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9837B - 单向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单向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9837B
CN104179837B CN201410174305.4A CN201410174305A CN104179837B CN 104179837 B CN104179837 B CN 104179837B CN 201410174305 A CN201410174305 A CN 201410174305A CN 104179837 B CN104179837 B CN 104179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bend
roller
way clutch
forc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43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9837A (zh
Inventor
牧美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79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9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9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98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 F16H2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 F16H2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in which the transmission ratio is changed by adjustment of a crank, an eccentric, a wobble-plate, or a cam, on one of the shaf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单向离合器,能够避免对单向离合器的滚子施力的啮合弹簧与其他部件的干涉,同时确保啮合弹簧的全长。单向离合器(21)的啮合弹簧(24)是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其具备固定端部(24a)、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内侧弯曲部(24d)、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外侧弯曲部(24f)和施力端部(24b),因此,能够将全长较大的啮合弹簧配置于限定在外部件(22)和内部件(12)之间的空间内,而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能够降低啮合弹簧中产生的应力而提高耐久性。而且,由于外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内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使内侧弯曲部先变形,使载荷分散于从内侧弯曲部至施力端部的较长距离上而进一步提高啮合弹簧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单向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向离合器,其中,利用啮合弹簧对配置在外部件的内周面和内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多个滚子沿圆周方向施力,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的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对旋转,使多个滚子啮入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来传递驱动力。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单向离合器:将多个楔块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在外部件的内周面和内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将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啮合弹簧的中间部固定于笼体的连结部,并且使啮合弹簧的两端部与相邻的2个楔块抵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2329号公报
另外,当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楔块向一个方向摆动时,单向离合器接合,当所述楔块向另一个方向摆动时,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因此,对楔块施力的啮合弹簧的变形量变得比较小。
可是,在使用滚子来代替楔块的单向离合器中,在接合状态和接合解除状态之间,滚子沿外部件和内部件的圆周方向大幅移动,因此,与使用楔块的情况相比,啮合弹簧的变形量变大。因此,在利用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啮合弹簧对滚子施力的情况下,滚子的移动量较大,因此,在啮合弹簧产生较大的应力,从而可能导致其耐久性下降。
为了降低在啮合弹簧中产生的应力,增加啮合弹簧的全长(弯曲之前的具有弹性的板材的全长)是有效的,但是,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的有限的空间中配置较长的啮合弹簧是困难的,存在啮合弹簧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而无法产生稳定的作用力这样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避免对单向离合器的滚子施力的啮合弹簧与其他部件的干涉,同时确保所述啮合弹簧的全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单向离合器,其具备:环状的外部件;内部件,其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外部件的内部;多个滚子,它们配置在所述外部件的内周面和所述内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笼体,其固定于所述外部件或所述内部件;和多个啮合弹簧,它们被支承于所述笼体,对所述多个滚子沿圆周方向施力,借助于所述外部件与所述内部件的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多个滚子啮入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来传递驱动力,所述单向离合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笼体具备:一对环状部件,它们沿轴向排列设置;和多个弹簧支承部件,它们沿轴向连接所述一对环状部件,所述啮合弹簧是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所述啮合弹簧具备:固定端部,其在所述滚子的移动轨迹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所述弹簧支承部件;施力端部,其相对于所述滚子的表面向反方向弯曲,并且与滚子的比所述移动轨迹靠径向外侧的表面抵接;固定端部侧直线部,其从所述固定端部向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内侧弯曲部,其从所述固定端部侧直线部向径向内侧弯曲成凸状;施力端部侧直线部,其从所述内侧弯曲部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和外侧弯曲部,其从所述施力端部侧直线部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状,且与所述施力端部连接,所述外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内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端部弯曲成U字状,并且从所述施力端部侧嵌合并固定于所述笼体的弹簧支承部件。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内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所述内侧弯曲部嵌合于所述凹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笼体的环状部件的内周部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卡合于所述内部件的凹部。
并且,实施方式的输出轴12对应于本发明的内部件,实施方式的摆动连接件22对应于本发明的外部件。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当外部件和内部件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被啮合弹簧施力的滚子啮入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而使得单向离合器接合,当外部件和内部件向另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滚子一边压缩啮合弹簧一边被从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推出,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
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啮合弹簧具备:固定端部侧直线部,其从固定于笼体的弹簧支承部件的固定端部向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内侧弯曲部,其从固定端部侧直线部向径向内侧弯曲成凸状;施力端部侧直线部,其从内侧弯曲部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外侧弯曲部,其从施力端部侧直线部向径向外弯曲成凸状;和施力端部,其与外侧弯曲部连接,并与滚子的表面抵接,因此,能够将全长较大的啮合弹簧配置于限定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的空间内,而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能够降低在啮合弹簧中产生的应力而提高耐久性。而且,由于外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比内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在施力端部从滚子受到反力时,曲率半径较大的内侧弯曲部首先变形,从而能够使载荷分散至内侧弯曲部、施力端部侧直线部、外侧弯曲部和施力端部的较长的距离上而提高啮合弹簧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固定端部弯曲成U字状,且从施力端部侧嵌合并固定于笼体的弹簧支承部件,因此,即使啮合弹簧的施力端部从滚子受到反力,该反力也是向着将啮合弹簧的固定端部按压于弹簧支承部件的方向起作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啮合弹簧的固定端部脱落。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在内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内侧弯曲部嵌合于凹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的有限的空间内配置的啮合弹簧的长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啮合弹簧中产生的应力而提高耐久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在笼体的环状部件的内周部形成有凸部,凸部卡合于内部件的凹部,因此能够利用供啮合弹簧的内侧弯曲部嵌合的凹部将笼体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内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骨架图。
图2是图1的2部的详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OD状态)。
图4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GN状态)。
图5是OD状态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6是GN状态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单向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笼体和啮合弹簧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9部放大图。
图10是沿图9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11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2:输出轴(内部件);12a:外周面;12b:凹部;22:摆动连接件(外部件);22a:内周面;24:啮合弹簧;24a:固定端部;24b:施力端部;24c: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d:内侧弯曲部;24e: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f:外侧弯曲部;25:滚子;31:笼体;32:环状部件;32b:凸部;33:弹簧支承部件;42:移动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左右的车轴10、10传递至驱动轮W、W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曲柄式无级变速器T和差速器D。
接下来,基于图2~图6对无级变速器T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是将具有相同结构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4个)变速单元U沿轴向重叠而成的,这些变速单元U具备平行地配置的共用的输入轴11和共用的输出轴12,输入轴11的旋转在被减速或加速后传递至输出轴12。
以下,作为代表,对一个变速单元U的结构进行说明。与发动机E连接而旋转的输入轴11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贯穿电动马达这样的变速致动器14的中空的旋转轴14a的内部。变速致动器14的转子14b固定于旋转轴14a,定子14c固定于壳体。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能够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输入轴11以不同的速度相对旋转。
在贯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的输入轴11上固定有第1小齿轮15,曲柄状的行星架16以跨越该第1小齿轮15的方式连接于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直径与第1小齿轮15相同的2个第2小齿轮17、17分别通过小齿轮销16a、16a被支承在与第1小齿轮15协作构成为正三角形的位置,齿圈18a与这些第1小齿轮15和第2小齿轮17、17啮合,所述齿圈18a偏心地形成于圆板形的偏心盘18的内部。在连杆19的杆部19a的一端设置的环部19b通过球轴承20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偏心盘18的外周面。
4个变速单元U共同具有曲柄状的行星架16,通过第2小齿轮17、17支承于行星架16的偏心盘18的相位在各个变速单元U中分别相差90°。
对于设置于输出轴12的外周的单向离合器21,以经由销19c枢轴支承于连杆19的杆部19a上的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部作为外部件,以输出轴12的外周部作为内部件,在形成于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的楔状的空间内,具备多个被啮合弹簧24施力的滚子25。
根据图2可以清楚地知道,4个变速单元U共同具有曲柄状的行星架16,通过第2小齿轮17、17支承于行星架16的偏心盘18的相位在各个变速单元U中分别相差90°。例如,在图2中,左端的变速单元U的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移位至图中上方,从左开始的第3个变速单元U的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移位至图中下方,从左开始的第2个和第4个变速单元U、U的偏心盘18、18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间。
接下来,基于图7~图11,对单向离合器21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图3~图6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单向离合器21,其实际的结构在图7~图11中示出。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21,在基本上为环状的摆动连接件22的圆形的内周面22a、和筒状的输出轴12的弯曲成波浪状的外周面12a之间配置有12个滚子25,连杆19经由销19c和夹紧件40、40与在摆动连接件22的外周设置的突出部22b、22b连接。
单向离合器21具备用于支承对滚子25施力的啮合弹簧24的笼体31。笼体31由下述部分构成:一对环状部件32、32,它们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和12根弹簧支承部件33,它们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使一对环状部件32、32相互连接,一对环状部件32、32配置在12个滚子25的轴向两侧,12根弹簧支承部件33配置在12个滚子25之间。在一个环状部件32的内周部,以30゜间隔形成有12个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32a,并且,在两个环状部件32的内周部,分别以90°间隔形成有4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32b。
如图11详细所示,啮合弹簧24是使1张长方形状的弹性板材弯曲成具有固定截面而构成的。在啮合弹簧24的一端形成有固定端部24a,该固定端部24a在比滚子25的移动轨迹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固定于笼体31的弹簧支承部件33,所述移动轨迹42由位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同心圆构成,并且,在啮合弹簧24的另一端形成有施力端部24b,该施力端部24b相对于滚子25的表面的弯曲方向向相反方向弯曲成圆弧状,并且在滚子25的移动轨迹42的径向外侧与滚子25的表面抵接。固定端部24a的截面为U字状,固定端部24a被从施力端部24b侧压入并固定于长方形截面的弹簧支承部件33。
啮合弹簧24具备: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其从固定端部24a向径向内侧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内侧弯曲部24d,其在移动轨迹42的径向内侧从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朝向径向内侧弯曲成凸状;和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其从内侧弯曲部24d向径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内侧弯曲部24d和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在整体上形成为J字状或U字状,内侧弯曲部24d隔着微小的间隙嵌合于在输出轴12的表面上形成的凹部12b。另外,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的中间部以不接触与其相邻的滚子25的方式稍微向接近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的方向弯曲。
另外,啮合弹簧24具备外侧弯曲部24f,所述外侧弯曲部24f在移动轨迹42的径向外侧从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朝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状,并且与施力端部24b连接,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和外侧弯曲部24f在整体上形成为J字状,外侧弯曲部24f和施力端部24b在整体上形成为S字状。进而,外侧弯曲部24f、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内侧弯曲部24d和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在整体上形成为S字状。并且,外侧弯曲部24f的曲率半径比内侧弯曲部24d的曲率半径小。
另外,如图9详细所示,在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之间配置有一对位于滚子25的轴向两侧的径向止推球轴承34、34,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通过该径向止推球轴承34、34维持同心状态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径向止推球轴承34是在外圈35和内圈36之间配置有多个滚珠37的轴承,外圈35一体地形成于摆动连接件22的轴向端部,内圈36由另外的部件构成,且固定于输出轴12的外周。
并且,对于径向止推球轴承34,存在双列的径向止推球轴承和单列的径向止推球轴承,位于4个单向离合器21的轴向两端的2个径向止推球轴承34、34是单列的,此外的3个径向止推球轴承34在相邻的2个单向离合器21、21中是共有的,因此是双列的。
在一个径向止推球轴承34和笼体31的一个环状部件32之间配置有轴向弹簧38,从轴向弹簧38的内周突出的多个突起38a穿过所述环状部件32的内周的凹部32a(参照图7)之间并与滚子25的端面弹性抵接。另外,在形成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的环状槽22c内配置有环状的环形弹簧39,该环形弹簧39与滚子25的周面抵接而向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施力。
输出轴12的两端部经一对球轴承41、4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4个单向离合器21配置在这些球轴承41、41的内圈41a、41a之间。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无级变速器T的一个变速单元U的作用进行说明。如果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相对于输入轴11相对旋转,则行星架16绕输入轴11的轴线L1旋转。此时,行星架16的中心O、即第1小齿轮15和两个第2小齿轮17、17构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绕输入轴11的轴线L1旋转。
图3和图5示出了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对于第1小齿轮15(即输入轴11)处于与输出轴12相反的一侧的状态,此时,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变为最大,无级变速器T的传动比成为OD(超速传动)状态。图4和图6示出了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对于第1小齿轮15(即输入轴11)位于与输出轴12相同的一侧的状态,此时,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最小,无级变速器T的传动比成为GN(空档)状态。
在图5所示的OD状态下,如果通过发动机E使输入轴11旋转并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旋转,则输入轴11、旋转轴14a、行星架16、第1小齿轮15、两个第2小齿轮17、17以及偏心盘18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以输入轴11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进行偏心旋转。在从图5的(A)经过图5的(B)旋转至图5的(C)的状态的期间,连杆19使被销19c枢轴支承于该连杆19的杆部19a的末端的摆动连接件22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旋转,其中该连杆19的环部19b通过球轴承20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8的外周。图5的(A)和图5的(C)示出了摆动连接件22的朝向所述箭头B方向的旋转的两端。
这样,当摆动连接件22沿箭头B方向旋转时,滚子25啮入单向离合器21的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摆动连接件22的旋转被传递至输出轴12,因此,输出轴12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C)旋转。
如果输入轴11和第1小齿轮15进一步旋转,则齿圈18a与第1小齿轮15和第2小齿轮17、17啮合的偏心盘18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偏心旋转。在从图5的(C)经过图5的(D)旋转至图5的(A)的状态的期间,连杆19使被销19c枢轴支承于该连杆19的杆部19a的末端的摆动连接件22绕顺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旋转,其中该连杆19的环部19b通过球轴承20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8的外周。图5的(C)和图5的(A)示出了摆动连接件22的朝向所述箭头B′方向的旋转的两端。
这样,当摆动连接件22沿箭头B′方向旋转时,滚子25一边压缩啮合弹簧24,一边被从摆动连接件22与输出轴12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推出,由此,摆动连接件22打滑,输出轴12不旋转。
如以上那样,当摆动连接件22往复旋转时,只有当摆动连接件22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B)时输出轴12才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C)旋转,因此,输出轴12间歇旋转。
图6是示出在GN状态下运转无级变速器T时的作用的图。此时,由于输入轴11的位置与偏心盘18的中心一致,因此偏心盘18相对于输入轴11的偏心量为零。如果在该状态下通过发动机E使输入轴11旋转并以与输入轴11相同的速度使变速致动器14的旋转轴14a旋转,则输入轴11、旋转轴14a、行星架16、第1小齿轮15、两个第2小齿轮17、17以及偏心盘18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以输入轴11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参照箭头A)进行偏心旋转。可是,由于偏心盘18的偏心量为零,因此连杆19的往复运动的行程也为零,输出轴12不旋转。
因此,如果驱动变速致动器14将行星架16的位置设定在图3的OD状态与图4的GN状态之间,则能够实现零传动比与预定传动比之间的任意传动比下的运转。
在无级变速器T中,并列设置的4个变速单元U的偏心盘18的相位互相错开90°,因此,4个变速单元U交替地传递驱动力,即4个单向离合器21中的任意一个必然处于接合状态,由此能够使输出轴12连续旋转。
接下来,对单向离合器2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1中示出了单向离合器21的DP(DatumPoint:参考点)状态、接合状态以及释放状态下的滚子25和啮合弹簧24。DP状态表示单向离合器21即将接合之前的状态,滚子25没有啮入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楔状的空间,但是与它们接触。如果摆动连接件22从DP状态相对于输出轴12向箭头P方向相对旋转,则滚子25借助于从啮合弹簧24受到的作用力和从摆动连接件22及输出轴12受到的摩擦力,向箭头P方向移动而啮入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楔状的空间,由此,单向离合器21接合。
如果摆动连接件22从接合状态相对于输出轴12向箭头Q方向相对旋转,则滚子25借助于从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受到的摩擦力,克服从啮合弹簧24受到的作用力向箭头Q方向移动,并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楔状的空间脱离,由此接合解除。将该状态称作释放状态,滚子25一边压缩啮合弹簧24的施力端部24b一边向箭头Q方向旋转,滚子25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或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离开。然后,滚子25被啮合弹簧24施力而快速恢复为DP状态。
并且,当在从接合状态转移至释放状态的过程中滚子25被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推出时,被轴向弹簧38沿轴向施力的滚子25的端面被推压至笼体31的环状部件32,因此,能够利用该摩擦力使滚子25的动作稳定。另外,当滚子25被从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22a和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推出时,滚子25由于离心力而被推压至位于径向外侧的摆动连接件22的内周面,但是,能够利用环形弹簧39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弹性力对这种情况进行抑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啮合弹簧24具有连续地弯曲的固定端部24a、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内侧弯曲部24d、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外侧弯曲部24f和施力端部24b,因此,能够将全长较大的啮合弹簧24配置在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而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并且能够降低在啮合弹簧24中产生的应力以提高耐久性。
另外,由于外侧弯曲部24f的曲率半径比内侧弯曲部24d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在施力端部24b从滚子25受到反力时,曲率半径较大的内侧弯曲部24d首先变形,从而能够使载荷分散至内侧弯曲部24d、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外侧弯曲部24f和施力端部24b的较长的距离上而提高啮合弹簧24的耐久性。而且,由于内侧弯曲部24d的曲率半径较大,因此,能够将变形时产生的应力抑制在最小的限度。
特别是,由于笼体31的弹簧支承部件33和固定于此的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24a配置在比滚子25的移动轨迹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避免与滚子25发生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弹簧支承部件33和固定端部24a配置得紧凑,并且,能够将从此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的长度确保为最大的限度,从而使啮合弹簧24的全长增加。
另外,由于在输出轴12的外周面12a形成有凹部12b,且啮合弹簧24的内侧弯曲部24d嵌合于凹部12b,因此,能够使配置在摆动连接件22和输出轴12之间的有限的空间内的啮合弹簧24的长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啮合弹簧24中产生的应力而提高耐久性。并且,当来自滚子25的反力传递至内侧弯曲部24d时,内侧弯曲部24d以其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变形,因此,防止了内侧弯曲部24d与输出轴12的凹部12b的内表面接触。
另外,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24a弯曲成U字状,且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24a从施力端部24b侧嵌合并固定于笼体31的弹簧支承部件33,因此,即使啮合弹簧24的施力端部24b从滚子25受到反力,该反力也是向着将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24a按压于弹簧支承部件33的方向起作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24a脱落。
另外,啮合弹簧24的施力端部24b在比滚子25的移动轨迹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滚子25抵接,因此,能够利用啮合弹簧24的弹性力对被离心力向径向外侧施力的滚子25朝向径向内侧施力,从而能够使滚子25的动作稳定。
另外,由于滚子25一边旋转一边与啮合弹簧24的施力端部24b接触,因此,如果该接触面积较大,则存在这样的担忧:施力端部24b被卷入滚子25,施力端部24b对滚子25施力的方向偏移。可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施力端部24b向与滚子25的表面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因此能够使施力端部24b和滚子25线接触而将接触面积抑制为最小的限度。
另外,由于在笼体31的环状部件32的内周部形成有凸部32b,且该凸部32b卡合于输出轴12的凹部12b,因此能够利用供啮合弹簧24的内侧弯曲部24d嵌合的凹部12b将笼体31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内部件22。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单向离合器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能够应用于任意的用途。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笼体31固定于输出轴12侧,但是也可以将其固定于摆动连接件22侧。
另外,啮合弹簧24的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和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无需是几何学上的直线,只要它们的曲率半径比内侧弯曲部24d或外侧弯曲部24f大即可。

Claims (4)

1.一种单向离合器,其具备:环状的外部件(22);内部件(12),其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部;多个滚子(25),它们配置在所述外部件(22)的内周面(22a)和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12a)之间;笼体(31),其固定于所述外部件(22)或所述内部件(12);和多个啮合弹簧(24),它们被支承于所述笼体(31),对所述多个滚子(25)沿圆周方向施力,借助于所述外部件(22)与所述内部件(12)的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多个滚子(25)啮入所述内周面(22a)和所述外周面(12a)之间来传递驱动力,
所述单向离合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笼体(31)具备:一对环状部件(32),它们沿轴向排列设置;和多个弹簧支承部件(33),它们沿轴向连接所述一对环状部件(32),
所述啮合弹簧(24)是使具有弹性的板材弯曲而构成的,所述啮合弹簧(24)具备:固定端部(24a),其在所述滚子(25)的移动轨迹(42)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所述弹簧支承部件(33);施力端部(24b),其相对于所述滚子(25)的表面向反方向弯曲,并且与滚子(25)的比所述移动轨迹(42)靠径向外侧的表面抵接;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其从所述固定端部(24a)向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内侧弯曲部(24d),其从所述固定端部侧直线部(24c)向径向内侧弯曲成凸状;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其从所述内侧弯曲部(24d)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和外侧弯曲部(24f),其从所述施力端部侧直线部(24e)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状,且与所述施力端部(24b)连接,所述外侧弯曲部(24f)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内侧弯曲部(24d)的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部(24a)弯曲成U字状,并且从所述施力端部(24b)侧嵌合并固定于所述笼体(31)的弹簧支承部件(3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部件(12)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12b),所述内侧弯曲部(24d)嵌合于所述凹部(1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笼体(31)的环状部件(32)的内周部形成有凸部(32b),所述凸部(32b)卡合于所述内部件(12)的凹部(12b)。
CN201410174305.4A 2013-05-24 2014-04-28 单向离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9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0230A JP2014228109A (ja) 2013-05-24 2013-05-24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2013-110230 2013-05-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9837A CN104179837A (zh) 2014-12-03
CN104179837B true CN104179837B (zh) 2016-08-03

Family

ID=51961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430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9837B (zh) 2013-05-24 2014-04-28 单向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28109A (zh)
CN (1) CN104179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1710B (zh) * 2016-11-07 2020-07-28 索恩格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起动机及其单向离合器与外座圈
CN111795081A (zh) * 2020-07-15 2020-10-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离心接合型全相位斜撑离合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37243A1 (en) * 1986-03-13 1987-09-16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One-way roller clutch accordion spring with stabilizer
US5669476A (en) * 1996-05-14 1997-09-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oller clutch with secure spring to cage mount
JP2007292164A (ja) * 2006-04-24 2007-11-08 Ntn Corp 一方向トルク伝達ユニット及び一方向間欠送りユニット
CN101571167A (zh) * 2008-05-02 2009-11-04 谢夫勒两合公司 质量减小的飞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37243A1 (en) * 1986-03-13 1987-09-16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One-way roller clutch accordion spring with stabilizer
US5669476A (en) * 1996-05-14 1997-09-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oller clutch with secure spring to cage mount
JP2007292164A (ja) * 2006-04-24 2007-11-08 Ntn Corp 一方向トルク伝達ユニット及び一方向間欠送りユニット
CN101571167A (zh) * 2008-05-02 2009-11-04 谢夫勒两合公司 质量减小的飞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9837A (zh) 2014-12-03
JP2014228109A (ja) 2014-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37254A (zh) 飞轮组件
CN202579916U (zh) 轴承式行星齿轮
CN104179837B (zh) 单向离合器
CN103968026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81662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179944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011972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5673724A (zh) 单向离合器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143178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構造
CN104653753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068402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及び無段変速機
JP2014114906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176454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CN104806658A (zh) 单向离合器和曲柄式无级变速器
CN104074860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133116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6095599B2 (ja) 無段変速機
JP6029214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080211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209013A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2015137761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5932621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6125376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2015036556A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2015203490A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及び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