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8534A -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8534A
CN105518534A CN201480049568.0A CN201480049568A CN105518534A CN 105518534 A CN105518534 A CN 105518534A CN 201480049568 A CN201480049568 A CN 201480049568A CN 105518534 A CN105518534 A CN 105518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iddle layer
resin
electrophtography photosensor
anthocyanid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95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胜
高木郁夫
铃木信二郎
江森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8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8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43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e structure
    • G03G5/047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2Inert intermediate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2Inert intermediate layers
    • G03G5/144Inert 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对电气特性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在搭载于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的装置时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在导电性基体(1)上隔着中间层(2)设置有感光层(3、4)。中间层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也称为“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详细而言,涉及适用于以相干光作为曝光光源的电子照相应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使用于复印机或打印机、传真机等应用了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感光体,负带电型的功能分离层叠型有机感光体成为主流,该感光体具有在导电性基体(以下也简称为“基体”)上依次层叠有电荷发生层和电荷输送层的结构,
在这种层叠型感光体中,为了使吸收光而产生的电荷载流子迅速地注入到基体和电荷输送层中,层叠在基体上的电荷发生层通常形成得极薄。因此,若基体表面存在伤害或污垢、附着物等,则难以均匀地对电荷发生层进行成膜,产生针孔或膜面不均等膜缺陷,从而成为发生黑点或浓度不均等图像不良的原因。此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基体与电荷发生层之间电荷载流子的注入防止性并不充分,因此,感光体的带电电位保持率因从基体注入的电荷载流子而下降,从而会在图像上白纸部发生表面雾化。
为了防止这种图像不良的产生,在基体与感光层之间进行中间层的设置,该中间层以溶剂可溶性聚酰胺或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酪蛋白等树脂为主要成分。对于使用这些树脂的中间层,从电荷载流子的注入防止性方面来看,0.1μm以下程度的薄膜是有效的,但为了覆盖基体表面的缺陷或污垢从而消除电荷发生层的成膜不均,需要0.5μmy以上的膜厚,有时还要求具有1μm以上的膜厚。
然而,若在基体与电荷发生层之间存在膜厚较厚的中间层,则在接受光时电荷发生层中所产生的电荷载流子向基体的注入性变差,发生反复使用时的残留电位的上升,从而有可能发生浓度下降等图像不良。与此相对,对于即使在设置为膜厚较厚的层的情况下电阻也仍然较低,相对于周围的环境变化电阻的变动也较小的中间层的形成材料,以往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提出了具有特定结构的溶剂可溶性聚酰胺树脂、纤维素衍生物、聚醚型聚氨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醚等。
另一方面,在将应用了这种中间层的感光体搭载到以相干光作为曝光光源的电子照相应用装置,例如激光打印机等中时,需要防止发生因朝向感光体的曝光入射光与该入射光到达基体的表面并反射得到的来自基体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涉而产生的干涉条纹图样的图像不良。该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干涉与基体的表面粗糙度、感光层的折射率以及膜厚、曝光光的波长等相关。通常,中间层的膜厚越厚,由于来自基体的反射光量减少,因此越不易产生干涉条纹图样。
针对该问题,一般情况下向中间层添加无机颜料填料是有效的,例如,已知有添加微粒子状氧化铝的技术、在丙烯三聚氰胺中混合入大量的金红石型氧化钛的技术(参照专利文件1、2)。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向下层(中间层)混合入纯度99%以上的锐钛型氧化钛的技术、以及从分散性和低电阻的方面考虑相比于金红石型氧化钛优选使用锐钛型氧化钛。但是,若为了获得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效果而向中间层添加所需量的填料,则有可能会有损中间层表面的均匀性,使得来自电荷发生层的电荷载流子的注入性变得不均匀,从而导致发生图像浓度的下降及白纸上的黑点问题。并且,使填料分散的中间层形成用的涂布液也存在由于涂布液中的填料的沉降或凝集而导致涂布液的可使用时间(potlife)变短的问题。
作为用于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其他方法,存在有向中间层添加吸收曝光光的材料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通过使中间层包含电荷发生材料,从而使得中间层的激光透过率达到40%以下的方案。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因中间层中的电荷发生材料而产生的热激励载流子与表面电荷相抵消,从而会发生电位保持能力下降,从而在白纸上发生表面雾化,或者电荷发生材料成为载流子陷阱,从而导致残留电位上升,图像浓度下降等问题。
作为用于防止干涉条纹图像的又一其他方法,提出了下述方法:在含有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中间层,使用由在曝光光波长附近具有最大吸收的色素覆盖的金属氧化物粒子,或者使用在表面通过粘接剂配置有光吸收处于450~950nm之间的染料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粉末(参照专利文献5、6)。但是,在这些方法中,存在下述问题:由于涂布液制作时金属氧化物粒子分散时的机械应力而导致覆盖色素剥离,或者因覆盖色素与粘接树脂的结合性较差而导致涂布液中的金属氧化物粒子凝集和沉降,从而涂布液的可使用时间变短等。
此外,作为用于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又一其他方法,提出了下述技术:使下层含有曝光光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为2.0×105lmol-1cm-1以上的染料或颜料作为光吸收剂,并且将下层的染料或颜料的含有量、下层的曝光光的透过率、以及下层和与其相接的层的界面处的曝光光的反射率规定的预先确定的值,且在下层的表面设置满足预定的数学式的多个突起的林立的形状(参照专利文献7)。然而,在该技术中,对于在下层的表面形成多个突起林立的形状,从生成效率方面来看优选使用光学压印或热压印,尤其优选热压印,在使用热压印的情况下,构成下层的树脂优选采用热塑性树脂(专利文献7的段落〔0054〕~〔0056〕)。由此,若在下层使用热塑性树脂,则在下层上形成电荷发生层时,使用于下层的热塑性树脂会因电荷发生层形成用涂布液所使用的溶剂而膨润,从而下层中的染料或颜料溶出到电荷发生层中,染料或颜料成为载流子陷阱,有可能发生感光度下降或残留电位上升,导致图像浓度下降等问题。
并且,作为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又一其他方法,通过对基体的表面进行切削加工来使反射光散射也是有效的,但由于工序增加,基体的成本也会增加,并且由于加工的偏差,有可能导致作为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对策不够充分。
另一方面,还已知有在支承体与感光层之间设置含有吸收曝光光的色素的中间层的技术,其目的在于调整来自支承体的曝光光的反射光量从而调整感光度。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电阻变高,电荷载流子的阻挡性变高,因此,在接收光时电荷发生层所产生的电荷载流子向基体的注入性变差,发生残留电位的上升,从而产生浓度下降等图像不良。
此外,还提出了使层叠于感光层表面的保护层中含有红外吸收色素,并将保护层的780nm的单色光的透过率设为90%以下的技术,其目的在于在不损害感光体所要求的各特性的情况下将光衰减特性调整为所希望的特性(参照专利文献9)。然热,在该情况下,利用感光体的保护层仅仅只能使入射到下层的曝光光量减少,来自基体的曝光光的相对反射光量没有变化,因此,并不能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3-245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2-67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4-172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2-8226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10-24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4-219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第5335366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专利特开2004-3783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专利特开平6-1239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以往虽然提出了各种技术,但均不够充分,在不对感光体的电气特性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在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时能够力图实现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的技术并没有得到确立。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对电气特性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在搭载于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的装置时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感光体的中间层含有特定的花青色素及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并且使用热固性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最终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通过在导电性基体上隔着中间层设置感光层而得到,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层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
本发明的感光体中,在曝光光源波长为780nm的情况下,优选所述花青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80±50n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感光体中,在曝光光源波长为780nm的情况下,优选所述中间层的表面处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为30%以下。本发明的感光体中,优选所述感光层是由电荷发生层和电荷输送层构成的层叠型感光层。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单元、曝光单元、显影单元以及转印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曝光单元具有照射相干光的光源,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在导电性基体上隔着中间层设置有感光层,且该中间层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能够在不对电气特性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在搭载于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的装置时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型电子照相感光体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一个示例的层叠型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图示的感光体具有下述结构:在导电性基体1上隔着中间层2设置有由电荷发生层3和电荷输送层4构成的感光层。另外,保护层5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本发明的感光体中,下述设计要点非常重要,即:在导电性基体1上所形成的中间层2包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化树脂。由此,不会如现有技术那样给电气特性造成恶劣影响,在搭载于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的装置时能够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能够确保良好的图像品质。本发明在为图示那样的感光层由电荷发生层3和电荷输送层4构成的层叠型感光层的层叠型感光体的情况下尤其有用。
本发明的感光体中,即使使用相干光作为曝光光也不会产生干涉条纹图样的机理如下所述。即,本发明的感光体中,利用中间层中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使到达至中间层的曝光光进行漫反射,并且利用在曝光光波长区域具有吸收性的花青色素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减少成为产生干涉条纹图样的原因、到达基体表面并在基体表面进行反射的曝光光的量。本发明中,在中间层中,通过同时使用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和花青色素,不会发生在使用大量填料时所产生的图像不佳或涂布液的可使用寿命等问题、以及在仅使用色素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图像不良的问题,能够获得所希望的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使用热固性树脂作为中间层的粘合剂树脂,使得花青色素等混合成分被束缚在热固化后的树脂的立体网状结构内,因此,即使在中间层的上层涂布形成电荷发生层形成用涂布液时,也不会发生中间层中所含有的花青色素等混合成分溶出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会发生其他问题,不会产生干涉条纹图样,并且能够得到量产性优异感光体。并且,上述机理中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但根据本发明,通过组合使用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热固性树脂,在电气特性中,还能获得降低残留电位的效果。并且,本发明的感光体由于涉及中间层的改进,因此还具有关于感光层的设计自由度较高的优点。
作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若是满足最大吸收波长的条件并具有花青结构的物质,则可使用任意物质。尤其优选使用在780nm下摩尔吸光系数为2.0×105L/molcm以上的花青色素。所涉及的花青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曝光光源波长(nm)为780nm的情况下可设为780±50nm的范围内。即,本发明的感光体优选使用于曝光光源波长为780nm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可列举出根据需要利用氨基硅烷或烷基硅烷等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锆等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硫酸钡、硫酸钙等金属硫酸盐微粒子、氮化硅、氮化铝等氮化金属微粒子、有机金属化合物、硅烷偶联剂、由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硅烷偶联剂形成的物质等,能够根据折射率或表面电阻、表面处理的种类(有助于与所组合的粘合剂树脂的分散性)以及其覆盖率(有助于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分散性和电阻值的调整)等方面出发,选择适宜的物质来进行使用。这些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可在不会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组合一种或两种以上来进行使用。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粒径,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使用平均粒径为10~40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
并且,作为本发明中使用作为中间层的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可以适当组合可溶性酚醛树脂、尿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鸟粪胺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脂树脂、环氧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氨酯树脂及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来进行使用。
中间层中上述花青色素的混合量优选为相对于中间层中的固体量为0.1~5质量%,更优选为0.3~3质量%。若花青色素的混合量过少,则有可能不能充分地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另一方面,若混合量过多,则花青色素会溶出残留在涂布液中,有可能导致中间层无法形成,两者均不优选。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混合量优选为相对于中间层中的固体量为30~90质量%,更优选为50~80质量%。若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混合量过少,则有可能不能充分地防止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另一方面,若混合量过多,则有损中间层表面的均匀性,有可能发生图像不良,两者均不优选。
此外,为了促进热固性树脂的架桥反应,也可根据需要使中间层含有架桥剂。关于架桥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在不会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选择合适的化合物进行使用。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不会显著损害本发明所希望的效果的范围内,使中间层含有其他公知的添加剂。
本发明中,在曝光光源波长为780nm的情况下,中间层表面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越低越好。该反射率越低,越能够提高干涉条纹图样的抑制效果。
本发明中,中间层的形成所使用的涂布液通过下述方式来调制得到,即:使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的溶液中分散含有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并且使其溶解含有上述花青色素。分散处理可使用振动式磨机或油漆搅拌器、砂磨机等通用的装置,作为分散介质,为了能够更为均匀地进行分散,优选使用氧化锆。
中间层可通过按照常用方法将按上述方式调制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导电性基体的表面并使其干燥来形成。作为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可使用浸渍法或刮刀法、棒式涂布、辊转印法、喷射法等公知的方法,但在对圆筒状的基体进行涂布时,优选使用浸渍法。中间层的膜厚还取决于中间层的混合组成,但能够在反复连续使用时不会出现残留电位增大等恶劣影响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设定,优选为0.3μm~30μm。中间层可以使用一层,也可以层叠两层以上不同种类的层来进行使用。该情况下,不需要使所有的层均含有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及热固性树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例如,在含有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及热固性树脂的中间层上层叠有仅由作为热固性树脂的乙醇可溶性聚酰胺形成的中间层。
本发明中,导电性基体1在起到感光体的电极的作用的同时还是其他各层的支承体,可以是圆筒状或板状、膜状中的任一种,通常形成为圆筒状。从材质上来看,除了JIS3003系列、JIS5000系列、JIS6000系列等公知的铝合金、不锈钢、镍等金属之外,还可使用在玻璃、树脂等表面实施了导电处理后得到的物质等。
在使用铝合金制作基体的情况下,可使用挤压加工或冲孔加工来得到规定尺寸精度的基体,在使用树脂制作基体的情况下,可使用喷射成形来得到规定尺寸精度的基体。对于基体的表面,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钻石钻头的切削加工等加工成适当的表面粗糙度。然后,使用弱碱性洗剂等水类洗剂进行脱脂、洗净,对基体的表面进行清洁,然后,能够在清洁后的基体的表面设置上述中间层。
电荷发生层3通过在中间层2上涂布涂布液而形成,接收光并产生电荷,上述涂布液通过使电荷发生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溶解在粘合剂树脂中而调制得到。作为电荷发生材料,只要是对曝光光源的波长具有感光度的材料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酞菁颜料、偶氮颜料、喹吖啶酮颜料、靛蓝颜料、苝颜料、多环醌颜料、蒽嵌蒽醌颜料、苯并咪唑颜料等有机颜料。作为电荷发生层用的粘合剂树脂,可单独使用或适当地组合使用例如聚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苯氧基树脂等。另外,电荷发生层中电荷发生材料的含有量优选为相对于电荷发生层中的固体量为20~80质量%,更优选为30~70质量%。电荷发生层的膜厚通常设为0.1μm~0.6μm。
电荷输送层4主要由电荷输送材料和粘合剂树脂构成。作为电荷输送材料,可使用例如烯胺类化合物、苯乙烯基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丁二烯类化合物等。作为电荷输送层用的粘合剂树脂,优选使用与电荷输送材料的相溶性较好的材料,例如,可单独使用或适当组合使用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电荷输送层通过下述方式来形成:将电荷输送材料与粘合剂树脂一起溶解于适当的溶剂,并根据需要进一步添加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匀染剂等调制而得到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电荷发生层上并进行干燥。另外,电荷输送层中电荷输送材料的含有量优选为相对于电荷输送层中的固体量为20~60质量%,更优选为25~50质量%。电荷输送层的膜厚通常设为10μm~40μm。
出于提高耐刷性等目的,可根据需要设置保护层5,保护层5由以粘合剂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层、非晶碳等无机薄膜形成。此外,出于提高导电性、减小摩擦系数、提供润滑性等目的,也可以使粘合剂树脂中含有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锆等金属氧化物、硫酸钡、硫酸钙等金属硫酸盐、氮化硅、氮化铝等金属氮化物的微粒子、或者四氟乙烯树脂等氟类树脂粒子、氟类梳型接枝聚合树脂等。
并且,出于提供电荷输送性的目的,也可以使保护层含有用于上述电荷发生层及电荷输送层的空穴输送物质或电子输送物质,或者出于提高所形成的膜的流平性、提供润滑性的目的,也可以使保护层含有硅油、氟类油等匀染剂。另外,也能根据需要,在不显著损害电子照相特性的范围内使保护层含有其它公知的添加剂。
上述对层叠型感光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是在导电性基体1上隔着中间层2设置有兼具电荷发生及电荷输送功能的单层型的感光层的单层型感光体。单层型感光体中的导电性基体1及中间层2可具有与上述层叠型感光体的情况相同的结构。此外,单层型感光层能够以电荷发生材料、电子输送材料、空穴输送材料及粘合剂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按照常用方法来构成。
本发明的感光体能通过应用于各种机器加工来获得所期望的效果。具体而言,在使用辊、刷的接触带电方式、使用电晕管、电晕器等的非接触带电方式等带电加工、以及使用非磁性单组分、磁性单组分、双组分等显影方式的接触显影以及非接触显影方式等显影加工中也能获得足够的效果。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简要结构图。图示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60包括在导电性基体1上隔着中间层2形成有感光层6而得到的感光体7。该图像形成装置60配置于感光体7的外周缘部,至少包括:带电辊(带电单元)21、曝光用激光光学系统(曝光光源)22、显影器(显影单元)23、以及转印辊(转印单元)24。作为带电单元,除了带电辊以外,还可以使用带电刷、电晕管、电晕器。作为曝光单元的曝光光源,除了卤素灯之外,还可使用气体激光、半导体激光、LED。并且,图像形成装置60如图示那样,也可以包括除电用光源25、以及清洁刮板26。另外,图中的标号10表示作为被转印体的纸。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60也能作为彩色打印机。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曝光单元的曝光用激光光学系统22具有发射出相干光的光源,并且搭载有上述具备中间层2的构件作为感光体7,该中间层2包含有特定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热固性树脂。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相干性的曝光光的照射所导致的曝光光与来自基体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涉而有可能产生的干涉条纹。
实施例
下面,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不限于这些实施例的记载。
[实施例1]
在作为粘合剂树脂的15质量份的热固性树脂即p-乙烯基苯酚树脂(产品名MarukaLyncurMH-2,丸善石油化学(公司)制)和10质量份的n-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Yuban2021、三井化学(公司)制)、以及75质量份的作为填料的实施了氨基硅烷处理的氧化钛微粒子(平均粒径约为30nm)的基础上,以相对于中间层的固体量为1质量%的量添加花青色素(产品名IR-780碘化物,λmax=780nm、Sigma-Aldrich公司制),使由此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并分散到甲醇与丁醇比为120质量份/30质量份的混合溶剂中,从而调制得到中间层形成用涂布液。将外径30mm、长度260mm的铝合金制的圆筒状基体浸渍到该涂布液中,然后拉出,由此在基体的外周形成涂膜。在温度140℃对该基体进行30分钟的干燥,从而形成干燥后的膜厚为3μm的中间层。
这里,在形成电荷发生层之前,根据下述条件,使用大塚电子(公司)制的瞬时多点测光系统MCPD-3000对上述中间层表面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进行测定。其结果得到反射率为17.4%。
<光反射率的测定条件>
测定模式:相对反射,
参照:铝合金基体,
曝光时间:100msec,
放大增益:NORMAL(正常),
累计次数:1次,
狭缝:0.1×2mm
并且,将与上述同样地形成有中间层且在形成电荷发生层之前的其他基体放入到用于电荷发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溶剂即二氯甲烷中浸渍60秒时间,目视确认浸渍后的有无溶剂的着色,评估是否有来自中间层的花青色素的溶出。其结果是没有发现花青色素的溶出。对于有无色素溶出的评估结果,在没有溶出的情况下标为○,在出现溶出的情况下标为×。
接着,利用砂磨机分散器进行一小时的操作,使作为电荷发生材料的15质量份的日本专利特开昭64-17066号公报所记载的Y型酞菁氧钛、15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树脂的聚乙烯醇缩丁醛(产品名S-LecBBX-1、积水化学工业(公司)制)分散到600质量份的二氯甲烷中,从而调制得到电荷发生层形成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浸渍涂布到所述中间层上,并在温度80℃进行30分钟的干燥,从而形成干燥后的膜厚为0.3μm的电荷发生层。
接着,将作为电荷输送材料的100质量份的由下述结构式(CT1)所示的化合物、以及100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产品名IupizetaPCZ-500、三菱气体化学(公司)制)溶解于900质量份的二氯甲烷,然后添加0.1质量份的硅油(产品名KP-340,信越聚合物(公司)制),从而调制得到电荷输送层形成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上述电荷发生层上并进行成膜,在温度90℃进行60分钟的干燥,从而形成干燥后的膜厚为25μm的电荷输送层,制作得到电子照相感光体。
〔实施例2~10及比较例1~3〕
将中间层所使用的1质量%的花青色素(产品名IR-780碘化物,λmax=780nm,Sigma-Aldrich公司制)改变为下述表1中所示的色素及添加量,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来形成中间层,并进行中间层的反射率的评估、色素的溶出评估、以及感光体的制作。
[表1]
[实施例11]
在作为粘合剂树脂的20质量份的热固性树脂即聚酯树脂(产品名BeckoliteM-6401-50,DIC(公司)制)和5质量份的n-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Yuban20SB、三井化学(公司)制)、以及75质量份的作为填料的实施了氨基硅烷处理的氧化钛微粒子(产品名JMT-1501B、帝国化工(公司)制)的基础上,以相对于中间层的固体量为1质量%的量添加花青色素(产品名IR-780碘化物,λmax=780nm、Sigma-Aldrich公司制),使由此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并分散到230质量份的甲基乙基酮的混合溶剂中,从而调制得到中间层形成用涂布液。将外径30mm、长度260mm的铝合金制的圆筒状基体浸渍到该涂布液中,然后拉出,由此在基体的外周形成涂膜。在温度140℃对该基体进行30分钟的干燥,从而形成干燥后的膜厚为3μm的中间层。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中间层的反射率的评估、色素的溶出评估、以及感光体的制作。
[比较例4]
使用热塑性树脂即乙醇可溶性聚酰胺(产品名AmylanCM8000,东丽(公司)制)来取代中间层所使用的作为粘合剂树脂的15质量份的热固性树脂即p-乙烯基苯酚树脂(产品名MarukaLyncurMH-2,丸善石油化学(公司)制)和10质量份的n-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Yuban2021、三井化学(公司)制),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来形成中间层,并进行中间层的反射率的评估、色素的溶出评估、以及感光体的制作。
[比较例5]
在作为粘合剂树脂的15质量份的热固性树脂即p-乙烯基苯酚树脂(产品名MarukaLyncurMH-2,丸善石油化学(公司)制)和10质量份的n-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Yuban2021、三井化学(公司)制)的基础上,以相对于中间层的固体量为1质量%的量添加花青色素(产品名IR-780碘化物,λmax=780nm、Sigma-Aldrich公司制),使由此得到的混合物溶解于甲醇与丁醇比为750质量份/150质量份的混合溶剂中,从而调制得到中间层形成用涂布液。将外径30mm、长度260mm的铝合金制的圆筒状基体浸渍到该涂布液中,然后拉出,由此在基体的外周形成涂膜。在温度140℃对该基体进行30分钟的干燥,从而形成干燥后的膜厚为0.5μm的中间层。除此以外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中间层的反射率的评估、色素的溶出评估、以及感光体的制作。
利用下述方法对上述实施例1~11以及比较例1~5中制作得到的感光体的电气特性、以及半色调图像上的干涉条纹图样的有无进行评估。
<电气特性的评价>
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使用感光体电气特性试验机CYNTHIA91FE(Gentec(公司)制)按下述方法对各感光体的电气特性进行评估。首先,在暗处利用电晕放电使感光体表面带上-800V的电,然后即刻对刚带电后的表面电位V0进行测定。接着,在暗处放置5秒时间后再对表面电位V5进行测定,根据下述式(1)求得带电后5秒后的电位保持率Vk5。
Vk5=V5/V0×100式(1)
接着,将卤素灯作为光源,使用由带通滤波器分光为780nm而得到的单色光,从表面电位成为-800V的时刻开始改变曝光量依次进行曝光,并对此时的表面电位进行测定,根据所获得的光衰减曲线求得为了使表面电位达到-100V而所需的曝光量作为感光度E100(μJ/cm2),并求得曝光量为1μJ/cm2的照射时的表面电位作为残留电位Vr(-V)。
<图像评估>
将各感光体搭载于市售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方式的半导体激光射束打印机,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半色调图像的打印,并评估有无干涉条纹图样。在没有干涉条纹的情况下标为○,在有干涉条纹的情况下标为×。在下述表2中示出这些结果。
[表2]
根据上述表中的结果可以确认,通过使特定的花青色素与金属氧化物微粒子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一起包含于中间层,不会发生残留电位上升这样的电气特性的问题,并且能够防止半色调图像上的干涉条纹图样的产生。
与此相对,在中间层没有添加花青色素的比较例1中,在中间层表面处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较高,在半色调图像上发生了干涉条纹图样。并且,使用不满足最大吸收波长条件的花青色素的比较例2及3中,在中间层表面处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较高,在半色调图像上发生了干涉条纹图样。
并且,在使用热塑性树脂即乙醇可溶性聚酰胺来替代热固性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的比较例4中,可以确认花青色素向用作为成为中间层的上层的电荷发生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溶剂溶出。随之也可确认到感光度下降、残留电位上升这样的电气特性的劣化。这主要是因为溶出到电荷发生层中的花青色素成为了载流子陷阱。
此外,在中间层不含有金属氧化物微粒子的比较例5中,中间层表面处的波长780nm的光的反射率较高,半色调图像上发生干涉条纹图样,还可确认到感光度下降、残留电位上升这样的电气特性的劣化。这主要是因为中间层的电阻变高,电荷发生层所产生的电荷载流子向基体的注入性变差。
通过上述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对比,能够明确本发明所涉及的通过设置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的中间层而获得的效果。
标号说明
1导电性基体
2中间层
3电荷发生层
4电荷输送层
5保护层
6感光层
7感光体
10纸
21带电辊
22曝光用激光光学系统
23显影器
24转印辊
25除电用光源
26清洁刮板
60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5)

1.一种电子照相感光体,通过在导电性基体上隔着中间层设置感光层而得到,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层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青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80±50nm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层的表面处的波长为780nm的光的反射率为3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层是由电荷发生层和电荷输送层构成的层叠型感光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单元、曝光单元、显影单元以及转印单元,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曝光单元具有照射相干光的光源,所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在导电性基体上隔着中间层设置有感光层,且该中间层含有在曝光光源波长±50nm的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花青色素、金属氧化物微粒子、以及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热固性树脂。
CN201480049568.0A 2014-02-24 2014-07-09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5518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3262 2014-02-24
JP2014033262 2014-02-24
PCT/JP2014/068261 WO2015125318A1 (ja) 2014-02-24 2014-07-09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8534A true CN105518534A (zh) 2016-04-20

Family

ID=5387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9568.0A Pending CN105518534A (zh) 2014-02-24 2014-07-09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23922A1 (zh)
JP (1) JP6327333B2 (zh)
KR (1) KR20160124735A (zh)
CN (1) CN105518534A (zh)
TW (1) TWI643040B (zh)
WO (1) WO201512531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624A (zh) * 2001-10-09 2003-04-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其制造方法、处理卡盒和电子照相装置
US20070059620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Xerox Corporation High sensitive imaging member with intermediate and/or undercoat layer
US20070178395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s
CN101105644A (zh) * 2006-07-10 2008-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感光体和包括所述有机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131548A (zh) * 2006-08-25 2008-02-2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14134A (zh) * 2007-10-15 2009-04-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包括其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551604A (zh) * 2008-04-04 2009-10-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7221B2 (ja) 1987-07-10 1995-10-18 コ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H0267565A (ja) 1988-09-01 1990-03-07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282263A (ja) 1988-09-20 1990-03-22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976441B2 (ja) 1989-06-21 1999-11-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4172361A (ja) 1990-11-06 1992-06-19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535166A (ja) * 1991-07-31 1993-02-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125240B2 (ja) 1992-10-12 2001-01-15 コニカ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11138993A (ja) * 1997-11-11 1999-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記録媒体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
JPH11202520A (ja) * 1998-01-16 1999-07-30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JP2004037833A (ja) 2002-07-03 2004-02-05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該電子写真感光体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99452B2 (ja) 2003-01-17 2005-09-28 金瑞治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05331635A (ja) * 2004-05-19 2005-12-02 Fuji Denki Gazo Device Kk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7544452B2 (en) * 2005-08-26 2009-06-09 Xerox Corporation Thick undercoats
JP5335366B2 (ja) * 2008-10-24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JP5369849B2 (ja) 2009-04-10 2013-1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624A (zh) * 2001-10-09 2003-04-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其制造方法、处理卡盒和电子照相装置
US20070059620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Xerox Corporation High sensitive imaging member with intermediate and/or undercoat layer
US20070178395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s
CN101105644A (zh) * 2006-07-10 2008-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感光体和包括所述有机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131548A (zh) * 2006-08-25 2008-02-2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14134A (zh) * 2007-10-15 2009-04-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包括其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551604A (zh) * 2008-04-04 2009-10-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23922A1 (en) 2016-08-04
TW201535074A (zh) 2015-09-16
TWI643040B (zh) 2018-12-01
JP6327333B2 (ja) 2018-05-23
WO2015125318A1 (ja) 2015-08-27
JPWO2015125318A1 (ja) 2017-03-30
KR20160124735A (ko) 2016-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8823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包含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程序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5644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具备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78809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CN104823114A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制造方法、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3576472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H10177267A (ja)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CN105911822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WO2018139555A1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074578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电子照相感光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07B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5164587B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4281021B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使用该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62090A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7870536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05518534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以及使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KR102630508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 그의 제조 방법, 화상 형성 방법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846378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ductive substrate that may be included i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CN101000471A (zh) 电子照相光电导体、其制造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08B (zh)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US8722289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05051612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24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評価方法、それを満足する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13686B2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用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01118847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5700613A (en) Photoconducto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