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9331A -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9331A
CN104009331A CN201410066552.2A CN201410066552A CN104009331A CN 104009331 A CN104009331 A CN 104009331A CN 201410066552 A CN201410066552 A CN 201410066552A CN 104009331 A CN104009331 A CN 104009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ar
sliding part
chimeric
connect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65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雅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09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9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77Pivoting levers actuating linearly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使得滑动件不会从动作开始位置被意外地压入。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内组装有通过杆(20)的转动操作而滑动的滑动件(19)。滑动件(19)被保持在能够使设置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凸轮从动件(17)被容受到凸轮槽(29)内的初始位置。当滑动件(19)位于初始位置时,滑动件(19)的一部分从连接器向外侧突出。杆(20)的杆板(20A)形成为当滑动件(19)位于初始位置时在其侧边缘的一部分形成的保护边缘部(38)位于与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大致相同或比其靠后方的位置。而且,与操作部(20B)相比,该保护边缘部(38)位于与转动轴(34)距离更近的部位。

Description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降低阴阳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力,公知具备增力机构的连接器。例如,存在下述结构:在一方的连接器的外表面设置凸轮从动件(销),在另一方的连接器以向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容纳滑动件(slide,滑块),并且在使凸轮从动件与在滑动件上形成的凸轮槽卡合的状态下使滑动件滑动,从而产生增力作用并且将两个连接器引导至正确的嵌合状态。
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大多使滑动件在连接器嵌合前处于从连接器的壳体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在将连接器运送到嵌合作业的现场的过程中等,如果滑动件的突出端部与异物抵接,则存在着滑动件被意外压入的问题。作为克服这样的问题的结构,列举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59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除了通常的初始位置、嵌合完成位置的保持位置之外,还要追加设定用于在运送途中保持杆的停止位置。而且,在杆上一定角度范围内形成有与滑动件的齿条齿啮合的小齿轮,不过除此之外还追加有止动齿,从而避免在停止位置处滑动件与最前头的齿条齿抵接而从突出状态被意外压入。进而,为了避免在使杆从停止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杆的小齿轮与滑动件的齿条齿啮合而使滑动件移动,形成为在止动齿与小齿轮之间设置无齿部等复杂的结构。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其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在连接器彼此嵌合前滑动件被意外压入。
本发明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基于增力作用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嵌合,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壳体;滑动件,组装为能够从该连接器壳体的侧面向与嵌合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形成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对方侧连接器中的凸轮从动件嵌合的凸轮槽;以及杆,在一端部具备操作部,与滑动件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接且经由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连接器壳体,滑动件能够在动作开始位置和动作完成位置之间移动,动作开始位置是滑动件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向其组装方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使凸轮槽容受凸轮从动件的位置,动作完成位置是从该动作开始位置向连接器壳体内进入到更深的位置而使两个连接器成为正确的嵌合状态的位置,并且,在滑动件或杆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有锁定构件,锁定构件与连接器壳体卡定而将滑动件保持在动作开始位置,能够通过杆的转动操作而解除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卡定,而且,与滑动件在位于动作开始位置时从连接器壳体突出的突出端部处于大致相同高度位置的杆的一部分作为保护边缘部,在所述滑动件的组装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突出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突出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并且,从转动轴到保护边缘部的距离设定为比从转动轴到操作部的距离短。
当滑动件位于动作开始位置时,其一部分成为从连接器壳体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当突出端部与异物抵接而受到压入方向的外力时,存在着锁定构件的卡定被强制地解除而朝向动作完成位置移动的危险。
然而,根据本发明,当滑动件位于初始位置时,其突出端部与杆的保护边缘部位于相同位置,或者相比之下杆的保护边缘部位于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由异物产生的压入力不会作用于滑动件,而是首先作用于保护边缘部。并且,将从杆的转动轴到保护边缘部的距离设定为比其到操作部的距离短,因此与直接作用于滑动件的突出端部的情况相比,作用于保护边缘部的情况将锁定构件强制地解除所需的力更大。因此,相应地,本发明的结构能够缓和滑动件被意外地向动作完成位置压入的情况。
由此,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够通过在一定条件下使杆的一部分比滑动件的突出端部位于靠近组装方向后方这样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消除滑动件被意外压入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的嵌合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的嵌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固定侧连接器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固定侧连接器单元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在图4中将对准板拆下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固定侧连接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在图6中将对准板拆下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8是对准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杆位于初始位置时的第一杆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第一杆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第一杆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图11的P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14是示出第一杆侧连接器的外壳体的主视图。
图15是总橡胶塞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电线插通孔的沿图15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定位孔的沿图15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内壳体的后视图。
图19是示出定位销和定位孔的嵌合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定位销插通于定位孔的状况对插通于电线插通孔中的电线的密封状况的影响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滑动件的容纳状态的沿图11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杆位于初始位置时杆与滑动件的连接状况的与图11的F-F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杆与滑动件的连接状况的与图11的F-F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24是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25是前罩的后视图。
图26是示出保持器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的状态的与图11的B-B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保持器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的状态的与图11的B-B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与第一杆侧连接器松嵌合而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凸轮槽的入口部分时的滑动件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嵌合完成时的滑动件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与第一杆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与第一杆侧连接器嵌合完成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2是在第二杆侧连接器处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33是在第二杆侧连接器处杆位于初始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34是在第二杆侧连接器处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35是在第二杆侧连接器处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构成为,杆由一对杆板和将两个杆板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操作部构成,且杆以跨过连接器壳体的侧面中的与组装有滑动件的面相邻且相对的两个侧面的方式安装,保护边缘部在两个杆板中夹着滑动件的突出端部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杆以通过两个杆板夹着滑动件的方式将滑动件安装于连接器壳体,因此,由于在夹着滑动件的突出端部的两个杆板均配置有保护边缘部,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滑动件的突出端部与异物干扰。
<实施例>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进行了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的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由下述部分构成:固定侧连接器单元U,在基板1上并列配置两个固定侧连接器(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而成;以及第一杆侧连接器L1、第二杆侧连接器L2,能够相对于各固定侧连接器F1、F2嵌合。
(固定侧连接器单元U:主要参照图1至图8)
固定侧单元U具有基板1,在该基板1上安装有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以各自的长边彼此沿着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的排列方向在同一条线上排列的方式安装于基板1。
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具有从基板1向嵌合方向前方(图1的上方)突出的棱筒状的罩部2、3。如图3所示,在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的罩部2、3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对与杆侧连接器L1、L2的嵌合进行引导的引导突轴4、5,所述引导突轴4、5均从罩部2、3的内壁朝向嵌合面侧一体地突出形成。在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沿长度方向并列配置有两根引导突轴4,在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中,在中央部配置有一根引导突轴5,并且各自形成为剖面大致十字状。
另外,在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与后述的杆侧连接器L1、L2嵌合的状态下,上述各引导突轴4、5相对于对应的杆侧连接器L1、L2贯通至在杆侧连接器L1、L2内组装的总橡胶塞39为止的范围。
在两个罩部2、3内分别突出排列有形成为杆轴状的多根阳端子配件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安装了比第二固定侧连接器更多的阳端子配件6,成为更多极化的设定。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中的各阳端子配件6在分别压入各个罩部2、3的内壁并且贯通基板1而向后方突出后,向下方(图1的纸面里侧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弯曲。
在基板1的后表面侧以包围从基板1突出的各阳端子配件6组的方式设置有保护壁7。保护壁7设置在从基板1的上边缘部到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部的范围,并且向各阳端子配件6的突出方向伸出而形成。
如图4所示,所有阳端子配件6的末端部插通到各定位用贯通孔9中,所述各定位用贯通孔9贯通对准板8而形成。如图6、图8所示,对准板8由长条状的平板材料形成,定位用贯通孔9的孔组与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对应地对这些配置区域进行划分。如图8所示,在对准板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呈台阶状地形成台阶边缘10。而且,在对准板8上,在定位用贯通孔9的配置区域间贯通有台阶孔11。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保护壁7的两侧壁且各自的下端部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有钩挂边缘12,两台阶边缘10钩挂在钩挂边缘12而保持对准板8。而且,如图5、图7所示,中间壁13在基板1的后表面且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之间的部位沿纵向朝向后方突出,在其下端部上,中间保持部14构成钩状而形成。中间保持部14以卡定状态插入到对准板8的台阶孔11。由此,通过在容易受到翘起等的影响的中间部保持对准板8,即使万一发生翘起时也能够矫正,从而能够使对准板8的保持更可靠。
如图5所示,在保护壁7中的两侧壁部的下端面突出有夹紧件15。各阳端子配件6插通印刷基板16(参照图4)的通孔(未图示),两个夹紧件15对印刷基板16进行到锡焊为止的期间的临时保持,并插通在印刷基板16上设置的临时保持用的孔(未图示)而弹性地卡定。
在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中的罩部2的外表面,在长边侧的两面(沿两个固定侧连接器的排列方向的面)上,在各面上分别突出地形成有两根凸轮从动件17。如图1所示,两根凸轮从动件17形成为销轴状,配置在接近罩部2的开口边缘的高度位置且相对于罩部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线而向远离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方向偏移的位置。相对于此,在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设置有凸轮从动件18的面为罩部3的外表面且短边侧的两面(沿着与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中的凸轮从动件18配置在沿着两个短边侧的面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参照图3),其高度位置设定在比第一固定侧连接器低的位置(参照图1)。
(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主要是图9至图31)
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组装有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凸轮从动件17卡合的、作为增力机构的滑动件19(参照图28、图29等),并且具备用于使该滑动件19移动的杆20(参照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等所示,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连接器壳体由成为外侧的壳体的外壳体21和组装于其内部的内壳体22构成。
外壳体21形成为向前表面侧(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相对的一侧)开口的棱筒状,其内部成为相对于内壳体22的容纳空间。外壳体21的容纳空间的内壁23的后表面成为电线拉出面67。在该电线拉出面67贯通形成有多个电线插通孔24,与阴端子配件25连接的各电线W被拉出到外壳体21(连接器壳体)的外部。而且,在内壁23开口有一对用于使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两个引导突轴4退避的退避孔69A。
如图12等所示,在外壳体21的两个长边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滑动件19的滑动件容纳室26。两个滑动件容纳室26分别在外壳体21的一方的短边侧的面(两个固定侧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外侧的面)开口(参照图13),成为滑动件19的插入口27。
如图14所示,在构成外壳体21的嵌合面侧的前表面壁,能够使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各凸轮从动件17进入的进入口28在各自对应位置开口,各进入口28与两个滑动件容纳室26内连通。
如图13等所示,滑动件19具有一对臂部19A,所述一对臂部19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容纳在两个滑动件容纳室26内,所述一对臂部19A的一端彼此由连接部19B连接。在两个臂部19A的相对面侧(向相对于内壳体22的容纳空间露出而相对的侧),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各凸轮从动件17对应地在每单侧分别凹陷而形成有两条凸轮槽29。所述凸轮槽29与对应的凸轮从动件17卡合,具有伴随着滑动件19的滑动动作而产生增力作用且将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引导至嵌合状态的功能。
如图28、图29所示,在滑动件19的两个臂部19A的靠近自由端的一侧的侧边缘(图示上边缘)形成有能够弯曲的卡定爪30(锁定构件)。相对于此,在外壳体21中的滑动件容纳室26内,在滑动件19的移动方向上分离的两个位置形成有第一卡定凹部31和第二卡定凹部32。当卡定爪30与第一卡定凹部31卡定时(图28状态),滑动件19被保持在从外壳体21向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排列方向外侧突出一部分的动作开始位置。当滑动件19被保持在动作开始位置时,滑动件19的两个凸轮槽29的入口分别与对应的进入口28连通,位于能够容受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凸轮从动件17的状态。而且,卡定爪30的滑动件19的插入方向后端面形成为陡立切面,通过该面与第一卡定凹部31的孔壁卡定,滑动件19被保持为防止被从外壳体21拔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卡定爪30的前端面侧成为倾斜面而对滑动件19作用预定的压入力时,解除与第一卡定凹部31的卡定而能够向压入方向前方移动。不过,卡定爪30的前端面形成为比较陡的坡度,并且设定为只要不对滑动件19作用一定程度以上的压入力,就不会意外解除与第一卡定凹部31的卡定。
而且,在卡定爪30与第二卡定凹部32卡定的状态下(参照图29),滑动件19通过连接部19B抵接在外壳体21的侧壁面上而被保持在动作结束位置。此时,凸轮从动件17到达凸轮槽29的终端,成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嵌合完成的状态。另外,卡定爪30与第二卡定凹部32的卡定状况能够通过对滑动件19施加向拔出方向的较强的力而解除。
如图14所示,在外壳体21靠近形成有滑动件的插入口27的面即嵌合面的两侧部被切开,在此,用于安装杆20的一对转动轴34沿短边方向突出。
杆20能够绕所述两个转动轴34在初始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嵌合完成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杆20由隔着外壳体21的两个长边侧的面的一对杆板20A和连接两个杆板20A的端部彼此的操作部20B形成。通过将转动轴34以防脱状态插入两个杆板20A的自由端部,杆20整体能够绕转动轴34转动。如图21至图23所示,在两个杆板20A的内表面侧(彼此的相对面侧)的自由端部分别凹陷而形成有连接槽33,该连接槽33形成为长孔状。在两个连接槽33中嵌入有连接销35,该连接销35从滑动件19的两个臂部19A的靠近连接部19B的外表面突出而形成,由此,能够使滑动件19与杆20的转动动作连动而进行滑动动作。
如图1等所示,用于在嵌合完成位置对杆20进行转动限制的止动边缘36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呈台阶状地设置在外壳体21的两个长边侧的面上。即,外壳体21的两个长边侧的面形成为以该止动边缘36为界而使其下侧区域向外侧伸出。止动边缘36形成为在从与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相对的一侧的端部沿两个固定侧连接器的排列方向水平地延伸后,大致朝向转动轴34呈弧状地下降。
另一方面,如图22、图23所示,在杆20的两个杆板20A的内表面侧呈台阶状地设置有形状与止动边缘36的形状配合的抵接边缘37,并且比该抵接边缘37靠近下侧的区域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形成。由此,如图23所示,通过抵接边缘37沿着止动边缘36而抵接,实现在如图23或者图2等所示的嵌合完成位置限制杆20转动。另外,如图23所示,在杆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杆20的操作部20B的外表面与外壳体21的短边侧的外表面成为大致位于同一面的状态。
而且,如图21所示,当杆20位于初始位置且滑动件19位于动作开始位置时,如上所述,滑动件19的连接部19B侧成为从外壳体21向外侧突出的状态。此时,杆20的两个杆板20A的侧边缘中的与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在图示高度方向上对应的部位(以下,将该部位称为保护边缘部38)在滑动件19的组装方向上位于与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其靠近组装方向后方的位置。因此,实现了在异物从滑动件19的组装方向后方接近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的情况下,相对于与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抵接,异物更容易与杆20的两个保护边缘部38抵接的状况。而且,由图21也可以明确,在从图21所示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从杆20的转动轴34到保护边缘部38为止的距离比到杆20的操作部20B为止的距离足够短,因此对于解除卡定爪30的卡定所需的力来说,与操作操作部20的情况相比,作用于保护边缘部38的压入力变得相当大。因此,相应地,与直接对滑动件19作用压入力的情况相比,对保护边缘部38作用相同的按压力的情况更不易使卡定爪30的卡定解除。
接着,对组装在外壳体21的容纳空间中的内壳体22进行说明。如图12等所示,在内壳体22的后表面侧安装有总橡胶塞39。在内壳体22的后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总橡胶塞39的橡胶塞容纳部40。橡胶塞容纳部40形成于从内壳体22的后端面(分隔壁41)的周缘向后方呈棱筒状地延伸出的部分的内侧。如图18所示,在内壳体22的周壁42的上下面且其末端部,在每单侧分别形成有一对相对于外壳体21的锁定突部43。在上侧配置的锁定突部43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比在下侧配置的锁定突部43彼此的间隔窄。另一方面,如图26、27所示,在外壳体21的内壁23上与各锁定突部43对应地形成有锁定支撑边缘44。假设在要将内壳体22从正确姿势上下翻转而安装于外壳体21的情况下,由于间隔的不同,锁定突部43与锁定支撑边缘44不对应而发生干扰,因此无法组装。
内壳体22的分隔壁41将橡胶塞容纳部40与容纳阴端子配件25的端子容纳部46之间分隔。容纳阴端子配件25的各腔体47的后端侧在分隔壁41开口,总橡胶塞39的各电线插通孔45与外壳体21的内壁23的各电线插通孔24同轴地连通。在分隔壁41贯通而形成有一对用于使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两个引导突轴4退避的退避孔69B。
如图12等所示,总橡胶塞39以抵接在分隔壁41的后表面的状态安装,当内壳体22组装到外壳体21内时,总橡胶塞39被夹在分隔壁41的后表面与外壳体21的内壁23之间而被保持。总橡胶塞39与分隔壁41的后表面相对,并通过下述结构在定位状态下安装。
图18是从橡胶塞容纳部40侧观察内壳体22的图。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分隔壁41的后表面侧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配置有多个定位销48。具体来说,如图18所示,在分隔壁41形成的电线插通孔45根据插通的阴端子配件25的大小而将配置区域划分为图示的三层,各定位销48配置在中层的配置区域中的中央的层的各电线插通孔45周围的对角位置。各定位销48构成大致圆柱状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总橡胶塞39形成为能够容纳在橡胶塞容纳部40内,在外周面形成有三条外唇部49,从而能够以密封状态沿橡胶塞容纳部40的周壁的内周面紧贴。如图15、图16所示,在总橡胶塞39贯通形成有多个电线插通孔45。在各电线插通孔45内分别形成有两条内唇部50,从而能够以密封状态紧贴在电线W的覆层的外周面。而且,在总橡胶塞39的表里两面且与各定位销48对应的位置,在同轴上分别凹陷而形成有定位孔51。各定位孔51配置在总橡胶塞39的位于中层区域的电线插通孔45中的、中央的层的电线插通孔45周围的对角位置。各定位孔51形成为将定位销48稍稍压入就能够插通的孔径,并且形成为比定位销48的全长稍深的尺寸。而且,如图17所示,各定位孔51在靠近里侧部的部位形成有孔径变小的收缩部51A。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电线W的插通方向(轴方向)上形成有收缩部51A的位置与总橡胶塞39的电线插通孔45的一侧的内唇部50的位置大致对齐。
在内壳体22的端子容纳部46形成有能够容纳阴端子配件25的多个腔体47,所述多个腔体分别在前后方开口形成。在各腔体47内的末端部形成有能够弯曲的凸状部52,所述凸状部52能够弹性卡定于阴端子配件25。
如图12等所示,在端子容纳部46的前端面嵌合安装有前罩53。前罩53具有与各腔体47连通并容纳阴端子配件25的前端部的部分,在该容纳部分形成有与阴端子配件25的前端面抵接的前止动壁54。而且,能够使阳端子配件6进入的薄片插通孔55在各前止动壁54开口,并且在薄片插通孔55的下部开口有夹具插通孔55A。而且,如图11和图25所示,一对用于使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两个引导突轴4退避的退避孔69C在前罩53开口。并且,如图25所示,前罩53在与内壳体22相对的一侧的面的上边缘朝向密封圈57延伸出左右分开的一对按压片56。两个按压片56的末端在密封圈56的近前部向上方立起,防止密封圈57脱出。而且,在密封圈57的下缘部设置有左右分开的一对锁定爪58。如图27所示,通过两个锁定爪58与锁定凹部59卡定而将前罩53安装于于内壳体22,该锁定凹部59在内壳体22中的与端子容纳部46的下表面对应的位置凹陷而形成。
如图12等所示,端子容纳部46的外周面与外壳体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为进行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嵌合的嵌合空间S。而且,在端子容纳部46的里侧部的外周面嵌合安装所述密封圈57。该密封圈57能够将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罩部2的内表面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之间密封。
在内壳体22的端子容纳部46的侧面开口有保持器插通孔60,保持器6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于该保持器插通孔60(参照图24等)。图24是保持器60的主视图。保持器61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如图24所示,其与各腔体47对应地开口有多个卡定孔64和用于使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两个引导突轴4退避的一对退避孔69D。而且,分别在保持器61的长度方向两侧边缘沿保持器61的插入方向并列地突出形成有临时卡定爪62和正式卡定爪63。虽未详细图示,不过这些卡定爪62、63依次以能够解除卡定的方式与在保持器插通孔60内形成的卡定支撑部相卡定,从而将保持器61相对于内壳体22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图26所示的位置)和正式卡定位置(图27所示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当保持器61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阴端子配件25相对于腔体47拔插自如,当保持器61位于正式卡定位置时,阴端子配件25与保持器61卡定并与由凸状部52实现的卡定一起形成双重防脱的状态。
接着,对安装于外壳体21的电线罩66进行说明,电线罩66用于矫正从第一杆侧连接器L1拉出的电线W的拉出方向。如图12等所示,电线罩66以覆盖外壳体21的电线拉出面(内壁23的后表面)的方式安装,杆20以跨过电线罩66的方式安装。电线罩66具有朝向侧方开口的电线拉出口68(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线拉出口68的开口方向被设定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排列方向外侧。
(第二杆侧连接器L2:参照图32至图35)
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构成部件基本上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相同。由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主要的不同点为,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不具备滑动件,杆70的操作方向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为正交的关系,电线罩71的电线拉出口7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2为相反方向。以下,对与这些不同点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3所示,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杆70以跨过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外壳体73中与嵌合面K和电线拉出面H相邻的侧面中的两个短边部之间的方式安装。其转动方向为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朝向(大致沿着嵌合方向的朝向),是沿着在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中设置有凸轮从动件18的两面的方向。因而,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杆70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杆70的转动方向大致正交。
而且,在构成杆70的两个杆板70A的内表面凹陷而设置有在图33、图35中以虚线示出的凸轮槽74,所述凸轮槽74通过杆70的转动操作与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对应凸轮从动件18卡合来利用增力作用将两个连接器F2、L2向嵌合状态引导。
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杆70也能够在初始位置(图33所示的位置)和嵌合完成位置(图35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另外,在构成杆70的两个杆板70A的转动轴75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杆70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机构。这样用于保持初始位置的机构是公知的,因此详细结构并未图示,简单来说,在两个杆板70A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钩状的临时保持构件,所述临时保持构件与外壳体73卡定而将杆70保持在初始位置,但是如果使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较浅地嵌合,则所述临时保持构件与进入到第二杆侧连接器L2内的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末端部抵接从而自动地解除上述初始位置的临时保持状态。关于在嵌合完成位置的保持,在杆70的操作部70B的中央形成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76,该锁定臂76与设置于外壳体73的侧面下部的支撑部77(参照图1)卡定。
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电线罩71以覆盖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外壳体73的电线拉出面的方式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中的电线罩71的电线拉出口72的开口方向被设定为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排列方向外侧,即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开口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电线罩71的电线拉出口72呈喇叭状扩张而形成卷带部78(参照图1)。
如图1等所示,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杆20以跨过在该连接器L1中安装的电线罩66的方式安装,不过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电线罩71并非如此。换言之,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中,杆20的操作方向是沿着从电线罩66拉出电线W的拉出方向的方向,不过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杆70的操作方向与电线W的拉出方向为大致正交的关系。因此,在杆70位于接近电线罩71侧的图33所示的初始位置时,存在着与电线罩71干扰的可能性,不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3、图35所示,在电线罩71沿矫正部71A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缩颈部79。
即,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电线罩71由下述部分形成:基部71B,用于安装到外壳体73;以及中空的矫正部71A,从所述基部71B一体地突出并与杆7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用于矫正电线W的拉出方向。
如图33、图35所示,该矫正部71A并非从基部71B的图示上下两侧边缘的附近立起,而是在中央附近将根部的两侧形成为弯曲面(缩颈部79)并以笔直地立起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如图27所示,在所述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电线罩66中,矫正部66A以从靠近基部66B的侧边缘部的部位起开始立起、并从该处朝向突出端部侧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对比中,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电线罩71的矫正部71A经由缩颈部79从基部71B的侧边缘不间断地立起,从而将电线罩71的内部空间以偏向中央的状态收窄。由此,电线罩71内的电线W被集中容纳到电线罩71内的上方空间。因此,在电线拉出口72部分限制电线W向下方分散,因此能够在卷带部78中使卷绕带的作业顺畅地进行。而且,通过在电线罩71形成缩颈部79,有利于在杆70位于初始位置时避免与操作部70B的干扰。
接着,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例涉及的连接器的嵌合作业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二杆侧连接器L2相对于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嵌合作业进行说明(也可以先进行第一杆侧连接器L1相对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嵌合作业)。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被保持在图33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二杆侧连接器L2从图1所示的方向较浅地嵌合于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由此,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的两个凸轮从动件18进入到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杆70的凸轮槽74的入口部分。此后,当使杆70如图33、图36所示地绕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凸轮从动件18沿凸轮槽74位移,通过在该过程中产生的增力作用来进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与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嵌合。接着,当杆70到达图2、图35所示的嵌合完成位置并被保持在该位置时,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与第二杆侧连接器L2成为正确的嵌合状态。
接着,对第一杆侧连接器L1相对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嵌合作业进行说明。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杆被保持在图1等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卡定爪30卡定在第一卡定凹部31,因此滑动件19被保持在图28所示的动作开始位置。接着,当使第一杆侧连接器L1从图1所示的方向较浅地嵌合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时,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的各凸轮从动件17经过在外壳体21开口形成的各进入口28而进入到对应的凸轮槽29的入口。此后,当杆20如图28等所示地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卡定爪30与第一卡定凹部31的卡定状况被解除,滑动件19与杆20的转动连动而朝向滑动件容纳室26内的里侧位移。与此相伴地,各凸轮从动件17沿对应的凸轮槽29位移,通过在该过程中产生的增力作用进行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嵌合。接着,杆20到达图29所示的嵌合完成位置,滑动件19到达动作完成位置,卡定爪30与第二卡定凹部32卡定,从而将滑动件19和杆20保持在这些位置(另外,也可以在杆20另外设置能够解除锁定的锁定装置来强化嵌合完成位置的保持力)。由此,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与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成为正确的嵌合状态。
上述的本实施例的效果如下所述。
(1)在本实施例中,在并列的第一固定侧连接器F1和第二固定侧连接器F2中,设置有凸轮从动件17、18的面的朝向为彼此正交的关系。与此相伴地,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和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中,杆20、70的转动方向也为彼此正交的关系。因此,与杆20、70的转动方向彼此平行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避免杆20、70彼此在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之间干扰的情况,能够将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之间的距离缩短相应的量,因此能够使固定侧连接器单元U小型化。
而且,组装于第一杆侧连接器L1的滑动件19在动作开始位置从外壳体21向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的排列方向外侧突出,因此这也有利于缩短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之间的距离。
进而,由于将两个杆侧连接器L1、L2中的电线W的布线方向均设定为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的排列方向外侧(相反方向),因此与上述情况相同,有利于缩短两个固定侧连接器F1、F2之间的距离。
(2)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中,将杆70转动的空间设定为与电线罩71突出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因此能够与电线罩71的突出高度无关地单独设定杆长度。由此,能够使杆70小型化。
而且,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电线罩71中的矫正部71A从基部71B起经由缩颈部79而立起,使电线罩71的内部空间在中央部收窄,因此能够将电线W以集中化的状态容纳在比缩颈部79靠近上方的空间。因此,对电线W与电线罩71一起卷绕带时的作业变得容易。
进而,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中,当杆70位于初始位置时,杆70的操作部70B位于在电线罩71的缩颈部79的附近且沿着缩颈部79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位于初始位置的杆70配置为不与电线罩71干扰。
(3)如图19、图20所示,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第二杆侧连接器L2中,在总橡胶塞39的各定位孔51的轴向的中途的部位形成收缩部51A,从而当将从内壳体22侧突出而形成的定位销48压入时,形成有收缩部51A的周围的壁部局部地向相邻配置的电线插通孔45侧靠近。由此,局部地增强对电线W的覆层的压接力,能够强化对电线W的密封性。
而且,如图19所示,收缩部51A的电线插通孔45中的在轴向上的位置与内唇部50的峰部的位置对齐,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对电线覆层的密封性的强化。
进而,定位孔51配置在各电线插通孔45周围的对角位置,因此能够尽量填充各电线插通孔45彼此的间隙,并且有利于使对电线W的密封力向周向均匀化。
(4)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中,在初始位置将杆20的保护边缘部38定位在与从外壳体21突出的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相同或者在其后方的位置且将该保护边缘部38设定在接近转动轴34的位置,从而能够以这样简单的结构避免滑动件19的意外压入。
而且,杆20具有夹持滑动件19的一对杆板20A,并将该一对杆板20A两者的后边缘部作为保护边缘部38,因此在异物从后方接近滑动件19的突出端部的情况下,与异物抵接于滑动件19的可能性相比,异物与两个保护边缘部38抵接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滑动件19的意外压入。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滑动件19和杆20两者组装在第一杆侧连接器L1,不过也可以组装任一个。而且,相反地,也可以将杆70和滑动件两者组装在第二杆侧连接器L2。
(2)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杆侧连接器L1、第二杆侧连接器L2的连接器壳体构成为内、外两部件结构,不过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将连接器壳体(外壳体)的内壁23另外形成即可。而且,在所述结构中,在另外形成的内壁34也形成有定位销,并且将定位销48相对于总橡胶塞39插入到在其表里侧形成的定位孔51即可。
(3)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总橡胶塞39的表里两面形成定位孔51,不过也可以在与内壳体22相对的一侧的单面设置定位孔51。
(4)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保持器61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和正式卡定位置这两个位置,不过并不一定要设定临时卡定位置。
(5)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前罩53从内壳体22的前方(沿着嵌合方向的方向)嵌合安装的方式,不过也可以从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组装。
(6)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器61的组装方向与锁定爪58的弯曲方向为相同方向,不过也可以是正交的方向。

Claims (2)

1.一种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基于增力作用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嵌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壳体;
滑动件,组装为能够从该连接器壳体的侧面向与所述嵌合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形成有能够与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中的凸轮从动件嵌合的凸轮槽;以及
杆,在一端部具备操作部,与所述滑动件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接且经由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
所述滑动件能够在动作开始位置和动作完成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动作开始位置是所述滑动件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向其组装方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凸轮槽容受所述凸轮从动件的位置,所述动作完成位置是所述滑动件从该动作开始位置向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进入到更深的位置而使两个连接器成为正确的嵌合状态的位置,并且,
在所述滑动件或所述杆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有锁定构件,所述锁定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卡定而将所述滑动件保持在所述动作开始位置,能够通过所述杆的转动操作而解除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卡定,而且,
与所述滑动件位于所述动作开始位置时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突出的突出端部处于大致相同高度位置的所述杆的一部分作为保护边缘部,在所述滑动件的组装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突出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突出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并且,
从所述转动轴到所述保护边缘部的距离设定为比从所述转动轴到所述操作部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由一对杆板和将两个杆板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所述操作部构成,并且所述杆以跨过所述连接器壳体的侧面中的与组装有所述滑动件的面相邻且相对的两个侧面的方式安装,所述保护边缘部在所述两个杆板中夹着所述滑动件的所述突出端部形成。
CN201410066552.2A 2013-02-26 2014-02-26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Pending CN1040093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5260A JP2014165031A (ja) 2013-02-26 2013-02-26 倍力機構付きコネクタ
JP2013-035260 2013-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9331A true CN104009331A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69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6552.2A Pending CN104009331A (zh) 2013-02-26 2014-02-26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7789B2 (zh)
JP (1) JP2014165031A (zh)
CN (1) CN10400933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2361A (zh) * 2016-06-07 2017-12-1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07785720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8140987A (zh) * 2015-10-07 2018-06-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连接装置
CN114556714A (zh) * 2019-10-18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杆式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0619B2 (ja) * 2012-10-29 2015-10-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6207414A (ja) * 2015-04-21 2016-12-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06461B2 (ja) 2015-10-05 2017-10-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74895B2 (ja) 2016-02-09 2018-08-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6645359B2 (ja) * 2016-05-30 2020-02-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10262B1 (ja) * 2017-05-15 2017-10-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980842B2 (ja) * 2019-06-26 2021-12-1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フィードバックを有する接合補助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CN112152013B (zh) 2019-06-26 2022-04-08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JP7456397B2 (ja) 2021-02-10 2024-03-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9583A (ja) * 1998-03-09 1999-11-30 Yazaki Corp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2003132996A (ja) * 2001-10-30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145657A (zh) * 2006-09-13 2008-03-19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杠杆式电连接器
CN101364688A (zh) * 2007-08-10 2009-02-11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杆式连接器
JP2010123385A (ja) * 2008-11-19 2010-06-0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2089400A (ja) * 2010-10-21 2012-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倍力機構付きコネクタ
JP2012238405A (ja) * 2011-05-10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1146A (en) * 1997-06-02 2000-06-06 Quality Synthetic Rubber, Inc. Seal for disposition between wires and their receiving connector
ITTO20010290A1 (it) 2001-03-27 2002-09-27 Framatome Connectors Italia Connetore elettrico.
JP2005317385A (ja) * 2004-04-28 2005-11-10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防水型コネクタ用シール部材及び防水型コネクタ
JP4523987B1 (ja) * 2009-02-27 2010-08-1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スライドカム付き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9583A (ja) * 1998-03-09 1999-11-30 Yazaki Corp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2003132996A (ja) * 2001-10-30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145657A (zh) * 2006-09-13 2008-03-19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杠杆式电连接器
CN101364688A (zh) * 2007-08-10 2009-02-11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杆式连接器
JP2010123385A (ja) * 2008-11-19 2010-06-0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2089400A (ja) * 2010-10-21 2012-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倍力機構付きコネクタ
JP2012238405A (ja) * 2011-05-10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0987A (zh) * 2015-10-07 2018-06-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连接装置
CN108140987B (zh) * 2015-10-07 2019-12-2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连接装置
CN107482361A (zh) * 2016-06-07 2017-12-1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07482361B (zh) * 2016-06-07 2020-03-31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07785720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7785720B (zh) * 2016-08-24 2021-06-01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14556714A (zh) * 2019-10-18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杆式连接器
CN114556714B (zh) * 2019-10-18 2024-03-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杆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2819A1 (en) 2014-08-28
US9257789B2 (en) 2016-02-09
JP2014165031A (ja) 2014-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9331A (zh)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CN104009349A (zh) 带增力机构的连接器
CN104009313A (zh) 连接器
CN104009324A (zh) 连接器
US7934941B2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with wire holder
JP2007005012A (ja) コネクタ
US9160104B2 (en) Plug-in connector and a plug-in module system
JP5939470B2 (ja) コネクタ
US20110230066A1 (en) Connector,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sensor using the same
US20110021047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EP3065231B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US20130252444A1 (en) Modular wiring system
CN107851922B (zh) 多接点电插塞连接器部件和插塞连接装置
JP2007042450A (ja) コネクタ
JP4513677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104103941A (zh) 连接器
RU2533161C1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
US8882530B2 (en) Lever fitting-type connector
EP3322044B1 (en) Connector having wiring cover
JP4702856B2 (ja) レバーコネクタ
US20190115701A1 (en) Female connector comprising an opening for engagement with a male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a gate for closing said opening
CN206697631U (zh) 3pin欧规插头
CN103891054B (zh) 连接器
CN201018079Y (zh) 一种插卡连接器壳体
JP4086223B2 (ja) 蓋付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