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352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352A
CN105988352A CN201610118232.6A CN201610118232A CN105988352A CN 105988352 A CN105988352 A CN 105988352A CN 201610118232 A CN201610118232 A CN 201610118232A CN 105988352 A CN105988352 A CN 105988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image processing
guide por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182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8352B (zh
Inventor
山下和也
深野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不仅能够冷却转印带还能够有效地冷却安装于容器安装部的调色剂容器。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定影部、容器安装部、送风机及空气通风道部。转印部具有延伸设置于预定的第一方向上的转印带。定影部设置于比所述转印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容器安装部垂直于所述转印带,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转印带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一空气通道配置。所述容器安装部安装有内部已收容有显影剂的一个或者多个调色剂容器。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比所述容器安装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向所述第一空气通道送风。所述空气通道部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和所述容器安装部之间,将由所述送风机吹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空气通道。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冷却转印带的送风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电子照相方式在薄片体部件上形成图像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已为公众所知。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具备成为热量产生源的各种部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具备用于使调色剂融溶的加热装置、用于驱动输送薄片体部件的辊的马达、用于搅拌调色剂容器内的调色剂的马达以及用于使转印带或感光鼓等转动的马达等。当调色剂容器受到来自这些热源的热量的影响时,调色剂容器内部的调色剂温度升高,从而降低调色剂的流动性。为了使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上,需要对调色剂赋予电荷。但是,当调色剂的温度上升时,由于调色剂的带电量降低,导致调色剂向感光鼓的附着性变差。另外,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如果因来自所述热源的热量使转印带发热,则已转印于转印带的调色剂的带电量会过度地衰减,导致调色剂向薄片体部件的转印性变差。
以往,能够排出转印带的热量并防止由定影部产生的热量转移到转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已为公众所知。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送风机吹入的空气沿转印带流动,然后,通过转印部和定影部之间的间隙流入定影部侧,并在定影部侧被排出到外部。因此,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能够有效地冷却转印带,也只能冷却调色剂容器下部。即,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不能充分冷却调色剂容器。另外,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空气流入定影部侧,有可能降低定影部的温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仅能够冷却转印带还能够有效地冷却调色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转印部,具有延伸设置于预定的第一方向上的转印带;定影部,设置于比所述转印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容器安装部,垂直于所述转印带,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转印带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一空气通道配置,且安装有一个或者多个内部收容有显影剂的调色剂容器;送风机,设置在比所述容器安装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向所述第一空气通道送风;以及空气通道部,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和所述容器安装部之间,将由所述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空气通道。
按照本发明,不仅能够有效地冷却转印带还能够有效地冷却安装于容器安装部的调色剂容器。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图像形成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部具备的隔离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图像形成部具备的岀纸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A以及图7B是图像形成部的左侧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8A~图8C是示意地表示图像形成部具备的支撑引导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图像形成部内部的空气的流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具体化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图像形成装置10设置为能够使用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6。另外,在所述设置状态下,以将设置有操作显示部17的侧面作为正面(前面)的方式定义前后方向7。另外,以将上述设置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作为基准的方式定义左右方向8。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是所谓的体内排纸型数码复合机。
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读取部12和图像形成部14。
图像形成部14的上方设置有排纸空间21。如图1所示,排纸空间21的前方侧和左侧敞开。另外,排纸空间21的后侧不敞开,由后盖封闭。另外,排纸空间21的右侧设置有纸张排出部30。由该纸张排出部30封闭排纸空间21的右侧。
图像形成部14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箱体14A。箱体14A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各部。箱体14A由外壳框架和内部框架构成,所述外壳框架覆盖图像形成部14整体,所述内部框架用于支持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各部分。箱体14A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图2中省略了图像读取部12的图示。图像形成部14基于所谓串列式方式,将彩色图像形成到薄片体部件上。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4具备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中间转印单元5(本发明的转印部的一个例子)、光扫描装置13、二次转印辊20、定影装置16(本发明的定影部的一个例子)、岀纸盘18(本发明的出纸支撑部的一个例子)、供纸盒27、供纸单元32、操作显示部17(参照图1)、输送通道26、容器单元31(本发明的容器安装部的一个例子)、送风风扇80(本发明的送风机的一个例子)以及控制部(未图示)等。多个调色剂容器3可拆卸地安装在容器单元31中。图像形成部14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使用调色剂等印刷材料,将黑白图像或者彩色图像形成到打印纸等薄片体部件上。
供纸单元32一张张地取出层叠放置于供纸盒27的薄片体部件,向输送通道26供给薄片体部件。
各图像形成单元4(4Y、4C、4M、4K)设置于中间转印单元5的下侧。各图像形成单元4都具备感光鼓41、带电装置42、显影装置44和一次转印辊45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因此,箱体14A内设置有四个感光鼓41。各感光鼓41由箱体14A的内部框架等支撑,可旋转。在箱体14A中设置有向感光鼓41的旋转轴传递动力的齿轮系等传递机构(未图示),通过来自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该传递机构,感光鼓41向规定方向旋转。感光鼓41表面承载有调色剂像,所述调色剂像是由显影装置44进行显影处理形成的。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单元5具有转印带5A、驱动辊5B以及从动辊5C。转印带5A设置于感光鼓41更上侧。转印带5A是无端的环状带,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转印带5A延伸设置于预定的第一方向。具体地说,转印带5A在图像形成装置10如上设置的状态下,大致为水平,延伸设置于左右方向8(第一方向)上。转印带5A在左右方向8的两端由向左右方向8分开设置的驱动辊5B以及从动辊5C支撑,可转动。转印带5A以架设在驱动辊5B以及从动辊5C上的方式被支撑。
转印带5A是带部件,形成于各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41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转印带5A上。由于转印带5A由驱动辊5B以及从动辊5C支撑,所以其表面能够边与各感光鼓41的表面接触边向箭头19所示的方向移动(行进)。并且,当转印带5A的表面通过感光鼓41和一次转印辊45之间时,调色剂像从各感光鼓41依次重叠转印到转印带5A上。
图像形成单元4基于串列方式形成彩色图像。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沿着转印带5A的行进方向(水平方向)并列设置。黄色用图像形成单元4Y、青色用图像形成单元4C、品红色用图像形成单元4M以及黑色用图像形成单元4K从转印带5A的左侧向右侧依次按照该顺序配置成一列。
二次转印辊20隔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输送通道26、与驱动辊5B相对设置。通过对二次转印辊20施加转印电位,将转印带5A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部件。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薄片体部件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6。
定影装置16设置于比中间转印单元5更右侧(第一方向的一侧)。详细地说,定影装置16设置于比驱动辊5B更靠右侧、比二次转印辊20更靠上侧。定影装置16加热已转印于薄片体部件的调色剂像,使其定影于薄片体部件。定影装置16配置于水平方向上与后面所述的调色剂容器3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6配置于箱体14A的右侧端部附近。定影装置16具有外罩23、加热辊16A以及加压辊16B。外罩23内配置有加热辊16A以及加压辊16B。
加热辊16A由设置于内部的加热装置16C将调色剂加热到能够定影的规定的温度。加压辊16B与加热辊16A相对配置。隔着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输送通道26,加热辊16A配置于左侧,加压辊16B配置于右侧。加压辊16B通过由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压靠,与加热辊16A压力接触。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6的薄片体部件由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边夹持边输送。在输送过程中,热量从加热辊16A传递到已转印于薄片体部件的调色剂像,调色剂像被加热。由此,使调色剂像融溶并定影于薄片体部件。然后,薄片体部件被排出到岀纸盘18上。
岀纸盘18设置在排纸空间21中。如图2所示,岀纸盘18设置在比中间转印单元5更靠上侧。详细地说,岀纸盘18以覆盖后面所述的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面的方式设置在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侧。岀纸盘18和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面之间形成有空隙73。该空隙73与后面所述的第二空气通道72连通。岀纸盘18保持通过定影装置16从纸张排出部30排出到外部的薄片体部件。被排出的薄片体部件以向上方堆放的方式层叠放置于岀纸盘18。岀纸盘18的上表面(薄片体承载面)形成有多条向左右方向8延伸的加强肋18C。多个加强肋18C向前后方向7隔开规定间隔并列设置。被排出到岀纸盘18的薄片体部件由这些加强肋18C的上端支撑。
中间转印单元5的上侧设置有容器单元31。容器单元31设置在箱体14A的内部框架上。容器单元31配置于向垂直于转印带5A的上侧部分的上表面并垂直于预定的第一方向(左右方向8)的第二方向(上下方向6)隔开的位置。具体地说,容器单元31设置在从转印带5A的上侧部分的上表面向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容器单元31和转印带5A之间的间隙是冷却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71,所述冷却用的空气由后面所述的送风风扇80输送。此外,送风风扇80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71的左侧。
容器单元31可安装多个调色剂容器3。容器单元31具有收容各调色剂容器3的四个收容室,调色剂容器3在前后方向7上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收容室中。四个收容室沿着左右方向8并排连接。具体地说,容器单元31具备在左右方向8上分隔各收容室的五个引导部33。各引导部33从容器单元31的底板34向上方直立设置。由各引导部33隔开的空间是所述收容室。引导部33的间隔(所述收容室的宽度)是与调色剂容器3的宽度相对应的尺寸。因此,在所述收容室收容有调色剂容器3的状态下,引导部33能够支撑调色剂容器的侧面。此外,位于多个引导部33中的、最左侧的引导部33L支撑送风风扇80,并担负作为将由送风风扇80输送的空气引导至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通道的作用。该引导部33L是本发明的空气通道部的一个例子。引导部33L将在后面叙述。
调色剂容器3的内部收容调色剂,可装拆地支撑于容器单元31。具体地说,调色剂容器3能够相对于容器单元31中固定的所述收容室,从箱体14A的前面安装。当打开箱体14A的前面罩14B(参照图1)时,会露出容器单元31的前方侧。并且,通过相对于容器单元31的所述收容室,从前方向后方插入调色剂容器3,能够将调色剂容器3安装到容器单元31的收容室。在调色剂容器3安装于容器单元31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调色剂输送通道(未图示)从调色剂容器3向显影装置44供给调色剂。
当调色剂容器3插入所述收容室时,位于所述收容室的两侧的引导部33将调色剂容器3向后方(插入方向)引导。当调色剂容器3从所述收容室中取出时,引导部33将调色剂容器3向前方(取出方向)引导。即,引导部33能够将调色剂容器3在插抜方向(前后方向7)上引导地支撑调色剂容器3的侧面。此外,所述插抜方向(前后方向7)是本发明的第三方向,是调色剂容器3的侧面垂直于左右方向8(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6(第二方向)的方向的一个例子。
多个调色剂容器3沿转印带5A的行进方向(水平方向)并列设置。黄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Y、青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C、品红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M以及黑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K从转印带5A的左侧向右侧按照上述顺序配置成一列。即,多个调色剂容器3并列设置于转印带5A的延伸方向即左右方向8上。多个调色剂容器3中位于最右侧的是调色剂容器3K。调色剂容器3K容纳使用频率高的黑色的调色剂,与其他调色剂容器3相比容量和尺寸都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定影装置16相邻接设置有调色剂容器3K。具体地说,调色剂容器3K设置于从定影装置16向左侧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多个调色剂容器3中的调色剂容器3K配置于最靠近定影装置16的位置。调色剂容器3K和定影装置16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空气通道72。第二空气通道72是由后面所述的送风风扇80所输送的冷却用空气通过的通道。第二空气通道72由位于最右侧的引导部33R和侧板74(本发明的侧板部的一个例子)划定,在整个前后方向7上向上下方向6延伸设置。
侧板74是构成箱体14A的一部分,并且是构成纸张排出部30的左侧的侧面的板部件。侧板74设置在整个前后方向7上,并在上下方向6上伸出。侧板74隔开第二空气通道72和定影装置16,并构成第二空气通道72的右侧的侧面。侧板74的下方侧向转印带5A伸出。侧板74的下端部74A未达到转印带5A,下端部74A和转印带5A之间,在上下方向6上,形成比第一空气通道71更狭窄的间隙。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送风风扇80吹入的空气沿转印带5A的上表面流动,然后,通过中间转印单元5和定影装置16之间的间隙,流向定影装置16侧,并在定影装置16侧被排出到外部。因此,即使转印带5A被有效地冷却,调色剂容器3也只能被冷却下部。即,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不能充分冷却调色剂容器3。另外,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空气流向定影装置16侧,有可能降低由定影装置16的加热辊16A产生的加热温度。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不仅能够冷却转印带5A还能够有效地冷却调色剂容器3。
在侧板74的转印带5A侧的下端部74A设置有遮挡部75。遮挡部75起到作为变向部的功能,用于改变由送风风扇80吹入并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体地说,遮挡部75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以使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流出来的空气流向第二空气通道72。另外,遮挡部75起到遮挡空气流动的作用,以使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流出来的空气不流入定影装置1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遮挡部75由安装于下端部74A的薄膜部件75A和安装于薄膜部件75A的海绵状部件75B构成。薄膜部件75A由具有柔性的薄的部件构成,例如,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形成的薄的薄膜状树脂板部件。薄膜部件75A形成为宽度窄且细长的矩形状。薄膜部件75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上端部)通过粘接等固定方法固定于侧板74的右侧面。另外,薄膜部件75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下端部)靠近转印带5A,但不接触。薄膜部件75A的下端部安装有海绵状部件75B,所述海绵状部件75B由柔软的原材料构成,例如海绵。安装海绵状部件75B以使其能够堵住侧板74的下端部74A和转印带5A之间的间隙。
由于侧板74设置有这样的遮挡部75,所以能够改变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流出来的空气的流向,使其流向第二空气通道72侧,并且,能够阻断空气的流动,以使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流出来的空气不会流入定影装置16。另外,由于遮挡部75是由薄膜部件75A以及海绵状部件75B构成的,所以转印带5A旋转时,即使向上下方向6位移或者转印带5A产生振动,由于海绵状部件75B收缩,所以能够防止转印带5A的损伤。另外,由于更换中间转印单元5时,能够使薄膜部件75A弯曲较大幅度,所以遮挡部75不会妨碍中间转印单元5向右侧拔出。即,不必拆卸遮挡部75就能够将中间转印单元5拔出到外部。
如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空气通道72中设置隔板77,所述隔板77以在左右方向8上架在引导部33R和侧板74之间的方式设置。隔板77将第二空气通道72和空隙73分开。隔板77形成有多个通孔77A。流入第二空气通道72的空气从通孔77A向上方吹出,并且,该空气流入调色剂容器3和岀纸盘18之间的空隙73。
如图5所示,岀纸盘18具有多个通孔18A和多个通孔18B。通孔18A以及通孔18B都是本发明的连通部的一个例子,用于将空气引导到外部,所述空气来自第一空气通道71并经第二空气通道72流向上方。
多个通孔18A位于第二空气通道72的正上方。多个通孔18A形成于岀纸盘18的上表面的多个加强肋18C之间。多个通孔18A连通第二空气通道72和装置外部即排纸空间21。多个通孔18B位于岀纸盘18的左端部。多个通孔18B形成于岀纸盘18的上表面、前后方向7的两端部。多个通孔18B连通空隙73和排纸空间21。更详细地说,多个通孔18B在岀纸盘18的上面上的平坦面18D上,分别形成于前后方向7的两端部。其中,如图5所示,平坦面18D是具有配置在岀纸盘18的上表面的左侧的平坦的面的部分。平坦面18D的前后方向7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撑面18E,所述支撑面18E具有向前后方向7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加强肋18C。多个通孔18B分别形成于平坦面18D上位于比支撑面18E更靠前后方向7的外侧的平坦的面。
这样通过在岀纸盘18上形成通孔18A,流经第二空气通道72流向上方的空气,脱离通孔18A向上方排出到排纸空间21。当薄片体部件承载于岀纸盘18时,脱离通孔18A的空气通过由加强肋18C形成的岀纸盘18和薄片体部件之间的间隙,沿岀纸盘18的上表面被向左方引导。此时,被排出到岀纸盘18的薄片体部件的热量由通过所述间隙的空气流快速冷却,能够防止由于刚融溶于薄片体部件的调色剂导致薄片体部件彼此粘接。另外,由于岀纸盘18形成有通孔18B,从第二空气通道72流入空隙73的空气,沿空隙73向左移动后,从通孔18B向上方吹出,被排出到排纸空间21。空气沿空隙73移动时,由于空气与多个调色剂容器3的上表面和岀纸盘18的下表面相接触,各面被冷却,进而冷却调色剂容器3以及岀纸盘18。尤其是,最靠近定影装置16的调色剂容器3K的下表面、右侧面,还有上表面被从第一空气通道71经第二空气通道72流入空隙73的空气流冷却。由此,对于最易受定影装置16的热量影响的调色剂容器3K,能够得到大的冷却效果。此外,通孔18A、18B的数量或大小优选规定为不妨碍由空气流对调色剂容器3的冷却效果的程度。
如上所述,第一空气通道71是容器单元31和转印带5A之间的间隙。即,第一空气通道71由容器单元31的下表面和转印带5A的上表面划定。如图6以及图7A所示,送风风扇80设置于比容器单元31更靠左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80设置于容器单元31中位于最左侧的引导部33L的左侧面82A。送风风扇80是将吸入的空气吹出的电动驱动的送风机。例如,可以应用西洛克风扇或螺旋桨风扇、轴向风扇等各种类型的风扇作为送风风扇80。箱体14A的左侧面上形成有吸气孔89(参照图2)。送风风扇80从吸气孔89通过吸气口80A吸入外部空气,并将该空气从吹出口80B向第一空气通道71吹出。此外,图6、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卸下封装盖后的图像形成部14的图。
送风风扇80始终或者在需要的时刻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80用于冷却调色剂容器3或转印带5A、岀纸盘18、岀纸盘18上的薄片体部件。因此,对于送风风扇80优选从图像形成开始后到结束期间、或者从图像形成开始后到结束后经过规定时间后的期间都驱动。
引导部33L不仅引导调色剂容器3Y,也将从送风风扇80吹出的空气引导至第一空气通道71。引导部33L形成内部具有空间的箱状。如图7B以及图8A所示,引导部33L的左侧面82A上形成有第一开口91。送风风扇80以吸气口80A向左侧、吹出口80B向前方的状态固定于左侧面82A。第一开口91与引导部33L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一开口91位于吹出口80B更前方侧,且位于左侧面82A的前后方向7的大约中央。
左侧面82A上安装有罩83,所述罩83覆盖从吹出口80B到第一开口91的部分。其中,图7A表示已安装罩83的状态,图7B表示取下罩83的状态。在罩83安装于左侧面82A的状态下,形成从吹出口80B到第一开口91的空气通道。由此,从送风风扇80的吹出口80B吹出的空气通过形成于罩83和左侧面82A之间的所述空气通道,被引导到第一开口91,然后,从第一开口91流入引导部33L的内部。
图8A~图8C表示引导部33L的示意图。如图8B所示,在引导部33L的下表面82C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开口92。引导部33L只形成有第一开口91和第二开口92。因此,当从送风风扇80流入第一开口91的空气经引导部33L的内部空间沿通道到达第二开口92时,从第二开口92流到外部。即,引导部33L将流入第一开口91的空气从第二开口92引导到第一空气通道7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92形成于下表面82C上右侧的端部。因此,如图8C所示,流入引导部33L的空气在内部难以产生对流,空气流不会出现紊乱,而是以稳定的状态从第二开口92向第一空气通道71吹出。另外,由于在下表面82C右侧形成有第二开口92,所以空气从第二开口92向靠右斜下方吹出。由此,从第二开口92吹出的空气沿第一空气通道71向右侧移动。此外,第二开口92也可以设置在引导部33L的下表面82C和右侧面82B的棱边部。另外,也可以用下表面82C的长边方向上长的一个开口替代多个第二开口92。
由于这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如图9所示,当驱动送风风扇80时,空气流入引导部33L的第一开口91,并通过引导部33L的内部,空气从第二开口92向第一空气通道71吹出。并且,被吹出到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经第一空气通道71向右侧移动。其移动时冷却容器单元31的底板34以及转印带5A。通过冷却底板34来冷却安装于容器单元31的多个调色剂容器3的底部。并且,当空气到达遮挡部75时,由遮挡部75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流向第二空气通道72。并且,当空气从第二空气通道72流入空隙73时,一部分空气从通孔18A向上方吹出,被排出到排纸空间21。另外,一部分空气经空隙73向左移动后,从通孔18B向上方吹出,被排出到排纸空间21。由此,被排出到岀纸盘18的薄片体部件的热量利用空气流快速冷却,从而能够防止因刚融溶于薄片体部件的调色剂导致薄片体部件彼此粘接。另外,空气沿空隙73移动时,由于空气与多个调色剂容器3的上表面和岀纸盘18的下表面相接触,所以各面被冷却,进而调色剂容器3以及岀纸盘18被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引导部33L将来自送风风扇80的空气引导至第一空气通道7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在送风风扇80和引导部33L之间设置空气通道部作为与引导部33L不同的部件,将来自送风风扇80的空气引导到第一空气通道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岀纸盘18具有多个通孔18A和多个通孔18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岀纸盘18设置有通孔18A以及通孔18B中的任意一方。另外,未必需要将通孔18A以及通孔18B设置在岀纸盘18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18A以及通孔18B,被引导到第二空气通道72和空隙73中的空气从箱体14A的各部分的间隙排出。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具有延伸设置于预定的第一方向上的转印带;
定影部,设置于比所述转印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容器安装部,垂直于所述转印带,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转印带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一空气通道配置,且安装有一个或者多个内部收容有显影剂的调色剂容器;
送风机,设置在比所述容器安装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向所述第一空气通道送风;以及
空气通道部,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和所述容器安装部之间,将由所述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空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道部是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能够将由所述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并能够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引导地支撑所述调色剂容器的所述另一侧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形成为内部具有空间的箱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另一侧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开口,
所述送风机以其吸气口朝向所述另一侧、其吹出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侧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侧面,
所述引导部还具备罩,所述罩安装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侧面并覆盖从所述吹出口到所述第一开口的部分,形成从所述吹出口到所述第一开口的空气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使空气从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引导部的内部向倾斜下方吹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一侧的侧面的棱边部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是形成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下表面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长的一个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出纸支撑部,设置在比所述转印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侧,支撑通过所述定影部后排出到外部的薄片体部件,
所述出纸支撑部具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连通形成于所述容器安装部和所述定影部之间的第二空气通道与外部,将经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来自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引导到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形成于所述出纸支撑部的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正上方,包括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相连通的多个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形成于所述出纸支撑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包括与形成于所述出纸支撑部和所述调色剂容器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相连通的多个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划分形成于所述出纸支撑部与所述调色剂容器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和所述第二空气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侧板部,将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和所述定影部隔离开并构成上述第二空气通道的所述一侧的侧面;以及
遮挡部,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所述转印带侧的端部,改变由所述送风机输送并通过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的流向,使其流向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且遮挡流向所述定影部的空气。
CN201610118232.6A 2015-03-17 2016-03-0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988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3841 2015-03-17
JP2015053841A JP6287912B2 (ja) 2015-03-17 2015-03-1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352A true CN105988352A (zh) 2016-10-05
CN105988352B CN105988352B (zh) 2019-11-08

Family

ID=56923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232.6A Active CN105988352B (zh) 2015-03-17 2016-03-0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25877B2 (zh)
JP (1) JP6287912B2 (zh)
CN (1) CN10598835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894A (zh) * 2017-05-23 2018-12-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73413B2 (en) * 2016-09-02 2018-09-11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nal airflow
JP7214380B2 (ja) * 2018-06-13 202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88028B2 (ja) * 2018-11-30 2022-1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キャビネット一体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73334A (ja) * 2019-04-10 2020-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1793B2 (ja) * 2019-10-07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82020A (ja) 2020-05-18 2021-11-25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多方向冷却用の送風部材を備える定着装置
JP2022106033A (ja) 2021-01-06 2022-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68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23994A (ja) * 2009-03-19 2010-10-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2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26241A (ja) * 2011-04-22 2012-11-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8024B1 (en) * 1999-08-30 2001-10-23 Fuji Xerox Co., Ltd. Dust protector for image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JP2003316107A (ja) * 2001-09-07 2003-11-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搬送ユニット、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100662841B1 (ko) * 2004-08-27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캐리어증기 정화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캐리어증기 정화방법
JP2008139396A (ja) * 2006-11-30 2008-06-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785A (ja) * 2007-10-22 2009-05-1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4147B2 (ja) * 2008-03-26 2012-09-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742A (ja) * 2008-06-02 2009-12-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429A (ja) * 2008-09-10 2010-03-2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8434B2 (ja) * 2008-09-30 2013-07-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28B2 (ja) * 2009-07-15 2014-02-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8990B2 (ja) * 2010-05-11 2013-08-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65B2 (ja) * 2010-05-19 2014-06-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1013B2 (ja) 2011-01-20 2014-06-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4153B2 (ja) * 2013-07-30 2016-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2358B2 (ja) * 2013-11-20 2015-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290B2 (ja) * 2014-06-20 2015-07-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68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23994A (ja) * 2009-03-19 2010-10-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2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26241A (ja) * 2011-04-22 2012-11-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894A (zh) * 2017-05-23 2018-12-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31894B (zh) * 2017-05-23 2021-03-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73490A (ja) 2016-09-29
US20160274537A1 (en) 2016-09-22
US9625877B2 (en) 2017-04-18
CN105988352B (zh) 2019-11-08
JP6287912B2 (ja) 2018-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835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630663B2 (en) Structure for cooling the interior of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52232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82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561377C (zh) 成像设备
JP2014106284A (ja)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28599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a photosensitive body
US89139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976129A (zh)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0673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09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15935B2 (ja) 送風機構取付部材、冷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596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819B2 (ja)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88093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5467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5151A (ja)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5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92237A (zh) 具备风机的冷却装置和具备冷却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1914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entilation guides for exhausting air and method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JP52397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3881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3161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0695A (ja) 用紙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2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