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0006A -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0006A
CN105680006A CN201510882127.5A CN201510882127A CN105680006A CN 105680006 A CN105680006 A CN 105680006A CN 201510882127 A CN201510882127 A CN 201510882127A CN 105680006 A CN105680006 A CN 105680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peak
battery
maximum intensity
following 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21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80006B (zh
Inventor
越崎健司
深泽孝幸
村松美穗
森田朋和
久保木贵志
喜多由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80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80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容量及循环特性优异的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所述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所述含硅粒子具备硅、硅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所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以2014年12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247139号为基础,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总体涉及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便携电子设备正在普及。并且,对于作为这些便携电子设备的电源的电池也要求小型化,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备受注目。
特别是在尝试使用硅、锡等与锂进行合金化的元素、非晶质硫属化合物等锂嵌入容量大、密度高的物质。其中硅相对于1个硅原子能够将锂原子以4.4个的比率嵌入锂。因此,在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使用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负极容量达到将以往使用的石墨质碳作为负极材料使用时的约10倍。但是,硅伴随充放电循环中的锂的嵌入脱嵌而产生的体积的变化大,在活性物质粒子的微粉化等循环特性方面存在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正在研究使用将含硅粒子与碳质物复合化而得到的活性物质来谋求高容量化及循环特性的提高。然而,就这样的活性物质而言高容量化与循环特性的兼顾也不充分,要求进一步的高容量化及循环特性的兼顾及提高。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在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情况下高容量及循环特性优异的活性物质。
本发明人们涌现出以往研究的将含硅粒子与碳质物复合化而得到的活性物质中的碳质物的性质对寿命特性造成较大影响这样的想法,对碳质物的特征与循环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是由碳质物和分散于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构成的复合体,上述含硅粒子具备结晶硅及硅氧化物,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1550cm-1以上且1650cm-1以下的范围的最大强度I1的半值幅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475cm-1以上且575cm-1以下的范围的最大强度I2相对于1550cm-1以上且1650cm-1以下的范围的最大强度I1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截面的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的拍摄图像。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的示意图。
图4是第3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第3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6是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包的电路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以下有时也称为“活性物质”)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上述含硅粒子具备硅、含有硅的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50cm-1以上且16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475cm-1以上且57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上述在1550cm-1以上且16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以下,作为实施方式的说明,对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负极的活性物质合剂层中使用的活性物质进行说明,但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也可以用于正极的活性物质合剂层中使用的活性物质。此外,使用了活性物质的电极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电极进行说明,但使用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电极可以用于各种电池。
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碳质物至少含有非晶质碳。并且,在该碳质物中分散有后述的含硅粒子。优选在含硅粒子的周围存在碳质物。
将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示于图1中。图1是活性物质的截面的利用TEM(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如图1中所看到的那样,含硅粒子以深色表示,除含硅粒子以外的部分以浅色表示。图1中的黑色部分是含硅粒子的一部分在观察时黑黑地拍摄的部分,视为与上述的深色部分相同。此外,图1的活性物质截面的最长的部分有3μm左右,图1中所示的图为其截面的一部分,图1上侧的没有含硅粒子的部分为活性物质的外侧。
图1的利用TEM-EDX法的图像通过下面的方法来测定。首先,制造具备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负极,在按照所制作的负极的活性物质合剂层的切断面变得平滑的方式利用离子铣削法进行前处理之后,进行TEM观察。为了观察活性物质而制作负极的理由是因为:为了适用将活性物质的截面平滑化的离子铣削法而优选活性物质为被固定的状态,负极的形态是适合的。但是,只要是能够适用离子铣削法的状态,则也可以是除负极以外的形态,进而只要是可以形成能够进行TEM观察的平滑的活性物质截面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对于在所得到的含硅粒子的周围存在非晶质碳,可以通过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对电极进行前处理后,使用TEM-EDX法来测定。具体而言,通过利用TEM的活性物质内部的观察来掌握含硅粒子和除含硅粒子以外的部分,利用EDX对除含硅粒子以外的部分进行基于点分析的元素组成分析。TEM-EDX的测定条件以加速电压为200kV、离子束直径为约1nm的条件进行。对于碳质物为非晶质碳,可以通过在TEM图像中没有出现晶格来判别。测定的结果是,若除含硅粒子以外的部分为非晶质、且存在含有90原子%以上的碳的部位,则该部分判定为非晶质碳。另外,碳不限于100原子%是因为在TEM-EDX法的分析中检测出在制作活性物质时混入的微小的杂质、或者在非晶质碳相对于含硅粒子的量少的情况下同时检测出非晶质碳的周围的物质而造成的。
碳质物也可以含有除非晶质碳以外的导电性碳质物。作为那样的碳质物,可以使用选自由石墨、硬碳、软碳、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和炭黑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它们从容易提高活性物质的导电性、或者容易抑制作为活性物质的内部骨架在充放电时活性物质粒子发生变形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导电性碳质物是为了对负极材料赋予导电性而使用的。作为这些导电性碳质物,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物质,或者将多种物质组合使用。导电性碳质物没有特别限定,但特别优选长宽比为10以上的纤维状碳。作为纤维状碳,使用呈纤维状的碳纳米管(CNT)系的碳材等。纤维状碳的平均直径优选为5nm以上且1000nm以下,更优选为7nm以上且100nm以下。由于若纤维状碳的含量过多则电池容量减少,所以优选在负极活性物质中含有5质量%以下。
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含硅粒子具备硅或含有硅的合金。作为含硅粒子,例如可列举出硅或含有硅的合金的粒子的表面被氧化而形成硅氧化物的被覆层的形态、或在硅氧化物中分散有硅粒子的形态等。为含硅粒子时,可以利用上述的TEM-EDX法来测定,结果是若存在含有硅的粒子,则判定该部分为含硅粒子。
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若该平均粒径太小,则在碳质物中的分散产生偏在,在作为非水电解质电池使用时的充放电时因内部应力的局部的发生而使活性物质变得容易开裂。另一方面,若该平均粒径太大,则锂向位于粒子内部的硅的扩散变慢,充放电变得难以进行。因此,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400nm以下,进而为30nm以上且300nm以下。这样的含硅粒子的粒径是利用上述的TEM来观察活性物质,对于在所得到的图像中随机选择的10个以上的含硅粒子分别算出随机选择的10个方向的尺寸的平均值而得到的粒径。另外,这里所说的10个方向为在随机选择之后确认相同的方向不重复。
但是,以不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含有偏离该粒径范围的含硅粒子是允许的。
含硅粒子中的硅或含有硅的合金的粒子优选为结晶质。这是由于,为结晶质时存在供于充放电循环时的循环特性优异的倾向。此外,硅或含有硅的合金的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若该平均粒径太小,则由于在作为非水电解质电池使用时的充放电循环中以硅彼此结合而发生晶粒生长,所以循环特性变得容易降低,另一方面,若该平均粒径太大,则锂的嵌入脱嵌变得难以在硅整体中发生。因此,硅或含有硅的合金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60nm以下,进而为1nm以上且40nm以下。这样的硅的粒径是通过下述得到的:利用上述的TEM来观察活性物质,将在含硅粒子中看到硅的晶格的部分作为结晶硅,对于在所得到的图像中随机选择的10个以上的结晶硅分别算出随机选择的10个方向的尺寸的平均值,从而得到粒径。另外,这里所说的10个方向为在随机选择之后确认相同的方向不重复。但是,以不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含有偏离该粒径范围的结晶硅是允许的。
此外,Li4SiO4等硅酸锂也可以分散于硅或含有硅的合金的粒子的表面的氧化硅的表面或者内部。该硅酸锂例如通过将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与锂盐混合并进行热处理,可以引起氧化硅与锂盐的反应而形成硅酸锂。作为锂盐,有氢氧化锂、醋酸锂、氧化锂、碳酸锂等。在表面的氧化硅中,也可以含有其他的添加剂。
活性物质是进行Li的嵌入脱嵌的粒子,是平均一次粒径为0.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比表面积为0.5m2/g以上且10m2/g以下的粒子。活性物质的粒径及比表面积对锂的嵌入脱嵌反应的速度产生影响,对负极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活性物质若平均一次粒径和比表面积为上述的范围,则能够稳定地发挥特性。特别是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且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且30μm以下。活性物质的粒径对锂的嵌入脱嵌反应的速度产生影响,对负极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若为该范围的值,则能够稳定地发挥特性。同时,在集电体上进行涂装时难以引起凝聚或集电体变形的问题。另外,活性物质的平均一次粒径是以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活性物质,对于在所得到的图像中随机选择的50个以上的活性物质分别算出随机选择的10个方向的尺寸的平均值而得到的粒径。另外,这里所说的10个方向为在随机选择之后确认相同的方向不重复。
此外,为了保持活性物质粒子的结构及防止含硅粒子的凝聚,优选在活性物质中含有氧化锆或稳定化氧化锆。通过防止含硅粒子的凝聚,具有循环特性提高这样的优点。
实施方式中的活性物质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475cm-1以上且57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上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图2中示出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的一例。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复写出对同一测定试样连续测定5次而得到的结果,确认测定具有再现性。实施方式中,将所得到的拉曼光谱中的峰的基值与峰值的差作为峰的强度。峰的基值是指在与该峰相比拉曼位移[cm-1]较大的一侧、并且朝向该峰的强度即将变大之前的强度。具体而言,优选采用在50cm-1之间强度变大5%的范围的拉曼位移[cm-1]较大一侧的点的强度。图2的情况下,1600cm-1附近(准确而言为1600~1605cm-1)的峰的基值采用1800cm-1的强度,525cm-1附近(准确而言为516~518cm-1)的峰的基值采用550cm-1的强度。另外,关于1360cm-1附近的峰的基值,不采用1480cm-1的强度而采用1800cm-1的强度。其理由是由于,如图2中所看到的那样,在1480cm-1附近,1360cm-1附近的峰的下降边与1600cm-1附近的峰的下降边重叠,与测定上的基本状态不同。
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2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通过具有该半值幅的范围,可以得到高的循环特性,同时能够使活性物质内部的导电性成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大小。
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的测定条件是将活性物质的粉末设置于试样室内之后,激发波长为514.5nm,激光功率为10mW,测定以微距模式(macromode)进行。激光的光斑直径为约100μm。
图2是对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一例采用这样的条件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拉曼光谱。在1600cm-1附近存在的峰、即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一般被称为G带,其半值幅即ΔG变得越大,一般石墨化度变得越低。本实施方式中,发现ΔG在100cm-1以上的区域中循环特性提高。这是由于,石墨化度低时,难以由于因充放电而产生的硅的膨胀收缩所引起的应力而发生变形。另一方面,若ΔG太大,则虽然循环特性高,但是非晶质碳的导电性下降,有可能产生变得难以适用高的充放电速率的问题。因此,该半值幅设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更优选为100cm-1以上且120cm-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5nm-1以上且115nm-1以下。
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ΔG满足上述条件,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通过具有该强度(I2/I1)的范围,可以具有高的循环特性。525cm-1的附近的峰、即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为结晶硅的拉曼谱带,525cm-1附近的峰相对于1600cm-1附近的峰的强度比(I2/I1)高表示位于结晶硅的周围的非晶质碳的厚度小。若该强度比太小,则在活性物质制作工序中由非晶质碳的原料产生热分解气体的影响变大,在活性物质中的结晶硅的附近变得容易形成许多细孔,所以在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中的情况下在充放电时非晶质碳变得容易开裂,循环特性容易变低。另一方面,若该强度比太大,则非晶质碳变得容易因充放电循环而从结晶硅的周围剥离,存在循环特性变低的问题。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设为0.25以上且0.50以下。优选为0.25以上且0.40以下。
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为了表示碳质物的结晶状态,将1360cm-1附近的峰、即在1320cm-1以上且138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D)的峰一般称为D带。一般,大多评价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与上述在1360cm-1附近具有最大强度(IG)的峰的强度比(I1/IG)。就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而言,I1/IG大多达到0.9以上且1.1以下的范围。但是,这并非是用于提高循环特性的必要条件,而是作为制造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结果而得到的。
(制造方法)
接着,对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活性物质通过下述来制作:使用分散介质将硅、或硅-氧化硅原料等含有硅原子的粒子与至少碳质物的碳前体混合而得到混合物,之后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干燥、固化,之后进行烧成,从而制作活性物质。
作为含有硅原子的粒子,可列举出例如SiOx(0<x≤1.5)粒子。作为这样的粒子,有结晶硅的微粒表面被氧化被膜覆盖的粒子、将一氧化硅在不活泼气体中加热至1100℃左右而使内部析出结晶硅的粒子等。含有硅原子的粒子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nm以上且300nm以下。此外,作为含有硅原子的粒子,还可列举出含有硅的合金的粒子。作为这里所说的合金,可以使用例如硅-钛合金。
作为碳前体,使用通过利用加热的热分解而形成非晶质碳的物质,糖类及糖酸特别适合,其中优选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纤维素二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抗坏血酸、葡萄糖醛酸。这些碳前体优选在混合过程之前按照平均粒径达到10μm以下的方式预先进行粉碎。
作为分散介质,可列举出水、乙醇、异丙醇、丙酮等酮类、N-甲基吡咯烷酮、油酸或者亚油酸等脂肪酸、乙二醇或者丙二醇等二醇类。或者也可以是在它们中混合粘合剂或者表面活性剂而得到的溶液。作为使用了分散介质的混合法,可以是液相相对于固相的量较少的干稠混炼法,或者也可以是液相相对于固相的量较多的混合搅拌法。混合搅拌法可以通过例如各种搅拌装置、球磨机、珠磨机装置及它们的组合来进行。此外,也可以在混合工艺的一部分中边加热边进行混合。什么样的混合法好取决于含有硅原子的粒子、碳前体、分散介质的种类或者它们的配合比,按照所制造的活性物质的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成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那样选出这些组合。另外,活性物质的特性不仅受到上述的原料的种类及量、及混合法的组合的影响,还受到以下叙述的活性物质的制作条件的影响。因此,最终经由它们全部的组合而得到的活性物质落入本发明的范围是必须的。
对通过混合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干燥、固化而得到固态物。干燥可以例如通过在大气中静置、或者进行加热来进行。干燥可以在減压下进行,也可以在使空气等气体流通的状态下进行。干燥的目的是使分散介质气化而从混合物内减少,根据分散介质的沸点或蒸气压来选出适当的方法。
对通过干燥、固化得到的固态物进行烧成。烧成通过在氩(Ar)等不活泼气氛下进行加热,使碳前体变化为非晶质碳,同时使SiOx进行歧化反应而得到硅粒子,从而得到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烧成的优选的温度为600℃以上且1500℃以下的范围,优选为800℃以上且1300℃以下。温度越下降,非晶质碳的结晶性变得越低,温度越上升,非晶质碳的结晶性容易变得越高。烧成时间为1小时以上且12小时以下。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具有含有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合剂层。具体而言,其具有集电体和位于集电体的一面或者两面且含有活性物质以及粘结剂的活性物质合剂层,所述活性物质包含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以下,以负极为例对实施方式的电极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正极中使用实施方式的电极。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为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可以将实施方式的电极用于各种电池。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的示意图。第2实施方式的负极100包含负极合剂层102和负极集电体101。负极合剂层102是配置于负极集电体101上的含有活性物质的合剂的层。负极合剂层102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结剂。粘结剂将负极合剂层与负极集电体101接合。
负极合剂层102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因此担载于负极集电体101的两面时负极合剂层102的合计的厚度达到2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一面的厚度的更优选的范围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若为该范围,则具备负极100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大电流放电特性和循环特性大幅提高。
关于负极合剂层102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配合比例,优选使负极活性物质为57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导电剂为3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粘结剂为2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配合比例设为该范围内,可以得到具备负极100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良好的大电流放电特性和循环特性。
实施方式的负极集电体101是与负极合剂层102进行粘结的导电性的部件。作为负极集电体101,可以使用多孔质结构的导电性基板、或者无孔的导电性基板。这些导电性基板例如可以由铜、不锈钢或镍形成。负极集电体101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20μm以下。若负极集电体101的厚度为该范围内,则可获得电极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导电剂具有提高负极100的导电性的效果,优选在负极合剂层102中分散存在。作为导电剂,可列举出乙炔黑、炭黑、石墨等。导电剂使用鳞片状、破碎状、纤维状等形状的物质。这些导电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导电剂大多也能够进行Li的嵌入脱嵌,但其充放电容量与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相比较小。本发明中主要承担Li的嵌入脱嵌,以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作为活性物质,以上述物质作为导电剂。
粘结剂将所分散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间隙填埋,使负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此外,使负极活性物质与负极集电体101粘结。作为粘结剂,可列举出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海藻酸或纤维素等多糖类及其衍生物、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等。它们中,从与负极集电体101的粘结力高、提高负极活性物质彼此的粘结力的方面出发,更优选具有酰亚胺骨架的聚酰亚胺等聚合物。粘结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时,通过采用负极活性物质彼此的粘结优异的粘结剂与负极活性物质与负极集电体101的粘结优异的粘结剂的组合、或硬度高的粘结剂与柔软性优异的粘结剂的组合,能够提高负极100的寿命特性。
接着,对负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悬浮到通用的溶剂中而调制浆料。
接着,将浆料涂布到集电体101上,进行干燥而形成负极合剂层102后,实施压制,由此制作负极100。另外,通过压制的压力,可以调节负极活性物质向集电体101的埋入程度。若压制压力低于0.2kN/cm,则不太会产生负极活性物质相对于负极集电体101的埋入,所以不优选。此外,若压制压力高于10kN/cm,则负极活性物质或集电体101发生开裂等破损,所以不优选。因此,使浆料干燥而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02的压制压力优选为0.5kN/cm以上且5kN/cm以下。另外,这里所说的压制压力是使用辊压机时的数值,是将压制时测定的压力[kN]除以负极合剂层的宽度[cm]而得到的值。负极合剂层的宽度是相对于辊压机的辊轴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例如从上看呈长方形的负极合剂层倾斜地通过辊压机时,采用特征长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负极,由于使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而形成,所以适用了该负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为高容量且循环特性提高。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具体而言,具备外包装材料、收纳于外包装材料内的正极、在外包装材料内与正极在空间上分开、例如隔着隔膜而收纳的负极、和填充于外包装材料内的非水电解质。
以下,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部件的负极、正极、非水电解质、隔膜、外包装材料进行详细说明。
(1)负极
作为负极,使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负极。
(2)正极
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的一面或两面上且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正极合剂层。导电剂及粘结剂是任意成分。
正极合剂层的一面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因此,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有正极合剂层时,正极合剂层的厚度的合计达到2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
若正极合剂层的厚度为上述的范围内,则具备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大电流放电特性和循环特性大幅提高。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各种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锰、锂锰复合氧化物、含锂的镍钴氧化物(例如LiCOO2)、含锂的镍钴氧化物(例如LiNi0.8CO0.2O2)、锂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Mn2O4、LiMnO2)。通过使用这些正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得到高电压,所以优选。
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0nm~1μm。平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在工业生产上的处理容易。此外,平均一次粒径为1μm以下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顺利地进行锂离子的固体内扩散。
导电剂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集电性能,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集电体的接触电阻。作为导电剂,可列举出例如含有乙炔黑、炭黑、人工石墨、天然石墨、碳纤维、导电性聚合物等的物质。
导电剂的种类可以为1种或2种以上。
粘结剂将所分散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间隙填埋,使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此外,使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集电体粘结。
作为粘结剂,可列举出例如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氟系橡胶、聚丙烯酸的有机物。
粘结剂的种类可以为1种或2种以上。
此外,作为用于使粘结剂分散的有机溶剂,使用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等。
关于正极合剂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的配合比例,使正极活性物质为8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导电剂为3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粘结剂为2质量%以上且7质量%以下的范围时,在具备该正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大电流放电特性和循环特性,所以优选。
正极集电体是与正极合剂层进行粘结的导电性的部件。作为正极集电体,使用多孔质结构的导电性基板、或者无孔的导电性基板。
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8μm以上且15μm以下。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该范围内的理由是可以获得电极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接着,对正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悬浮到通用的溶剂中而调制浆料。
接着,将浆料涂布到正极集电体上,进行干燥而形成正极合剂层后,实施压制,由此得到正极。
此外,正极也可以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根据需要配合的导电剂形成为颗粒状而制成正极合剂层,并将其配置于正极集电体上来制作。
(3)非水电解质
作为非水电解质,使用非水电解液、电解质浸渗型聚合物电解质、高分子电解质或无机固体电解质。
非水电解液以通过在非水溶剂(有机溶剂)中溶解电解质而调制的液体状电解液,被保持于电极组中的空隙中。
作为非水溶剂,优选使用以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烯酯等环状碳酸酯(以下称为“第1溶剂”。)与粘度比环状碳酸酯低的非水溶剂(以下称为“第2溶剂”。)的混合溶剂为主体的非水溶剂。
作为第2溶剂,可列举出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基乙基酯(MEC)等链状碳酸酯、丙酸乙酯、丙酸甲酯、γ-丁内酯(GBL)、乙腈(AN)、醋酸乙酯(EA)、甲苯、二甲苯、醋酸甲酯(MA)等。这些第2溶剂可以单独或以2种以上的混合物的形态使用。特别是第2溶剂若其给予体数太大,则与Li离子的结合变得过强,使Li离子传导率降低,所以给予体数更优选为16.5以下。
第2溶剂的粘度在25℃下优选为2.8cmp以下。第1溶剂与第2溶剂的混合溶剂中的碳酸亚乙酯或碳酸亚丙酯的配合量以体积比计优选为1.0%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75%以下。若该第2溶剂的体积比太小,则由于非水电解液的粘度变高,所以Li离子传导率下降,另一方面,若第2溶剂的体积比太大,则PC或EC的作用受到阻碍,Li离子传导率下降,所以优选上述范围。
作为非水电解质中所含的电解质,可列举出例如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及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锂盐。它们中,优选使用六氟磷酸锂或四氟硼酸锂。非水电解质中所含的电解质相对于非水溶剂的溶解量优选为0.5mol/L以上且2.0mol/L以下。若电解质的溶解量太小,则由于变得难以引起离子的迁移,所以Li离子传导率下降,另一方面,若电解质的溶解量过于超过2.0mol/L,则由于非水电解液的粘度变高,所以Li离子传导率下降。
(4)隔膜
隔膜配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
隔膜例如由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纤维素、或聚偏氟乙烯(PVdF)的多孔质薄膜、或合成树脂制无纺布形成。它们中,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形成的多孔质薄膜由于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熔融,从而能够断开电流,所以能够提高安全性,因而优选。
隔膜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μm以下。隔膜的厚度低于5μm时,隔膜的强度显著降低,有可能变得容易产生内部短路。另一方面,若隔膜的厚度超过30μm,则正极与负极之间的距离变大,有可能内部电阻变大。
隔膜在120℃下放置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若隔膜的热收缩率超过20%,则因加热而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发生短路的可能性变大。
隔膜的多孔率优选为3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上且70%以下。
隔膜的多孔率优选为上述的范围内的理由如下。多孔率低于30%时,有可能在隔膜中变得难以得到高的电解质保持性。另一方面,若多孔率超过70%,则有可能隔膜不能得到充分的强度。
隔膜的空气透过率优选为30秒/100cm3以上且500秒/100cm3以下,更优选为50秒/100cm3以上且300秒/100cm3以下。
空气透过率低于30秒/100cm3时,有可能隔膜不能得到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若空气透过率超过500秒/100cm3,则有可能在隔膜中不能得到高的锂离子迁移率。
(5)外包装材料
作为容纳正极、负极及非水电解质的外包装材料,使用金属制容器、或层压薄膜制外包装容器。
作为金属制容器,使用由铝、铝合金、铁、不锈钢等构成的金属罐且为方形、圆筒形的形状的容器。此外,金属制容器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mm以下。
作为铝合金,优选含有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在铝合金中含有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时,其含量优选为100ppm以下。由铝合金构成的金属制容器由于与由铝构成的金属制容器相比强度飞跃地增大,所以能够减小金属制容器的厚度。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薄型且轻量并且高输出功率且放热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作为层压薄膜,可列举出例如将铝箔以树脂薄膜被覆而得到的多层薄膜等。作为构成树脂薄膜的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高分子化合物。此外,层压薄膜的厚度优选为0.5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下。铝箔的纯度优选为99.5%以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可以适用于扁平型(薄型)、方型、圆筒型、硬币型、纽扣型等各种形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进一步具备与包括上述的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组电连接的引线。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还可以具备两个引线。这种情况下,一个引线与正极集电片电连接,另一个引线与负极集电片电连接。
作为引线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使用与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相同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与上述的引线电连接且由上述的外包装材料引出的端子。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也可以具备两个端子。这种情况下,一个端子连接于与正极集电片电连接的引线上,另一个端子连接于与负极集电片电连接的引线上。
作为端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使用与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相同的材料。
(6)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接着,作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一例,对图4及图5中所示的扁平型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进行说明。图4是第3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4中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是扁平状的卷绕电极组201收纳于外包装材料202内而构成的。外包装材料202可以是以袋状形成的,也可以是金属制的容器。此外,扁平状的卷绕电极组201通过将自外侧、即外包装材料202侧起依次层叠负极203、隔膜204、正极205、隔膜204而成的层叠物以涡旋状进行卷绕并压制成型而形成。位于最外层的电极为负极203,该负极203具有仅在负极集电体203a的电池内面侧的一面形成有负极合剂层203b的构成。最外层以外的负极203具有在负极集电体203a的两面形成有负极合剂层203b的构成。此外,正极205具有在正极集电体205a的两面形成有正极合剂层205b的构成。另外,代替隔膜204,也可以使用上述的凝胶状的非水电解质。
图4中所示的卷绕电极组201在其外周端附近,负极端子206与最外周的负极203的负极集电体203a电连接。正极端子207与内侧的正极205的正极集电体205a电连接。这些负极端子206及正极端子207向外包装材料202的外部伸出、或者与外包装材料202中具备的引出电极连接。
在制造具备由层压薄膜构成的外包装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时,将连接有负极端子206及正极端子207的卷绕电极组201装入到具有开口部的袋状的外包装材料202中,从外包装材料202的开口部注入液状非水电解质,通过将外包装材料202的开口部以夹持负极端子206及正极端子207的状态进行热封,使卷绕电极组201及液状非水电解质完全密封。
此外,在制造具备由金属容器构成的外包装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时,将连接有负极端子206及正极端子207的卷绕电极组201装入到具有开口部的金属容器中,从外包装材料202的开口部注入液状非水电解质,进一步在金属容器上安装盖体,使开口部封口。
作为负极端子206,可以使用例如在相对于锂的电位为1V以上且3V以下的范围具备电稳定性和导电性的材料。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铝或含有Mg、Ti、Zn、Mn、Fe、Cu、Si等元素的铝合金。为了降低与负极集电体203a的接触电阻,负极端子206优选为与负极集电体203a同样的材料。
作为正极端子207,可以使用在相对于锂的电位为3V以上且4.25V的范围具备电稳定性和导电性的材料。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铝或含有Mg、Ti、Zn、Mn、Fe、Cu、Si等元素的铝合金。为了降低与正极集电体的接触电阻,正极端子207优选为与正极集电体同样的材料。
以下,对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的构成部件的外包装材料202、负极203、正极205、隔膜204及非水电解质进行详细说明。
(1)外包装材料
作为外包装材料202,可以使用上述的外包装材料。
(2)负极
作为负极203,可以使用上述的负极。
(3)正极
作为正极205,可以使用上述的正极。
(4)隔膜
作为隔膜204,可以使用上述的隔膜。
(5)非水电解质
作为非水电解质,可以使用上述的非水电解质。
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并不限于上述的图4及图5中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层叠型电极组收纳于外包装材料内的构成。层叠型电极组具有使隔膜夹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并将正极和负极交替层叠而得到的结构。
正极存在多片,分别具备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正极集电体的两面的含正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存在多片,分别具备负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负极集电体的两面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
各负极的负极集电体的一边从负极突出。突出的负极集电体与带状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带状的负极端子的前端从外包装材料向外部引出。此外,正极的正极集电体的位于与负极集电体的突出边相反侧的边从正极突出。从正极突出的正极集电体与带状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带状的正极端子的前端位于与负极端子相反侧,从外包装材料的边向外部引出。
构成使用了这些层叠型电极组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各部件的材质、配合比、尺寸等为与图4及图5中说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0的各构成部件同样的构成。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负极、正极、非水电解质、隔膜和外包装材料。负极使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负极材料来形成。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包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包具有1个以上的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即,单电池)。当电池包中包含多个单电池时,各单电池以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电连接而配置。
图6是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包的电路的方框图。在图6中所示的电池包300中,使用图4中所示的扁平型非水电解质电池200作为单电池301。
多个单电池301按照使向外部伸出的负极端子302及正极端子303都朝着相同的方向的方式层叠,并以粘接胶带304捆紧,从而构成组电池305。这些单电池301如图6及图7中所示的那样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
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与负极端子302及正极端子303伸出的单电池301侧面相对地配置。在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上,如图7中所示的那样搭载有热敏电阻307、保护电路308及向外部设备的通电用端子309。另外,在与组电池305相对的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的面上安装有绝缘板(未图示),以避免与组电池305的布线发生不必要的连接。
正极侧引线310与位于组电池305的最下层的正极端子303连接,其前端插入到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的正极侧连接器311中而电连接。负极侧引线312与位于组电池305的最上层的负极端子302连接,其前端插入到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的负极侧连接器313中而电连接。这些正极侧连接器311、负极侧连接器313经由形成于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上的布线314、315而与保护电路308连接。
热敏电阻307是为了检测单电池305的温度而使用的,在图6中省略图示,但设置于单电池305的附近,并且其检测信号被发送至保护电路308中。保护电路308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将保护电路308与向外部设备的通电用端子309之间的正极侧布线316a及负极侧布线316b断开。规定的条件例如是热敏电阻307的检测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此外,规定的条件是检测到单电池301的过充电、过放电、过电流等时。该过充电等的检测对各个单电池301或单电池301整体进行。在检测各个单电池301时,可以检测电池电压,也可以检测正极电位或负极电位。在后者的情况下,在各个单电池301中插入作为参比电极使用的锂电极。在图5及图6的情况下,在单电池301上分别连接用于电压检测的布线317,经由这些布线317将检测信号发送至保护电路308中。
如图6中所示的那样,在除正极端子303及负极端子302突出的侧面以外的组电池305的三侧面上,分别配置有由橡胶或树脂构成的保护片318。
组电池305与各保护片318及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一起收纳于收纳容器319内。即,在收纳容器319的长边方向的两个内侧面和短边方向的内侧面上分别配置有保护片318,在短边方向的相反侧的内侧面上配置有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组电池305位于由保护片318及印制电路布线基板306围成的空间内。盖320安装于收纳容器319的上表面。
另外,在组电池305的固定中,也可以使用热收缩带来代替粘接胶带304。这种情况下,在组电池的两侧面配置保护片,使热收缩带绕圈后,使热收缩带发生热收缩来捆扎组电池。
在图6、图7中示出将单电池301串联连接的形态,但为了增大电池容量,也可以并联连接、或将串联连接与并联连接组合。也可以将组装好的电池包进一步以串联、并联的方式连接。
根据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具备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的具有优异的充放电循环性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充放电循环性能的电池包。
另外,电池包的形态可根据用途而适当变更。电池包的用途优选在取出大电流时显示优异的循环特性。具体而言,可以作为数码相机的电源用、两轮至四轮的混合动力汽车、两轮至四轮的电动车、助力自行车等车载用。特别是使用了高温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池包适合用于车载用。
以下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对其效果进行叙述。
(实施例1)
按照下面那样的条件得到实施例1的负极活性物质。使用作为含有硅原子的粒子的硅粉末(平均粒径为40nm)1.5g,加入蔗糖粉末2.5g,以玛瑙乳钵进行5分钟干式混合。接着,使用玻璃滴管向该混合粉中添加乙醇,进行30分钟混炼。将这样操作而得到的混炼物加入到氧化铝的坩埚中后,在150℃的热板上放置1小时,使其干燥。将所得到的固化物在Ar气氛下在1000℃下保持3小时来进行烧成。将烧成后的物质以玛瑙乳钵进行粉碎,通过筛分得到-45微米的负极活性物质。
(充放电试验)
在所得到的负极活性物质中将平均直径为3μm的石墨15质量%、聚酰亚胺8质量%使用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吡咯烷酮而进行混炼,涂布到厚度为12μm的铜箔上并压延后,以250℃且2小时在Ar气体中进行热处理,裁切成规定的尺寸后,以100℃且12小时进行真空干燥,作为试验电极。在氩气氛中制造对电极及参比电极为金属Li、电解液为LiPF6(1M)的EC·DEC(体积比EC:DEC=1:2)溶液的电池,进行充放电试验。充放电试验的条件是,以1mA/cm2的电流密度充电至参比电极与试验电极间的电位差为0.01V为止,进一步以0.01V进行24小时的恒压充电,放电以1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至1.5V为止。进而,以1mA/cm2的电流密度充电至参比电极与试验电极间的电位差为0.01V为止,以1mA/cm2的电流密度放电至1.5V为止,进行该循环,测定放电容量的推移。与此相对,将放电容量能够维持初次的放电容量的80%的循环次数作为循环寿命,进行评价。
(拉曼光谱分析)
对于实施例1中得到的活性物质,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将作为结果得到的光谱示于图2中。测定使用HoribaJobinYvon制T-64000,将活性物质的粉末设置于试样室内后,分析条件是激发波长为514.5nm、激光功率为10mW,测定以微距模式进行。激光的光斑直径设为约100μm。
(活性物质内部的结构观察及组成分析)
对于实施例1中得到的试验电极,将电极通过离子铣削法进行薄片化后,利用TEM-EDX法进行观察、分析,确认在负极活性物质内存在含硅粒子,并且调查它们的周围的元素组成,确认含硅粒子分散于非晶质碳中。将此时的TEM图像示于图1中。测定使用HitachiHigh-TechnologiesCorporation制H-9000NAR(TEM)及HitachiHigh-TechnologiesCorporation制HF-2000(EDX),在加速电压为200kV、离子束直径为约1nm的条件下进行。
对于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仅说明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关于其他的合成及评价步骤,由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在所有情况下均与实施例1同样地确认含硅粒子分散于非晶质碳中。
(实施例2)
除了代替蔗糖粉末而使用2.7g抗坏血酸粉末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2的负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3)
除了使用1.9g蔗糖粉末来代替2.5g蔗糖粉末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3的负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4)
除了将烧成设为900℃且1小时30分钟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4的负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5)
除了将烧成设为900℃且3小时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4的负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6)
除了将烧成设为1000℃且1小时30分钟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4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1)
在作为含有硅原子的粒子的硅粉末(平均粒径为40nm)1.5g中,加入蔗糖粉末2.5g、水6g、乙醇12g,进一步加入YSZ球(0.2mm),以行星式球磨机进行混合。相对于通过抽滤法与YSZ球分离的溶液,加入以质量比计为盐酸2、水2、乙醇1的比率混合而成的溶液0.5g,进行搅拌后,在室温下放置1周而使其干燥、固化。将所得到的固化物在Ar气氛下在1000℃下保持3小时进行烧成。将烧成后的物质以玛瑙乳钵进行粉碎,通过筛分得到-45微米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2)
在作为含有硅原子的粒子的硅粉末(平均粒径40nm)1.5g中,加入糠醇2.2g、乙醇20g,进一步加入YSZ球(0.2mm),以行星式球磨机进行混合。将通过抽滤法与YSZ球分离的溶液加入到铝杯中,在80℃热板上放置30分钟,在150℃热板上放置1小时而使其干燥、固化。将所得到的固化物在Ar气氛下在1000℃下保持5小时而进行烧成。将烧成后的物质以玛瑙乳钵进行粉碎,通过筛分得到-45微米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3)
除了使用2.1g糠醇来代替2.2g糠醇、使用12g乙醇来代替20g乙醇以外,通过与比较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3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4)
除了将烧成设为900℃且1小时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4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5)
除了将烧成设为900℃且1小时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比较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5的负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6)
除了将烧成设为950℃且3小时来代替1000℃且3小时以外,通过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6的负极活性物质。
将实施例1~6及比较例1~6的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解析及充放电试验的结果归纳于上述的表1中。另外,表1中将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的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设为ΔG,将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设为I2/I1。
表1
实施例1~6的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与此同时,实施例1~6的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这些实施例的活性物质的初次放电容量(mAh/g)高,循环寿命长。与此相对,比较例1、6的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但I2/I1从0.25以上且0.50以下的范围偏离。比较例2、5的ΔG从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的范围偏离,并且I2/I1从0.25以上且0.50以下的范围偏离。比较例3、4的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但ΔG从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的范围偏离。这些比较例的活性物质的初次放电容量与实施例同等,但循环寿命与实施例相比较低。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畴中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实施的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进而,通过将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种构成要素适当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发明。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其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所述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
所述含硅粒子具备硅、含有硅的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
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所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
3.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包括含有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的合剂层和与所述合剂层接触配置的集电体,
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所述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
所述含硅粒子具备硅、含有硅的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
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所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中,所述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
5.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具备外包装材料、收纳于所述外包装材料内且包含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正极、与所述正极在空间上分开收纳且包含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负极、和配置于所述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包括含有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的合剂层和与所述合剂层接触配置的集电体,
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所述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
所述含硅粒子具备硅、含有硅的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
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所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中,所述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
7.一种电池包,其是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串联、并联、或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电连接而配置的电池包,
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
外包装材料、收纳于所述外包装材料内且包含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正极、与所述正极在空间上分开收纳且包含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负极、和配置于所述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包括含有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的合剂层、和与所述合剂层接触配置的集电体,
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是包括碳质物和分散于所述碳质物中的含硅粒子的至少2种的复合体,
所述含硅粒子具备硅、含有硅的合金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
在氩离子激光拉曼光谱中,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半值幅ΔG为100cm-1以上且150cm-1以下,在500cm-1以上且550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2的峰相对于所述在1575cm-1以上且1625cm-1以下的范围具有最大强度I1的峰的强度比I2/I1为0.25以上且0.5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中,所述含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以上且500nm以下。
CN201510882127.5A 2014-12-05 2015-12-03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Active CN1056800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7139A JP6438287B2 (ja) 2014-12-05 2014-12-05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JP2014-247139 2014-1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006A true CN105680006A (zh) 2016-06-15
CN105680006B CN105680006B (zh) 2019-06-14

Family

ID=54782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2127.5A Active CN105680006B (zh) 2014-12-05 2015-12-03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8669B2 (zh)
EP (1) EP3029760A1 (zh)
JP (1) JP6438287B2 (zh)
CN (1) CN10568000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8372A (zh) * 2017-10-20 2019-04-30 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式电池芯
CN111162268A (zh) * 2019-09-26 2020-05-15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1481B2 (ja) * 2016-03-17 2021-08-18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材料、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車両
CN110024188B (zh) * 2016-11-30 2022-10-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负极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11387442B2 (en) * 2017-08-24 2022-07-12 Nec Corpor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2342309B1 (ko) * 2020-10-30 2021-12-24 주식회사 테라테크노스 이차전지용 음극재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922A (zh) * 2002-05-17 2004-07-21 ��Խ��ѧ��ҵ��ʽ���� 导电硅复合物、其制备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WO2010035919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Iucf-Hyu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Hanyang University)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792493A (zh) * 2010-09-14 2012-11-21 日立麦克赛尔能源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电池
CN103081188A (zh) * 2010-08-25 2013-05-01 株式会社大阪钛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用粉末、使用该负极材料用粉末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和电容器负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容器
CN103137953A (zh) * 2011-11-22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US20140106230A1 (en) * 2012-10-11 2014-04-17 Samsung Sdi Co., Ltd.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CN103840140A (zh) * 2012-11-21 2014-06-04 清华大学 多孔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119238A1 (ja) * 2013-01-30 2014-08-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当該負極活物質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当該負極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4037394A (zh) * 2013-03-06 2014-09-10 索尼公司 活性物质、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3342B2 (ja) 1997-05-30 2001-07-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948206B1 (ja) 1998-05-25 1999-09-13 花王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JP3952180B2 (ja) * 2002-05-17 2007-08-0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珪素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JP2004119176A (ja) 2002-09-26 2004-04-15 Toshib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411102B2 (ja) 2003-09-01 2010-02-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ポジ型レジスト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KR101451801B1 (ko) 2007-02-14 2014-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 활물질,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음극과 리튬전지
CN102859760B (zh) * 2010-04-26 2015-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WO2011142575A2 (ko) 2010-05-11 2011-11-17 주식회사 루트제이제이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2025997A (ja) 2010-07-22 2012-02-09 Sachihiro Tsubakihara 合金粉末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製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材料を使用する電気デバイス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2038561A (ja) 2010-08-06 2012-02-23 Tdk Corp 前駆体、前駆体の製造方法、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2048865A (ja) 2010-08-24 2012-03-08 Asahi Glass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617457B2 (ja) * 2010-09-08 2014-11-0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2114046A (ja) 2010-11-26 2012-06-14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2204322A (ja) 2011-03-28 2012-10-22 Gs Yuas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5626073B2 (ja) 2011-03-30 2014-11-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負極並びに非水系二次電池
KR101201807B1 (ko) * 2011-08-31 2012-1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760871B2 (ja) 2011-09-05 2015-08-12 昭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部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JP5282345B2 (ja) 2011-10-19 2013-09-04 株式会社大和総研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 複数の取引システム間における取引システム
JP5909131B2 (ja) 2012-03-28 2016-04-2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活物質、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922A (zh) * 2002-05-17 2004-07-21 ��Խ��ѧ��ҵ��ʽ���� 导电硅复合物、其制备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WO2010035919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Iucf-Hyu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Hanyang University)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3081188A (zh) * 2010-08-25 2013-05-01 株式会社大阪钛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用粉末、使用该负极材料用粉末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和电容器负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容器
CN102792493A (zh) * 2010-09-14 2012-11-21 日立麦克赛尔能源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电池
CN103137953A (zh) * 2011-11-22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US20140106230A1 (en) * 2012-10-11 2014-04-17 Samsung Sdi Co., Ltd.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CN103840140A (zh) * 2012-11-21 2014-06-04 清华大学 多孔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119238A1 (ja) * 2013-01-30 2014-08-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当該負極活物質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当該負極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4037394A (zh) * 2013-03-06 2014-09-10 索尼公司 活性物质、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电动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8372A (zh) * 2017-10-20 2019-04-30 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式电池芯
CN111162268A (zh) * 2019-09-26 2020-05-15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1162268B (zh) * 2019-09-26 2021-06-18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006B (zh) 2019-06-14
JP2016110834A (ja) 2016-06-20
US10468669B2 (en) 2019-11-05
EP3029760A1 (en) 2016-06-08
JP6438287B2 (ja) 2018-12-12
US20160164076A1 (en) 2016-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6215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JP6275822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US10693182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JP6430489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3314471B (zh) 正极、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CN102549813B (zh) 锂二次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CN105680006A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JP627170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JP2016181487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CN10544918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及具备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515583A (zh) 负极材料、负极活性物质、负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US10326129B2 (en)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active material
US10693128B2 (en)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battery pack
WO2015145522A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4466184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US20220102731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544916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具备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76563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电池包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JP2014209455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KR102331305B1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0521027A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和二次电池
CN110462910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567448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材料、非水電解質電池用電極、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車両
US20230155125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05449184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