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5288B -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5288B
CN105815288B CN201610041736.2A CN201610041736A CN105815288B CN 105815288 B CN105815288 B CN 105815288B CN 201610041736 A CN201610041736 A CN 201610041736A CN 105815288 B CN105815288 B CN 105815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lead
main part
mounting portion
pilo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417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5288A (zh
Inventor
谷口真
谷口一真
神纳芳行
川端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15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5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5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5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在将引导框设为注射成形品时的浇口痕迹所导致的钓线缠绕的产生,并且即使产生熔接线也防止该熔接线处的引导框的破损。一种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与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合成树脂制的引导框(3),该引导框(3)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11)、从该安装部(11)立起设置且形成有供引导环装配的环装配孔(10)的框主体部(12),引导框(3)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环装配孔(10)通过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去除包含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而形成。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具备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
背景技术
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装配在钓竿的外侧的、所谓的外引导方式的钓竿在例如矶竿等中设置成多种样式。该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与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引导框,该引导框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立起设置的框主体部。而且,框主体部的环装配孔中装配有引导环,钓线插通该引导环从而被引导。
这样的钓线引导件要求轻量并且还具有足够的强度。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2中,通过树脂制的筒状体与由金属板构成的框构成了引导框。然而,由于由金属板形成框,因此虽然强度容易确保但是轻量化受限。另外,由两个构件构成引导框,因此制造成本增加,而且也存在组装精度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
对此,在下述专利文献3的钓线引导件中,如图12所示,引导框103由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在该引导框103上装配有引导环102。图12是下述专利文献3的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竿体104插通引导框103。另外,图13是从前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时的图。若像这样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引导框103则具有制造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容易维持构件精度的优点。
然而,可以考虑通过如下的方式制造该钓线引导件。即,为了分别形成图14所示的左右两侧对置的一对主模具150、151以及图15所示的框主体部112的环装配孔110与筒状的安装部111的竿插入孔113,可以考虑使用沿与主模具150、151的合模方向正交的方向进退的孔形成用的模具152、153。图15的附图标记P是分型面(PL)。另外,在筒状的安装部111的外周面的下部设置浇口160。
然而,在安装部111的外周面的下部留下浇口痕迹,因此存在钓线容易缠绕在该浇口痕迹上的问题。另外,若考虑注射成形时的树脂流动,由于从安装部111的外周面下部的浇口160射出的树脂从安装部111向框主体部112逐渐朝向上方流动,因此框主体部112的上端部112a的中央部成为熔接位置,在该位置处熔接线沿着轴线方向(环装配孔110的中心线的方向)而形成。然而,该框主体部112的上端部112a是因非常硬的引导环102装配在环装配孔110中从而容易沿径向作用有力的部分,另外,在钓线引导件的结构方面,框主体部112的上端部112a也是与框主体部112的其他部分、安装部111相比强度容易变小的部位,因此当在框主体部112的上端部112a沿着轴线方向形成有熔接线时,存在框主体部112的上端部112a容易沿着该熔接线断裂成左右两部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专利文献4、5中记载了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引导框的主要部分而并非其整体,并且通过金属制的环对引导框的环装配孔的周边部分等进行加强,而且还记载了将注射成形时的浇口位置设为安装部的端部内周面、框主体部的下端部的方式。在这些钓线引导件中,浇口痕迹位于安装部的前端部内周面、框主体部的下侧部分,因此钓线不易缠绕在浇口痕迹上。然而,框主体部的上端部成为熔接位置,因此框主体部的上端部容易破损。因此,通过金属制的环来加强框主体部,但作为构成引导框的构件,除树脂成形品以外还需要加强用的金属制的环,因此不适于轻量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90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30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2916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昭53-77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60-196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所述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能够防止在将引导框作为注射成形品时的浇口痕迹所导致的钓线缠绕的产生,并且即使产生熔接线也能够防止该熔接线处的引导框的破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钓线引导件是安装在竿体的外侧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与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合成树脂制的引导框,该引导框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立起设置且形成有供引导环装配的环装配孔的框主体部,引导框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环装配孔通过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去除包含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而形成。
该结构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通过注射成形形成,框主体部与安装部一体地形成,引导框由一个构件构成。因此与通过筒状体与金属板的框这两个构件构成引导框的情况相比容易制造,而且,还能够容易地确保构件精度。
而且,在引导框中的通过注射成形后的后加工形成环装配孔的部分设置浇口,从该处流入树脂。然后,在注射成形后包括浇口痕迹在内去除其周边部分的同时进行孔加工,从而形成环装配孔,因此在完成的引导框上不会残留有浇口痕迹,因此,不会发生钓线缠绕在浇口痕迹上的情况。另外,从成为环装配孔的部分流入的树脂从框主体部向安装部流动。因此,即使假设产生了熔接线,其产生部位也处于安装部,而安装部是与框主体部的上端部相比容易确保强度的部位,而且是远离引导环的部位且不易受到引导环的影响的部位,因此还能够容易防止熔接线的产生部位处的强度降低。
特别是,优选为,安装部呈具有供竿体插入的竿插入孔的筒状,环装配孔的中心线相对于竿插入孔的中心线向环装配孔的中心线的前侧接近竿插入孔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即,在环装配孔与竿插入孔不平行而相对于竿插入孔倾斜的结构中,若想要通过成形来形成环装配孔,则会导致模具结构变得复杂。因此,在环装配孔相对于竿插入孔倾斜的情况下,在注射成形后利用后加工形成环装配孔,能够容易形成环装配孔,与此同时还能够去除浇口痕迹。
另外,优选为,框主体部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沿着该框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形成有环装配孔,在将框主体部的远离安装部的方向设为上侧而将接近安装部的方向设为下侧时,在框主体部的上端面与前表面之间以及上端面与后表面之间分别形成有倒角用的曲面,后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前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在该结构中,框主体部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因此不易产生框主体部上的钓线缠绕。另一方面,对于倾斜的环装配孔而言,通过后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前后配置型芯侧的模具与型腔侧的模具这种简单的模具结构而包括竿插入孔在内地进行成形,不需要沿与前后的模具正交的方向进退的另外的模具。而且,框主体部的上端面与后表面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框主体部的上端面与前表面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因此即使是框主体部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的结构,也无需对后侧的曲面进行凹割,从而能够容易地脱模。
另外,优选为,引导框由混合有长度为1mm以下的短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能够实现轻量化且容易地确保强度,并且由于混合的纤维是短纤维因此即使是细微的形状也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钓竿具备这样的钓线引导件。
另外,本发明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是安装在竿体的外侧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立起设置且形成有供引导环装配的环装配孔的框主体部,引导框是合成树脂制且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环装配孔通过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去除包含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而形成。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引导框通过注射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因此引导框的制造容易,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构件精度。另外,浇口痕迹被去除且在其位置形成有环装配孔,因此不会留下浇口痕迹,因而也能够防止因浇口痕迹导致的钓线缠绕。另外,即使产生熔接线,其产生部位成为安装部,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熔接线处的引导框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的立体图。
图2是该引导框的侧视图。
图3是从后方沿着竿体的轴线方向观察该引导框时的后视图。
图4是该引导框的俯视图。
图5是该引导框的仰视图。
图6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7(a)是表示该引导框的注射成形工序的简略图,(b)是表示该引导框的孔加工前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该引导框中的注射成形时的树脂流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的与图3对应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的从前方沿着竿体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该引导框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前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时的主视图。
图14是从前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的注射成形工序时的简略图。
图15是从横向观察该钓线引导件的注射成形工序时的简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引导环
3 引导框
4 竿体
10 环装配孔
10a 中心线
11 安装部
11a 前端面
12 框主体部
12a 前表面
12b 后表面
12c 上端面
12d 前侧的曲面
12e 后侧的曲面
13 竿插入孔
13a 中心线
13b 大径部
14 减薄部
15 倒锥形部
16 减轻用凹部
17 侧部加强壁部
17a 上端
18 锥形部
50 模具
51 模具
52 浇口
53 工艺凸起
54 熔接线
102 引导环
103 引导框
104 竿体
110 环装配孔
111 安装部
112 框主体部
112a 上端部
113 竿插入孔
150 模具
151 模具
152 模具
153 模具
160 浇口
P 分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直接引导钓线的引导环2、用于保持该引导环2的引导框3。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环2仅在图1中由双点划线示出。
引导环2例如呈圆形的环状,其形状是任意的,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等,均为环状(ring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引导环2是圆形的情况进行说明。引导环2由例如以SiC(碳化硅)为代表的陶瓷等耐磨损性优异的硬质材料构成,且具有供钓线插通的线插通孔,通过使钓线在内周面上滑动从而直接引导钓线。
引导框3具备:用于向竿体4安装的安装部11、从该安装部11立起设置的框主体部12。安装部11形成为筒状,向其内侧插入竿体4。即,安装部11具有供竿体4插入的竿插入孔13。该竿插入孔13形成两端开口的贯通孔,竿体4从后侧插入该竿插入孔13。因此,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与竿体4的中心线一致。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是相对于竿体4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轴线旋转、且能够通过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而固定在规定位置的所谓的浮动引导件,然而也可以是通过粘着等而无法移动地固定在竿体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的所谓的固定引导件。另外,在竿插入孔13的前部形成有相对于后部扩大一圈的大径部13b。在将竿头侧的竿体4收纳于竿尾侧的竿体4时,竿头侧的竿体4上安装的钓线引导件的安装部11的后端部与竿尾侧的竿体4的钓线引导件的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抵接。在竿插入孔13的前部设有大径部13b作为避让部,以防止因该抵接导致竿尾侧的竿体4的钓线引导件的安装部11的竿插入孔13的前端开口边缘部变形。通过像这样在竿插入孔13的前部设置大径部13b,从而安装部11的竿插入孔13的前端开口边缘部不易变形,能够使作为浮动引导件的钓线引导件准确地移动至竿体4的规定位置,且能够以规定的固定力、摩擦力固定在竿体4上。
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形状在前部与后部不同,前部呈直径大致恒定的直筒形状,另一方面,后部呈朝向后侧而逐渐缩径的倒锥形状。具体而言,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后部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并且随着朝向后侧而缩径的所谓的倒炮弹型。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后端到达竿插入孔13的后端开口边缘部。
另外,框主体部12从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而在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上部且在比框主体部12靠后侧的部分形成有整周中局部设置成薄壁的减薄部14。该减薄部14呈将安装部11的外周面削掉一定深度而成的形状,且从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的下端朝向后侧沿着竿体4的中心线的方向以恒定宽度延伸,而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后部形成为倒炮弹型,因此延伸至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后部的中途。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也可以是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正交的面,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6所示,形成为从上侧朝向下侧向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另一方面,安装部11的后端成为竿插入孔13的后端开口边缘部,该后端开口边缘部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正交。
框主体部12从安装部11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在其上部形成有用于装配引导环2的环装配孔10。该框主体部12呈在前后方向上较薄的板状,其宽度即左右方向的尺寸根据装配的引导环2的外径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环装配孔10的直径而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较大的引导环2,因此,如图3所示,框主体部12的宽度朝向上方逐渐扩大至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换言之,框主体部12具有越趋于下侧则宽度变得越窄的倒锥形部15,该倒锥形部15是从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至安装部11之间的部分。另外,框主体部12中的比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靠上侧的部分形成为沿着环装配孔10以圆弧状绕转半周而成的形状。因此,框主体部12的宽度在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的位置最大。
另外,如图2以及图6所示,框主体部12向前侧倾倒规定角度。即,在以框主体部12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垂直地立起的情况为基准时,以从该基准的状态向前侧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立起。从直立状态倾斜的倾斜角度是任意,例如是45度以下,优选15~30度。而且,随着像这样板状的框主体部12向前侧倾倒规定角度,沿着框主体部12的厚度方向形成有环装配孔10。因此,环装配孔10的中心线10a不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平行,而相对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向前侧接近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形成为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斜后方倾斜的倾斜面,然而该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的倾斜角度与框主体部12的倾斜角度可以相等,即,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与框主体部12的前表面可以处于同一平面,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主体部12的倾斜角度比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的倾斜角度大。
在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前表面12a之间、以及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后表面12b之间,如图2以及图6所示,分别形成有倒角用的曲面12d、12e。前后的倒角用的曲面12d、12e都是剖面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面,但并未设为彼此相同的曲率半径,后侧的曲面12e的曲率半径比前侧的曲面12d的曲率半径小。即,前侧的曲面12d相对较大,因此,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前表面12a之间的边界部分被较大地倒角,另一方面,后侧的曲面12e相对较小,因此,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后表面12b之间的边界部分被较小地倒角。
另外,在框主体部12的前表面12a的下部形成有减轻用凹部16。该减轻用凹部16位于框主体部12的前表面12a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且位于环装配孔10与竿插入孔13的中间。减轻用凹部16是非贯通的凹部而非贯通孔,其个数、主视观察时的形状是任意的,但优选在一处设置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减轻用凹部16。另外,对于以框主体部12的前表面12a为基准的减轻用凹部16的深度也是任意的,可以设为恒定的深度,但优选设为上部深而下部浅的形状,优选形成为深度从上侧向下侧逐渐变浅。即,优选减轻用凹部16的底面不倾斜而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正交。
另一方面,在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别形成有侧部加强壁部17。如图4、图6所示,该侧部加强壁部17形成为将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与安装部11的外周面之间连结。该侧部加强壁部17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朝向下侧逐渐变大,因此,侧部加强壁部17从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向斜下方倾斜且延伸至安装部11的外周面,侧部加强壁部17的下端到达安装部11的外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着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从后方观察的后视观察时,侧部加强壁部17形成为纵长且越趋于上侧即越远离安装部11,则宽度变得越窄,越趋于下侧即越接近安装部11,则宽度变得越宽。侧部加强壁部1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是任意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安装部11的外周面延伸至环装配孔10的左右两侧的位置,其上端17a到达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如上述那样,框主体部12具有倒锥形部15,该倒锥形部15的上端为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因此,优选侧部加强壁部17的上端17a的高度设为倒锥形部15的上端的高度,侧部加强壁部17遍及倒锥形部15的整体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减薄部14形成在左右的侧部加强壁部17之间的位置,与侧部加强壁部17的内侧的侧面平滑地连续。
如上的结构的引导框3由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一个构件构成。引导框3的材质可以是适于注射成形的各种热塑性树脂,特别优选对混入有长度为1mm以下的短纤维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的材料。短纤维的长度尤其优选为0.5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短纤维,也可以是碳纤维等。竿插入孔13通过注射成形形成,环装配孔10并非通过注射成形形成,而通过对成形后的半成品进行孔加工而形成。
对引导框3的注射成形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前后配置型芯侧的模具50与型腔侧的模具51并注射成形出引导框3。可以将型芯侧的模具50与型腔侧的模具51的任一方设置在前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设置型芯侧的模具50,在后侧设置型腔侧的模具5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a)中,用附图标记P表示分型面(PL)。而且,浇口52的位置设置于成形后为了形成环装配孔10而被去除的部分。具体而言,从环装配孔10的中心部分朝向后方沿着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的方向(沿着前后方向)设置规定长度的工艺凸起53,且将该工艺凸起53的后端设为浇口52。因此,在注射成形时,树脂从浇口52经由工艺凸起53而向形成环装配孔10的部分的中心部分流入。需要说明的是,浇口52的形式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隧道式浇口、薄膜浇口、针尖浇口等。
在图8中通过箭头示出了树脂的流动。经由工艺凸起53流入的树脂从成为环装配孔10的部分的中心部分以放射线状扩散,从框主体部12的下部向安装部11流动。在安装部11形成有竿插入孔13,因此树脂以左右绕过竿插入孔13的方式向下侧流动,且在安装部11的下部汇合。图8中用波纹线示出了熔接线54,像这样即使产生熔接线54,其产生部位也处于安装部11的下部。
在注射成形后,开模而将作为成形品的引导框3的半成品取出。图7(b)中示出了取出后的引导框3的半成品,刚成形后的引导框3的半成品上未形成环装配孔10,另外,也残留有工艺凸起5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工艺凸起53,因此该工艺凸起53的后端成为浇口痕迹。然后,对引导框3的半成品进行环装配孔10的孔加工作为后加工,此时也一并去除工艺凸起53而完成如图6那样形成有环装配孔10的最终形态的引导框3。之后,将引导环2装配在引导框3上。
在具有如上的引导框3的钓线引导件中,通过注射成形将引导框3一体地形成,而由一个构件构成,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引导框3由筒状体与金属板的框这两个构件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制造。并且,还能够容易地确保引导框3的部件精度,特别是,还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框主体部12向前侧倾斜的倾斜角度。另外,将引导框3一体地形成因此还容易确保强度,特别是,使用混入有短纤维的合成树脂,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较大的强度。而且,由于是短纤维,因此即使是细微的形状也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特别是,能够容易一体地成形筒状的安装部11与板状的框主体部12,另外即使是像侧部加强壁部17、减轻用凹部16、减薄部14那样的细微的凹凸形状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其结果是,能够对需要的部位进行充分的加强并且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形成环装配孔10的部分设置浇口52,且以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将浇口痕迹与工艺凸起53一起去除的方式形成环装配孔10,因而在完成后的引导框3上不会残留有浇口痕迹。因此,不会发生钓线缠绕在浇口痕迹上的情况。另外,即使环装配孔10倾斜,也能够通过后加工而容易地形成,能够使模具50、51的结构简化。另外,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后表面12b之间的曲面12e的曲率半径比框主体部12的上端面12c与前表面12a之间的曲面12d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即使是框主体部12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的结构,无需对后侧的曲面12e进行凹割,能够使引导框3容易地脱模。
另外,假设即使产生了熔接线54,其产生部位也位于安装部11,环装配孔10的周边,特别是,在框主体部12的上端部不产生熔接线54。因此,还能够防止因熔接线54的产生而导致的强度降低。在安装部11是筒状且框主体部12是板状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确保安装部11的强度,另一方面,框主体部12的强度容易比安装部11的强度小,然而在框主体部12上未产生熔接线54,因此即使不将框主体部12设置得过厚也能够容易地确保强度。另外,框主体部12的上端部是环装配孔10的周边部分,而且是因将非常硬的引导环2压入环装配孔10从而施加有应力的部位,另外,还是在使用中从钓线经由引导环2而作用有较大的力的部位,然而在框主体部12的上端部未产生熔接线54,因此无需增厚框主体部12,能够使引导框3轻量化。
另一方面,框主体部12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因此具有钓线不易缠绕在框主体部12上的优点。另外,框主体部12呈板状,因此与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框主体部12的重量,其结果是,能够使引导框3轻量化。
而且,将框主体部12设置成板状而实现了轻量化,另一方面,在框主体部12的下部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将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的左右两侧部与安装部11的外周面连结的侧部加强壁部17,因此能够有效地加强板状的框主体部12。另外,将侧部加强壁部17彼此左右分离地设置,因此与遍及框主体部12的下部的整个宽度而均形成加强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得到有效的加强效果。并且,侧部加强壁部17的宽度不恒定,而是越从安装部11向上方分离而宽度变得越窄,因此能够确保有效的加强效果并且将重量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
另外,通过设置左右一对侧部加强壁部17,能够延长框主体部12的下部的钓线绕转长度。因此,即使钓线以绕转的方式卷绕在框主体部12的下部,也能够将该钓线向框主体部12的上方顺畅地引导从而能够抑制钓线缠绕。特别是,侧部加强壁部17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朝向下侧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钓线缠绕,另外,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且确保强度。
另外,在框主体部12的倒锥形部15上设置有侧部加强壁部17,因此能够通过侧部加强壁部17补偿或延长倒锥形部15上的钓线绕转长度。因此,通过侧部加强壁部17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具有倒锥形部15的框主体部12上特别容易产生的钓线缠绕。
另外,在框主体部12的下部的前表面12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减轻用凹部16,因此能够防止强度降低并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特别是,减轻用凹部16仅形成在前表面12a,因此不会发生框主体部12的下部的强度过度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安装部11的上部且在两侧部加强壁部17之间形成有安装部11的整周中的壁厚局部变薄的减薄部14,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轻量化。另外,在减薄部14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侧部加强壁部17,因此即使在安装部11的上部设置减薄部14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所需的强度,能够防止安装部11的强度不足。另一方面,在安装部11的下部未设置减薄部14而设置成比上部厚,由此能够将与安装部11的下部抵接的钓线向下侧引导而防止钓线缠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在注射成形后的半成品的引导框3上形成有工艺凸起53的结构,然而即使是不存在工艺凸起53而仅在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前表面12a形成浇口痕迹的结构也是一样的,通过孔加工去除包含该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地形成环装配孔10即可。另外,也可以在从环装配孔10的中心向径向偏心的位置设置浇口5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部加强壁部17向上方较长地延伸,其上端17a达到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然而也可以使侧部加强壁部17的上端17a的高度低于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例如,侧部加强壁部17的上端17a的高度可以是环装配孔10的下端部的高度,也可以如图9所示低于环装配孔10的下端部。图9所示的引导框3的框主体部12也具有倒锥形部15,然而在该倒锥形部15的下部,与上部相比宽度急剧变窄,其宽度的变化率或者减少率变大。而且,侧部加强壁部17仅形成在倒锥形部15的变化率较大的部分即下部。像这样,侧部加强壁部17可以遍及倒锥形部15的全长地形成,也可以仅形成在倒锥形部15中的例如变化率较大的部位等倒锥形部15的一部分。
另外,框主体部12可以是具有越趋于下侧则宽度变得越宽的锥形部18的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可以是框主体部12的宽度从安装部11的外周面朝向上方逐渐变窄的形状,换言之,框主体部12可以是具有锥形部18的形状,该锥形部18从环装配孔10的中心的高度至安装部11越趋于下侧则宽度越宽。像这样,即使框主体部12是具有锥形部18的形状也同样优选形成有侧部加强壁部17。
另外,如图11所示,安装部11的前端面11a也可以是与竿插入孔13的中心线13a正交的面。需要说明的是,图10以及图11中示出的引导框3适合通过粘着等方式固定在二号竿(second rod)等的竿体4的前端部的结构,即适于作为固定引导件,然而即使是上述那样的浮动引导件也同样适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减轻用凹部16形成在前表面12a,然而也可以形成在后表面12b。但是,在框主体部12的后表面12b形成有左右一对侧部加强壁部17,因此若将减轻用凹部16形成在后表面12b,则与形成在前表面12a的情况相比,模具51的形状变得略微复杂。因此,优选仅在前表面12a形成减轻用凹部16,这样也容易脱模。
另外,对于框主体部12的结构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除向前侧倾倒的形状以外,也可以不倾倒而设置成直立的形状。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也相同地,为了形成环装配孔10而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加工去除的部位配置浇口52,从而不会留下浇口痕迹,能够防止浇口痕迹引起的钓线缠绕,另外,也能够防止在框主体部12的上端部形成熔接线5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安装部11设为筒状,然而也可以是板状。在安装部11是板状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利用卷线等安装固定在竿体的外周面上而进行使用。

Claims (6)

1.一种钓线引导件,其安装在竿体的外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钓线引导件具备用于引导钓线的引导环与用于保持该引导环的合成树脂制的引导框,
该引导框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立起设置且形成有供引导环装配的环装配孔的框主体部,
引导框是以将环装配孔的位置设为浇口的位置的方式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的一个注射成形品,
环装配孔通过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去除包含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安装部呈具有供竿体插入的竿插入孔的筒状,环装配孔的中心线相对于竿插入孔的中心线向环装配孔的中心线的前侧接近竿插入孔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框主体部呈板状且向前侧倾倒,沿着该框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形成有环装配孔,
在将框主体部的远离安装部的方向设为上侧而将接近安装部的方向设为下侧时,在框主体部的上端面与前表面之间以及上端面与后表面之间分别形成有倒角用的曲面,后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前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
引导框由混合有长度为1mm以下的短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
5.一种钓竿,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
6.一种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所述钓线引导件安装在竿体的外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具备用于向竿体安装的安装部、从该安装部立起设置且形成有供引导环装配的环装配孔的框主体部,
引导框是合成树脂制并且是以将环装配孔的位置设为浇口的位置的方式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的一个注射成形品,
环装配孔通过在注射成形后进行孔加工以去除包含浇口痕迹在内的规定部分而形成。
CN201610041736.2A 2015-01-23 2016-01-21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Active CN105815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0799A JP6433310B2 (ja) 2015-01-23 2015-01-23 釣糸ガイド、釣竿、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10799 2015-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5288A CN105815288A (zh) 2016-08-03
CN105815288B true CN105815288B (zh) 2018-11-16

Family

ID=56512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41736.2A Active CN105815288B (zh) 2015-01-23 2016-01-21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33310B2 (zh)
CN (1) CN1058152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47079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JP6604841B2 (ja) * 2015-12-21 2019-11-13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遊動式の釣糸ガイド、当該釣糸ガイドの製造方法、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た釣竿
KR101991201B1 (ko) * 2018-01-17 2019-06-19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KR101986052B1 (ko) * 2018-01-17 2019-06-04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KR102017143B1 (ko) * 2018-01-17 2019-09-03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사출 성형 장치 및 낚싯줄 가이드
JP7038077B2 (ja) * 2019-03-29 2022-03-17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77893U (zh) * 1976-12-02 1978-06-28
JPS60196134A (ja) * 1984-03-19 1985-10-04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用の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538243A (ja) * 1991-08-06 1993-02-19 Shimano Inc 釣り竿の糸ガイド製造方法
JP2916400B2 (ja) * 1995-10-24 1999-07-05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竿用導糸環
JP3428894B2 (ja) * 1998-02-26 2003-07-22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竿用ラインガイド
JP5431286B2 (ja) * 2010-09-30 2014-03-0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06858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5777326B2 (ja) * 2010-11-12 2015-09-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糸用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JP5906017B2 (ja) * 2011-01-28 2016-04-2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魚釣用リールの構成部材、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838127B2 (ja) * 2012-05-30 2015-12-2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2013176993A (ja) * 2013-04-24 2013-09-09 Globeride Inc 魚釣用リールの構成部材
JP5702012B2 (ja) * 2014-04-09 2015-04-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33310B2 (ja) 2018-12-05
CN105815288A (zh) 2016-08-03
JP2016135103A (ja) 2016-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5288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KR20150133205A (ko) 내부 냉각 덕트를 가진 멀티립 드릴링 공구
CN102729226B (zh) 塑料体和用于制造塑料体的加工设备
KR20090072855A (ko) 낚시대용 낚시줄 안내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884871A (zh) 轴承用树脂制保持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滚动轴承
CN106234327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及引导框的制法
CN105815287B (zh)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JP6772587B2 (ja) 合成樹脂製保持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合成樹脂製保持器
KR101280013B1 (ko) 엘보우 사출금형의 언더컷 해소를 위한 코어조립체
JP4817180B2 (ja) 合成樹脂製成形品の射出成形方法
JPWO2006073035A1 (ja) 中心に円形穴を有する円形樹脂成形品及び該円形樹脂成形品を成形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102206720B1 (ko) 안내 렌즈들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삽입 어셈블리
KR102017143B1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사출 성형 장치 및 낚싯줄 가이드
JP2009143104A (ja) 成形型及び成形方法
TWI733958B (zh) 用於棒料進料器的二次成型主體
CN207481006U (zh) 一种长胶管防偏心模具
JP6604841B2 (ja) 遊動式の釣糸ガイド、当該釣糸ガイドの製造方法、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た釣竿
JP5928122B2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樹脂製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JP5850111B2 (ja) 合成樹脂製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JP2019209532A (ja) ピン、スリーブ又は入れ子
JP2013152007A (ja) 合成樹脂製保持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転がり軸受
JPS63134207A (ja) タイヤ用加硫モ−ル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07598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05212397A (ja) 筆記具用筒状部材、射出成型用金型及び筆記具用筒状部材成型方法
CN205707570U (zh) 一种避震器灌注用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