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9488A -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9488A
CN106029488A CN201580009476.4A CN201580009476A CN106029488A CN 106029488 A CN106029488 A CN 106029488A CN 201580009476 A CN201580009476 A CN 201580009476A CN 106029488 A CN106029488 A CN 106029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connecting rod
brake force
transferring element
force transfe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4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9488B (zh
Inventor
冈庭武志
小林宏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29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9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4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二轮车,单元摆动发动机在后部对后轮进行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前部经连杆机构而支承于车身框架,制动力传递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布置以便将制动力传递至与后轮同轴配设的后轮制动器,在该自动二轮车中,连杆机构(18)具有:第1连杆(41),其连结于车身框架(F);以及第2连杆(42),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41)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该第2连杆(42)连结于单元摆动发动机(UE),引导部件(52)保持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制动力传递部件(50),该引导部件(52)安装于第2连杆(42)。由此,能够抑制制动力传递部件的摆动,能够实现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的质量的集中化。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二轮车,尤其涉及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的改良,在该自动二轮车中,单元摆动发动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后部对后轮进行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前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经由连杆机构支承于车身框架,后轮制动器对所述后轮进行制动并与后轮同轴配设,向后轮制动器传递制动力的制动力传递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布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如下的结构: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的单元摆动发动机的传动壳体的后部安装有支架,保持制动器管的引导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架,其中,该制动器管是向后轮制动器传递制动力的制动力传递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单元摆动发动机是会进行摆动的,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在保持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引导部件安装于支架、该支架安装于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后部的结构中,制动力传递部件的摆动量变大,需要考虑制动力传递部件的摆动量来决定该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的部件的布局,会对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的部件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方面加以限制。
本发明就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能够抑制制动力传递部件的摆动,且能够实现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的重量的集中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关于本发明,在自动二轮车中,单元摆动发动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后部对后轮进行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前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经由连杆机构支承于车身框架,后轮制动器对所述后轮进行制动并与后轮同轴配设,向后轮制动器传递制动力的制动力传递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布置,第1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第1连杆,其连结于所述车身框架;以及第2连杆,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该第2连杆连结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引导部件对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进行保持,该引导部件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
另外本发明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2特征在于,中部支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2连杆,弹性弹簧对所述中部支架向收纳位置侧施力,该弹性弹簧设置于支承轴与所述中部支架之间,该支承轴以支承所述引导部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2连杆。
本发明在第1或者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3特征在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具有发动机主体和接连设置于该发动机主体且向后方延伸的传动壳体,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上,在侧视观察时比所述引导部件以及由该引导部件保持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向所述传动壳体内导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管。
本发明在第1~第3特征的结构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其第4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形成为具有:第1贯插部,其中贯插并保持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以及第2贯插部,其中贯插并保持泄放管,该泄放管对来自于自动二轮车上搭载的辅机的泄放水进行引导。
而且,本发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5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部件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的状态下,所述第1贯插部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开口,并且其开口面积在斜方向上最大且在后视观察时最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制动力传递部件连结于与后轮同轴配置的后轮制动器,该制动力传递部件由引导部件保持,该引导部件被安装于在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前部与车身框架之间设置的连杆机构中的第2连杆上,且该第2连杆连结于单元摆动发动机且具有发动机悬吊套筒部,因此能够在作为单元摆动发动机的摆动基点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的附近配置引导部件,能够将连结于与后轮同轴配置的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摆动抑制成较小,能够使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部件接近制动力传递部件进行配置,能够实现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周围的质量的集中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部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2连杆,对该中部支架向收纳位置侧施力的弹性弹簧设置于支承轴与中部支架之间,其中,该支承轴以支承引导部件的方式设置于第2连杆,因此能够使中部支架接近制动力传递部件进行配置,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避免了制动力传递部件通过向单元摆动发动机所具有的传动壳体内导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管的侧方,且在侧视观察时制动力传递部件位于冷却管的下方,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并且能够使制动力传递部件缩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因为引导部件具有第1和第2贯插部,并在第1贯插部中贯插并保持制动力传递部件,在第2贯插部中贯插并保持泄放管,因此不需要用于保持泄放管的专用部件,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大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能够在将密封环等弹性部件装配于制动力传递部件的状态下贯插至第1贯插部中,并且在将引导部件安装于第2连杆的状态下,第1贯插部的开口面积在后视观察时最小,由此,能够在引导部件安装于第2连杆的状态下,使制动力传递部件与弹性部件一起贯插并保持到第1贯插部中,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从图2的箭头3方向观察图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从图2的4-4线箭头方向观察引导部件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图4的箭头5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从图2的箭头6方向观察引导部件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图6的箭头7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8:连杆机构;
20:作为辅机的收纳箱;
21:作为辅机的燃料箱;
28:发动机主体;
29:传动壳体;
32:冷却管;
41:第1连杆;
42:第2连杆;
42a:发动机悬吊套筒部;
44:中部支架;
46:弹性弹簧;
47:支承轴;
50:作为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制动线缆;
52:引导部件;
53a:第1贯插部;
54c:第2贯插部;
59、60:泄放管;
BR:后轮制动器;
F:车身框架;
UE:单元摆动发动机;
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是指乘坐自动二轮车的乘坐人员观察到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中,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F具有:立管13,其能够转向地支承前叉11和转向把手12,其中,该前叉11轴支承前轮WF,该转向把手12与该前叉11连结;下管14,其从该立管13向后下方延伸;横梁15,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固定安装于下管14的后端;以及左右一对后架管16,它们的前端固定安装于该横梁15的左右两侧且向后上方延伸。
在车身框架F上的两后架管16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架17。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经由连杆机构18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17上,配置于该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右侧的后轮WR轴支承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另外,在所述两后架管16中的左侧的后架管16与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单元19。
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0,在该收纳箱20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箱21,收纳箱20和燃料箱21被所述后架管16支承。
车身框架F被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22覆盖,该车体罩22具有:前罩23,其从前方覆盖所述立管13;护腿罩24,其覆盖驾驶员的腿的前方且与所述前罩23连结;脚踏板25,其为了载置骑乘者的脚而与护腿罩24的下部相连;以及侧罩26,其与脚踏板25相连且从两侧覆盖车体后部,在侧罩26上设置有双联型的乘车用座椅27,该乘车用座椅27以能够从上方开闭的方式覆盖收纳箱20和燃料箱21。
在图2中,单元摆动发动机UE由OHC型的发动机E和传动装置(未图示)构成,其中,该发动机E是配置于后轮WR的前方的4冲程的强制空冷式单气缸,该传动装置设置于该发动机E与所述后轮WR之间。
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具有所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8和传动壳体29,该传动壳体29收容所述传动装置且从所述发动机主体28向后方延伸,而且配置于所述后轮WR的左侧方。脚蹬轴3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传动壳体29上,在该脚蹬轴30的外端设置有脚蹬踏板31。
另外,在所述传动壳体29的前端部连接有从所述传动壳体29向前方延伸的冷却管32,该冷却管32向该传动壳体29内引导冷却空气。另一方面,空气被从外部导入到左侧的所述后架管16内,在该左侧的后架管16上连接有所述冷却管32的前端部。
另外,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在所述传动壳体29的上方,以被该传动壳体29支承的方式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5,包含该空气滤清器35和化油器36的进气装置37与所述发动机主体28连接,其中,该化油器36的上游端与该空气滤清器35连接。另外,与发动机主体28连接的排气管38的下游端与排气消声器39连接,该排气消声器39配置于所述后轮WR的右侧。
所述连杆机构18具有:左右一对第1连杆41,它们的前端部经由第1连结轴40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车身框架F中的所述支架17上;以及左右一对第2连杆42,它们一体地连结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传动壳体29,并分别具有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该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经由第2连结轴43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41的后端部。
另外,在第2连杆42上经由枢轴45能够转动地支承有中部支架44,该中部支架44具有左右一对脚部44a和脚支架部44b,其中,该脚部44a能够使末端部着地,该脚支架部44b能够搁放乘坐人员的脚而从左侧的脚部44a向外侧方突出,该中部支架44能够在使左右一对所述脚部44a与地面接触的立起位置与左右一对所述脚部44a以沿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的收纳位置(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位置)之间转动,对该中部支架44向收纳位置侧施力的线圈状的弹性弹簧46设置于支承轴47与所述中部支架44之间,该支承轴47设置于左侧的所述第2连杆42。
对所述后轮WR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BR是与所述后轮WR同轴配置的鼓式制动器,作为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制动线缆50与制动臂49连结,制动臂49从固定于所述传动壳体29的后部的背板48的后部向下方下垂,通过牵引所述制动线缆50,从而所述后轮制动器BR进行制动动作。
所述制动线缆50以从所述制动臂49通过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布置,如图1所示,该制动线缆50的前端部与制动杆51连结,该制动杆51能够进行转动操作地支承于所述转向把手12的左端部。
在构成所述连杆机构18的一部分的左侧的第2连杆42上安装有引导部件52,该引导部件52位于比所述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靠后方的位置。所述制动线缆5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被所述引导部件52保持,在侧视观察时,在比该引导部件52以及由该引导部件52保持的所述制动线缆50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冷却管32。
一并参照图3~图7,所述引导部件52构成为:线53以形成贯插并保持所述制动线缆50的第1贯插部53a的方式弯曲形成,该线53通过焊接而紧固于钢板54,该钢板54构成与左侧的第2连杆42的外表面抵接的支承板部54a。
所述支承板部54a通过所述支承轴47而固定于左侧的第2连杆42。该支承轴47形成为一体地具有:螺纹轴部47a,其贯插在设置于所述支承板部54a的支承孔55中并且螺合在设置于左侧的第2连杆42的螺纹孔56中;大径轴部47c,在其与所述螺纹轴部47a之间形成与所述支承板部54a的外表面抵接的环状阶梯部47b,该大径轴部47c形成为直径比所述螺纹轴部47a大并且一端部与所述螺纹轴部47a同轴地相连;操作部47d,其能够卡合旋转操作工具并且外表面形成为多边形状,与所述大径轴部47c的另一端相连;头部47e,其直径比该操作部47d小,且与该操作部47d的与所述大径轴部47c相反一侧的端部相连;以及球状部47f,该头部47e介于所述球状部47f与所述操作部47d之间。
通过将所述螺纹轴部47a螺合于所述螺钉孔56中,从而所述支承轴47设置于左侧的第2连杆42,在该支承轴47的所述环状阶梯部47b与左侧的第2连杆42之间夹持所述引导部件52的支承板部54a。而且,为了阻止所述钢板54即引导部件52绕所述支承轴47的轴线转动,在构成引导部件52的一部分的所述钢板54上一体形成有卡合爪部54b,该卡合爪部54b与形成于左侧的所述第2连杆42上的卡止凹部57卡合,且该卡合爪部54b从所述支承板部54a的上部向第2连杆42侧弯曲于。另外,在所述支承轴47的所述头部47e上连结有线圈状的所述弹性弹簧46的一端部。
所述线53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安装部53b,其呈直线状向后上方延伸且焊接于所述支承板部54a的外表面上部;棒状延伸部53c,其从该安装部53b的下端部向外侧方延伸;弯曲部53d,其一端部与该棒状延伸部53c相连并形成为圆弧状;以及屈曲部53e,其以向该弯曲部53d侧反转的方式屈曲并与所述弯曲部53d的另一端相连。而且,如在图6中所明示的那样,所述安装部53b和所述棒状延伸部53c以沿第1假想平面PL1的方式进行配置,而所述弯曲部53d和所述屈曲部53e以沿与第1假想平面PL1成α角度的第2假想平面PL2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和第2假想平面PL1、PL2成为在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左侧的第2连杆42的状态下向前下方倾斜的平面。
而且第1贯插部53a由所述线53中的所述棒状延伸部53b的一部分和所述弯曲部53d形成,该第1贯插部53a形成为:在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左侧的第2连杆42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时,如图2所示,该第1贯插部53a向车宽方向开口,并且该开口面积在斜方向上最大且在后视观察时最小。
作为弹性部件的密封环58以围绕所述制动线缆50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制动线缆50上的与所述引导部件52对应的部分,该密封环58贯插且保持于第1贯插部53a中。
另外,在所述引导部件52的所述钢板54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第2贯插部54c,该第2贯插部54c上下延伸且具有大致C字状的横截面形状,在该第2贯插部54c中贯插保持有泄放管59、60,该泄放管59、60对来自于自动二轮车上搭载的作为辅机的所述收纳箱20和所述燃料箱21的泄放水进行引导。
关注图2,在所述传动壳体29的下部通过一对螺栓61、62安装有线缆保持器63,在该线缆保持器63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前部保持部63a,该前部保持部63a具有朝向外侧方打开的大致U字状的横截面,另外,在所述线缆保持器63的后部一体地形成有后部保持部63b,该后部保持部63b具有朝向上方打开的大致U字状的横截面。在所述传动壳体29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制动线缆50分别嵌合于所述前部保持部63a和所述后部保持部63b,压臂64的一端部在所述前部保持部63a内抵接于所述制动线缆50,该压臂64的另一端部通过螺钉部件65而紧固于所述线缆保持器63。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设置于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与车身框架F之间的连杆机构18具有:第1连杆41,其连结于所述车身框架F;以及第2连杆42,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41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该第2连杆42连结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引导部件52对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制动线缆50进行保持,该引导部件52安装于第2连杆42,因此能够在成为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摆动基点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的附近配置引导部件52,能够将连结于与后轮WR同轴的后轮制动器BR的所述制动线缆50的摆动抑制成较小,能够接近所述制动线缆50地配置所述制动线缆50的周围的部件,能够实现所述制动线缆50的周围的质量的集中化。
另外,中部支架4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2连杆42,对所述中部支架44向收纳位置侧施力的弹性弹簧46设置于支承轴47与所述中部支架44之间,其中,该支承轴47以支承所述引导部件52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2连杆42,因此能够接近制动线缆50地配置中部支架44,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借助于该质量的集中化,能够减小第2连杆42,从而能够实现自动二轮车的轻量化,并且能够在更低的位置配置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其结果为,能够实现自动二轮车的低重心化。
另外,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具有发动机主体28和接连设置于该发动机主体28且向后方延伸的传动壳体29,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上,在侧视观察时比所述引导部件52以及由该引导部件52保持的所述制动线缆50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向所述传动壳体29内导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管32,因此避免了制动线缆50通过冷却管32的侧方,在侧视观察时制动线缆50存在于冷却管32的下方,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能够使所述制动线缆50缩短。
另外,因为所述引导部件52形成为具有第1贯插部53a和第2贯插部54c,第1贯插部53a贯插并保持所述制动线缆50,该第2贯插部54c贯插并保持泄放管59、60,泄放管59、60对来自于作为搭载在自动二轮车上的辅机的收纳箱20和燃料箱21的泄放水进行引导,因此不需要用于保持泄放管59、60的专用的部件而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多,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而且,在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42的状态下,所述第1贯插部53a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开口,并且该开口面积在斜方向上最大且在后视观察时最小,因此能够在将密封环58等弹性部件装配于制动线缆50的状态下贯插到第1贯插部53a中,并且在将引导部件52安装于第2连杆42的状态下第1贯插部53a的开口面积在后视观察时最小,由此能够在引导部件52安装于第2连杆42的状态下使所述制动线缆50与密封环58一起贯插并保持到第1贯插部53a中,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效率。
而且,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引导部件52而不是切除圆形的一部而成为钩状的以往的引导部件来保持制动线缆50,从而当进行制动线缆50向引导部件52的贯插、保持作业时,能够使制动线缆50不易与其它的部件干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动力传递部件而列举制动线缆50进行了说明,在后轮制动器是通过液压的作用进行动作的盘形制动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向后轮制动器引导液压的制动器管作为制动力传递部件来实施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52的第2贯插部54c中贯插有2根泄放管59、60,但贯插于第2贯插部54c的泄放管的根数不限于2根,既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以上的多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收纳箱20和燃料箱21作为辅机,但也能够将需要泄放管的空气滤清器箱和化油器等作为辅机来实施本发明。
而且也能够将本发明的引导部件用作对用于节气门或离合器等的各种配管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该自动二轮车中,单元摆动发动机(UE)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后部对后轮(WR)进行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经由连杆机构(18)支承于车身框架(F),后轮制动器(BR)对所述后轮(WR)进行制动并与后轮(WR)同轴配设,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制动力的制动力传递部件(5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布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18)具有:第1连杆(41),其连结于所述车身框架(F);以及第2连杆(42),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41)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该第2连杆(42)连结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引导部件(52)对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进行保持,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42),
中部支架(4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2连杆(42),弹性弹簧(46)对所述中部支架(44)向收纳位置侧施力,该弹性弹簧(46)设置于支承轴(47)与所述中部支架(44)之间,该支承轴(47)以支承所述引导部件(52)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2连杆(42)。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具有发动机主体(28)和接连设置于该发动机主体(28)且向后方延伸的传动壳体(29),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上,在侧视观察时比所述引导部件(52)以及由该引导部件(52)保持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向所述传动壳体(29)内导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管(32)。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52)形成为具有:第1贯插部(53a),其中贯插并保持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以及第2贯插部(54c),其中贯插并保持泄放管(59、60),该泄放管(59、60)对来自于自动二轮车上搭载的辅机(20、21)的泄放水进行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42)的状态下,所述第1贯插部(53a)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开口,并且其开口面积在斜方向上最大且在后视观察时最小。

Claims (5)

1.一种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该自动二轮车中,单元摆动发动机(UE)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后部对后轮(WR)进行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经由连杆机构(18)支承于车身框架(F),后轮制动器(BR)对所述后轮(WR)进行制动并与后轮(WR)同轴配设,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制动力的制动力传递部件(5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布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18)具有:第1连杆(41),其连结于所述车身框架(F);以及第2连杆(42),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1连杆(41)的发动机悬吊套筒部(42a),该第2连杆(42)连结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引导部件(52)对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进行保持,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中部支架(4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2连杆(42),弹性弹簧(46)对所述中部支架(44)向收纳位置侧施力,该弹性弹簧(46)设置于支承轴(47)与所述中部支架(44)之间,该支承轴(47)以支承所述引导部件(52)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2连杆(4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具有发动机主体(28)和接连设置于该发动机主体(28)且向后方延伸的传动壳体(29),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上,在侧视观察时比所述引导部件(52)以及由该引导部件(52)保持的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向所述传动壳体(29)内导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管(3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52)形成为具有:第1贯插部(53a),其中贯插并保持所述制动力传递部件(50);以及第2贯插部(54c),其中贯插并保持泄放管(59、60),该泄放管(59、60)对来自于自动二轮车上搭载的辅机(20、21)的泄放水进行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52)安装于所述第2连杆(42)的状态下,所述第1贯插部(53a)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开口,并且其开口面积在斜方向上最大且在后视观察时最小。
CN201580009476.4A 2014-02-26 2015-02-09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29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4985A JP5881125B2 (ja) 2014-02-26 2014-02-26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力伝達部材の配索構造
JP2014-034985 2014-02-26
PCT/JP2015/053485 WO2015129439A1 (ja) 2014-02-26 2015-02-09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力伝達部材の配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9488A true CN106029488A (zh) 2016-10-12
CN106029488B CN106029488B (zh) 2018-11-20

Family

ID=54008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47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29488B (zh) 2014-02-26 2015-02-09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868487B2 (zh)
EP (1) EP3112239B9 (zh)
JP (1) JP5881125B2 (zh)
KR (1) KR101795982B1 (zh)
CN (1) CN106029488B (zh)
BR (1) BR112016016359B1 (zh)
MY (1) MY177809A (zh)
WO (1) WO20151294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55574B2 (en) * 2018-09-14 2020-05-1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de-by-side 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864A (ja) * 1991-07-12 1993-01-26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ーのブレーキケーブル配索装置
JPH08326927A (ja) * 1995-05-31 1996-12-10 Suzuki Motor Corp ブレーキケーブルの防水構造
CN102632948A (zh) * 2011-02-10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内燃机下部的保护结构
CN102673726A (zh) * 2011-03-14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2012187960A (ja) * 2011-03-09 2012-10-0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スタン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0003B2 (ja) * 1993-08-31 1998-0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におけるスタンドストッパ構造
JP4274759B2 (ja) * 2002-08-16 2009-06-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2007099059A (ja) * 2005-10-04 2007-04-19 Yamaha Motor Co Ltd 水素貯蔵容器搭載自動二輪車
ES2482965T3 (es) * 2006-02-28 2014-08-05 Honda Motor Co., Ltd. Dispositivo de caballete para motocicleta
JP4743535B2 (ja) * 2006-09-29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274575B2 (ja) 2006-11-06 2009-06-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20312B2 (ja) * 2013-02-27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ブレーキケーブル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864A (ja) * 1991-07-12 1993-01-26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ーのブレーキケーブル配索装置
JPH08326927A (ja) * 1995-05-31 1996-12-10 Suzuki Motor Corp ブレーキケーブルの防水構造
CN102632948A (zh) * 2011-02-10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内燃机下部的保护结构
JP2012187960A (ja) * 2011-03-09 2012-10-0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スタンド
CN102673726A (zh) * 2011-03-14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68487B2 (en) 2018-01-16
EP3112239A4 (en) 2017-12-13
WO2015129439A1 (ja) 2015-09-03
US20170015383A1 (en) 2017-01-19
MY177809A (en) 2020-09-23
BR112016016359B1 (pt) 2022-07-19
KR101795982B1 (ko) 2017-11-08
JP2015160448A (ja) 2015-09-07
KR20160107283A (ko) 2016-09-13
EP3112239B9 (en) 2019-07-31
JP5881125B2 (ja) 2016-03-09
EP3112239A1 (en) 2017-01-04
CN106029488B (zh) 2018-11-20
BR112016016359A2 (zh) 2017-08-08
EP3112239B1 (en) 201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28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JP585366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AU2010360170B2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bicycle
JP2008222078A (ja) 自動二輪車
JP614192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テップ構造
JP55932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202948A (ja) 鞍乗り型の小型車両、及び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の剛性調整装置
US8051739B2 (en) Vehicle-use transmission manipulating device
JP2005082040A (ja) 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5618949B2 (ja) 小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EP2289786B1 (en) Motorcycle
AU2012258492B8 (en) Intake system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1463749B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
JP61226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6029488A (zh)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JP5295590B2 (ja) 自動2輪車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JP202005030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転舵構造
CN104417669B (zh) 两轮摩托车
JP201600791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マフラー支持構造
JP596681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0236384A (ja) 可変動弁機構を備えたエンジン搭載車両
JP200706243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013047035A (ja) ブレーキホースガイド
JP2013193500A (ja) リヤクッション保持構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5206033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