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3670B - 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63670B CN106063670B CN201610238178.9A CN201610238178A CN106063670B CN 106063670 B CN106063670 B CN 106063670B CN 201610238178 A CN201610238178 A CN 201610238178A CN 106063670 B CN106063670 B CN 1060636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superheating
- supply pipe
- unit
- superhe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2—Control mechanisms for pressure-cook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dapted to high-frequency heat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9—Safety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G—SUPERHEATING OF STEAM
- F22G7/00—Steam super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location, 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本发明的煮饭器具有:煮饭器主体(1);收纳于煮饭器主体(1)内的锅(2);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部(5);以及蒸汽过热部(6),其一端与蒸汽产生部(5)连通,另一端与锅(2)内连通,对蒸汽产生部(5)中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在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之间配置有防止锅(2)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止回阀(14)。由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煮饭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4-000284号公报提出了一种煮饭器,其在煮饭时,将过热蒸汽产生装置中产生的过热蒸汽供给至锅内,以提高米饭的口感。
如图8所示,现有的煮饭器200具有煮饭器主体201、收纳于煮饭器主体201内的锅202、以及盖203,该盖203安装于煮饭器主体201的上部,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覆盖煮饭器主体201的开口部201a。进而,现有的煮饭器200具有收纳于煮饭器主体201内的水箱204、以及配置于盖203内,产生过热蒸汽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
水箱204收纳于在煮饭器主体201形成的水箱收纳部201b。在水箱收纳部201b的外周面配置有对水箱204进行加热的水箱加热线圈206。
在盖203的内侧安装有能够密闭锅202的开口部202a的内盖203a。此外,盖203的内部配置有: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其对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蒸汽供给管207,其将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引导;以及过热蒸汽放入管208,其将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向锅202内引导。
在蒸汽供给管207的水箱204侧的端部安装有衬垫209。衬垫209构成为,在盖203处于关闭状态时紧贴于水箱204。此外,在过热蒸汽放入管208的锅202侧的端部安装有衬垫210。衬垫210构成为,在盖203处于关闭状态时紧贴于形成于内盖203a的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
而且,现有的煮饭器200在煮饭的焖蒸工序中,通过水箱加热线圈206对水箱204进行加热,并使水箱204内的水沸腾,产生约100℃的蒸汽。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经蒸汽供给管207而被引导至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被引导至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的蒸汽由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加热,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经过热蒸汽放入管208被引导至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从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喷出到锅202内。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煮饭器中,基于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的观点而言还具有改进的余地。
即,上述现有的煮饭器中,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经蒸汽供给管207而被引导至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并且被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加热,从而产生过热蒸汽。进而构成为,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经过热蒸汽放入管208而被引导至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并从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喷出到锅202内。而且,上述现有的煮饭器中,通过分别配置于蒸汽供给管207的水箱204侧的端部和过热蒸汽放入管208的锅202侧的端部的衬垫209、210,使得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在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成为过热蒸汽,从而保持直至该过热蒸汽被供给至锅202内为止的路径(以下,称作“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气密性。由此,防止了水箱204中产生的蒸汽和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泄漏到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外部。
因此,在配置于蒸汽供给管207的水箱204侧的端部的衬垫209与水箱204之间夹入米粒等异物的情况下,无法保持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气密性,可以预见到外部大气会进入配置于蒸汽供给管207的水箱侧的端部的衬垫209与水箱204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锅202内的压力变高,则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水箱204侧的压力会低于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锅202侧的压力。因此,锅202内的蒸汽会从过热蒸汽放入孔203b经由过热蒸汽放入管208、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4和蒸汽供给管207向水箱204逆流。
此时,如果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进行动作,则可以预见到从锅202内向过热蒸汽供给路径内逆流的蒸汽被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加热,产生过热蒸汽,并且,过热蒸汽产生装置20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会被供给至水箱2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煮饭器:即便在锅内的蒸汽朝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蒸汽过热部中产生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蒸汽产生部,可靠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课题,本发明的煮饭器具有:煮饭器主体;收纳于煮饭器主体内的锅;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部;以及蒸汽过热部,其一端与蒸汽产生部连通,并且另一端与锅内连通,对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在蒸汽产生部与蒸汽过热部之间配置有防止锅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逆流防止装置。
由此,即便在锅内的蒸汽逆流且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而产生了过热蒸汽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防止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由此,能够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煮饭器,即便在锅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蒸汽产生部,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煮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蒸汽产生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平面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第1状态下的过热蒸汽供给管的蒸汽通路部侧的温度与过热蒸汽供给管的锅侧的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第2状态下的过热蒸汽供给管的蒸汽通路部侧的温度与过热蒸汽供给管的锅侧的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煮饭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或相应部分赋予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5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整体立体图。此外,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分解立体图。进而,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剖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蒸汽产生部的分解立体图。进而,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00具有:煮饭器主体1;收纳于煮饭器主体1内的锅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煮饭器主体1上的盖体3;以及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盖体3上的内盖4。进而,煮饭器100具有: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部5;以及蒸汽过热部6(也称作蒸汽过热装置),其对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产生过热蒸汽。
在煮饭器主体1形成有用于收纳锅2的锅收纳部1a。在锅收纳部1a的外周的底面部和侧面部配置有对锅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未图示)。
锅2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于煮饭器主体1的锅收纳部1a。锅2在一侧具有开口部2a,在另一侧具有底面部2b。
盖体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煮饭器主体1的后部。此外,在盖体3的内侧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内盖4。内盖4构成为,在盖体3相对于煮饭器主体1处于关闭状态时覆盖收纳于煮饭器主体1内的锅2的开口部2a。此外,在内盖4形成有将蒸汽过热部6产生的过热蒸汽供给至锅内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
在盖体3的上表面配置有供使用者选择放入到锅2内的烹调物的烹调条件的选择部7。此外,在盖体3的上表面的后部,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将锅2内产生的蒸汽排出到煮饭器100的外部的蒸汽筒8。
如图3和图4所示,蒸汽产生部5具有:水箱部9,其上部具有开口部9a,并且内部能够贮存水;以及覆盖水箱部9的开口部9a的盖部10。
水箱部9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于在煮饭器主体1的后部形成的水箱收纳部1b。此外,在水箱收纳部1b的外周配置有对收纳于水箱收纳部1b的水箱部9进行加热的水箱加热部11。收纳于水箱收纳部1b的水箱部9由配置于水箱收纳部1b的外周的水箱加热部11加热,从而在蒸汽产生部5内产生蒸汽。另外,水箱加热部11构成为对贮存于水箱部9的内部的水加热从而产生蒸汽即可。例如,既可以由对水箱部9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未图示)构成,也可以由电阻式的加热器(未图示)构成。
盖部10配置于盖体3的内部,并且构成为在盖体3相对于煮饭器主体1处于关闭状态时覆盖水箱部9的开口部9a。在盖部10的下部配置有第1密封部件12。在盖体3相对于煮饭器主体1处于关闭状态时,水箱部9的盖部10侧的端部与第1密封部件12紧贴,从而保持水箱部9与盖部10之间的气密性。此外,在盖部10的上部形成有将水箱部9产生的蒸汽排出到后述的空间P的蒸汽排出口10a。进而,在盖部10配置有负压阀10b,该负压阀10b在收纳于锅2内的米等烹调物的烹调结束、使用者使盖体3成为打开状态时解除蒸汽产生部5内的负压。
在盖部10的上部安装有覆盖蒸汽排出口10a的盖罩部13。在盖部10的蒸汽排出口10a与盖罩部13之间形成的空间P中配置有:防止锅2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止回阀14;以及保持蒸汽排出口10a与止回阀14之间的气密性的第2密封部件15。
止回阀14形成为球形状。此外,止回阀14在水箱部9未产生蒸汽的情况下,借助自重而与第2密封部件15抵接,且封闭蒸汽排出口10a。在水箱部9产生了蒸汽的情况下,止回阀14构成为被蒸汽向上方顶起,从而开放蒸汽排出口10a。
此外,在盖罩部13形成有将从蒸汽排出口10a排出的蒸汽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的蒸汽供给管16。蒸汽供给管16构成为,一端与形成于蒸汽排出口10a与盖罩部13之间的空间P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蒸汽通路部17的一端连通。
蒸汽通路部17的一端与蒸汽供给管16连接,另一端与后述的过热蒸汽供给管18连接,通过这种结构而使得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连通。
如图3和图5所示,蒸汽过热部6具有:过热蒸汽供给管18,其一端与蒸汽通路部17连接,另一端与内盖4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连通;加热线圈19,其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外周,对过热蒸汽供给管18进行感应加热;以及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的热交换器20。
过热蒸汽供给管18由作为非磁性金属的奥氏体系不锈钢(Austenitic StainlessSteels:SUS304)构成。根据本结构,在加热线圈19被通电时,加热线圈19能够对过热蒸汽供给管18和热交换器20双方进行感应加热。过热蒸汽供给管18和热交换器20双方会被充分感应加热,因此被取入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的蒸汽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此外,过热蒸汽供给管18可通过以玻璃管等非金属作为母材,在玻璃管的内侧表面上蒸镀铝或钛等非磁性金属的薄膜而实现。过热蒸汽供给管18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另外,热交换器20在由不同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非磁性金属构成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电位差腐蚀。在热交换器20产生了电位差腐蚀的情况下,热交换器20的耐久性可能会降低,因此热交换器20优选由作为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相同的材料的非磁性金属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0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其结果,热交换器20可抑制电位差腐蚀的产生,能够防止耐久性的降低。
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端部经形成于内盖4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而与锅2的内部连通。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端部安装有第3密封部件21。第3密封部件21的外周部分被密封部件按压部21a保持。此外,第3密封部件21构成为,在内盖4安装于盖体3的状态下紧贴于过热蒸汽供给口4a的外周,保持过热蒸汽供给口4a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端部之间的气密性。
以下,说明如上构成的煮饭器100的动作、作用。
在使用者使用煮饭器100进行烹调时,使用者将收纳有烹调物的锅2收纳于煮饭器主体1的锅收纳部1a。进而,使用者将收纳有水的水箱部9收纳于水箱收纳部1b,并使得安装有内盖4的盖体3成为关闭状态。此后,使用者操作配置于盖体3的上表面的选择部7,选择锅2内的烹调物的烹调条件,开始烹调。在基于使用者的操作而开始了对锅2内的烹调物的烹调后,根据由使用者选择的烹调条件,使得配置于锅收纳部1a的下方的加热线圈(未图示)、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
在根据使用者选择的烹调条件,使得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时,蒸汽产生部5会产生蒸汽,并且蒸汽产生部5中产生的蒸汽会在蒸汽过热部6过加热,从而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进而,蒸汽过热部6产生的过热蒸汽从形成于内盖4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被供给至锅2内。
具体而言,在根据使用者选择的烹调条件,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时,通过配置于水箱收纳部1b的外周的水箱加热部11,对收纳于水箱收纳部1b内的水箱部9加热。在水箱加热部11对水箱部9加热时,水箱部9内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水箱部9中产生的蒸汽将配置于蒸汽排出口10a的止回阀14向上方顶起,并从蒸汽排出口10a排出到形成于蒸汽排出口10a与盖罩部13之间的空间P。此时,水箱部9与盖部10之间通过第1密封部件12而保持气密性,因此水箱部9中产生的蒸汽不会泄漏到蒸汽产生部5的外部。因此,水箱部9中产生的蒸汽被可靠地排出到空间P。
从蒸汽排出口10a排出到空间P的蒸汽从与空间P的上部连接的蒸汽供给管16的一端流入蒸汽供给管16内,并从蒸汽供给管16的另一端排出。由于在蒸汽供给管16的另一端连接有蒸汽通路部17的一端,因此从蒸汽供给管16的另一端排出的蒸汽会流入与蒸汽供给管16的另一端连接的蒸汽通路部17内。
流入蒸汽通路部17内的蒸汽流入与蒸汽通路部17的另一端连接的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此时,过热蒸汽供给管18由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外周的加热线圈19和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内部的热交换器20加热,因此,流入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的蒸汽被加热,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另一端经过形成于内盖4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而被供给至锅2内。此时,过热蒸汽供给口4a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另一端(锅2侧的端部)之间通过第3密封部件21而保持气密性,因此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过热蒸汽不会泄漏到蒸汽过热部6的外部。因此,能够将蒸汽过热部6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口4a可靠地喷出到锅2内。
这里,在使用者使盖体3成为关闭状态时,可以考虑到水箱部9与盖部10之间、即水箱部9与第1密封部件12之间夹入米等异物的情况。在水箱部9与第1密封部件12之间夹入米等异物的状态下,由使用者开始烹调,在锅2内的压力变高,并且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时,无法通过第1密封部件12保持水箱部9与盖部10之间的气密性。因此,在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在蒸汽过热部6中成为过热蒸汽,该过热蒸汽无法保持直至供给到锅2内的路径(以下,称作“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气密性,外部大气会从水箱部9与第1密封部件12之间进入过热蒸汽供给路径(未图示)内。在该状态下,如果锅2内的压力变高,则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水箱部9侧的压力会低于过热蒸汽供给路径的锅2侧的压力,因此可以考虑到锅2内的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口4a经过蒸汽供给管18、蒸汽通路部17和蒸汽供给管16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情况。此时,如果蒸汽过热部6的加热线圈19进行动作,则可以考虑到如下情况:从锅2内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的蒸汽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产生过热蒸汽,并且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过热蒸汽被提供给蒸汽产生部5。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之间的盖罩部13配置有防止锅2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止回阀14。
通过这种结构,蒸汽产生部5的水箱部9中产生的蒸汽经过空间P、蒸汽供给管16和蒸汽通路部17而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的过热蒸汽供给管18,并且通过加热线圈19和热交换器20而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过热蒸汽,在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口4a被供给至锅2内的情况下,止回阀14进行以下的动作。即,配置于空间P的止回阀14被水箱部9中产生的蒸汽向上方顶起,使得蒸汽排出口10a开放。因此,能够将水箱部9产生的蒸汽经过空间P、蒸汽供给管16和蒸汽通路部17可靠地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的过热蒸汽供给管18,能够在蒸汽过热部6效率良好地产生过热蒸汽。
另一方面,在蒸汽过热部6的加热线圈19进行动作的状态下,锅2内的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口4a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的情况下,锅2内的蒸汽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会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通路部17侧的端部流入蒸汽通路部17内,此后,从蒸汽通路部17的蒸汽供给管16侧的端部流入蒸汽供给管16内,并从蒸汽供给管16的盖罩部13侧的端部流入空间P内。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空间P内配置有止回阀14,因此,由于流入空间P内的过热蒸汽,止回阀14向蒸汽排出口10a和第2密封部件15侧被压下,蒸汽排出口10a被封闭。此外,由于在止回阀14与蒸汽排出口10a之间配置有第2密封部件15,因此通过第2密封部件15可保持蒸汽排出口10a与止回阀14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通过止回阀14防止过热蒸汽流入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因此,能够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之间配置有止回阀14,因此能够提高止回阀14的耐久性,并能够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
即,在将止回阀14配置于蒸汽过热部6的锅2侧的情况下,止回阀14会暴露于蒸汽过热部6产生的超过100℃的过热蒸汽中。因此,必须通过例如即便暴露于超过100℃的过热蒸汽中也不会进行加水分解的材料形成止回阀14等,形成止回阀14的材料被限定。此外,在将止回阀14配置于蒸汽过热部6的锅2侧的情况下,止回阀14会暴露于蒸汽过热部6产生的超过100℃的过热蒸汽中,因此止回阀14的耐久性可能会降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之间配置止回阀14。通过这种结构,止回阀14会暴露于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100℃的蒸汽中,因此通过例如即便暴露于100℃的蒸汽中也不会进行加水分解的材料形成止回阀14即可。因此,相比将止回阀14配置于蒸汽过热部6的锅2侧的情况而言,形成止回阀14的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大。此外,止回阀14暴露于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100℃的蒸汽中,因此相比将止回阀14配置于蒸汽过热部6的锅2侧的情况而言,能够提高止回阀14的耐久性,并能够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形成于蒸汽产生部5的盖部10上的蒸汽排出口10a配置有止回阀14的结构,然而止回阀14只要配置于蒸汽产生部5与蒸汽过热部6之间即可。例如可以配置于蒸汽过热部6的蒸汽通路部17侧的端部或蒸汽通路部17。
在这种结构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并且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了过热蒸汽的情况下,能够充分防止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过热蒸汽流入蒸汽产生部5。因此,能够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10配置有负压阀10b,该负压阀10b在对收纳于锅2内的米等烹调物的烹调结束、使用者使盖体3成为打开状态时解除蒸汽产生部5内的负压。
在使用者使盖体3成为关闭状态后,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即水箱部9和盖部10的内部通过第1密封部件12和止回阀14而成为密闭状态。在该状态下,蒸汽产生部5进行动作,在蒸汽产生部5产生了蒸汽时,蒸汽产生部5中产生的蒸汽会经过蒸汽通路部17而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过热蒸汽。进而,在蒸汽产生部5的动作停止时,蒸汽产生部5中的蒸汽的产生会停止,残留于蒸汽产生部5内的蒸汽结露。此时,水箱部9和盖部10的内部通过第1密封部件12和止回阀14而成为密闭状态,因此残留于蒸汽产生部5内的蒸汽结露,会使得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成为负压。在该状态下,如使用者要使盖体3成为打开状态,则水箱部9可能会追随盖体3的打开动作也向上方被提起。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10配置有解除蒸汽产生部5内的负压的负压阀10b。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10形成有吸气通路部22,该吸气通路部22的一端与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即水箱部9和盖部10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大气连通。在吸气通路部22的外部大气侧的端部配置有开闭自如地覆盖吸气通路部22的外部大气侧的端部的负压阀10b。在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为正压时,负压阀10b封闭吸气通路部22的外部大气侧的端部,使吸气通路部22成为密闭状态。另一方面,在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为负压时,负压阀10b开放吸气通路部22的外部大气侧的端部,向吸气通路部22内供给外部大气,从而抑制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成为负压。
根据这种结构,在蒸汽产生部5的动作停止、残留于蒸汽产生部5内的蒸汽结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蒸汽产生部5的内部成为负压。在使用者使盖体3成为打开状态时,能够充分防止水箱部9追随于盖体3的打开动作而向上方被提起。
另外,负压阀10b只要是解除蒸汽产生部5内的负压的结构即可,可以使用伞型阀或球型阀等形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蒸汽通路部17优选构成为,蒸汽产生部5侧的端部位于比蒸汽过热部6侧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此后,蒸汽产生部5和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残留于蒸汽通路部17内的蒸汽在蒸汽通路部17内结露,在蒸汽通路部17内会残留水。在该状态下,在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的情况下,残留于蒸汽通路部17的水会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
于是,蒸汽通路部17优选构成为,蒸汽产生部5侧的端部位于比蒸汽通路部17的蒸汽过热部6侧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残留于蒸汽通路部17的水从过热蒸汽供给口4a排出到锅2内。由此,能够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
(第2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6和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平面图,图6B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部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锅内的状态(也称作第1状态)下的过热蒸汽供给管的蒸汽通路部侧的温度与过热蒸汽供给管的锅侧的温度的关系的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锅内产生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蒸汽产生部的状态(也称作第2状态)下的过热蒸汽供给管的蒸汽通路部侧的温度与过热蒸汽供给管的锅侧的温度的关系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煮饭器100具有:检测蒸汽过热部6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蒸汽过热部6的锅2侧的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部24;以及根据由第1温度检测部23和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控制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的控制部(未图示)。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未图示)在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进而,控制部构成为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
具体而言,如图6A和图6B所示,蒸汽过热部6具有:过热蒸汽供给管18,其一端与连通于蒸汽产生部5的蒸汽通路部17连接,另一端与内盖4的过热蒸汽供给口4a连通;加热线圈19,其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外周,对过热蒸汽供给管18进行感应加热;以及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的热交换器20。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以与过热蒸汽供给管18抵接的方式配置有检测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部23。此外,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以与过热蒸汽供给管18抵接的方式配置有检测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部24。而且,控制部在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进而,控制部构成为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
即,如图7A和图7B所示,通过控制部开始了对蒸汽过热部6的加热线圈19的通电后,通过加热线圈19对热交换器20和过热蒸汽供给管18加热,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温度上升。此时,加热线圈19和热交换器20被配置为,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与加热线圈19之间的距离以及过热蒸汽供给管18与热交换器20之间的距离固定,因此过热蒸汽供给管18被加热线圈19均匀加热。因此,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温度和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温度以同样的温度梯度上升,由第1温度检测部23和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成为同样的温度。
蒸汽产生部5中产生的蒸汽经蒸汽通路部17而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的情况下,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端部流入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并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进而,所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经过热蒸汽供给口4a而被供给至锅2内。因此,由于从蒸汽产生部5供给的约100℃的蒸汽而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温度降低,并且,由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而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温度上升。因此,如图7A所示,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降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上升,因此,在从蒸汽产生部5供给蒸汽、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过热蒸汽的期间,成为T1<T2的关系。另外,图7A中,实线表示第2温度检测部24的温度,单点划线表示第1温度检测部23的温度。
另一方面,在蒸汽过热部6进行动作的状态下锅2内的蒸汽逆流的情况下,从锅2逆流的蒸汽会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端部流入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并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被加热,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进而,所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被供给至蒸汽通路部17内。因此,由于从锅2逆流的约100℃的蒸汽而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的温度降低,并且,由于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产生的超过100℃的过热蒸汽而使得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的温度上升。因此,如图7B所示,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上升,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降低,因此在锅2内的蒸汽逆流、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过热蒸汽的期间内,成为T1>T2的关系。另外,图7B中,实线表示第2温度检测部24的温度,单点划线表示第1温度检测部23的温度。
如上所述,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经蒸汽通路部17而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了过热蒸汽的情况下,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低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另一方面,在锅2内的蒸汽逆流,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了过热蒸汽的情况下,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在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的情况下,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在蒸汽过热部6被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进而,控制部构成为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
根据这种结构,即便在锅2内的蒸汽朝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锅2内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过热蒸汽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防止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此外,控制部根据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T1和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T2,判断锅2内的蒸汽是否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是否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而产生了过热蒸汽,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该判断。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配置第1温度检测部23,并且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配置第2温度检测部24。控制部在第1温度检测部23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24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进而,以上说明了控制部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还可以构成为,在配置了1个检测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控制部在该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
例如,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蒸汽产生部5侧配置有1个检测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情况下,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高于在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了过热蒸汽时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以下的动作。即,控制部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此外,在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锅2侧配置有1个检测过热蒸汽供给管1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情况下,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低于蒸汽产生部5产生的蒸汽被供给至蒸汽过热部6、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了过热蒸汽时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以下的动作。即,控制部判断为锅2内的蒸汽向过热蒸汽供给管18内逆流,逆流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产生了过热蒸汽,停止蒸汽过热部6的动作。
根据这种结构,在锅2内的蒸汽朝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锅2内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6加热、在蒸汽过热部6产生过热蒸汽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防止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5逆流,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煮饭器100的可靠性。
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关的说明为本发明的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能够采取的方式的例示,并非用于限制该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例如还可以采取以下示出的方式以及将相互不矛盾的至少2个方式组合起来构成的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防止锅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逆流防止装置由止回阀构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电磁阀构成逆流防止装置。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盖罩部13的内侧表面形成肋。这种情况下,在从盖部10的蒸汽排出口10a排出的蒸汽流入蒸汽供给管16时,止回阀14被肋固定为不会封堵向蒸汽供给管16的流入口。由此,能够防止对从蒸汽排出口10a排出的蒸汽流入蒸汽供给管16内产生的妨碍。
·加热线圈19也可以配置于线圈骨架33的外周面。即,也可以以包围蒸汽供给管16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线圈骨架33,并将加热线圈19配置于线圈骨架33的外周面。此外,线圈骨架33优选与蒸汽供给管16隔开空间设置。由此,在蒸汽供给管16被感应加热而发热的情况下,可抑制该热使得线圈骨架33熔融。此外,此时还能够消除在线圈骨架33与蒸汽供给管16之间配置隔热材料的必要性。
·加热线圈19可以至少被分割为2个以上而配置于线圈骨架33的外周面。加热线圈19通常具有中央部分的加热力最高、随着离开中央部分的距离越长则加热力越低的性质。通过将加热线圈19分割为2个以上配置,能够缩短从该被分割的加热线圈19的中央部分到两端部的距离。例如,加热线圈19的长度为50mm的情况下,从该加热线圈19的中央部分到两端部的距离为25mm。与此相对,将加热线圈19分割为2个的情况下,从该分割后的加热线圈19的中央部分到两端部的距离为12.5mm。由此,可抑制加热线圈19的加热力的降低,能够提高加热线圈19的平均加热力。
如上所述,本发明第1方面的煮饭器具有:煮饭器主体;收纳于煮饭器主体内的锅;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部;以及蒸汽过热部,该蒸汽过热部的一端与蒸汽产生部连通,另一端与锅内连通,对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在蒸汽产生部与蒸汽过热部之间配置有防止锅内的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逆流防止装置。
由此,在锅内的蒸汽逆流,逆流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而产生了过热蒸汽的情况下,能够充分防止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因此,能够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
第2方面特别地,在第1方面中,在蒸汽产生部与蒸汽过热部之间形成有蒸汽通路部,该蒸汽通路部的一端与蒸汽产生部连通,另一端与蒸汽过热部连通。蒸汽通路部构成为,蒸汽产生部侧的端部位于比蒸汽过热部侧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从蒸汽产生部流入蒸汽通路部内的水和由于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在蒸汽通路部内结露而在蒸汽通路部内产生的水排出到锅内。因此,能够充分防止水残留于从蒸汽产生部到达锅的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
第3方面特别地,在第1或第2方面中,煮饭器还具有:检测蒸汽过热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以及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控制蒸汽过热部的动作的控制部。控制部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判断锅内的蒸汽是否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控制部在判断为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的情况下,停止蒸汽过热部的动作。
由此,控制部在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判断为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逆流的情况下,停止蒸汽过热部的动作。因此,在锅内的蒸汽朝向蒸汽过热部逆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锅内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而在蒸汽过热部产生过热蒸汽。因此,能够充分防止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
第4方面特别地,在第3方面中,温度检测部具有:检测蒸汽过热部的蒸汽产生部侧的温度的第1温度检测部;以及检测蒸汽过热部的锅侧的温度的第2温度检测部。控制部在第1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停止蒸汽过热部的动作。
由此,控制部在第1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2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停止蒸汽过热部的动作。因此,即便在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锅内的蒸汽被蒸汽过热部加热而在蒸汽过热部产生过热蒸汽。因此,能够充分防止过热蒸汽向蒸汽产生部逆流,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煮饭器的可靠性。此外,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和第2温度检测部分别检测蒸汽过热部的蒸汽产生部侧的温度和蒸汽过热部的锅侧的温度,并且,控制部根据第1温度检测部和第2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判断锅内的蒸汽是否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判断锅内的蒸汽是否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
第5方面特别地,在第1方面中,蒸汽产生部具有:内部贮存水的水箱部;盖部,其覆盖水箱部,具有排出水箱部中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排出部;以及覆盖蒸汽排出口的盖罩部。在蒸汽排出口与盖罩部之间形成有空间。
第6方面特别地,在第5方面中,逆流防止装置由止回阀构成,止回阀配置在空间内。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锅内的蒸汽向蒸汽过热部内逆流。
第7方面特别地,在第6方面中,在盖罩部的与蒸汽排出口对置的内周面具有保持止回阀的肋。
由此,能够防止止回阀阻碍从蒸汽排出口排出的蒸汽流入蒸汽供给管内的情况。
第8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对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蒸汽过热装置与蒸汽产生部经蒸汽通路部而连通。在蒸汽过热部的蒸汽通路部侧的端部或蒸汽通路部配置有防止蒸汽从蒸汽过热部流向蒸汽产生部的逆流防止装置。
第9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具有:过热蒸汽供给管,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蒸汽被取入该过热蒸汽供给管中;配置于过热蒸汽供给管内的热交换器;以及被配置为包围过热蒸汽供给管的外周面的感应加热线圈。感应加热线圈对过热蒸汽供给管和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将被取入到过热蒸汽供给管内的蒸汽过加热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过热蒸汽供给管和热交换器双方被感应加热,因此,被取入到过热蒸汽供给管内的蒸汽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第10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特别地,在第9方面中,过热蒸汽供给管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
由此,过热蒸汽供给管可被充分感应加热。
第11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特别地,在第10方面中,热交换器由与过热蒸汽供给管相同的非磁性金属构成。
由此,热交换器能够抑制电位差腐蚀的产生,并能够防止耐久性的降低。
第12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特别地,在第9方面中,在过热蒸汽供给管与感应过热线圈之间具有线圈骨架。线圈骨架与过热蒸汽供给管隔开空间配置。
第13方面的蒸汽过热装置特别地在第9方面中,感应加热线圈被分割配置为至少2个以上。
第14方面的蒸汽过热部特别地在第9方面中,热交换器具有芯棒和呈螺旋状缠绕于芯棒的外周面上的螺旋体。芯棒和螺旋体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感应加热线圈而被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煮饭器,在锅内的蒸汽朝向蒸汽产生部逆流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如下的煮饭器:能够充分防止蒸汽过热部产生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蒸汽产生部,可靠性高。因此,能够非常适用于家庭用和业务用的煮饭器的领域和用途。
Claims (13)
1.一种煮饭器,该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收纳于所述煮饭器主体内的锅;
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部;以及
蒸汽过热部,其一端与所述蒸汽产生部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锅内连通,对所述蒸汽产生部中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
在所述蒸汽产生部与所述蒸汽过热部之间配置有防止所述蒸汽过热部产生的所述过热蒸汽向所述蒸汽产生部逆流的逆流防止装置,
所述蒸汽产生部具有:内部贮存水的水箱部;盖部,其覆盖所述水箱部,且具有排出所述水箱部中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排出口;以及覆盖所述蒸汽排出口的盖罩部,
在所述蒸汽排出口与所述盖罩部之间形成有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在所述蒸汽产生部与所述蒸汽过热部之间形成有蒸汽通路部,该蒸汽通路部的一端与所述蒸汽产生部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蒸汽过热部连通,
所述蒸汽通路部构成为,靠所述蒸汽产生部侧的端部位于比靠所述蒸汽过热部侧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该煮饭器还具有:
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蒸汽过热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控制所述蒸汽过热部的动作,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温度,判断所述锅内的蒸汽是否向所述蒸汽过热部内逆流,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锅内的蒸汽向所述蒸汽过热部内逆流的情况下,停止所述蒸汽过热部的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第1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蒸汽过热部的靠所述蒸汽产生部侧的温度;以及第2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蒸汽过热部的靠所述锅侧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高于所述第2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锅内的所述蒸汽向所述蒸汽过热部内逆流,停止所述蒸汽过热部的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逆流防止装置由止回阀构成,
所述止回阀配置于所述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在所述盖罩部的与所述蒸汽排出口对置的内周面具有保持所述止回阀的肋。
7.一种蒸汽过热装置,其对蒸汽产生部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产生过热蒸汽,其中,
所述蒸汽产生部具有:内部贮存水的水箱部;盖部,其覆盖所述水箱部,且具有排出所述水箱部中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排出口;以及覆盖所述蒸汽排出口的盖罩部,
在所述蒸汽排出口与所述盖罩部之间形成有空间,
在所述盖罩部形成有将从所述蒸汽排出口排出的蒸汽供给至所述蒸汽过热装置的蒸汽供给管,所述蒸汽供给管构成为,一端与所述空间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蒸汽通路部的一端连通,
所述蒸汽过热装置与所述蒸汽产生部经所述蒸汽通路部连通,
在所述蒸汽过热装置的靠所述蒸汽通路部侧的端部或所述蒸汽通路部配设有防止所述蒸汽过热装置产生的所述过热蒸汽从所述蒸汽过热装置流向所述蒸汽产生部的逆流防止装置。
8.一种蒸汽过热装置,该蒸汽过热装置具有:
过热蒸汽供给管,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蒸汽被取入该过热蒸汽供给管;
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内;以及
感应加热线圈,其被配置为包围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的外周面,
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对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和所述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将被取入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内的所述蒸汽过加热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所述热交换器由与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相同的非磁性金属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过热装置,其中,
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过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之间还具有线圈骨架,所述线圈骨架与所述过热蒸汽供给管隔开空间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过热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加热线圈被分割配置为至少2个。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过热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芯棒和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芯棒的外周面上的螺旋体,所述芯棒和所述螺旋体中的至少一方被所述感应加热线圈感应加热。
13.一种煮饭器,其具有权利要求8~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蒸汽过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88900 | 2015-04-24 | ||
JP2015088900A JP6706731B2 (ja) | 2015-04-24 | 2015-04-24 | 炊飯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63670A CN106063670A (zh) | 2016-11-02 |
CN106063670B true CN106063670B (zh) | 2020-11-06 |
Family
ID=57419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38178.9A Active CN106063670B (zh) | 2015-04-24 | 2016-04-18 | 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06731B2 (zh) |
KR (1) | KR20160126886A (zh) |
CN (1) | CN1060636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4326B (zh) * | 2017-06-19 | 2023-11-2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63491B2 (ja) * | 1988-06-15 | 1996-12-1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給湯器の逆流安全装置 |
JP2000128771A (ja) * | 1998-10-27 | 2000-05-09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脱臭器の逆流防止方法 |
JP2004301498A (ja) * | 2003-03-20 | 2004-10-28 | Shinritsu Denki Kk | 過熱蒸気発生装置 |
JP3815466B2 (ja) * | 2003-04-23 | 2006-08-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炊飯器 |
JP3757951B2 (ja) * | 2003-04-28 | 2006-03-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炊飯器 |
JP2006075315A (ja) * | 2004-09-09 | 2006-03-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炊飯器 |
JP2008270123A (ja) * | 2007-04-25 | 2008-11-06 | Sharp Corp | 流体昇温装置 |
JP3140439U (ja) * | 2008-01-11 | 2008-03-27 | 株式会社オークローンマーケティング | 衣類用等のスチーマ |
JP2009268716A (ja) * | 2008-05-08 | 2009-11-19 | Panasonic Corp | 炊飯器 |
JP2012016422A (ja) * | 2010-07-07 | 2012-01-26 | Panasonic Corp | 炊飯器 |
JP2012187175A (ja) * | 2011-03-09 | 2012-10-04 | Panasonic Corp | 炊飯器 |
JP6185692B2 (ja) * | 2011-09-09 | 2017-08-23 | 國光 井上 | 加圧流体の電気加熱装置 |
JP2014012118A (ja) * | 2012-06-07 | 2014-01-23 | Panasonic Corp | 炊飯器 |
CN204232963U (zh) * | 2014-11-28 | 2015-04-0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单向蒸汽阀组件及具有该单向蒸汽阀组件的电锅具 |
-
2015
- 2015-04-24 JP JP2015088900A patent/JP67067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18 CN CN201610238178.9A patent/CN106063670B/zh active Active
- 2016-04-20 KR KR1020160048169A patent/KR20160126886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202650A (ja) | 2016-12-08 |
JP6706731B2 (ja) | 2020-06-10 |
CN106063670A (zh) | 2016-11-02 |
KR20160126886A (ko) | 2016-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10041705A1 (en) | Compact spiral-throughflow heating unit which can operate at high pressures | |
JP5952080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2223222A (ja) | 炊飯器 | |
CN106063670B (zh) | 蒸汽过热装置以及使用该蒸汽过热装置的煮饭器 | |
EP3667196B1 (en) | Closed water boiler | |
JP2014000284A (ja) | 炊飯器 | |
JP2016093320A (ja) | 炊飯器 | |
CN105380497B (zh) | 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煮饭器 | |
JP2011055973A (ja) | 電気湯沸かし器 | |
JP5103258B2 (ja) | 炊飯器 | |
JP5254273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07325681A (ja) | 炊飯器 | |
JP3234116U (ja) | 電気コーヒーメーカー | |
JP5103280B2 (ja) | 炊飯器 | |
JP3815466B2 (ja) | 炊飯器 | |
JP7394351B2 (ja) | 炊飯器 | |
JP5089549B2 (ja) | 炊飯器 | |
JP2012115431A (ja) | 炊飯器 | |
JP2020039620A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4702022B2 (ja) | 炊飯器 | |
JP3475841B2 (ja) | 加熱装置 | |
JP2013000262A (ja) | 炊飯器 | |
JP2016214789A (ja) | 炊飯器 | |
JP2021153728A (ja) | 炊飯器および炊飯方法 | |
JP5300411B2 (ja) | 炊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524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