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40228A - 连结机构 - Google Patents

连结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40228A
CN105940228A CN201580006514.0A CN201580006514A CN105940228A CN 105940228 A CN105940228 A CN 105940228A CN 201580006514 A CN201580006514 A CN 201580006514A CN 105940228 A CN105940228 A CN 105940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cable
cable end
casing
inner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65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40228B (zh
Inventor
冈田智祯
佐野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 L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 L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 Lex Corp filed Critical Hi L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40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40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1Intermediate connectors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split flexible shafts and/or sheath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结机构(1)的特征在于,具备线缆(21a、21b)、接合件(3)、及收容接合件(3)的箱体(4),接合件(3)设置有上开口(32)、贯通于上开口(32)且沿着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形成的下开口(34)、将线缆端(22a、22b)卡定的卡定部(31),箱体(4)具有底面(41),该底面(41)在从接合件(3)的上开口(32)插入了线缆端(22a、22b)时限制线缆端(22a、22b)从下开口(34)贯通而移动的情况,在线缆(21a、21b)的操作时,接合件(3)的滑动面(33)与箱体(4)的底面(41)能够滑动,因此即使在接合件底面具有开口,也能够使线缆向接合件的组装容易。

Description

连结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线缆连结的连结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与操作构件连接的线缆和与工作构件连接的线缆连结并经由这多个线缆将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向工作构件传递的机构,使用例如图5(a)~(c)所示的连结机构100。该连结机构100的向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a的线缆端102a和向另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b的线缆端102b以从向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a或向另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b朝着向另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b或向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101a传递操作力的方式安装于接合件103。并且,该接合件103在将内线缆101a与内线缆101b连结的状态下,以接合件103能够滑动且不解除连结状态的方式收容在箱体104内。收容接合件103的箱体104中,接合件103的滑动方向的一端侧(图5(a)中,箱体104的右侧的端部)开口。
连结机构100的内线缆101a、101b的组装方法如图5(a)所示,首先,关于在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线缆端102a的内线缆101a,从一端具有能够插入接合件103的开口的方筒状的箱体104的该开口,将未形成线缆端的一方的内线缆101a的端部以使形成线缆端102a的一方的端部成为箱体104的开口侧的方式插通于箱体104。关于在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线缆端102b的内线缆101b,也如图5(a)所示,利用与内线缆101a同样的方法插通于将箱体104的一端侧的开口闭锁的盖105。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箱体104的外部,向接合件103安装多个内线缆101a、101b的线缆端102a、102b。然后,从箱体104的开口将接合件103插入到箱体104内,如图5(c)所示,利用盖105将箱体104的开口密闭,将接合件103收容在箱体104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内线缆101a的未形成线缆端的一侧(图5(c)中,左侧)的端部,之后通过浇铸来形成线缆端106(内线缆101b的右侧的端部也同样)。
当内线缆101a、101b被操作时,这样的接合件103在箱体104内滑动,因此为了降低操作力或防止构件间的磨损而希望降低滑动阻力。为了减少接触面积来降低滑动阻力或者为了轻量化,而存在设为如下的构造的情况:将从接合件103的上表面侧朝向底面侧(图5(b)中,朝向纸面进深方向)贯通的贯通孔遍及接合件103的长轴方向地设置,并以使用于卡定线缆端102a、102b的线缆端的卡定部103a(参照图5(b))成为所述贯通孔的内壁的方式设置在接合件103的端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具有这样的贯通构造的接合件103由于在上表面及底面具有开口而为轻量且与箱体104的接触面积也少,滑动阻力降低。然而,反之,若从上表面朝向底面插入线缆端102a、102b,则线缆端102a、102b有时会穿过底面的开口。因此,将线缆端102a、102b引导至接合件103的卡定位置之后,在将另一线缆端102a、102b引导至卡定位置时,难以将被引导的线缆端102a、102b在卡定位置处维持卡定状态,内线缆101a、101b不稳定。其结果是,接合件103的滑动阻力降低,但是内线缆101a、101b的线缆端102a、102b向接合件103的组装变得困难。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接合件与箱体的滑动阻力并使线缆向接合件的组装容易的连结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结机构具备:线缆;具有将所述线缆的线缆端卡定的卡定部的接合件;及具有将所述接合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容的收容空间的箱体,所述连结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在连接区域设置有:在所述接合件的上侧开口的上开口;贯通于所述上开口而向所述接合件的滑动面开口并沿着接合件的滑动方向形成的下开口;及将所述线缆端卡定的卡定部,所述箱体具有底面,该底面在从所述接合件的上开口插入了所述线缆端时限制所述线缆端从所述下开口贯通而移动的情况,在所述线缆的操作时,所述接合件的滑动面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能够沿着所述线缆的移动方向滑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具备能够开闭的盖,在所述线缆端插入于接合件的状态下,所述盖覆盖所述上开口而能够抑制所述线缆端从所述接合件的脱离。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具备底面侧构件和盖侧构件,该底面侧构件具有所述底面,该盖侧构件具有所述盖,在所述底面侧构件的所述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具备将供所述线缆插通的外壳体固定的外壳体固定部,在所述外壳体固定部设置有防止所述外壳体从所述底面侧构件脱离的脱离防止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上开口形成作为在所述接合件的与滑动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上表面上沿着滑动方向延伸而开口的卡定槽,所述卡定槽具有插入部位、窄幅部位、及卡定部位,该插入部位设置在所述接合件的中央侧且供所述线缆端插入,该窄幅部位从所述插入部位朝向所述接合件的端部且是宽度比所述线缆端的尺寸小的宽度窄的窄幅部位,该卡定部位将从所述插入部位插入而通过了所述窄幅部位的线缆端卡定,且该卡定部位位于所述接合件的端部,所述窄幅部位具有从所述插入部位朝向所述卡定部位而沿着与所述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置的偏置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接合件与箱体之间的滑动阻力,且能够使线缆向接合件的组装容易,能够进一步实现接合件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连结机构的一实施方式中箱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连结机构所使用的接合件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接合件的仰视图,图2(c)是图2(a)的接合件的A-A线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将图1的连结机构所使用的箱体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箱体关闭的状态的图1的连结构造的立体图,图3(c)是图3(a)的箱体的B-B线剖视图。
图4(a)~(c)是用于说明图1的连结机构中内线缆的组装的概略图。
图5(a)~(c)是表示以往的连结机构及连结机构的组装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连结机构。本发明的连结机构为了将向操作侧构件或工作侧构件安装的一方的线缆与向工作侧构件或操作侧构件安装的另一方的线缆连结而使用,以将基于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向工作构件传递。连结机构例如使用于座椅操作装置、或进行油箱盖的开闭操作的开闭机构等,该座椅操作装置使用具有作为线缆的内线缆和供内线缆插通的外壳体的控制线缆来操作由控制线缆操作的车辆的座椅,但只要是将多个线缆连结并经由这多个线缆来传递操作力的结构即可,用途没有特别限定,连结机构也可以使用于车辆以外的用途。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1具备:内线缆21a、21b;供内线缆21a、21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通的外壳体23a、23b;具有将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卡定的卡定部31(参照图2(a)及(c))的接合件3;及具有将接合件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容的收容空间S的箱体4。
内线缆21a、21b是用于将来自座椅杆等操作部(未图示)的操作力经由连结机构1而传递至座椅的锁定机构等被操作部(未图示)的构件。如图1所示,内线缆21a、21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通于外壳体23a、23b,外壳体23a、23b的端部固定于箱体4。外壳体23a、23b对于被操作的内线缆21a、21b的各自的两端部间进行保护。
在内线缆21a、21b的一端部设有线缆端22a、22b,并卡定于接合件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内线缆21a、21b的另一端也设有线缆端。线缆端22a、22b只要是将内线缆21a、21b卡定于接合件3且具有能够经由连结机构将操作部的操作力向工作部传递的强度的结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球状、圆柱状、棱柱等任意的形状。
内线缆21a、21b的根数根据使用连结机构1的用途而能够适当变更。在图1中,从连结机构1向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21a(以下,仅称为一方的内线缆21a)和向另一方侧延伸的内线缆21b(以下,仅称为另一方的内线缆21b)分别示出各2根。然而,只要是将内线缆彼此经由接合件3进行连结的结构即可,可以连结各1根,也可以将1根与多根、多根与多根连结,但是由于使内线缆卡定于接合件的状态的维持容易,因此优选以至少向一侧延伸多根的方式具有多根内线缆。
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卡定于接合件3的卡定部31而与接合件3连接。接合件3是将一方的内线缆21a与另一方的内线缆21b连结的构件。而且,由于接合件3将一方的内线缆21a与另一方的内线缆21b连结,由此将传递给一方的内线缆21a的操作部的操作力向另一方的内线缆21b传递。
接合件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在箱体4内,以将操作部的操作力经由内线缆21a、21b向工作部传递。例如,内线缆21a由操作部朝向图1中的左侧进行拉拽操作时,将内线缆21a的线缆端22a卡定的接合件3被内线缆21a拉拽而在箱体4内朝向左侧滑动,线缆端22b卡定于接合件3的内线缆21b也被向左侧拉拽。这样,操作力经由内线缆21a、21b及接合件3向工作部传递。
在图1中,示出整体形状为大致长方体状的接合件3,但是接合件3能够将内线缆21a、21b连结,具有能够在箱体4内滑动的外侧形状,为了轻量化等而在底部具有能够供线缆端102a、102b贯通的开口。接合件3的形状只要满足这些要素即可,根据使用状况能够适当变形,例如,也可以在能够旋转的方向转换构件上连结内线缆21a、21b,将操作部的操作力的方向转换成不同的方向而向工作部输出,没有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接合件3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箱体4是将接合件3收容成能够滑动的收容构件。箱体4具备底面侧构件4a,该底面侧构件4a具有由供接合件3进行滑动的底面41和从底面41竖立设置的壁部44形成的收容空间S。收容空间S在内线缆21a或内线缆21b被操作时,能够使接合件3朝着向内线缆21b或内线缆21a传递操作力的方向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形成具有与接合件3的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的、沿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细长的收容空间S,以使接合件3能够直线性地被引导而滑动。而且,在箱体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如图1所示,安装有插通了内线缆21a、21b的外壳体23a、23b的线缆端22a、22b侧的端部。关于箱体4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连结机构1的接合件3及箱体4的详情。
如图2(a)~(c)所示,在本发明的连结机构1所使用的接合件3中,在连接区域C设置有:在接合件3的上侧开口的上开口32;贯通于上开口32而向接合件3的滑动面33(参照图2(b))开口且沿着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形成的下开口34;将线缆端22a、22b卡定的卡定部31。连接区域C是在接合件3内将线缆端22a、22b向接合件3插入且能够以使线缆端22a、22b位于卡定部31的方式进行位移的范围。在连接区域C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形成卡定部31,连接区域C只要至少具有线缆端22a、22b能够向卡定部31卡定的区域即可。
上开口32是形成于接合件3的上表面35,在将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连接于接合件3时,供线缆端22a、22b插入的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侧”、“上表面”、“上开口”中的“上”是指以利用内线缆21a、21b的操作而与箱体4的底面41进行滑动的接合件3的滑动面33为基准,使滑动面33为下的情况的相对的位置,不是指连结机构1安装于车身等安装对象物时的上下。关于“下开口”的“下”也同样。
上开口32只要以能够将线缆端22a、22b向卡定部31引导的方式将线缆端22a、22b向接合件3内的连接区域C的空间插入即可,其形状、大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从由卡定部31卡定的线缆端22a、22b向导出部45导出内线缆21a、21b的部位,上开口32优选形成于卡定部31侧。由此,能够使从上开口32插入的线缆端22a、22b顺畅地向卡定部31卡定。上开口32除了后述的图2(a)所示的形状以外,也可以是沿着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直线性地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等。
在图2(b)中,为了便于观察下开口34,而利用双点划线表示上开口32。如图2(b)及(c)所示,下开口34在接合件3的滑动面33开口,且与上开口32贯通。如图2(b)所示,下开口34沿着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形成于滑动面33,在与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具有长度。关于滑动面33,只要形成为接合件3自身在箱体4内能够滑动即可,在接合件3的下侧的面上,具有能够供线缆端22a、22b贯通的下开口34。由此,能减轻接合件3在箱体4内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并能实现接合件3的轻量化。下开口34只要是能够减少滑动面33的滑动阻力的形状即可,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与滑动面33的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滑动面33的宽度方向(图2(b)中,上下方向)形成得比滑动方向短。因此,如图2(b)所示,可以利用沿着滑动方向形成的2个长孔状的下开口34在滑动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减少与箱体4的接触面积,也可以设为沿着滑动方向形成的更宽幅的1个下开口,还可以沿滑动方向设置2个更宽幅的下开口。
卡定部31是线缆端22a、22b从上开口32插入之后被卡定的部位。卡定部31只要是在内线缆21a、21b被进行拉拽操作时,线缆端22a、22b与卡定部31抵接而被卡定,能够使接合件3在箱体4内滑动的结构即可,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具有与线缆端的形状对应的与线缆端的接触面。
如图3(a)所示,在内线缆21a、21b向接合件3的组装时等,箱体4具有的底面41载置接合件3。箱体4具有用于将安装于接合件3的内线缆21a、21b向操作部及工作部导出的导出部45。底面41是与接合件3的滑动面33接触的面,在内线缆21a、21b的操作时,接合件3的滑动面33和箱体4的底面41能够沿着传递内线缆21a、21b的操作力的方向即移动方向进行滑动。底面41具有在与接合件3的滑动时至少与滑动面33的一部分接触的滑动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沿箱体4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且,底面41具有在线缆端22a、22b的组装时与线缆端22a、22b接触的限制区域,在从接合件3的上开口32插入所述线缆端22a、22b时,能够限制线缆端22a、22b从下开口34贯通而移动的情况。例如,底面4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作为平面,但是为了进一步减少与滑动面33的接触面积,也可以进行沿着滑动方向设于底面41的轨道状的突出部的设置等、将立体性的向滑动面33的接触部设于所述滑动区域。而且,也可以将底面41设为平面并将立体性的接触部设于滑动面33。需要说明的是,将盖42关闭的状态下的由底面侧构件4a和盖侧构件4b形成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处的内周的形状和与接合件3的轴向垂直的截面处的外周形状成为对应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没有松动的滑动,因此优选。
接下来,使用图4(a)~(c),说明本发明的连结机构1的内线缆21a、21b的向接合件3的组装。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组装方法只不过是一例,组装方法没有限定为以下的方法。
如图4(a)所示,在内线缆21a、21b向接合件3组装之前,以接合件3的滑动面33与箱体4的底面41接触的方式在箱体4载置接合件3。从载置在该箱体4的底面41上的接合件3的上表面35侧,将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从接合件3的上开口32朝向底面41插入(参照图4(b)及图4(c))。接合件3在上开口32内的供线缆端22a、22b插入的部位的下方形成有下开口34,因此上开口32与下开口34沿垂直方向连通。从上开口32插入的线缆端22a、22b由于线缆端22a、22b的一部分贯通下开口34而与箱体4的底面41接触,因此被限制从下开口34的穿过。因此,在从接合件32的上开口32插入线缆端22a、22b时,底面41限制线缆端22a、22b从下开口34贯通而移动的情况。
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线缆端22a与箱体4的底面41接触,以线缆端22a与底面41的接触部位为支点,使内线缆21a向图4(b)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之后,如图4(c)所示,使线缆端22a移动至接合件3的卡定部31。并且,将内线缆21a从接合件3的卡合部31朝向导出部45导出,完成内线缆21a向接合件3的连接。同样,另一方的内线缆21b的线缆端22b也是只要移动至接合件3的卡定部31并进行内线缆21b向接合件3的连接即可。
如图4(a)~(c)所示,本发明构成为即使是为了滑动阻力的降低而具有供线缆端22a、22b穿过的宽度的下开口34的构造,在从接合件3的上开口32插入线缆端22a、22b时箱体4的底面41也限制线缆端22a、22b的从下开口34贯通的移动,在内线缆21a、21b的组装时,线缆端22a、22b的位置稳定,组装比以往容易得多。此外,由于上开口32和下开口34贯通设置,因此接合件3实现轻量化,由于接合件3的轻量化,接合件3的滑动时的摩擦阻力减小,内线缆21a、21b的操作变得顺畅。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a)~(c)所示,箱体4具备能够开闭的盖42,在线缆端22a、22b插入于接合件3的状态下,盖42覆盖上开口32而能够抑制线缆端22a、22b从接合件3的脱离。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设置盖42而在内线缆21a、21b的组装时容易组装,且在组装后会抑制线缆端22a、22b的脱离的连结机构1。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箱体4设有能够开闭的盖42的情况下,即使向内线缆21a、21b的两端浇铸了线缆端22a、22b之后,也能够进行向接合件3的组装,在箱体4的收容空间S收容有接合件3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内线缆21a、21b的组装。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开闭的盖42只要是可覆盖上开口32并抑制来自接合件3的线缆端22a、22b的从上开口32的脱离的结构即可,没有限定为图示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4具备底面侧构件4a和盖侧构件4b,该底面侧构件4a具有底面41,该盖侧构件4b具有盖42,盖侧构件4b相对于底面侧构件4a能够开闭。底面侧构件4a是具有与滑动面33进行滑动的底面41、构成收容空间S的壁部44、将接合件3向收容空间S内插入的插入开口部46的构件,是在内线缆21a、21b的组装时收容接合件3的构件。盖侧构件4b具有将收容有接合件3的底面侧构件4a的插入开口部46覆盖的盖42和与底面侧构件4a卡合的卡合部E1,通过与底面侧构件4a卡合而维持将插入开口部46盖上的状态。如图3(a)及(c)所示,盖侧构件4b利用铰链H而连接于底面侧构件4a,相对于底面侧构件4a能够进行以铰链H为中心的开闭。如图3(a)所示,在盖侧构件4b形成作为卡合爪而示出的卡合部E1,卡合部E1与形成于底面侧构件4a的被卡合部E2卡合,利用盖侧构件4b覆盖底面侧构件4a而进行闭锁,维持闭锁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盖侧构件4b与底面侧构件4a卡合的情况下,卡合部E1及被卡合部E2没有限定为图示的构造,也可以是其他的卡合构造。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c)所示,在使用外壳体23a、23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底面侧构件4a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具备将供内线缆21a、21b插通的外壳体23a、23b固定的外壳体固定部43,在外壳体固定部43设置防止外壳体23a、23b从底面侧构件4a脱离的脱离防止肋43a。
外壳体固定部43是将安装于接合件3的线缆端22a、22b侧的外壳体23a、23b的端部向箱体4固定的部位。如图3(a)及(c)所示,外壳体固定部43具有将外壳体23a、23b的端部收容的凹部和与外壳体23a、23b的外周卡合的脱离防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形成截面为半圆状的凹部,脱离防止部作为与外壳体23a、23b的外周卡合的脱离防止肋43a而从凹部的缘部突出形成。脱离防止肋43a从收容外壳体23a、23b的凹部的缘部朝向外壳体23a、23b的轴心方向稍突出,与外壳体23a、23b的外周侧面卡合,防止外壳体23a、23b的脱离。即,利用凹部和脱离防止部,将外壳体23a、23b的端部外周向径向内侧支承,因此通过限制外壳体23a、23b的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而能够防止脱离。通过设置该脱离防止肋43a,一次卡定的内线缆21a、21b在卡定状态下稳定,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难以从接合件3的卡定部31松脱。因此,内线缆21a、21b向接合件3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即,即使在线缆端22a、22b的向卡定部31的安装完成的情况下,当外壳体23a、23b未固定时,插通于外壳体23a、23b的内线缆21a、21b也不稳定。在内线缆21a、21b不稳定的情况下,即使安装线缆端22a、22b,内线缆21a、21b也为不稳定的状态而移动,安装的线缆端22a、22b可能会从卡定部31松脱。然而,通过设置脱离防止肋43a,使向接合件3的连接完成的一方的内线缆稳定,另一方的内线缆的组装变得容易。例如图4(c)所示,通过防止外壳体23a的脱离,向接合件3的组装完成的一方的内线缆21a在组装后的状态下稳定,线缆端22a难以松脱。并且,由于一方的内线缆21a的线缆端22a难以松脱,因此在组装另一方的内线缆21b时,不需要一边按压一方的内线缆21a的线缆端22a一边进行作业,能够不在意一方的内线缆21a的松脱地进行作业。因此,另一方的内线缆21b的组装变得容易。需要说明的是,脱离防止肋43a只要能够防止外壳体23a、23b的脱离即可,其形状没有限定为图3(a)及(c)所示的形状。
而且,如上所述,接合件3具有供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插入的上开口3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a)所示,上开口32在接合件3的与滑动面33相反的一侧的面即上表面35上,形成作为沿滑动方向延伸而开口的卡定槽。作为卡定槽的上开口32在接合件3的上表面35沿内线缆21a、21b的滑动方向(图2(a)中为左右方向)延伸。作为卡定槽的上开口32具有:设置在接合件3的中央侧(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供线缆端22a、22b插入的插入部位32a;从插入部位32a朝向接合件3的端部,比线缆端22a、22b的尺寸小的、宽度窄的窄幅部位32b;线缆端22a、22b附近的内线缆21a、21b从插入部位32a插入而通过窄幅部位32b,将线缆端22a、22b卡定且位于接合件3的端部的卡定部位32c。需要说明的是,接合件3的中央侧是指接合件3的滑动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位置,接合件3的端部是指接合件3的两端附近的位置。插入部位32a是供线缆端22a、22b插入的部位,形成为能够供线缆端22a、22b插入的大小、形状。窄幅部位32b如下所述地设置:在线缆端22a、22b从插入部位32a插入并移动至卡定部31时,虽然内线缆21a、21b能够通过,但是线缆端22a、22b从插入的状态开始,不会从窄幅部位32b向上方脱出而从接合件3松脱。卡定部位32c是如下所述部位:在线缆端22a、22b由卡定部31卡定且以内线缆21a、21b向导出部45配置的方式躺倒成与箱体4的底面41大致平行的状态时(图4(c)的左侧的内线缆21a的状态),在内线缆21a、21b的线缆端22a、22b附近朝向导出部45延伸出时通过的部位。并且,通过了卡定部位32c的内线缆21a、21b以从卡定部31朝向箱体4的导出部45延伸的方式向接合件3的延伸部36配置。延伸部36设置在将接合件3的卡定部31与箱体4的导出部45连结的线上,是使内线缆21a、21b从接合件3延伸出以避免由卡定部31卡定的线缆端22a、22b附近的内线缆21a、21b发生损伤的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a)所示,窄幅部位32b具有从插入部位32a朝向卡定部位32c而在与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偏置的偏置部Os。通过该偏置了的偏置部Os,一次组装的内线缆21a、21b更难以松脱,因此内线缆21a、21b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即,从插入部位32a插入的内线缆21a从图4(b)所示的状态以线缆端22a为支点向左侧躺倒。此时,如图2(a)所示,通过偏置部Os的内线缆21a相对于将组装后的状态的内线缆21a(在图2(a)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卡定的卡定部位32c的轴X,沿着与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接合件3的宽度方向)相对于轴X错开。然后,如图2(a)的双点划线所示,使内线缆21a从偏置部Os朝向接合件3的宽度方向再次错开,以沿着轴X的方式卡定于卡定部位32c。因此,由于内线缆21a松脱,因此需要进行与其动作相反的动作,需要向内线缆21a施加使内线缆21a相对于轴X沿着接合件3的宽度方向错开的力。因此,在内线缆21a、21b移动至卡定部位32c之后,内线缆21a、21b难以从接合件3松脱,内线缆21a、21b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内线缆21a的组装方法只不过是一例,没有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而且,偏置部Os只要是以能够抑制内线缆21a、21b的松脱的方式在插入部位32a与卡定部位32c之间沿着与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置的结构即可,其形状没有限定为图2(a)所示的形状,也可以是使窄幅部位32b蛇行的形状等其他的形状。
标号说明
1 连结机构
21a、21b 内线缆
22a、22b 线缆端
23a、23b 外壳体
3 接合件
31 卡定部
32 上开口
32a 插入部位
32b 窄幅部位
32c 卡定部位
33 滑动面
34 下开口
35 上表面
36 延伸部
4 箱体
4a 底面侧构件
4b 盖侧构件
41 底面
42 盖
43 外壳体固定部
43a 脱离防止肋
44 壁部
45 导出部
46 插入开口部
C 连接区域
E1 卡合部
E2 被卡合部
H 铰链
Os 偏置部
S 收容空间

Claims (4)

1.一种连结机构,具备:线缆;具有将所述线缆的线缆端卡定的卡定部的接合件;及具有将所述接合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容的收容空间的箱体,所述连结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件在连接区域设置有:在所述接合件的上侧开口的上开口;贯通于所述上开口而向所述接合件的滑动面开口并沿着接合件的滑动方向形成的下开口;及将所述线缆端卡定的卡定部,
所述箱体具有底面,该底面在从所述接合件的上开口插入了所述线缆端时限制所述线缆端从所述下开口贯通而移动的情况,
在所述线缆的操作时,所述接合件的滑动面与所述箱体的底面能够沿着所述线缆的移动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备能够开闭的盖,在所述线缆端插入于接合件的状态下,所述盖覆盖所述上开口而能够抑制所述线缆端从所述接合件的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备底面侧构件和盖侧构件,该底面侧构件具有所述底面,该盖侧构件具有所述盖,在所述底面侧构件的所述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具备将供所述线缆插通的外壳体固定的外壳体固定部,在所述外壳体固定部设置有防止所述外壳体从所述底面侧构件脱离的脱离防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开口形成作为在所述接合件的与滑动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上表面上沿着滑动方向延伸而开口的卡定槽,所述卡定槽具有插入部位、窄幅部位、及卡定部位,该插入部位设置在所述接合件的中央侧且供所述线缆端插入,该窄幅部位从所述插入部位朝向所述接合件的端部且是宽度比所述线缆端的尺寸小的宽度窄的窄幅部位,该卡定部位将从所述插入部位插入而通过了所述窄幅部位的线缆端卡定,且该卡定部位位于所述接合件的端部,所述窄幅部位具有从所述插入部位朝向所述卡定部位而沿着与所述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置的偏置部。
CN201580006514.0A 2014-01-31 2015-02-02 连结机构 Active CN105940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864A JP6466639B2 (ja) 2014-01-31 2014-01-31 連結機構
JP2014-017864 2014-01-31
PCT/JP2015/052813 WO2015115639A1 (ja) 2014-01-31 2015-02-02 連結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0228A true CN105940228A (zh) 2016-09-14
CN105940228B CN105940228B (zh) 2019-11-05

Family

ID=53757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6514.0A Active CN105940228B (zh) 2014-01-31 2015-02-02 连结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66639B2 (zh)
CN (1) CN105940228B (zh)
WO (1) WO20151156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4483A (zh) * 2018-03-19 2018-08-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拉丝铆接头罩盖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8293B2 (ja) * 2015-07-23 2019-10-30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ケーブルジョイン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ケーブル操作機構
JP6498136B2 (ja) * 2016-02-19 2019-04-10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ケーブル連結機構
JP7056502B2 (ja) * 2018-10-05 2022-04-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連結装置
JP7308132B2 (ja) 2019-11-26 2023-07-13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連結機構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865681A (fr) * 1940-05-18 1941-05-30 Sarl Etablissements Fixator O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pour câbles, tringles, tubes et organes similaires
GB765877A (en) * 1954-02-24 1957-01-16 Truvox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upling devices for bowden type cables
JPS5613174Y2 (zh) * 1977-02-23 1981-03-26
JPS6159917U (zh) * 1984-09-26 1986-04-22
JPS6220015Y2 (zh) * 1981-09-14 1987-05-22
JPH01151035A (ja) * 1987-12-09 1989-06-13 Hitachi Ltd 高密度再生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H021530Y2 (zh) * 1985-05-14 1990-01-16
JPH0612151Y2 (ja) * 1987-09-01 1994-03-30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ウインドーレギュレータのワイヤ係止構造
JPH0720417U (ja) * 1993-09-14 1995-04-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部材
JP2001208036A (ja) * 2000-01-28 2001-08-03 Maruyama Mfg Co Ltd ワイヤ装置及びスロットルワイ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8914B2 (ja) * 1997-08-07 2008-01-09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ジョイント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865681A (fr) * 1940-05-18 1941-05-30 Sarl Etablissements Fixator O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pour câbles, tringles, tubes et organes similaires
GB765877A (en) * 1954-02-24 1957-01-16 Truvox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upling devices for bowden type cables
JPS5613174Y2 (zh) * 1977-02-23 1981-03-26
JPS6220015Y2 (zh) * 1981-09-14 1987-05-22
JPS6159917U (zh) * 1984-09-26 1986-04-22
JPH021530Y2 (zh) * 1985-05-14 1990-01-16
JPH0612151Y2 (ja) * 1987-09-01 1994-03-30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ウインドーレギュレータのワイヤ係止構造
JPH01151035A (ja) * 1987-12-09 1989-06-13 Hitachi Ltd 高密度再生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H0720417U (ja) * 1993-09-14 1995-04-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部材
JP2001208036A (ja) * 2000-01-28 2001-08-03 Maruyama Mfg Co Ltd ワイヤ装置及びスロットルワイヤ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4483A (zh) * 2018-03-19 2018-08-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拉丝铆接头罩盖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15639A1 (ja) 2015-08-06
JP6466639B2 (ja) 2019-02-06
JP2015145685A (ja) 2015-08-13
CN105940228B (zh)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0228A (zh) 连结机构
CN105164354B (zh) 车辆用把手装置
CN103811939B (zh) 杆式连接器
EP2998492A1 (en) Door latch device for vehicle
EP2495826A1 (en) Connector
JP2004319155A (ja) コネクタ
KR102421403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4094480A (zh) 杠杆型连接器
KR101824305B1 (ko) 레버식 커넥터
JP6498136B2 (ja) ケーブル連結機構
JP532138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
KR20130126163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7851933A (zh) 带电线盖的连接器
US10418752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O2017014250A1 (ja) ケーブルジョイン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ケーブル操作機構
JP4405945B2 (ja) 電気接続箱
US10381814B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CN110536622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9687211B (zh) 凹连接器
JP6670446B2 (ja) コネクタ
KR20200008269A (ko) 방수 커넥터
US11859655B2 (en) Linking mechanism
KR101765157B1 (ko) 도어의 롤러조립체 연결브라켓
JP2009110701A (ja) コネクタ
JP2008061415A (ja) 電気接続箱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