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6622B - 拉链用拉头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6622B
CN110536622B CN201780089340.8A CN201780089340A CN110536622B CN 110536622 B CN110536622 B CN 110536622B CN 201780089340 A CN201780089340 A CN 201780089340A CN 110536622 B CN110536622 B CN 110536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closing member
engaged
tab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93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6622A (zh
Inventor
赖俊俊
本田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36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6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头(1、1a),其具有拉头主干部(10、10a)、以及将拉头主干部(10、10a)的拉片插通间隙(19)封闭的封闭部件(40、40a)。在上翼板(11)和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配置有用于与封闭部件(40、40a)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20)和第2被卡合部(30、30a),在该第1被卡合部(20)及第2被卡合部(30、30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用于将封闭部件(40、40a)卡止的卡止限制部(33)。第1被卡合部(20)具有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且截面呈T形的部件保持部(21),该部件保持部(21)的伸出片部(23)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后端位置(L2)的前方。由此,能够稳定地确保上翼板(11)的强度。此外,能够简化对拉头主干部(10、10a)进行成形的模具的构造。而且,能够容易地将拉片(50)或封闭部件(40、40a)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10a)。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所使用的拉头。
背景技术
拉链所使用的拉头通常具有拉头主干部、以及在对拉头主干部进行滑动操作时用手指提起的拉片。拉头主干部通常由连结柱将上翼板和下翼板连结而形成。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形成用于引导左右的链牙列的大致Y形的链牙引导路径。此外,在上翼板的上表面一体形成有用于安装拉片的拉片安装部。
拉片安装部在上翼板的上表面多形成为悬臂状。在该情况下,拉片安装部具有固定于上翼板的固定端部、配置在与固定端部相反一侧的自由端部、以及从固定端部至自由端部形成的安装主体部。此外,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之间形成有在将拉片安装于拉头主干部时能够供拉片的安装轴部插通的拉片插通间隙。
作为上述那样的将拉片安装于设置有拉片插通间隙的拉头主干部而形成的拉头,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将拉片安装于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之后,将封闭部件安装在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之间,用封闭部件将拉片插通间隙封闭。
这样的使用封闭部件的拉头,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4/073111号(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51538号(专利文献2)、以及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3087779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等中公开。
例如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头60具有:拉头主干部61、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61的拉片安装部62的拉片63、以及将拉头主干部61的拉片安装部62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65之间的间隙封闭的封闭部件64。在该情况下,在拉头主干部61的上翼板65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以嵌入的方式安装封闭部件64的凹槽状的部件嵌入部66。此外,在拉片安装部62的自由端部,为了与封闭部件64卡合而配置有形成为凹状的左右的被卡合部67。在拉头主干部61设置该部件嵌入部66和左右的被卡合部67,由此能够将封闭部件64稳定地安装在上翼板65的规定位置。
此外,如图17所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拉头70具有:拉头主干部71、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71的拉片安装部72的拉片73、以及将拉头主干部71的拉片安装部72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75之间的间隙封闭的封闭部件74。在该情况下,在拉头主干部71的上翼板75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载置封闭部件74的载置部76、以及供封闭部件74的一部分插入的插入开口部77。此外,在拉片安装部72的自由端部设置有与封闭部件74卡合的被卡合部78。
如图18及图19所示,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拉头80具有:拉头主干部81、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81的拉片安装部82的拉片83、以及将拉头主干部81的拉片安装部82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85之间的间隙封闭的封闭部件84。在该情况下,在上翼板85的后端部设置有与封闭部件84的下端部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86。此外,在拉片安装部82的自由端部设置有与封闭部件84的上端部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87。由此,能够将封闭部件84安装于拉头主干部8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73111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51538号
专利文献3: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308777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记载的拉头60、70中,在拉头主干部61、71的上翼板65、75的后端部需要形成用于安装封闭部件64、74的凹槽状的部件嵌入部66或插入开口部77。在上翼板65、75设置这样的部件嵌入部66或插入开口部77的拉头主干部61、71中,存在为了适当地确保上翼板65、75的强度而限制拉头主干部61、71的材质的情况,其结果,会妨碍成本削减。
此外,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拉头主干部61、71的成形所使用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例如在用模具成形具有悬臂状的拉片安装部的拉头主干部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开模的模具。但是,在对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拉头主干部61、71进行成形时使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开模的模具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在拉头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多个滑动型芯。其结果,被认为导致模具所需要的费用增加或模具的寿命缩短。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拉头主干部81的情况下,在上翼板85的后端部及拉片安装部82的自由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封闭部件84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86及第2被卡合部87。此外,由于封闭部件84被插入到拉头主干部81的拉片安装部82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85之间,所以通常以较小的尺寸形成。而且,专利文献3的封闭部件84形成为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也较小的薄型形状。
像这样较小且较薄的封闭部件84在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81时难以握持。此外,如图19所示那样,在使封闭部件84与拉头主干部81卡合的情况下,需要将封闭部件84以沿着拉头高度方向的规定姿态保持并朝向拉头主干部81笔直地插入。因此,封闭部件84的安装操作太细致而容易变得麻烦。因此,在专利文献3的拉头80中,在组装操作性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而且,由于专利文献3的封闭部件84较小且较薄,所以封闭部件84的与拉头主干部81卡合的部分容易产生弹性变形。例如在通过提起拉片83进行拖拽使组装后的专利文献3的拉头80向链牙列的分离方向(后方)滑动的情况下,有时向后方被拖拽的拉片83的安装轴部会与封闭部件84抵接,从而封闭部件84被拉片83的安装轴部向后方推压。此时,认为封闭部件84因产生弹性变形而容易从拉头主干部81的第1被卡合部86及第2被卡合部87脱离而脱落。
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拉头80中,在拉头主干部81的拉片安装部82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85之间形成的拉片插通间隙容易变小。因此,存在可安装于拉头主干部81的拉片的种类被限定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拉头主干部具备能够使被用于其成形的模具的构造简化的形状,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封闭部件安装于拉头主干部,而且即使拖拽拉片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封闭部件相对于拉头主干部的卡合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有:上翼板及下翼板由前方连结柱连结且用于安装拉片的拉片安装部呈悬臂状地配置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的拉头主干部;以及封闭部件,其与所述拉头主干部卡合,将设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与所述上翼板之间的拉片插通间隙封闭,在所述上翼板配置有与所述封闭部件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在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自由端部配置有与所述封闭部件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在所述第1被卡合部及所述第2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将所述封闭部件卡止来限制所述封闭部件向后方移动的卡止限制部,所述封闭部件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被卡合部及所述第2被卡合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以及被所述卡止限制部卡止的卡止爪部,拉链用所述拉头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具有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的部件保持部,所述部件保持部具有:从所述上翼板立起的保持柱部、以及从所述保持柱部的上端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伸出的左右的伸出片部,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自由端部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的前方,所述封闭部件具有被插入到所述部件保持部的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与所述上翼板之间的左右的插入部来作为所述第1卡合部。
特别是,优选在拉头长度方向上,所述部件保持部的前端位置配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的前方,并且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所述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的中间位置的前方。
在本发明涉及的拉头中,优选所述第1被卡合部具有:部件抵接部,其在所述第1被卡合部的前端部以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保持柱部大的方式形成;以及部件引导部,其从所述部件保持部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呈突条状地延伸,所述封闭部件具有收容凹槽部,该收容凹槽部从左右的所述插入部之间的间隙朝向后方连续地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第1被卡合部的所述部件引导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部件引导部以自所述上翼板起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部件保持部小的方式形成。此外,优选在拉头长度方向上,所述部件引导部的后端位置配置在与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自由端部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在所述后端位置的后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卡止限制部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第2被卡合部,所述封闭部件具有:被载置于所述上翼板的基部、立设于所述基部的左右一对纵壁部、以及立设于所述基部并且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之间的中央基台部,作为所述第2卡合部,所述卡止爪部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的上端部以从所述纵壁部的内壁面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所述第2被卡合部具有:分隔部,其在所述自由端部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以及左右的前侧突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分隔部的前端部,并且从所述分隔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突出,左右的所述卡止限制部配置在所述分隔部的后端部,在所述前侧突出部与所述卡止限制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封闭部件的所述卡止爪部的左右的收容凹部。
此外,优选所述封闭部件具有:左右的倾斜壁部,其从左右的所述纵壁部朝向前方延伸,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以及中央突出部,其从所述中央基台部朝向前方突出,在所述基部的下端部凹设的收容凹槽部和设置在左右的所述插入部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左右的所述倾斜壁部的内壁面从左右的所述纵壁部的内壁面连续地形成,所述中央突出部具有:与所述部件保持部的上表面接触的平坦的下表面、以及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上表面。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封闭部件的侧面视图中,所述中央突出部突出到左右的所述倾斜壁部的上方。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拉头具有:拉头主干部,其具备在上翼板呈悬臂状配置的拉片安装部;封闭部件,其与拉头主干部卡合,将设置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之间的拉片插通间隙封闭;以及被安装并被支承于拉片安装部的拉片。
在该情况下,拉头主干部具有上翼板、与上翼板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下翼板、将上翼板的前端部及下翼板的前端部间连结的前方连结柱、以及一端部与上翼板的上表面连结并且另一端部与上翼板分离而作为自由端部配置的拉片安装部,该拉头主干部通过成形而整体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配置有与封闭部件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并且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配置有与封闭部件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在该第1被卡合部及第2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卡止爪部,其用于将封闭部件卡止,限制封闭部件向后方的移动。
设置于上翼板的第1被卡合部具有部件保持部,该部件保持部在上翼板沿着拉头长度方向立设,并且与拉头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T形。该部件保持部具有从上翼板立起的保持柱部、以及从保持柱部的上端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突出的左右的伸出片部。而且,左右的伸出片部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的前方。
本发明的封闭部件具有:与上翼板的第1被卡合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与配置于拉片安装部的第2被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以及被卡止保持部卡止的卡止爪部。此外,该封闭部件的第1卡合部具有被插入到部件保持部的左右的伸出片部与上翼板之间的左右的插入部。
这样的本发明的拉头由于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未形成例如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的凹槽状的部件嵌入部66(参照图16)或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插入开口部77(参照图17),所以容易且稳定地确保上翼板的强度。此外,能够使配置于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的第1被卡合部和配置于自由端部的第2被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使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开模的模具来成形的形状(能够相对于该模具直接脱模的形状(non-undercut shape))。因此,例如与对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拉头主干部61、71进行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模具的构造简化,因此能够期待削减模具所需要的费用或延长模具的寿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拉头,第1被卡合部的左右的伸出片部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的前方。由此,容易地确保在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与上翼板之间形成的拉片插通间隙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较大,因此在将拉片或封闭部件安装于拉头主干部时,能够将拉片的安装轴部或封闭部件容易地插入到上翼板与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之间。因此,能够提高拉头的组装操作性。此外,例如与拉片插通间隙较小的前述专利文献3的拉头主干部81相比,能够增加可安装的拉片的种类。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部件保持部的前端位置配置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的前方。由此,能够由部件保持部更稳定地保持封闭部件,稳定地维持封闭部件与拉头主干部卡合的状态。此外,在拉头长度方向上,左右的伸出片部的后端位置配置在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的中间位置的前方。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拉片插通间隙的高度尺寸较大,更容易地将拉片的安装轴部及封闭部件插入到上翼板与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配置于上翼板的第1被卡合部具有:与封闭部件的左右的插入部抵接的部件抵接部;以及部件引导部,其呈突条状地配置于上翼板,并且从部件保持部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部件抵接部在第1被卡合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其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保持柱部。此外,封闭部件具有从形成在左右的插入部之间的间隙连续地形成的收容凹槽部,在该收容凹槽部能够收容第1被卡合部的部件引导部。
通过使上翼板的第1被卡合部和封闭部件如上述那样形成,在将封闭部件安装于拉头主干部时,能够沿着第1被卡合部的部件引导部对封闭部件进行引导,使封闭部件与第1被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头的组装操作性。此外,通过在第1被卡合部设置上述的部件抵接部,能够使封闭部件稳定地卡合在拉头主干部的规定位置,并且能够使封闭部件的卡合状态更稳定。
在该情况下,第1被卡合部的部件引导部的自上翼板起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该第1被卡合部的部件保持部的自上翼板起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利用部件引导部稳定地进行封闭部件的引导。此外,即使部件引导部突设在上翼板的上表面,也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拉片插通间隙的高度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部件引导部而导致在插入拉片的安装轴部或封闭部件时插入容易度下降。
此外,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第1被卡合部的部件引导部的后端位置配置在与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在该自由端部的后端位置的后方。由此,在将封闭部件安装于拉头主干部时,能够从更靠后方侧的位置引导封闭部件,因此能够更顺利地安装封闭部件。此外优选,如果部件引导部的后端位置和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后端位置相同,则能够防止因形成部件引导部而使拉头的美观性(外观质量)或手感下降。
而且,在本发明的拉头中,将封闭部件卡止的卡止限制部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第2被卡合部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此外,封闭部件具有:载置于上翼板的基部、在基部立设的左右一对纵壁部、立设于基部并且配置在左右的纵壁部之间的中央基台部、以及在左右的纵壁部的上端部作为第2卡合部配置的左右的卡止爪部。左右的卡止爪部以从左右的纵壁部的内壁面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具备这种构造的封闭部件可以形成为能够使用在拉头长度方向上进行开模的模具来成形的形状(能够相对于该模具直接脱模的形状)。此外,这样的封闭部件具有容易用手指等握持的形状,因此能够顺利地插入到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与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之间,并且能够可靠地卡合并安装于拉头主干部。进而由此,例如在拖拽拉片使本发明的拉头向链牙列的分离方向(后方)滑动的情况下,即使拉片的安装轴部与封闭部件碰撞而将封闭部件向后方推压,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封闭部件相对于拉头主干部的卡合状态。
在该情况下,配置于拉片安装部的第2被卡合部具有:分隔部,其在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左右的前侧突出部,其配置于该分隔部的前端部,并且从分隔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突出;以及配置于分隔部的后端部的左右的卡止限制部。此外,在第2被卡合部的前侧突出部与后端侧的卡止限制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收容封闭部件的卡止爪部的左右的收容凹部。由此,在将封闭部件插入并安装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与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之间时,能够将封闭部件更可靠地安装在规定位置。而且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封闭部件从拉头主干部脱离而脱落。
此外,本发明的封闭部件具有:左右的倾斜壁部,其从左右的纵壁部朝向前方延伸,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以及从中央基台部朝向前方突出的中央突出部。而且,在封闭部件的基部的下端部凹设的收容凹槽部和设置在左右的插入部之间的间隙以在前后方向上彼此连续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封闭部件的左右的倾斜壁部的内壁面从左右的纵壁部的内壁面连续地形成。此外,封闭部件的中央突出部具有与部件保持部的上表面接触的平坦的下表面、以及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上表面。
这样的封闭部件为更容易用手指等握持的形状,所以能够将封闭部件顺利地安装于拉头主干部,并且使它们可靠且稳定地卡合。此外,例如在拖拽拉片使本发明的拉头向链牙列的分离方向(后方)滑动的情况下,即使拉片的安装轴部与封闭部件碰撞,也能够利用封闭部件的左右的倾斜壁部或中央突出部的倾斜上表面容易地使该拉片的安装轴部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使封闭部件难以被拉片的安装轴部向后方推压,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封闭部件从拉头主干部脱离而脱落。
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在封闭部件的侧面视图中,封闭部件的中央突出部以突出到封闭部件的左右的倾斜壁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由此,在拉片的安装轴部向后方移动而与封闭部件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使该拉片的安装轴部朝向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且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能够由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特别是,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支承拉片的安装轴部,因此能够使封闭部件难以被拉片的安装轴部进一步推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拉头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拉头分解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拉头的拉头主干部的侧视图。
图7是从后口侧观察拉头主干部而得到的后视图。
图8是从斜下方侧观察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侧观察拉头的封闭部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下方侧观察封闭部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侧观察封闭部件而得到的主视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封闭部件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13是封闭部件的侧视图。
图14是对封闭部件相对于拉头主干部的安装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拉头主干部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以往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以往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以往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对专利文献3的封闭部件相对于拉头主干部的安装进行示意性说明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 拉头
10、10a 拉头主干部
11 上翼板
12 下翼板
13 前方连结柱
14 凸缘部
15 拉片安装部
15a 固定端部
15b 自由端部
15c 安装主体部
16 锁孔形成部
16a 锁孔
19 拉片插通间隙
20 第1被卡合部
21 部件保持部
22 保持柱部
23 伸出片部
24 部件抵接部
25 部件引导部
30、30a 第2被卡合部
31 分隔部
32 前侧突出部
33 卡止限制部
34 收容凹部
35 基端部
37 嵌入凹槽部
40、40a 封闭部件
41 基部
42 插入部
43 纵壁部
44、44a 卡止爪部
45 倾斜壁部
46 中央基台部
47 中央突出部
48 收容凹槽部
49 嵌入片部
50 拉片
51 拉片主体部
52 安装轴部
53 开口窗部
L1 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
L2 自由端部的后端位置
L3 自由端部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的中间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中要说明的拉头是具备多个链牙呈螺旋状连续而形成的链牙列的拉链所使用的、仅在上翼板配置凸缘部这种类型的拉头。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同样适用于合成树脂制的多个独立链牙通过注塑成形被安装于拉链带的拉链所使用的、在上翼板和下翼板双方均配置凸缘部的拉头等。此外,本发明的拉头不仅用于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的拉链,还能够用于具有金属制的拉链链牙的拉链。
这里,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拉头的立体图。图2~图4是表示拉头的侧视图及截面图。另外,在图3及图4的截面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地示出拉头主干部及封闭部件的形状,省略了拉片的图示。
图5是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6~图8是示意性表示拉头的拉头主干部的示意图,图9~图13是示意性表示拉头的封闭部件的示意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拉头滑动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特别是,将为了使拉链的链牙列啮合而使拉头移动的方向设为前方,为了使链牙列分离而使拉头移动的方向设为后方。此外,将拉头的高度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特别是,将在拉头主干部的安装拉片一侧的方向设为上方,其相反一侧的方向设为下方。而且,将拉头的宽度方向规定为左右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具备:拉头主干部10、将形成于拉头主干部10的后述的拉片插通间隙19封闭的封闭部件40、以及被安装并支承于拉头主干部10的后述拉片安装部15的拉片50。
在该情况下,拉片50具有:能够用手指提起的平板状的拉片主体部51、以及与该拉片主体部51的一端部一体配置的环状的安装轴部52,在安装轴部52的内侧形成有供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插通的圆形开口窗部53。
另外,在本发明中,对拉片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并且能够使拉片的安装轴部穿过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插通间隙19的拉片,就能够用于本发明的拉头。
在本实施方式中,拉头主干部10及拉片50是通过对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形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拉头主干部10的压铸成形通过使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开模并且具备用于形成后述的链牙引导路径的滑动型芯的模具来进行,将整个拉头主干部10一体成形。
此外,封闭部件40是通过对聚缩醛、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封闭部件40的注塑成形仅使用在拉头长度方向上开模的模具来进行。另外,在本发明中,拉头主干部10、封闭部件40及拉片50的材质及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拉头主干部10具有:上翼板11、与上翼板1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下翼板12、将上翼板11的前端部(肩口侧端部)与下翼板12的前端部(肩口侧端部)连结的前方连结柱13、从上翼板11的左右的侧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凸缘部14、立设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并且呈悬臂状配置的拉片安装部15、以从拉片安装部15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锁孔形成部16、设置于上翼板11的后端部上表面并且与封闭部件40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20、以及设置于拉片安装部15的后述自由端部15b并且与封闭部件40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30。
在拉头主干部10的前端部的前方连结柱13的左右的两侧形成有左右的肩口。拉头主干部10的后端部形成有后口。拉头主干部10的左右的肩口和后口通过形成在上翼板11与下翼板12之间的Y形链牙引导路径而彼此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主干部10中,下翼板12、前方连结柱13、左右的凸缘部14与螺旋状的链牙列以往所使用的通常的拉头主干部的情况实质上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针对这些部位的详细说明。
拉头主干部10的上翼板11具有薄板形状,该薄板形状具备为规定大小以上的拉头高度方向的尺寸(以下简称为高度尺寸)。在该翼板11未设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那样以从上翼板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被卡合部、或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上翼板以切除的方式形成的插入开口部。此外,除了配置有拉片安装部15、锁孔形成部16及第1被卡合部20的部分以外,上翼板11的上表面形成为光滑的平面或稍稍弯曲的弯曲面。
在该上翼板11的后端部,与封闭部件40的下端部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20以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第1被卡合部20具有以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左右的对称的形状。此外,第1被卡合部20形成为,第1被卡合部20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下简称为宽度尺寸)的最大值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小于拉片安装部15的固定端部15a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而且小于前方连结柱13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
本实施方式的第1被卡合部20具有:部件保持部21,其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并且保持封闭部件40;部件抵接部24,其配置于第1被卡合部20的前端部,并且与封闭部件40的前端部抵接;以及从部件保持部21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延伸的部件引导部25。
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具有:从上翼板11朝向上方笔直地立起的保持柱部22、以及从保持柱部22的上端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伸出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部件保持部21的与拉头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T形。在该情况下,部件保持部21的与拉头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遍及部件保持部21的整个拉头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形状。
在该保持柱部22的左右的两侧形成被夹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与伸出片部23的下表面之间的左右的收容空间部。在第1被卡合部20的该左右的收容空间部收容并保持封闭部件40的后述的左右的插入部42。
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保持部21中,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图6)中,部件保持部21的前端位置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拉片安装部15的后述的自由端部15b的前端(特别是,自由端部15b的第2被卡合部30的前端)位置L1的前方。此外,部件保持部21的后端位置(特别是,部件保持部21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的后端位置)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后端位置L2的前方,优选配置于自由端部15b的前端位置L1与后端位置L2的中间位置L3的前方。
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部件保持部21的前端位置,在将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侧插入形成在上翼板11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的拉片插通间隙19并使其与拉头主干部10卡合时,能够由部件保持部21可靠地保持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因此,能够防止封闭部件40的姿态以左右的插入部4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抬起的方式倾斜,从而将封闭部件40以规定的姿态稳定地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而且,能够稳定地维持封闭部件40与拉头主干部10卡合的状态。
此外,使部件保持部21的后端位置配置在上述的中间位置L3的前方,由此能够减小第1被卡合部20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间隔被部件保持部21限制的区域。因此,与例如部件保持部21连续地形成至上翼板11的后口侧端缘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供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或封闭部件40插入的拉片插通间隙19的高度尺寸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的更大的范围内较大。其结果是,能够容易且顺利地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或封闭部件40插入到上翼板11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保持部21中,保持柱部22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与封闭部件40的插入部42的高度尺寸对应地设定。具体而言,保持柱部22的上述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封闭部件40的插入部42的高度尺寸。此外,保持柱部22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如图7所示小于拉片安装部15的宽度尺寸。此外,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在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配置的第2被卡合部30的后述分隔部31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或者稍稍小于分隔部31的宽度尺寸。
该部件保持部21的左右的各伸出片部23形成为,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至伸出片部23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为与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至保持柱部22的上端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此外,各伸出片部23形成为,该伸出片部2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保持柱部22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而且,从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左侧端缘至右侧的伸出片部23的右侧端缘的宽度尺寸小于拉片安装部15的宽度尺寸。此外,从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左侧端缘至右侧的伸出片部23的右侧端缘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在该情况下,左右的各伸出片部2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或者稍稍大于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这里,例如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宽度尺寸是指从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左侧端缘至左侧的伸出片部23与保持柱部22的边界位置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以与部件保持部21的前端连结的方式形成于第1被卡合部20的前端部。该部件抵接部24以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立起的方式配置。此外,部件抵接部24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与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以及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至左右的伸出片部23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部件抵接部24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优选被设定为与部件保持部21的从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侧端缘至右侧的伸出片部23的侧端缘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图6)中形成为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此外,如图2所示,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大于封闭部件40的后述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
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如上述那样倾斜地形成,由此例如在拖拽拉头1的拉片50使拉头1向后方(链牙列的分离方向)滑动时,使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如图2中的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沿着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向上方移动,能够容易地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引导至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由此,难以使与拉头主干部10卡合的封闭部件40被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向后方推压,其结果,能够难以产生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脱离而脱落的不良情况。
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呈突条状地突设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并且形成为从部件保持部21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地笔直延伸的衬垫(liner)部。该部件引导部25未设置如部件保持部21那样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而是从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向后方连续地形成的。部件引导部25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引导部25形成为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至规定高度位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尺寸,并且部件引导部25的在规定高度位置之上的部分以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引导部25的上端位置配置得比部件保持部21的上端位置低。在该情况下,部件引导部25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部件保持部21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而且,更具体而言,部件引导部25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部件保持部21的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的2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0%以上且60%以下。
部件引导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为部件保持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20%以上,由此在将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侧插入拉片插通间隙19中时,能够容易地使部件引导部25进入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由部件引导部25顺利地引导封闭部件40。此外,部件引导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为部件保持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80%以下,由此确保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与部件引导部25之间的间隔较大,能够容易地使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或封闭部件40插入到第1被卡合部20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图6)中,部件引导部25的后端位置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后端位置L2相同的位置。由此,在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能够从更靠后方侧的位置顺利地引导封闭部件40。此外,例如如图1所示那样,能够使部件引导部25的后端面的位置、封闭部件40的后端面的位置、拉片安装部15的后端面的位置对齐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部件引导部25所引起的拉头1的美观性(外观质量)或手感下降。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中,部件引导部25的后端位置在拉头长度方向上也可以形成在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后端位置L2的后端侧。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向部件引导部25插入封闭部件40。
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具有:固定端部15a,其配置于拉片安装部15的前端部,并且被固定于上翼板11;安装主体部15c,其从固定端部15a呈大致C形地弯曲且向后方延伸,并且插通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的开口窗部53;以及自由端部15b,其形成为从安装主体部15c的后端部朝向上翼板11向下方弯曲,并且以与上翼板11分离的方式配置。
拉片安装部15的固定端部15a以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立起的方式形成,换言之以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连结的方式形成。该固定端部15a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前方连结柱13的宽度尺寸。拉片安装部15的安装主体部15c从固定端部15a连续地形成,并且朝向后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安装主体部15c以其宽度尺寸随着向后方而稍稍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从安装主体部15c朝向下方连续地形成。该自由端部15b的顶端面(下端面)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相向。该自由端部15b具有以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左右的对称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自由端部15b具有:与安装主体部15c连结的基端部35、以及以从基端部35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与封闭部件40的上端部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30。自由端部15b的基端部35具有从安装主体部15c连续地形成的左右的外侧面,该基端部35的左右的外侧面之间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前方连结柱13的宽度尺寸。
如图3或图8等所示,设置于自由端部15b的第2被卡合部30具有:配置于自由端部15b在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分隔部31、配置于分隔部31的前端部的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以及配置于分隔部31的后端部的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
此外,如图8所示,在该第2被卡合部30中,在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与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之间形成收容凹部34,其用于收容封闭部件40的后述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在该情况下,在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图3)中,收容凹部34形成为与封闭部件40的卡止爪部4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2被卡合部30的分隔部31从自由端部15b的基端部35向下方延伸,并且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地配置。该分隔部31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在前侧突出部32与卡止限制部33之间,露出在外侧。因此,在将封闭部件40的卡止爪部44收容在第2被卡合部30的收容凹部34内并使封闭部件40与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卡止时,成为分隔部31的中央部被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夹着的状态,优选成为被左右的卡止爪部44夹着并且与其接触的状态。
第2被卡合部30的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以从分隔部31的前端部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前侧突出部32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下简称为长度尺寸)以随着远离分隔部31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以能够使封闭部件40的卡止爪部44与该前侧突出部32的后侧倾斜面接触的方式形成,通过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与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抵接,能够防止封闭部件40进一步朝向前方移动(被压入)。
第2被卡合部30的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以从分隔部31的后端部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和分隔部31一起具备如朝向后方的箭头那样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卡止限制部33具有:前侧卡止面,其与拉头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并且与封闭部件40的卡止爪部44抵接而将其卡止;以及后侧倾斜面,其以卡止限制部33的长度尺寸随着远离分隔部31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
在具有这样的后侧倾斜面的卡止限制部33中,在将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方侧插入拉片插通间隙19并使其与拉头主干部10卡合时,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与配置于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的后侧倾斜面发生滑动接触。由此,能够促使封闭部件40的后述左右的纵壁部43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左右的卡止爪部44之间扩张。由此,左右的卡止爪部44顺利地越过第2被卡合部30的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而被收容在收容凹部34内,被卡止限制部33的前侧卡止面卡止。
此外,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图6)中,配置于自由端部15b的顶端的下端面以与上翼板11之间的间隔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增加的方式向上倾斜地配置。由此,即使在上翼板11设置有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与部件保持部21之间的间隔较大,更容易地插入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或封闭部件40。
拉头主干部10的锁孔形成部16与上翼板11连结,并且以从拉片安装部15的前端部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锁孔形成部16例如在从上侧观察拉头主干部10时从拉片安装部15的左侧横半部朝向前方突出。此外,锁孔形成部16形成为环状,在拉头主干部10的侧面视图(图6)中的锁孔形成部16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贯穿的圆形锁孔16a。
具有这样的锁孔形成部16的拉头1与具有相同形状的另一拉头1组合,以两个为一组使用。这样的两个为一组的拉头1彼此肩口侧端部相对,并且以能够在拉链的左右的链牙列上滑动的方式安装。由此,形成能够由挂锁等1个锁部件连结两个拉头1的拉链。
在这样的拉链中,以各锁孔形成部16与相对侧的拉头1的拉片安装部15抵接的位置关系保持两个拉头1,由此能够使各锁孔形成部16彼此在拉头宽度方向上重合,从而使两个拉头1的锁孔形成部16的圆形锁孔16a彼此相互连通。
因此,通过使锁部件的锁销插通在两个拉头1的彼此连通的锁孔16a中,能够固定两个拉头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使得拉链不因拉头1的滑动操作而打开。另外,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以不设置上述那样的锁孔形成部16的方式形成拉头主干部。
如图9~图13所示,安装于上述那样的拉头主干部10的封闭部件40形成为以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左右的对称的形状。
该封闭部件40具有基部41、从基部41分叉朝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插入部42、在基部41的左右的侧缘部立设的左右一对纵壁部43、配置于左右的纵壁部43的上端部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从左右的纵壁部43朝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倾斜壁部45、立设于基部41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中央基台部46、以及从中央基台部46朝向前方突出的中央突出部4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40中,封闭部件40的各棱线部形成为如被施加了倒角那样的弯曲面状。
封闭部件40的基部41作为封闭部件40的底座而形成为具有适当的高度尺寸,在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的左右的两侧被载置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因此,基部41的下端面是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接触的面。该基部41的下端面与左右的插入部42的下端面连续地形成,由基部41的下端面和左右的插入部42的下端面形成单一的平面。
在该基部41的下端部形成有从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朝向后方连续地形成的收容凹槽部48。该收容凹槽部48在基部41的下端部从基部41的下端面朝向上方呈凹槽状地凹设,并且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形成。即,收容凹槽部48和设置在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前后连续地形成。在将封闭部件40以卡合的方式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呈突条状地形成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被收容于该收容凹槽部48。
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作为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卡合的第1卡合部,从基部41的前端部向前方分叉延伸。左右的各插入部42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能够插入到拉头主干部10的上翼板11与部件保持部21的伸出片部23之间的大小。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42具有插入部42的高度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的形状。此外,左右的插入部42在拉头长度方向上形成为以下长度:在将封闭部件40以卡合的方式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插入部42的前端部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发生抵接,而既不会过也不会不足。
而且,在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形成有能够插入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的间隙。在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部件保持部21的保持柱部22被插入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此时,左右的插入部42的内侧缘部与保持柱部22的左右的侧壁面接触,并且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被插入基部41的收容凹槽部48。由此,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封闭部件40在拉头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具有规定的宽度尺寸,从基部41的左右的侧缘部朝向上方延伸。左右的纵壁部43形成为能够以纵壁部43的上端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摆动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此外,左右的纵壁部43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壁面和后端面分别从基部41的左右的侧面及后端面连续地形成。
左右的纵壁部43的上端面在如图2所示那样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状态下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基端部35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40中,在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不仅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被插入到拉头主干部10的上翼板11与部件保持部21的伸出片部23之间,而且基部41的下端面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接触并且纵壁部43的上端面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接触,由此封闭部件40在拉头高度方向上的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由此,封闭部件40相对于拉头主干部10被稳定地安装在拉头高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40中,左右的纵壁部43的外壁面之间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间隔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被设定为与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中的自由端部15b的基端部35的外侧面之间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或稍稍小于该间隔。此外,左右的纵壁部43的内壁面之间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拉头主干部10的部件保持部21的从左侧的伸出片部23的左侧端缘至右侧的伸出片部23的右侧端缘的宽度尺寸。
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作为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卡合的第2卡合部,以从纵壁部43的内壁面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左右的纵壁部43的上端部且前端部。左右的卡止爪部44具有朝向与纵壁部43的内壁面正交的方向的卡止面。如图3所示,左右的卡止爪部44的卡止面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进行面接触,因此封闭部件40被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卡止,并以无法向后方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左右的卡止爪部44的前端部具有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使得其宽度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左右的卡止爪部44的配置于前端部的内壁面以在拉头长度方向上朝向前方且向外侧倾斜的方式配置。
由于卡止爪部44的前端部以上述那样的形状形成,所以在将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方插入拉片插通间隙19时,卡止爪部44的前端部与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发生滑动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促使纵壁部43发生弹性变形,使得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向外侧打开。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插入封闭部件40时,卡止爪部44的大致三角形的前端部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中的卡止限制部33的后侧倾斜面接触并发生滑动接触,由此能够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发生弹性变形使其朝向外侧扩张。由此,能够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顺利地越过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如图3所示那样被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卡止、即被收容在第2被卡合部30的收容凹部34,并且使左右的卡止爪部44的卡止面与卡止限制部33的前侧卡止面抵接。而且,在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被第2被卡合部30的左右的卡止限制部33卡止时,能够使卡止爪部44的大致三角形的前端部与第2被卡合部30的前侧突出部32接触。由此,能够使封闭部件40稳定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封闭部件40中,在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左右的卡止爪部44被收容在第2被卡合部30的收容凹部34,并且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的前端部与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接触。由此,封闭部件40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其结果是,封闭部件40以无法移动的方式被完全固定于拉头主干部10,被稳定地安装在拉头长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
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倾斜壁部45从左右的纵壁部43朝向前方连续地形成。即,倾斜壁部45的内壁面及外壁面分别从左右的纵壁部43的内壁面及外壁面以形成平面的方式连续地形成。此外,左右的倾斜壁部45分别立设于左右的插入部42的外侧侧缘部。而且,倾斜壁部45形成为以高度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的方式使倾斜壁部45的上表面朝向前方向下倾斜。此外,左右的倾斜壁部45的前端缘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左右的插入部42的前端缘相同的位置。
通过设置这样的左右的倾斜壁部45,能够增大封闭部件40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为容易用手指等从左右的提起封闭部件40的形状。此外,通过左右的倾斜壁部45,能够从左右的外侧遮盖配置于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从而使其难以从外部看到。因此,能够提高拉头1的外观质量。
封闭部件40的中央基台部46以从基部41朝向上方立设,并且被左右的纵壁部43夹着的方式配置。此外,中央基台部46的外侧面与左右的纵壁部43是分离的,形成有容许纵壁部43发生弹性变形的间隙。例如如图11所示,该中央基台部46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低于左右的卡止爪部44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并且中央基台部46的上表面形成为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凹陷这样的凹状面形状。
通过设置这样的中央基台部46,能够稳定地形成封闭部件40的中央突出部47,并且能够适当地确保中央突出部47的强度。此外,通过中央基台部46,例如即使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受到被朝向下方推压这样的外力,也能够由封闭部件40的中央基台部46支承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因此能够抑制拉片安装部15发生变形。而且,通过配置中央基台部46,也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并被夹在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之间。
封闭部件40的中央突出部47从中央基台部46朝向前方延伸。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中央突出部47的前端缘在拉头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左右的插入部42的前端缘及左右的倾斜壁部45的前端缘相同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中央突出部47具备: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的基端部、以及高度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的顶端部。
在该情况下,中央突出部47的基端部的下端面和顶端部的下端面形成为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单一平面。此外,中央突出部47的顶端部的下端面以在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时与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和中央突出部47,将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以夹入的方式支承。
中央突出部47的基端部的上表面与中央基台部46的上表面同样地形成为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凹陷那样的凹状面形状。
中央突出部47的顶端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上表面。在该情况下,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与倾斜壁部45的上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大小,并且被设定为小于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封闭部件40的侧面视图(图13)中,中央突出部47以比左右的倾斜壁部45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
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例如在向后方拖拽拉片50而使其安装轴部52与封闭部件40碰撞时,能够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朝向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沿着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向上方引导,使该安装轴部与自由端部15b接触(参照图2)。由此,能够由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支承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其结果是,能够在强力拖拽拉片50的方向上使安装轴部52难以与封闭部件40接触,并且使封闭部件40难以被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进一步向后方推压。
接着,对使用上述的拉头主干部10、拉片50及将封闭部件40来组装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将拉片50安装并保持于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安装部15的操作。具体而言,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方侧插入配置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的拉片插通间隙19。
此时,如上述那样在上翼板11设置有第1被卡合部20,该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的后端位置配置在自由端部15b的前端位置L1与后端位置L2的中间位置L3的前方。此外,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的高度尺寸配置得比部件保持部21小。
由此,即使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突设有第1被卡合部20,也能够适当地确保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与第1被卡合部20之间的间隔的高度尺寸。因此,能够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顺利地插入拉片插通间隙19,并且能够经由拉片插通间隙19使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顺利地移动到拉片安装部15的安装主体部15c与上翼板11之间的空间部,将其收容保持在该空间部内。
接着,进行将封闭部件40组装于保持有拉片50的拉头主干部10的操作。在该操作中,如图14所示,将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的后方侧插入到上翼板11的上表面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之间。此时,以将封闭部件40的基部41载置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方式插入封闭部件40,并且将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插入到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
接着,沿着拉头长度方向朝向前方压入封闭部件40。此时,将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引导部25依次插入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和基部41的收容凹槽部48,由此能够使封闭部件40沿着部件引导部25稳定地前进。由此,能够将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插入到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保持部21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与上翼板11之间,并且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与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抵接。
而且,通过朝向前方压入封闭部件40,使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与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发生滑动接触。由此,如上述那样,封闭部件40前进的同时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以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张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能够扩大左右的卡止爪部44之间的间隔。
并且,通过封闭部件40前进,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移动到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的前方,因此左右的纵壁部43发生弹性复位,并且左右的卡止爪部44被收容在第2被卡合部30的收容凹部34。由此,封闭部件40被第2被卡合部30的卡止限制部33卡止。此外同时,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与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抵接。
像这样封闭部件40被拉片安装部15的第2被卡合部30卡止,并且封闭部件40与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抵接而与部件保持部21卡合,由此将封闭部件40以不会在前后方向、左右的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由此,成为拉头主干部10的拉片插通间隙19被封闭部件40封闭的状态,拉头1的组装操作完成。
通过进行以上那样的组装操作,能够得到将拉片50从后方安装于一体形成有拉片安装部15的拉头主干部10的图1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
在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中,由于在拉头主干部10的上翼板11未形成例如如前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凹槽状的部件嵌入部66(参照图16)或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插入开口部77(参照图17),因此能够稳定地确保上翼板11的强度。
此外,能够使用在拉头宽度方向上进行开模的模具来成形设置于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和第2被卡合部30。因此,与例如对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拉头主干部61、71进行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成形用模具的构造。因此,能够期待模具的成本削减或较长地延续模具的寿命,并且也能够期待提高拉头主干部10的生产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中,即使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1被卡合部20,也能够如上述那样适当地确保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与第1被卡合部20之间的间隔(高度尺寸)。因此,能够顺利且比较容易地进行将拉片5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操作或将封闭部件40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操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中,如图2所示,拉头主干部10的第1被卡合部20中的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以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并且封闭部件40的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以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如上述那样拖拽拉片50使拉头1向后方(链牙列的分离方向)滑动时,能够利用第1被卡合部20的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封闭部件40的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容易地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引导至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
其结果是,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被牢固地形成的拉片安装部15稳定地支承。并且,能够使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封闭部件40难以被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朝向后方推压。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封闭部件40相对于拉头主干部10的卡合状态,难以产生因操作拉片50而使封闭部件40从拉头主干部10脱离的情况。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的倾斜角度和封闭部件40的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不同。而且,中央突出部47的倾斜上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小于部件抵接部24的前表面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由此,能够适当地确保可在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的前方保持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的空间部。并且,能够利用上述的向上倾斜面容易地将拉片50的安装轴部52朝向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引导。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拉头1中,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插入部42被插入到拉头主干部10的上翼板11与部件保持部21的伸出片部23之间、封闭部件40的基部41的下端面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接触、以及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的上端面与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接触,由此封闭部件40相对于拉头主干部10在拉头高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能够使封闭部件40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稳定。
但是,在本发明中,例如也能够如图15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拉头1a的截面图所示那样,除了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也能够在拉头主干部10a的第2被卡合部30a形成沿着拉头长度方向的嵌入凹槽部37,并且在封闭部件40a的左右的卡止爪部44a形成嵌入第2被卡合部30a的嵌入凹槽部37的嵌入片部49。
通过使上述那样的嵌入凹槽部37和嵌入片部49对应地形成,能够更有效地限制封闭部件40a相对于拉头主干部10a在拉头高度方向上的移动,能够使封闭部件40a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更稳定。
另外,除了追加形成上述的嵌入凹槽部37及嵌入片部49以外,该变形例涉及的拉头1a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拉头1同样地形成。因此,在图15所示的拉头1a中,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拉头1实质上相同的形态或结构的部分使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拉头1中,将被安装于拉头主干部10的封闭部件40卡止来限制其向后方移动的卡止限制部33设置于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此外,被拉头主干部10的卡止限制部33卡止的封闭部件40的卡止爪部44设置于封闭部件40的左右的纵壁部43的上端部。
但是,在本发明中,将封闭部件卡止来限制其向后方移动的拉头主干部的卡止限制部也可以不设置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拉头主干部10的第2被卡合部30,而设置于形成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上的第1被卡合部。此外,配置于拉头主干部的卡止限制部也可以设置于形成在拉头主干部的上翼板上的第1被卡合部、以及形成在拉头主干部的拉片安装部的自由端部的第2被卡合部双方。另外,在将拉头主干部的卡止限制部设置于拉头主干部的第1被卡合部的情况下,能够使被该卡止限制部卡止的封闭部件的卡止爪部与卡止限制部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地设置于封闭部件的基部或左右的插入部。

Claims (12)

1.一种拉链用拉头,所述拉链用拉头(1、1a)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翼板(11)及下翼板(12)由前方连结柱(13)连结且用于安装拉片(50)的拉片安装部(15)呈悬臂状地配置在所述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拉头主干部(10、10a);以及封闭部件(40、40a),其与所述拉头主干部(10、10a)卡合,将设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自由端部(15b)与所述上翼板(11)之间的拉片插通间隙(19)封闭,
在所述上翼板(11)配置有与所述封闭部件(40、40a)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20),在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自由端部(15b)配置有与所述封闭部件(40、40a)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30、30a),在所述第1被卡合部(20)及所述第2被卡合部(30、30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将所述封闭部件(40、40a)卡止来限制所述封闭部件(40、40a)向后方移动的卡止限制部(33),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被卡合部(20)及所述第2被卡合部(30、30a)卡合的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以及被所述卡止限制部(33)卡止的卡止爪部(44、44a),
所述第1被卡合部(20)具有在所述上翼板(11)的上表面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的部件保持部(21),
所述部件保持部(21)具有:从所述上翼板(11)立起的保持柱部(22)、以及从所述保持柱部(22)的上端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伸出的左右的伸出片部(23),
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23)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自由端部(15b)的拉头长度方向上的后端位置(L2)的前方,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被插入到所述部件保持部(21)的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23)与所述上翼板(11)之间的左右的插入部(42)来作为所述第1卡合部,
在拉头长度方向上,所述部件保持部(21)的前端位置配置在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自由端部(15b)的前端位置(L1)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拉头长度方向上,左右的所述伸出片部(23)的后端位置配置在所述自由端部(15b)的前端位置(L1)与后端位置(L2)的中间位置(L3)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卡合部(20)具有:部件抵接部(24),其在所述第1被卡合部(20)的前端部以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保持柱部(22)大的方式形成;以及部件引导部(25),其从所述部件保持部(21)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呈突条状地延伸,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收容凹槽部(48),该收容凹槽部(48)从左右的所述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朝向后方连续地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第1被卡合部(20)的所述部件引导部(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卡合部(20)具有:部件抵接部(24),其在所述第1被卡合部(20)的前端部以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保持柱部(22)大的方式形成;以及部件引导部(25),其从所述部件保持部(21)朝向后方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呈突条状地延伸,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收容凹槽部(48),该收容凹槽部(48)从左右的所述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朝向后方连续地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第1被卡合部(20)的所述部件引导部(2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引导部(25)以自所述上翼板(11)起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部件保持部(21)小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引导部(25)以自所述上翼板(11)起的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部件保持部(21)小的方式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拉头长度方向上,所述部件引导部(25)的后端位置配置在与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自由端部(15b)的后端位置(L2)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在所述后端位置(L2)的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限制部(33)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第2被卡合部(30、30a),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被载置于所述上翼板(11)的基部(41)、立设于所述基部(41)的左右一对纵壁部(43)、以及立设于所述基部(41)并且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之间的中央基台部(46),
作为所述第2卡合部,所述卡止爪部(44、44a)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的上端部以从所述纵壁部(43)的内壁面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限制部(33)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第2被卡合部(30、30a),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被载置于所述上翼板(11)的基部(41)、立设于所述基部(41)的左右一对纵壁部(43)、以及立设于所述基部(41)并且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之间的中央基台部(46),
作为所述第2卡合部,所述卡止爪部(44、44a)在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的上端部以从所述纵壁部(43)的内壁面朝向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安装部(15)的所述第2被卡合部(30、30a)具有:分隔部(31),其在所述自由端部(15b)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配置;以及左右的前侧突出部(32),其配置于所述分隔部(31)的前端部,并且从所述分隔部(31)沿着拉头宽度方向突出,
左右的所述卡止限制部(33)配置在所述分隔部(31)的后端部,
在所述前侧突出部(32)与所述卡止限制部(33)之间,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封闭部件(40、40a)的所述卡止爪部(44、44a)的左右的收容凹部(34)。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40、40a)具有:左右的倾斜壁部(45),其从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朝向前方延伸,拉头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向前方而逐渐减小;以及中央突出部(47),其从所述中央基台部(46)朝向前方突出,
在所述基部(41)的下端部凹设的收容凹槽部(48)和设置在所述左右的插入部(42)之间的间隙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配置,
左右的所述倾斜壁部(45)的内壁面从左右的所述纵壁部(43)的内壁面连续地形成,
所述中央突出部(47)具有:与所述部件保持部(21)的上表面接触的平坦的下表面、以及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封闭部件(40、40a)的侧面视图中,所述中央突出部(47)突出到左右的所述倾斜壁部(45)的上方。
CN201780089340.8A 2017-04-07 2017-04-07 拉链用拉头 Active CN110536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4499 WO2018185928A1 (ja) 2017-04-07 2017-04-07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6622A CN110536622A (zh) 2019-12-03
CN110536622B true CN110536622B (zh) 2022-04-15

Family

ID=63712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9340.8A Active CN110536622B (zh) 2017-04-07 2017-04-07 拉链用拉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36622B (zh)
TW (1) TWI630882B (zh)
WO (1) WO20181859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6629A (zh) * 2020-06-16 2021-12-17 台湾华可贵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用拉头及具有其的拉链
WO2023162186A1 (ja) * 2022-02-25 2023-08-3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6640A (zh) * 1996-12-27 1998-07-08 Ykk株式会社 拉链滑块及其金属模
CN1214893A (zh) * 1997-09-19 1999-04-28 Ykk株式会社 拉链拉攀和用于压铸拉链拉攀的铸模
CN201384131Y (zh) * 2009-01-23 2010-01-20 鸿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方便安装拉片的拉链头
CN203087779U (zh) * 2013-01-31 2013-07-3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203828209U (zh) * 2014-05-23 2014-09-17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换拉片的象鼻头
CN106360889A (zh) * 2016-08-30 2017-02-0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拉头
CN106560108A (zh) * 2016-04-11 2017-04-12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组合式拉链头
CN106714611A (zh) * 2014-09-19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7072357A (zh) * 2014-09-30 2017-08-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拉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6346B2 (ja) * 1995-01-31 2003-04-14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4726820B2 (ja) * 2007-02-20 2011-07-2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4780801B (zh) * 2012-11-12 2017-07-1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后装拉片拉头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6640A (zh) * 1996-12-27 1998-07-08 Ykk株式会社 拉链滑块及其金属模
CN1214893A (zh) * 1997-09-19 1999-04-28 Ykk株式会社 拉链拉攀和用于压铸拉链拉攀的铸模
CN201384131Y (zh) * 2009-01-23 2010-01-20 鸿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方便安装拉片的拉链头
CN203087779U (zh) * 2013-01-31 2013-07-3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203828209U (zh) * 2014-05-23 2014-09-17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换拉片的象鼻头
CN106714611A (zh) * 2014-09-19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7072357A (zh) * 2014-09-30 2017-08-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拉头
CN106560108A (zh) * 2016-04-11 2017-04-12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组合式拉链头
CN106360889A (zh) * 2016-08-30 2017-02-0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拉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0882B (zh) 2018-08-01
TW201836507A (zh) 2018-10-16
WO2018185928A1 (ja) 2018-10-11
CN110536622A (zh) 201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6220B (zh) Zipper pull with the back of the slider
JP3997858B2 (ja)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550125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9427051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JP4632924B2 (ja)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KR10027541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US8356391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automatic stopper
JP2004344310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EP2904922B1 (en) Slide fastener
JPH11155616A (ja)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CN110536622B (zh) 拉链用拉头
TWI50714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EP1715549B1 (en) Connector coupling structure
EP2698073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45991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WO201301159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528913B (zh) Zipper with slider
WO201418858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201311171A (zh) 拉鏈用滑件
EP3009026B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215532135U (zh) 拉链
WO2022003862A1 (ja) スライダー
WO2022118404A1 (ja) スライダー
CN110740658B (zh) 拉链用拉头的主体和拉头
JP533095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