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4480A - 杠杆型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杠杆型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480A
CN104094480A CN201380008290.8A CN201380008290A CN104094480A CN 104094480 A CN104094480 A CN 104094480A CN 201380008290 A CN201380008290 A CN 201380008290A CN 104094480 A CN104094480 A CN 104094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ell
chimeric
lever
path
j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82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木泰史
神谷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94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4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嵌合操作杠杆(30)包括:转动支轴孔(33),该转动支轴孔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凸台部(13)转动接合;凸台引导槽(34),该凸台引导槽(34)使得所述凸台部(13)和所述转动支轴孔(33)之间能够接合或脱离;以及作用点突起部(37),该作用点突起部(37)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内侧的突起部引导槽(25)上的接合开始位置、与所述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相联系地移动,以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内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相接合,从而在嵌合方向上施加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所述转动支轴孔33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当所述嵌合操作杠杆(30)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该椭圆形形状允许此处与所述凸台部的接触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杠杆型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杠杆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23示出了杠杆型连接器的传统实例。
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该杠杆型连接器100,并且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第二连接器壳体120,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嵌合在该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中以用于连接;以及嵌合操作杠杆130,该嵌合操作杠杆130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上。
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具有外筒壁部(罩部)121,第一连接器壳体110插入到该外筒壁部121中。
嵌合操作杠杆130可转动地安装在凸台部111上,该凸台部111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外表面上以作为杠杆部件从该处突起,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嵌合在一起以及从嵌合状态释放时,该杠杆部件减少施加的操作力。
如图所示,嵌合操作杠杆130包括:一对杠杆主体131,该一对杠杆主体131安置成彼此相反以在其间保持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一对外表面;连接部件132,该连接部件132将一对杠杆主体13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转动支轴孔133,该转动支轴孔133形成在杠杆主体131中,用于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外表面上的凸台部111可转动地接合;以及作用点突起部134,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定位于嵌合开始位置处而开始嵌合时,该作用点突起部134进入与杠杆锁定孔122相接合的状态,所述杠杆锁定孔122形成在外筒壁部121的外表面上。
在说明的实例的情况下,随着杠杆主体131在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11上转动,连接部件132兼作接收操作力的施加点部。
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型连接器100中,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以如下步骤嵌合在一起。
首先,如图所示,嵌合操作杠杆130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上。接下来,如图23中的箭头1所表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远端部插入到第二连接器壳体120的外筒壁部121中,使得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在嵌合开始位置对齐,使嵌合操作杠杆130的作用点突起部134进入与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中的杠杆锁定孔122接合的状态。
接下来,通过向下按压嵌合操作杠杆130的连接部件132,嵌合操作杠杆130如图23中的箭头R1所示地转动。借助于嵌合操作杠杆130的转动操作,将第二连接器壳体120拉向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从而将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
当连接器壳体的嵌合释放时,连接部件132在与图23中的箭头R1表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从而连接器壳体彼此分离。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NO.344266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型连接器100中,随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嵌合操作杠杆130不能够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上拆下。
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型连接器100中,即使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的实际使用状态下,嵌合操作杠杆130的重量仍然作用在连接器壳体上,构成了连接器重量增加的原因。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型连接器100中,嵌合操作杠杆130不得不一直与杠杆型连接器100附接,导致产生由于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成本的问题。
然后,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杠杆型连接器,该杠杆型连接器能够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实现成本的减少和在使用时其重量的减少。
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以下构造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1)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壳体;
第二连接器壳体,该第二连接器壳体具有外筒壁部并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插入到所述外筒壁部中;以及
嵌合操作杠杆,该嵌合操作杠杆作为杠杆部件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以及从嵌合状态释放时,所述杠杆部件减少施加的操作力,
其中,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包括:
一对杠杆主体,该一对杠杆主体安置成彼此相反,以在其间保持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一对外表面;
转动支轴孔,该转动支轴孔形成在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表面相反的所述杠杆主体中,以与凸台部转动接合,所述凸台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上以从那里突起;
凸台引导槽,该凸台引导槽形成在所述杠杆主体的内表面上并且被压入该处,以使得通过允许所述杠杆主体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的方向,被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上或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上转移,而使所述凸台部和所述转动支轴孔之间能够接合和脱离;
作用点突起部,该作用点突起部设置在所述杠杆主体的外表面上以作为所述杠杆作用的点而从其突起,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被构造成在所述转动支轴孔与所述凸台部转动接合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的嵌合开始时刻,穿过形成在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而插入,以到达所述外筒壁部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并且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还被构造成当所述作用点突起部作为所述嵌合操作杠杆从接合开始位置转动的结果而移动时,与形成为靠近所述突起部引导槽的在所述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接合突起部相接合,从而施加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的方向上作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上的力;以及
施加点部,该施加点部接收操作力,该操作力被施加,以在作为转动中心的所述凸台部上转动所述杠杆主体,
其中,所述转动支轴孔形成为椭圆形形状,使得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当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作为与所述凸台部的接触位置移动的结果,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能够从所述外筒壁部内侧的所述突起接合突起部脱离,而不施加在所述嵌合方向上作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上的力,以便回到所述突起部引导槽中。
(2)根据上述(1)的杠杆型连接器,
其中,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包括:弹性臂,该弹性臂沿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中的方向,从所述杠杆主体延伸;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该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被形成为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所述弹性臂的远端侧突起;以及半嵌合检测台阶部,该半嵌合检测台阶部形成得靠近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包括:
第一引导路径,该第一引导路径构造成限制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以向外定位,使得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半途嵌合在一起时在向外偏斜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引导路径还构造成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释放在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的位置上的限制,以引导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到正常到达位置,在该正常到达位置,借助于所述弹性臂的恢复力而在所述弹性臂中不产生偏斜;
第二引导路径,该第二引导路径构造成在所述正常到达位置引导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及
半嵌合检测突起,该半嵌合检测突起被安置成面对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并被构造成当所述连接器壳体被定位于嵌合开始位置时,与所述半嵌合检测台阶部接合,以限制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在脱离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上述(2)的杠杆型连接器,
其中,单隔板部的两个表面界定了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该单隔板部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壁部内沿嵌合方向向外弯曲的形状。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1)的构造,随着连接器壳体定位在嵌合开始位置,用作杠杆的作用的点的作用点突起部插入到形成在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中,以到达外筒壁部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
然后,当在此状态下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上的嵌合操作杠杆在预定方向上转动时,作用点突起部与位于邻近突起部引导槽的外筒壁部内侧的突起接合突起部相接合,从而用作引起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壳体深入嵌合在一起的方向上移动的杠杆部件,从而引起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
另外,随着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当嵌合操作杠杆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凸台部在椭圆形的转动支轴孔中移动,这移动了转动支轴孔和凸台部之间的接触位置,因而作用点突起部从外筒壁部内的突起接合突起部脱离以返回突起部引导槽,而不施加在嵌合方向上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上的力。在突起部引导槽中的作用点突起部能够在其从第二连接器壳体上脱离的方向上移动。另外,由于凸台引导槽设置在杠杆主体中,嵌合操作杠杆能够沿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的方向放置或移除,因而凸台部能够与转动支轴孔接合或脱离。
由此,随着作用点突起部被允许以上述方式回到突起部引导槽中,嵌合操作杠杆能够通过从第一连接器壳体中移除嵌合操作杠杆,而简单地从两个连接器壳体处脱离。
即,根据上述(1)的构造,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嵌合操作杠杆从两个连接器壳体处脱离,从而使得能够实现在使用中杠杆型连接器的重量的减少。
如此移除的嵌合操作杠杆能够被用于执行另一杠杆型连接器的嵌合操作。这使得标准部件能被设置成仅由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构成而不包括嵌合操作杠杆,从而使得能够实现通过减少设置的相关部件的数量而降低成本。
根据上述(2)的构造,当连接器壳体以适当的方式完全嵌合在一起时,设置在嵌合操作杠杆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穿过在第二连接器壳体中的第一连接器壳体以到达正常到达位置。通过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在正常到达位置处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能够在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嵌合操作杠杆能够从两个连接器壳体上脱离。
然而,当连接器壳体半途嵌合时,设置在嵌合操作杠杆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被定位到第二连接器壳体内的第一引导路径的下部的一半。当嵌合操作杠杆在与以上述方法定位在第一引导路径下部的一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相脱离的方向上移动时,半嵌合检测台阶部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内的半嵌合检测突起相接合,从而限制了嵌合操作杠杆在脱离方向上移动。
即,根据上述(2)的构造,倘若在已经完成了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操作之后嵌合操作杠杆不能够从两个连接器壳体脱离,则连接器壳体处于嵌合在一起的中间状态(半途嵌合在一起)。因此,能够从嵌合操作杠杆的脱离操作判定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从而使得能够防止连接器壳体的嵌合误差的定位失败。
根据上述(3)的构造,能够通过设置单隔板部来界定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这两个引导路径,从而能够在抑制第二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复杂性时设置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复杂。
因此,已简要描述本发明。此外,通过详细考察下文中通过参考附图而描述的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模式(下文中记为“实施例”)来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细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B表示的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5是图1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的后视图(从图1中的箭头C表示的方向观察的透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其上安装有图1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安置成垂直对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当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该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对齐时,开始嵌合在一起时导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通过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倒转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以将作用点突起部回归到突起部引导槽,以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后使嵌合操作杠杆从连接器壳体中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部分E的放大视图;
图12是示出将嵌合操作杠杆从如图10所示的完全嵌合在一起的连接器壳体中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从箭头F表示的方向观察图13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其上安装有图13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的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安置成垂直对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当图15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该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以嵌合开始位置对齐时,开始被嵌合在一起时导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沿图16中的线G-G截取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6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通过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沿图18中的线H-H截取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倒转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以将作用点突起部回归到突起部引导槽,以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后使嵌合操作杠杆从连接器壳体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沿图20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将嵌合操作杠杆从如图20所示的完全嵌合在一起的连接器壳体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传统杠杆型连接器的放大透视图。
参考标记列表
1,1A  杠杆型连接器
10     第一连接器壳体
12     端子容纳部
12a    外表面
13     凸台部
14     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
20     第二连接器壳体
22     外筒壁部(罩部)
25     突起部引导槽
27     突起接合突起部
28     隔板部
29     半嵌合检测突起
30,30A 嵌合操作杠杆
31     杠杆主体
33     转动支轴孔
34     凸台引导槽
35     放置限制槽
36     杠杆放置限制嵌合孔
37     作用点突起部
38     施加点部
39     临时锁定臂
41     弹性臂
42     引导路径转换突起
43     半嵌合检测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是图1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表示的方向观察的视图。图5是图1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的后视图(从图1中的箭头C表示的方向观察的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第一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第二连接器壳体20,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在该第二连接器壳体中以用于连接;以及嵌合操作杠杆30,该嵌合操作杠杆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壳体10包括:端子容纳部12,若干端子容纳孔11布置在在端子容纳部12中;凸台部13,该凸台部13设置在端子容纳部12的两个外表面12a上,以从两个外表面处突起从而可转动地支持嵌合操作杠杆30;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该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安置在外表面12a上以位于靠近凸台部13的位置;杠杆引导肋16,该杠杆引导肋16界定了引导槽15,后文将描述的嵌合操作杠杆30的杠杆主体31贯穿过该引导槽15,使得该杠杆主体31不从外表面12a离开;成对的定位突起17a、17b,该成对的定位突起17a、17b将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嵌合操作杠杆30的位置限制在初始位置;以及锁定片18,当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将其保持在结合状态时,该锁定片18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接合。
端子容纳部12的外表面12a构成了第二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
设置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以便在水平方向上(图1中的箭头X3表示的方向)与相应的凸台部13远离地隔开。设置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以限制将后文描述的嵌合操作杠杆30放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以安装在其上时,嵌合操作杠杆30的放置方向。
杠杆引导肋16界定了引导槽15,如图1所示,当嵌合操作杠杆30转动并设置在外表面12a的前端侧时,后文将描述的杠杆主体31的下缘部分贯穿该引导槽15而插入。在杠杆主体31转动时,该杠杆引导肋16限制了杠杆主体31偏转以及移位到与外表面12a正交的向外方向。
利用保持在一对定位突起17a、17b之间的、下文将描述的杠杆主体31上的接合部39b,该一对定位突起17a、17b将下文将描述的杠杆主体31定位于初始位置。这里所指的初始位置意思是指如下安装位置: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与嵌合开始位置对齐时,后文将描述的设置在杠杆主体31的作用点突起部37到达与后文将描述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内的接合开始位置。
如图1所示,锁定片18包括:弹性片18a,该弹性片18a沿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的方向(图1中箭头X2表示的方向)从端子容纳部12的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延伸;以及接合突起部18b,该接合突起部18b设置在弹性片18a上以从其突起。
第二连接器壳体20具有外筒壁部22(罩部),如图1所示,该外筒壁部22界定了内部插有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嵌合空间21。外筒壁部22的外表面提供了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外观。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包括:锁定突起23、突起部引导槽25、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突起接合突起部27、隔板28和半嵌合检测突起29,该隔板28界定了用于检测嵌合误差的两个引导路径,该半嵌合检测突起29检测嵌合误差。
如图1和2所示,锁定突起23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锁定片18相反的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当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该锁定突起23与锁定片18的接合突起18b接合,从而将连接器壳体结合在一起。
突起部引导槽25是当其上安装有嵌合操作杠杆30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时,被后文将描述的嵌合操作杠杆30上的作用点突起部37贯穿而插入的槽,并且该突起部引导槽25形成在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突起部引导槽25沿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的方向(图3中箭头Y1表示的方向)延伸,并且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对齐的状态下开始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在一起时,突起部引导槽25允许作用点突起部37到达外筒壁部22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P1(参见图8)。
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是引导后文将要描述的嵌合操作杠杆30的锁定释放突起39c(参见图6)的滚道。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在一起时,该锁定释放突起39c穿过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并且释放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经由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定位突起17a、17b而在初始位置的临时锁定状态,因而允许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绕凸台部13转动。
突起接合突起部27是突起部分(突起曲面),其被形成为位于与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25邻近,以便当作用点突起部37从突起部引导槽25上的接合开始位置P1、与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相联系地移动时,该突起接合突起部27与作用点突起部37接合(骑跨)。突起接合突起部27接收作用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的力,该力来自作用点突起部37并与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相联系。
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隔板部28和半嵌合检测突起29将在后文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描述。
嵌合操作杠杆30作为杠杆部件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在一起以及从嵌合状态释放时,该杠杆部件使施加的操作力减少。
如图1和6所示,嵌合操作杠杆30包括:一对杠杆主体31,该杠杆主体31被彼此相反地安置,以在其间保持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一对外表面12a;连接部件32,该连接部件32将一对杠杆主体3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转动支轴孔33,该转动支承孔33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凸台部13接合;凸台引导槽34,该凸台引导槽34与转动支轴孔33连通;放置限制槽35,该放置限制槽35被安置成靠近凸台引导槽34;杠杆放置限制嵌合孔36;作用点突起部37;施加点部38;和临时锁定臂39。
所述一对杠杆主体31是位于第二连接器壳体10的一对外表面12a上的杠杆部件。
如图5所示,连接部件32将一对杠杆部件31的端部结合以使它们互相成为整体。
如图1所示,转动支轴孔33形成为穿透杠杆主体31的椭圆孔,该杠杆主体31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2a定位相反。该转动支轴孔33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2a上的凸台部13转动接合,以从该处突起并使凸台部13用作杠杆的转动轴。
每个转动支轴孔33都形成为椭圆形形状,使得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当嵌合操作杠杆30如图10所示在返回方向转动时,作为与凸台部13的接触位置沿孔延伸的方向移动的结果,作用点突起部37能够从外筒壁部22内侧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脱离,而不在嵌合方向上施加作用在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以便使作用点突起部37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
凸台引导槽34是形成在杠杆主体31的内表面上以被压入此处,以使得凸台部13能够穿过此处而插入的槽。如图6所示,凸台引导槽34沿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图1中箭头X2表示的方向)从转动支轴孔33向杠杆主体31的下缘31a延伸,并且在下缘31a处开口。凸台引导槽34通过允许杠杆主体31沿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图1中箭头X2表示的方向)被放置在或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转移,而使凸台部13和转动支轴孔33之间能够接合和脱离。
放置限制槽35是形成在杠杆主体31的内表面上以被压入此处,以使得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能够穿过此处而插入的槽。放置限制槽35形成为大致平行于凸台引导槽34。
当嵌合操作杠杆30被放置为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时,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通过放置限制槽35而插入,因而防止了嵌合操作杠杆30意外地倾斜,从而使得能够帮助嵌合操作杠杆30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放置和安装。
如图1所示,杠杆放置限制孔36是形成为穿透杠杆主体31的椭圆孔,该杠杆主体31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2a定位相反。如图6所示,杠杆放置限制孔36是形成在放置限制槽35的终端的孔,于是当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向放置限制槽35的终端侧移动时,该孔使得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可转动并可滑动地在该处接合。作为当嵌合操作杠杆30转动时,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在此滑动的结果,该杠杆放置限制孔36限制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姿态。
作用点突起部37是设置在杠杆主体31的外表面上作为杠杆作用点的突起部。当有转动支轴孔33与凸台部13在其上转动接合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该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对齐的状态下开始嵌合在一起时,作用点突起部37穿过形成在外筒壁部22内表面的突起部引导槽25插入,然后到达外筒壁部22内侧的接合初始位置P1(参见图8)。然后,当作用点突起部37从接合开始位置P1,沿作用点突起部37跨过突起部引导槽25、与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相联系的方向移动时,作用点突起部37与突起接合突起部27相接合,该突起接合突起部27被形成为位于与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25邻近,从而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施加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
施加点部38是接收操作力的部分,利用该力在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3上转动杠杆主体3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2的外表面的部分构成施加点部38。
如图1和6所示,每个临时锁定臂39都包括:弹性片39a,该弹性片39a沿外表面12a从杠杆主体31延伸;接合部39b,该接合部39b设置在弹性片39a的前端侧;和锁定释放突起39c,该锁定释放突起39c设置在与接合部39b稍微隔开放置的位置。
在杠杆主体31中的转动支轴孔33与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凸台部13转动接合的状态下,当杠杆主体31定位在预定的角位置处时,临时锁定臂39的接合部39b嵌合在一对定位突起17a、17b之间,从而以预定的倾斜角临时固定嵌合操作杠杆30。该临时固定位置是嵌合操作杠杆30的所谓的初始位置。当连接器壳体在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并且嵌合操作杠杆30停留在初始位置时,作用点突起部37能够定位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的接合开始位置P1处。
当其上有被临时固定在初始位置处的嵌合操作杠杆30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时,临时锁定臂39上的锁定释放突起39c穿过图3示出的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从而向外偏转并偏移弹性片39a,因而释放了接合部39b与定位突起17a、17b的接合。
即,通过穿过图3所示的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锁定释放突起39c释放了嵌合操作杠杆30的临时锁定状态,从而使得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在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3上转动。
接下来,将基于图7至12描述上文已描述的该第一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的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并连接在一起的方法、以及在连接器壳体嵌合并连接在一起以后将嵌合操作杠杆30脱离的方法。
如图7所示,当连接器壳体嵌合并连接在一起时,其上安装有嵌合操作杠杆30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被安置为彼此相反。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通过在图7中的箭头N1表示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被拉动,而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移除。另外,嵌合操作杠杆30通过在与图7中的箭头N1表示的方向的反转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下降,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
注意,如图7所示,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嵌合操作杠杆30设置在初始位置上,在该位置处临时锁定臂39的接合部39b嵌合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定位突起17a、17b之间,以在此与定位突起17a、17b接合。
接下来,如图8所示,安置成彼此相反的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对齐。通过将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嵌合操作杠杆30的作用点突起部37到达位于外筒壁部22内的突起部引导槽25上的接合开始位置P1处。另外,通过将嵌合操作杠杆30的临时锁定臂39的锁定释放突起39c穿过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释放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经由定位突起17a、17b引起的临时锁定状态,因而允许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绕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3转动。
然后,嵌合操作杠杆30的施加点部38在箭头R1表示的方向上,从图8示出的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对齐的状态转动;作用点突起部37跨过突起部引导槽25,以在如图8示出的箭头R2表示的方向上、与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相联系地向突起接合突起部27移动;因而作用点突起部37进入与突起接合突起部27相接合(骑跨)的状态。作为作用点突起部37与突起接合突起部27接合的结果,作用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前进方向的力经由突起接合突起部27从作用点突起部37施加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然后,如图9所示,当完成了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时,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这样的状态下,在转动支轴孔33中的凸台部13、和杠杆放置限制孔36中的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滑动,以在图9中的箭头R3表示的方向上在其孔中移动,以到达孔的与连接器壳体开始嵌合在一起时凸台部13和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所在的位置相反的端部。
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这样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锁定片18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锁定突起23接合,从而锁定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连接。
然后,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这样的状态下,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图10中的箭头R4表示的返回方向上转动时,转动支轴孔33中的凸台部13、和杠杆放置限制孔36中的杠杆放置限制凸台部14滑动,以在其孔中向图10的箭头R5表示的方向移动。当凸台部13、14滑动并返回突起部引导槽25中时,作用点突起部37在如图10和11中的箭头N3表示的、作用点突起部37离开突起接合突起部27移动的方向上转动并移动。即,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这样的状态下,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作用点突起部37和突起接合突起部27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从而允许了作用点突起部37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
在作用点突起部37已返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这样的状态下,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图12中的箭头X5表示的方向上被拉动时,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处脱离。
当正常使用杠杆型连接器1时,通过在连接器壳体已被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使嵌合操作杠杆30脱离,能够减少杠杆型连接器1的重量。
这样,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在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对齐的状态下,用作杠杆作用的点的作用点突起部37穿过形成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25而插入,以到达外筒壁部22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P1。
然后,当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的嵌合操作杠杆30在此状态下在预定方向上转动时,作用点突起部37与外筒壁部22内侧的、位于与突起部引导槽25邻近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接合,从而用作导致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壳体深入嵌合在一起的方向上移动的杠杆部件,从而导致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凸台部13在椭圆形转动支轴孔33中移动,这移动了转动支轴孔33和凸台部13之间的接触位置,从而在不在嵌合方向上施加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的情况下,作用点突起部37从外筒壁部22内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脱离,以返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在突起部引导槽25内的作用点突起部37能够在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脱离的方向上移动。另外,由于凸台引导槽34和放置限制槽35设置在杠杆主体31中,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沿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的方向放置和移除,从而凸台部13能够与转动支轴孔33接合或脱离。
由此,通过以上述方式允许作用点突起部37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通过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中移除嵌合操作杠杆30,而简单地从两个连接器壳体脱离。
即,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的构造,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后,嵌合操作杠杆30从两个连接器壳体脱离,从而使得能够实现在使用中杠杆型连接器的重量的减少。
如此移除的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被用于执行另一杠杆型连接器的嵌合操作。这使得嵌合操作杠杆30的标准部件能被设置成仅由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构成而不包括嵌合操作杠杆30,从而使得能够实现通过减少设置的相关部件的数量而降低成本。
接下来,将基于图13至2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
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从箭头F表示的方向观察的图13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安装有图13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在上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其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安置成相对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6是示出当图15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该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以嵌合开始位置对齐时,开始被嵌合在一起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7是沿图16中的线G-G截取的侧视图。图18是示出图16示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通过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9是沿图18中的线H-H截取的剖视图。图20是倒转嵌合操作杠杆的转动以将作用点突起部回归到突起部引导槽,以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后使嵌合操作杠杆从连接器壳体中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1是沿图20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22是示出将嵌合操作杠杆从如图20所示的完全嵌合在一起的连接器壳体中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使用改进的嵌合操作杠杆30A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杠杆型连接器1示出的嵌合操作杠杆30。其上安装有嵌合操作杠杆30A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被可转动地安装,并且第二连接器壳体20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相同,并且将省略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嵌合操作杠杆30A使得弹性臂41、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和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另外设置在第一实施例的嵌合操作杠杆30上。
弹性臂41沿弹性臂41嵌合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方向从杠杆主体31延伸,并且用作能够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图13中箭头W1表示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
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形成为在与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图13中箭头X6表示的方向)从弹性臂41的远端部突起。该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设置为通过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参见图17、19、21)而插入,该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由图14示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隔板部28界定。
如图17所示,设置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内的外筒壁部22内侧的隔板部28是单壁部件,该单壁部件沿着连接器壳体在外筒壁部22内的嵌合方向延伸,并在此位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内侧较深的部分处被向外弯曲。该隔板部28的两个表面界定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这两个引导路径。
第一引导路径45是由隔板部28的外表面和外筒壁部22的外壁22c保持的通道。第一引导路径45形成为向外弯曲的通道,并且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在一起时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穿过该第一引导路径45插入。该第一引导路径45限制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的位置,使得当连接器壳体在半途嵌合在一起时,弹性臂41保持向外偏斜。
此外,当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第一引导路径45释放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的位置上的限制,并且引导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到正常到达位置,在该位置处借助于弹性臂41的恢复力而不在如图19中的箭头X7表示的弹性臂41中产生偏斜。
如图17所示,第二引导路径46是在隔板部28的内表面侧确定的通道。如图19所示,该第二引导路径46引导已移动至正常到达位置点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使其以在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
即,已经移动至如图19所示的正常到达位置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能够通过如图19中的箭头Y4表示的第二引导路径46,而被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拉出。
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是被形成为接近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以朝向弹性臂41的外表面突起的台阶。该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与半嵌合检测突起29的下表面接合,从而限制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嵌合操作杠杆30在脱离方向上移动,该半嵌合检测突起29设置在如图16和17所示的外筒壁部22的外壁22c的内表面上。
换言之,设置在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的半嵌合检测突起29与设置为接近第一引导路径45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抵接,从而限制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嵌合操作杠杆30在脱离方向上移动。
接下来,将基于图15至22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的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和连接方法、以及在连接器壳体嵌合并连接在一起以后的嵌合操作杠杆30A的脱离方法。
当连接器壳体嵌合并连接在一起时,如图15所示,其上安装有嵌合操作杠杆30A的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被安置为彼此相反。
接下来,安置成彼此相反的连接器壳体与如图16所示的嵌合开始位置对齐。通过将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对齐,嵌合操作杠杆30的作用点突起部37到达位于外筒壁部22内的突起部引导槽25上的接合开始位置P1处。另外,通过将嵌合操作杠杆30的临时锁定臂39的锁定释放突起39c穿过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临时锁定释放滚道26,释放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经由定位突起17a、17b引起的临时锁定状态,因而允许了嵌合操作杠杆30绕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3转动。
另外,在弹性臂41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在第一引导路径45中前进,并且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的这样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与半嵌合检测突起29的下表面接合,从而防止了嵌合操作杠杆30的移动。
然后,当嵌合操作杠杆30A的施加点部38在箭头R6表示的方向上,从图16中示出的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的状态转动时,嵌合操作杠杆30A上的作用点突起部37与嵌合操作杠杆30A的转动相联系地,与此处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接合。如图18所示,当嵌合操作杠杆30的转动完成时,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用于连接。
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锁定片18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锁定突起23接合,从而锁定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连接。
此外,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下,如图18和19所示,利用隔板部28界定的第一引导路径45释放了引导路径转向突起42的位置限制,并且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被引导至弹性臂41中不产生偏转的正常到达位置,并被允许插入到第二引导路径46中。
然后,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的状态下,当嵌合操作杠杆30A在图20中的箭头R7表示的反方向上转动时,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作用点突起部37转动以在作用点突起部37离开突起接合突起部27的方向上移动,以返回突起部引导槽25中。另外,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穿过第二引导路径46,以在脱离方向移动。
然后,在图20和21中示出的状态下,通过在箭头X8表示的方向拉动嵌合操作杠杆30A,能够将嵌合操作杠杆30A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脱离。
当正常使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时,通过在连接器壳体已被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使嵌合操作杠杆30A脱离,能够减少杠杆型连接器1A的重量。
根据上文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除了由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功能和优点之外,能够进一步获得以下功能和优点。
即,在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中,当连接器壳体以适当的方式完全嵌合在一起时,设置在嵌合操作杠杆30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穿过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的第一引导路径45,以到达正常到达位置。通过第二引导路径46的引导,在正常到达位置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能够在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并且因此,嵌合操作杠杆30能够从两个连接器壳体脱离。
然而,当连接器壳体半途嵌合在一起时,设置在嵌合操作杠杆30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被定位到第二连接器壳体20内的第一引导路径45中的下部的一半。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与以上述方法定位在第一引导路径45中的下部的一半的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相脱离的方向上移动时,设置成接近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的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的半嵌合检测突起29相接合,从而限制了嵌合操作杠杆30A在脱离方向上移动。
结果,在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中,倘若在完成了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操作之后,嵌合操作杠杆30不能从两个连接器壳体脱离,则连接器壳体处于嵌合在一起的中间状态。因此,能够从嵌合操作杠杆30的脱离操作判定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从而使得能够防止连接器壳体的嵌合误差的定位失败。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1A中,能够通过设置单隔板部28来界定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这两个引导路径。换言之,能够在当抑制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结构复杂性时设置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结构复杂。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中已描述的实施例并能够根据需要而进行修改、改善等。另外,材料、形状、尺寸、数量、组成元件安置在何处等都是任意的并且不强加限制,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本发明。
虽然已详细地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了并本发明,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是属于可对其进行各种改造和修改的。
本发明是基于2012年2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25348,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将在以下总共[1]至[3]条中简要列举已参考实施例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的特征。
[1]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壳体(10);
第二连接器壳体(20),该第二连接器壳体(20)具有外筒壁部(22)并被构造成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其中第一连接器壳体(10)插入到所述外筒壁部(22)中;以及
嵌合操作杠杆(30),该嵌合操作杠杆(30)作为杠杆部件能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中,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在一起以及从嵌合状态释放时,所述杠杆部件减少施加的操作力,
其中,嵌合操作杠杆(30)包括:
一对杠杆主体(31a),该一对杠杆主体(31a)安置成彼此相反,以在其间保持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一对外表面(12a);
转动支轴孔(33),该转动支轴孔(33)形成在位于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2a)相反的杠杆主体(31a)中,以与凸台部(13)转动接合,所述凸台部(13)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2a)上以从其突起;
凸台引导槽(34),该凸台引导槽(34)形成在杠杆主体(31a)的内表面上并且被按压入该处,以使得通过允许杠杆主体(31a)沿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的方向,被放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或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上转移,而使凸台部(13)和转动支轴孔(33)之间能够接合和脱离;
作用点突起部(37),该作用点突起部(37)设置在杠杆主体(31a)的外表面上以作为杠杆作用的点而从其突起,作用点突起部(37)被构造成在转动支轴孔(33)与凸台部(13)转动接合的状态下,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的嵌合开始时刻,穿过形成在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25)而插入,以到达外筒壁部(22)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该作用点突起部(37)还被构造成当作用点突起部(37)作为嵌合操作杠杆(30)从接合开始位置转动的结果而移动时,与形成为靠近突起部引导槽(25)的在外筒壁部(22)的内表面上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相接合,从而施加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方向上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以及
施加点部(38),该施加点部(38)接收操作力,该操作力被施加,以在作为转动中心的凸台部(13)上转动杠杆主体(31a),
其中,转动支轴孔(33)形成为椭圆形形状,使得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当嵌合操作杠杆(30)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作为与凸台部(13)的接触位置移动的结果,作用点突起部(37)能够从外筒壁部(22)内侧的突起接合突起部(27)脱离,而不施加在嵌合方向上作用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上的力,以便回到突起部引导槽(25)中。
[2]根据上述[1]的杠杆型连接器,
其中,嵌合操作杠杆(30)包括:弹性臂(41),该弹性臂(41)沿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在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的方向,从杠杆主体(31a)延伸;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该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被形成为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弹性臂(41)的远端侧突起;以及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该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形成得靠近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并且
其中,第二连接器壳体(20)包括:
第一引导路径(45),该第一引导路径(45)构造成限制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以向外定位,使得当连接器壳体半途嵌合在一起时在向外偏斜的状态下保持弹性臂(41),第一引导路径(45)还构造成当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释放在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的位置上的限制,以引导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到正常到达位置,在该正常到达位置,借助于弹性臂(41)的恢复力而在弹性臂(41)中不产生偏斜;
第二引导路径(46),该第二引导路径(46)构造成在正常到达位置引导引导路径转换突起(42),以在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及
半嵌合检测突起(29),该半嵌合检测突起(29)被安置成面对第一引导路径(45),并被构造成当连接器壳体被定位于嵌合开始位置时,与半嵌合检测台阶部(43)接合,以限制嵌合操作杠杆(30)在脱离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上述[2]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单隔板部(28)的两个表面界定了第一引导路径(45)和第二引导路径(46),该单隔板部(28)形成为在外筒壁部(22)内沿嵌合方向向外弯曲的形状。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杠杆型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之后,嵌合操作杠杆从两个连接器壳体上脱离,从而使得在使用中能够实现杠杆型连接器的重量的减少。
如此被移除的嵌合操作杠杆能够用以执行另一杠杆型连接器的嵌合操作。这使得标准部件能被设置为仅由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构成而不包括嵌合操作杠杆,从而使得能够实现通过减少设置的相关部件的数量而降低成本。

Claims (3)

1.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壳体;
第二连接器壳体,该第二连接器壳体具有外筒壁部并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插入到所述外筒壁部中;以及
嵌合操作杠杆,该嵌合操作杠杆作为杠杆部件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中,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嵌合在一起以及从嵌合状态释放时,所述杠杆部件减少施加的操作力,
其中,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包括:
一对杠杆主体,该一对杠杆主体安置成彼此相反,以在其间保持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一对外表面;
转动支轴孔,该转动支轴孔形成在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表面相反的所述杠杆主体中,以与凸台部转动接合,所述凸台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上以从其突起;
凸台引导槽,该凸台引导槽形成在所述杠杆主体的内表面上并且被压入该处,以使得通过允许所述杠杆主体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的方向,被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上或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上转移,而使所述凸台部和所述转动支轴孔之间能够接合和脱离;
作用点突起部,该作用点突起部设置在所述杠杆主体的外表面上以作为所述杠杆作用的点而从其突起,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被构造成在所述转动支轴孔与所述凸台部转动接合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与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的嵌合开始时刻,穿过形成在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部引导槽而插入,以到达所述外筒壁部内侧的接合开始位置,并且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还被构造成当所述作用点突起部作为所述嵌合操作杠杆从接合开始位置转动的结果而移动时,与形成为靠近所述突起部引导槽的在所述外筒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突起接合突起部相接合,从而施加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在一起的方向上作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上的力;以及
施加点部,该施加点部接收操作力,该操作力被施加,以在作为转动中心的所述凸台部上转动所述杠杆主体,
其中,所述转动支轴孔形成为椭圆形形状,使得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以用于连接之后,当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在返回方向上转动时,作为与所述凸台部的接触位置移动的结果,所述作用点突起部能够从所述外筒壁部内侧的所述突起接合突起部脱离,而不施加在所述嵌合方向上作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上的力,以便回到所述突起部引导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
其中,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包括:弹性臂,该弹性臂沿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中的方向,从所述杠杆主体延伸;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该引导路径转换突起被形成为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所述弹性臂的远端侧突起;以及半嵌合检测台阶部,该半嵌合检测台阶部形成得靠近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包括:
第一引导路径,该第一引导路径构造成限制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以向外定位,使得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半途嵌合在一起时在向外偏斜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引导路径还构造成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完全嵌合在一起时,释放在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的位置上的限制,以引导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到正常到达位置,在该正常到达位置,借助于所述弹性臂的恢复力而在所述弹性臂中不产生偏斜;
第二引导路径,该第二引导路径构造成在所述正常到达位置引导所述引导路径转换突起,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彼此脱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及
半嵌合检测突起,该半嵌合检测突起被安置成面对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并被构造成当所述连接器壳体被定位于嵌合开始位置时,与所述半嵌合检测台阶部接合,以限制所述嵌合操作杠杆在脱离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
其中,单隔板部的两个表面界定了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该单隔板部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壁部内沿嵌合方向向外弯曲的形状。
CN201380008290.8A 2012-02-08 2013-02-07 杠杆型连接器 Pending CN1040944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5348 2012-02-08
JP2012025348A JP5820289B2 (ja) 2012-02-08 2012-02-08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CT/JP2013/052899 WO2013118830A1 (ja) 2012-02-08 2013-02-07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480A true CN104094480A (zh) 2014-10-08

Family

ID=48947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8290.8A Pending CN104094480A (zh) 2012-02-08 2013-02-07 杠杆型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53910B2 (zh)
JP (1) JP5820289B2 (zh)
KR (1) KR20140117501A (zh)
CN (1) CN104094480A (zh)
DE (1) DE112013000893T5 (zh)
WO (1) WO201311883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0008A (zh) * 2014-11-17 2016-05-2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8075294A (zh) * 2017-09-29 2018-05-25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旋转驱动杆的高能量电气连接器
CN108695650A (zh) * 2017-03-29 2018-10-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单元
CN112470347A (zh) * 2018-08-17 2021-03-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3224581A (zh) * 2020-02-06 2021-08-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239B2 (ja) * 2014-12-03 2017-05-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332074B2 (ja) * 2015-02-16 2018-05-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607403B2 (ja) 2016-06-17 2019-11-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441866B2 (ja) * 2016-09-21 2018-1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840640B2 (ja) * 2017-08-18 2021-03-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927108B2 (ja) * 2018-03-23 2021-08-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2004A (en) * 1989-05-19 1992-11-10 Yazaki Corporation Multi-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requiring low insertion and removal force
US6176713B1 (en) * 1998-03-30 2001-01-23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2298977A (ja) * 2001-03-28 2002-10-11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1317B2 (ja) * 1994-09-14 2000-0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3442661B2 (ja) 1998-08-10 2003-09-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3715115B2 (ja) * 1998-09-10 2005-11-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3732667B2 (ja) * 1999-02-08 2006-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US6274945B1 (en) * 1999-12-13 2001-08-14 Capstone Turbine Corporation Combustio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JP4989502B2 (ja) * 2008-02-08 2012-08-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4944052B2 (ja) * 2008-02-08 2012-05-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2004A (en) * 1989-05-19 1992-11-10 Yazaki Corporation Multi-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requiring low insertion and removal force
US6176713B1 (en) * 1998-03-30 2001-01-23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2298977A (ja) * 2001-03-28 2002-10-11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0008A (zh) * 2014-11-17 2016-05-2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5610008B (zh) * 2014-11-17 2018-02-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8695650A (zh) * 2017-03-29 2018-10-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单元
CN108695650B (zh) * 2017-03-29 2019-11-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单元
CN108075294A (zh) * 2017-09-29 2018-05-25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旋转驱动杆的高能量电气连接器
CN108075294B (zh) * 2017-09-29 2024-03-26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旋转驱动杆的高能量电气连接器
CN112470347A (zh) * 2018-08-17 2021-03-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2470347B (zh) * 2018-08-17 2023-02-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3224581A (zh) * 2020-02-06 2021-08-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17501A (ko) 2014-10-07
DE112013000893T5 (de) 2014-10-16
US20150004829A1 (en) 2015-01-01
JP2013161759A (ja) 2013-08-19
US9153910B2 (en) 2015-10-06
WO2013118830A1 (ja) 2013-08-15
JP5820289B2 (ja)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4480A (zh) 杠杆型连接器
CN103811939B (zh) 杆式连接器
US6997725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5308802B (zh) 连接器组件
KR101103476B1 (ko) 차량의 도어, 해치 등에 통합된 로크를 작동시키기 위한장치
CN105164354A (zh) 车辆用把手装置
CN104115344A (zh) 杠杆型连接器
CN101471510B (zh) 杆式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连接方法
US9540854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CN105552642A (zh) 用于直接配合和分离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
CN104145382B (zh) 杆式连接器
JP5795612B2 (ja) 腕時計用ベルトまたは衣服のベルト用のクラスプ
CN104009349A (zh)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CN104009331A (zh)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KR20200056537A (ko) 커넥터 장치
KR101529264B1 (ko) 레버 끼워맞춤식 커넥터
JP5885597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WO2013157617A1 (en) Lever type connector
JP5843167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5576441A (zh) 带有杠杆的连接器
JP6806528B2 (ja) 車両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JP2002298977A (ja)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CN102729227B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
JP2008177096A (ja)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JP2015220079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