth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inductive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environment using thermal sensors
JP5508637B2 (ja) * 2010-09-02 2014-06-04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非接触電力転送装置の異常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非接触送電装置、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JP5543881B2 (ja) 2010-09-16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JP5625723B2 (ja) * 2010-10-15 2014-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給電方法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KR101397624B1 (ko) * 2011-03-23 2014-05-22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에서의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전력 전송 장치
JP5691863B2 (ja) * 2011-06-09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車両、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11105063B4 (de) * 2011-06-21 2023-09-21 Airbus Operations Gmbh Detektion eines Fremdkörpers in einem induktiven Übertragungsweg
JP5840886B2 (ja) * 2011-07-25 2016-01-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送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検知方法
JP2013070580A (ja) * 2011-09-26 2013-04-18 Sony Corp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US9450648B2 (en) * 2011-10-13 2016-09-20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foreign object in an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TWI578657B (zh) * 2012-01-24 2017-04-11 通路實業集團國際公司 無線電力控制系統
JP5505444B2 (ja) * 2012-03-15 2014-05-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異物検出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授受システム
US9726518B2 (en) * 2012-07-13 2017-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on of metal objects in a predetermined spa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1780A (zh) * 2007-12-21 2011-02-23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功率传输
US20120119576A1 (en) * 2008-09-27 2012-05-17 Kesler Morris P Safety system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vehicle applications
US20110196544A1 (en) * 2010-02-08 2011-08-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put parasitic metal det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94679A1 (en) 2018-10-11
CN105946611A (zh) 2016-09-21
JP5915904B2 (ja) 2016-05-11
EP3651374A1 (en) 2020-05-13
CN105946611B (zh) 2019-03-15
US9712001B2 (en) 2017-07-18
EP2865101B1 (en) 2018-11-07
JP6226019B2 (ja) 2017-11-08
EP3379735B1 (en) 2020-01-08
EP3605855B1 (en) 2021-12-01
EP2865101A1 (en) 2015-04-29
US20180006505A1 (en) 2018-01-04
EP3373461A1 (en) 2018-09-12
EP3605855A1 (en) 2020-02-05
JP2014007838A (ja) 2014-01-16
US10566849B2 (en) 2020-02-18
JP2017209011A (ja) 2017-11-24
US20150171633A1 (en) 2015-06-18
US9929605B2 (en) 2018-03-27
US20160218567A1 (en) 2016-07-28
JP2016149937A (ja) 2016-08-18
EP3373461B1 (en) 2019-10-30
CN106100155A (zh) 2016-11-09
CN104365028A (zh) 2015-02-18
WO2013190809A1 (en) 2013-12-27
US10020693B2 (en) 2018-07-10
EP3379735A1 (en) 2018-09-26
JP6504416B2 (ja) 2019-04-24
CN104365028B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0155B (zh) 检测设备、检测系统和传输电力的方法
US11309746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with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KR101783233B1 (ko) 급전장치, 전자기기 및 방법
EP3396807B1 (en) Energy receiver, detection metho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detection device, and energy transmitter
US959583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KR20180013280A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150233990A1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load in wireless charging priority
JP2013038854A (ja) 給電装置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EP3252920B1 (e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12175824A (ja) 給電装置
US9502172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load value of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JP2014007863A (ja) 給電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69508B2 (ja) 送電装置、送電方法、受電装置、及び受電方法
JP2013162547A (ja) 給電装置
JP2015226384A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給電装置
JP2018133855A (ja) 給電装置
JP6168869B2 (ja) 給電装置
JP2014225984A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