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3724B -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3724B
CN105673724B CN201510882566.6A CN201510882566A CN105673724B CN 105673724 B CN105673724 B CN 105673724B CN 201510882566 A CN201510882566 A CN 201510882566A CN 105673724 B CN105673724 B CN 105673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way clutch
swing rod
exterior part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25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3724A (zh
Inventor
西村优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73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3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3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3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单向离合器(21)在与辊(25)的端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刚性降低部(930),该刚性降低部(930)使对于辊(25)的端部与外部件(22)抵接的抵接面的刚性降低。

Description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向离合器和具有该单向离合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日本特开2012-251611号公报公知这样的技术:曲柄式的无级变速器通过连杆将设置于输入轴上的偏心部件的偏心旋转转换为摆杆的往复摆动,并通过单向离合器将摆杆的往复摆动转换为输出轴的一个方向的间歇旋转,其中,以包围构成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的摆杆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环状肋,通过该环状肋提高外部件的刚性。
在往复摆动动作中,当单向离合器接合时,外部件和辊互相按压而产生接触面压。即使单向离合器的辊与外部件的内周面均匀地接触,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载荷(边缘载荷)也会局部地增加,因此,可能会发生表面剥离等使辊的耐久性降低的情况。
作为避免边缘载荷的局部增加的方法,已知在辊的轴向端部或外部件的内周面(滚道:race way)的端部实施凸面加工的方法。图12A是示出在辊的轴向端部实施了凸面加工的结构例的图。轴承1204将外部件1201和内部件1202支承成能够相对旋转,辊1203被配置在外部件1201的内周面和内部件1202的外周面之间。在辊1203的轴向端部,作为降低边缘载荷的结构,实施了凸面加工,通过基于凸面加工实现的辊轴向端部的缩径,能够降低边缘载荷。
可是,通过实施凸面加工,辊1203和内部件1202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有效接触长度L1变得比未实施凸面加工的情况下的有效接触长度L2短。由于有效接触长度变短,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降低,辊1203在内部件1202上滚动时容易发生斜行。
图12B是对辊1203的斜行进行说明的图。由于有效接触长度L1因凸面加工而变得比有效接触长度L2短,因此在外部件1201和内部件1202上发生了校准错误的情况下,辊1203相对于以虚线所示的直线行进方向容易向例如箭头1205所示的斜方向发生斜行。在辊1203发生斜行的状态下,当单向离合器成为接合状态时,接触面压变高,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可能局部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单向离合器、和具备该单向离合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能够在不实施凸面加工的情况下降低在单向离合器的辊的轴向端部产生的边缘载荷的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具备:环状的外部件22;内部件12,其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部;多个辊25,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22a和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12a之间;以及多个啮合弹簧24,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辊25抵接并向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施力,通过所述外部件22和所述内部件12的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辊25啮入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22a和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12a之间来传递驱动力,所述单向离合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件22在与所述辊25的端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具备刚性降低部930,该刚性降低部930使对于所述辊25的端部与所述外部件22抵接的抵接面的刚性降低。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辊25的端部和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被设置成彼此抵接。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降低部930由设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侧面上的槽构成。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该单向离合器还具备单向离合器轴承34,该单向离合器轴承34借助由保持部910支承的滚动体37从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侧将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侧支承成能够旋转,所述保持部91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位于所述槽的内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被设置到所述辊25的端部与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相抵接的抵接面。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将与驱动源E连接的输入轴11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12的变速单元U具备:偏心部件18,其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1的轴线的偏心量可变,且该偏心部件18与该输入轴11一起旋转;摆杆22,其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输出轴12;连杆19,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18和所述摆杆22;以及所述单向离合器21,其被配置在所述输出轴12和所述摆杆22之间。
并且,实施方式的输出轴12对应于本发明的内部件,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8对应于本发明的偏心部件,实施方式的摆杆22对应于本发明的外部件,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源。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同时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能够提高辊的斜行阻力。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通过利用槽构成刚性降低部,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降低边缘载荷,同时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的斜行阻力。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能够使保持部的尺寸增大与槽的空间相当的量。由此,能够提高支承滚动体的保持部的刚性和耐久性。另外,通过将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进入槽的内部,由此能够在辊的轴向上压缩单向离合器轴承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实现单向离合器的整体小型化。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能够增大通过刚性降低部实现的刚性降低的效果。即,能够在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边缘载荷。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结构,即使在单向离合器中发生了崩出(popout)现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并且能够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的斜行阻力。因此,能够维持辊的耐久性,防止因辊的损伤所导致的驱动力传递性能的降低,防止商品性下降。
根据后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参考附图),可以明确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骨架图。
图2是图1的2部详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OD状态)。
图4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GN状态)。
图5A-图5D是OD状态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6A-图6D是GN状态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单向离合器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2的8部放大图。
图9A、图9B是对刚性降低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图10C是对刚性降低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图11F是示出辊轴向距离与面压分布的关系的图。
图12A、图12B是示出在辊的轴向端部实施了凸面加工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举例示出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要素只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确定,并不受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限定。
下面,基于图1~图11A-图11F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左右的车轴10、10传递至驱动轮W、W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曲柄式的无级变速器T和差速器D。
接下来,基于图2~图6A-图6D对无级变速器T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是将具有相同结构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4个)变速单元U沿轴向重合而成的,这些变速单元U具备平行地配置的共用的输入轴11和共用的输出轴12,输入轴11的旋转在被减速或加速后传递至输出轴12。
以下,作为代表,对一个变速单元U的结构进行说明。与发动机E连接而旋转的输入轴11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贯穿电动马达这样的变速致动器14的中空的旋转轴14a的内部。变速致动器14的转子14b固定于旋转轴14a,定子14c固定于壳体。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能够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输入轴11以不同的速度相对旋转。
在贯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的输入轴11上固定有第1小齿轮15,曲柄状的行星架16以跨越该第1小齿轮15的方式连接于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直径与第1小齿轮15相同的2个第2小齿轮17、17分别通过小齿轮销16a、16a被支承在与第1小齿轮15协作构成为正三角形的位置,齿圈18a与这些第1小齿轮15和第2小齿轮17、17啮合,所述齿圈18a以偏心的方式形成于圆板形的偏心盘18的内部。在连杆19的杆部19a的一端设置的环部19b通过球轴承20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偏心盘18的外周面。
4个变速单元U共同具有曲柄状的行星架16,通过第2小齿轮17、17支承于行星架16上的偏心盘18的相位在各个变速单元U中分别相差90°。
对于设置于输出轴12的外周的单向离合器21,以经由销19c枢轴支承于连杆19的杆部19a的摆杆22的内周部作为外部件,以输出轴12的外周部作为内部件,在形成于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的楔状的空间内具备多个被啮合弹簧24施力的辊25。
接下来,基于图7~图8对输出轴12的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图3~图6A-图6D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单向离合器21,其实际的结构在图7~图8中示出。
支承于输出轴12的外周的单向离合器21在摆杆22的圆形的内周面22a与输出轴12的弯曲成波浪状的外周面12a之间配置有12个辊25,连杆19通过销19c和夹紧件28、28与在摆杆22的外周设置的臂部22b、22b连接。
单向离合器21具备用于支承对辊25施力的啮合弹簧24的笼体31。笼体31由下述部分构成:一对环状部件32、32,它们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和12根弹簧支承杆33,它们沿周向等间隔配置,使一对环状部件32、32相互连接,一对环状部件32、32配置在12个辊25的轴向两侧,12根弹簧支承杆33配置在12个辊25之间。环状部件32的内周部形成为波浪状,其与输出轴12的波浪状的外周面12a凹凸卡合,由此,笼体3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12结合。
啮合弹簧24是使1个弹性板材弯曲成截面为S字状而成的,其一端侧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笼体31的弹簧支承杆33。另外,在摆杆22和输出轴12之间配置有位于辊25的轴向两侧的双列径向止推球轴承34(单向离合器轴承),摆杆22和输出轴12通过这些径向止推球轴承34维持同心状态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各径向止推球轴承34是在外圈35、35和内圈36之间将多个滚珠37(滚动体)配置成2列而成的轴承,外圈35、35一体地形成于摆杆22、22的轴向端部,共用的内圈36由别的部件构成,且固定于输出轴12的外周。
在径向止推球轴承34和笼体31的一个环状部件32之间配置有轴向弹簧38,从轴向弹簧38的内周突出的多个突起38a在环状部件32的内周的凹部32a之间穿过并与辊25的端面弹性抵接。
在支承摆杆22的径向止推球轴承中,除了上述的双列径向止推球轴承34以外,还存在与支承输出轴12的球轴承27、27相邻地配置的单列径向止推球轴承34′(参照图8)。支承输出轴12的球轴承27具备支承于变速器壳体26上的外圈40、支承于输出轴12上的内圈41、以及配置在外圈40和内圈41之间的多个滚珠42,该内圈41与单列径向止推球轴承34′的内圈36′接触。
图9A是示出摆杆22、输出轴12、辊25以及径向止推球轴承34的概要结构的图。径向止推球轴承34是将多个滚珠37(滚动体)配置成2列而构成的,滚珠37被保持部910保持。径向止推球轴承34(单向离合器轴承)通过由保持部910支承的滚珠37(滚动体)从输出轴12的外周侧将摆杆22的内周侧支承成能够旋转。并且,为了简化附图,仅对于2列滚珠的配置中的1列图示了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辊25的轴向端部和摆杆22的内周面(滚道)未实施凸面加工处理。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能够提高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
图9B是将图9A的A部附近放大的图,示出了摆杆22的内周面的端部920和滚珠37(滚动体)的附近的结构。如图9B所示,在摆杆22的端部920设有刚性降低部930,该刚性降低部930用于使对于辊25的端部与摆杆22抵接的抵接面的刚性降低。刚性降低部930构成为具有凹部形状的槽,在图9B所示的结构中,在与辊25接触的摆杆22的内周面的端部附近(内周面的端部正上方)设有刚性降低部930。
如图9A、图9B所示,构成为,保持部9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槽的内部。以保持部91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槽的内部的方式配置径向止推球轴承34,由此能够沿辊25的轴向压缩径向止推球轴承34(单向离合器轴承)的配置位置,由此能够实现单向离合器21的整体小型化。
另外,在以往的结构中,为了不与摆杆22的端部920接触,保持部的尺寸(大小)受到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刚性降低部930(槽)设置于摆杆22的端部920,由此,能够以保持部91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由刚性降低部930(槽)形成的空间的内部的方式配置径向止推球轴承34。能够使保持部910的尺寸(大小)增大与由刚性降低部930(槽)形成的空间相当的量。由此,能够提高对滚珠37(滚动体)进行支承的保持部910的刚性和耐久性。
图10A是对刚性降低部930(槽)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通过在摆杆22的端部920设置刚性降低部930(槽),使得摆杆22的内周面(滚道)的端部920侧的刚性(背面刚性)比内周面的中央部侧的刚性低。
在图10A中,箭头1010示意性地示出了由于辊25与摆杆22的内周面的接触而产生的面压(接触面压)的分布倾向。随着从内周面的中央部接近摆杆22的端部920侧,所产生的面压显示出变小的倾向。即使辊25与内周面的接触状态成为高面压状态,但由于摆杆22的内周面的端部920侧的刚性(背面刚性)降低,因此摆杆22的内周面也无法在端部920侧强力地按压辊25。因此,即使在辊25与内周面的接触状态成为高面压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因辊25与内周面的接触而产生的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载荷(边缘载荷)。
在此,为了增大通过刚性降低部930(槽)实现的刚性降低的效果,优选构成为:保持摆杆22的内周面的在轴向上与辊25接触的宽度(接触长度),同时使刚性降低部930(槽)的位置尽可能接近内周面侧。例如,优选构成为,使刚性降低部(槽)从图10B所示的箭头1020的方向接近摆杆22的内周面侧。图10C是示出在保持内周面(滚道)的接触长度的同时使刚性降低部(槽)接近极限的状态的图。刚性降低部(槽)被设置到辊25的端部与摆杆22的内周面相抵接的抵接面。在该状态下,摆杆22的内周面与构成刚性降低部(槽)的面所成的角度θ为锐角。根据图10C所示的结构,能够增大刚性降低部(槽)实现的刚性降低的效果。即,能够在最大限度地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边缘载荷。
图11A-图11F是示出辊轴向距离与面压(接触面压)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A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刚性降低部930(槽)的结构的图,图11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的辊轴向距离与面压(接触面压)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C是示出作为比较例1的未实施凸面加工处理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图11D是示出比较例1中的辊轴向距离与面压(接触面压)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在比较例1中,如图11D所示,有效接触长度与图11B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载荷(边缘载荷)的分布比图11B大。根据具有刚性降低部930(槽)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1A、图11B),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
图11E是作为比较例2而示出对辊25的轴向端部实施了凸面加工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图,图11F是示出比较例2中的辊轴向距离与面压(接触面压)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在图11F中,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的分布与图11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分布相同。可是,在比较例2的结构中,由于在辊的两端部实施了凸面加工,因此有效接触长度比图11B所示的实施方式短。因此,在比较例2的结构中,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降低,辊25在输出轴12上滚动时,容易发生斜行。根据未实施凸面加工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1A、图11B),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并且能够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无级变速器T的一个变速单元U的作用进行说明。如果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相对于输入轴11相对旋转,则行星架16绕输入轴11的轴线L1旋转。此时,行星架16的中心O、即第1小齿轮15和两个第2小齿轮17、17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绕输入轴11的轴线L1旋转。
图3和图5A-图5D示出了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对于第1小齿轮15(即输入轴11)处于与输出轴12相反的一侧的状态,此时,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变为最大,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成为OD(超传动比)状态。图4和图6A-图6D示出了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对于第1小齿轮15(即输入轴11)位于与输出轴12相同的一侧的状态,此时,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为零,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成为GN(齿轮空档)状态。
在图5A-图5D所示的OD状态下,如果通过发动机E使输入轴11旋转并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旋转,则输入轴11、旋转轴14a、行星架16、第1小齿轮15、两个第2小齿轮17、17以及偏心盘18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以输入轴11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进行偏心旋转。在从图5A经过图5B向图5C的状态旋转的期间,通过球轴承20将环部19b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8的外周的连杆19使在其杆部19a的末端被销19c枢轴支承的摆杆22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旋转。图5A和图5C示出了摆杆22朝向箭头B方向旋转的两端。
这样,当摆杆22沿箭头B方向旋转时,辊25啮入单向离合器21的摆杆22和输出轴12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摆杆22的旋转经输出轴12被传递至输出轴12,因此,输出轴12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C)旋转。
如果输入轴11和第1小齿轮15进一步旋转,则齿圈18a与第1小齿轮15和第2小齿轮17、17啮合的偏心盘18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偏心旋转。在从图5C经过图5D向图5A的状态旋转的期间,通过球轴承20将环部19b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8的外周的连杆19使在其杆部19a的末端被销19c枢轴支承的摆杆22绕顺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旋转。图5C和图5A示出了摆杆22朝向箭头B′方向旋转的两端。
这样,当摆杆22沿箭头B′方向旋转时,辊25一边压缩啮合弹簧24,一边被从摆杆22的内周面与输出轴12的外周面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推出,由此,摆杆22相对于输出轴12打滑,输出轴12不旋转。
如以上那样,当摆杆22往复旋转时,只有当摆杆22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时输出轴12才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C)旋转,因此,输出轴12间歇旋转。
图6A-图6D是示出在GN状态下运转无级变速器T时的作用的图。此时,由于输入轴11的位置与偏心盘18的中心一致,因此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为零。如果在该状态下通过发动机E使输入轴11旋转并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旋转,则输入轴11、旋转轴14a、行星架16、第1小齿轮15、两个第2小齿轮17、17以及偏心盘18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以输入轴11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进行偏心旋转。可是,由于偏心盘18的偏心量为零,因此连杆19的往复运动的行程也为零,输出轴12不旋转。
因此,如果驱动变速致动器14将行星架16的位置设定在图3的OD状态与图4的GN状态之间,则能够实现零变速比与预定变速比之间的任意变速比下的运转。
在无级变速器T中,并列设置的4个变速单元U的偏心盘18的相位互相错开90°,因此,4个变速单元U交替地传递驱动力,即4个单向离合器21中的任意一个必然处于接合状态,由此能够使输出轴12连续旋转。
此外,在单向离合器21接合而从摆杆22向输出轴12传递驱动力时,大的边缘载荷作用于夹在摆杆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辊25的轴向端部上。
可是,如图11A、图11B所示,根据未实施凸面加工且具有刚性降低部930(槽)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同时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
与此相对,在图11C、图11D所示的比较例1的结构中,无法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另外,在图11E、图11F所示的比较例2的结构中,虽然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的分布降低,但由于在辊的两端部实施了凸面加工,因此,在比较例2的结构中,辊的斜行阻力(辊斜行难度)降低,辊25在输出轴12上滚动时,容易发生斜行。在辊25发生斜行的状态下,当单向离合器21成为接合状态时,接触面压变高,施加于辊25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可能局部地增加。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实施凸面加工的情况下降低在单向离合器21的辊的轴向端部产生的边缘载荷,从而能够降低辊25的边缘载荷并提高辊25的耐久性。
另外,关于如上述那样在摆杆22与输出轴12之间配置有被弹簧24施力的多个辊25的单向离合器21,在其接合时,辊25啮入由摆杆22和输出轴12形成的楔状的空间而进行扭矩传递。在对单向离合器21输入过大的扭矩,使得欲将辊从楔状的空间推出的载荷比通过作用在摆杆22和输出轴12与辊25之间的摩擦欲将辊保持在啮入位置的载荷大时,可能会发生辊25从楔状的空间弹出这样的崩出现象。即使在单向离合器21中发生了崩出现象的情况下,根据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21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也能够降低施加于辊的轴向端部的边缘载荷,并且能够确保低负载时的辊的有效接触长度从而提高辊25的斜行阻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能够维持辊的耐久性,防止因辊的损伤所导致的驱动力传递性能的降低,防止商品性下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本发明的单向离合器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利用摆杆22作为单向离合器21的外部件,利用输出轴12作为单向离合器21的内部件,但也可以将外部件和内部件设计为专用于单向离合器21的部件。另外,本发明的驱动源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也可以是马达发电机这样的其他种类的驱动源。
虽然参考示例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给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样的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与功能。

Claims (4)

1.一种单向离合器,其具备:环状的外部件(22);内部件(12),其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部;多个辊(25),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22a)和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12a)之间;以及多个啮合弹簧(24),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辊(25)抵接并向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施力,通过所述外部件(22)和所述内部件(12)的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辊(25)啮入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22a)和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12a)之间来传递驱动力,
所述单向离合器(21)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件(22)的端部(920)在与所述辊(25)的端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具备刚性降低部(930),该刚性降低部(930)使对于所述辊(25)的端部与所述外部件(22)抵接的抵接面的刚性降低,所述刚性降低部(930)由设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侧面上的槽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25)的端部和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被设置成彼此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离合器还具备单向离合器轴承(34),该单向离合器轴承(34)借助由保持部(910)支承的滚动体(37)从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侧将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侧支承成能够旋转,
所述保持部(91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位于所述槽的内部。
4.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将与驱动源(E)连接的输入轴(11)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12)的变速单元(U)具备:
偏心部件(18),其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1)的轴线的偏心量可变,且该偏心部件(18)与该输入轴(11)一起旋转;摆杆(22),其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输出轴(12);连杆(19),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18)和所述摆杆(22);以及所述单向离合器(21),其被配置在所述输出轴(12)和所述摆杆(22)之间。
CN201510882566.6A 2014-12-04 2015-12-03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5673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6071 2014-12-04
JP2014246071A JP6144665B2 (ja) 2014-12-04 2014-12-04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3724A CN105673724A (zh) 2016-06-15
CN105673724B true CN105673724B (zh) 2018-01-12

Family

ID=5612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2566.6A Active CN105673724B (zh) 2014-12-04 2015-12-03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44665B2 (zh)
CN (1) CN105673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22687B1 (ko) * 2018-06-18 2018-11-27 (주)청운구조안전연구원 안전진단용 원격 타격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9339A (zh) * 2008-12-05 2011-11-09 谢夫勒科技有限两合公司 带有优化的外圈的滚动轴承
JP2014114906A (ja) * 2012-12-11 2014-06-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214756A (ja) * 2013-04-22 2014-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5493Y2 (ja) * 1989-08-17 1996-10-30 オリジン電気 株式会社 一方向回転クラッチ
JP2993647B2 (ja) * 1991-05-09 1999-12-20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スタッド形トラックローラ軸受
JP3884261B2 (ja) * 2001-10-16 2007-02-21 澤藤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ータクラッチのシール構造
JP2006307886A (ja) * 2005-04-26 2006-11-09 Ntn Corp ころ軸受
JP200710075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Nsk Ltd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型プーリ装置
JP2008095891A (ja) * 2006-10-13 2008-04-24 Nsk Ltd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型プーリ装置
JP4766331B2 (ja) * 2006-11-27 2011-09-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9168106A (ja) * 2008-01-15 2009-07-30 Jtekt Corp ころ軸受及びころ軸受の固定構造
JP2014114905A (ja) * 2012-12-11 2014-06-26 Honda Motor Co Ltd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6143178B2 (ja) * 2013-06-12 2017-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9339A (zh) * 2008-12-05 2011-11-09 谢夫勒科技有限两合公司 带有优化的外圈的滚动轴承
JP2014114906A (ja) * 2012-12-11 2014-06-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214756A (ja) * 2013-04-22 2014-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4665B2 (ja) 2017-06-07
CN105673724A (zh) 2016-06-15
JP2016109187A (ja)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16907C2 (ru) Передача
US9145919B2 (en) Speed-reduction transmission bearing
CN105673724B (zh)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10259890B (zh) 一种轴向激波活齿减速器
CN103742604B (zh) 一种相位可调节的弹性轴均载装置
TWI431209B (zh) 偏心凸輪式變速機構
CN10481662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812524B2 (ja) 可変有効径ローラを伴う純回転サイクロイド
CN10396802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17585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179944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5796499B2 (ja) 揺動運動を介在させて変速比を調整した無段変速装置
CN206175601U (zh) 直线和/或旋转运动执行机构
CN104179837B (zh) 单向离合器
CN207750456U (zh) 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
CN104653753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KR102651399B1 (ko) 가변 유효 직경 롤러 및 롤러 구속을 갖는 순수 구름 사이클로이드 변속기
JP6143178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構造
CN108006185A (zh) 直线和/或旋转运动执行机构
JP5418152B2 (ja) 摩擦車式の無段変速装置
RU2341697C1 (ru) Эксцентриковый подшипник качения
RU130649U1 (ru) Передача свободного качения
JPS58156722A (ja) 等速ユニバ−サルジヨイント
RU133893U1 (ru) Шариковая передача с синусоидальными направляющими дорожками
JP2015152037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