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7669B - 两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7669B
CN104417669B CN201410320235.9A CN201410320235A CN104417669B CN 104417669 B CN104417669 B CN 104417669B CN 201410320235 A CN201410320235 A CN 201410320235A CN 104417669 B CN104417669 B CN 104417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retainer
back foot
pedal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02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17669A (zh
Inventor
井口贵正
石坂勇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17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7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4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foot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在后脚蹬保持架上安装有后脚蹬,另外,制动踏板通过踏板轴安装在该后脚蹬保持架上,检测制动踏板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安装在后脚蹬保持架上,在该两轮摩托车中,不仅能够避免零件的大型化和零件个数的增加,还能够在提高美观性的情况下配置制动开关。后脚蹬保持架具有:支承部,其固定在枢支框架上;前后延伸部,其与支承部形成一体,由该支承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制动踏板具有纵臂部,该纵臂部上下延伸,且至少其上端部配置在前后延伸部的内侧,纵臂部的上端部与制动开关相连接,该制动开关在前后延伸部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且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的内表面上。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在该两轮摩托车中,摇臂后端部通过轴支承后轮,该摇臂的摇臂的前端部通过支轴支承在枢支框架上,该摇臂能够相对于该枢支框架摆动,该枢支框架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该车身框架对前后座型的座椅进行支承,在固定在所述车身框架上的后脚蹬保持架上安装有可供同乘者放脚的后脚蹬,另外,制动踏板通过踏板轴支承在该后脚蹬保持架上且能够转动,用于检测所述制动踏板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上。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人们公知如下一种两轮摩托车,即,在该两轮摩托车中,为了点亮刹车灯,而对制动踏板的动作状态进行检测的制动开关和制动踏板、主液压缸一起安装在车身框架上安装的托架上。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56895号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两轮摩托车中,由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支承在托架的内表面上的制动开关的上半部由所述托架向上方突出,露出在外部,因而很难说具有良好的美观性。但是就那样由所述托架围住整个制动开关,则会导致该托架的大型化,另外,在要想由其他罩部件等来隐藏该制动开关时,需要另外设置罩部件,从而会导致零件个数的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两轮摩托车,采用该两轮摩托车不仅能够避免零件的大型化以及零件个数的增加,还能够在提高美观性的情况下配置制动开关。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两轮摩托车,摇臂的后端部通过轴支承后轮,所述摇臂的前端部通过支轴支承在枢支框架上,所述摇臂能够相对于所述枢支框架摆动,该枢支框架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所述车身框架对前后座型的座椅进行支承,在固定在所述车身框架上的后脚蹬保持架上安装有可供同乘者放脚的后脚蹬,另外,制动踏板通过踏板轴支承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上且能够转动,用于检测所述制动踏板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上,在该两轮摩托车中,所述后脚蹬保持架具有:支承部,其通过所述支轴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上;前后延伸部,其由与所述支承部形成一体,由该支承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所述制动踏板具有纵臂部,该纵臂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至少其上端部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的内侧,所述纵臂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制动开关相连接,所述制动开关在所述前后延伸部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被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的内表面上。
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为:由制动开关延伸出来的制动开关线的一部分支承在所述前后延伸部的内表面侧。
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为: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上一体形成有上下延伸部,该上下延伸部由所述支承部向下方延伸,复位弹簧的一端部与所述制动踏板相连接,另一端部与所述上下延伸部的下端部相连接,并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起到对所述制动踏板施加向返回侧的力的作用。
在第1~第3的任意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为:所述制动开关与所述纵臂部的上端前部相连接。
在第1~第4的任意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为:配置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的上方且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的侧罩的下缘沿所述后脚蹬保持架的至少前部的上缘配置。
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为:线夹支承部件通过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紧固部件固定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的内表面上,该线夹支承部件的支承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或者前方,该支承面支承保持所述制动开关线的线夹。
另外,实施方式中的螺栓28与本技术方案中的支轴对应,实施方式中的螺栓90与本技术方案中的紧固部件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由于后脚蹬保持架具有:支承部,其固定在枢支框架上;前后延伸部,其从该支承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制动踏板所具有的纵臂部的上端部与制动开关相连接,制动开关在前后延伸部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被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的内表面上,因此,能够避免后脚蹬保持架的大型化以及零件个数的增加,采用从外部看不到制动开关的结构,能够提高美观性,另外,能够防止对制动开关的胡乱摆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由于制动开关线的一部分支承在前后延伸部的内表面侧,因而在制动开关的附近,制动开关线不会露出外部,能够进一步提高美观性,防止对制动开关线进行拉扯。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由于在后脚蹬保持架上一体形成有由支承部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用于使对向返回侧对制动踏板施加的弹力起到作用的复位弹簧与该上下延伸部的下端部相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空间有限的后脚蹬保持架的附近配置复位弹簧时所导致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由于制动开关与制动踏板所具有的纵臂部的上端前部相连接,因而能够确保沿前后延伸部的长度方向长度较长的制动开关有较长的移动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由于位于后脚蹬保持架上方的侧罩的下缘沿后脚蹬保持架的至少前部的上缘配置,因此,通过使制动开关线由所述后脚蹬保持架向所述侧罩的内表面侧延伸出来而尽可能地不露出外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另外,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对制动开关线拉扯的效果。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由于在固定在后脚蹬保持架的内表面上的线夹保持部件上支承有保持制动开关线的线夹,该线夹保持部件中支承线夹的支承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或前方,因此,通过线夹能够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制动开关线的配置方向变为车宽方向,此时,固定线夹支承部件的紧固部件的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从而容易进行为安装线夹支承部件而对后脚蹬保持架所实施的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箭头3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图3中的4-4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6-6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7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7:枢支框架;22:座椅;27:摇臂;28:作为支轴的螺栓;31:侧罩;31a:侧罩的下缘;49:后脚蹬保持架;49a:支承部;49b:前后延伸部;49c:上下延伸部;49f:后脚蹬保持架的上缘;53:后脚蹬;54:制动踏板;54d:纵臂部;55:踏板轴;56:复位弹簧;84:制动开关;87:制动开关线;90: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91:线夹支承部件;92:线夹;93:支承面;F:车身框架;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和图2中,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具有头管13、主框架14、左右一对副框架15、下行框架16、枢支框架17,其中,头管13支承前叉11和转向把手12,以使两者能够转向,该前叉轴支承前轮WF,主框架14由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副框架15与该主框架14连接设置,下行框架16与所述主框架14的前端部连接设置,并且,该下行框架16以较大的角度由主框架14向后下方延伸,枢支框架17与所述主框架14的后端部相连接。
在所述主框架14的后部以及所述枢支框架17的前方配置有内燃机E的装置主体20。该装置主体20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并且被所述主框架14、所述下行框架16及所述枢支框架17包围,由设置在所述下行框架16的下端部上的引擎吊架18和所述枢支框架17支承所述装置主体20。
在所述装置主体20的上方,于主框架14上安装有燃料箱21,配置在该燃料箱21的后方的前后座型的座椅22被所述一对副框架15支承。
所述枢支框架17是通过弯曲金属板材而形成的,具有左右一对侧板部17a、连接板部17b,其中,左右一对侧板部17a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相面对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连接板部17b用于连接这两个侧板部17a,在左右一对侧板部17a之间设置有摇臂支承筒23,该摇臂支承筒23的两端由这两个侧板部17a向外侧突出。
所述副框架15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左右一对框架结构部件的周缘部的对接连接,形成中空的截面为封闭的结构,该副框架15具有:座椅导轨部15a,其前端部与所述主框架14的中间部连接设置,且由该主框架14向后方延伸;后框架部15b,其由该座椅导轨部15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前下方延伸,副框架15从侧面看时大致呈Y字状。
在位于一对所述后框架部15b的和左右一对座椅导轨部15a连接的连接部前方的部分上,于两个座椅导轨部15a之间设置有第1横梁部件24;在两个座椅导轨部15a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第2横梁部件25。另外,所述座椅22被两个副框架15的所述座椅导轨部15a支承,所述一对后框架部15b的前端部与所述枢支框架17连接设置。
在与一对所述后框架部15b的和一对所述座椅导轨部15a连接的连接部对应的部分上,于一对所述座椅导轨部15a之间,设置有横管26,该横管26的外端部由这两个座椅导轨部15a突出出来。另外,用后端部轴支承后轮WR的摇臂27的前端部通过被插入所述摇臂支承筒23的作为支轴的螺栓28支承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且能够摆动,在所述横管26的两个端部和所述摇臂27之间分别设置有后减震器29。
所述燃料箱21的前部及其靠向前部的两个侧表面被防护罩30罩住,该防护罩30被所述车身框架F的前部支承,所述引擎E、所述主框架14的一部分及所述副框架15的前部被左右一对侧罩31从侧方罩住,该左右一对侧罩31被所述车身框架F支承,配置在所述燃料箱21的下方,所述副框架15的后部被后罩32从侧方罩住,该后罩32被副框架15支承。
同时参照图3,所述内燃机E所具有的吸气装置34与所述装置主体20上的气缸盖33的后部侧表面相连接,该吸气装置34具有:空气滤清器35,其从侧面看配置在被所述副框架15的座椅导轨部15a及后框架部15b包围的位置上,且被所述侧罩31从侧方罩住;节气门体36,其与该空气滤清器35相连接;吸气管37,其连接该节气门体36和所述气缸盖33。另外,在所述空气滤清器35的下部,通过打开侧罩31,形成有能够方便工具拿出和放入的工具箱38。
另外,所述内燃机E所具有的排气装置40与所述气缸盖33的前部侧表面连接,具有:排气管41,其由所述气缸盖33的前部侧表面穿过所述装置主体2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排气消声器42,其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方向后上方延伸设置,与所述排气管41的下游端连接。
所述排气管41的靠向所述排气消声器42的下游端部被安装在排气管41上的隔热罩43罩住,所述排气消声器42被安装在该排气消声器42和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上的消声器罩44罩住。
同时参照图4,在所述枢支框架17的一对所述侧板部17a的下部内表面上固定有同轴配置的短圆筒状的两个筒部件45,主支架46在其基部具有圆筒部46a,该圆筒部46a配置在两个所述筒部件45之间,在两个筒部件45和圆筒部46a内插入立轴47。从而使主支架46通过所述立轴47支承在所述枢支框架17的下部且能够转动。
所述摇臂27具有左右一对臂部27a,该左右一对臂部27a在所述后轮WR的左右两侧,于前后方向上延伸,这两个臂部27a的前端部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设置的摇臂支承筒23的两端部排列配置。
在车宽方向上,于所述枢支框架17的左右外侧配置有后脚蹬保持架48、49,这两个后脚蹬保持架48、49配置成,所述摇臂27的两个臂部27a的前端部分别配置在该后脚蹬保持架48、49与所述枢支框架17的所述摇臂支承筒23之间,所述螺栓28由左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8一侧插入该后脚蹬保持架48、左侧的臂部27a的前端部、所述摇臂支承筒23、右侧的所述臂部27a的前端部及右侧的脚蹬部49内,该螺栓28具有从外侧与所述左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8抵接、形成连接用的扩径突部28a,所述螺栓28从右侧的脚蹬部49突出的突出部与螺母50旋合,该螺母50与右侧的脚蹬部49抵接、形成卡合。
即,所述摇臂27的前端部通过螺栓28支承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且能够摆动,另外,左右一对的后脚蹬保持架48、49通过所述螺栓28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
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8、49分别由支承部48a、49a、前后延伸部48b、49b、上下延伸部48c、49c一体形成,其中,支承部48a、49a通过所述螺栓28固定在枢支框架17上,前后延伸部48b、49b由该支承部48a、49a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延伸,上下延伸部48c、49c在从侧面看时由所述支承部48a、49a向下方延伸,并延伸到所述摇臂27的下方。
左侧的脚蹬部48的上下延伸部48c以使其下端部靠近所述枢支框架17的左侧的侧板部17a的下部的方式形成,与此相对,右侧的脚蹬部49的上下延伸部49c以其下端部配置在稍微远离所述枢支框架17的右侧的侧板部17a的下部的位置上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枢支框架17的两个侧板部17a的下部固定有穿过这两个侧板部17a的支承筒51,该支承筒51从右侧的侧板部17a突出的突出量大于从左侧的侧板部17a突出的突出量。与该支承筒51的两端部相抵接的所述上下延伸部48c、49c通过插入所述上下延伸部48c、49c和所述支承筒51的螺栓52(参照图3和图6)以及与该螺栓52旋合的螺母(未图示)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17的下部。即,后脚蹬保持架48、49的支承部48a、49a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另外,后脚蹬保持架48、49的上下延伸部48c、49c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
另外,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8、49上安装有可供乘坐在所述座椅22的后部的同乘者放脚的两个后脚蹬53,这两个后脚蹬53安装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8b、49b的后部设置的后脚蹬支承部48a、49a上,能够在向后脚蹬保持架48、49一侧折叠的折叠位置和由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8、49向侧方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转动。
同时参照图5和图6,在右侧的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通过踏板轴55支承有制动踏板54,该制动踏板54通过踏板轴55能够转动,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的所述上下延伸部49c具有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突出的踏板轴支承部49e,该踏板轴支承部49e与该上下延伸部49c形成一体,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所述踏板轴55的一端部与踏板轴支承部49e在铸造或注塑时连接在一起。
所述踏板轴55在从侧面看时位于所述摇臂27的下方,且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所述排气装置40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看时,所述踏板轴55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排气装置40的排气管41的下游端部。
所述制动踏板54具有:圆筒状的支承筒部54a,其被所述踏板轴55支承且能够转动;横臂部54b,其沿车辆前后方向从该支承筒部54a向前方延伸;踏板部54c,其设置在该横臂部54b的前端;纵臂部54d,其与所述支承筒部54a连接设置,并上下延伸,该制动踏板54在从侧面看时位于所述摇臂27的下方,通过所述踏板轴55支承在所述上下延伸部49c的踏板轴支承部49e上且能够转动。
所述横臂部54b由后端部和前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向上方弯曲的金属管构成,该金属管的后端部被焊接在所述支承筒部54a上。另外,所述纵臂部54d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摇臂27和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之间,且至少其上端部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侧。
所述制动踏板54的所述横臂部54b的后端部与复位弹簧56的的一端部相连接,该复位弹簧56的弹力起到对所述制动踏板54施加向返回侧的力的作用,该复位弹簧56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下延伸部49c的下端部相连接。
另外,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下部安装有所述制动踏板54的转动端在返回返回侧时限制转动端位置的止挡部件5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止挡部件57通过螺栓58和螺母59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下延伸部49c的下端部。
参照图1,在所述转动把手12的右端部安装有能够被转动操作的制动操作柄61,另外,还安装有根据该制动操作柄61的转动操作输出制动液压的第1液压缸62。
另外,在前轮WF上设置有盘式制动器B1,该盘式制动器B1可以通过所述制动操作柄61的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所述制动踏板54的踏动操作而进行制动动作,在后轮WR上设置有鼓式制动器B2,该鼓式制动器B2通过所述制动踏板54的踏动操作进行制动动作。
参照图6,在所述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的内表面侧配置有第2主液压缸63,该第2主液压缸63能够产生使所述盘式制动器B1进行制动动作的液压,该第2主液压缸63向前上方稍微倾斜,而且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前后延伸部49b的前部的内表面侧。即,第2主液压缸63通过一对螺栓64安装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前部的内表面上。
由所述制动踏板54产生的操作力通过均衡器65被传递给第2主液压缸63,另外,也传递给作为制动操作力传递部件的传递杆66,该传递杆66将制动操作力机械式传递给后轮WR的鼓式制动器B2,所述均衡器65的中间部在所述制动踏板54的纵臂部54d的内侧,通过轴67与该纵臂部54d的上端部相连接且能够转动。
在所述均衡器65的上端部,通过连接销69连接有配置在该均衡器65前方的第2主液压缸63的活塞杆68。另外,所述传递杆66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销70与在所述均衡器65的下端部相连接,如图1所示,该传递杆66的另一端部通过连接销72与所述鼓式制动器B2所具有的制动操作力接收臂71的顶端部相连接。
在所述均衡器65和后脚蹬保持架49之间设置有延迟弹簧(delay spring)73,该延迟弹簧73通过如下方式控制在制动踏板54的踏动操作初期所述均衡器65相对于所述纵臂部54d的姿势,即,随着所述制动踏板54的踏动操作,所述均衡器65动作后,延迟弹簧73推动第2主液压缸63的所述活塞杆68,以拉动所述传递杆66,设置在所述均衡器65的上端部侧和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后部之间的所述延迟弹簧73沿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延伸,配置在前后延伸部49b的内侧。
用于引导由第2主液压缸63输出的液压的液压管75经右侧的侧罩31和防护罩30的内部,与前轮WF的盘式制动器B1的制动卡钳76相连接。另外,用于引导来自第1主液压缸62的液压的液压管77也与所述制动卡钳76相连接。
右侧的所述侧罩31的下缘31a由外罩住右侧的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至少处于前部的上缘49f,且沿该上缘49f配置,第2主液压缸63的一部分由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的内侧向右侧的所述侧罩31内突出配置,所述液压管75在所述侧罩31内与第2主液压缸63相连接。
同时参照图7,在第2主液压缸63上配置有用于向第2主液压缸63提供制动液的制动液贮存箱78,该制动液贮存箱78位于第2主液压缸63的前上方,该制动液贮存箱78被固定在车身框架F的主框架14上的支杆79支承。制动液贮存箱78通过引导制动液的软管80与第2主液压缸63相连接。
而且,所述制动液贮存箱78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能够从外部用眼观察存留在该制动液贮存箱78的内部的制动液的液位,在由外侧方罩住该制动液贮存箱78的右侧的所述侧罩31上形成有用于可从外部用眼观察所述制动液贮存箱78的一部分的检查窗81。
参照图5和图6,在右侧的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所述制动踏板54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84,该制动开关84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被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49b的后部内表面上。即,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后部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支承板部49g,该支承板部49g与所述前后延伸部49b形成一体,所述制动开关84插入该支承板部49g,且被支承板部49g支承。
所述制动踏板54的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部与该制动开关84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部上具有与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部卡合、连接的挂钩部85a的连接杆85的另一端部通过弹簧86与所述制动开关84相连接。
由所述制动开关84延伸出来的制动开关线87沿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上部的内表面侧向前方侧延伸配置,该制动开关线87的一部分通过安装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上部的内表面上的两个线保持架88、89支承在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侧。
在两个所述线保持架88、89中位于前方侧的线保持架89的前方,于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通过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紧固部件,即螺栓90固定有线夹支承部件91,在所述线夹支承部件91上形成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或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方)的支承面93,由支承在该支承面93上的线夹92保持所述制动开关线87。
所述线夹保持部件91具有:安装板部91a,其通过所述螺栓90固定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支承板部91b,其与该安装板部91a连接设置,安装板部91a和支承板部91b形成一体,所述支承面93形成于所述支承板部91b上。
而且,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一对突部94、95,该一对突部94、95从前后隔着所述安装板部91a,且两者形成一体,由于所述安装板部91a夹在这两个突部94、95之间,因而能够防止该安装板部91a转动,从而仅通过一个螺栓90便能够将所述线夹支承部件91固定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上。
另外,所述突部94、95中位于后方侧的突部95配置在从前方与所述制动踏板54的所述纵臂部54c相对的位置上,在最大限度踏动所述制动踏板54时,该突部95与所述纵臂部54c相抵接,从而限制制动踏板54的最大转动位置。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在固定在车身框架F上的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上安装有能够供同乘者放脚的后脚蹬53,另外,制动踏板54通过踏板轴55支承在右侧的后脚蹬保持架49上且能够转动,用于检测所述制动踏板54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84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具有:支承部49a,其通过螺栓28固定在枢支框架17上;前后延伸部49b,其与支承部49a形成一体,由该支承部49a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制动踏板54具有纵臂部54d,该纵臂部54d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至少其上端部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侧,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部与所述制动开关84相连接,该制动开关84在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被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因此,能够避免后脚蹬保持架49的大型化以及零件个数的增加,采用从外部看不到制动开关84的结构,能够提高美观性,另外,能够防止对制动开关84的胡乱摆弄。
另外,由制动开关84延伸出来的制动开关线87的一部分支承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侧,因而在制动开关84的附近,制动开关线87不会露出外部,能够进一步提高美观性,防止对制动开关线87的拉扯。
另外,在后脚蹬保持架49上一体形成有由所述支承部49a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49c,一端部与制动踏板54相连接的复位弹簧56的另一端部与所述上下延伸部49c的下端部相连接,由复位弹簧56发挥向返回侧对所述制动踏板54施加的弹力,因此,能够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的空间有限的后脚蹬保持架49的附近配置复位弹簧56时所导致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所述制动开关84与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前部相连接,因而能够确保在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上有较长的长度的制动开关84的移动长度。
另外,配置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方且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的侧罩31的下缘31a沿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至少前部的上缘49f配置,因而,通过使制动开关线87由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向所述侧罩31的内表面侧延伸出来而尽可能地不露出外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另外,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对制动开关线87拉扯。
另外,线夹支承部件91通过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螺栓90固定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线夹支承部件91的支承面93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该支承面93支承保持所述制动开关线87的线夹92,因此,通过线夹92能够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制动开关线87的配置方向变为车宽方向,此时,固定线夹支承部件91的螺栓90的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从而容易进行为安装线夹支承部件91而对后脚蹬保持架49所实施的加工。
另外,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下延伸部49c在从侧面看时由所述支承部49a向下方延伸并延伸到摇臂27的下方,在从侧面看时与内燃机E的排气装置40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所述踏板轴55的至少一部分,从侧面看时,在所述摇臂27的下方,所述制动踏板54通过所述踏板轴55支承在所述上下延伸部49c上且能够转动,该制动踏板54具有纵臂部54d,该纵臂部54d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摇臂27和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之间,因此,即使在制动踏板54的车宽方向上的侧方配置排气装置40,也能够有足够的支承力将制动踏板54支承在后脚蹬保持架49上。
另外,由所述制动踏板54传递的制动操作力通过均衡器65被分配在第2主液压缸63和传递杆66上,其中,第2主液压缸63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能够产生使设置在前轮WF上的盘式制动器B1进行制动动作的液压,传递杆66将制动操作力机械式传递给设置在后轮WR上的鼓式制动器B2上,因此能够构成如下联动制动,即,通过操作所述制动踏板54,使所述前轮WF的盘式制动器B1和后轮WR的鼓式制动器B2联动而进行制动动作。
另外,所述均衡器65的一端部与第2主液压缸63相连接,另一端部与所述传递杆66相连接,所述均衡器65的中间部在所述纵臂部54d的内侧与该纵臂部54d相连接,因此,能够使传递杆66尽量靠近摇臂27一侧配置,另外,能够在车宽方向上进一步靠近后轮WR的鼓式制动器B2一侧配置所述传递杆66。
另外,在所述均衡器65的所述一端部侧和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具有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延伸部49b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延迟弹簧73,该延迟弹簧73沿该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延伸,配置在前后延伸部49b的内侧,因此,不仅能够提高美观性,还能够确保延迟弹簧73的长度,从而能够确保所需的弹力。
还有,所述制动踏板54的转动端在返回侧时限制该转动端的位置的止挡部件57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下部,因而能够使包括止挡部件57在内的整个后脚蹬保持架49一体化,提高组装性。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8)

1.一种两轮摩托车,摇臂(27)的后端部通过轴支承后轮(WR),所述摇臂(27)的前端部通过支轴(28)支承在枢支框架(17)上,所述摇臂(27)能够相对于枢支框架(17)摆动,该枢支框架(17)构成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所述车身框架(F)对前后座型的座椅(22)进行支承,在固定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的后脚蹬保持架(49)上安装有可供同乘者放脚的后脚蹬(53),另外,制动踏板(54)通过踏板轴(55)支承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且能够转动,用于检测所述制动踏板(54)的动作状态的制动开关(84)安装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具有:
支承部(49a),其通过所述支轴(28)固定在所述枢支框架(17)上;
前后延伸部(49b),其与所述支承部(49a)形成一体,由该支承部(49a)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
所述制动踏板(54)具有纵臂部(54d),该纵臂部(54d)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至少其上端部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侧,
通过所述纵臂部(54d)接受所述制动踏板(54)的制动操作的主液压缸(63)配置在比所述纵臂部(54d)更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部与所述制动开关(84)相连接,所述制动开关(84)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长度方向上有一定的长度,被支承在该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上,且位于比所述纵臂部(54d)更靠后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由制动开关(84)延伸出来的制动开关线(87)的一部分支承在所述前后延伸部(49b)的内表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一体形成有上下延伸部(49c),该上下延伸部(49c)由所述支承部(49a)向下方延伸,复位弹簧(56)的一端部与所述制动踏板(54)相连接,另一端部与所述上下延伸部(49c)的下端部相连接,并且所述复位弹簧(56)的弹力起到对所述制动踏板(54)施加向返回侧的力的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上一体形成有上下延伸部(49c),该上下延伸部(49c)由所述支承部(49a)向下方延伸,复位弹簧(56)的一端部与所述制动踏板(54)相连接,另一端部与所述上下延伸部(49c)的下端部相连接,并且所述复位弹簧(56)的弹力起到对所述制动踏板(54)施加向返回侧的力的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开关(84)与所述纵臂部(54d)的上端前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方且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的侧罩(31)的下缘(31a)沿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至少前部的上缘(49f)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上方且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的侧罩(31)的下缘(31a)沿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至少前部的上缘(49f)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线夹支承部件(91)通过安装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紧固部件(90)固定在所述后脚蹬保持架(49)的内表面上,所述线夹支承部件(91)的支承面(93)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或者前方,所述支承面(93)支承保持所述制动开关线(87)的线夹(92)。
CN201410320235.9A 2013-08-29 2014-07-07 两轮摩托车 Active CN104417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7803A JP5848294B2 (ja) 2013-08-29 2013-08-29 自動二輪車
JP2013-177803 2013-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7669A CN104417669A (zh) 2015-03-18
CN104417669B true CN104417669B (zh) 2018-01-02

Family

ID=5267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0235.9A Active CN104417669B (zh) 2013-08-29 2014-07-07 两轮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48294B2 (zh)
CN (1) CN104417669B (zh)
BR (1) BR102014017033B1 (zh)
IN (1) IN2014DE0138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321B2 (ja) * 2015-02-26 2017-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651567B2 (ja) * 2018-03-29 2020-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9963A (zh) * 2009-10-21 2011-05-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周边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3243U (zh) * 1980-12-17 1982-06-25
JPS60142186U (ja) * 1984-03-01 1985-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騎乗形車両のペダル支持構造
JPH064436B2 (ja) * 1985-01-08 1994-01-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キ操作装置
JPH07187048A (ja) * 1993-12-28 1995-07-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ットレスト装置
JP2007091103A (ja) * 2005-09-29 2007-04-1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9963A (zh) * 2009-10-21 2011-05-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周边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4519A (ja) 2015-03-12
BR102014017033B1 (pt) 2022-01-04
BR102014017033A2 (pt) 2015-10-06
JP5848294B2 (ja) 2016-01-27
IN2014DE01382A (zh) 2015-06-12
CN104417669A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4405B2 (en) ABS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3158692B (zh) 摩托车的制动管结构
WO2012165332A1 (ja) 自動二輪車
JP5470103B2 (ja) 自動二輪車
US929023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14192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テップ構造
CN110072765A (zh) 鞍乘型车辆
JP2007223521A (ja) ブレーキ支持構造
CN104417669B (zh) 两轮摩托车
JP2005082040A (ja) 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462737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5517883B (zh) 两轮摩托车
CN105923087B (zh) 摩托车
CN112543732A (zh) 鞍乘型车辆
JP676148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355181B2 (ja) 可変動弁機構を備えたエンジン搭載車両
CN106029488A (zh) 自动二轮车上的制动力传递部件的布置结构
CN106536339B (zh) 骑跨式车辆
CN105235791A (zh) 骑乘型车辆
JP202116059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070968A (zh) 鞍乘型车辆
JPS60169391A (ja) 鞍乗型車両の油圧式フ−トブレ−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